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学佛由佛性入手,由法身入手, 期望恢复佛性本然与诸佛同一法身,
这也是楞严经中讲的重点,初发心第一决定义,初学就要从佛的因地开始,从佛性下手
由于发这样的愿,让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逐渐成长 ——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学佛的初发心是非常重要的
如是因,如是果——[辨正解析]为什么学佛多年却没有改善生活,智慧也没有增长,对人生也不透彻?
大菩萨以成佛和普渡众生为目的,
大菩萨发四宏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所以,不会退心,不会失去学佛的真正重心, 这就是大菩萨和一般人初发心以及发愿的不同——[解答]为什么学佛或读经会失去感觉?
大菩萨以成佛和普渡众生为目的,
大菩萨发四宏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所以,不会退心,不会失去学佛的真正重心, 这就是大菩萨和一般人初发心以及发愿的不同——[解答]为什么学佛或读经会失去感觉?
学佛的发心要正确,学佛的方向要正确
这样才不会后悔——[辨正解析]为什么学佛多年却没有改善生活,智慧也没有增长,对人生也不透彻?
[圆觉经]上讲[净觉随顺],就是净化自己的念头,保持正觉,其他一切随顺众生即可——法门实修帖 73#
学佛修行成佛就像走高空钢索一样
佛说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众生无明愚痴邪知邪见,我们很容易就会堕入大染缸中,,无法自拔
在娑婆世界修行就像高空走钢索一样险恶,,而我们又该如何安全顺利的走到对岸成佛呢
首先,,要有一个够长够重,能够保持平衡的长铁杆,,这个长铁杆就是佛法
这个长铁杆也是楞严经,,帮助我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学习正确知见,,而能认清分辨愚见和邪见
有了这个长铁杆,,我们还是要在恶劣的环境中不断的练习,,修正我们的知见和习气
不断调整我们的步伐,,保持清净心和平等心,,让我们能平稳的在钢索上逐渐前进,,迈向彼岸
确定好正确的知见后,,如此不断练习,,逐渐做到身我和外物两忘,,忘了自己也忘了铁杆子忘了钢索忘了一切
这就像圆觉经讲的净觉随顺,,要走钢索,,首先就要清净自己的念头,,保持清净心,,随顺一切外在环境
也像金刚经讲的破除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忘了自我(我相),,也忘了外在一切(人相众生相),,更忘了生死(寿者相)
所以佛说法亦当舍,何况非法——分别而不分别, 不分别而分别 ~ 圆觉经:净觉随顺,金刚经:破除四相
以法门来说
这可以先依照[四正勤]
(这在帖子中讲过很多次,如果有机会详阅,应该更容易明白)
就是
1.[有恶念即断之](或负面思维,就是马上不要想)
2.[无恶念就保持](这样才不会习惯堕入负面想法)
3.[无善念则生之](或正念,就是随时要生起善心)
4.[有善念则增广](随时要让善心盈满,要乐观想好事情,广为宣导)
遵照上面佛陀的教导,
这样就可以逐渐达到[六根清净]和[净觉随顺]的[净觉]
[净觉随顺]是两个阶段,[净觉]是对内,就是[清净六根],[随顺]是对外,就是[普贤十愿]的[恒顺众生]
再者,
佛经上常说,只要一句四句偈就能修行或就能开悟
所以您只要随时想着要[清净六根],就能逐渐约束自己的六根,自然就会[六根清净]
这就是思维法句,落实法句
[净觉随顺]也是同理——[六根清净][净觉随顺][第一义]怎么修呢?如何检讨自己的[贪嗔痴][财色名食睡]?
