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标题:
能观心性,名为上定
[打印本页]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0-8-20 22:34
标题:
能观心性,名为上定
能观心性,名为上定
[节录编辑]:首楞严三昧
能观心性,名为上定
若能观心,名为上定
以下引自上述网址
(见①)
节录如下
《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隋 天台智者大师说
心门唯有一门如经中说。
能观心性名为上定
。开色别立于心。
此则禅门有三所谓一世间禅门。二出世间禅门。三出世间上上禅门。
故大集经云。有三种摄心。一者出法摄心。二者灭法摄心。三者非出非灭法摄心。
以下引自上述网址
(见
②
)
妙玄节要→妙法莲华经玄义节要卷上
妙法莲华经玄义节要卷上
天台智者大师说 章安尊者灌顶记
蕅益比丘智旭节
节录如下
心本无名。亦无无名。心名不生。亦复不灭。心即实相。初观为因。观成为果。以观心故。恶觉不起。心数尘劳。若同若异。皆被化而转。是为观心标五章竟。观心引证者。释论云。一阴名色。四阴名名。心但是名也。
大经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
。
上定者。第一义定。证心是体。大经云。夫有心者。皆当得三菩提。心是宗也。遗教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是用也。释论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心能地狱。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贤圣。觉观心是语本。以心分别于心。证心是教相也。观心生起者。以心观心。由能观心。有所观境。以观契境故。从心得解脱故。若一心得解脱。能令一切数皆得解脱故。分别心王心数同起偏起等。即是教相故。观心开合者。心是诸法之本。心即总也。别说有三种心。烦恼心是三支。苦果心是七支。业心是二支。苦心即法身。是心体。烦恼心即般若。是心宗。业心即解脱。是心用。即开心为三也。分别十二因缘心生。即有六道差降。分别心灭。即有四圣高下。是为教相兼于开合也。
以下引自上述网址
(见
③
)
节录如下
星云文集
(佛光山星云法师)
《止观大意》中,谈到观不思议境:
境为所观,观为能观。所观者何?谓阴界入,不出色心,色从心造,全体是心。故经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此之能造具足诸法,若漏无漏,非漏非无漏等,若因若果,非因非果等。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众生理具,诸佛已成。成之与理莫不性等。谓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尘中一切尘;一一心中一切尘,一一尘中一切心,一一尘中一切刹,一切刹尘亦复然。诸法诸尘诸刹身,其体宛然无自性。无性本来随物变,所以相入事恒分。故我身心刹尘遍,诸佛众生亦复然。一一身土体恒同,何妨心佛众生异?异故分于染净缘,缘体本空空不空。三谛三观三非三,三一一三无所寄。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如是观时,名观心性。随缘不变故为性,不变随缘故为心。故
《涅槃经》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上定者名第一义,第一义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名毘卢遮那。」
此遮那性具三佛性。遮那遍故,三佛亦遍。故知三佛唯一刹那。三佛遍故,刹那则遍。如是观者,名观烦恼,名观法身。此观法身是观三身,是观刹那,是观海藏,是观真如,是观实相,是观众生,是观己身,是观虚空,是观中道。故此妙境为诸法本,故此妙观是诸行源。如是方离偏小邪外,所以居在十法之首。上根一观,横竖该摄,便识无相,众相宛然;即破无明,登于初住,若内外凡。故喻云:其事高广,乃至道场。中根未晓,更修下法(指更修以下「起慈悲心」及「善巧安心」等等法门)。
所谓不思议境谓「阴界入,不出色心」而言,就「色从心造,全体是心」,亦即一念刹那心,含摄空假中三谛,为不思议妙境,非离开一念识心而以真常心为依存,因为三佛性不离刹那色心。由此,「如是观者,名观烦恼,名观法身。」
以下引自上述网址
(见
④
)
节录如下
观心妙文
释海仁集(已故海仁法师)
(二)
涅槃经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 ”
。
(三)心地观经云: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若能观心,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又云:“一切众生,不观自心,流转生死大海之中。诸佛菩萨能观心故,度生死海,到于彼岸。诸佛如来,法皆如是。”又云:“若能观心体性空,惑障不生便解脱。”
(四)梵网经云:“无量结缚,求心得解脱;无量妙行,求心成菩提。”又云:“我已百阿僧祗劫修行是心地,以之为因,号吾为卢舍那。”
====================================
以上提供大家参考
虽然末学在涅槃部中所有[涅槃经]中没有找到和上面[[[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完全相同的经文
不过应该是指经中定慧等观的部分,或是经文已经部份亡轶吧
既然在智者大师的文集中能找到这句,那应该是在过去佛经上曾经有的
或者佛友们可以找看看
祝福慧增上 身心安祥
阿弥陀佛
[心地观法]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四种[自觉悟心]能发菩提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清净光明净土注:以上序号(①②③④)原链接已失效]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47.52.130.92/)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