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大菩萨以成佛和普渡众生为目的,
大菩萨发四宏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所以,不会退心,不会失去学佛的真正重心, 这就是大菩萨和一般人初发心以及发愿的不同
所以大菩萨会
随时注意自己的贪瞋痴, 因此能够随时与佛经相应, 有所体会
随时关怀众生, 依照众生根器, 给予方便救度, 所以随时对于法门有更深的体会
随时提高自己对修学佛经的广度和深度, 深入经藏, 融会贯通, 实际运用在自度度人上面
随时以成就佛道为第一目标, 所以孜孜不倦
因此, 佛弟子学佛的过程中, 要不断检视自己的发心, 不断的修正, 迈向深心和大愿心
例如可以普贤十大愿为根本愿, 这也是诸佛成佛的共愿, 请参普贤行愿品
最重要是落实 —— [解答]为什么学佛或读经会失去感觉?
佛经上说~佛法在恭敬心中求
佛法中也常说~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 [略说]求法须知
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大悲咒的功德威力
在大般涅槃经中佛陀也说学佛成佛有四个阶段
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思维佛法,实修佛法 —— 学佛成佛有四个阶段....佛经为什么需要一遍又一遍的读诵?
一切善法无不因于思惟而得。何以故。
有人虽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专心听法。若不思惟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复次善男子。若有众生信佛法僧无有变易而生恭敬。当知皆是系念思惟因缘力故。因得断除一切烦恼。
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修学佛法的四个阶段 ~ 大般涅槃经
称赞他人者,于心称赞和尊重对方,其实是对自己最好的修行
被称赞者,对于他人的称赞,若能观照实义,了了不动,无二无别,那也是最好的修行 —— [实修案例问答]真假菩萨&开悟&惭愧忏悔心实修
「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
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
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
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
至不退转,成就六度;
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
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
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
空、无相、无作、无起;
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法轮;
诸天、龙、神、乾闼婆等,所共叹誉;
能令众生入佛法藏;
摄诸贤圣一切智慧;
说众菩萨所行之道;
依于诸法实相之义;
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
能救一切毁禁众生;
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
诸佛贤圣所共称叹;
背生死苦,示涅槃乐;
十方三世诸佛所说;
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
是名法之供养。
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
决定无我,无有众生,
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
依于义,不依语;
依于智,不依识;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依于法,不依人。
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
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
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
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见,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云何『法供养』『最上法供养』~ 维摩诘所说经
往往福报大了以后,
1.下辈子成为富有的人,却不慈悲也不信因果,
受到世俗诱惑后,开始造恶业,最后还是堕入三恶道,还是生死轮回
2.福报大到可以生天,可是知见不正确,成为天魔外道,
所以很多外道或者附佛外道都是福报挺大的,这是因为过去世修福得来的福报
可是却没有学习正确知见,所以沦为魔道 —— [略说]吃素虽然有福报,更要学习佛法正知见
发起无上心,愿意恢复自己佛性,也帮助众生恢复佛性
用清净慈悲心发起光明心,融合诸佛慈悲光明愿力,遍照一切众生都光明自在
这样就是最好供养
真心的慈悲和光明就能感染众生也恢复光明自性
让自己和众生恢复佛性光明,这就是最好供养
所以,真正让自己成佛,也让众生成佛,才是真供养 —— 法门实修帖 276#
这些以前已经讲过多次,
「业」就是众生心念与行为造作的通称
「业障」就是累世所累积的错误的心念和行为对今生当下所造成正向发展的障碍
而这又分成「内在」与「外在」两方面
「内在」方面就是自己的心念是否成熟、是否智慧圆满,
如果不成熟不圆满,在轮回过程中面对一切,没有圆满的智慧可以超越,那就会堕入种种苦中
也就是错误的知见和观念使我们无法解脱,累积的错误念头和习气就会障碍我们的正向发展
「外在」方面就是与众生互动的层面的问题,如果累生累世广结善缘,那就会有正向的互动能量
如果累世都累积恶缘或仇恨,那就会有种种负面的障碍,也因此,想改善,就应该广结善缘
所以,消业就是:
1.消除内心的习气与执着,
2.消除累世与众生的怨结。
弄清楚了消业的原理,再来就是方法,
方法就是:
1.由佛法「正知见」转变自己累世所累积的错误观念(包含世俗知见或外道邪见)
(上面这属于思想观念的部份,就是「戒、定、慧」中「慧」的部份,下面则是「戒、定」的部份),
并且由「戒律」和「定力修行」来帮助自己消除累世所累积的「恶习气」
(「戒律」方面应该先遵守基本的「五戒」「十善」或「八戒」,然后逐渐增上到菩萨戒)
(「定力修行」方面,最简单的就是先透过专心「拜佛、念佛、持咒」的方式来训练)
2.由上述的内修,并且配合外行,积德行善,广结善缘,普渡众生,
并且,对于累世所犯的错误和所结的恶缘和仇恨,应该先忏悔和改过,才能逐渐得到化解
这样就能逐渐消除累世怨结 —— 什么是【业】?什么是【业障】?如何【消除业障】?
