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标题: 佛弟子[淨慧],学习《楞严经》卷第十的习经记录帖 [打印本页]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8-13 09:52
标题: 佛弟子[淨慧],学习《楞严经》卷第十的习经记录帖

缘起:2021年度清净道场百日楞严坛法会(6月17日—9月24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


弟子净慧,发心学习《楞严经》
祈请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令弟子入清净光明心、智慧增上,看懂佛经深义,认真写出正确的白话解说,自利利他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护法圣众慈悲护持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8-13 09:57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3-9-2 19:52 编辑

~ ~ → → 整理中 ← ← ~ ~

卷第十 内容大纲

10-1  五十阴魔
         10-1-1   行阴十魔 (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3
                      10-1-1-1  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4
                                    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5
                                    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6
                                    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7
                                    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8
                                    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9
                                    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10
                                    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11
                                    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12
                                    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13
                      10-1-1-2  行阴十魔之总说 #14

         10-1-2   识阴十魔 (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15
                      10-1-2-1  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 #16
                                    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 #17
                                    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 #18
                                    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 #19
                                    第五计着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 #20
                                    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 #21
                                    第七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 #22
                                    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 #23#24
                                    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 #25
                                    第十圆觉曶心,成湛明果 #26                    
                      10-1-2-2  识阴十魔之总说 #27

10-2  ...
         10-2-1   ...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8-13 23:23
(3  用时,约1小时10分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麤重前尘影事。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学习解说
阿难! 这个修习正定三摩提的善男子,阴已穷尽、也都破除了,这个时侯,此人白天和睡梦中的想念已然消灭,无论醒着或睡着,时时刻刻都是处在定中的状态,智慧生起,内心寂静,就如同晴朗天空那样清楚分明,不再有明显粗重的前尘影事(指人世间当前虚妄的尘境。往事、旧事。世界上一切事物皆如梦幻泡影,并非真实)。而且,再来观看世间的大地山河,就像镜子一样明亮干净,是什么就是什么,不管出现什么,于心都不会沾染黏着,即使过去了,于心也不会留下痕迹,明了虚幻生灭,过去的习气也都消除了,到最后只剩下精真。
于是,生灭的根本就由此而显露出来,凡是见到所有十方十二类的众生,都可以知道每一类的生死迁流之事,虽然不是很通澈各个生命由来的源头,但这些种类都有共同的生基,就像野马闪亮光耀的样子,实则有隐约的扰动现象,这就是浮根尘(五根有二种,在内正有发识取境之用者,名为胜义根。眼之如葡萄,耳之如卷叶,外形谓为浮根扶根或扶尘根。浮者浮虚不实之义也)的究竟关键之处,这个称为阴区宇。
如果这种生灭持续的元性,能够入于不生灭的元澄,一澄元习,就像波澜灭了,转化为澄水,就称为阴尽,那么,此修行人则能超越众生浊(谓人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于此而相织妄成)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众生的每一期生命,其身体时时刻刻都处于迁流变化之中,然而却无知无觉,故称为幽隐妄想,也就是说,众生皆是以幽隐妄想为其根本。


【行蕴
  行即迁流造作之义。谓因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行蕴。
FROM:【三藏法数】

梦想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梦中之想念也。楞严经中曰:「彼诸善男子,修三摩地想蕴尽者,是人平生梦想消灭,寐寤恒一。」

寤寐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寤,睡醒。寐,就寝。寤寐表示无时无刻

虚静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ㄒㄩ ㄐㄧㄥˋ
内心恬淡寂静。《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北史.卷六四.韦孝宽传》:「晚年虚静,唯以体道会真为务。」

[阿含辞典(庄春江)
同「粗」,容易辨识者(不必然是形体粗大者)

前尘影事
[萌典
佛教用语。佛家指人世间当前虚妄的尘境。往事、旧事。佛教中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皆如梦幻泡影,并非真实。

鉴明
1.亦作"鉴明"2.镜面明净。 3.审察明白。
© 汉典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ㄉㄢ, [
竭尽。如:「殚思竭虑」。《汉书.卷六○.杜钦传》:「殚天下之财以奉淫侈,匮万姓之力以从耳目。」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

熠熠
[国语辞典(教育部)
ˋ ㄧˋ
闪亮光耀的样子。汉.无名氏〈有鸟西南飞〉诗:「有鸟西南飞,熠熠似苍鹰。」三国魏.阮籍〈清思赋〉:「色熠熠以流烂兮,纷杂错以葳蕤。」

扶尘根
[佛光大辞典
指眼球、外耳等肉团所形成之五根外形器官,系扶助正根之五尘,其自身并无发识取境之作用,故称为扶尘根。又作扶根、浮根、扶根尘。五根具有扶根与正根,正根(又作胜义根)非生理机能,而是五根据以发生感觉认识作用之实体,乃依于扶根而立,取外界之境,发内界之识,其体清净微妙,为集合极微之四大而成,非肉眼可见,即指五官之神经。〔俱舍论卷二、成唯识论述记卷二〕(参阅「胜义根」4866p2947

浮根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又曰扶尘根。五根有二种,在内正有发识取境之用者,名为胜义根。眼之如葡萄,耳之如卷叶,外形谓为浮根扶根或扶尘根。浮者浮虚不实之义也。楞严经一曰:「我观此浮根四尘祇在我面。」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ㄕㄨ, [
1.门户的转轴。如:「户枢」。《庄子.让王》:「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汉.王符《潜夫论.忠贵》:「惧门之不坚而为作铁枢。」
2.中心部分、重要关键。如:「中枢」、「枢纽」。《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3.星名。为北斗的第一颗星。《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夏至日行近道,乃参于上,当枢之下,无昼夜。」

五妄想
[佛光大辞典
谓五蕴。()坚固妄想,即色蕴。众生之体、心、命等皆为妄想相之结合,诸想交固而成色身,故色身称为坚固妄想。()虚明妄想,即受蕴。众生由欲想,而好恶之二相损益现驰,此即受蕴无实体,本为虚妄,故受蕴称为虚明妄想。()融通妄想,即想蕴。心为虚妄,而能使动实有之身体,此心形二者由想融通,故想蕴称为融通妄想。()幽隐妄想,即行蕴。众生一生之中,其身体之变化无片刻停息,而幽然无觉,故行蕴称为幽隐妄想()颠倒妄想,又作微细精想。指识蕴。众生之识(心)为虚妄颠倒,如急流之水望似恬静,其实流急微细而不可见,故识蕴称为颠倒妄想。〔首楞严经卷十〕 p1075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8-19 22:22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8-19 22:25 编辑

(4  用时,约2小时)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
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
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祇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
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
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
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
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学习解说
阿难! 您应当要知道,此时得正知奢摩他(指修止观)中的修行善男子,具有大乘的凝明正心,由于破除了想阴,使得想阴十魔不得其便,而接着进入了行阴的境界,就开始专精研探、穷究众生种类的根本,于众生种类中,去探究这个生命是怎么来的,
然后在定中观察这个众生,当在进入到很微细的状态去分析,有一种圆扰动元,而于圆元中去思量分别,此人则坠入二种无因论:

一.这个修行人观见到根本是没有原因的,为什么呢?
因为此修行人在穷尽了想阴、也都破除之后,眼根清净,得到天眼通,藉由天眼通而见到所有众生过去八万劫的事,造作什么样的业力,生命如何的流转及过程,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然而,只能见到众生轮回在八万劫这个范围内的事,八万劫之外就一片黑暗,就什么都看不到了,
于是,此修行人就自行作了一个邪见的结论,说这个世间的十方众生,从八万劫中来看,是没有原因的,而是自然本来就有的,
由于这样的计度分别,而亡失了大乘的正知见,最后堕落外道,障碍了菩提种性。

