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79|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5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1362

[禅定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2-13 17:0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20 10:08 编辑

缘起: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为什么要深入佛经学习,因为:
关于[智慧]的增长
深入经藏就是最好的方式,这就是[闻慧]
透过深入经藏,就能听闻各种次第的正知见,学习各种解脱法门,且逐渐明白各种原理和相貌
由佛法正知见,就能逐渐舍弃或破除种种世俗的凡夫知见或邪见
这些正知见和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解脱知见),要不断的复习和思维,逐渐强化和深入,这样才能取代凡夫俗见
有了正确的观念和知见,戒律就不会像背公式那样困难,会因为观念而自然且容易的融入生活
所以,有正确的观念,戒律就容易自然达成,守戒就不会困难
然后由生活中去思维和体验这些佛法正见和观念,就能逐渐明白原理,成就解脱智慧,达成[思慧]和[修慧] ——
[戒定慧]与[定慧等观]

观修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实修,关于随文入观,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这个观就是摩诃止观的观,,,这有两个方向,,

第一是境相(境像),,就是有境像的观想,,
例如,观无量寿经讲的观想极乐世界或观想观世音菩萨等等,佛说这叫做正观
这种净观就是圆觉经讲的三摩钵提,,或,解深密经讲的毗婆舍那,是种差别观
这不仅用在观无量寿经的16观法,,其实任何佛经都可以随文观想进入当时法会的情境


第二是义理(第一义或实相),这个观就是智慧觉照,,就是圆觉经讲的禅那,于分别相中了无分别,,直见实相
当然,这个义理也可以不是那么难的,,可以是比较容易的内容,,这要看那本佛经讲的是什么
例如,十善业道经,就是安住于体会十善的心境,,如果是学习四无量心,,就安住体会慈悲喜舍


由以上两种观照,达成奢摩他(安住寂静,,是种无差别观),,就是止观的止
止观的顺序和种类,可参照圆觉经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清净光明佛


弟子净慧慈光发愿按照次序补齐以上所有佛经,故本次发心学习《观无量寿经》
祈请诸佛菩萨慈悲加持,让弟子能够入清净光明心随文入观和认真习经,了解九品往生的条件以及善恶次第差别,写出符合自己次第的白话解说,自利利他!


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5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1362

[禅定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12:0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5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1362

[禅定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12:11:09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时间3楼~6楼共用时4小时)


佛说观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全一卷。刘宋疆良耶舍译。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略称观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净土正依三部经之一。内容叙述佛陀应韦提希夫人所请,示现西方极乐净土,并说修三福、十六观为往生法。
 唐代善导谓此经以观佛三昧为宗,又以念佛三昧为宗。相对于净影慧远、嘉祥吉藏等诸师所立十六观皆定善之说,而立十六观之后三观为九品之散善。又谓佛虽广说定、散两门之益,然佛意唯在专称阿弥陀佛名号。又据下品下生之文(大一二·三四六上):“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解释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即指十声称佛,遂以散心称名为一切善、恶凡夫得往生之正定业;日僧源空即依其所说,创立日本净土宗。
 盖此经属于观经之一,与观佛三昧海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观世音观经等皆为同类型者,乃说观弥陀、观音、势至等三圣及极乐净土庄严之法。又于十六观中,以第九阿弥陀佛真身观为最重要之观行,经题亦依之而立。
 有关此经之翻译,诸经录、僧传说法不一。于出三藏记集卷四谓,此经之译者不详。梁高僧传卷三,以此经于刘宋时由疆良耶舍译出,僧含笔受;法经录以下之诸经录皆沿用其说。又历代三宝纪卷四、卷七,于疆良耶舍之译本外,另列举东汉、东晋两种译者不详之译本。
 注释本经之著作颇多,重要者有观无量寿经义疏二卷(慧远)、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智顗)、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吉藏)、观无量寿经疏四卷(善导)、观无量寿佛经图颂一卷(传灯)、观无量寿佛经约论一卷(彭际清)、观无量寿经扶新论一卷(戒度)等,其中以唐代善导之观无量寿经疏四卷,流通较广。(开元释教录卷一、卷五、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p6967 FROM:【佛光大辞典】




一、介绍法会地点及与会大众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学习解说]:

如是我闻(如是者,指经中所说之佛语,我闻者阿难自言也,佛经为佛入灭后多闻第一之阿难所编集,故诸经之开卷,皆置此四字。),一时(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众、三万两千位菩萨相聚在一起,文殊菩萨为上首(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5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1362

[禅定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12:12: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4 15:59 编辑

二、本经缘起:阿闍世王欲杀父亲频婆娑罗并关押母亲韦提希夫人,故韦提希夫人向佛求教:如何观清净业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大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乾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时目乾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学习解说]:

那时王舍大城有一位太子,名叫阿阇世,受到恶友调达(调婆达多)的教唆,将父亲频婆娑罗关押在一个黑暗的屋里,并下令任何人都不允许进去探望

国王的王后名叫韦提希,她对国王非常恭敬,王后将身体清洗干净后,将酥蜜和麨(干饭之粹屑),涂抹在身上,将葡萄浆装在璎珞中,秘密看望国王

国王吃完这些食物后,用水漱了口,然后恭敬合掌,面向耆阇崛山,远远的礼拜世尊,说到:大目乾连是我的亲友,愿他慈悲授我八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高广大床、不歌舞香饰、不过午食),这时目乾连像鹰一样快速飞到国王身边,每天如此为国王授八关斋戒,世尊还派遣尊者富楼那为国王说法,这样经过二十一日,国王因为吃了食物和听闻佛法的缘故,脸色和悦


