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标题: 佛弟子(净莲),学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习经记录帖 [打印本页]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4-6-9 08:36
标题: 佛弟子(净莲),学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习经记录帖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13 17:21 编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缘起: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净莲,发心学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华人都知道观世音菩萨,是救苦救难最简单重要的初学经典

祈请诸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弟子能够落实[戒][定][慧]三者平衡
深入经藏,增长智慧,解悟通达佛经义理,恢复自性,自利利他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深深感恩佛菩萨  顶礼


[注:所有相关解说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4-6-9 08:42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名)法华经第二十五品之名。说观世音菩萨开周遍法界之门而济度众生者,河西王沮渠蒙逊之代,使别行此一品,称为观音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长行,所以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直到隋代阇那崛多和笈多补译的《添品法华经》,此品才有了重颂,这和比较晚出的梵文本和藏文译本《普门品》相一致(梵、藏本比隋译还要多出七个颂)。汉文本《普门品》的单行,时间比较早。梁代僧祐的《出三藏记集》卷四,就已记载有《光世音经》和《观世音经》,但注明出自晋译或秦译本,当然是只有长行的。后来通行的《普门品》单行本,则是从隋译别出,长行与重颂具备。

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因缘。次番问答观世音菩萨为众生说法的方便。末段特别赞叹观世音菩萨弘誓、慈力、劝当忆念归敬(《添品法华经》在偈文前,更有庄严幢菩萨问无尽意菩萨,佛子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菩萨便遍观观世音菩萨过去愿海,告庄严幢而说偈言等文,与偈文"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语气不合,通行本已删去)。颂文之后,以持地菩萨称赞得闻本品功德作结。

观世音信仰很早就流行于西域,而且历久不衰。因此,近人还在中国新疆吐鲁番发现了回鹘文和古代突厥文的《普门品》译本。其回鹘文本由拉德洛夫校刊并翻成德文,作为俄国的《佛教文库》第十四种,1911年在圣彼得堡刊行。此外,有意大利文重译本(依汉译本重译)。还有日本渡边照宏、长泽实导的两种日文译本(1935、1940、依梵本翻译)。

关于《普门品》的重要注释书,有隋代天台智顗说,灌顶记《观音玄义》、《观音义疏》各二卷,其后宋代四明知礼各为作《记》四卷等。FROM:【《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 编】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一卷。又称观音经普门品、观世音经、观音经、普门品经、普门品。收于大正藏第九册。为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别行。内容宣说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之妙用。由长行与偈颂所成,唯偈颂在汉译诸本中之存废颇有出入。
 汉译本共有三种,一为竺法护所译之正法华经第二十三光世音菩萨品,二为鸠摩罗什译之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三为隋代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共译之添品法华经第二十四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其中正法华经全缺偈颂;妙法莲华经在罗什译之初亦无偈颂,至隋阇那崛多时始作增补,故与添品法华经之偈颂完全相同。
 普门品甚早即有别行,由出三藏记集卷四列举之光世音经一卷(出于正法华经,或称光世音普门品)、观世音经一卷(出自添品法华经)等可知。又观世音之信仰,古来在印度、中亚、中国、西藏地区、日本等地均广为流布,近代尚发现用回鹘语、蒙古语、土耳其语所写的普门品之断片。
 据专家之研究,本经经文中有二、三处引用吠陀经之说,故本经与婆罗门信仰关系甚深,因此多数学者对观世音菩萨之起源,每与婆罗门教之湿婆神相提并论。此外,注释书有隋代智顗之观音玄义二卷、观音义疏二卷,宋代知礼所著之观音玄义记四卷、观音义疏记四卷。(法经录卷二、大唐内典录卷二、回鹘文法华经普门品の断片(羽田亨,东洋学报第五之三))p6956FROM:【佛光大辞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一卷。又称《观音经》、《普门品》。收在《大正藏》第九册。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长行,所以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直到隋代阇那崛多和笈多补译的《添品法华经》,此品才有了重颂,这和比较晚出的梵文本和藏文译本《普门品》相一致(梵、藏本比隋译还要多出七个颂)。汉文本《普门品》的单行,时间比较早。梁代僧祐的《出三藏记集》卷四,就已记载有《光世音经》和《观世音经》,但注明出自晋译或秦译本,当然是只有长行的。后来通行的《普门品》单行本,则是从隋译别出,长行与重颂具备。

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因缘。次番问答观世音菩萨为众生说法的方便。末段特别赞叹观世音菩萨弘誓、慈力,劝当忆念归敬(《添品法华经》在偈文前,更有庄严幢菩萨问无尽意菩萨,佛子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菩萨便遍观观世音菩萨过去愿海,告庄严幢而说偈言等文,与偈文‘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语气不合,通行本已删去)。颂文之后,以持地菩萨称赞得闻本品功德作结。

观世音信仰很早就流行于西域,而且历久不衰。因此,近人还在中国新疆吐鲁番发现了回鹘文和古代突厥文的《普门品》译本。其回鹘文本由拉德洛夫校刊并翻成德文,作为俄国的《佛教文库》第十四种,1911年在圣彼得堡刊行。此外,有意大利文重译本(依汉译本重译),还有日本·渡边照宏、长泽实导的两种日文译本(1935、1940,依梵本翻译)。

关于《普门品》的重要注释书,有隋代天台智顗说,灌顶记《观音玄义》、《观音义疏》各二卷,其后宋代四明知礼各为作《记》四卷等。(游侠)
按,《玄义》、《义疏》二书为天台宗阐释性恶法门之要典。然历来亦有疑其为并非智顗之撰述者。普寂《四教仪集注诠要》书中,即列六义以力辩其并非智顗之真撰。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一卷。又称‘观音经普门品’‘观世音经’‘观音经’‘普门品经’‘普门品’。收在大正藏第九册。为‘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别行。内容宣说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之妙用。由长行与偈颂所成,唯偈颂在汉译诸本中之存废颇有出入。

汉译本共有三种:1. 竺法护所译‘正法华经’第二十三观世音菩萨品,2. 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3. 隋代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共译‘添品法华经’第二十四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其中‘正法华经’全缺偈颂;‘妙法莲华经’在罗什译之初亦无偈颂,至隋阇那崛多时,始作增补,故与‘添品法华经’之偈颂完全相同。
又普门品甚早即有别行本,由‘出三藏记集’卷四列举‘光世音经’一卷(正法华经,或称光世音普门品)、‘观世音经’一卷(出自添品法华经)等可知!
又观世音之信仰,古来在印度、中亚、中国、西藏、日本等地均广为流布!近代尚发现用:回鹘语、蒙古语、土耳其语所写普门品之断片。

据专家之研究,本经文中有二三处引用‘吠陀经’之说,故本经与婆罗门信仰关系甚深!因此多数学者,对观世音菩萨之起源,每与婆罗门教之湿婆神相提并论。注释书有:智者大师‘观音玄义’二卷、‘观音义疏’二卷,宋代知礼大师所著‘观音玄义记’四卷、‘观音义疏记’四卷。[法经录卷二、大唐内典录卷二、回鹘文法华经普门品之断片(羽田亨,东洋学报第五之三)]FROM:【天台教学辞典(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4-6-9 09:40



(本楼用时约 1 小时)

一、关于「普门品」
「普门品」更是华人佛弟子必读的经典,大概没有人不读「普门品」的,或不读「心经」的
也因为「普门品」和「心经」或「六字大明咒」,大家都知道「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
而且华人的民间信仰中,也到处也都有「观音庙」或「观世音菩萨」的故事和踪迹,家家户户中可能也都拜观音
可见,「观世音菩萨」不仅是佛教的大菩萨,更是以「32应化」身深入六道众生界(包含其他宗教和外道)

常说的「普门品」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是「妙法莲华经」(法华经)中的一品
可能有人天天都读「普门品」,但是却不知道「普门品」是「法华经」中的一品
或甚至天天读「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却不知道有「妙法莲华经」。——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二、为何常独立宣传「普门品」?
为什么「普门品」总是单独一品被印制成单本经书,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像许多佛菩萨的本愿功德经一样,用来摄受初学佛弟子
例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阿弥陀经、无量寿佛经
再者,因为下面原因,所以,「普门品」常从「法华经」中被独立出来,拿来试水温
能信「观世音菩萨」和「普门品」之后,才能增长善根福慧,才能逐渐有资格学习「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如是之人,乃可为说;无智人中,莫说此经

妙法莲华经:怀疑、毁谤「法华经」和「法华行者」的罪报
宣说「法华经」的要求和条件

三、学习「普门品」,首先要[信]
虽然信佛、信佛法是「正信」,能解脱轮回和成佛,是正确的(反之,如果相信无法解脱的外道邪见,那则是「邪信」)
但是,信佛、学佛中的多数人大都还是属于「迷信」(虽信但仍迷,不知所以然)、和「愚信」(虽信但无知、无智、不明白原理),
而非真正深入实修的智信(有智慧明原理)、实信(明白实义)、真信(见性见真)

例如:有人常说:我真的相信!但是,要他说明为什么?有什么道理?是什么原理?却讲不出来,这就是「迷信」和「愚信」
不过,这并不是佛法或正法有问题,而是学习者、信奉者的问题,就是自己没有深入学习和了解,而容易使别人对正法产生误解

虽然如此,但是,如果能信,不论是上述的「迷信」还是「愚信」,都还算是有「善根」,还是能逐渐进步的,
所以说:「信为功德母」,因为,能信还是一切的根本,能信就会忏悔和改进,能信就还有机会学习和进步,逐渐变成「智信」
所以,如果能信「法华经」,虽然智慧不足、虽然外行,但是,也能因为信,而得到相应于本身次第的效益——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法华经只为深智者说,属于深法
连「舍利弗」尊者都不符合资格,而是以「信」入,才能听闻「法华经」,何况其他小乘行者和一般众生
因此,按照次第说法原则,对于深法,还是应该要依照下面经典的教导原则: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云:
众生根机未熟,根机下劣,精进微少; 若有为说微妙甚深大乘正法,说听二人俱获大罪,亦为违逆一切诸佛

占察善恶业报经: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
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四、学习「普门品」,可以先自我提问:
任何事情或佛经或修行都一样,只要一问,甚至一看(或观察),就能知道众生有没有内涵、有没有实修——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普门品」说什么?是什么?

「普门品」在讲什么或要讲什么吗?

以自己的情况,能称为深入经藏吗?是真正实修的佛弟子吗?

提问之后,看看自己属于哪种情况
如果修行者连上面这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或根本没想过这问题,那代表修行根本不用心,修行还很敷浅(肤浅)和初浅、粗浅
如果还能讲出一些内容,那代表,可能还有点心去读佛经,不过,这算不了什么,就像现代人不出国,也能讲出好几个国家名字
如果能讲出很多内容,嗯,那可能有用心去读和记忆,这样在普通人中还算好的,但是对实修者来说,只是很普通的
当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还有另一种就是:很抱歉,还没读过这本经,不知道讲些什么——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由此,应当明白
自己为什么要读经、要深入经藏?读经有什么目标?要从佛经中学到什么?重点是什么?
因此,就能很简单且简短扼要(也能长篇大论)的讲出每一本佛经的「心要」和「实修方法」与「运用方法」
也就是,学习佛经,要能明白每一本佛经的用意、目的是什么?(要教导和成就何种根器?何种法门次第?成就目标为何?)
心要(心法、根本)是什么?法门是什么(有哪些戒行、禅定观行和智慧法义)?
普渡众生的方法是什么?有哪些案例?(例如有哪些菩萨示现教导、有哪些故事)
对于上面说的这些,如果没有心(解脱成佛和普渡众生),就不会去想,也不会了解,当然也不会去做——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五、学习「普门品」前,要先做到
请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所谓「我慢高山,法水不入」,真心学习和求法者,应该谦虚学习,才能见性

如果不虚心学习,或不是真心学习,还心怀恶心,想挑战或找碴、找麻烦,或恶意毁谤,
这样,因为贪(贪执批判)嗔(心怀对立和恶意)痴(无有智慧,心生嫉妒)的心念,
就容易「物以类聚」而引来非人鬼神等外魔和天魔的依附和干扰,或甚至与之狼狈为奸,护持邪道、毁坏正法,
这样就会堕入魔道、邪道,最终堕入地狱。——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六、从「法性原理」来看「法华经」和「普门品」
「法华经」是真正菩萨行者普渡众生和成佛的教本,是用来教导菩萨次第的佛子,发起大心,开启妙心,显露佛性,行诸妙法。
「普门品」则是「法华经」心要的实践,「普门品」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法华行」,
「普门品」就是「法华经」所教导的「法华行」的最佳案例。

