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金刚经最重要的道理就是讲[不着四相]和[无住生心]
这其实就是讲般若实相的入门
是教导已经发起大乘菩提心的发心菩萨的法门(详阅经典就会知道这点)——您懂金刚经吗?您真的开悟了吗?您真的实证了吗?
金刚经讲的是菩萨心要,是为声闻转菩萨次第的弟子所讲的课程——[注意]您懂金刚经了? [略说]常见末法众生看金刚经的一些现象
金刚经讲的破除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忘了自我(我相),,也忘了外在一切(人相众生相),,更忘了生死(寿者相)——分别而不分别, 不分别而分别 ~ 圆觉经:净觉随顺,金刚经:破除四相
如何验证我执和破除我执呢?如何破除四相呢?
其实都在日常生活的实修
如[楞严经]所说,因次第尽,这要由生活中逐渐破除
如何在生活中实修来破除呢?
就是以[第六度般若蜜]的观念来落实六度般罗蜜的前五度
就是以[无住生心]和[不着四相]的观念,来落实[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这样就能逐渐实证[般若般罗蜜]
这在很多经中都讲的很清楚,例如[般若]系列经典或[大宝积经]...——[注意]您懂金刚经了? [略说]常见末法众生看金刚经的一些现象
对于外在险恶的环境和邪知邪见,,我们要能正确的分别,,而后来又能不分别执着,,心境平等
这就是净觉随顺和破除四相,,先手握长铁杆保持平衡,,后来要能身我铁杆钢索一切都不执着
却又能不堕入外道邪见中,,也就是虽不执着,,却也不会掉下钢索,,而能自在的走向彼岸——分别而不分别, 不分别而分别 ~ 圆觉经:净觉随顺,金刚经:破除四相
重点在于谦虚和我慢,以及累世的邪见因缘
只要不常保持谦卑心,不破除我慢,就容易堕入魔境
又或者因为过去世的外道邪见因缘,所容易走往错解的方向
重点就是保持谦卑心,就不会走错路
才不会自以为明白了或开悟了或实证圣境了
最好先把楞严经50阴魔看清楚,才不会误入魔境而不自知——[注意]您懂金刚经了? [略说]常见末法众生看金刚经的一些现象
佛经很多,佛义很深远,千万别读过一两本经就自以为开悟了
多看看,就能逐渐知道自己的肤浅
看到,不代表知道
知道不代表全然明白
明白不代表全然实证
所谓半瓶水响叮当
众生应该明辨自己的处境,才能迈向真智——[注意]您懂金刚经了? [略说]常见末法众生看金刚经的一些现象
有些事情是我们自己需要学习的,是我们自己需要发大心承受的,
不是把它变成别人的工作,,这样我们自己就没有学习的机会,又如何成就呢
先站稳自己的脚步,,心净就有光明,,有光明,,就不需要做什么外相的事情,,请相信光明的心
如果能真正不分别保持清净心,,然后逐渐成就平等性智来普渡众生,,
而且真正做到以妙观察智来分别众生根器,,广行适应众生的方便妙法
如此即是,,分别而不分别,,不分别而分别——分别而不分别, 不分别而分别 ~ 圆觉经:净觉随顺,金刚经:破除四相
不管是哪种宗教 ,
一般人所做的,大都还是以求福报的心,而造作了有漏功徳,
都是为了某种目的, 而去做功德
相反地, 真菩萨无我相,无菩萨相,无众生相,无所证而实证, 这即是金刚经的要义 ——有没有功德?有漏和无漏功徳?
布施以后,了知一切皆为因缘和合而有,缘灭则无,本性皆空,所以没有布施者、没有接受布施的人,也没有所布施的物品;持戒,没有能持之心,没有所持之戒,能所俱空,持而无持;忍辱,没有能忍之心、没有所忍之境。所以六度的每一度都有般若,都是能所俱空。我们做了善事,做了功德,要能所俱空,进一步连空亦不执著,能够依此修行,方能契悟本具的清净心。—— 修行了数十年,读诵了数百部佛经,所以你是老修行?!
菩萨有心布施之际,应提起大智慧,作有意义的利人大业,不可心怀着真布施,不怕假和尚的自误误人观念,应审慎布施时的心地是否正见、平等、慈悲否?受施者是否如法的可受你行施,而后三轮体空,达成布施波罗蜜自度度人,自利利人之菩萨道。
开悟圣僧云:布施莫着相,着相则无功;能作三空想,福德遍虚空。——台湾[如本法师]佛学问答:『真布施不怕假和尚?』,正信佛弟子应如何看待这个观念?
[三轮体空]才能叫做[波罗蜜] —— [略说心法]自他不二
能达到无相定的状态叫做大涅槃,就是成佛。而要达到无相定必须要破除色声香味触和生住坏灭,以及男女这些执着,方法就是不断地修习定(就是三昧)、慧、舍(就是定慧等持) ——吃肉喝酒是空?请看看什么是无相定?定?慧?定慧等观?该怎么修? ~大般涅槃经
烦恼从何处而来? 凡夫遇到痛苦,总是习惯指责外境;认为有一个外境让“我”产生了烦恼与痛苦!然而,外境瞬息万变,无常变迁,没有一个境界会恒久存在;既然外境虚幻,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痛苦?原来是心中的妄想,不断缘虑已消逝的境界,在妄念的堆砌中,盖起了贪、瞋、痴、慢、疑的心墙,让人与人之间产生误解的鸿沟。
烦恼从何处而去? “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起烦恼时,无限痛苦从心而生;歇下狂心,就会发现,无限的清凉法喜亦由心生。】
什么是相由心生?
就是心念决定正报和依报
就是意念决定自己和外在环境的存在形式——什么是相由心生?