如[圆觉经]所说,这三种方法都是契入实义的方便法,
由这三种方法,大家就可逐渐实修直到实证[不二]
以初浅的[奢摩他]来说
这是学习让自己静心的方法,
一般来说就是人或心念先离开问题处,
让自己有时间或空间运用平常练习[奢摩他]的方式来保持稳定
例如夫妻吵架,先离开现场,运用平常实修取静的方式来平息自己
方式例如静坐或念佛或打木鱼
所以,以初浅的[奢摩他]来说,这并没有觉照,这是取静而定
但是在佛经中更高深的[奢摩他]就并非如此,这边先不做讨论
以初浅的[三摩钵提]来说
这就是学习让自己[转念]的方法,让自己做[正向观照]
让自己转到好的观念和想法和氛围上
例如,夫妻吵架的时候,可以做慈心三昧观照,或观想佛光普照
以[禅那]来说
就是当下心念放下对立两边的执着,就是[不二]
例如,工作上遇到不如意,或夫妻有口角,种种心念上的分别执着
自己要能面对而放下心中对两边的执着
这必须要平常多学习实相义佛经,多思维实相义,多思维体会人生
这样才能在生活中的每个当下都拿出来运用
就是随时入实相义思维,而不执着两边
这就是当下面对问题,当下觉照
老实说,这确实不容易,
但是还是要练习,而且不是做不到,多练习逐渐就会进步,就会清晰
如[圆觉经]所说,以上三种都可练习,或先单独练习一种或两种——[略说]以三净观消除习气
所谓[开悟]是指智慧的增上,对世俗和法界能有更深的透彻
[开悟]这两个字实在是大麻烦
[外道]或[附佛外道]或[贪求名利者]总是喜欢把[开悟]挂在嘴边,
借以吸引[一般人]和[信徒]的供养和尊重
而[一般人]和[信徒]也总喜欢说谁开悟了,或者说他的师父开悟了
这是上下皆迷啊!
老实说,佛经上很明确讲出实证的种种次第,实证的名称和现象都讲的很清楚
但是却不是用[开悟]两字来代表,[开悟]两字在许多佛经中的用法就像[布施]
例如,佛陀在经上教导菩萨行者应该要学习[开悟]众生,就是让众生能[破迷开慧]
这种情况就像[布施],菩萨行者不断的布施众生
同样的,经上教导菩萨要不断运用各种机缘[开悟]众生,让众生[破迷显慧]
而众生在修行过程中就会不断的破迷开慧,智慧不断增上,这就是[开悟]
所以[开悟]是个过程,不是专指特定实证,悟可以有大悟小悟,直到成佛
佛菩萨教导众生就是要让众生不断[破迷开悟]——[问答]浅谈开悟
[开悟]有大悟小悟,次第是不同的
我们从凡夫到成就菩萨然后成佛
都要不断的由[戒][定][慧]三学来逐渐显露[佛性根本智慧]
这个过程就会不断的开悟
开悟的方式因为众生的根器和因缘,所以不尽相同
1.可以遵守[戒律],逐渐断除杂染,就会培养出定力,这样逐渐显露清净自性
佛性逐渐显露,就容易明白世俗和法界的道理,这样就容易开悟
2.可以修学佛经上的[三昧禅观](定),透过[观修]和[定力]的增上,这可破除习气杂染
这样就容易恢复佛性根本智慧,这就容易开悟
3.[智慧]的修学,这就是佛陀常在经上讲的修行的四或五个阶段(请见大般涅槃经和法华经...)
