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标题: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楞严经》的习经记录帖 [打印本页]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8 21:57
标题: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楞严经》的习经记录帖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7-8 21:57 编辑

缘起:2021年度清净道场百日楞严坛法会(6月17日—9月24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楞严会上诸佛菩萨



弟子光明遍照,发心学习《楞严经》
恳请诸佛菩萨  善知识慈悲加持
让弟子能够入清净光明心,深入经藏、明白经文义理,写出适合自己当前次第的白话解说,自利利他


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8 21:57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7-17 17:05 编辑

经文导读: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一、经文一开始先交代法会的地点,参加法会的人员、数量
二、波斯匿王以及城中长老居士都在家设供,请佛陀和比丘们去应供,唯有阿难先前受到别人宴请未归,这次无法一起应供
三、阿难在受供中,被摩登伽女以咒术迷惑,差点毁掉戒体,世尊让文殊菩萨将咒往护,解救阿难
四、阿难祈请世尊为大众演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五、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能知之心安住在身内是错误的
六、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能知之心安住在身外也是错误的
七、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能知之心是潜伏在根里也是错误的
八、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能知之心是见暗名见内者也是错误的
九、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能知之心是随着与其他物相合后就能随时出现也是错误的
十、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能知之心是安住在中间也是错误的
十一、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识知之心就是对于一切事物不执着也是错误的

十二、世尊因阿难祈请,为大众宣说如何证得奢摩他果位8楼11楼


(增补中......)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8 21:57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7-17 15:14 编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点击阅读原文

      

                                         

(1—3楼用时约1小时50分)


一、经文一开始介绍了法会的地点,参加法会的人员、数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乾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末学解说]:


我亲自听闻佛这样说:

佛有一段时间,在室罗筏城(即舍卫国)的祇桓精舍,与一千二百五十比丘聚在一起,这些比丘都已证得阿罗汉,内心清净,漏尽贪嗔痴等诸烦恼

这些大比丘能安住在佛法当中善于超过其他一切众生,能够在国土中成就(显示)种种威仪,令众生赞叹,而且他们能够跟随佛陀为众生转法轮,他们的智慧都能够胜任佛的嘱托,为众生演说妙法

他们严格的受持着佛陀制定的戒律,以自身的清净为三界众生树立榜样,时常以不同的化身度脱无量的众生,救助未来众生超越自己累世以来的种种恶业牵引而出离轮回


这些大比丘正是:大智舍利弗、摩诃目乾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为上首

还有无量的辟支佛和阿罗汉们以及初发心学佛者都来到佛居住的地方,与比丘们一同结夏安居


十方菩萨们为了断绝自己心中的疑问,都带着一颗敬仰的心来佛陀处听闻深奥的佛法义理


这时佛陀慈悲的为大家设立讲座,为与会众生演讲深奥的佛法,法会上的众生身心都清净无染,沉浸在佛法的氛围中


佛陀说法时的声音犹如迦陵频伽发出的动听美妙的音声,这声音遍布十方法界,如恒河沙一样多的菩萨们也都一起集聚法会道场,其中以文殊菩萨为上首



【如是我闻】

 (杂语)如是者,指经中所说之佛语,我闻者阿难自言也,佛经为佛入灭后多闻第一之阿难所编集,故诸经之开卷,皆置此四字。又,如是者,信顺之辞也。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为第一,故诸经之首举阿难之能信而云如是。又外道之经典,开卷有阿(无之义)、伛(有之义)二字为吉祥之表,是诤论之本也,故佛教为避诤论列如是等之六成就。如是二字为信成就,我闻二字为闻成就。凡诸经之首有通别二序,通序称为证信序,中列六事。是佛入灭时告阿难使置于诸经之冠首者。出于集法藏经。佛地论一曰:‘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探玄记三曰:‘如是总举一部文义,谓指己所闻之法故云如是。’理趣释曰:‘如是者所谓结集之时所指是经也,我闻者盖表亲从佛闻也。’智度论一曰:‘问曰:诸佛经何以故初称如是语?答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中略)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注维摩经一:‘肇曰:如是信顺辞,经无丰约非信不传,故建言如是。’法华文句一曰:‘对破外道阿伛二字不如不是对治悉檀也。’法华义疏一曰:‘立此六事为简外道,外道经初皆标阿伛二字,如来教首六事贯。’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如是我闻】

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祇园精舍】

 只陀园林须达精舍的简称,是佛教史上的第二座佛寺,在舍卫城,乃须达多长者建筑以供佛说法的道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漏】

 (术语)Ana%srava,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俱舍论二十曰:‘诸境界中,流注相续,泄过不绝,故名为漏。’大乘义章五本曰:‘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法华文句一曰:‘毗昙云:漏落生死。’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堪

能够;可以


【毗尼】

 (术语)Vinaya,新云毗奈耶。旧云毗尼。律藏之梵名也。楞严经曰:‘严净毗尼,弘范三界。’疏曰:‘毗尼,此云善治,亦即云律。’黄庭坚诗曰:‘心洁似毗尼。’(参见:毗奈耶)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应身】

佛教语。指佛﹑菩萨为度化众生,随宜显现各种形象不同的化身。


【拔济】

拉拔救助、拯救。


【尘累】
(术语)烦恼恶业之污我缚我者。楞严经一曰:“拔济未来越诸尘累。”长水疏一上曰:“烦恼与业,染污系缚,喻之尘累。”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上首】
梵语 pramukha,巴利语 pamukha。<一>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于佛世时即有此称,上首一词散见于各汉译经典中。后于禅林里,间以“首座”代称上首,而其推重之意不变。(大品般若经卷四金刚品、观无量寿经、法华论卷上)
 <二>指诸法门中最上之法。例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二,将“厌离一切法三昧、超过一切法三昧”等十五种三昧称为一切三昧中之上首,复将“观诸法性陀罗尼门、发菩提心陀罗尼门”等五十三陀罗尼门称为一切陀罗尼门之上首。(法华经卷五、大智度论卷四十五、大日经疏卷十二)
 <三>指佛弟子优波离。梵名 Upa^li,意译化生,或译上首,以其持律第一,为众纪纲,故称上首。如来入灭后,其与五百圣人于毕钵罗窟内,结集毗奈耶藏。(付法藏因缘经卷一)p717
FROM:【佛光大辞典】


【无学】

 在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有学是还要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就是学道圆满不更修学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初心】

 (术语)初发心而未经深行者。首楞严经一曰:‘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止观一曰:‘初心尚尔,况中后心。’往生要集中本曰:‘初心观行不堪深奥。’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自恣】

僧众于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已毕,便在大会中,任由众人恣举自己所犯之罪,并对著其他比丘忏悔,叫做“自恣”,又名“随意”,即可以任由他人随意检举自己的罪过。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咨决 】

谓断决。


【钦奉 】

犹敬奉。


【法筵】

佛教语。指讲经说法者的座席。引申指讲说佛法的集会。


【迦陵】

 (动物)迦陵频伽之略。鸟名。(参见:迦陵频伽)。楞严经一曰:‘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未完待续 ~  阿弥陀佛 )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9 21:59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7-17 15:33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2小时20分)



二、波斯匿王以及城中长老居士都在家设供,请佛陀和比丘们去应供,唯有阿难先前受到别人宴请未归,这次无法一起应供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末学解说】
这时,波斯匿王在他父王的忌日那天特意设斋食供养僧众,并且亲自恭请佛陀到宫中饮食,还准备了许多上好的饮食佳肴,一起供养诸大菩萨们

【营斋】
设斋食以供僧道,请为死者超度灵魂。

【宫掖】
宫中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末学解说】
并且城中有一些长者居士也同时发心准备饭食驻足等佛陀及他的弟子们来应供
为了给众生培植福德的机会,也为了圆满众生的善念
佛陀就吩咐文殊菩萨带领一些菩萨以及阿罗汉分别到发心的斋主家中应供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末学解说】
在这次应供中,只有阿难尊者因为先前受别人的邀请而未归,所以来不及与僧众们一起参加这次应供
阿难在出远门应供中没有其他的高僧作陪,所以途中就只有一人,又来不及参加这次国王的宴请
所以那天就持钵,决定在所经过的城中按照所经过的前后顺序乞食
此时阿难尊者心中想着走到最后一家的施主家作为自己这次乞食的斋主
不去理会这斋主家是不是干净不干净,也不管斋主家是高贵的或是卑微的身份,都以平等心对待
发愿要圆满成就一切众生的无量功德

因为在此前,阿难就已经知道世尊曾经斥责须菩提及大迦叶尊者,身为阿罗汉,但是心却不均等,没有按照沿途顺序乞食,而是以分别心乞食
内心非常钦仰世尊为大众广开无遮大会,宣讲平等行财法,解除各自心中的疑虑

这时阿难尊者来到城隍门前放慢脚步,整装束衣,仪表端正,以恭敬心去斋主家乞食

【别请】
在众比丘中特别邀请一人来供养。若是如法的比丘,是绝对不会接受这种别请的。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遑】
没有时间;来不及

【僧次】
 僧人的座次。

【上座 】
受尊敬的席位;上首的座位

【阿阇黎】
1.亦作"阿阇梨"。 2.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轨范师"。可矫正弟子的行为﹐为其轨则模范﹐是高僧的敬称。

【檀越】
 施主。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开阐】
1.犹开辟;发展。 2.广为开设。 3.发挥阐述。

【无遮会】
 (行事)Pan^ca-paris!ad,P an^cavars!ika%-paris!ad,梵语般阇于瑟。译曰无遮会。贤圣道俗贵贱上下无遮,平等行财法二施之法会也。印度国俗屡行之,支那则梁武大通元年初行之(佛祖统纪通塞志)。智度论二曰:‘佛后百年,阿输迦王作般阇于瑟大会。’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三、阿难在受供中,被摩登伽女以咒术迷惑,差点毁掉戒体,世尊让文殊菩萨将咒往护,解救阿难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末学解说】
这时候,阿难因为次第乞食被淫女诱骗到了单独的一间房子中,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这个大幻咒术迷惑阿难,并且抚摸阿难身体,这时阿难即将被毁坏戒体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末学解说】
世尊如来知晓阿难被淫术所迷惑即将毁戒,在宫中结束受供后马上回到居住的精舍中,波斯匿王以及国中大臣和长者居士们,都一起跟随世尊听闻佛陀宣讲法义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㢡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的头顶上释放出百宝无畏光明,光明中化出千叶宝莲花座,座正中有佛的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然后世尊就吩咐文殊菩萨持着这个神咒来到阿难遇难的地方保护阿难,神咒声一起,恶咒(娑毗迦罗先梵天咒)顿时消灭,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就带着阿难和摩登伽女来到佛的住所



四、阿难祈请世尊为大众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末学解说】
这时阿难见到世尊,就如在外受到委屈的小孩见到父母一样,对着世尊顶礼哭泣,恨自己无始劫以来一向多问佛法但是却没有正道的力量,在关键时刻失去定力,所以殷勤的启请世尊能演讲十方如来当初是如何证得妙奢摩他、三摩禅那而成就菩提行的种种法门

大会中,又有许许多多的菩萨以及大阿罗汉、辟支佛也都有这种想法,都非常希望能听闻世尊演讲这些法门,于是他们都静静的坐到各自的位置上准备听闻神圣法音

【道力】
 种种正当道理的力量。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10 22:06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7-17 15:57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3 小时)


五、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能知之心安住在身内是错误的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末学解说]
佛问阿难:你我本是同胞兄弟,情谊深厚,你当初发心跟随我出家,是看到了我佛法中有什么殊胜的瑞相,能立即舍去世间的深重恩爱

【同气 】
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此指同胞兄弟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末学解说]
阿难告诉世尊:我因为看见了如来三十二身殊胜的相貌,看到如来由内而外显露的晶莹剔透如琉璃的身形
因此经常独自思惟:世尊的这个相貌绝对不是由世间的欲望所生。为什么呢?
因为世间的爱欲之气秽拙丑恶,腥臭交织脓血横流
绝不能生出清净殊胜妙明的如紫金光聚的身子
所以非常仰慕佛陀,决定跟随佛陀出家

【映彻 】
照临。
晶莹剔透貌。

【粗浊】
犹秽浊。

【腥臊 】
腥臭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末学解说]
佛说:很好,阿难!
你应当知道,世间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因为各自的因果业报而不断轮回,不得出离
这都是因为众生不知道真心佛性,不知道自己应该常住在自己的真心自性里
而是众生都有太多的诸多妄想,殊不知这些妄想都不是真实的,所以就有不断的轮回

你如今想要证得无上菩提显露真心自性,应当以正直之心来回答我的提问:
十方如来都具足同一道力,他们能够出离生死也都是因为有质直心
所说之话也是真言,从始至终都没有委曲相,都是以显露真心自性来行事

阿难!今天我问你:
当初你因为看到了佛殊胜的三十二相后发心跟随佛陀出家学佛
那么你是用什么看见的,又是由什么感受到了内心的无比快乐


【相续】
 (术语)因果次第而不断绝也。有为法无一常住,世人但认因果连续为常住耳。俱舍论四曰:‘何名相续,谓因果性。’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直心】
正直的心胸;亦形容心地直爽。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末学解说]
阿难告诉佛陀:世尊!我感到无比的快乐用的是我的心我的眼
由我的眼观看到如来殊胜的相貌,心里就生起爱乐,所以我发愿要出家修行了脱生死



★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末学解说]
佛告诉阿难:如你所说,你体会到的爱乐是出自你的心和眼
那么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心和眼所在的地方,就不能降伏自己的烦恼
譬如一个国家被贼寇所侵犯,决定发兵讨伐要除掉贼寇,那么就必定要知道这些贼寇住在哪里
现在致使你不断轮回的原因是由你心眼的过失造成的
那么我问你:你的心和眼如今到底身处在哪里?

【尘劳】
 心劳尘境,是烦恼的别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咎】
过失,罪过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花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末学解说]
阿难回答世尊:世尊!世间上有十种凡夫相貌,都一致认为自己的心是处在身体内
我也看到如来的青莲花眼也是在佛的脸上
我今天观到我的五根四尘都在我的脸上,而心则处在身内


【异生】
 凡夫的别名,因凡夫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的果报而生。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浮根 】
1.露出土面的树根。 2.佛教语。佛教以五官为"浮根"。亦泛指躯壳。

【四尘】
 色、香、味、触。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末学解说]
佛告诉阿难:你现在坐在如来的讲堂内,能看到祇陀林处在什么位置吗?
阿难回答世尊:如来的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中,祇陀林就在讲堂的外面
佛问阿难:你在讲堂中最先看到什么
阿难回答世尊:我在讲堂中,先见到如来,然后再见到大众,最后向外面望去,才看到外面的祇陀林
世尊再问阿难:你是怎么看到外面的祇陀林的
阿难回答世尊:这座大讲堂的门窗都开得这么大,所以我在讲堂内往外看就能看到很远的地方

【户牖 】
门窗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面对着大众,展开金色的手臂抚摸着阿难的头顶,告示阿难及与会大众:
有一种能够深入禅定的方法叫大佛顶首楞严王
他具足了一切的修行之行法,十方如来就是因为修行大佛顶首楞严而修得证道的佛果,现在你们要好好听着
阿难向佛陀深深的顶礼,领受佛陀的教诲

【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万行】
 (术语)一切之行法也。菩提心论曰:‘复经三僧祇劫,修六度万行,皆悉具足,然证佛果。’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就像你刚才讲的,你身在讲堂中,讲堂中的门窗很大可以看到外面很远的地方
但是你要知道,有的众生人虽然在讲堂中,却看不到如来但却能看到讲堂外面的事物
阿难很惊奇的回答:世尊!人在讲堂内不能见到如来却能看到外面的树林山泉,这样的事好像不可能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末学解说]
世尊告诉阿难:你也是这样的人,你的心灵原本对于一切都是明白的
如果你现在这个明白的心是生在身内,那么你应该先知道自己身体内的东西,众生都是先看身内再观身外的事物
但是即使这样也还是看不到身内的心肝脾胃等内脏,看不到指甲或趾甲的生长过程
也看不到头发的生长过程,更看不到筋骨转动、血脉摇动的情形
那么既然内心明了,却为什么不知到这些呢?
那只能说他不知身内的事情,即是这样又怎么能够知道身外的事情呢?
所以你应该知道你说的:觉悟了的清净明了之心是住在身内的这句话是错误的

【爪】
指人的指甲或趾甲
——摘自百度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11 21:12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7-17 16:22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3.5小时)



六、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能知之心安住在身外也是错误的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末学解说]
阿难向佛陀行跪拜礼后,对佛陀说:
当我听完世尊宣说的佛法后,我才觉悟到我的心其实是安住在身外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就像室内的灯,灯亮的时候必然是先照亮室内,然后通过室内开着的门使光亮能照到门外,乃至一直照到庭外
而一切众生看不到自己身内的情况只见身外的事物,这就像在室外的灯光不能照到室内一样
如果这样的道理明白了就不会感到疑惑,这与佛宣讲的法义一样,众生就不会迷糊妄想了,对吗?

【稽首】
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法音 】
1.指法言。合乎礼法之言。 2.佛教语。解说佛法的声音,佛法。 3.诵经奏乐声。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末学解说]
佛问阿难:这些比丘们刚才与我一起在室罗筏城乞食,现在乞食完毕回到了祇陀林
我已经吃过斋饭,你想想如果只有一个比丘在吃饭,那么众多的人能一同吃饱吗?

阿难回答:不能一同吃饱。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比丘们虽然都已经证得了阿罗汉
但是他们不是同一个身躯,各有各的身躯,这样怎么能一人吃饭就能令众人都会饱了呢?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
 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末学解说]
佛再问阿难:如果你觉得你那觉悟了知的心其实是在身外,你的身体和心在外面互不相干
那么你心所明了的事情你的身体不能感觉到,身体感受到的东西心又不能知
我今天给你看我的兜罗绵手,当你用眼睛看见我手时你的心能分别吗?
阿难回答:是的,世尊,我的心能分别知晓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末学解说]
佛告诉阿难:如果你的心能相知分别,那么你为什么说它是在身外呢?
所以你刚才说的:觉悟了知之心是住在身外这句话也是错误的



七、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能知之心是潜伏在根里也是错误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末学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佛刚才所说,那颗觉悟明了之心因为不能见内,所以不是居住在身内
又身体和心因为能相互了知而不相分离,所以也不是住在身外
我现在思惟,知道了那颗认知的心在另外一个地方

佛问:那颗认知的心处在哪里?

阿难回答:那颗了知之心,既然不能了知里面的事情但能见到外面的情况,我想他肯定是藏在根里(眼睛)的缘由
这就像有人用晶莹剔透的琉璃做成的碗蒙住他的双眼,眼睛虽然被外物罩住,但是因为罩住的物品是透明的
所以一点也不妨碍眼睛的识别功能,眼睛还是照旧能观看到物品,而心也能随即分别是什么物品
所以我觉得那颗觉了能知之心,之所以不能看见里面的原因是根(眼睛)的缘故
而他(能知之心)能对外面的东西清楚明白而无有障碍,是因为他(能知之心)深潜在根的内部

佛问阿难:就如你所说,那颗能知之心深潜在根里面,犹如琉璃一般明净
那么别人用琉璃罩住眼睛,是能看见大地山河还是能看见琉璃呢?
阿难回答:是的,世尊!当人们以琉璃罩住眼睛的时候,人们看见的实是琉璃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末学解说]
佛问阿难:你的识知之心如果与琉璃在同一处,能看见大地山河,却为什么看不到眼睛呢?
如果能看见眼睛,眼睛就是与大地山河在同一个境界中
如果看不见,那你为什么说这颗了知之心,是深潜在根内,就像琉璃盖住眼睛一样呢?
所以你应该知道你讲的:那颗觉悟能知之心潜伏在根里与琉璃照着眼睛在同一处,这句话也是错误的



八、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能知之心安住在暗处也是错误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府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末学解说]
阿难对世尊说:世尊!我现在又有了一种想法:
众生的身体,他的五脏六腑在身内,眼耳口鼻等在外面
深藏的腑脏处在暗处,那些五根则在外面在明处
现在我正对着佛,睁开眼睛就见到明处,这就叫见外
闭起眼睛看见暗处,这就叫见内,这样的理解对吗?

【府藏】
腑脏。五脏六腑的总称。

【窍】
窟窿,孔洞:七~(耳、目、口、鼻)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府?若不对者,云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末学解说]
佛告诉阿难:当你闭起眼睛看见暗时,那么这暗时的境界与眼睛能相对吗?还是与眼睛不相对?
如果是与眼睛相对,那么这个暗就在眼前,怎么会是在内呢?
如果这暗是身在内的,深居暗室又没有太阳月亮灯光照明,那么在这个暗室中都是你的脏腑?如果不是,那么你是怎么看见你的脏腑的呢?

如果离开外见,由内来看,闭起眼睛看见暗名为身体的里面,那么睁开眼睛看见明处为什么会看不到面部?
如果看不到面部,那么能看到内部也是不成立的
如果睁开眼能够看到面部,那么这颗觉了能知之心以及与眼根就是处在虚空中,哪里是在身内呢?

如果是在虚空中,就不是在你的身体里
假使如来看见你的面就在你的身上,你的眼也已知道,但是你的身体没有觉察到
那么你的身体和眼睛应该有二种分开的觉知,就是你一个身体应该能成就二尊佛,而这明显是错误的
所以你刚才说的:见暗就是见内这句话也是错误的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12 22:14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7-17 16:30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15分)



九、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能知之心是随着与其他物相合后就能随时出现也是错误的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末学解说]
阿难问佛:我经常听闻佛为四众做佛法开示:
不同的心念,会生起种种不同的法,不同的法又生起种种不同的心念
现在我这样思惟,这个思惟体实是我的心性
这个心性随着与其他物相合时而随时会出现,并不是处在身内、身中、身外这三处

佛告诉阿难:
你今天说:不同的法生起种种不同的心,心性随着与他物相合处而心随时出现
这个心如果没有实体那么就没有所合
如果没有实体而能够相合,这就如没有十九界和七尘一样,是不可能的

如果这心性有实体,就像用自己的手锤击自己的身体一样
你能知道这心是从身内出来的?还是从身外进入的?
如果是从身内出来的,就能看见身体的里面
如果是从外面进入的,那么就会先看到面容

【四众】
 1.指佛说法时听者共有四众,即一、发起众,发起讲经的人;二、当机众,常时跟着佛的人,如千二百五十人是;三、影响众,如他方来助佛宣扬佛法的菩萨;四、结缘众,如一般下根的薄福众生。2.指出家之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3.指僧俗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九界】
 (名数)此犹言六蕴十三处,譬无法而言之也。楞严经一曰:‘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七尘】
 (譬喻)色等之六境,谓之六尘。尘法极于六,无第七尘。故喻无法为七尘。楞严经一曰:‘若无有体而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挃】: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末学解说]
阿难回答:看见的是人的眼睛,心里了知则不用眼睛,这是不同的

佛说:如果眼睛能见,那么你站在室内隔着门能见到外面吗?
如果人死了,那眼睛还在,那应该能见物品,如果能见物品,那么怎么能说已死呢?

阿难!你那颗觉了能知之心如果一定有一个实体,那么是一体还是多体呢?
这颗能知之心现在在你的身体里,是在你的全身?还是不在你的全身?

如果这颗能知之心是一体的,那么用你的手捣一下你身上的一个肢体时,四肢都应该有感觉
如果四肢都有感觉,那么就不是这个捣鼓的动作在起作用
如果对捣鼓的地方有所选择,那么那颗能知之心是一体的就不能成立

如果是多体的,那么就变成有很多人了,那到底哪一个本体是你的呢?
如果这颗能知之心遍布整个身体,就如前面用手去捣鼓肢体一样

如果不是遍布整个身体,当你碰触到头,也同时也碰触到脚,头有感觉,脚应该没有感觉,而你却不是这样
所以你应该知道,那颗能识之心随着与其它物相合后就随时出现也是不对的

【遍体】
浑身,满身。



十、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那颗觉了能知之心是安住在中间也是错误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末学解说]:
阿难问佛:世尊!我经常听闻佛与文殊等其他大菩萨谈论实相时
世尊也说:能识之心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
就像我这样思惟的:心在内不能见,心在外不相知,在内不知所以不在身内
又由于身心相知,那么在外也不对,那么这颗能识之心应当在中间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末学解说]:
佛说:你说这颗能识之心在中间,中间必定不会是一个使人感到迷惑的地方,不是随便在什么地方就是了
你说在中间,中间在什么地方?处在哪里?还是在身上?

如果在身上,在身体的边上就不是中间,在身体的中间就是在身内
如果中间有一个确切的处所,有没有表示物?或者没有表示物?

如果没有表示物就说明没有中间这个地方
如果有表示物也不能确定一定是在那里,为什么呢?
就如以人为参照物,在表示为中间时,从东面看则可以说是西边,从南边看时就可以说成是北边
这样的表述已经非常的混乱了,结果就会使得这心也更杂乱了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13 21:09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7-17 16:55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2小时45分)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末学解说]
阿难回答说:我所说的中间,不是这二种
如世尊所说:在眼睛和色尘的相互因缘作用下,会生出眼识
眼睛有分别事物的功用,色尘没有这个认知
眼识生在眼、色中间,因此那颗识知之心就在那里

【眼识】
(术语)六识之一。以眼根为所依而生,了别色境者。随能生之眼根而立眼识之名。三藏法数二十一曰:“眼根由对色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见色,是名眼识。”唯识论五曰:“眼识乃至意识,随根立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色尘】
指眼根、眼识所取所缘之对境。为五尘之一,六尘之一。此色染污心识,生起烦恼,故称为尘。((参见:五境)1171、“六尘”1298、“色”2541)p2549
FROM:【佛光大辞典】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末学解说]
世尊说:你的心如果在眼根色尘中间
那么你的这个心体是兼着眼根和色尘两边?还是不兼着眼根和色尘两边?
如果是兼着眼根和色尘两边,那么这个事物本体就会非常的混乱
而事物不是本体的认知,这两种必定成对立,哪里有什么中间?