二.这个修行人观见后来也是没有原因的,为什么呢?
因为此修行人既然观见到众生的根本起源是没有原因的,只知道人出生后还是人,知道鸟出生后还是鸟,乌鸦本来就是黑的,天鹅本来就是白的,人道和天人的众生本来就是竖立的身形,畜牲本来就是横向的身形,白色不是洗了才白,黑色不是染了才黑,从八万劫的范围内也看不出有什么比较明显的改变或移动的,再怎么样还都是如今这个形相,自然而然就是如此的。
再者,此修行人既然看不到菩提的因,又怎么可能会有成就菩提的果呢?  
于是,此修行人就自行作了一个邪见的结论,说今日所有一切的物象,全都没有原因的,
由于这样的计度分别,而亡失了大乘的正知见,最后堕落外道,障碍了菩提种性。

这就称之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计度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以意识的作用去思量分别种种的事物。

【计度分别
  谓意识于不现见事,计较量度,而起分别,故名计度分别。
FROM:【三藏法数】

六根功德
[佛光大辞典
于六根清净位所得之功德。据首楞严经卷四载,以三世(过、现、未)涉四方(东西南北),叠成十二之数,又以此十二之数变一为十,则叠成一百二十,复以此一百二十之数变十为百,则叠成一千二百;以此一千二百之数量而成六根功德,盖众生根尘相织,妄成诸相,世界相涉,而所缘之境量总不出三世四方。然以了别之功用而言,则六根之优劣全缺不同,故眼、鼻、身三根唯有八百功德,耳、舌、意三根则具有一千二百功德。即:()以眼仅能见前面、左右三方,共成八百功德之数,故眼根唯八百功德()耳能周听十方,随彼声之动处,虽有近远之别,但若耳能静听,则十方无遗,故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鼻能嗅闻,通出入息时能取香、闻香,然除此外别无功能,故鼻根唯八百功德。()舌能宣扬世间、出世间之一切诸法,言说虽有限量,其理则无穷尽;于此仅论舌之言说而不论尝味,因其尝味之功劣而言说之德较胜,故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身能觉触,了知逆顺苦乐之境;以其与物合时则有知觉,与物相离则无知觉,故身根唯八百功德。()意根静默,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无不包容,故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参阅「六根清净」1285p1285

【六根功德
  ﹝出首楞严经﹞
  六根功德者,六根所具之功德也。而此功德,虽具于六根之内,而涉乎世界而成。故有一千二百之数量,所谓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三世四方,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是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四方者,东西南北也。宛转十二者,以四方涉三世,三世涉四方,而成十二也。流变三叠,一十百千者,乃以三世迁流变易之数,而成三叠也。初从三世涉于四方,叠成十二之数,一叠也。又以此十二之数,变一为十,则叠成一百二十,二叠也。复以此一百二十之数,变十为百,则叠成一千二百,三叠也。故云流变三叠,一十百千也。)以此方世一千二百之数,而成乎六根。功德者,盖由众生六根,织妄相成,世界相涉,而所缘境量,不出三世四方故也。然此六根功德,以体具言之,则各有一千二百;以了别功用言之,则优劣全缺不同,是故眼、鼻、身三根,惟有八百功德。耳、舌、意三根,则具有一千二百也。(织妄者,根尘相织,妄有诸相也。)
  〔一、眼根八百功德〕,谓众生一身方位,具前后左右四方,若以一千二百功德定其数量,则四方各具三百之数,共成一千二百。今眼根惟八百者,以眼但能见前方三百,左右各二百五十,共成八百之数也。所谓三分言功,一分无德,故知眼根惟八百功德。
  〔二、耳根千二百功德〕,谓耳能周听,随彼声之动处,虽则有近有远,耳若静听,则十方无遗,故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三、鼻根八百功德〕,谓鼻能嗅闻,通出入息,息出则能取香,息入则能闻香,出入之中无能,故曰而阙中交,所谓三分言功,而缺中交一分之德,故知鼻根惟八百功德。
  〔四、舌根千二百功德〕,谓舌能宣扬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言说虽有限量,其理则无穷尽,此但论其言说,不论尝味,以其尝味之功劣,言说之德胜,故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五、身根八百功德〕,谓身能觉触了知逆顺苦乐之境,以其与物合时,则有知觉;与物相离,则不知觉,所谓三分言功,一分无德,故知身根惟八百功德。
  〔六、意根千二百功德〕,谓意根静默,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无不包容,故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世间法,即人天所修之法。出世间法,即三乘人所修之法。)
FROM:【三藏法数】

【无因论师,计自然生
  谓此外道,计一切万物,无因无缘,皆自然生,皆自然灭也。
FROM:【三藏法数】

不修外道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六师中删闍夜毗罗胝子之所计也。谓不必求道,经生死劫数,则苦尽而自得涅槃,如缕丸转高山,缕尽则自止。此外道由得五通,而见过去八万劫之事,八万劫之外则无所见。因指八万劫以前为冥谛涅槃。注维摩经三云:「肇曰:其人谓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自得。如缕丸转于高山,缕尽自止,何假求耶?」行事钞下四之二曰:「不修外道,以却顺观见八万劫,外更不见境,号为冥谛涅槃。如转缕丸高山,缕尽丸止,何须修道?」

五通
[佛光阿含藏
五通(pañca abhiññā)(),又作五神通,乃五种不可思议之能力:()天眼通,眼根清净,可见色界、欲界诸物()天耳通,耳根清净,能闻一切音声。()他心通,能知众生心之所念。()宿命通,能知宿世事。()如意通,又作神足通,飞行自在,无所障碍。

【圆元
 (术语)谓十方众生知觉冥通而打成一片之处也。楞严经十曰:「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能入圆元。」
FROM:【佛学大辞典】

生机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ㄕㄥ ㄐㄧ, 1.生理的机能。如:「生机盎然」、「严冬过后,大地又恢复了生机。」
2. 生存的机会与希望。《醒世恒言.卷二六.薛录事鱼服证仙》:「但是请他的,难得就来。若是肯来,这病人便有些生机了。」《浮生六记.卷三.坎坷记愁》:「妾若稍有生机一线,断不敢惊君听闻。」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天鹅。读音同「胡」。
2.天鹅。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8-21 23:57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8-22 00:02 编辑

(5  用时,约1小时)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学习解说
阿难!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具有大乘的凝明正心,由于破除了想阴,使得想阴十魔不得其便,而接着进入了行阴的境界,就开始专精研探、穷究众生种类的根本,于众生种类中,去探究这个生命是怎么来的,
然后在定中观察这个众生,当在进入到很微细的状态去分析,有一种常扰动元,而于圆常中去思量分别,此人则坠入四种遍常论:

一.这个修行人穷究内心和外境的体性,认为这两个是没有原因的,由于修定的缘故,就能知道二万大劫中的事,从中观看十方众生的所有生灭,全都是依照这个模式而循环不已,没有例外,于是就自行作了一个邪见的结论,认为内心和外境的体性是恒常不变的。

二.这个修行人穷究四大(地、水、火、风)的根本,认为这四大是常住不变的,由于修定的缘故,就能知道四万大劫中的事,从中观看十方众生的所有生灭,全都是依照这个体性而成,且恒常不变,没有例外,于是就自行作了一个邪见的结论,认为四大是恒常不变的。

三.这个修行人穷究第六识、第七识及第八识,于心意识(唯识宗主张第八阿赖耶识能积集种子,故称为心;第七末那识能思量起我执,故称为意;前六识能认识对象,故称为识)中探寻其永恒不变的根本,认为心意识是常住的,由于修定的缘故,就能知道八万大劫中的事,从中观看十方众生的所有生灭,全都是依照这个模式而偱环不已,本来就持续不变的,没有例外,于是就自行作了一个邪见的结论,认为心意识是恒常不变的。

四.这个修行人穷尽了想阴,于是在生理更无流止运转,那些生生灭灭的妄想心,如今已经永远灭除了,于是就自行作了一个邪见的理论,照理说应该自然就成就不生不灭了,误以为目前这个心就是恒常不变的。