a.第一和二个阶段就是1.多亲近善知识,2.多[听闻佛法],多[阅读佛经],
这就是透过[听闻佛法]而增上智慧,这就是[戒][定][慧]中的[闻慧]
b.或透过[思维佛义],因为思维不同次第的佛义而增上不同阶段的智慧,
这就是[思慧],由此成就不同次第的开悟
c.透过[实修实证]和[为人演说],而逐渐实证[真实智慧],这就是[修慧]
不论是[闻慧]或[思慧]或[修慧],这都是佛经上有说明的
所以[楞严经]讲的很清楚,
道理可以透过[听闻佛法]或[阅读佛经]而马上了解,可算是[解悟]
但是习气的断除需要逐渐的消除,差别就是[实修实证]
例如,鬼或蟑螂是众生之一,大家不应该害怕或讨厌
虽然明白,但是习气还在,还是会害怕或讨厌,
这就是[明白道理]和[实修实证]的差别
所以修行人或许可能有某些次第上的领悟,
但是这和实修实证还是有差别的
就是明白了,但是还做不到,
这就是[戒][定][慧]没有平衡圆满——[问答]浅谈开悟
若真开悟,自得心开,无不自在
不会需要别人的认可,也不会需要嚷嚷告诉别人
(因为凡夫不明白开悟,多说无益,而且自己若执着开悟,也非真开悟)
只有当下明白[实相义]的平静自在
真正开悟者,有大智慧,所以会根据次第,运用更多方便引导众生学佛,
而不是急于告诉别人自己是真正实证者
所以,禅宗祖师看到两个徒弟说自己开悟了
其中一个,祖师说,是的,你开悟了
另一个,祖师敲他的头,你去干事吧
若无实证,文字上论是非者,皆是虚妄
真假开悟,一看便明,若真不二,心无碍也,又何必在此说项
还是老实读楞严经,看看自己是否堕入魔境妄想比较重要——[问答]浅谈开悟
很多人一直在开悟上打转,希望一步登天
其实,修行已经走错了方向,浪费时间
娑婆众生执迷深重,尤其末法凡夫
不知深浅次第,不肯老实从基础做起
总是好高骛远,所以常被附佛外道所骗
修行如果不从戒律开始做起
如果不从六度的前四种次第做起〜[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空谈开悟又有何用,那只是空中楼阁
而且往往堕入楞严经讲的魔扰中
修行有次第,样样都要按部就班
讲个简单的道理
学骑车,是用想的就会骑了吗?
当然不是,是要不断的实际练习,这样才能学会骑车
开悟也是一样,要从[六度]的[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开始
然后学习[三昧观照],学习[禅定],最后逐渐明白[般若智慧]
这些都要实做,不是空想就能突然顿悟
而是要在做的过程中逐渐体会,最后才可能顿悟
酝酿要很久,最后明白只要一瞬间,那就是顿
许多开悟者,并不是突然开悟的
而是已经累积累世的修行资粮,累积了累世的修行智慧
所以今生资粮饱和,就会开悟,这是要真正累世实修才能办到
空想却不实修,哪会有经验和体会呢,这些在佛经上都讲的很清楚,
实证[首楞严三昧]的过程也是如此,由菩萨万行,最后才能得证
[末法]凡夫很多都想学[像法]的开悟者,不过大多只是自误
不同时代的众生根器不同,应该选择适合自己次第的方式
建议应该多学[神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不是[空想开悟] [空谈开悟]
六度的前五度样样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开悟呢?
都做不到还能算开悟吗?
还是老实的做好各种基础修行吧
念佛没超过千万,持咒没超过百万,那会有什么定力呢?
念佛拜佛持咒诵经只是修行的基础
这些都做不到,能叫做有定力吗?
大家都知道戒定慧
戒和定都做不到,能有开悟的智慧吗?
简单的道理,从脚边就能看清楚自己站在何处
而不是一直往空中看空中楼阁——[空想开悟] [空谈开悟]
[楞严经]讲的很清楚,
道理可以透过[听闻佛法]或[阅读佛经]而马上了解,可算是[解悟]
但是习气的断除需要逐渐的消除,差别就是[实修实证]
无明,是指过去世无始劫以来的烦恼
无明就是存在第八识, 第八识就像仓库, 就像生命不断轮回的记忆库
善恶种子都存在第八识中, 无明就是愚痴, 是相对于圆满的佛性
无明就是愚痴, 就是累劫错误知见,在第六意识上呈现出来的就是烦恼——[必修]十二因缘
什么是[无明]? [无明]是佛法的名词,就是[痴]
[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什么呢?
不明白[法界真相]和[世俗一切现象的因果和原理],这就叫[无明]
简单说就是没有智慧,就是没有智慧能看通透世俗,就是[愚痴]——贪嗔痴与戒定慧三种次第修行的原理
在[楞严经]讲的很清楚,
[楞严经卷四]中的[初心第二决定义],讲的就是要看清楚烦恼的根源
这根源就是六根,因为六根贪着六尘——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佛法是心法,什么是心法?
