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标题:
为众生演说佛法普渡众生的实修探讨
[打印本页]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0-8-18 09:43
标题:
为众生演说佛法普渡众生的实修探讨
为众生演说佛法普渡众生的实修探讨
作者:首楞严三昧
依照佛经的说法,修行有几个过程:
(亲近善知识),抄写或读诵,思维解义,实修,演说
经上说(大般涅槃经),「演说」是菩萨行者普渡众生的方法
真正的实修者,「为众生演说」是一项必定的过程和目标
想要为众生演说,这必定要先发起利益众生的心,有这真心,才会往这目标迈进
发心后还要不忘初心,随时谨记在心,亲近善知识或由佛经中听闻和学习佛法
透过抄写或读诵来熟悉经文,然后记忆和思维其中义理,并且在生活中好好实修
对不同深浅次第和各种法门实际修行演练,思维体会融会贯通,
然后可依照因缘和次第,尝试对各种众生进行不同的佛法演说
由上述过程中体会佛经中所说的「次第说法」和「众生心」以及「众生性」等道理....
然后,在由「读诵」「思维」「解义」「实修」「演说」中修正学习而逐渐真正的融会贯通
当然,这不是很久之后才能开始演说,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圆满达成,更不是没有实修的胡说
而是视个人的发心愿心,过去世资质和今生实修进展,以及累世因缘不同而定
(佛经上说)佛菩萨也会从中引导,并给予机会和教导,不论是顺或逆的过程,都是一种学习和考验
过程的顺逆和自己的心量以及累世和众生的因缘有关,此外,也可能是一种破相破执的考验
例如:受到污蔑和毁谤,或金钱爱欲的诱惑,能不能从中破除「我」「人」「众生」相,仍慈悲智慧的看待众生
由此种种过程万相中学习清净无染的定力,和思维观察一切相一切法一切众生的能力,以及圆融的世间慧和解脱慧
然后逐渐明白「法性」(「法」可以是方法或佛法或一切事相,「性」就是原理特性)和「众生性」
总之,并不是初学就不能演说,而是依照自己的次第,有多少认识和体会,就讲多少
总会有根器次第和自己差不多的众生,或对佛法完全没有认识的
就算遇到比自己聪慧的,如果能保持谦卑,就能在探讨中结善缘,甚至受到启发或指导
所以,如果自己所学和实修很敷浅,但是有演说的热诚愿意演说,这可能有两种情况:
如果自己心性很平和,感恩众生给自己机会,广结善缘,谦虚学习,那就容易从良善的互动中快速进步
如果自己急功近利,没有耐心,以少为足,并坚持己见,那就可能从挫败和结怨中学习检讨,这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不过,初学者还是应该多远离世俗诱惑,并修止静(奢摩他),这样才能把持得定,不然容易退转
经上说,以「止」「观」来说,钝根应先修「止」(止静),就是「奢摩他」,利根则可修「观」(观照和思维)
一般来说,净处修止静(由静和止而入定),止就是以系心一缘的方式来止念,这可以用念佛或持咒的方式来达成
钝根的凡夫妄想杂念多,所以应先修止静,而不适合先修思维观照,因为妄念乱想或错想会更多
上面是以修定来区分钝利根器,但若以「业障」来看(同样是佛经的教导),「忏悔」应该先于「修定」
因为业障深重者若不先修忏悔而先修定,因为凡夫错误思想和行为,愚痴却不先悔过,过程中就容易引发邪见和魔扰
所以,以「业障」来看,应先修「忏悔」,然后才是「止静」,后来才是「思维观照」
至于自己是哪种?检讨自己的贪瞋痴和持戒情况,世俗生活和苦难,以及修行的决心,就能略知一二
以「戒」「定」「慧」三学来看,若不持戒,必定无法修「定」,因为世俗的干扰和魔障会非常大,当然更无法明白解脱的智慧
所以,初学者应该在持戒和忏悔中下工夫,落实五戒,多拜佛忏悔,并学习基础佛法知见,以破除凡夫俗见
实际经文如下:
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 ~ 占察善恶业报经
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 ~ 楞严经
反观一些累世久修的菩萨行者,因为累世久修的关系,所以大都能直接契入「止」「观」两法,并体会其原理
虽然如此,也不一定就「出家」而风风光光或体面的打着出家人和佛法的招牌
(经上说,穿僧衣并不代表久修,也可能是魔子魔孙,尤其末法时期,不过,久修的菩萨行者当然也可能以各种型态的僧侣形象出现)
而可能隐藏在市井街角的凡俗中,以「在家」甚至不入流的身份,同样受到世俗物质和情爱欲望的诱惑和考验
由这些通俗的凡夫苦难和情执,激发累世普渡众生的愿心以及实修的正向思维和智慧种子
以此觉醒,由这些凡夫苦难中,实际思维体会「法性」和「凡夫性」,从中研习帮助众生真正解脱各种执着的方便和方法
这不就是「烦恼即菩提」的最真实写照吗?
不论是何种情况,「发心即显,深心即密」(请深入经藏,自行验证体会)
这些都要自己亲身实修验证,没有凭空掉下来的果实,发愿还要实行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47.52.130.92/)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