所以,如果读「普门品」而为世俗利益求「观世音菩萨」,那就不是真正符合「法华经」所要教导的菩萨次第根器
但是,如果读「普门品」,而能效法观世音菩萨的精神,把「普门品」当作自己落实「法华行」的教导,以此学习「法华行」
那才是真正符合「妙法莲华经」的真正用意:用来教导真正发心的菩萨行者,以发心契入佛心,以(佛心)妙心契入佛性,成就一佛乘
这才是「法华经」的真正功德,因为「妙心」显露「佛性」,而成就「无上功德」

不论如何,不论根器如何,以上,如果能信,就能得到相应于本身次第的效益
——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七、要成为真正的大乘法华菩萨行者,不仅仅要学习「普门品」
如果要成为真正的大乘法华菩萨行者,除了「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还有许多重要的章节
例如:「法师品」和「安乐行品」以及「普贤菩萨劝发品」
另外,许多菩萨品,则都是重要的案例教导,是菩萨自己亲身示现「法华行」
例如:「常不轻菩萨品」、「药王菩萨本事品」、「妙音菩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妙庄严王本事品」

不同的发心和次第,就有不同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一般人和初学者,可能是透过知道、学习这些菩萨品,来求菩萨保佑
但是,真正的「法华菩萨行者」,则是透过这些菩萨品来学习当菩萨,实践「一佛乘」,这就是差别所在,也是真正真实功德所在。

补充说明:
其实末学以前就曾经讲过,「妙法莲华经」就是在讲「方便(度)波罗蜜」,而且法华经的经文中就已经有提到
「方便度波罗蜜」是什么?其实,其中奥秘,自己实修深入心法、深入菩萨道就会知道
一般来说,多数大乘佛经只谈到「六度波罗蜜」,但是,少数会超过「六度」而讲到「十度波罗蜜」,例如:法华经、华严经
「六度波罗蜜」只是一般菩萨行者的基础,真正要晋升为「大菩萨」,就要由六度扩充到十度,增加「方便度」、「愿度」、「力度」、「智度」
所以,「妙法」就是「方便度波罗蜜」的展现,也就是真正发起大心,由六度开始扩展到十度,往成佛的「一佛乘」迈进——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八、修习「法华经」(「普门品」是其中一品)非常殊胜
法华经上说,修法华经能尽速成佛,
能上品上生往生极乐世界(请参考药王菩萨本事品)
修学[法华经]非常殊胜
法华经上说,能修法华经者都是累世久修菩萨道的人
修法华经能极快速成佛

因为[法华经]就是教导众生当菩萨而成佛的佛经
众生皆有佛性,行菩萨道,广行一切方便普渡众生,让众生都恢复佛性,这就是[法华经]的要旨

所以末学以前常说~妙法莲华启妙心
就是说~透过妙法莲华经开启佛性本心
广行一切妙法,让众生都恢复佛性本心

这就是妙法莲华经的要旨
也是能够快速成佛的原因
也是能上品上生极乐世界的原因
所以学佛如果能明白心法,成就是很快速的
——妙法莲华启妙心 ~ 修学[法华经]非常殊胜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4-6-9 23:16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10 11:11 编辑



(本楼用时约 2 小时)

-- [经文] --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末学解说]

这时,无尽意菩萨(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随即从座起身,偏袒右肩(又作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称偏袒。为“通肩”一词之相对语。即披著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合掌向佛行礼,作这样的言说:

“世尊,观世音菩萨是因何因缘而名为观世音呢?”

注解:
【无尽意菩萨】:(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外廓北方。密号曰定慧金刚,无尽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一。白色。右持梵箧,左为拳。(参见:无尽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菩萨】:梵名 Aks!ayamatir bodhisattvah!。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依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载,此菩萨出现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之世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宝积经卷一一五、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阿差末菩萨经、法华玄赞卷十二末)p5133   FROM:【佛光大辞典】

【偏袒右肩】:又作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称偏袒。为“通肩”一词之相对语。即披著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佛像中,有偏袒右肩形及通肩形,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之天鼓雷音如来、宝幢如来、释迦院之释迦牟尼如来、阿难、迦栴延等均作偏袒右肩形。(舍利弗问经、无量寿经卷上、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释氏要览卷中、慧琳音义卷十)p4374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佛告无尽意菩萨:

“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无尽意菩萨:

“善男子,如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到种种苦恼(生死海之法,总为苦我恼我者,一无安稳之自性),闻知这位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乃专注一心,称念佛菩萨之名号),观世音菩萨,能即时观其音声给与救度,众生皆可获得解脱。

注解:
【苦恼】:(术语)生死海之法,总为苦我恼我者,一无安稳之自性。无量寿经下曰:“贪恚愚痴,苦恼之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心称名】:乃专注一心,称念佛菩萨之名号。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六下):“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p26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末学解说]

如果有执持这位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者,假设在大火中,不会被火所烧,这是由于观世音菩萨的威神力(威德和神通的力量)之故。

注解:【威神力】:威德和神通的力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末学解说]

如若有众生被大水所漂,能够称诵其名号,立即就能到浅处,得以安全。

-- [经文] --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末学解说]

如果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珍宝,陷入大海中,假使黑风(天晦暴风吹海,名为黑风)吹其船舫,飘流堕入罗刹鬼国(食人恶鬼的住处,在大海之中),其中哪怕只有一人,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者,所有这些人,皆能获得解脱罗刹之难。

因为这样的因缘(寻声救苦),所以名为观世音。

注解:
【黑风】:(杂语)天晦暴风吹海,名为黑风。法华经普门品曰:“入于大海,假令黑风,吹其船舫。”罗什译仁王经下曰:“黑风赤风青风天风地风火风水风。”长阿含经二十一曰:“有大黑风,暴起吹海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罗刹国】:食人恶鬼的住处,在大海之中。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 [经文] --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末学解说]

如果又有人将要被害时,能够称念称观世音菩萨名号者,那些要执行伤害的刀杖,会一段段的坏掉,众生便可获得解脱。

-- [经文] --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末学解说]

如果三千大千国土,其中充满夜叉(华译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罗刹(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刹娑”,女的叫“罗刹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想要来恼乱人,能够闻知并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者,则这些诸恶鬼(夜叉,罗刹之类,恼害人者),尚且都不能以恶眼去看之,更何况要进行加害呢。

注解:
【夜叉】:华译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罗刹】: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刹娑”,女的叫“罗刹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恶鬼神】:(异类)夜叉,罗刹之类,恼害人者。药师本愿经曰:“不为诸恶鬼神夺其精气。”大集月藏经五曰:“诸恶鬼神得敬信品。”又为狱卒。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末学解说]

假设又有人,也许有罪、也许无罪,有杻械、枷锁系缚其身,能够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者,则这些刑具都能断坏,众生随即可以获得解脱。

-- [经文] --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

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

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末学解说]

如果三千大千国土(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从最低的四王天上去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其中充满怨贼(害人之命夺人之财者),有一商主(是船主和舵手的意思,比喻佛菩萨驾驶慈船,济度众生,脱离苦海,如同船主一样),带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

其中一人作这样唱言:‘诸善男子,想要不恐怖!你等应当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这位菩萨能以无畏(又作无所畏。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佛之四无畏即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布施于众生,你等如果能称名者,对于这些怨贼,当能都获得解脱!’

众商人闻知后,都共同发声说:‘南无观世音菩萨!’

因称念其名号之故,随即能够获得解脱。

注解:
【大千世界】: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从最低的四王天上去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怨贼】:(杂名)害人之命夺人之财者。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遗经曰:“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商主】:是船主和舵手的意思,比喻佛菩萨驾驶慈船,济度众生,脱离苦海,如同船主一样。        《土观宗派源流》

【无畏】:梵语 vais/a^radya,巴利语 vesa^rajja;或梵语 abhaya,巴利语同。又作无所畏。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佛之四无畏即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佛所具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十八不共法),即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而四无畏与“十力”中之处非处智力、漏尽智力、业法集智力、遍趣行智力相配。十力复一一摄四无畏,故总为四十无畏。菩萨之四无畏,即能持无畏、知根无畏、决疑无畏、答报无畏。而华严经疏卷五十二记载菩萨十种无畏,即闻持无畏、辩才无畏、二空无畏、威仪无缺无畏、三业无过无畏、外护无畏、正念无畏、方便无畏、一切智心无畏、具行无畏。又密教行者发菩提心之时有六种功德,即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六种,称为六无畏。(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大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五、大日经疏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一)((参见:六无畏)1294、“四无所畏”1773)p5101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末学解说]

无尽意(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就是如此崇高伟大。

注解:
【无尽意菩萨】:梵名 Aks!ayamatir bodhisattvah!。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依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载,此菩萨出现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之世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宝积经卷一一五、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阿差末菩萨经、法华玄赞卷十二末)p5133   FROM:【佛光大辞典】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知:
观世音菩萨是因何种因缘而名为观世音?
因为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帮助世间众生脱离诸苦难
比如:火难,水难,风难,刀杖难,恶鬼难,囚禁难,险路难
而众生想要求得观世音菩萨得护念,就应一心称念其名号,观世音菩萨方可观其音声给与救度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求】相关内容

一、对菩萨有所求,用什么因来求呢?
佛法讲因果
您对菩萨有所求,但是您用什么因来求呢

您的付出是什么
这要想清楚

很多佛经上都说佛菩萨可以满足我们各种愿望
但是条件是什么?这要弄清楚
就是拼命的做经上所讲的功课
而且在业障和您的付出尚未达到平衡之前
所求通常是不能如愿的

所以发愿的方向要正确
一般众生通常不明白这点
发愿要发大愿,就是为了普渡众生,为了成就佛道
这样的方式而去满足自己的生活上的小愿
这样用大愿牵动小愿,所求才最容易圆满——[分析解说]发愿的方向要正确~您对菩萨有所求,但是您用什么因来求呢?
佛菩萨虽然有求必应,但是一切还是在于因果
佛菩萨不可能给我们超过我们应有的福报

我们过去世如果没有累积福报,今生诵经做功课又不精进
这样就很难有求必应

佛菩萨有求必应,必定按照因果,不能违背因果
所以,如果您有所求,这样必定要先落实佛法,先累积福德
有多少福,就会有多少果报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必定多做少求,最后得到的就是大果报

凡夫少做多求,所以就算有求必应,也都是小果
凡夫得到小果后大都不继续精进,当然果报会转变
这样求来求去,最后可能就会失去信心——佛菩萨有求必应,必定按照因果,不能违背因果

二、为何所求不能如愿?这时应当如何做呢?
当我们还有很多重业的时候,所求不容易圆满,
还是要先忏悔做功德消业——[真实案例]为什么所求不能如愿?
请大家不用怀疑佛菩萨,或失去对佛菩萨的信心
其实大多数的初学者对因果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才容易怀疑或退心
会遇到人生种种苦难或难事,这都是我们本身的因果业报
恶因恶果会互相影响恶性循环,让一般人更难摆脱
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忏悔就是了,不要怪罪佛菩萨不帮忙
而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福报不够
许多人求佛菩萨是用求的,就是单纯要求佛菩萨要给自己好处
而不是真正有用足够的善行和修行去转变因果和恶业,没有真正去改变心态和行为
这样佛菩萨能给我们福报吗?当然不行,因为,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善行或修行和福报的时候,佛菩萨不能给我们好报,不会让我们重业轻报
佛菩萨反而认为苦难才能让人更精进去修行,让人真正认识和体会因果,真正信因果
(这是在佛经上讲的很清楚的,请参考[瑜伽师地论])

可是一般人会失去信心而抱怨佛菩萨,其实这是因为众生不懂因果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宁愿吃苦,宁愿受恶报,也不愿再做恶业
先有这样的决心,就算吃苦或受之前的恶报也无怨无悔,这样才正确
用这样的心态过真实的人生,然后清净心念佛诵经
这样佛菩萨就会看到我们向善断恶的真心和决心
这样念佛诵经就很容易转变恶业恶报,就很容易重业轻报

我们应该先调整心态,就算受恶报也不要失去信心,甘愿承受
然后努力念佛诵经持咒行善回向一切苦难众生,这样转业比较快速
用大心大愿帮助众生,然后牵动自己的小愿,这样才容易转变

做法有很多种,有人宁死不屈
所以有人宁愿饿死,也不做坏事,这种事情历史上也很多真实故事
这种人就算饿死,也能得到一定的解脱,可能往生天上或净土

如果做不到,就多念佛诵经多忏悔吧,死命的多做功德,死命的求佛菩萨
这样最后还是会得到佛菩萨的帮忙的

佛弟子对于苦报或困难现前不要太急躁,自己的因果不要全推给佛菩萨
只要自己真心向佛,真正老实修行,佛菩萨就会在适当的时机帮忙
不是不帮忙,只是因为我们的福报还不够,而且我们的信心和断恶的决心也不够——[解析]为什么初学者学佛遇到人生困难,所求没有马上满愿?

