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关于[智慧]的增长
深入经藏就是最好的方式,这就是[闻慧]
透过深入经藏,就能听闻各种次第的正知见,学习各种解脱法门,且逐渐明白各种原理和相貌
由佛法正知见,就能逐渐舍弃或破除种种世俗的凡夫知见或邪见
这些正知见和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解脱知见),要不断的复习和思维,逐渐强化和深入,这样才能取代凡夫俗见
有了正确的观念和知见,戒律就不会像背公式那样困难,会因为观念而自然且容易的融入生活
所以,有正确的观念,戒律就容易自然达成,守戒就不会困难
然后由生活中去思维和体验这些佛法正见和观念,就能逐渐明白原理,成就解脱智慧,达成[思慧]和[修慧] —— [戒定慧]与[定慧等观]
圆觉:
“圆满之觉性。
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
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
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
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
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
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
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FROM:佛光大辞典”
「真如」「佛性」「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第八识」「如来藏」「安摩罗识」「首楞严三昧」
上述名相虽不尽相同或不一定代表相同意思,但是这些都代表同一种主题的不同相貌说明 — 『一实境界』实修者二种观道:『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占察善恶业报经》
「第八识」才是一切神通变化或业力果报的根本 — 我与「六字大明咒」
神通的本体就是众生的「第八识」 — 闲聊「神通」
所以,神通不是什么神奇的事情,也不是一般以为的那些才是神通
如果真明白神通的法性原理,就会知道,其实,神通无所不在,
因为,神通只是心念的作用,第八识的展现,无所不在
所以,不要小看任何一个负面和正面心念,不要小看心念的力量
因为,放眼所及,全都是心念作用的展现,全都是第八识展现的神通 — 闲聊「神通」
念头就是神通,心念就是神通 — 闲聊「神通」
外相对[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产生作用,而形成[第六识](意识)的概念执着,最后变成[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习气种子
同样的,[第八识]的习气种子也影响[第六识]对外相的判断,形成执着
这就是一种互动式的交流状态
[心念]的原理就是如此,其实很简单,懂了原理就很简单
如果超越了对表相的执着,那才能超越肉体的存在,而逐渐回到正面的精神状态
不用怀疑,道理就是如此,因为佛菩萨就是如此,佛菩萨就是最好的案例 — [生命]和[心念]的原理
佛菩萨和凡夫众生的差别就是第八识净化和堕落的差别结果。— 佛经中讲的种种功德是真的吗?
从佛的因地开始,从佛性下手
学佛由佛性入手,由法身入手, 期望恢复佛性本然与诸佛同一法身 —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大般涅槃经]说[首楞严三昧]就是[佛性]
底下我们来看看佛说[首楞严三昧]怎么修?
(这边坚意菩萨问佛"菩萨想要学首楞严三昧该怎么学呢?")
坚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欲学首楞严三昧。当云何学。
佛告坚意。譬如学射先射大准。射大准已学射小准。射小准已次学射的。学射的已次学射杖。学射杖已学射百毛。射百毛已学射十毛。射十毛已
学射一毛。射一毛已学射百分毛之一分。能射是已名为善射。随意不空。是人若欲于夜暗中所闻音声若人非人不用心力射之皆着。
如是坚意。菩萨欲学首楞严三昧。
先当学爱乐心。
学爱乐心已当学深心。
学深心已当学大慈。
学大慈已当学大悲。
学大悲已当学四圣梵行。所谓慈悲喜舍。
学四圣梵行已。当学报得最上五通常自随身。
学是通已。尔时便能成就六波罗蜜。
成就六波罗蜜已。便能通达方便。
通达方便已得住第三柔顺忍。
住第三柔顺忍已得无生法忍。
得无生法忍已诸佛授记。
诸佛授记已能入第八菩萨地。
入第八菩萨地已得诸佛现前三昧。
得诸佛现前三昧已常不离见诸佛。
常不离见诸佛已能具足一切佛法因缘。
具足一切佛法因缘已能起庄严佛土功德。
能起庄严佛土功德已。能具生家种姓。
能具生家种姓已。入胎出生。
入胎出生已能具十地。
具十地已。尔时便得受佛职号。
受佛职号已便得一切菩萨三昧。
得一切菩萨三昧已然后乃得首楞严三昧。
得首楞严三昧已能为众生施作佛事。而亦不舍菩萨行法。
坚意。菩萨若学如是诸法。则得首楞严三昧。菩萨已得首楞严三昧。则于诸法无所复学。何以故。先已善学一切法故。
譬如学射能射一毛分不复学余。所以者何。先已学故。
如是坚意。菩萨住首楞严三昧。于一切法无所复学。一切三昧一切功德皆已学故。— [首楞严三昧]怎么修?如何明白[佛性]? ~ 首楞严三昧经
[圆觉经]上讲[净觉随顺],就是净化自己的念头,保持正觉,其他一切随顺众生即可
先达到自己不着不贪,众生喜欢如何,只要不违背法律和戒律,就随顺吧 — 法门实修帖 73#
以法门来说
这可以先依照[四正勤]
(这在帖子中讲过很多次,如果有机会详阅,应该更容易明白)
就是
1.[有恶念即断之](或负面思维,就是马上不要想)
2.[无恶念就保持](这样才不会习惯堕入负面想法)
3.[无善念则生之](或正念,就是随时要生起善心)
4.[有善念则增广](随时要让善心盈满,要乐观想好事情,广为宣导)
遵照上面佛陀的教导,
这样就可以逐渐达到[六根清净]和[净觉随顺]的[净觉]
[净觉随顺]是两个阶段,[净觉]是对内,就是[清净六根],[随顺]是对外,就是[普贤十愿]的[恒顺众生]
再者,
佛经上常说,只要一句四句偈就能修行或就能开悟
所以您只要随时想着要[清净六根],就能逐渐约束自己的六根,自然就会[六根清净]
这就是思维法句,落实法句
[净觉随顺]也是同理 — [六根清净][净觉随顺][第一义]怎么修呢?如何检讨自己的[贪嗔痴][财色名食睡]?