由于这样的计度分别,而亡失了大乘的正知见,最后堕落外道,障碍了菩提种性。

这就称之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四遍常论
[佛光大辞典
乃古代印度外道所执六十二种错误见解中之四种「常见」。又作遍常论、四遍常见论。此类外道依据过去及现在之事实而执于「我为常住」之见解。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末记载四遍常论:()以禅定之故,能忆念过去二十成坏劫之事,彼便执着我与世间皆为常住不坏。()以禅定之故,能忆念过去四十成坏劫之事,彼便执着我与世间皆为常住不坏。()以禅定之故,能忆念过去八十成坏劫之事,彼便执着我与世间皆为常住不坏。()由天眼之故,能见诸有情之死时、生时诸蕴之相续流转,然不能如实了知诸行之剎那生灭,彼遂执着我与世间皆为常住不坏。〔瑜伽师地论卷六、大乘义章卷六〕(参阅「六十二见」1241p1788

【四大
 (名数)俱舍论所说,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
FROM:【佛学大辞典】

【末那识
 八识中之第七识;华译思量,又译作意,它恒常在审察,恒常在思量,在审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阿赖耶识为我,因为有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跟着它,故我执的成见很深,许多烦恼便是这末那识的执着而生起的。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心意识
[佛光大辞典
指心、意、识三者。心为梵语 citta 之意译,音译作质多,即集起之义。意为梵语 manas 之意译,音译作末那,即思量之义。识为梵语 vijñāna 之意译,音译作毘若南,即了别之义。大略言之,心是主体意与识是心作用之两面。有关此词之语意,大小乘论典有种种不同之说法。
据俱舍宗,心、意、识三者为六识之异名,其体实为同一。即心(心王)能集起各种精神作用或业,故称为心;心能思惟量度,故称为意;心能了知识别,故称为识。或谓心有种种差别(从梵语 citta 所导出之种种义)之义、意有起识所依止(所依止)之义、识有依托于意而起(能依止)之义。
据大乘之解释,心、意、识三者各别。唯识宗主张第八阿赖耶识能积集种子,故称为心;第七末那识能思量起我执,故称为意;前六识能认识对象,故称为识。据大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为心,五意为意,六识为识;其所异于唯识等说者,以意有五种别名,其余说法均同。此外,佛性论卷三分别以六识心配于心,阿陀那识配于意,阿赖耶识配于识,亦异前述诸说。〔入楞伽经卷七、解深密经卷二、大毘婆沙论卷七十二、俱舍论卷四、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二、成唯识论卷五、成实论卷五〕 p1407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8-31 20:08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具有大乘的坚凝正心,由于破除了想阴,使得想阴十魔不得其便,而接着进入了行阴的境界,就开始专精研探、穷究众生种类的根本,于众生种类中,去探究这个生命是怎么来的,
然后在定中观察这个众生,当在进入到很微细的状态去分析,有一种常扰动元,而于自他中去思量分别,此人则坠入四种的颠倒邪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一.这个修行人从定中观察妙明心(妙明的真心)遍十方法界是如此的湛然,以为自己这样就是究竟神我了,误认为自己就是遍十方法界的,是恒常不变的;至于一切众生,就归属在他自己的心中有生有死,是会变动的,所以他就自行作了一个邪见的结论,他自己的心性称为恒常不变,而他人是有生有灭的就是属于无常的体性。

二.这个修行人此时不观察自心,而是去遍观十方恒沙国土,但却生起邪见的一个区分,如果见到坏劫,就认定这是究竟无常种性;如果没有见到坏劫,就认定这是究竟恒常种性。

三.这个修行人观察自己的内心,发觉自己的心是如此的精细微密,就如同空中的微细的灰尘一样,流转十方不断地移动,然而,它的本性却没有改变,所以他就自行作了一个邪见的结论,自己的心可以令这个身体有生有灭,这个心是不可坏的体性,所以是恒常不变的;除了自己的这颗心,其它从这颗心流出而演化出的生生灭灭,就称为无常的体性。

四.这个修行人目前来到这个修行阶段,想阴已经灭尽了,却只见行阴正在微细地流动,所以他就自行作了一个邪见的结论,因为行阴不断地在流动,所以认定行阴是恒常不变的体性;而对于已经破除的色阴、受阴及想阴,因为这些如今已不存在了,所以就认定这些都是无常的体性。

由于这样的计度分别,区分为一分无常,一分恒常,而亡失了大乘的正知见,最后堕落外道,障碍了菩提种性。

这就称之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妙明
 妙明的真心,即无漏的真智。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坏劫
[佛光大辞典
梵语 sajvarta-kalpa。为成、住、坏、空等四劫之一。即介于住劫与空劫间,世间转趋坏灭之时期。此时期分二十中劫,有情众生经最初之十九中劫次第坏尽,唯器世间(国土环境)空旷而住,至最后一中劫,器世间亦坏灭。器世间之破坏系由火、水、风等三大灾所次第破坏,相对于住劫时之小三灾,特称为大三灾。火灾由七个日轮出现而起,色界初禅天以下悉成灰烬;水灾由雨霖而起,第二禅天以下悉被浸没;风灾由风之相击而起,第三禅天以下悉被飘散。此火、风、水三大灾,亦称劫灾,然破坏仅至色界第三禅天以下,第四禅天以上不受破坏。〔大毘婆沙论卷十四、卷一三五、俱舍论卷十二、俱舍论光记卷十二〕(参阅「三灾」554、「四劫」1694、「劫」2811p6653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8-31 23:12

(6楼 + 7  用时,约1小时25分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具有大乘的坚凝正心,由于破除了想阴,使得想阴十魔不得其便,而接着进入了行阴的境界,就开始专精研探、穷究众生种类的根本,于众生种类中,去探究这个生命是怎么来的,
然后在定中观察这个众生,当在进入到很微细的状态去分析,有一种常扰动元,而于分位中去思量分别,此人则坠入四种的有边论邪见:

一.这个修行人在定中观察生元,发现行阴是流动变迁不止的,就过去未来的时间上来说是有边的,但就现在正在进行的当下来说是无边的。

二.这个修行人在定中观察八万劫以内的事,则见众生,而八万劫以前的事,是呈现寂静的,无所闻也无所见。因此,他就认定无所闻也无所见的就称为无边,而见得到众生的就称为有边。

三.这个修行人认为自己现阶段的心性能够遍十方法界,就认定这是属于无边的体性,至于其他的人,在这个修行人的认知当中就不是如此了,因为其他的人还没有达到他自己这种境界,所以其他的人不属于无边的体性,只能算是有边。

.这个修行人穷究行阴空,以他自己所观察及所见的心路来加以恒审思量,认定一切众生在一身之中,全都是一半生一半灭的,由此进一步推论,明白世界一切所有的,也是这样,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由于这样的计度分别,区分为一半有边,一半无边,而亡失了大乘的正知见,最后堕落外道,障碍了菩提种性。

这就称之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9-4 01:27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9-4 01:28 编辑

(8  用时,约1小时)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具有大乘的坚凝正心,由于破除了想阴,使得想阴十魔不得其便,而接着进入了行阴的境界,就开始专精研探、穷究众生种类的根本,于众生种类中,去探究这个生命是怎么来的,
然后在定中观察这个众生,当在进入到很微细的状态去分析,有一种常扰动元,而于知见中去思量分别,此人则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这个修行人在定中观察行阴的变化根源:
见到有迁移流动之处,就名之为变;见到有相续之处,就名之为恒常;
见到有所见之处,就名之为生;没有见到有所见之处,就名为为灭;
相续之因,其性于不断之处,就名之为增;正在相续之中,中间有所离之处,就名之为减;
在各各生起之处,就名之为有;在亙为消失之处,就名之为无,
这些都是以他自己的理解来观察,用他自己分别见解的心而得到的结论。
当有求法的人来请示法的真义为何,这个修行人就回答的很笼统不清,就说:「我所观察到的即是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结果,来求法的人听的很糊涂,也就不知所云了。