如果不是兼着眼根和色尘两边,心失去了认知作用,就没有自己的体性了,那么这个中间以什么为分别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这颗觉了能知之心是在中间,也是错误的



十一、世尊通过详细举证来说明阿难所认为的对于一切事物不执着就是那颗觉了识知之心也是错误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末学解说]
阿难对佛说:
世尊!我曾在过去看见佛与大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一起宣扬佛法时常说:
那颗觉知分别的心性,即不在身内,也不再身外,也不在中间,不再任何一个地方,对于一切无所执着就称为心
那么如果我对一切都没有执着,这能称为识知之心吗?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你说觉知分别的心性都不在一切地方
那么在这个世间上,天空中、水面上、陆地上飞行的所有的一切事物
你都不去执着,那么你的心性是在还是不在?

如果心性不在,就与乌龟上长毛、兔子上长角一样是没有的事,那又有什么可执着的?
虽然说心不去执着,但不能说这个事物是没有的
而没有相貌形态就是没有,就是不存在
凡是有相貌形态就是存在的,怎么说不执着呢?
所以应当知道,对于一切事物不执着就是那颗觉了识知之心,也是不对的



十二、世尊因阿难祈请,为大众宣说如何证得奢摩他果位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学习解说]
这时,阿难从法会的座位上站起来,偏袒着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的对世尊说:
我是如来最小的弟弟,一直承蒙佛的垂爱
现在虽然跟随佛出家,但是还是凭借着佛的怜爱,跟随佛左右
虽然多闻佛法,但是却没有证得出离烦恼的果位
面对娑毗罗咒,无法折伏破除,身心被这个大幻术所牵制,陷于淫舍之中
这些都是因为自己不知道真实的实修所造成的

祈愿世尊能够发大慈悲哀悯之心,为我等众生开示如何实证寂静禅定之路
能令一些少(断)善根的众生能破除妄见而不被投生到边地卑贱种族之中

阿难说完这些话,向佛五体投地的礼拜,在会的大众们也都驻足翘首以待,都想听闻如来的开示教诲

【偏袒右肩】
(术语)挂袈裟而偏袒右肩,是表比丘恭敬尊者之相也。释氏要览曰:“律云:一切供养,皆偏袒,示有便于执作也。”法华经曰:“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多闻】
 (术语)多闻法文而受持也。维摩经菩萨品曰:‘多闻是道场,如闻是行故。’圆觉经曰:‘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多闻】
梵语 bahu-s/ruta。即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之意。佛十大弟子中,以阿难尊者为多闻第一。又“五五百年”中之第三五百年为多闻坚固之时代。另于异部宗轮论述记,以“广诵众经,善持佛语诸经”者为佛弟子四众中之“多闻众”。然据圆觉经载,末世之众生希望成道,但不求悟解,唯广求多闻以增长我见,如此多闻反成其害。
 据月灯三昧经卷六载,多闻有十种利益,即:(一)知烦恼资助,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知自身及众生所有一切烦恼之惑,皆能资助业因,而受当来果报,故求出离,不为所惑。(二)知清净助,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悉知一切清净梵行,皆能资助菩提之道,故精勤修习,以证无上佛果。(三)远离疑惑,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及外道邪魔等论,悉皆明了通达,无所疑惑。(四)作正直见,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一切邪正之法无不明了,若有众生邪见邪论者,则为其宣说正直知见,以端正其非心。(五)远离非道,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善恶果报、诸法同缘等理,无不明了通达,故杀盗等一切非法之道,皆能远离而不为。(六)安住正路,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一切邪正诸法无不明了,故不为非道所惑,于如来正法,常得安住而不退。(七)开甘露门,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能深入如来之藏,了知无上法味,复以此普润众生,令其善根增长,是为开甘露门。(八)近佛菩提,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常勤修习,则知戒、定、慧之行能趣入圣果,故心常在道,精勤无怠,因而近于佛果菩提。(九)为作光明,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知众生皆为无明所覆,常受长夜之苦,故以智慧之灯作诸光明,令众生出离幽闇。(十)不畏恶道,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晓知万法乃体本空寂、无苦无乐,故发广大之心,随类化度一切众生,纵遇险难恶道亦无所畏惧。(杂阿含经卷一、中阿含卷三十六瞿默目犍连经、卷四十五心经、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五、大智度论卷三)p2330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漏】
 (术语)Ana%srava,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俱舍论二十曰:‘诸境界中,流注相续,泄过不绝,故名为漏。’大乘义章五本曰:‘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法华文句一曰:‘毗昙云:漏落生死。’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真际】
 真实的边际,也就是至极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奢摩他】
 (术语)S/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禅定七名之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奢摩他,此翻名止。摄心住缘。目之止。’慧琳音义十八曰:‘奢摩他,唐云止。’慧苑音义上曰:‘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静。谓正定离沉掉也。’圆觉略疏三曰:‘奢摩他,此翻云止,定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若准涅槃经释,即名能灭、能调、寂静、远离、及能清等。’了义灯五本曰:‘奢摩他,此云心。’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阐提】
 (术语)一阐提之略。不成佛之义也。此有二种:一断善阐提,起大邪见而断一切之善根者。二,大悲阐提,菩萨有大悲心,欲度尽一切众生而成佛,众生无尽,故已毕竟无成佛之期者。(参见:一阐提)。楞伽经一曰:‘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止观六曰:‘阐提有心,犹可作佛。二乘灭智,心不可生。’【又】比丘名。涅槃经二十六曰:‘屠家之子,常修恶业,以见我故,即便舍离,如阐提比丘。’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隳----破除(摘自百度)

弥戾车-----梵名 Mleccha。指边地之卑贱种族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从他的脸上放出种种奇光异彩,这些光亮明亮的就如百千个太阳照耀着大地
十方世界都发出六种震动,十方世界如微尘一样多的国土一时之间全都显现在大会现场
佛至高无上的威神力,令所有的世界都合成一个佛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所有的一切诸大菩萨,都安住在自己的国土上,合掌聆听佛的开示


【六种震动】

 大地震动,有三种的六种,即一、为动之六时,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二、为动之六方,即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三、为动之六相,即动、涌、震、击、吼、爆。当地动时,吾人如小儿卧摇篮中,不觉篮动,惟觉舒服,故地动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种震动,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见,凡夫则毫不知情。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种种颠倒妄想,造下种种恶业
这些恶业积聚在一起,使修行人在修行中经历诸多障碍,不能成就无上菩提
而成了声闻、缘觉等小乘之道,有的甚至成为外道、天人、魔王以及魔王眷属
这些都是因为修行者不知道二种修行根本,用错误的方法修习导致
这就像在锅上煮着沙子却想使它成为美食一样,纵使经历多长年代,最终还是不可能实现


【颠倒】
 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二种根本】
  ﹝出楞严经﹞
  [一、无始生死根本],谓众生经无穷劫,流转生死,求其初始,实不可得。但迷失本性,即随生死,故名无始生死。根本者,即是攀缘之心。经云: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是也。
  [二、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性净理体,虚融寂灭,不迁不变,无始无终,故名无始菩提涅槃;不染烦恼,不涉生死,故号元清净体,即菩提涅槃清净之根本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嘉馔】
美食。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14 20:32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30分)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学习解说]
那么什么是二种根本呢?佛告诉阿难:
一种是:无始劫以来的生死根本,就像你现在以及世间众生以攀援心为自性
二种是:无始劫以来菩提涅槃的清净之体,你们现在令原本的真如体性生出许多攀援之心
而这种攀援心遗失了原本的真如体性,虽然表面上每天在修行,但是却无法自己觉悟,而不断的六道轮回


【自性】
(术语)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教行信证信卷曰:“近世宗师,沈自性唯心,贬净土真证。”【又】数论师二十五谛中第一谛为冥性。又称自性。为万有之生因。唯识述记一末曰:“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参见:数论外道)附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识精】
 (术语)众生之真心,识知精明,谓为识精。圆觉经曰:‘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元明】
 真如的觉体,本来明照,故称元明。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
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
阿难言:“见。”
佛言:“汝何所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曜我心目。”
佛言:“汝将谁见?”
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曜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曜?”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学习解说]
阿难,你现在想要知道如何才能证得寂静禅定,愿意出离生死,今天我来问你
此刻如来举起金色的臂膀,弯曲着五轮指,问阿难说:你现在看见我的手指吗?
阿难回答说:看见

佛又说:你看见了什么?
阿难回答说:我看见如来举着臂弯曲着五指,以光明拳照耀着我的心目

佛问:你用什么看见的?
阿难回答:我与大众同时用眼睛看到的

佛告诉阿难:
你今天回答我,是如来弯曲五指变成光明拳,照耀你的心目
你的眼睛可以看见,那么以什么为心,来看我光明拳的照耀呢

阿难回答说:如来现在问我心所在的地方,而我以心去推敲去逐渐寻找,这个能推敲寻找的,就是我的心了
佛呵叱阿难道:这个不是你的心

【五轮 】
指佛手掌五指。

【曜】
照耀;明亮

【咄】
表示呵叱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学习解说]
阿难露出惊恐的神色,离开座位合掌起立问佛:
这不是我的心,那这是什么呢?
佛告诉阿难:这是你无始劫以来的虚妄想相,能迷惑你的真心自性
由于你无始劫以来到今生,都是认贼为子(不明真相)
失去你原本的真心自性,因此一直在六道轮回

【矍然】
惊视的样子。

【前尘】
(术语)妄心前现之六尘境也。楞严经一曰:“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性】
不妄不变之真实本性。乃吾人本具之心体。佛教主张吾人所具之真性与佛菩萨之真性本无二致。(楞严经卷一)p4214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学习解说]
阿难对世尊说:世尊,佛一向宠爱我,我也对佛充满敬爱,所以我跟随佛出家
我心不止在这里单独供养如来,就是在历经许多国家时也要供奉诸佛以及善知识
而且发起勇猛精进之心,修行一切难行的佛法,用的都是这颗心
纵使毁谤佛法,永远退失善根,也是由于这颗心的缘故

如果这些不是心在起作用,那我就是无心,就同那些泥土草木一样
离开觉知之心更是什么都没有,如来为什么说这个不是心?
我听佛这么一说非常的惊诧,想必在会的大众也都非常的疑惑
祈愿佛大慈悲,能够开示尚未觉悟的我们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慈悲向阿难以及与会大众开示,欲让他们能够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
于是如来在狮子座前,抚摸阿难的头顶,而告诉他:
如来常说:一切诸法所生,都是由心所现
一切因果,世界上的微尘,都是因为这颗心的作用而成为一体
阿难,如果各个世界上的一切所有,甚至一些花草树叶,究其根源都是有它的体性
纵使虚空也是有名字有相貌的,更何况清净妙净之心,在一切心性中怎么会没有自身本体呢?

【无生法忍】
 简称无生忍,即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学习解说]
如果你执着于自己所觉观到的,并又种种分别,认为自己所了知的认知就是这颗心
那么这颗心应远离一切色香味触等诸尘
就如你今天听我演说佛法,是因为有声音才有了分别
即使灭掉了一切的见闻觉知,向内坚守清净闲适
这是意根境界的分别,虚幻如影并非真实

我不是斥责你执着于这颗非心,但是你应该细细的揣摩
如果离开了前尘还有分别之体性,这就是你的真心
如果这种分别性离开六尘没有自体,那么这些前尘之事就如虚幻如影,并非真实
六尘不是常住不变的,如果在它变灭时,此心就如同龟毛兔脚一样不存在
你的法身也一同随六尘断灭,那么谁又能把此心修证到能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呢?

听完佛讲的话,阿难与参会大众都默默的不说话,内心惘然无所措

【见闻觉知】
乃心识接触外境之总称。即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大日经疏卷一(大三九·五八二上):“如来五眼,以菩提心毕竟净故;以一切种观一切法,了了见闻觉知,无所挂碍,能持如是金刚印。”又据瑜伽师地论卷二载,依见闻觉知之别,言说有依见言说、依闻言说、依觉言说、依知言说四种。(杂阿含经卷十三、中阿含经卷四十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大智度论卷四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六、成唯识论述记卷八)p3003
FROM:【佛光大辞典】

【幽闲】
清静闲适。

【法尘】
 六尘之一,法尘是意根所缘的境界,意根对前五根所缘的境界,分别好丑,而起善恶诸法,是名法尘。吾人日常动作,虽已过去,而前尘影事,忆念不忘,即是法尘的作用。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前尘】
(术语)妄心前现之六尘境也。楞严经一曰:“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尘】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影事】
 (术语)世界一切事物,虚幻如影,并非真实,故曰前尘影事。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无生法忍】
 简称无生忍,即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默然】
沉默不语貌。

【自失】
心意若失,茫然无所措。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15 21:41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45分)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世间上一切修学佛法之人,虽然勇猛精进能证得甚深禅定
但是却不能漏尽诸烦恼成阿罗汉;这些都是因为由于执着生死妄想,却误认为它是真实的
所以你现在虽然多闻佛法,但是却不能证得菩提涅槃的圣果

【九次第定】
 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以上是色界四禅天的根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以上是无色界四处的根本定)、灭受想次第定。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圣果】
 (术语)菩提涅槃也,是依圣道所得,故曰圣果,此果为真正,故曰圣果。楞严经一曰:‘虽得多闻,不成圣果。’净住子曰:三乘圣果。十地功德。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学习解说]
阿难听完佛讲的话,不断的悲戚流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对佛说:
自从我发心跟随佛出家,依赖佛的大威神力,自己常常这样思惟:
不需要劳烦自己辛勤修行,将来可以恳请如来赐我三昧定力

殊不知我身和如来心根本就不能相互替代
正是这样的错误思惟失掉了我的真实本心
身体虽然出家修行,但是却无法真正入心修行成道

这就譬如有一位贫穷家的儿子,舍弃父亲自己逃离走一样

到了今天我才明白,虽然我自己多闻佛法,如果不辛勤修行
那么就与没有听闻到佛法的人一样不能成就
就像有人口中虽然说着吃饭,但如果不是真正在吃的话终究是不能吃饱肚子的

世尊!我们这些众生现在被烦恼障和所知障所蒙蔽纠缠
都是由于内心不知道没有烦恼、不生不灭的真实心性引起的
惟愿如来能够哀悯我们这些无知愚痴之人,启发我们显露妙觉圆明之心
使我们能够开启成就菩提的智慧

【恃】
依赖,仗着

【二障】
 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嗔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贪、嗔、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常】
 无烦恼叫做寂,无生灭叫做常,寂常就是涅槃的道理。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穷露】
穷困流离的人。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学习解说]
立刻,如来从胸中的卍字中涌出宝光,这明亮的宝光有百千种奇珍异色
马上就照耀到十方如微尘一样多的普佛世界
遍灌十方所有的佛寺道场以及十方所有如来的头顶
也照耀到阿难和与会大众身上,同时告诉阿难:
我今天就为你在这里建立大法幢,也令十方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佛法的微妙密行
使众生都能获得清净明澈的心性,都能获得清净的法眼

【晃昱】
1.亦作"晃煜"。 2.明亮;辉煌。

【宝刹】
 (杂名)佛土之尊称也。又为佛寺之美称。刹者梵语Ks!etra之略,译曰土田。庄严经下曰:‘遍覆如来宝刹中。’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法幢】
 (譬喻)妙法高耸,如幢之上出,故曰法幢。又如猛将之建幢旗以譬佛菩萨之说法,能伏魔军而得胜也。无量寿经上曰:‘建法幢,震法雷。’涅槃经十九曰:‘法殿欲崩,法幢欲倒。’大经慧远疏曰:‘宣说证法,证法高胜,如幢上出’同嘉祥疏曰:‘建幢是战胜之相,譬说法降魔得胜也。’祖庭事苑七曰:‘诸佛菩萨建立法幢,犹如猛胜建诸幢帜,降伏一切诸魔军。’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学习解说]
阿难!你先回答我,你先前看到的这个光明拳
他的光明从何而生?是怎么样形成了光明拳?你是用什么看到的?

阿难回答言:
佛的全身就如阎浮檀河中的金子,金光闪闪如一座宝山
因为佛的清净无染之身释放出光明

我用眼睛观看到佛的五轮指弯曲示现在大众面前
所以我看到了佛握拳的形状

【阎浮檀金】
 (杂名)Jambunadasuvarn!a,又作炎浮檀金,阎浮那提金,阎浮那陀金,剡浮那他金。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智度论三十五曰:‘此洲上有树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为阎浮檀金。’玄应音义二十一曰:‘赡部捺陀金,或作剡浮那他金,旧云阎浮檀金。名一也。(中略)那他此言江亦云海也。’大日经疏五曰:‘郁金即是阎浮金色。’法华经授记品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
如来今天实话告诉你,那些有智慧的人也是要通过譬喻才能忽然开悟

阿难!譬如我的光明拳,如果没有我的手那就成不了我的拳
如果没有通过你的眼,那么你就看不见我的拳
用你的眼根来说明我的光明拳,道理是不是一样?

阿难回答:是的,世尊!如果没有我的眼,就没有我所见的
用我的眼根来说明如来的光明拳,这道理是相同的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你说是相同的,但是其实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
如果一个人没有手,那就没有拳头;

但是没有眼睛的人不是全都看不见,为什么呢?
你可以在路上询问过路的盲人,他此刻见到了什么?

这个盲人肯定会回答你:我现在只有看到黑暗,没有见到其他的东西
以这样来看,过去的相貌本来就是黑暗的,那么见有什么损失吗?

阿难问:盲人眼前只有看到黑暗,为什么说他看见呢?

【前尘】
 过去的事情。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盲人没有眼睛只能看到黑暗,这与那些有眼的人处在黑暗的室中,二种暗有区别?或没有区别?

阿难说:是的,世尊!处在暗室中的人与那些盲人,所受到的黑暗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学习解说]
世尊对阿难说:阿难!如果那些盲人看到的全是黑暗
忽然有一天眼睛好了看到了种种不同的东西,这就叫眼见;

处在暗室中的人看到眼前的是一片黑暗
但是如果打开灯光,眼前见到的种种东西,这时应叫做灯见

如果是因为由灯而见的,用灯能看到东西所以不能称为灯
然如果是用灯观照到的东西,那么关你有什么事情呢?

所以你应该知道灯能发出亮光照见东西,这样的看见是眼见不是灯见
眼睛能看到的东西,这样见是心在看不是眼睛在看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16 19:57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7-17 17:04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20分)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学习解说]
阿难虽然再次听闻佛这样教导,但是内心还是不明佛讲的义理,和大众们都沉默着不说话
内心还是非常的期待如来能够再慈悲宣示法音,与会大众都合掌驻足聆听世尊的慈悲教诲

【默然】
沉静无声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舒开兜罗绵网相光手,张开五轮指,教诲阿难以及与会大众:
我在鹿园刚成就佛道时,为阿若多等五比丘以及你们大众说过:
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成就菩提以及证得阿罗汉
都是由于众生都深陷在客尘烦恼之中,被这些烦恼耽误而不能出离

佛问阿若多等比丘们:你们当时是因为什么而开启了智慧,成就了现在的果位

【客尘】
 (术语)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维摩经问疾品曰:‘菩萨断除客尘烦恼。’注‘什曰:心本清净,无有尘垢。尘垢事会而生,于心为客尘也。肇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宝窟下末曰:‘无始无明,自心分别所作,无有真实,故名为客,坌污称尘。’日本太子之维摩经疏四曰:‘一切不善,理非恒有,终必有遣除之义,故为客。’最胜王经一曰:‘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无来无去。’楞严经一曰:‘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圆觉经曰:‘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学习解说]
这时,佛最初的弟子憍陈那站起来回答佛:
我现在年纪已大,在大众中唯独得到了这个解名,我是因为体悟了客尘这二个字而证得阿罗汉的圣果

世尊!譬如有远方的游客来到旅馆投宿,无论再怎么在旅馆住宿或吃饭
等到事情完毕,他还是要整理行装走向别的地方而不会在旅馆中安居下来

但是如果是这个旅馆的主人那就不一样,他是不会离开这个旅馆的
按照这样的思惟,那么不住在旅馆的就是客人,住在旅馆的实际是主人
不住者就是客人的含义

又譬如雨雪后的初晴天,太阳升起,在太阳透亮清晰的光线照耀下
会发现天空中飘散着灰尘,那些灰尘在摇动,但虚空还是寂静不动

如果以这样思惟:澄明寂静为空,摇动为尘,那摇动就是尘的含义

【憍陈那】
 (人名)Ka%un!d!inya,巴Kon!d!an^n^a,旧称憍陈如。亦曰拘邻。尊者之姓。译曰火器,了本际。玄应音义二十四曰:‘憍陈那,旧云憍陈如,讹也。此云火器,是姓也。阿若是名,亦云初智,以最初悟无生而得智由本愿也。’五比丘之笔头人。初释尊出家求道,净饭王命供奉共为苦行。后释尊观破苦行于成道无效而弃之,彼以此为释尊破戒堕落,与他四比丘共去,后于波罗捺国鹿野园受释尊教化,为弟子。即佛最初之弟子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长老】
 年高德邵的比丘。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长老】
 (术语)通称道高腊长之比丘。如长老舍利弗,长老须菩提等。汉书外戚传曰:‘近世之事,语尚在长老之耳。’增一阿含经曰:‘阿难白世尊:如何比丘当云何自称名号?世尊告曰: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称长老,大比丘称小比丘称名字。’十诵律曰:‘佛言:从今下座比丘唤上座言长老,尔时但唤长老不便。佛言:从今唤长老某甲,如唤长老舍利弗长老目犍连。’金刚经纂要上曰:‘长老者德长年老,唐译曰具寿,寿即是命。魏译曰慧命,以慧为命。’【又】(职位)禅家称住持之僧为长老。敕修清规住持章曰:‘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祖庭事苑曰:‘今禅宗住持之者必呼长老。’行事钞下二之二曰:‘毗尼母云:五十夏已去,一切沙门国王之所尊敬,是耆宿长老。’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俶装 】
整理行装。

【新霁】
雨雪后初晴。

【旸】
1、日出。
2、晴;晴天。

【澄寂 】
清静;静寂。




【佛言:“如是。”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自开自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学习解说]
佛说:是这样
这时,如来面对大众弯曲五轮指,然后又伸开,又弯曲,如是几次,对阿难说:
你刚才看见什么了?

阿难说:我刚才看见如来的百宝伦掌在大众面前多次一开一合
佛告诉阿难:我的手在众中开合,是我的手有开有合?还是你看见有开有合?

阿难回答:如来的宝手在众中开合
我就看见如来的手自己一开一合,并不是我看见后宝手一开一合

佛说:那么谁是动的谁是静的?

阿难说:佛的宝手是在不停的动,而我的这个见从来也没有静下来,到底谁为无住

佛说:是这样的

【百宝轮掌】
 (术语)百宝为贵重之称,轮掌者佛之手足中心各有一千辐轮相,故云。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无住】
1.佛教语。实相之异名。谓法无自性,无所住着,随缘而起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学习解说]
如来于是从手掌中飞出一轮宝光照在阿难的右边
此时阿难看到右边有光连忙把头看望自己的右边
如来又把一束宝光投射到阿难的左边,阿难的头又回过来看望左边

佛告诉阿难:你今天这头是什么原因而左右摇动?
阿难说:我看见从如来的宝手中飞出奇妙的宝光
一会飞到我的左右,所以我的头左右顾盼,头自然就摇动了

阿难!你看到佛光时你的头就在左右摇动,这是你的头在动?还是你的见在动?
阿难回答:世尊!是我的头在动,我的这个见本来就没有停下来,还说什么摇动呢!
佛说:是的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学习解说]
于是如来普告与会大众:
如果有人以摇动者名字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
那么你们看阿难,他的头是自动的摇动,但是他的见没有随之在动

你们再看我的手自开自合,而见却没有随着一起舒展和卷缩
那为什么你们现在以摇动看作自己的身体,以摇动看作为境呢?
你们从始自终都是这样念念生灭,遗失真心自性,而颠倒行事
心性失去了真实,一直认那些东西为自己的本性是真实的
这怎么能不在六道洪流中轮回呢?


【舒卷】
1.舒展和卷缩。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18 21:58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点击阅读原文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学习解说]
这时,阿难以及与会大众听完佛的教诲后身心都显得非常的安然自在
开始反省自己从无始劫以来就失去真性本心,错误的把虚幻当真实,深陷在世俗凡尘中间不能自拔

今天听完佛的教悔后才开始有点明白,如迷路的小儿忽然找到了慈母,于是都合掌向佛行礼
祈愿能听闻如来显示身心的真实与虚妄,显示生灭与不生不灭这二种心性的真实相貌

【本心】
 自己本来的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缘尘】
 (术语)缘色声等之六尘也。楞严经二曰:‘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长水之义疏曰:‘悟知缘尘之心是影事。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影事】
 (术语)世界一切事物,虚幻如影,并非真实,故曰前尘影事。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学习解说]
这时,波斯匿王站起来问世尊:我过去没有机会承蒙诸佛的教诲告诫
只看见迦旃延、毗罗胝子都说:人死后一切都断灭,不复再生,这就叫涅槃
我现在虽然遇到佛的教导,但是还是心存疑惑,怎么样才能实证得知此心是不生不灭的呢?
我想今天与会中尚未证得无漏的大众,都愿意听闻如来做这样的开示

【诲敕】
1.教诲﹐告诫。

【断灭】
指人死之后不复再生的邪见。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学习解说]
佛告诉波斯匿王:我现在问你:你现在的这个肉身,是与金刚一样常存不会腐朽?还是会毁坏?