名词解释:

【八戒斋】
(术语)又作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亦单云八戒。有二说:依俱舍论之说,则一杀生,杀有情之生命也。二不与取,取他不与之物也。三非梵行,男女之媾合也(与五戒中不邪淫不同)。四虚诳语,与心相违之言说也。五饮诸酒,饮酒也。六涂饰鬘舞歌观听,身涂香饰花鬘,观舞蹈,听歌曲也。七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坐卧于高广严丽之床上也。八食非时食,食非时之食(午后之食)也。离此八种之非法为八戒,然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犹如八正道中惟正见是正道,遂通谓之八正道也。依萨婆多论及成实论,智度论等之说则分涂饰香鬘与舞歌观听为二,总有九戒,此中前八者为戒,后一者为斋,故戒斋合而名八戒斋也。申言之,即依俱舍论,则八戒即八戒斋。依他论则八戒与斋法合为八戒斋也。但八戒必具斋法(不过中食),此八戒斋,为在家男女一日一夜受持之戒法,称为六斋或十斋日等者,谓受持此八戒斋之日也。俱舍论十四曰:“何等名为八所应离?一者杀生,二不与取,三非梵行,四虚诳语,五饮诸酒,六涂饰香鬘歌舞观听,七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八食非时食。”智度论十三曰:“一不杀生,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大床上,七不著华璎珞,不香油涂身,不著香薰衣,八不自歌舞作乐、不往观听,九一日一夜不过中食。”十善戒经曰:“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坐高广大床,七者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著香薰衣,八者不过中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麨】
(饮食)梵语,怛钵那。干饭之粹屑也。广韵曰:“麨糗也,糗音去久反,干饭屑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调达】
(人名)涅槃经三十三曰:“调婆达多。”观无量寿经曰:“调达。”法华经提婆品曰:“提婆达多。”同陀罗尼品曰:“调达。”具略之异耳。译曰天热。又译天授。(参见:提婆达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阇世】
(人名)又作阿阇贳。王名。旧称阿阇世。新称阿阇多设咄路Aja%tas/atru,译曰未生怨。佛在世之顷,摩竭陀国王舍城之治者。父名频婆娑罗,母曰韦提希。韦提希怀胎时,相师占之,谓此儿生必害父,因之名曰未生怨。未生以前结怨之意也。西域记九曰:“阿阇多设咄路王,唐云未生怨,旧云阿阇世,讹也。”又名婆罗留支。译曰折指。父王闻相师之言,与夫人共谋于生日从楼上落于地,而阿阇世仅损指未死,故名折指。法华文句五曰:“阿阇世者,未生怨,或呼为婆罗留支,此云无指。”同记曰:“言未生怨者,母怀之日,已常有恶心于瓶沙王。未生已恶,故因为名。无指者,初生相者言凶,王令升楼扑之,不死,但损一指,故为名也。”又名善见。涅槃经曰:“提婆达多语善见太子,言国人骂汝为未生怨。善见言:何故名我为未生怨?谁作此名?达多言:汝未生时,一切相师,占言是儿生已,必杀其父,是故外人悉号汝为未生怨。一切内人护汝心,故谓善见。”阿阇世既长,近恶友提波达多,幽囚父母。见观无量寿经。即位后并吞诸小国,威震四邻,建一统印度之基。后因害父频婆娑罗王之罪遍体生疮,至佛所忏悔,即平愈(见涅槃经十九),遂归依释迦。佛灭后,五百罗汉,结集佛说。王为之护法。佛教之兴。与有力焉。普超经曰:“阿阇世从文殊忏悔,得柔顺忍。命终,入宾吒罗地狱,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无生忍。弥勒出时,复来此界,名不动菩萨,后当作佛,号净界如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上首】
(术语)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或举其中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依经不同也。如无量寿经一万二千比丘众中举三十一比丘为上首,如观无量寿经三万二千菩萨众中举文殊师利一人为上首,如大日经十佛刹微尘数执金刚众中举十九执金刚为上首,而更于执金刚众中举金刚手秘密主(即金刚萨埵),一人为上首,大菩萨众中普贤菩萨一人为上首。白居易文曰:“莫不以为上首。”梁武帝诗曰:“出家为上首。”今谓首座为上首。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时】
梵语 ekasmim! samaye,巴利语 ekam! samayam!。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乃经典序文六种成就之一。金刚仙论卷一(大二五·八○一上):“既曰我闻,说必有时,故次云一时。然时有多种,或有一念时,有日夜时,有百年时,有一劫时,有春秋冬夏时。今言一时者,非此等时(中略)。虽言一时,不云某年某月某日说,故不知何时也。”又据天台观经疏之说,时有二种,即:(一)迦罗,乃短时之意。又称实时。(二)三摩耶,长时之意。又称假时。然不论时之长短、假实,于佛说一经毕时,总称一时。(大智度论卷一、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法华经文句卷一)p63 FROM:【佛光大辞典】