心念的正向作用和负面作用都一样强大
如果[负面心念]主宰自己,那就变成累世轮回的强大业力
如果[正向心念]光明自己,那就会变成佛菩萨同等的威力 — [生命]和[心念]的原理
[唯心所现]的心是指第八识,心王
[唯识所变][唯识所现]的识一样也都是指第八识,心王,就是阿赖耶识
意思是阿赖耶识可以变现出一切, 这在密严经也讲的很清楚 —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识所现]
外相对[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产生作用,而形成[第六识](意识)的概念执着,最后变成[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习气种子
同样的,[第八识]的习气种子也影响[第六识]对外相的判断,形成执着
这就是一种互动式的交流状态
[心念]的原理就是如此,其实很简单,懂了原理就很简单
如果超越了对表相的执着,那才能超越肉体的存在,而逐渐回到正面的精神状态
不用怀疑,道理就是如此,因为佛菩萨就是如此,佛菩萨就是最好的案例 — [生命]和[心念]的原理
所以,[学佛成佛],最主要就在于[心的解脱]
因为肉体的果报身,也是由心而生,由[第八识]的无明妄念结合众缘所生
学佛就是为了消除第八识的无明习气,逐渐恢复清净的第八识,
就是[楞严经]上讲的[菴摩罗识],也就是俗称的第九识 — [普贤心法~上品上生极乐世界]学佛的人有什么能力(或资格)可以代众生受苦果?
如果「有情众生」能透过修行佛法,逐渐去除「第八识」的染污,消除「无明(愚痴)种子」,
清净后的「第八识」则称「第九识」-「庵摩罗识」,就是恢复原本清净光明圆满的「自性」,称为「佛性」
这样的「有情众生」则称「成佛」,有能自主的不可思议神通力量 —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佛法讲的不分别执着就是指[不二] — [不二]的探讨
以[禅那]来说
就是当下心念放下对立两边的执着,就是[不二] — [略说]以三净观消除习气
[甚深般若波罗蜜]就是恢复[佛性]的方法,就是不二法门 — [分析探讨]佛像到底能不能佩带?带楞严咒不能进入厕所?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幻灭是成长的开始,
同样的,想解脱轮回而成佛,就要先知道虚幻和真实的差别
先把对幻想的执着给破除,勇敢的接受真实,这样才能迈向解脱之路 —[略说]法界真相
身体是由众生的念头执着于四大[地][水][火][风]四种特性所假合而成, 所以虚名为肉身,四大生灭无常非有真实,不是我们真正的主人,所以这肉身也是生灭无常, 并不是真实的我 — 行菩萨道,如何慰问病患?自己患病又如何调伏?~维摩诘所说经
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
「法我」意义很深远,可以依照不同次第做不同深浅的解说,稍候再说明
「法我」,从佛法上来说,就是指真正真实的我,究竟的我,根本的我,实相的我,觉悟的我
以佛法中的不同佛法名相来说,简单说就是:
清净后的「第八识」(空如来藏、第九识=庵摩罗识)、或「佛性」、或称「自性」
「补特伽罗我」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自我」,
就是『有情众生所认为的自己』,而这通常就是指自己这个肉体或观念中的我。
「自我」或「假我」,「补特伽罗」就是指「有情众生」
【补特伽罗非实有性。虚妄见故名为恶见】
因为「自我」是众生在六道轮回中执着虚妄下而形成观念见解上的我,以及因念而投生成为肉体这个我
但是,除了人道和畜生道,鬼道或天道并不是以肉身为身体,而是意念身,
所以,「我」这个身体,从不断「六道轮回」的过程看来,「我」和「身体」以及「观念」都是虚幻变异的,
而且就是因为不能认清轮回真相,不知道法界的法性原理,不明白佛性,因妄念执着假象的我和客尘而轮回,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这就像在梦中,你想吃梦中的烤肉,或正在吃,醒来,梦中的肉和我都是假的,而且梦中吃肉的想法也是因迷而生,也是虚幻
所以众生执着的这个自我,就像由各种观念织成的梦境,梦中的我就是由各种观念见解织罗而成的,所以没有真实性
相对来说,如果修行者能逐渐明白「法我」,不论生活中或梦中都能逐渐契入「法我」,这就能逐渐见到真实而解脱
所以,就算在梦中,梦中能知见「法我」,这都是好的,因为『实有法我。法性实有』,梦中能见性,也能趣向解脱
总而言之,轮回中的我,因为不能见性,所以浑沌,所以,这种迷糊的我并不是真我,「佛性」才是「真我」
因为众生的欲望和执着,「佛性」被「六尘」所覆盖,所以,才需要透过修行来除盖恢复「真我」「佛性」 — 「真我」与「假我」
「真我」:指轮回的业障身是假我,「有情众生」若能恢复清净圆满的「佛性」,才是真正的「真我」—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什么叫「见性」?
就是明白「法性」原理,
「见」就是明白,「性」就是一切原理,就是一切性、法性、佛性、菩萨性、善性、众生性、凡夫性...
「见性」就是对「一切」,不论是佛法、佛经、世俗、任何言语文字,没有疑惑,能深入佛义、明白原理
「见性」是代表「智慧」,就是有明白原理的智慧,这才是「见性」!
「见性」就是明白原理,明白现象(表相),明白本质和变化,而且是以佛法的知见和思维,而迈向解脱成佛的方向,这才是见性!
所以,「眼睛看不看」不是重点,可有可无,闭着眼睛也能回答众生的疑问
因为「见性」就是「懂」,根本在于「智慧」,「见性」就是有智慧能「看清楚」(明白)一切原理和表相 — 什么叫「见性」?
