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标题: 佛弟子净慧慈光[修行随笔]记录帖 [打印本页]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8-11 08:18
标题: 佛弟子净慧慈光[修行随笔]记录帖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8-12 08:05 编辑

修行随笔 2023.8.10

在末学学完《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
当天晚上梦到一位法师对末学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
末学知道这是要自己好好清净自心,收摄凡心,与佛心相应,方能早日恢复自性光明


梦中教导的内容是《楞严经》中卷五的经文: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经文说的是“大势至菩萨等,往昔劫中,于超日月光佛所,修念佛三昧,收摄六根,定心念佛,由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悟入圆通。故云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摘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关于【念佛三昧】
禅观之一。指以念佛为观想内容之一种禅定。亦即观念佛德或称念佛名之三昧。分为因行、果成二类。(一)因行念佛三昧,指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二者皆为观想念佛,反之,一心称念佛名,即为称名念佛。(二)果成念佛三昧,指上记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因行念佛三昧为“修”,果成念佛三昧为“发得”。观无量寿佛经(大一二•三四三中):“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中略)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大智度论卷七亦载,念佛三昧能灭除种种烦恼及先世诸罪。
 诸家所说此类三昧之相状、功能等虽皆通称念佛三昧,然诸佛有三世、十方之异,并有法、报、应三身之别,故“念”于观、称等有种种不同。据昙鸾之略论安乐净土义、道绰之安乐集等所说,专注且相续不断地念“念佛三昧”之相状或佛之神力,念佛之智慧、毫相、相好等,念其本愿,称名等,总称为念佛三昧。
 念佛之本意在忆念、追想,由内在之思忆表现于外者即为称念,称念配合深入之观想,于醒、梦、定等之际,皆念念不离佛,此亦称般舟三昧。又于文殊般若经,以专精修念佛一行,称为一行三昧。于华首经,以专修念佛之相好,称为一相三昧。(大品般若经卷五问乘品、菩萨念佛三昧经卷七、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乐邦文类卷二)p3211  FROM:【佛光大辞典】



[为什么要念佛?]
就像从小立志做大事,就会朝目标前进
因为佛有大智慧大慈悲,是真正觉悟者,
每个佛菩萨都曾经发过大愿,俱足大慈悲,
所以都是我们忆念学习成佛的目标,
因此我们一心念佛,仿效佛菩萨的大慈悲精神,
就像从小阅读伟人故事,受到精神的感染,
奋起向上,相由心生,业由心转,转凡成圣
透过时时忆想佛菩萨和念佛菩萨名号,仿效佛菩萨的精神,
我们由心性上逐渐改变,心常忆念佛菩萨的慈悲智慧和光明
借此逐渐由心改变我们的思想行为,真正逐渐把自己由凡夫转变佛
所以佛弟子应该随时念佛
而且透过实际念佛转凡心为佛心的过程,
得到和法界一切佛菩萨以及一切众生相应共鸣(认可与帮忙,就是所谓加持)
因此能逐渐成就佛法大事业,这种威力就是功德
所以念佛能成就大功德 ——
[初学解答] 为什么要念佛? 为什么要持咒? 为什么要诵经? 为什么要回向?

因此念佛不单单指称名念佛
还有观想念佛、忆念念佛、实相念佛等各种不同次第及方法
其实不论哪种念佛方式,都是要我们实修“转凡心为佛心的过程”
最终目的是通过“忆念佛菩萨的慈悲智慧和光明 借此逐渐由心改变我们的思想行为,真正逐渐把自己由凡夫转变佛” ,末学一定好好实修练习与体会,深深感恩!


