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7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莲),学习〈药师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232

主题

712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23

[精进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6-13 11:0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24 16:59 编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缘起: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净莲,发心学习〈药师经〉由贫转富,救命除病

祈请诸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弟子能够落实[戒][定][慧]三者平衡
深入经藏,增长智慧,解悟通达佛经义理,恢复自性,自利利他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深深感恩佛菩萨  顶礼


[注:所有相关解说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23

[精进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4-6-13 15:49:27 | 只看该作者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一卷。唐代玄奘译。略称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经、药师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汉译有五种(一说四种),依其译出时间之先后为:(一)东晋帛尸梨密多罗译(317~322 )本,(二)刘宋慧简译(457)本,(三)隋代达磨笈多译(615)本,(四)唐代玄奘译(650 )本,(五)唐代义净译(707)本。其中前三译系强调药师佛之功德,称为药师随愿经。义净所译者,称为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或七佛药师经;详述七佛药师之本愿及其陀罗尼。一般最通行者为玄奘译本,具有密教性质,以说明现世利益与净土往生之思想为其特质。
 西藏译之药师经有二种,其中一译相当于本经,题为 Bcom-ldam h!das sman-gyi blavaidu^ryah!i hod-kyi sn%on-gyi smon-lam-gyi khyad-par rgyas-pa。另一译相当于义净之译本,题为 De-bshin-gs/egs-pa bdun-gyi sn%on-gyi smon-lam-gyi khya -par rgyas-pa。
 本经之注疏有实观之药师本愿经义疏三卷,及窥基、靖迈、神泰、遁伦、憬兴等之药师本愿经疏各一卷、太贤之药师本愿经古迹二卷等。(开元释教录卷三、卷七、法经录卷一、卷四、出三藏记集卷五新集疑经伪撰杂录、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二)p6695 FROM:【佛光大辞典】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唐·玄奘译。又称《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经》。内容叙说药师如来之本愿及其功德。收在《大正藏》第十四册。

卷首叙述佛在广严城乐音树下,对曼殊室利叙说药师如来之十二大愿,并说药师如来之净土是在过东方十殑伽沙等佛土之净琉璃世界,其功德庄严如西方极乐世界。若堕恶道者,闻此如来名号,则得生人间。又,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心未定者,若闻此如来之名号,则命终时将有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径,使其往生彼国。其次,经文又叙述救脱菩萨对阿难说续命幡灯之法,谓修此法可以起死回生。且谓若遭逢人众疾疫、他国侵逼、自界叛逆、星宿变怪、日月薄蚀、非时风雨、过时不雨等各种灾难时,如能供养药师如来,则国界得以安稳,自身可免于九种横死云云。

本经除玄奘译本外,另有四汉译本,即︰(1)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名为《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2)刘宋·慧简译,名为《药师琉璃光经》;(3)隋·达摩笈多译,名为《药师如来本愿经》;(4)唐·义净译,名为《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其中,慧简译本与帛尸梨蜜多罗译本完全相同,故为诸经录所剔除。此外,西藏译本有二种,一种相当于本经,另一译相当于义净译本。

注释书有窥基、靖迈、神泰、遁(道)伦、憬兴等所撰之《药师本愿经疏》各一卷,以及太贤《药师本愿经古迹》二卷等。

◎附︰太虚《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摘录)

此经之纲宗,可由曼殊与佛之问答中显示。(中略)本经云︰‘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愿演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此以曼殊之大智上求佛道,故作此问。由此问故,佛说药师佛之名号国土,及其本因地中行菩萨道时所发十二大愿,与夫果德圆成之依正庄严。此一大段文义,为本经上半部之纲要,亦即‘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之所由立名也。

曼殊之问,含有二义,初以大智感佛说药师本愿行果功德。次曰︰‘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益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此由曼殊之大悲下济有情,故发斯问,感佛说药师本愿功德,使诸问者得大法益,拔除业障,消灾安乐。此皆由曼殊之大悲心所驱使而发问,故佛赞许言︰‘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故此一大段文,为曼殊大悲恩济像法转时之有情,为本经下半部之纲要。但此大段文中,又可分为两段︰(1)拔除一切业障,(2)十二神将饶益有情。

