清净光明净土

标题: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习经记录帖 [打印本页]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3 17:07
标题: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习经记录帖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20 10:08 编辑

缘起: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为什么要深入佛经学习,因为:
关于[智慧]的增长
深入经藏就是最好的方式,这就是[闻慧]
透过深入经藏,就能听闻各种次第的正知见,学习各种解脱法门,且逐渐明白各种原理和相貌
由佛法正知见,就能逐渐舍弃或破除种种世俗的凡夫知见或邪见
这些正知见和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解脱知见),要不断的复习和思维,逐渐强化和深入,这样才能取代凡夫俗见
有了正确的观念和知见,戒律就不会像背公式那样困难,会因为观念而自然且容易的融入生活
所以,有正确的观念,戒律就容易自然达成,守戒就不会困难
然后由生活中去思维和体验这些佛法正见和观念,就能逐渐明白原理,成就解脱智慧,达成[思慧]和[修慧] ——
[戒定慧]与[定慧等观]

观修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实修,关于随文入观,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这个观就是摩诃止观的观,,,这有两个方向,,

第一是境相(境像),,就是有境像的观想,,
例如,观无量寿经讲的观想极乐世界或观想观世音菩萨等等,佛说这叫做正观
这种净观就是圆觉经讲的三摩钵提,,或,解深密经讲的毗婆舍那,是种差别观
这不仅用在观无量寿经的16观法,,其实任何佛经都可以随文观想进入当时法会的情境


第二是义理(第一义或实相),这个观就是智慧觉照,,就是圆觉经讲的禅那,于分别相中了无分别,,直见实相
当然,这个义理也可以不是那么难的,,可以是比较容易的内容,,这要看那本佛经讲的是什么
例如,十善业道经,就是安住于体会十善的心境,,如果是学习四无量心,,就安住体会慈悲喜舍


由以上两种观照,达成奢摩他(安住寂静,,是种无差别观),,就是止观的止
止观的顺序和种类,可参照圆觉经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清净光明佛


弟子净慧慈光发愿按照次序补齐以上所有佛经,故本次发心学习《观无量寿经》
祈请诸佛菩萨慈悲加持,让弟子能够入清净光明心随文入观和认真习经,了解九品往生的条件以及善恶次第差别,写出符合自己次第的白话解说,自利利他!


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4 12:09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20 10:04 编辑

习经目录:


佛说观无量寿经


一、介绍法会地点及与会大众

二、本经缘起:阿闍世王欲杀父亲频婆娑罗并关押母亲韦提希夫人,故韦提希夫人向佛求教:如何观清净业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1、韦提希夫人被关押深宫后,反观阎浮提众恶充满,故生出离心,愿往生无忧恼处(西方极乐世界)
2、世尊放光令韦提希夫人亲见十方诸佛净妙国土

3、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当修三种福(即净业)

4、这三种福也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修行净业的正因

5、佛教导韦提希夫人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
(1) 日想
(2) 水想
(3) 地想
(4) 树想
(5) 八功德水想
(6) 总观想
(7) 花座想
(8) 像想
(9) 遍观一切色身想
(10) 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
(11) 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
(12) 普观想
(13) 杂观想

(14) 上辈生想
a 上品上生
b 上品中生
c 上品下生

(15) 中辈生想
a 中品上生
b 中品中生
c 中品下生

(16) 下辈生想
a 下品上生
b 下品中生
c 下品下生

6、《观无量寿经》又叫《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叫《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4 12:11
(本次学习时间3楼~6楼共用时4小时)


佛说观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全一卷。刘宋疆良耶舍译。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略称观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净土正依三部经之一。内容叙述佛陀应韦提希夫人所请,示现西方极乐净土,并说修三福、十六观为往生法。
 唐代善导谓此经以观佛三昧为宗,又以念佛三昧为宗。相对于净影慧远、嘉祥吉藏等诸师所立十六观皆定善之说,而立十六观之后三观为九品之散善。又谓佛虽广说定、散两门之益,然佛意唯在专称阿弥陀佛名号。又据下品下生之文(大一二·三四六上):“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解释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即指十声称佛,遂以散心称名为一切善、恶凡夫得往生之正定业;日僧源空即依其所说,创立日本净土宗。
 盖此经属于观经之一,与观佛三昧海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观世音观经等皆为同类型者,乃说观弥陀、观音、势至等三圣及极乐净土庄严之法。又于十六观中,以第九阿弥陀佛真身观为最重要之观行,经题亦依之而立。
 有关此经之翻译,诸经录、僧传说法不一。于出三藏记集卷四谓,此经之译者不详。梁高僧传卷三,以此经于刘宋时由疆良耶舍译出,僧含笔受;法经录以下之诸经录皆沿用其说。又历代三宝纪卷四、卷七,于疆良耶舍之译本外,另列举东汉、东晋两种译者不详之译本。
 注释本经之著作颇多,重要者有观无量寿经义疏二卷(慧远)、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智顗)、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吉藏)、观无量寿经疏四卷(善导)、观无量寿佛经图颂一卷(传灯)、观无量寿佛经约论一卷(彭际清)、观无量寿经扶新论一卷(戒度)等,其中以唐代善导之观无量寿经疏四卷,流通较广。(开元释教录卷一、卷五、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p6967 FROM:【佛光大辞典】




一、介绍法会地点及与会大众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学习解说]:

如是我闻(如是者,指经中所说之佛语,我闻者阿难自言也,佛经为佛入灭后多闻第一之阿难所编集,故诸经之开卷,皆置此四字。),一时(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众、三万两千位菩萨相聚在一起,文殊菩萨为上首(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4 12:12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4 15:59 编辑

二、本经缘起:阿闍世王欲杀父亲频婆娑罗并关押母亲韦提希夫人,故韦提希夫人向佛求教:如何观清净业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大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乾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时目乾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学习解说]:

那时王舍大城有一位太子,名叫阿阇世,受到恶友调达(调婆达多)的教唆,将父亲频婆娑罗关押在一个黑暗的屋里,并下令任何人都不允许进去探望

国王的王后名叫韦提希,她对国王非常恭敬,王后将身体清洗干净后,将酥蜜和麨(干饭之粹屑),涂抹在身上,将葡萄浆装在璎珞中,秘密看望国王

国王吃完这些食物后,用水漱了口,然后恭敬合掌,面向耆阇崛山,远远的礼拜世尊,说到:大目乾连是我的亲友,愿他慈悲授我八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高广大床、不歌舞香饰、不过午食),这时目乾连像鹰一样快速飞到国王身边,每天如此为国王授八关斋戒,世尊还派遣尊者富楼那为国王说法,这样经过二十一日,国王因为吃了食物和听闻佛法的缘故,脸色和悦


名词解释:

【八戒斋】
(术语)又作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亦单云八戒。有二说:依俱舍论之说,则一杀生,杀有情之生命也。二不与取,取他不与之物也。三非梵行,男女之媾合也(与五戒中不邪淫不同)。四虚诳语,与心相违之言说也。五饮诸酒,饮酒也。六涂饰鬘舞歌观听,身涂香饰花鬘,观舞蹈,听歌曲也。七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坐卧于高广严丽之床上也。八食非时食,食非时之食(午后之食)也。离此八种之非法为八戒,然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犹如八正道中惟正见是正道,遂通谓之八正道也。依萨婆多论及成实论,智度论等之说则分涂饰香鬘与舞歌观听为二,总有九戒,此中前八者为戒,后一者为斋,故戒斋合而名八戒斋也。申言之,即依俱舍论,则八戒即八戒斋。依他论则八戒与斋法合为八戒斋也。但八戒必具斋法(不过中食),此八戒斋,为在家男女一日一夜受持之戒法,称为六斋或十斋日等者,谓受持此八戒斋之日也。俱舍论十四曰:“何等名为八所应离?一者杀生,二不与取,三非梵行,四虚诳语,五饮诸酒,六涂饰香鬘歌舞观听,七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八食非时食。”智度论十三曰:“一不杀生,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大床上,七不著华璎珞,不香油涂身,不著香薰衣,八不自歌舞作乐、不往观听,九一日一夜不过中食。”十善戒经曰:“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坐高广大床,七者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著香薰衣,八者不过中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麨】
(饮食)梵语,怛钵那。干饭之粹屑也。广韵曰:“麨糗也,糗音去久反,干饭屑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调达】
(人名)涅槃经三十三曰:“调婆达多。”观无量寿经曰:“调达。”法华经提婆品曰:“提婆达多。”同陀罗尼品曰:“调达。”具略之异耳。译曰天热。又译天授。(参见:提婆达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阇世】
(人名)又作阿阇贳。王名。旧称阿阇世。新称阿阇多设咄路Aja%tas/atru,译曰未生怨。佛在世之顷,摩竭陀国王舍城之治者。父名频婆娑罗,母曰韦提希。韦提希怀胎时,相师占之,谓此儿生必害父,因之名曰未生怨。未生以前结怨之意也。西域记九曰:“阿阇多设咄路王,唐云未生怨,旧云阿阇世,讹也。”又名婆罗留支。译曰折指。父王闻相师之言,与夫人共谋于生日从楼上落于地,而阿阇世仅损指未死,故名折指。法华文句五曰:“阿阇世者,未生怨,或呼为婆罗留支,此云无指。”同记曰:“言未生怨者,母怀之日,已常有恶心于瓶沙王。未生已恶,故因为名。无指者,初生相者言凶,王令升楼扑之,不死,但损一指,故为名也。”又名善见。涅槃经曰:“提婆达多语善见太子,言国人骂汝为未生怨。善见言:何故名我为未生怨?谁作此名?达多言:汝未生时,一切相师,占言是儿生已,必杀其父,是故外人悉号汝为未生怨。一切内人护汝心,故谓善见。”阿阇世既长,近恶友提波达多,幽囚父母。见观无量寿经。即位后并吞诸小国,威震四邻,建一统印度之基。后因害父频婆娑罗王之罪遍体生疮,至佛所忏悔,即平愈(见涅槃经十九),遂归依释迦。佛灭后,五百罗汉,结集佛说。王为之护法。佛教之兴。与有力焉。普超经曰:“阿阇世从文殊忏悔,得柔顺忍。命终,入宾吒罗地狱,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无生忍。弥勒出时,复来此界,名不动菩萨,后当作佛,号净界如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上首】
(术语)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或举其中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依经不同也。如无量寿经一万二千比丘众中举三十一比丘为上首,如观无量寿经三万二千菩萨众中举文殊师利一人为上首,如大日经十佛刹微尘数执金刚众中举十九执金刚为上首,而更于执金刚众中举金刚手秘密主(即金刚萨埵),一人为上首,大菩萨众中普贤菩萨一人为上首。白居易文曰:“莫不以为上首。”梁武帝诗曰:“出家为上首。”今谓首座为上首。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时】
梵语 ekasmim! samaye,巴利语 ekam! samayam!。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乃经典序文六种成就之一。金刚仙论卷一(大二五·八○一上):“既曰我闻,说必有时,故次云一时。然时有多种,或有一念时,有日夜时,有百年时,有一劫时,有春秋冬夏时。今言一时者,非此等时(中略)。虽言一时,不云某年某月某日说,故不知何时也。”又据天台观经疏之说,时有二种,即:(一)迦罗,乃短时之意。又称实时。(二)三摩耶,长时之意。又称假时。然不论时之长短、假实,于佛说一经毕时,总称一时。(大智度论卷一、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法华经文句卷一)p63 FROM:【佛光大辞典】

【如是我闻】
(杂语)如是者,指经中所说之佛语,我闻者阿难自言也,佛经为佛入灭后多闻第一之阿难所编集,故诸经之开卷,皆置此四字。又,如是者,信顺之辞也。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为第一,故诸经之首举阿难之能信而云如是。又外道之经典,开卷有阿(无之义)、伛(有之义)二字为吉祥之表,是诤论之本也,故佛教为避诤论列如是等之六成就。如是二字为信成就,我闻二字为闻成就。凡诸经之首有通别二序,通序称为证信序,中列六事。是佛入灭时告阿难使置于诸经之冠首者。出于集法藏经。佛地论一曰:“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探玄记三曰:“如是总举一部文义,谓指己所闻之法故云如是。”理趣释曰:“如是者所谓结集之时所指是经也,我闻者盖表亲从佛闻也。”智度论一曰:“问曰:诸佛经何以故初称如是语?答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中略)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注维摩经一:“肇曰:如是信顺辞,经无丰约非信不传,故建言如是。”法华文句一曰:“对破外道阿伛二字不如不是对治悉檀也。”法华义疏一曰:“立此六事为简外道,外道经初皆标阿伛二字,如来教首六事贯。”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是我闻】
梵语 evam! maya^s/rutam!,巴利语 evam! me sutam!。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为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梵 A^nanda)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之释尊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闻成就,又作证信序。(大智度论卷一、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华文句卷一上、注维摩诘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见:六成就)1266)p2366 FROM:【佛光大辞典】




时阿阇世问守门人:“父王今者犹存在耶?”时守门者白言:“大王!国大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学习解说]:

这时阿阇世问看守的人:父王现在还在吗?