三、有所求,应所求
不论是凡夫俗子或修行者,求助于佛菩萨都不是什么丢脸或可耻的事情,而是应该的

而且,真正的实修者,更应该把自己的身心都紧贴于佛菩萨,心心相印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能真心与佛相印,很快就能清净解脱,烦恼与痛苦就会消失于无形

不过,这是指求解脱(轮回)、求智慧(圆满)、求清净(法身),而不是求世俗利益与福报,如是因,如是果

心念所求若是不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如果越不计较、越是看淡世俗利益与福报,那就越容易满足与解脱

如果越是计较和看重世俗利益与福报,那么当然就会更加严重的牵扯,更难解脱

所以,面对苦难或欲望,应该求清净智慧和解脱,而不是往烦恼坑里跳

如果能反观自照,回归清净本心,自然能破除外在的痛苦与烦恼,(当然,这要真心实修且多多练习)

随之就能境随心转而破除障碍与烦恼(例如:获得法水甘霖,或飞生天上、或往生净土,或火里出红莲)

尤其,如果能以普渡众生来提升心量,这样越能与佛心相印,超越会更快速

附注:
「获得法水甘霖」,这是指身心安定,于世无碍
「火里出红莲」,这是指身心超越,神通变化——有所求,应所求
福从何来?

祸福皆从因果而来

断恶修善,自有福
端正行为风俗,修正错误,自有福

反之,得祸

慧从何来?

智慧从正确的知见而来
佛陀教导的就是法界中最正确的知见
按照佛陀的教导,就能增长智慧
所以大家要多读经,了解经义,就能增长智慧

反之,就造就[邪见]和[愚痴]

顺逆无碍是[真福]
破相见真是[真智]
示众正途[真功德]
——[略说]众生求福慧,福慧从哪来?
一般凡夫众生有所求是很正常的,
多数人念佛拜佛都是为了世俗凡夫的愿望,这是很通俗正常的
所以看看佛经,例如,地藏经,药师经,普门品,阿弥陀经....
佛经上讲佛菩萨能满足众生的愿望,这种经文太多太多了
佛菩萨也没反对啊!而且还公开告示呢!

佛菩萨难道不知道众生应该求真正的解脱吗?
为什么还像神教一样,弄这种满足众生的愿望
而且一大堆佛经都讲佛菩萨能满足众生的愿望

佛菩萨当然知道,
而且佛菩萨更知道对于一般凡夫众生就是应该要这样普救
而对于已经学佛的佛弟子,则教导要远离外道知见和行为
而对于真正行菩萨道的菩萨行者,则教导要平等看待和救度一切众生,包含一切外道邪魔...
这就是佛菩萨真正的智慧和方便,就是教导不同众生的次第方便

所以,一般已经有正知见的佛弟子,是非分明,也知道要远离外道
但是,看看许多民间信仰或外道,也都拜观世音菩萨,菩萨没有斥责和远离,
这就是菩萨的智慧方便,循循善诱,引导众生入正法,引导众生慢慢走向解脱成佛之路
佛菩萨站在至高处,心量无限宽广

佛菩萨教导一般凡夫众生念佛持咒就能满足愿望
佛菩萨也教导众生要分辨是非,俱足正见,远离邪见
佛菩萨也教导另外一些众生要无分别执着,无所求
另外佛菩萨也教导众生念佛持咒退除鬼神魔扰
不过佛在经上也说真正的菩萨久修深法,俱足平等心,不畏惧鬼神邪魔
这都是佛法,只是次第不相同,执着也不相同,心量也不同
真正站在至高处的佛菩萨,心量无边际,才能无所挂碍

所以,没有对不对,只有懂不懂,明白不明白,仅是次第过程的不同
佛菩萨看待众生如子,众生就像小孩子,小孩嘛,当然还小,还不懂,所以有什么好奇怪的呢——[略说]凡夫或佛弟子有所求不对吗?谁能真正无所求?
让自己变成菩萨,和诸佛菩萨站在同一边,成为救度众生的人,而不是祈求救度的人
这样才能快速的转变旧业,从黑暗转为光明

请您找出末学讲光明法(光明心导引)的那篇文章,用心的学习

如果能够以上面的观念为基础
不论是现世生活财富,或是临命终想往生净土,都是很容易的

[楞严咒]和[药师经]都能满足现世财富和往生净土,所以不用担心
重点是~和佛菩萨同一等级的发心,这才能串联起一切功德
——让自己变成菩萨,和诸佛菩萨站在同一边,成为救度众生的人,而不是祈求救度的人


相关学习
云何[菩萨方便善巧]?为什么菩萨[有求必应]或[有求不应]? ~ 瑜伽师地论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4-6-10 15:17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10 15:21 编辑




(本楼用时约 2 小时)


-- [经文] --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末学解说]

如果有众生多淫欲(即行淫之欲望,与“爱欲”、“色欲”同义。圆觉经载,诸世界一切种性,无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延续种族生命。律典中以淫欲虽不恼众生,然能系缚修行者之心,故佛陀制戒禁之。经论中,比喻淫欲如火能烧心,称为淫欲火;或比喻淫欲伤身如病,称为淫欲病),常称念恭敬(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观世音菩萨,便能得以脱离淫欲;

如果多嗔恚(三毒之一。违忿之心。名之为嗔。若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即是嗔毒),常称念恭敬(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观世音菩萨,便能得以脱离嗔恚;

如果多愚痴(即无智无明,闇愚迷惑,对事物不能下一适当判断。为六种根本烦恼之一,亦为三毒(贪、嗔、痴)之一),常称念恭敬(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观世音菩萨,便能得以脱离愚痴。

无尽意(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观世音菩萨有如此这般大威神力(威德和神通的力量),能够给与众生很多饶益(予人法益之意),所以众生常应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

注解:
【淫欲】:即行淫之欲望,与“爱欲”、“色欲”同义。圆觉经载,诸世界一切种性,无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延续种族生命。律典中以淫欲虽不恼众生,然能系缚修行者之心,故佛陀制戒禁之。经论中,比喻淫欲如火能烧心,称为淫欲火;或比喻淫欲伤身如病,称为淫欲病。(诸法无行经卷上、千手观音大悲陀罗尼经、大智度论卷六、摩诃止观卷九上)p4715FROM:【佛光大辞典】

【恭敬】:梵语 satka^ra,巴利语 sakka^ra。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恭敬通于身口意三业。十住毗婆沙论卷二(大二六·二九上):“恭敬,名念其功德,尊重其人。”此就意业而言。同论卷二又云(大二六·三○中):“恭敬,名尊重礼拜,迎来送去,合掌亲侍。”乃指身业而言。又同论卷二(大二六·三○中):“以小乘法教化众生,名为供养;以辟支佛法教化众生,名为奉给;以大乘法教化众生,名为恭敬。”此以口业之说法教化而名恭敬。
 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古印度行致敬之仪有九种:(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平拱合掌,(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西方要决卷下主张,净土之行人须修五种恭敬:(一)恭敬有缘之圣人,(二)恭敬有缘之像教,(三)恭敬有缘之善知识,(四)恭敬同缘之伴,(五)恭敬三宝。(佛性论卷一缘起分、大智度论卷三十)p4106FROM:【佛光大辞典】

【嗔恚】:(术语)三毒之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愚痴】:梵语 moha 或 mu^d!ha。又作痴、无明。即无智无明,闇愚迷惑,对事物不能下一适当判断。为六种根本烦恼之一,亦为三毒(贪、嗔、痴)之一。(俱舍论卷四、顺正理论卷十一)p5455FROM:【佛光大辞典】

【三毒】:指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种烦恼──贪、嗔、痴。又作三火、三垢、三缚。. 1贪毒︰谓贪取一切顺情之境。(2)嗔毒︰谓嗔怒一切违情之境。(3)痴毒︰谓迷困一切事理之法。此三种烦恼,一切烦恼中最为猛利,为一切烦恼之根本,能长劫毒害众生身心,故名为毒。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三毒】:一贪毒 二嗔毒 三痴毒
次见爱而辨三毒者。此二科既有合离之异。事须分别。若合但取痴一分为见。余一分及贪恚。并合为爱也。若离则见爱之中各有三毒。如此历三界五行。则离出九十八使。一切烦恼通名毒者。毒以沉毒为义。恼坏之甚。故云沉毒。以其能坏出世善心。故名为毒也
一贪毒 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即是贪毒。历三界五行。十五贪使并是贪毒。但上二界烦恼既薄故。别受爱名
二嗔毒 违忿之心。名之为嗔。若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即是嗔毒。历欲界五行下。即有五嗔使。并是嗔毒。数人义上二界无嗔也
三痴毒 迷惑之心名之为痴。若迷一切事理之法。无明不了。迷惑妄取。起诸邪行。即是痴毒。亦名无明。无明有二种。一者相应无明。即是与三界五行下八十八使。相应共起。二者不相应无明。即是三界五行下十五痴使也。FROM:【《法界次第初门》隋·智顗 撰】

【无尽意菩萨】:(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外廓北方。密号曰定慧金刚,无尽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一。白色。右持梵箧,左为拳。(参见:无尽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菩萨】:梵名 Aks!ayamatir bodhisattvah!。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依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载,此菩萨出现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之世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宝积经卷一一五、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阿差末菩萨经、法华玄赞卷十二末)p5133   FROM:【佛光大辞典】

【威神力】:威德和神通的力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饶益】:<一>予人法益之意。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上):“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
 <二>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华严经卷十二如来名号品(大一○·五九下):“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南方,次有世界,名为饶益。如来与彼,或名现光明。”p6884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末学解说]

如果有女人,假设想要求得男孩,礼拜(译为礼拜。恭敬之意,现于身相也)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观世音菩萨,便能生下福德智慧的男孩;

假设想要求得女孩,便能生下有端正之相的女孩,宿植(宿世所植之善根也)德本(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受到众人的爱敬。

无尽意(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观世音菩萨有如此这般大威神力(威德和神通的力量)。如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其付出的努力不会白费,都会有所回报,所以众生都应当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观世音菩萨之名号。

注解:
【礼拜】:(杂语)梵语伴谈,又曰和南Vandana,或作那谟悉羯罗Namas-ka%ra,译为礼拜。恭敬之意,现于身相也。陀罗尼集经一曰:“那谟悉羯罗,唐云礼拜。”义林章四本曰:“若云伴谈,或云伴题,此云稽首,亦云礼拜,讹名和南。”西域记二曰:“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惜、爱护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宿植】:(术语)宿世所植之善根也。法华经普门品曰:“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法华玄义曰:“宿植淳厚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德本】:(术语)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唐捐】:(杂语)虚弃也。玄应音义曰:“唐,徒也。徒,空也。说文,捐,弃也。”庄子曰:“是求马于唐肆也。”法华经普门品曰:“福不唐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菩萨】:(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外廓北方。密号曰定慧金刚,无尽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一。白色。右持梵箧,左为拳。(参见:无尽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菩萨】:梵名 Aks!ayamatir bodhisattvah!。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依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载,此菩萨出现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之世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宝积经卷一一五、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阿差末菩萨经、法华玄赞卷十二末)p5133   FROM:【佛光大辞典】

【受持】:(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末学解说]

无尽意(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如若有人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名字,再尽形(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对此,你是如何想的呢?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其功德多不多呢?

