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标题: 佛弟子[淨慧],学习《楞严经》卷第七的习经记录帖 [打印本页]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6 17:37
标题: 佛弟子[淨慧],学习《楞严经》卷第七的习经记录帖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22 15:43 编辑
缘起:2020年度清净道场四十九日楞严坛法会(11月10日—12月28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金刚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楞严会上诸佛菩萨
弟子净慧,发心学习《楞严经》
祈请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令弟子入清净光明心、智慧增上,看懂佛经深义,认真写出正确的白话解说,自利利他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护法圣众慈悲护持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目前仅供参考]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6 17:41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22 15:39 编辑
卷第七 内容大纲
7-1 世尊说明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如何才能免除魔事
7-1-1 首先要『摄心为戒』- 断淫、断杀、断偷、断大妄语 #3 7-1-2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则一心持诵楞严咒 #3 7-1-3 末世欲坐道场,如何成就真正清净的戒律 #3
7-2 末法时期修行如何建立清净道场及结界,才符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4、#5
7-3 阿难及与会大众一心听闻世尊宣说楞严咒 #6
7-5 天龙八部及非人鬼神等众发心要护持如是修学善人 #14
7-6 阿难询问世尊修正定三摩地,求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的修行阶位 #15 7-6-1 世尊宣说要如何修学圣道
7-6-1-2 要知道[众生颠倒]和[世界颠倒]这两种颠倒的因由 #17
7-7 世尊开始宣说[众生颠倒]和[世界颠倒]的因由
7-7-2-1 十二种众生的生命型态及形成由来 #19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8 08:21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8 08:26 编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
(本楼用时,约1小时30分)
阿难。汝问摄心。
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学习解说】
世尊对阿难说:「阿难! 为何我会说『摄心为戒』?
初学者若想要入正定三摩地,修学种种微妙的法门,求菩萨道,那首先就要守持这四种戒律-断淫、断杀、断偷、断大妄语,令内心洁净明亮、没有瑕疵,如同冰和霜一般,本体纯净之后,那就不会横生枝节(指干扰和障碍),心三(贪、瞋、痴)口四(妄、绮、两舌、恶口)也就无从生起。
阿难! 如果修行者能够好好守持这四种戒律,心也不攀缘色香味触尘,那么,任何魔事也就不会发生。
身口七支
[佛光大辞典]
十恶业中之七种。即身业之杀生、偷盗、邪婬,口业之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身三口四,故称身口七支。若再加上意业之贪欲、瞋恚、愚痴,则为十恶业,称为身三口四意三。 p3015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囉]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学习解说】
修行者如果有过去生的负面习气却苦于无法灭除,那就一心持诵[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囉]无上佛咒,此是如来无见顶相(佛顶上有肉块隆起为髻形,谓为乌瑟腻沙相,顶上肉髻相等,于此相中有一切人天不能见之顶点,故名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依心成佛)从佛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的心咒。
【宿习 】
过去世的善恶习气。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 】
(真言)首楞严经所说大佛顶咒之名也。悉怛多般怛罗,译曰白伞盖。以譬大悲之光明遍覆法界。经七曰:「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挥,坐宝莲华所说心咒。」又曰:「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FROM:【佛学大辞典】
【无见顶相 】
(术语)佛三十二相中乌瑟腻沙相中之好也(相为大相,好为小相)。佛顶上有肉块隆起为髻形,谓为乌瑟腻沙相,顶上肉髻相等,于此相中有一切人天不能见之顶点,故名无见顶相。观佛经三曰:「佛顶肉髻生万亿光,光光相次乃至上方无量世界,诸天世人十地菩萨亦不能见。」观无量寿经曰:「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同天台疏曰:「肉髻是相,无见顶是好,此相好表于极果。今作因人,故不及佛。」楞严经七曰:「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FROM:【佛学大辞典】
【心佛 】
1.依心成佛的意思。2.是心是佛的意思。3.心中所现之佛,叫做心佛。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彼尚婬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学习解说】
而且,就像您(阿难)宿世与摩登伽女历劫以来的因缘及恩爱习气深重,并不是只有一生及一劫而已,然而,我(世尊)一宣扬楞严咒,摩登伽女爱心永脱,马上就证得阿罗汉,摩登伽女是淫女,本来就无心修行了,但由于楞严咒的威神力加持,令摩登伽女很快就证得无学(阿罗汉)的果位,而阿难您们及在法会上的声闻众,想要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这就好比沙尘(修行者)在顺风中(楞严咒的加持力)飞扬,(修行)畅行无阻,又有什么困难的呢? (楞严咒的加持力,对于摩登伽女这样的条件都可以证阿罗汉果了,而阿难您们求最上乘决定成佛,又有什么办不到的呢?)
【无学 】
(术语)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学道圆满,不更修学也。法华玄赞一曰:「戒定慧三,正为学体,进趣修习名为有学,进趣圆满止息修习,名为无学。」法华嘉祥疏九曰:「若缘真之心更有增进义,是名为学。缘真之心已满,不复进求,是名无学。」
FROM:【佛学大辞典】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
【学习解说】
末法时期,若有比丘(或修行者)欲坐道场,首先就要守持比丘清净禁戒,而且应当要选择戒行清净者,第一沙门,作为自己的授戒师,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真正的清净僧,那么,行者也就无法成就真正清净的戒律。
戒成已后,着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学习解说】
如果有遇到这样真正的清净僧,那么,行者也就会成就真正清净的戒律,戒行圆满后,行者身着新净衣,燃香,闲居静处(山林兰若,依止无愦闹处),修摄其心,诵此心佛所说的楞严咒一百零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结界 】
(术语)建伽蓝,或作戒坛,行一种之作法,而定其区域境界也。即其作法所限定之地,谓之结界地。
FROM:【佛学大辞典】
相关及延伸阅读:
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婬,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学习解说】
阿难! 末法时期若是有这样的清净比丘,或比丘尼、白衣(在家人)、檀越(施主),心灭贪婬,持佛净戒,并于道场中发菩萨愿,每天昼夜六时精进办道,也不睡眠,如此连续二十一天,我(世尊)就会现身至这位行者的面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檀越 】
(术语)Da%napati,谓施主也。越为施之功德,已越贫穷海之义也。寄归传一曰:「梵云陀那钵底,译为施主。陀那是施,钵底是主。而言檀越者,本非正译。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转名为檀,更加越字。意道由行檀舍自可越渡贫穷,妙释虽然,终乖正本。」资持记曰:「檀越,亦云檀那,并讹略也。义净三藏云:具云陀那钵底,此翻施主。」
FROM:【佛学大辞典】
【六时 】
昼三时与夜三时,合称为六时。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六时不断 】
(术语)每日昼夜六时勤行佛事而不断绝也。
FROM:【佛学大辞典】
【摩顶 】
(术语)佛为嘱累大法,摩弟子之顶,或为授记摩顶。法华经嘱累品曰:「释迦牟尼佛,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
FROM:【佛学大辞典】
【摩顶 】
佛用手抚摩弟子之顶。通常佛不是为了付嘱大法而抚摩弟子之顶,就是为了授记而抚摩弟子之顶。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9 11:40
(本楼用时,约1小时)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学习解说】
阿难询问世尊:「世尊! 我(阿难)承蒙如来无上悲心教诲,如今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那么,末法时期修行若欲建立道场,要如何结界才能符合如来世尊的清净轨则呢?」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栴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
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黄土,和上栴檀、沈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阿难:「末法时期,若有人发愿建立道场,首先,要取雪山大力白牛的粪便,牛吃的是山中肥厚油腻的香草,也只喝雪山的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栴檀搅拌混合在一起,然后涂抹在要建立道场的地面上,若牛粪不是取自雪山的白牛,那就比较臭秽,也就不适合涂地了。
不同于平坦广阔的原野,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黄土,和上栴檀、沈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这十种细罗筛筛之为粉,和黄土搅和在一起成泥状,也可以用此涂地。
【牛粪 】
(杂名)梵语瞿磨夷,巨磨Gomaya,印度风俗以牛粪为最清净者,净物必用之。密教之仪轨,亦傚之。以牛粪涂坛去污秽为法。大日经疏四,示牧牛场之迹造曼陀罗事曰:「牛栏者西方聚落,牧牛共在一处,去村或十里五里,既积多时,牛屎尿遍地重积,梵俗以为净。」又说造坛之法曰:「如是次第除诸过已,细治所掘之土稍稍填之,润以牛液筑令坚固,平正犹如手掌。次用瞿摩夷瞿模怛囉Gomu%tra和合涂之,若浅略释者,此是牛粪及液为顺彼方俗以为清净故。」准胝陀罗尼经曰:「瞿摩夷,唐云牛粪。」惟楞严经七曰:「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地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又,Gomayi^。
FROM:【佛学大辞典】
栴檀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檀香。
2.檀香,为檀香科檀香属的常绿小乔木,有白檀、赤檀等种类。原产于印度,株高可达十二公尺,心材黄褐色,有强烈香味,可做雕刻材料、香料、或药用。
3.檀香,为檀香科檀香属的常绿小乔木,有白檀、赤檀等种类。原产于印度,株高可达十二公尺,心材黄褐色,有强烈香味,可作香料、药用、或雕刻材料。
沈水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木蜜」当中投入水中会沉底的即为「沈水香」,质地愈密实、颜色愈深,表示凝聚的树脂愈多,质量也愈好。又译为「沈水香」、「沈香」。
苏合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香名,把各种香加起来煎其汁液,即是苏合香。
乳香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物名)薰陆香也。梦溪笔谈云:「薰陆即乳香也。」梵Kunduruka。
【郁金香 】
(植物)郁金,草名。梵语,恭矩磨Kun%kumam%,其花黄而香,可以为薰香。名义集三曰:「恭矩磨,此云郁金。周礼春官,郁人采取以鬯酒。说文云:郁金草之华,远方所贡芳物,郁人合而酿之,以降神也。宗庙用之。」最胜王经七曰:「郁金恭矩么。」
FROM:【佛学大辞典】
【白胶香 】
(物名)娑罗树之胶乳也。大日经疏七曰:「白胶香是娑罗树汁。」
FROM:【佛学大辞典】
多伽罗香
[佛光大辞典
多伽罗,梵语 tagara。又作多揭罗香、多伽留香、多伽娄香、多劫罗香。意译作根、不没、木香。多伽罗香系采自多伽罗树所制成之香。然亦有将多伽罗香视为与零陵香(即由生于零陵山谷之薰草所制成之香)相同者。一般常将多伽罗香与伽罗香混同为一物。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四天王护国品」载,修法时应将此香与安息、旃檀、龙脑等诸香各取等分,和合一处,手执香炉而烧香供养。同经卷七并将此香列为三十二味香药之第十五。〔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四分律卷四十二、慧琳音义卷三、翻译名义集卷八〕 p2327
【伽罗 】
(植物)Tagara,多伽罗之略,香木名。【又】黑沈香。谷响集七曰:「伽罗翻黑,经所谓黑沈香是矣。盖昔蛮商传天竺语耶,今名奇南香也。华严经云:菩提心者,如黑沈香,能熏法界,悉周遍故。又虚空藏经云:烧众名器坚黑沈水。」玄应音义一曰:「多伽罗香,此云根香。」慧琳音义三曰:「多揭罗,香名也。正云蘗囉,即零陵香也。」
FROM:【佛学大辞典】
鸡舌香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ㄐㄧ ㄕㄜˊ ㄒㄧㄤ, 1.可含于口中用以去除口臭的香料。原产于南方。《野叟曝言.第二七回》:「含了几片鸡舌香儿,叫了四五名家人,吩咐了说话。」
2.丁香花的别名。参见「丁香」条。
重罗面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ㄔㄨㄥˊ ㄌㄨㄛˊ ㄇㄧㄢˋ
用二层罗筛过的面,质地较细。《土风录.卷四.重罗面》:「面之细者曰重罗面。以用细罗筛筛之也。」
方圆丈六,为八角坛。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华中安砵。砵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随安所有华叶。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围绕华砵。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鑪,间华铺设。庄严香鑪,纯烧沈水,无令见火。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为煎饼,并诸砂糖、油饼、乳糜、苏合、蜜姜、纯酥、纯蜜。
于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每以食时,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酥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学习解说】
方圆丈六作为八角坛,于坛中间设置一金银铜木材质所造的莲华,每朵莲华的中间都各安置一个鉢,鉢中要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随处安放所有华叶,再取八圆镜置于各方角落,围绕华鉢,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炉,间隔交错华鉢来铺设。 庄严施设香炉,单纯只烧沈水,但不要见到火光。
取雪山白牛之乳,乳为煎饼,并和诸砂糖、油饼、乳糜、苏合、蜜姜、纯酥、纯蜜,制成上妙之食后再置于十六器中。
于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供奉诸佛及大菩萨。
每以食时,若在中夜(夜晚四分的第二分,约九点至十二点),取纯蜜半升,用纯酥三合,坛前另外安置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酥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大佛顶曼荼罗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楞严经七,言立道场,时以灵山白牛微细之粪,和旃檀,泥于地。(中略)方圆丈六,为八角坛。坛心置一金银铜木之莲华。华中盛八月露水置于钵。更以十六莲华与香灯。参差庄严外围。取白牛乳为煎饼。砂糖。(中略)蜜,于莲华外,各各围绕十六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中略)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当阳张卢遮那,释迦,弥勒,阿閦,弥陀,诸大变化,观音形像,金刚藏兼安其左右。帝释梵王。(中略)频那夜迦,张于门侧。安置左右云云。大妙经准之。中央之莲钵,即大佛顶也。八圆镜,八大佛顶也。十六华炉,八菩萨八金刚也。
大佛顶法
[佛光大辞典
又作摄一切佛顶轮王法。密教以大佛顶为本尊,为调伏天变或兵乱所修之法。分成金刚部大日金轮与胎藏部释迦金轮二者。修本法之根据有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妙金刚经、大佛顶广聚陀罗尼经等。佛顶为如来无见顶相功德之佛格化,计有三佛顶、五佛顶、八佛顶、九佛顶、十佛顶等。大佛顶乃是总摄诸佛顶尊而为最胜尊。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载,修此法时,应于方圆丈六之八角坛上置一金属莲花,花中安置盛有八月露水之鉢,取八圆镜置于各角,围绕花鉢;镜外另置十六莲花,铺设十六香炉,复取白牛之乳置于十六器,制成各种上妙之食。坛前复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投酥蜜入炉中,烧尽后,以之飨佛菩萨。p1050
【兜楼婆 】
(物名)Turus!ka,又作妒路婆。香名。楞严经七曰:「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大日经疏七曰:「妒路婆草,是西方苜蓿香,与此间苜蓿香稍异也。」婆者娑之误。
FROM:【佛学大辞典】
兜楼婆
[佛光大辞典
梵语 turuṣka。又作斗楼婆、兜楼波、兜娄婆、都噜婆、妒路婆、突婆、窣堵鲁迦。意译白茅香、茅香、香草。即指苏合香。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载,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以沐浴。又据大日经疏卷七载,妒路婆草乃印度苜蓿香,与我国苜蓿香稍异,后者即毕力迦(梵 śephālikā)。此外,另有求求罗(梵 guggula),即安息香,亦异于兜楼婆。〔法华义疏卷十一(吉藏)〕p5542
中夜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夜晚四分的第二分,约九点至十二点。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10 18:14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10 18:19 编辑
(本楼用时,约1小时20分)
令其四外遍悬幡华。于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应于当阳,张卢舍那、释迦、弥勒、阿閦、弥陀。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兼金刚藏,安其左右。帝释、梵王、乌刍瑟摩、并蓝地迦、诸军茶利、与毗俱胝、四天王等,频那夜迦,张于门侧,左右安置。又取八镜覆悬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学习解说】