所以,明心见性不可求,而是要放下一切执着,
这样心才会真正清净,才能明心,才能见性,这样才能真正实证 — 什么是:佛性,法性,菩萨性,众生性,明心见性
根据佛经中说法:(请自行深入经藏就会看到)
娑婆世界是个一般菩萨(小菩萨)都不愿意来的五浊恶世
因为这世界的众生大都充满罪恶,也因此这世界有很多苦的果报
多数的小菩萨因为难以忍受这些世俗罪恶,也深怕感染这些恶习和恶念,所以不愿意来娑婆世界
甚至多数大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也少有发愿在五浊恶世中成佛的,大都发愿在清净佛土中成佛
只有大菩萨才能不怕这些而到娑婆世界普渡众生,而有少数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发愿在五浊恶世成佛
因为,五浊恶世实在太苦太恶太邪太黑暗,这里的众生太刚强难化 — 学校或军中或公司或家庭或人生中的种种霸凌
遇到烦恼的时候, 能认清烦恼的本质是虚妄,
(注:情绪欲望有生灭的特性,是可转变的,本质上是虚幻变异的,若能不被影响,当下就能清净自在, 这时候烦恼就变成空)
因为认清烦恼(欲望)是虚妄, 所以能放下, 而能(顿然或渐修)成就菩提, 这才叫做烦恼即菩提, 也就是先找到问题点, 认清问题, 然后解决问题, 所以说烦恼处就是菩提处, 而不是放纵欲望, 以为纵欲能够得到菩提
这在楞严经初发心二决定义讲的很清楚, 这是从思维上去超越, 所以能放下 — 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净秽一如,就是空有一如,善恶一如,是非一如, 就是不执着于空有善恶是非的不二法门
所谓不二并非唯一,这又是另一个错解, 不二是指非二, 也就是非空非有,非是非非
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 — 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凡夫应该先学是非善恶, 能分辨是非, 能断恶修善, 能以空破有(第一阶段)
能知道万物生灭虚幻不实, 破除心中对自我和对万物的执着
把执着小我转化成慈悲大我, 这样熟悉后, 才学习法身菩萨的不二法门
也就是用"空有一如"(不二法门)破除空和有(第二阶段), 也就是两边不着, 去除第一阶段的法执 — 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楞严经卷第四~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花,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花所灭空地待花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富楼那言:“空元无花,妄见生灭,见花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就像水往低处流,这是地心引力的作用
同样的,六道轮回是众生心念的作用,是一种物以类聚结合而成的共业念力作用
如果每天念念都是六道中的俗世,就会在六道中轮回 — 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一般在红尘世俗的佛弟子很难修行成就
因为世俗欲望和仇恨以及烦恼等等的干扰非常严重
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或电视报纸杂志网路等各种媒体所传播的贪嗔痴讯息都非常频繁,口味也越来越重
在这些欲望和纷扰的洪流下,凡人实在难以抵挡
所以,就算学佛多年也可能少有进步,对于解脱生死没有一点把握
佛陀在圆觉经上说爱欲是一切轮回的根源
因此,佛陀教导佛弟子
1。培养慈悲心,行善布施,让欲望升华,逐渐放下对世俗的贪着和执着
2。守持戒律,远离恶行,避免被贪嗔痴恶业一再腐蚀,这样心念才能逐渐清净
3。忍辱,能忍才能避免一再造恶,才能避免恶念恶行滚雪球般的变大
4。常行精进,透过实修实做,逐渐消除习气,产生定力
因为世俗的诱惑实在很多很大,所以要更多的实修功课来帮助自己不退转
5。要远离世俗纷扰处(尤其网路诤讼处),寻求寂静处(阿兰若处),以利禅定的修持
这点非常重要,因为世俗的引诱和干扰非常严重
透过日常生活和电视报纸杂志网路等媒体,就算佛弟子也难以抵挡诱惑和干扰
6。深入经藏,逐渐明白甚深实相,以出世间智慧破除世俗烦恼和疑惑
智慧是破除一切障碍的根本,所以实修者应逐渐深入甚深智慧
实修者对于以上六项重点都要一一检验和落实
这样逐渐落实六度才能有利修行,避免被世俗欲望所吞蚀,解脱生死轮回才能逐渐有把握
再者,对于四宏愿要能真实面对,好好落实,不要变成有口无心的口号
实修就要做好抉择,然后好好落实,这样才能逐渐看到成果
若是心口不一盲修瞎练或一曝十寒,那只是自欺欺人浪费时间
最后,请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是最后的一道保障和宝藏 — 爱欲是一切轮回的根源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因为认清烦恼(欲望)是虚妄, 所以能放下, 而能(顿然或渐修)成就菩提, 这才叫做烦恼即菩提, 也就是先找到问题点, 认清问题, 然后解决问题, 所以说烦恼处就是菩提处 — 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佛菩萨和凡夫众生的差别就是第八识净化和堕落的差别结果。— 佛经中讲的种种功德是真的吗?
[唯心所现]的意思就是由众生自己的心念就能决定自己所存在的生命型态,以及变现整个宇宙的外观和相貌 — [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明白了[唯心所现]的道理
那就可以由自己学习转念,发起正向心来改变自己和周遭环境,随着正向心的增上,正报和依报就会随之改善
这样大家就能慢慢体会佛经上讲的[心净,则国土净]的道理
只要您慢慢契入甚深观照,就能明白娑婆世界也是净土,无处不是净土 — [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简单说
奢摩他,就是静的法门,是自我安定的力量,就是寂灭
就是止观的止的工夫, 修止成定就是一般讲的禅定
最简单通俗的方法就是静坐, 其实不仅于静坐, 只要能心静都是
例如念佛,拜佛,持咒,诵经,只要能让我们心静,这些都算是
不过末法时期,众生心不清净,戒律不净,修学禅定大都容易着魔境,
所以建议戒律必须精严,并且先学楞严经咒,弄清楚50魔
其实只要工夫到家就能一念入寂 —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这是学习让自己静心的方法,
一般来说就是人或心念先离开问题处,
让自己有时间或空间运用平常练习[奢摩他]的方式来保持稳定
例如夫妻吵架,先离开现场,运用平常实修取静的方式来平息自己
方式例如静坐或念佛或打木鱼
所以,以初浅的[奢摩他]来说,这并没有觉照,这是取静而定
但是在佛经中更高深的[奢摩他]就并非如此,这边先不做讨论 — [略说]以三净观消除习气
云何名为「九种心住」?