相关阅读:
真念佛 ~ 佛藏经 鸠摩罗什译
念佛三昧~ 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
观佛实相 ~ 维摩诘所说经
正念诸法真实之相。是名念佛 ~ 菩萨念佛三昧经



以上,深深忏悔实修还很浅,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愿好好努力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0-21 09:20
修行随笔 2023.10.21

若人能观欲界无常,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悉无常,以是因缘,不求三恶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观已,见三不坚,
以不坚身易于坚身:礼拜供养,来迎去送,自手施与,亲执福事,是名以不坚身易于坚身。
以不坚财易于坚财:能自食用亦以布施,供给病瘦行路之人,供养沙门、婆罗门等贫穷下贱,是名以不坚财易于坚财。
以不坚命易于坚命:修于六念、慈悲喜舍,证四真谛,善能观察生老病死,明信善恶业之果报,定知恩爱当有别离,一切众生不得自在,未得圣道,生死力大,一切世乐常与苦俱,虽复受之,心不染着,犹如寒月求火自暖,虽复为之,终不作恶。修忍二施以润众生,深观苦乐其性平等。凡所发言,言则柔软,善化众生,令如法住,远离恶友,心无放逸,饮酒、博弈、射猎之事悉不为之,是名以不坚之命易于坚命。

这是昨天学习的经文,摘自《优婆塞戒经卷六 五戒品第二十二》
这段经文为我们解说的是如何用不坚固的身命财来换取坚固的身命财

阅读这段经文时,心中同时也生起了正念并得到加深和巩固
因为色身、寿命、世财都是无常变化的,所以我们现在拥有的身命财是不坚固的
色身:“谓父母所生之身,乃四大(地、水、火、风)假合而成,危脆不实,体非坚固,生灭无常,不可久存”
寿命:“谓人所受之命,虽寿夭不齐,皆同梦幻,体非坚固,焂忽无常,不可久保。”
世间财物:“谓一切世间财物,体非坚固,聚散无常,不可久保”

那么什么是坚固的身命财?是法身、是慧命、是法财,这才是坚固不坏的!
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或佛性:“又作如来性、觉性。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
慧命:“指法身以智慧为生命。如色身必赖饮食长养,而法身必赖智慧以长养。若智慧之命夭伤,则法身之体亡失”
法财:“即指佛法、教说等。盖精神之教法能滋润众生,为众生长养慧命之资粮,犹如世间之财宝,故喻称为法财”

由此想到:“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
是啊,要清楚明白此生人间一趟不是来享福和受乐的,而是来修行解脱和自利利他的,要借假修真,借境修行,这才是正途,才不枉人身一场

为什么人身难得?
就是在累世六道轮回中,多数的时间(劫就是时间单位)往往都是堕入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中受苦
只有很短暂的时间和机会,才有可能回到人道中投胎,成为人身
也因此应该把握成为人的时候,这时候才有机会好好学习佛陀所留下的经典,才能因此而修行解脱轮回之苦
所以才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这句话 ——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观念决定走向,正确的法界人生观,才能引导众生得到真正美好的未来

学佛修行而解脱轮回痛苦,这才是不论您在任何生命型态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可以提升您的心量和智慧,扩展您的视野和观念,让您解脱各种烦恼与痛苦,迈向美好的永恒 —— 修行会无聊或无趣吗?
世俗中有句话: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所以,大家应该珍惜当下每一寸光阴,好好努力

弟子净慧慈光在此深深忏悔累世无明深重业障!忏悔修行懈怠不精进!
弟子愿好好清净自心,认真学习佛经中宝贵的实修方法与智慧!愿早日恢复自性光明!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忏悔实修还很浅,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愿好好努力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0-24 16:39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0-24 23:17 编辑

2023.10.24 修行随笔

优婆塞戒经尸波罗蜜品第二十三~

菩萨具足四法后,还应当这样思惟:这四个法是圆满菩提道的最初根本地,所以叫做戒,戒又叫初地,也叫导地,也叫平地,也叫等地,也叫慈地,也叫悲地,也叫佛迹,也叫一切功德根本,也叫福田,因此有智慧的人应当受持禁戒不毁犯

这段经文讲到了持戒的根本和重要,由此想到持戒升天这则佛法故事(摘自《摩诃僧祇律法句譬喻经.卷一》):
佛陀时代,波罗脂国有二个比丘。
一日,听说佛陀在舍卫国大开法筵,演说妙法,
二人便相约一同前去听佛陀开示法要。
收拾了简单的行囊,二人便向舍卫国出发了。