【如是我闻】
(杂语)如是者,指经中所说之佛语,我闻者阿难自言也,佛经为佛入灭后多闻第一之阿难所编集,故诸经之开卷,皆置此四字。又,如是者,信顺之辞也。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为第一,故诸经之首举阿难之能信而云如是。又外道之经典,开卷有阿(无之义)、伛(有之义)二字为吉祥之表,是诤论之本也,故佛教为避诤论列如是等之六成就。如是二字为信成就,我闻二字为闻成就。凡诸经之首有通别二序,通序称为证信序,中列六事。是佛入灭时告阿难使置于诸经之冠首者。出于集法藏经。佛地论一曰:“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探玄记三曰:“如是总举一部文义,谓指己所闻之法故云如是。”理趣释曰:“如是者所谓结集之时所指是经也,我闻者盖表亲从佛闻也。”智度论一曰:“问曰:诸佛经何以故初称如是语?答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中略)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注维摩经一:“肇曰:如是信顺辞,经无丰约非信不传,故建言如是。”法华文句一曰:“对破外道阿伛二字不如不是对治悉檀也。”法华义疏一曰:“立此六事为简外道,外道经初皆标阿伛二字,如来教首六事贯。”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是我闻】
梵语 evam! maya^s/rutam!,巴利语 evam! me sutam!。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为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梵 A^nanda)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之释尊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闻成就,又作证信序。(大智度论卷一、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华文句卷一上、注维摩诘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见:六成就)1266)p2366 FROM:【佛光大辞典】




时阿阇世问守门人:“父王今者犹存在耶?”时守门者白言:“大王!国大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学习解说]:

这时阿阇世问看守的人:父王现在还在吗?

守门的人回答说:大王,王后将身上涂抹食物,璎珞盛满葡萄浆带给大王食用了,尊者目乾连和富楼那每天来为国王说法

这时阿阇世愤怒的说到:我的母亲是贼,而且与贼为伴侣,还有出家的恶人,用咒术令恶王多日不死

随即拔出锋利的宝剑准备杀害自己的母亲韦提希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栴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学习解说]:

这时有一位大臣,名叫月光,他聪明且有智慧,礼拜阿阇世后说到:大王,我听过毗陀论经说,无始劫以来有各种贪图王位的人杀害父亲一万八千人,却从未听过杀害母亲的,大王今日杀母的行为,有污刹帝利种族,我不忍心看到这种情况发生,这种做法是栴陀罗(是位居首陀罗之下的贱民阶级。意译严炽、暴厉、执恶、暴恶、屠者、杀者,或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我们也不便留下这里了

这时两位大臣用手按剑退出来,阿阇世感到惊怖恐慌,问耆婆说:你也不为我效劳了?
耆婆回答:大王,千万不要杀害母亲
阿阇世王听到后,忏悔自己的杀母之心,马上收起宝剑,保证不再杀害母亲,然后命令手下的人,将母亲关到深宫,从此不让她出来


名词解释:

【旃陀罗】
是印度种姓之一,是位居首陀罗之下的贱民阶级。
又作旃荼罗、扇提罗、旃提罗。意译严炽、暴厉、执恶、暴恶、屠者、杀者,或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百度百科

【四姓】
梵语 catva^ro varN!a^h!,巴利语 catta^ro vaN!N!a^。又作西域四姓、四种姓、四姓种、四品人。指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一)婆罗门(梵 bra^hmaN!a),译作净行、承习。又作梵志、梵种、梵志种、婆罗门种。乃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之司祭阶级,为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二)刹帝利(梵 ks!atriya),译作田主。又作刹利丽、刹利种。乃王族及士族之阶级,故又称王种。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于佛典中,则多以其为第一位。(三)吠舍(梵 vais/ya),译作居士、商贾、田家。又作毗舍、鞞舍、工师种、居士种。乃从事农、工、商等平民阶级,为四姓中之第三位。(四)首陀罗(梵 s/u^dra),译作农。又作输陀罗、戍达罗、戍陀罗、首陀、恶种、杀生种。乃指最下位之奴隶阶级,终身以侍奉前述三种姓为其本务。又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之权,死后得再投生于世,称为再生族。反之,首陀罗既无权诵经、祭祀,亦不得投生转世,故称一生族。
 经论中载有四姓出自梵天之诸种传说,如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四、摩登伽经卷上、翻译名义集卷一等载,此四种人妄计从梵天而生,故又称梵生四姓,即:婆罗门自计从梵天之口生,刹帝利自计从肩生,吠舍从脐生,首陀罗则从足生。
 就四姓之起源而论,可溯至梨俱吠陀时代,由雅利安人(Aryans)入侵印度后,造成征服者与原居民间的尊卑之分,由此逐渐演变成职业之分化、世袭等现象,而此制度之确立,或延至梵书时代,以该时代始形成婆罗门至上主义。
 释尊即生于四姓中之刹帝利族,然释尊却否定种姓阶级制度,认为四姓若归依佛教,则皆为释种,无有差别,如四河入海,悉成咸味,此思想在印度宗教史上具有重大之意义。
 此外,据中阿含卷三十九婆罗婆堂经载,刹利、梵志、鞞舍等三种姓之人出家为沙门,以勤修梵行,而成为三姓外之第四沙门种。又据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卷下载,于刹帝利境界、婆罗门境界、毗舍境界、首陀境界、沙门境界等五类境界中,以沙门为最尊最上。系于四姓以外,另立沙门种姓。(杂阿含经卷二十、长阿含卷六小缘经、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大楼炭经卷六、起世经卷十、杂阿毗昙心论卷三、成实论卷七、大唐西域记卷二、释氏要览卷上)((参见:雅利安人)5322、“种姓制度”5867)p1705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5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1362