守门的人回答说:大王,王后将身上涂抹食物,璎珞盛满葡萄浆带给大王食用了,尊者目乾连和富楼那每天来为国王说法

这时阿阇世愤怒的说到:我的母亲是贼,而且与贼为伴侣,还有出家的恶人,用咒术令恶王多日不死

随即拔出锋利的宝剑准备杀害自己的母亲韦提希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栴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学习解说]:

这时有一位大臣,名叫月光,他聪明且有智慧,礼拜阿阇世后说到:大王,我听过毗陀论经说,无始劫以来有各种贪图王位的人杀害父亲一万八千人,却从未听过杀害母亲的,大王今日杀母的行为,有污刹帝利种族,我不忍心看到这种情况发生,这种做法是栴陀罗(是位居首陀罗之下的贱民阶级。意译严炽、暴厉、执恶、暴恶、屠者、杀者,或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我们也不便留下这里了

这时两位大臣用手按剑退出来,阿阇世感到惊怖恐慌,问耆婆说:你也不为我效劳了?
耆婆回答:大王,千万不要杀害母亲
阿阇世王听到后,忏悔自己的杀母之心,马上收起宝剑,保证不再杀害母亲,然后命令手下的人,将母亲关到深宫,从此不让她出来


名词解释:

【旃陀罗】
是印度种姓之一,是位居首陀罗之下的贱民阶级。
又作旃荼罗、扇提罗、旃提罗。意译严炽、暴厉、执恶、暴恶、屠者、杀者,或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百度百科

【四姓】
梵语 catva^ro varN!a^h!,巴利语 catta^ro vaN!N!a^。又作西域四姓、四种姓、四姓种、四品人。指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一)婆罗门(梵 bra^hmaN!a),译作净行、承习。又作梵志、梵种、梵志种、婆罗门种。乃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之司祭阶级,为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二)刹帝利(梵 ks!atriya),译作田主。又作刹利丽、刹利种。乃王族及士族之阶级,故又称王种。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于佛典中,则多以其为第一位。(三)吠舍(梵 vais/ya),译作居士、商贾、田家。又作毗舍、鞞舍、工师种、居士种。乃从事农、工、商等平民阶级,为四姓中之第三位。(四)首陀罗(梵 s/u^dra),译作农。又作输陀罗、戍达罗、戍陀罗、首陀、恶种、杀生种。乃指最下位之奴隶阶级,终身以侍奉前述三种姓为其本务。又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之权,死后得再投生于世,称为再生族。反之,首陀罗既无权诵经、祭祀,亦不得投生转世,故称一生族。
 经论中载有四姓出自梵天之诸种传说,如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四、摩登伽经卷上、翻译名义集卷一等载,此四种人妄计从梵天而生,故又称梵生四姓,即:婆罗门自计从梵天之口生,刹帝利自计从肩生,吠舍从脐生,首陀罗则从足生。
 就四姓之起源而论,可溯至梨俱吠陀时代,由雅利安人(Aryans)入侵印度后,造成征服者与原居民间的尊卑之分,由此逐渐演变成职业之分化、世袭等现象,而此制度之确立,或延至梵书时代,以该时代始形成婆罗门至上主义。
 释尊即生于四姓中之刹帝利族,然释尊却否定种姓阶级制度,认为四姓若归依佛教,则皆为释种,无有差别,如四河入海,悉成咸味,此思想在印度宗教史上具有重大之意义。
 此外,据中阿含卷三十九婆罗婆堂经载,刹利、梵志、鞞舍等三种姓之人出家为沙门,以勤修梵行,而成为三姓外之第四沙门种。又据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卷下载,于刹帝利境界、婆罗门境界、毗舍境界、首陀境界、沙门境界等五类境界中,以沙门为最尊最上。系于四姓以外,另立沙门种姓。(杂阿含经卷二十、长阿含卷六小缘经、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大楼炭经卷六、起世经卷十、杂阿毗昙心论卷三、成实论卷七、大唐西域记卷二、释氏要览卷上)((参见:雅利安人)5322、“种姓制度”5867)p1705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4 12:13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5 13:08 编辑

1、韦提希夫人被关押深宫后,反观阎浮提众恶充满,故生出离心,愿往生无忧恼处(西方极乐世界)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揵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

[学习解说]:

这时韦提希被关押在深宫,面容憔悴,远远的面向耆阇崛山,礼拜释迦牟尼佛,说到:如来世尊在世的时候,常常派遣阿难来慰问我,今日我感到非常忧愁苦恼,世尊威德深重不能得见,愿世尊派遣目连尊者、阿难尊者与我相见

说完这些话后,泪如雨下,远远的向佛顶礼,王后还没抬头的时候,世尊在耆阇崛山已经知道了韦提希的心念,马上派遣尊者目连和阿难从空中而下,来到王后的身边



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在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学习解说]:

当韦提希礼拜后,抬起头来的时候,见到释迦牟尼佛身放紫金色光明坐在百宝莲花上,目连尊者在佛的左边,阿难尊者在佛的右边,帝释和梵王都在虚空中,撒落天花,供养释迦牟尼佛

韦提希见到佛世尊后,五体投地,哭泣的对佛说:世尊,我往昔作了什么罪业,今生生了这样一个逆子?世尊又是什么因缘让我与提婆达多成为眷属?

惟愿世尊慈悲为我解说,消除我的疑惑,我要往生到一个没有忧愁和烦恼的地方,不要待在阎浮提这个五浊恶世了,这里充满了地狱、饿鬼、畜生种种不善的恶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日我诚心向佛求忏悔,愿佛教我正观清净业处(凭著纯善的业因所生之处,亦即净妙的佛土)

[学习笔记]:

1、深深感恩,随着经文学习到韦提希夫人抬头见到释迦牟尼佛身放紫金色光明坐在百宝莲花上,目连尊者在左,阿难尊者在右时
末学也被带入其中,眼含泪水,凝望空中,感恩释迦牟尼佛和两位尊者悉知悉见众生心、满一切众生愿,每次想到诸佛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与愿力!末学既感恩又感动,同时还有深深的惭愧!愿效仿诸佛菩萨好好清净自心,自他兼利,一同远离黑暗,契入法界无量光明!


2、由韦提希夫人对阎浮提五浊恶世生起的出离心,想到善知识下面这段教导:
在不同次第的佛经,佛陀会有不同的教导,这是因为众生的根器、业障、修行次第不同,
因此,对于苦的来源、认知和承受以及转化能力也都不相同,所以,相应的法门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必须要按照次第说法和修行
例如:对于小乘根器,佛陀以小乘经、法来教导,对于大乘根器,佛陀则告诫初学的大乘行者不可堕入小乘解脱道


因此,佛陀对于「一般娑婆众生」和「小乘行者」说:「苦集灭道」,诸行无常,一切皆苦(有受皆苦)
这是因为这类众生常因世俗表相而苦,因为内心对外在的贪欲无法满足而苦,因此,必须舍欲才能离苦
所以,对于这类根器众生,佛陀教导:「出离心」和「解脱道」,以远离世俗和「无我」「空」解脱世俗苦


对于大乘发心的行者来说,则能超越世俗表相和苦,而着重在「正向心」和「精神的次第」上面
所以,对于「初学的大乘菩萨根器行者」,则教导:在心量上,以「慈悲喜舍」大乘四无量心,不畏诸苦而能入世普渡众生
在观行上,有许多不同于小乘的观行禅定方法,主要以「清净、光明、喜乐」为主,「小乘」则以「苦观」和「空观」为主


然后对于「累世久修的菩萨行者」,则讲佛法甚深实义「不二」「中道」法门。
由上面的说明可知,上面这三种不同次第的行者,对于苦也有不同的认知,所以修行或观行的方法也不同。
「一般娑婆众生」和「小乘行者」因为被苦所着,所以,以「体认世间苦」和「以空离苦」为修行
对于「初学的大乘菩萨根器行者」,则以「入世超越世间苦」和「发无量心」「行无量门」为修行
对于「累世久修的菩萨行者」来说,则以「不二」「中道」圆满成佛为主。
也因此,如果深入经藏,就会发现有不同次第的教法。——
以「法性原理」和「众生性」来看『苦行』的真假与可否

回说根据众生次第不同,
有[出离心]也是好事情,因为能帮助解脱,也能帮助往生
所以[出离心]属于[解脱心],也就是[出离心]比较是属于[小乘心]
这是因为出离的原因是来自[害怕轮回(苦)]和[恐惧轮回(苦)] —— 法门实修帖
426#
小乘的思想环绕在苦上面,
因为畏苦,所以离苦,所以是出离心厌世心
所以思维世间一切是苦,一切都是生灭无常,一切都不实都是空
所以小乘追求厌世离苦的小乘空境涅槃

反观大乘思想,则完全不同
大乘的思想在于空有不二,在于佛性(涅槃经:常乐我净)
所以是清净心慈悲心欢喜心平等心光明心无畏心勇猛心

大乘菩萨普渡众生,所以为了众生入六道而不畏苦,自性光明自在,于外则广行方便
大乘的涅槃则是离空有两边的真正大涅槃 ——
[探讨]小乘是大乘的基础? 2#
所以末学常说[[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 法门实修帖 426#

名词解释:

【清净业处】
(术语)净妙之佛土,为以纯善之业因而生之处,故名为清净业处。观无量寿经曰:“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同慧远疏曰:“净妙佛土,纯善所归,是故名为清净业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清净业处】
凭著纯善的业因所生之处,亦即净妙的佛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释梵护世】
(天名)帝释,梵王,为护持世界佛法之天神,故云护世。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4 12:14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4 15:39 编辑

2、世尊放光令韦提希夫人亲见十方诸佛净妙国土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花;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颇梨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从眉间放出金色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世界,然后在佛头顶上变化一个金台,如同须弥山那么高

十方诸佛净妙国土都在金台中显现出来,有些国土是七宝合成;有些国土全都是莲花;有些国土有如自在天王的宫殿(在色界之第四禅);有些国土有如玻璃镜;十方国土都在金台中显现,佛令韦提希夫人见到这无量无边的清净国土


名词解释:

【颇梨】
梵语 sphat!ika,巴利语 phalika。为七宝之一。意译水玉、白珠、水精。又作玻璃、玻璃、颇胝、颇置迦、破置迦、萨颇胝迦、娑婆致迦、塞颇致迦、窣坡致迦。其质莹净通明,有紫、白、红、碧等多种颜色,其中,以红色、碧色最珍贵,紫色、白色次之。据增广本草纲目卷八载,玻璃本作颇黎,光莹如水,坚实如玉,故又称水玉。
 又据大智度论卷十载,颇梨产于山窟,经千年而冰化成颇梨珠。然玄应音义卷二十则谓,西域暑热,水分稀少,不可能冰化而成,仅为石之类而已。又该珠有火珠、水珠二种,日宫殿与月宫殿即分别由火珠、水珠所形成。(慧苑音义卷上、玄应音义卷二、卷六、慧琳音义卷四、卷四十一)p5949 FROM:【佛光大辞典】