令其四面外遍布悬挂幡华,于坛室中的四边墙壁,布置陈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的所有形象,应于当阳,卢舍那、释迦、弥勒、阿閦、弥陀,以及诸大变化观音形像(观音诸像中有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观音等变化身),兼金刚藏,安其左右。帝释、梵王、乌刍瑟摩、并蓝地迦、诸军茶利、与毗俱胝、四天王等,频那夜迦,设置于门侧,左右安置。 另外,再将八镜悬挂于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向是相对的,令其形影重重相涉。
敷设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ㄈㄨ ㄕㄜˋ
布置陈设。如:「敷设地毯」。
【应 】
(术语)又曰应供。梵语阿罗诃Arhat之译名。如来十号之一。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之义。涅槃经十八曰:「应者,一切人天,应以种种香花璎珞幢幡妓乐而供养之,是故名应。」
FROM:【佛学大辞典】
【当阳 】
(杂语)阳者明也,当阳者谓向于明而动作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于初七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号。恒于六时诵咒围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遍。
【学习解说】
于第一个七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及阿罗汉之名号,并经常于六时(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夜三时))诵咒围绕坛场,至心行道,一时(六时中的任一时)常行一百零八遍。
六时
[佛光大辞典]
(一)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在印度,时间之最小单位称剎那,一百二十剎那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为一昼夜。昼夜六时勤行,为印度以来所行,我国东晋庐山慧远作水时计(又称莲华漏),在六时行道。隋代信行制昼夜六时发愿文,善导作往生礼赞(六时礼赞),主张各六时必须拜佛忏悔。又六时之中,初三时称三时,而有三时念佛、三时坐禅之说。〔长阿含经卷二十二、舍利弗悔过经、十住毘婆沙论卷六分别功德品、大智度论卷七、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八十五、大唐西域记卷二〕(参阅「三时」596、「时」4121)
(二)指一年分为六期。即渐热、盛热、雨时、茂时、渐寒、盛寒等六时。〔大唐西域记卷二〕(参阅「三际」668、「历」6227)
(三)时解脱阿罗汉于得好衣、好食、好卧具、好处所、好说法、好同学之时(六时),可入定得解脱。〔大毘婆沙论卷一○一〕p1283
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奈耶先有愿教。
【学习解说】
于第二个七中,专心致意于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奈耶(戒律)先有愿教。
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囉咒。至第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即于道场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犹如琉璃。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
【学习解说】
于第三个七中,于十二时(一昼夜之十二时辰。即竟日),一心诵持佛般怛囉咒,到第七天,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之处,承佛摩顶,于符合清净轨则的道场修正定三摩地,能够令末世修行者的身心明净如同琉璃。 阿难! 若此比丘的本受戒师及同在坛场会中十比丘等,倘若其中有人身心不清净,那么,这样的道场大都是不能成就的。
二六时中
[佛光大辞典]
谓一昼夜之十二时辰。即竟日。印度历法则为六时或八时。〔虚堂和尚语录〕 p189
【时分 】
(杂语)西天之历法分昼夜有种种。依佛法则以昼三夜三之六时为常法。阿弥陀经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大日经疏四曰:「如梵历中说,昼夜各有三时。」【又】其世法分为八时。西域记二曰:「居俗日夜分为八时。」注曰:「昼四夜四于一一时各有四分。」【又】昼夜分十二时,是依大集经所说十二时神兽之说,支那日本古来袭用之。(参见:十二兽)。【又】昼夜分三十时。俱舍论五曰:「百二十剎那为怛剎那量,腊缚此六十,此三十须臾,此三十昼夜,三十昼夜月。」智度论四十八曰:「日名从旦至旦,初分中分后分,夜亦三分,一日一夜有三十时。」【又】昼夜分六十时。大日经疏四曰:「时分者,西方历法,昼夜各有三十时,一一时则有名号。如昼日即量影长短计之,某时作事即吉,某时则凶,某时中平,各各有像类。」
FROM:【佛学大辞典】
【三师七证 】
(术语)比丘受具足戒。要三师七证。三师者:一、戒和尚,正授戒者。二、羯磨师,读表白及羯磨文者。三、教授师,教受以威仪作法者。七证者,七人之证明师也(自七人而上不厌其多),若在边地则可减为三师二证。见行事钞上三。
FROM:【佛学大辞典】
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
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学习解说】
在第三个七结束之后,端坐安居(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如是经过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证须陀洹。
如果身心圣果尚未成就,必定自知成佛不谬。
【安居 】
(行事)Vars!a,印度僧徒,两期三月间禁外出而致力坐禅修学,是名两安居。异名为坐夏,坐腊等。始此谓之结夏,解此谓之解夏。业疏四曰:「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其安居之因由,(参见:布萨)
FROM:【佛学大辞典】
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学习解说】
阿难! 您所询问末法时期修行如何建立清净道场及结界,是这样的。」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10 23:56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11 00:03 编辑
(本楼用时,约1小时)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遭彼梵天邪术所禁心虽明了,力不自由。赖遇文殊,令我解脱。虽蒙如来佛顶神咒,冥获其力,尚未亲闻。惟愿大慈重为宣说,悲救此会诸修行辈,末及当来在轮回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脱。
【学习解说】
阿难顶礼佛足,对世尊说:「自我出家以来,依仗世尊憍爱,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的缘故,尚未证得无为(无因缘造作),遭到摩登伽女邪术所缚,那时心虽知道发生什么事,但身体却无力脱离,幸好文殊师利菩萨实时前来相救,承蒙如来佛顶神咒的加持力,才令我(阿难)得到解脱,可是还没有亲自听闻此咒,因此,恳切盼望世尊大慈重新为我宣说,同时也悲悯此大会中一切的修行等众,甚至于未来(来世)在轮回流转中的众生,承佛密音,令其身心获得解脱。」
多闻
[佛光大辞典]
梵语 bahu-śruta。即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之意。佛十大弟子中,以阿难尊者为多闻第一。又「五五百年」中之第三五百年为多闻坚固之时代。另于异部宗轮论述记,以「广诵众经,善持佛语诸经」者为佛弟子四众中之「多闻众」。然据圆觉经载,末世之众生希望成道,但不求悟解,唯广求多闻以增长我见,如此多闻反成其害。
据月灯三昧经卷六载,多闻有十种利益,即:(一)知烦恼资助,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知自身及众生所有一切烦恼之惑,皆能资助业因,而受当来果报,故求出离,不为所惑。(二)知清净助,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悉知一切清净梵行,皆能资助菩提之道,故精勤修习,以证无上佛果。(三)远离疑惑,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及外道邪魔等论,悉皆明了通达,无所疑惑。(四)作正直见,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一切邪正之法无不明了,若有众生邪见邪论者,则为其宣说正直知见,以端正其非心。(五)远离非道,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善恶果报、诸法同缘等理,无不明了通达,故杀盗等一切非法之道,皆能远离而不为。(六)安住正路,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一切邪正诸法无不明了,故不为非道所惑,于如来正法,常得安住而不退。(七)开甘露门,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能深入如来之藏,了知无上法味,复以此普润众生,令其善根增长,是为开甘露门。(八)近佛菩提,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常勤修习,则知戒、定、慧之行能趣入圣果,故心常在道,精勤无怠,因而近于佛果菩提。(九)为作光明,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知众生皆为无明所覆,常受长夜之苦,故以智慧之灯作诸光明,令众生出离幽闇。(十)不畏恶道,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晓知万法乃体本空寂、无苦无乐,故发广大之心,随类化度一切众生,纵遇险难恶道亦无所畏惧。〔杂阿含经卷一、中阿含卷三十六瞿默目犍连经、卷四十五心经、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五、大智度论卷三〕 p2330
【无为 】
(术语)梵语Asam%skr!ta。为者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曰无为,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曰无为,即真理之异名也。此无为法有三种六种之别,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是正为圣智所证之真理。曰涅槃,曰法性,曰实相,曰法界,皆无为之异名也。无量寿经上曰:「无为泥洹之道。」清信士度人经曰:「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肇论曰:「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探玄记四曰:「缘所起法名曰有为,无性真理名曰无为。」华严大疏十六曰:「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无所作为,故名无为。无为即是常也。」大乘义章二曰:「释有二:一对法外四相以释,色心等法为彼法外四相所为,虚空等三不同彼故,名曰无为。二对法体四相以释,色心等法一切皆有初生次住终异后灭前后集起,评之曰为,虚空等三无彼为故,名曰无为。」
FROM:【佛学大辞典】
【摩邓伽咒 】
(杂名)又曰摩登祇咒,先梵天咒。摩邓伽种族所传梵天之神咒也,摩邓伽女以之幻惑阿难。鼻奈耶三曰:「时母亦澡浴,着白服饰,以牛屎涂地,以五色綖结缕。盛满四瓶水,盛满四碗血,盛满碗四种香水,盛满四碗饼浆。以四口大刀竖牛屎四角头,竖四枚箭,然八明灯。取四死人髑髅,种种香涂其上。以华布地,捉熨斗烧香,绕三匝,向东方跪而诵摩邓伽咒术。时阿难于祇洹意便恍惚,为咒所缚,如鱼被铁钩,如象随钩。」楞严经一曰:「阿难因乞食次经历婬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毘迦罗先梵天咒摄入婬席。」大法炬陀罗尼经十三曰:「摩登祇咒,隋言作恶业。」
FROM:【佛学大辞典】
当来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应来之世。即来世也。
于时会中一切大众,普皆作礼,伫闻如来秘密章句。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祐。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学习解说】
此时,在场的一切大众普皆作礼,殷切盼望能够听闻如来秘密章句。
于是,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全都遍布示现十恒河沙那么多的金刚密迹(总为执金刚杵现大威势拥护佛法之天神之通称),擎山持杵,遍满虚空界,此时,与会的大众抬头观看,畏爱兼抱,求佛哀怜护祐,大众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肉髻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梵名乌瑟腻沙Uṣṇīṣa,佛顶上有一肉团,如髻状,名肉髻,即三十二相中之无见顶相也。大般若三百八十一曰:「世尊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是三十二。」玄应音义三曰:「肉髻,梵言嗢瑟尼沙,此云髻。即无上依经云:郁瑟尼沙,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
涌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ㄩㄥˇ
同「涌」。
【金刚密迹 】
(术语)又曰密迹金刚,密迹力士,金刚力士,金刚手,执金刚等。总为执金刚杵现大威势拥护佛法之天神之通称。大日如来以此金刚众为内眷属,以普贤文殊等诸菩萨为大眷属,犹之释迦以舍利弗等声闻众为内眷属。其他诸菩萨为大眷属也。密迹者,常侍佛而忆持佛秘密事之义。又知佛之三密垂迹为神之义。大日经名曰金刚手秘密主。楞严经七曰:「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金光明经鬼神品曰:「金刚密迹大鬼神王,及其眷属五百徒党,一切皆是大菩萨等,亦悉拥护听是经者。」见密迹条。
FROM:【佛学大辞典】
【密迹 】
(天名)又曰密迹力士,密迹金刚,金刚密迹等。新译为秘密主,手持金刚武器警固佛之夜叉神总名。密迹者,以彼常亲近佛闻佛秘密事迹之本誓,故名密迹也。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曰:「法意太子曰:吾自要誓,诸人成得佛时,当作金刚力士,常亲近佛。在外威仪省诸如来,一切秘要常委托依,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信乐受喜,不怀疑结。(中略)其法意太子则今金刚力士名密迹是也。」然依玄应师之义则以迹字为译人之蛇足,是不见宝积经之过也。玄应音义一曰:「密迹,梵言散那,此译云密主。密是名也,以知佛三密功德故也。主者夜叉主也,案梵本都无迹义,当以示迹为神,故译经者义立名耳。」大日经疏一曰:「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旧翻或云密迹。若浅略明义,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梵Guhyapa%da。
FROM:【佛学大辞典】
金刚杵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一种兵器。在佛教作法器使用,象征智慧如金刚般坚硬,能断一切烦恼。
南无萨怛他 苏伽多耶 阿罗诃帝 三藐三菩陀写 萨怛他 佛陀俱胝瑟尼钐 南无萨婆 勃陀勃地 萨跢鞞弊 南无萨多南 三藐三菩陀 俱知喃 娑舍囉婆迦 僧伽喃 南无卢鸡阿罗汉跢喃 南无苏卢多波那喃 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南无卢鸡三藐伽跢喃 三藐伽波囉 底波多那喃 南无提婆离瑟赧 南无悉陀耶 毗地耶 陀囉离瑟赧 舍波奴 揭囉诃 娑诃娑囉摩他喃 南无跋囉诃摩泥 南无因陀囉耶 南无婆伽婆帝 嚧陀囉耶 乌摩般帝 娑酰夜耶 南无婆伽婆帝 那囉野 拏耶 槃遮摩诃三慕陀囉 南无悉羯唎多耶 南无婆伽婆帝 摩诃迦罗耶 地唎般剌那 伽囉毗陀囉 波拏迦囉耶 阿地目帝 尸摩舍那泥 婆悉泥 摩怛唎伽拏 南无悉羯唎多耶 南无婆伽婆帝 多他伽跢俱囉耶 南无般头摩俱囉耶 南无跋闍囉俱囉耶 南无摩尼俱囉耶 南无伽闍俱囉耶 南无婆伽婆帝 帝唎茶 输囉西那 波囉诃囉拏囉闍耶 跢他伽多耶 南无婆伽婆帝南无阿弥多婆耶 跢他伽多耶 阿囉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南无婆伽婆帝 阿刍鞞耶 跢他伽多耶 阿囉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南无婆伽婆帝 鞞沙闍耶 俱卢吠柱唎耶 般囉婆囉闍耶 跢他伽多耶 南无婆伽婆帝 三补师毖多 萨怜捺囉剌闍耶 跢他伽多耶 阿囉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南无婆伽婆帝 舍鸡野母那曳 跢他伽多耶 阿囉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南无婆伽婆帝 剌怛那鸡都囉闍耶 跢他伽多耶 阿囉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帝瓢 南无萨羯唎多 翳昙婆伽婆多 萨怛他伽都瑟尼钐 萨怛多般怛蓝 南无 阿婆囉视耽 般囉帝 扬歧囉 萨囉婆 部多揭囉诃 尼羯囉诃 羯迦囉诃尼 跋囉毖地耶 叱陀你 阿迦囉 密唎柱 般唎 怛囉耶 儜揭唎 萨囉婆 槃陀那 目叉尼 萨囉婆 突瑟咤 突悉乏 般那你 伐囉尼赭都囉 失帝南 羯囉诃 娑诃萨囉若闍 毗多崩娑那羯唎 阿瑟咤冰舍帝南 那叉剎怛囉若闍 波囉萨陀那羯唎 阿瑟咤南 摩诃羯囉诃若闍 毗多崩萨那羯唎 萨婆舍都嚧 你婆囉若闍 呼蓝突悉乏 难遮那舍尼 毖沙舍 悉怛囉 阿吉尼 乌陀迦囉若闍 阿般囉视多具囉 摩诃般囉战持 摩诃叠多 摩诃帝闍 摩诃税多闍婆囉 摩诃跋囉槃陀囉 婆悉你 阿唎耶多囉毗唎俱知 誓婆毗闍耶 跋闍囉摩礼底 毗舍嚧多 勃腾罔迦 跋闍囉制喝那阿遮 摩囉制婆 般囉质多 跋闍囉擅持 毗舍囉遮 扇多舍 鞞提婆 补视多苏摩嚧波 摩诃税多 阿唎耶多囉 摩诃婆囉阿般囉 跋闍囉商羯囉制婆跋闍囉俱摩唎 俱蓝陀唎 跋闍囉喝萨多遮 毗地耶 干遮那 摩唎迦 啒苏母婆羯囉跢那 鞞嚧遮那 俱唎耶 夜囉菟 瑟尼钐 毗折蓝婆摩尼遮 跋闍囉迦那迦波囉婆 嚧闍那 跋闍囉顿稚遮 税多遮 迦摩囉 剎奢尸 波囉婆 翳帝夷帝 母陀囉 羯拏 娑鞞囉忏 掘梵都 印兔那么么写
乌(合牛) 唎瑟揭拏 般剌舍悉多 萨怛他 伽都瑟尼钐 虎(合牛)都嚧雍 瞻婆那 虎(合牛)都嚧雍 悉眈婆那 虎(合牛)都嚧雍 波囉瑟地耶 三般叉 拏羯囉虎(合牛)都嚧雍 萨婆药叉 喝囉剎裟 揭囉诃若闍 毗腾崩萨那羯囉 虎(合牛)都嚧雍 者都囉 尸底南 揭囉诃 娑诃萨囉南 毗腾崩萨那囉 虎(合牛)都嚧雍 囉叉 婆伽梵 萨怛他 伽都瑟尼钐 波囉点 闍吉唎 摩诃娑诃萨囉 勃树娑诃萨囉 室唎沙 俱知娑诃萨泥 帝隶阿弊提视婆唎多 咤咤甖迦 摩诃跋闍嚧陀囉 帝唎 菩婆那 曼茶囉 乌(合牛) 娑悉帝 薄婆都 么么 印兔那么么写
囉闍婆夜 主囉跋夜 阿祇尼婆夜 乌陀迦婆夜 毗沙婆夜 舍萨多囉婆夜婆囉斫羯囉婆夜 突瑟叉婆夜 阿舍你婆夜 阿迦囉 密唎柱婆夜 陀囉尼部弥剑 波伽波陀婆夜 乌囉迦婆多婆夜 剌闍坛茶婆夜 那伽婆夜毗条怛婆夜 苏波囉拏婆夜 药叉揭囉诃 囉叉私揭囉诃 毕唎多揭囉诃 毗舍遮揭囉诃 部多揭囉诃 鸠槃茶揭囉诃 补丹那揭囉诃 迦咤补丹那揭囉诃 悉干度揭囉诃 阿播悉摩囉揭囉诃 乌檀摩陀揭囉诃 车夜揭囉诃 酰唎婆帝揭囉诃 社多诃唎南 揭婆 诃唎南 嚧地囉诃唎南 忙娑 诃唎南 谜陀诃唎南 摩闍诃唎南 闍多诃唎女 视比多诃唎南 毗多诃唎南 婆多 诃唎南 阿输遮诃唎女 质多诃唎女 帝钐萨鞞钐 萨婆揭囉诃南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波唎跋囉者迦 讫唎担 毗陀夜闍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茶演尼 讫唎担 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摩诃般输般怛夜 嚧陀囉 讫唎担 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那囉夜拏 讫唎担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怛埵伽嚧茶西 讫唎担 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摩诃迦囉 摩怛唎伽拏 讫唎担 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迦波唎迦讫唎担 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闍耶羯囉 摩度羯囉 萨婆囉他娑达那 讫唎担 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赭咄囉 婆耆你 讫唎担 毗陀夜闍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毗唎羊讫唎知 难陀鸡沙囉 伽拏般帝 索酰夜 讫唎担 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那揭那舍囉婆拏 讫唎担 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阿罗汉 讫唎担 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毗多囉伽 讫唎担 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跋闍囉波你 具酰夜具酰夜 迦地般帝 讫唎担 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囉叉罔 婆伽梵 印兔那么么写