[禅定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12:13: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5 13:08 编辑

1、韦提希夫人被关押深宫后,反观阎浮提众恶充满,故生出离心,愿往生无忧恼处(西方极乐世界)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揵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

[学习解说]:

这时韦提希被关押在深宫,面容憔悴,远远的面向耆阇崛山,礼拜释迦牟尼佛,说到:如来世尊在世的时候,常常派遣阿难来慰问我,今日我感到非常忧愁苦恼,世尊威德深重不能得见,愿世尊派遣目连尊者、阿难尊者与我相见

说完这些话后,泪如雨下,远远的向佛顶礼,王后还没抬头的时候,世尊在耆阇崛山已经知道了韦提希的心念,马上派遣尊者目连和阿难从空中而下,来到王后的身边



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在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学习解说]:

当韦提希礼拜后,抬起头来的时候,见到释迦牟尼佛身放紫金色光明坐在百宝莲花上,目连尊者在佛的左边,阿难尊者在佛的右边,帝释和梵王都在虚空中,撒落天花,供养释迦牟尼佛

韦提希见到佛世尊后,五体投地,哭泣的对佛说:世尊,我往昔作了什么罪业,今生生了这样一个逆子?世尊又是什么因缘让我与提婆达多成为眷属?

惟愿世尊慈悲为我解说,消除我的疑惑,我要往生到一个没有忧愁和烦恼的地方,不要待在阎浮提这个五浊恶世了,这里充满了地狱、饿鬼、畜生种种不善的恶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日我诚心向佛求忏悔,愿佛教我正观清净业处(凭著纯善的业因所生之处,亦即净妙的佛土)

[学习笔记]:

1、深深感恩,随着经文学习到韦提希夫人抬头见到释迦牟尼佛身放紫金色光明坐在百宝莲花上,目连尊者在左,阿难尊者在右时
末学也被带入其中,眼含泪水,凝望空中,感恩释迦牟尼佛和两位尊者悉知悉见众生心、满一切众生愿,每次想到诸佛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与愿力!末学既感恩又感动,同时还有深深的惭愧!愿效仿诸佛菩萨好好清净自心,自他兼利,一同远离黑暗,契入法界无量光明!


2、由韦提希夫人对阎浮提五浊恶世生起的出离心,想到善知识下面这段教导:
在不同次第的佛经,佛陀会有不同的教导,这是因为众生的根器、业障、修行次第不同,
因此,对于苦的来源、认知和承受以及转化能力也都不相同,所以,相应的法门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必须要按照次第说法和修行
例如:对于小乘根器,佛陀以小乘经、法来教导,对于大乘根器,佛陀则告诫初学的大乘行者不可堕入小乘解脱道


因此,佛陀对于「一般娑婆众生」和「小乘行者」说:「苦集灭道」,诸行无常,一切皆苦(有受皆苦)
这是因为这类众生常因世俗表相而苦,因为内心对外在的贪欲无法满足而苦,因此,必须舍欲才能离苦
所以,对于这类根器众生,佛陀教导:「出离心」和「解脱道」,以远离世俗和「无我」「空」解脱世俗苦


对于大乘发心的行者来说,则能超越世俗表相和苦,而着重在「正向心」和「精神的次第」上面
所以,对于「初学的大乘菩萨根器行者」,则教导:在心量上,以「慈悲喜舍」大乘四无量心,不畏诸苦而能入世普渡众生
在观行上,有许多不同于小乘的观行禅定方法,主要以「清净、光明、喜乐」为主,「小乘」则以「苦观」和「空观」为主


然后对于「累世久修的菩萨行者」,则讲佛法甚深实义「不二」「中道」法门。
由上面的说明可知,上面这三种不同次第的行者,对于苦也有不同的认知,所以修行或观行的方法也不同。
「一般娑婆众生」和「小乘行者」因为被苦所着,所以,以「体认世间苦」和「以空离苦」为修行
对于「初学的大乘菩萨根器行者」,则以「入世超越世间苦」和「发无量心」「行无量门」为修行
对于「累世久修的菩萨行者」来说,则以「不二」「中道」圆满成佛为主。
也因此,如果深入经藏,就会发现有不同次第的教法。——
以「法性原理」和「众生性」来看『苦行』的真假与可否

回说根据众生次第不同,
有[出离心]也是好事情,因为能帮助解脱,也能帮助往生
所以[出离心]属于[解脱心],也就是[出离心]比较是属于[小乘心]
这是因为出离的原因是来自[害怕轮回(苦)]和[恐惧轮回(苦)] —— 法门实修帖
426#
小乘的思想环绕在苦上面,
因为畏苦,所以离苦,所以是出离心厌世心
所以思维世间一切是苦,一切都是生灭无常,一切都不实都是空
所以小乘追求厌世离苦的小乘空境涅槃