烈日下,
二人挥汗如雨的低头疾行,走着走着,
觉得口干舌躁,但一路上却没有半点水源,
二人只得耐着口渴,继续往前走……

正当二人走得筋疲力竭,
突然,眼前一亮!
一口井就在前面不远处!
二人宛如沙漠逢甘霖般,欣喜地前去汲水。
当他们把水汲出井后,却发现水中有虫,

此时其中一位比丘,顾不得水中有虫,就迫不及待地一饮而下。
而另一位比丘,只是默然地站立于井边,
喝了水的比丘见状就问:
“你不也是很渴吗?为什么现在却不喝了呢?”
这位比丘答道:
“佛陀有制戒,水中有虫不得饮用,饮了即犯杀生戒。”
喝了水的比丘就相劝说:
“您还是喝了吧,不然渴死了,连佛都见不到,更别说听经闻法了!”
比丘听完,不为所动的说:
“我宁可渴死,也不愿意破戒而苟活!”
这位坚持不喝水的比丘就因此而丧命了。
但由于持戒的功德力,比丘往生后立即生到天道,
当天晚上就以神通力抵达佛所,顶礼佛陀,
佛为他说法,便得到了法眼净。

喝了水的比丘独自一人继续赶路,直到隔日才来到佛所,
一见佛陀,立刻五体投地的至诚礼拜。
佛陀以神通智慧力得知先前发生的事,他询问道:
“比丘!你从何处来?有没有同伴随行?”
比丘即一五一十的把路上发生的事禀告佛陀,佛即呵斥说:
“你这个愚痴的人!你虽然现在眼睛见到了佛,但是却没有真正地见到佛,那位持戒而死的比丘已先你一步来见我了。”
佛陀更进一步说:
“如果有比丘放逸懈怠,虽与我同住在一起,也能常常见到我,但我却不曾见这样的比丘;若有比丘离我数千里,能精进用功、不放逸,虽然彼此相隔千里之遥,而这样的比丘却能常常见到佛,而佛也常常得见比丘。”
比丘听完佛的教导,若有所悟,羞愧地顶礼而退。

善知识教导过:
戒律就像我们的师长父母,就像善知识,可以砥砺我们保护我们
有师长父母和善知识(戒律)的教导可以避免走错路 —— 戒是我们的善友,戒是我们的父母师长

故事中破戒比丘因为没有明白持戒与解脱的原理和意义,因此堕入低次第(或表法阶段)的修行中

那么持戒与解脱的原理及意义是什么呢,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戒律的制定原则大略如下:

1.违反世俗正当风气和法律、或会引起负面观感者,都不应该做,都应该约束,另外,用以管理僧团,制定僧俗礼节
2.会影响修行和禅定者,随修行次第增上,要逐渐消除细部的负面习气,才真有能力增上修行(观行、禅定)
3.会引起六道轮回的负面因果者,这也是要随修行次第而逐渐修正,逐渐戒除一切会堕入六道轮回的负面因子

总之,「戒律」就是帮助修行人能逐渐往「定」、「慧」增上次第而解脱轮回的规范
明白制定「戒律」的法性原理和原则,这样比较能往「定、慧」次第上得到圆满,才不会堕入表相和文字相的执着之中
但是,相反的,如果业障太重,定慧不足,那当然要先从戒律上好好努力。
对于比较有善根或慧根的人来说,基本上就不会去想或做那些负面的事情,
所以,这是心念、观念、思想、知见上的问题,也就是属于心量和心法的问题(也就是定、慧上面的问题)
这样的人基本上或根本上就不会去做那些犯罪或犯戒的「事」,所以当然就不会犯「戒」
对于在心念心量上或思想观念上次第较高的人或众生来说,
就算不用细部去明白或遵守各种戒律,也可能根本就不会犯戒,就如人不会像狗去吃屎
就像法律是为罪犯而订定的,戒律是对无法净心、违反解脱知见和世俗法的众生而订定的
所以,「楞严经」说:「摄心为戒」。也就是说,心才是戒的根本,如果戒相不戒心,那是本末倒置了,或没有落实到根本上。
对于心性清净的人来说,正因心量超越世俗一切,所以本心可以超越戒律之上,而达到「定」、「慧」的次第
也因此,就算不知道经文中的戒律文字和种种细则,也可能不会犯戒,(当然,一般人还是要尽量明白并遵守戒律)
因为戒律是因众生违反净心、解脱、世俗法而订定的,而符合净心、解脱知见、和世俗法的人,当然就容易在戒律的标准之上了
所以,这样的人有更崇高的心量和定性,可以修行更高次第的禅定观行和智慧法门,明白法界真相和一切法性 ——
「戒、定、慧」的法性原理