问题就在于自己的心,一切外境都是内心的反射,即是所谓「相由心生」
如果您没有调整好发心,没有正确的发心,那么当然无法迈向真善与光明,而使自己不断陷入忧郁烦恼与黑暗之中
反之,如果发心正确,当下即是光明!这点,只有真心才能得以体会与证明!————真心实做,就会得道多助,必定成事
所以想成佛,就要发心成佛
想成佛,就要先知道佛心
发起和佛同样的心,这就是楞严经讲的第一决定义
这样的直心才能快速成佛
所以佛法是心法
依照众生因缘次第不同而有不同的引导方式和过程,这就是表法
一切表法都在引导不同众生逐渐契入心法,就是逐渐入佛种智
对于一切自身和外在环境的不顺遂和苦难
应该反观自心,调整增上
这样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就能改变正报和依报
发起佛心,就能逐渐成佛——什么是相由心生?
如果我们的心念被外相所左右,那就会陷入[心][相]牵扯共业的轮回之中
因为心念是相的制造者,相由心生,但是心又受到外相影响而迷惑,所以形成滚雪球般的巨大谜团,变成累世轮回
因此,想要解脱轮回,不再生生世世被现象所困惑或因为轮回而痛苦,
那就要自己超越外相,让心念导向真实,这样心念就会成就正向的作用
例如佛经上常谈到的[色][受][想][行][识]
[色]包含的很广,简单说就是外相,就是外在一切现象,眼睛所见就是[色],
所以不要被眼睛所见的外相所迷惑,这就是修行的根本
所以在[楞严经]中[色阴]现象讲的都是看到或听到外在现象
再者,[受]就是觉受,佛经上到处都是教导修行人要超越自我觉受,不要陷入觉受之中,不然就容易累世轮回
所以,修行人不要或哀或怨或叹或悲或傲,这些在[楞严经]讲的[受阴]现象也说明的很清楚
以上所讲的[色][受]现象就是[外在现象]和[身体感受]对众生的影响
再者,[想]就是心念的执着,[楞严经]也讲了十种执着,这自己可以参阅
如果超越了上述[色][受][想]现象,佛经上说就会有神通了
但是,虽然有了神通,不过[知见]上没有透彻,却因为神通而以为自己全懂了
那就会堕入自以为是的[邪见]中,就变成[行][识]现象的共二十种外道
所以,[行]就是细微的心念执着,就是所谓的[第七识]现象
而[识]就是指[第八识]的恶种子或错误知见,这是最细微的习气种子,是根源
因为早期强调互动式教学,和电脑科技的发达,
所以,近年来大家都对[互动]有了新的观念和了解
例如,对于网页或各项科技产品都会强调[主动的互动式]的功能,尤其在教学上更是如此
由设计者设计主动引导或诱发人们学习的介面程式,来引导和加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谈到互动,其实[身心]或[心和外相]的影响也是如此
也就是[第八识]和外界的互动状态也是如此
外相对[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产生作用,而形成[第六识](意识)的概念执着,最后变成[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习气种子
同样的,[第八识]的习气种子也影响[第六识]对外相的判断,形成执着
这就是一种互动式的交流状态
[心念]的原理就是如此,其实很简单,懂了原理就很简单
如果超越了对表相的执着,那才能超越肉体的存在,而逐渐回到正面的精神状态
不用怀疑,道理就是如此,因为佛菩萨就是如此,佛菩萨就是最好的案例——[生命]和[心念]的原理
能分别而不分别,,不分别而分别,,心无所障碍,,法随心生,,随缘而生灭,,如此来利益众生,,这才是大智慧
先站稳自己的脚步,,心净就有光明,,有光明,,就不需要做什么外相的事情,,请相信光明的心——分别而不分别, 不分别而分别 ~ 圆觉经:净觉随顺,金刚经:破除四相
真正的力量在于佛心,无执着才能破除外相,而不是幻想有什么实际的力量
真正的力量是来自于:慈悲、清净、平等、光明、智慧!——「法器」的法性原理,&破除部份人对「金刚杵」的疑惑
学佛不是只有念念佛或诵诵经(这只是基本定力修持和思维佛法的先前步骤),
而是要懂成佛的原理和方法,这样才能以理服人,而且还要透过实际实修来验证,真正改变自己的心性和修养,这样才能使人信服
您明白种种原理和方法吗?您真正实修过吗?您能为众生解说种种疑问和迷惑吗?
再问一次,
您懂什么是佛法吗?明白佛法的原理和方法吗?真正实修过吗?能解说和破除众生的种种疑问和迷惑吗?
您真的是佛弟子吗?您懂什么叫做佛弟子吗?懂什么才是真正学佛吗?
请大家好好思维和反省以及改进
修行佛法有四或五个次第(阶段)
那就是[亲近善知识],[抄写或读诵佛经],[思维解义],[实修改进],[为众生演说]
大般涅槃经上说,如果不能深入思维这些问题,那就算经过累劫,也一样无法成佛
所以大家可以思考看看,自己在哪个阶段?——您懂什么是佛法吗?明白佛法的原理和方法吗?真正实修过吗?能解说和破除种种疑问和迷惑吗?
也就是,众生在「无明」(不明白法界真相的愚痴状况)的状况下,对「世界」和「我」有了错误的认知,而产生错误的执着
在这样累生累世的轮回变化中,执着于某一世、某件事情、或物品、或人、或感情,
而无法看清真相、无法提升智慧、无法超越,(就像刚刚所说的蚂蚁或蜜蜂)
这些执着的事物或相或人或感情(而过去世那些你又记得吗?),难道不是虚幻吗?难道这样的执着不是愚痴吗?
以「因果轮回论」和佛法(佛经中佛陀解说「神识」的原理)来说:
生命并不会真正消失,而是随心念和业力(自己与众生的共业影响力)不断的流转,不断的轮回转生(就是世俗说的投胎)
(业力之说并不是虚幻,业力就是宇宙中「一切」相互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就像「蝴蝶效应」)
从因果轮回论和佛经中的教导,在六道轮回中或其他的佛国世界,
众生都是相应而生的,也就是随不同的心念与业力而产生(投生、转生、化生)
就像在天道中,天人的世界中,不会有畜生、饿鬼和人类
(这是什么概念的世界?就是没有杀生!不需要为了吃而杀生!