反观大乘思想,则完全不同
大乘的思想在于空有不二,在于佛性(涅槃经:常乐我净)
所以是清净心慈悲心欢喜心平等心光明心无畏心勇猛心

大乘菩萨普渡众生,所以为了众生入六道而不畏苦,自性光明自在,于外则广行方便
大乘的涅槃则是离空有两边的真正大涅槃 ——
[探讨]小乘是大乘的基础? 2#
所以末学常说[[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 法门实修帖 426#

名词解释:

【清净业处】
(术语)净妙之佛土,为以纯善之业因而生之处,故名为清净业处。观无量寿经曰:“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同慧远疏曰:“净妙佛土,纯善所归,是故名为清净业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清净业处】
凭著纯善的业因所生之处,亦即净妙的佛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释梵护世】
(天名)帝释,梵王,为护持世界佛法之天神,故云护世。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5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1362

[禅定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12:14: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4 15:39 编辑

2、世尊放光令韦提希夫人亲见十方诸佛净妙国土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花;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颇梨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从眉间放出金色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世界,然后在佛头顶上变化一个金台,如同须弥山那么高

十方诸佛净妙国土都在金台中显现出来,有些国土是七宝合成;有些国土全都是莲花;有些国土有如自在天王的宫殿(在色界之第四禅);有些国土有如玻璃镜;十方国土都在金台中显现,佛令韦提希夫人见到这无量无边的清净国土


名词解释:

【颇梨】
梵语 sphat!ika,巴利语 phalika。为七宝之一。意译水玉、白珠、水精。又作玻璃、玻璃、颇胝、颇置迦、破置迦、萨颇胝迦、娑婆致迦、塞颇致迦、窣坡致迦。其质莹净通明,有紫、白、红、碧等多种颜色,其中,以红色、碧色最珍贵,紫色、白色次之。据增广本草纲目卷八载,玻璃本作颇黎,光莹如水,坚实如玉,故又称水玉。
 又据大智度论卷十载,颇梨产于山窟,经千年而冰化成颇梨珠。然玄应音义卷二十则谓,西域暑热,水分稀少,不可能冰化而成,仅为石之类而已。又该珠有火珠、水珠二种,日宫殿与月宫殿即分别由火珠、水珠所形成。(慧苑音义卷上、玄应音义卷二、卷六、慧琳音义卷四、卷四十一)p5949 FROM:【佛光大辞典】

【自在天宫】
(界名)在色界之第四禅。自在天王之宫殿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学习解说]:

这时韦提希对佛说:世尊,这些佛土虽然都很清净且光明,但是我只想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惟愿世尊教我思惟和正念观照

这时世尊露出微笑,从口中放射出五色光明,一一光明遍照频婆娑罗王的头顶,虽然大王住在黑暗的屋子,但是心眼(指藉禅定之力可透见障外之色,照了诸法。即不依肉眼,亦不依天眼,由定力之故,能照见他方佛国诸佛及佛土之庄严,或能觉知己身内之种种不净)无有障碍,大王远远的顶礼世尊,自然成就了阿那含果(华言不来,即第三果也。谓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


名词解释:

【阿那含果】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即第三果也。谓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心眼】
指藉禅定之力可透见障外之色,照了诸法。即不依肉眼,亦不依天眼,由定力之故,能照见他方佛国诸佛及佛土之庄严,或能觉知己身内之种种不净。据观无量寿佛经所载,频婆娑罗王受其子阿阇世幽禁时,曾以心眼遥见世尊。(观佛三昧海经卷三、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般舟三昧经、法华经玄义卷四上、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卷四)p1407 FROM:【佛光大辞典】

【心眼】
(术语)观念之心,能照了诸法,故曰心眼。观无量寿经曰:“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往生要集中本曰:“行者以心眼见于己身,亦在于彼光明照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频婆娑罗王】
频婆娑罗,梵名 Bimbisa^ra,巴利名同。又作频毗娑罗王、频头娑罗王、频浮婆王、民弥沙啰王、瓶沙王、萍沙王、瓶沙王。意译影胜王、影坚王、颜貌端正王、谛实王、光泽第一王、好颜色王、形牢王。即与释尊同时代之摩揭陀国王。为西苏纳加王朝(梵 S/ais/una^ga)之第五世。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巴 Vedehi^),生一太子,即阿阇世王(梵 Aja^tas/atru)。
 频婆娑罗王与夫人均归依释尊,深信佛法。在释尊证道之前,王曾祈请释尊于得道后先至王舍城受其供养,释尊默许之。后释尊证得佛果,即先至王舍城说法,王亦于迦兰陀建竹林精舍,供佛弟子止住,供养僧伽,护持佛教,为最初之外护者。晚年并于宫殿内之塔寺安置释尊之发、爪而礼拜之,后以太子阿阇世王篡夺王位,而卒于狱中。(中阿含卷十一频鞞娑逻王迎佛经、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九师子吼菩萨品、四分律卷三十三、大智度论卷二、俱舍论卷二十九、大唐西域记卷八)p6364 FROM:【佛光大辞典】