波斯匿王回答:我现在的这个身体,终究会是要毁灭的

佛说:大王,你的身子现在还未曾毁灭,又如何得知要毁灭的呢?

波斯匿王答:我这无常变坏之身,现在虽然还没有毁灭
但我观察眼前一切,随着时间的迁移流逝身心都在衰老
年轻的永远都留不住,就如被火烧成灰一样,渐渐的都会消亡
灭亡的这个过程生生不息永不停止,所以我知道自己此身也应当会毁灭

【不朽 】永不磨灭

【迁谢】
1.犹言衰退败落。 2.谓时间迁移流逝。 3.谓身心衰老。

【销殒】
1.消亡﹐丧失

【殒亡】
灭亡。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比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学习解说]
佛说:的确,大王,你现在的年龄上是已经走向衰老,你的容貌哪能与儿童时的容貌去比较呢?

波斯匿王答:世尊,我在孩童时,皮肤湿润光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浑身血气方刚,身强体壮
如今年龄逐年增长,容貌已经显露衰老相,身心憔悴,精神昏沉,头发花白,面部都是皱纹
也许在世间也不会太久了,如何能与年轻时的血气方刚做比较呢?

佛说:大王,你的容颜,应该不是在刹那之间变得衰老的吧

波斯匿王答言:世尊,这容颜的变化是慢慢来的,我刚开始其实是没有感觉到的!
只是随着时间一年一年的流逝,慢慢的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呢?
当我还是年方二十的时候,其实这时的容貌已经比十岁时要老了
三十岁时又比二十岁时要老;如今我已经六十二了,但是观我在五十岁时,就要比现在强悍多了

世尊,我观察到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变迁,容貌逐渐的衰老
但是这个显现变化的时间应该是以十年为限,但是我现在细细的思惟,这个变化到底是十年或二十年?
其实再想想,是每年都在变化!是每月在变化!是每日都在变化!
再好好的细思观察,变化是在一刹那间!在念念之间!一刻也不曾停止

所以我知道我的身体,终究是要毁灭的

【衰耄】
1.衰老;年老糊涂。

【一纪】
岁星(木星)绕地球一周约需十二年,故古称十二年为一纪。

【二纪 】
谓日、月。
二十四年。
约指二十余年。




【佛言:“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知汝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学习解说]
佛对波斯匿王说:大王!你看到自己的身体在不停的变化,明白自己的身体有朝一日终将毁灭
那么在毁灭时,你可知道你的身体中有不灭的东西吗?

波斯匿王合掌回答佛:我实在是不知道有不灭的东西!

佛告诉波斯匿王:今天我就为你开示不生不灭的道理
大王!你是在几岁的时候看到的恒河水?

大王说:我在三岁的时候,我的母亲带我去拜见长命天,就经过了这条河流,那时我就知道这是恒河水

佛说:大王!照你先前所说,你在二十岁时就要比十岁时衰老
那么一直到六十岁,都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每天都在变老
那么你在三岁时看到恒河,到了十三岁时这条恒河有什么变化?

大王说:就如同三岁时看到的一模一样,这条恒河水就是到了现在,我六十二岁了也还是一样,并没有改变

佛说:你如今头发变白面部出现皱纹,肯定不同于你童年时期的相貌
那么你今天观看这条恒河,与过去你童年时期看到恒河有区别吗?

大王说:没有分别的,世尊!

佛又说:你现在的面部虽然出现皱纹,但是你看事物的本性却没有变化
有皱纹则为变迁,没有皱纹为不变,会变迁的要毁灭,而不变的就没有生灭这回事
为什么认为自己会有生死呢?是不是听信了外道末伽梨说的人死后全都要灭绝的话?

大王听完佛说的话,才开始明白自己的身体死亡后,又会开始投生接续新一轮的生命
与会大众得知这种道理后都非常的欢欣喜悦

【耆婆天】
 (天名)译曰命天。长命之天也。楞严经二曰:‘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长水疏曰:‘耆婆此云命,西国风俗,皆事长命天神。子生三岁,即谒彼庙,谢求得也。’此天为帝释天左右之侍卫。长阿含经曰:‘释提桓因左右,常有十大天子,随从侍卫。何等为十?一名因陀罗,二名瞿夷,三名毗楼,四名毗楼婆提,五名陀罗,六名婆罗,七名耆婆,八名灵醯兔,九名物罗,十名难头。’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谒】
拜见

【末伽梨】
 (人名)末伽梨拘赊梨之略。外道名。楞严经二曰:‘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参见:末伽梨拘赊梨)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19 21:43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5小时)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学习解说]
阿难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礼佛,合掌长跪问佛说:
世尊!如果刚才佛讲的人必定不生不灭
那么世尊为什么说我们都是遗失了真心自性,行为做事都是颠倒的呢?
祈愿世尊能够慈悲的为我们洗去心中无明尘垢

如来于是举起金色的手臂,把手掌倒着对阿难说:
你现在看我的母陀罗手是正还是倒着?

阿难说:世尊现在的手按照世间众生的认识是倒着的
但是我已经不知道到底什么样为正什么样为倒

佛告诉阿难:如果世间的人以我现在这个姿势为倒,那么世间人是以什么为正呢?

阿难说:如来竖着臂,把兜罗绵手向上指着上空,这样的姿势为正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学习解说]
佛立即竖起手臂,告诉阿难说:
就像这样,我的手臂首尾互换一下,世间人就会不断的来观看争执这是正是倒
从这可以看出来,你们的身体与如来的清净法身无法相比
如来法身名正遍知,即真正具足一切智慧,了知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无上觉
相反你们众生之身就是时时颠倒分别
你们再看看众生之色身和佛之法身,想想为什么众生会被称为颠倒?

【瞻视】
1.观瞻。指外观
2.观看;顾盼。

【正遍知】
  (亦名正等觉),谓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故号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无上觉,故号正等觉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精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学习解说]
此时,阿难和大众们都瞪着迷蒙的双眼目不转睛的盯着佛,不知道自己的身心颠倒在哪里?
佛慈悲的望着可怜悲悯颠倒的众生,发出如海潮一样的法音告知与会大众:
善男子们!我经常给你们说:众生色、心诸缘以及所有的一切缘聚所生的法,都是由心显现
你的心你的身原本都是清净妙明真心中所示现之物
为什么你们会遗失本自妙明妙圆妙觉之妙性呢?
就是在认知中会错误的以为昏暗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集内缘,摇动不休,向外奔逸
以为这昏暗不羁的外相就是心性

心性一旦迷失,认定这个惑是在色身之内
不知道色身之外的山河虚空大地,也都是妙明真心显现之物
譬如你们无视那无边无际明镜澄清的大海
却只看到一小块水面上的泡沫,就认为这是整个渤海的全潮
你们这些人就是迷中又迷的人,就如同对我的手臂朝上朝下也要执着分别一样
所以如来说众生都是可怜悯之人

【瞪瞢 】
1.亦作"瞪矒"。 2.睁眼楞视貌。

晦昧 词语解释
解释
1.昏暗,阴暗。 2.犹愚昧。 3.隐晦不明;模糊不清。

【浮沤】
水面上的泡沫。因其易生易灭,常比喻变化无常的世事和短暂的生命。

【瀛渤 】
1.亦作"瀛■"。 2.渤海。

【穷尽】
尽头;终点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学习解说]
阿难领受佛陀慈悲救渡和深切的教诲,低垂着头哭泣着对佛陀说:
我虽然承蒙佛宣说法义,领悟了妙明真心本来就圆满,是常住不变之心
但我体会佛现在所讲的法义,只是以攀缘之心来仰望观看,也只是徒劳获取了这颗心
不敢认为自己已经领悟了妙明真心

祈愿佛慈悲怜悯我们,能够宣示无上佛法,拔出我们疑惑无明的根底,走上智慧解脱的道路

【缘心】
佛教语。谓攀缘事物之心。

【瞻仰】
仰望、观看
仰慕、敬仰

【圆音】
佛教语。谓佛说法之音。圆,指佛法的完满周密。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20 22:09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7-21 14:47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2小时10分)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你们以攀缘之心来听我所说的佛法
那么这样的佛法也只是与你们结下善缘,你们也不能获得法性

这就如以手指着月亮,他人应该循着指头看向月亮才对
如果看着手指头以为就是月亮,那么此人岂不是即看不到月亮,也看不到手指,这是为什么呢?

以所指的手指为月亮,岂不是失去了手所指向的月亮
这也就是不能识别明与暗。为什么呢?
把手的指示当做月亮,这就是对于明暗二性没有理解了

你也是这样,如果你以分别之心来听我说法并把这种心当做你自己的心
那么此心就与我说的法有分别性

譬如有客人来到旅馆住宿,他只是暂时的小住,并不是要长期留下来
而旅馆的主人则是无法离开这个旅馆的,所以就是旅馆的主人
心也是这样,如果是你的真心就没有别的地方可去

那为什么离开了声音就没有分别性了?
其实这岂是只有声音才有的分别心,还有分别我的容貌,离开色相就没有分别了
这样一切都没有分别了,没有色相,没有空相,这是拘舍离等外道的境界
离开诸法没有分别性,那么当你的心都各自所归以后,到底谁是你的主人?

【拘舍离】
 (流派)Gosari,又作瞿舍梨,劬奢离。十外道之第三。译曰牛舍。饰宗记七末曰:‘梵云劬奢离,或瞿舍梨,此云牛舍也,此是母名也。其母本生牛舍之中,因为名也,子名应云牛舍子也。’楞严经二曰:‘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冥谛】
 (术语)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是为万物之本源,冥漠无谛,故曰冥谛,又云冥性。又为万物之本源,万差之诸法由此生出,故名自性,一名本性,亦云胜性。金七十论上曰:‘自性者,或名胜因,或名为梵,或名众持。’百论疏上中曰:‘所言冥谛者。旧云:外道修禅得五神通,前后知凡万劫内事,自八万劫外不能了知,故云冥。智度论云:觉谛者此是阴中识,外道思惟:此识为从因缘得,为不从因缘?若从因缘,因缘是何物耶?若不从者得此识,既思惟不能了知,便计此识从前冥漠处生,故称冥谛。亦名世性,一切世间以此冥谛为其本性。’楞严长水疏二上曰:‘言冥谛者,或云冥性,或言自性。梵云僧伽奢萨呾罗,此云数论。立二十五谛,最初一谛名为冥谛,计以为常。第二十五名为神我,亦计为常。我思胜境,冥性却变二十三谛,为我受用。我既受用,为境缠缚,不得解脱。我若不思,冥谛不变。既无缠缚,我即解脱。名为涅槃。’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学习解说]
阿难说:如果我的心性都各有所归的话,那为什么如来说妙明本心是不会去别的地方的呢?祈请如来悲悯众生为我们宣说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拥,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拥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当你看我时,本来是看的很明白的
这个见虽然不是妙明真心,就如第二月,不是月亮的影子
你好好的听着,今天我就为你开示真心是没有所归之地的

阿难!我们现在这个大讲堂的门户是向着东方敞开的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就有明亮的光照进来,讲堂室内一片光明
等到夜间月黑没有亮光或是云雾遮天时讲堂就会变得昏暗
我们透过门窗的缝隙就可以看到外面
而对着房屋中的墙,视线就被堵住,看不到外面

在有分别之处,又看到一切境界
顽虚之中全都是一片空性
等尘土飞扬时,眼见则变得弯弯曲曲昏暗无光
到了天气晴朗的时候就又看到清净了

阿难!你们都看到了这些变化,我今天就把它们还给它们本来的出处
什么是本来的出处?
阿难!这些变化中,把光明还给太阳。为什么呢?
没有太阳就不见光明,光明本就属于太阳,所以还给太阳;

把黑暗还给黑月;把通达还给门窗,把拥堵还给墙壁,把缘还给分别
把顽虚还给空性,把郁孛还给尘土,把清明还给晴天

世间的一切所有都不会出现在这些分类之外
你看这八种变化,它们的见精明性应当还给谁呢?
如果还给明,那么不明的时候就不能见暗了
虽然有明和暗的分别,但是这个见是没有差别的;

那些可以还的变化相,自然不是你的,那不用你还的,那不是你的是谁的呢?
从这儿可知你的本心本来就妙明清净
你是自己迷糊丧失了本心而不断的沦落
在生死轮回这个大染缸中不断的被漂浮溺死,所以如来说众生真是可怜


【晦暝 】
昏暗;阴沉

【墙宇】
1.指房屋

【顽虚还空】
  顽者,无知也。顽虚者,谓无形相,顽然无有知觉也。经云:顽虚之中,遍是空性,而言还者,谓无形相之碍,则遍是虚空,若有形相则不见其虚矣。是则顽虚即空,故复还于空也。当知所见之虚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不虚时无复见其形相矣。故曰顽虚还空。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郁】
树木丛生

【孛】
草木茂盛的样子。

【纡】
弯曲,绕弯

【昏】
暗而无光

【澄霁】
1.谓天色清朗。

【敛】
收拢,聚集

【氛】
气氛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21 21:31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40分钟)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学习解说]
阿难说:我虽然已经认识到这个见性是不能还的,那我怎么知道这是我的真心自性呢?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我问你,你虽然现在还未证得无漏清净,没有使自心清净没有烦恼
但是承蒙佛的加持力,你的知见已达到了初禅的地步,智慧没有障碍

但是以天眼第一的阿那律观见阎浮提,就如观手掌中的庵摩罗果一样轻松
那些菩萨们更是能见到上百成千的诸佛世界
而十方如来那更是能够看到所有的如微尘一样大的清净佛国
而众生能看到的方圆不过分寸的地方

阿难!现在让我与你一起看看四天王所住的宫殿吧
中间可以遍览水面、陆地、空中所有的事物,一切风景尽收眼底
虽然有昏暗明亮种种形象,这些无非是过去种种的分别障碍,你应当在这里分别出什么是自性?什么是他物?

现在我将你放在观见的选择中,你看看谁是我的身体?谁是物象?
阿难!极尽你的思惟,无论你怎么观看,就是从日月宫看,那也只是物不是你
到七金山周边你仔细的审视观看,虽然有种种五颜六色的光线,但那也是物不是你
你慢慢的再看那些腾云、鸟飞、风动时尘土飞扬、还有树木山川、小草、人、畜生都是无而不是你!

阿难!这些无论远近的所有物的特性,虽然各不相同
但是你看这些物象时的见性并没有区别,这精微妙明的特性实诚是你的见性
如果观见的本身是事物,那么你也可以见到我所观见到的吗?
如果我们同时观见则名为见我,那么我不见时,为什么见不到我不见的地方?
如果观见不见,自然就不是那个不见的相貌
如果你不见我所不见的地方,自然就不是事物,那又为什么不是你的观见呢?

当你现在见到事物之时,你既见到了事物而事物也见到了你,体性纷繁杂乱,那么你与我以及这个世间一切就不能安然屹立了
阿难!你在观见时是你而不是我,这个见性不是你是谁?
为什么要怀疑你自己的真心自性呢?
这就是因为你的信心不真才要到我处来求取真心本性

【无漏】
 清净没有烦恼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初禅】
 1.初禅定。2.初禅天。楞严经说:‘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阎浮提】
 华译为赡部洲。阎浮是树名,译为赡部,因为此洲的中心,有阎浮树的森林,依此树的缘故,称为赡部洲,赡部洲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娑婆世界。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那律】
 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天眼第一著称。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庵摩罗】
 (植物)A^mra,一作庵罗,庵没罗。果名。新称阿末罗,阿摩洛迦,庵摩洛迦等。旧称庵摩罗,阿摩勒,庵摩勒等。译曰无垢清净。谓如林檎。汉字之使用混乱。A^mra相当于庵罗,庵没罗,Amara译曰天果,Amala译曰无垢,通用阿摩罗,庵摩罗等。汉名混用之而不分明。西域记八曰:‘阿摩落迦。印度药果之名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阿摩勒果,此云无垢。涅槃经作呵梨勒,讹也。’维摩经弟子品肇注曰:‘庵摩勒果,形似槟榔,食之除风冷。’有部毗那耶杂事一曰:‘余甘子,出广州,堪沐发,西方名庵摩洛迦果也。’梵语杂名九曰:‘阿摩楞迦。’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庵摩罗识】
 华译为清净识、无垢识、真如识等,为九识中之第九识,亦即佛的清净识。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前尘】
 过去的事情。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谛观】
1.审视﹐仔细看。

【草芥】
小草

【安立】
1.犹安置。 2.犹安然屹立。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果这个见性一定是在我这里
我与如来在观看四天王的藏宝殿、日月宫时,只见四周遍布着娑婆国
等我们退归到精舍时就只见到伽蓝殿,清净的户堂只看到有屋檐和走廊
世尊!这个观见本来是周遍一个世界的,现在在室内为什么只有一室就都装下了,是不是在室内是缩小了的?
或者是被房屋的墙壁夹断了?我现在是真的不知道这个道理,惟愿世尊能够为我们大家宣说这其中的道理

【檐】
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

【庑】
 ◎ 堂下周围的走廊、廊屋


【一界】
 (术语)一世界也。楞严经一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又】十界中任何界之一。玄义二上曰:‘九界之权,一界之实。’

【墙宇】
住宅、屋舍。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窦迹?是义不然。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大小、内外以及所有的事物都各自属于妄心前现的六尘境
不应该说观见有大有小。譬如有一个方方的容器

中间看得到有方方的空间,我问你,这个方形的容器所见到的方形空间
是固定的方形?还是不固定的方形?
如果是固定方形的,那么如果在它里面安上一个圆形的容器
则方形容器中空的部位就应该不是圆的了
如果是不固定的,那么在方形容器中就不应有方形的空
你说不知道这个道理所在,道理其实就是这样

‘阿难!如果想要进入到没有方形没有圆形的的容器中
那么就只要去除容器的形状就行了,那样空间就没有方形没有圆形
何况这不能说在虚空中还有空、方等形状所在

如你所问,在入室之时观见已经很小了
仰头观看太阳时你怎么可能看见与真正的太阳一样大呢?
若果房子的墙壁能隔断观见,那么在墙壁上穿一个小洞看看有没有洞的痕迹

所以这个道理不是你问的这样
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迷已经成为自己的事物了,失去了真心自性被外物所转
所以在观见中就会一会儿观见大一会儿观见小
如果能把这个观见转过来,就可以与如来一样,身心妙明圆融如如不动,能够在一根毛的地方容纳十方一切国土

【前尘】
 (术语)妄心前现之六尘境也。楞严经一曰:‘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窦】
孔、洞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22 22:02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15分)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令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果这种精妙的能见之性是我的真心妙性
这个真心妙性现在在我面前,那这个精妙的观见一定是我的真实本性
那我现在的身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现在我的身心是有分别的,而那个精妙观见是没有分别的
如果我的真心自性显露,那个精妙观见就是我,而身体又不是我的
那么怎么会有如来先前所的:事物能够看见我?

惟愿世尊慈悲为我解除迷惑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着。若必有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就像你刚才所说:观见在你的面前,这并不是说观见是一个实体
如果是实体出现在你的面前,你真实的观见到它,那么这个精妙观见就是有方向处所,而不是没有指示

现在你与我坐在祇陀林,纵观四周的树林沟渠以及这殿堂
上至太阳月亮,前面对着恒河
你现在在我的狮子座前,举着手指着种种的相貌
那昏暗的地方是树林,明亮的地方是太阳,有障碍的是墙壁,畅通的是天空
甚至那些小草树枝等非常微细的事物

它们虽然大小不同,但是都是有形的,都可以指认出来
如果一定有观见显现在你的面前,你应该用手能够指出是什么样的东西就是那个观见

阿难!如果空是观见,既然这个观见已经在了,那么什么是空呢?
如果事物就是观见,既然这个观见已经显现,那么什么才是这个事物呢?

你可以一点一点的仔细拨开那种种万象,分析那个精明妙见的本然实体,指示给我
看看是不是能同其他许多的事物区分开来

【方所】
1.方向处所;范围。

【纤毫】
比喻非常微细的事物。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学习解说]
阿难回答说:我现在在这高高的讲堂上,往远能看到恒河,向上能观见到日月
举起手所指眼睛都能看到的地方,这些指的都是事物,并没有观见

世尊!就如佛所说,何况是我等还是有烦恼、我执的初学声闻
就是菩萨也不能在万事万物面前剖析出妙明精见
使它们能离开一切事物而具有自己的体性

【九重阁】
是指高高的楼阁。




【佛言:“如是,如是!”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学习解说]
佛说:是的是的
然后佛又告诉阿难:就如你所说,没有一个妙明精见
离开一切物象就能剖出自己另外的自性实体
那么就是你所指的事物之中是没有观见的

今天我告诉你!你与如来一同坐在祇陀林观见这个林苑四周
以及日月等种种物象的不同情况,必定是没有一个观见你能指示出来
你又能够在这些物象中指出什么是不见呢?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佛言:“如是,如是!”】

[学习解说]
阿难说:我今天已经全都看遍了这个祇陀林,在这些中间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是不见?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这些树是不见,那么我是怎么看到树的?如果树就是观见,那什么是树?
照这样,如果空不是观见,那是怎么见空的呢?如果空就是观见,那什么又是空呢?

我又思惟这些万象中,发现那些细小的事物本身无不是观见
佛说:是的是的

【微细】
纤细、微小。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梨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学习解说]
在法会中,有一些都还尚未证得阿罗汉果位,都还是初学
听闻佛这样讲都还是不知其中的义理,内心非常的惶恐害怕,失去了往常的平静

如来知道他们心里焦虑,非常的同情怜悯众生,安慰阿难以及大众:
善男子们!如来说的是真实语,如实所说不打诳语
不像外道末伽梨胡乱议论四种不死,你们应该认真思惟谛观,不要再增添哀怨思虑了

【无学】
 在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有学是还要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就是学道圆满不更修学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惶悚】
惶恐而心中害怕

【无上法王】
 (杂语)如来之尊号。以如来于法得自在故也。圆觉经曰:‘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智度论七曰:‘佛为法王,菩萨为法将。’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末伽梨】
 (人名)末伽梨拘赊梨之略。外道名。楞严经二曰:‘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参见:末伽梨拘赊梨)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四种不死矫乱外道】
p0461
一、彼诸外道,若有人来,依最胜生道,问善不善;依决定胜道,问苦集灭道;便自称言:我是不死乱者。二、随于处所,依不死净天,不乱诘问;即于彼所问,以言矫乱。三、或托余事,方便避之。四、但随问者言词而转。如瑜伽七卷六页广说。
FROM:【法相辞典】

【哀慕】
是谓因父母、君上之死而哀伤思慕的意思。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23 21:49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10分)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唯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学习解说]
这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因为悲悯四众,从座位中站起来,顶礼佛足合掌恭敬的对着佛说:
世尊!世间大众,不明白佛宣讲的这二种精明观见是色尘空性
世尊!过去所结下的缘分以及那些色尘、空等物象
如果看见了应该能有所指的具体事物,如果没有看见就应该没有可看见的东西
而如今大众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都非常的恐惧,这并不是往昔他们的善根微薄
恳请如来慈悲众生,能为大众说明这种种物象与精明观见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它们中间到底有是?不是?

【前缘】
过去所结下的缘分

【畴昔】往昔;日前;以前

【轻鲜 】
1.微薄。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学习解说]
佛告诉文殊菩萨以及与会大众,十方如来以及大菩萨
在他们各自居住的禅定中,对一切观见与见缘以及一切的所思所想
就如虚空中的花本来就是没有
这些观见以及见缘本就是那妙明清净智慧的实体
哪来的在其中间有是或不是?
佛对文殊菩萨说:我现在问你,就像你是文殊,有没有文殊是文殊还是没有文殊之分

【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见缘】
 (术语)见分之缘影,即相分也。楞严经二曰:‘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参见:四分)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学习解说]
文殊菩萨回答:是的,世尊!我是真文殊,但不能说是文殊,为什么?
如果说是,那就有二个文殊,而我现在只有一个文殊,没有非文殊
在这个中间实在是没有是和非是这二种相的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学习解说]
佛说:这个妙明清净的观见与那些空尘原来都一样
原本都是无上妙明清净圆融的本真心体,因为众生的种种妄念生起
就有了那些色空境相以及所闻所见,就如第二月,到底哪个是真月,哪个不是真月?

文殊!这里只有一个真正的真月,那么在此中间就没有是月或非月的问题
所以你现在的这种观见与世间的种种尘境都是妄想
不能在这当中分出是或非是
只有真正的精明妙觉真性,才能使你辨别是或非是的指向

【空尘】
 (术语)外道观空,则必存空相,而堕于空见,此空见尘,属于六尘中之法尘,故曰空尘。即示外道之空观为法尘而非正观也。止观五下曰:‘观心推画,发一分细定,生一分空解。此是空见法尘,与心相应,何关无生?’次文曰:‘即是向者,所发空尘,谓为涅槃。’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裟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学习解说]
阿难问佛:世尊!诚如文殊菩萨所言,那精明妙觉遍布十方法界而安然常住,自性不生不灭
那与外道修行者裟毗迦罗所畅谈的冥谛,以及投灰等诸外道所说的真我遍满十方世界有什么区别吗?

世尊当年也曾在楞伽山,为大慧等菩萨们说过这样的道理
那些外道常说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然

而佛法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并不是外道说的那种境界
我现在观察到这个妙明觉性自然就是不生不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
好像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然的
我们应该怎么样开示才能不被外道的言论所渗透,而获得真实的妙明觉性呢?