心法就是涉及观念和知见的方法或法门
观念和知见如果正确了,就是有智慧,就不无明和愚痴了——贪嗔痴与戒定慧三种次第修行的原理
认清楚烦恼所在
由断除六根烦恼,一门深入(此非一般讲的一门深入), 即可实证菩提
遇到烦恼的时候, 能认清烦恼的本质是虚妄,
(注:情绪欲望有生灭的特性,是可转变的,本质上是虚幻变异的,若能不被影响,当下就能清净自在, 这时候烦恼就变成空)
因为认清烦恼(欲望)是虚妄, 所以能放下, 而能(顿然或渐修)成就菩提, 这才叫做烦恼即菩提, 也就是先找到问题点, 认清问题, 然后解决问题, 所以说烦恼处就是菩提处, 而不是放纵欲望, 以为纵欲能够得到菩提
这在楞严经初发心二决定义讲的很清楚, 这是从思维上去超越, 所以能放下——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心无所求, 自然烦恼就会停歇——[略说]如何真正消除烦恼和痛苦?
一般来说,如果自己真正软化柔和而能契入真相和道理,这样整个人的气质和散发的氛围就会不同
就算是遇到强盗或恶人,都有很大机会能由情理上正向的影响对方,这就是所谓的「仁者无敌」
自己在心量上开阔了,心中真正没有敌对,自然能接纳一切,而一切众生自然也容易被你摄受
就算彼此观念、次第还是不同,但是也能因此而互相体谅,让彼此、祝福彼此各自在自己的领域上好好生活
这样升华了,自然就能自利利他,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和佛教,当下清净,就是净土——夫妻间吵架的法性原理&如何正向厘清、解决烦恼与问题?
由众生六根受到外尘(外相)影响,产生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各种感官觉受,产生种种意念或思想观念,这些念头就会成为潜意识,然后逐渐成为第八识的习气或无明(无智愚痴)种子
不论是痛苦或快乐,都逐渐形成强烈的执着
而又由这第八识累积的无明习气,累世影响众生的观念和行为
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这样就造成轮回,这就是轮回的真相
什么是轮回的根本呢?
就是[贪欲][瞋念][愚痴]
什么是[贪][瞋][痴]呢?
就是负面的心念——[略说]为什么常说众生根器因缘不同,所以成就或果报不同?
当「有情众生」的「第八识」受到累世「无明(愚痴)种子」的染污,则因迷而轮回
就是因为对世俗「六尘」的爱欲执着,由「六识作用」而形成细微的「第七识」作用而污染「第八识」
又或称「第八识」染污后成为细微的「第七识」现行作用,六识(第1~6识)、「第七识」、「第八识」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这样,「第八识」的神通作用就会依照众生各自不同的执着,相对应而产生「六道轮回」的结果——「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满脑贪瞋痴,就会堕入恶道中
善恶参半,就可能投胎入人间
杀生或罪大恶极就容易堕入地狱
淫念炽盛就容易堕入畜生道
贪心吝啬就容易堕入饿鬼道
慈心善良就容易往生善道,如天上或人间富家
学习正法修行就容易生天或往生净土甚至解脱轮回——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相较于累世轮回,今生其实没有很长,所以目光要长远,不要目光短浅的只在乎眼前男女与钱财
虽然人生苦的时候好像度日如年,但是,如果不学佛而沉沦世俗,那么轮回于三恶道的苦会比人生的苦更长远(所谓万劫不复)
所以,千万不要执着于当下短暂的小苦或享乐或欲望,如果不修行解脱而堕入轮回,那才是真正遥遥无期
何况,如果好好学佛,反而能身心轻安而逐渐自在,当下就能得到佛法的光明与安乐
不仅今生命终可以求生净土,以后更能由佛法而增上次第,真正解脱一切苦
所以,当下好好学佛才是真正摆脱一切苦难的药方,千万不要再傻到堕入世俗中团团转了,那才是真正自讨苦吃!——「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如果确定修行目标,应该先皈依并好好受持五戒,多拜忏多念佛多持咒,多阅读基础佛经,多行善布施,多忍辱修行,