【正受】
梵语 sama^patti,巴利语同。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三摩[足*我]。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观经玄义分(大三七·二四七下):“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或谓正受为三昧、三摩地(梵 sama^dhi)或禅定之异名。
 盖正受新译“等至”,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六二载,等持、三摩地、等至三者有异,以等持仅通于有心定,等至则广通有心、无心定。俱舍论卷二十八,以四禅、四无色定为等至。大乘义章卷十三,以灭尽定、无想定之无心定为等至。又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及智顗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等,就观无量寿经中所说“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之语有所论述,谓散善之三福业为思惟,定善之十六观为正受。(杂阿含经卷十七、旧华严经卷十一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品、菩萨地持经卷九、解脱道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杂阿毗昙心论卷七)((参见:三昧)580、“三摩钵底”673、“定”3171)p1989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5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1362

[禅定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13:12: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5 13:20 编辑

(本次学习:增补5楼内容+7楼~10楼共用时4小时)


3、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当修三种福(即净业)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韦提希夫人:你知道吗,阿弥陀佛离这里并不远,你应当一心忆念阿弥陀佛,观想极乐世界以及修行清净的善业而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们,我今日就为你广说种种譬喻,也为将来一切凡夫众生通过修行清净的善业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当修三种福: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要心怀慈悲、不杀生,修十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二、要归依佛、法、僧三宝,要守持戒律,要行住坐卧有威德和仪则
三、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劝导其他众生一同修行
能做到以上三件事(三种福),就叫做净业(清净之善业)


名词解释:

【威仪】
(术语)坐作进退有威德有仪则者。法华经序品曰:“又见具戒,威仪无缺。”观无量寿经曰:“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戒疏一下曰:“行善所及,各有宪章,名威仪也。威谓容仪可观,仪谓轨度格物。”左传曰:“有威可畏谓之威,有仪可则谓之仪。”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威仪】
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归依】
梵语 tri-s/araN!a-gamana,巴利语 ti-saraN!agamana。又作三皈依、三归、三自归、三归戒、趣三归依。归依一词,含有救护、趣向之义。三归依即归投、依靠三宝,并请求救护,以永解脱一切苦。即指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系成为佛教徒所必经之仪式。释迦牟尼成道后,尚未有僧宝之时,则仅授佛、法二归戒。据五分律卷十五载,最早受三归戒者为耶舍比丘之父。
 三归依可分二种:(一)翻邪三归,翻邪道而入正道时,所受之三归。(二)受戒三归,有五戒三归(在家信徒受五戒前,必先受三归)、八戒三归(受八斋戒前,必先受三归)、十戒三归(受十戒成为沙弥、沙弥尼前,必先受三归)、具足戒三归(受具足戒成为比丘、比丘尼前,必先受三归)等四种。若谓五种三归时,则是此四种三归加上翻邪三归。
 关于归依三宝之旨趣,俱舍论卷十四谓,归依三宝能永远解脱一切之苦。大乘义章卷十举出三义:(一)为远离生死之恶不善,(二)为求出世涅槃,(三)为利益众生。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谓,三归之用,正破三邪、济三涂、接三乘、出三有;而佛法以此三归为本,通一切戒品及诸出世之善法。
 于大智度论卷一、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大乘起信论、佛地经论卷一、阿毗昙心论等之文前皆列举出三宝归敬之文,用表对三宝之敬礼稽首。此外,受三归仪式时,须随戒师之教,唱念“三归三竟”之文。毗尼讨要卷五(卍续七○·一七六下):“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湛然之授菩萨戒仪(卍续一○五·五下):“弟子某甲愿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三说);弟子某甲愿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日僧源信于其选择本愿念佛集谓,三归依可分为大小二乘之别,“尽形寿”者为小乘之三归,“尽未来际”者为大乘之归依。
 另据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本载,“归依”与“敬礼”有七种之别:(一)归依唯局于身语二业,敬礼赅通身语意三业。(二)归依具归三宝,其境较广;敬礼唯敬一尊,其境未广。(三)归依有其限齐,故必云“尽未来际”;敬礼但举心虔仰即可,故或久或暂,不为所限。(四)归依情恳,必有表业与无表业;敬礼但有善表业即成。(五)归依必合身语二业,其义较重;敬礼仅具一者即成。(六)归依带相,故唯在欲、色二界;敬礼可通欲、色、无色等三界。(七)归依观真理而成,其义较胜;敬礼重贤善即成,其义较次。(长阿含经卷十一、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五、胜鬘经、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二、十诵律卷五十六、有部毗奈耶卷四十四、大智度论卷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卷一二四、十住毗婆沙论卷七)((参见:三宝)700)p688 FROM:【佛光大辞典】