婆伽梵 萨怛多般怛囉 南无粹都帝 阿悉多那囉剌迦 波囉婆 悉普咤 毗迦萨怛多砵帝唎 什佛囉什佛囉 陀囉陀囉 频陀囉频陀囉 瞋陀瞋陀虎(合牛)虎(合牛) 泮咤泮咤泮咤泮咤泮咤 娑诃 酰酰泮 阿牟迦耶泮 阿 波囉提诃多泮 婆囉波囉陀泮 阿素囉 毗陀囉 波迦泮 萨婆提鞞弊泮萨婆那伽弊泮 萨婆药叉弊泮 萨婆干闼婆弊泮 萨婆补丹那弊泮 迦咤补丹那弊泮 萨婆突狼枳帝弊泮 萨婆突涩比犁 讫瑟帝弊泮萨婆什婆唎弊泮 萨婆阿播悉摩犁弊泮 萨婆舍囉婆拏弊泮 萨婆地帝鸡弊泮 萨婆怛摩陀继弊泮 萨婆毗陀耶 囉誓遮犁弊泮闍夜羯囉 摩度羯囉 萨婆囉他娑陀鸡弊泮 毗地夜 遮唎弊泮 者都囉 缚耆你弊泮 跋闍囉 俱摩唎 毗陀夜 囉誓弊泮 摩诃波囉丁羊 叉耆唎弊泮 跋闍囉商羯囉夜 波囉丈耆囉闍耶泮 摩诃迦囉夜 摩诃末怛唎迦拏 南无娑羯唎多夜泮 毖瑟拏婢曳泮 勃囉诃牟尼曳泮 阿耆尼曳泮 摩诃羯唎曳泮 羯囉檀持曳泮 蔑怛唎曳泮 唠怛唎曳泮 遮文茶曳泮 羯逻囉怛唎曳泮 迦般唎曳泮 阿地目质多 迦尸摩舍那 婆私你曳泮 演吉质 萨埵婆写么么印兔那么么写
突瑟咤质多 阿末怛唎质多 乌闍诃囉 伽婆诃囉 嚧地囉诃囉 婆娑诃囉 摩闍诃囉闍多诃囉 视毖多诃囉 跋略夜诃囉 干陀诃囉 布史波诃囉 颇囉诃囉 婆写诃囉 般波质多 突瑟咤质多 唠陀囉质多药叉揭囉诃 囉剎娑揭囉诃 闭隶多揭囉诃 毗舍遮揭囉诃 部多揭囉诃 鸠槃茶揭囉诃 悉干陀揭囉诃 乌怛摩陀揭囉诃 车夜揭囉诃 阿播萨摩囉揭囉诃 宅袪革 茶耆尼揭囉诃 唎佛帝揭囉诃 闍弥迦揭囉诃 舍俱尼揭囉诃 姥陀囉 难地迦揭囉诃 阿蓝婆揭囉诃 干度波尼揭囉诃 什佛囉 堙迦酰迦 坠帝药迦 怛隶帝药迦 者突托迦 昵提什伐囉 毖钐摩什伐囉薄底迦 鼻底迦 室隶瑟密迦 娑你般帝迦 萨婆什伐囉 室嚧吉帝 末陀鞞达嚧制剑 阿绮嚧钳 目佉嚧钳 羯唎突嚧钳 揭囉诃 揭蓝羯拏输蓝 惮多输蓝 迄唎夜输蓝 末么输蓝 跋唎室婆输蓝 毖栗瑟咤输蓝 乌陀囉输蓝 羯知输蓝 跋悉帝输蓝 邬嚧输蓝 常伽输蓝 喝悉多输蓝 跋陀输蓝 娑房盎伽 般囉丈伽输蓝 部多毖跢茶 茶耆尼 什婆囉 陀突嚧迦 建咄嚧吉知 婆路多毗 萨般嚧 诃凌伽 输沙怛囉 娑那羯囉 毗沙喻迦 阿耆尼 乌陀迦 末囉鞞囉 建跢囉 阿迦囉 密唎咄 怛敛部迦 地栗剌咤 毖唎瑟质迦 萨婆那俱囉肆引伽弊 揭囉唎药叉 怛囉刍 末囉视 吠帝钐 娑鞞钐 悉怛多砵怛囉 摩诃跋闍嚧 瑟尼钐 摩诃般赖丈耆蓝 夜波突陀 舍喻闍那 辫怛隶拏 毗陀耶 槃昙迦嚧弥 帝殊 槃昙迦嚧弥 般囉毗陀 槃昙迦嚧弥 跢姪他 唵 阿那隶 毗舍提 鞞囉 跋闍囉 陀唎 槃陀槃陀你 跋闍囉 谤尼泮 虎(合牛)都嚧瓮泮 莎婆诃。
【解说】
(此為楞严咒的内容)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12 23:57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13 00:24 编辑
(本楼用时,约1小时35分)
阿难。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祕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
【学习解说】
世尊:「阿难! 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白伞盖,大佛顶咒之名),祕密伽陀,微妙章句,十方一切诸佛都是由此出生的。
【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 】
(真言)首楞严经所说大佛顶咒之名也。悉怛多般怛罗,译曰白伞盖。以譬大悲之光明遍覆法界。经七曰:「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挥,坐宝莲华所说心咒。」又曰:「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FROM:【佛学大辞典】
悉怛多般怛罗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译曰白伞盖,大佛顶咒之名也。楞严经七曰:「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同长水疏曰:「悉怛多般怛罗,云白伞盖,即指藏心。不与妄染相应,故云白。徧覆一切法,故云盖。」梵Sitātapatra。
【般呾罗 】
(杂名)悉怛多般怛罗Sita%tapattra之略名,白伞盖咒之梵名也。首楞严经七曰:「一向持佛般怛罗咒。」同长水疏七曰:「悉呾多般怛罗,云白伞盖,即指藏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伽陀
[佛光大辞典
(一)梵语 gāthā,巴利语同。为九部教之一,十二部经之一。又作伽他、偈佗、偈。意译讽诵、讽颂、造颂、偈颂、颂、孤起颂、不重颂偈。系由语根 gai 而形成之名词。gai 有「谣」之意,故「伽陀」一词,广义指歌谣、圣歌,狭义则指于教说之段落或经文之末,以句联结而成之韵文,内容不一定与前后文有关。
伽陀与祇夜(即重颂)二者之差别在于祇夜虽亦为韵文,但重复述说长行经文之内容;伽陀则否,故有不重颂偈、孤起颂等异称,其长短或二句,或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不等。但大毘婆沙论卷一二六中,谓诸经中联结句而讽诵彼彼所说者,称为伽陀。大智度论卷三十三亦谓一切偈皆称祇夜,句之多寡不定,又称伽陀。此等均以伽陀仅为讽咏之义,与祇夜无二。又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载,伽陀指除修多罗及戒律以外诸经典中之四句偈等。另据巴利文长部经注(Sumavgala-vilāsinī)序、善见律(巴 Samanta-pāsādikā)序所载,法句(巴 Dhamma-pada)、长老偈(巴 Thera-gāthā)、长老尼偈(巴 Therī-gāthā)、经集(巴 Sutanipāta)等书中,凡不称为修多罗之偈颂,称为伽陀。此外,成实论卷一谓祇夜(偈)有伽陀、路伽二种,路伽又分顺烦恼、不顺烦恼二类,而将十二部经中之伽陀,归属不顺烦恼之类。〔显扬圣教论卷六、卷十二、顺正理论卷四十四、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卷八十一、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一、玄应音义卷二十四〕(参阅「十二部经」344、「偈」4383)
(二) 阿伽陀(梵 agada)之略。为良药。六十华严经卷十(大九‧四六五上):「譬如伽陀药,消灭一切毒。」华严经探玄记卷六(大三五‧二一四中):「伽陀,此云良药,谓能除一切毒。」 p2766
【伽陀 】
梵语伽陀,华言讽颂。谓不颂长行之文,直说偈句。如金光明经中空品等是也。亦名孤起,如楞严经中阿难赞佛偈云:妙湛总持不动尊等是也。(楞严,梵语具云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FROM:【三藏法数】
【伽陀 】
梵语伽陀,华言讽颂,或名不颂颂,谓不颂长行也;或名直颂,谓直以偈说法也。
FROM:【三藏法数】
章句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章节、句子。「章」是意义完整的一个段落,「句」是语意完全的词组。
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学习解说】
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
【学习解说】
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服诸外道。
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应微尘国。
【学习解说】
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到无数的国土。
【微尘 】
(术语)色体之极少为极微,七倍极微,为微尘。七倍微尘,为金尘。金尘者,得游履金中之间隙也。俱舍论十二曰:「七极微为一微量,积微至七为一金尘。」
FROM:【佛学大辞典】
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法轮。
【学习解说】
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无数的国土中演说佛法转大法轮。
【转法轮 】
(术语)佛之教法,谓之法轮。说教法,谓之转法轮。轮者,转轮圣王之轮,宝,有回转与碾摧之二义,回转四天下,碾摧诸怨敌。佛之教法,亦回转一切众生界,摧破诸烦恼,故譬之曰法轮。轮者,譬说教法。转自心之法,而移他之心,恰如转车轮也。止观辅行一曰:「轮具二义:一者转义,二摧破义。以四谛轮转度与他摧破结惑,如王轮宝能坏能安。」嘉祥法华义疏曰:「流圆演通,不系于一人,故称为轮。无累不摧,亦是轮之义。」法华经方便品曰:「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法华文句五曰:「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
FROM:【佛学大辞典】
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记。
【学习解说】
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为众生摩顶授记,如果尚未成就佛果,则于十方蒙佛授记。
【摩顶授记 】
摩顶是佛用手抚摩弟子之顶,授记是授将来成佛的预记。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相关及延伸阅读:
怎样才能让佛授记我们成佛? ~ 佛藏经
菩萨[授记]凡有四种 ~ 首楞严三昧经
如何得到诸佛菩萨的灌顶授记加持? (请勿乱让人加持灌顶)
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拔济群苦。所谓地狱饿鬼畜生,盲聋瘖哑,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大小诸横同时解脱。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风火水难、飢渴贫穷,应念销散。
【学习解说】
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救拔济度众生种种的苦厄,无论是地狱苦、饿鬼苦、畜生苦、盲聋瘖哑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色、受、想、行、识)炽盛苦、大小诸横等都可同时获得解脱。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风火水难、飢渴、贫穷,任何苦难也将应念(依此咒心)而消除离散。
【八难 】
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瘖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晓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患了盲聋瘖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着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槃后,都见不到佛和听不到佛法。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五阴盛苦 】
(术语)八苦之一。又曰五盛阴苦。解盛有二义:一就苦而说。人各具五阴而众苦炽盛,故曰盛。又五阴之器盛众苦,故曰盛。中论疏七曰:「有斯五阴,众苦炽盛,名五盛阴苦。又此五阴,盛贮众苦,名五盛阴苦。」次一义,为五阴之作用炽盛,故名为五阴盛或五盛阴。旧译之经常呼五阴而言为五盛阴者,即此意也。增一阿含经十七曰:「世尊告诸比丘曰:彼云何为担?谓五盛阴是。」然则五阴盛苦,犹单言五阴苦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五阴盛苦 】
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为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人生的种种痛苦,都是由这五种要素组成的人身而来,所以说是五阴盛苦,为八苦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十方如来,随此咒心,能于十方事善知识,四威仪中供养如意。恒沙如来会中,推为大法王子。
【学习解说】
十方如来随此咒心,能于十方承事善知识,于四威仪(行、住、坐、卧)中供养如意,在无数如来会中,推为大菩萨。
【四威仪 】
行、住、坐、卧。
FROM:【佛学常见辞汇】
【法王子 】
大菩萨的尊称,因大菩萨是出生于法王之家,而且能够传承佛法。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摄受亲因,令诸小乘闻祕密藏,不生惊怖。
【学习解说】
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以慈心摄取众生,令诸小乘行者听闻到秘密法门(如来善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祕而不说,故称祕密)时,不会惊讶怖畏。
【摄受 】
(术语)又曰摄取。佛以慈心摄取众生也。胜鬘经曰:「愿佛常摄受。」唐华严经二十八曰:「普能摄受一切众生。」止观十曰:「夫佛有两说:一摄,二折。」
FROM:【佛学大辞典】
【摄受有情 】
p1459
瑜伽四十卷十页云:又诸菩萨、性好摄受诸有情类,如法御众,方便饶益。以无染心、先与依止,以怜愍心,现作饶益;然后给施如法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若自无有;应从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求索与之。于己以法所获如法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与众同用,自无隐费。于时时间、以其随顺八种教授、而正教授;五种教诫、而正教诫。此中所说教授教诫;当知如前力种姓品,已广分别。
FROM:【法相辞典】
祕密藏
[佛光大辞典
祕密之法藏,甚深祕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非一般所可了知之法门;复以如来善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祕而不说,故称祕密。故祕密藏乃诸经为显其甚深祕义之通名。于显教中,南本与北本涅槃经卷二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之不一不异为祕密藏。然依密教之意,则总以释迦化身所说之教法为显教,独以大日法身之所说为祕密藏,亦即真言一乘之总名。不惟其法门深奥,且以之为如来内证极祕之法,故于未灌顶之人决不宣示;犹如声闻乘于未授戒之人不说戒经,故称戒经为祕密藏。〔大日经疏卷三〕 p4267
十方如来,诵此咒心,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大涅槃。
【学习解说】
十方如来诵此咒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坐菩萨提树,入大涅槃。
十方如来,传此咒心,于灭度后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
【学习解说】
十方如来传此咒心,于入灭后传付佛法事,使之安住于世而保持佛法,国土庄严清净,守持戒律,悉得清净。
【住持 】
(术语)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也。圆觉经曰:「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毘婆沙论曰:「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净土论曰:「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又】(杂名)一寺之主僧名住持,此由禅门起。敕修清规住持章曰:「佛教入中国四百余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巖居穴居,或依律等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字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须菩提,以齿德俱尊也。」禅苑清规尊宿住持曰:「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转法轮,名为出世。师承有据,乃号传灯。」
FROM:【佛学大辞典】
【严净 】
(杂语)国土之庄严清净也。法华经序品曰:「示诸佛土众宝严净。」
FROM:【佛学大辞典】
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罗咒],从旦至暮,音声相联,字句中间,亦不重叠,经恒沙劫终不能尽。亦说此咒名如来顶。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不持此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学习解说】
若要说此佛顶光聚般怛罗咒(大佛顶咒之名),即使从早上说到晚上,音声不断,字句也不重覆,纵使经历无数劫那么多还是讲不完的,此咒又名如来顶,您们有学(小乘四果之圣者中,前三果谓之有学)烦恼未尽,未尽轮回,发心至诚证得阿罗汉,若不持此咒而坐道场,想要令其身心远离一切魔事,那是不可能的。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13 21:33
(本楼用时,约50分)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所有众生,随国所生桦皮贝叶纸素白氎书写此咒,贮于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诵忆。或带身上。或书宅中。当知是人尽其生年,一切诸毒所不能害。
【学习解说】
阿难! 若一切世界中,任何一个国土的一切众生,使用在当地那个国土所生产的桦树皮、贝叶(贝多罗叶)、素白色的纸、白色细棉布等等来书写此咒,写好后放进香袋中并随身佩带或安置在家宅中,即使那个人心昏尚不能读诵或背诵此咒,您要知道这样的人直到老死,一切种种毒物都不能危害到他。
【贝叶 】
(物名)贝多罗叶也。印度之人以写经文。慈恩寺传三曰:「经三月安居中集三藏讫,书之贝叶,方遍流通。」唯识枢要上本曰:「虽文具传于贝叶,而义不备于一本。」(参见:贝多罗)
FROM:【佛学大辞典】
氎
dié ㄉㄧㄝˊ
细毛布,细棉布:“丝履~巾聊取用。”
以细毛布或细棉布制成的大衣类披衣。
© 汉典
阿难。我今为汝更说此咒,救护世间得大无畏,成就众生出世间智。
【学习解说】
阿难! 如今我(世尊)为您们再进一步说明此咒,这个咒可以救护世间而获得大无畏,并成就众生出世间智(指声闻、缘觉二乘之人,以一切智修四谛十二因缘,能出离世间)。
【出世间智 】
谓声闻、缘觉之智也。声闻、缘觉以一切智,修四谛行,而能出离世间,是名出世间智。(一切智者,谓一切诸法皆能了达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FROM:【三藏法数】
出世间智
[佛光大辞典
梵语 lokottara-jñāna。指声闻、缘觉二乘之智。三智之一。二乘之人,以一切智修四谛十二因缘,能出离世间,故称之为出世间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三〕(参阅「三智」842)p2031
若我灭后,末世众生,有能自诵,若教他诵,当知如是诵持众生,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如是乃至天龙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恶咒,皆不能着。心得正受。
一切咒诅厌蛊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气,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一切恶星并诸鬼神,碜心毒人,于如是人不能起恶。
频那夜迦诸恶鬼王,并其眷属,皆领深恩,常加守护。
【学习解说】
若我(世尊)入灭之后,末世的众生,若有能够自己读诵或背诵,或是教他人读诵或背诵,那么,像这样持诵的众生,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都不能加害于他。 甚至于诸天、龙神、鬼神、精怪、神祇、妖魔、魑魅,以及所有一切恶咒,都无法对他产生作用,持诵此咒之人心得正定、正受。
一切咒诅、厌蛊(以巫术致灾祸于人)、金毒、银毒、草木虫蛇各种万物毒气,一旦进入此人之口,反而成了甘露味。一切恶星及诸鬼神、或怀有恶毒心之人,对于这样的人不能生起恶心的。
频那夜迦(鬼神名)诸恶鬼王和他的眷属,皆领佛法深恩,经常加以守护持诵此咒之人。
天龙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诸天与龙神。为八部众之二众。天者,梵天帝释等也,龙者难陀跋难陀等也。法华经序品曰:「天龙夜叉。(中略)人非人。」见天龙八部条。
正受
[佛光大辞典]