谓有苾刍(比丘)令心:1.[内住],2.[等住],3.[安住],4.[近住],5.[调顺],6.[寂静],7.[最极寂静],8.[专注一趣],及以9.[等持]。
如是名为[九种心住]。
(说明:这是讲修学「奢摩他」过程的九种状况,或称阶段,或称次第)
云何1.[内住]?
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摄录其心系在于内令不散乱。此则最初系缚其心。令住于内不外散乱。故名[内住]。
(说明:面对外在一切相和一切境界,寻单一缘而收摄自心,藉此让心系念于内在深处,不让心散乱,这就叫「内住」,也就是初学「内观」,藉由外缘而收摄自心,学习制伏乱心。关于「所缘境界」,例如:自古以来的敲「木鱼」或数「念珠」都是一种所缘方式,「所缘」就是指六根攀缘的六种尘染,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楞严经」说藉由一根所缘而深入观行来断除杂染,这就叫「一门深入」)
云何2.[等住]?
谓即最初所系缚心。其性麁动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于此所缘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挫令微细遍摄令住。故名[等住]。
(说明:在初学内观制伏乱心的时候,因为心性粗重散乱而无法让内观的工夫成遍或等同,所以再次依所缘境界为方便,持续让心逐渐澄净,让粗重心逐渐细微,以便让心能定住,这就叫「等住」。此外,「功夫」是指「武功」,所以应该用「工夫成遍」,就像「下工夫」,「成遍」是按照古文和经文来用,意指遍满,现代人则习惯用「工夫成片」,而「功夫成片」则是误用,所以如果不是指武功,应该用「真工夫」)
云何3.[安住]?
谓若此心虽复如是[内住][等住]。然由失念于外散乱。复还摄录安置内境。故名[安住]。
(说明:虽然不断依照所缘而内观,并持续加强练习而等住,但是由于偶尔失去正念,心跑到世俗外境上,这就要再收摄乱心回复到内观的境界上,这就叫「安住」)
云何4.[近住]?
谓彼先应如是如是亲近念住。由此念故[数数作意]内住其心。不令此心远住于外。故名[近住]。
(说明:这是指要勤于修行内观,随时亲近不远离观照心念而安定的修行,因为这原因,所以心中必须计算数量来让心安住其内,不让心跑到外处,这就叫「近住」,也就是透过计数而让心随时亲近修定。「数数」:第一个数(发音同「属」)是动词,就是要计算,第二个数(发音同「树」)是名词,就是数量,这就像现在一般数羊帮助睡眠的方式一样,「计数念佛」或称「数数念佛」也是这道理)
云何5.[调顺]?
谓种种相令心散乱。所谓色声香味触相。及贪瞋痴男女等相故。彼先应取彼诸相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彼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调顺]。
(说明:这就是直接面对乱心的根源,对于外相色声香味触和男女而起的贪瞋痴,应该直接正视,对这些应该生起罪过和危害的想法,这样想才能增加自己的抵抗力,面对这些世俗相才能制伏乱心而不流散,这就叫「调顺」,就是心因为外相而乱了,就调整而归顺)
云何6.[寂静]?
谓有种种欲恚害等诸恶寻思贪欲盖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故彼先应取彼诸法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诸寻思及随烦恼。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静]。
(说明:之前的「调顺」是面对外相而引起的,此处则是因为内在的念头想法而引起的贪瞋痴,这时同样应该生起罪过和危害的想法,以便增上抵抗力而止息乱心,这就叫「寂静」)
云何名为7.[最极寂静]?
谓失念故即彼二种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诸恶寻思及随烦恼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是故名为[最极寂静]。
(说明:突然失去正念而使上述两种烦恼现行,不过却能马上直接断除恶念和烦恼,就叫「最极寂静」,也就是说断就断,发现妄念就能马上断除,这对初学者可能不容易,但是,只要熟练,其实是可以的,念头既然可以突然跑出去,也是可以瞬间转回来的,因为是瞬间,不需要调顺,也不是安住,所以称为「最极寂静」,例如:一般人常感到疲累,但是疲累也是个念头,马上就能断除)
云何名为8.[专注一趣]?
谓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住。是故名为[专注一趣]。
(说明:这是指本身很勤于修行定观的方法,而且有了「真工夫」和能在生活中实际运用,修行没有中断而念念能持续在三昧禅定的状态中,这就叫「专注一趣」。「加行」:「加」指增上,「行」指修行,「加行」就是精进努力修行。「功用」:「功」是指成功,就是下工夫而有「功」,「用」是指实用运用,能融入生活中实用运用)
云何9.[等持]?