1. 请先真心诚意的承认自己的错误,
2. 并且真心诚意忏悔过错,
3. 并且发愿断除恶业
这三点是许多佛经都是这样说的,是消业的根本
为什么我们的业障总是无法消除,而且必须一直承受苦的报应,上面讲的就是原因
因为[真心忏悔过错]是消业的第一步,不肯真心认错的人又如何能消业呢?
问题就是出在于没有真心忏悔改正,
尤其过去世的业障看不见,所以一般人更难真心的忏悔过去世业障
没有真正的真心忏悔,那种交易式的修行,就称不上是真修行,
那种为了痊愈而做的修行,仅是功利心理下的少量付出罢了,并没有真心忏悔
那和真正的真心实修比较起来真是天地之别,
那一丁点的修行,因为没有真心忏悔的基础,功德当然少的可怜,更不用说要消重罪了
尤其累世业障非常多,今生不诚意的一点点修持当然无法消除累世业障
也因为如此无知,才会又造下毁谤的重罪
所以,信为功德母,忏悔是第一门,惭愧忏悔心是心法的第一步
众生要消业障,就要真发心修行 —— [略说]如何确保能真正消除累世业障呢?心法实修第一步[惭愧忏悔心]
真心最难得,真心也最有效 —— [案例说明]如何消除业障? ~ `真心忏悔,真心改过`
[[想要业障快速消除]]
这要靠发心,靠真心,要靠发起修正自我,真心成佛和普渡众生的决心
佛菩萨会看众生的根器因缘,就是看众生的发心发愿和承受力来教导众生
如果佛弟子真的发起无上菩提心,愿意精进修行快速消业
佛菩萨就会依照众生的发愿和根器来教导和考验众生
所以只要佛弟子真心发露忏悔改过,精进实修
过程中(生活中或梦中)就会快速的接受各种考验和磨练
逐渐消除自己的习气和众生对自己的仇怨
逐渐改变自己的心念和行为,也逐渐转化众生对自己的观感
这样就能快速消除自己念头上的习气障碍和外在共业的干扰和障碍
总之,真心忏悔改过,发起大心,决心成佛和普渡众生,并且精进实修,体会心法,这样就能在实修的过程中快速消业或转业 —— [问答]如何快速消业?
[快速消业]还有一个好方式
就是[闻慧],就是透过听闻佛法,
例如,多阅读思维佛经,或多看论坛上有益的帖子
让自己的观念能够进化,破除迷惑,这就是智慧上的成长
观念弄通了,自然就不再执着,
就能影响思想和行为,不再造做恶业,不再争执,不再因为执着而忿忿不平
这样自然就逐渐消除业障 —— [问答]如何快速消业?
就是首先要真正真心忏悔自己的愚痴和不足(真心忏悔是第一门,才能消除累世重业),
而且真心深刻的发起无上的成佛大愿和普渡一切众生(发起无上菩提心才是成佛和突破的主力因素)
忏悔后就应该发起信心,让自己成为清净慈悲光明的人,而且相信自己真的能做到,
这样就能逐渐和佛菩萨的清净慈悲光明相应而逐渐摆脱黑暗习气 —— [案例说明]如何消除业障? ~ `真心忏悔,真心改过`
佛言。善男子。第一。是经能令菩萨未发心者发菩提心。无慈仁者起于慈心。好杀戮者起大悲心。生嫉妒者起随喜心。 —— [诸经辑要]如何学佛[不退转]?
因为各种心念的造作,所以有六道各种不同轮回众生
佛法是心法,就是教导众生转化凡夫贪嗔痴心念为正念来解脱轮回的法门
就算再普通或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情,如果心存恶心或嗔心,也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因果恶报
相反地,如果能随喜一念善心或慈心,也可能大大的增上福慧
所以,实修者应该随时以四正勤转化自己的心念,随时保持在正向的心念中 —— 同样一件事情,心念好坏的差别和严重性
一天,佛陀在祇洹精舍为天人、国王及大臣广说妙法。当其时,舍卫国中有一位修行外道的长者,财富之多难以计数。他的儿子年届二十,新婚未满七日,彼此相敬如宾,恩爱非常。这一天,妻子想到后花园赏景,于是夫妻俩便相偕前往。
初春三月,百花盛开,芳香无比。行经一棵高大的奈树时,妻子被盈盈绽放的花朵吸引。她对丈夫说:“你看,这花儿好美哦!”丈夫为讨妻子欢心,便爬到树上想要摘花送给妻子。由于树上的高枝不够粗壮,承受不了他的重量,结果便从高大的奈树上摔了下来,当场重伤而亡。
全家人一听到这个噩耗,都惊慌地来到后花园,结果看到的已是了无气息的身躯,个个莫不悲伤痛哭。各地的亲戚听到消息,也都来到长者家慰问,对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都同感哀恸!想到最亲爱的儿子竟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候离开世间,长者和妻子都感到愤愤不平,他们不断地责怪老天无眼,竟然没有保佑儿子平安顺遂!