【净业】
(术语)清净之善业也。又往生西方净土之业因也。观无量寿经曰:“此三种业: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业】
<一>指清净之行业。又作清净业。即世福、戒福、行福之三种福业。据观无量寿经载,此三福业为:(一)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福为众生往生之正因,亦为菩萨之净佛国土之无漏修因,故称净业。
 又观无量寿经经文中“谛观彼国净业成者”一语,各家解说不同:(一)据隋代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本载,彼国系指彼土之依报,净业成者系指彼土佛菩萨及往生人等之正报。(二)宋代元照之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中,以彼土之依、正二报,总为净业所成。(三)善导之观经序分义,主张众生根机有定、散二种,如来方便开显三福,以应散动之根机;而谓“欲生彼国”旨在揭示“所归”之意义,谓“当修三福”则特为揭示“行门”之意义。(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吉藏))
 <二>(655~712)唐代念佛僧。东兆(河南洛阳)人,俗姓赵。名象。字净业。幼慕法,出家后登法座,能分析观经及疑论(或系怀感之净土群疑论)之微旨,阐扬念定生因之要旨,并阐扬如来之密藏、菩萨之空门,禀其归戒者日多。又周饰净场,招高僧讲诵经典,大兴法会,施法财达二十余年。后为长安香积寺主,延和元年示微疾,六月,诫悔门人,端坐念佛而入寂,世寿五十八。建塔于善导之墓域内,门人思顼等集录遗编,毕彦雄撰大唐龙兴大德香积寺主净业法师灵塔铭并序。依香积寺建于善导墓侧,及师葬于善导墓域推测,师或为善导之弟子或私淑者。(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东域传灯目录卷上、净土依凭经论章疏目录、长安图志卷十二、大清一统志卷一八○)
 <三>(1187~1259)日本律宗僧。山城人。早年出家,于园城寺、奈良修学显密二教。后来宋,专研律学,历十余年归日,建戒光寺,复再度来宋。后于太宰府建西林寺,于京都建东林寺,晚年专修念佛。日本正元元年示寂,世寿七十三。p4706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5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1362

[禅定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13:12:45 | 只看该作者

4、这三种福也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修行净业的正因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学习解说]:

佛告诉韦提希夫人:你知道吗,这三种业(三种福),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修行净业的正因(主要的原因叫做“正因”,若是次要的助力则叫做“缘因”)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夫人:认真听!认真听!仔细思惟!如来今日要为未来一切被烦恼缠缚的众生宣说清净善业

韦提希,你的问题非常好!阿难,你要严谨受持并广为众生宣说我所讲的话,如来今日就教韦提希及未来一切众生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令大家在佛力加持下见到清净的极乐净土,就像在镜中见到自己的相貌一样,令所有见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心生欢喜,快速获得无生法忍(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


名词解释:

【正因】
主要的原因叫做“正因”,若是次要的助力则叫做“缘因”。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生法忍】
梵语 anutpattika-dharma-ks!a^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又作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为三忍之一,仁王经所说五忍之第四。大智度论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卷十二(大四四·七○一中):“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
 据大智度论卷八十六载,于声闻之八人地乃至已办地、辟支佛地等观四谛,一切智断仅得菩萨无生法忍之部分,苦集灭道之四谛实乃分别诸法实相之一谛,以声闻为钝根,故观四谛而得道;以菩萨为利根,故直观诸法实相而入道。由此可知,无生法忍,即声闻于入见道位时见四谛之理;菩萨则于入初地时谛认诸法无生无灭之理,以住不退转地。
 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载,不退转地之菩萨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得本性、自然、烦恼苦垢三种之无生忍:(一)本性无生忍,又作本来无生忍。谓观遍计所执之体性均无,而忍知本性无生者。(二)自然无生忍,谓观依他之诸法因缘生,忍知非自然而生者。(三)烦恼苦垢无生忍,又作惑苦无生忍。谓诸法实性之真如法性,系安住无为与一切杂染不相应,忍知本来寂静者。此乃忍知三无性之理,故称无生忍。又六十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地品”谓,第七地之菩萨,三业清净,修无相行,得无生法忍,照明诸法。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行品列举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等五忍,前四忍分上、中、下三品,而寂灭忍仅分上、下二品,信忍之三品配初、二、三地,顺忍之三品配以四、五、六地,无生忍之三品配以七、八、九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四九转不转品、无量寿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二十六、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入楞伽经卷三、成唯识论卷八、大智度论卷六、卷十五、卷七十三、净土论卷上、大乘义章卷十四)((参见:三法忍)571、“五忍”1097)p5079 FROM:【佛光大辞典】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学习解说]:

佛告诉韦提希夫人:你现在还是凡夫身,因为心念不清净,没有得到天眼通,还不能见到遥远的事情,但是承蒙诸佛菩萨慈悲加持和善巧方便,可以帮忙令你得见

这时韦提希对佛说:世尊,我今日承蒙佛力加持已经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如果将来佛灭度后,生活在五浊恶世造作种种不善的众生,以及被种种苦报逼迫的人,要怎样才能见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呢


名词解释:

【天眼】
(术语)五眼之一。为天趣之眼,故名天眼。以色界四大所造清净之眼根前知粗细远近一切之诸色,及众生未来生死之相者。此有修得生得之二种,在人中依禅定于肉眼上彼修得净眼者,谓为修得之天眼,生于色界诸天自得此净眼者,谓为生得或报得之天眼。智度论五曰:“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二者从修得。”大乘义章二十本曰:“天趣之眼,故名天眼。”观无量寿经曰:“未得天眼,不能远观。”无量寿经下曰:“天眼通达,无量无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5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1362

[禅定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13:13:11 | 只看该作者

5、佛教导韦提希夫人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

(1) 日想观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韦提希夫人:你们应当心系一处,专心忆念西方

如何观想呢?所有观想的人除了天生眼盲,其他有眼睛的人都能见到日落

观想者面向西方坐下,仔细观看降落的太阳,令心安住在太阳上,不要想别的事情,观看这轮太阳就像一面悬挂的鼓,然后再练习不论闭眼、还是睁眼都能见到这轮太阳,这是日想,叫做初观,如果能这样观想者叫做正观,不是这样观想者叫做邪观