无尽意回答:非常多,世尊。

佛陀说:“又有人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只有一时(乃短时之意。又称实时)礼拜(译为礼拜。恭敬之意,现于身相也)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此二类人之福报,是同等没有差异的。在百千万亿劫,其福报都不会穷尽。

无尽意(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便能够获得如此这般的无量无边福德(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又,修道若著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之利益。

注解:
【无尽意菩萨】:(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外廓北方。密号曰定慧金刚,无尽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一。白色。右持梵箧,左为拳。(参见:无尽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菩萨】:梵名 Aks!ayamatir bodhisattvah!。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依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载,此菩萨出现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之世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宝积经卷一一五、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阿差末菩萨经、法华玄赞卷十二末)p5133   FROM:【佛光大辞典】

【受持】:(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尽形】: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佛藏经卷下净见品(大一五·七九七下):“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及诸弟子,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p5845FROM:【佛光大辞典】

【一时】:梵语 ekasmim! samaye,巴利语 ekam! samayam!。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乃经典序文六种成就之一。金刚仙论卷一(大二五·八○一上):“既曰我闻,说必有时,故次云一时。然时有多种,或有一念时,有日夜时,有百年时,有一劫时,有春秋冬夏时。今言一时者,非此等时(中略)。虽言一时,不云某年某月某日说,故不知何时也。”又据天台观经疏之说,时有二种,即:(一)迦罗,乃短时之意。又称实时。(二)三摩耶,长时之意。又称假时。然不论时之长短、假实,于佛说一经毕时,总称一时。(大智度论卷一、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法华经文句卷一)p63FROM:【佛光大辞典】

【礼拜】:(杂语)梵语伴谈,又曰和南Vandana,或作那谟悉羯罗Namas-ka%ra,译为礼拜。恭敬之意,现于身相也。陀罗尼集经一曰:“那谟悉羯罗,唐云礼拜。”义林章四本曰:“若云伴谈,或云伴题,此云稽首,亦云礼拜,讹名和南。”西域记二曰:“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惜、爱护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福德】: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又,修道若著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知:
1.众生如若常称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能够脱离淫欲、嗔恨、愚痴
2.众生如若恭敬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能够求男得男,求女得女
3.众生如若受持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与受持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所得的福报同等无差异

由此,称念、礼拜、供养、受持、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可获得如此大、这般多的福报利益
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给与众生护念加持,那么众生自身在进行称念、礼拜、供养、受持、恭敬时,应当如何呢?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自力】【他力】相关内容

一、关于自力和他力的争执
在佛法上,常有[自力]和[他力]之争论
就是到底修行该靠[佛力加持接引],还是靠[自己努力实修体悟]?

其实真正明白的人就知道[修行的过程]中[自力]和[他力]是合一的,缺一不可
而逐渐恢复佛性后,能明白[佛性本来圆满光明],所以非[自]非[他],也非[非自]非[非他]
这就是[自他一如],就是[自他不二],[自他平等不二]
这个[自他平等不二]也可以用在[自己]和[众生]身上,也是很深的法喔
——[略说心法]自他不二
[九品往生]的每一品往生都是有条件的.
这在[观无量寿经]上讲的很清楚,也讲了[净业三福]
那些条件,就是要众生自己发心自己做,这些就是[自力]

由这[自力]引发[阿弥陀佛本愿的愿力],就是[他力]
因为[自力的条件]满足了[阿弥陀佛本愿的条件],所以[自他相应]
就算[无量寿经]讲的[弥陀48愿]中,最简单的[一念至十念],
这还都是要众生自己做,这就是[自力]
由这些[自力],就会得到[弥陀的本愿力],就是[他力]


所以[自力][他力]的争执,其实只是众生对于[心法]的不明了
[学佛][成佛]都是要[发心]的,这[发心]就是[自力],[发心]就是[心法]——[分析解说]关于往生极乐世界,[自力][他力]的争执
关于「自力和他力」与「往生净土」的争执或疑问(这已经解说多次),这都是修行者尚未深入修行而产生的疑问和争执
只要深入经藏,深入甚深佛法,就会明白,没有所谓的自力和他力,「一切都是佛力!」

何况,从甚深佛法上来说,自他不二!
所以,如果修行者仍然有自力和他力上的疑问和争执,这都只是显示自己修行上的不足,应该在观念上寻求突破才是
——辨析:自力?他力?

二、为何会有自力和他力的分别?
在自力和他力上分别,害怕自己无法往生净土,或不明白佛力的真正内涵,这都是因为凡夫次第不足的关系
因为凡俗,就是因为心量次第不足
从众生的凡夫性来看,因为众生贪生怕死、畏苦怕难,也因此,十方佛建立十方净土以方便摄受凡夫众生
也因此,这些求生净土的众生大都不能发起真正的大菩萨心,也因此无法看到真正的大菩萨经典,例如「大悲莲华经」
「大悲莲华经」就是讲真正大菩萨发心在秽土(五浊恶世)成佛普渡众生的经典,而有别于一般凡夫的求生净土

当然,佛菩萨当然知道一般凡夫众生的凡夫性,知道凡夫都怕苦难和退转
知道凡夫众生无法发心在秽土中修行成佛,也因此建立一般常见的诸佛净土
而且诸大菩萨也率先往生净土,引导凡夫众生求生净土,这都是诸佛菩萨的慈悲和方便摄受

然而,如果众生真正发起大心,就会深入经藏,也会熟读「大悲莲华经」,并学习「释迦牟尼佛」累世在秽土中普渡众生和直至成佛
也会明白,如经中所说,真正发起大心在秽土中普渡众生的菩萨行者不仅不会退转,而且更会相应且相印于佛菩萨的愿力与加持而更加速成佛

所以,这就是众生性的差别,凡夫性和菩萨性的差别

众所皆知,凡夫畏苦怕难,害怕退转
然而,在佛经中所叙述,「不能怀疑自己做不到」,这就是「菩萨性」的其中一个特点
也因此,发心在秽土(五浊恶世)中普渡众生的菩萨行者,不仅不会退转,反而更能突飞猛进
这点可能大大出乎一般凡夫众生的意料之外(因为一般众生都怕修行退转而求生净土)
而正因众生的凡夫性,当然无法深入经藏阅读和实修,当然也不可能明白这点,这就是常说的原理和相貌的道理,性相的原理
——辨析:自力?他力?
这边先讲个简单的例子
一位参赛者,本来依照能力上来说,在比赛过程中不可能赢取奖项
可是因为信念,因为爱人或家人的精神支持,所以比赛中发出惊人的表现,而获得奖项
请问这是[自力]或[他力]呢?思考一下应该就明白了.其实,念佛也是如此,
尤其如果逐渐在[心法次第]上明白[念佛]和[信佛]的[真义]和[真心],
[念佛]和[信佛]的深奥与微妙,就不是普通人可以随便断言的
所以佛法上讲的[信因果]和[深信因果]是不同的
一般佛弟子或者以为自己已经[深信因果]了,其实可能还不是,因为这要看懂不懂[不二]
[深信]必定是透彻没有疑惑的,所以[深信]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就像[信佛]也是如此

又例如[忏悔心],很多佛弟子可能常做忏悔,或许有些佛弟子觉得自己已经忏悔了,
又或者[感恩心],或许有些佛弟子觉得自己懂感恩了
又例如[欢喜心][舍离心][慈悲心][清净心][平等心][光明心]
其实就算上述同一个心,这些[心法][心要]都有[次第]上的差别,问题就在于[深心]
所以,在不同修行次第上,体悟和了解也会不同的
这会在实修的过程中,自己就能慢慢发现,
例如,有佛弟子后来会发觉原来自己以前不懂[慈悲]和[忏悔],或不懂什么叫做[感恩心]或[欢喜心]
这在实修过程是很常见的,因为这些心法心要的领会,会因为众生根器因缘不同而有所差别
——[略说心法]自他不二

三、应超越自力他力,修习自他不二
其实这是理解上的问题,自他只是分别,分别就有自他,无分别就没有自他问题,就是自他不二
佛经上讲,修行成佛,一切靠的都是佛力,而这佛力,从法性原理上来说,是佛力,也是佛性之力,无二无别
所以,在在都破除修行者和佛菩萨的分别,平等无二,心心相印
——辨析:自力?他力?
如果能逐渐深入经藏, 深入菩提愿心, 就会逐渐超越这种问题
就像初学者烦恼和探讨吃不吃素, 而真正发起无上悲心的大愿行者早就没有这种问题
绝对肯定会吃素, 吃素只是最基本的, 也毫无困难和障碍

其实, 不论发愿去极乐世界
又或者如大悲莲华经所说, 真正的大悲菩萨发愿不断的在五浊恶世救度众生
其实真正发起无上菩提心的行者, 是不再会去担心他力自力的问题
一切都是行者的无上慈悲愿心, 而且诸佛如来必定护持
不论发愿去西方极乐, 又或者发愿生生世世回入娑婆恶世普渡众生
其实都是行者与诸佛, 彼此愿力的结合, 密不可分
所以, 弥陀经说~念弥陀经者能得到诸佛护念, 永不退转
而大悲莲华经也说~真正发起无上悲心的大悲行者,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普渡众生, 诸佛必定护念, 绝对不会退转
这点可能也是担心害怕自力他力,或没有深入经藏者所不知道的
——自力?他力?

四、若无法超越悟入实相,担心自力他力,该如何做呢?
那就求生极乐世界吧, 这本来就是佛为了众生准备的——自力?他力?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4-6-11 17:33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11 20:19 编辑




(本楼用时约 2 小时)


-- [经文] --

佛告无尽意菩萨:

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无尽意菩萨(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

善男子,如若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佛身(证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佛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辟支佛(意译作缘觉、独觉。又作贝支迦、辟支。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辟支佛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声闻身(为解境十佛之一。指声闻之果位。即观苦、集、灭、道四圣谛而求涅槃解脱者)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声闻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梵王(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天)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梵王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帝释(忉利天之主也,居须弥山之顶喜见城,统领他之三十二天(忉利天译三十三天))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帝释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自在天(又作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传说为噜捺罗天(梵 Rudra)之忿怒身,因其居住地之不同,又有商羯罗(梵 S/am!kara)、伊舍那(梵 I^s/a^na)等之异名。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此盖为大自在天神格之表现;然除杀伤、暴恶等性格之外,此天亦具有救护、治疗之性格,而以吉祥神之面貌出现。初时,此天与那罗延天同列于梵天之下,其后,其神位渐次升高,而成为最高神格,于婆罗门教中,被视为“其体常住,遍满宇宙”,而有“以虚空为头,以地为身”之泛神论之神格。然湿婆神进入佛教后,即成为佛教之守护神,称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禅天。其像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独尊于色界)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自在天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注解:
【无尽意菩萨】:(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外廓北方。密号曰定慧金刚,无尽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一。白色。右持梵箧,左为拳。(参见:无尽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菩萨】:梵名 Aks!ayamatir bodhisattvah!。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依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载,此菩萨出现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之世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宝积经卷一一五、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阿差末菩萨经、法华玄赞卷十二末)p5133   FROM:【佛光大辞典】

【佛身】:证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说法】:演说佛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辟支佛】:梵语pratyeka-buddha 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又作贝支迦、辟支。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据大智度论卷十八、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载,有二义:(一)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先世因缘),自以智慧得道。(二)自觉不从他闻,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慧苑音义卷上](参阅‘缘觉’6132)【佛学大词典】
【声闻身】:为解境十佛之一。指声闻之果位。即观苦、集、灭、道四圣谛而求涅槃解脱者。(旧华严经卷二十六、华严玄谈卷三)((参见:解境十佛)5605)p6498 FROM:【佛光大辞典】

【梵王】:(天名)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天。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毗奈耶杂事二十曰:“梵王捧伞,天帝持拂。”(参见:大梵天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帝释】:(天名)忉利天之主也,居须弥山之顶喜见城,统领他之三十二天(忉利天译三十三天),梵名释迦提桓因陀罗S/akra deva%na%m indra,略云释提桓因。新译之梵名,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译能,天帝之姓,提桓者天,因陀罗者帝,即能天帝也,今反转梵语而谓为帝释,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之一众也。大日经一曰:“初方释天王,安住妙高山,宝冠被璎珞,持跋折罗印,及诸余眷属,慧者能分布。”同疏五曰:“于东方五顶之南当画因陀罗释天之主,坐须弥山,天众围绕。首戴宝冠,身被种种璎珞,持跋折罗。及诸余眷属,谓舍指夫人,及六欲天等,是如图中所示也。”法华义疏二曰:“释提桓因者,具足外国语应云释迦提桓因陀罗,释迦为能,提桓为天。因陀罗为主,以其在善法堂治化称会天心,故为能天主。”法华玄赞二曰:“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此翻为能。提婆,天也。因达罗,帝也。正云能天帝。释提桓因,云天帝释,俱讹倒也。此在妙高山顶而住,三十三天之帝主也。过去字憍尸迦,此云茧儿,名阿摩揭陀。此云此毒害,即摩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为国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自在天】:(天名)(参见:大自在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自在天】:梵名 Mahes/vara,巴利名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莫醯伊湿伐罗。又作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传说为噜捺罗天(梵 Rudra)之忿怒身,因其居住地之不同,又有商羯罗(梵 S/am!kara)、伊舍那(梵 I^s/a^na)等之异名。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此盖为大自在天神格之表现;然除杀伤、暴恶等性格之外,此天亦具有救护、治疗之性格,而以吉祥神之面貌出现。初时,此天与那罗延天同列于梵天之下,其后,其神位渐次升高,而成为最高神格,于婆罗门教中,被视为“其体常住,遍满宇宙”,而有“以虚空为头,以地为身”之泛神论之神格。然湿婆神进入佛教后,即成为佛教之守护神,称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禅天。其像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独尊于色界。