当然,不仅如此,也没有世俗人间的污秽与丑陋,更不是以人类所明白的肉身存在)
而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中,也没有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不仅如此,是更胜过天道一切的净土
只有莲花化生的往生修行者(姑且称为修行者或善人,但是并不是人类认知的人类),而且没有世俗男人女人的差别
又例如,就算以现代科技所发现的外星人(不论是发现或未发现),也不是人类所认知或能明白的生命型态
所以,人类只是以自己狭隘的观念在乎或害怕自身的延续问题,并不是真正明白生命的真相
(意思是说,执着于现在人类型态的生命,这是未开化、愚痴无智的,也就是观念狭隘的问题,也是没有开悟)
从超越人类认知与智慧的佛法究竟智慧中
众生更应该注意和在乎的应该是自己的心念和行为所造成的业力,以及如何提升心念与智慧和对法界真相或法性原理的认识
不要陷入当下世俗中的一切执着,而应该试着不断超越和提升当下身心的各种境界,以契入佛法中的究竟根本与真相——以「法性原理」来谈「传宗接代」与人类的延续
为什么佛陀「拈花微笑」只是一笑而没有言语?
因为,不需要言语!
为什么「佛手与佛心」一书,书中没有任何文字?
因为,不需要文字!
「拈花微笑」,不需要语言与文字,却是一门深奥的佛法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心才是根本」!
「拈花微笑」只是一个表征,一个象征,重点是它所传递的心境和心法
以心境和智慧的次第来看,这种法门非常深奥,所以,这属于佛法中的甚深法门
也就是,这是一种有同等心境和智慧才能契入的法门,而其他人,只是推敲,所以不会真心微笑和会心一笑
也因此,差距更远的人或凡夫性更重的人,会觉得不屑,或对「无字书」感到无聊。
其实,真正的真教、正教,真正传递的是信念,一个成佛的真正根本实义
而真正理解信念、明白信念、接受信念、以此信念而活、传承此信念,这才是真正得到此信念,才是真正得到传承
所以,六祖以后不传衣钵,而是以此信念传承的教法才是真正「正法」,如果脱离此信念而徒具表相,那就不是正法
而且,一切表法的目的,最终是要让众生让信徒逐渐明白信念而契入真心,这也是「佛手与佛心」一文的用意
因此,看到「佛手与佛心」一书,当下的重点是:
能不能当下接受到信念和佛意,能不能当下沐浴在佛法的氛围中,能不能融入佛心之中,能否当下沐浴在清净光明的法乐中
这就像「拈花微笑」,当下能否明白佛意与佛义而会心一笑,能否得到其中信念,而得到传承
至于,要如何去探讨「佛手」与「佛心」,那都是题外话了,因为当下即是
当然,就算不能融入本心,不能体会本心,而从佛法正知见,以正思维的方式去推敲,这仍是属与佛经中教导的正观,也是正确的
虽然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东施效颦」这些话,但是,这也是学习的必经过程,经过不断的画描,才有可能真正体会其中真义
总之,没有对错,只有次第和体会上的差别,而这不是无聊,也不只是考题,更重要的是真正的信念,就是「拈花微笑」!
而且,信为功德母,在虚心学习能信的基础下,才能逐渐显露真心,才会有真正的功德!
众生执迷虚幻假相,就如同一直在梦境中,浑然不知觉醒
身处红尘俗世中,要放下执着并不容易,
身在泥中,又要出淤泥而不染,这不但要有决心,还要肯努力,更要有恒心和毅力
而最重要的就是在当下的一念,这每一个当下的一念,就决定未来的走向
世俗的一切终究会消逝和随着轮回而幻灭,
而当下的一念却可以决定我们逐渐走向光明还是不断陷入浑沌
娑婆世界中修行不易,
但若能一念乃至十念往生西方弥陀净土,无非是个最方便最容易的选择
虽然如此,但若能在娑婆中学习破除虚妄而见性,
无论在修行次第和成就速度或往生净土的品位,自非一般行者可比拟
由经上可知,释迦牟尼佛就是最好的证例——众生平等,&实相与差别相
以「菩萨行者」来说,
自己要明白「法性」原理,明白「无量义」,明白修行和法门的深浅「次第」,明白「众生性」
这样才能判定众生根器,才能依照次第说法
但是,「菩萨行者」如何能做到上面这些呢?
这就要自己深入经藏、佛法和实修
就是要发「四无量心」、修「六度波罗蜜」、行「四弘誓愿」,这样才是「菩萨行者」
如果没有深入经藏,没有明白佛陀的教导,当然无法知道这些
如果没有深入佛法,就无法明白佛法的各种法门和其深浅次第原理,就无法明白法性
如果自己没有发「四无量心」和「四弘誓愿」,就不会入世解救众生的种种烦恼和痛苦,就不会学无量法
可参阅:「四弘誓愿」的法性原理内涵
如果自己没有这样深入实修,当然就无法明白「苦」和「苦性」(来源和原理),也就无法解苦、救苦,
如果没有深入修行,没有深入诸法,没有深入「众生界」,当然也无法明白「众生性」和「法性」
所以,要自己先深入经藏和佛法,并且实修,这样才能知道「法性」(包含苦性、一切性,法其实包含一切)、「众生心、性、欲」——以「法性原理」看大乘和小乘根器
有多少实修,就有多少作为;有多少作为,就有多少实修
这是因为,真正有多少实修,就能做多少利益众生的事情
同样的,真正实际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自己才能从中实修而得证——有多少实修,就有多少作为;有多少作为,就有多少实修
世俗上,很多事情都很假,
例如:徒有虚名,没有实力作为却居高位,又或者各种诈骗集团和诈骗手法