梵语 samāpatti,巴利语同。音译作三摩鉢底、三摩拔提、三摩[足*我]。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观经玄义分(大三七‧二四七下):「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或谓正受为三昧、三摩地(梵 samādhi)或禅定之异名。
盖正受新译「等至」,据大毘婆沙论卷一六二载,等持、三摩地、等至三者有异,以等持仅通于有心定,等至则广通有心、无心定。俱舍论卷二十八,以四禅、四无色定为等至。大乘义章卷十三,以灭尽定、无想定之无心定为等至。又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及智顗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等,就观无量寿经中所说「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之语有所论述,谓散善之三福业为思惟,定善之十六观为正受。〔杂阿含经卷十七、旧华严经卷十一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品、菩萨地持经卷九、解脱道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杂阿毘昙心论卷七〕(参阅「三昧」580、「三摩鉢底」673、「定」3171) p1989
咒诅
[佛光大辞典]
以祕密词句祈求神明降厄难予怨敌之行为。又称诅祝。古代印度盛行两种咒法,一为吉祥增益之咒法(梵 atharva),一为调伏之咒法(梵 avgiras)。后者又有恶魔与怨敌之调伏法(梵 ābhicarikāni),或令他人之咒诅无效,而反破灭咒诅者之反击法(梵 krtya-pratiharanāni)。于阿闼婆吠陀(梵 Atharva-veda)中载有各种咒法与咒物。佛教对于此类咒法亦有所记载,且诸经中有远离咒诅之说。
据药师如来本愿经所述,有诸众生性情乖戾,好相斗讼,彼此互起恶心,身口及意等遂作诸恶,时时意图加害对方。如祷告林神、树神、山神、冢神等,及杀戮诸畜生,取其血肉,祭祀一切夜叉、罗剎等食血肉者以助其行恶;又书写所怨者之名,并绘其形貌,成就种种毒害咒术、厌魅蛊道、起尸鬼咒等,欲断送彼性命及坏损其身体。若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即不受诸恶咒之伤损,而互起慈心、益心、无嫌恨心,各各欢悦,更相摄受。由上述记载,可知于印度古代,试图以咒诅来加害怨敌之行为极其普遍。〔大宝积经卷九十一、四天王经、顺正理论卷四十二、法华经玄赞卷十末、慧苑音义卷下〕 p3115
厌蛊
[字典网]
拼音:yàn gǔ
厌蛊词语分解
厌的解释 厌 (厌) yàn 嫌恶,憎恶:厌恶(w?)。讨厌。厌倦。喜新厌旧。不厌其详。学而不厌。 满足:贪得无厌。 笔画数:6; 部首:厂; 笔顺编号:131344蛊的解释 蛊 (蛊) gǔ 传说中的一种人工培养的毒虫,专用来害人:蛊惑。 人腹中的寄生虫。 毒害人之物:蛊毒。 笔画数:11; 部首:虫; 笔顺编号:25121425221
厌蛊的含义
谓以巫术致灾祸于人。《隋书·赵绰传》:“刑部侍郎 辛亶 ,尝衣绯褌,俗云利于官,上以为厌蛊,将斩之。”《北史·恩幸传·穆提婆》:“又恐 胡后 不可以正义离间,乃外求左道行厌蛊之术,旬朔之间, 胡氏 遂即精神恍惚,言笑无恒, 后主 遂渐相畏恶。”《新唐书·肃宗七女传·郜国公主》:“ 贞元 四年,又以厌蛊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四娘》:“夫人窥见其容,疑人世无此妖丽,非鬼必狐,惧为厌蛊,劝公絶之。
碜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ㄔㄣˇ, [名
物中杂有沙、土等异物。《玉篇.石部》:「碜,食有沙。」《集韵.上声.寑韵》:「碜,物杂砂也。」宋.梅尧臣〈雨中宿谢胥裴三君书堂〉诗:「夜短竟无寝,困瞳剧尘碜。」
[形
丑恶、难看。如:「碜的慌」、「寒碜」。《孤本元明杂剧.齐天大圣.第三折》:「可不知怎么又生下我这样尖嘴缩腮,毛手毛脚这等碜东西来。」
【频那夜迦 】
(天名)Vina%yaka,鬼神名。即欢喜天也。(参见:欢喜天及毘那夜迦)
FROM:【佛学大辞典】
【毘那夜迦 】
(天名)Vina%yaka,又作毘那耶迦,毘那也迦,频那夜迦,毘那耶怛迦,毘那咤迦,吠那野怛迦。译云常随魔,障碍神。人身象鼻,常随侍人为障难之恶鬼神也。大日经疏七曰:「毘那夜迦,即是一切为障者。此障皆从妄想心生。」毘那夜迦含光轨曰:「毘那夜迦,常随作障难,故名常随魔也。(中略)毘那夜迦,亦名毘那怛伽。此云象鼻也,其形如人,但鼻极长,即爱香尘故也。」玄应音义二十四曰:「毘那怛迦,此云有障碍神。有一鬼神人形象头,凡见他事,皆为障碍。」希麟音义七曰:「毘那夜迦,旧云频那夜迦,皆不正梵语也。应云吠那野怛迦,此云障碍神,谓现人身象头,能障一切殊胜事业故。」退治此实类毘那夜迦之法,称为誐那钵底,即欢喜天。人身象头,双身抱合,男神为实之毘那夜迦,女神者,观音菩萨为退治彼,现毘那夜迦女形与彼抱合而生欢喜心之相也。此云大圣欢喜天。(参见:欢喜天)
FROM:【佛学大辞典】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13 23:01
(本楼用时,约1小时10分)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设有众生,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何况决定菩提心者。
【学习解说】
阿难! 您要知道,此咒常有八万四千万亿百亿之无数之金刚藏王菩萨种族,各各都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假设有众生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金刚藏王菩萨还是会经常随从彼诸善男子,更何况是决定发菩提心者。
那由他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数目字,十的二十八次方,比喻相当大的数目。
【那由他 】
或云阿庾多,或云术那,或那术,此云万亿。
FROM:【翻译名义集】
【俱胝 】
或拘致,此云百亿。
FROM:【翻译名义集】
【金刚藏王 】
(菩萨)金刚藏者,是执金刚之总名,与金刚萨埵异名同体,金刚藏王即金刚萨埵之变化身也。又释迦为金刚萨埵之变化身(金刚萨埵部释之),故释迦与金刚藏王,其能变之体,可谓同一。陀罗尼集经七,金刚藏威力三昧法印咒品说金刚王之本体曰:「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金刚藏。在大众中即从座起,五体投地,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我有眷属十四部众,一一眷属各有无量徒众相随现在会中,为我驱使。从昔已来,曾持咒法,深奥明了,严秘清净。是故而共执成我法,称我名为摩诃跋折罗波尼罗闍。」(译曰大执金刚王)。次示画像曰:「一切金刚藏菩萨像,通身黄色。而以左脚偏加,斜垂右脚,似欲下座而起形。在于百宝莲华座上,如令斜身而面向右视而坐。头戴七宝庄严华冠,身有重光。其像背倚宝绣枕上,其像左手屈臂覆左上,右手屈臂在右膝上。以手大指头指相捻,而屈中指及无名指在于掌中,小指直坚。」楞严经七曰:「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胎藏界虚空藏院二十八尊中有一百八臂金刚藏王。以表对治一百八之烦恼。
FROM:【佛学大辞典】
【四种金刚藏菩萨 】
(名数)凡密教有四种之金刚藏,百八名赞以文殊为金刚藏,理趣经以虚空藏为金刚藏,又以金刚萨埵为金刚藏,陀罗尼集经八有金刚部之金刚藏。即同名异体四种也。楞严经所说之金刚藏王菩萨为此中第四云。
FROM:【佛学大辞典】
此诸金刚菩萨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识。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生生不生药叉罗剎,及富单那,迦咤富单那,鸠槃茶,毗舍遮等,并诸饿鬼,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是恶处。
【学习解说】
持诵此咒可以消除八识田中的无明烦恼种子,心慢慢逐渐转为清净。
此诸金刚藏王菩萨,启发持咒者之神识,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不会有疑惑。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生生都不会投生为药叉(夜叉,恶鬼之名)、罗剎(恶鬼之名)、富单那(布单那,饿鬼名)、迦咤富单那(奇臭饿鬼)、鸠槃茶(瓮形)、毗舍遮(颠鬼)等,也不会转生为诸饿鬼,也不会生于有形、无形、有想、无想等等这些恶处。
【药叉 】
(异类)(参见:夜叉)
FROM:【佛学大辞典】
【夜叉罗剎 】
夜叉与罗剎。夜叉华译为捷疾鬼,罗剎华译为暴恶鬼,都是恶鬼之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富单那 】
(异类)又作布单那。饿鬼名。(参见:布怛那)
FROM:【佛学大辞典】
【迦咤富单那 】
此翻云奇臭饿鬼。
FROM:【翻译名义集】
【鸠槃茶 】
亦云槃查,亦云俱槃茶,此云瓮形。旧云冬瓜,此神阴如冬瓜,行置肩上,坐便踞之,即厌魅鬼。梵语乌苏慢,此云厌。字苑云:厌,眠内不祥也。苍颉篇云:伏合人心曰厌。论衡曰:卧厌,不寤者也。字本作厌,后人加鬼。
FROM:【翻译名义集】
【毘舍遮 】
(异类)(参见:毘舍闍)。胎藏界曼荼罗之南方,其位在焉。
FROM:【佛学大辞典】
【毘舍闍 】
(异类)Pis/a%ca%,又作毘舍遮,辟舍柘,毕舍遮。持国天所领鬼之名称。孔雀王咒经下曰:「毘舍闍,梁云颠鬼。」玄应音义二十一曰:「毕舍遮,旧云毘舍闍,又作毘舍遮,鬼名也。饿鬼中胜者也,亦言颠狂鬼也。」同二十四曰:「毕舍遮,旧经中名毘舍闍,亦言辟舍柘。」慧苑音义下曰:「毘舍闍王,毘舍闍之王,即是东方提头赖咤,此云持国。谓护持国土领二部鬼:一名毘舍闍,此云噉精鬼。二名干闼婆,此云寻香也。」
FROM:【佛学大辞典】
【八部鬼众 】
﹝出翻译名义﹞
〔一、干闼婆〕,梵语干闼婆,华言香阴。谓不噉酒肉,唯香资阴,是帝释天乐神也。(阴,即身也。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
〔二、毗舍闍〕,梵语毗舍闍,华言噉精气。谓其噉人精气及五谷之精气也。(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三、鸠槃荼〕,梵语鸠槃荼,华言瓮形。以其阴似瓮故,即厌魅鬼也。
〔四、薜荔多〕,梵语薜荔多,华言饿鬼。以其长劫不闻浆水之名故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五、诸龙众〕,诸龙众者,谓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二兴云致雨,利益人间;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龙,守转轮王大福人宝藏也。
〔六、富单那〕,梵语富单那,华言臭饿鬼。是主热病鬼也。
〔七、夜叉〕,梵语夜叉,华言勇健。有三种:一地夜叉,二虚空夜叉,三天夜叉也。
〔八、罗剎〕,梵语罗剎,华言速疾鬼,又云可畏。以其暴恶可畏故也。
FROM:【三藏法数】
是善男子,若读若诵、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
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得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学习解说】
像这样的善男子,若有读诵、背诵、书写、佩带、安置或恭敬供养此咒,那么,劫劫都不会出生在贫穷下贱的家庭,也不会出生在所不喜的地方。
这类的众生,就算他自己不修福报,十方如来所有功德都会予以此人,因此会得到无数无央数劫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就像恶叉这种果实,落地时则大多会聚集一处,同处熏修,永远都不会分开离散。
也因此,能够令破戒之人恢复清净戒体,令还没持戒的发心持戒,令还没精进修行的发心开始精进修行,令没有智慧者的能够增长智慧,令不清净的很快就能得到清净,令还没持斋戒的自成斋戒。
【阿僧祇劫 】
华译为无央数劫。劫是计算时代的名词。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四不可说 】
﹝出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
涅槃经中,明四教之理,但可智证,不可言说,以其理本无说故也。(四教者,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也。)
〔一、生生不可说〕,生生者,能生、所生也。谓根尘相对,是为能生,由此根尘相对之时,一念心起,分别好恶,是为所生,即心法也。能所兼言,故名生生。此是藏教所诠,实有生灭之法,法虽生灭,理本无言,故云不可说也。
〔二、生不生不可说〕,生者即前根尘相对所生之法也;不生者,了此所生之法,当体即空也。既达所生之法本空,故云生不生也。此是通教所诠之理,理本无言,故云不可说也。
〔三、不生生不可说〕,不生者即真空之理也;生者从空出假而起度生之用也。此言别教之人,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了法无生,故云不生;而又不住于空,复于十行中而修假观,起十界度生之用,故复云生也。此是别教所诠之理,理本无言,故云不可说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脩罗界、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
〔四、不生不生不可说〕,谓理本不生,事即理故,事亦不生,是名不生不生。又惑体本空,故不生;智用亦泯,故不生,是名不生不生。又无因可修故不生,无果可证故不生,是名不生不生。此是圆教所诠之理,理本无言,故云不可说也。
FROM:【三藏法数】
【恶叉聚 】
(植物)恶叉者,果实名。形似无食子,落地则多聚于一处,故云恶叉聚。楞严经一曰:「业种自然,如恶叉聚。」唯识论二曰:「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同述记曰:「恶叉形,如无食子,落在地时,多为聚故,以为喻也。」同演秘曰:「恶叉聚者,于一聚中,法尔而有多品类也。西域有之,人以为染,并取其油。」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恶叉树名。其子形如无食子,彼国多聚以卖之,如此间杏人,故喻也。」(梵Rudra-aks!a今之金刚子)。
FROM:【佛学大辞典】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14 22:03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14 22:18 编辑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纵经饮酒,食噉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设着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
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学习解说】
阿难! 善男子持此咒之前若有违犯戒律,只要肯发心忏悔罪业,永不再犯,然后持诵此咒,那么,无论之前是有多少的毁坏禁戒,也无论轻罪或重罪,都可以在一时之间灭除罪业,纵使之前有犯了饮酒戒、食用五辛或有种种不净,若经由持此咒的威神力,也是可以忏除得以灭罪的,一切诸佛菩萨、金刚藏王菩萨、天仙、鬼神都不会将此视为过失。持咒之人就算外表穿着不净破陋的衣服,但在此咒的加持力下是可以转为清净的。持咒之人纵使不作坛场,也不进入道场,也不行道,但只要持诵此咒,就等同于入坛行道的功德一样,没有任何差别的。
倘若犯了极重的五无间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要是犯了其中的一项,死后即堕入无间地狱),或是比丘比丘尼犯了极重的罪,比丘之四波罗夷罪(指比丘犯杀、盗、淫、大妄语四戒),比丘尼之八波罗夷罪(杀、盗、婬、妄、触、八事、覆、随),犯了这么严重的罪,就会摒弃在佛法的门外的,但是只要愿意忏悔罪业,永不再犯,然后持诵此咒,也是可以消除这么重的罪业的,就如同猛烈大风(楞严咒)吹散一团沙聚(重罪恶业),一来就随之消散,不会有任何残留的,所以重罪是可以藉此而消除的。
禁戒
[佛光大辞典]
梵语 saṃ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护法品谓,持守禁戒者即为佛弟子,毁坏禁戒者即为魔弟子。又梵语 vrata(音译作没栗多),亦译作禁戒,即非长时期所持之戒,而系因应于短期内发愿修法所制之禁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一下):「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参阅「戒」3653)p6970
饮酒戒制意
[南山律学辞典]
亦名:不饮酒戒制意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波逸提)饮酒戒五十一。凡酒为毒水,饮则成患。令人志性猖狂,广起诸过;妨废正修,招致讥过。生患之本,宁容不禁?」(戒疏记卷一五‧四‧一九)
【不净 】
(术语)污秽也,鄙陋也,丑恶也,过罪也。
FROM:【佛学大辞典】
净衣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衣服)祈请神佛时所着之清净衣也。真言师各依其修法而异其色(见护摩条),但俗人一般着白衣。
净衣
[佛光大辞典
清净之衣。(一)受布施之衣。盖比丘自己耕作制衣料,或赖贩卖利益作衣,都为律所禁止;由施主施舍之衣,则不犯此罪,故称净衣。〔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
(二)行密教修法时所着之法衣,各依修法之不同而异其色。
(三)精进洁斋所使用之衣。 p4698
【五无间 】
五无间业的简称,又名五逆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谁要是犯了其中的一项,死后即堕入无间地狱,故名五无间业。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五逆 】
﹝出华严孔目﹞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
〔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
〔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出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
〔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
〔五、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闍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闍黎,华言轨范。)
FROM:【三藏法数】
四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比丘之四波罗夷罪谓之四弃。以犯此罪者,永弃于佛法之边外故也。见波罗夷条。楞严经七曰:「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
【波罗夷 】
戒律中的极重罪,华译断头,喻如断头,不能再生。又译作弃,谓弃之于外。又译不共住,谓不能入僧数。又译退没,谓其退失道果。又译堕落,谓堕落于阿鼻地狱。犯此罪者,不名比丘,不名沙门,非释迦子。比丘犯杀、盗、淫、大妄语四戒,叫做四波罗夷。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八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比丘尼之八波罗夷罪也。波罗夷译作断头,又作弃,谓犯此罪者,弃于佛法之边外也。楞严经八曰:「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同长水疏曰:「梵云波罗夷,此云弃。谓犯此者永弃佛法边外,犹如死尸,大海不受,故名为弃。」见八波罗夷条。
【八弃 】
即比丘尼的八波罗夷罪。波罗夷华译为断头,又译作弃,意思是犯了此罪的人,就会被摈弃于佛法的门外。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八弃戒──尼八弃戒 】
﹝出楞严义海﹞
梵语尼,华言女。弃,却也。谓尼犯此八罪,弃却于佛法之外也。
〔一、杀〕,杀即损伤物命也。谓一切有情,皆惜身命。尼若不能悯彼,反更伤残,是故为众所弃也。
〔二、盗〕,盗即窃取他物也。谓尼于他人所有财物,生贪乐心,不与而取,是故为众所弃也。
〔三、婬〕,婬即染欲也。谓尼不能以礼自防,以戒自守,贪着色欲,污犯净行,是故为众所弃也。
〔四、妄〕,妄乃虚妄不实也。谓尼隐覆实事,虚言诳他,是故为众所弃也。
〔五、触〕,触即触着。谓尼若与男身相触,起染欲心,是故为众所弃也。
〔六、八〕,八者,八事也。谓尼与染心男子,两手相捉,或捉其衣,或同入屏处,或屏处共坐,或共语,或共行,或相倚,或与相期。犯此八事,是故为众所弃也。(屏处者,僻静处也。)
〔七、覆〕,覆即遮覆也。谓尼与大众说戒作法之时,遮覆他罪,不肯对众陈露,是故为众所弃也。
〔八、随〕,随即依也。谓尼于大僧众中,未与作共住法,而随彼共住,是故为众所弃也。
FROM:【三藏法数】
相关及延伸阅读:
怎样才是「善男子」?标准到底如何?
[问题解析]喝酒的问题 ~ 以戒定慧来看
[诸经辑要]家人喜欢杀生,邪淫,偷盗,喝酒...,该怎么办?(如何让家人远离十恶业)
五辛是哪些?
《楞严经》中提到〔五辛〕为何物?
