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情绪和偏执才能理智的学习,才能度过难关
[宽容]和[原谅]以及[互助]和[团结]才能突破人类的困境[慈悲]和[智慧]才能真正引导自己和别人走往正确的道路——放下世俗执着,创造清净安祥的气氛,而不是制造对立和纷争
如果您明白了佛法的宇宙观法界观,知道生命更深远的真相和意义当一般人为了生活或男女或工作而苦恼,您还会感到烦闷或忧苦吗?
所以,知道真相就是智慧,就能清净面对,也因为清净无烦恼,这样的心念就能物以类聚,就能往生净土或投生善处
当世俗人为了世俗而烦恼悲苦的时候您能明白佛法而处之泰然,这分恬静安然,难道不是最大的福分吗?何况这还决定着未来的生命型态,得以往生净土或投生善处
所以说能学佛是莫大的福报,佛法不可思议
只要我们提高思想层次,就能放下世俗一切执着和苦难,就能迈向宇宙中真正的幸福——提高思想层次,就能放下世俗一切执着,解脱一切苦难
佛弟子应该要了解,其实仇恨是来自于对自我或世俗的执着,也是对法界的不透彻如果能明白累世轮回生灭不实,对于人生就不会有太多执着就不会因此而和众生产生对立,或甚至有了怨怼或仇恨
虽然道理如此,一开始听到这道理,或许能觉得有道理,但是可能还是无法放下怨恨这时候就要不断的复习这道理,且告诉自己要放下,这就是转念
转念就是知见的转化众生的知见,原先是世俗的,所以不能解脱必须透过接受佛法知见,逐渐以佛法知见来取代自己原有的世俗知见,这就是转念虽然一开始可能不容易,但是要不断的重复想上面的道理
且不断的告诉自己:众生愚痴,所以自己不应该怨恨他们自己如果没有接触佛法,也就不懂这道理,所以自己不应该和众生一样愚痴自己应该学会跳脱仇恨,放下仇恨,这样才能解脱所以不应该再怨恨对方
就这样不断的告诉自己,这就是转念,就是用正确的念头(也就是正念)来转化错误的知见或感觉,这就是转念如果您真的这样做,您会发现这样真的就能逐渐放下仇恨
所以学佛就是转变知见,用佛法的知见来转换原本的错误知见这样就能逐渐放下执着,就能迈向解脱之路
同样的道理,对于我们所害怕的事情或鬼神也是如此害怕只是众生对未知的一种习气反应,众生容易用恐惧来面对未知,这就是负面习气所以我们只要接受佛经的教导,知道鬼神只是轮回的众生之一只要我们遵守戒律,行善布施以养德,清净光明以正定,这样就不会受到鬼神干扰这一开始当然也不容易,不过这和转念的道理相同只要不断的以正知见告诉自己,让自己保持清净光明心,就能消除一切欲望和负面干扰
相同的道理,对于欲望也是如此只要我们随时告诉自己:世俗欲求生灭不实,告诉自己应该放下随时观照法界和佛菩萨光明,这样就能真的减少欲求这样的过程就是转念,这样的观照就是正观所以可以知道~万法唯心,也明白显示~佛法就是心法——如何放下欲望和仇恨?如何解脱非人干扰?~转念,正观,解脱
1.思维且深入佛法的各种法义,这是属于佛法中「毗婆奢那」的状态,就是「义观」的状态,由此可以提升智慧
当然,每个人的因缘、智慧、次第、学习以及业障都不同,所以思维法义的次第或深浅和广度也不同
最简单的情况就是当下对应到生活中的某件烦恼事情,当下有所领悟而放下烦恼
2.由这句「放下这个臭皮囊」,心念随之进入不同次第的「止静、安定」的境界,就是入佛法中讲的「奢摩他」的范畴,由此可以增上定力
最简单的情况就是当下「放空」,放下身心与烦恼,而得到短暂的轻安状态
3.由《圆觉经》可知,上述两种境界也可能是混合的情况,或由甚深佛经中的说明可知,两种在更深更细微的次第中,也可能是一如的
所以,可能定慧等观,定力和智慧都获得增上
至高的情况,当然就是佛法中的「拈花微笑」
4.若是对于一般人,可能仍堕入文字表相或世俗表相而无法理解和洞察,或因业障深重而仍堕入世俗烦恼中无法自拔
这是因为累世的世俗知见和执着深重,累世又缺乏善行和修行,以致今生少有行善的善根和解脱的智慧,而堕入烦恼与轮回之中—— 放下这个臭皮囊
根据佛经的教导,「布施」和「布施波罗蜜」是不相同的,「布施」如果不能达到「三轮体空」,那就不是「布施波罗蜜」,就不是「六度波罗蜜」之一
三轮是指「施者,受者,施物」能够舍「施者,受者,施物」的布施才能称为「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才可称为「波罗蜜」,才是「布施波罗蜜」
我们为什么要「布施」?我们是「真发心」「真布施」吗?真懂「布施」的意义和不同次第的修行吗?自己的布施是出自于初学者贪功德的自私心,没有智慧的乱施,还是真正有修行能舍身命的布施呢?——辨析:「真发心」「真布施」不怕「假和尚」?!
菩萨有心布施之际,应提起大智慧,作有意义的利人大业,不可心怀着真布施,不怕假和尚的自误误人观念,应审慎布施时的心地是否正见、平等、慈悲否?受施者是否如法的可受你行施,而后三轮体空,达成布施波罗蜜自度度人,自利利人之菩萨道。
开悟圣僧云:布施莫着相,着相则无功;能作三空想,福德遍虚空。——台湾[如本法师]佛学问答:『真布施不怕假和尚?』,正信佛弟子应如何看待这个观念?
依序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最后是般若智慧;般若就是了达空性的道理。布施以后,了知一切皆为因缘和合而有,缘灭则无,本性皆空,所以没有布施者、没有接受布施的人,也没有所布施的物品;持戒,没有能持之心,没有所持之戒,能所俱空,持而无持;忍辱,没有能忍之心、没有所忍之境。所以六度的每一度都有般若,都是能所俱空。我们做了善事,做了功德,要能所俱空,进一步连空亦不执著,能够依此修行,方能契悟本具的清净心。—— 修行了数十年,读诵了数百部佛经,所以你是老修行?!(感恩净慧慈光师兄的分享)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47.52.130.92/)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