【湛然】
释义:1、清澈的样子。2、安然的样子。3、淡泊。4、清醒的样子

【梵志】
 1.志求生于梵天的人。2.在家的婆罗门。3.指一切外道出家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冥谛】
(术语)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是为万物之本源,冥漠无谛,故曰冥谛,又云冥性。又为万物之本源,万差之诸法由此生出,故名自性,一名本性,亦云胜性。金七十论上曰:‘自性者,或名胜因,或名为梵,或名众持。’百论疏上中曰:‘所言冥谛者。旧云:外道修禅得五神通,前后知凡万劫内事,自八万劫外不能了知,故云冥。智度论云:觉谛者此是阴中识,外道思惟:此识为从因缘得,为不从因缘?若从因缘,因缘是何物耶?若不从者得此识,既思惟不能了知,便计此识从前冥漠处生,故称冥谛。亦名世性,一切世间以此冥谛为其本性。’楞严长水疏二上曰:‘言冥谛者,或云冥性,或言自性。梵云僧伽奢萨呾罗,此云数论。立二十五谛,最初一谛名为冥谛,计以为常。第二十五名为神我,亦计为常。我思胜境,冥性却变二十三谛,为我受用。我既受用,为境缠缚,不得解脱。我若不思,冥谛不变。既无缠缚,我即解脱。名为涅槃。’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敷演】
陈述而加以发挥。
表演。

【大慧】
 (菩萨)Maha%mati,梵名摩诃摩底。菩萨名。于楞伽经会座为一会之上首,是对扬主也。佛地论一曰:‘问答决择无穷尽,故名为大慧。’【又】(人名)禅师名。宋杭州径山之佛日禅师,名宗杲,法嗣佛于果圜悟禅师,高宗绍兴十七年诏使住径山,以二十一年事窜梅州,二十八年诏使再住径山,孝宗隆兴元年八月十日,寂于径山明月堂,寿七十五。赐谥普觉,塔曰宝光。孝宗居藩邸师事之,及即位赐号大慧禅师。有语录三十卷,敕入大藏。见五灯会元十九。圜悟尝着碧岩集,大慧烧之。碧岩种电钞一曰:‘此书已成,学者走知解者多矣。大慧为救此弊一炬炳之,所谓云门一棒打杀之高怀也。’【又】唐之一行禅师谥大慧。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自然 】
释义:1、自然界;2、自由发展;3、理所当然。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我现在这样为你开示方便之法,把真实告诉你,你还是没有明白,还是迷惑理所当然
阿难!如果一切事物必定是理所当然,那就需要辩明这个理所当然是以什么为自然体
你先观察一下在这个妙明真心中以什么为自然体?
这个观见是以明为自然体还是以昏暗为自然体?还是以空性为自然体?还是以阻碍为自然体?
阿难!如果是以明为自然体,那么应该是不见昏暗的;
如果是以空性为自然体,那么应该没有种种阻碍
以此类推如果以诸暗等相为自然体,则在明时见性就断灭了,那又怎么能见明呢?

【甄明 】
辨明;明察。
通晓。
显明。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性,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学习解说]
阿难说:这个妙明觉见必定不是自然而然的
我现在以位这个妙明觉见是有因缘和合而成
但是我心还没明白,恳请如来教导应该如何理清是由因缘和合而成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24 20:58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10分)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学习解说]
佛说:你说到因缘,我来问你。
你如今因为有此观见,这个观见的本性就显现出来
那这个观见是因为有明而见?还是因昏暗而见?还是因空性而见?还是因阻碍而见?

阿难!如果这个观见是因为有明才有,那就不应该看见暗
如果因为昏暗才有,那就不应该观见明
以此类推,如果这个观见是因为空性,那就不应该观见阻碍
如果这个观见是因为阻碍才有,那就不应该观见空性

世尊又问阿难说:
这个观见是攀缘于明亮而见?还是攀缘于昏暗而见?还是攀缘于空性而见?还是攀缘于堵塞而见?

阿难!如果攀缘于空性而见,那就不应该看见堵塞
如果攀缘于堵塞而见,那就不应该看见空性
如果攀缘于明亮而见,那就不应该看见昏暗
如果攀缘于昏暗而见,那就不应该看见明亮

你应当知道这样精绝妙明的观见,并不是从因而生,也不是由缘而生
也不是理所当然也不是不理所当然,没有是或不是
离开了对一切相的分别这就是一切法的本质

你现在为什么会一直在这个相上用心,对世间的戏论名相不断的分别?
就像用手掌想去聚合抚摸虚空,那只是徒劳,虚空怎能被你的手所捉到呢?

【措心 】
1.用心。

【撮】
聚合;聚拢

【摩】
抚摸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学习解说]
阿难回答说:世尊!那个精妙觉见不是从因而生也不是由缘而生
那世尊为什么经常与比丘们宣说见性具足四种缘:就是因空、因明、因心、因眼
这是为什么呢?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学习解说]
佛说:阿难!我所宣说的世间种种因缘相貌,并不是究竟之真理
阿难!我再问你,世间人都说“我”能够观见,那么到底什么是观见?什么是不见?

【第一义】
 (术语)以名究竟之真理,是为最上,故云第一。深有理由,故云义,圣智之自觉也。大乘义章一曰:‘第一是其显胜之目,所以名义。’中论疏三本曰:‘以其最上莫过,故称第一。深有所以,目之为义。’胜鬘宝窟上末曰:‘理极莫过,名为第一。深有所以,目此为义。’法华义疏四曰:‘第一义者,一实之道,理极无过为第一。深有所以,称为义也。’注维摩经一曰:‘肇曰:第一义,谓诸法一相义也。’楞伽经二曰:‘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碧岩第一则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学习解说]
阿难说:世间人一般对于太阳、月亮、灯光所发出来的光明,称为观见
如果没有这三种光明,就不能称为观见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学习解说]
阿难!如果没有光亮时叫做看不见,那也应该不能见昏暗
如果一定能看见黑暗,这只是没有光亮哪里是看不见?

阿难!如果身处暗中,看不见光亮名为看不见
那么在明亮时看不见昏暗,也还是名看不见
这二种相貌都叫做看不见

如果这两种相貌相互交替,不是你的见性暂时没有了
而是这二种情形都叫做观见,那为什么说看不见呢?

所以阿难!你应当知道,看见光亮时观见并不就是明
看见昏暗时,观见并不就是暗
看见空性时,观见也并不是空
看见堵塞之时,观见也并不是堵塞

这就是四种观见的义理

世尊继续对阿难说:你还应当知道:
在见到这个观见的事物之时,这个观见不是你所认为的可见
这个妙明观见远离一切世俗之见,是世俗的看见所不能比的

我为什么要说因缘、自然以及和合之相?
是因为你们这些声闻小乘行者对于法义理解的太过狭隘没有真正的认识真义
不能通达佛法清净的实相,我今天教导你们,你们应当好好思惟实修
在成就菩提的路上不要懈怠

【自相 】
相互。

【陵夺】
侵凌劫夺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学习解说]
阿难回答世尊说:世尊!如来为我们这些人宣说因缘、自然、和合之相与不合和之相
对于这些我们这些人来说,心尚未开悟
现在又听闻世尊说见见非见这个难懂的法义,使我们内心更增加了许多迷惑
祈请如来能广施慈悲,为我们开示这颗妙明真心

阿难说完这些话,流着泪顶礼佛陀,领受佛陀的教导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26 19:34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45分)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 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今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怜悯阿难以及大众,欲为众生演说陀罗尼神咒,以增上众生修行定力和智慧
佛告诉阿难:你虽然能够强记佛说过的法义,但那也只是停留在多闻上
对于寂静摄心的禅定功夫以及细微观照还是没有开悟
你好好的听着,我现在就为你分别开示
也能令将来那些尚被烦恼缠缚的修行者获得菩提的果位

阿难!一切众生在不断的轮回中,都是由二种颠倒分别妄想而导致随业流转
那么是哪二种妄见呢?一种是众生别业妄见,另一种是众生同分妄见

【大陀罗尼】
 (术语)佛陀之咒语,云为陀罗尼。其中咒语多者,云为大。又美其功德。云为大。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三摩地】
 (术语)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参见:三昧)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奢摩他】
 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学习解说]
那么什么是众生别业妄见呢?
阿难!就如有人的眼睛长了白翳
在夜间看到灯光时眼睛就会出现圆圆的影子并且伴有种种颜色重叠,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夜间灯光亮了以后所浮现的圆光
那么这到底是灯光的颜色还是有眼疾的人观见的颜色呢?

阿难!如果这是灯的颜色,那么没有眼疾的人为什么看不到呢?
而灯光中这圆圆的影子只有眼疾的人才能看到?
如果这是观见的颜色,这颜色本就是有的,那有眼疾的人会看到圆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阿难!如果这圆影离开灯光另外也是有的话,那么观看到的屏帐案桌也有圆影出来
离开圆影这个观见另外还有所属,那应该不是眼睛所看到的问题
那为什么有眼疾的人眼睛能看到圆影呢?
所以应当知道这个色就是灯光,因为眼睛有病所以看到了圆影
圆影和观见都因为是眼疾的缘故才会出现这中情况
但是观见出现问题不是病所致

所以眼睛出现圆影不能说是灯还是观见,不是灯还是不是观见
这就如用手指月,并不是月亮的实体也不是月亮的影子,为什么呢?
因为这第二月,是捏造出来的

所以有智慧的人就不会这样说,这第二月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是分别观见还是不是观见
现在也是这样,因为眼疾的原因,出现圆影
现在想要分别这个圆影是灯还是观见,或者不是灯不是观见

【眚】
眼睛长白翳

【几筵】
案桌。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蚀珮玦彗勃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学习解说]
什么是众生同分妄见呢?
阿难!这个阎浮提的娑婆世界除了大海的水,中间还有陆地,有三千个洲,正中央有一个大洲
有二千三百个大国,其余的小国分散在大海四周
这中间有的二、三百个国家,有的只有一、二个国家、有的或有三十、或四十、或五十个国家不等

阿难!如果有一个小洲只有二个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的众生共同感受到恶缘
那么这个小洲上的所有众生,都能观看到一切不想的境界
或者会看到二个太阳,或者会看到二个月亮,其中还会出现太阳月亮晕蚀
或者佩玉出现缺口,或者彗星和孛星在空中快速的飞行,还有负耳虹霓等种种恶相
这些只有这个国家的众生才能看见;本来另外一个国家的众生,是不会看见也不会听闻到
阿难!我现在就为你们以这二种情况来说明缘由

【晕蚀】
日月之晕与食。

【珮玦】
有缺口的环形佩玉。

【彗勃】
即彗孛。彗星和孛星。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学习解说]
阿难!就如众生别业妄见那样,看见灯光中显现的圆影虽然像真的境界一样
但终究是因为观看人的眼疾所造成的
因为眼疾看见了圆影并不是灯光所显现出来的,但这也不能怪这个有眼疾的人

例如你今天用眼睛观看到的大地山河以及许多的众生
都是因为你无始劫以来这个观见上的毛病而造成的
此时观见与观见的对象好像就在面前
本来的妙明觉见因为这个眼疾,使这个觉见产生了错误
本来的这个妙明真心,观见事物并不会有错
那个能观见到有眼疾的这个观见,并没有错误
这就是真正能看到,怎么能叫做觉闻知见呢?

所以你今天看到我以及你自己还有世间的十类众生
这都是观见出了错误,不能观见到有眼疾
真正的妙明真精是不会受到眼疾的影响的,所以你的看见不是真正的观见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27 21:47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20分)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学习解说]
阿难!就如众生的同分妄见,此妄见和有些人的别业妄见一样
一个有眼疾的病人如同这一国家的人们一样,他看到的圆影是因为眼疾所影响

而在这个国家里让你们所看到的不详景象,是因为众生的共业所生
都是无始劫来众生的无明妄见所造成的

例如阎浮提三千洲,还有四大海以及娑婆世界,还有十方世界和所有的众生
本来都具有妙明觉见没有烦恼的真心自性
因为在见闻觉知上产生虚妄,就如病了一样,不断的在虚妄中妄生妄死

如果能够远离这些在见闻觉知中互相攀缘或者不生妄念
那么就能灭除生死妄念,圆满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使真心自性常住不灭

【四大海】
 (名数)在须弥山四方之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参见:九山八海)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闇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阿难!你虽然体悟到妙明觉性不在因缘和合,也不是自然本性
但是还是没有明白妙明觉性的根本,不是因缘和合也不是因缘不合和

阿难!我现在再用以前经历过的事情来问你
你现在还是以为世间一切妄想是诸因缘和合而成,所以自己也感到很疑惑
心里想要实证那个菩提心也是由因缘和合而成

那么你现在的妙明本心到底是与光明相和合还是与昏暗相和合?是与通相和合还是与堵塞相和合?
如果与光明相和合,那么你观看光明,当光明出现在眼前时,哪里会再有别的观见呢?

如果观见的相可以辨别,哪还有其他的形象呢?
如果观见的相不可以辩别,那是怎么见到光明的呢?
如果本身就是观见,那怎么说看见了观见?
观见必定是圆满的,那什么地方与光明相和合

如果光明圆满,就不会和这个观见相和合
那么这个观见必定是另外其他的一个光明
有两个光明就失去了原本光明这一名称
也就是如果有两个光明就失去了光明的特性
那么这个妙明本心就不是与光明相和合了
其它的与昏暗相和合,与通相和合,与堵塞相和合也是同样的道理

【前尘 】
佛教称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认为当前的境界由六尘构成,都是虚幻的,所以称前尘。后来指从前的或过去经历过的事情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世尊再对阿难说:阿难!你现在觉得妙明见精是与光明相和合?
还是与昏暗相和合?还是与畅通相和合?还是与堵塞相和合?

如果是与光明相和合,那么到昏暗时那光明的相已灭,这时观见即不与昏暗相和合
那么如何看见昏暗?如果观见昏暗时不与昏暗相和合,与光明相和合,应该不是观见光明
既然不见光明为什么说与光明和合?看见光明就看不到昏暗

以下的昏暗与畅通以及与堵塞相和合都是同样的道理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学习解说]
阿难问世尊:世尊!我现在思惟,这个妙觉真心与各种世间尘缘以及心念并不是相和合的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世尊说:你现在又说这个妙觉真心不是因缘和合而生
我问你:此妙明真心不是因缘和合而成
是不与光明和合?还是不与昏暗和合?还是不与通畅和合?还是不与堵塞和合?
如果不与光明和合,那么观见与光明就一定有边际

那么你想一想,到底何处是光明?何处是观见?观见和光明以什么为边界?
阿难!如果光明中必定没有观见,则他们两个是不相及的,那就不知光明在哪里了?

那么这光明与观见的边畔怎么成立呢?同理,对于不与昏暗和合,不与通畅和合,不与堵塞和合也是同样的道理

【边畔】
犹边际。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

[学习解说]
你说这个妙明觉心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不是与光明相和合?
不是与昏暗相和合?不是与通畅相和合?不是与堵塞相和合?

如果不是与光明相和合,那这个观见与光明就是相抵触的
就如耳朵与光明毫无关系,观见尚且不知光明到底在哪里
那么如何去分辨合与不合的道理?同理昏暗与畅通以及堵塞也是这样的道理

阿难!你还是没有明白世间一切浮尘一切幻化诸相,他们从哪里出生就在哪里灭尽
幻化妄想称为相,其本性还是妙明觉体
甚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到十八界,他们都是因缘和合虚幻妄念生起

又因因缘别离虚幻妄念灭尽
殊不知他们这些生灭去来,本来就是如来藏
常住在妙明本心中,都是妙圆真如体性
在这些妙明真常中去寻求来去、迷悟、生死,是不能得到的

【乖角】
抵触、矛盾,闹意见。

【五蕴】
 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像,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入】
 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二处】
 六根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即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八界】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请参见附表说明。
    十 八 界 及 其 效 用

    六根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根  根  根  根  根  根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尘界┌色  声  香  味  触  法
       │尘  尘  尘  尘  尘  尘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识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识  识  识  识  识  识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效用  见  闻  嗅  尝  觉  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28 21:33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40分)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精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花,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狂花,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花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花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花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花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为什么说五阴原本就是如来藏就是真如自性呢?
譬如有人用清净明亮的眼睛观看清空万里的天空,那么就能看到天空一片湛蓝而别无其它
观看的人呢这时不会无缘无故的不断的转动眼睛
等到观看的那双眼睛出现疲劳,就会在虚空中看到种种的狂花
再接下去就是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乱相
应当知道色阴就是这样产生的

阿难!这些狂乱的妄相不是从虚空中生出来,也不是从眼睛中生出来
阿难!如果是从虚空中生出来,那么即能出来还能进入
但是如果能出来又能进去就不是虚空
如果不是虚空,那么就不会有那些狂乱的妄相起生灭
这就如阿难你自己的身体,不会再容得下另一个阿难一样

如果这些狂乱是从眼睛上生出来的
那么既能从眼睛上显示出来也能再进入到眼睛
既然这个妄相从眼睛中出来,那么自然就能看见
如果能看见,那么妄相去除时就马上能见到眼睛
如果没有看见就是这眼睛生了白斑,就是有眼疾
但是如果又能见到妄相时,这说明并没有眼疾
那为什么一开始说是晴空万里眼睛清明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色阴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也不是自然本性

【狂花】
亦作“狂华”。
不依时序而开的花。

【翳】
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即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喜好安逸享乐,而且身体也很健康
忽然有一天他好像忘记了自己的生命,他的这种状态使他感受不到任何的违顺
有时这人无缘无故的会用自己的二只手掌互相摩擦
这二只手中就会生出干涩光滑冷热等种种感觉,受蕴也是这样
阿难!这些幻触,不是从空无中来,也不是从手掌中出来。

阿难!如果是从空无中来,既然能触到手掌,那为什么不会触到整个身体?
虚空是不会来触这个手掌的
如果是从手掌中出来,那么就不用两只手摩擦后才出来
如果是从掌上出来,双手合起来的时候就能知道
而在双手不合掌分开的时候,那这个触觉就应该回来
这个人的手臂、手腕、骨髓应该知道回来时的踪迹
他一定在心里知道是怎么出去怎么进来的
身中自然有一物或者去或者来,何须等到手掌合时才知道触觉,才会叫做触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受阴也是虚妄的,并不是因缘和合生出来,也不是自然的本性

【宴安】
宴游逸乐。

【百骸】
1.指人的各种骨骼或全身。

【违顺 】
1.犹依违。指模棱﹑犹豫。 2.违背与顺从。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醋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醋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踏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譬如有人一说起醋或者梅子,就会有口水从口中流出来
脑中想着脚踏在悬崖边,那么足心自然就会感到酸涩
应当知道想阴也是这样产生的

阿难!就如刚才说的有人说到醋和梅子,口水自然流出来
而这既不是从梅子里生出来,也不是从口里生出来

阿难!如果那种酸味是从梅子中生出来,梅子自己就会说,何须等别人说?
如果是从口中生出来,那口自己就能品尝到,何须等耳朵去闻?

如果要用耳去闻,那这口水岂不是要从耳朵中流出来?
想着足踏在悬崖中心就会感到酸涩也是这样的道理
所以应当知道想阴也是虚妄,本不是因缘和合,也不是自然本性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譬如奔腾的波浪,它们是一浪紧接一浪,而又不相互超越,行阴也是这样

阿难!像这样波浪流转的特点,即不是从空无中生出来,也不是从水中生出来
既不是水本身就有这种特性,也不是能离开空无和水的

阿难!如果从空无中生出来,那么十方无尽的虚空中都会流出无尽的水流
那这个世界自然就会被水淹没
如果是水自已本身生出来,那么这水如此的急促凶涌本性应该不是水
如果这就是水的自然本性,那么如果水清澈时就不是水本身了
如果离开空无和水,那么空无就没有水,而离开水就不会有水流了
所以应当知道行蕴也是虚妄,本来就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本性

【逾越】
超过、越过。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譬如有人拿来频伽瓶,把它的两个孔塞住,里面装满了虚空,高举着来到千里之外的其他国家
应当知道识阴也是这样

阿难!像这样的虚空不是从别的地方来,也不是从这里进入
阿难!如果从别的地方来,那么这个瓶子中装满了虚空
那对于本地的虚空就应该少了这一瓶虚空

如果进入本国,打开瓶子盖倒出虚空应该可以看见虚空出来
所以应当知道识阴也是虚妄,本来就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本性


【频伽瓶】
 (物名)瓶形似频迦鸟,故名。佛以喻无空之去来,无识之生灭。楞严经二曰:‘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者,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同长水疏曰:‘频伽,好声鸟也。瓶形似彼,识阴无形。在有情身,如空盛空。’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29 21:36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20分)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三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精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对阿难说:为什么六根原本就是如来藏,具足妙明真性呢?
阿难!如果眼睛长时间的瞪着双眼就会感到疲劳
而眼睛和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由于明、暗二种妄尘,引起观见吸收尘象,这就是见性
这种观见离开明、暗二种妄尘,毕竟没有自己的物体

阿难!你应当知道这种观见不是从光明、昏暗处来
也不是从眼根处生出来,也不是从虚空中生出来,为什么?

因为如果从光明中来,昏暗就随即灭掉,应该不能观见昏暗
如果从昏暗中来,光明随即灭掉,应该也不能观见光明
如果从眼根上生出来,必定是看不见光明和昏暗
这样的观见,本来就没有自性

如果是从虚空中生出来,那么前面看到的物象应该归于眼根观见
而虚空本自是自观,跟眼根观见又没有关系

所以你应当知道眼入是虚妄,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六入】
 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譬如有人用两手指使劲塞住自己的耳朵
耳朵因为长时间的不畅通,所以头顶就会发出声音
而耳朵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为动、静这二种妄尘,引发闻性吸收尘象,这就是听闻性
这种闻性离开动静二种妄尘,毕竟没有自己的本体

阿难!你应当知道这种闻性不是从动静中来
也不是从耳根中生出来,更不是从虚空中生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从静中来,动就随即灭掉,应该听闻不到动
如果从动中来,那静随之就灭掉,应该是听闻不到静的
如果从耳根中生,就一定没有动和静
这样的听闻,本来就没有自性

如果是从空无中出来,那么有听闻就不是虚空了
而虚空本自是自闻,跟耳根听闻又没有关系

所以你应当知道耳入是虚妄,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通来,塞自随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譬如有人快速的抽动他的鼻子
这样抽动的时间久了,那鼻子就会感觉疲劳,这时候鼻子就会有一种冷冷的感觉
这种感觉就表现为通畅和堵塞,这样就有了种种的香臭气味
又鼻根与劳相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为畅通和堵塞这二种妄尘
引发嗅闻吸收尘象,这就是嗅闻的本性
这种闻性离开畅通和堵塞二尘,毕竟没有自己的本体

你应当知道嗅闻不是从畅通堵塞中生出来
也不是从鼻根中出来,更不是从空无中生出来。为什么呢?
如果从畅通中来,堵塞随即灭掉,那如何知道堵塞?
如果从堵塞中生出来,就嗅闻不到通,那怎么能够分别出香味和臭味呢?
如果从鼻根中生出来,就必定没有通塞,这样的嗅闻,本来就没有自性
如果从空无中生出来,这个嗅闻应当回嗅自己的鼻子
这个空无本自有自闻,跟鼻根嗅闻又没有关系
所以你应当知道鼻根也是虚妄,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即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譬如有人不断用舌舔吻唇,时间一久,就会有疲劳相现
这个人如果有病,那么舌上就会有苦的味道,这人若没有病就会有为甜的味道
由甜和苦就能显示出舌根的用处
舌根不动的时候就是淡淡的没有味道
舌根和劳相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为有甜苦、淡这二种妄尘
引发知觉去吸取这两种尘象,这就是知味的本性
这种知味的本性离开甜苦以及淡这二尘,毕竟没有自己的本体

阿难!你应当知道由品尝甜苦淡可以得知
这并不是从甜苦味中生出,也不是从淡味中生出
也不是从舌根中生出,更不是从空无中生出来。为什么?
如果从甜苦味中来,那么淡味就随即灭掉,怎么又能品尝出淡味呢?
如果从淡味中生出来,甜苦味就随即灭掉,有如何品尝出甜苦二种味呢?
如果从舌根上生出来,就必定没有甜淡以及苦的味道
所以应该知道这个味根本就没有自性
如果从虚空中生出来,那虚空的味道并不是由你的口就能知道
另外空无只有空无自知,跟舌根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舌根也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30 21:49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譬如有人把一只冰冷的手放到一只暖热的手上
如果这只冰的手很冷,那么那只暖热的手就要被影响逐渐的冷下来
如果暖热的手很热,那么那只冷手就会被影响逐渐变成热手
这样,把两只手合起来接触,就能感受到冷和热
那么当它们分开时,也是能感受到冷热的
两只手互相影响,是因为它们长时间的接触

身体与劳尘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为离开和和合这两种妄尘,引发知觉去吸收这两种尘象,这就是知觉的本性
这个知觉体,离开离和违顺这二尘,毕竟是没有自己的本体

阿难!你应当知道,这种知觉即不是从离、合中产生,也不是从违顺中产生
也不是从身根中产生,更不是从空无中产生,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从和合中来,那么离随即就灭掉,怎能感觉到离开呢?
违顺二相也是这样
如果从身根中来,就必定没有离合违顺这四相
那你身体的知觉,本就没有自性
如果从虚空中产生,虚空自己有空无的知觉,于身根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身根也是虚妄,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妄,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孰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花,毕竟无性。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譬如有人身体感到非常的疲倦,便马上熟睡
睡够了以后就会醒过来,就会去回忆以往的事
记不起的就是忘记了,这就是人的颠倒
常活在生起、住下、异同、消灭之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名为意知根
意根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为生灭这二种妄尘,集中觉知吸取内尘,使观见听闻向逆流而不及地
这就是觉知的本性
这种觉知性,离开熟睡、醒来这生灭二尘,毕竟是没有自己的本体

阿难!你应当知道这觉知的根本,并不是从睡、醒中来,也不是从生灭中有
不是从意根中来,更不是从虚空中产生。为什么呢?