又例如:假牛奶、假木耳、假米粉、假钻石...,甚至假和尚或伪经,什么都有假的
但是,无论如何,修行这件事情假不了,修行要真修实干,才能真正解脱和成佛
一切虚假,都会因为心念(自己和众生)引力而产生的共业庞大引力,让自己自食恶果,堕入恶道之中——「觉有情」
从佛经中,我们可以知道,生命的型态非常多样,超越以往甚至现今一般人类的认知
不仅有人类(人道)、动物(畜生道),鬼(鬼道)或神灵(这部份包含鬼道、仙趣、天道三种)或地狱(地狱道)也都是真实的
生命并不会真正死亡而消失,而是随着心念和行为的造作,形成综合的业力而驱使生命流转成另一种生命型态,这过程就叫轮回或转生
而其中这种各自不同心念和行为造作而形成的不同业力,而驱使神识流转形成不同的生命,这就叫因果,不同的复杂原因形成各自不同的结果
这就是生命的真相
佛经中也讲到不可思议的宇宙真相
在宇宙中,并不是只有人类,人类也不是真正的高等生命,宇宙中还有很多其他的银河世界
佛经中讲到宇宙中还有很多其他佛国净土或他方世界,不过,以人类目前的科技当然无法到达
虽然如此,但是,如果透过修行,藉由心念的提升,如果符合一定标准,还是可以在人类型态终结之后转生到他方世界的佛国净土的
又或者,在修行到一定的次第,透过禅定观行或佛力加持,也可以由心念的投射而看到他方世界或佛国净土
除了遥远宇宙的他方世界或佛国净土,一般没有修行的普通人,也可能有机会接触当下不同维次空间另类生命型态的经验
例如可能因为过去累世造恶业或没有足够善业或今生杀业过多过重,而有许多负面因缘而接触到鬼道众生,而有见鬼或被干扰的经历
透过上述的了解,我们可能要对原本所认识的生命和世界做重新的检视和思考
只要我们的观念有所突破和提升,对生命和宇宙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且对人生和未来也有不同的规划和方向
所以,我们可能会开始尝试修行,透过修行来更了解生命和宇宙的真相,
也透过修行来改变原本的错误人生,以提升自己的生命次第和型态,例如修行成佛
从超越人类科学的法性原理来看,地球人类是属于佛经中所讲五浊恶世的生命型态,在观念和行为上大都是罪恶深重或错误的
从因果的原理来看,心念和行为造就当生的(业)报身,
因为人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与宇宙中高等生命型态相较下很低劣,
所以就形成现在的肉身,而无法提升为更高次第的各种光明身(例如各种不同次第的天人身,或甚至菩萨和佛的光明&无量型态)
学习佛经中的道理和修行知识或法界观或佛的观念,
以此提升正确的知见和观念,改变人类原本的低次第观念,这样在心念思想和行为上逐渐改变,才能逐渐转化身心,提升生命型态——【法性原理解析】生命的次第与真相&吃斋念佛诵经有什么用?
学佛除了要知道各种[表法](表相之法),
更要了解表法的内涵和意义,也就是[心法]
因为[佛法]是[心法],[佛法]是藉由[表法]转变[凡心]为[佛心]的方法
所以,为什么[佛弟子]要常[恭敬合掌]呢?
如果对象是[佛菩萨]
[恭敬合掌]是代表对[佛菩萨]的[恭敬心][至诚心][感恩心][皈依心][不二心][信心]
如果对象是[佛弟子]和[一切众生]
这代表对[佛弟子]和[一切众生]的[恭敬心]和[谦和心]以及[平等心]——为什么[佛弟子]要常[恭敬合掌]?~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学佛的目的,学佛的最根本最终极目标,
就在于恢复众生本自清净圆满的佛性
学佛的目标,就是让众生自己运用智慧来明辨是非,来透彻世俗
真正的菩萨行者要依照众生的心性适当的引导,
在很多佛经上都有教导如何当一个真正的菩萨行者,
佛弟子还是应该多深入学习如何当一个菩萨行者
这样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慈悲,才能真正的引导众生——众生根器不同,有人得到表法,有人得到心法
发心即[显],深心即[密]
[显]就是由心发露而外显
[密]就是深心净信而圆通,就是知一切相貌原理和方便运用
所以,禅是密,净土也是密,诸佛一切方便妙用都是密
从初学来讲是方便,从甚深来讲就是密,方便与密一如,显密一如
同一个东西,不懂原理和相貌的时候就是显,
懂原理相貌的时候就是密,就能串联起上述的种种说法,就能贯通佛经中的种种道理——什么是[表法]?[心法]?[甚深心法]?[显]?[密]?
佛弟子要知道:拜佛、念佛、持咒、诵经都是为了改变我们的观念和习气以及增上定力
如果这些过程并没有改变我们对于世俗的执着,也没有改变我们的心念和习气,而是表相求法和功德,那就是所谓的堕入表法中
这样拜佛、念佛、持咒、诵经的功德就非常有限,因为,真正的功德在于佛性,佛性(完全显露)才是真功德
这些拜佛、念佛、持咒、诵经的过程只是为了显露佛性,显露佛性才能成佛,才会有真功德(真功、真德)——以「法性原理」来看「认『真』」
人(或众生)才是主体,环境是客尘,众生是有情(有心识作用),客尘是无情(没有心识作用)
也就是外在环境只是生灭相,随着身为主体的人而变化,有情众生才是能改变环境的主因
众生自己才是正报(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主体),环境只是依报(随主体而依存和改变的外在环境)
也就是佛法是心法,众生只要努力清净自心而不受外境影响,人人就都可以成佛——辨析:环境造就人,还是人影响环境?!