【自在天宫】
(界名)在色界之第四禅。自在天王之宫殿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学习解说]:

这时韦提希对佛说:世尊,这些佛土虽然都很清净且光明,但是我只想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惟愿世尊教我思惟和正念观照

这时世尊露出微笑,从口中放射出五色光明,一一光明遍照频婆娑罗王的头顶,虽然大王住在黑暗的屋子,但是心眼(指藉禅定之力可透见障外之色,照了诸法。即不依肉眼,亦不依天眼,由定力之故,能照见他方佛国诸佛及佛土之庄严,或能觉知己身内之种种不净)无有障碍,大王远远的顶礼世尊,自然成就了阿那含果(华言不来,即第三果也。谓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


名词解释:

【阿那含果】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即第三果也。谓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心眼】
指藉禅定之力可透见障外之色,照了诸法。即不依肉眼,亦不依天眼,由定力之故,能照见他方佛国诸佛及佛土之庄严,或能觉知己身内之种种不净。据观无量寿佛经所载,频婆娑罗王受其子阿阇世幽禁时,曾以心眼遥见世尊。(观佛三昧海经卷三、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般舟三昧经、法华经玄义卷四上、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卷四)p1407 FROM:【佛光大辞典】

【心眼】
(术语)观念之心,能照了诸法,故曰心眼。观无量寿经曰:“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往生要集中本曰:“行者以心眼见于己身,亦在于彼光明照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频婆娑罗王】
频婆娑罗,梵名 Bimbisa^ra,巴利名同。又作频毗娑罗王、频头娑罗王、频浮婆王、民弥沙啰王、瓶沙王、萍沙王、瓶沙王。意译影胜王、影坚王、颜貌端正王、谛实王、光泽第一王、好颜色王、形牢王。即与释尊同时代之摩揭陀国王。为西苏纳加王朝(梵 S/ais/una^ga)之第五世。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巴 Vedehi^),生一太子,即阿阇世王(梵 Aja^tas/atru)。
 频婆娑罗王与夫人均归依释尊,深信佛法。在释尊证道之前,王曾祈请释尊于得道后先至王舍城受其供养,释尊默许之。后释尊证得佛果,即先至王舍城说法,王亦于迦兰陀建竹林精舍,供佛弟子止住,供养僧伽,护持佛教,为最初之外护者。晚年并于宫殿内之塔寺安置释尊之发、爪而礼拜之,后以太子阿阇世王篡夺王位,而卒于狱中。(中阿含卷十一频鞞娑逻王迎佛经、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九师子吼菩萨品、四分律卷三十三、大智度论卷二、俱舍论卷二十九、大唐西域记卷八)p6364 FROM:【佛光大辞典】

【正受】
梵语 sama^patti,巴利语同。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三摩[足*我]。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观经玄义分(大三七·二四七下):“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或谓正受为三昧、三摩地(梵 sama^dhi)或禅定之异名。
 盖正受新译“等至”,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六二载,等持、三摩地、等至三者有异,以等持仅通于有心定,等至则广通有心、无心定。俱舍论卷二十八,以四禅、四无色定为等至。大乘义章卷十三,以灭尽定、无想定之无心定为等至。又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及智顗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等,就观无量寿经中所说“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之语有所论述,谓散善之三福业为思惟,定善之十六观为正受。(杂阿含经卷十七、旧华严经卷十一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品、菩萨地持经卷九、解脱道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杂阿毗昙心论卷七)((参见:三昧)580、“三摩钵底”673、“定”3171)p1989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5 13:12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5 13:20 编辑

(本次学习:增补5楼内容+7楼~10楼共用时4小时)


3、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当修三种福(即净业)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韦提希夫人:你知道吗,阿弥陀佛离这里并不远,你应当一心忆念阿弥陀佛,观想极乐世界以及修行清净的善业而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们,我今日就为你广说种种譬喻,也为将来一切凡夫众生通过修行清净的善业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当修三种福: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要心怀慈悲、不杀生,修十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二、要归依佛、法、僧三宝,要守持戒律,要行住坐卧有威德和仪则
三、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劝导其他众生一同修行
能做到以上三件事(三种福),就叫做净业(清净之善业)


名词解释:

【威仪】
(术语)坐作进退有威德有仪则者。法华经序品曰:“又见具戒,威仪无缺。”观无量寿经曰:“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戒疏一下曰:“行善所及,各有宪章,名威仪也。威谓容仪可观,仪谓轨度格物。”左传曰:“有威可畏谓之威,有仪可则谓之仪。”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威仪】
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归依】
梵语 tri-s/araN!a-gamana,巴利语 ti-saraN!agamana。又作三皈依、三归、三自归、三归戒、趣三归依。归依一词,含有救护、趣向之义。三归依即归投、依靠三宝,并请求救护,以永解脱一切苦。即指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系成为佛教徒所必经之仪式。释迦牟尼成道后,尚未有僧宝之时,则仅授佛、法二归戒。据五分律卷十五载,最早受三归戒者为耶舍比丘之父。
 三归依可分二种:(一)翻邪三归,翻邪道而入正道时,所受之三归。(二)受戒三归,有五戒三归(在家信徒受五戒前,必先受三归)、八戒三归(受八斋戒前,必先受三归)、十戒三归(受十戒成为沙弥、沙弥尼前,必先受三归)、具足戒三归(受具足戒成为比丘、比丘尼前,必先受三归)等四种。若谓五种三归时,则是此四种三归加上翻邪三归。
 关于归依三宝之旨趣,俱舍论卷十四谓,归依三宝能永远解脱一切之苦。大乘义章卷十举出三义:(一)为远离生死之恶不善,(二)为求出世涅槃,(三)为利益众生。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谓,三归之用,正破三邪、济三涂、接三乘、出三有;而佛法以此三归为本,通一切戒品及诸出世之善法。
 于大智度论卷一、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大乘起信论、佛地经论卷一、阿毗昙心论等之文前皆列举出三宝归敬之文,用表对三宝之敬礼稽首。此外,受三归仪式时,须随戒师之教,唱念“三归三竟”之文。毗尼讨要卷五(卍续七○·一七六下):“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湛然之授菩萨戒仪(卍续一○五·五下):“弟子某甲愿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三说);弟子某甲愿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日僧源信于其选择本愿念佛集谓,三归依可分为大小二乘之别,“尽形寿”者为小乘之三归,“尽未来际”者为大乘之归依。
 另据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本载,“归依”与“敬礼”有七种之别:(一)归依唯局于身语二业,敬礼赅通身语意三业。(二)归依具归三宝,其境较广;敬礼唯敬一尊,其境未广。(三)归依有其限齐,故必云“尽未来际”;敬礼但举心虔仰即可,故或久或暂,不为所限。(四)归依情恳,必有表业与无表业;敬礼但有善表业即成。(五)归依必合身语二业,其义较重;敬礼仅具一者即成。(六)归依带相,故唯在欲、色二界;敬礼可通欲、色、无色等三界。(七)归依观真理而成,其义较胜;敬礼重贤善即成,其义较次。(长阿含经卷十一、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五、胜鬘经、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二、十诵律卷五十六、有部毗奈耶卷四十四、大智度论卷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卷一二四、十住毗婆沙论卷七)((参见:三宝)700)p688 FROM:【佛光大辞典】

【净业】
(术语)清净之善业也。又往生西方净土之业因也。观无量寿经曰:“此三种业: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业】
<一>指清净之行业。又作清净业。即世福、戒福、行福之三种福业。据观无量寿经载,此三福业为:(一)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福为众生往生之正因,亦为菩萨之净佛国土之无漏修因,故称净业。
 又观无量寿经经文中“谛观彼国净业成者”一语,各家解说不同:(一)据隋代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本载,彼国系指彼土之依报,净业成者系指彼土佛菩萨及往生人等之正报。(二)宋代元照之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中,以彼土之依、正二报,总为净业所成。(三)善导之观经序分义,主张众生根机有定、散二种,如来方便开显三福,以应散动之根机;而谓“欲生彼国”旨在揭示“所归”之意义,谓“当修三福”则特为揭示“行门”之意义。(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吉藏))
 <二>(655~712)唐代念佛僧。东兆(河南洛阳)人,俗姓赵。名象。字净业。幼慕法,出家后登法座,能分析观经及疑论(或系怀感之净土群疑论)之微旨,阐扬念定生因之要旨,并阐扬如来之密藏、菩萨之空门,禀其归戒者日多。又周饰净场,招高僧讲诵经典,大兴法会,施法财达二十余年。后为长安香积寺主,延和元年示微疾,六月,诫悔门人,端坐念佛而入寂,世寿五十八。建塔于善导之墓域内,门人思顼等集录遗编,毕彦雄撰大唐龙兴大德香积寺主净业法师灵塔铭并序。依香积寺建于善导墓侧,及师葬于善导墓域推测,师或为善导之弟子或私淑者。(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东域传灯目录卷上、净土依凭经论章疏目录、长安图志卷十二、大清一统志卷一八○)
 <三>(1187~1259)日本律宗僧。山城人。早年出家,于园城寺、奈良修学显密二教。后来宋,专研律学,历十余年归日,建戒光寺,复再度来宋。后于太宰府建西林寺,于京都建东林寺,晚年专修念佛。日本正元元年示寂,世寿七十三。p4706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5 13:12

4、这三种福也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修行净业的正因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学习解说]:

佛告诉韦提希夫人:你知道吗,这三种业(三种福),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修行净业的正因(主要的原因叫做“正因”,若是次要的助力则叫做“缘因”)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夫人:认真听!认真听!仔细思惟!如来今日要为未来一切被烦恼缠缚的众生宣说清净善业

韦提希,你的问题非常好!阿难,你要严谨受持并广为众生宣说我所讲的话,如来今日就教韦提希及未来一切众生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令大家在佛力加持下见到清净的极乐净土,就像在镜中见到自己的相貌一样,令所有见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心生欢喜,快速获得无生法忍(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


名词解释:

【正因】
主要的原因叫做“正因”,若是次要的助力则叫做“缘因”。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生法忍】
梵语 anutpattika-dharma-ks!a^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又作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为三忍之一,仁王经所说五忍之第四。大智度论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卷十二(大四四·七○一中):“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
 据大智度论卷八十六载,于声闻之八人地乃至已办地、辟支佛地等观四谛,一切智断仅得菩萨无生法忍之部分,苦集灭道之四谛实乃分别诸法实相之一谛,以声闻为钝根,故观四谛而得道;以菩萨为利根,故直观诸法实相而入道。由此可知,无生法忍,即声闻于入见道位时见四谛之理;菩萨则于入初地时谛认诸法无生无灭之理,以住不退转地。
 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载,不退转地之菩萨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得本性、自然、烦恼苦垢三种之无生忍:(一)本性无生忍,又作本来无生忍。谓观遍计所执之体性均无,而忍知本性无生者。(二)自然无生忍,谓观依他之诸法因缘生,忍知非自然而生者。(三)烦恼苦垢无生忍,又作惑苦无生忍。谓诸法实性之真如法性,系安住无为与一切杂染不相应,忍知本来寂静者。此乃忍知三无性之理,故称无生忍。又六十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地品”谓,第七地之菩萨,三业清净,修无相行,得无生法忍,照明诸法。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行品列举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等五忍,前四忍分上、中、下三品,而寂灭忍仅分上、下二品,信忍之三品配初、二、三地,顺忍之三品配以四、五、六地,无生忍之三品配以七、八、九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四九转不转品、无量寿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二十六、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入楞伽经卷三、成唯识论卷八、大智度论卷六、卷十五、卷七十三、净土论卷上、大乘义章卷十四)((参见:三法忍)571、“五忍”1097)p5079 FROM:【佛光大辞典】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学习解说]:

佛告诉韦提希夫人:你现在还是凡夫身,因为心念不清净,没有得到天眼通,还不能见到遥远的事情,但是承蒙诸佛菩萨慈悲加持和善巧方便,可以帮忙令你得见

这时韦提希对佛说:世尊,我今日承蒙佛力加持已经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如果将来佛灭度后,生活在五浊恶世造作种种不善的众生,以及被种种苦报逼迫的人,要怎样才能见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呢


名词解释:

【天眼】
(术语)五眼之一。为天趣之眼,故名天眼。以色界四大所造清净之眼根前知粗细远近一切之诸色,及众生未来生死之相者。此有修得生得之二种,在人中依禅定于肉眼上彼修得净眼者,谓为修得之天眼,生于色界诸天自得此净眼者,谓为生得或报得之天眼。智度论五曰:“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二者从修得。”大乘义章二十本曰:“天趣之眼,故名天眼。”观无量寿经曰:“未得天眼,不能远观。”无量寿经下曰:“天眼通达,无量无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5 13:13

5、佛教导韦提希夫人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

(1) 日想观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韦提希夫人:你们应当心系一处,专心忆念西方

如何观想呢?所有观想的人除了天生眼盲,其他有眼睛的人都能见到日落

观想者面向西方坐下,仔细观看降落的太阳,令心安住在太阳上,不要想别的事情,观看这轮太阳就像一面悬挂的鼓,然后再练习不论闭眼、还是睁眼都能见到这轮太阳,这是日想,叫做初观,如果能这样观想者叫做正观,不是这样观想者叫做邪观


名词解释:

【日想观】

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十六种观法之一。又作日想、日观,或日轮观。出自《观无量寿经》。此法以观落日而知极乐净土的方位,或想极乐净土的光相。如《观无量寿经》云(大正12·341c)︰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善导《观经疏》〈定善义〉说明观日有三意︰先令观日,藉以知西方极乐的方位;又藉黑、黄、白三种云的障蔽落日不令明照,使众生知晓业障也有如是轻重之别,此谓之‘日观三障’。既知业相则当勤心忏悔。末了则由观日之光相,想知净土的光明照曜之相。由此可知,日本当麻曼荼罗日想观图中描绘的黑、黄、白三种云,乃依善导之说。

古来修行此观者亦颇常见,如《镡津文集》卷十二所载,遵式于杭州天竺寺之东建日观庵,修净业。又,《佛祖统纪》卷十四〈思照传〉载,思照于所居德云庵之后筑一小阁,作为观落日之处。

如上所述,作日想观时可能出现黑、黄、白三色云(障碍),是为‘日观三障’。此三障之生,是由于自身的罪业显现而蔽障净心的对境。善导《观经疏》〈定善义〉详说其相,其文云(大正37·262a)︰
‘乱想得除,心渐凝定,然后徐徐转心谛观于日。其利根者一坐即见明相现前。当境现时,或如钱大,或如镜面大,于此明上即自见业障轻重之相。一者黑障,犹如黑云障日;二者黄障,又如黄云障日;三者白障,如似白云障日。此日犹云障,故不得朗然显照,众生业障亦如是。障蔽净心之境,不能令心明照。’

同疏中并揭示见此相时的忏悔法。此法即︰严饰道场,安置佛像,清净洗浴,着净衣,烧名香,表白诸佛一切贤圣,向佛形像至心忏悔现在一生乃至无始以来身口意所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等罪。极须悲涕雨泪深生惭愧,内彻心髓,切骨自责。如此忏悔完后,复依前坐法安心取境。境若现时如前,三障尽除,所观净境朗然明净,此名顿灭障。一忏罪障即净尽,此为利根人。如果一忏仅除一障或二障,此名渐除而不名顿灭。

[参考资料]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四;《观无量寿经义疏》卷中;《乐邦文类》卷一、卷五;《菩提心集》;《观无量寿经释》;《观经秘决集》卷十一。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十六观】
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种观想,即:日想、水想、地想、树想、八功德水想、总观想、花座想、像想、遍观一切色身想、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普观想、杂观想、上辈生想、中辈生想、下辈生想。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5 13:14
(2) 水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初观成已,次作水想。想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花,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花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作此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夫人:日观成功以后,接着练习水想观,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一切万物都是大水,水质澄清,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内心没有一丝分散和杂乱

然后练习把水变成冰想,要见到冰是晶莹剔透的,然后把冰当作琉璃想,这些观想成功后,要能见到琉璃地,里外都是晶莹剔透的,地下是由七宝制成的金幢支撑着琉璃地,金幢是八角形,八个面都是由百宝制成,而且每一个宝珠都散发千道光明,每一道光明又有八万四千种颜色,映照在琉璃地上,如同千亿个太阳
琉璃地上的绳子是黄金制成的,错综有序,都是用七宝整整齐齐的划分界限,每一种宝贝都散发五百种颜色和光明,这种光明既像花、又像星星和月亮、悬挂在虚空,形成光明台,还有上千上万个楼阁都是用百宝制成,台的两边分别各有百亿种花幢装饰,还有无量种种乐器作为庄严
八种清风从光明中吹出来,清风吹到乐器后,自然发出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微妙法音,这是水想观,称为第二观,水想观成功后,要能一一正观的清清楚楚,不论闭眼睁眼都不散失,唯除饮食的时候,其他时间都要始终忆念这些景象,如果能这样观想者叫做正观,不能这样观想者叫做邪观

名词解释:

【金幢】
<一>为悬挂于佛殿之装饰品。以黄色锦缎或一般丝织品制成,呈长筒形。
<二>于日本,称塔顶上之轮盖为金幢。((参见:承露盘)3254)p3587 FROM:【佛光大辞典】

【水想观】
净土宗修持法之一。为十六观的第二观。即在禅观中,观想清澈之大水,藉以为观想极乐净土琉璃地之阶梯。《观无量寿经》云(大正12·342a)︰
‘次作水想,想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珠宝有千光明,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此谓先观水,次起冰想,更作琉璃想,以观想极乐净土之琉璃地,名为水想观。慧远的《观无量寿经义疏》(本)释云(大正37·179b)︰‘初中有四︰一作水想,二变水成冰,三者变冰以为琉璃,四观琉璃以成大地。于中有三︰(一)观琉璃内外映彻,(二)见地下宝柱之承擎,(三)见地上诸相庄严。’依之可知观想之次第。此外,善导于《观经疏》〈定善义〉也曾说坤水得定之法。

[参考资料] 《往生拾因》;智顗《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卷四;元照《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中;《乐邦文类》卷五;《菩提心集》卷上;《观无量寿经释》;《三昧发得记》。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6 10:08
(本次学习:11楼~15楼共用时4小时)


(3) 地想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水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水想成功后叫做粗见极乐世界,如果有获得正定看到的极乐世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地想,叫做第三观

佛告诉阿难:你要好好领受忆持佛的话,为未来世一切想要脱离苦恼的众生讲说地想观,这个观想能灭除众生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而且命终后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能这样观想者叫做正观,不能这样观想者叫做邪观


名词解释:

【受持】
梵语 udgrahaN!a。指领受于心,忆而不忘。可分三方面:(一)受持戒律,无论出家、在家者,一旦领受佛所制定之戒法,即须誓愿持守,不得有违。(二)受持经典,乃十种法行、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即受学经典之际,发净信解,以恭敬心阅读,并须时时讽诵、忆念。又信受佛之教法,称受持佛语;信受某部经典,如信受法华经,称受持法华。于日本日莲宗,谓行者于唱诵“南无妙法莲华经”之经题、受持法华经之际,立即可由凡夫身转为佛身,称为受持妙法成佛,略称受持成佛。(三)受持三衣,据释氏要览卷上载,僧众得受三衣后,须依法于适当之时、地穿著,如入聚落、听法等,得著大衣;于净处、习诵等,得著七条衣;于任何处所,得著五条衣。(妙法莲华经普贤劝发品、陀罗尼品、胜鬘宝窟卷上本、得度略作法、从容录第三则)p3106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6 10:09

(4) 树想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花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颇梨色中出红色光;马脑色中出车&#149938;光;车&#149938;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有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缨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踊生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是为树想,名第四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夫人:地想成功后,接着观想宝树,宝树要一棵一棵、一排一排观想,每一棵树都有八千由旬那么高,这些宝树的花和叶都是由七宝所成,每一枝花和叶都有不同种颜色,比如琉璃色中释放出金色光;玻璃色中释放出红色光;玛瑙色中释放出砗磲光;砗磲色中释放出绿珍珠光;还有珊瑚琥珀等一切众宝作为映衬和装饰

美妙的珍珠网罗在树上,每一棵树上都有七重罗网,每张网之间都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就像大梵天王的宫殿,诸天童子们自然在宫殿中享有五百亿释迦毗楞伽(宝珠名)摩尼宝作为璎珞,摩尼宝珠散发的光明能照到一百由旬,相当于一百亿个太阳和月亮的光明,摩尼宝珠的光明纵横交错,每一种颜色都是最上乘的

这些宝树排列的整整齐齐,叶子与叶子之间也是井然有序,叶子中间会生出美妙的花,花的上面自然结有七宝果实,每一棵树的叶子就有二十五由旬,叶子分别有一千种颜色,叶子上面还有一百种画,还有许多美妙的花都是阎浮檀金色,就像旋转的火轮,婉转在叶子中间,这些美妙的花能生出各种果实,就像帝释的宝瓶有大光明,能变化出幢幡和无量宝盖,这些宝盖能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也都能在宝盖中映现出来

见到宝树后,接着还应当一一观想树茎、枝叶、华果,这些也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树想,叫做第四观,如果能这样观想者叫做正观,不能这样观想者叫做邪观


名词解释:

【释迦毗楞伽】
(物名)梵音Sakra%bhilagna,宝珠名,译曰能胜。以此宝能胜一切世间之宝故也。观经妙宗钞二曰:“释迦毗楞伽此云能胜。”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释迦毗楞伽摩尼宝】
梵语 s/akra^bhi lagna-maN!i-ratna。又作释迦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胜摩尼宝、毗楞伽摩尼宝珠、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一般译作帝释持,意即“帝释天之所有”;又译作能胜、离垢。摩尼,为宝珠之总称。即帝释天之颈饰,常能放光。经典中亦以之为释尊、观世音、弥勒等佛菩萨之庄严具。依大方广宝箧经卷上载,帝释颈上之毗楞伽摩尼宝珠遍照三十三天;此净宝珠比喻菩萨之智性能现一切事。又大法炬陀罗尼经卷五忍较量品谓,须弥山顶有威花、释迦毗楞伽、宝精三宝,其中毗楞伽宝系纯真金色,为善根所生,自然雕莹,能出过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处、夜摩天处、兜率天处,住于梵宫;菩萨从阎浮提生兜率天,以善根力,此宝即自然生于箧中,所有魔事自然坏灭。(观无量寿经、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观经妙宗钞卷二)p6830 FROM:【佛光大辞典】

【梵王宫】
(杂名)大梵天王之宫殿也。观无量寿经曰:“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6 10:09

(5) 八功德水想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树想成已,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花,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从如意珠王踊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夫人:树想成功后,接着应当观想水,这是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每一池水都是由七宝所成,八功德水分为十四支,每一支都是七宝颜色,渠是黄金,底是杂色金刚作为底沙,每一支水中都有六十亿七宝莲花,每一朵莲花都有十二由旬那么大,摩尼水流浇注在花间,发出微妙的声音,同时演说着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等法音,还有赞叹诸佛相好光明的音声

从如意珠王中踊出金色微妙的光明,光中化现出百宝色的鸟,鸟的叫声和善而雅致,常常称赞念佛、念法、念僧的功德,这是八功德水想,叫做第五观,能这样观想者叫做正观,不能这样观想者叫做邪观