佛弟子不可吃五辛~楞严经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14 22:34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14 22:35 编辑
(10楼 & 11楼用时,约2小时40分)
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学习解说】
阿难! 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以来的所有一切轻重罪障,如果有尚未忏悔的,若能够读诵、背诵、书写此咒,佩带在身上,或者安置在住处、庄园、宅院、园馆,无论过去累积多少的罪业,都可以像热汤洒在冰雪上而马上融化,最后,终究证得无生忍(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
【无生忍 】
(术语)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仁王经说五忍,此为第四。或为初地之证名,或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论五十曰:「无生忍法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仁王经良贲疏曰:「言无生者,谓即真理。智证真理,名无生忍。」楞严经长水疏一下曰:「了法无生,印可决定,名无生忍。」同八上曰:「真如实相,名无生法。无漏真智,名之为忍。得此智时,忍可印持,法无生理,决定不谬。境智相冥,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如龙树说,初地已上亦得无生。若依仁王及与地经,无生在七八九地。」天台观经疏曰:「无生忍是初地初住。」
FROM:【佛学大辞典】
【无生忍 】
谓七地、八地、九地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故名无生忍。(七地即远行地,八地即不动地,九地即善慧地。)
FROM:【三藏法数】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忆念斯咒。或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囉]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长命者,即得长命,欲求果报速圆满者,速得圆满。身命色力,亦复如是。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必定不生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学习解说】
阿难! 再者,可以令想要怀孕的女人如愿,只要至心忆念此咒,或是身上佩带此咒,就可以生下福慧具足的宝宝。想要求长寿者,就可以如愿增长寿命;想要求果报速圆满的,就可以速得圆满;求身体、寿命、色力也是如此的。然后,一直随身佩带此咒直到老死,命终之后,就可以随着自己的愿力而往生十方佛国净土,绝不会出生在难以见闻佛法的地区或出身为下贱之种族,也更不会堕入三恶道或其它杂形业报的地方。
身命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吾身与吾寿命也。身者以四大为体,命者以寿煗识为体。法华经劝持品曰:「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
【色力 】
谓菩萨色相端正,若帝释、梵王及四天王诣菩萨所,一见之顷,黯然无色,是名色力。(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梵王,即大梵天王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
FROM:【三藏法数】
边地
[佛光大辞典]
(一)梵语 mleccha。音译弥戾车。又作边夷无所知者、卑贱。指不能见闻佛法之边隅下贱之种族。(参阅「弥戾车」6417)
(二)指极乐净土之边地。又称疑城、胎宫。即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人,应其机感,死后于净土受生之处。生于边地,五百岁中不得见闻三宝。(参阅「边地胎生」6708、「边地懈慢」6708) p6707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斗诤]。兼余一切厄难之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闍上。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灾厄悉皆销灭。
【学习解说】
阿难! 一切国土的洲、县或村落中,如遇有饥荒、瘟疫、刀兵难、贼难、斗诤,甚至于一切有厄难之地,只要写此咒并安置在城的四门及诸支提(举凡塔庙、灵庙、庙、方坟等)或脱闍(幢)上,令这个地区的所有众生奉迎此咒,恭敬、礼拜、一心供养此咒,并令其地区的人民各各随身佩带,或是各各安置在其所居住的屋宅,那么,一切灾厄就会全都消除。
疫疠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ㄧˋ ㄌㄧˋ
瘟疫。汉.王充《论衡.命义》:「饥馑之岁,饿者满道,瘟气疫疠,千户灭门。」《三国志.卷五七.吴书.骆统传》:「是时征役繁数,重以疫疠,民户损耗。」
【小三灾 】
饥馑灾、瘟疫灾、刀兵灾。据佛经说,我们的世界,每过一小劫的时间,即有小三灾的发生。当每一小劫的人寿减至三十岁时,即有饥馑灾,七年不雨,草木不生,人类多数都受饥饿的逼迫而死亡;人寿减至二十岁时,即有瘟疫灾,人类又病死一半;人寿减至十岁时,即有刀兵灾,这时一草一木,都变成了杀人的凶器,人类的互相瞋恨,互相杀害,直至人类所存无几才止。
FROM:【佛学常见辞汇】
支提
[佛光阿含藏
支提(cetiya)(巴),即坟墓、塔庙、祠堂、纪念塔。「支」,圣本作「枝」。
支提
[佛光大辞典
梵语 caitya,巴利语 cetiya。又作支帝、枝提、支陀、支征、脂帝、制多、制底、制底耶。积集之义。又译聚相。释尊荼毘时,曾积聚香柴而成大[艹/积,此为「支提」一名之起因,其后于佛陀之灵迹等堆积甎土而营造之,又谓世尊无量之福德积集于此,故举凡塔庙、灵庙、庙、方坟等,皆称支提。此外,穿凿石窟之特殊构造,亦称支提。
塔(梵 stūpa,音译窣堵波)与支提有别,依摩诃僧祇律之说,有舍利者为塔,无舍利者为支提。后世多混用之,地持经论即主张不论有无舍利,皆称支提。又据阿育王经卷七载,佛之生处、成道处、转法轮处、涅槃处,称四支征,而世所广知者则为「四大灵塔」,亦是混用之例。另有说总称为「塔」,别称「支提」者。
现今印度称为支提之石窟颇多,其中,七叶窟(梵 Sapta-parna-guhā),及史达玛(Sudāma)、洛马斯利夕(Lomas Rishi)等窟,被视作原始支提。又如帕贾(Bhāja)及贝达沙(Bedsā)等窟,则被视为支提之大成。〔起世经卷七、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三、有部目得迦卷十、法华经文句卷八下、法华义疏卷十一、玄应音义卷三、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 p1416
脱闍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物名)Dhvaja,译曰幢。楞严经七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闍上。」长水疏七曰:「脱闍云幢。」
幢
[佛光大辞典
梵语 dhvaja,巴利语 dhaja。音译为驮缚若、驮嚩若、脱闍。又作计都(梵 ketu)。又作宝幢、天幢、法幢。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梵 patākā,巴 patākā),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翻译名义大集即将 ketu 译为幢,将 patākā 译为旛。
大日经疏卷九(大三九‧六七三上):「梵云驮嚩若,此翻为幢;梵云计都,此翻为旗,其相稍异。幢但以种种杂彩摽帜庄严,计都相亦大同,而更加旗旗密号,如兵家画作龟龙鸟兽等种种类形,以为三军节度。」
依大日经疏之说,驮缚若与计都之形态、大小相同,惟特别强调计都与军旗之关连,谓如同王或将军于旗上加种种动物之印记,佛菩萨所用者即附以印有代表佛菩萨之文字的垂饰。另依日本高田修所译之巴利语本生经所载,幢、旛皆为军旗之意。谓王、将军以军旗之幢,统领军旅以向敌军;而佛陀以智慧之幢,抵御一切烦恼之魔军。以幢象征摧破之义,故被视为庄严具,用于赞叹佛菩萨及庄严道场。
于密教之庄严具中,一说幢与幡相同,如灌顶三昧耶戒场所用之幡称为幢,乃以三、四段方形之布,其上连以三角形之钩鐶,复以四、五段布缝合于幢身,于方形布之四角及顶端之三角形布中央各垂挂一条帛,最下复垂以四个条帛,各方形布并绘上佛菩萨之三昧耶形。一说幢为竿柱高高突出之旗,乃密教大菩提心之标帜。又于幢竿之顶端安上如意宝珠者,则称为宝幢、如意幢、摩尼幢。又称与愿印,乃宝生如来、金刚幢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菩萨等之三昧耶形。在日本,则幢与幡乃为同一物。〔佛所行赞卷一、八十华严经卷二十六、无量寿经卷上、大日经疏卷六、慧琳音义卷二十九、大悲胎藏三昧耶曼荼罗图、密教法具便览〕 p5980
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随有此咒,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殷,兆庶安乐。亦复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怪。灾障不起。人无横夭。杻械枷锁不着其身。昼夜安眠,常无恶梦。
【学习解说】
阿难! 在任何一个国土的众生,只要随身佩带此咒,天龙欢喜,风调雨顺,五谷富足,人民安乐,而且此咒能够镇伏一切恶星及任何的变怪之事,可以消灾解厄,人们不会遭到意外横祸,也不会被杻械枷锁(在手,称为杻;在脚,称为械;在颈,称为枷;连身,称为锁)拘束人的自由,昼夜都能安稳入睡,不会有恶梦。
丰殷
拼音:fēng yīn
释义:丰盛,富足。
© 汉典
兆庶
犹言兆民。
© 汉典
横夭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ㄏㄥˋ ㄧㄠ
遭遇意外而短命早死。《三国演义.第五一回》:「周瑜孺子,料必横夭,再不敢正觑我兵!」
杻械枷锁
[佛光大辞典
刑具名称。指手铐、脚镣等刑具。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九‧五六下):「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天台宗祖智顗于观音义疏卷上解释杻械枷锁,在手,称为杻;在脚,称为械;在颈,称为枷;连身,称为锁。以枷锁作为譬喻者,有观音义疏卷上(大三四‧九二八上)所引之经载:「妻子以为锁械,钱财以为牢狱,王法以为狱籍。」又在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四七‧五O一上),对于四宾主中之宾看宾,谓「或有学人,披枷带锁出善知识前,善知识更与安一重枷锁,学人欢喜,彼此不辨,呼为客看客。大德!山僧如是所举,皆是辨魔拣异,知其邪正。」〔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护国品、大宝积经卷五十五、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一、佛说十王经(敦煌出土)、法华经玄赞卷十末、慧琳音义卷十八、碧巖录第十一则垂示、佛光禅师语录卷九〕p4176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15 21:12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15 21:14 编辑
阿难。是娑婆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复有八大恶星以为其主。作种种形出现世时,能生众生种种灾异。
有此咒地,悉皆销灭。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学习解说】
阿难! 在娑婆世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其中由二十八大恶星(即二十八宿,分布于东南西北四方,[东方七星]依孔雀经为昴毕觜参井鬼柳,[南方七星]依孔雀经为星张翼轸角亢氐,[西方七星]依孔雀经为房心尾箕斗牛女,[北方七星]依孔雀经为虚危室壁奎娄胃)而位居首位,又有八大恶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罗侯星、计都星以及慧星)以为其主师,作种种形象出现于世时(星宿的反常),导致众生发生种种灾祸怪异之事。
然而,只要有此咒,就可消除一切灾祸怪异之事,十二由旬(若以40里为一由旬者,十二由旬就是480里)成结界地,一切恶事灾祥就永远不能进入。
二十八大恶星
[「三菩提」佛学百科
基本解释
二十八大恶星即二十八宿,分布于四方,佛经所说与中国所说略有不同。
依孔雀经之说,东方七星为昴毕觜参井鬼柳,而中国则是角亢氐房心尾箕;
南方七星依孔雀经为星张翼轸角亢氐,而中国则是井鬼柳星张翼轸;
西方七星依孔雀经为房心尾箕斗牛女,而中国则是奎娄胄昂毕参觜;
北方七星依孔雀经为虚危室壁奎娄胃,而中国则是斗牛女虚危室壁。
可能孔雀经所说,专指灾变而言。中国则就常度而言,天下无故,则四方四七,各住自位。灾难将起,则四方星位,递互交错。
八大恶星
[「三菩提」佛学百科
基本解释
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罗侯星、计都星以及慧星。
二十八宿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ṣṭāviṃśati nakṣatrāṇi。即月球于一个月间运行之白道有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之说夙行于印度。又佛典中如摩登伽经卷上、大集经卷四十一、宿曜经等皆有载及,以之度日月年纪,或论其星宿之性,或配以人之生辰测其吉凶福祸。密教亦于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之四方一一绘其形像。中国自古即见其说如史记天官书卷五,尝论二十八宿与十二月之关系,前汉书律历志卷一下定二十八宿之分度,算寒暑年纪之别。中国所传之二十八宿说虽类似印度,然亦有颇多相异之处。二十八宿如附表。(参阅「历」7815)p270
历
[佛光大辞典
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用以定岁时节气之方法,称为历。一般分为太阴历与太阳历。印度自公元前一世纪顷,因季节之运行,而施行太阴历。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满月之日,称为月初。每个月由满月至晦月,称为黑分(梵 kṛṣṇa-pakṣa,由于大小月不同,或十四日,或十五日),由新月至满月,称为白分(梵 śukla-pakṣa)。一年之中,分为太阳北行之六个月,与太阳南行之六个月。或分为六时:(1)渐热,一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2)盛热,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3)雨时,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4)茂时,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5)渐寒,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6)盛寒,十一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佛教则分为热时(一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雨时(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寒时(九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等三时,或春夏秋冬四时。一年十二月之名称列举如下:制呾罗月(梵 Caitra,一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吠舍佉月(梵 Vaiśākha)、逝瑟咤月(梵 Jyeṣṭha)、頞沙荼月(梵 āṣāḍha)、室罗伐拏月(梵 Śravaṇa)、婆罗鉢陀月(梵 Bhādrapada)、頞湿缚庾闍月(梵 Aśvayuja)、迦剌底迦月(梵 Kārttika)、末伽始罗月(梵 Mārgaśīrṣa)、报沙月(梵 Pauṣa)、磨祛月(梵 Māgha)、颇勒窭拏月(梵 Phālguna,十二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
中国自西汉太初元年(104 B.C.)至清末,共历四十六次改历;所用历法与印度相同,大致系采用太阴历。其中,自唐朝开元十七年(729)开始之三十三年间所用之大衍历,为僧一行所编。
于日本,推古天皇十年(602),百济僧观勒将刘宋之元嘉历传至日本,于十二年开始施行历法。天平宝字七年(763)以来,九十四年间采用中国大衍历。直至贞享元年(1684),日人保井春海编贞享历,日本始有自编之历法,故于此之前,皆采用中国历法。明治五年(1872)以后则使用太阳历。
佛教之行事与历法有密切之关系,如释尊之降诞、成道、入灭等日期,于印度有各种异说;此系由于历法之差异所致。如今之日本诸宗宗祖之忌日不因改历而有差异,系以旧历之日月换算为相当于新历之日月;例如曹洞宗道元之忌日八月二十八日,换算新历则为九月二十九日。然农村中由于耕作之故,盂兰盆会等行事仍用旧历,或较新历延迟一个月。此外,将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之轨道面与天球相交之大圆,亦即太阳在天球上之视轨道)附近较明显之恒星选出若干,再分为二十八组:昴、毕、觜、参、井、鬼、柳(以上属东方),星、张、翼、轸、角、亢、氐(以上属南方),房、心、尾、箕、斗、牛、女(以上属西方),虚、危、室、壁、奎、娄、胃(以上属北方)等,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之说夙行于印度,然印度认为牛宿与月之运行无关,如外道六论中之竖底沙论亦仅列出二十七宿之名,可知后世印度乃盛行以二十七宿之说为主;又因二十七宿之性各别不同,故以与二十七宿相当之日而论其吉凶,或以人之生年月日配二十七宿而占其命运之法,皆称为占星法。此二十七宿分为七类,即:(1)安重宿:即毕、翼、斗、壁等四宿。(2)和善宿:即觜、角、房、奎等四宿。(3)毒害宿:即参、柳、心、尾等四宿。(4)急速宿:即鬼、轸、胃、娄等四宿。(5)猛恶宿:即星、张、箕、室等四宿。(6)轻燥宿(或称行宿):即井、亢、女、虚、危等五宿。(7)刚柔宿:即昴、氏等二宿。又亚洲诸国自古亦流行一种星辰运行与人之诞生日相关连,而可卜筮吉凶之说法。佛典中摩登伽经、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宿曜经等,亦有如是之说。在日本,以旧历元旦为先胜,续之有友引、先负、佛灭、大安、赤口等依次轮流,以表示当日之吉凶,称为六曜日,此风俗系源自中国。上述名称则始自江户时代,然命名由来不详。p7815
【星宿失度难 】
谓二十八宿及金星、彗星、火星、水星、风星、刀星、南斗北斗等星,各各失其所缠之度,是为星宿失度难。(二十八宿者,角、亢、底、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也。)
FROM:【三藏法数】
灾异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ㄗㄞ ㄧˋ
因事物的反常而造成的灾祸。《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灾异蜂起,寇贼纵横,夷狄猾夏,戎事不息。」《三国演义.第一○二回》:「有此数般灾异,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
由旬
[佛光大辞典
梵语 yojana 之音译,巴利语同。意译合、和合、应、限量、一程、驿等。又作踰闍那、 踰缮那、瑜膳那、俞旬、由延。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盖梵语 yojana 乃「附轭」之义,由语根 yuj 而来的名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
有关由旬之计数有各种不同说法:(1)就由旬换算拘卢舍而言:印度之国俗系采取四拘卢舍为一由旬。于佛典中,亦有以四拘卢舍为一由旬者,如方广大庄严经卷四现艺品、摩登迦经卷下明时分别品等为其例;然佛典大多以八拘卢舍为一由旬,如有部毘奈耶卷二十一、大毘婆沙论卷一三六、俱舍论卷十二等所载皆是。(2)若配合我国之里数亦有异说: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旧传之一由旬可换算为四十里,印度之国俗为三十里,佛教为十六里;慧苑音义卷下载为十六或十七余里。另据义净之有部百一羯磨卷三之夹注载,印度之国俗为三十二里,佛教为十二里。
此外,近代学者富烈特(J. Flect)与弗斯特(Major Vost)二人,分别基于印度之一肘(梵 hasta)为半码或少于半码来换算为英哩,故若依富烈特之说,并换算为公里,则旧传之一由旬为十九点五公里,印度之国俗为十四点六公里,佛教为七点三公里;若依弗斯特之说,则旧传为二十二点八公里,印度国俗为十七公里,佛教为八点五公里。〔摩诃僧祇律卷九、翻梵语卷十、注维摩诘经卷六、玄应音义卷二、卷三、慧琳音义卷一、卷二十七、J. Flect: Yojana andli (J. R. A. S. 1906)〕p2627
【由旬 】
印度计里程的数目,每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的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结界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建伽蓝,或作戒坛,行一种之作法,而定其区域境界也。即其作法所限定之地,谓之结界地。
灾祥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ㄗㄞ ㄒㄧㄤˊ
吉凶的征兆。《书经.咸有一德》:「惟吉凶不潜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15 21:50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15 21:53 编辑
是故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保护初学诸修行者,入三摩提,身心泰然,得大安隐。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来冤横宿殃,旧业陈债,来相恼害。
【学习解说】
因此,如来就宣说此咒,也是为了于未来世保护那些初学诸修行人,令其想要修学正定三摩提的,能够身心泰然,得大安隐,更不会有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以来的冤结、横祸、宿业、灾祸、旧业陈债等等来干扰或障碍。
殃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ㄧㄤ, [名]
灾祸。如:「遭殃」、「池鱼之殃」。《易经.坤卦.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唐.韩愈〈圬者王承福传〉:「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
[动]
残害。如:「祸国殃民」。《孟子.告子下》:「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
汝及众中诸有学人,及未来世诸修行者,依我坛场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净僧,持此咒心,不生疑悔。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学习解说】
您(阿难)及与会中的诸有学(小乘四果之圣者中,前三果谓之有学),还有未来世所有的修行人,依照我(世尊)之前所说建立坛场清净轨则及如法持戒(主要是指四个决定清净明诲),而且也要遇到真正的清净僧,作为自己的授戒师,然后持此咒心,不生疑念和后悔,那么,依照这样来修行的善男子,就算他自己是经由父母所生之身,若不得心通(明心见性),十方如来所说就是妄语。」
疑悔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疑念与后悔。法华经序品曰:「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心通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即宗通,远离一切言说文字妄想,悟证自己本性叫做心通。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15 23:57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16 00:09 编辑
(12楼+13楼+14楼 用时,约2小时35分)
说是语已。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
【学习解说】
世尊说完之后,在法会现场中的无量百千金刚,全都同时来到世尊面前合掌顶礼,对世尊说:「听完世尊所说的,我们定当诚心保护这样修菩提的修行人。」
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修学善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作如愿。
【学习解说】
就在此时,大梵天王(色界初禅天主)、天帝释(又云帝释天,忉利天之主)、四天大王(为帝释之外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自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来到世尊面前同时顶礼,对世尊说:「如果有像这样依照世尊所说的修学善男子,那么,我们一定会尽心竭力至诚来保护他,令他一生所作如愿。」
【梵王应 】
梵王者,即色界初禅天主也。谓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菩萨即于彼前,应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也。
FROM:【三藏法数】
【天帝释 】
(天名)忉利天之主,姓释迦,名天帝释,又云帝释天。
FROM:【佛学大辞典】
【四天王应 】
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自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谓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FROM:【三藏法数】
复有无量药叉大将、诸罗剎王、富单那王、鸠槃茶王、毗舍遮王、频那夜迦、诸大鬼王、及诸鬼帅,亦于佛前合掌顶礼。我亦誓愿护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
【学习解说】
又有无量药叉大将、诸罗剎王(恶鬼之名)、富单那王(布单那,饿鬼名)、鸠槃茶王(瓮形)、毗舍遮王(颠鬼)、频那夜迦(又云毘那夜迦,人身象鼻,常随侍人为障难之恶鬼神)、诸大鬼王、及诸鬼帅,也来到世尊面前合掌顶礼,对世尊说:「我们也立誓发愿要护持这样的修行人,令其菩提心速得圆满。」
【频那夜迦 】
(天名)Vina%yaka,鬼神名。即欢喜天也。(参见:欢喜天及毘那夜迦)
FROM:【佛学大辞典】
【毘那夜迦 】
(天名)Vina%yaka,又作毘那耶迦,毘那也迦,频那夜迦,毘那耶怛迦,毘那咤迦,吠那野怛迦。译云常随魔,障碍神。人身象鼻,常随侍人为障难之恶鬼神也。大日经疏七曰:「毘那夜迦,即是一切为障者。此障皆从妄想心生。」毘那夜迦含光轨曰:「毘那夜迦,常随作障难,故名常随魔也。(中略)毘那夜迦,亦名毘那怛伽。此云象鼻也,其形如人,但鼻极长,即爱香尘故也。」玄应音义二十四曰:「毘那怛迦,此云有障碍神。有一鬼神人形象头,凡见他事,皆为障碍。」希麟音义七曰:「毘那夜迦,旧云频那夜迦,皆不正梵语也。应云吠那野怛迦,此云障碍神,谓现人身象头,能障一切殊胜事业故。」退治此实类毘那夜迦之法,称为誐那钵底,即欢喜天。人身象头,双身抱合,男神为实之毘那夜迦,女神者,观音菩萨为退治彼,现毘那夜迦女形与彼抱合而生欢喜心之相也。此云大圣欢喜天。(参见:欢喜天)
FROM:【佛学大辞典】
复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并电伯等,年岁巡官,诸星眷属,亦于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
【学习解说】
又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电伯等,还有年岁巡官、诸星眷属等等,也在会中顶礼佛足,对世尊说:「我们也要保护这样的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
复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精祇,并风神王,无色界天,于如来前,同时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学习解说】
又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精祇、风神王、无色界天,也纷纷来到世尊面前,同时顶礼佛足,对世尊说:「我们也要保护这样的修行人,助他证得菩提,在这之前,令其永无魔事。」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辈所修功业,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
【学习解说】
当时,八万四千万亿百亿之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就从座位上站起,顶礼佛足,对世尊说:「世尊! 像我这类所修功业,很早之前就成就菩提了,但却不取涅槃,只为求永利众生,常随此咒,以救护末世修正定三摩提真正的修行人。
【增悲 】
(术语)菩萨之种性有悲增智增之二种。速断烦恼而证佛果,谓之智增。不断烦恼,而永利益众生,谓之悲增。又名之为增悲增智。稽古略三曰:「明州普贤忏院幼璋禅师,收瘗台温明三郡饿殍遗骸数千,时人呼师曰增悲菩萨。」祖庭事苑曰:「增悲犹悲增也,菩萨人不取涅槃而利生,曰悲增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场及余经行,乃至散心游戏聚落,我等徒众,常当随从侍卫此人。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发心乐修禅者。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学习解说】
世尊! 像这样修心求正定(正确的禅定)的修行人,若在道场及其它地方经行,甚至于以散心游走于村落中,我等徒众,定当常跟随侍卫此修行人,即使魔王大自在天想要找机会来扰乱这个修行人,我们都不会让他得逞。而且,诸小鬼神都无法靠近这样的修行人,只能距离十由旬(若以40里为一由旬者,十由旬就是400里)以上,除非是有发心乐于修禅定的。世尊! 若是有恶魔或是魔眷属,想要来侵犯扰乱这样的修行人,那么,我将会以宝杵把恶魔或是魔眷属的头给粉碎,如同微尘一样,并长久令此修行人,所作如愿。」
【正定 】
正确的禅定,亦即把心安住于一境,不乱不动,是八正道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经行 】
(术语)于一定之地旋绕往来也。即坐禅而欲睡眠时,为此防之,又为养身疗病。寄归传三曰:「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经行。直去直来,唯遵一路。随时适性,勿居闹处。一则痊痾,一能销食。(中略)若其右绕佛殿,旋游制底,别为生福,本欲虔恭。经行乃是销散之仪,意在养身疗病。旧云行道,或曰经行。二事总包,无分泾渭。遂使调适之事久阙东川。」玄赞二曰:「西域地湿,叠塼为道。于中往来,消食诵经。如经布绡之来去,故言经行。」释氏要览下曰:「十诵律云:经行有五利:一勦健(勦音巢轻捷也),二有力,三不病,四消食,五意坚固。三千威仪经,有五处可经行:一闲处,二户前,三讲堂前,四塔下,五阁下。」法华经序品曰:「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同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十诵律五十七曰:「经行法者,比丘应直经行,不迟不疾。若不能直,当画地作相,随相直行,是名经行法。」摩得勒伽六曰:「比丘经行时,不得摇身行,不得大驶驶,不得大低头,缩摄诸根,心不外缘,当正直行。行不能直者安绳。」
FROM:【佛学大辞典】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16 23:55
(本楼用时,约1小时)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
【学习解说】
阿难马上从座位站起,顶礼佛足,对世尊说:「我们心愚且根性钝,是透过多闻佛法而受持的,尚未求出离烦恼,如今蒙世尊慈悲教诲,对于成佛,让我们明了如何以正确的方法来熏修,令我们身心喜悦,获得大法益。
愚钝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心愚根性钝者。行事钞中之四曰:「若论事忏,属彼愚钝。」文类曰:「凡小易修真教,愚钝易往捷径。」
【诸漏灭尽 】
漏即漏落,谓漏落生死也。菩萨以智慧力,所有一切烦恼,悉皆灭尽,则能永断生死诸漏;如日没时,光明隐灭,则群动皆息也。
FROM:【三藏法数】
饶益
[佛光大辞典]
(一)予人法益之意。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上):「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
(二)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华严经卷十二如来名号品(大一○‧五九下):「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南方,次有世界,名为饶益。如来与彼,或名现光明。」 p6884
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
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
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学习解说】
世尊! 依照这样从凡夫开始来修证佛三摩地,在还没成佛之前,要如何才能到达干慧地(即菩萨修行阶位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呢?
