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关于[智慧]的增长
深入经藏就是最好的方式,这就是[闻慧]
透过深入经藏,就能听闻各种次第的正知见,学习各种解脱法门,且逐渐明白各种原理和相貌
由佛法正知见,就能逐渐舍弃或破除种种世俗的凡夫知见或邪见
这些正知见和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解脱知见),要不断的复习和思维,逐渐强化和深入,这样才能取代凡夫俗见
有了正确的观念和知见,戒律就不会像背公式那样困难,会因为观念而自然且容易的融入生活
所以,有正确的观念,戒律就容易自然达成,守戒就不会困难
然后由生活中去思维和体验这些佛法正见和观念,就能逐渐明白原理,成就解脱智慧,达成[思慧]和[修慧] —— [戒定慧]与[定慧等观]
善男子。众生恩者。 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恩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如是昔恩犹未能报。或因妄业生诸违顺。以执着故反为其怨。何以故。无明覆障宿住智明。不了前生曾为父母。所可报恩互为饶益。无饶益者名为不孝。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于一切时亦有大恩。实为难报。如是之事名众生恩。
喝酒是习气,习气本来就是会造成轮回
所以究竟来说(从智慧层面来说)喝酒一定要断除的,
所以除了戒经说不能喝酒,楞严经也说要断除喝酒
再者,喝酒影响禅定,喝酒还会破坏大脑细胞,
所以从禅定上来说,喝酒也是绝对不好的 —— [问题解析]喝酒的问题 ~ 以戒定慧来看
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楞严经]三增进修行渐次~永断五辛。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
[真心忏悔]和[老实改过]就是最好的[转业]方法 —— 真心忏悔和老实改过就是最好的转业方法
忏悔后就应该发起信心,让自己成为清净慈悲光明的人,而且相信自己真的能做到,
这样就能逐渐和佛菩萨的清净慈悲光明相应而逐渐摆脱黑暗习气
所以,信为功德母,忏悔是第一门,惭愧忏悔心是心法的第一步 —— [略说]如何确保能真正消除累世业障呢?心法实修第一步[惭愧忏悔心]
佛经上说~佛法在恭敬心中求
佛法中也常说~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 [略说]求法须知
傲慢是魔障 —— 「普贤十愿」之「请佛住世」
如果自以为满足,不能努力求上进,那当然无法增上次第,更可能懈怠而沉沦于生死轮回—— 真心求法与进阶教导
真心学习和求法者,应该谦虚学习 —— 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学佛最重要的是信心,而不是怀疑 —— 「由大乘发心堕入小乘次第」的实际案例分析
因为大乘不可思议,难懂难信,所以大乘以信为首要,以发心发愿为首要,直接以宽广清净的心量契入光明实相 —— 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小乘和大乘的根本差异就是心量和观念(知见,认知)的不同 —— 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因为大乘的观念广大无量无边,有无量变化,所以世人难以理解,以为迷信
因此,大乘的基础建立在[信]上,只有信才能深入大乘,所以经上说~[信为功德母] —— 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以大乘行者来说,
如果是初学者,那就应该避免接触小乘经论和行者
这在很多大乘佛经中都是这样教导的(请查旧帖,这讲过很多次了)
这是为了避免初发心的大乘行者因为接触小乘经论和行者而退失大乘心或毁谤大乘 —— 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四摄法]是属于菩萨道的普渡众生法门,特别适合在家佛弟子
在家佛弟子入世学佛,除了修行自己,也要与人为善,和家人亲友和乐相处
从中体会佛法的益处,让彼此都能有美好人生,以此为基础逐渐体会佛法深义,落实菩萨道而超越轮回
所以建议在家佛弟子都能了解[四摄法],好好落实[四摄法]
[四摄法]就是四种摄受众生的法门,就是[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布施摄]是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度化对方的目的;
例如:对于家人或亲友可以不定时送一些小礼物,或随时微笑,适时关怀或鼓励或赞美,或布施劳力做家事,或和颜悦色适时的宣导正知见,
以上这些都是布施的范畴,以此维持彼此良好互动,增进感情和互信,这样就容易引导亲友信受佛法
所以,对家人不要吝啬布施小礼物,不要吝啬微笑和赞美,要布施劳力多做家事,要教导亲友吃素和因果
因此,不是布施外人才叫做布施,布施家人也是修行重要的一环,这点要弄清楚,才不会内外失衡,才不会令家人讨厌
[爱语摄]是随着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度化对方的目的;
嫌恶嘲讽挑拨恶口只会让自己成为令人讨厌的人,更不用说修行和普渡众生
因此,和亲友或众生说话,切忌嘲讽挑拨和恶言相向,这也是基本的十戒范畴.如果犯戒就不可能有定慧可言.
再者,嘴巴都管不好,怎能说自己是修行人呢?嘴巴管不好,都是自己的心念出了问题,应该先检讨自己,好好忏悔.
心美就能看到美好处,心好就能看到众生的好处,所以,不要吝啬赞美和鼓励以及关怀的言语
赞美鼓励以及关怀更容易使亲友和众生能接受自己
[利行摄]是以利益众生为重,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不在乎自己得失的利人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度人的目的;
所以,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人,只要是正业正行,都应该支持,并且平常应该多宣扬正确知见和正业以及正行
亲友或众生如果有任何一点一滴的善念或善行,都应该全力支持和帮忙,千万不可轻视或嘲笑或不在乎
例如:如果家人想放生或去佛寺或乐捐,那应该放下自己的私事或定课,陪家人行善
又或者,平常多宣扬正知见,帮助亲友和众生建立正行和善行的基础观念,促发众生能行善,这也是利行
[同事摄]就是与众生同事,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
例如:多参与各种文化慈善或爱心活动,加入各种社会服务的义工或志工,关怀病人老人孤儿和弱势或伤残
如果能如此,这样的佛弟子必定是融入社会,受人爱戴和喜欢的人,
如此广结善缘的良好互动,定能得到互惠的回报,定能获得好的工作和伴侣,
也更能得道多助,更有实力能帮助众生,以及落实普渡众生的菩萨行
一般人找不到好工作和伴侣,这其实都是自己的问题,就是不懂[只要正向的付出,就会有正向的回报],就是不懂因果
如果自己是个光明乐观进取,有爱心有善心,帮助众生又工作认真的人,谁会不喜欢呢?