如果从睡醒中来,那么睡着就随即灭掉,那么以什么为睡呢?
这个意根生时就有,灭掉时就没有了,那令谁去受灭呢?
反之如果从灭中产生,那么生随即灭掉,谁能知道生住呢?
如果从意根中产生,睡觉和醒着这二种相随着身体的开合而睡觉醒来
离开这生灭二体,这种觉知等同于虚空中的花,毕竟没有自性
如果从虚空中产生,虚空自己有空无的知觉,于意根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意根也是虚妄,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寤】
睡醒

【寐】
睡,睡着

【览】
看,阅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为什么说六根六尘这十二处本来就是如来藏具足真如自性呢?
阿难!你先观察一下这个祇陀树林以及周边的泉池,你怎么认为?
这些是由色境生出眼见,还是由眼见生出色相?

阿难!如果是眼根生出色相,那么看见虚空就没有色相,这个色境就应该消灭
色相消灭了就说明一切都没有了,色相既然没有,那谁明白那个空无的性质?

空也是这样。如果由色尘生出眼见,那么观见虚空没有色相,这个观见就马上消灭
观见消灭那一切都没有了,谁明白那个空无的色相?

所以你应当知道,观见与色相、空都没有安住的处所
这个色相与观见这二处都是虚妄,本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十二处】
 六根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即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7-31 22:06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2小时10分)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你再听这祇陀园中,吃饭时就击鼓、撞钟集合
这钟鼓声前后相续连绵不断,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声音传来到耳边?还是耳朵往声音处靠呢?

阿难!如果这声音是来自于耳边,就像我在室罗筏城中乞食,那么在祇陀林就没有我
那么这个声音就必定会传到阿难的耳朵处,目犍连、迦叶应该是听不到的
更何况这里有一千二百五十个沙门,一听闻到钟声就会一起来到食堂处就餐

如果是你的耳朵往声音那边靠
如果我乞食归来住在祇陀林中,那么在城中就没有我
你听闻到击鼓声,耳朵已经朝击鼓处靠近了
如果钟声一起响起,应该不能同时听到
何况同时听到象马牛羊等种种音声,如果没有来往,也就没有了听闻

所以你应当知道听闻与音声都没有安住的处所
所以听和声这二处也是虚妄,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是故当知香臭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你现在嗅闻到的这座炉中的旃檀香
这香如果再烧一铢,那么整座室罗筏城方圆四十里内都能同时闻到这香气。这是为什么呢?
这香味是从旃檀木中生出来的?还是从你的鼻子中生出来的?还是从虚空中生出来的?

阿难!如果这香味是从你的鼻子中生出来
既然是鼻子所生那应当从鼻子中出来
而鼻子并非旃檀,怎么鼻子中会有旃檀香味呢?

如果说是你闻到了香味,这香味应当是外面进入鼻子,称鼻子生出香味这就不对了
如果从虚空中生出来,空性恒常不变,这个香味应该经常在,为什么要在炉中烧檀香木?
如果这个香味从檀木中生出来,那么这香应该因为燃烧而变成有烟气,鼻子才闻到的
这股烟气在空中飘散但并不会飘得太远,那在城中四十里内又怎么会闻到这香气呢?

所以应当知道这香臭与嗅闻都没有安住的处所
所以这嗅与香二处也是虚妄,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铢】
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等于旧制一两(亦有其他说法,标准不一)

【爇】
 ◎ 烧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你每天在早晨和中午就会与众生持钵去乞食
在乞食期间就会乞到酥酪醍醐,你就认为这是美味的食物
那这种味道是从空中生出来?还是从舌根上生出来?还是从这些食物中生出来?

阿难!如果这种味道是生在你的舌上
在你的口中只有一根舌头,而这时你的舌头已经吃了酥酪有了酥味
当你再吃黑石蜜时候,这味道应该不会改变

如果不变,那你的舌就是不知道味道
如果这味道变了,那你的舌并没有多个,为什么一根舌头能知道多种味道呢?

如果这味道从食物中生出来,可食物并没有意识,怎么能知道这味道?
如果食物知道味道,这就好像是同他人在吃,你怎么能知道他的味觉呢?

如果这味道是从虚空生出来,你吃一下虚空应当是什么味道?
虚空中如果有咸味,那既能使你的舌头变咸,也能使你的脸面变咸
那么这个世界的人就相同于海鱼

既然整个身体都是咸的那就不知道淡味道了
如果不能识别淡淡的味道也感觉不到咸味,那就什么味道也不知道了,如何还能称为味觉呢?

所以应当知道味舌与尝都没有安住的处所,即尝与味都是虚妄,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石蜜 】
1.亦作"石密"。用甘蔗炼成的糖。 2.野蜂在岩石间所酿的蜜。 3.樱桃的别名。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唯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你常在早晨用手抚摩你的头,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抚摩所感到的触觉,是在你的手上?还是在你的头上?

如果在手上,头就不知道,那么是怎么成触的呢?
如果这个触的知觉在头上,那手就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怎么说是触呢?

如果手和头都有这个触的知觉,那么阿难应该有二个身体
如果头与手一接触就产生了这个触觉,则手与头就应该是一体的
如果是一体的就不会有触摸,如果是二体的,那么是谁触谁?
在能非所,在所非能

还有你也不可能与虚空有接触
所以你应当知道,觉触与身体都没有安住的处所

即身与触都是虚妄,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8-2 21:53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40分)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你常在意识中所攀缘善法、恶法、非善非恶之三性,使他们生成法则
那这法是从心中所生,还是离开你的心在别处另有地方安住

阿难!如果是从心中所生,这个法则就不是尘
不是心所能攀缘的,那怎么会有另外一个地方呢?

如果离开心另有地方安住,那么法的自性是可以自知的还是不能自知呢?
能知的就是心,如果离开你就不是尘
那就同别人的心量一样,你就是你心,为什么你心会离开你呢?

如果不能自知的,那这个尘相就不是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貌
那它应该会在哪里呢?
现在色相、虚空都没有显示,不在人间是在虚空外吗?
心没有所攀缘的事物,那么会在哪里安住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这个法则和心都没有安住的处所
所以意根与法则都是虚妄,即不是由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无记】
 非善非恶,无可记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世尊接着教导,阿难!为什么说十八界是本如来藏具足妙真如性?
阿难!就像你所明了的,以眼根与色尘为因缘,所以就生出了眼识
那这眼识是因为眼根所生,还是以色境为界别?

阿难!如果是因为眼根所生,那即无色和空,也就无可分别
纵使你有识别的能力,那又有什么用呢?
你见到的又不是青黄色白之色,没有所标示的东西
那能从什么地方去立界分别呢?

如果眼识是从色境而生
当空无色境时,此时你的眼识应该要灭掉了,那又如何识知虚空性呢?

如果色境变化时,你也知道它的色相已经变迁
但是你的眼识并没有变,那么这个界别从什么地方立呢?

如果眼识随着色境的变化而变化,那界相自然就没有
如果眼识不变,那就永远都常在
既然眼识从色境中生,那就不能知道虚空所在
如果眼识是眼根和色境同时存在
在和合中有分离,在分离中有和合
那么这眼识就会显得非常的杂乱,这样怎么成界别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以眼根和色境为缘产生眼识界
这三处都是虚妄的

因此那眼根与色境以及色界它们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十八界】
 (名数)(参见:三科)。谓六根六境六识也。龙舒心经谓眼识色处为眼识界,耳闻声处为耳识界,并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谓之六识界。总为十八界。
    十 八 界 及 其 效 用

    六根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根  根  根  根  根  根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尘界┌色  声  香  味  触  法
       │尘  尘  尘  尘  尘  尘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识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识  识  识  识  识  识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效用  见  闻  嗅  尝  觉  思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又比如你所明了的,以耳根和声音为缘生出耳识
那这耳识是因耳根而产生,以耳朵听闻到的为界别呢?
还是因声音而产生,以声音为界别?

阿难!如果耳识是因耳根而生
那这能动和静二种相不现前,耳根就不能知道
耳根都不知道,那耳识是什么形貌呢?

如果耳识从耳闻中来,因为外面没有动静二相,那肯定是闻不到的
云何这耳朵,只是杂色触尘,虽名为耳识界,但这界别到底是安立在哪里呢?

如果这耳识是从声音中产生,那就不关听闻,没有闻那就不知道声音所在的地方
如果耳识从声音中产生,声音因为听闻而才有声音的相貌
听闻应该闻到耳识,不闻非界,那这耳识就同于声音了

耳识已经被听闻到,但是谁又能知道这个闻和识呢?
如果不知道,那此人最终也就如草木一样无情

所以不应该使声音、听闻混杂
没有中间的界别,这样内外相怎么能够成立?

所以你应当知道以耳根、声音为缘生出耳识的界别,这三处都是虚妄的
所以耳根、声音以及声界这三处,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8-3 22:17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20分)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应非臭,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知则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正如你所明了的,鼻根和香尘因为互为因缘,所以生出鼻识
那这鼻识是因鼻根而生,以鼻根为界?还是从香尘中而生,以香尘为界?

阿难!这鼻识如果是从鼻根中生出,那在你心中是以什么为鼻?
以那个肉形的如双爪的相貌为鼻?还是以具有能嗅闻能动的这个特性为鼻?

如果以那个肉形相貌的为鼻,那肉质本是身体,身体觉知到了即是触受
所以只能叫身识,不能叫鼻识,触受即是尘物,鼻子还尚无名字怎么去立界分别呢?

如果以能嗅闻的特性去认知鼻子,那你心中到底是以什么为觉知呢?
是以肉质为觉知,那这肉质的觉知原本是身体的触受不是鼻子的知觉

以空无为觉知,空无则自己知道觉知,肉质应该是不能觉知的
如果这样那应该虚空是你,你的身体并没有觉知
那今天的阿难应该不是在这里

如果以闻香为觉知,这个觉知应该属于香味,关你鼻子什么事?
如果香气和臭味都生在你的鼻子上,那这香味和臭气就不会在伊兰和栴檀木中生出

如果这香气和臭味不传来,你自己嗅鼻子,到底是香还是臭
如果是臭就不会香,是香就不会臭
如果香臭二种气味都能闻到,那么你一个人应该有二个鼻子
那么现在正向我问道的有二个阿难,那谁是真正的你呢?

如果鼻子只有一个,香味和臭气呢不会分别
臭即是香,香也是臭
失去了各自的性能,那么这个界限从什么地方建立呢?

如果这个鼻识从香味中生起,那这鼻识因香味而有
就如眼睛能见但不能观眼
那鼻识从香中出来,所以鼻子就不能闻到那股香味
能觉知这香不是从香味中生出来,没有觉知就不是鼻识
香味不知道自己的香味,这香味的界限也就不能建立

鼻识不能觉知香味,因此这界限不是从香味上建立
既然没有中间那就也没有内外的区别了
那鼻根的嗅闻自性毕竟也是虚妄的

所以你应当知道鼻根与香味之间的因缘生出鼻识,这三处都是虚无的
那么这鼻根、香味以及鼻识界这三处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伊兰】
草花名。有臭气的恶草。佛经中多以伊兰比喻烦,以旃檀木的香味比喻菩提。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又如你所明了的,舌根与味互相为缘而生出舌识
这舌识是因为舌根而产生,以舌为界别?还是因味道而产生,以味道为界别呢?

阿难!如果舌识是因舌根而产生
那世间上的比如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等食物应该都是没有味道的
你可以自己尝一下舌头到底是甜的或是苦的?

如果舌根的习性是苦的,那谁还会来品尝舌头?
舌根自己不尝,谁能觉知味道?
如果舌性不是苦的,味道自然不是从舌根生出,那如何建立界别?

如果舌识因味道而生出,舌识自然变成味
那与舌根一样,应该不能品尝自己,那怎么知道是有味还是没味?

又一切的味道并不是由一样物品生出来
味道既然有多种,那舌识应该也有多体了
舌识如果只有一体,那这一体必定从味道中出来
咸的、淡的、辛的都和合一起
诸多不同的味道在一起变成同一种味道,没有能够分别其他的味道了
既然不能分别,那就不能叫它识,又怎么能名舌、味、舌识界别呢?

也不应该从虚空中生出你的心识
舌根和味尘的因缘和合,既然在这其中没有自性,那怎么建立舌根和味尘的界别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舌根和味尘互相为缘生出舌识界,其实这三处都是虚妄
舌根和味尘的结合,在这当中都本无自性,那如何能立界别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舌根和味尘互相为缘生出舌识界,这三处都是虚无的
那么舌根、味尘以及舌识界三处,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8-4 21:22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50分)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即汝识生从谁立界?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正如你所明了的,身体和触尘相互为缘生出身识
那这个身识是因为身体而产生,以身体为界别?还是因触尘而产生,以触尘为界别呢?

阿难!如果这个身识因身根而产生,那必定没有合和离
以这二种能观见的动作为缘,那么这个身体从什么地方去认识呢?

如果是因为通过接触而产生,那就必定于你的身体没有关系
谁能有没有通过自己身体就知道和合、离开这种能力的呢?

阿难!物质不是能通过接触而知晓,只有身体才是通过接触而知晓
知觉到身体才知道有了接触,知觉到有接触才知道自己的身体

这个知觉如果是接触而知就与身根没有关系
如果由身体而知觉与触尘没有关系

身根和触尘这二种相本来就没有自己安住的处所
身根和触尘合体就是身体本来的体性,二者离开就如虚空相

外身和内触不成立那还有中间吗?
没有中间的界别,那內触和外身之性也是空的
那你的身识从哪里建立界别?

所以你应当知道身根和触尘相互缘产生身识界,这三处都是虚妄
即不是从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汝今谛观法法何状?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正如你所明了的,意根与法尘相互为缘产生意识
这个意识是因为意根而产生,以意根为界别呢?还是因为法尘而产生,以法尘为界别?

阿难!这个意识如果因为意根而产生
在你的意根中必定有一个会思考的法,来显露你的意思

如果没有前面会思考的法,那么意根也就无从生起
离开这个法缘,意根也就没有形状了,那么还要意识做什么用呢?

又你的这颗认识之心与种种的思考
它们之间能分别的性能,是相同的还是不相同的?

如果是相同的就是意根,那意识还能从哪里产生呢?
如果这认识之心和意根不同,那应该就无所识,那意根又是从何生出来的呢?

如果这认识之心和意根相同,那又怎么分别意根呢?
这相同的和不同的
意根和认识之心这二种根性都不清楚,那这个界限要如何建立?

如果这个意识是从法尘而生
世间诸法不会离开色、声、香、味、触五尘

你再观察一下这色、声、香、味、触法
它们都相状分明,五尘对五根,但都不是意根所摄之法

你的这颗识之之心如果认定是依于法而生
那你如今仔细的观察,这种种法到底是什么形状?

如果离开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离开这些相貌终究是没有得到
如果意识生起,那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等诸法也生起
意识灭,那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等诸法也灭
所因既然没有,只是因为意识生起也有了识之之心
意识没有自己的相状,那这个界别如何建立

所以你应当知道意根与法尘互为因缘产生意识界,这三处都是虚妄的,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五尘】
 色、声、香、味、触。因此五境能污染真理,故名尘。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谛观】
1.审视﹐仔细看。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8-5 21:54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40分)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来经常对众生说和合因缘
一切世间的种种变化都是缘于地水火风四大假和合而发生

为什么如来要将因缘、自然二者都排斥呢?
我现在还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
惟愿如来慈悲哀悯众生,为众生开示中道的法义
使众生获得真正的佛法要义

这时,世尊告诉阿难:
你从厌离声闻、缘觉等小乘法开始
发心要勤于求取无上菩提
所以我在今天为你们开示佛法中深妙的真理
为什么你又将那些世间戏论、妄想、因缘和合等再来缠缚自己呢?
你虽然听闻了很多佛法,博学多闻
但就像那只会说药名字的人
等真药在他眼前出现,他却是不能辨别
如来说这样的人真是可怜呐!

你现在好好的听着,我当为你分别开示佛法的真理
也能令将来学习大乘佛法的众生能够真实的明白实相

阿难默默的在一边聆听佛的开示

【四大】
 (名数)俱舍论所说,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排摈】
排斥、摈弃

【戏论【戏论】
 含有游戏性和不切实际的言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上菩提】
 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有佛能证得。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第一义谛】
 二谛之一,又名真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是深妙的真理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多闻】
 (术语)多闻法文而受持也。维摩经菩萨品曰:‘多闻是道场,如闻是行故。’圆觉经曰:‘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学习解说]
阿难!就如你所说,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导致发生了世间的种种变化

阿难!如果地水火风这四大物质不能和合,就不能与其他的物质相应
这就如虚空不和诸色和合在一起

如果四大相互和合一同变化,他们始终相互相成
生灭过程相续不断,生了死死后生,生生死死,就如旋火轮旋转从来不曾休息

阿难!就如水温度低时结成冰,温度高了,冰又融化为水一样
你观察一下这大地的性质,粗狂的为大地,细微的为微尘
至于那邻虚尘,你分析一下它有多少细微
就是把很小很小的细微尘再分成七份,那该有多小啊!
再分析下去,那就与虚空一样了,是实空性了

阿难!如果把邻虚尘再分析就变成了虚空
那应当知道这虚空也能生出色相了

你今天问我:由四大和合故生出世间的种种变化
你先观察一下一粒的邻虚尘,要用多少虚空和合而有呢?

但是不应该用邻虚尘和合邻虚尘
如果邻虚尘一再的分析,一直分析到变成虚空
那要用几个色相才能合成虚空呢?

如果把几个色相和合,合起来后还不是虚空还是色相
如果把虚空合起来,和合以后还是虚空不是色相

色相尚可以分析,但是虚空怎么和合呢?
你原本不知道如来藏中,色性本是是真空,空性本是真色
它们原本清净本然,遍布周遭法界

它们能随顺众生之心,按照众生的所知量,也根据众生的业力而示现
但是世间的众生迷惑无知,会以为这是因缘和合或自然
其实都是众生自己能分别的心计较的结果
只要有言说,都没有真实意义


【邻虚】
 (术语)又曰邻虚尘。新译曰极微。色法之最极少分,邻似虚空者,此为色法之根本。胜论外道谓此邻虚于三灾劫末时亦不坏,分散于虚空而常住。佛教之小乘有部宗,虽立极微为实有。然以为因缘所作,业力尽,极微亦坏,故明为无常生灭。是内外道之区别也。楞严经三曰:‘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百论序疏曰:‘外道计,邻虚无十方分,圆而是常,(中略)毗昙明亦有邻虚尘,无十方分,具二缘生,故是无常。一因缘,二增上缘。’止观三曰:‘如释论解檀波罗蜜,破外道邻虚云。此尘为有为无,若有极微色,则有十方分。若无极微色,则无十方分。’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实空】
 一切法皆因缘生,无有自性,故谓之实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8-6 22:32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卢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学习解说]
阿难!火性本来就没有自体本性,它是寄存在各种因缘之中
你可以观察一下这个城市中做饭人家
它们要煮饭的时候,一手手中执着铜镜一手拿着艾草在太阳底下取火

阿难!这就是事物相互和合才能生起火
比如我和你以及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为一僧团
虽然我们是一个集体,但究其根本还是个人归个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出生的家族以及各自的名字
就如舍利弗是婆罗门种、优卢频螺是迦叶波种,甚至阿难你是王族种姓

阿难!如果这火性因事物的相互和合而产生
那么手执着铜镜在太阳底下求火,这火是从铜镜中出来?
还是从艾草中出来?还是从太阳中出来?

阿难!如果从太阳中出来,就能燃烧你手中的艾草
那么太阳照到的林木也都会燃烧

如果火是从铜镜中出来,这铜镜既然能自己燃烧艾草
那这铜镜为什么不会把自己给熔化呢?
你的手拿着它尚没有热相,如何融化呢

如果这火是从艾草中出来
为什么还要借着太阳和铜镜,使光明相聚,然后才能使火燃起来

你再谛观这镜子是用手拿着
太阳从天上照下来,艾草是本地生长起来的
这火是从哪里远游过来的呢?

太阳和镜子离得那么远并没有和合,这火无从生起

你其实不知如来藏中,火的本性是真空,而空性能显示真火
它们本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顺众生的心,根据众生的能量而示现

阿难!你应当知道,世间人一处执境,一处就把火生起了
执着镜子遍满法界,那这火就满世间生起
既然是满世间起火,那说明这火并没有固定的住所
只是循着众生的业力需求而示现

世间人无知,迷惑着这是因缘和合以及自然性
其实这都是众生能分别的心在计较的结果
只要有言说,都没有真实意义


【阳燧】
是指用铜或铜合金做成的铜鉴状器物。其状为一个凹面镜,当它面向太阳时,光线先直射在凹面上,再从不同角度反射出来。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8-7 22:24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珠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若从珠出,则此珠中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同陷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汝更谛观,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注于此?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水精无从自有。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学习解说]
阿难!水的特性就是不稳定,它无论是流动还是停止都不是永恒的
就如室罗城迦的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
他们求取月亮的太阴精用来配置各种迷幻药
这些大幻师在月光如昼的晚上手中执着盛水器皿来取月中之水
那这水是从珠子中生出来?还是空中本来就有?还是从月亮中生出来?

阿难!如果从月亮中来,尚能使远方的珠子生出水来
那么月亮所经过的树林都应该是能流出水来

能流出水来,那为什么还要等方器中的珠子流出水来
不能流出水来,那这水就不是从月亮中降下来的

如果是从珠子中流出来,那么这珠子中应该是常常流出水
何须等待在月光如昼的半夜出来取水

如果这水是从空中出来,虚空空性无边
那么这水也应当是没有边际的
从人到天都会一同陷在水溺之中,此时哪还有什么河海、陆地、天空之分呢?

你更要仔细的观察,月亮是从天上升起,而珠子是用手拿着
承珠的水盘是用人布置安装的,那么这水到底是从何方流到这里的呢?

月亮和珠子离得那么远并没有和合
但是也不应该说这水是无从自有的呀!
你尚不知如来藏中,水的本性是真空
空性生出水来,他们本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随顺众生之心,按照众生的能量而示现

一处拿着水珠,一处流出水来
如果遍满法界执着珠子,那么就遍满法界流出水来
既然满世间都遍满了水,那么这水就是没有固定的住所
而是循着众生的业力而显现发生

世间人无知,迷惑因缘和合和自然性
这都是因为众生能分别的心在计较的结果
只要有言说,都没有真实的意义

【太阴精 】
指月亮。古人以为月乃太阴之精。

【白月 】
1.皎洁的月光。 2.亦作"白分"。

【方诸 】
1.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 2.传说中仙人住所。

【中宵】
半夜。

【敷设】
布置陈设。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8-8 22:14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梨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若风自生彼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学习解说]
阿难!风的特性是没有自体的,经常动静无常
你经常在大众中整理自己的衣服,衣服的衣角上扬就会触到旁边的人
此时就有微风吹佛别人的面孔
那这阵风是从袈裟的衣角发出的?还是从虚空中发出?吹到别人的面孔上?

阿难!这股风如果是从袈裟的衣角产生
那么你就是披风,这衣服随风飘摇应该离开你的身体

我今天在这里宣说佛法,法会中袈裟衣下垂
你看我衣服上的风在什么地方?
不应该是在衣服中有藏风的地方呀

如果这风是从虚空中产生,那当你的衣服没有飘动时
为什么就没有风来吹佛面孔呢?

空性是常住的,那风也应该常常生起;
如果没有风时,那虚空应当是灭绝掉的
风停了是看得到的,那虚空灭绝了是什么形状?

虚空如果有生灭,那就不名为虚空;
既然名为虚空,那为什么会有风生出来?

如果这阵风是你自己生出来的吹拂到别人的脸上
那从别人的脸上生出来的风也应当吹佛你的面孔
可是你自己整理衣服为什么会倒吹到别人的脸上?

你应当好好的观察,整理衣服的是你,吹到的面孔是别人
虚空寂静安然不动并不会参与流动,那这风是哪一方鼓动吹来的?

风和空他们的特性是隔开的,并不是和合而成
不应该这风没有缘由的自己从脸上生出

你不知这如来藏中,风性是真空,空性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随顺众生的心念以及根据众生的能量而显示

阿难!如你一人整理衣服就有微风出来
那如果整个法界的众生都整理衣服那整个国土就都有风吹出来了
这风遍布整个世间,并没有固定的住所,循着众生的业力而显现
世间人无知,迷惑这是因缘和合及自然性
其实这都是世间人能分别的心计较的结果,只要有言说,都没有真实的意义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8-9 21:55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10分)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空虚浅深随出多少。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迥无通达?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学习解说]
阿难!空性是没有形状的,因为与色尘的因缘而显发出来
比如在室罗城离河很遥远的地方,刹利种族(王族和地主)以及婆罗门(净族梵志)
毗舍(商人)、首陀(农夫)、颇罗堕(婆罗门六姓之一姓)、旃陀罗(屠夫等下等人)
在新建造的房子四周凿井取水

凿井时,凿出一尺泥土就有一尺虚空
就这样凿,凿出一丈泥土中间就有一丈虚空
虚空的深浅是随泥土的出土量而定

那这虚空是因为泥土凿出而有虚空,还是因为挖掘而有虚空,或者是没有原因而自己生出来的虚空?

阿难!如果虚空是没有原因而自己生出来
那么在没有开凿泥土之前为什么没有通达无碍的虚空
只看见一片大地全然没有通达?

如果是因为开凿泥土而有虚空
那么在泥土开凿出来时就应该可以看见有空进入
如果泥土先挖出来却没有看见空进入
那怎么能说虚空是因为泥土挖出而有?

如果没有虚空出入,那么应该是虚空与泥土本来就没有不同
没有不同就说明相同,当泥土出来时虚空为什么不出来?

如果是因为挖凿而有,那应该是凿出虚空,应该不是凿出泥土?

如果空不是因为挖凿而出,在挖凿中只有挖出泥土
那为什么在挖出泥土时会看见虚空?