谓[数修][数习][数多修习]为因缘故。得「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名[等持]。
(说明:这是说透过各种数量次第的实修和学习的缘故,而成为不需要精进加行和运用功能就能工夫成遍,在生活点滴中自然而然念念都处于「奢摩他」境界,随时随地都能在三昧禅定中。这种不需要加行和功用,而心随时都能持续在三昧状态没有任何散乱的情况,这就叫「等持」) — 瑜伽师地论:[奢摩他]九种心住
三摩钵提的重点在于观想 就是想像 — [慈心三昧]令诸菩萨。不经勤苦。而能速疾证佛菩提...[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
以初浅的[三摩钵提]来说
这就是学习让自己[转念]的方法,让自己做[正向观照]
让自己转到好的观念和想法和氛围上 — [略说]以三净观消除习气
可以由美味的觉受而转化入观清净光明(这就是[圆觉经]讲的[三摩钵提])— [略说]自修和普渡众生的阶段修行,以及分辨正邪,不取正邪的基础修行
可以由观照佛菩萨光明形象而转化苦受,入观清净光明(这就是[圆觉经]讲的[三摩钵提])— [略说]自修和普渡众生的阶段修行,以及分辨正邪,不取正邪的基础修行
初修就是观想忆念,成就后就是神通幻化利益众生
所以三摩钵提是幻化诸有的法门, 也就是神通法门 —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三摩钵提」就是观,就是冥想,就是想像,也就是神通的原理,也是「四正勤」的3和4步骤,许多大乘观行,都是这原理。— 「转念」与「定、慧修持」的法性原理
观想不是每一种都要表相化,这样很累,心力愿力清净力不够就会更累
可以义理性的氛围化,意境化,简单化,万有归一
所以圆觉经讲的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这些都有很深的实修方式 — 法门实修帖 77#
「禅那」就是觉,就是法义、法性的通达,就是不二,就是中道。简单说就是清净平等的分析和明了而不执着两边。— 「转念」与「定、慧修持」的法性原理]「转念」与「定、慧修持」的法性原理
[圆觉经]上[禅那]的修行法,就是[觉照不二] — [不二]的探讨
就是思维觉观义理,破除世俗虚妄(两边对立虚妄)
这是指观照佛经上讲的种种不同次第法义,观照生灭空有对立两边,以破除妄心 — [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就是当下心念放下对立两边的执着,就是[不二]
例如,工作上遇到不如意,或夫妻有口角,种种心念上的分别执着
自己要能面对而放下心中对两边的执着 — [略说]以三净观消除习气
初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数息, 高深的修行则是实相般若智观照 —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甚深的义理例如,甚深四谛,甚深十二缘起,不二法,第一义谛,
又或者随文入观,思维[心经][般若经]等经的法义
初学者可取佛经上的一四句偈,随时观照日常生活中心态执着的对立两边
这没有场地时间任何一切限制,基本上就是张开眼觉观,开放式的状态下保持觉性 — [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初禅那不像奢摩他那样安住守静,也不像三摩钵提那样幻化诸有
禅那是在空有中自在,住于实相,
如果说奢摩他是单一,三摩钵提就是无量,
禅那则是不空不有,依实相法在生活中面对一切如实观照 —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圆觉经]所教导的三种大乘净观成佛法门
[奢摩他](这就是止静),[三摩钵提](这就是观想),[禅那](这就是觉义,不二)
这全部都是转念的法门,透过三种不同方式,达到转化或破除妄念的目的 — [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这三个禅观方法是成佛的必学法门
这是相当重要的三个方法
不过,只要深入经藏,就会知道佛说这仍然是方便次第, 不过已经是很高的次第了
这三个方法,又可以延生很多更方便的次第法... —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禅定的方式深浅次第各有不同,简略来说大略有几个方式
就是[圆觉经]所教导的三种大乘净观成佛法门
[奢摩他](这就是止静),[三摩钵提](这就是观想),[禅那](这就是觉义,不二)
这全部都是转念的法门,透过三种不同方式,达到转化或破除妄念的目的
第一种,就是置心一处(取静),(这只是最初浅的奢摩他,其实甚深的奢摩他如同禅那)
例如,持名念佛,或观鼻(不做生灭义理观照,只是置心一处,不做观想)
初学者一开始可能需要安静的地方(通俗一般来说就是安静的地方打坐),
比较熟悉后,地方吵不吵闹是没差别的(随处一刹那的时间都能运用,不限定要坐)
再者,就是透过观想忆想,转妄心为清净心,讲白一点就是幻想,这也是神通法
例如,观无量寿经中的观想法,或者慈心三昧的修法,或者所谓光明定,
又或者诵经随闻入观(观想置身法会现场)
初学者一开始可能需要闭起眼睛,又或者先观像来加强印象,熟练后张开眼睛也没问题
场地姿势也没有限制,随处都行
另外,就是思维觉观义理,破除世俗虚妄(两边对立虚妄)
这是指观照佛经上讲的种种不同次第法义,观照生灭空有对立两边,以破除妄心
例如,最初浅的就是观照呼吸数息生灭两边不着,
甚深的义理例如,甚深四谛,甚深十二缘起,不二法,第一义谛,
又或者随文入观,思维[心经][般若经]等经的法义
初学者可取佛经上的一四句偈,随时观照日常生活中心态执着的对立两边
这没有场地时间任何一切限制,基本上就是张开眼觉观,开放式的状态下保持觉性 — [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例如,
生气的时候,佛陀教导我们觉察没有来者与受者,
这属于义理的觉察,这样就能破除生气的妄心,
当然方法不只一种,上述三种类别的种种方法都可以
例如,念佛也行,光明定也行...
对于冷热问题可以修学[光明定],或者[观照生灭]破除冷热,也可以[置心一处修习止静]
蚊子叮咬(痒)的时候可以修学[慈心三昧],[光明定]也行
肚子饿的时候可以采用[奢摩他]的方式让烦恼[止静],
这时候烦恼业障就会止息,就不会感到饥饿
男女欲望来的时候,急忙烦躁的时候,担心害怕的时候,口欲来的时候,购物欲来的时候,
修止静或观想都行或者思维生灭虚幻
意见冲突的时候,修慈悲观或觉照生灭虚幻法义
生病的时候,太亮太吵睡不着的时候,想睡觉的时候,闻到臭味的时候,闻到美食的时候
这些念佛持咒或光明定或觉照生灭虚幻法义都行
看到美女俊男的时候,被毁谤或称赞的时候,为钱愁苦烦恼的时候,
遇到灾难的时候,为了婚姻生子苦恼的时候,
这些可以思维观照佛经讲的六道轮回法界真相的法义
昏沉的时候,修[光明定]或者[慈心三昧],浮躁的时候,修[止静]
被鬼神非人干扰的时候,这应该[观照实义]或者[慈悲观][慈心三昧]或者[光明定]都行
拥有神通的时候,享受轻安快乐的时候,自以为实证的时候
这些应该[观照实相义],以破除贪着
以上这些状态只要多练习,就会由浅入深,
觉观的能力就会逐渐变好,不容易堕入迷惑执着之中
日常生活就能逐渐随时保持在(或近于)禅定觉照的状态 — [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透过这些净观的方法来达到禅定的状态,
这时候妄心消除,佛性的圆满功德就会逐渐显露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因为佛心显露,所以当下业障逐渐清净
所以就能让身心转为清净,原本身心的业障痛苦就会逐渐消失 — [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基本上原理和行法就是如此,
至于佛弟子自己的领会和运用有多深
这就要看个人因缘根器和业障深浅影响的不同了 — [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其实佛法讲的不分别执着就是指[不二] — [不二]的探讨
学佛不是什么都不懂,而是要对法义清清楚楚却又不分别无挂碍 — [探讨]小乘是大乘的基础?