.这个修行人在定中仔细观察这一念心性,发现相亙之间都是无处,所以他认为无就是所谓的真理。
当有人来求法时,这个修行人只回答一个[无]字,除了无,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这个修行人在定中仔细观察这一念心性,发现各各之间都是有处,所以他认为有就是所谓的真理。
当有人来求法时,这个修行人只回答一个[有]字,除了有,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这个修行人在定中仔细观察这一念心性,发现有无都是存在的,其境界不同所见也不同,他自己的心也跟着乱了。
当有人来求法时,这个修行人只回答:「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他自己都不清楚了,没办法真正的追根寻源,所以就这样的胡乱的回答。

由于这样的计度分别,矫乱虚无,而亡失了大乘的正知见,最后堕落外道,障碍了菩提种性。

这就称之为第五外道,四种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不死矫乱宗
[佛光大辞典
外道十六宗之一。即印度古代外道中之不死无乱外道。彼外道执天之长寿为常住不死,自说不死不乱。以所言矫乱,故有此称。〔瑜伽师地论卷七、显扬圣教论卷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参阅「外道十六宗」1871p969

不死矫乱论
[佛光大辞典
为印度古代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之一;属于计执过去而起之分别见解。即针对不死(一说为所事之天)之问题,自己并非如实了知却矫乱回答他人者。此类外道共有四种,故又称四种不死矫乱论、四不死矫乱论。即:()就善恶业报之问题,随一己所理解者而答覆他人。()就他世有无之问题,随问者之所见而答以如是如是。()就善不善法之问题,答以非善非恶。()取他人之见解而作为问题之答案。此类主张相当于外道十六宗中之「不死矫乱宗」。〔长阿含卷十四梵动经、大毘婆沙论卷一九九、大乘义章卷六〕(参阅「六十二见」1241p969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9-21 02:30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9-21 02:32 编辑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
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
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
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
皆计度言死后有相。
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具有大乘的坚凝正心,由于破除了想阴,使得想阴十魔不得其便,而接着进入了行阴的境界,就开始专精研探、穷究众生种类的根本,于众生种类中,去探究这个生命是怎么来的,
然后在定中观察这个众生,当在进入到很微细的状态去分析,有一种常扰动元,而于无尽流中去思量分别,此人则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有哪些几种呢?
有的是坚守自己这个色身,说这个色就是我;
有的是认为我是很大的,包含遍覆一切国土,说在我之中有色;
有的是认为这个彼前缘随我回复,说这个色属于我,我要它怎样,它就会怎样;
有的是认为我是依这个行阴而相续的,说我是在色之中,
总而言之,就是说死后都会有一个相状出现。
如是以上四种而循环不已,共计有十六种相,全都是以他自己的认知去判定的。

除此,他还另外作了一个邪见的结论,烦恼就是烦恼,菩提就是菩提,两者各走各的,是了不相触的。

由于这样的计度分别,死后有故,而亡失了大乘的正知见,最后堕落外道,障碍了菩提种性。

这就称之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9-21 04:37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9-21 04:41 编辑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
观其想灭,心无所系。
知其受灭,无复连缀。
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
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
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具有大乘的坚凝正心,由于破除了想阴,使得想阴十魔不得其便,而接着进入了行阴的境界,就开始专精研探、穷究众生种类的根本,于众生种类中,去探究这个生命是怎么来的,
然后在定中观察这个众生,当在进入到很微细的状态去分析,有一种常扰动元,而于先除灭色受想中去思量分别,此人则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见到色阴已灭,这个形体也就没有所谓形成的原因了;
观到想阴已除,这个心也就没有可以依系的了;
了知受阴已灭,色与想之间也就没有连系的中间点了,
就这样,色受想这三阴全都销失散去,纵使有生理的行为,但却没有受与想阴的作用,他就认为这样与生长中的草木没什么两样了。
于是他更进一步认为,如此现前事物尚不可得,更何况死后怎么会有诸相呢? 因此他百般地衡审思量,就认定并执着死后是不会有相的。
如是以上循环不已,共计有八种无相,全都是以他自己的认知去判定的。

除此,他还另外作了一个邪见的结论,涅槃与因果,说一切都是空的,只是暂时有个假名、假相及假用,到最后什么都会断灭,什么都没有了。

由于这样的计度分别,死后无故,而亡失了大乘的正知见,最后堕落外道,障碍了菩提种性。

这就称之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9-21 05:31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
行迁流内,观无不无。
如是循环,穷尽阴界,
八俱非相。随得一缘,
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具有大乘的坚凝正心,由于破除了想阴,使得想阴十魔不得其便,而接着进入了行阴的境界,就开始专精研探、穷究众生种类的根本,于众生种类中,去探究这个生命是怎么来的,
然后在定中观察这个众生,当在进入到很微细的状态去分析,有一种常扰动元,而于行阴的存在中去思量分别,和已灭除的受阴想阴来作相较,彼此来判断有或无,自体相破,此人则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在色受想阴中,见有非有;
在行阴迁流之内,观无不无;
如是循环不已,穷尽阴界,
共有八种非有非无之相,随得一缘,
就说人死后是一种有相无相的状态,并认为诸行其性是变化迁移不定的缘故,心发通悟,说有或说无都不是正确的,究竟是虚还是实,他自己也不知所以然。

由于这样的计度分别,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他自己心里都不明白了,又怎么能说得清楚明白呢),而亡失了大乘的正知见,最后堕落外道,障碍了菩提种性。

这就称之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9-21 05:53
(9楼 ~ 12  用时,约2小时40分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
或极乐灭。或极舍灭。
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具有大乘的坚凝正心,由于破除了想阴,使得想阴十魔不得其便,而接着进入了行阴的境界,就开始专精研探、穷究众生种类的根本,于众生种类中,去探究这个生命是怎么来的,
然后在定中观察这个众生,当在进入到很微细的状态去分析,有一种常扰动元,而于后后无中去思量分别,此人则坠入七断灭论:

有的是色身已灭;有的是欲望尽了而断灭;有的是忧苦尽了而断灭;
有的是极乐已灭;有的是极舍已灭,
就这样循环着,虽然穷尽七际,但这只是暂时存在,最终还是会归于销灭散去,灭掉之后就不会再生起了。

由于这样的计度分别,死后断灭,而亡失了大乘的正知见,最后堕落外道,障碍了菩提种性。

这就称之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9-21 15:04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9-21 15:10 编辑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
或以初禅,性无忧故。
或以二禅,心无苦故,
或以三禅,极悦随故。
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
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具有大乘的坚凝正心,由于破除了想阴,使得想阴十魔不得其便,而接着进入了行阴的境界,就开始专精研探、穷究众生种类的根本,于众生种类中,去探究这个生命是怎么来的,
然后在定中观察这个众生,当在进入到很微细的状态去分析,有一种常扰动元,而于后后有中去思量分别,此人则坠入五涅槃论:

有哪五个地方呢?
有的误认欲界六天是转生涅槃之处,因为观见圆明,生起爱慕的缘故;
有的误认色界的初禅是转生涅槃之处,因为那里已是一切苦恼所不能动了;
有的误认色界的二禅是转生涅槃之处,因为那里已是一切忧虑挂念所不能逼迫了;
有的误认色界的三禅是转生涅槃之处,因为那里已是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
有的误认色界的四禅(#6+#7)是转生涅槃之处,因为那里已是苦乐二心两灭,心境不交,则无一切烦杂,不受轮回生灭性,也误以为可以通往无漏涅槃,还以为有达到了无为的境界。