出殡的日子终于到来,全家人面对难以割舍的别离之苦,痛不欲生!佛陀知道长者一家正笼罩在悲苦中,便前往度化。长者全家见到佛陀亲临,感动不已,立即恭敬地顶礼佛陀,接着对佛陀诉说心中的哀愁忧恼。佛陀慈悲地说:“你们不要再悲伤了,要知道一切万物都是生灭无常,不可能长久存在。每个人来到世间,有生就一定会死,所造的罪福,果报相随,因此,现在一共有三个人正在为此亡者哭泣,痛苦非常,难可遏止!可以说,他实在是罪福果报之子啊!你们应该从中体会究竟何者才是吾人真实的至亲!”佛陀又说:“生命有如树木的成长,花开了会结果,果子熟了必当掉落。有生就有苦,没有人能逃离死亡的逼迫。众生由于欲爱的烦恼,而投胎有了身形,这个色身日日变化,终至衰颓的死亡终点。即使死而复生,罪福不亡,善恶业报终将自作自受。”
长者听闻佛所开示的妙法,心开意解,当下放下了忧伤。长者长跪请示:“世尊,我儿子过去曾造作什么恶业,为何今生如此年轻就往生呢?”佛陀说:“过去,有一个少年手持弓箭,和三个朋友一起到树林游玩。小孩看见停在树梢的麻雀,便想将它射下,在旁的三个朋友不但不劝阻,反而鼓舞他:“如果你能一箭中的,那真可称为人中健儿啊!”少年一听,兴高采烈地举起弓箭往树上瞄准,麻雀中箭堕地而亡。他骄傲地捡起雀尸,展示他的战果,一旁的三人也兴奋得拍手大笑。此后,他们四人经历了无数劫的生死流转,共同为他们杀鸟的罪业而受报。
这三个见杀随喜的人,一位因过去修福,现正在天上享福;一位投生至海中,化生为龙王;另一位就是你。而这名射箭的少年,先前投生至天上,是天人的儿子,命终后则投胎到人道,成为你的儿子。如今从树上摔落死亡,立即化生作龙王的儿子,并在出生之际,就被金翅鸟王取走吃下。所以此时此刻分处天上、人间、海中三位父亲,都在为儿子的死而悲恸哭泣。在这三处分别夭亡的儿子,就是以箭射杀麻雀的少年,由于造下杀业,所以世世短命,而在一旁随喜赞叹杀业的三人,则同尝失去儿子而悲泣的苦果。因果历然,丝毫不爽,不可不慎!”于是佛陀为大众说了一首偈语:
“识神造三界,善不善五处,阴行而默至,
所往如响应。色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
如种随本像,自然报如影。”
世尊为了让长者更彻底地了达因果的真理,运神通之力令长者一一看宿世之因,及见天人、龙王同为失去儿子而悲伤的情景。长者看过这一切后,心开意解,长跪合掌祈请佛陀:“请佛陀慈悲应允我们全家人成为佛弟子,受持五戒为优婆塞。”佛陀为他们传授五戒,并开示无常的道理。一家人听闻佛所开示的殊胜妙理,个个法喜充满,当下即证得须陀洹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四》
省思
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罪福相追,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远离。世间法不离因果的轨则,出世间法亦无法跳脱因果的报应,若能知因识果,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则逆境现前时,必能甘心甘受,顺境得意时,亦能不为喜风所动。光明的未来,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在因地上努力,于正法中精进,必能感得清净自在的果报。
佛告首迦。有十种业。能令众生得[短命报]。
一者自行杀生。 (自己常杀生)
二者劝他令杀。 (教导人杀生,劝人杀生)
三者赞叹杀法。 (赞叹种种杀生的方法)
四者见杀随喜。 (看到有人杀生,心生欢喜)
五者于恶憎所。欲令丧灭。 (想让讨厌的众生死亡)
六者见怨灭已。心生欢喜。 (看到讨厌的众生死了,心生高兴)
七者坏他胎藏。 (堕胎,杀或吃动物胎儿,或鱼卵,虫卵等)
八者教人毁坏。
九者建立天寺。屠杀众生。
十者教人战鬪互相残害。
以是十业。得短命报。—— [必读]贫富,长短命,多少病,美丑,智愚,六道轮回...种种因果报应
梵天。菩萨有四法。 [善知方便]。何等四。
一者[顺众生意]。
二者[于他功德][起随喜心]。
三者[悔过除罪]。
四者[劝请诸佛]。
是为四。—— 如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 [善知方便] [善化众生]?