 密教将此天视同伊舍那天,为十二天之一。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大二一·三八四上):“伊舍那天喜时,诸天亦喜,魔众不乱也。旧名摩醯首罗也。佛言若供养摩醯首罗已,为供养一切诸天。此天嗔时,魔众皆现,国土荒乱。”此天形像种类很多,有二臂像、四臂像、八臂像,更有十八臂像,然不多见。列位在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西边之西南隅,罗刹眷属之左外,身呈赤黑色,右手开肘竖掌,屈中、无名、小等三指,左手作拳,执三股戟向右,乘青黑水牛,左脚下垂。(梵网经卷上、大教王经卷十一、守护大千国土经卷下、大吉义神咒经卷四、俱舍论卷七、慧琳音义卷二十六、胎藏界七集卷下)((参见:大自在天外道)784)p783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末学解说]

应当以大自在天(又作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传说为噜捺罗天(梵 Rudra)之忿怒身,因其居住地之不同,又有商羯罗(梵 S/am!kara)、伊舍那(梵 I^s/a^na)等之异名。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此盖为大自在天神格之表现;然除杀伤、暴恶等性格之外,此天亦具有救护、治疗之性格,而以吉祥神之面貌出现。初时,此天与那罗延天同列于梵天之下,其后,其神位渐次升高,而成为最高神格,于婆罗门教中,被视为“其体常住,遍满宇宙”,而有“以虚空为头,以地为身”之泛神论之神格。然湿婆神进入佛教后,即成为佛教之守护神,称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禅天。其像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独尊于色界)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大自在天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天大将军(天大将军,即帝释天主之大将军也)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天大将军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毗沙门(四天王天中北方天王的名字,华译为多闻,即多闻天王)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毗沙门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小王(除转轮王外,余悉为小王,所谓粟散王是也)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小王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长者(积财具德者之通称)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长者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居士(意译长者、家主、家长。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种(梵 vais/ya)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经、律典籍中,常称吠舍种之富豪为居士)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居士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注解:
【大自在天】:梵名 Mahes/vara,巴利名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莫醯伊湿伐罗。又作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传说为噜捺罗天(梵 Rudra)之忿怒身,因其居住地之不同,又有商羯罗(梵 S/am!kara)、伊舍那(梵 I^s/a^na)等之异名。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此盖为大自在天神格之表现;然除杀伤、暴恶等性格之外,此天亦具有救护、治疗之性格,而以吉祥神之面貌出现。初时,此天与那罗延天同列于梵天之下,其后,其神位渐次升高,而成为最高神格,于婆罗门教中,被视为“其体常住,遍满宇宙”,而有“以虚空为头,以地为身”之泛神论之神格。然湿婆神进入佛教后,即成为佛教之守护神,称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禅天。其像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独尊于色界。

 密教将此天视同伊舍那天,为十二天之一。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大二一·三八四上):“伊舍那天喜时,诸天亦喜,魔众不乱也。旧名摩醯首罗也。佛言若供养摩醯首罗已,为供养一切诸天。此天嗔时,魔众皆现,国土荒乱。”此天形像种类很多,有二臂像、四臂像、八臂像,更有十八臂像,然不多见。列位在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西边之西南隅,罗刹眷属之左外,身呈赤黑色,右手开肘竖掌,屈中、无名、小等三指,左手作拳,执三股戟向右,乘青黑水牛,左脚下垂。(梵网经卷上、大教王经卷十一、守护大千国土经卷下、大吉义神咒经卷四、俱舍论卷七、慧琳音义卷二十六、胎藏界七集卷下)((参见:大自在天外道)784)p783  FROM:【佛光大辞典】

【天大将军应】:天大将军,即帝释天主之大将军也。谓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菩萨即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毗沙门】:四天王天中北方天王的名字,华译为多闻,即多闻天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小王】:(杂名)除转轮王外,余悉为小王,所谓粟散王是也。法华经普门品曰:“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长者】:(杂名)梵语曰疑叻贺钵底Dr!ha-pati,积财具德者之通称。如须达长者等。法华玄赞十曰:“心平性直,语实行敦。齿迈财盈,名为长者。”又,年长者之称。孟子曰:“徐行后长者。”又,显贵者之称。史记曰:“门外多长者车辙。”又,谨厚者之称。汉书曰:“宽大长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居士】:梵语 gr!ha-pati,巴利语 gaha-pati。音译迦罗越、伽罗越。意译长者、家主、家长。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种(梵 vais/ya)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经、律典籍中,常称吠舍种之富豪为居士,如中阿含卷一水喻经、长阿含卷二十二世本缘品、大品般若经卷一、放光般若经卷一等所载。而大智度论卷九十八等,则称居家有道之士为居士。
 佛教中之居士常与古来所称之长者混同,如慧远之维摩义记卷一末(大三八·四四一中):“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后者即为佛教中之居士。如印度之维摩、贤护等常修佛道之在家菩萨,及我国梁代傅大士、北魏刘谦之、唐代李通玄等能通佛道之在家者。今则泛指在家修道之男子为居士,亦有称女在家修道之女子为居士者。
 在我国,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如首楞严经义疏注卷一、法华经演义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载。(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十诵律卷六、维摩经文疏卷九)p318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末学解说]

应当以宰相官员之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宰相官员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婆罗门(婆罗贺摩拿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华译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婆罗门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又称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之妇女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妇女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童男、童女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童男、童女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注解:
【宰官应】:谓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婆罗门】:婆罗贺摩拿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华译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众】:梵语 catasrah! pars!adah!,巴利语 catasso parisa^。<一>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又称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中阿含卷二十二秽品经、法华经卷一、四辈经)
 <二>指列座于佛陀说法会上听法之四类大众,即:(一)发起众,指能鉴知时机发起集会,或发起瑞相、问答等,以安排佛陀说法者。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舍利弗曾三次请佛说法。(二)当机众,指宿缘纯熟,适闻正教,而于会座上得度者。即听闻经法立受证悟之益者。(三)影响众,指从他方佛土来助佛陀教化之古往诸佛菩萨,隐其圆极之果而示现当机众之形相,如影之随形,如响之应声,以匡辅法王,庄严法座。(四)结缘众,指宿善福薄根机下劣者,虽未获立即证悟之益,然以见佛闻法之故,已结下将来得度之因缘。(法华文句卷二下、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五)
 <三>指阿育王时代,佛法之大众共分为四类,此四众因共议大天五事而形成上座部与大众部。四众即:(一)龙象众,又称大国众,指大天之流,即引发论争者。(二)边鄙众,又称外边众,指大天之门徒。(三)多闻众,指持戒广学之凡夫,集众援助上座。(四)大德众,指四果之圣众。此外,异部宗轮论述记除上记之外,尚有二种解说。(部执异论、异部宗轮论、三论玄义检幽集卷五)
 <四>指人、天、龙、鬼之四众。又称四辈。p1763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末学解说]

应当以天、龙、夜叉(华译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乾闼婆(乾闼婆者,帝释执法乐神名。八部众之一)、阿修罗(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迦楼罗(又作迦留罗,华译为金翅鸟,它取龙为食,为八部众之一)、紧那罗(旧译曰人非人,疑神。新译曰歌神。即乐神名。八部众之一)、摩睺罗伽(八部众之一。大蟒神也)、人、非人(对于人而谓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为非人)等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相应身形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执金刚神又云执金刚夜叉、金刚手、金刚力士。手执金刚杖而护帝释天宫门之夜叉神也。遇佛出世,即降于阎浮提,卫护世尊,防守道场)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执金刚神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注解:
【夜叉】:(异类)Yaks!a,又曰阅叉。新作药叉,夜乞叉。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玄应音义三曰:“阅叉或云夜叉,皆讹也。正言药叉,此译云能啖鬼,谓食啖人也。又云伤者,谓能伤害人也。”法华玄赞二曰:“夜叉,此云勇健。飞腾空中,摄地行类诸罗刹也。罗刹,云暴恶,亦云可畏。彼皆讹音,梵语正云药叉罗刹婆。”注维摩经一:“什曰:夜叉,秦言贵人,亦言轻捷。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净名疏二曰:“夜叉者,皆是鬼道。夜叉,此云轻疾。”慧苑音义下曰:“夜叉,此云祠祭鬼,谓俗间祠祭以求恩福者也。旧翻捷疾鬼也。”梵语杂名曰:“夜叉,药乞叉。”大日经疏一曰:“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夜叉】:华译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乾闼婆身】:(杂语)三十三身之一。乾闼婆者,帝释执法乐神名。八部众之一。观自在菩萨现种种之身,应入诸国土时亦示此身形。法华经普门品所谓“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首楞严经六所谓“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为说法。”是也。补陀落海会轨说其形像曰:“乾闼婆身,顶上有八角冠,身相赤肉色,身如大牛王,左定执箫笛,右慧持宝剑,具大威力相,发髻有焰鬘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修罗】: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迦楼罗】:又作迦留罗,华译为金翅鸟,它取龙为食,为八部众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紧那罗】:(天名)Kim%nara,又作紧捺罗,紧陀罗,甄陀罗,真陀罗,紧捺洛。旧译曰人非人,疑神。新译曰歌神。即乐神名。八部众之一。注维摩一曰:“什曰:秦言人作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故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闼婆。”文句二下曰:“紧那罗,亦云真陀罗,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号人非人。天帝法乐神,居十宝山。”玄赞二曰:“梵云紧捺洛,此云歌神。紧那罗,讹也。”玄应音义三曰:“甄陀罗,甄之人反,又作真陀罗,或作紧那罗,正言紧捺罗,此译云是人非人也。”慧琳音义十一曰:“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干达婆天为妻室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摩呼洛伽】:(异类)Mahoraga,莫呼洛伽摩,旧曰休勒,摩睺罗伽,新曰莫呼洛伽,摩护啰誐。八部众之一。大蟒神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非人】:(杂名)对于人而谓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为非人。法华经提婆品曰:“天龙八部,人与非人。”药师经曰:“无有非人,夺其精气。”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执金刚神】:(天名)又云执金刚夜叉、金刚手、金刚力士。手执金刚杖而护帝释天宫门之夜叉神也。遇佛出世,即降于阎浮提,卫护世尊,防守道场。俱舍论十一曰:“颂曰: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刚手所住。论曰:山顶四角。各有一峰。其高广量各有五百。有药叉神名金刚手。于中止住。守护诸天。”五分律一曰:“诸佛常法有五百金刚神侍卫左右。”智度论三十五曰:“执金刚菩萨,常执金刚卫护菩萨。”又古来于寺门两胁安金刚力士之像,世称为二王。(参见:二王)。梵Vajrapa%n!i又Vajradhar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末学解说]

无尽意(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这位观世音菩萨成就这样的功德,以种种身形,游行于诸国土度脱(超越生死之苦,解脱烦恼。为得度解脱之略称。又作得脱。即脱离三界流转之境界,而达涅槃之彼岸)众生,所以你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这位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在怖畏急难之中能布施无畏(系无所怖畏之意),所以,在此娑婆世界,皆称之为施无畏者(即拔济种种之怖畏。又作无畏舍、无畏施。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此无畏施即救度众生,为其祛除种种怖畏之意)。

注解:
【无尽意菩萨】:(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外廓北方。密号曰定慧金刚,无尽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一。白色。右持梵箧,左为拳。(参见:无尽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菩萨】:梵名 Aks!ayamatir bodhisattvah!。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依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载,此菩萨出现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之世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宝积经卷一一五、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阿差末菩萨经、法华玄赞卷十二末)p5133   FROM:【佛光大辞典】

【度脱】:超越生死之苦,解脱烦恼。为得度解脱之略称。又作得脱。即脱离三界流转之境界,而达涅槃之彼岸。(佛说无量寿经卷上、法华经序品)p3779FROM:【佛光大辞典】

【无畏】:梵语 vais/a^radya,巴利语 vesa^rajja;或梵语 abhaya,巴利语同。又作无所畏。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佛之四无畏即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佛所具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十八不共法),即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而四无畏与“十力”中之处非处智力、漏尽智力、业法集智力、遍趣行智力相配。十力复一一摄四无畏,故总为四十无畏。菩萨之四无畏,即能持无畏、知根无畏、决疑无畏、答报无畏。而华严经疏卷五十二记载菩萨十种无畏,即闻持无畏、辩才无畏、二空无畏、威仪无缺无畏、三业无过无畏、外护无畏、正念无畏、方便无畏、一切智心无畏、具行无畏。又密教行者发菩提心之时有六种功德,即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六种,称为六无畏。(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大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五、大日经疏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一)((参见:六无畏)1294、“四无所畏”1773)p5101 FROM:【佛光大辞典】

【施无畏者】:(术语)(参见:施无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施无畏】:梵语 abhaya-da^na。即拔济种种之怖畏。又作无畏舍、无畏施。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此无畏施即救度众生,为其祛除种种怖畏之意。法华经卷七普门品谓,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中,能施无畏,故有“施无畏者”之称。盖佛菩萨以种种之威力方便,拔济狮子、虎、狼、水、火、盗贼等诸怖畏,施以安慰众生。(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p3830FROM:【佛光大辞典】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知:
1.观世音菩萨示现三十二种身形,为众生说法。
2.观世音菩萨成就上述功德,游行诸国土度脱众生,众生当要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3.因观世音菩萨在怖畏急难之中能布施无畏,所以在此娑婆世界皆称之为施无畏者。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方便】相关内容

一、什么是菩萨摩诃萨[善方便]、[菩萨方便善巧]?