(1)拔除一切业障

[如来加被] 此言闻说药师名号、本愿功德,依之修习,即可拔除一切业障,得大利益安乐,蒙佛加被,消灾延寿,故此经亦名《拔除一切业障得度生死经》。但此中亦可分二段言之︰{1}闻名灭罪往生,{2}诵咒除病离苦。

闻名灭罪往生者,即诸愚痴无智众生,阙于信根,生造诸不善业,死招三途极恶之报,但由闻此药师名号本愿经故,使得灭罪往生。如云︰

‘尔时,世尊复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有诸众生,不识善恶,惟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聚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傍生趣。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

此等经文,皆明由闻名灭罪,并得转生善道或往生净土者。

诵咒除病离苦者,上言闻名故蒙佛加被,拔除业障,得生善处。今明若能念诵药师真言,即可消除病苦,延年益寿。如言︰‘曼殊师利!若见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为彼病人,常清净澡漱,或食,或药,或无虫水,咒一百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若有所求,志心念诵,皆得如是,无病延年。命终之后,生彼世界,得不退转,乃至菩提。’此言于此真言若自诵,若教人诵,皆得消灾获福者也。

[有情奉持] 此言若人信受奉行读诵此经,即得获福免难与救命延寿之二种功德。

获福免难者,若能依教修行,受持此经,即于现实人生,获福免难。如云︰‘复应念彼如来本愿功德,读诵此经,思惟其义,演说开示,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此言读诵此经故,即于现生遂愿所求,获大福利。又云︰‘或有水、火、刀、毒、悬险,恶象、狮子、虎、狼、熊、罴、毒蛇、恶蝎、蜈蚣、蚰蜒、蚊■等怖,若能至心忆念彼佛,恭敬供养,一切怖畏皆得解脱。’如是等文,皆言持诵此经,即得免除种种患难也。

救命延寿者,上为佛说消灾周,此乃救脱延寿周。救脱菩萨为利有情故,示现种种延寿之法,使诸有情寿命相续。如救脱菩萨答阿难言︰‘大德!若有病人,欲脱病苦,当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斋戒,应以饮食及余资具,随方所办,供养苾刍僧,昼夜六时礼拜行道,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读诵此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彼如来形像七躯,一一像前各置七灯,一一灯量大如车轮,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绝。造五色彩旛,长四十九■手,应放杂类众生,至四十九日,可得过度危厄之难,不为诸横恶鬼所持。’此为救身病以延身命者;复有救国难以延身命,及救诸难以延诸命等文,皆救命延寿之法也。

(2)十二神将饶益有情
此即药叉誓护周。十二药叉神将,因闻佛说此经功德,即发愿于后末世,拥护此经,利乐有情。所谓︰‘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不复更有恶趣之怖。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尽形归佛法僧,誓当荷负一切有情,为非义利饶益安乐。’是故此经,亦名《十二神将饶益有情经》,不无所以也。以法临像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行者因魔障故,唐捐其功;故先以曼殊之智悲感佛说法,复得药叉神将拥护是法,诚难事也。昔之讲者,往往将十二神将之文判入流通,实则应归正宗︰盖像法转时,荷负是法甚仗药叉神将,饶益有情;况释尊定此经亦名十二药叉神将饶益有情,理宜归属正宗分也。上来所言两大段文,由曼殊之大智,示药师佛之依正行果;复由曼殊之大悲,济渡像法有情;而此悲济像法转时有情文中,复分拔除一切业障与神将饶益有情二段,则此全经之总纲彰矣。[参考资料] 印顺《药师经讲记》;望月信亨《佛教经典成立史论》。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23

[精进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4-6-13 16:56: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14 17:36 编辑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学习用时 2 小时 30 分钟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 [经文] --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

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药叉、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善知识解说】

本经功德不可思议, 可令众生远离病苦, 现世富足安乐, 断除邪魔外道困扰, 成就梵行, 命终八大菩萨接引至极乐世界, 恶道众生忆佛就能迅速断除恶道报身转生善道...