所以,只要努力正向的融入社会和人群,就能自利和利他,就能落实菩萨道.
对于家人或亲友或工作伙伴也是如此,学佛后不可就少了和家人说话或相处或少做家事
应该透过相处或共同做家事,或关怀健康上工作上学业上的情况,来增进引导家人学佛的机会 —— 改善自己和家人亲友同事关系的法门~[四摄法]
以心念的立场,看事业的造作因缘,有「不具足」的因缘,也有「具足」的因缘,造业情形,若以杀生业行来说,如果不是自己想要杀的,是环境所迫,不得不杀,将要杀生时,曾经为自己将要进行的杀生行为后悔苦恼,这样的一念后悔之心生起,造作的业力就会削减势力。
例如:从前农业社会的世俗家庭,都有饲养家禽,准备作为拜拜用的牲礼,要准备牲礼时,当家的长辈会叫媳妇杀家禽,长辈的指使,当晚辈的人自己做不了主,不杀不可,在这种情况之下,若曾经为自己将要进行的杀生行为后悔苦恼,造作的业力就会削减势力。或正在造作杀业的时候,看见生命被自己杀死的痛苦状况,心里很难过、很后悔,这样的一念后悔之心生起,杀生业力也会减轻。或已经造作杀业了,为了让自己杀害的众生,得以超生,赶快念佛、念往生咒,这样子虽然犯杀,可是杀后有后悔关怀之心,造作的业力也会削减势力。
以上所分析的造业情形,业道因缘是属「不具足」的因缘,业行的罪过是会减轻的,业力成长势力也会比较微弱。
如果造业的时候,完全是以业行心态在造业,杀生完全是为杀生,偷盗完全是为偷盗,没有其他善法正念混合在里面,这种造业力量集中的事业,是属于「具足」的事业因缘,即使所造的业行,只是甩弃一叶树叶的行为,如果用的是像伊罗钵龙甩弃伊罗树叶的狠毒心态,也是属于「具足」的事业因缘,轻业也会因为这一念「具足」的恶念势力,转成大罪过。
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 造何种恶业会有何种果报? ~ 地藏王菩萨本愿经
所以,[维摩诘大士]指责佛陀声闻十大弟子的[富楼那]不知道众生根器,而以小乘法误导大乘根器,
所以经上说
1.[欲行大道,莫示小径]
2.[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
3.[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
又例如在[法华经]也教导应以大乘法回答问难,不应以小乘法答
而且在[法华经]或其他佛经也都教导[初发心菩萨行者]或[新学菩萨]不应该接触[小乘经论]和[小乘行者],这都是为了避免初发心菩萨行者或新学菩萨退失菩提心 —— [解析]欲学大乘正法,先要勤修声闻独觉法?
小乘的思想环绕在苦上面,
因为畏苦,所以离苦,所以是出离心厌世心
所以思维世间一切是苦,一切都是生灭无常,一切都不实都是空
所以小乘追求厌世离苦的小乘空境涅槃
反观大乘思想,则完全不同
大乘的思想在于空有不二,在于佛性(涅槃经:常乐我净)
所以是清净心慈悲心欢喜心平等心光明心无畏心勇猛心
大乘菩萨普渡众生,所以为了众生入六道而不畏苦,自性光明自在,于外则广行方便
大乘的涅槃则是离空有两边的真正大涅槃
以上可知大乘小乘发心和修行的差别
所以,佛陀在经上要初学大乘的佛弟子暂时先远离小乘行者和经典
以免退了初发心 —— [探讨]小乘是大乘的基础?
「佛子!菩萨摩诃萨为十种事故,示行苦行。何等为十?所谓:
为成就劣解众生故,示行苦行;
为拔邪见众生故,示行苦行;
为不信业报众生令见业报故,示行苦行;
为随顺杂染世界法应尔故,示行苦行;
示能忍劬劳勤修道故,示行苦行;
为令众生乐求法故,示行苦行;
为著欲乐、我乐众生故,示行苦行;
为显菩萨起行殊胜,乃至最后生犹不舍勤精进故,示行苦行;
为令众生乐寂静法,增长善根故,示行苦行;
为诸天、世人诸根未熟,待时成熟故,示行苦行。
是为十。
菩萨以此方便调伏一切众生。」—— 菩萨摩诃萨为十种事故,示行苦行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上面是「华严经」所介绍的「菩萨苦行」的十种原因,其他佛经当然还有介绍,
例如:佛陀成佛之前,过去累生累世行菩萨道,以自己的「眼、头、身、手、脚、骨、髓、血、...」布施供养众生
因为累生累世和众生结善缘,所以能普渡众生,众生能因为佛陀过去世布施的善因缘而信奉佛法。
所以,可知苦行当然可以是修行,而且经上说,去「极乐世界」虽然比较保险,可以不退转
但是,如果能在「娑婆世界」难行能行,功德更胜「极乐世界」中的修行(详见「维摩诘经」),而且更快成佛(详见「大悲莲华经」)
而且,去「极乐世界」并不是学佛的终点,只是一个方便摄受业重无法吃苦众生的方便净土,
而大菩萨都示现往生净土,这只是起一种带头作用,鼓励众生信佛和往生净土,
实际上,诸大菩萨都以「首楞严三昧」分身普入十方世界和六道普渡众生(详见「首楞严三昧经」、「密严经」)。—— 以「法性原理」和「众生性」来看『苦行』的真假与可否
关于大乘佛经中的燃指、燃臂、燃身供佛的事情,虽然世俗人或佛弟子可能无法明白
但是,这只要从法性原理来深入思维观照,就能明白这是有道理的
据法师考证,在小乘经中并没有燃指、燃臂、燃身供佛的记载
但是,在大乘经中,确实出现不少燃指、燃臂、燃身供佛的说法,例如:梵网经、法华经中都有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这种小乘不讲、到了大乘才讲的事情,其实很多
这是因为,大乘的心量与定慧次第和小乘不同,例如:大乘吃素,大乘修四无量心和六度波罗蜜、发四弘誓愿