[真正的不二]是指~
虽能分辨美丑和苦乐的表相,却不会堕入美丑和苦乐的执着,能知实相,不堕入虚幻
也就是不会堕入苦受中而觉得很痛苦,也不会陷入享乐的欲望中而沉迷于幻境
所以这样的觉者当然不会堕入酒色财气中,也不会堕入人生的苦难感受中
所以菩萨能入六道普渡众生而不觉苦 — [不二]的探讨
只有真正不着两边的「不二」和「中道」才能真正的自在解脱轮回,这才是真正的清净自在 — 执持各自是非对错的轮回VS真正不二中道智慧的解脱
[左道]和[右道]可能都是障碍真相的一边
能不能破迷开悟,那要看自己对待两边的心量了 — 智者见真,愚者疑伪
提升清净心光明心,体验不二法,光明不思议,当下即净土 — [解析]感恩娑婆世界,实修不二法,当下即净土
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思维佛法,实修佛法 — 学佛成佛有四个阶段....佛经为什么需要一遍又一遍的读诵?
世间人往往好逸乐,在财色名食睡中打转,迷失在错误的知见中,起惑、造业、受苦。若能舍离放逸之心,迷途知返,亲近善知识,念念靠在法上,即能转识成智、转染污成清净。从随业流转中出离,不再烦烦恼恼,如此身心解脱,才是真正的乐、真正的自在。— 常近善知识
《华严经》云:「若能远离恶知识,则得亲近善知识;若得亲近善知识,则能修集广大善。」实修实证的大善知识,提点我们因缘果报之理、戒定慧之法门,乃至直示明心见性的顿悟法门,指引我们正确的人生方向,引领我们日日精进、远离懈怠,一步一脚印,迈向菩提大道。— 与善知识同行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三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复次善男子。汝因此故。
求善知识。勿于身心而生疲倦。
见善知识。勿生厌足。
请问善知识。勿惮劳苦。
亲近善知识。勿怀退转。
供养善知识。无令间断。
随顺善知识教诲。不应违逆。
于善知识所有功德。不应疑惑。
闻善知识演说出离门。应生决定。
见善知识随顺烦恼行。勿生嫌怪。
于善知识所生深信心不应变改。
何以故。善男子。菩萨
因善知识。闻一切菩萨行。
因善知识。成就一切菩萨功德。
因善知识。出生一切菩萨大愿。
因善知识。引发一切菩萨善根。
因善知识。积集一切。菩萨助道法。
因善知识。开发一切菩萨法光明。
因善知识。成就一切菩萨出离门。
因善知识。修学一切菩萨清净戒。
因善知识。安住一切菩萨功德法。
因善知识。清净一切菩萨自性心。
因善知识。发明一切菩萨坚固志。
因善知识。具足一切菩萨陀罗尼辩才门。
因善知识。能生一切菩萨清净藏。
因善知识。出现一切菩萨智光明。
因善知识。获得一切菩萨增上愿。
因善知识。得与一切菩萨同一愿。
因善知识。听闻一切菩萨殊胜法。
因善知识。得到一切菩萨秘密处。
因善知识。得至一切菩萨法宝洲。
因善知识。得增一切菩萨善根芽。
因善知识。增广一切菩萨智慧海。
因善知识。守护一切菩萨深密藏。
因善知识。任持一切菩萨福德聚。
因善知识。清净一切菩萨受生道。
因善知识。领受一切菩萨正法云。
因善知识。游入一切菩萨出世道。
因善知识。发起一切菩萨大欢喜。
因善知识。获得一切如来菩提果。
因善知识。摄取一切菩萨妙行。
因善知识。开敷一切菩萨功德。
因善知识。往一切方听受妙法。
因善知识。演说一切菩萨心。
因善知识。成就一切菩萨大慈力。
因善知识。出生一切菩萨大悲力。
因善知识。摄持一切菩萨自在力。
因善知识。出生一切菩萨菩提分。
因善知识。能作一切菩萨利益事。
善男子。一切菩萨。
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
由善知识成就。自在受生。
由善知识显示。得宿住智。
由善知识开发。知一切劫。
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
由善知识观察。不毁犯菩萨戒。
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
由善知识养育。不退失菩萨法。
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
由善知识教诲。不入二乘地。
由善知识引发。得出离世间。
由善知识覆护。能不染世法。
由善知识抚育。修一切菩萨行。心不散乱。
由善知识发起。辨一切助道具。心不退屈。
由善知识势力。不为业惑之所碎坏。
由善知识任持。不为诸魔之所恐怖。
由善知识被忍辱甲。能受一切恶言毁辱。
由善知识安慰。于世苦乐心无忧喜。
由善知识生长。能灭诸憍慢常爱乐法。
由善知识守护。能令菩萨净戒圆满。
由善知识威力。能了诸法心无所得。
由善知识安慰。能于三界心无恐怖。
由善知识教示。能知善巧出三界道。
由善知识劝修。信甚深法心无厌足。
由善知识教导。不为名利憍慢逼迫。
由善知识演说。得宿住智知过去因。
由善知识加持。于未来际而得善巧。
由善知识能生。得善巧智知三世等。
由善知识摄受。能转众生依正业报。
由善知识普守护。能内怀惭愧具足众善。
由善知识随顺力。能和颜软语引导众生。
由善知识修行力。能离一切断常诸见。
由善知识随顺守护。能远离利衰毁誉等法。
由善知识显示。不说己能。赞他功德。
由善知识巧示。能勤修习菩提分法。
由善知识决择。能演契经甚深理趣。
由善知识劝修。能爱乐成就头陀功德。