[大比丘]一词,佛学辞典认为是指德高年长的比丘, 但是末学认为是指已经回小向大的大阿罗汉(后来末学发现,已故[沈家桢]居士在其解说的[金刚经]中也是如此认为), 所以虽然已证[阿罗汉]果位, 但是已经是发心的初学菩萨, 就像[金刚经]中的大比丘, 金刚经是为这些转小向大的初学菩萨说的大乘空法, 非是小乘法, 这其中差别在于根本心态的不同, 和心量广度的不同, 所以空义也会不同, 就如小乘经多讲个人修行解脱法, 而本经是大乘经, 本经则是让发心菩萨和后世众生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本因发愿, 也让末世众生知道可以依靠药师佛得到现世利益

[末学解说]

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

当时,薄伽梵(为佛陀十号之一,诸佛通号之一。又作婆伽婆、婆伽梵、婆嚩誐帝。意译有德、能破、世尊、尊贵。即有德而为世所尊重者之意。在印度用于有德之神或圣者之敬称,具有自在、正义、离欲、吉祥、名称、解脱等六义。在佛教中则为佛之尊称,又因佛陀具有德、能分别、受众人尊敬、能破除烦恼等众德,故薄伽梵亦具有有德、巧分别、有名声、能破等四种意义)游化(到处游行和教化世人)诸国,来到广严城(在中印度,佛在此说药师经维摩经等),住于乐音树(微风吹树叶,出音乐之声者)下。

与大苾刍(又作比丘,义为乞士,即出家受具足戒的人)一众共八千人,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共三万六千,以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婆罗贺摩拏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华译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居士、天、龙、药叉(华译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人、非人(对于人而谓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为非人)等,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佛陀为其演说佛法。

注解:
【如是我闻】: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时】:1.指佛于某地说法之时。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2.指佛说法之时,亦即师资道合,机教相叩之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薄伽梵】:梵语 bhagavat,巴利语 bhagava^ 或 bhagavant。为佛陀十号之一,诸佛通号之一。又作婆伽婆、婆伽梵、婆嚩誐帝。意译有德、能破、世尊、尊贵。即有德而为世所尊重者之意。在印度用于有德之神或圣者之敬称,具有自在、正义、离欲、吉祥、名称、解脱等六义。在佛教中则为佛之尊称,又因佛陀具有德、能分别、受众人尊敬、能破除烦恼等众德,故薄伽梵亦具有有德、巧分别、有名声、能破等四种意义。另据佛地经论卷一载,薄伽梵具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种意义。此外,亦有将佛与薄伽梵并称为“佛薄伽梵”者。(大智度论卷二、清净道论卷七、大乘义章卷二十)((参见:世尊)1522、“婆伽婆”4453)p6510FROM:【佛光大辞典】

【游化】:到处游行和教化世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广严城】:(地名)梵语曰毗舍离Vais/ali,译曰广严。在中印度,佛在此说药师经维摩经等。药师本愿经曰:“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同古迹曰:“言广严者,梵云毗舍离,或云毗耶离。”行宗记二上曰:“广严城者,广谓土境之大,严即风物之美。昔波罗奈国王夫人,生一肉团,羞愧不已。封之金函,弃于江内。有一道人,见而取之。后生一儿一女,有大人相,乃立为王。子孙渐多,三展其国,故曰广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乐音树】:(植物)微风吹树叶,出音乐之声者。阿弥陀经曰:“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药师经曰:“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苾刍】:又作比丘,义为乞士,即出家受具足戒的人。苾刍原是一种香草,表明比丘之戒德芬芳。(参见:四大圣树)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摩诃萨】:(术语)具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Bohdhisattva Maha%sattva),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佛地论二曰:“菩萨摩诃萨者,谓诸萨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为简取大故。须复说摩诃萨言。(中略)此通诸位。今取地上诸大菩萨。是故复说摩诃萨言。”法华嘉祥疏二曰:“摩诃萨埵者。摩诃云大。十地论云:大有三种。愿大行大度众生大。萨埵云众生,即大众生也。(中略)摩诃萨者简异二乘,亦求小道。今明求于大道,故名大众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婆罗门】:婆罗贺摩拏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华译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夜叉】:华译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非人】:(杂名)对于人而谓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为非人。法华经提婆品曰:“天龙八部,人与非人。”药师经曰:“无有非人,夺其精气。”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说法】:演说佛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

「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善知识解说】

大乘法除了教导菩萨修行的方法, 例如, [四无量心], [四摄法], [六度波罗蜜], 和[大乘空义], 还有就是[为众生解说诸佛本愿和功德], 让众生得以依靠佛力而解脱, 就像[阿弥陀经]也是如此, 所以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在此为众生请愿, 期望佛陀能说诸佛本愿法门和佛号功德