四十四心(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位),是要修到什么样的渐次,才得以证得呢?
又要到什么样的境地,才可谓之为进入初地呢? 那又要如何证得等觉菩萨呢?」
阿难问完后,五体投地,与会的大众仰望世尊,一心等待世尊慈悲宣说。
【五十二位 】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参见:大乘)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五十二位
[佛光大辞典]
大乘菩萨之五十二种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此等菩萨之阶位,诸经论所说不一,如华严经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等四十一位;仁王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说十善、三贤三十心、十地、佛地等五十一位;菩萨璎珞本业经则举前位十信与四十二贤圣位,称为十信心、十心住、十行心、十回向心、十地心、入法界心、寂灭心;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更于十信之前说干慧地,于十回向之后加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合为五十七阶位。其中,璎珞经所举之五十二位名义整足,位次无缺,故自古广为大乘诸家所采用,其名数为:(1)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2)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3)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瞋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着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4)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5)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第四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第四十二地之心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此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与妙觉,依次配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二、法华经玄义卷四下、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末、菩萨戒义疏卷上、华严经探玄记卷五至卷十四〕(参阅「菩萨阶位」6568)p1390
【四善根 】
(名数)[火*(而/大)],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加行法也。(参见:加行位)
FROM:【佛学大辞典】
【大乘 】
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位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十住(第一发心住内,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须经一万大劫)┐资
初 │十行 ├粮
僧 │十回向────────────────────────────┘位
祇─┤ 暖──────────┐四寻思观──────────────┐
劫 │ 顶──────────┘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实智──────────────┘位
┌入心────────────────通达位(即见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三地 │
僧─┤四地 │
祇 │五地 │
劫 │六地 ├修习位(即修道位)
└七地 │
│
三 ┌八地 │
僧─┤九地 │
祇 │十地 │
劫 └等觉───────────────┘
妙觉────────────────────────────究竟位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干慧地
[佛光大辞典
释文: 梵语 ukla-vidaran-bhmi。即菩萨修行阶位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此地有慧而无定,故称干慧地。又作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盖三乘圣人,初修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等三观,虽有观慧,然未全得真谛法性理水,故称为干慧地。据大智度论卷七十五载,干慧地有二种,即:(一)声闻,乃独求涅槃,故勤精进、持戒,或习观佛三昧、不净观,或行慈悲、无常等观,集诸善法,舍不善法等;虽有智慧,不得禅定水,则不能得道,故称干慧地。(二)菩萨,则为初发心,乃至未得顺忍。又据摩诃止观卷六上载,将十地配合菩萨五十三位,而以其中之外凡三贤为干慧地,称为十信。(参阅「十地」419)p4371
等觉
(一)又作等正觉。佛十号之一。即指佛。为菩萨修行至极位之称。等觉,意为等正之觉;即所遍悟之真理,与诸佛所悟菩提内容相等。(参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674)
(二)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上修行比佛略逊一筹者,称为等觉。故位于菩萨修行阶位五十二位中之第五十一位,六种性之第五。等觉又称等正觉(意为与正觉相等之觉)、有上士(妙觉佛陀称为无上士,对此,等觉则称有上士)、一生补处(意谓次一生将成佛)、金刚心(如金刚坚固之心,能摧破烦恼)、邻极。等觉菩萨成佛之前,在凡夫位时比照真理修行,此谓「入重玄门」。〔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受持品、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四「十明品」、四教义卷六、大乘义章卷十七末〕
(二) 在日本真宗,以为得他力信心者必获往生成佛,故以此信心比拟于弥勒菩萨所起之等觉金刚心,而称为横超金刚心,并谓于此世即可入于与弥勒同等之等觉位。 p5175
瞢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ㄇㄥˊ, [形]
1.眼睛看不清楚的样子。《说文解字.苜部》:「瞢,目不明也。」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青白其眼,瞢而前行。」
2.晦暗不明。《楚辞.屈原.天问》:「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唐.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战武牢〉:「命之瞢,卑以斮。」
3.羞愧的。《文选.左思.魏都赋》:「有腼瞢容,神惢形茹。」
4.忧闷。《左传.襄公十四年》:「不与于会,亦无瞢焉。」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17 10:27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17 10:38 编辑
(本楼用时,约1小时30分)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学习解说】
此时,世尊赞叹阿难说:「很好! 很好! 您们能为大众及所有末世一切众生,来询问修正定三摩地求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从凡夫修到成佛之修行阶位,也是为了令末世一切众生知道修行通往无上菩提之正确修行过程,如今,您们可要好好仔细聆听,我(世尊)将要为您们宣说。」
于是,阿难及与会中的大众,一心合掌净心聆听,默然受教。
刳
字义
1. 剖开。 2. 挖出;挖空。 3. 剔净;消除。 4. 宰;杀。 5. 剜。
[国际计算机汉字及异体字知识库]
悬示
悬示是汉语词汇,读音是xuán shì,意思是犹垂示。
© 汉典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学习解说】
世尊说:「阿难! 您知道吗? 真如妙性,本自圆满光明,清净无碍,离一切种种名相(一切之事物,有名有相,耳可闻,谓之名,眼可见,谓之相,皆是虚假,而非契于法之实性者,凡夫常分别此虚假之名相,而起种种之妄惑),本来就没有世界众生的,然而,因为众生的妄想执着而生起,既然有生起,那就一定会有灭尽的时侯,生灭名妄,灭妄名真(由因缘和合(即一切条件满足时)而成立之一切法(即有为法),因有变移之性质(无常),故必有生灭;若离因缘而永久不变(常住)之一切存在(即无为法),则为无生无灭(不生不灭)。以大乘中道之正见而言,有为法之生灭为假生假灭,而非实生实灭)。
所以,如今要修圣道,就要[二转依号],就是转舍一切众生的无明妄惑(烦恼)依菩提,及转舍一切众生的虚妄生灭(生死)依涅槃,所得的菩提涅槃,就是二转依之妙果。」
【名相 】
(术语)五法之一。一切之事物,有名有相,耳可闻,谓之名,眼可见,谓之相,皆是虚假,而非契于法之实性者,凡夫常分别此虚假之名相,而起种种之妄惑也。楞伽经四曰:「愚痴凡夫,随名相流。」【又】着于法门之名相,而忘无相之真理。学者之通弊也。止观十曰:「夫听学人诵得名相,齐文作解,心眼不开,令无理观。」又曰:「著者亦尔,分别名相,广知烦恼多诵多品。要名聚众,媒衒求达。打自大鼓,竖我慢幢。夸耀于他,过生斗诤。」天台学则上曰:「古德欢曰:天台学至四明变为名相学。」
FROM:【佛学大辞典】
生灭
[佛光大辞典]
指生起与灭尽。有生必有灭之义。又作起灭。与「生死」同义。生死乃就有情而言,而生灭则广通一切之有情与非情。由因缘和合(即一切条件满足时)而成立之一切法(即有为法),因有变移之性质(无常),故必有生灭;若离因缘而永久不变(常住)之一切存在(即无为法),则为无生无灭(不生不灭)。以大乘中道之正见而言,有为法之生灭为假生假灭,而非实生实灭。以佛教之人生观而言,一切万法皆连续而往复生灭于剎那剎那者。
此外,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谓如来藏心随缘起灭,有染净差别,称为心生灭,亦即指有为法。又以时间之最小单位(剎那)论生灭时,亦有剎那剎那之生灭,称为剎那生灭(剎那灭)。对此,论有情之众生,从生到死,其一生涯(一期)中之生灭(出生与死灭),称为一期生灭。剎那生灭与一期生灭又合称为二种生灭。〔中阿含卷七大拘絺罗经、卷十一频鞞娑逻王迎佛经、大智度论卷十五、法华经玄义卷二下、大乘玄论卷一、中观论疏卷三〕 p2069
《佛光大藏经.净土藏.著述部.印光法师文钞二.印光法师文钞卷三》
如来说法,各随机宜,大根则直示真如妙性,令其了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常寂常照,不生不灭,五蕴空而六根清净,四相亡而一心昭彰。从兹称性起修,由修证性,云布慈门,波腾行海,虽慈悲行愿弥纶法界,而复三轮体空,了无自他能所之相。小根则示以三归,作反邪归正之本;示以五戒十善,作得生人天之因。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恪守伦常,各尽其分。兼以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根器稍胜者,则示之以四谛、十二因缘,令其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二转依 】
(术语)相宗以第八识为迷悟之所依,性宗以真如为迷悟之所依。今转第八识或真如之迷依,而为悟依,以得菩萨涅槃之二果,谓之二转依。楞严经七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参见:转依)
FROM:【佛学大辞典】
【转依 】
(术语)谓菩提涅槃之二果也。转者,转舍转得之义,依者所依之义,指第八识,第八识为依他起性之法,此中藏烦恼所知二障之种子,并无漏智(即菩提)之种子,且第八识之实性,即圆成实性之涅槃也。此中二障之种子为所转舍之法,菩提与涅槃为所转得之法。如此则第八识为所转舍二障与所转得二果之所依,故名。因之今修圣道,转舍其第八识中烦恼障之种子,而转得其实性之涅槃。又转舍第八识中所知障之种子,而转得其中无漏之真智(即菩提)谓之转依。所得之菩提涅槃,谓为二转依之妙果。唯识论九曰:「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见百法问答钞八。
FROM:【佛学大辞典】
【转依 】
转依者,转烦恼依菩提,转生死依涅槃。云何证得二种转依?谓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二种转依,由斯证得。十胜行者,即是十种波罗密多。义见后文。
FROM:【佛学次第统编】
【二转依 】
﹝出楞严经义海﹞
〔一、转烦恼依菩提〕,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一切众生无明妄惑也。梵语菩提,华言道,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证之道也。然菩提、烦恼,其性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菩提而为烦恼;诸佛悟故,即转烦恼而为菩提。若能了达烦恼即是菩提,念念修习,是名转烦恼依菩提也。
〔二、转生死依涅槃〕,生死者,一切众生虚妄生灭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证之果也。然生死涅槃,性元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涅槃而为生死;诸佛悟故,即转生死而为涅槃。若能了达生死即是涅槃,念念证入,是名转生死依涅槃也。
FROM:【三藏法数】
大菩提(佛教解释)
[「三菩提」佛学百科
伟大的正觉。菩提即正觉的意思。声闻缘觉菩萨都有菩提但不大,唯有佛的智慧伟大而圆满,故名大菩提。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菩提,是以触证众生本具的真心为入门(开悟明心),能如实现观这个「不生不灭」,「能生万法」的真心。悟后起修,逐渐能知此真心的种种微妙运作。因而一切行止皆能转依真心而不再「造业」,能修除无始劫以来含藏在真心中全部「业种」的污染性。如实实修直至成佛。
菩萨初悟之后,即在世间继续「受生」而行「度尽众生」之事业,因此,在世间无数次「明心见性」。若是圆满「妙觉位」,则能观众生因缘而出现世间,示现成佛;也要再一次示现「成道」(比如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睹明星而开悟)
这一次的「觉」才是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
佛法就是围绕以上「三乘菩提」而说,能证其中一种,即能出离三界生死,即可不再轮回;这是佛法与外道的区别之处。因而,若离开三乘菩提而说,则非佛法(比如种种「人天善法」,外道也有,非佛法独有)。
【大涅槃 】
成佛。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二法相违 】
﹝出瑜伽师地论﹞
〔一、烦恼〕,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无明贪爱之惑也。谓诸众生,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违涅槃之道也。
〔二、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诸众生,猒生死苦,修习梵行,断诸烦恼,证大涅槃,故违烦恼之惑也。
FROM:【三藏法数】
二转妙果
[佛光大辞典]
即断尽烦恼、所知二障,转得二种胜妙之果。又作二转依果、二胜果。略称二转依、二转。成唯识论卷一(大三一‧五一上):「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或依即是唯识真如。」〔八宗纲要卷下〕p365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19 23:46
(本楼用时,约1小时)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学习解说】
世尊说:「阿难! 您如今想要修真正的正定三摩地,直往如来大涅槃(成佛),首先要先知道[众生颠倒]和[世界颠倒]这两种颠倒的因由,颠倒不生,这样才是如来真正的正定三摩地。
二种颠倒
[佛光大辞典]
指众生颠倒、世界颠倒。据楞严经卷七载,二种颠倒即:(1)众生颠倒,指众生不明自性,逐妄迷真,随顺妄惑而造妄业,由此妄业展转相生,轮转三界,不能返妄归真,故称众生颠倒。(2)世界颠倒,过去、现在、未来三者迁流为世,东、西、南、北四方分位为界。以世涉方,故称世界。颠倒指众生迷失真性,念念迁流,住妄境界,起诸倒见,故称世界颠倒。p350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
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
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
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
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
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学习解说】
阿难! 什么是众生颠倒呢?
阿难! 由这个觉性明心,心性本来是圆满光明与真常不变的,虽是寂静不动,却能遍照一切法界。
却因众生一念无明妄动,随顺妄惑以为真,从本来毕竟没有演变到结果有了。
众生妄执[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本来就没有根本的,也无所依,虚妄不实,由众生的业识建立起世界及诸众生。
追逐虚妄以为真,却不知心性本来就是圆满光明,具足一切功德的。然而,妄性本来就没有实体存在的,也没有所依,心性本来就是真的,却妄自加个真上去,却已不是原本真正的真如自性。
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起惑造业,由此妄业展转相生,轮转三界。
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因此有了众生颠倒。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20 22:08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
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
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学习解说】
阿难! 什么是世界颠倒呢?