经文节录如下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唯有二人能得无量无边功德。不可称计不可宣说。能竭生死漂流瀑河。降魔怨敌摧魔胜幢。能转如来无上法轮。一者善问。二者善答。
经上说(大般涅槃经),「演说」是菩萨行者普渡众生的方法
真正的实修者,「为众生演说」是一项必定的过程和目标
想要为众生演说,这必定要先发起利益众生的心,有这真心,才会往这目标迈进
发心后还要不忘初心,随时谨记在心,亲近善知识或由佛经中听闻和学习佛法
透过抄写或读诵来熟悉经文,然后记忆和思维其中义理,并且在生活中好好实修
对不同深浅次第和各种法门实际修行演练,思维体会融会贯通,
然后可依照因缘和次第,尝试对各种众生进行不同的佛法演说
由上述过程中体会佛经中所说的「次第说法」和「众生心」以及「众生性」等道理....
然后,在由「读诵」「思维」「解义」「实修」「演说」中修正学习而逐渐真正的融会贯通
当然,这不是很久之后才能开始演说,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圆满达成,更不是没有实修的胡说
而是视个人的发心愿心,过去世资质和今生实修进展,以及累世因缘不同而定
(佛经上说)佛菩萨也会从中引导,并给予机会和教导,不论是顺或逆的过程,都是一种学习和考验
过程的顺逆和自己的心量以及累世和众生的因缘有关,此外,也可能是一种破相破执的考验
例如:受到污蔑和毁谤,或金钱爱欲的诱惑,能不能从中破除「我」「人」「众生」相,仍慈悲智慧的看待众生
由此种种过程万相中学习清净无染的定力,和思维观察一切相一切法一切众生的能力,以及圆融的世间慧和解脱慧
然后逐渐明白「法性」(「法」可以是方法或佛法或一切事相,「性」就是原理特性)和「众生性」
总之,并不是初学就不能演说,而是依照自己的次第,有多少认识和体会,就讲多少
总会有根器次第和自己差不多的众生,或对佛法完全没有认识的
就算遇到比自己聪慧的,如果能保持谦卑,就能在探讨中结善缘,甚至受到启发或指导 —— 为众生演说佛法普渡众生的实修探讨
楞严经~
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法轮。—— [持诵][佩带][安置]楞严咒的功德,附咒图请自印
思益梵天所问经~
若住此经者。佛法在是人。是人在佛法。亦能转法轮。—— 如何发行[大乘菩提]? ~ 思益梵天所问经
所谓「请佛住世」就是请佛莫入涅槃,请佛久住世间,普贤菩萨十大愿之一即是「请佛住世」。
《四十二章经》云,人有二十难,其中之一难即是「生值佛世难」。佛法实为难遭难遇,为佛弟子,当至诚礼请诸佛世尊乃至一切贤圣僧,长久住世,作世间之明灯、人天之眼目,令众生修行有所依怙。
《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无论是显教还是密教行者,一定要「请佛住世」,然后才可以「请佛转法轮」,因为一定要有佛住在世上,我们才可以见佛闻法。
作是念,彼为佛菩萨,生死应自在,何需我祈请?
如果没有祈请,这世间的法缘就断了,就灭了,末世的无量众生就苦了。当然,这其中也有魔的障碍其心的缘故,所以修行人时时要提起正念,这正念很重要,就能破魔之扰。或念佛或受持楞严咒心,也是保持正念的绝佳方法。
阿难就是因为正念被魔所屏,突然不能想起去祈请世尊,也如世间人一样,突然呆住了,结果没有把握机缘,能为千古的遗憾!如果当初阿难能提起正念,赶在波旬之前就劝请佛住世无量寿,则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到佛在世间,也可以去请法了。现在看看这个佛经的故事,真是悲痛难忍啊!
其实佛菩萨都是以大悲心而想住世,佛根本没有生灭,只不过随众生的善根而示现生灭。—— 「普贤十愿」之「请佛住世」
古德云:「身、口、意三业清净,佛住世间。身、口、意三业不净,佛入涅槃。」如果我们以一个净心来观佛,就是真正的劝请佛住世间。
诸佛住世之本怀,即为接引众生悟入此清净自性。《六祖坛经》云:「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因此,这念心清明作主,即是自性佛住世,是为请佛住世之究竟义。
因为,或许,和别人相比,我们并不聪明,进步的速度比别人慢
而且自己确实也如《地藏经》所说「累世的无明愚痴业障深重」!
但是,就像「阿难尊者」一样,只要紧紧的跟住佛陀,就能听闻(&见闻)无量的法门和智慧
虽然不是「智慧第一」的弟子,但是也能成为「听闻第一」的侍者,
就算自己目前仍然能力不足、实修不足,但是也能像在《楞严经》中般得到佛的救助和指导
而且在最后佛陀示灭转而让弟子传承教法的时候,也能依照教法快速提升自己和传承教法给众生
所以,佛经中,不论是佛陀教导初学者应该「亲近善知识」、或发起「普贤十愿」(常随佛学)的普贤行者(菩萨行者)
不论是初学、初发心或是久修菩萨,重点都应该紧紧的跟随智者(善知识、佛陀),才能不偏离正法且快速成长
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思维佛法,实修佛法 —— 学佛成佛有四个阶段....佛经为什么需要一遍又一遍的读诵?