[末学解说]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大菩萨的尊称,因大菩萨是出生于法王之家,而且能够传承佛法),依承佛陀之威神,从座位起身,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为佛陀十号之一,诸佛通号之一。即有德而为世所尊重者之意),鞠躬合掌,说道:

「世尊!惟愿您为我等演说这些相类诸佛之名号,以及其本弘大愿的殊胜功德,令诸闻者能够业障销除,也为了可以利乐(指利益与安乐。按利与乐为一体之异名,或谓后世之益为利,现世之益为乐)像法转时(像,似之义;转,活动之义。此谓佛陀入灭后像法起行之时)一切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注解:
【曼殊室利】:(菩萨)Man^jus!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参见:文殊师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文殊】: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之左右。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王子】:大菩萨的尊称,因大菩萨是出生于法王之家,而且能够传承佛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本愿】:梵语 pu^rva-praN!idha^na。指“因位”之誓愿。全称本弘誓愿。又作本誓、宿愿。即佛及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之誓愿。于因位发愿至今日得其果,故对“果位”而称本愿。又“本”作根本解,虽言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唯以此愿为根本,故称“本愿”。FROM:【佛光大辞典】

【利乐】:指利益与安乐。按利与乐为一体之异名,或谓后世之益为利,现世之益为乐。(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p2810FROM:【佛光大辞典】

【像法转时】:像,似之义;转,活动之义。此谓佛陀入灭后像法起行之时。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一四·四○四下):“令诸闻者业障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参见:像法)5756)p5757FROM:【佛光大辞典】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

「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

【善知识解说】

[文殊菩萨]当然知道上面的道理, 所以故意请问佛陀, 就是为了利益众生, 菩萨的角色就是在这边, 菩萨要用种种方便, 让正法显露, 利益众生, 也因此佛陀称赞文殊菩萨大悲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赞叹曼殊室利童子(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童形之文殊菩萨也),说道:

「善哉(为契合我意之称叹语)!善哉!曼殊室利!你以大悲(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劝请(谓十方世界有佛初成正觉者,劝请转法轮度诸众生)我演说诸佛之名号、本愿功德,为了帮助被缠缚的有情拔除业障,利益安乐像法转时(像,似之义;转,活动之义。此谓佛陀入灭后像法起行之时)一切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你现今认真来听,极善思惟(即思考推度),我当为你等演说。」

注解:
【大圣曼殊室利童子】:(菩萨)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童形之文殊菩萨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哉】:梵语 sa^dhu,巴利语同。音译作沙度、娑度、萨。为契合我意之称叹语。又作好、善、善成、胜、完、正。玄应音义卷十七以“萨”为“娑度”之讹略。古印度于开会议决之际,表示赞成时皆用此语;又释尊或其他诸佛于赞同其弟子之意见时,亦发此语,如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此外,持戒作法时亦用之,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一(大二四·四五六上):“娑度(译为善,凡是作法了时,及随时白事皆如是作,若不说者,得越法罪)。”(法华经卷七妙音品、大品般若经卷二“三假品”、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八、大智度论卷五十三、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玄应音义卷二十、翻译名义集卷五)p4885FROM:【佛光大辞典】

【大悲】:(术语)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涅槃经十一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中略)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大日经一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根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劝请】:(术语)转法轮请佛住世等也。而密教之劝请有二种:一,法会之初,劝请梵天夜叉等,以拂魔障者。二,正劝请所祈祷之尊也。其劝请分四方为四种。各随其修法之方角,而劝请其方面之善众也。最胜王经三曰:“劝请诸佛转大法轮。”十住毗婆沙论五曰:“我今头面礼,劝请令久住。”广弘明集三十四(净经子)曰:“劝请者,殷勤之至意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劝请】:劝请有二:一者谓十方世界有佛将入涅槃者,劝请住世利济众生;二者谓十方世界有佛初成正觉者,劝请转法轮度诸众生。虽不面见诸佛,而虔心劝请,以达归敬之诚,是为劝请。(梵语涅槃,华言灭度。)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像法转时】:像,似之义;转,活动之义。此谓佛陀入灭后像法起行之时。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一四·四○四下):“令诸闻者业障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参见:像法)5756)p5757FROM:【佛光大辞典】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思惟】:梵语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据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大一·四九下):“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嗔恚,一者怨憎,二者不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邪见,一者从他闻,二者邪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正见,一者从他闻,二者正思惟。”又大智度论卷十九载,菩萨于诸法空无所住,如是正见,观正思惟相,知一切思惟皆是邪思惟,乃至思惟涅槃、思惟佛皆亦如是。而断一切思惟分别,是名正思惟。又思惟有种种分别,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举出少思惟、广思惟、无量思惟、无所有思惟四种。显扬圣教论卷二列举正思惟有离欲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三种。瑜伽师地论卷十一则举出不正思惟有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间思惟三种。此外,转识论中,将思惟喻如骑者,作意喻如马之直行,而明思惟与作意之别。(杂阿含经卷二十八、六十华严经卷十一、观无量寿经、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六平等品)p3808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曼殊室利言:

「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善知识解说】

这是[文殊菩萨]示现弟子应有的恭敬心和谦卑心, 还有闻法的欢喜心

[末学解说]

曼殊室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童形之文殊菩萨也)回答:

「是!愿您进行演说,我等喜乐听闻。」

注解:
【大圣曼殊室利童子】:(菩萨)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童形之文殊菩萨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乐闻语】:谓佛说法,称适机宜,语音宣畅,事理该明,当机之众,无不喜乐听闻,故名乐闻语。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佛告曼殊室利:


「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

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

【善知识解说】

上面有提到如来十号, 就是对佛的十种称呼, 其实在佛经中曾经说过, 佛不仅十号好像是百号或千号, 其实我自己也忘了, 因为众生没办法记那么多, 所以最后只留下十号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曼殊室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童形之文殊菩萨也):

「从这里往东方,经过十殑伽沙(旧称恒河沙。新称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为净琉璃(药师琉璃光如来所居,在东方之世界也),

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

注解:
【大圣曼殊室利童子】:(菩萨)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童形之文殊菩萨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曼殊室利!彼佛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善知识解说】

同样的道理, 我们行菩萨道的时候也该发大愿, 最方便的方法就是以诸佛的愿为本愿, 这样可以与诸佛相应, 其实很多佛的本因发愿也都是以其他佛的愿做思维而形成的, 这点可以参考[大悲莲华经], 或者[无量寿经]

[末学解说]

曼殊室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童形之文殊菩萨也)!那位佛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在本行(指成佛以前尚在菩萨位(因位)时之行迹。乃成佛之因之根本行法)菩萨道(菩萨所修之道,亦即自利利他之道,如修“六度”,即是修菩萨道)时,发起了十二大愿,令一切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所求都能获得满足。

注解:
【大圣曼殊室利童子】:(菩萨)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童形之文殊菩萨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殑伽沙】:(地名)旧称恒河沙。新称殑伽沙。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琉璃净土】:(界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所居,在东方之世界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本行】:指成佛以前尚在菩萨位(因位)时之行迹。乃成佛之因之根本行法。慧远所撰之维摩义记卷一本谓,菩萨所修,能为佛因,故名本行。大宝积经卷三十(大一一·一六六中):“各随本行为其称。”维摩经佛国品(大一四·五三七上):“大智本行,皆悉成就。”题名与本行二字有关之典籍有佛本行经、佛本行集经、菩萨本行经、佛本行赞经、佛本行略经、佛本行赞传、佛本行集经要义等,尤以前二者最为重要。p1957 FROM:【佛光大辞典】

【菩萨道】:菩萨所修之道,亦即自利利他之道,如修“六度”,即是修菩萨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由佛陀与文殊菩萨的智慧问、答,教导众生学习诸佛之本愿法门和佛号功德,让众生得以依靠佛力而解脱。
由佛陀与文殊菩萨的智慧问、答,教导众生行菩萨道要用种种方便,让正法显露,利益众生。
由佛陀与文殊菩萨的智慧问、答,教导众生应当以恭敬心、谦卑心、闻法的欢喜心领受佛法。
由佛陀与文殊菩萨的智慧问、答,教导众生应发大愿,这样可以与诸佛相应。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佛陀与文殊菩萨做的这些,最终都是为了引导众生学习佛法,树立正知见,获得真正的解脱自在
末学不禁深深的赞叹,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他们就是自己要学习的榜样,努力的方向

由此,结合日常种种,反观自照,检视自身
当自己的利益与众生的利益,或者说与大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等等发生冲突时
当下是如何选择的呢?能否放下那个“小我”、“假我”呢?能否不贪、不痴、不分别、不对立呢?