========1、佛经很多地方提到重罪轻受==============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非一切人,唯有愚智。。。。。。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狱极重之业现世轻受;愚痴之人,现世轻业地狱重受。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善男子,有二种人:一者、不定作定报,现报作生报,轻报作重报,应人中受在地狱受;二者、定作不定,应生受者回为现受,重报作轻,应地狱受人中轻受。如是二人,一愚二智,智者为轻,愚者令重。善男子,譬如二人于王有罪,眷属多者其罪则轻,眷属少者应轻更重;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智者善业多故重则轻受,愚者善业少故轻则重受。
《得无垢女经》
除恶菩萨曰:“我心安住观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若彼众生有恶业行应受报者,彼见法故现世轻受。”
《不空罥索神咒心经》
若彼复能经一日夜。受持斋戒诵此咒心。所作罪业现世轻受。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所住之处人非人等不能损害,唯除宿世定恶业因现在应熟,或转重恶现世轻受
《佛藏经》
教离杀生舍其杀业。于佛法中而得出家无有障碍。得出家已近善知识得沙门果。是人现世轻受罪报。不障圣道得免三涂。
《庄严王陀罗尼咒经》
若复此人由先恶业。财命色力内外所资悉皆短乏。所求不遂亲爱别离。国土荒残王贼衰难。由此经力现身轻受。或暂头痛或得恶衣恶食。或遭骂詈及余毁辱。往诸业障即自消除。
《大宝积经》
时,无垢施女谓离恶趣菩萨:“善男子,汝言我作是念:‘诣舍卫城,愿令城中若有众生应堕恶趣者,尽使现世轻受,速脱苦恼。’如来说业不可思议,此不可思议业可速断耶?若可断者,则违如来所说;若不知云何而能轻受速断?若能断者,于无主法中汝则是主,若能断者亦当能不断。”
离恶趣菩萨答无垢施女言:“我以愿力故能令轻受速断。”
离恶趣菩萨,作是念言:“我当令舍卫城中,若有众生应堕恶趣者,尽使现世轻受,速脱苦恼。”
========2、如何识别重罪轻受?如何转重罪为轻受===============
修身、戒、心、慧方能转重罪为轻受,不要把全部的不如意都误认为重罪轻受了!
《菩萨善戒经》
唯除能修身戒心慧令地狱报人中轻受。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若有修习身、戒、心、慧,如先所说,能观诸法同如虚空,不见智慧,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习及修习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则能修习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是人设作极重恶业,思惟观察能令轻微,作是念言:‘我业虽重,不如善业。’譬如氎华虽复百斤,终不能敌真金一两;如恒河中投一升盐,水无醎味,饮者不觉;如巨富者,虽多负人千万宝物,无能系缚令其受苦;如大香象,能坏铁锁自在而去。智慧之人亦复如是,常思惟言:‘我善力多,恶业羸弱。我能发露忏悔,除罪恶业,能修智慧,智慧力多,无明力少。’如是念已,亲近善友,修习正见,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见有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之者,心生恭敬,兼以衣食、房舍、卧具、病药、华香而供养之,赞叹尊重,所至到处称说其善,不讼其短,供养三宝,敬信方等《大涅槃经》、如来常恒无有变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人能令地狱重报现世轻受。善男子,以是义故,非一切业悉有定果,亦非一切众生定受。”—— 逆境不一定是坏事,佛经很多地方提到重罪轻受!如何识别和转重罪为轻受?
一般来说,通常佛弟子想精进修行消业,
或刚一开始精进修行,可能就会产生一些障碍
例如,突然出现病痛,或原本的病痛加剧了,或家人障碍,
又或者,车丢了,钱包掉了,投资的事业损失了
又或者,有人开始脾气变差,和家人或同事吵架,...各式各样都有
其实,这是业障现前了——[略说]精进修行的障碍
因为一般人是业障身,业障身是来自于累世的习气
这是由第八识恶种子产生轮回的业报肉身
因为身心不清净,所以会有许多痛苦
所以当您精进念佛转化的时候,就会感到困难,这就是身心业障的影响——[略说]精进修行过程的消业现象
遇到这些事情,不论是心里的恐惧害怕,或者反应在身体上的不适
这都是习气显露的[消业现象]或[重业轻报]或[魔考]或[磨难]
这些都是自己的妄心妄念所成,都是虚妄
所以,知道这个原理后,平心静气念佛,用正念光明来转化就行了
不用感到担忧或害怕,这只是一种自然的现象罢了——[略说]心法修持过程的现象和原理~[消业现象][重业轻报][魔考][磨难]
这有两个说法
1.一般有人会认为是冤亲债主障碍(不过建议采取第2.种方式看待比较好)
2.是佛菩萨开始考验佛弟子,开始让佛弟子重报轻受,若能通过就能消除重业
其实,每当佛弟子要精进修行,有的就会如此
(不过也不是每个人都如此,有的只是很繁忙,佛菩萨会看众生的因缘情况不同施予不同方便)——[略说]精进修行的障碍
精进超越的过程都会这样,都会多疑烦躁,都会有负面思维浮现,可能难以忍受
这就是第八识恶种子习气的浮现,修行的重点就是要转化和消除这些恶习
所以,这时候要净心坚持而超越,不要受到其他人闲杂言语的影响
这样就能消除重业(重大无明习气)——[略说]精进修行过程的消业现象
身心烦躁或病苦都是业障,
凡夫的心是第八识无明习气种子
身体则是凡夫心所成的业报身,所以本来就都是业障
如果业障逐渐净除,身心自然会清净
透过修行转化的过程都会有些辛苦,
这是因为凡夫身心习气的关系,就像抽烟吸毒,
想戒除这些习气,当然会有些辛苦,执着多重,就会多痛苦,
这是必经过程,早点认清这事实,早点经历超越比较好——[实修案例问答]消业和考验
方法就是:
1.由佛法「正知见」转变自己累世所累积的错误观念(包含世俗知见或外道邪见)
(上面这属于思想观念的部份,就是「戒、定、慧」中「慧」的部份),
并且由「戒律」和「定力修行」来帮助自己消除累世所累积的「恶习气」
2.由上述的内修,并且配合外行,积德行善,广结善缘,普渡众生,这样就能逐渐消除累世怨结—— 什么是【业】?什么是【业障】?如何【消除业障】?