因为执取的缘故,所以有了有(生命的存在)和所有(身有有生死果报之所),然后轮回于三道(惑道、业道、苦道),这三道能亘相通连,由「惑」通向于「业」,由「业」通向于「苦」,再由「苦」而回转到「惑」,遂而显现于外在上的形貌、寿量等果报之差别相,这三者不断地轮转去来,因此世(过去、现在、未来)成立了。
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迁流为世,指时间)四方(东、西、南、北四方分位为界,指空间),以「世」涉「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种的生命型态。
有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因为执取,所以有)生命的存在;积集的善恶业;有三种:欲有、色有、无色有。
2.生命的存在;积集的善恶业。
3.有了执取,就会受后「有」,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里长夜生死流转。
4.?? (相当的南传经文无对应的句子)。
所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谓身有有生死果报之所也。无量寿经曰:「亦无所作,亦无所有。」慧远疏曰:「亦无所有,无果可有。」
【三道 】
又名轮回三道,或三轮,即烦恼道、业道、苦道。烦恼道又名惑道,即无明贪欲瞋恚等之烦恼妄惑;业道是依着烦恼而产生的种种善恶行为;苦道是因善恶行为而召感未来的生死苦果。道是能通的意思,上述三者能互相通连,由烦恼而通向于业,由业而通向于苦,再由苦而回转到烦恼,因此叫做三道,因其轮转去来,所以又名三轮。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三道 】
所轮回者,不外三道,故三道亦名轮回三道,又名三轮:一惑、二业、三苦也。
一、惑道 又名烦恼道,为无明、贪欲、瞋恚等之烦恼妄惑也。言惑者,谓迷妄之心,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故谓之惑。言烦恼者,谓贪欲、瞋恚、愚痴等之诸惑,烦心恼身,是名烦恼。
二、业道 依烦恼而发善恶之所作者。
三、苦道 因善恶之业,而获生死之苦果者。
道者能通之义。此三者互相贯通,由惑起业,由业感苦,由苦复起惑;即惑通业,业通苦,苦更通惑;故谓之三道。此三道如轮转,谓之三轮。
FROM:【佛学次第统编】
名相:分段三道
[佛光大辞典
释文: 即指惑、业、苦等迷界之三道。分段,区别之意,特指显现于外在上的形貌、寿量等果报之差别相。盖惑、业、苦等迷界三道,以果报之别,遂有形貌等之差别相,而以「分段三道」称此三道,其意概谓三道各有果报上之差异。天台宗依此三者轮转之义,而说三道之别,即以见思之惑称为烦恼道,烦恼润业称为业道,招感界内之生称为苦道。(参阅「三道」644)。p1319
【世界 】
(术语)梵语曰路迦Loka,世为迁流之义。谓过现未时之迁行也。界谓具东西南北之界畔。即有情依止之国土也。又曰世间。间为间隔之义,故与界之义同。此二者虽通用于有情与国土。而常言者为国土也。楞严经四曰:「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名义集三曰:「间之与界名异义同,间是隔别间差,界是界畔分齐。」
FROM:【佛学大辞典】
【世界 】
又名世间,即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经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东西南北上下为界,由此可见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的分界,而且是有生灭的,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世界 】
梵语谓路迦驮都(lokadhatu),原意为日月照临的范围,即佛教中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四大洲,名为一小世界(亦含有地狱、天上等领域)又泛指宇宙,如三千大千世界和华藏世界。世含流迁意,指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界含方位意,指十方(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的空间。《楞严经》卷四︰「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后「世界」成为一个偏义复词,侧重于「界」的含义。现在常用时一般指地球所有的地方。(无名氏)
FROM:【俗语佛源】
【世间 】
(术语)世为迁流之义,破坏之义,覆真之义。间为中之义。堕于世中之事物,谓之世间。又间隔之义,世之事物,个个间隔而为界畔,谓之世间,即与所谓世界相同。大要有二种:一有情世间,谓有生者。二器世间,国土也。楞严经四曰:「世为迁流。」唯识述记一本曰:「言世间者可毁坏故,有对治故,隐真理故,名之为世,堕世中故名为世间。」注维摩经不二品:「什曰:世间三界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世间 】
时间和空间之谓,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所谓世间,也就是宇宙的意思。在佛教里,不光是指森罗万象的大地为世间,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叫做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间。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世界颠倒 】
世谓过去现在未来迁流为世,界谓东西南北四方分位为界,以世涉方,故名世界。颠倒者,众生迷失真性,念念迁流,住妄境界,起诸倒见,故名世界颠倒。
FROM:【三藏法数】
【世界相续 】
经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故名世界。由众生于清净心体,一念不觉,而起妄明。妄明既立,空昧相形,形则摇动,故有风轮,执持世界;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此之世界,同诸众生业力,依空安立而有成坏之劫,坏而复成,成而复坏,终始相续,无有断绝,故名世界相续。(空昧相形者,空即明也,昧即暗也。明暗互相,形影动摇不定,故有风轮生也。执持世界者,金水土三轮,皆为所载持也。明觉立坚者,一念妄明,坚执不移,故有金轮生也。保持国土者,谓金体贵重,故云保持。火光为变化性者,谓火能变生为熟,变腐为坚等。实(编者注:「实」疑是「宝」)明生润者,谓金能生水也。火光土蒸者,火性炎上,水性流下,如火蒸物,气汗流下,故有水轮。含十方界,如上所明,乃是三轮相生次第。若论诸轮持于世界,最下空轮,持于风轮,风轮持于水轮,水轮持于金轮,而不言土者,土与金同是坚性,故不言也。)
FROM:【三藏法数】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20 22:28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20 22:32 编辑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
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
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
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学习解说】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
这些诸有情众生,由颠倒妄想,起惑造业,随业感报,各各不同,十二种的生命型态由此而轮回流转。
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回转,乘此轮转颠倒相故,
因此世界有了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
十二类生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十二种生命型态。为《大佛顶首楞严经》所说,该经卷七谓(大正19‧138b)︰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此十二种生类,略如下述︰
(1)卵生︰指从壳而生,即鱼鸟龟蛇之类。
(2)胎生︰指从胞胎而出生,即人畜龙仙之类。
(3)湿生︰指从湿处而受生,即含蠢蠕动之类。
(4)化生︰指从无而忽有,又离此旧形、易彼新质为化生,即转蜕飞行之类,如蚕蜕形为蛾。
(5)有色︰指有形碍明显之色,即休咎精明之类。星辰吉者为休,凶者为咎,萤火蚌珠皆精明之类。
(6)无色︰指无有形色,即空散销沉之类,如无色界之外道。
(7)有想︰指从忆想所生,即神鬼精灵之类。
(8)无想︰指想心昏迷,无所觉了,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如黄头外道化为石。
(9)非有色︰指虽有形色而假他所成,即水母以虾为目之类。
(10)非无色︰指因声呼召而能成形,即咒诅厌生之类。
(11)非有想︰指借他之身,以成自类,即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
(12)非无想︰指虽亲而成怨害,即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之类。
据太虚《大佛顶楞严经研究》所述,此十二生类之所以充塞于宇宙间者,盖由十二轮回颠倒之惑,起为十二乱想之业,乃受此十二流转之苦。兹列表如次︰
图片
┌────────┬──────┬──────┐
│ 惑 │ 业 │ 苦│
├────────┼──────┼──────┤
│虚妄轮回动颠倒故│气成飞沈乱想│故有鱼鸟龟蛇│
├────────┼──────┼──────┤
│杂然轮回欲颠倒故│滋成横竖乱想│故有人畜龙仙│
├────────┼──────┼──────┤
│执着轮回趣颠倒故│煖成翻覆乱想│故有含蠢蠕动│
├────────┼──────┼──────┤
│变易轮回假颠倒故│触成新故乱想│故有转蜕飞行│
├────────┼──────┼──────┤
│留碍轮回障颠倒故│着成精耀乱想│故有休咎精明│
├────────┼──────┼──────┤
│销散轮回惑颠倒故│暗成阴隐乱想│故有空散消沈│
├────────┼──────┼──────┤
│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忆成潜结乱想│故有神鬼精灵│
├────────┼──────┼──────┤
│愚钝轮回痴颠倒故│顽成枯槁乱想│故有土木金石│
├────────┼──────┼──────┤
│相待轮回伪颠倒故│染成因依乱想│故有水母虾目│
├────────┼──────┼──────┤
│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咒成呼召乱想│故有咒诅厌生│
├────────┼──────┼──────┤
│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异成回互乱想│故有蒲卢异质│
├────────┼──────┼──────┤
│怨害轮回杀颠倒故│怪成食父母想│故有土枭破镜│
└────────┴──────┴──────┘
此中,轮回,指惑之夙习;颠倒,指惑之现行。有虚妄之种子,故起动之现行,以真实则无所动故。动则飞沉不定,有如游气,游气成此飞沉相之乱想。想业力故,飞沉不定之鱼鸟等形物乃流衍世间。盖形相皆由业力所成,既有飞沉之想,便卒有飞沉之物。出此一例,余可类推。
关于十二生类的次序,《首楞严义疏注经》卷七云(大正39‧923c)︰「有情世界不出十二,动念初起,迷本圆常,影明遂现,故卵生居首,情爱后起,次有胎生,异爱不同,次分湿化,想心纷扰取舍多端成后诸类有色、无色等。」
〔参考资料〕 《首楞严经义海》卷二十一;《首楞严经会解》卷十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20 23:20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22 12:19 编辑
(18楼+19楼+20楼用时,约1小时50分)
阿难。
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沈乱想。
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学习解说】
阿难!
卵生者,卵为「想」生,从壳而生。
有了世界虚妄轮回(惑的宿习),因虚妄轮回动(若真实则无所动)颠倒(惑的现行)之惑,
和合气成,起了无数的上飞下沈乱想之业,
既然有了上飞下沈之乱想,随业感苦报,因此就有了上飞下沈之众生,而感得此生为鱼、鸟、龟、蛇类之报(飞沉者,若想念浮举,则为飞禽;若情念沉重,则为鱼蛇之类),
所以才有卵羯逻蓝(人于胎位中,初七日内,受质之相,状如凝酥),流转于国土之中,鱼、鸟、龟、蛇之类的众生,到处充满其中。
卵生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受精卵自母体排出,由卵内蛋黄提供营养,在体外孵化成新的个体。如鸟类、鱼类、爬虫类等皆属卵生动物。
【卵生 】
p0707
如四生中说。
二解 俱舍论八卷十一页云:云何卵生?谓有情类,生从卵[谷-禾+卵,是名卵生。如鹅、孔雀、鹦鹉、鴈等。
三解 集异门论九卷三页云:云何卵生?答:若诸有情,从卵而生。谓在卵[谷-禾+卵,先为卵[谷-禾+卵之所缠裹;后破卵[谷-禾+卵,方得出生。此复云何?如鹅、鴈、孔雀、鹦鹆、鹦鹉、春鹦、离黄、命命鸟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并一类人。复有所余诸有情类,从卵而生。谓在卵[谷-禾+卵,先为卵[谷-禾+卵之所缠裹;后破卵[谷-禾+卵,方出生者;皆名卵生。
FROM:【法相辞典】
【五位──结胎五位 】
﹝出析玄记﹞
〔一、揭逻蓝〕,梵语揭逻蓝,华言杂秽。谓人于胎位中,初七日内,受质之相,状如凝酥,是名揭逻蓝。
〔二、頞部昙〕,梵语頞部昙,华言疱。谓人于胎位中,二七日内,形成之相,状如疮疱,是名頞部昙。
〔三、闭户〕,梵语闭户,华言凝结。谓人于胎位中,三七日内,形成之相,状如厚肉,是名闭户。
〔四、健南〕,梵语健南,华言凝厚。谓人于胎位中,四七日内,形成之相,状渐坚硬,是名健南。
〔五、钵罗赊佉〕,梵语钵罗赊佉,华言形位。谓人于胎位中,五七日之后,四支诸根,形分具足,是名钵罗赊佉。(四支者,二手、二足也。诸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
FROM:【三藏法数】
八万四千
[佛光大辞典
乃数量极多之形容词。又作八万。烦恼种类极多,喻称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意义至为繁复,故亦总称八万四千法门(八万法门)、八万四千法藏(八万法藏)、八万四千法蕴(八万法蕴)。据观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皆悉庄严美好,可放出八万四千光明。此外,无间地狱纵广约为八万由旬,其生苦之具亦有八万四千种,故亦称八万地狱。〔往生要集卷上〕 p300
飞沉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ㄈㄟ ㄔㄣˊ
飞在空中的鸟与沉在水中的鱼。《文选.陆机.悲哉行》:「日感随气草,耳悲咏时禽;寤寐多远念,缅然若飞沉。」
乱想
[佛光大辞典]
谓散乱放逸之想,即指一切之烦恼。楞严经卷七(大一九‧一三八下):「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沈乱想。」增一阿含经卷一(大二‧五五二下):「去众乱想,逮沙门果。」又凡夫多有散乱之想念,故称散乱粗动之凡夫。 p5386
摘录自《佛光大藏经.般若藏.注疏部.金刚般若论外四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心印疏卷上》
梵语仆呼善那,此云众生,以从五蕴和合中生故。今详十种,且约横竖发明。先横详类趣。准《楞严经》,皆以妄想建立,若卵生者,经云:「卵惟想生。」略如鱼、鸟、龟、蛇之类,因飞沈乱想,和合气成。若胎生者,经云:「胎因情有。」略如人、畜、龙、仙之类,因横竖乱想,爱情滋染而有。若湿生者,经云:「湿因合感。」略如含蠢蠕动之类,乃翻覆乱想所成。若化生者,经云:「化以离应。」略如转蜕飞行之类,此属新故,乱想所成。若有色者,经云:「休咎精明。」有色可见者,乃精耀乱想所成。若无色者,经云:「空散消沈。」无色之可见者,乃阴隐妄想所成。若有想者,经云:「神鬼精灵。」乃罔象虚无,妄想所成。若无想者,经云:「精神化为土木。」为枯稿妄想所成。若非有想者,经云:「如蒲卢等,异质相成。」因合妄而有。若非无想者,经云:「如土枭等,负块为儿,子成,父母俱遭其食。」此因怨害妄想而有。然此十种,不出色心。约色,即有色无色;约心,即有想无想。弘法菩萨若识得色从心现,心亦妄生,正觉现前,众生界尽,更有何生之可度?何心之不可降哉?次竖论三界。胎、卵、湿三,唯居欲界;化生三界通具。有色,止欲界四禅。无色,属空无边处。有想,即识无边处。无想,乃无所有处。若非有想若非无想,乃非非想处是也。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21 21:57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22 12:32 编辑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
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学习解说】
胎生者,胎应「情」有,从胞胎而出生。
有了世界杂染轮回(惑的宿习),因杂染轮回欲(若真实则无所欲)颠倒(惑的现行)之惑,
和合滋成,起了无数的横竖乱想之业,
既然有了横竖之乱想,随业感苦报,因此就有了横竖之众生,而感得此生为人、畜、龙、仙类之报(横、竖者,人身竖,而畜生横也。因行正道,得为人类,故身竖;因行邪道,感生畜类,故身横也)
所以才有胎遏蒲昙(人于胎位中,二七日内,形成之相,状如疮疱),流转于国土和宇宙之间,人、畜、龙、仙之类的众生,到处充满其中。
【五位──结胎五位 】
﹝出析玄记﹞
〔一、揭逻蓝〕,梵语揭逻蓝,华言杂秽。谓人于胎位中,初七日内,受质之相,状如凝酥,是名揭逻蓝。
〔二、頞部昙〕,梵语頞部昙,华言疱。谓人于胎位中,二七日内,形成之相,状如疮疱,是名頞部昙。
〔三、闭户〕,梵语闭户,华言凝结。谓人于胎位中,三七日内,形成之相,状如厚肉,是名闭户。
〔四、健南〕,梵语健南,华言凝厚。谓人于胎位中,四七日内,形成之相,状渐坚硬,是名健南。
〔五、钵罗赊佉〕,梵语钵罗赊佉,华言形位。谓人于胎位中,五七日之后,四支诸根,形分具足,是名钵罗赊佉。(四支者,二手、二足也。诸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
FROM:【三藏法数】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21 22:24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22 12:18 编辑
由因世界执着轮回,趣颠倒故,和合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
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蝡动,其类充塞。
【学习解说】
湿生者,湿因合感,从湿处而受生。
有了世界执着轮回(惑的宿习),因执着轮回趣(若真实则无所趣)颠倒(惑的现行)之惑,
和合暖成,起了无数的翻覆乱想之业,
既然有了翻覆之乱想,随业感苦报,因此就有了翻覆之众生,而感得此生为含蠢蝡动类之报(翻覆即飞伏也。因违义背信,翻覆任情,遂感蠢蠕飞伏之类也),
所以才有湿相蔽尸(人于胎位中,三七日内,形成之相,状如厚肉),流转于国土之中,含蠢蝡动之类(如虫飞蛾蚊蚰蜒等)的众生,到处充满其中。
【湿生 】
湿生者,从湿处而受生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执着之惑,起翻覆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含蠢蠕动之类是也。(翻覆即飞伏也。因违义背信,翻覆任情,遂感蠢蠕飞伏之类也。)
FROM:【三藏法数】
【湿生 】
p1405
如四生中说。
二解 俱舍论八卷十一页云:云何湿生?谓有情类,生从湿气,是名湿生。如虫飞蛾蚊蚰蜒等。
三解 集异门论九卷三页云:云何湿生?答:若诸有情,展转温暖,展转润湿,展转集聚;或依粪聚,或依注道,或依秽厕,或依腐肉,或依陈粥,或依丛草,或依稠林,或依草菴,或依叶窟,或依池沼,或依陂湖,或依江河,或依大海润湿地等,方得出生。此复云何?如蟋蟀飞蛾蚊虻蠓蚋麻生虫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并一类人。复有所余诸有情类,展转温暖。广说乃至或依大海润湿地等,方得生者;皆名湿生。
FROM:【法相辞典】
煖
[国语辞典(教育部)
「暖」的异体字。
翻覆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ㄈㄢ ㄈㄨˋ, 1.倾倒、翻转。如:「他酒后驾车,转弯时一不留意,车子翻覆,人也受了重伤。」
1. 反覆,变易无常。唐.王维〈酌酒与裴迪〉诗:「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蚰蜒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ㄧㄡˊ ㄧㄢˊ, 1.动物名。节足动物,与蜈蚣同类,长约一二寸,黄黑色,脚细长,共十五对,捕食害虫,有益农事。也称为「蠼?」、「钱龙」、「入耳」。
2. 比喻曲折的路。如:「蚰蜒小路」。
蚰蜒
以下摘录自﹝维基百科]:
蚰蜒在成虫时身长约1~2英吋长,有硬壳,平均约有15对很长且脆弱的节肢足。前面的脚比较短,后脚比较长,这些特征使牠能以极快的速度在墙壁、天花板和地面移动,速度每秒可前进16.5英吋。体色呈黄灰色且有三条深色的背纹纵贯全身;步足也有深色的条纹,毒牙是由牠的前步足演化出来的。不同于其他种类的蜈蚣,蚰蜒与其相近的种类都有演化完善的复眼。
蚰蜒以蜘蛛、臭虫、白蚁、蟑螂、蠹鱼、蚂蚁和其它居家节肢动物为食。牠用毒牙将毒液注入牠们的体内,将之杀死。
蚰蜒在春天时产卵。在实验室的实验中,24只蚰蜒,平均产下63个卵,最多一只产下151个。[1]
孵化时的幼虫蚰蜒有四对步足。在第一次蜕皮时获得一对新步足,其后每次脱皮都会获得两对。[2]牠们的生命周期大约为3~7年,视栖息的环境而定。
在室外,蚰蜒较喜爱生活在湿冷的地方。大多生活在外面的大石头下、木材堆和堆肥堆中。在家中,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现蚰蜒;尤其是在地下室、浴室和厕所,这些地方有许多水。在干燥的地方也能发现牠们,如办公室、寝室和餐厅。最容易发现牠们的季节是春季,因为天气变暖使牠们较为活跃;此外还有秋天,牠们因为天气变冷而到处寻找人类的住所避冬。
鞘蚰蜒(Scutigera coleoptrata)是地中海地区的特有种,但牠已扩散分布于埃及、亚洲和北美洲。在北美洲,牠最早被发现于南部的墨西哥和危地马拉。牠在1849年到达宾夕法尼亚州,1885年到纽约,大约1890年时到马萨诸塞州,目前已向西部扩散到加州沿岸和向北到加拿大(Lewis 1981)。在南非,牠们在开普敦附近的哥顿湾被发现。在日本,牠们被称为「ゲジゲジ」[3],而且有不少人喜爱。通常可以在宠物站中买到牠们。
在大洋洲东部与东南部,雪梨到塔斯马尼亚,和纽西兰也有发现蚰蜒的出现。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21 22:46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22 12:17 编辑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
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学习解说】
化生者,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
有了世界变易轮回(惑的宿习),因变易轮回假(若真实则无所假)颠倒(惑的现行)之惑,
和合触成,起了无数的新故(舍故取新)乱想之业,
既然有了新故(舍故取新)之乱想,随业感苦报,因此就有了舍故取新之众生,而感得此生为转蜕飞行类之报(如蚕蜕形为蛾,如雀化蛤之类),
所以才有[有化相]羯南(人于胎位中,四七日内,形成之相,状渐坚硬),流转于国土之上,转蜕飞行之类的众生,到处充满其中。
【化生 】
化生者,无而忽有也。又离此旧形,易彼新质,为化生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变易之惑,起舍故取新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转蜕飞行之类是也。(转蜕飞行者,如蚕蜕形为蛾,如雀化蛤之类。)
FROM:【三藏法数】
【化生 】
p0386
如四生中说。
二解 俱舍论八卷十一页云:云何化生?谓有情类,生无所托,是名化生。如那落迦天中有等,具根无缺支分顿生。无而欻有,故名为化。
三解 集异门论九卷六页云:云何化生?答:若诸有情、支分具足,根不缺减,无所依托,欻尔而生。此复云何?谓一切天,一切地狱,一切中有,及一分龙,一分妙翅,一分鬼,一分人。复有所余诸有情类,支分具足,根不缺减,无所依托,欻尔生者;皆名化生。
FROM:【法相辞典】
【化生 】
(术语)四生之一。谓依托无所,忽然而生者。如诸天,诸地狱,及劫初之人是也。俱舍论八曰:「有情类,生无所托,是名化生。如那落迦天中有等,具根无缺,支分顿生,无而欻有,故名为化。」大乘义章八本曰:「言化生者,如诸天等,无所依托,无而忽起,名曰化生。若无依托,云何得生?如地论释,依业故生。」
FROM:【佛学大辞典】
【四生 】