这天,单位来了一项工作,因为涉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难以解决,所以大家都是避之不及
同事来和末学商量怎么处理,末学提出要主动担当,彻底解决问题,但同事依旧还有顾虑

经过一番深入的沟通,同事最终接受了末学的意见,愿意按照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开展工作
同事最后和末学说,他很不想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种人,就是一问三不知,揣着明白装糊涂

末学微笑着和他说,那就不要变成你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今后无论何时,自己都无愧于心,轻松自在,这样多好啊

如果这项工作放到从前,末学也会与大家一样,找借口躲开、拖延、不干
因为会害怕自己为此而担责,会算计自己的得与失,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到第一位
但学习佛法后,树立正知见后,末学的观念转变了,心念转变了,所以行为处事也转变了
末学也再次深切体会到,为何佛菩萨要引导、教导众生学习佛法,树立正知见,真是太重要了!

善知识教导
什么是学佛?
就是透过发起[无上菩提心]普渡众生而成佛
重点是~
在普渡众生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圆满,
而在帮助众生的过程中,先改正自己的缺失而逐渐圆满了自己,自己就成佛了
所以是因为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让自己成佛了——[略说]如何劝导众生?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
为了众生的问题而思维种种普渡众生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度了自己成就自己——为什么写不出好文章来利益众生?或无法为众生演说佛法?
我们确实需要去救度众生,而且是用[真心]
其实这[真心]就是在救度自己,会因此圆满契入佛性本然而成佛——简单说明~[念佛][持咒][诵经]的[方便义]和[究竟实义

由此,学习清净光明专辑中【四摄法】相关内容

一、【四摄法】是什么?
[四摄法]就是四种摄受众生的法门,就是[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布施摄]是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度化对方的目的;
例如:对于家人或亲友可以不定时送一些小礼物,或随时微笑,适时关怀或鼓励或赞美,或布施劳力做家事,或和颜悦色适时的宣导正知见,
以上这些都是布施的范畴,以此维持彼此良好互动,增进感情和互信,这样就容易引导亲友信受佛法
所以,对家人不要吝啬布施小礼物,不要吝啬微笑和赞美,要布施劳力多做家事,要教导亲友吃素和因果
因此,不是布施外人才叫做布施,布施家人也是修行重要的一环,这点要弄清楚,才不会内外失衡,才不会令家人讨厌

[爱语摄]是随着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度化对方的目的;
嫌恶嘲讽挑拨恶口只会让自己成为令人讨厌的人,更不用说修行和普渡众生
因此,和亲友或众生说话,切忌嘲讽挑拨和恶言相向,这也是基本的十戒范畴.如果犯戒就不可能有定慧可言.
再者,嘴巴都管不好,怎能说自己是修行人呢?嘴巴管不好,都是自己的心念出了问题,应该先检讨自己,好好忏悔.
心美就能看到美好处,心好就能看到众生的好处,所以,不要吝啬赞美和鼓励以及关怀的言语
赞美鼓励以及关怀更容易使亲友和众生能接受自己

[利行摄]是以利益众生为重,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不在乎自己得失的利人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度人的目的;
所以,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人,只要是正业正行,都应该支持,并且平常应该多宣扬正确知见和正业以及正行
亲友或众生如果有任何一点一滴的善念或善行,都应该全力支持和帮忙,千万不可轻视或嘲笑或不在乎
例如:如果家人想放生或去佛寺或乐捐,那应该放下自己的私事或定课,陪家人行善
又或者,平常多宣扬正知见,帮助亲友和众生建立正行和善行的基础观念,促发众生能行善,这也是利行