另外,大乘的观行也与小乘不同,例如:小乘以不净、无常、苦、空、无我为主;大乘以清净、慈悲、光明、圆满、喜乐为主
小乘观的法相为白骨或死尸等苦相或恐怖相,大乘观的法相则是佛菩萨相或法界或净土
在智慧方面的思想观念,大乘也与小乘不相同
所以,以法性原理来看「燃指、燃臂、燃身供佛」
事实上,这是一种心法上的问题,就是心量和定慧上的问题
关于这点,下面举个简单的世俗案例就能想明白
例如:当人们被激起母性光辉或爱国思想或正义感,就能不顾自身安危的救助子女、同胞、他人
而「燃指、燃臂、燃身供佛」也是属于这种心量和精神上的问题,当心量无限扩大,身体(报身)也会随之改变,而产生质能互变作用
所以,如果修行者或佛弟子能契入等同(佛菩萨)的心量,能发起大心大愿,就能舍弃自身执着的问题
这种心量上、精神上的超越,就能产生不可思义的力量,可以超越凡俗的理解,或甚至六道轮回的生死
何况,以真相来说,众生本来就是一直轮回,执持肉身本来就不具意义
如果能发起大心而舍弃我执,就可能在心量和精神上增上次第,而超越现在的肉身,转生更有福报的天道或化身往生净土
当然,如果在观念上无法认同,那当然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所以,这是「心」的问题
佛法是心法,而且能超越六道轮回,所以,这种甚深心念契入的问题,也难怪一般众生无法明白
所以,是否能修行这样的法门,这也会随众生根器、心量愿力和实修次第而有所差别 —— 「转念」与「定、慧修持」的法性原理
例如:当人们被激起母性光辉或爱国思想或正义感,就能不顾自身安危的救助子女、同胞、他人
我们所处在的娑婆世界本来就是五浊恶世
有了福报后,往往不信因果,
往往纵容自己的欲望和脾气而造恶业,然后又堕入恶道
经过累劫恶道中的煎熬,业障逐渐消除,回生人道继续受苦
因为受苦而行善或念佛求福,来生可能因此得福
可是因为没有求智慧解脱,所以每每因为享受福报而堕落,又继续轮回 —— [倒果为因的邪见]为何行凶做恶的人都多子多福!?
求解脱(轮回)、求智慧(圆满)、求清净(法身),而不是求世俗利益与福报,如是因,如是果 —— 有所求,应所求
一切圣人虽得道果不自称说,不称说故心不恼恨,是名[知足]。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习[大乘大涅槃经]欲见[佛性],是故[修习少欲知足]。——一切圣人虽得道果不自称说。 欲见[佛性],是故[修习少欲知足] ~ 大般涅槃经
... “轻慢善知识退失佛法”... “诽谤正法退失佛法”... “断菩萨行退失佛法”... “嫌恨诸菩萨退失佛法” —— 十种[退失佛法],应当远离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出自志公和尚语录
梁武帝时,就有一位志公和尚,是位高僧,他有五眼六通,前因后果一一明了。某次,一个有钱人家有婚事,便请志公和尚去念经。他一踏进门口,便叹息道:"古古怪,怪怪古,孙子娶祖母。猪羊炕上坐,六亲锅里煮。女吃母之肉,子打父皮鼓。众人来贺喜,我看真是苦!"
这是什么意思呢?‘孙儿娶祖母’,你说怪不怪?原来,这位祖母在临终时,她拖著孙儿的手,心里很舍不得。她说:‘你们都成家立业,惟独我这个小孙儿,没有人照顾。唉!怎么办呢?’说完便去世。她到了地府,阎罗王便判她:‘你既然这样宠爱孙儿,还是回去做他的妻子,好照顾他。’于是,祖母便托生来做孙子的太太。所以世间上的前因后果,有时是很可怕的。
志公和尚往炕上看看,便说:‘猪羊炕上坐’,往菜锅里一看,便说‘六亲锅里煮’。原来,从前被人宰的猪呀羊呀,现在都回来吃人,抵偿宿报!以前专吃猪羊的六亲眷属,现在反而回来受人烹割,在锅子里还债。
‘女吃母之肉’。在外面,一个女孩子正在吃猪蹄子,吃得津津有味,这只猪原来是她前世的母亲。‘子打父皮鼓’。志公和尚再看看那些奏音乐的,打锣鼓、吹喇叭、吹笛子,好不热闹!有个人用力地打鼓,鼓是驴皮造的,而这驴竟然是他前世的父亲啊!于是,‘众人来贺喜’大家都以为这是喜庆之日,但志公和尚只叹息:‘我说真是苦!’其实是人以苦为乐呀!大家听了这段公案后,应该知道杀生食肉的可怕。—— 摘自网络
因为无明想不开想不透彻的是自己,自然就会承受无明所带来的苦
因为苦的来源就是无明执着,自己抓着不放又怎能不苦呢
所以真正不想承受苦报,就要去除自己的无明执着和自己的欲望
佛法教导众生现在承受苦报的时候
要观四相(我,人,众生,寿命)皆空,要观三轮体空
因为这样才能避免自己承受苦报的时候,又因为执着于苦而陷入无明执着中
这个无明执着又会成为下一个苦的因
所以我们要对于世间的欲望尽量减少
另外对于种种不如意的苦报要尽量看开
这就是佛法的因果道理
所以,前面说要[观空]来断除究竟苦
那就要断除一切欲望执着以及对于苦报的执着
这样才能逐渐净除第八识无明,而达到真空的境界
真正实证[罪性本空]者对于一般人所认为的苦受,是不会有任何起心动念的
因为[三轮体空](仇人,自己,之间的伤害辱骂所产生[苦]的觉受)
这才是真正明白且体证[罪性本空] —— [解析]因果苦报的原理&罪性本空
所谓「我慢高山,法水不入」,真心学习和求法者,应该谦虚学习,才能见性 —— 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末学也是因为感恩佛菩萨,感恩众生
所以做这样的事情
发心普渡众生,让自己和众生都尽快成佛
这样就是对佛菩萨最好的感恩方式
也是感恩累世父母和感恩曾经提携过我们的人的最好方式 —— 佛友精进实修报告,阶段3
什么是学佛?