根据「法性原理」来说,有「信心」才能常「亲近」(善知识)和常「随」(佛学)
相信「善知识」和「佛」,才能真正相信所教导的佛法
能相信、有信心,心才能真正与「善知识」和「佛」相应、甚至相印,也才能相应或相印于「法」
这样,法才能起真正的效用,而能转变凡心为佛心,才能真正得到心印(心的印证)
能印心,有心印,才能明白原理与相貌 —— 「常随佛学」与「阿难」精神&「传承」
梵天。菩萨有四法。 [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何等四。
一者[常忆念佛]。
二者[所作功德][常为菩提]。
三者[亲近善知识]。
四者[称扬大乘]。
是为四。—— 如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 [善知方便] [善化众生]?
所谓「普贤十愿」的「恒顺众生」,那是指「普贤行」的菩萨行者在行菩萨道的过程,随顺众生根器,而使用不同次第的法门 —— 到底该不该结婚?!
就是为了容易教化众生
如果不能按照次第说法、修行原则,众生就不容易接受,容易怀疑毁谤
因为,为了容易教化众生,为了护念众生,所以必须按照次第来修行和说法
如果不能按照次第说法,就无法调伏一切众生,众生可能因此叛乱或加害菩萨,
因此,菩萨也应该善护自身,才能保全自己,让正法得以流传
菩萨不贪自己身、命、财,但是为了护念、普渡众生,必须先保全自己,才能弘扬佛法,以报佛恩和众生恩
再者,想当菩萨普渡众生,要先自己实修,自己先布施、持戒、知足、精进
弄清楚各种修行方法和其法性原理,自己实际修行验证结果,然后才教导众生
如果自己做不到,又或者是错误的方法,又或者不明白次第原理,或根性因缘不符合,又怎么教导别人呢?
「无量义经」讲「无量义」,就是在讲法性原理,无量众生有无量众生心,就有无量法性原理
如果菩萨无法弄清楚「众生性」和「法性」,又如何能适应众生次第而适当说法呢?
因此,菩萨必须自己先学习无量法门,才能教导众生无量法 —— 优婆塞戒经:若欲为众生说[法界深义],先当为说[世间之法],然后乃说[甚深法界]
再者,以次第说法和戒定慧来说
因为众生根器和福慧因缘不同
有些众生没有因缘接触和明白法的原理和深法,又或者就算听到了也不懂不信
所以,这样的众生只能先听闻一般戒律和表法和简单的法门
这就需要长期遵守戒律和遵行表法,逐渐减少世俗习气之后
才能慢慢逐渐学会反观自照,才能慢慢触及和体会心法 —— 关于降伏睡眠和贪吃
如果大家能详读法华经,就能知道:为什么之前佛陀不说法华经,后来佛陀又说法华经了呢?
这就是需要因缘,随着佛陀教育弟子的过程,弟子们逐渐成长,逐渐到了可以教授法华经的时机,
而且佛陀当场也是等到那些不信法华经的弟子都离去了,才开始讲法华经,愿意信受留下听法的,佛陀才教导
所以,这都要看众生的根器和信心以及次第,要看众生的情况,这就是要按照次第说法,不妄说深法
虽然佛菩萨普渡众生,希望众生都能尽快成佛,但是也要按步就班,按照众生根器次第,不随便说甚深法 —— 辨析:佛说应该按照次第说法,不可妄说深法。佛法到底有没有秘密和密传?!
《大般涅槃经》云:“方等经者,犹如甘露亦如毒药...服消则为药不消则为毒,方等亦如是智者为甘露,愚不知佛性服之则成毒。”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云:“善男子,有诸众生,于声闻乘,独觉乘法,未作劬劳正勤修学,如是众生根机未熟,根机下劣,精进微少;若有为说微妙甚深大乘正法,说听二人俱获大罪,亦为违逆一切诸佛。—— 第一实义中无业无报、无生无灭、无净无垢。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虽然,佛大悲无私,愿意把所有法门都教导给众生,让众生脱离苦海
但是,众生根器差别,无法信受所有法门,因此需要按照次第说法,教导不同次第法门 —— 有没有密法?