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是;卵生是在卵壳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鸟类是;湿生是依靠湿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类是,化生是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诸天和地狱及劫初的人类是。
FROM:【佛学常见辞汇】
蜕化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ㄊㄨㄟˋ ㄏㄨㄚˋ
本指昆虫等在生理期间的脱皮现象。因其往往形态会有变化,故后常用以比喻一切事物的变化、变质。如:「在宇宙中,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蜕化。」
蜕变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ㄕㄨㄟˋ ㄅㄧㄢˋ
本指蝉蜕龙变。见《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序》。后比喻事物发生形或质的改变。如:「痛苦的蜕变是成长的契机。」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21 23:05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22 12:33 编辑
(21楼+22楼+23楼+24楼用时,约1小时20分)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著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
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学习解说】
有色相,以色为身,却碍于明显之色。
有了世界留碍轮回(惑的宿习),因留碍轮回障(若真实则无所障)颠倒(惑的现行)之惑,
和合著成,起了无数的精耀乱想之业,
既然有了精耀之乱想,随业感苦报,因此就有了精耀之众生,而感得此生为休咎精明类之报(如星辰,吉者为休,凶者为咎;爝火蚌珠,皆精明之类,爝火即萤火也),
所以才有[有色相]羯南(人于胎位中,四七日内,形成之相,状渐坚硬),流转于国土及宇宙之间,休咎精明之类的众生,到处充满其中。
【有色 】
有色者,有形碍明显之色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障碍之惑,起精耀乱想之业,惑业显著,故感此生之报,即休咎精明之类是也。(休咎精明者,如星辰,吉者为休,凶者为咎;爝火蚌珠,皆精明之类,爝火即萤火也。)
FROM:【三藏法数】
休咎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ㄒㄧㄡ ㄐㄧㄡˋ
吉凶、福祸,美恶。《北史.卷三三.李孝伯传》:「积善余庆,积恶余殃,岂非休咎耶?」明.宋濂《李疑传》:「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不足,则以六物推人休咎。」
爝火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ㄐㄩㄝˊ ㄏㄨㄛˇ
火炬、火把。《庄子.逍遥游》:「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淮南子.道应》:「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
蚌珠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ㄅㄤˋ ㄓㄨ
蚌壳内所产生的圆形凝结物,乳白色或淡色,有光泽,质地细致,称为「蚌珠」。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22 10:06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22 12:11 编辑
(本楼用时,约55分)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
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沈,其类充塞。
【学习解说】
无色,指无有形色,也就是只存有心识(受、想、行、识)而没有任何可谓之色法之物质。
有了世界销散轮回(惑的宿习),因销散轮回惑(若真实则无所惑)颠倒(惑的现行)之惑,
和合暗成,起了无数的阴隐乱想之业,
既然有了阴隐之乱想,随业感苦报,因此就有了阴隐之众生,而感得为空散销沈(色尽心亡,猒空绝想,沉冥幽隐)类之报(如无色界之外道,由果报之胜劣差别,则分为四阶级,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
所以才有无色羯南(人于胎位中,四七日内,形成之相,状渐坚硬),流转于宇宙之间,空散销沈之类的众生,到处充满其中。
【无色界中唯有二种作意 】
p1097
俱舍论七卷十五页云:无色唯有二种作意。一、修所成。二、生所得。
FROM:【法相辞典】
无色界
[佛光大辞典]
梵语 ārūpya-dhātu,巴利语 arūpa-dhātu。又作无色天、无色行天。与欲界、色界共称三界。即指超越物质之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之天界。谓此界有情之生存,固无色法、场所,从而无空间高下之别,然由果报之胜劣差别,则分为四阶级,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故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相当于后半之四地,而一一附加「地」字称呼,例如「空无边处地」等。复以其属于天界,故有时亦一一附加「天」字,称为「空无边处天」等。关于四天之寿命,各有异说,据大毘婆沙论卷八十四载,空无边处有二万劫,识无边处四万劫,无所有处六万劫,非想非非想处八万劫;长阿含经卷二十则依次为一万劫、二万一千劫、四万二千劫、八万四千劫;依立世阿毘昙论卷七,则将四天各分上、中、下三品,由空无边处下品之一万七千五百大劫,至非想非非想处上品之八万大劫,总有十二品之寿量差别。此外,非想非非想处天因位居世界(有情之生存)之最高位,故又称有顶、有顶天。又无色界之有情均为男身,但不具男根。〔业报差别经、法蕴足论卷十一、俱舍论卷八、卷十一、卷二十八、大毘婆沙论卷八十三、卷九十八、法苑珠林卷二、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参阅「四无色定」2280)p6401
【无色界 】
(界名)三界之一。此界无一可谓为色法之物质,亦无身体,无宫殿,但存识心,而住居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为无色界。此无物质之世界,虽不能定其方处,而姑就果报之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但谓为色体实无者,有部宗之义也,依成实之义,则就无麤色而谓为无色,非谓全无色也。此界中分四地,自下而上言之,则第一为识无边处,第二为空无边处,第三为无所有处,第四为非想非非想处也。既为无质,故不能以居处分之,但依其禅定寿命等之胜劣而立差等。俱舍论八曰:「无色界中都无有处,以无色法无有方所。(中略)俱异熟生,差别有四:一空无边处,二色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如是四种,名无色界。此四非由处有上下,但由生故,胜劣有殊。复如何知彼无方处,谓于是处得彼定者,命终即于此处生故。复从彼处没,生欲色时,即于是处中有起故。」又曰:「于彼界中色非有,名为无色。所言色者,是变碍义,或示现义。被体非色,立无色名。」
FROM:【佛学大辞典】
【无色界决定无色 】
p1086
大毗婆沙论八十三卷十六页云:问:应理论者、依何教理,说无色界、全无色耶?答:依契经故。谓契经说:色界、出离欲;无色界、出离色;寂灭涅槃、出离有为。既说无色界出离色;故无色界、定无诸色。余经复说入静虑时,观一切色受想行识,如病如痈;乃至广说。入无色定时,观一切受想行识,如病如痈;乃至广说。由此故知无色界中,定无诸色。余经复说:无色诸定、寂静解脱;超过诸色。由此故知无色界中,定无诸色。余经复说: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故无色界,定无诸色。复有过难,若无色界、犹有色者;应无渐次灭法。若无渐次灭法;应无究竟灭法。若无究竟灭法;应无解脱出离涅槃。勿有此过,故无色界、决定无色。
FROM:【法相辞典】
【无色界 】
谓但有心识而无色质也。始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故名无色界。(四天者,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
FROM:【三藏法数】
【无色界系法 】
p1069
品类足论七卷六页云:无色界系法云何?谓无色界四蕴。
FROM:【法相辞典】
【四无色处 】
p0438
大毗婆沙论七十四卷五页云:如契经说:有四无色处。谓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问:何故世尊于四无色,以处声说?答:为破外道解脱执故。谓诸外道、执四无色为四涅槃。一、执空无边处名无身涅槃。二、执识无边处名无边意涅槃。三、执无所有处名净聚涅槃。四、执非想非非想处名世间窣堵波涅槃。为破如是外道涅槃执故;说四无色、名为生处。非真解脱。真解脱者、乃名涅槃。
FROM:【法相辞典】
【国土世间 】
(术语)三世间之一。国土为众生所依之境界。既有能依之身,则必有所依之土,十界之所依,各各差别。是名国土世间。见智度论四十七,三藏法数十三。
FROM:【佛学大辞典】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22 12:09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22 12:33 编辑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
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学习解说】
有想者,从忆想所生。
有了世界罔象轮回(惑的宿习),因罔象轮回影(若真实则无所影)颠倒(惑的现行)之惑,
和合忆成,起了无数的潜结乱想之业,
既然有了潜结之乱想,随业感苦报,因此就有了潜结之众生,而感得此生为神、鬼、精、灵类之报(罔象者,似有似无也。潜结者,潜即隐伏,结即凝滞也),
所以才有[有想相]羯南(人于胎位中,四七日内,形成之相,状渐坚硬),流转于国土及宇宙之中,神、鬼、精、灵之类的众生,到处充满其中。
【有想 】
有想者,从忆想所生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罔象之惑,起潜结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神鬼精灵之类是也。(罔象者,似有似无也。潜结者,潜即隐伏,结即凝滞也。)
FROM:【三藏法数】
罔象
[有线汉语字典]
基本解释:
1.亦作"罔像"。古代传说中的水怪。或谓木石之怪。
2.水盛貌。
3.虚无。
4.同"象罔"。《庄子》寓言中的人物。见《庄子.天地》。
影
[佛光大辞典]
其义有三:(一)遮日光而生之薄闇色,系十二显色之一。俱舍论卷一(大二九‧二下):「障光明生,于中余色可见,名影。」(二)比喻因缘所生之事物。谓影自实体生而无实性,故有此喻。维摩经方便品(大一四‧五三九中):「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上):「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又金刚经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三)比喻物之不相离。诸经论常将苦乐、善恶等业因与果报之相因相应、互不相离,喻之如「影之随形」。如法句经卷上(大四‧五六二上):「福乐自追,如影随形。」〔菩萨处胎经卷七〕 p6003
【五妄想 】
﹝出楞严经﹞
〔一、坚固妄想〕,坚固妄想者,即色阴也。谓诸众生,体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传,诸想交固,以成色身。经云: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二、虚明妄想〕,虚明妄想者,即受阴也。谓诸众生,欲想登高,足先酸涩,违顺二相,损益现驰,是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经云: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三、融通妄想〕,融通妄想者,即想阴也。谓众生念虑是虚情,色身是实质,虽虚实不伦,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其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由想通之也。至于寤寐心境相随,而无间断者,皆妄想也。经云: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四、幽隐妄想〕,幽隐妄想者,即行阴也。谓众生一期色身,生化之理,自幼至衰,无暂停息,运运密移,体迁无觉。经云: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一期者,从生至死也。)
〔五、颠倒妄想〕(亦名微细精想),颠倒妄想者,即识阴也。谓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如急流水,望似恬静,其实流急,细不可见。经云:则湛了内,罔象虚无,名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FROM:【三藏法数】
【妄想 】
(术语)不当于实曰妄,妄为分别而取种种之相曰妄想。注维摩三:「生曰:妄想妄分别之想也。」大乘义章三本曰:「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执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实,故曰妄想。」同五末曰:「谬执不真,名之为妄。妄心取相,目之为想。」楞严经一曰:「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楞伽经四曰:「妄想自缠,如蚕作茧。」观无量寿经曰:「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菩提心论曰:「夫迷途之法从妄想生,乃至展转成无量无边烦恼。」止观七曰:「诸法皆妄想和合故有。」
FROM:【佛学大辞典】
【妄想 】
虚妄的思想。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精灵 】
(杂语)神识也。业疏济缘记四下曰:「精灵即神识。」又邪鬼之上品也。楞严经六曰:「如不断偷必堕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着。」
FROM:【佛学大辞典】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22 12:37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
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学习解说】
无想者,想心昏迷,无所觉了。
有了世界愚钝轮回(惑的宿习),因愚钝轮回痴(若真实则无所痴)颠倒(惑的现行)之惑,
和合顽成,起了无数的枯槁乱想之业,
既然有了枯槁之乱想,随业感苦报,因此就有了枯槁之众生,精神而感得生为土、木、金、石类之报(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如黄头外道化为石),
所以才有无想羯南(人于胎位中,四七日内,形成之相,状渐坚硬),流转于国土之中,土、木、金、石之类,到处充满其中。
枯槁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ㄎㄨ ㄍㄠˇ, 1.干枯、干燥。《诗经.大雅.召旻》汉.郑玄.笺:「天下之人,如旱岁之草,皆枯槁无润泽。」唐.李白〈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诗:「去岁左迁夜郎道,琉璃砚水长枯槁。」
2.形容憔悴。《战国策.秦策一》:「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22 12:50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22 13:00 编辑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
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学习解说】
非有色相却成色者,虽有形色,但却是假他所成,也就是[非有色相却成色]。
有了世界相待轮回(惑的宿习),因相待轮回伪(若真实则无所伪)颠倒(惑的现行)之惑,
和合染成,起了无数的因依乱想之业,
既然有了因依之乱想,随业感苦报,因此就有了因依之众生,而感得此生为诸水母等以虾为目类之报(非有色相成色者,如水母本无自类之色相,故曰非有色相,以水沫为身,以虾为目,故曰成色也),
所以才有[非有色相却成色]羯南(人于胎位中,四七日内,形成之相,状渐坚硬),流转于国土之中,诸水母等以虾为目类的众生,到处充满其中。
【非有色 】
非有色者,谓虽有形色,而假他所成也。谓此类有情,因虚伪相待之惑,起因依乱想之业,惑业相染,故感非有色相成色之报,即水母以虾为目之类是也。(非有色相成色者,如水母本无自类之色相,故曰非有色相,以水沫为身,以虾为目,故曰成色也。)
FROM:【三藏法数】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22 13:06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
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学习解说】
非无色相却无色者,因声呼召而能成形,也就是[非无色相却无色]。
有了世界相引轮回(惑的宿习),因相引轮回性(若真实则无所性)颠倒(惑的现行)之惑,
和合咒成,起了无数的呼召乱想之业,
既然有了呼召之乱想,随业感苦报,因此就有了呼召之众生,而感得此生为咒诅厌生类之报(非无色相无色者,如虾蟆等,从自类生,不假他成,故曰非无色相,藉声得生,故曰无色。咒诅猒生者,咒诅亦呼召耳,猒即祷也,如虾蟆以声附卵,然后生长,非声则坏;又孔雀,雌者闻雄者鸣,即有娠,生雏,此等物类,若由厌祷而生也),
所以才有[非无色相却无色]羯南(人于胎位中,四七日内,形成之相,状渐坚硬),流转于国土之中,咒诅厌生类的众生,到处充满其中。
【非无色 】
非无色者,因声呼召而能成形也。谓此类有情,因相引妄性颠倒之惑,起呼召乱想之业,惑业相附,故感非无色相无色之报,即咒诅厌生之类是也。(非无色相无色者,如虾蟆等,从自类生,不假他成,故曰非无色相,藉声得生,故曰无色。咒诅猒生者,咒诅亦呼召耳,猒即祷也,如虾蟆以声附卵,然后生长,非声则坏;又孔雀,雌者闻雄者鸣,即有娠,生雏,此等物类,若由厌祷而生也。)
FROM:【三藏法数】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22 13:29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
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学习解说】
非有想相却成想者,借他之身以成自类,也就是[非有想相却成想]。
有了世界合妄轮回(惑的宿习),因合妄轮回罔(若真实则无所罔)颠倒(惑的现行)之惑,
和合异成,起了无数的回互乱想之业,
既然有了回互之乱想,随业感苦报,因此就有了回互之众生,而感得此生为彼蒲卢等异质相成类之报(诬罔即诳惑也,回互犹转换也。蒲卢,蜾羸也,取青虫以为己子,乃诬罔回互之义也。非有想相成想者,如青虫,非蒲卢之类,故曰非有想相而能成己之子,故曰成想也),
所以才有[非有想相却成想]羯南(人于胎位中,四七日内,形成之相,状渐坚硬),流转于国土之中,彼蒲卢等异质相成类的众生,到处充满其中。
【非有想 】
非有想者,谓借他之身以成自类也。谓此类有情,因诬罔颠倒之惑,起回互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有想相成想之报,即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是也。(诬罔即诳惑也,回互犹转换也。蒲卢,蜾羸也,取青虫以为己子,乃诬罔回互之义也。非有想相成想者,如青虫,非蒲卢之类,故曰非有想相而能成己之子,故曰成想也。)
FROM:【三藏法数】
蜾蠃
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蜾蠃(细腰蜂),体长约15mm左右;头部宽略窄于胸部宽,额部呈黑色,复眼内缘中部有黄色短纵带;前胸背板黑色,密布粗糙刻点,覆有白色短毛;中胸背板全黑色,小盾片黑色,矩形;翅呈深褐色,带紫色光泽;腹部黑色,覆有白色短毛。历史记载
寄生蜂的一种。亦名蒲卢。腰细﹐体青黑色﹐长约半寸﹐以泥土筑巢于树枝或壁上﹐捕捉螟蛉等鳞翅目害虫幼虫﹐为其幼虫的食物﹐古人误以为收养幼虫。
最早出自《诗经·小雅·小苑》的诗句“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说有一种叫蜾蠃的小虫,只有雄的,没有雌的,只好把螟蛉衔回窝内抚养。后人根据这个典故,把收养义子称为螟蛉之子。南北朝时医学家陶弘景,不相信蜾蠃无子,决心亲自观察以辨真伪。他找到一窝蜾蠃,发现雌雄俱全。这些蜾蠃把螟蛉衔回窝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在其身上产卵。原来螟蛉不是义子,而是用作蜾蠃后代的食物。汉 扬雄《法言·学行》:“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蠃。”《文选·刘伶<酒德颂>》:“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李善注引 李轨 曰:“蜾蠃,蜂虫也……蜂虫无子,取桑虫蔽而殪之,幽而养之,祝曰:‘类我。’久则化而成蜂虫矣。” 清 钱谦益《题<将相谈兵图>》诗:“指撝丑虏成沙虫,睥睨公侯类蜾蠃。”
土蜂名叫蜾蠃,属于细腰蜂一类。它作为一种生物,只有雄性而没有雌性,不交配不生育。它常常拿天牛的幼虫或蝗的幼虫来养育,这些幼虫经过它的养育,就都变成了它自己的幼虫。也有人把天牛幼虫叫做“螟蛉”。《诗经》说:“螟蛉有了幼虫,果蠃背它去抚养。”便是这种说法。
原文:
土蜂,名曰“蜾蠃,”今世谓“细腰”之类。其为物雄而无雌,不交,不产;常取桑虫或阜螽子育之,则皆化成己子。亦或谓之“螟蛉。”诗曰:“螟蛉有子,果羸负之,”是也。《搜神记》
蜾蠃的主要食物是稻螟蛉、稻纵卷叶螟、玉米螟、棉金刚钻、棉红铃虫、棉铃虫等多种鳞翅目的幼虫。
蜾蠃
蜾蠃在竹筒、墙缝里衔泥作窝。窝呈圆形,肚子大,口小。蜾蠃的眼睛很敏锐,它在空中飞行时能看到叶子上有螟虫就俯冲下来扑食。在产卵季节里,它还能象老鹰叼小鸡一样把害虫抓到窝内,然后在窝内产一个卵,随即将口封好。卵孵化出幼虫,就把螟虫当食物,最后化蛹,羽化,从窝内飞出。
蜾蠃非常强壮,雄虫钻入地下寻找寄主,多数种类寄生与金龟子科的幼虫,是农业上的田地昆虫。不同的种类会将卵产于蛴螬的不同体节。蜾蠃每年繁殖两代。它一般是5月上旬交配产卵,5月下旬化蛹,6月初羽化。9月前为其活动期,它每天捕食害虫一百只以上,是农林的忠实卫士。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12-22 14:15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22 23:55 编辑
(26楼+27楼+28楼+29楼+30楼+31楼用时,约1小时45分)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
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学习解说】
非无想相却无想者,虽亲而成怨害,也就是[非无想相却无想]。
有了世界怨害轮回(惑的宿习),因怨害轮回杀(若真实则无所杀)颠倒(惑的现行)之惑,
和合怪成,起了无数的食父母乱想之业,
既然有了食父母之乱想,随业感苦报,因此就有了食父母之众生,而感得此生为[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类]之报(非无想相无想者,父母有爱,故曰非无想相;后时成大,父母遭食,故曰无想也。土枭,食母鸟也;破镜,食父兽也,形如貙而虎眼。今云鸟者,恐译误耳),
所以才有[非无想相却无想]羯南(人于胎位中,四七日内,形成之相,状渐坚硬),流转于国土之中,[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类]的众生,到处充满其中。
【非无想 】
非无想者,谓虽亲而成怨害也。谓此类有情,因怨恨颠倒之惑,起杀害妄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无想相无想之报,即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之类是也。(非无想相无想者,父母有爱,故曰非无想相;后时成大,父母遭食,故曰无想也。土枭,食母鸟也;破镜,食父兽也,形如貙而虎眼。今云鸟者,恐译误耳。)
FROM:【三藏法数】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学习解说】
以上就是十二种众生的生命型态及形成由来。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47.52.130.92/)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