就是透过发起[无上菩提心]普渡众生而成佛
重点是~
在普渡众生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圆满,
而在帮助众生的过程中,先改正自己的缺失而逐渐圆满了自己,自己就成佛了
所以是因为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让自己成佛了
所以应该感恩众生,又怎会生气呢?
如果这道理都不懂,那怎能说自己在学佛呢?
所以,学佛是透过行菩萨道普渡众生来让自己更圆满,而才能圆满众生
而不是和众生起争执,两败俱伤,结怨遗祸累世
所以,可不要一再的制造自己的怨家和债主,那就太没智慧了 —— [略说]如何劝导众生?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
(小乘法)并不是终点,
只要深入经藏,就能很明白的知道,小乘的解脱最后并没有说明清楚最后的结果
这是因为小乘解脱并不是终点,只是一个化城,一个中继站,只是一个过程
所以当然小乘经中没有清楚说明最终结果,阿罗汉涅槃后呢?不知道了
这结果要由大乘经才能明白后续的修行,也就是[回小向大],转学大乘法而成佛
这才是最终的结果,这些在大乘经中都说得很清楚
我们都知道,六道轮回累劫不休,生命其实没有终结,只是不断轮回
而小乘法成就阿罗汉之后呢?没了吗?变成什么了?难道成就后就消失了?那不是断灭吗?
所以,小乘法确实只是一个过程法门,要转为学习大乘法才能知道真相和真实
佛法不是断灭法,不会由轮回不止的生命变成断灭,而是要转为学习大乘法,逐渐进入到真实的解脱状态
所以小乘不是终点,那不是真正的解脱,所以称为[有余涅槃],而不是真正的涅槃~大乘的[大般涅槃](无余涅槃) —— 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诤心]毕定堕恶趣,虽[持禁戒]及[多闻][供养诸佛][广行施][兰若禅]等莫能救 —— [诸经辑要]佛弟子当注意诤论,[诤心]毕定堕恶趣
弥勒!复有五缘,令诸众生生边夷之处及无佛法时。何者为五?
一者、于三宝良田不生净信;
二者、背实亏理,妄行教诫;
三者、不如理实而有教授;
四者、破和合僧,令成二部;
五者、极少乃至破二比丘,令不和合。
若永断斯业,造佛形像,则常遇佛兴,恒闻法要。—— 为什么人会出生在落后或者没有佛法的地方? 为什么有人常会被(亲)人讨厌?
知见上的错误,对六道轮回真相不明白
错误知见会对修行产生影响造成障碍,而不断轮回
知见上的错误就是十恶业中的邪见
[姓名学][掌纹][面相][星相命盘](紫威斗术)[鸟卦][咖啡卦][塔罗牌]...非常多
为什么佛说佛弟子不要亲近或学习这些
因为这些都是在外相上执着打转,这些都是属于妄想的范畴
由妄想产生共业,执着于外相,就会觉得真实,这和我们的肉体或人生一样
金刚经讲破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更何况这些外道术法
这些错误不究竟的思维妄想,无法究竟因果,末学看过的案例,下场大部分都很惨
优婆塞戒经~
受三归已。造作痴业。受外道法。自在天语。以是因缘。失于三归。
《占察善恶业报经》
世间卜筮种种占相吉凶等事贪着乐习。若乐习者深障圣道
《佛说十地经》
舍离种种占卜吉凶邪戒者见,其见正真
《大般涅槃经》
终不瞻相手脚面目。不以抓镜芝草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亦不仰观虚空星宿。
《梵网经》
不得摴蒲围棋波罗赛戏弹棋六博拍球掷石投壶八道行城。爪镜蓍草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 从佛经(佛法)上来看,算命不论收不收费都是邪命邪见邪业
为什么佛弟子不可以畜养动物或宠物呢?或驯兽或杀害动物?
这是因为佛教讲~
1.[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指有情众生),所以禁止不平等的对待
任何动物和人类都是平等一如的,我们没有权力去剥夺它们的自由
驯兽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对待,过程中必定有贪念嗔念痴念的行为,所以应该避免
2.一般人畜养动物容易形成贪着,就是把动物变成宠物,内心养成贪爱欲念,也形成烦恼
豢养宠物容易生情生爱,形成杂染业,宠物一般比人类存活的时间短,待到老死到来时,我们会放不下.
3.依照菩萨戒,不能豢养动物. 因为,很多动物是肉食的,需要其他动物肉为食,养这些动物是间接杀生.
4.若是杀害或宠爱动物,这些众生心念和行为上的相互干扰执着都会产生因果业报,
所以应该断除杀念和爱欲,才能脱离轮回
因此,佛陀在戒律上规定真心求解脱的佛弟子(尤其出家人)不要积蓄财物和畜养动物
其实对于家人也是如此,不应该贪着爱欲,更何况动物或宠物
所以佛陀在经上对出家人说,如下
《佛遗教经》(佛垂涅盘略说教诫经)云:汝等比丘....,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
在家菩萨戒畜猫狸戒第十五:「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若畜猫狸,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六条畜养畜兽不净施戒:「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畜养象、马、羊、骆驼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略说]佛教徒可不可以养宠物,或驯兽呢?
正业:就是正确的行为(业就是业力的业,就是指行为)。哪些才是正确的行为呢?哪些又不是正确的行为呢?