其实佛陀讲经都会看对象
对人天乘根器就讲人天法
对小乘根器就讲小乘法
对菩萨根器就讲菩萨法
所以明白的人从佛经中参与法会的弟子或所讲的义理
就能分辨每一部佛经到底是对何种根器说法 —— [略说]佛陀依照众生根器不同的因缘次第说法
[四摄法]就是帮助佛弟子摄受众生法门,如果修行人能落实[四摄法],就能有效的转变家人的态度和观念,成为佛化家庭
[四摄法]是属于菩萨道的普渡众生法门,特别适合在家佛弟子
在家佛弟子入世学佛,除了修行自己,也要与人为善,和家人亲友和乐相处
从中体会佛法的益处,让彼此都能有美好人生,以此为基础逐渐体会佛法深义,落实菩萨道而超越轮回
[四摄法]就是四种摄受众生的法门,就是[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布施摄]是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度化对方的目的;
例如:对于家人或亲友可以不定时送一些小礼物,或随时微笑,适时关怀或鼓励或赞美,或布施劳力做家事,或和颜悦色适时的宣导正知见,
以上这些都是布施的范畴,以此维持彼此良好互动,增进感情和互信,这样就容易引导亲友信受佛法
所以,对家人不要吝啬布施小礼物,不要吝啬微笑和赞美,要布施劳力多做家事,要教导亲友吃素和因果
因此,不是布施外人才叫做布施,布施家人也是修行重要的一环,这点要弄清楚,才不会内外失衡,才不会令家人讨厌
[爱语摄]是随着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度化对方的目的;
嫌恶嘲讽挑拨恶口只会让自己成为令人讨厌的人,更不用说修行和普渡众生
因此,和亲友或众生说话,切忌嘲讽挑拨和恶言相向,这也是基本的十戒范畴.如果犯戒就不可能有定慧可言.
再者,嘴巴都管不好,怎能说自己是修行人呢?嘴巴管不好,都是自己的心念出了问题,应该先检讨自己,好好忏悔.
心美就能看到美好处,心好就能看到众生的好处,所以,不要吝啬赞美和鼓励以及关怀的言语
赞美鼓励以及关怀更容易使亲友和众生能接受自己
[利行摄]是以利益众生为重,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不在乎自己得失的利人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度人的目的;
所以,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人,只要是正业正行,都应该支持,并且平常应该多宣扬正确知见和正业以及正行
亲友或众生如果有任何一点一滴的善念或善行,都应该全力支持和帮忙,千万不可轻视或嘲笑或不在乎
例如:如果家人想放生或去佛寺或乐捐,那应该放下自己的私事或定课,陪家人行善
又或者,平常多宣扬正知见,帮助亲友和众生建立正行和善行的基础观念,促发众生能行善,这也是利行
[同事摄]就是与众生同事,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
例如:多参与各种文化慈善或爱心活动,加入各种社会服务的义工或志工,关怀病人老人孤儿和弱势或伤残
如果能如此,这样的佛弟子必定是融入社会,受人爱戴和喜欢的人,
如此广结善缘的良好互动,定能得到互惠的回报,定能获得好的工作和伴侣,
也更能得道多助,更有实力能帮助众生,以及落实普渡众生的菩萨行
一般人找不到好工作和伴侣,这其实都是自己的问题,就是不懂[只要正向的付出,就会有正向的回报],就是不懂因果
如果自己是个光明乐观进取,有爱心有善心,帮助众生又工作认真的人,谁会不喜欢呢?
所以,只要努力正向的融入社会和人群,就能自利和利他,就能落实菩萨道.
对于家人或亲友或工作伙伴也是如此,学佛后不可就少了和家人说话或相处或少做家事
应该透过相处或共同做家事,或关怀健康上工作上学业上的情况,来增进引导家人学佛的机会 —— 改善自己和家人亲友同事关系的法门~[四摄法]
~就是发心开导别人,帮助众生解除疑惑而成佛
当您能发起这大心,就能与佛菩萨的悲愿智慧相应结合,
就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
透过领导别人,自己可以更深入明白和体会普渡众生的细节和道理
所以,应该发起大心,这样就能相应和继承佛菩萨的愿力和法力
就能在领导别人的过程中增上修行和智慧
就像末学发愿领导众生学佛一样,这其实是对自己实修最大的帮助 —— 法门实修帖 422#
发心行菩萨道普渡众生,
可是学习的过程反而让自己受益而成佛 —— 佛友的心得:整理帖子学到了更多
回向两字的意思是指转向,将心念思维和行为作为转向一个目标
大乘佛法讲的回向,是指回向佛道,回向成佛,回向一切众生都成佛,回向佛国清净
意思就是将一切善心行为和作为转向最伟大的目标,不要自私的执着于自己执着于小我
因为将思维转向弘远的大目标,所以就不会执着在自己身上,就不会因为执着自我而痛苦
心量开阔就会自由自在,心量开阔就能广结善缘得到众多的帮助
也才能和佛菩萨的大慈悲愿力相应,而得到佛菩萨的真实加持
所以目标要远大,回向让自己和众生都成佛,这样才能超越一切
这就是大乘佛法回向的意义 —— [初学解答] 为什么要念佛? 为什么要持咒? 为什么要诵经? 为什么要回向?