由善知识先导。于诸空法而得善巧。
善男子。由依止承事善知识故。能增长一切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菩提分法。
何以故。善男子。善知识者。
能清净诸恶法。
能退舍诸盖缠障。
能散灭无明黑暗云。
能解散一切诸见缚。
能引出生死大苦城。
能舍离决定住着处。
能裂坏一切恶魔网。
能拔除一切苦毒箭。
能出离无明深林。
能超过邪见旷野。
能越度诸有瀑流。
能拔出爱欲淤泥。
能不入诸邪恶道。
能显示菩提路。
能令安住不放逸。
能引至修行处。
能清净一切智性道。
能令增长智慧眼。
能令长养菩提心。
能令发起大悲意。
能说一切菩萨行。
能诲示一切波罗蜜。
能安置一切菩萨地。
能令获得诸忍门。
能出生一切诸善根。
能成辨一切助道具。
能施与一切大功德。
能令普到一切如来所。
能显示一切功德法。
能劝修一切胜利益。
能策励一切所修道。
能显示永出生死门。
能杜绝一切诸邪径。
能令趣入真实道。
能以法光普照耀。
能以法雨普润泽。
能令尊重师长离诸懒惰。
能令入白净法心无厌足。
善男子。
善知识者。如轨范师。能以善语而诲示故。
善知识者。犹如伴侣。住阿兰若不舍离故。
善知识者。如胜神通。能现种种诸自在故。
善知识者。如金刚剑。能截烦恼及随眠故。
善知识者。如亲教师。能为忏除五犯罪故。
善知识者。如胜静虑。能灭一切随烦恼故。
善知识者。如摩尼镜。令现前证宿住智故。
善知识者。犹如桥梁。能令超度诸有流故。
善知识者。能断疑网。业异熟中善决断故。
善知识者。能善安处。令速入于不退地故。
善知识者。能令深信。微细业果如自见故。
善知识者。善能劝修。毁呰一切不善法故。
善知识者。是智慧眼。一切法中不执着故。
善知识者。心如明灯。顺本觉性而觉了故。
善知识者。如说道者。为大丈夫处会说故。
善知识者。能舍恶友。不入恶人之住处故。
善知识者。舍不律仪。能令增长善律仪故。
善知识者。能教时语。随众生根而发言故。
善知识者。劝随顺修。令舍衣食摄众生故。
善知识者。为先导师。令如所说而修行故。
善知识者。令其深入。等持等至皆深入故。
善知识者。犹如良医。能于饮食知节量故。
善知识者。如瑜伽师。能令趣入相应行故。
善知识者。能为显示。令见菩萨胜境界故。
善知识者。能为觉悟。令于诸法觉本性故。
善知识者。能为安慰。令诸众生无忧恼故。
善知识者。犹如羂索。能摄众生入佛智故。
善知识者。如得王印。于一切法无障碍故。
善知识者。为能引发。令诸众生趣种智故。
善知识者。为法园苑。是诸菩萨爱乐处故。
善知识者。如威猛将。摧伏一切诸魔军故。
善知识者。为大明咒。能除一切诸苦厄故。
善知识者。犹如大船。超过生死至彼岸故。
善知识者。如如意珠。能令所愿皆圆满故。
善知识者。能为救护。于诸恶道救众生故。
善知识者。为先导相。修佛十八不共法故。
善知识者。如庄严具。庄严一切净法身故。
善知识者。如妙璎珞。庄严发心诸佛子故。
善知识者。犹如长子。能绍佛种使不断故。
善知识者。如贤德瓶。圆满诸佛智功德故。
善知识者。如净摩尼。能清一切垢浊心故。
善知识者。如清净戒。能令三业皆清净故。
善知识者。犹如关钥。能开一切解脱门故。
善知识者。犹如大路。行佛智行所行处故。
善知识者。是佛境界。非诸二乘境界地故。
善知识者。如正智教。非是三乘所知境故。
善知识者。如等流果。从诸种智同类生故。
善知识者。如明净眼。能示众生夷险道故。
善知识者。如陀罗尼。能持修学诸众生故。
善知识者。为能发起。发起一切智慧明故。
善知识者。为能断灭。断灭一切无明暗故。
善知识者。如最胜药。能除众生诸惑病故。
善知识者。如无尽藏。充满众生种种愿故。
善知识者。如善方便。善巧证得诸佛地故。
善知识者。犹如门户。少欲知足所行道故。
善知识者。如能作业。能令勤修清净业故。
善知识者。如说道者。远离险难诸因缘故。
善知识者。犹如止观。息灭一切渴爱法故。
善知识者。为说慧者。令入甚深无生义故。
善知识者。能为照明。令见因果不失坏故。
善知识者。如闲静地。能静其心修习道故。
善知识者。为示道者。引诣如来集会所故。
善知识者。犹如日月。能为照明甚深法故。
善知识者。如轨范师。能为分别微细智故。
善知识者。为能觉悟。令悟诸法如梦幻故。
善知识者。为胜仪范。随顺众生常护他故。
善知识者。能知世智。去来语默心无乱故。
善知识者。厌不善心。性自觉悟远愚迷故。
善知识者。承奉尊长。无我无人及懒惰故。
善知识者。销灭诸惑。观自他身不可得故。
善知识者。具觉悟智。随顺觉知世出世故。
善知识者。离无益事。能令自他超诸有故。
善知识者。为真实智。普知一切生灭体故。
善知识者。无得无忧。观察过去自业体故。
善知识者。住头陀行。以菩萨法常洗涤故。
善知识者。得义无碍。觉悟差别真实体故。
善知识者。不求赞美。不显己德益尊敬故。
善知识者。具妙忍智。于自业果深觉悟故。
善知识者。远离在家。不以利养而亲近故。
善知识者。住远离行。舍无义语近真实故。
善知识者。修行正境。常勤修习四念住故。
善知识者。善巧问答。于诸问答无不知故。
善知识者。能摧异论。善能安立摧邪见故。
善知识者。不厌贫穷。于彼能生慈愍心故。
善知识者。能为法摄。真实法中令深入故。
善知识者。能以财摄。令诸众生修善行故。
善知识者。常修知足。厌离守护诸过失故。
善知识者。赞叹净戒。于诸种种甚深戒果能体解故。
善知识者。诃责破戒。谓于种种破戒过失深觉悟故。
善知识者。能具足戒。谓无谄诳如理受持正念知故。
善知识者。能善观察。于善不善一切法中勤请问故。