基本上,违反五戒和十善的都不是正确行为,相反则是正业
如前三者(正知见,正思维,正语)所说,延伸出来的正确行为就是正业,相反则不是正业
「五戒」就是:戒杀,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善」就是五戒除戒酒外的前四戒加上其他六项: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 —— 认识「八正道」和「正确的职业」
佛经上说:信为功德母。
心念的力量不可思议!一切(世俗、六道)都是由心念造作而产生!
佛法是心法,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根据心念的共振共鸣原理,请参阅:[视频]: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
就是心念的第六识意念作用,会和第八识起交互作用,而和法界起不可思议的神通作用。
按佛经说法:佛菩萨和凡夫众生的差别就是第八识净化和堕落的差别结果。第八识有造作一切的神通功用。
也就是说:当您真心相信,心就会产生作用和功能,就会和法界的真理产生相应的共振共鸣作用,就会产生真正的功德。
其实,世俗道理也是如此。
例如:我们常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前者的大事指大善事,后者的大官是指只为名利)
这就是说:我们从小就要有远大的目标,要为民众奉献,而且相信这样做对自己和众生是好的,更要相信自己能办到
有这样的志愿和信心,才能逐渐往目标前进,最后终于达成目标
这就是坚信、信心的作用,这就是信心的功德。—— 佛经中讲的种种功德是真的吗?
发愿当菩萨而能真正行菩萨道的其中一个要件
就是相信自己能真的成就,要对自己有信心
这是很多佛经上都这样讲的
其实佛性本圆满,没有信心其实就是凡夫的妄念
本来就光明自在,又何来黑暗的负面思维呢
所以[没信心]本身这也是恶种子妄念,
这是无明,不懂佛性原本光明自在 —— [略说]精进修行过程的消业现象
让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逐渐成长 ——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佛菩萨会根据众生的愿力,而给予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 让自己变成菩萨,和诸佛菩萨站在同一边,成为救度众生的人,而不是祈求救度的人
真正如实发起无上菩提心, 这是末学觉得最重要的
真正发心, 就能真正有动力, 也能真正得到佛菩萨的护持
真正发心,就能不退转的走在菩提路上, 接受不同阶段的考验和菩萨行 ——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因此,修行不要惧怕戒律,不要怕持戒,
怕持戒这正是愚痴的观念,修行正是要转变错误的观念,
要明白知道~戒是我们的善友,戒是我们的父母师长,
这样修行就会增上,不会变成懦弱不前的人 —— 不要怕持戒~戒是我们的善友,戒是我们的父母师长
现在末法正邪难分,
谁是真正善知识或清净的出家人,这难以分辨
所以依照佛经最重要
所以佛陀说[以戒为师][以经为师] —— 学佛是要让自己依据佛经而有明辨和解脱的智慧,而不是去完全相信某人
忍渴护虫(出自《法句喻经》)
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说法。当时有两位新学的比丘,远在罗阅祇国,也想来见佛闻法受益。由于路途遥远,又逢久旱不雨,艳阳高照,一路上可谓是艰苦到了极点。
最难忍受的就是没有水喝,他们觉得如果一直没水喝,必然要埋骨在这异乡了。
暑气蒸蒸,苍天悠悠,他们望着望着,忽然瞥见附近的地洞中有一滩积水,大喜之下,急忙就要去喝,却忽然发现水中有很多小虫,还在游着!
其中一位比丘说:“还是喝了吧!能够活命,然后才能见佛啊!”
另外一位比丘则说:“水中有虫,喝了就是杀生,杀生就破了戒。如果不能恪守佛的戒律,即使见了佛,又能怎样呢?”于是就忍着渴不喝,最后渴死了。
死后,他的神识由于诸多善因的牵引,即刻生到忉利天,知道了自己的宿命因果,于是手捧香花,来到佛所供养佛。
那位喝了水的比丘后来也到了,并哭泣地对佛诉说一路上的炎热、干渴和辛苦。
佛说:“你们的事情,我一切都很清楚。”又指着生到忉利天的那位比丘跟他说:“和你同来的这位,如今反而比你先到祇园。你不能持守我的戒条,虽然现在见了我,你也得不到见佛的利益!”
【原文】佛在祇园说法,有新学二比丘,从罗阅祇国来,道路辽远,又值亢旱,渴乏欲死。偶见地穴中,有升余水,中多细虫,不可取饮。一人曰,且当饮之,救得我身,然后见佛。一人曰,既破佛戒,即见何益。遂忍渴而死,其神即生忉利天,自识宿命,手持香花,来供养佛。其饮水者,经日乃至,泣告其苦。佛言,我久知之。因指天人示之曰,此即与汝同来者,今先至矣。不奉我戒,虽云见我,我不见汝也。[按]佛制空缸甏【甏(beng),坛子】之类,宜覆不宜仰。何以故。诚恐仰之而积水生虫,且因用之而弃水杀虫也。盖夏秋之间,地上苟有积雨,过一两日,未有不出虫者,所出之虫,无有不干死者。故开通阴沟,使家中不积水。不以沟内泥水,灌溉花木。新受雨水,必先投炽炭于内。不以鱼肉之骨,及腥膻之物,狼藉在地,以致引诱群蚁,被人践踏。皆所以预杜杀机也。
戒律就像我们的师长父母,就像善知识,可以砥砺我们保护我们 —— 不要怕持戒~戒是我们的善友,戒是我们的父母师长
[原典]:“佛在舍卫国。尔时偷兰难陀比丘尼,中前着衣持钵行乞食。食后以尼师檀着左肩上,入安陀林中大坐一树下,时有蛇来入女根中。是事白佛,佛言:‘从今不听比丘尼大坐。若大坐,突吉罗。若展一脚坐,不犯。’”
[译文]:佛陀在舍卫国的时候,偷罗难陀比丘尼托钵乞食,食后到安陀林的一棵大树下安坐。正在她打坐的时候,有一条蛇爬进她的女根中。后来将这件事情告知佛陀,佛陀制戒说:“从今以后,比丘尼不得结跏趺坐,如果结跏趺坐,那就结突吉罗罪。如果是展一脚坐,那就不犯。”
先出家为师兄(摘自网络)
佛陀回乡,在王城中普洒法雨,种子入地,就会发芽生长,释种的诸王子,听了佛陀说法以后,有些竟然要跟佛陀出家。
王子当中,有的是获得父母允许的,有的父母不准许,他们相约偷偷出走,到尼拘陀树林中找到佛陀,出了家以后再说。
就这样,有七个王子要出家,跋提、阿难、阿那律均在其中。因为出家必须要剃发,他们不得不瞒着人把优波离带去。在一个树荫下,优波离为跋提王子们剃发时,眼泪就滔滔流下来,阿那律看到时,他以王子的身份责问优波离道:“你看到我们出家,应该欢喜才对,为什么要流泪?”