回向的真实义就是心法,
对于初学者,回向是一种透过发大心而引发恢复佛性的心法修持方法
对于菩萨或实修者,回向也是以佛性光明超度引导众生向善的方法
透过广大发心回向,让心清净,不执着于小我
以宽阔无私的胸襟,逐渐就能放下执着,逐渐清净第八识,而恢复佛性成佛
而且以佛性光明圆满回而救度众生转化众生,普渡众生成佛
这才是回向的根本用意和圆满的实义
所以回向是一种发心增广作用
透过实际的观修,逐渐清除第八识妄念,而让佛性启发功德能力
因为先发大心,才能启发佛性功德 —— [略说]功德和回向的实相和原理
就是回向自己和众生都能成佛,这就是最根本回向(大集譬喻王经)
所以佛经上教导我们[回向法界]或者[回向佛国]或者[回向一切众生](普贤十愿,普皆回向)
这些都是佛教导我们的
另外,回向家人这也是好事,家人也是众生之一,回向家人也是舍己为人
冤亲债主也是众生,而且过去世结怨也是我们应该要化解的,
所以回向冤亲债主也是好事,让大家都解脱,这也是舍己为人
佛在经上说发心功德最大,所以发起大心将功德回向法界成就菩提,这样发心就有大功德
再用大功德成就小功德,再做小回向,[冤亲债主],[家人]
这样就一切圆满了 —— [问题解答]该如何回向?
大集譬喻王经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译
节录如下~
奢利弗。于世间出世间法中。诸佛世尊最是第一巧胜智慧。
奢利弗。是故诸佛世尊。赞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此是无上回向。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奢利弗。见是义故。善家子善家女。所有善根皆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附注: 佛陀劝众生应当做无上回向,求无上菩提,以下开始做种种说明)
奢利弗。如有二人。
于中一人善作金色劫波娑缕。同一树生。所作细衣价直百千。
一人欲作仆使麁衣。到织师所。告言丈夫。我此金色劫波娑缕善料理讫。同一树生为我好织。
织师报言。丈夫我当与汝作衣价直百千。何用麁衣。
彼人不纳织师善语。报织师言。但为我作仆使麁衣。
(附注: 意思是有人得到好材料可以做贵重衣服,可是却要求制作衣服的织者做粗衣)
如是奢利弗。虽同一法同一善根。或有攀缘声闻地者。或有攀缘独觉地者。或有住于无上道者。
(附注: 用上面的例子说明,同样是佛法,有人求小乘菩提,有人求无上菩提)
奢利弗。于中若有攀缘声闻独觉地者。应当语言。汝此善根是如来因。
若求无上佛菩提者。应亦语言。汝此施法所有善根。当同一聚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回向。以彼善根施诸众生。作无尽心当摄取之。因此善根愿诸众生。当得具足不可思智不可称智。三界最胜无上智等。如彼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奢利弗。见是义故。善家子善家女。应种善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附注: 佛陀劝众生应当做无上回向,求无上菩提)
奢利弗。譬如国王第一夫人产生八子。于诸子中惟有一子具足王相。得绍王位以水灌顶。余诸王子复悉围绕依法奉事。
奢利弗。于意云何。非彼母腹而有过失。令余王子不得灌顶大王位耶。
奢利弗言。不也大德世尊。何以故。彼余王子。自于往昔不作王业不种善根。以是因缘。彼余王子悉不得绍灌顶王位。
(附注: 同一个母亲所生,立愿行业不同,所以果报不同,非母亲之罪,意思是造什么业得什么果,以此劝众生当作无上回向,得无上菩提)
佛言如是。奢利弗。同证一法界已。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得名法王。余诸善家子等。得声闻名。非此法界有过失耶。
(附注:上下文已经解释的很清楚,声闻行愿小,所以得小果,若发无上愿行,得无上果)
奢利弗言。不也世尊。非此法界有其过失。然由彼等于往昔时所作善根不能回向无上菩提。不行此道。亦不发愿。不作胜上善根。又不愿求遍知利益。是故今但生声闻事。彼等亦不行如来行。又无如来功德。不具神通。如诸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奢利弗。以是义故。善家子善家女。所作善根皆应回向无上菩提。
奢利弗。有时善家子善家女。发无上菩提心。彼时所有正信。三宝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伽留茶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心生忻跃(附注:就是欢喜雀跃)。云此道场不应久空。菩萨摩诃萨得成无上菩提。
奢利弗。彼初发心菩萨摩诃萨。生时长时应知当有百千俱致那由多等声闻。乃至无量无边阿僧祇诸声闻众。围绕在前。多有声闻独觉出现。
奢利弗。菩萨摩诃萨。善根回向无上菩提。尔时即有佛性佛地佛智佛功德等。俱时出生亦无先后。
奢利弗。譬如须弥山王住处。若分分断比于余山犹为高大。如是奢利弗。彼初发心菩萨摩诃萨。善根回向无上菩提。若即以比诸余善根。足为最上高大住持。
(附注: 意思指初发心就能回向无上菩提,这种善根比其他善根都高大,是最上善根)
奢利弗。譬如四天王天普于须弥山边而住。三十三天住于山顶。
奢利弗。于意云何。须弥山上岂不容受四天王天。而彼四王不住顶耶。
奢利弗言。不也世尊。须弥山上非是不容四天王天。而彼不住。但彼往昔不种山上受用福报。以其不作如是业故。不得住于须弥山顶。
(附注: 意思指所种善根不同,所得业之果报不同,种什么根,得什么果)