你应该更加仔细的观察,开凿泥土时是用人的手去挖泥
根据不同的方向而运转出去

泥土是从土地上挖出来的,那么这虚空到底是从哪里而出的呢?

开凿和虚空虚虚实实不相互发生作用,不会和合而成
但是也不应该说这虚空是没有什么原因是自然而出

如果这虚空,体性圆融周遍,毫不动摇
应当知道这和先前说的地水火风都是称为五大
性真圆融,都是如来藏,原本就没有生灭

阿难!你的心昏沉迷惑,不能体悟地水火风四大原是如来藏性
你应当观察虚空是因为挖掘泥土而出虚空进入
还是不是因为挖掘泥土而虚空有出入
你全然不知道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原本就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随顺众生心念按照众生的能量而示现

阿难!这就如一口井就是生出一口井的虚空
十方世界的虚空也是这样,圆满十方,哪里有固定的住所
只是循着众生的各自业力显现

世间人无知,迷惑这是因为因缘和合以及自然性
其实这都是世间人能分别的心计较的结果
只要有言说,都没有真实的意义

【审谛】
仔细地看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8-10 22:03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非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暗明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拥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学习解说]
阿难!见觉自己没有认知性,它是因色尘和空尘而有的
就如你现在在祇陀林,早上看到天明晚上则看到昏暗
如果在半夜,那么在有月光的半夜就有光亮
没有月光的半夜就黑暗

这些明和暗都是因为见了才能感受到
这个见觉到底是与明暗以及太虚空是同为一体?
还是不是一体?是相同还是不同?是相异还是不相异?

阿难!这个见觉如果与明暗以及虚空是一体的
那么明与暗二体就是消亡的
暗时看不到明,明时看不到暗

如果与暗一体,那么明时见就消亡
如果与明是一体的,那么暗时这个见就会消亡
见觉消灭哪里还有见明见暗呢?

暗明不一样,而见觉又没有生灭,如何成一体?
如果这个见觉与暗与明不是一体
你离开明暗以及虚空,你能分析一下这个见觉是什么形相?

离开明离开暗以及离开虚空,这个见觉如同龟毛兔角
明暗以及虚空这三种相都不同,又从哪里去立见觉呢?

明和暗本来就是相反的,哪里会成为相同?
离开明暗虚空这三种是相,怎么能说见觉与它们不一样?

虚空与见觉本来与它们没有边畔,为什么说它们不同?
见暗和见明它们本性并不会迁移改变,为什么说他们是没有差异的?

你应该更要仔细的审视再审视,观察再观察
观察明是从太阳中来,暗随着黑月而来
通属于虚空,拥归大地,这样的见精又是如何的产生的呢?

见觉本是空顽,不是和合也不是不合和
这个见觉不应该没有理由的自己出来

如果见觉有闻知,它的体性圆融周遍,本就不会动摇
你应当知道这不动摇的虚空,与地水风火都称为六大
性真圆融,都是如来藏本性,它本就没有生灭


【中宵】
中夜,半夜。

【白月】
1.皎洁的月光。

【莹然 】
形容光洁明亮的样子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8-12 22:28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40分)




【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学习解说]
阿难!你的心性时常沉沦
还没有领悟你自己的见闻觉知本来就是如来藏中的妙真自性
你现在应当观察你这见闻觉知是生的还是灭亡的?
是相同的还是异?是 不生的还是不灭的?是不同的还是不异的?

你还不曾知道在如来藏中,见性就是觉明,觉精就是妙明的观见
本就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他们随顺众生之心
按照众生的能力大小而示现

就如从一见根就能知晓整个法界
正如闻根的听觉、鼻根的嗅觉、舌根的尝性、身根的触觉
触觉触觉知,以及意根的觉性,他们都具足妙性之德用
就如白玉光洁明亮,周遍法界,圆满整个虚空
又哪有什么固定的住所,只是循着众生的业力显示罢了

世间人无知,迷惑这是因缘和合或是自然性
其实这都是世间人能分别的心计较的结果
只要有言说,都没有真实的意义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乾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辩,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非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学习解说]
阿难!识性原本就没有根源,因为六根六尘的种种虚妄而引发出来
你现在用眼睛按照次序观察在这个法会上的众生
看到的就如在镜中一样,没有分别

但是你的识见却能在这其中一一分别
比如这是文殊菩萨,这是富楼那、这是目犍连、这是须菩提、这是舍利弗等等。

这个识见能够了知是因为生于观见,还是生于事相?还是生于虚空?还是毫无理由的突然之间生出来的?

阿难!如果你的识性生于观见中
那如果没有明暗以及色尘虚空,那你怎么观见,观见尚没有,你的识性从何发生?

如果你的识性生于事相中,不是从观见中生
这样即不见明也不见暗,明暗都看不见,就没有色尘和虚空
事相都没有,那识性从何发生?

如果识性生于虚空,没有事相就没有观见
没有观见就不能分辨,那就自然不能知道明暗色空
没有事相就是没有了各种因缘,那么见闻觉知就没有固定的住所

如果没有观见和事相,那么虚空就等同于无
如果有也是不同于其他事物,即使你发出识性,你将怎么分别?

如果是没有理由的突然之间生出来
为什么不会将中午的太阳识做是晚上的明月呢?

你再再细微的观察,借助你的眼睛
所见的事相就是前境,有相就有形状,没有相就是空无
这样识性到底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呢?

识性是动而观见是静,他们并不能相和合
闻听觉知也是如此,所以识性如果没有各种因缘就不能自己发生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8-14 21:51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25分)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学习解说]
如果识性本来就无从生起,那应当知道分别见闻觉知等等都是圆满湛然
他们的体性也都不是无从生起
识性、觉知、虚空、地水火风同为七大,妙性圆融,都是如来藏之性,原本就没有生灭

阿难!你的心还是很粗糙浮躁
不能了悟观见听闻生发出种种知见,他们原本具足如来藏性
你应该观察到觉知、虚空、及地水火风六处的识心
他们是相同还是有异?是空还是为有?是不同还是不相异?是不是空还是不是有?
你原本就不知如来藏中,识性本是妙明真知,觉明即是性真之识
他们妙觉湛然,周遍法界,包含了十方一切虚空
哪里有什么固定的住所,都是根据众生的业力而示现
世间人无知,迷惑为这是因缘和合而成或自然性
其实这都是众生能分别的心计较的结果
只要有言说,都没有真实的意义


【澄】
安定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掌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学习解说]
当世尊讲完七大之时
阿难以及法会大众承蒙如来世尊微妙开示
身心都感到坦坦荡荡内心毫无牵挂

与会大众内心都知道真心自性遍布十方一切法界
观看十方虚空就如观看到手中所持的一片小小的树

一切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菩提妙明本心的显现
真心自性本体圆融遍满十方一切世界

再来反观父母于众生所生的身体
就如十方虚空之中一粒小小的微尘,若存若亡
就如浩瀚的大海中漂浮的一块泡沫,起起伏伏生灭不定

与会众生都清楚的知道本自具足的妙明真心是常住不灭
大家都双手恭敬合掌礼佛
听闻到从不曾听闻到的佛法都非常的高兴
在如来面前说偈赞佛感恩世尊为大众演说甚深佛法

【浮沤】
水上的浮泡。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  烁迦啰心无动转。”】

[学习解说]
清净妙智慈悲的世尊为众生演说佛法
这首楞严三昧实是世界上稀有

消除我等无量劫以来颠倒妄想
不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就获得圆满法身

但愿今世能证悟成就佛道
能够普度娑婆世界的芸芸众生

我(指阿难尊者)一定将自己悲智之心奉献给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
这样才能报答佛对我们微妙开示佛法的恩德

伏地祈请大慈大悲的世尊为我(指阿难尊者)做证明
我发愿一定要投生在五浊恶世救渡众生

如果有一位众生尚未成佛
我(阿难尊者)始终不取涅槃成佛

大慈大悲大威德的佛啊!
祈请您能再为我做开示更加的消除我身上的微细惑

以便我能早日登上无上觉道
才能够在十方世界像世尊一样开设道场为众生解除疑惑

假使虚空自性可以消亡
但我的坚固的真心是不会动摇的

【总持】
1.佛教语。梵语陀罗尼的意译。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具备众德。亦指咒语。 2.总地掌握。

【首楞严】
 (术语)S/u%ram%gama,新云首楞伽摩。译曰健相,健行,一切事竟。佛所得三昧之名也。健相者,譬幢旗之坚固也。以比佛德坚固,诸魔不能坏。一切事竟者,佛德之究竟也。智度论四十七曰:‘首楞严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浅深,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复次,菩萨得此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住至处,无能坏伏。’涅槃经二十七曰:‘首楞严者名一切事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以是故言首楞严定,名为佛性。’玄应音义二十三曰:‘首楞伽摩,此云健行定,亦言健相,旧云首楞严也。’首楞严三昧经中曰:‘菩萨得首楞严三昧,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芥子中,令诸山河日月星宿悉现如故,而不迫迮,示诸众生。首楞严三昧不可思议势力如是。’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销】
通“消”。清失;消除

【伏】
趴,脸向下,体前屈

【舜若多】
 (术语)S/u%nyata%,译作空性。有二释,一指虚空之实体,名为空性。空即性之持业释也。楞严经三曰:‘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长水疏曰:‘舜若多,云空也。虚空之性不可销灭。’二指诸法之空无谓之空,空之性名为空性。空之性之依主释也。指真如之体,生法之二空为门,而显中道之真如,故谓真如为空性。非言真如之体是空也。唯识述记一本曰:‘非性是空,说为二空。从能显说,梵言舜若,可说如空名舜若多。如是空性,即是二空所显实性也。故言空者。从能显说,二空之性,名二空性。依士释名,言真如空未善理故。’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烁迦罗】
  乃坚固义,此同金刚。
FROM:【翻译名义集(宋,法云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8-16 22:15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20分)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145611;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学习解说]
阿难尊者说完偈赞,这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座位上站了起来
偏袒着右肩右膝着地,恭敬合掌对世尊说:
大威德世尊!您善巧的为大众演说佛法深妙的真理
世尊常说在比丘中我说法第一,善说佛法妙理
今天听闻如来为众生演说的微妙法音
弟子就如聋人在百步外聆听蚊子的叫声
连蚊子身形都看不到,更何况能听到它的声音?

佛对于佛法义理虽然讲的明白透彻,希望我等能除去疑惑
但是现在我还是没有真实的领会佛法的究竟道理
还没有达到没有疑惑的地步

世尊!就如阿难这些人,虽然开悟,但是他们的习气还是没有除尽
还有像我们这些人虽然已证得阿罗汉果位,证得无漏
但是今天听闻如来所说的甚深妙法还是心存疑悔

世尊!如果世间一切万法,如六根、六尘、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
都是属于如来藏法,真性圆融,清净本然
那为什么忽然就会生出山河大地等种种的有为相呢?
而且总是随着次第迁流,周而复始?

又比如如来说的地、水、火、风
他们本具妙性圆融,周遍法界,清明莹澈的常住在世间不灭

世尊!如果地性周遍法界,那么怎么去容下水呢?
如果水性周遍法界,那火性就不会生起
那为什么说水性、火性都周遍虚空法界,不会相互抵触生灭?

世尊!地形有障碍,而空性通达,为什么这两者能周遍法界?
而我不知道这其中的义理所在
恳求如来能够为众生慈悲的宣讲这其中的道理,解开我等心中的迷惑

富楼那比丘说完这些,五体投地的礼拜世尊
渴望如来能慈悲的教诲、拨开我等众生心中的疑惑

【富楼那】
 佛十大弟子之一,以说法第一著称。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第一义谛】
 二谛之一,又名真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是深妙的真理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蚊蚋】
泛指如蚊蚋之类会吸人畜血液的昆虫。

【湛然】
清明莹澈的样子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富楼那以及法会中那些已经漏尽烦恼的阿罗汉
如来今天为这个法会中的众生普遍宣说佛法中最胜义中的真胜义(及第一义谛)
使你们中的声闻乘者以及其他所有尚没有证得人空和法空
但能回向上乘的阿罗汉修行者
都能获得成佛的真正清净道场,真正修行的阿兰若处

你们现在好好的谛听,我当为你们宣说
富楼那等与会大众都恭敬的默默等待聆听佛的法音

【二空】
 1.我空和法空。我空又名人空或生空,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即悟诸法缘起性空的真理。2.性空和相空。性空是说诸法皆众缘和合而生,根本没有自性;相空是说诸法缘生的相,都是虚空不实的。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乘】
 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车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钦】
恭敬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8-18 21:36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10分)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无明。”】

[学习解说]
佛说:富楼那!就如你所说:
世间一切六根、六尘、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都是属于如来藏,清净本然
但是为什么会忽然生出山河大地呢?
世尊反问富楼那:
难道你不是经常听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的义理吗?

富楼那回答说:是的,世尊!我经常听闻佛宣说这个义理

佛说:你口中常称的觉明,是因为自性妙明才被称为觉吗?
还是因为觉不明,所以被称为觉?

富楼那说:如果这个不明了被称为觉者,那就没有无明

【性觉】
(术语)真如之体,不由于他体自觉,体自明,故云性觉。楞严经四曰:“性觉妙明。”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本觉】
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觉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觉】
梵语叫做菩提,是觉察或觉悟的意思。在事障上,一切烦恼,伺隙侵人,惟至圣能随缘省察,不为所困,是觉察义;在理障上,凡夫痴迷,颠倒执著,惟至圣能朗然彻悟,烛照无遗,是觉悟义。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学习解说]
佛说:如果没有明了认知的觉就没有明觉
只有没有觉了的事物,没有无明的事物
无明也不是觉了的湛明妙性

觉的本性必然是明,不用妄加一个明为明觉
真觉了并不用再加明,因本真妙明立所

又因为无明产生妄念,也就生出了妄相
没有同相异相之中,火光炽盛成为异相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
这样一同一异互相发明,就产生了无同无异的事物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学习解说]
这样互相扰乱,相互对待生出劳心
烦劳之心久了就生发出种种尘相
尘物之间互相扰动变得浑浊
于是引发种种尘劳烦恼,生发出世界

寂静的成为虚空,虚空都是相同的
世界则为对立,世界中的众生之间没有同异,都是有为法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8-20 22:32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20分)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学习解说]
觉明虚空互相对峙而摇动成风,所以有风轮执持世界
因为虚空的不断摇动,而成就地大坚碍之相
一切金银珠宝都是坚硬之相
于是有金轮出现保持各方国土

坚硬的东西就是金银珠宝,摇动着就有风出来
风和金相摩擦,所以有各种变化的火光生起
宝物湿润在火光上蒸,水气被火蒸发上升为水
于是有水轮含蕴了十方世界。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炎、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学习解说]

火向上升腾,水向下降落,湿的成为大海,干的成为陆地
因此,大海之中常常会有火光升起,陆地上常有江河流水
水势比火劣时,就变为高山,所以山石相击能出火光,山石相融了就成为了水

那些土势劣于水时,就成为草木
所以林木被火烧以后就会成为土,被绞就会挤出水来
交妄生发成为种子,由于这些因缘,世界也就相续相继下来。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逾,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啰蓝、遏蒱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学习解说]
世尊又对富楼那说:
明和妄相并不是别人造成,只是在觉上加明的过错
妄相既然已经产生,那真明的道理就无法逾越了

因为这样的因缘,听不出声音之外见也不会超过色相之外
色声香味触法妄尘成立,所以见觉闻知被分开来

但是又因为同业的关系彼此又相互纠缠,分分离离变化多端

看见一处明就引发色尘,明见了就妄想成
不同的观见就产生仇恨,能合得来的就产生爱欲
爱欲流行就成为种子,纳想就成为胚胎
吸引各种相同业的众生互相交媾,以此因缘就生出了羯啰蓝、遏蒱昙
这些胎生、卵生、湿生、化生都是随着各自的感想而生发出来
卵生之物生发与想念,胎生之物生发与有情欲乐
湿生之物生发于合感,化生之物生发于离应
种种情想合合分分就有了种种的变异
所有的业力都随着这些起起伏伏的事物而去受生
由于这些因缘,众生就相续相继下来

【咎】
过失,罪过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8-22 22:07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20分)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学习解说]
富楼那!想念与爱欲互相纠缠在一起,这生出的爱欲使人不能分离
那么这世间就有了父母子孙生生世世相续不断
这些都是以贪恋爱欲为根本

贪欲与爱恋同时滋生,贪念就不能停止
那么这世间上种种的生命形态比如卵生、化生、湿生、胎生
随着各自力量的强弱互相吞食
这一类众生就是以杀贪为根本

就如人吃羊,羊死后又投生为人,人死后投生为羊
这样的十种生物,生生死死互相吞食
种种恶业与生俱来,一直穷尽到未来无边无际
这一类众生就是以盗贪为根本



【汝负我命,我还债汝,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学习解说]
今生你杀我的命,来生我还你的命,这样的恶因缘经历百千劫都在生生死死之间;你爱我的心,我怜你的色,这样的因缘经过百千劫常常缠缚在一起,这些都是以杀盗淫为根本,这样的因缘业力果报生生相续没有止息。富楼那!这样的三种颠倒妄想生生世世相续,都是本觉妙明,明了知性,因了而生种种相,从妄见中又生出山河大地,种种有为相,按照次序不断的移动,执着虚妄周而复始的川流不息

【十一生类】
 (名数)金刚经曰:‘一卵生、二胎生、三湿生、四化生、五有色生、六无色生、七有想生、八无想生、九非有想生、十非无想生。’此中前四生,(参见:四生)。第五之有色生,为色界四禅天之众生。第六之无色生,为无色界四空处之众生。第七之有想生,则为三界九地中除第四禅无想天之众生,其余一切之众生也。第八之无 想生,即无想天之众生。第九之非有想生与第十之非无想生,则二分非想非非想处之一处也。加一以总通之一生,则为十一生。犹如华严之九世加想而为十世也。性灵集六曰:‘十一生类入无余而不度。’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迁流】
流动;移动不定

【次第】
次序、依次。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学习解说]
富楼那问佛:如果这个觉见本来就是妙明觉见,与如来本心一样,不增不减
在没有形状下忽然生出山河大地等种种诸有为相

如来现在已经证得妙空明觉
那些山河大地以及有为的习气会不会再生出来呢?

佛告诉富楼那:譬如有一个迷路之人
在一个地方把南面当做北面
这个迷路之人是因为无明而生出来,还是因为悟而生出来



【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学习解说]
富楼那说:这样的迷失方向之人
不是因为无明而生出迷,也不是因为悟而生出迷
为什么呢?因为无明本来就没有根,怎么会生出迷呢?

悟不会生出无明,否则怎么称为悟呢?

佛说:这个迷路之人正处在迷路时
忽然有明白人为他指点方向使其明白

富楼那!那你怎么看,这个迷路之人
在这个原有的地方还会找不到方向吗?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8-23 22:09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


【“不也,世尊!”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花,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 花所灭空地待花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学习解说]
富楼那回答世尊的提问说:不会在老地方再迷路

佛又说:佛楼那!
十方如来也是这样已经证得妙空明觉
怎么会再生出那些有为习气呢!

这个迷本就是没有根本的,他的觉性毕竟是空
过去本来就没有迷,就是好像感觉有点迷
如果觉了那迷就灭了,觉了就不会生出迷来

就如有眼疾的人看到空中之花
等眼疾去除后,那么空中之花自然就是没有了

但是有一些愚蠢的人,在空中之花消失的地方等待空中之花造出来
你看这个人是愚蠢还是有智慧?



【富楼那言:“空元无花,妄见生灭,见花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富楼那说:空中本无花,只是因为这个人有眼疾才妄见空中之花
看见花在空中消灭,已经是颠倒,还要等待花再在空中出现
这个人其实就是癫狂痴呆
怎么能说这个痴呆之人是愚蠢还是聪明?

佛说:正如你现在所理解的
那为什么刚才会问:诸佛如来本就妙觉明空,怎么还会生出山河大地呢?
又比如金矿中的金子,没有提炼的时候金子不是纯金
一旦提炼就不会再变成有杂质

又比如木头能烧成灰,但是灰却不能再成为木头

诸佛如来菩提妙性、无余涅槃也是这样不会改变


【敕】
告誡、命令。

【狂痴】
1.癫狂痴呆。亦指癫狂痴呆的人。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灭;又徴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学习解说]
世尊又问富楼那说:
富楼那你曾经问我: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
但是你怀疑水和火是两个不相容的体性
还有那虚空以及大地,他们具遍法界,那要如何相容呢?

富楼那!譬如虚空,它的本性并没有种种的相貌
但是虚空也不会拒绝种种相貌而让它们发挥。为什么呢?

富楼那!因为虚空,太阳照射就明,乌云生起就暗
风刮起时就动,雨雪停止后天空就清澈
地气凝聚的时候就变浊气
尘土在空中积聚就变成雾霾,水清澈就能照出影子

【霁】
雨雪停止,天放晴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8-24 21:47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15分)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学习解说]
你是怎么认为的呢?像这样各自不一样的有为相貌
到底是因为太阳、乌云、风、雨雪而生还是因为虚空而有?
如果是因太阳、乌云、风、雨雪而生
那么太阳照射时就是日明,十方世界应该同为日光的颜色
那为什么空中又会见到圆圆的太阳呢?

如果是虚空明亮,虚空应该是自己照耀
那为什么在半夜或是云雾起时不生光耀照亮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
这种光明并不是都从太阳、从虚空中出来
但是也离不开虚空和太阳。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花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何俱现?】

[学习解说]
观看这些相貌本来就是虚妄的,并没有什么好指责
就像在虚空中生花,结出的肯定是空果
为什么要指责他相互欺凌毁灭的意义呢?

观如来藏本性原本就是真实的,唯妙觉明
妙觉明心并不是水火,为什么要问他们是不相容的呢?

真妙觉明也是这样
你以为虚空明就会有显现虚空
地水火风发生就显现各自相貌
如果同时发明就同时显现,那什么叫同时出现?



【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学习解说]
富楼那!就如在一盆清澈的水中照出太阳的影子
这是两个人同时观看水中的太阳所显现的
如果两人一个东一个西分开看,则都有看到太阳
一东一西随着两人各自的方向走,没有准确的目的地

此时就不能这样说:这个太阳只有一个,怎么会分开各自行走?
如果两人都有跟随一个太阳那就有二个太阳
那又怎么在水中会显现只有一个太阳呢?

其实这些都是虚妄,没有什么真凭实据

【中宵】
半夜。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学习解说]
佛楼那!你以色空在如来藏性中互相对立互相争夺
而如来藏却是随着色空周遍法界

所以在如来藏性中,呈现各种相
风是为动相,虚空是为橙相,太阳是为明相,乌云是为暗相
众生因为陷于迷闷之中,舍弃真觉而和尘劳相和合
因此生出尘劳,显露世间相,比如山河大地

【相倾】
1.谓互相对立而存在。 2.相互竞争;彼此排挤。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学习解说]
我(指佛陀自己)以妙明真心不生不灭契合在如来藏中
而如来藏微妙觉明周遍法界

因此在如来藏性中‘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
小中能见大,大中能见小
佛只要坐在法会这个不动道场上,就能周遍十方世界
而且身上还能包含十方无尽虚空
在一毛端的地方示现十方佛国净土
坐在微尘里为众生转大法轮,灭除尘劳
因此就能发生真如妙性,妙明真心之如来藏性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8-26 22:26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15分)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钵剌若、非波罗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学习解说]
而如来藏本自妙圆真心,不是识心也不是空
不是地、水、火、风,不是眼、耳、鼻、舌、身、意
不是色、声、香、味、触、法
不是眼识界,也不是意识界,不是明也不是无明
也不是明和无明的灭尽,也不是老也不是死
也不是老和死的灭尽;不是苦、不是集、不是灭、不是道
不是智慧也不是得到
不是檀那布施、不是尸罗禅定、不是毗梨耶精进
不是羼提忍辱、不是禅那、不是钵剌若智慧、不是波罗蜜多
如是乃至不是如来,不是佛,不是三藐三菩提
不是大涅槃,不是常住不变,不是欢喜,不是本我,不是清净
这些都不是在世间和出世间的相貌

【怛闼阿竭】
(术语)译曰如来。(参见:多陀阿伽度)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阿罗诃】
 (术语)Arhat,佛十号之一。译曰应供。当受众生供养义。智度论二曰:‘阿罗诃,名应受供养,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钵剌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即俱世出世故。】

[学习解说]
这些即是如来藏本圆明妙心
即是心又是空境,即是地、水、风、火
即是眼、耳、鼻、舌、身、意
即是色、声、香、味、触、法
即是眼识界、甚至是意识界
即是明、无明、家明、无明灭尽
甚至即是老即是死,即是老死尽
即是苦、即是集、即是灭、即是道
加上智慧、即是得道
即是布施、是持戒、是精进、是忍辱、是禅定、即是波罗蜜多
甚至是如来,是佛、是三藐三菩提
是无余涅槃、是常住、是欢喜、是本我、是清净
这些都是具足在世间和出世间所有的相貌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学习解说]
这些也都是如来藏本自具足的妙明真心,离开也是不离开,是也是不是
如何世间的三有众生(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生死)以及出世间的声闻、缘觉菩萨
能以他们所知的心量来揣测如来的无上菩提,用世俗的语言来了解佛的正知见?