优波离惶悚地回答道:“阿那律王子!请您宽恕我没有礼貌,因为跋提王子待我很好,现在他和你们一同剃发出家,出家以后,一定云游四方,我就没有办法看到他,想到这里,我才情不自禁流下泪来!希望王子不要责怪才好!”
阿那律听后,很是同情,对优波离安慰道:“你不要难过,我们会帮助你的生活!”
阿那律说后,又回过头来对大家说道:“诸位王兄王弟!优波离服侍我们很久,他很勤劳、忠实,我们今后出家,自然要把他的生活安排一下。这里有一张毛毡,请你们把身上的装饰品完全除下来放在上面,我们出家后用不着这些东西,就把这些东西赠送给优波离吧!”
阿那律的话,大家都非常赞成,他们立刻把上衣珠宝都脱下来送给优波离,并且叫他返回迦毗罗卫城,而他们都去找佛陀了。
优波离此刻本想回王城去的,但他忽然转念想道:“现在如果我接受这些珠宝衣服回去王城的话,老王和释迦族中的王公大臣,一定会怪我让王子们出家而杀我,那么,我怎么能轻易地回去呢?而且,如此尊贵的王子都能舍弃世间的荣华而出家,何况像我这下贱的人,对世间还有什么可留恋呢?我应该也去找佛陀出家!”
优波离这么想后,下定决心,如同被磁石吸引的铁一般,没有丝毫犹豫,将珠宝衣服挂在树上,任过路的人去拿,他要去出家!
他走了一程,想起他的出身,心里忽然又悲哀起来,他坐在路边流泪自语道:“我怎么有资格出家呢?他们都是王子,我是奴隶的身份,我怎能和王子一样去出家呢?”
他怨叹世间的不平等,怨恨自己的命运不幸,正哭得伤心时,忽然耳边有人问道:“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优波离抬头一看,见是舍利弗尊者,他揩拭一下眼泪,跪在舍利弗的面前问道:“尊者!您是佛陀的大弟子,您随佛陀回宫的时候,我就知道您。请问您,像我这首陀罗身份的人,不知可不可以做佛陀出家的弟子?我这样的妄想真是太大了。”
舍利弗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优波离!”
舍利弗记起佛陀以前剃发时,有一个理发师青年曾入过四禅,想就是此人,当即说道:“佛陀的教法是自由平等慈悲的。不论是否有智能,不分职业的高低,只要能遵守清净的戒律,是谁都可以做佛陀的弟子,是谁都可以出家,是谁都可以证得无上的正觉。你跟我来,佛陀一定很欢喜地允许你出家,允许你做他的弟子。”
优波离很欢喜,跟在舍利弗的身后去见佛陀,佛陀很欢喜地为他剃度,为他授具足戒。“百川河水,同流入海;四姓出家,同一释姓。”这是佛陀在法制上规定的精神,现在能由优波离的出家而实现佛陀的理想。
佛陀嘉许优波离说道:“你很有善根,我知道你将来一定能宣扬我的正法。在你来此以前,跋提王子等已先来此要求剃度出家,我虽然已允许他们做我的弟子,但他们要经过七日的修行,等他们忘记王子的身份,真正知道是我的弟子时,我才允许他们剃度,他们才会有礼貌和你见面。”
优波离感泪涕零,他过去虽然替佛陀理过发,但想不到佛陀是这么慈悲,他发愿今后要好好做佛陀的弟子,好好地跟随佛陀学习。
经过七日,佛陀叫出跋提王子等七人和大家见面,在众多师兄弟之中,他们意外见到优波离的比丘相,大家都很惊奇,都踌躇不知如何对优波离招呼才好。
佛陀威严地对他们七人说道:“你们踌躇什么呢?出家学道之法,首先就是要降伏骄慢之心,我先许可优波离出家,他先受戒,你们应该向他顶礼才是!”
跋提王子等七人,听闻佛陀说法后,都很虚心地向优波离顶礼,他们都觉得此刻出家的信心大为增强。相反地,这么一来,优波离倒反而感到拘束不安。
佛陀对他说道:“你应该以兄长的身份对待他们。”
优波离像平步青云,感动得只是向佛陀顶礼。
一个被人认为下贱的佣人,出家后的名次在他过去服侍过的王子之前,在法上能受到和诸王子同等的待遇,在当时阶级悬殊的印度社会,这是破天荒的事情。
优波离的出家,使佛陀制定的法制逐渐实现,在社会上尽管阶级悬殊,在佛法僧的教团里,却没有四姓的分别,优波离后来的成就,也没有辜负佛陀准许他出家的恩惠!