如此认定这五个地方是胜净之人所依止之处,如是循环,也以为是转生为究竟涅槃之处。  

由于这样的计度分别,五现涅槃,而亡失了大乘的正知见,最后堕落外道,障碍了菩提种性。

这就称之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转依(二)
  楞严经义海云二转依:
  一、转烦恼依菩提 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一切众生,无明妄惑也。梵语菩提,华言道,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证之道也。然菩提烦恼,其性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菩提而为烦恼。诸佛悟故,即转烦恼而为菩提。若能了达,烦恼即是菩提。念念修习,是名转烦恼依菩提也。
  二、转生死依涅槃 生死者,一切众生虚妄生灭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证之果也。然生死涅槃,性元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涅槃而为生死。诸佛悟故,即转生死而为涅槃。若能了达生死即是涅槃,念念证入,是名转生死依涅槃也。
FROM:【佛学次第统编】

现法涅槃论
[佛光大辞典
    为有关涅槃之不同见解。乃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中,依后际(未来)所起之分别见。计有五种,故又作五种现法涅槃论、五现法涅槃论。即主张于现在之五欲自恣受乐,故此欲界即为涅槃;复主张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即为涅槃。此论相当于外道十六宗中妄计清净宗之主张。〔大毘婆沙论卷一九九、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末〕(参阅「六十二见」1626p5956

《佛光大藏经.法华藏.注疏部.法华玄赞摄释.法华玄赞摄释卷第三》
释曰:明五现涅槃论:一、见现在受于人天五欲之乐,便谓涅槃;二、厌五欲,现住初定以为涅槃,引在身中,名为得乐,见他现在住定亦尔,下皆准知;三、厌寻、伺,住第二定以为涅槃;四、厌诸欲,寻、伺、喜故,现住第三定以为涅槃;五、厌诸欲,乃至入出息,现住第四定以为涅槃。以上诸颂明六十二见行差别。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9-21 15:44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9-24 08:02 编辑

(13楼 + 14  用时,约1小时10分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学习解说
阿难! 上面十种所说狂乱的见解,都是由于行阴用心交亙而出现的,所以才有这十种错误知见。
有的众生固执迷惑而不能去思量它,于是在逄境逄缘时就迷惑而认定为胜解,还以为自己真的证得圣境或得到了真实功德,造作了大妄语,就会有堕无间地狱的果报。
因此,您们应当依照如来的教导,在如来灭度之后的末法中,来宣示这个正确的法义,普遍令所有众生都能够明白了悟,千万不要让魔有可趁之机,并保自己及他人的法身慧命销除息灭所有邪见,而且佛陀教导的正知正见来修行,开启觉性,明了真义,如此,才不会在通往无上道的过程中遭到阻碍,在修行上不要得少为足,最后让自己做到自觉觉他。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9-24 17:43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绦然隳裂沈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
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沈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
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学习解说
阿难! 这个修习正定三摩提的善男子,阴已穷尽、也都破除了,也就是,原本在行阴当中流动不停的生命,以及那种很微细的生命枢纽突然间毁坏,补特伽罗(有情众生)酬业深脉及感应也都完全灭绝,
表示即将快要接近妙觉真心了,就如同公鸡在清晨鸣叫的最后一声,这个时侯往东方看过去,就会看到破晓的曙光开始有显露出一点点光亮。

由于行阴已穷尽,识阴现前,此时六根寂静,不再有追逐六尘或放逸,内外明亮,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众生,这六根也就是生命生起的根本源由,然后,观察这个执着的源由即是诸类众生生起的因,于十方法界的众生都是如此的,不过,来到这个阶段,还是有一层幽秘还需要破除,还需要再继续努力往前迈进,这个称为识阴区宇。

如果这种群聚召来在一起的状态而能归于同中合一,就能销损磨灭六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就是合这六根于同一而成就,六根的作用就能通用、亙用而没有障碍,进而达到清净的相貌,十方世界及身心,此时就像琉璃一样,从内从外看起来都是那么的透明清澈,就称为阴尽,那么,此修行人则能超越命浊(谓于末世之际,人的寿命因烦恼、邪见等恶业增长、炽盛,而次第短缩)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如急流水,望似恬静,其实流急,细不可见,其实那种体性作用只不过是罔象虚无,并不是真实的,而众生却执着于颠倒妄想,以此为其根本。


虚静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ㄒㄩ ㄐㄧㄥˋ
内心恬淡寂静。《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北史.卷六四.韦孝宽传》:「晚年虚静,唯以体道会真为务。」

隳裂
huī liè
(隳:毁坏;崩毁。)
隳裂:毁坏;败坏。
© 汉典

纲纽
【拼音】gāng niǔ
【解释】1.犹纲纪,法度。
[国语辞典

补特伽罗
[佛光大辞典
梵语 pudgala()又作富特伽罗、弗伽罗、福伽罗。译为人、众生、数取趣、众数者。指轮回转生之主体而言。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乃外道十六知见之一。即「我」之异名。或单指人之意而言。佛教主张无我说,故不承认有生死主体之真实补特伽罗(胜义之补特伽罗),但为解说权便之故,而将人假名为补特伽罗(世俗之补特伽罗)。然部派佛教中,犊子部、正量部、经量部等,却承认补特伽罗为实有。又补特伽罗与人同义,如法蕴足论卷二将修行果位四双八辈称为四双八只补特伽罗。〔大般若经卷四○九、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大智度论卷三十五、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十三、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玄应音义卷二十二〕
(二) 耆那教中,解作物质之义。具有色、香、味、触,其本质特点为缺乏意识,分二类:一为地、水、火、风等原子,系永恒不可分的;另一类则为原子所构成之复合体。 p5270

六门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叫六门。

吠琉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物名)旧作毘琉璃,琉璃,鞞头梨,鞞稠梨夜等。宝珠之名。见琉璃条。

命浊
[佛光大辞典
梵语 āyu-kasāya。又作寿浊。为五浊之一。谓于末世之际,人的寿命因烦恼、邪见等恶业增长、炽盛,而次第短缩。浊,即指秽浊。烦恼与邪见为浊之本体;寿命短缩即为其所招致之结果,故称命浊。〔妙法莲华经卷一、菩萨地持经卷七〕(参阅「五浊」1201p3127

五妄想
[佛光大辞典
谓五蕴。()坚固妄想,即色蕴。众生之体、心、命等皆为妄想相之结合,诸想交固而成色身,故色身称为坚固妄想。()虚明妄想,即受蕴。众生由欲想,而好恶之二相损益现驰,此即受蕴无实体,本为虚妄,故受蕴称为虚明妄想。()融通妄想,即想蕴。心为虚妄,而能使动实有之身体,此心形二者由想融通,故想蕴称为融通妄想。()幽隐妄想,即行蕴。众生一生之中,其身体之变化无片刻停息,而幽然无觉,故行蕴称为幽隐妄想。()颠倒妄想,又作微细精想。指识蕴。众生之识(心)为虚妄颠倒,如急流之水望似恬静,其实流急微细而不可见,故识蕴称为颠倒妄想。〔首楞严经卷十〕 p1075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9-24 22:45
(15楼 + 16  用时,约1小时50分钟)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曶,能入圆元。
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
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学习解说
阿难! 您应当要知道,以下十种识阴魔境的状况现象: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由于破除了行阴,而接着进入了识阴的境界,已经灭了行阴的生灭流动之相,然而,于寂灭的精妙却还没有圆满。
这个时侯,能够令自己身上的六根根隔合开,也可以与十方众生在知觉上冥通,知道众生的根性,能进入圆元的境界,
若是于此所归之处而安立真常之因,认为这个就是胜解,那么,这个修行人就堕入了因所因执,
就成了和娑毗迦罗所归冥谛的同类外道,成了此外道的伴侣,迷失了佛菩提,亡失佛法的正知见。
这就是第一立有所得的心,成所归果,
这些违背了佛法的耳根圆通,也远离了涅槃之道,而生成外道种性了。


圆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谓十方众生知觉冥通而打成一片之处也。楞严经十曰:「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能入圆元。」