这就比如琴、瑟、箜篌、琵琶等乐器虽然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如果没有灵巧的手指始终是不能拨动这些琴弦的
你与众生也是这样,宝觉真心,每一位众生都是具足圆满的
就如我按一下手指,海印就马上发光
你如果一起心动念,凡夫妄念生起
不辛勤求取无上菩提之道,又贪爱小乘的种种法门,以少为足

【三有】
 1.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2.本有、当有、中有。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当有指未来的身心;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琴瑟】
琴与瑟两种乐器。

【箜篌】
乐器名。古代一种弦乐器。形状似瑟而较小,弦数不一,少至五根,多至二十五根。用木拨弹奏。

【海印】
 (术语)佛所得之三昧名。如于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于佛之智海印现一切之法也。大集经十五曰:‘譬如阎浮提一切众生身及余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以是故,为大海印。’宝积经二十五曰:‘如大海,一切众流悉入其中,一切诸法入法印中,亦复如是,故名海印。’探玄记四曰:‘海印者,从喻为名,如修罗四兵列在空中,于大海中印现其像。菩萨定心犹如大海,应机现异,如彼兵像故。’还源观曰:‘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像齐现,犹如大海由风起浪。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像不现。’八十华严经十四曰:‘众生形相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楞严经四曰:‘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三藏法数三十九依宗镜录于海印三昧列十义。华严宗以此海印三昧为华严经所依之定。华严经钞二曰:‘如说法华依无量义处三昧,说般若经依等持王三昧,说涅槃经依不动三昧,故说诸经,多依三昧,今说此经,依何三昧?即海印三昧。’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8-27 22:39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20分)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学习解说]
富楼那说:我与如来的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本来是一样圆满的,没有分别
但是我被过去无始劫以来的无明妄想所束缚,所以无始劫以来都在六道中不断的轮回
今天即使得到佛陀的教导也还是没有证得究竟

世尊!世间一切的妄想都会毁灭,唯独那真常妙性常住
我敢问如来:一切众生是因为什么而时常有妄想
自己障碍自己的妙明真心,在六道中轮回沉溺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学习解说]
佛告诉富楼那:你虽然除去了疑惑,但是尚还有一点疑虑没有除尽
我以世间的事情现前,来问你一个问题:
你肯定听闻过在室罗城中的一个名叫演若达多的人
忽然在清晨以镜子照脸孔,镜子中头、眉、眼睛都清晰可见
就责怪自己的头看不到自己的面目
以为自己变成了妖怪,就惊恐万状奔跑出去
你认为此人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无故奔跑出走的呢?



【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学习解说]
富楼那说:是这个人的心发狂了,没有其他的原因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学习解说]

佛说:妙觉圆明之心本就是圆明妙真
既然称他为发狂,那又有什么原因呢?
如果其中有所原因,那如何会称他为妄乱呢?

从无始劫以来,种种妄想辗转反复
又迷上加迷,经历多劫,无有停歇

虽然佛一再的用佛法教导众生
但是众生愚痴还是不能从妄想中走出来
就因为这样的迷因,所以才会因迷生出种种妄想
如果能识别出这个迷是没有原因的,是不存在的
那这个妄想就没有地方可停留,就没有了依靠
妄想既然都没有生出来,那要如何去灭



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学习解说]

证得菩提的人,就如睡醒时,说出梦中的事
心里虽然清楚,也没办法有什么因缘拿出梦中的事物
况且根本就没有原因,本来就是没有的事

就如上面城中那位拿镜子照的演若达多
岂是有什么原因会变这样?
只是因为他望着镜子心里生出恐怖之心,所以忽然之间就发狂
等到发狂过后,才意识到自己的头不是能从外面得到的,本来就是在的
纵是这狂性没有停止,也不会遗失

富楼那!种种虚妄无明就是这样,如何找得出什么原因呢?
你只要不随着自己的妄念做种种的分别想
那么时间相续、业果相续、众生相续这三种因缘就会断灭
这三种相续之因不生起来
那在你的心中那个若达多的狂性自会歇息下来,歇息下来了就是菩提

这个原本的妙明真心本来就有,周遍法界
不是从什么人那里得到的,所以何须辛苦又劳筋动骨的去修证

【寤】
睡醒

【劬劳】
劳苦、辛勤。

【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最重要的关键

【修证】
佛教称修行证理为修证。证理,证悟真理。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8-29 22:02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35分)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学习解说]
佛又说:譬如有人在自己穿的衣服上系着一颗如意珠
但是他自己却把它给忘了
以至于他因为贫穷而流落他方靠乞食生活

虽然他很贫穷,但是这颗如意珠却不曾遗失
路上有一个智者告诉这位贫穷者
他身上的这颗如意珠是个宝贝很值钱
最后终于了他所愿,他就变成了大富翁
这时他才领悟这颗神珠并不是从外面而得,而是自身本就拥有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学习解说]
这时,阿难在大众中,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说:
“世尊!您说杀盗淫三业
这三种业缘断尽那么就不会生起世间、业果、众生三种业因
心中狂妄自性就自然会歇息下来
这停息下来的心性就是菩提,不是从别人处得到的

这样的因缘令人一看就能非常明白
那为什么如来却要放弃这个因缘呢?
我就是从这些因缘中使得自心心开义明而得开悟

世尊,这些因缘不止是我等年少的有学声闻
就是现在这个法会中的大目犍连以及舍利弗、须菩提等
都是先从外道出家人因为听闻到佛讲的十二因缘
发心跟随佛学习佛法而得开悟证得无漏果位
现在佛说菩提不是顺从因缘
那么王舍城中拘舍离等外道所说的一切道理就成为了第一义了
惟愿世尊慈悲,为我们开启心中的迷惑


【梵志】
 (术语)Brahmaca%rin,婆罗门四时期之一。又志求梵天之法者云梵志。瑜伽伦记十九曰:‘梵者西国音,此翻为寂静,谓涅槃也。志是此方语,志求于梵,故云梵志也。’婆沙论三十四曰:‘婆罗门至彼王所,王言:梵志从何所来?’增一阿含经四十一曰:‘沙门名息心,诸恶永已尽。梵志名清净,除去诸乱想。’演密钞二曰:‘梵志者,梵净也。谓以净行为志者名为梵志。’俱舍光记十二曰:‘婆罗门,此云梵志。’【又】对尼干子谓在家之婆罗门云梵志。法华文句记九曰:‘在家事梵,名为梵志。出家外道,通名尼干。’又一切外道之出家者名梵志。智度论五十六曰:‘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梵志】
 1.志求生于梵天的人。2.在家的婆罗门。3.指一切外道出家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拘舍离】
 (流派)Gosari,又作瞿舍梨,劬奢离。十外道之第三。译曰牛舍。饰宗记七末曰:‘梵云劬奢离,或瞿舍梨,此云牛舍也,此是母名也。其母本生牛舍之中,因为名也,子名应云牛舍子也。’楞严经二曰:‘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就如城中的那个演若达多
心中狂性的因缘如果得以除灭
那么心中的不狂心性就会自然流出来
这个因缘自然就是这样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来就是自然存在,原本就是他的
如果不是自然那就不是他的
是什么因缘使得他对自己的头生出恐怖之心而狂乱奔走?

头本就是自然的,就因为照了镜子这个因缘而让他心发狂
那么头为什么不是自然,是因缘的缘故使其遗失了心性?

头本来就没有遗失,是他自己狂乱的妄性生出来
头不但没遗失而且从来就没有变化
说什么是籍着照镜的因缘而生出狂性呢?

如果说狂性本是自然
说明他的内心本来就有狂乱恐怖之心
在他没有狂性发作之时又潜藏在哪里呢?

如果说不狂性是自然的
头本来就是真的不是虚妄的,为什么要狂走?
如果知道自己的头本来就是有的
那么就知道自己这是在狂走
那么因缘和自然都成为戏论

【戏论】
 (术语)非理之言论。无义之言论。又不问理非理,总斥一切之言论。与俗所谓滑稽,冗谈等同。大日经疏十九曰:‘戏论者,如世戏人以散乱心动作种种身口,但悦前人而无实义。今妄见者所作者亦同于此,故名戏论也。’大乘玄论二曰:‘戏论是借譬之名。(中略)于道无所克获,如小儿戏论为耳。’嘉祥法华义疏二曰:‘无记心中往复言论名为戏论。中论云:戏论有二种:一者爱论,二者见论。’最胜王经一曰:‘实际之性,无有戏论,惟独如来证实际法。戏论永断,名为涅槃。’法华经信解品曰:‘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8-30 22:06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学习解说]
所以说,断绝杀盗淫这三业,就是菩提之心
当菩提心生起的时候,那么生灭的妄心就自然灭掉了
如果还有生灭,那就要把这生灭都清除干净,直到没有用功之道

如果有自然之物,那么就是自然心生起
此时生灭心就灭,这也是生灭,没有生灭那就叫自然

这就如世间各种各样的事物参杂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这个整体名叫和合性,不是和合的就称为本然性
本然并不是自然,和合并不是相合,相合和自然都分
那么离和合也都不是,这一句才真正叫无戏论法

【无功】
没有功劳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因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学习解说]

你要想证得菩提涅槃还是非常的遥远
这并不是你历劫以来辛勤修习实证就能做到的
你虽然历劫以来都能够记忆诵持十方如来、读诵如来十二部经
对于经文中如恒河沙多的清净妙理都能熟记
但那只是对你的戏论有益

你虽对于因缘自然的种种道理说的非常的明了透彻
世间人都称你为多闻第一
那是你累劫以来多闻佛法精勤熏习而积累的

但是你虽然多闻
却还是不能避免遭到摩登茄女的幻术之难
要不哪里还需要我的楞严神咒来破除
使摩登茄女那颗淫心之火顿时歇息
而证得阿那含果位
并且精进修习佛法,使她的爱河逐渐干枯,不再来纠缠你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罗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薰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学习解说]

所以阿难!你虽然历劫以来能够记忆诵持如来的种种佛法妙理
但这些不如能够有一日真正修持无漏之业
断除贪嗔痴、无明妄想,这样就能远离世间憎恨爱恋这二种苦

就如摩登茄女虽然累世为淫女,但是一经听闻楞严神咒
由咒的力量就能消除她累劫的爱欲
现在她就在法会中,名性比丘尼
与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同时证悟自己累世以来的因缘
知道自己累世因为贪恋爱欲而永世尝受痛苦
现在已经明了这些因缘,所以一念生起修习无漏的善业
现在有的已经挣脱这些爱欲的缠缚,有的已经蒙佛授记

为什么你还这样自欺欺人,还停留在观察听闻的阶段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8-31 21:36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5小时)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学习解说]
阿难以及与会大众听闻佛的开示和教诲后
心中的疑惑顿时消失,内心都领悟佛法的实相
感觉到从来都没有过的身心轻安

他们再次流着泪以至诚心向顶礼佛足,长跪合掌对佛说道:
具足无上大悲又清净的世尊
您运用种种善巧方便来开导消除我疑惑的心
又用种种因缘方便来提携引导,使沉迷顽冥的众生出离苦海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以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唯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必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学习解说]
世尊,我现在虽然承继这如来的法音
知道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布十方世界
包含如来十方国土,以及清净宝严妙觉王刹

如来多次责备我多闻博学是没有功用的
不如下苦功夫实修实证

我现在就如在外旅游之人
忽然承蒙天王赐我华丽的房屋
虽然眼前有一幢大宅,但是应该找到它的门才能进入

唯愿如来不要舍弃大悲之心
开示我等与会之中愚痴无明的众生,能够舍弃小乘
获得如来大乘的无余涅槃
从本来的初发心之路
令会中有学者能够摄伏以往种种攀缘之心
证得世尊一切法,并能入佛正知见

阿难说完这些话,五体投地
与会众生都一心一意的期待这着佛陀的慈悲开示

【畴昔】
昔日、从前。


【陀罗尼】
 华译为总持,即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原有四种,咒陀罗尼,不过是其中一种,但通常皆以咒为陀罗尼。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伫】
 ◎ 长时间地站着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惓,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哀悯与会中的缘觉、声闻修行者
对于菩提心还尚未明白
以及为了当佛灭度后的末法众生也能发起菩提心
开示无上大乘的修行之路,向阿难和与会大众宣示:
你们决定要发起菩提之心
对于修习如来三藐三菩提不生疲倦
那么就应当先明了初发心菩提的二种决定义

那么什么是初发心的二种决定义呢?,请看佛陀教导: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学习解说]
阿难!第一种决定义是
你们如果想要舍弃声闻缘觉等小乘修行,进入菩萨乘的修行
希望能够入佛的正知见

那么应当审视自己在因地时的发心与证果时的觉悟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
阿难!如果在因地时,以生灭之心为修习的本因
而希望能证得佛乘的不生不灭,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个道理
所以你应当观察自己所住的国土世界
一切可以有作为的事物都会变迁毁灭

阿难!你观察这个世界
可以有所作为的事物到底是什么不会毁坏的呢?
然而我们终是没有听闻过又烂坏的虚空。为什么呢?
因为虚空是不可以造作的,所以始终都不会毁灭

而你的身体中
坚硬的地方为大地、湿润的地方为水源
温暖的接触为之火,会动摇的为之风
由这四大众中缠缚,分离了你原本湛圆的妙觉明心
成为视、听、觉、察等种种功能,从开始就陷入这五叠浑浊不清之中


【生灭】
 依因缘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叫做灭。有生有灭,是有为法,不生不灭,是无为法。根据佛教的中道思想来说,一切有为法的生灭,都是假生假灭,不是实生实灭,若是实生实灭,便是无生无灭。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器世间】
 指一切众生依之而住的国土世界,因国土世界好像器物,能容纳众生居住。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浑浊】
由于沉淀或沉积物而混浊不清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9-2 21:59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1小时40分)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明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那么什么是为浊呢?
阿难!譬如清水,清澈洁净是它的本性
那尘土和飞沙它们的本质是滞留阻碍
二种的本性是不相同的

有世间之人取来尘土灰尘投掷到净水中
尘土失去了滞留阻碍的本性
而清水也失去了清洁透彻的本性
它们的相貌看上变得浑浊不堪
你们的五叠浑浊也像尘土和水混合在一起浑浊一样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学习解说]
阿难!你看见虚空遍布十方法界,虚空和观见不分
虚空没有本体,观见没有感觉
它们相互交织就妄成世间相

这就是第一重叫做劫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学习解说]
你的身体现在以四大为本体
观见听闻觉知的堵塞都会令你遭受滞留阻碍
水火风土的旋转能令你觉知
四大和觉知相互交织成乱相

这就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壅】
堵塞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学习解说]
又因为你的心中记忆认识
生起自己的知见,显出六尘
离开尘没有自己的相貌离开觉知没有体性
这样相互妄乱而成

就是第三重名为烦恼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学习解说]
又因为你日日夜夜生灭之心不停
自己的知见又只停留在世间知见上
你的业果又常常随着国土不同不断变迁
这样相互妄乱而成

就是第四重名为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学习解说]
你们的见闻本没有与别人不一样
由于种种尘物的隔绝,莫名的差异就生出来
有性中相知的,有用时相对立的
这样是的同和异失去标准,这样相互妄乱而成

是第五重名叫命浊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学习解说]
阿难!你现在想要令见闻觉知契入如来的常乐我净中
就应当先选择生死的根本
依照不生灭心修成圆融湛然的心性
以清净湛然的心性去旋转虚妄的生灭,归还元觉
得本自具足的妙明真觉,无生无灭,这就是因地之心

然后那圆融的妙明真性就显露
这样才能修成真正的果位

就如把浑浊的水存放在干净的容器中
使它处于静止状态不要去摇动它
那么这浑浊水中的沙土自然的就会沉淀下去
水就会变得干净,这样叫做初伏客尘烦恼
去除泥沙显露纯净之水,名为永远断除根本无明

清净的明相现前
那么一切的变化都不会使你生气烦恼
这样才能契合涅槃的清净无染的妙德

【精纯】   
精粹而不杂。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堕裂。何以故?空无相形,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学习解说]
第二种决定义是:
你们一定要发起无上菩提之心
要生起大勇猛精进之心来成就菩萨道
一定要放弃所有的世间有为之相
应当详细的审视烦恼的根本
使自己无始劫以来不断造业流转
还要知道是谁在造作这些业力?
谁将要承受业果?

阿难!你修习菩提心
如果不审视烦恼的根本
那就不能知道虚妄的根尘在哪里颠倒
在什么地方颠倒都不知道
那要如何去降服自心获得如来的果位呢?

阿难!你观察世间解开怨结之人
如果不知道哪里结怨,那要如何去解开呢?

我们都不曾听闻过虚空被你撕开裂痕
为什么呢?
因为虚空本来就没有相貌,不需要你去解开
倒是你如今的眼耳鼻舌身意
就是六种贼,偷取自己家的宝贝
无始劫以来在世间的众生相互纠缠作缚
沉溺与世间不能超越解脱轮回

【器世间 】
佛教语。谓一切众生可居住之国土世界。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位方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学习解说]
阿难!为什么这个世间成为众生世界呢?
世为辗转变迁,界为方位的界限
你应当知道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
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从方位来说有十方,从流数来说有三世
一切众生由妄想相互交织而成
世间众生贸然变迁,相会牵涉虽然已经设定十个方位
只要定位就可明了

但世间人只识得东西南北
因为上下没有固定的位置,中间也没有固定的位置
东南西北这四个数与世间相涉
三四四三相乘就是十二
再与流变的数字做三次叠加就变成一百十千
总是始终在六根之中,每一个的功德都有一千二百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9-4 22:01
(接续上楼,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45分)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傍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寂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苞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学习解说]
阿难!你在它们中间去决定他们的优劣
就如眼睛能看到前方不能看到后面
前方的情况都能看明了,后方全都是一片黑暗
左右斜着眼睛看能看到三分之二
总的来说它的功用是不全面的,只能是三分功能,一分无德
所以应当知道眼睛只有八百功德

而耳朵就能听到十方的声音,不会遗漏
只要声音响起,无论远近,都能听到
声音沉寂时,就安静的没有边际
所以耳根就有一千二百功德

如鼻子能够有嗅闻的功能,呼吸有吸进有吸出
但是鼻孔中间气息就缺少进出
所以鼻根也只有三分供用,缺少一分功德
所以鼻子也只有八百功德

而舌根能够宣扬世间出世间的智慧
它可以说多种多样的话,而且道理无穷无尽
所以舌根也有一千二百的功德

而身体有触觉的功用
当碰到时就会感知得到,离开后就不知道了
离时只有一份功德,而合时就有二分功德
身根也只有三分供的,缺少一分功德
所以身根的功德只有八百

再说意根,意识能够容纳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
这其中种种的神圣和凡俗无不都包含在意识里
所以这意根就有一千二百的功德


【迩遥】
犹远近。

【阙】
古代用作“缺”字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学习解说]
阿难!你现在想要逆转生死欲流
返回到根本至不生灭,就应当检验这六根
谁和合?谁离开?谁深?谁浅?谁是圆通?谁是不圆满?

如果能在六根受用上证悟圆融
逆转无始以来互相交织的妄念之流
循着那些不生灭的圆通根来修
与那些不圆通的根比较起来,修行的速度会相差数倍

我现在已经将六根的湛然圆明都显示出来了
他们种种的功德就是这样
随你详细选择适合你的根进入
我会发现根的功用令你增进

十方如来在这十八界
一一修行都能修证圆满的无上菩提
在这中间并没有优劣的区别

但是你根基下劣不能在其中圆融自己的智慧
所以我宣说,能令你选择一门深入
只要进入一根无有妄念
那么这六根都会清净的无妄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学习解说]
阿难为佛:世尊!什么是逆转业流而深入一门修行,就能令六根同时清净?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你如今已经证得了须陀洹果
已经灭掉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的世间见思惑
但是还不知六根中积聚的无始劫以来的种种陋习
这种习气要在不断的修习中逐渐的断除
更何况在这六根中间、生、住、异、灭又都分别执着?
如今你先观察一下现前的六根是一种还是六种?


【须陀洹果】
 (术语)见道之终,即第十六心之位,对于前之向位而称为须陀洹果。声闻乘四圣位中正果初位之位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

[学习解说]
阿难!如果说是一种
那耳朵为什么看不见,眼睛为什么听不到
头为什么不会走路,脚为什么不会讲话?

如果这六根决定成六种
那今天我在法会上宣扬甚深微妙法门
你的六根中不知道是哪一根来领受呢?


【阿难言:“我用耳闻。”】
[学习解说]
阿难说:我用耳闻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9-5 21:58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9-5 21:59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25分)


【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你用耳朵来听,那关你的身、口有什么事?
你用口来问佛法的道理,然后用身体来承接敬受佛旨
所以你应该知道不是一根而是六根,不是六根而是一根这么简单
不是你说的根就是一根或六根

阿难!你应当知道这六根不是一根或六根
是无始劫以来的颠倒沦落

所以在圆融妙湛的本性中生出一根或六根的意思
你虽然证得了须陀洹果,六根虽然能够消除
但是还未消除那一根的概念

就如太虚空,参合了多种的器物
又因为这些器物形状都不尽相同,所以称他为异空

除去那些种种器物后再来观察虚空
虚空还是原来一个虚空

那这个太虚空为什么还要说是同还是不同?
更何况还要说它是一个虚空不是一个虚空?
既然如此,那么你应该知道六种受用根也是这样

【钦承 】
恭敬地继承或承受。

【沦替】
衰落;消亡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学习解说】
由明亮、昏暗等二种相貌的显示
于妙明圆融中湛然发现观见
这个观见于精微中映照出色尘
通过色尘变成眼根

这个根性原本是清净四大和合而成
所以这个被称为眼根的体型像蒲萄
浮根四尘流逸奔腾在色相上

【浮根】
 (术语)又曰扶尘根。五根有二种,在内正有发识取境之用者,名为胜义根。眼之如葡萄,耳之如卷叶,外形谓为浮根扶根或扶尘根。浮者浮虚不实之义也。楞严经一曰:‘我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学习解说】
由动和静二种声尘相互撞击
在妙明圆融中湛然发出声音
聆听那精微的声响,由此成为耳根

这个根性原本由清净四大和合而成
所以称这个被称为耳根的体型像新卷叶
这浮根四尘就流逸奔腾在声音上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学习解说】
由通达、阻塞二种相上显示
在妙明圆融中湛然发出嗅闻
嗅闻精微映现香气,香气聚集就成为鼻根

这个根性原本由清净四大和合而成
所以称这个鼻子犹如双垂爪
浮根四尘流逸奔腾在香味上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学习解说】
由恬、变两种相互相参合
在妙明圆融中湛然生发舔尝
舔尝精微映现滋味,滋味聚集成为舌根

这个根性原本由清净四大和合而成
所以称这个舌体犹如初夜的月亮
浮根四尘流逸奔腾在味觉中

【相参】
1.亦作"相叅"。亦作"相叅"。 2.相互参证。 3.参加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学习解说】
由离、合二种相相互摩擦
在妙明圆融中湛然发生知觉
知觉精微映现触觉,触觉聚集成为身根

这个根性原本由清净四大和合而成
所以称这个身体犹如腰鼓
浮根四尘流逸奔腾在触觉中

【相摩】
1.亦作"相靡"。亦作"相磨"。 2.互相摩擦。 3.互相切磋。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览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学习解说】
由生、灭二种相的相续
在妙明圆融中湛然生发知觉
知觉精微映现法尘,法尘聚集成为意根

这个根性原本由清净四大和合而成
所以称这个意识像幽室见
浮根四尘流逸奔腾在法尘中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9-6 22:14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5小时)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学习解说】
阿难!这样的六根,本来已经都是妙明真心的了
又要在明上加个明去
这样就失去了原先本来的妙明真性,生发出妄念

如果你现在离开明暗二尘,就没有见体
离开动静二尘就没有闻体
离开通塞二尘就没有嗅性
离开变恬二尘就没有尝味
不离不合就没有触觉
没有生灭就没有了知之性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学习解说】
你只要不循着动静、离合、恬变、通塞、生灭、暗明这十二种有为相转
任由你选拔一根,脱离与妄念相交
而在里面挚伏,伏归原本的真心自性,就能启发原来的光耀

等到耀性一发明,其余五根自然就会拔去妄相与妄念脱钩
此时你的知见就不会被前尘的知见所左右
原本的真心妙明并不循着一根而显发妙明真性
而是六根都能互相调换作用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学习解说】
阿难!你难道不知道
在这个法会中阿娜律陀虽然眼瞎但是却能看见一切事物
跋难陀龙无耳却能明明白白的听闻到声音
殑伽神女虽无鼻子却能嗅闻到香味
骄梵钵提舌与众人不一样,但是也能品尝到味道
舜若多神没有身体却能在如来佛的光明照耀下,能有触觉

那些已经灭掉生死进入禅定的声闻行者
就如会中的摩诃迦叶,早已经灭掉了意根
而圆明了知一切诸法,不用从心念上去知道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学习解说】
阿难!如今你的六根如果已经圆融
那么自性里面就会发出如晶莹剔透的光明
这样世间浮尘以及器世间的种种变化就如滚烫的汤去浇冰,瞬间融化
这时你的心念上就会转化成无上的真知真觉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辩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阿难!就如世间人相聚用的全都是眼睛
如果让他快速的闭上眼睛,那么昏暗相马上现前
六根也是一片黑暗不能分辩,头和脚也一样不能分辨

这个人用手绕着身体摸了一遍,虽然看不见
但是当摸到头的时候就能分辨出这是头
同理摸到脚的时候就知道这是脚

所以那些根尘的认知和心性上的觉知还是相同的
世间人总是有了光明才能看见,昏暗了就看不见
但是如果真心自性显露就不必依靠明暗
外相上的昏暗阻止不了看见外物,都能分辨出来
根尘已经被消除殆尽
那么原来的本觉清明自然就能成就圆融的妙用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9-7 21:53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20分)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此见听离于暗明、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就如佛所说
因地发心时要有觉悟之心,如果要让心常住
就要与所求的果位相应才行

世尊!成佛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七种
名称虽别,但是他们的清净圆满的体性都一样坚固
就如金刚王常住不坏之真心

如果这个见、听远离明暗、动静、通塞
那毕竟是没有了能知能觉的体性
这就好像忆念中的意识离开法尘,就一无所有
怎么可以将这种毕竟断灭的根性,来作为所修之因地
而想要获得如来七种常住不坏的果德呢?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吝。”

【学习解说】
世尊!如果离开明暗,那见毕竟是空谈
就如没有法尘,意识中的忆念之心也自然消灭
进进退退前后循环,仔仔细细的推求

原本就没有我心以及我心所住的地方
那么要用什么样的因去求取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呢?
如来已经说过湛然精明圆融无碍的话
现在违背了过去说的就变成了戏论

为什么说如来是真实语者呢?
恳请世尊慈悲的垂怜众生,令我等拨开迷蒙之心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你尽管博学多闻,但是还是未尽诸漏
心中只是对于一些颠倒有所认识
但是颠倒真的出现了,你却不能认识它
恐怕你的诚心还是不能相信
我今天就以世俗会发生的事坐比喻,来解除你的疑虑


【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学习解说】
这时,如来叫来罗睺罗,让他敲击一下大钟
问难道:刚才这钟声你听闻到否

阿难以及与会大众都说:听闻到了
此时这个大钟已经停了下来,没了声音

佛又问:你现在有听闻到吗?
阿难以及大众都说:没有闻到

这时罗睺罗又击了一下大钟
佛又问阿难:你现在有听闻到吗?
阿难及大众又答:都听闻到了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阿难言:“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学习解说】
佛问阿难:你是怎么听闻到的?又是怎样听闻不到了?
阿难以及大众回答:当敲击钟声时,那么我们就能听闻到
敲击后时间过的久了,那么这个声音就消失了,我们就听不到了

如来又叫罗睺罗敲一下中,问阿难:你现在有声音吗?
阿难说:有声音

不一会声音消失,佛又问:现在有声音吗?
阿难及大众回答:没有声音

过来一会儿,罗睺罗再次敲钟,佛又问:现在有声音吗?
阿难及大众都说:有声音

佛问阿难:你说什么叫做有声?什么叫做无声?
阿难及大众回答:敲击大钟就有声音
时间一久声音消失,音和响就都没了,就叫无声

佛问阿难及大众:你们为什么说话总是自相矛盾,乱说话
大众及阿难同时问佛:我们说话怎么就自相矛盾了?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9-9 21:30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15分)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惟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学习解说】
佛说:我问你们听闻到了没,你们说听闻到了
我再问你们有声音吗?你们说有声音
这听闻与声音你们都没有弄清楚,怎么就不是自相矛盾?