佛法中的真平等,不会有对立,不会有苦难,这就是平等的真义,真正的平等 —— 平等
[没有「钱」的世界]
记得在一个日本的文集或小说中,提到或倡导在宇宙或法界中有个空间或世界
(佛菩萨经常会把某些能够提升众生的观念,藉由某些人而放入人类社会中,例如:书籍和电影)
那个世界没有「钱」这东西,人人都欢喜的工作和帮助他人,人人都欢喜的提供他人所需,这才是这世界的最高精神价值
因为不需要钱,当然就不需要赚钱,当然也不用为钱而苦,也就是说,想吃饭就去饭馆,免钱,任何生活所需都是如此
这样的社会当然就没有竞争或争斗或战争,没有富有和贫穷,这才是真平等,真富有
这世界的价值不需要由竞争和钱财来证明,而是由善心和布施来让彼此身心都得到满足
所以没有冲突和虚荣,没有自大自卑或高傲,没有满脸的愁苦和压力,没有自私和争夺引起的不愉快和灾难 —— 假面的正义&没有「钱」的世界
[智慧]的修学,这就是佛陀常在经上讲的修行的四或五个阶段(请见大般涅槃经和法华经...)
a.第一和二个阶段就是1.多亲近善知识,2.多[听闻佛法],多[阅读佛经],
这就是透过[听闻佛法]而增上智慧,这就是[戒][定][慧]中的[闻慧]
b.或透过[思维佛义],因为思维不同次第的佛义而增上不同阶段的智慧,
这就是[思慧],由此成就不同次第的开悟
c.透过[实修实证]和[为人演说],而逐渐实证[真实智慧],这就是[修慧] —— [问答]浅谈开悟
文殊师利言。菩萨出家者。[非以自身剃发]名为[出家]。何以故。
若能发大精进为除一切众生烦恼。是名[菩萨出家]。
非以自身披着染衣名为出家。
勤断众生三毒染心是名出家。
非自持戒行名为出家。
能令毁禁安住净戒是名出家。
非以阿兰若处独坐思惟名为出家。
能于女色生死流转。以慧方便化令解脱是名出家。
非以自身守护律仪名为出家。
若能广起四无量心。安置众生是名出家。
非以自身修行善法名为出家。
能令众生增益善根是名出家。
非以自身得入涅槃名为出家。
为欲安置一切众生。入大涅槃是为出家。
非以自身除烦恼故名为出家。
勤断一切众生烦恼名为出家。
非以自能将护身心名为出家。
将护一切众生名为出家。
非以自解身心缚故名为出家。
为解一切众生身心缚故名为出家。
非以自身于生死怖畏得解脱故名为出家。
能除一切众生生死怖畏。令得脱者名为出家。
非以自乐涅槃名为出家。
勤行精进为令众生满足一切佛法故名为出家。—— 何谓[菩萨出家]? ~ 大庄严法门经
「菩萨」又叫「觉有情」,「觉」表示觉悟,「有情」的意思是有情众生
所以,「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并能开悟有情众生,救度众生离苦得乐 —— 「觉有情」
行做一切善法善事如果没有慈悲心、谦卑心、菩提心〈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利众心 —— 转帖:魔考与业障魔障...及人身七毒
(节录如下)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非菩萨而似菩萨]。何谓为四。
贪求利养而不求法。
(附注:贪求世俗财利和供养,而不知道深入菩萨法和甚深佛法)
贪求名称不求福德。
(附注:贪求世俗名声赞誉,而不知道行善布施广施方便)
贪求自乐不救众生。
(附注:贪求自己享乐,而不普渡众生)
以灭苦法乐聚徒众不乐远离。
(附注:喜好用小乘法聚集信徒,喜好杂聚不喜净心寂静)
迦叶。是为[四非菩萨而似菩萨]。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真实菩萨]。何谓为四。
能信解空亦信业报。
(附注:能明白大乘不二空义,也相信因果轮回业报)
知一切法无有吾我。而于众生起大悲心。
(附注:没有我执,也不着于顽空,而能对众生起大悲心普渡众生)
深乐涅槃而游生死。
(附注:明白真正大涅槃,不追求小乘涅槃,能不畏惧六道生死,入六道普渡众生)
所作行施皆为众生不求果报。
(附注:不论财布施或法布施都是为了众生,不是为了善业果报)
迦叶。是为[四种真实菩萨福德]。 —— 四种[非菩萨而似菩萨],和四种[真实菩萨]~大宝积经
能以清净念加如上之心行不求回报之诸善行则可功德无量 —— 转帖:魔考与业障魔障...及人身七毒
若以邪心妄想行诸善事则其恐为魔业必需慎之。—— 转帖:魔考与业障魔障...及人身七毒
菩萨有[四法得大智慧]。何谓为四。
常尊重法恭敬法师。
随所闻法以清净心广为人说。不求一切名闻利养。
知从多闻生于智慧。勤求不懈如救头然。
闻经诵持乐如说行不随言说。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得大智慧]。—— [诸经辑要] 为什么会[愚笨]或[退失智慧]? 如何[增长智慧]?
梵天。菩萨有四法[成就白法]。何等四。
一者[教人令信罪福]。
二者[布施不求果报]。
三者[守护正法]。
四者[以智慧教诸菩萨]。
是为四。—— 如何坚定学佛信心,而不疲惫不后悔,增长善根无所恐惧,成就一切善法?
菩萨有[四法摄诸善根]。何谓为四。
在空闲处离谄曲心。
(附注:不要居住在吵闹杂染处,以免扰乱凡心,尽量静心思维佛法,远离世俗虚假苟合的心)
诸众生中行四摄法而不求报。
(附注:行菩萨道普渡众生,应该实行四摄法才能有效的利益众生,而且过程中应该不求回报)
为求法故不惜身命。
(附注: 尽财力和精力,以求解脱轮回修证成佛,对世间物质欲望和肉身生命都没有执着)
修诸善根心无厌足。
(附注:修学各种能增上学佛善根和成就佛道的方法,精进不懈没有停止和满足)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摄诸善根]。—— 行菩萨道,有四法可[摄诸善根]和[无量福德庄严] ~ 大宝积经
根据佛经中的教导:(请自行深入经藏)
要弘法普渡众生,不可吝法,但是也不是可以随便乱传法,必须按照众生的根器和因缘以及实修次第,尤其不可以妄传深法
这就像对于小学生不会教导大学的课程,大学生和小学生或中学生,各自有各自的学校和教室,必须分开教育和教学 —— 辨析:佛说应该按照次第说法,不可妄说深法。佛法到底有没有秘密和密传?!