【娑毗迦罗
  亦云劫毗罗。此云金头或云黄发,食米脐外道。应法师云:旧言食米屑也。外道修苦行,合手大指,及第三指,以物缚之。往至人家舂谷簸(补过切)米处,以彼缚指,拾取米屑。聚至掌中,随得多少,去以为食。若全粒者,即不取之。亦名(音浮)鸠行,外道拾米,如鸠行也。
FROM:【翻译名义集】

冥谛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是为万物之本源,冥漠无谛,故曰冥谛,又云冥性。又为万物之本源,万差之诸法由此生出,故名自性,一名本性,亦云胜性。金七十论上曰:「自性者,或名胜因,或名为梵,或名众持。」百论疏上中曰:「所言冥谛者。旧云:外道修禅得五神通,前后知凡万劫内事,自八万劫外不能了知,故云冥。智度论云:觉谛者此是阴中识,外道思惟:此识为从因缘得,为不从因缘?若从因缘,因缘是何物耶?若不从者得此识,既思惟不能了知,便计此识从前冥漠处生,故称冥谛。亦名世性,一切世间以此冥谛为其本性。」楞严长水疏二上曰:「言冥谛者,或云冥性,或言自性。梵云僧伽奢萨呾罗,此云数论。立二十五谛,最初一谛名为冥谛,计以为常。第二十五名为神我,亦计为常。我思胜境,冥性却变二十三谛,为我受用。我既受用,为境缠缚,不得解脱。我若不思,冥谛不变。既无缠缚,我即解脱。名为涅槃。」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9-30 23:50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
摩酰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由于破除了行阴,而接着进入了识阴的境界,已经灭了行阴的生灭流动之相,然而,于寂灭的精妙却还没有圆满。
若是于此所归之处而览为自体的一部份,甚至于将全部虚空法界十二类的所有众生,误认为都是从我身中的某一类流出的,认为这个就是胜解,那么,这个修行人就堕入了能非能执,
就成了和摩酰首罗现无边身的同类外道,成了此外道的伴侣,迷失了佛菩提,亡失佛法的正知见。
这就是第二立能为的心,成能事果,
这些违背且远离了佛法的圆通,也违背了涅槃之道,因此就会生到大慢天,自以为宇宙万物及众生皆是由他所创造的。


【外道摩酰首罗论师
  此外道师,说果是那罗延所作,梵天是因,所谓梵天那罗延,乃至自在天,是生灭因。一切从自在天生,从自在天灭,名为涅槃。
FROM:【三藏法数】

【莫酰伊湿伐罗
 (天名)Mahes/vara,一作摩酰伊湿代罗,略名摩酰湿伐罗,摩酰首罗。摩酰者大,伊湿伐罗者自在,即大自在。位于色界顶上之天神名也。慧苑音义上曰:「摩酰首罗,正云摩酰湿伐罗。言摩酰者,此云大也。湿伐罗者,自在也。谓此天王于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故也。」智度论二曰:「摩酰首罗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骑白牛。」唯识述记一末曰:「若言莫酰伊湿伐罗,是大自在天。若长言摩酰伊湿伐罗,是事大自在天者也。如言佛陀是觉者。若言抱徒憨,是事佛者。」(参见:大自在天)
FROM:【佛学大辞典】

【涅槃城
 (譬喻)涅槃为圣者之所居,故譬之宫城。长阿含经四曰:「沸星得最上道,沸星入涅槃城。」楞严经十曰:「背涅槃城,生天魔种。」楞伽经三曰:「缘自觉了向涅槃城。」智度论二十曰:「诸法实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
FROM:【佛学大辞典】

涅槃城
[佛光大辞典
    涅槃,梵语 nirvāṇa。指相对于迷界之悟界。「涅槃城」一语,就经论所载,可归纳为二义:(1)乃譬喻之语,盖涅槃系证得不生不灭,到达安乐解脱之圣者所居,故以城为喻。如楞伽经卷三(大一六‧五OO中):「缘自觉了,向涅槃城。」大智度论卷二十(大二五‧二O六上):「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得到涅槃城。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皆以证悟后之境地称为涅槃城。并示空、无相、无作为涅槃因,能以智慧观此三门,或由三十七道品观诸法,即得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中,渐渐得成一切种智。(2)指极乐世界,盖极乐系无为之涅槃界,故为证涅槃寂静妙果之都城。如教内所习称之「毕命直入涅槃城」,即指命终后,往生极乐世界。然往生净土之首要条件为具有「深诚信心」,始能与阿弥陀佛相应。即信机、法二种,初信机,决定深信自身现为烦恼具足之凡夫,自无始劫来,漂溺五趣,循环不息,无有出离之缘;次信法,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成就四十八愿,摄受一切众生,无疑无虑,专念彼佛名号,上尽百年,下至一日或七日,仗彼佛之加被护念,定能往生极乐涅槃城。〔长阿含经卷四、楞严经卷十〕p5262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10-1 00:32
(17楼 + 18  用时,约1小时)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
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沈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
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由于破除了行阴,而接着进入了识阴的境界,已经灭了行阴的生灭流动之相,然而,于寂灭的精妙却还没有圆满。
若是于此所归之处(指识阴)而有所归依,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身心应该是从彼方所流出的,而且还以为十方虚空也应该都是从彼方所生起的,于是,就误认为彼方所宣流之处是真常之本体,是不生不灭的,
在生灭之中,衡加思量后去认定只有这个识阴是常住不变的,于是就迷失了不生灭,也一并迷失了生灭,就安住沈迷这样的一个邪见中,认为这个就是胜解,那么,这个修行人就堕入了常非常执,
就成了计自在天的同类,成了他的伴侣,迷失了佛菩提,亡失佛法的正知见。
这就是第三立因依的心,成妄计果,
这些违背且远离了佛法的圆通,也违背了涅槃之道,而生起了颠倒圆种之论。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10-1 21:34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
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
婆咤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由于破除了行阴,而接着进入了识阴的境界,已经灭了行阴的生灭流动之相,然而,于寂灭的精妙却还没有圆满。
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对于这个所知,他认为这个知觉是遍满十方法界的,所以他因为这个知觉就安立了一个邪见的见解,认为十方草木也都是有情众生的一部份,跟人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草木可以转变为人,而人死亡后还可以成为十方草树,这两者都是有知觉而没有区分的,认为这个就是胜解了,那么,这个修行人就堕入了知无知执,
就成了婆咤和霰尼(为邪见外道,执涅槃之无常,且计草木有命)所执着的草木有命且有知觉的同类外道,成了此两个外道的伴侣,迷失了佛菩提,亡失佛法的正知见。
这就是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
这些违背且远离了佛法的圆通,也违背了涅槃之道,而生成知见颠倒的种性了。


【私婆咤
 (人名)梵志名。略曰婆咤,译曰最胜。为邪见外道,执涅槃之无常,且计草木有命。涅槃经三十九曰:「复有梵志姓婆私咤,复作是言:瞿昙!所说涅槃常耶?」(已下广与佛对论涅槃之常无常)。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婆私咤,此云最胜,或云无上,亦同闍提,邪见宗也。」楞严经十曰:「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咤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同长水疏曰:「草木无知而执有知,故云知无知执婆咤霰尼,二外道也。涅槃云婆私咤及先尼,梵音小转,既执一切觉,即草木有命也。(参见:婆私咤)。」
FROM:【佛学大辞典】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10-1 23:23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
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
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五计着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由于破除了行阴,而接着进入了识阴的境界,已经灭了行阴的生灭流动之相,然而,于寂灭的精妙却还没有圆满。
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能够圆融、六根亙用,从中而得到随顺,他就认为这样就能圆满造化一切万物,因此,他就想到要去火中求得光明,乐于水中得清净,喜爱风中的周遍流转,观地中得成就,每种都有所尊奉崇敬的方式,
于是就以这些群尘,当作是本来之因,安立这就是常住不变的见解,那么,这个修行人就堕入了生无生执,
就成了迦叶波和婆罗门的同类外道,这两个外道是将自己的身心奉侍在这上面,服侍火神或崇敬水神,以为这样就可以脱离生死,也就成了此两个外道的伴侣,迷失了佛菩提,亡失佛法的正知见。
这就是第五计着崇事,迷失了本心而去追求外在之物,安立一个虚妄求因,所得到的果也同样是虚妄的
这些违背且远离了佛法的圆通,也违背了涅槃之道,而生成造化颠倒的种性了。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10-1 23:46