关于[无我]两字,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次第或场合或心境,会有不同的影响
心境如果对了,可以光明无碍
但是,心境如果狭隘了或受到世俗影响,也可能堕入小乘——以[法性]和[众生性]来看[无我]
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以上节录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要明白,一切都是借假修真,拜佛是,佛号是,佛经是,佛咒是,禅修是,心法也是
因为佛性本心如如不动,一切借假只是为了逐渐契入本心,恢复佛性
因此,仍要如[楞严经]所说,循着第二月才能见到真月
所以,多念佛就能成佛,多念经就会知道经上的知见道理而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多持咒,就能成就定观,多拜佛就会显露真心,多观清净光明心,就会契入真心
所以,上面经上说: 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相貌就是表相,依此修行就能见真,就能逐渐显露真心
这样懂了吗? ——真心还是妄心
老实说,佛法不是几千年前仅于地球的产物,更不只是一种宗教信仰,更不是迷信
(其实,执着物质表相才是迷信,只是众生不明白,再说,正当迷恋的当下,当然没人认为自己是迷信)
正确的说,佛法是一种超越地球科学的超科学,描述真正的真实,而且有实际的修行验证方法,是有实证方法的理论
透过对理论的理解和方法的修持,佛法可带领众生破除对现生现状的物质和表相迷信,
超越生死轮回和表相世界而逐渐进入真实(超越一切而来去自如的状态,可称为「如来」)
「佛法是心法」,一切佛法以心为重,相由心生,业由心转,用心才能看到真实世界,正确的心念才能超越物质世界和六道轮回
至于这些,要成为真正的佛法实修者,不断在修行上增上,才能逐渐体会和真正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说,真修真知道,不修不知道——「眼见为凭」的迷信
其实功德是佛的, 佛真正成佛了, 佛才有功德, 我们只是拿佛的功德借花献佛
佛用自己的功德, 引导我们学习修行, 只是这样而已
有的佛弟子反而逐渐觉得自己有功德, 或者觉得自己天天都有做功课
而批评或歧视未学和后学, 不能以清净慈悲平等和感恩心看待众生
这是本末倒置, 不明白自己的业障和处境
以现代科学的说法来讲, 精神上的超越, 才是契入佛法实相般若的要件
真正的超越, 才是无漏功徳, 才有无量功徳——有没有功德? 有漏和无漏功徳?
【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这是说:「我」有两种,
第一种叫作「法我」,「法我」意义很深远,可以依照不同次第做不同深浅的解说,稍候再说明
第二种叫作「自我」或「假我」,「补特伽罗」就是指「有情众生」,就是指轮回中的正报主体,依报则是客体
例如:人就是主体,就是正报,车子房子就是客体,就是依报。「补特伽罗我」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自我」,
就是『有情众生所认为的自己』,而这通常就是指自己这个肉体或观念中的我。
总而言之,轮回中的我,因为不能见性,所以浑沌,所以,这种迷糊的我并不是真我,「佛性」才是「真我」
因为众生的欲望和执着,「佛性」被「六尘」所覆盖,所以,才需要透过修行来除盖恢复「真我」「佛性」——「真我」与「假我」
从狭义来说,除了佛身,「佛经」表示佛的「法身」,佛经纸本有生灭性,这法身就变成也有生灭性,所以是狭义
广义来说,「法理、法义」才是佛的「法身」,这就又可以回到前面「佛法僧」那段的探讨,回到「法性」问题
所以,最终来说,「法身」就是「法理、法义」,就是「法性」,这也是不生不灭的,因为特性原理本来就存在,没有生灭问题
这点如果无法明白,想想「水往低处流」,这样就能明白,也就是佛法其实不会消失,所以,「法身」不生不灭
另外,清净后的「第八识」,就是「佛性」,才是真正「法身」,「佛性」真常,不生不灭,所以,「法身」也不生不灭
所以,最终来说,从法身来看,有情的佛性和法性原理在道理上是相通的,因为佛能通达一切法性
但是,这不是说「法性」就是「佛」(如果你要从法理上来说,也是正确的),差别在于「有情」———「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真正体悟大乘空性的人都知道,佛像只不过是个代表性的表相物质
只是用来引导众生学佛的方便,藉由佛像引导众生发露本心,就是如此而已——[分析探讨]佛像到底能不能佩带?带楞严咒不能进入厕所?
因此,为什么修行?(可先参考「法界真相」一文)
因为生命并不因为死亡而终结,而是不断的依照心念差别而流转和轮回,真实的现象就是如此
而修行就是为了避免不断的轮回而受苦,避免不断的在轮回中恶性循环,执着表相而不知道真相和解脱的方法
在不断轮回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因为没能接受能够超越轮回的正确知见
而导致累世沉沦于世俗的种种欲望和执着,或叛逆斗争或怀疑不信或恶口毁谤等恶习
因为这些邪恶的观念,相由心生,可能因此而堕入恶道,或因错误的邪见而误导修行
可能因为世苦而昏头转向,甚至茫然无觉,这样就很难解脱,而使解脱之路遥遥无期
「守持戒律」就能避免接触外界染污而堕入欲望和执着的深坑
这是第一道防线,透过戒律,如果能有效的阻绝世俗杂染,那将能顺利进入到心念的修行
「修学禅定」就能运用自力的心念能力保持安定而从习气中逐渐解脱
透过心念的修行,逐渐能控制自己的心念,不再随世俗七情六欲而流转
「觉照智慧」就能由正确的知见和观念逐渐破除错误的认知和邪见而不再堕入恶道
世俗知见令人沉沦于执着而轮回,错误的修行观念(外道知见或邪见)则令人误入歧途,不仅白费工夫,而且无法解脱成佛
只有正确的修行观念才是修行解脱的关键,才能指引走向正确解脱成佛的目标——「生命方程式:因果」&「实修的次第和原理」&「为什么修行?」
有机会领悟佛法甚深智慧,又或者该破除他的傲慢,
那我们或许会跟他说“你一点功德也没有”
如果这个人没有领悟甚深智慧的慧根, 仍需加强对佛法的信心,
那我们或许会跟他说“您有功德, 要多做功德”
这是佛法智慧和慈悲度生的差别, 这在很多佛经都可以发现
有很多佛经慈悲的告诉我们有大功德,这都是期望我们老实去做,多做
有些般若智慧佛经则不断的破除我们执着的功德相, 让我们更接近实证 ——有没有功德?有漏和无漏功徳?
我们所处在的娑婆世界本来就是五浊恶世
有了福报后,往往不信因果,
往往纵容自己的欲望和脾气而造恶业,然后又堕入恶道
经过累劫恶道中的煎熬,业障逐渐消除,回生人道继续受苦
因为受苦而行善或念佛求福,来生可能因此得福
可是因为没有求智慧解脱,所以每每因为享受福报而堕落,又继续轮回
真相就是如此——[倒果为因的邪见]为何行凶做恶的人都多子多福!?