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善方便]? ~ 菩萨善戒经

云何[菩萨方便善巧]?为什么菩萨[有求必应]或[有求不应]? ~ 瑜伽师地论

二、诸佛世尊的十种善巧方便

诸佛世尊有十种善巧方便 ~ 华严经 佛不思议法品

二、如何[善知方便]?

如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 [善知方便] [善化众生]?

三、什么是方便、方便法、方便义、方便力?
从根本去认识和解决,这就是佛法讲的实义
不是从根本去认识和解决,这就是方便法,方便义,第二义——[略说]无量义,第一义,方便义
不论念佛(佛号功德)或者持咒(咒语功德),
这些方便都是从[佛的究竟圆满果报]中流露出的方便法
心法很重要,心真正改变,心真正明白,才能逐渐契入实义
不论念佛持咒诵经, 修行者的差别次第就在这边, 方便或究竟的差别也在此——简单说明~[念佛][持咒][诵经]的[方便义]和[究竟实义]

比如:
[念佛]是[方便法],但是也是[究竟法]
以念佛的[功德方便]来引导众生,所以是[方便法]
由念佛深入[心法次第]逐渐增上即可成佛,所以是[究竟法],所以许多佛经上谈到[深心]—[略说心法]自他不二

如何供养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识,能得一切种智?云何[方便力]?[得道]?~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四、方便义之功德是什么?
以功德的[方便义]来说
我们一般初学佛者所想要的功德福报,其实只是[有漏布施]的因果回报
例如,我们给人一个微笑,对方就给我们一个微笑, 这是因果回馈,反作用力
但是真正的功德不需要回馈, 真正的功德是本体佛性的清净自在, 不被轮回控制, 所以能超越六道轮回
因此佛在经上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如果是有漏的(无法三轮体空)就不是波罗蜜(究竟圆满到达彼岸)
因为[一切方便义的功德]都是为了逐渐让众生恢复原有圆满佛性, 究竟到达彼岸(原本平等无差别的圆满佛性)
[念佛][持咒][诵经][施食][放生][回向][发愿][善行][六度]...等等一切佛法[方便义功德]都是如此——[功德]的[方便义]和[实相义]

相关学习
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波罗蜜的功德~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所以,当要
应该学习和宣扬正确的佛经知见和解决方法
用佛经上佛所教导的方法来提供给众生解决之道
自己如果还做不到,就应该多同情众生的苦难,教导众生依靠佛力加持
毕竟要靠自己的定力和空性智慧来空掉这些苦难真的很难——真正的菩萨行者有深空的智慧,但是也有普渡众生的方便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4-6-12 17:04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13 19:10 编辑



(本楼用时约 3 小时)


-- [经文] --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

“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

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

“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无尽意菩萨复白观世音菩萨言:

“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末学解说]

无尽意菩萨(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对佛陀说:

“世尊,我现今应当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惜、爱护的意思)观世音菩萨。”

随即解下颈上的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想要给与供养观世音菩萨,作这样的言说:

“仁者(乃对人之敬称。或单称仁),请接收此法施(指宣说教法,利益众生。为二施之一,三施之一。又作说教、说法、说经、谈义、劝化。与“唱导”同义)而来的珍宝璎珞。”

这时,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

无尽意菩萨又对观世音菩萨说:

“仁者,请您愍念我们供养之真心,接受这些璎珞吧。

注解:
【无尽意菩萨】:(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外廓北方。密号曰定慧金刚,无尽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一。白色。右持梵箧,左为拳。(参见:无尽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菩萨】:梵名 Aks!ayamatir bodhisattvah!。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依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载,此菩萨出现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之世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宝积经卷一一五、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阿差末菩萨经、法华玄赞卷十二末)p5133   FROM:【佛光大辞典】

【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惜、爱护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仁者】:乃对人之敬称。或单称仁。大日经疏卷四(大三九·六二二下):“梵音尔尔,名为仁者。”景德传灯录卷一婆须蜜章(大五一·二○八中):“师曰:‘仁者!论即不义,义即不论。’”p1220 FROM:【佛光大辞典】

【法施】:指宣说教法,利益众生。为二施之一,三施之一。又作说教、说法、说经、谈义、劝化。与“唱导”同义。(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四、法华经卷七、大智度论卷一)((参见:布施)1901、“说法”5922)p3366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

“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末学解说]

此时,佛陀告诉观世音菩萨:

“你应当愍念这位无尽意菩萨以及四众、天、龙、夜叉(华译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乾闼婆(乾闼婆者,帝释执法乐神名。八部众之一)、阿修罗(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迦楼罗(又作迦留罗,华译为金翅鸟,它取龙为食,为八部众之一)、迦楼罗(又作迦留罗,华译为金翅鸟,它取龙为食,为八部众之一)、紧那罗(旧译曰人非人,疑神。新译曰歌神。即乐神名。八部众之一)、摩睺罗伽(八部众之一。大蟒神也)、人、非人(对于人而谓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为非人)等众生,接受这些璎珞!”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念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接受其璎珞,分作二份,一份供奉释迦牟尼佛(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以寂默故,不住生死。以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双运,利物无穷,故立此号也。人寿减至一百岁时,出世,为贤劫中第四佛),一份供奉多宝佛(据法华经卷四见宝塔品之说,多宝佛系法华经之赞叹者,为东方宝净世界之教主。亦为五如来之一。此佛入灭后,以本愿力成全身舍利,每当诸佛宣说法华经时,必从地踊出,现于诸佛之前,以为法华经之真实义作证明。又多宝佛所踊出之七宝塔,系由无数宝珠严饰之,此乃表示一切诸佛国土同一宝性之意。另多宝佛与释迦牟尼佛并坐于七宝塔中,则显示诸佛皆为成就度化众生之大事,而示现于世间。我国自古以来,法华信仰颇为盛行,随著法华经之说兴盛,故亦流行造立多宝塔,于大同云冈石窟中,即有不少多宝塔之遗迹)塔。

注解:
【夜叉】:(异类)Yaks!a,又曰阅叉。新作药叉,夜乞叉。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玄应音义三曰:“阅叉或云夜叉,皆讹也。正言药叉,此译云能啖鬼,谓食啖人也。又云伤者,谓能伤害人也。”法华玄赞二曰:“夜叉,此云勇健。飞腾空中,摄地行类诸罗刹也。罗刹,云暴恶,亦云可畏。彼皆讹音,梵语正云药叉罗刹婆。”注维摩经一:“什曰:夜叉,秦言贵人,亦言轻捷。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净名疏二曰:“夜叉者,皆是鬼道。夜叉,此云轻疾。”慧苑音义下曰:“夜叉,此云祠祭鬼,谓俗间祠祭以求恩福者也。旧翻捷疾鬼也。”梵语杂名曰:“夜叉,药乞叉。”大日经疏一曰:“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夜叉】:华译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乾闼婆身】:(杂语)三十三身之一。乾闼婆者,帝释执法乐神名。八部众之一。观自在菩萨现种种之身,应入诸国土时亦示此身形。法华经普门品所谓“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首楞严经六所谓“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为说法。”是也。补陀落海会轨说其形像曰:“乾闼婆身,顶上有八角冠,身相赤肉色,身如大牛王,左定执箫笛,右慧持宝剑,具大威力相,发髻有焰鬘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修罗】: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迦楼罗】:又作迦留罗,华译为金翅鸟,它取龙为食,为八部众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紧那罗】:(天名)Kim%nara,又作紧捺罗,紧陀罗,甄陀罗,真陀罗,紧捺洛。旧译曰人非人,疑神。新译曰歌神。即乐神名。八部众之一。注维摩一曰:“什曰:秦言人作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故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闼婆。”文句二下曰:“紧那罗,亦云真陀罗,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号人非人。天帝法乐神,居十宝山。”玄赞二曰:“梵云紧捺洛,此云歌神。紧那罗,讹也。”玄应音义三曰:“甄陀罗,甄之人反,又作真陀罗,或作紧那罗,正言紧捺罗,此译云是人非人也。”慧琳音义十一曰:“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干达婆天为妻室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摩呼洛伽】:(异类)Mahoraga,莫呼洛伽摩,旧曰休勒,摩睺罗伽,新曰莫呼洛伽,摩护啰誐。八部众之一。大蟒神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非人】:(杂名)对于人而谓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为非人。法华经提婆品曰:“天龙八部,人与非人。”药师经曰:“无有非人,夺其精气。”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释迦牟尼佛】: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以寂默故,不住生死。以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双运,利物无穷,故立此号也。人寿减至一百岁时,出世,为贤劫中第四佛。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多宝佛】:多宝,梵名 Prabhu^taratna,音译袍休罗兰。又作宝胜佛、大宝佛、多宝如来。据法华经卷四见宝塔品之说,多宝佛系法华经之赞叹者,为东方宝净世界之教主。亦为五如来之一。此佛入灭后,以本愿力成全身舍利,每当诸佛宣说法华经时,必从地踊出,现于诸佛之前,以为法华经之真实义作证明。又多宝佛所踊出之七宝塔,系由无数宝珠严饰之,此乃表示一切诸佛国土同一宝性之意。另多宝佛与释迦牟尼佛并坐于七宝塔中,则显示诸佛皆为成就度化众生之大事,而示现于世间。我国自古以来,法华信仰颇为盛行,随著法华经之说兴盛,故亦流行造立多宝塔,于大同云冈石窟中,即有不少多宝塔之遗迹。
 关于其形像,据法华曼荼罗威仪形色法经之偈载,头有乌瑟绀发冠,眉间放索毫光,普照一切,身呈黄金色,结定慧智拳印,身披袈裟衣,跏趺安坐于大莲华上。诸经每以多宝佛为金刚界之大日如来,而以释迦佛为胎藏界之大日如来。(大智度论卷七、法华文句卷八下、法华义疏卷九、慧琳音义卷二十八)p2337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末学解说]

无尽意(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观世音菩萨,有如此这般的自在不思议之神通妙力,游行于娑婆世界(刹土无量,名称亦可无量。若就释尊应化本生刹土而言,则所谓娑婆世界也。娑婆又作沙诃,堪忍之义,故译作忍土。此界众生,甚能堪忍,故名。又作杂恶杂会者,谓三恶五趣杂会也。娑婆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是一佛摄化之境土也)普渡众生!

注解:
【无尽意菩萨】:(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外廓北方。密号曰定慧金刚,无尽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一。白色。右持梵箧,左为拳。(参见:无尽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菩萨】:梵名 Aks!ayamatir bodhisattvah!。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依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载,此菩萨出现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之世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宝积经卷一一五、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阿差末菩萨经、法华玄赞卷十二末)p5133   FROM:【佛光大辞典】

【娑婆世界】:刹土无量,名称亦可无量。若就释尊应化本生刹土而言,则所谓娑婆世界也。娑婆又作沙诃,堪忍之义,故译作忍土。此界众生,甚能堪忍,故名。又作杂恶杂会者,谓三恶五趣杂会也。娑婆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是一佛摄化之境土也。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 [经文] --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

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末学解说]

这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颂问道:         

世尊(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妙相(谓庄严之像也)具足,我现今再此请问您,

佛子(众生受佛戒故称佛子,以必当作佛故也。又为菩萨之通名,以其依佛之圣教而生圣道故也,又以绍继佛种使不断绝故也。又总称一切众生,以悉具佛性故也)是因为什么因缘而名为观世音呢?