(19楼 ~ 21  用时,约1小时20分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
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由于破除了行阴,而接着进入了识阴的境界,已经灭了行阴的生灭流动之相,然而,于寂灭的精妙却还没有圆满。
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于圆明,想要把它虚化掉,也想把群尘全都给灭除,如此以永灭来作为自己归依之处,认为这个就是胜解了,那么,这个修行人就堕入了归无归执,
就成了无想天中和虚空神的伴侣,迷失了佛菩提,亡失佛法的正知见。
这就是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
这些违背且远离了佛法的圆通,也违背了涅槃之道,而生成断灭的种性了。


虚空神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神名)梵语舜若多Śūnyata,译曰虚空神。主空之神也。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10-2 22:06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
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七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由于破除了行阴,而接着进入了识阴的境界,已经灭了行阴的生灭流动之相,然而,于寂灭的精妙却还没有圆满。
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在识阴当中见到了圆满常住,就会想要让自己的色身也能够一样坚固且常住,同样也能精微圆满,于是就追求色身长寿,认为这个就是胜解了,那么,这个修行人就堕入了贪非贪执,
就成了阿斯陀求长命的伴侣,迷失了佛菩提,亡失佛法的正知见。
这就是第执着寿的根元,安立这个固守色身的妄因,而妄想追求长命不死的果报
这些违背且远离了佛法的圆通,也违背了涅槃之道,而生成妄想延长寿命的种性了。


【阿斯陀
  或云阿夷,此翻无比,又翻端正。大论云:阿私陀仙,白净饭王言:我以天耳,闻诸天鬼神说,净饭王生子,有佛身相,故来请见。王大欢喜,敕诸侍人,将太子出。侍人答王:太子小睡。时阿私陀言:圣王!常警一切,施以甘露,不应睡也。即从座起,诣太子所。抱着臂上,上下相之。相已涕零,不能自胜。王大不悦,问相师曰:有何不祥,涕泣如是?仙人答言:假使天雨金刚大山,不能动其一毛,岂有不祥?太子必当作佛。我今年暮,当生无色天上,不得见佛,不闻其法,故自悲伤耳。
FROM:【翻译名义集】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10-2 22:57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10-4 09:01 编辑

(22楼 + 23  用时,约1小时)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
是人则堕真无真执。
咤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由于破除了行阴,而接着进入了识阴的境界,已经灭了行阴的生灭流动之相,然而,于寂灭的精妙却还没有圆满。
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观察到命元是互通的,他却选择留在尘劳之中,唯恐自己的命元会有消失殆尽的一天,于是就开始坐拥莲华宫,广泛地变化出七种珍宝,还有很多的美女,放纵自己的内心,恣意地享受,以为这样就可以保有自己的命元如此,认为这个就是胜解了,那么,这个修行人就堕入了真无真执,
就成了咤枳(译结缚)迦罗(译我所作)这两类天魔的伴侣,迷失了佛菩提,亡失佛法的正知见。
这就是第发邪思因,立炽尘果,
这些违背且远离了佛法的圆通,也违背了涅槃之道,而生成天魔的种性了。


咤枳迦罗
[三菩提
基本解释
两类天魔。咤枳译结缚,迦罗译我所作。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10-4 05:17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10-4 05:19 编辑

二者皆以三界尘劳结缚,为其所作;以其能变化欲境,结缚众生故。
学习解说
两类天魔(咤枳和迦罗)皆以三界的尘垢劳恼来系缚众生的身心,令不得解脱及出离生死,
也就是天魔以尘劳当作他们生命延续的根本,他们以为这样自己的命元就可以永久保存下去(因害怕生命消灭的心理),因此他们就大作尘劳之事,
不仅如此,他们还想要增加他们的魔子魔孙的数量,续续繁衍、壮大其势力,所以就变化出种种欲望的境界来系缚众生的身心。


尘劳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烦恼之异名。贪瞋等之烦恼,坌秽真性,劳乱身心,谓为尘劳。维摩慧远疏曰:「烦恼坌污,名之为尘。彼能劳乱,说以为劳。」长水楞严疏一上曰:「染污故名尘,扰恼故名劳。」止观一曰:「尘劳即是菩提。」

尘劳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烦恼」之异称。意为尘垢劳恼指凡夫为世尘所垢染而身心劳乱。宗密《圆觉经疏钞》以二义解释云︰(1)尘为六尘境界,由其境界令心起烦恼而劳倦,故称烦恼为尘劳;(2)「尘」指污心,「劳」指勤苦,烦恼能污心且令勤苦,故名。此外,慧远《无量寿经义疏》卷上云(大正3796c)︰「五欲境界,有能尘坌,劳乱众生,名曰尘劳。」
〔参考资料〕 《中阿含》卷十九〈迦絺那经〉;《梵网六十二见经》;《大方等如来藏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

【结缚
 (术语)烦恼之异名。系缚心身不使解脱出离之义。维摩经佛国品曰:「稽首能断众结缚。」无量寿经下曰:「烦恼结缚,无有解已。」
FROM:【佛学大辞典】

结缚
[佛光阿含藏
结缚(sajyojana)(),烦恼之异名,因烦恼能系缚我人身心,使不得解脱,不得出离生死


相关学习:
人类起源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10-4 07:57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于命明中分别精麤,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
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
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由于破除了行阴,而接着进入了识阴的境界,已经灭了行阴的生灭流动之相,然而,于寂灭的精妙却还没有圆满。
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于命元的显现中去判断分别哪些是精微或粗糙,也厘清哪个是真实或虚妄,然后,他作出了一个邪思的见解,认为这些皆不离开因果业报的范畴内,所以就只求感应之事,以为这样才相应,但这反而违背了佛法的清净之道,
也就是所谓的,见苦断集而摒弃,证灭修道而欣羡,当居处在灭这种寂静的状态时,误认为自己的境界已经很高了,其实是得少为足,于是就不再继续精进修行,认为这个就是胜解了,那么,这个修行人就堕入了定性声闻(惟习声闻之因,而证声闻之果,更不进求佛道)
就成了无闻(无正闻慧)这种增上慢(未得未证而自认为已得已证)的伴侣,迷失了佛菩提,亡失佛法的正知见。
这就是第圆精应心,成为只静之果,
这些违背且远离了佛法的圆通,也违背了涅槃之道,而生成缠绕于空的种性了。


增上慢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未得未证而自认为已得已证。

疏决
1.亦作"踈决"2.疏浚;开通。 3.清理判决。
© 汉典

相酬
1.唱和;酬对。 2.报答;酬谢。
© 汉典

【定性声闻
  因果不易,名曰定性,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曰声闻,谓惟习声闻之因,而证声闻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声闻也。
FROM:【三藏法数】

【定性二乘
 (术语)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也,即五性中之前二性。
FROM:【佛学大辞典】

【定性
 (术语)在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各具唯一种子之众生曰定性,具二种或三种之众生曰不定性总不具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人天之有漏种子者,曰无种性。定性之中有三性,加以不定性无种性,则为五性,即法相宗所立之五性各别是也。
FROM:【佛学大辞典】