以佛法的[实相义](甚深佛法)来说
功德其实不是一种回馈或者回报,
其实功德并不是由别人给的, 也不是做了什么善事的回报
功德是众生原本俱足的, 不需要往外求, 因为功德其实就是佛性本体显露的圆满展现
当我们究竟显露自己原本圆满的佛性,我们就和佛菩萨一样,我们就和佛菩萨有一样的功德
因为佛性平等无差别,这才是真正的功德, 是指众生原本俱足的能力
所以实证佛性本体才是真正功德, 也就是成为佛菩萨才有功德
因为功德是指佛菩萨真正清净自在平等慈悲神通变化的能力
以功德的[方便义]来说
我们一般初学佛者所想要的功德福报,其实只是[有漏布施]的因果回报
例如,我们给人一个微笑,对方就给我们一个微笑, 这是因果回馈,反作用力
但是真正的功德不需要回馈, 真正的功德是本体佛性的清净自在, 不被轮回控制, 所以能超越六道轮回
因此佛在经上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如果是有漏的(无法三轮体空)就不是波罗蜜(究竟圆满到达彼岸)
因为[一切方便义的功德]都是为了逐渐让众生恢复原有圆满佛性, 究竟到达彼岸(原本平等无差别的圆满佛性)
[念佛][持咒][诵经][施食][放生][回向][发愿][善行][六度]...等等一切佛法[方便义功德]都是如此——[功德]的[方便义]和[实相义]
一般众生对于功德没有真实正确的认识,只求表相功德
也因此,佛经就有次第和方便的差别,用意就是引导不同根器的众生
所以很多佛经都讲念佛持咒诵经的功德,这些功德法门就是佛菩萨的慈悲方便
只要众生有努力修行,好好念佛持咒诵经,断恶修善,佛菩萨就会满众生的愿望
所以这时候的功德是佛菩萨给的,是来自于佛菩萨的帮助,
是来自于佛菩萨的神通变化,并不是众生自己的功德
有人会说,为什么佛菩萨不施展神通把众生都变成佛呢
其实这刚刚讲过了,第八识拥有一切神通功德能力
但是第八识是由众生心念思维变化而造成不同后果
第八识如果充斥贪瞋痴习气,就造就恶道轮回
第八识如果逐渐清净,就能逐渐恢复佛性而成佛
所以第八识的爱染执着是要靠众生自己放下和清除的
众生自己不放下执着,佛菩萨也没有办法
佛菩萨只能帮忙众生改正观念,指导众生依照正确的方式来修行
由心念观念的改变和修正,就能逐渐净化第八识,而恢复清净圆满佛性
以上是关于功德的实相的略说——信佛念佛能有福慧和功德的原理
世俗的颠倒知见和观念,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沉沦和堕落——世俗的颠倒知见和观念,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沉沦和堕落
六道轮回中的众生,每一生每一世都难免一死
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不断的在六道中轮回
如果知见观念上没有提升,没能从精神上得到超越和解脱
那就会不断的堕入各种相中,而不断的轮回受苦——随时正观清净光明,当下身心自在
先消除错误的认知, 才能真正解脱轮回, 走向光明——知见错误,所以有[喜怒哀乐][爱欲][恐惧][害怕],所以轮回
当下具备正确的知见观念,并且随时保持正观,让身心清净光明,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随时正观清净光明,当下身心自在
学习正确的知见和观念,随时保持正观
这样就能改善自己的身心情况,甚至改变家庭和社会以及一切众生——错误观念的负面影响与正观的重要性
学佛就是转变知见,用佛法的知见来转换原本的错误知见
这样就能逐渐放下执着,就能迈向解脱之路——如何放下欲望和仇恨?如何解脱非人干扰?~转念,正观,解脱
至于「佛性」,
可能有佛弟子对于「佛性」半信半疑,不能真正生起真信,因为「佛性」摸不着看不到,很难理解「佛性」的真正情况
你如果没有深入经藏和实修,那就不可能真正明白,
因为,这是要真正实修实证,而不是眼睛看看耳朵听听而已
有人因为佛性摸不着看不着而疑惑或迷惑,其实,这些怀疑或迷惑是多余的,是习气
佛性不是什么奇怪的东西,佛性就是至心,就是究竟智慧,就是不二,不可说,也可说,不可见,也可见,不生不灭——《楞严经》:『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大般涅槃经]说[首楞严三昧]就是[佛性]
底下我们来看看佛说[首楞严三昧]怎么修?
(这边坚意菩萨问佛"菩萨想要学首楞严三昧该怎么学呢?")
坚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欲学首楞严三昧。当云何学。
佛告坚意。譬如学射先射大准。射大准已学射小准。射小准已次学射的。学射的已次学射杖。学射杖已学射百毛。射百毛已学射十毛。射十毛已
学射一毛。射一毛已学射百分毛之一分。能射是已名为善射。随意不空。是人若欲于夜暗中所闻音声若人非人不用心力射之皆着。
如是坚意。菩萨欲学首楞严三昧。
先当学爱乐心。
学爱乐心已当学深心。
学深心已当学大慈。
学大慈已当学大悲。
学大悲已当学四圣梵行。所谓慈悲喜舍。
学四圣梵行已。当学报得最上五通常自随身。
学是通已。尔时便能成就六波罗蜜。
成就六波罗蜜已。便能通达方便。
通达方便已得住第三柔顺忍。
住第三柔顺忍已得无生法忍。
得无生法忍已诸佛授记。
诸佛授记已能入第八菩萨地。
入第八菩萨地已得诸佛现前三昧。
得诸佛现前三昧已常不离见诸佛。
常不离见诸佛已能具足一切佛法因缘。
具足一切佛法因缘已能起庄严佛土功德。
能起庄严佛土功德已。能具生家种姓。
能具生家种姓已。入胎出生。
入胎出生已能具十地。
具十地已。尔时便得受佛职号。
受佛职号已便得一切菩萨三昧。
得一切菩萨三昧已然后乃得首楞严三昧。
得首楞严三昧已能为众生施作佛事。而亦不舍菩萨行法。
坚意。菩萨若学如是诸法。则得首楞严三昧。菩萨已得首楞严三昧。则于诸法无所复学。何以故。先已善学一切法故。
譬如学射能射一毛分不复学余。所以者何。先已学故。
如是坚意。菩萨住首楞严三昧。于一切法无所复学。一切三昧一切功德皆已学故。——[首楞严三昧]怎么修?如何明白[佛性]?~首楞严三昧经
[有]和[没有]是你自己认为的, 生死也是, 只是一种文字和概念的连结,牵引着无明众生
众生认为有, 所以真的有, 生老病死都是, 有人可能认为"明明不是真的有生老病死吗?"