以「四正勤」减少贪嗔痴妄想,用正确的观念和心态消除黑暗面的心念思想和行为
这样就能逐渐减少粗重的业障,成为正道人,这样才有日后修定的资粮,才能减少恶报和干扰
然后学习更深入的正确佛法观念,破除「金刚经」讲的「四相」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寿命)相),认识「楞严经」中讲的50阴魔
这样日后修定才能减少或避免干扰,或面对干扰如如不动而破除干扰——初学者修行应先明白「戒」「定」「慧」修行渐次,避免错误和意外的后果
法兰西思想之父伏尔泰曾说过:「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
的确,学习思维且深入思维,才能符合身为人的基本价值并发挥真正价值
尤其在如今道德价值沦丧的社会中,更需要明辨、深思与学习这些价值,让人民真正活出「人」的价值:
「不理性的人」无法深入思考而好漫骂,「理性的人」能深入思维、将心比心
「没有自信和担当的人」推卸责任、怨天尤人,「有自信和承担的人」没有怨言、克服困难
「傲慢的人」往往是因自卑而以傲慢表象伪装自己,「谦卑的人」则因面对真实而朴实平等对待你我
「无知的人」常自满目中无人,「有智慧的人」谦卑而目光深远
「无耻的人」习惯强辩与谎言,「勇敢的人」面对过错与真实
「无人性的人」喜好战斗与杀伐,「有人性的人」心怀感恩与慈悲
「野蛮的人」使用武力暴力抹黑与批斗,「文明的人」相互信任尊重沟通与了解
「恶霸」使用恐吓威逼与强迫,「圣贤」运用道德良知与教化
「小人」喜好巧言令色挑拨离间,「大人」流露真诚正直朴实光明
「凡人」堕落流转于红尘是非与六道,「菩萨」则能勘破世俗假相与生死轮回
众生都有佛性能成佛,但是,也随心性行为的因果轮回于六道或落入恶道
成为什么样的人、造就什么样的环境和下一代,全都取决于自己,
因果自负,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和下一代负责
以上,劝世共勉————生命的轮回起降都取决于自己
佛法当然是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和正邪的,这在佛法上叫做[善择观],
有些人常误解佛法讲的[不分别执着], 而错解不应该分辨[是非][善恶]和[正邪]
其实佛法讲的不分别执着就是指[不二],却不是不分辨是非善恶和正邪,
佛法当然讲善恶因果,所以当然是分辨是非善恶和正邪的,
不然哪会有五戒和十善十恶呢?
因此佛法讲不分别执着,这不是说您可以去干坏事啊,
许多人看了金刚经,弄错了佛义,认为一切都是空,就认为不应该执着戒肉戒酒和戒淫,
这就是典型的错解经义
[真正的不二]是指~
虽能分辨美丑和苦乐的表相,却不会堕入美丑和苦乐的执着,能知实相,不堕入虚幻
也就是不会堕入苦受中而觉得很痛苦,也不会陷入享乐的欲望中而沉迷于幻境
所以这样的觉者当然不会堕入酒色财气中,也不会堕入人生的苦难感受中
所以菩萨能入六道普渡众生而不觉苦
所以贪着酒色财气的人绝不可能是实证不二的人
举个简单容易明白的例子
就像狗会吃屎,人不会,所以狗是狗,人是人
同样的道理,所以佛菩萨是佛菩萨,众生是众生,因为众生贪着欲望)
佛法讲的清净不是变成呆子,而是就像镜子,
镜子前面没有东西,心识就不反应任何事情,
镜子前面如果有东西~就是指面对众生,
佛菩萨则有智慧来引导众生走往正确的道路,
这就叫做[因缘],随众生因缘而普渡众生,
但是镜子本身却不沾染任何众生的习气,这就是[清净])
[不二]的练习方法就是来自于日常生活,
这就是[圆觉经]上[禅那]的修行法,就是[觉照不二],
所以[禅宗]的修行很简单,就在生活点滴中,
[六祖坛经]中的[三十六对法]就是在破除对立)
实证者或佛菩萨当然明明白白没有疑惑,
可是却不会堕入这些自认成就的情绪和执着当中,这就是不二
所以历代开悟者他们当然知道自己开悟了, 也能看出别人开悟了没,
可是却心无挂碍不会堕入其中,这就是不二