因为众生根器和福慧因缘不同
有些众生没有因缘接触和明白法的原理和深法,又或者就算听到了也不懂不信
所以,这样的众生只能先听闻一般戒律和表法和简单的法门
这就需要长期遵守戒律和遵行表法,逐渐减少世俗习气之后
才能慢慢逐渐学会反观自照,才能慢慢触及和体会心法 —— 关于降伏睡眠和贪吃
如果大家能详读法华经,就能知道:为什么之前佛陀不说法华经,后来佛陀又说法华经了呢?
这就是需要因缘,随着佛陀教育弟子的过程,弟子们逐渐成长,逐渐到了可以教授法华经的时机,
而且佛陀当场也是等到那些不信法华经的弟子都离去了,才开始讲法华经,愿意信受留下听法的,佛陀才教导
所以,这都要看众生的根器和信心以及次第,要看众生的情况,这就是要按照次第说法,不妄说深法
虽然佛菩萨普渡众生,希望众生都能尽快成佛,但是也要按步就班,按照众生根器次第,不随便说甚深法 —— 辨析:佛说应该按照次第说法,不可妄说深法。佛法到底有没有秘密和密传?!
佛告比丘。
若有比丘从施主受施。若衣钵卧具饮食汤药受已。若入无量定。令彼施主得无量福得无量报。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大海尚可竭尽。而此施主所得福报不可得尽。
(附注:布施给实修比丘,帮助其修行,这样福德果报无量)
迦叶当知。破戒比丘损于施主尔所福德。若受施主施已。行于恶法损他信施。
(附注:但是如果布施给破戒比丘,而让破戒比丘去行恶法,这样就会损毁信徒的福德)
迦叶如是说沙门垢。沙门过罪。沙门谄曲。沙门中贼。
(附注:所以破戒比丘是出家人中的污垢罪过恶心盗贼)
迦叶。持戒比丘应当专念。远离如是一切恶法。—— 世上有两种人可以接受信徒布施~ 大宝积经
真正如实发起无上菩提心, 这是末学觉得最重要的
真正发心, 就能真正有动力, 也能真正得到佛菩萨的护持
真正发心,就能不退转的走在菩提路上, 接受不同阶段的考验和菩萨行 ——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一切都在启发众生的发心,一切都在引导众生契入光明圆满的共鸣 —— 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佛法就是心法,发心和发愿就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原理和方法 —— 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所以大乘以信为首要,以发心发愿为首要,直接以宽广清净的心量契入光明实相,以自利利他为目的 —— 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什么是学佛?
就是透过发起[无上菩提心]普渡众生而成佛
重点是~
在普渡众生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圆满,
而在帮助众生的过程中,先改正自己的缺失而逐渐圆满了自己,自己就成佛了
所以是因为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让自己成佛了—— [略说]如何劝导众生?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
因此,发心和实际努力普渡众生的过程,其实也是增上了自己
所以,佛弟子应该努力引领众生学佛,也以此增上自己,自利利他 —— 真心求法与进阶教导
我般涅槃七百岁后。是魔波旬渐当沮坏我之正法。譬如猎师身服法衣。魔王波旬亦复如是。作比丘像比丘尼像优婆塞像优婆夷像。亦复化作须陀洹身。乃至化作阿罗汉身及佛色身。魔王以此有漏之形作无漏身坏我正法。—— 魔说?佛说?魔眷?佛子? ~大般涅槃经
若有比丘不具足[圣人十二表式]身服袈裟者。是邪法行非寂灭行
迦叶。汝今听我说。圣人表式有十二事。 何等十二。
迦叶。
[持戒]是圣人表式。
[禅定]是圣人表式。
[智慧]是圣人表式。
[解脱]是圣人表式。
[解脱知见]是圣人表式。
[入四圣谛]是圣人表式。
[能解十二因缘]是圣人表式。
[行四无量心]是圣人表式。
[行于四禅]是圣人表式。
[行四无色定]是圣人表式。
[入四向正定]是圣人表式。
[断一切漏]是圣人表式。
迦叶。是名[圣人十二表式]。
迦叶。若有比丘不具足[圣人十二表式]身服袈裟者。我说此比丘是邪法行非寂灭行。离佛法行不近涅槃。顺生死行为魔所钩。不度生死于正法退而行邪法。—— 若有比丘不具足[圣人十二表式]身服袈裟者。是邪法行非寂灭行~大宝积经
有五事,实非菩萨假名菩萨。实非沙门假名沙门。非婆罗门假名婆罗门。不得菩萨戒不中同止。
一者,恶性。
二者,护毁禁者。
三者,不得禅定示得禅相。
四者,邪命自活。
五者,见有智者生嫉诽谤。
有五事,真名菩萨。真名沙门。真名婆罗门。得菩萨戒得与同止。
一者,善性调和。
二者,治毁禁者。
三者,实得禅定不示其相。
四者,正命自活。
五者,见有智者生喜赞叹。—— [假名菩萨][假名沙门]&[真名菩萨][真名沙门] ~ 菩萨善戒经
欲长菩提苗, 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 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 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 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 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
心经讲的更深,是实相第一义 —— [注意]您懂金刚经了? [略说]常见末法众生看金刚经的一些现象
节录部分经文~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第一义]在很多佛经上都有谈到,例如[维摩诘经]讲[不二法]
[大般涅槃经]上说[中道]就是[第一义],就是[佛性],就是[究竟实义]
[佛性]就是[首楞严三昧] —— [六根清净][净觉随顺][第一义]怎么修呢?如何检讨自己的[贪嗔痴][财色名食睡]?
真正的不二实相义就是不着[烦恼]不着[菩提],两边都不执着,这才是[大乘第一义] —— 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47.52.130.92/)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