名词解释:

【哀雅】
(术语)物音哀而有雅致也。观经曰:“百宝色鸟,和鸣哀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意珠王】
(物名)于如意珠中为最胜者,故云王。观无量寿经曰:“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功德水】
乃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又作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同时,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彼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等八特质。(阿弥陀经、弥勒大成佛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俱舍论卷十一)p279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6 10:10

(6) 总观想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夫人:众宝国土都有五百亿宝楼,所有楼阁中都有无量天人在演奏伎乐,又有各种乐器悬在虚空自然发出音声,演说着念佛、念法、念僧的音声,这些观想如果成功了就是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这叫做总观想,是第六观

如果能观见宝树、宝地、宝池者,则能消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能这样观想者叫做正观,不能这样观想者叫做邪观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6 10:10
(7) 花座想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可为比。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花想,令其莲花一一叶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有八万四千大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其台;此莲花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交饰。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缦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花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是为花座想,名第七观。

佛告阿难:“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妙花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此想成者,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夫人:认真听,认真听!仔细思惟!我现在就为你们分别解说去除苦恼的方法,你们要好好忆持(指于法记忆受持而不忘失),到时可以广为众生分别解说这些观想的方法。说到这里,无量寿佛立在空中,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分别在无量寿佛的左右两边,佛菩萨光明炽盛,百千阎浮檀金色都无法与之相比

这时韦提希夫人见到无量寿佛后,顶礼佛足,对佛说:世尊,我今日因佛力加持的缘故,得以见到无量寿佛和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可是未来众生要如何才能见到呢

佛告诉韦提希夫人:想要见到无量寿佛,应当在七宝地上观想莲花,观想莲花的每片叶子都是百宝色,每片叶上有八万四千脉络,每一条脉络上有八万四千种光明,这些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观见

小一点的叶子有二百五十由旬,这些莲花有八万四千片大的叶子,每片叶子中间都有百亿摩尼珠王作为映衬和装饰,一一摩尼宝珠都能放射出千道光明,这些光明犹如宝盖一样都是用七宝合成,遍覆在地上

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作为莲花台,上面有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美妙的珍珠网作为装饰,莲华台上自然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犹如百千万亿须弥山那样高大,幢上的宝缦犹如夜摩天宫,又有五百亿微妙的宝珠作为映衬和装饰,每一颗宝珠都有八万四千种光明,每一道光明都映现出八万四千种金色,每一种金色都遍照在国土上,随处变化种种异像,比如变为金刚台,或者变作真珠网,或者变为各种各样的花,总之能够随意变现,广做佛事,这是花座观,叫做第七观

佛告诉阿难:这些妙花时法藏比丘愿力所成,如果忆念这位佛,应当先观想花座,观想时不能有杂念,应当一一观想每一片叶子、每一颗珠、每一道光、每一座台、每一个幢,这些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同看到镜中的自己一样,这个观想成功后,能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命终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能这样观想者叫做正观,不能这样观想者叫做邪观


名词解释:

【释迦毗楞伽摩尼宝】
梵语 s/akra^bhi lagna-maN!i-ratna。又作释迦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胜摩尼宝、毗楞伽摩尼宝珠、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一般译作帝释持,意即“帝释天之所有”;又译作能胜、离垢。摩尼,为宝珠之总称。即帝释天之颈饰,常能放光。经典中亦以之为释尊、观世音、弥勒等佛菩萨之庄严具。依大方广宝箧经卷上载,帝释颈上之毗楞伽摩尼宝珠遍照三十三天;此净宝珠比喻菩萨之智性能现一切事。又大法炬陀罗尼经卷五忍较量品谓,须弥山顶有威花、释迦毗楞伽、宝精三宝,其中毗楞伽宝系纯真金色,为善根所生,自然雕莹,能出过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处、夜摩天处、兜率天处,住于梵宫;菩萨从阎浮提生兜率天,以善根力,此宝即自然生于箧中,所有魔事自然坏灭。(观无量寿经、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观经妙宗钞卷二)p6830 FROM:【佛光大辞典】

【甄叔迦宝】
甄叔迦,梵语 kim!s/uka,巴利语 kim!suka。又作紧祝迦宝、坚叔迦宝。意译为赤色宝。宝石之一。与甄叔迦树之花相似而美,因系赤色,故有此名。窥基之弥勒上生经疏(卍续三五·三九三下):“甄叔迦者,状似赤琉璃宝珠。”琉璃之颜色有多种,以红色最殊胜。又吉藏之法华经义疏卷十二载此宝名鹦鹉,盖其赤色如鹦鹉嘴之故。疑系由于鹦鹉之梵语 s/uka 与甄叔迦之梵语 kim!s/uka 混同而产生之讹误。(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慧琳音义卷十六、卷三十一、卷三十二)p5841 FROM:【佛光大辞典】

【忆持】
梵语 dha^raN!a,巴利语同。指于法记忆受持而不忘失。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二下):“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p6221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7 12:51
(本次学习:16楼~19楼共用时4小时)

(8) 像想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像既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缦弥覆树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放金光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妙光;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是为想像,名第八观。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夫人:接着应当观想佛,观想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指佛之法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你们心里想佛时,这念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颗心就是佛心,诸佛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此“知”如海之深广无边不可测量),都是从心想生,因此应当一心忆念佛,观想无量寿佛这三种名号:多陀阿伽度(译曰如来,又曰如去)、阿罗呵(译曰应供。当受众生供养)、三藐三佛(新译曰正等觉。对于外道之邪觉,称罗汉为正觉,对于罗汉之偏觉,称菩萨为等觉,对于菩萨之分觉,称佛为正等觉)

观想佛时应当观想佛像,睁眼闭眼都要见到一尊佛像,阎浮檀金色的佛坐在莲花上,见到佛像坐在莲花上以后,心眼(观念之心,能照了诸法,故曰心眼)便能得到开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见到极乐世界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排列整齐,各种宝缦覆盖在树上,宝罗网遍满虚空,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见到这些景象,犹如观看手掌中的物品

然后应当观想佛的左边有一个大莲花,这朵大莲花与前面的一样,然后观想佛的右边也有一朵大莲花,然后观想观世音菩萨坐在佛左边的莲花座上,像佛一样放射出金色的光明,然后观想大势至菩萨坐在佛右边的莲花座上,这个观想成功后,继续观想佛菩萨都放射出奇妙的光,这种光是金色,遍照所有宝树,每一棵树下又有三朵莲花,每一朵莲花上都分别有一尊佛和两尊菩萨像在莲花座上,这样的景象遍满整个极乐世界

这个观想成功后,应当观想听到水流声,见到光明,还有宝树鸳鸯都在演说妙法,不论入定、出定都要听得到妙法,修行者在出定时也要忆持妙法不能忘记,然后将这些妙法与修多罗(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契合,如果不能契合就叫做妄想,如果能契合叫做粗想极乐世界,这是像想,是第八观,能够这样观想者,则能除灭无量亿劫生死之罪,在现世中获得念佛三昧,能够这样观想者叫做正观,不能这样观想者叫做邪观


名词解释:

【念佛三昧】
禅观之一。指以念佛为观想内容之一种禅定。亦即观念佛德或称念佛名之三昧。分为因行、果成二类。(一)因行念佛三昧,指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二者皆为观想念佛,反之,一心称念佛名,即为称名念佛。(二)果成念佛三昧,指上记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因行念佛三昧为“修”,果成念佛三昧为“发得”。观无量寿佛经(大一二·三四三中):“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中略)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大智度论卷七亦载,念佛三昧能灭除种种烦恼及先世诸罪。
 诸家所说此类三昧之相状、功能等虽皆通称念佛三昧,然诸佛有三世、十方之异,并有法、报、应三身之别,故“念”于观、称等有种种不同。据昙鸾之略论安乐净土义、道绰之安乐集等所说,专注且相续不断地念“念佛三昧”之相状或佛之神力,念佛之智慧、毫相、相好等,念其本愿,称名等,总称为念佛三昧。
 念佛之本意在忆念、追想,由内在之思忆表现于外者即为称念,称念配合深入之观想,于醒、梦、定等之际,皆念念不离佛,此亦称般舟三昧。又于文殊般若经,以专精修念佛一行,称为一行三昧。于华首经,以专修念佛之相好,称为一相三昧。(大品般若经卷五问乘品、菩萨念佛三昧经卷七、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乐邦文类卷二)p3211 FROM:【佛光大辞典】

【修多罗】
<一>梵语 su^tra,巴利语 sutta。所指有二:(一)为一切佛法之总称。(二)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引申为能贯串前后法语、法意使不散失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机,贯穿法相摄持所化之义。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参见:十二部经)344、“经”5548)
<二>著七条、五条袈裟时,以彩线交络组纽,结成花鬘状,垂于袈裟背后之色带。此法行于日本天台、真言、净土、真宗等。最初原使用五条袈裟,今加以简略而变化,定其威仪。使用修多罗并非自古即有,大约源于初唐时代。(释门章服仪(道宣)、考信录卷一)p4040 FROM:【佛光大辞典】

【修多罗】
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心眼】
(术语)观念之心,能照了诸法,故曰心眼。观无量寿经曰:“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往生要集中本曰:“行者以心眼见于己身,亦在于彼光明照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藐三佛陀】
(术语)Samyak-sam%buddha,又云三耶三佛,三耶三佛檀。佛十号之第三。旧译曰正遍知,等正觉等。新译曰正等觉。对于外道之邪觉,称罗汉为正觉,对于罗汉之偏觉,称菩萨为等觉,对于菩萨之分觉,称佛为正等觉。案菩提就法而名,佛陀就人而名,故三藐三菩提宜谓为正遍知,正等觉等。三藐三佛陀宜言为正遍知者,正等觉者等。智度论二曰:“何名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言正遍知一切法。”法华玄赞二曰:“旧云正遍知,即正觉等觉正等觉,如次简外道小乘菩萨三种。”希麟续音义曰:“三藐三佛陀正云三藐三没驮,三字去声,此云正等觉,亦云正遍知,即第三号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藐三佛陀】
梵语 samyak-sam!buddha,巴利语 samma^-sambuddha。又作三藐三没驮、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意译作正遍知、正等觉、正等觉者。为如来十号之一。据大智度论卷二载,三藐三佛陀者,三藐,义为“正”,三,义为“遍”,佛,义为“知”;故三藐三佛陀即为“正遍知一切法”。如来能觉了四谛之理,知一切诸法实不坏之相,不增不减,又悉知十方诸世界之名号及六道所摄众生之名号等一切诸法,故有此一称号。(坐禅三昧经卷上、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大乘义章卷二十末)p693 FROM:【佛光大辞典】

【阿罗诃】
(术语)Arhat,佛十号之一。译曰应供。当受众生供养义。智度论二曰:“阿罗诃,名应受供养,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多陀阿伽度】
(术语)Tatha%gata,又作怛闼阿竭,多陀阿伽陀,多陀阿伽驮,怛他檗多,怛他檗多夜,多陀竭,怛萨阿竭。译曰如来,又曰如去。其来去相通者,由“达于如实之人。”(Tatha%gata),“如实来格之人。”(Tatha%-a%gata)两读法而来。智度论曰:“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佛亦如是来,更不去至后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玄应音义三曰:“怛萨阿竭,大品经作多他阿伽度,此云如来。”慧琳音义十六曰:“多陀竭,正音云怛他檗多,唐云如来也。”仁王经仪轨曰:“阿佗檗多夜,此云如来。”注维摩经九:“什曰:多陀怛伽度,秦言如来,亦云如去。如法说,故名如。著佛以安稳道来,此佛亦如是来,彼佛安稳去,此佛亦如是去也。”大疏一曰:“梵本云怛他揭多,怛他是如义,揭多是来义、知解义、说义、去义,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一切诸佛如法实相知解,知已亦如诸法实相为众生说。今佛复如是,故名如实知者,亦名如实说者。一切诸佛得如是安乐性直至涅槃中,今佛亦如是去,故名如去。释论具含四义,然古译多云如来,有部戒本云如去,阿阇梨意存如去如说,今且顺古题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遍知海】
又作正遍知海。正遍知,为佛十号之一,意谓佛真正遍知一切法,此“知”如海之深广无边不可测量,故以海比喻之。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往生论注卷上)((参见:正遍知)2001)p2002 FROM:【佛光大辞典】