这些当然有次第高下, 而我们只是学习当中, 实修者应该要能明辨自己的状态,不堕入凡夫妄想中——[问答]不二的探讨
[圆觉经]所教导的三种大乘净观成佛法门
[奢摩他](这就是止静),[三摩钵提](这就是观想),[禅那](这就是觉义,不二)
这全部都是转念的法门,透过三种不同方式,达到转化或破除妄念的目的 —— [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以下是适合初学者的初浅方便说,
(甚深的境界并非完全如此,例如奢摩他有更甚深的境界,详情请参阅解深密经)
简单说
奢摩他,就是静的法门,是自我安定的力量,就是寂灭
就是止观的止的工夫, 修止成定就是一般讲的禅定
最简单通俗的方法就是静坐, 其实不仅于静坐, 只要能心静都是
例如念佛,拜佛,持咒,诵经,只要能让我们心静,这些都算是
不过末法时期,众生心不清净,戒律不净,修学禅定大都容易着魔境,
所以建议戒律必须精严,并且先学楞严经咒,弄清楚50魔
其实只要工夫到家就能一念入寂
三摩钵提,就是观想忆念,就是观出形象,
只要静坐念佛拜佛持咒诵经中,有加入观想忆念佛菩萨形象和佛国净土都算在内
佛经中很多讲三昧的经典其实都是三摩钵提,观无量寿经也是,
初修就是观想忆念,成就后就是神通幻化利益众生
所以三摩钵提是幻化诸有的法门, 也就是神通法门
禅那,则是在分别中,了了分明,不起分别
初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数息, 高深的修行则是实相般若智观照
禅那不像奢摩他那样安住守静,也不像三摩钵提那样幻化诸有
禅那是在空有中自在,住于实相,
如果说奢摩他是单一,三摩钵提就是无量,
禅那则是不空不有,依实相法在生活中面对一切如实观照
佛陀在圆觉经说,三世诸佛没有不依照三净观顿渐修行而成就的——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1.[静观],就是取静,就是安静专一而入定,就是[圆觉经]上讲的[奢摩他]
2.[观想],就是观像,观想忆念佛菩萨形象或净土,藉由脑中形象而入定,就是[圆觉经]上讲的[三摩钵提]
3.[觉照],最初浅的就是[数息],最高次第就是[不二],就是[圆觉经]上讲的[禅那]——[略说]自修和普渡众生的阶段修行,以及分辨正邪,不取正邪的基础修行
大家都以为自己够聪明,想要直接学习瞬间超越的最高法门
其实,修行的道理虽有深浅,而且依据众生的因缘根器而有不同法门,但是真实的真相,并没有瞬间能成就的最高法门
虽然义理有深浅,能当下明白就叫作「顿」,不能当下明白而要慢慢修行后才能明白叫「渐」
不过,不论是明白道理上的「顿」「渐」,或根器资质上的「利」「钝」
修行者各自心中的污秽和杂染,都要自己逐渐清除,才能逐渐成就,所以没有瞬间成就的最高法门
这也就是「楞严经」中所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也就是说:理可顿悟,但是事须渐除
换句话说:能明白是一回事,能不能根除习气而恢复自性,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修行没有最高最好的法门,只有依照众生根器和因缘而最合适个别众生的法门——修行的次第原理:「见山是山...」,「...练用还圆」
学佛的过程,要随着修行而不断增上次第,逐渐明白各种真相和原理,这样才能真正迈向解脱,得成佛果——「「生命方程式:因果」&「实修的次第和原理」&「为什么修行?
不是空想就能突然顿悟
而是要在做的过程中逐渐体会,最后才可能顿悟
酝酿要很久,最后明白只要一瞬间,那就是顿
许多开悟者,并不是突然开悟的
而是已经累积累世的修行资粮,累积了累世的修行智慧
所以今生资粮饱和,就会开悟,这是要真正累世实修才能办到——[空想开悟] [空谈开悟]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47.52.130.92/)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