注解:
【世尊】: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妙相】:(术语)谓庄严之像也。梁简文文曰:“降玆妙相,等诸佛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子】:(术语)众生受佛戒故称佛子,以必当作佛故也。又为菩萨之通名,以其依佛之圣教而生圣道故也,又以绍继佛种使不断绝故也。又总称一切众生,以悉具佛性故也。梵网经下曰:“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法华经譬喻品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佛地论一曰:“由佛教力被圣道生故名佛子。(中略)能绍佛种,不令断绝,故名佛子。”嘉祥法华疏四曰:“大机既发有绍继之能,为佛子义。”法华文句九曰:“一切众生,皆有三种性,得佛性,即是佛子。故云其中众生悉是吾子。”【又】(职名)元时封僧之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末学解说]

具足妙相(谓庄严之像也)的佛世尊,以偈颂来回答无尽意(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 
  
你听闻观音所行,其以善巧方便应化至种种方所(方角与处所。即占有空间一部分之场所)救度众生,

观世音菩萨的弘誓(弘大的誓愿)甚深如海,历劫(历者经也,经过劫数也。世界成坏之期名为劫)不可思议,

观世音侍奉诸多千亿佛陀,发起广大清净(外在的行为没有过失,内在的心境没有烦恼,叫做“清净”)愿。

注解:
【妙相】:(术语)谓庄严之像也。梁简文文曰:“降玆妙相,等诸佛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菩萨】:(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外廓北方。密号曰定慧金刚,无尽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一。白色。右持梵箧,左为拳。(参见:无尽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菩萨】:梵名 Aks!ayamatir bodhisattvah!。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依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载,此菩萨出现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之世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宝积经卷一一五、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阿差末菩萨经、法华玄赞卷十二末)p5133   FROM:【佛光大辞典】

【方所】:方角与处所。即占有空间一部分之场所。俱舍论卷八(大二九·四一上):“以无色法,无有方所;过去、未来无表无色,不住方所,理决然故。”p1434 FROM:【佛光大辞典】

【弘誓】:弘大的誓愿。无量寿经说:“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历劫】:(术语)历者经也,经过劫数也。世界成坏之期名为劫。法华经普门品曰:“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清净】:外在的行为没有过失,内在的心境没有烦恼,叫做“清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末学解说]

我为你等简略宣说,能闻其名号及见其身相,

心念志诚而不空过,就可以灭除诸有苦(谓贫穷乞丐盲聋残疾无依倚者,如是等类,名为有苦)。

注解:
【有苦者】:谓贫穷乞丐盲聋残疾无依倚者,如是等类,名为有苦,故宜施之。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

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

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末学解说]

假使有众生被他人兴起伤害之意,或者被推落至大火坑;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火坑也可以变成水池。

或者漂流入巨海,遭遇龙鱼种种鬼难(由鬼神所招致之灾难);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波浪也不能淹没他。

或者在须弥峰,被人所推而堕落;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便可以如同太阳停留在虚空中。

注解:
【鬼难】:由鬼神所招致之灾难。法华经卷七普门品(大九·五七下):“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中略)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p4368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   

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  

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

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末学解说]

或者被恶人追逐,堕落于金刚山(环绕世界的铁围山);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便不能损伤其一根寒毛。

或者遇到怨贼(害人之命夺人之财者)围绕,各个执刀来进行加害;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怨贼当即便可生起慈心(谓人不杀众生,爱惜物命,令众得安,是名慈心)不再加害。

或者遭遇王难之苦,临将行刑而令其寿终之时;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刀寻便会一段一段的坏掉。

或者被囚禁上了枷锁,手足被杻械(刑具名称。指手铐、脚镣等刑具);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便可以被释放,获得解脱自由。

注解:
【金刚山】:1、环绕世界的铁围山。2、须弥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怨贼】:(杂名)害人之命夺人之财者。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遗经曰:“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慈心】:谓人不杀众生,爱惜物命,令众得安,是名慈心。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杻械枷锁】:刑具名称。指手铐、脚镣等刑具。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九·五六下):“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天台宗祖智顗于观音义疏卷上解释杻械枷锁,在手,称为杻;在脚,称为械;在颈,称为枷;连身,称为锁。以枷锁作为譬喻者,有观音义疏卷上所引之经载(大三四·九二八上):“妻子以为锁械,钱财以为牢狱,王法以为狱籍。”又在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对于四宾主中之宾看宾,谓(大四七·五○一上):“或有学人,披枷带锁出善知识前,善知识更与安一重枷锁,学人欢喜,彼此不辨,呼为客看客。大德!山僧如是所举,皆是辨魔拣异,知其邪正。”(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护国品、大宝积经卷五十五、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一、佛说十王经(敦煌出土)、法华经玄赞卷十末、慧琳音义卷十八、碧岩录第十一则垂示、佛光禅师语录卷九)p3310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   

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

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

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末学解说]

或者有被咒诅(以秘密词句祈求神明降厄难予怨敌之行为。又称诅祝)、下了诸毒药,被伤害其身体的众生;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上述这些都会返还于那个实施伤害的本人。

或者遇到凶恶的罗刹(恶鬼之总名也),毒龙、诸鬼等;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立时上述这些都不敢进行加害。

如果有恶兽围绕,尖利的牙和爪非常恐怖;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这些恶兽便会快速疾走离开至无边的远方。

如果有蚖蛇及蝮蝎,燃放气毒、烟火;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这些便会寻声自动退还回去。

注解:
【咒诅】:以秘密词句祈求神明降厄难予怨敌之行为。又称诅祝。古代印度盛行两种咒法,一为吉祥增益之咒法(梵 atharva),一为调伏之咒法(梵 an%giras)。后者又有恶魔与怨敌之调伏法(梵 a^bhicarika^ni),或令他人之咒诅无效,而反破灭咒诅者之反击法(梵 kr!tya-pratiharaN!a^ni)。于阿闼婆吠陀(梵 Atharva-veda)中载有各种咒法与咒物。佛教对于此类咒法亦有所记载,且诸经中有远离咒诅之说。
 据药师如来本愿经所述,有诸众生性情乖戾,好相斗讼,彼此互起恶心,身口及意等遂作诸恶,时时意图加害对方。如祷告林神、树神、山神、冢神等,及杀戮诸畜生,取其血肉,祭祀一切夜叉、罗刹等食血肉者以助其行恶;又书写所怨者之名,并绘其形貌,成就种种毒害咒术、厌魅蛊道、起尸鬼咒等,欲断送彼性命及坏损其身体。若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即不受诸恶咒之伤损,而互起慈心、益心、无嫌恨心,各各欢悦,更相摄受。由上述记载,可知于印度古代,试图以咒诅来加害怨敌之行为极其普遍。(大宝积经卷九十一、四天王经、顺正理论卷四十二、法华经玄赞卷十末、慧苑音义卷下)p3115FROM:【佛光大辞典】

【罗刹】:(异类)Ra%ks!asa,又具曰罗刹娑,罗叉婆。女曰罗叉私(Ra%ks!asi)。恶鬼之总名也。译为暴恶可畏等。按罗刹本为印度古民族之名称。至雅利安人。遂成为畏恶之名词。又谓罗刹男。黑身朱发录眼。罗刹女。为绝美之妇人。玄应音义二十四曰:“刹娑,或言阿落刹娑,是恶鬼之通名也。又云罗叉娑,此云护者,若女则名啰叉私。旧云啰刹,讹略也。”慧琳音义二十二曰:“啰刹娑,梵语食人恶鬼都名也。”法华玄赞二曰:“夜叉,此云勇健。(中略)罗刹云暴恶,亦云可畏。彼皆讹音,梵语正云药叉罗刹娑。”梵语杂名曰:“罗刹,梵名罗(引)察娑。”慧琳音义二十五曰:“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玄应音义十八曰:“罗刹或云啰叉娑,此云护王,若女则名啰叉斯。”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   

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

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末学解说]

如果遇到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的恶劣天气;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这样的天气应时便会得以消散。

众生被困于苦厄,有无量苦逼身;

观世音菩萨以其妙智力,能救世间之苦。

观世音菩萨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慧方便,

在十方诸国土,无处不现身。

包括种种诸恶趣(众生以恶业之因而趣之所),地狱、鬼道、畜生道,

众生的生老病死之苦,观世音菩萨都能帮助其逐渐全部灭除。

注解:
【恶趣】:(术语)众生以恶业之因而趣之所。俱舍论世间品曰:“趣谓所往。”即地狱畜生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末学解说]

观世音菩萨已经证得真观(即真空观,菩萨修习空观,先观法空,了知一切外境,缘生性空,本无实法;次观我空,体达我身,四大假合,终归于空;然后再综观十八界空,体知六识妄心,依根缘尘而有,生灭如幻,若离根尘,原无自性。这样作观,内空我相,外亡法尘,解脱缠缚,即离众若)清净观(即妙有观。菩萨由于修养功夫,既知诸法性空,原无所得,但为了普度众生,方便修习假观,照察一切事物,如幻而有,非有而有,故为利众生,虽深入社会,而不染尘劳,虽作许多善事,而不著于相,不觉有善事为自己所作,亦不觉有众生为自己所度,如莲花生于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能这样非有而有,有而非有,叫做“清净观”),广大智慧观(观世音菩萨五观之一。以真实之智慧,观实相之理也),   

悲观(五观之一。悲,恻怆之意。即常怀救苦救难之心而观察众生)以及慈观(又名无缘大慈观,佛与众生一体,他对众生的慈悲,不起分别,任运自然而来,普济无碍,无穷无尽,无境无缘,所以叫做“无缘大慈”),你等应当常发愿常瞻仰。

观世音菩萨有无垢(谓诸如来由证常乐我净之德,而无一切烦恼污染,故曰无垢)清净光,如同慧日(佛的智慧如红日,无所不照)破除一切黑暗,

观世音菩萨能制伏风火等灾难,以光明普照世间。

注解:
【真观】:即真空观,菩萨修习空观,先观法空,了知一切外境,缘生性空,本无实法;次观我空,体达我身,四大假合,终归于空;然后再综观十八界空,体知六识妄心,依根缘尘而有,生灭如幻,若离根尘,原无自性。这样作观,内空我相,外亡法尘,解脱缠缚,即离众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清净观】:即妙有观。菩萨由于修养功夫,既知诸法性空,原无所得,但为了普度众生,方便修习假观,照察一切事物,如幻而有,非有而有,故为利众生,虽深入社会,而不染尘劳,虽作许多善事,而不著于相,不觉有善事为自己所作,亦不觉有众生为自己所度,如莲花生于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能这样非有而有,有而非有,叫做“清净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智慧观】:(术语)观世音菩萨五观之一。以真实之智慧,观实相之理也。法华经普门品曰:“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悲观】:五观之一。悲,恻怆之意。即常怀救苦救难之心而观察众生。法华经卷七普门品(大九·五八上):“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参见:五观)1215)p4956 FROM:【佛光大辞典】

【慈观】:又名无缘大慈观,佛与众生一体,他对众生的慈悲,不起分别,任运自然而来,普济无碍,无穷无尽,无境无缘,所以叫做“无缘大慈”。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慧日】:(喻)佛的智慧如红日,无所不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垢】:谓诸如来由证常乐我净之德,而无一切烦恼污染,故曰无垢。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

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末学解说]

观世音菩萨之悲体可戒雷震,观世音菩萨之慈意(欲与人以乐之意也)如殊妙大云,

观世音菩萨的澍甘露法雨,能够灭除烦恼之焰。

不论是诤讼经于官处,还是怖畏(恐惧害怕之意)于军阵中;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众怨皆可全部退散。

注解:
【慈意】:(术语)欲与人以乐之意也。法华经普门品曰:“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怖畏】:梵语 vibhi^s!aN!a。恐惧害怕之意。依六十华严经卷三十四,未悟真理之众生有五种怖畏(恐怖):(一)不活畏,生活不安,常积资财。(二)恶名畏,恐他人讥谤而名誉受损。(三)死畏,畏惧命之将终。(四)恶道畏,又作恶趣畏。恐惧堕入地狱、饿鬼等恶趣。(五)大众威德畏,又作怯众畏。无自信而怯于出现大众之前等。若远离此五怖畏,称为五离怖畏。
 有学、无学之圣者,有小怖畏,而无大怖畏;佛则完全离怖畏。此外,虽有布施钱财之心,然担心布施后财物即将减少者,称为怖畏施,乃八施之一。((参见:五怖畏)1110)p3224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末学解说]

开演妙法音的观世音,其梵音(指佛的声音,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的相,即正直、和雅、清澈、清满、周遍远闻)如果海潮之音,   

胜过世间一切音,所以须应常念。

念念都不要生疑,观世音菩萨为净圣(清净之圣者也,圣者虽无不净,然此称其上位之人也),

在苦恼死厄中,能为众生作依怙(即依恃之意,如子女之依赖父母。佛教中,转指众生因贪嗔等无明缠身,造作各种恶业,而堕于轮回之中,须仰赖佛、菩萨之慈心悲愿,予以济度,力能出离苦厄,故称为依怙)。