阿难!声音消失没有响动,你就说不能听闻
如果真的没有听闻,那闻性已经灭除就犹如干枯的草木
当钟声再次敲击的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

知道有声、无声,都是来自声尘
有时候有听见,有时候没有听见
哪里就是你有时候有听闻有时候没有听闻?

闻性如果是没有,那到底有谁知道你的闻性是没有的?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复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学习解说】
所以阿难!声音在听闻中自然有生有灭
并不是你听闻声音有生有灭
令你的闻性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

你还在颠倒之中,把声音当做闻性
难怪你会迷惑,把常住真心认为是断灭之心

你终不能说,离开动静、闭塞、开通,就说没有闻性
这就如一个熟睡之人
他的家人在他睡熟之际捣练或者舂米
这个人在梦中听闻到舂捣声
还以为是别的什么东西在响动
或者是在击鼓、或者是在撞钟

甚至在梦中还在责怪这钟声怎么像是用木头、石头敲击的声音
一直到睡醒过来,才知这是捣练舂米的声音
就告诉家人:我刚才在睡梦中
听到这个舂米的声音以为是敲鼓的声响。

【捣练】
1.捣洗煮过的熟绢。

【舂米】
捣米去糠,使成洁净的白米。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尘根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学习解说】
阿难!这个做梦的人岂能回忆起静动、开闭、通塞
他虽然是在睡梦中,但是他的闻性不会昏沉
纵然你的身形消灭了,身心衰老了,你的闻性不会消灭

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循着色尘、身尘、使念头流转在种种烦恼之中
不曾明白本自清净的妙明真性
不循着真心常住,反而去追逐种种的生灭事

于是生生世世都是流转在六尘的杂染中
如果能舍弃这种生灭之心,而守住不生不灭真常之心
自性的光明就会现前

那六根、六尘、六识这些虚妄的心念就会消除
想相所积聚的尘、识情所积聚的垢,这二者也都会远离
那么你的法眼就会即时清明
身心清净,何愁不能获得无上知觉


【迁谢】
1.犹言衰退败落。 2.谓时间迁移流逝。 3.谓身心衰老。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9-10 22:09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9-10 22:13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20分)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唯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来虽然说明二种决定要义但是我观察世间能够解结之人
如果不知道其所结的根本,那么我相信这个人终究是不能解开结的

世尊!我以及在法会中的许多无学、声闻修行者也是这样
从无始劫以来,与那些无明妄念俱生俱灭
虽然得到多闻的善根,而且跟随佛出家
但是如隔日疟一样,时时会发作

唯愿世尊大慈悲,哀悯沉溺在生死苦海中的众生
告诉众生今日的身心结在哪里?又从何去解开?
也能令未来的苦难众生,知道解结的方法
能够免受轮回之苦,不会落在三界的生死洪流中

阿难说完这些话,与会大众都五体投地,流着泪有如下雨
大家都祈盼世尊为大众做无上开示

【隔日疟】
1.疟疾病之一种。比喻重复发作的毛病。


【三有】
 (术语)三界之生死。(参见:有)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光金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振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登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因为怜悯阿难以及法会中的有学修行者
也为了未来一切众生,修证出离世间的因地凡心
用阎浮檀紫光金手摩阿难的头顶
霎时十方普佛世界都引发六种振动
无量无数的如来住在他们自己的佛国世界
每尊佛都从各自的头顶上发出宝光
这种种宝光同时从他们各自的佛国一直照耀到祇陀林来灌释迦如来的头顶
这神奇的景象,与会众生都从不曾看到过


于是阿难以及法会中的大众
都听闻到十方无量诸佛都异口同音的告诉阿难:很好,阿难!
你想要知道无始劫以来的无明妄想
造成使你不断轮回生死的根结,是你的六根,并没有其他的东西
你想要证得无上菩提
使你能够快速的登上安乐解脱的寂静常乐
也是你的六根,并没有其他的东西

【有学】
 (术语)小乘四果之圣者中,前三果谓之有学,第四果谓之无学。以前三果尚有可修学之道故也。法华玄赞一曰:‘戒定慧三,正为学体。进趣修习,名为有学。进趣圆满,止息修习,名为无学。’梵S/aiks!a。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学习解说】
阿难虽然听闻十方无量诸佛如来这样的法音
但是心中还是不甚明了

叩拜后问释迦佛:
为什么使我生死轮回、安乐常住都是我的六根在起作用,而没有其他的东西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花。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六根和六尘是同出一个根源
捆缚和解脱也是同样无二
而识性也是虚妄不实,就如虚空盛开的花

阿难!由六尘引发六根知见,再由六根显露六尘的形相
这个相和见都没有独立的体性
这就如同相互缠绕的芦苇,相依而生

你现在对于事物的认识是建立在自己凡夫的知见上,这就是无明的根本;
如果你对事物的认识能够达到知而不知,见而不见
那这就是究竟涅槃,是真正无漏的真净境界

这样怎么又会在其中容下其他的东西呢?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9-17 21:54
(接续楼上,本楼层约1小时40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学习解说】
于是,世尊为了重新宣讲这些甚深佛法义理,就宣说了下面的偈语:


【 “真性有为空,  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  不实如空花。】

【学习解说】
真性有为法是空无的,它是依因缘而生所以虚幻不实
无为法是无起无灭,犹如虚空之花也是虚幻不实


【言妄显诸真,  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  云何见所见?】

【学习解说】
说出虚妄想显示真实,实际上虚妄和真实就变成了二种虚妄
犹如不是真或非真,那为什么要说见或所见呢?


【中间无实性,  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  圣凡无二路。】


【学习解说】
见与所见中间其实没有真实体性,他们像互相杂乱交错的芦苇根
结缚和开解都是因为六根的原因,就像圣道和凡俗原本都是同一路


【汝观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  发明便解脱。】


【学习解说】
你观察交芦中的体性,空和有二者都是没有的
迷蒙晦暗即是无明,显发明白即是解脱


【解结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  入流成正觉。】


【学习解说】
解结也要根据次第,六根解脱一根也就消失,所以善根选择圆通,而成就正等正觉


【陀那微细识,  习气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学习解说】
阿陀那识是最细微的认知,习气犹如飞流的瀑布
真和非真恐怕迷失,所以我不经常开示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是名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  此阿毗达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学习解说】
以自己能见自心观照自心,本来不是幻法就变成幻法,如果自己不去执着就没有虚幻,虚幻尚不发生,幻法如何成立?这叫无上妙莲华,就如金刚王一样能觉悟自己的真心自性,使自心能安住在一境中而不散乱,刹那间就能超越无学,这样有智慧的实修者,就能得到十方如来神力加被,一路顿超涅槃之门。

【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毗达磨】
 (术语)Abhidharma,又作阿鼻达磨。论部之总名。旧称阿毗昙。译曰大法,无比法。大法,无比法,乃真智之尊称,凡论部为发生其真智者,故附以大法,无比法之名。新称阿毗达磨。译曰对法。对法者智慧之别名。以智慧对观诸法真之理义。盖论部问答决择诸法事理使人之智慧发达。智慧为对观真理者,故转指论部对观真理者,即谓之阿毗达磨。出三藏记十曰:‘阿毗昙者,秦言大法也。’大乘义章一曰:‘阿毗昙者,此方正翻,名无比法。阿,谓无也。毗,谓比也。昙,谓法也。’西域记三曰:‘阿毗达磨藏,或曰阿毗昙藏,略也。’玄应音义十七曰:‘阿毗昙,或言阿毗达磨,或云阿鼻达磨,皆梵音转也。此译云胜法,或言无比法,以诠慧故。或云向法,以因向果故。或名对法,以智对境故。’起信论疏曰:‘今译为对法,谓阿毗是能对智,达磨是所对境法,谓以正智。妙尽法源,简择法相,分明指掌,如对面见,故云对法。’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沈垢。”】

【学习解说】
于是阿难尊者以及与会大众,听闻如来的无上慈悲教诲
又重颂赞颂了这首偈语,都觉得这首偈语浑然一体
透明光亮,义理透彻清楚,顿时心目开明,赞叹这种感觉从来不曾有过

阿难于是合掌顶礼世尊:
如今我听闻佛一点没有遮盖,没有保留的佛法,感受到佛的慈悲
这些法句都是清净妙常,无有虚言
但是我的心还是没有明白六根解脱一根也亡的道理
不明白解结要按照循序次第
惟愿如来再慈悲的为我等以及未来的众生
开示法音以洗去众生的尘垢

【祇夜】
  梵语祇夜,华言应颂,又云重颂,或云偈。谓应前长行之文,重宣其义也。或二句、四句、六句、八句乃至多句等。皆名为颂。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伽陀】
  梵语伽陀,华言讽颂,或名不颂颂,谓不颂长行也;或名直颂,谓直以偈说法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杂糅 】
交错混杂,浑然一体

【精莹】
1.晶莹,透明光亮。

【无遮】
 无遮止限制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览七宝机,引手于机,取劫波罗天所奉花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叠花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花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

【学习解说】
于是如来在狮子座上,整理了一下内衣、外衣
从七宝机上取来劫波罗天供奉的花巾,在大众面前打了一个结
问阿难:这叫什么?
阿难及大众都回答说:这是结

于是如来在花巾上有打了一个结,重新问阿难:这叫什么?
阿难及大众又回答说:这也叫做结

如此这样世尊依次打了六个这样的结
结成后,把这六个结都放在手中,都分别问阿难这叫什么名?
阿难及大众也都同样回复这些叫做结

【涅槃僧】
 (衣服)Niva%sana,又作泥洹僧。新称泥嚩些那。又曰厥修罗(Kusn^laka),译言内衣。即裙也。行事钞下一之二曰:‘涅槃僧法(此云内衣),僧祇佛于僧前自着内衣。又,泥婆珊那,泥伐散那,泥婆娑,旧称涅槃僧。教诸比丘,因制式。’资持记中三之四曰:‘涅槃僧,此云内衣,即是裙也。以西土裙法横叠围身,长绳四绕使正,多致不齐。’同下一之二曰:‘翻内衣,西国本无裈裤,即以此衣衬体着故。’慧琳音义八十二曰:‘泥缚些那,僧方裙也,旧云涅槃僧。’西域记二曰:‘泥嚩些那,既无带襻,其将服也,集衣为襵,束带以缁。襵则诸部各异,色乃黄赤不同。’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僧伽梨】
 比丘三衣之一。(参见:三衣)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花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花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我第一次在花巾上打结,你们说叫结
这花巾只有一条,那么在第二个第三个时你们为什么还是称为结呢?

阿难回答:这条宝花巾虽然只有一条
但是我是这样思惟的:如来绾一个结称为结
如果绾一百个结,那始终也是称为一百个结的
更何况这条花巾只有六个结,即不是有七个结也不是五个结
为什么如来只允许第一个结称为结,第二第三的就不能叫结了呢?



【佛告阿难:“此宝花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这条宝华巾,你知道只有一条
我在打完六个结时叫六结,你再观察,虽然是同一条花巾,但是那个结却是不同的
你想想:最先绾成的那个结称为第一个结
这样到了第六个结完成,我如果讲第六个结称为第一个结,这样妥否?

阿难回答:不能这样称呼,六个结是依次绾成
最后那个始终不是第一个结
纵使我用尽一生为其争辩,也是不能把这个六结的顺序弄错,乱叫名字的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9-18 21:27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50分)


【佛言:“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学习解说】
佛说:六个结不相同,循着它们产生的原因其实都是由一条花巾所形成
但是终不能使它们的前后循序给搞错

你的六根也是这样,原本都是在你同一个身体中
但是生出各自不同的六根就不一样了

佛告诉阿难:你一定是不喜欢有六个结,而希望它们能归于一个结
但是如何才能使它们归于一结呢?

阿难说:这六个结如果一起存在,就会起是非
因为这个结不是那个结,那个结也不是这个结
如来今日如果能把这些结打开,那么就没有了这些结
连第一个结都没有了,哪还有六个结存在呢?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花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花相。”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成解?” 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

【学习解说】
佛说:六个结解开了,一个也就没有了,道理就是这样
你无始劫以来,凡夫心性狂乱
知见中全都是无明妄念生生不息
劳相显现就生发出种种尘物
就如眼睛死死的盯着亮光看,眼睛中就会看到种种乱花在狂飞

在你湛然精明的真心自性中,无明妄念一起
就会生发出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
这些都是因为自性狂乱颠倒而显现出来

阿难说:那这个劳相和结怎么样才能够解除呢?

如来于是将所结的花巾向左边一摆
问阿难:这个样子能不能解开?
阿难说:不能!

如来又旋即用手将花巾往右边一摆,又问阿难:这样能解开否?
阿难回答:不能!
佛告诉阿难:我现在用左右手各自牵着也不能解开
你有什么方法能把它们解开?

阿难告诉世尊:应当从解的中心解,这样才能解开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是这样的!
如果想要解开这个结,就应当从中心开始去解

阿难!我所说的佛法是从因缘而生
但并不是取自世间和合因缘的粗重相
如来发明的出世间法,各自的因缘随着所攀附的因缘而生出来
就是在恒河沙外的雨水也能知道它有多少滴
还有这里种的松直为什么是直的、荆棘为什么是弯的
水鸟为什么是白的,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都有它们各自的因缘

所以,阿难!随你自心选择怎么样的六根
六根如果能够解开那么相应的六尘也就自然消灭
诸尘妄消灭了那么你的真心自性就能显露

阿难!我今天问你:这条劫波罗花巾现在有六个结,能不能同时解开?
阿难回答:不能!
这六个结本来是按照各自先后顺序绾成的
现在要解开它们,也一定要按照次序才能一一解开

六个结虽然是在同一条花巾上,但是不是在同时结成
要解开时怎么能同时解开呢?

佛说:六根解除也是同样的道理
六根刚解开时,就能先得到尘垢除尽后的人空
空性湛然圆明就能成就解脱之法
即已解脱那么就不会再生妄想
这就是菩萨从三摩地正定中得证无生法忍

【鹄】
水鸟

【三摩地】
 (术语)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参见:三昧)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无生忍】
 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忍就是把心安住在道理上而不再动摇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学习解说】
阿难以及与会大众听完世尊的开示
一时智慧和觉悟都圆满无碍心中没有了疑惑
都合掌顶礼佛的双足对佛说道:
我们今天蒙佛教导身心明亮通透,快乐和无有障碍
虽然已经明白六解一亡的道理,但是还是没有达到圆通的根本

世尊!我等之辈无始劫以来都沉沦在六道孤苦的四处飘零
从来都没有想到过能得到佛的慈悲垂爱
这就如正在哺乳中的幼儿忽然遇到了慈母
如果能以此因缘好好用功修行,道业就能增上

如果从佛那里虽然听闻真理,但不去实践
那就跟没有听闻过佛的微妙密法一样,没有差别
恳求佛陀慈悲能够教导我们秘密严谨的方法
成就如来给与我们的最后开示

说完,阿难和与会大众都五体投地,礼拜佛足后
都各自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听佛为大家传授秘密佛法

【皎然】
1.明亮洁白貌。 2.高洁貌。 3.清晰貌;分明貌。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向在座的诸大菩萨以及那些已经证得诸漏的大阿罗汉们宣告:
你们在我的法中道业都证得了无学果位
我今天来问你们,最初发心证悟十八界圆通,哪个方法最为圆通
用什么方法能够快速的进入正等正觉的三摩地

【无学】
 在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有学是还要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就是学道圆满不更修学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9-19 21:38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10分)


【骄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学习解说】
这时憍陈那等五位比丘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后告诉世尊:
我们在鹿苑以及鸡园这两个地方,观看到如来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
佛陀最先为我们五位比丘宣说佛法,使我们证悟苦、集、灭、道四圣谛

佛问比丘明白了吗?我们都说已经开解,如来就授印我为阿若多名字
声音微妙圆融,我因声音为因缘而证得阿罗汉

佛问哪个方法最圆通,就如我所证,是声音以为最上圆通

【鹿苑】
 (地名)鹿野苑之略。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鸡园】
!a%ra%ma,梵名屈屈吒阿滥摩之译。在摩揭陀国波吒厘子城之侧,无忧王(即阿育王)建立之处。西城记八曰:‘故城东南,有屈屈吒阿滥摩(唐言鸡园)僧伽蓝,无忧王之所建焉。无忧王初信佛法也,式遵崇建,修殖善种,召集千僧凡圣两众,四事供养,什物周给。’或曰鸡头摩寺,鸡头末寺,鸡雀寺。鸡寺等。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阿若多】
 (人名)比丘名。译曰无知。见阿若憍陈如。楞严经一曰:‘阿若多五比丘等。’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学习解说】
憍陈那说完,优波尼沙陀比丘就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顶礼佛足对佛说:我也是观见佛陀最初成道
听佛的教导,观见不干净相而对色身生起厌恶之心

悟解到这个不净色身最终要归入白骨微尘以及虚空
空、色无二差别,最终成就无学阿罗汉果位
如来就授予我尼沙陀名字

色尘既然已经除尽,自性妙色自然微妙圆融
我因色相为因缘证得阿罗汉果位
佛问哪个方法最为圆通,就如我所证,是色尘以为嘴上圆通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学习解说】
优波尼沙陀比丘说完,香严童子就从座位上站起来
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听从如来教导我要审视谛观世间一切诸有为相

于是我向佛请辞离开大众,一个人在寂静处自修
看见有比丘在烧沉香水,香气从远处飘来进入鼻子中
我观见这种香气并不是从木头上来,也不是从空中来
也不是从烟中出来,也不是从火中来,它来去无影无踪

于是我心意消亡,证得无漏阿罗汉果位
如来授印我香严号名字

虚妄的香气尘相灭尽,自性的妙香自然微妙圆融
我以香味为因缘证得阿罗汉果位
佛问哪个方法最为圆通,就如我所证,是香严以为最上圆通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醋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学习解说】
等香严童子说完,药王、药上二位法王子以及与会中的五百梵天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
顶礼佛足后对佛说:我无始劫以来都是在世间做良医
口中尝遍了娑婆世界的草、木、金、石,种类有十万八

就这样心中对于草木金石的苦、酸、咸、淡、甘、辛的味道全都了如指掌
并知道它们各自和合起来会产生的不同疗效
全知道它们的药性是冷是热,有毒没有毒

自从跟随如来以来,更是知道了药的味性非空、非有
即不是身心的关系,也离不开身心
能分别这味道产生的原因,因此而得以开悟

承蒙如来授印我们兄弟两人为药王菩萨和药上菩萨名字
现在在法会上为法王子,
我们因观味尘而悟本觉妙明之真性,证得菩萨果位

佛问哪个方法为圆通,就如我所证,是因为味尘为最上圆通

【承事 】
治事;受事。

【昆季】
兄弟。长为昆,幼为季。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9-20 22:22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今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学习解说】
药王、药上二位法王子说完,跋陀婆罗和他的十六位菩萨同伴从座位上站起来
顶礼佛足后对佛说:我们一开始是在威音王佛听闻佛法而跟随出家
我们按照规定沐浴时,忽然体悟到水即不是洗尘垢,也不是洗身体
它们处在中间没有分别,安然无碍

过去世的认知藏在第八识中没有忘记,于是在今世跟随佛出家
现在证得无学果位,承蒙佛授印我跋陀婆罗名字
妙触显露真心自性,成就菩萨果位

佛问哪个法门为圆通,就如我所证,以触因为最上圆通

【开士】
佛教用语。指菩萨。因其能开悟众生,使生信心。

【宣明】
明显、光耀。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者,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学习解说】
跋陀婆罗说完,摩诃迦叶尊者以及紫金光比丘尼等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
顶礼佛足后对佛水:我在过去劫中,在娑婆世界,有佛出世明日月灯佛
我有幸得以亲近佛而听闻修习佛法

佛灭度后又能供养佛舍利、点灯续明,以紫光金装饰佛的形象
从此以后生生世世我的身体都会圆满紫金光聚
这位紫金光比丘尼即是我的眷属,我们一同发心修证佛法
我观察世间六尘时时变坏,便以空寂法门修学灭尽
身心能够一致,即使度过了百千劫也如一弹指间

我以修证空法成就了阿罗汉果位
世尊说我头陀第一,微妙法性明了显现,灭除种种诸漏

世尊问那种法门最为圆通,就如我所证,以法尘为最上圆通

【头陀】
佛教用语。指修习十二种苦行的比丘为梵语dhūta的音译。意译为修治、摇振、弃除。
也称为「杜多」、「杜荼」。

习俗上又将行脚乞食的出家人称为「头陀」。此僧人通常还保留有部分的头发。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
摩诃迦叶尊者说完,阿那律尊者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
顶礼佛足后对佛说:我刚出家时常常喜欢睡觉,如来呵斥我是畜生类
我因为佛的呵斥而内心非常的自责
七日七夜不休不眠精进用功,最后导致双目失明

世尊怜悯我就教导我要观见自心,不向外看
后来证得照明金刚三昧

所以我不用依靠眼睛用纯真自性就能观见十方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如观见手中的庵摩罗果
如来授印我成就阿罗汉果位
如来问哪种法门最为圆通
就如我所证,向内观照,反观本心是为最上圆通

【精真】
1.精粹纯真。

【洞然】
明白清楚。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1-9-24 19:57
(接上楼层,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15分)


【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返息循空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
阿那律尊者说完,周利槃陀伽就从座位上站起来
顶礼佛足后对佛说:我对诵持经文常常忘记,所以没有博学多闻
最初遇到佛随佛出家,就是忆念如来一句偈诵
学了一百天也是学了前句就忘了后句,学了后句就忘了前句

佛哀悯我如此愚痴,就教我安下心来用数息来调摄自己的内心
我当时观察气息,到了微细穷尽之时
一刹那间,生住异灭,我的心顿时开朗
得大无碍及漏尽通,证得阿罗汉果位
在佛座下授记我成就无学

佛问哪一种方法最圆通,如我所证,以调息收摄自心返空为最上圆通

【诵持】
谓诵念经文并持守之



【骄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
周利槃陀伽说完,骄梵钵提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
顶礼佛足后对佛说:我有很严重的口业
在过去劫轻慢过出家之人,所以生生世世有牛司病

如来教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由此修习我得以灭心
证得如正等正觉三摩地,观见味道知道原来这味是非体非物
因这一念就超越世间所有诸漏,与内解脱身心束缚
对外遗弃尘物世界,远离三界之生死
身心清净无有烦恼,就如鸟儿出笼,尘垢灭尽
法眼清净成就阿罗汉果位
如来亲自授印我成就无学道

佛问哪个方法最为圆通,就如我所证,以还味所知觉为最上圆通

【牛呞病】
胃病的一种。指人把食物吃进胃里又吐了出来,犹如牛反刍一样的病症。

【三有】
 (术语)三界之生死。(参见:有)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
骄梵钵提说完,毕陵伽婆蹉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
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最初发心是跟随佛出家学佛
多次听闻如来说世间的许多不可乐之事
我在乞食的路上因为心里想着佛法义理
不知不觉中被路上的毒刺刺伤双足,顿时全身疼痛
我用心念感知,感知痛那就会很痛
如果用清净心去感知就不会感到痛

我又思惟,难道我虽只有一个身体但是有两种知觉?
就这样摄心思惟不久,忽然感觉身心都空寂下来
等二十一日后漏尽诸烦恼,成就阿罗汉,得佛亲自授记为无学果位

佛问哪一个方法最为圆通,就如我所证
忘掉自己的身心,体会本觉真心是最上圆通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47.52.130.92/)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