【定性
 指只有声闻或缘觉或菩萨之一种种子的众生,如果兼具二种或三种之种子的众生则叫做不定性,如果完全没有三乘之无漏种子,而只有人天之有漏种子的众生又叫做无种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种性
 各种的根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种性
  「二种性」楞伽经云二种性:种即能生之种,性即数习之性,非理性之性也。
  一、圣种性 谓声闻观五阴苦空,厌恶生死,忻求涅槃,则成声闻种性。缘觉观五阴缘起,修远离行,则成缘觉种性。佛即觉了五阴等法本来空寂,无生无灭,三惑俱遣,众德悉备,则成佛种性。经中不言菩萨种性者,菩萨所修之行,即成佛之种性,故不言也。
  二、愚夫种性 谓愚痴凡夫,于五阴诸法,及世间事,种种妄想分别,非有为有,无常计常,随事执着,则成愚夫种性也。
  「六种性」璎珞本业经云六种性:种性者,种别性分也。种即种子,有发生之义。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璎珞经对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而论,故有六种性。然性通六位,种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种,等觉虽在因,然胜前得称为觉,故不言种也。
  一、习种性 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故名习种性。
  二、性种性 谓十行菩萨,虽证本性真空之理,不住于空,而能分别一切诸法,化诸众生,故名性种性。
  三、道种性 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通达一切佛法,故名道种性。
  四、圣种性 谓前诸位,皆名贤位,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道,破无明惑,证入圣地,故名圣种性。
  五、等觉性 谓望后妙觉,犹如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是名等觉性。
  六、妙觉性 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性。
FROM:【佛学次第统编】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10-4 08:59
(24楼 ~ 26  用时,约1小时50分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
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十圆觉曶心,成湛明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由于破除了行阴,而接着进入了识阴的境界,已经灭了行阴的生灭流动之相,然而,于寂灭的精妙却还没有圆满。
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于圆融中的清净觉明,发研其中的深入微妙,误以为自己已达到了涅槃的境界,于是就不再继续精进修行,认为这个就是胜解了,那么,这个修行人就堕入了定性辟支
就成了缘觉独觉这类不回心向大菩提的同类,成为他们的伴侣,迷失了佛菩提,亡失佛法的正知见。
这就是第圆觉曶心,成湛明果,
这些违背且远离了佛法的圆通,也违背了涅槃之道,而生成有觉性圆明但不接受教化趣向涅槃的种性了。


五性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法相宗所立。一切众生之机类,分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
一、定性声闻,有可开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
二、定性缘觉,有可开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
三、定性菩萨,有可开佛果之无漏种子者。
四、不定性,有二种三种之无漏种子者。此中有四种:一、菩萨声闻不定,有佛果与罗汉果之二种子者。二、菩萨缘觉不定,有佛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三、声闻缘觉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四、声闻缘觉菩萨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与佛果之三种子者。
五、无性,无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可开人天果之有漏种子者。
如此五性各别,故谓之为三无二有。以配于法华经之三草二木。详见三草二木条。三无者:谓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与无性之三种,无佛种子而毕竟无成佛也。二有者:言定性菩萨与不定性之一分,以有佛种子而必可成佛也。
此五性各别之法门,为一宗之眼目,与华严天台之一乘家对抗者。玄奘慈恩于此,最为尽力。宋僧传四(窥基传)曰:「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则否。」见唯识枢要上本,义林章一末诸乘章,法华玄赞一,同学钞一之二。

五性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法相宗将一切众生的根机,分为五类,叫做五性。一、有可修成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声闻。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缘觉。三、有可修成佛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菩萨。四、兼有以上二种或三种的无漏种子,则将来所证之位,遇缘成熟,并不一定证何种果者,名不定性。五、并无以上三乘的无漏种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者,名为无性。

独觉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又名缘觉,或辟支佛,是于无佛之世靠自己觉悟的力量而脱离生死的人。



◎ 相关补充:

【以下经文节录自~ 道行般若经卷 后汉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译


佛言:「设使新学菩萨,与恶师相得相随,或恐或怖;与善师相得相随,不恐不怖。」


须菩提言:「何所菩萨恶师者,当何以知之?」

佛言:「其人不尊重摩诃般若波罗蜜者,教人弃舍去远离菩萨心,反教学诸杂经,随杂经心喜乐,复教学余经,若阿罗汉、辟支佛道法,教学是事,劝乃令讽诵,为说魔事魔因行坏败菩萨,为种种说生死勤苦,言:『菩萨道不可得。』是故菩萨恶师。」

(注: 楞严经第十卷上说: 小乘果位阿罗汉、辟支佛,如果不转发大乘菩提心,就是50阴魔的最后两种魔

讽诵就是读诵)】(详见 什么是恶师?什么是善师? ~ 道行般若经)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10-5 23:31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10-5 23:32 编辑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涂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沈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
【学习解说】
阿难! 上面十种在修习正定三摩提的过程中所生起狂乱邪思的见解,这都是由于心依止于迷惑,而于尚未圆满修证中却心生满足,皆是识阴用心交亙而出现的,所以才有这十种识阴魔境。

有的众生固执迷惑而不能去思量它,于是在逄境遇缘时就迷惑,各个皆以所贪爱或过去所熏习的而迷惑了当下的这一念心,就误认为自己已证得殊胜境界或得到真实功德了,于是,就将所得到的境界或所认知的视为毕竟所归安隐圆满之处,还说自己这样已证得无上菩提了,造作了大妄语,等到外道邪魔和这个修行人所感应的及业力终了后,就会有堕无间地狱的果报。这也就是声闻、缘觉不再继续精进及增上。

因此,您们应当依照如来的教导,在如来灭度之后的末法中,来宣示这个正确的法义,普遍令所有众生都能够明白了悟,千万不要让邪见魔有可趁之机,也不要将自己为自己造作祸患,然后,要让自己获得保全,或者让自己有补救的余地,销除息灭所有的邪缘,而且依佛陀教导的正知正见来修行,这样修行才会真正的成就,如此,才不会在通往无上道的过程中遭到阻碍。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10-5 23:55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10-6 00:06 编辑

(27楼 ~ 28  用时,约1小时15分钟)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
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学习解说】
这样的法门,其实是先前过去世无量无数劫中,数不尽的诸佛如来所说的,也是依着这样修行来成就的,终究获得无上佛果。
等到识阴都破除了、全都穷尽之后,当下现前的就是六根亙用,从这六根亙用之中,就能够进入菩萨的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就如同清净的琉璃,里面有一轮宝月,如是乃至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无上菩提,归无所得。
这都是过去诸佛世尊,于奢摩他中,以及毗婆舍那,觉悟明白并分析其中的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您们若是能够识得,那么,内心的尘垢就会被洗除,也就不会落于邪见。
等到这五阴魔都破除后,天魔也就自然摧毁破碎,大力鬼神也会落魄奔逃,魑魅魍魉再也不会出现,直到成就菩提之前,都不会有任何的障碍,即使自身下劣,也能转为增上或进步的方向,内心对于成就无上涅槃不再有迷闷。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10-6 04:40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
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学习解说】
对于诸末世的心愚根性钝的众生,若于修学禅那不通达明了,也不知佛陀在这方面的说法及教导,然而,却乐于修学三昧,如此,这样就有可能遭落于邪,
那要怎么办呢? 此时,可以一心劝说令使众生持诵楞严咒,倘若众生不能诵持,可以将楞严咒的经文写在禅堂上,或随身佩戴楞严咒在身上,那么,就算是一切诸魔也不能为之所动,
因此,您们应当要恭敬尊仰十方如来这个究竟修持进趣的最后轨则。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10-6 05:00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10-6 23:33 编辑

(29楼 ~ 30  用时,约30分钟)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
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
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
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净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学习解说】
这个时侯,阿难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听闻世尊的开示教诲,顶礼敬奉,于法记忆受持而不妄失,
在大众之中恭敬的询问世尊:「如世尊所说五阴的相状中,这五种其实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一念妄想心所致,可是我们过去都未曾得到世尊如此微细的开示,
这个五阴,若要破除的话,是一次一并销除的吗? 还是说是一个一个依着次第来破除的呢?
再者,这个五阴,每种的界限范围又是如何的呢?
恳请世尊大慈宣说,为开启会中所有一切大众清净心目,以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47.52.130.92/)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