【法界身】
<一>指佛之法身。法界,为所化之境,即众生界;身,为能化之身,即诸佛之身。即指化益众生界之佛身,称为法界身。观无量寿佛经(大一二·三四三上):“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定善义)
 <二>法界,指众生之心法;此心能生世间、出世间等一切诸法,故称为法界。又法界能生诸佛相好之身,故称佛身为法界身,亦即法界所生之身。(往生论注卷上)
 <三>又作六大法身。为密教所立五种法身之一,以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为大日如来之法身,称为法界身。((参见:法身)3353)p3370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7 12:52

(9) 遍观一切色身想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清净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见。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受记。是为遍观一切色想,名第九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夫人:像想成功后,接着应当观想无量寿佛的身相光明。阿难你应当知道,无量寿佛的光明就像百千万亿个夜摩天的阎浮檀金色,佛的身高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向右旋转就像五座须弥山那么大,佛眼清净就像四座大海水一样清白分明,身上的毛孔都在散发着光明,无量寿佛头上所放出来的圆形光圈就像百亿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圆形光圈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化佛,每一尊化佛身边又化现出无量无数尊菩萨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种相,一一相中分别又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又有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都有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的众生,佛光摄受不舍弃一个众生,无量寿佛的相好光明与化佛没有两样,所以应当一心忆念和观想,令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观想成功后,便能见到十方一切诸佛,因为见十方诸佛的缘故,便能获得念佛三昧

能够这样观相者叫做观一切佛身,因为能观一切佛身的缘故,所以能见一切佛心,佛的心是大慈悲心,以无缘慈悲的心摄受一切众生,能这样观想者,命终后就能生到诸佛面前,获到无生法忍

因此有智慧的修行人应当一心系念观想无量寿佛,从一种相好开始入观,只要能将眉间白毫相观想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的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就能出现,见到无量寿佛的人就能见到十方无量诸佛,然后蒙佛现前授记,这是遍观一切色想,是第九观,能够这样观想者叫做正观,不能这样观想者叫做邪观

名词解释:

【圆光】
佛菩萨头上所发出来的圆形光圈。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7 12:52

(10) 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妙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界。臂如红莲花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花,布散一切莫不弥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夫人:观想无量寿佛成功后,接着应当观想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身高八十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身是紫金色,头顶上有肉髻,颈上有圆光,圆光中有五百位化佛,如同释迦牟尼佛一样,每一尊化佛都有五百位菩萨和无量诸天作为侍者,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道众生都在圆光中显现

观世音菩萨头顶上是毗楞伽摩尼妙宝作为天冠,天冠中有一尊站立的化佛,化佛的身高有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菩萨眉间毫相具有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位化佛,一一化佛身边有无数菩萨作为侍者,自在变化遍满十方世界

观世音菩萨的手臂是红莲花色,红莲花色中散发出八十亿微妙光明,光中示现一切庄严之事,观世音菩萨的手掌是五百亿杂莲花色,十指间上有八万四千种画,每一幅画中有八万四千种颜色,每一种颜色都散发八万四千道光明,这种光明非常柔软,普照一切世界,观世音菩萨就是用这样的宝手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菩萨脚下有千辐轮相,能自然变化成五百亿光明台,落脚时有金刚摩尼花散步各处,观世音菩萨的其他身相都和佛无有两样,唯独头顶上的肉髻和无见顶相不像佛那样好,这是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是第十观

佛告诉阿难,如果能这样观想观世音菩萨者,不会遇到一切灾祸,能够净除一切业障,灭除无数劫生死之罪,这样的菩萨只要听闻名号就能获得无量福德,更何况是观想菩萨像,如果想要观想观世音菩萨者,应当先观想菩萨头上的肉髻,然后观想天冠,其他种种相应该要依次观想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观看手掌中的物品,能够这样观想者叫做正观,不能这样观想者叫做邪观


名词解释:

【千辐轮相】
指具足千辐轮之妙相,乃佛三十二相之一。又称足下轮相(巴 het!t!ha^ pa^da-talesu cakka^ni ja^ta^ni)、足下千辐轮相、常现千辐轮相、双足下现千辐轮辋毂众相。即佛足下纹样分明之千辐轮宝妙相,其精巧微妙,非妙业天子所能拟造。此相感得之业因,乃佛于过去世为父母、师长、善友乃至一切众生,往返奔走,作种种供养及布施之事。此相不仅现于足底,亦可见于佛之双手。又千辐轮相系象征佛之转法轮,现于足下,表示游化诸处之转法轮;说法时,则显现于手掌上之转法轮印,用以指示种种事物;现于齿面,则表示佛说法所宣吐之教理。又自古即有礼拜佛足石之习惯。(杂阿含经卷四、无上依经卷下如来功德品、观佛三昧海经卷一、四分律卷五十一)((参见:三十二相)507)p743 FROM:【佛光大辞典】

【天冠】
又作宝冠。乃诸天头上所戴之冠,或类似诸天之冠的微妙之冠。以其精微殊妙,非人中所有,故称天冠。(大法鼓经卷上、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六)p1353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7 12:53

(11) 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二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莲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各有五百亿宝花。一一宝花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侧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及大势至。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夫人:观想观世音菩萨成功后,应当观想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身高大小与观世音菩萨一致,大势至菩萨头顶上的圆光能照二百五十由旬,身上的光明能照到十方国土,化作紫金色,一切有缘众生都能得见大势至菩萨

只要能见到大势至菩萨一个毛孔的光明,就能见到十方无量诸佛清净微妙的光明,因此大势至菩萨又叫无边光,菩萨常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众生,令众生远离三恶道,获得无上力,所以这尊菩萨名叫大势至,大势至菩萨天冠上有五百种宝莲花,每一种宝莲华都有五百宝台,每一座宝台中都有显现十方诸佛清净美妙的国土

大势至菩萨头顶上的肉髻有如钵头摩花,肉髻上有一个宝瓶,瓶中盛满光明,普现佛事,大势至菩萨的其他身相与观世音菩萨没有两样,大势至菩萨行动时,十方世界都会发生震动,震动的地方会有五百亿宝花,每一朵宝花都非常庄严,就像极乐世界一样
大势至坐下时,七宝国土都同时动摇,从下方的金光佛刹到上方的光明王佛刹,包括中间无量尘数的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菩萨、分身大势至菩萨都集聚到极乐国土遍满空中,坐在莲花座上演说妙法,救度众生

能这样观想者叫做观大势至菩萨,就是观想大势至菩萨身相,能观想大势至菩萨者叫做第十一观,能灭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能这样观想者,不用经过胞胎苦,能常常游化诸佛净妙国土,这种观想成功后,叫做具足观想观世音菩萨和观想大势至菩萨,能这样观想者叫做正观,不能这样观想这叫作邪观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8 11:31
(本次学习:20楼~24楼共用时4小时)

(12) 普观想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时当起想作心,自见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夫人:观想大势至菩萨色身相时,应当观想自己已经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在莲花中结跏趺坐,然后观想莲花一开一合,莲华开时有五百种颜色照耀在身上,然后观想由眼目见到佛菩萨遍满虚空,极乐世界的水、鸟、树林及诸佛都在演说十二部经中的微妙法

如果出定时也能忆念不忘和见到这些景象,这叫做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这是普观想,是第十二观,无量无数无量寿佛的化身以及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化身也会常常来到此人身边,能这样观想者叫做正观,不能这样观想者叫做邪观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8 11:31

(13) 杂观想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花,如上所说。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夫人:如果有人一心想要往生极乐世界,应当先观想一丈六尺的佛像在七宝池上,就像先前说的无量寿佛的身量无量无边,并非凡夫的小心量能够明白的,然而因为无量寿佛宿世愿力的缘故,凡是忆念观想佛像的人必定能获得成就,但是观想佛像已经能得到无量福德了,更何况是观想佛的具足身相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能在十方国土自在变现,或者显现大身遍满虚空,或者显现小身只有一丈六尺,不论大身还是小身显现的都是真金色,佛顶圆光中的化佛以及宝莲华如同上面说的一样,如果想要区分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只要观看菩萨头上的相,就知道哪位是观世音菩萨,哪位是大势至菩萨了,这两位菩萨都是协助阿弥陀佛普度教化一切众生的,这是杂想观,是第十三观,能这样观想者叫做正观,不能这样观想者叫做邪观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8 11:32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9 11:04 编辑

(14) 上辈生想

a 上品上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夫人: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共有九品

上品上生者,需要发三种心,一、至诚心;二、深心;三、回向发愿心,具足这三种心的人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还有三种众生也能往生:一、慈心不杀,严谨持戒的人;二、读诵大乘经典;三、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并将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具足这些功德后,一日乃至七日必定能够往生

生往极乐世界时,因为勇猛精进的缘故,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还有无量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还有七宝装饰的宫殿,观世音菩萨手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也会来到修行者的面前,阿弥陀佛会放大光明照耀修行者,并与诸菩萨一同迎接修行者

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还有无数菩萨都会赞叹这位修行者,修行者见到诸佛菩萨赞叹后,就能生起欢喜心,并且见到自己乘坐在金刚台跟随佛的后面,顷刻间往生到极乐世界

到了极乐世界,又见到佛的色相具足,菩萨也是色相具足,光明的七宝树在演说妙法,令听闻者马上获得无生法忍。到了极乐世界后可以在短暂的时间里侍奉很多诸佛,游遍十方法界来到诸佛面前,然后依次蒙佛授记

回到本国后就能得到无量百千陀罗尼(译作持,总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分之为四种:一法陀罗尼,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又名闻陀罗尼。二义陀罗尼,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三咒陀罗尼,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四忍陀罗尼,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闻义咒忍之四者为所持之法也。由能持之体言之,法义之二者以念与慧为体,咒以定为体,忍以无分别智为体)法门


名词解释:

【陀罗尼】
(术语)Dha%ran!i,又曰陀罗那,陀邻尼。译作持,总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分之为四种:一法陀罗尼,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又名闻陀罗尼。二义陀罗尼,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三咒陀罗尼,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四忍陀罗尼,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闻义咒忍之四者为所持之法也。由能持之体言之,法义之二者以念与慧为体,咒以定为体,忍以无分别智为体。大乘义章十一末曰:“陀罗尼者,是外国语,此翻为持。念法不失,故名为持。”佛地论五曰:“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智度论五曰:“陀罗尼者,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心生,能遮不令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法界次第下之下曰:“陀罗尼,是西土之音,此土翻云能持,或言能遮。(中略)又翻为总持。随有若名若义,若行地功德,皆悉能持,故名总持。”瑜伽略纂十二曰:“论云:陀罗尼有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能得忍。(中略)法陀罗尼以法为境,即能诠名言,以念慧为体。义陀罗尼其体同法,唯境界异。其异者何?所诠义为境,谓无量义意越等,即唯在意地。咒陀罗尼以定为体,依定持咒令不忘故,以咒为境也。能得忍陀罗尼者,以无分别智为忍体,即证真如。”可洪音义一下曰:“陀邻尼,此云总持。”今日常指咒陀罗尼曰陀罗尼。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陀罗尼门】
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以其持善不散,持恶不生也。盖菩萨以总持之法,随顺一切众生言音,开导正信,令其灭诸恶心,而行一切善法,是为菩萨陀罗尼门。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色相】
<一>即形质相状。为宇宙间一切色法的本质之一。无论有情生命或器世间,均有其形质相状。楞严经卷三(大一九·一一五下):“色相既无,谁明空质?”
<二>指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如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而权假显现色身相貌。即华严经卷一所载,无边色相,圆满光明。p2547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8 11:32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9 11:04 编辑

b 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学习解说]:

上品中生者,不是一定要受持读诵十二部经,只要能够明白经义,于第一义心(即佛心佛性)安住不动摇,能够深信因果,不毁谤大乘法,然后将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还有无量大众眷属,手持紫金台来到修行者的身边,称赞说:法子,你因为修行大乘佛法,能够明白第一义(指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所以我们今日来迎接你

修行者见到自己坐在紫金台,合掌赞叹诸佛,这样一念之间就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这里的紫金台就像一个很大的宝莲花,经过一宿就开放了,这时修行者身体变成了紫磨金色,足下有七宝莲花,佛及菩萨都同时放大光明,照耀在他身上,因为前世有常常听闻大乘佛法,所以佛为他单纯只说甚深第一义谛的妙法,修行人走下金台,合掌礼佛赞叹世尊,经过七日,修行人就能立即证得无上菩提,获得不退转,然后马上飞往十方诸佛世界侍奉诸佛,在诸佛国净土修行三昧,这样经过一小劫的时间便能获得无生法忍,然后蒙佛为他现前授记,这是上品中生


名词解释:

【第一义】
指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8 11:32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9 11:04 编辑

b 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彼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花。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上品下生者,相信因果,不毁谤大乘佛法,能发无上菩提心,并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修行人命终之后,阿弥陀佛和观世音以及大势至菩萨,还有诸眷属手持金莲华,化成五百化佛来迎接他,五百化佛同时伸出手,称赞他说:法子,你今日身心已经清净,又能发无上菩提心,所以我们今日来迎接你

然后见到自己坐在金色莲花上,做好以后,莲花自然就合上了,之后跟随阿弥陀佛很快就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经过一日一夜的时间,莲花开放,并在七日内见佛,虽然见到了佛,但是对于佛的相好光明还不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再经过二十一日后才能清楚明了

在极乐世界还能听闻众多演说妙法的音声,还能随意游往十方诸佛国土供养诸佛,并在诸佛国土中听闻甚深妙法,这样经过三小劫就能获得百法明门(指菩萨于初欢喜地所得之智慧法门。意即明了通达百法之智慧门),安住在欢喜地(十地之初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又作极喜地、初欢喜地。略作初地。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这叫做上品下生的修行者,这叫做上辈生想,是第十四观,能这样观想这叫做正观,不能这样观想者叫做邪观


名词解释:

【欢喜地】
梵语 pramudita^-bhu^mi。音译作波牟提陀步弭。十地之初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又作极喜地、初欢喜地。略作初地。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二载,菩萨得初地,多有七相,即:(一)能堪忍受,能为难事,修集无量福德善根,并于无量恒河沙劫往来生死,教化刚强难度之恶众生,心不退没。(二)不好诤讼,菩萨乐于寂灭之道故,而不与人诤竞。(三)心多喜,能令身得柔软,心得安隐;又能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悲。(四)心悦,于转法轮时,心得踊悦;又心安隐无患。(五)乐于清净,离诸烦恼垢浊,于一切深经、诸菩萨及其所行一切佛法,皆心信清净。(六)悲心愍众生,深切愍念众生而予其救护。(七)无嗔恚心,菩萨虽结使未断尽,然嗔恨少而心常乐慈行。又同书载,初地菩萨与初地以前之凡夫,所得欢喜不同,例如初地菩萨念诸佛有无量功德,并确知当来必能成就佛果,故其心多欢喜,凡夫虽勤念诸佛,然不能作“我必当作佛”之念,故其欢喜异于初地菩萨。
 十地经论卷二,谓初地菩萨有九种欢喜(大二六·一三五下):“是菩萨住菩萨欢喜地中,成就多欢喜:多信敬、多爱念、多庆悦、多调柔、多踊跃、多堪受、多不坏他意、多不恼众生、多不嗔恨。”(旧华严经卷二十三、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十地经论卷一、十住毗婆沙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八、华严经探玄记卷十)p6900 FROM:【佛光大辞典】

【百法明门】
指菩萨于初欢喜地所得之智慧法门。百法,乃概称数目之多;明,即通达;门,即法门,含有入、差别之意。意即明了通达百法之智慧门。诸家对百法明门之“百法”有各种说法:(一)十地经论卷三谓,百法,即指种种之法门。(二)据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一载,百法,指蕴、界、处等种种之法门,而非指一百之实数。(三)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载,十信心之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愿心等,皆各有十心而成百法,圆满成就此十信十心之后,乃可入于初住之位。(四)法聪之释观无量寿佛经记及四明知礼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六等载,百法,即法相宗所说之五位百法。(五)释观无量寿佛经记载,十种心数法之受、想、思、触、欲、慧、念、解脱、忆、定等,于一数生起时,其余九数相扶而起,遂成百法。
 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载,若菩萨住于百佛国中,作阎浮四天王,修百法门,二谛平等心,化一切众;若菩萨住于千佛国中,作忉利天王,而修行千法门;住于十万佛国中,作炎天王,而修行十万法门;乃至住于不可说不可说之佛国,作第四禅大静天王三界主,而修行不可说不可说之法门。又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佛母品载,以十信心为诸行之本, 由此辗转增进为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乃至无量之明门。旧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地品”、观无量寿经、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卷下大众受
学品、仁王经疏卷中本、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中一、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元照)p2494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9 11:01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9 11:05 编辑

(本次学习:25楼~30楼共用时4小时)

(15) 中辈生想

a 中品上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夫人:中品上生者,要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关斋戒(一、不杀生,不杀有生命的动物;二、不与取,不取他不与之物;三、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四、不虚诳语,不说不符事实的话;五、不饮酒,不饮一切的酒类;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即不身涂香饰花鬘及观舞蹈听歌曲;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即不坐卧于高广严丽的床上;八、不非时食)以及其他戒律,不能造作五逆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而且没有造作其他罪业

以此善根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在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会与诸比丘,眷属围绕在他身边,阿弥陀佛身放金色光明照耀他,为他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苦是说短暂的人生,有三苦八苦和无量诸苦;空即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诸法众缘和合而生起,性空是说众缘和合的诸法,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无常即诸行无常,是说世间诸法都是变化不停,生灭不断的,没有常住不变的个体;无我即诸法无我,是明五蕴假合的人身,没有真实不变的我体可得)的道理,赞叹出家修行的功德,修行人因此而心生欢喜,然后见到自己坐在莲花台上,长跪合掌顶礼阿弥陀佛,在他还没将头抬起来的时候就立即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莲花也开了,然后听到许多赞叹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声音,马上就证得了阿罗汉道,并且获得了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八解脱(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这就是中品上生的修行人


名词解释:

【苦空无常无我】
为有漏果报之四相,即四谛十六行相中苦谛之四行相,乃缘观苦谛之境而起之四种观解。又作无常苦空非我、非常苦空非我。中阿含经卷二十一说处经(大一·五六五下):“此因缘起及因缘起法,思念称量,善观分别无常苦空非我。”观无量寿佛经之第二观(大一二·三四二上):“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大乘义章卷三“四谛义”、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参见:四谛)1840)p3946 FROM:【佛光大辞典】

【苦空无常无我】
苦、空、无常、无我。苦是说短暂的人生,有三苦八苦和无量诸苦;空即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诸法众缘和合而生起,性空是说众缘和合的诸法,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无常即诸行无常,是说世间诸法都是变化不停,生灭不断的,没有常住不变的个体;无我即诸法无我,是明五蕴假合的人身,没有真实不变的我体可得。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解脱】
梵语 as!t!au vimoks!a^h!,巴利语 at!t!ha vimokkha^。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又作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八者即:(一)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四)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尽灭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五)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六)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七)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厌舍受想等,入灭一切心心所法之灭尽定。此中前二者依初禅与第二禅,治显色之贪,第三依第四禅修净观,皆以无贪为性。第四至第七依次以四无色之定善为性,第八依有顶地,以灭有所缘心为性。又初二者各分为二,第三分为四,合谓八胜处。(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经、俱舍论卷二十九、品类足论卷七)((参见:八胜处)296)p304 FROM:【佛光大辞典】

【六通】
指六神通(梵 s!ad! abhijn~a^h!),为佛菩萨依定慧力所示现之六种无碍自在之妙用。即: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智证通。(中阿含卷十九迦絺那经、长阿含卷九增一经)((参见:六神通)1290)p1292 FROM:【佛光大辞典】

【三明】
梵语 tri-vidya,巴利语 ti-vijja^。<一>又作三达、三证法。达于无学位,除尽愚闇,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即:(一)宿命智证明(梵  pu^rva-niva^sa^nusmr!ti-jn~a^na-sa^ks!a^t-kriya-vidya^),又作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二)生死智证明(梵 cyuty-upapatti-jn~a^na-sa^ks!a^t-kriya-vidya^),又作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三)漏尽智证明(梵 a^srava-ks!aya-jn~a^na-sa^ks!a^t-kriya-vidya^),又作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又依大毗婆沙论卷一○二载,宿命明见过去事而生厌离,天眼明见未来事而生厌离,漏尽明既已厌离,乃欣乐涅槃;此外,宿命明可断除常见,天眼明可断除断见,漏尽明则远离此二边而安住于中道。若与六神通相配,则此三明依序以六通之第五、第二、第六为自性。(杂阿含经卷三十一、大智度论卷二、集异门足论卷三、卷十五、杂阿毗昙心论卷六、俱舍论卷二十七)((参见:六神通)1290)
 <二>菩萨明、诸佛明、无明明。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载,菩萨明即般若波罗蜜,诸佛明即佛眼,无明明即毕竟空。(涅槃经会疏卷十六、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五)p569 FROM:【佛光大辞典】

【四圣谛】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逆罪】
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戒斋】
又叫做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简称八戒。
一、不杀生,不杀有生命的动物;
二、不与取,不取他不与之物;
三、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
四、不虚诳语,不说不符事实的话;
五、不饮酒,不饮一切的酒类;
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即不身涂香饰花鬘及观舞蹈听歌曲;
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即不坐卧于高广严丽的床上;
八、不非时食,即不食非时之食,亦即过午不食。离上述八种之非法为八戒,又因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害有生命的动物;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或毒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9 11:01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9 11:04 编辑

b 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学习解说]:

中品中生者,众生如果受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或者受持沙弥戒(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一日一夜,或者受持具足戒(具足圆满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一日一夜,受戒时做到威仪不缺,然后将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因为持戒功德的缘故,临命终时,便能见到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明,手持七宝莲花来到行者面前,听到空中有称赞的声音说:善男子,因为你跟随三世诸佛修行的缘故,我今日来迎接你,行者见到自己坐上莲花后,莲花马上合起来,生往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经过七日莲花开放,莲花开放时,修行人合掌赞叹阿弥陀佛,因为闻佛说法而心生欢喜,所以获得了须陀洹果,这样经过半劫时间获得了阿罗汉果,这就是中品中生的修行人


名词解释:

【具足戒】
具足圆满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沙弥戒】
又作勤策律仪。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若进受具足戒,则称大僧。((参见:戒)2896、“沙弥”2976)p2977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9 11:02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9 11:04 编辑

c 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中品下生者,善男子或善女人能够孝养父母,有仁义之心,这样临命终时,就能遇到善知识为他广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中的快乐事,还有宣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

随后就命终了,因为有听闻极乐世界快乐的事情,顷刻间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经过七日,遇到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然后听闻两位菩萨为他说法,因为心生欢喜而获得须陀洹果,再经过一小劫之后证得阿罗汉果

这就是中品下生的修行人,叫做中辈生想,这是第十五观,能够这样观想者叫做正观,不能这样观想者叫做邪观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9 11:02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9 11:04 编辑