如是奢利弗。我此法体亦无过失。而不容受诸声闻等。令其不得十方世界智。以彼往昔所作善根。不知回向无上菩提。亦不发愿修如是行。不发最上遍智智心是故今作声闻。不得游于如来行处。又无如来功德。亦不具足诸力无畏无碍智等。
(附注: 声闻不知道回向无上菩提,所以得声闻果)
以佛具足是智故。名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附注: 佛因为因地发愿俱足智慧,所以得佛果,所以我们当以佛愿为愿,回向无上菩提,就是发心成佛)
奢利弗。彼初发心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诸天及人若干闼婆阿修罗世当须守护。何以故。彼善丈夫为诸大人阿修罗世。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奢利弗。如摩尼宝虽未磨拭。当知即为国王大臣若城邑人及余智人别识宝者称赞贵重。如是奢利弗。彼初发心菩萨摩诃萨。当知亦为诸佛世尊菩萨声闻称赞贵重。
(附注: 宝石的原石虽尚未雕刻摩亮,但仍是宝物,初发无上心者虽未证果亦同)
佛言。奢利弗。若欲不舍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者。应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奢利弗。诸发大乘善家子善家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当乐欲莫退莫离。
何以故。
我说不舍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者。谓发大乘善家子善家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乐欲不离不退者。
(附注: 劝发大乘菩提心,不要退心)
奢利弗。譬如有摩尼宝具多功能。将问作摩尼宝人言。此摩尼宝有何功能。问已彼随所知如是为说。于中若多知者说多。若少知者说少。
如是。奢利弗。同证一法界已。乃有转生声闻智者。彼等随胜功德而知。随胜功德而说。随其所问还如是答。依有限智。以昔有限发愿故。
(附注: 声闻发小愿,所以得小智)
然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有无限智。以昔无限发愿故。有无限无碍智。无限六波罗蜜。善巧方便成熟众生。何以故。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昔行菩萨道时集无边愿。以是无边功德法庄严故证于遍智。
如是。奢利弗。其诸声闻独觉所有善根。若名闻若香。若威德若力。皆不及彼初发菩提心菩萨摩诃萨。何况入行。何况不退。何况一生补处。何况至灌顶时。何况住普贤菩萨行。何况在胜道场。何况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所有香。所有威德。所有力。具足此力所谓诸佛世尊。
奢利弗。其初发心菩萨摩诃萨善根生时长时。当知他诸善根皆所不及最上而住。
是故奢利弗。发菩萨乘善家子善家女。虽小善根不可轻贱。莫言不增长耶。
何以故。
发大乘人善根若增长时。当知作无量阿僧祇。
佛言。如是奢利弗。以发愿力故。诸声闻少智。
然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有不可量阿僧祇不可思不可称无边不可说智。何以故。彼昔行菩萨行。有不可量阿僧祇不可思不可称无边不可说愿。以造彼业成就乃至到无碍智最胜功德。
(附注: 愿力不可思议,当发大愿)
佛言。奢利弗。于意云何。若发大乘善家子善家女。乃至施一灯。彼因缘故何者福多。如是语已。
奢利弗言。世尊发大乘者乃至施一灯。福德是多。非声闻乘独觉乘以无边阿僧祇无量灯施。如是语已。
佛言。奢利弗。甚善甚善。奢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附注: 大乘行者的福报远远超过声闻缘觉,因为发心不同的缘故,心量越大,福报越大) —— 该怎么回向?何谓[无上回向]? ~ 大集譬喻王经
让心放下自我而发起大心,才能逐渐实证[功德],也就是恢复[佛性] —— [超度众生]和[功德回向]的内涵和原理
所以,在「楞严经」中,把没有「回小向大」的小乘最高「缘觉」果位「钝根辟支佛」和「声闻」果位「钝根阿罗汉」,归类为「50阴魔」中两种最高等级魔境 —— 「隔阴之迷」的分析探讨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销除
......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
[普贤十愿]是诸佛共愿,是菩萨甚深大愿
这是菩萨行者成就菩萨大业而成佛的必要之愿,所以修持者能往生[极乐世界]
我此普贤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只要是修习甚深法都能往生十方世界,而不是单指[极乐世界]
而[极乐世界]只是佛陀一再说明和强调的[最方便的净土]
[极乐世界]只是一个修行的跳板,一个快乐的方舟
您可以把[极乐世界]当成您今生最终的依归,但是[往生净土]绝对不是修行的终点
[极乐世界]可以是凡夫众生的依归,但是[华严经]的菩萨万行才是菩萨行者修习成佛的关键
以[普贤十愿]弘扬正法普渡众生而成佛,这才是真正的目标
也因此这样的菩萨行者都能符合往生十方净土的条件
真发起[普贤十愿],真落实[普贤十愿]的菩萨行者,必能往生[极乐世界] —— [辨析]普贤十愿导归极乐?!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47.52.130.92/)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