名词解释:

【日想观】

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十六种观法之一。又作日想、日观,或日轮观。出自《观无量寿经》。此法以观落日而知极乐净土的方位,或想极乐净土的光相。如《观无量寿经》云(大正12·341c)︰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善导《观经疏》〈定善义〉说明观日有三意︰先令观日,藉以知西方极乐的方位;又藉黑、黄、白三种云的障蔽落日不令明照,使众生知晓业障也有如是轻重之别,此谓之‘日观三障’。既知业相则当勤心忏悔。末了则由观日之光相,想知净土的光明照曜之相。由此可知,日本当麻曼荼罗日想观图中描绘的黑、黄、白三种云,乃依善导之说。

古来修行此观者亦颇常见,如《镡津文集》卷十二所载,遵式于杭州天竺寺之东建日观庵,修净业。又,《佛祖统纪》卷十四〈思照传〉载,思照于所居德云庵之后筑一小阁,作为观落日之处。

如上所述,作日想观时可能出现黑、黄、白三色云(障碍),是为‘日观三障’。此三障之生,是由于自身的罪业显现而蔽障净心的对境。善导《观经疏》〈定善义〉详说其相,其文云(大正37·262a)︰
‘乱想得除,心渐凝定,然后徐徐转心谛观于日。其利根者一坐即见明相现前。当境现时,或如钱大,或如镜面大,于此明上即自见业障轻重之相。一者黑障,犹如黑云障日;二者黄障,又如黄云障日;三者白障,如似白云障日。此日犹云障,故不得朗然显照,众生业障亦如是。障蔽净心之境,不能令心明照。’

同疏中并揭示见此相时的忏悔法。此法即︰严饰道场,安置佛像,清净洗浴,着净衣,烧名香,表白诸佛一切贤圣,向佛形像至心忏悔现在一生乃至无始以来身口意所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等罪。极须悲涕雨泪深生惭愧,内彻心髓,切骨自责。如此忏悔完后,复依前坐法安心取境。境若现时如前,三障尽除,所观净境朗然明净,此名顿灭障。一忏罪障即净尽,此为利根人。如果一忏仅除一障或二障,此名渐除而不名顿灭。

[参考资料]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四;《观无量寿经义疏》卷中;《乐邦文类》卷一、卷五;《菩提心集》;《观无量寿经释》;《观经秘决集》卷十一。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十六观】
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种观想,即:日想、水想、地想、树想、八功德水想、总观想、花座想、像想、遍观一切色身想、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普观想、杂观想、上辈生想、中辈生想、下辈生想。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5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1362

[禅定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13:14:10 | 只看该作者
(2) 水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初观成已,次作水想。想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花,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花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作此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夫人:日观成功以后,接着练习水想观,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一切万物都是大水,水质澄清,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内心没有一丝分散和杂乱

然后练习把水变成冰想,要见到冰是晶莹剔透的,然后把冰当作琉璃想,这些观想成功后,要能见到琉璃地,里外都是晶莹剔透的,地下是由七宝制成的金幢支撑着琉璃地,金幢是八角形,八个面都是由百宝制成,而且每一个宝珠都散发千道光明,每一道光明又有八万四千种颜色,映照在琉璃地上,如同千亿个太阳
琉璃地上的绳子是黄金制成的,错综有序,都是用七宝整整齐齐的划分界限,每一种宝贝都散发五百种颜色和光明,这种光明既像花、又像星星和月亮、悬挂在虚空,形成光明台,还有上千上万个楼阁都是用百宝制成,台的两边分别各有百亿种花幢装饰,还有无量种种乐器作为庄严
八种清风从光明中吹出来,清风吹到乐器后,自然发出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微妙法音,这是水想观,称为第二观,水想观成功后,要能一一正观的清清楚楚,不论闭眼睁眼都不散失,唯除饮食的时候,其他时间都要始终忆念这些景象,如果能这样观想者叫做正观,不能这样观想者叫做邪观

名词解释:

【金幢】
<一>为悬挂于佛殿之装饰品。以黄色锦缎或一般丝织品制成,呈长筒形。
<二>于日本,称塔顶上之轮盖为金幢。((参见:承露盘)3254)p3587 FROM:【佛光大辞典】

【水想观】
净土宗修持法之一。为十六观的第二观。即在禅观中,观想清澈之大水,藉以为观想极乐净土琉璃地之阶梯。《观无量寿经》云(大正12·342a)︰
‘次作水想,想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珠宝有千光明,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此谓先观水,次起冰想,更作琉璃想,以观想极乐净土之琉璃地,名为水想观。慧远的《观无量寿经义疏》(本)释云(大正37·179b)︰‘初中有四︰一作水想,二变水成冰,三者变冰以为琉璃,四观琉璃以成大地。于中有三︰(一)观琉璃内外映彻,(二)见地下宝柱之承擎,(三)见地上诸相庄严。’依之可知观想之次第。此外,善导于《观经疏》〈定善义〉也曾说坤水得定之法。

[参考资料] 《往生拾因》;智顗《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卷四;元照《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中;《乐邦文类》卷五;《菩提心集》卷上;《观无量寿经释》;《三昧发得记》。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1-11 01:10 , Processed in 0.06886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