善知识者。能为先导。劝诸众生于佛菩提令勤修故。
善知识者。住不退转。舍四颠倒知倒性故。
善知识者。住真实相。普知诸法皆无相故。
善知识者。住真实解。谓知识灭名色等法皆不生故。
善知识者。得无所畏。谓觉诸佛甚深法门体相用故。
善知识者。净戒住处。谓于菩萨戒身戒相智普知故。
善知识者。深入定门。谓离欲泥住三昧故。
善知识者。心无垢浊。谓离盖缠住净心故。
善知识者。得诸总持。谓如实演说心无着故。
善知识者。知甚深门。谓能普入法本性故。
善知识者。信心住处。住诸善法根本处故。
善知识者。住寂静教。谓普除灭诸渴爱故。
善知识者。住正直道。谓能普知苦无我故。
善知识者。住菩萨地。谓于十地普了知故。
善知识者。是智慧地。谓于诸法无迷惑故。
善知识者。是诸佛地。谓能出生菩萨法故。
善知识者。住真实道。一切二乘不能知故。
善知识者。得无尽辩。能说如实知见体故。
善知识者。善离忧恼。知生死苦本无我故。
善知识者。非文字境。知语言道不可得故。
善知识者。住无生法。谓知识性不可得故。
善知识者。是能寂静。谓能除灭诸烦恼故。
善知识者。能灭邪见。谓能安住正见中故。
复次善男子。
善知识者。犹如慈母。出生一切佛种性故。
善知识者。犹如严父。广大利益亲付嘱故。
善知识者。犹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法故。
善知识者。犹如教师。示诸菩萨所应学故。
善知识者。犹如善导。能示甚深波罗蜜故。
善知识者。犹如良医。能治种种烦恼病故。
善知识者。犹如雪山。增长一切种智药故。
善知识者。犹如勇将。殄除一切诸恐怖故。
善知识者。犹如船师。令度生死大瀑流故。
善知识者。犹如商主。令到一切智宝洲故。
善男子。汝今若能如是作意。正念思惟。当得亲近诸善知识。—— 【善知识】 ~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华严)
在[楞严经]讲的很清楚,
[楞严经卷四]中的[初心第二决定义],讲的就是要看清楚烦恼的根源
这根源就是六根,因为六根贪着六尘,所以,认清楚烦恼所在
由断除六根烦恼,一门深入(此非一般讲的一门深入), 即可实证菩提 — 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在[维摩诘经],由[不二法门]来解[烦恼即菩提]
不二是指[空][有]不二,[正][邪]不二,[是] [非]不二....
这也就是[六祖坛经]讲的36对, 用意在离两边执着
所以,这并不是说[空]就是[有],也不是说[正]就是[邪],也不是说[是]就是[非]
不二不是指唯一, 而是指不着[空]不着[有],不着[正]不着[邪],不着[是]不着[非]
所以[烦恼]即[菩提],这是对立的两边
真正的不二实相义就是不着[烦恼]不着[菩提],两边都不执着,这才是[大乘第一义] — 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并不是我们这种凡夫
凡夫应该先学是非善恶, 能分辨是非, 能断恶修善, 能以空破有(第一阶段)
能知道万物生灭虚幻不实, 破除心中对自我和对万物的执着
把执着小我转化成慈悲大我, 这样熟悉后, 才学习法身菩萨的不二法门
也就是用"空有一如"(不二法门)破除空和有(第二阶段), 也就是两边不着, 去除第一阶段的法执 — 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以下是适合初学者的初浅方便说,
(甚深的境界并非完全如此,例如奢摩他有更甚深的境界,详情请参阅解深密经)
简单说
奢摩他,就是静的法门,是自我安定的力量,就是寂灭
就是止观的止的工夫, 修止成定就是一般讲的禅定
最简单通俗的方法就是静坐, 其实不仅于静坐, 只要能心静都是
例如念佛,拜佛,持咒,诵经,只要能让我们心静,这些都算是
不过末法时期,众生心不清净,戒律不净,修学禅定大都容易着魔境,
所以建议戒律必须精严,并且先学楞严经咒,弄清楚50魔
其实只要工夫到家就能一念入寂 —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三摩钵提,就是观想忆念,就是观出形象,
只要静坐念佛拜佛持咒诵经中,有加入观想忆念佛菩萨形象和佛国净土都算在内
佛经中很多讲三昧的经典其实都是三摩钵提,观无量寿经也是,
初修就是观想忆念,成就后就是神通幻化利益众生
所以三摩钵提是幻化诸有的法门, 也就是神通法门 —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禅那,则是在分别中,了了分明,不起分别
初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数息, 高深的修行则是实相般若智观照
禅那不像奢摩他那样安住守静,也不像三摩钵提那样幻化诸有
禅那是在空有中自在,住于实相,
如果说奢摩他是单一,三摩钵提就是无量,
禅那则是不空不有,依实相法在生活中面对一切如实观照
佛陀在圆觉经说,三世诸佛没有不依照三净观顿渐修行而成就的 —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47.52.130.92/)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