(16) 下辈生想

a 下品上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哉!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花乃敷。当花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夫人:下品上生者,如果有众生造作种种恶业,虽然没有毁谤经典,但是因为愚痴造作了很多恶业,也没有生起惭愧心,到了临命终时,因为有遇到善知识的缘故,善知识向他称赞大乘十二部经的经名,他因为听闻许多经名的缘故,能够灭除千劫极重的恶业,善知识又教他合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称念佛号便能灭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这时阿弥陀佛立即派遣化现的佛和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来到他的面前,称赞说:善哉,善男子,你因为称念佛号的缘故许多罪业都消除了,所以今日我来迎接你,说完这些话,这位修行者立即见到化佛放的光明遍满整个屋子而心生欢喜

命终后乘坐莲花跟随阿弥陀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经过四十九日莲花开放,当莲花开放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来到他的面前,为他演说十二部经的甚深义理,这位修行者听到以后就能信解,并且发无上菩提心,再经过十小劫,获得了百法明门的修行,然后得入初地(菩萨乘五十二位中十地之第一),这就是下品上生的修行者,下品上生者听闻佛号、法名及僧名就能往生


名词解释:

【初地】
(术语)菩萨乘五十二位中十地之第一。(参见:十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地】
1、指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五个十位名十地,在此十地,渐开佛界,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故又名“十圣”。
一、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
二、离垢地。菩萨断思惑,除毁犯之非,使身清净,成就戒波罗蜜,离一切垢,故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菩萨灭无明暗,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罗蜜,心光开发,故名“发光地”;
四、焰慧地。菩萨于三十七道品,圆满具足,进而修习力无畏,不共佛法,远离懈怠,成就精进波罗蜜,使慧焰炽盛,故名“焰慧地”;
五、极难胜地。菩萨为利益众生,外习诸技艺,内成就禅波罗蜜,极难制胜,故名“极难胜地”;
六、现前地。菩萨住解脱法门,修空无相无愿三昧,成就般若波罗蜜,使现前差别尽泯,故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菩萨断诸业果细现形相,起殊胜行,广化众生,成就方便波罗蜜,备远行资粮,故名“远行地”;
八、不动地。菩萨住无生忍,断诸功用,身心寂灭,犹如虚空,成就愿波罗蜜,与涅槃心,湛然不动,故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菩萨灭心相,证智自在,具足十力,于一切处非处,都清清楚楚,成就力波罗蜜,善运慧解,故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菩萨广集无量道法,增长无边福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依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成就智波罗蜜,有如大云,雨大法雨,故名“法云地”。
2、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9 11:02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9 11:04 编辑

b 下品中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于六劫,莲花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夫人:下品中生者,如果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以及具足戒,这样愚痴的人,偷盗大众的东西,偷盗僧物,向他人演说不清净的法,没有惭愧心,像这样造作恶业的罪人应该堕入地狱,所以临命终时,地狱的火就会熊熊燃烧

但是因为有遇到善知识以大慈悲心向他称赞和演说阿弥陀佛十力(即:(一)处非处智力,又作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二)业异熟智力,又作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又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四)根上下智力,又作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五)种种胜解智力,又作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六)种种界智力,又作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七)遍趣行智力,又作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八)宿住随念智力,又作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九)死生智力,又作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十)漏尽智力,又作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的威德,称赞阿弥陀佛的光明神通力,以及称赞戒定慧三无漏学和解脱及解脱知见(自己知道已经获得解脱的智慧,也就是观照常明通达无碍的后得智)的功德

此人听到后能灭除八十亿生死之罪,地狱猛火也会化为清凉的风,风吹起时天上撒落天花,每一朵花中都有一位化佛和菩萨在里边,前来迎接他,一念间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的莲花中,然后经过六劫的时间,莲花开放,当莲花开放时,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用梵音安慰他为他演说大乘甚深经典,这位修行人听闻后立即发无上菩提心,这就是下品中生的修行者


名词解释:

【戒定慧】
指戒律、禅定与智慧。据翻译名义集卷四谓,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槃,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一)戒学,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二)定学,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安静之法。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大乘更加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百二十三昧等。(三)慧学,指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小乘观四谛、十二因缘,大乘观真如、实相。
 佛经通常类别为经、律、论三藏,即各以诠显定学、戒学、慧学为主。又经论中凡有关此三学者,多冠以“增上”二字,称增上戒(梵 adhis/i^la)、增上心(梵 adhicitta,即定学)、增上慧(梵 adhiprajn~a^)。盖“增上”有殊胜之意味。(杂阿含经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大毗婆沙论卷一、大乘义章卷十、大藏法数卷九)((参见:三学)683)p2908 FROM:【佛光大辞典】

【解脱知见】
自己知道已经获得解脱的智慧,也就是观照常明通达无碍的后得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分法身】
以五种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
一、戒法身,谓如来三业,离一切的过失。
二、定法身,谓如来真心寂灭,离一切的妄念。
三、慧法身,谓如来真智圆明,通达诸法的性相。
四、解脱法身,谓如来的身心,解脱一切的系缚。
五、解脱知见法身,谓如来具有了知自己实已解脱的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力】
梵语 das/a bala^ni。即十种智力。<一>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又作十神力。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十力即:(一)处非处智力,又作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二)业异熟智力,又作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又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四)根上下智力,又作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五)种种胜解智力,又作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六)种种界智力,又作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七)遍趣行智力,又作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八)宿住随念智力,又作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九)死生智力,又作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十)漏尽智力,又作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杂阿含经卷二十六、新译华严经卷十七、菩萨地持经卷十建立品、俱舍论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论卷三十)
 <二>菩萨之十力。指在十回向中,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位之菩萨所具足之十种作用。十者即:深心力(直心力)、增上深心力(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智慧力)、愿力、行力、乘力、神变力(游戏神通力)、菩提力、转法轮力等。同时,首楞严三昧经、大智度论卷二十五等亦各曾列举类似之十力。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举出自在王者力、断事大臣力、机关工巧力、刀剑贼盗力、怨恨女人力、啼泣婴儿力、毁呰愚人力、审谛黠慧力、忍辱出家力与计数多闻力等世间十力。(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六、大乘义章卷十四)p361 FROM:【佛光大辞典】

【庄严】
(术语)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又以恶事积身亦云庄严。阿弥陀经曰:“功德庄严。”探玄记三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观无量寿经曰:“以诸恶业而自庄严。”辅行一之一曰:“一心三谛为所庄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僧祇】
<一>梵语 asam!khya。阿僧祇之略称。意译无数、无央数。印度数目之一,指极大、不可数之数目。((参见:阿僧祇)3666)
<二>梵语 sa^m!ghika。意译众、数。如僧祇律、僧祇物等。p5737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19 11:03
c 下品下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夫人:下品下生者,有些众生造作五逆、十恶等不善业,像这样愚痴的人因为恶业的牵引应当堕入恶道,并在恶道中经历多劫遭受痛苦无量无边,到了临命终时,因为有遇到善知识的缘故,向他演说妙法,教他称念阿弥陀佛圣号,这个人因为被痛苦逼迫不能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善知识便用善巧方便告诉他说,你如果不能称念阿弥陀佛,可以称念无量寿佛,这样一心称念不要间断,要念满十声,因为念佛的缘故灭除了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时见到金色莲花,犹如一轮太阳,在他面前,一念间的时间立刻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在七宝池的莲花中待满十二大劫,莲花就开放了,当莲花开放时,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以大悲音声,为他广说法界实相,灭除恶业罪报,这位修行人听到后心生欢喜,立即发无上菩提心,这就是下品下生的修行人,这叫做下辈生想,是第十六观


名词解释:

【实相】
梵语 dharmata^、bhu^ta-tathata^。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据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六、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之意,一切诸法之各别相(如地之坚相、水之湿相、火之热相)皆为虚妄,一一皆可破可坏;相对于此,无漏智所证之实相则离虚妄之诸相而平等一如,在妄情之中,实相悉皆不可得。
 在鸠摩罗什之翻译中,“实相”亦包含空之意义,龙树以来强调为佛教真谛之内容。而“诸法实相”之说,为大乘佛教之标帜(即法印),亦即相对于小乘佛教所立之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大乘佛教所立者称为实相印。一切诸法之真实相状,称为诸法实相,其内容虽依各宗而异,然自其各宗之立场判断,凡被视为最后而究竟者,俱以此语表示之。此实相之相状,一般认为不得以言语或心推测之。在此一立场发展之下,至天台宗,则以最完全的自我发现,谓之诸法实相,亦即泯除本质(理)与现实(事)之差别,一切诸法完全调和之世界,于迷妄之凡夫中,亦可体现崇高之佛境界,表现出现象即实在、差别即平等之精神。禅宗以为诸法实相乃佛祖之现成或本来面目;净土宗以阿弥陀佛之名号为实相法;密宗则有声字实相之说。又日本日莲宗将实相解释为本门之题目等,将真如之实相引至现实,论二者之融合相即,此即自理论上阐明大乘佛教肯定现实之态度。(中论卷三、大般涅槃经疏卷三三十、注维摩诘经卷三、大日经疏卷一、往生论注卷下、维摩经义记卷四末、法华经文句记卷四中)p578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20 09:55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20 10:17 编辑

(本次学习:31楼~32楼+普贤行愿品3#共用时4小时)


尔时世尊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得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说完上面这些话时,韦提希夫人身边的五百名侍女立即见到极乐世界的殊胜景象,见到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因此而生起欢喜之心,他们赞叹这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景象,心中豁然开朗和觉悟了,并且获得了无生法忍

五百名侍女都发了无上菩提心,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世尊都记下了他们的心愿,往生到极乐世界后,五百侍女见到了十方世界诸佛,获得了三昧,无量诸天人也发了无上菩提心


名词解释:

【诸佛现前三昧】
(术语)见十方世界诸佛,现显自己前说法之三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2-20 09:56
6、《观无量寿经》又叫《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叫《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学习解说]:

这时阿难从座而起,对佛说:世尊,这部经叫什么名字?要如何受持这部经?
佛告诉阿难,这部经的名字叫《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叫《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你们应当忆持不要忘失,修行这个三昧的人,现世就能得见无量寿佛和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无量寿佛和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名号,能灭除无量劫生死之罪,更何况是忆念不忘了,如果有称念佛号的人,他就是人中的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作他的道友,此人当坐道场,生往佛家(举凡佛道修行之道场、佛所住之世界、初地以上之境地等,亦称佛家)


[学习笔记]:

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

这段经文讲到,一心忆持观想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这样现世就能见到无量寿佛和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

由此想到楞严经中的教导: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两段经文都是在教导我们要至心忆佛念佛,这样现世就能见到阿弥陀佛!

若能至心忆佛念佛不但现世得见阿弥陀佛,临命终时还能够上品上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名词解释:

【佛家】
僧侣之自称。举凡佛道修行之道场、佛所住之世界、初地以上之境地等,亦称佛家。(观无量寿经、华严经入法界品、观无量寿经疏卷末(慧远))p2644 FROM:【佛光大辞典】

【分陀利华】
(植物)释迦如来称誉念佛者曰人中之分陀利华。观无量寿经曰:“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忆念】
梵语 smr!ti,巴利语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日本净土真宗有时以此为信心之别名。(法蕴足论卷二、观无量寿经疏卷四、往生论注卷上)((参见:念)3206)p6220 FROM:【佛光大辞典】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人、天、龙、神、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你要好好受持我说的话,受持我说的话就是受持无量寿佛名号

佛说完这些后后,尊者目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夫人等,都心生欢喜

这时,世尊步入虚空,回到耆阇崛山,阿难广为大众演说上面的教导,无量人、天、龙、神、夜叉,都心生大欢喜,礼佛退下



(本篇学习完毕
感恩佛菩萨 感恩善知识 感恩老师 感恩护法圣众慈悲护念

阿弥陀佛)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47.52.130.92/)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