回说为什么具足四法,是圆满菩提道的最初根本地,所以叫做戒
因为这样的行者是摄心修行!因为“心才是戒的根本”!如此才能逐渐提升定、慧增上次第而解脱轮回


以上,是末学以当前次第的粗浅体会,深深忏悔实修还很浅,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愿好好努力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3-10-27 15:20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0-27 15:56 编辑

2023.10.27 修行随笔

优婆塞戒经业品第二十四之一

善生言:“世尊!诸佛如来未出世时,菩萨摩诃萨以何为戒?”
善男子!佛未出世,是时无有三归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
是十善法,除佛无能分别说者,过去佛说流转至今,无有漏失,智者受行。
善男子!众生不能受持修集十善法者,皆由过去不能亲近咨承佛故。

由这段经文可以知道原来十善法是过去诸佛流传至今的,而且诸佛如来未出世时,有智慧的人为求菩提道都修十善法,这让末学重新认识了十善法的重要!同时忏悔以前没有重视十善法的业障与愚痴!阿弥陀佛!

由此想到,[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此一四一句偈总括一切佛教,佛教之广海,摄尽于此一偈。
大小乘八万之法藏,自此一偈流出也。

其修行原理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就是要断除六道中种种观念执着的牵扯),是诸佛教 —— 自杀的因果和真相
就是先断恶修善,然后自净其意,就是透过心法的定慧观行,转凡心为佛心,这就是佛的教导,这就是佛教。——「转念」与「定、慧修持」的法性原理

要知道,
解脱六道轮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佛经上大都劝导由断恶修善来逐渐转化和达成

尤其我们还只是个初学者,
在基础精进实修的修行阶段
五戒十善是根本,这一定要尽快圆满,才能免去修行过程中干扰和障碍

所以一定要
[断杀][吃素](尽量晚上不外出,以免不小心撞伤或踏死众生,也避免邪恶非人鬼神干扰)
[戒盗](除了偷盗,请注意一些公家的小东西可能平常随意拿走或放入自己口袋,或占用公物)
[戒酒](1.断除贪着,2.以免丧失自制力而犯错酿灾,或引发非人鬼神干扰)
[尽量禁口,默念佛号](避免四种[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口业)
[远离外道和恶友](才能断除世俗[贪][嗔][痴],才能断除[邪见]和非人鬼神干扰)
避免引起夫妻正淫以外的一切行为

或许您们之中有人已经发心好好修行,但是却还没落实上述要点
这就会有干扰和障碍,会有累世宿业果报现前,边修边漏,难以圆满 ——
[必修]五戒十善

即使是大乘根器的人,
如果连最简单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都做不到,基础的「五戒」「十善」也做不到
就算俱备上面的「信心」和「发心」,但是根据实际情况,发现业障实在太深重
那就是虽有「大乘心」,但是,基础太差,仍要修学「大乘」和「小乘」的「共通法」,以补足基础「戒行」和「修行」
(附注:「大乘」和「小乘」的「共通法」就是「三十七道品」,这是基本的基础前行) ——
以「法性原理」看大乘和小乘根器

另外,经中还教导:
若于轻重戒中等生怖畏,虽遭恶时,不犯小戒,不令烦恼秽污其心,修集忍辱,当知是人则能具足尸波罗蜜。

这是在提醒我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无论是轻戒或重戒我们都应当同等对待和心生怖畏、严谨持戒...... 这样的人则能具足持戒波罗蜜!



以上,是末学以当前次第的粗浅体会,深深忏悔实修还很浅,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愿好好努力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47.52.130.92/)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