观世音菩萨具足一切功德,以慈眼看待一切众生,

福聚海无量(福德之聚,广大如海。赞叹观音福德无量之语),所以众生应当对其顶礼(以我最高之顶,礼佛最低之足,这是一种最崇高的敬礼)。

注解:
【梵音】:1、指佛的声音,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的相,即正直、和雅、清澈、清满、周遍远闻,为佛三十二相之一。2、指读经的声音。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净圣】:(术语)清净之圣者也,圣者虽无不净,然此称其上位之人也。法华经普门品偈曰:“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依怙】:即依恃之意,如子女之依赖父母。佛教中,转指众生因贪嗔等无明缠身,造作各种恶业,而堕于轮回之中,须仰赖佛、菩萨之慈心悲愿,予以济度,力能出离苦厄,故称为依怙。(妙法莲华经普门品)p3056 FROM:【佛光大辞典】

【顶礼】:以我最高之顶,礼佛最低之足,这是一种最崇高的敬礼。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福聚海无量】: (术语)福德之聚,广大如海。赞叹观音福德无量之语。法华经普门品曰:“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

“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末学解说]

这时,持地菩萨随即从座位起身,向前对佛陀说:

“世尊,如若有众生,能闻此观世音菩萨品,了知观世音菩萨以自在之业行、以普门(华严经所明一门之中摄入一切法,谓之普门,又云普法)示现神通力救度众生者,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功德不少。”

注解:
【普门】:(术语)华严经所明一门之中摄入一切法,谓之普门,又云普法。探玄记二曰:“入缘起陀罗尼,一门中即摄圆融法界,故云普门。”又曰:“一门有一切门名普门。又若依普门一位即一切位。”【又】佛菩萨神通之力开通无量之门,示现种种之身,圆通一切众生,亦名普门,如观音之普门示现,大日之普门三昧是也。普门品曰:“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往生论注下曰:“示应化身者,如法华经普门示现之类。”大日经疏四曰:“法界圆坛,普门无限。”同六曰:“如来以普门善巧,图作悲生漫荼罗,乃至出生世界微尘数随类之形,犹不穷尽。”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末学解说]

佛陀演说这部普门品时,大众中的八万四千众生,全都发起无等等(为佛之尊称,或表示佛乘之语。佛之烦恼净尽,且神力广大,非其余之菩萨所能等同,称为无等;佛与佛之果位平等,故称无等等。又佛道超绝,无有能与等同者,故称无等;唯佛与佛道等同,故称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心。

注解:
【无等等】:<一>梵语 asamasama。音译阿娑摩娑摩、阿娑磨娑摩。为佛之尊称,或表示佛乘之语。佛之烦恼净尽,且神力广大,非其余之菩萨所能等同,称为无等;佛与佛之果位平等,故称无等等。又佛道超绝,无有能与等同者,故称无等;唯佛与佛道等同,故称无等等。维摩经义疏卷一(大三八·九二二中):“诸佛无等,唯佛与佛等,是故号佛为无等等也。又实相无等,唯佛与实相等,名无等等。”此外,又形容最尊、最贵而无有与之相等者,如般若心经于诸部般若经典中乃最为扼要之精髓,故古来又称为无等等咒、无等等明咒。(法华经普门品、法华文句卷十、注维摩诘经卷一)
 <二>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赞阿弥陀佛偈(大四七·四二一中):“稽首无等等,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此乃取佛位之通名为阿弥陀佛之别号。p5116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知:

1.观世音菩萨为何接受供养?如何对待供养?
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观世音菩萨愍念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接受其璎珞
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2.观世音菩萨能够闻声救度,随顺众生而示现不同身形给与救度,以如此不可思议之神通妙力,游行于娑婆世界。

3.无尽意菩萨再次请问佛陀,因为什么因缘而名为观世音?佛陀以偈颂来回答。
佛陀再次演说了观世音菩萨种种不可以思议之神通力,并引导众生应当常念观世音菩萨,且念念都不要生疑
因为观世音菩萨在苦恼死厄中,能为众生作依怙;具足一切功德,以慈眼看待一切众生;福德之聚,广大如海,所以众生应当对其顶礼

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了观世音菩萨已经证得的五观,分别是:
一、真观,观真谛之理而断见思之惑之空观也。
二、清净观,于既除见思粪秽之清净身,断尘沙之惑之假观也。
三、广大智慧观,断无明之惑得广大之智慧之中观也。
四、悲观,以上三观观众生,拔众生苦之谓也。
五、慈观。以上三观观众生而与众生以乐之谓也。法华经普门品曰:“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其中【清净观】:
即妙有观。菩萨由于修养功夫,既知诸法性空,原无所得,但为了普度众生,方便修习假观,照察一切事物,如幻而有,非有而有,故为利众生,虽深入社会,而不染尘劳,虽作许多善事,而不著于相,不觉有善事为自己所作,亦不觉有众生为自己所度,如莲花生于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能这样非有而有,有而非有,叫做“清净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结合对于上述解释的这段话:
虽作许多善事,而不著于相,不觉有善事为自己所作,亦不觉有众生为自己所度。

联想到昨天发生的一件事
末学昨晚有事,从单位回家时已经是晚上快9点了
回家的路上,狂风大作,刚刚把车停在路边,便下起了大雨

车子旁的边道上,有一男一女在树下躲雨,雨越下越大,两个人渐渐无处可躲
末学此时大声招呼他们,让其赶快上车躲雨,因为素不相识,两个人不好意思上车
随着大雨的猛烈之势,两人最终还是上车了

我们都觉得这么大的雨,可能是雷阵雨,应该不会下的太久,就在车里等着雨变小
过了许久,大雨依旧没有减弱的意思,末学便询问二人,是否要送他们回家,二人说已经很感谢了,不用了
又等了一会,雨还是不见小,末学再次询问二人,女子说就在旁边的小区,二人是遛弯来的,被堵在这里了
末学不等其答应,便发动车子将二人送至小区门口,此时的雨也逐渐变小了,二人很感慨的说还是好人多啊
神奇的是,当末学再次把车停好后,雨基本停了,一直到末学走回家,都没有淋到雨,回家后又继续下雨了

若是放到从前,这夜黑风高暴雨的情况,车停放的地方,人迹较少,二人中的男子也是个壮年之人
处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末学肯定是不会让他们上车的,但现在这种情况下末学没有一点担心和害怕
虽然是陌生人,末学也很安心的让其上车,并送他们回家,做完之后,很欢喜,觉得自己做了好事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就是还不能做到
虽作许多善事,而不著于相,不觉有善事为自己所作,亦不觉有众生为自己所度

末学惭愧啊!也明白了自己当要学习观世音菩萨
放下小我,放下执着,放下一切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放下】【无相布施】相关内容

一、要学会【放下】
放下情绪和偏执才能理智的学习,才能度过难关

[宽容]和[原谅]以及[互助]和[团结]才能突破人类的困境
[慈悲]和[智慧]才能真正引导自己和别人走往正确的道路——放下世俗执着,创造清净安祥的气氛,而不是制造对立和纷争


二、如何【放下】?
如果您明白了佛法的宇宙观法界观,知道生命更深远的真相和意义
当一般人为了生活或男女或工作而苦恼,您还会感到烦闷或忧苦吗?

所以,知道真相就是智慧,就能清净面对,
也因为清净无烦恼,这样的心念就能物以类聚,就能往生净土或投生善处

当世俗人为了世俗而烦恼悲苦的时候
您能明白佛法而处之泰然,这分恬静安然,难道不是最大的福分吗?
何况这还决定着未来的生命型态,得以往生净土或投生善处

所以说能学佛是莫大的福报,佛法不可思议

只要我们提高思想层次,就能放下世俗一切执着和苦难,就能迈向宇宙中真正的幸福——提高思想层次,就能放下世俗一切执着,解脱一切苦难

佛弟子应该要了解,其实仇恨是来自于对自我或世俗的执着,也是对法界的不透彻
如果能明白累世轮回生灭不实,对于人生就不会有太多执着
就不会因此而和众生产生对立,或甚至有了怨怼或仇恨

虽然道理如此,一开始听到这道理,或许能觉得有道理,但是可能还是无法放下怨恨
这时候就要不断的复习这道理,且告诉自己要放下,这就是转念

转念就是知见的转化
众生的知见,原先是世俗的,所以不能解脱
必须透过接受佛法知见,逐渐以佛法知见来取代自己原有的世俗知见,这就是转念
虽然一开始可能不容易,但是要不断的重复想上面的道理

且不断的告诉自己:
众生愚痴,所以自己不应该怨恨他们
自己如果没有接触佛法,也就不懂这道理,所以自己不应该和众生一样愚痴
自己应该学会跳脱仇恨,放下仇恨,这样才能解脱
所以不应该再怨恨对方

就这样不断的告诉自己,这就是转念,
就是用正确的念头(也就是正念)来转化错误的知见或感觉,这就是转念
如果您真的这样做,您会发现这样真的就能逐渐放下仇恨

所以学佛就是转变知见,用佛法的知见来转换原本的错误知见
这样就能逐渐放下执着,就能迈向解脱之路

同样的道理,对于我们所害怕的事情或鬼神也是如此
害怕只是众生对未知的一种习气反应,众生容易用恐惧来面对未知,这就是负面习气
所以我们只要接受佛经的教导,知道鬼神只是轮回的众生之一
只要我们遵守戒律,行善布施以养德,清净光明以正定,这样就不会受到鬼神干扰
这一开始当然也不容易,不过这和转念的道理相同
只要不断的以正知见告诉自己,让自己保持清净光明心,就能消除一切欲望和负面干扰

相同的道理,对于欲望也是如此
只要我们随时告诉自己:世俗欲求生灭不实,告诉自己应该放下
随时观照法界和佛菩萨光明,这样就能真的减少欲求
这样的过程就是转念,这样的观照就是正观
所以可以知道~万法唯心,

1.思维且深入佛法的各种法义,这是属于佛法中「毗婆奢那」的状态,就是「义观」的状态,由此可以提升智慧
当然,每个人的因缘、智慧、次第、学习以及业障都不同,所以思维法义的次第或深浅和广度也不同
最简单的情况就是当下对应到生活中的某件烦恼事情,当下有所领悟而放下烦恼

2.由这句「放下这个臭皮囊」,心念随之进入不同次第的「止静、安定」的境界,就是入佛法中讲的「奢摩他」的范畴,由此可以增上定力
最简单的情况就是当下「放空」,放下身心与烦恼,而得到短暂的轻安状态

3.由《圆觉经》可知,上述两种境界也可能是混合的情况,或由甚深佛经中的说明可知,两种在更深更细微的次第中,也可能是一如的
所以,可能定慧等观,定力和智慧都获得增上
至高的情况,当然就是佛法中的「拈花微笑」

4.若是对于一般人,可能仍堕入文字表相或世俗表相而无法理解和洞察,或因业障深重而仍堕入世俗烦恼中无法自拔
这是因为累世的世俗知见和执着深重,累世又缺乏善行和修行,以致今生少有行善的善根和解脱的智慧,而堕入烦恼与轮回之中
—— 放下这个臭皮囊

三、应修习【无相布施】
根据佛经的教导,「布施」和「布施波罗蜜」是不相同的,
「布施」如果不能达到「三轮体空」,那就不是「布施波罗蜜」,就不是「六度波罗蜜」之一

三轮是指「施者,受者,施物」
能够舍「施者,受者,施物」的布施才能称为「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才可称为「波罗蜜」,才是「布施波罗蜜」

我们为什么要「布施」?
我们是「真发心」「真布施」吗?真懂「布施」的意义和不同次第的修行吗?
自己的布施是出自于初学者贪功德的自私心,没有智慧的乱施,还是真正有修行能舍身命的布施呢?——辨析:「真发心」「真布施」不怕「假和尚」?!

菩萨有心布施之际,应提起大智慧,作有意义的利人大业,不可心怀着真布施,不怕假和尚的自误误人观念,应审慎布施时的心地是否正见、平等、慈悲否?受施者是否如法的可受你行施,而后三轮体空,达成布施波罗蜜自度度人,自利利人之菩萨道。

开悟圣僧云:布施莫着相,着相则无功;能作三空想,福德遍虚空。——台湾[如本法师]佛学问答:『真布施不怕假和尚?』,正信佛弟子应如何看待这个观念?

依序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最后是般若智慧;般若就是了达空性的道理。布施以后,了知一切皆为因缘和合而有,缘灭则无,本性皆空,所以没有布施者、没有接受布施的人,也没有所布施的物品;持戒,没有能持之心,没有所持之戒,能所俱空,持而无持;忍辱,没有能忍之心、没有所忍之境。所以六度的每一度都有般若,都是能所俱空。我们做了善事,做了功德,要能所俱空,进一步连空亦不执著,能够依此修行,方能契悟本具的清净心。—— 修行了数十年,读诵了数百部佛经,所以你是老修行?!(感恩净慧慈光师兄的分享)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47.52.130.92/)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