是的, 你认为那是生老病死, 那就是生老病死, 你认为[有]的当下, 你已经陷入其中,
念头就是这样奇怪, 固执很难改变, 可是如果你尝试转念或抽离, 当下就会不同,
我想说的是, 实义佛法不在乎[有]和[没有], 佛法不被[有]和[没有]束缚, 佛法不堕入[有][无]中, 佛法不堕入[空][有]两边, 这就是清净——[探讨解析]以佛法般若实义回覆: 2012马雅预言世界末日
因为众生各自的念力,
所以吸引[四大](地水火风四种基础特性物质), 而形成众生各自的身体,
因为群众的念力, 所以形成[依报][器世间](物质世间,山河大地海洋), 形成[六道]各自的世界,
一个六道世界, 组成相对等的银河, 众多六道世界, 形成无量法界, 大致情形就是这样—— [佛法科学观] 引力与念力
智者以佛心看透世相,修学者以戒律避免自己堕入相中,愚痴者则念念都堕入悲苦或迷恋的虚幻执着中——随俗而不流俗的正念解脱
佛法上真正甚深次第的真善,那是必须超越凡俗的是非对错和认知的,如果执持任何一边而起任何执念,这必定无法脱离轮回的
任何不同次第的执持善恶,都会随不同次第的善恶,而分别堕入六道中的恶道,或飞生六道中的善道,都无法真正解脱
只有真正不着两边的「不二」和「中道」才能真正的自在解脱轮回,这才是真正的清净自在
因此,虽然对于众生性和法性以及诸法万相都能明白,但却不堕入执念之中,能清净自在,光明自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和解脱
也就是能明白一切六道众生的脾气习性和因果报应原理以及一切相的法性原理,而不堕入任何一种习性和执着之中,这才能真正自在解脱——执持各自是非对错的轮回VS真正不二中道智慧的解脱
学佛的过程,只要我们学习正知见,信因果而逐渐明白因果,善观察心念和过失,学习智慧和方便
这样我们就逐渐能知道众生心,知道因果原理和普渡众生的方便,知道心念变化, 善观察众生相
就像妈妈会知道小孩想要什么,因为有慈悲心和关爱, 所以就能知道
就像老人知道年轻人想什么, 因为自己经验丰富,是过来人, 所以能了解
大般涅槃经上说,菩萨就是像这样累积智慧和方便的,
这要由菩萨行去实修, 才能逐渐真正俱足大智慧和方便
多读经,多深入经藏,您就会懂的更多, 您就会知道佛到底教了什么,
然后实修实做, 您就会逐渐实证, 就会逐渐发现佛法的真实和伟大——如何劝化发牢骚说“世界不公平,自己有多惨,遭遇多不幸”的人?
如果我们执着[仇恨]或[情爱]或[苦乐]或[生死],那就是着于四相
就是无法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的执着
那就无法解脱生死轮回实证成佛
所以如何验证我执和破除我执呢?如何破除四相呢?
其实都在日常生活的实修
如[楞严经]所说,因次第尽,这要由生活中逐渐破除
如何在生活中实修来破除呢?
就是以[第六度般若蜜]的观念来落实六度般罗蜜的前五度
就是以[无住生心]和[不着四相]的观念,来落实[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这样就能逐渐实证[般若般罗蜜]
这在很多经中都讲的很清楚,例如[般若]系列经典或[大宝积经]...——您懂金刚经吗?您真的开悟了吗?您真的实证了吗?
金刚经讲的破除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忘了自我(我相),,也忘了外在一切(人相众生相),,更忘了生死(寿者相)——分别而不分别, 不分别而分别 ~ 圆觉经:净觉随顺,金刚经:破除四相
我们目前的工作,,如果我们想离开,,做其他工作和修行的选择,,也是一种道路
如果我们想继续原来的工作,,那就要学习大智慧来和众生共处,,得罪上司和同事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我们应该表现的更像大菩萨,,这样众生才会跟随我们,,才会愿意听从我们佛法上的建议
缘份和善根的问题很复杂,,轮回也不是一生两世而已,,如果眼光看远一点,,这样可以学的更多更宽广
很多时候,,我们只要真诚心默默的为众生祈福,,多诵经持咒回向给他们,,情况就会改善,,并不需要多费唇舌
真正的清净心无染心慈悲心光明心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反观自心即可
有些事情是我们自己需要学习的,是我们自己需要发大心承受的,
不是把它变成别人的工作,,这样我们自己就没有学习的机会,又如何成就呢
先站稳自己的脚步,,心净就有光明,,有光明,,就不需要做什么外相的事情,,请相信光明的心
如果能真正不分别保持清净心,,然后逐渐成就平等性智来普渡众生,,
而且真正做到以妙观察智来分别众生根器,,广行适应众生的方便妙法
如此即是,,分别而不分别,,不分别而分别——分别而不分别, 不分别而分别 ~ 圆觉经:净觉随顺,金刚经:破除四相
随时注意自己的贪瞋痴, 因此能够随时与佛经相应, 有所体会
随时关怀众生, 依照众生根器, 给予方便救度, 所以随时对于法门有更深的体会
随时提高自己对修学佛经的广度和深度, 深入经藏, 融会贯通, 实际运用在自度度人上面
随时以成就佛道为第一目标, 所以孜孜不倦——[解答]为什么学佛或读经会失去感觉?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47.52.130.92/)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