[同事摄]就是与众生同事,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
例如:多参与各种文化慈善或爱心活动,加入各种社会服务的义工或志工,关怀病人老人孤儿和弱势或伤残
如果能如此,这样的佛弟子必定是融入社会,受人爱戴和喜欢的人,
如此广结善缘的良好互动,定能得到互惠的回报,定能获得好的工作和伴侣,
也更能得道多助,更有实力能帮助众生,以及落实普渡众生的菩萨行
一般人找不到好工作和伴侣,这其实都是自己的问题,就是不懂[只要正向的付出,就会有正向的回报],就是不懂因果
如果自己是个光明乐观进取,有爱心有善心,帮助众生又工作认真的人,谁会不喜欢呢?
所以,只要努力正向的融入社会和人群,就能自利和利他,就能落实菩萨道.
对于家人或亲友或工作伙伴也是如此,学佛后不可就少了和家人说话或相处或少做家事
应该透过相处或共同做家事,或关怀健康上工作上学业上的情况,来增进引导家人学佛的机会
—— 改善自己和家人亲友同事关系的法门~[四摄法]

二、【四摄法】是修行与弘法的好方法
[修行]应该随时或定时反省检讨自己的修为以及和众生的互动状况
[弘法]也应该随时或定时宣扬佛法正见和知识
[修行]和[弘法]都应该经常观照[贪瞋痴][戒定慧][六度波罗蜜][四摄法][37道品][四正勤]...
[四摄法]就是帮助佛弟子摄受众生法门
[四摄法]是属于菩萨道的普渡众生法门
如果能先好好学习四摄法,好好落实四摄法,
相信必定能得到家人亲友和工作伙伴的支持和认同,真正成就佛化家庭,成为人间菩萨—— 改善自己和家人亲友同事关系的法门~[四摄法]
应该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他,同事 这四个法门来摄受家人,这样才是行菩萨道
1.布施给先生一个微笑,布施给先生一个礼物,布施给先生一个理性的沟通,或给钱都行
2.爱语(不是情爱话)就是不要恶口不要说难听的话,要善护念众生,不要恶口结恶缘
3.利他就是要先照顾好家人,凡事要想到家人的感受,不能因为学佛就只按照自己的意思,只念佛诵经却忘记照顾家人
4.同事就是家人要一起共事,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不要因为学佛就觉得和家人共处很厌烦,处处格格不入

藉由以上四种方法,培养自己和众生的善缘,这样家人就会同意自己学佛,这样才能度化众生——家人不学佛,又障碍自己,该怎么办? ~ 菩萨四摄法
透过上述六度的修行,逐渐生起[四无量心],深入[四无量心](佛门心法)
并且发起大愿心~
[四弘誓愿]1.众生无边誓愿度,2.烦恼无尽誓愿断,3.法门无量誓愿学,4.佛道无上誓愿成

然后以[四无量心][四弘誓愿][六度]为基础,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他,同事)来引导众生

逐渐让自己和众生都恢复佛性,这就是实修[首楞严三昧]的过程——[略说]心法实修的过程 ~ 六度波罗蜜&四无量心&四弘誓愿&四摄法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23

[精进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4-6-14 11:35: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14 19:09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 2 小时 30 分钟 以上


--
[经文]
--

第一大愿:

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

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

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善知识解说】
所以常念药师佛名号, 就能与药师佛相应, 与药师佛同样相好圆满

[末学解说]

第一大愿(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

愿我在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时,

自身的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的世界,

以三十二(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种大丈夫之相,八十种随形(又名八十随形好,即: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身坚实如那罗延、骨际如钩锁、身一时回旋如像王、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膝骨坚而圆好、身清洁、身柔软、身不曲、指圆而纤细、指文藏复、脉深不现、踝不现、身润泽、身自持不逶迤、身满足、容仪备足、容仪满足、住处安无能动者、威振一切、一切众生见之而乐、面不长大、正容貌而色不挠、面目满足、唇如频婆果之色、言音深远、脐深而圆好、毛右旋、手足满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长、手文不断、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面广而殊好、面净满如月、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自毛孔出香气、自口出无上香、仪容如狮子、进止如像王、行相如鹅王、头如摩陀那果、一切之声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红色、毛软净、眼广长、死门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莲花之色、脐不出、腹不现、细腹、身不倾动、身持重、其身大、身长、手足软净滑泽、四边之光长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视众生、不轻众生、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说法不著、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发音应众生、次第以因缘说法、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观不厌足、发长好、发不乱、发旋好、发色如青珠、手足为有德之相),庄严其身;

能够令一切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如同我一样(相好圆满),没有任何差异。

注解:
【大愿】:<一>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放光般若经卷三问僧那品(大八·二○上):“菩萨为众生故,起大誓愿言:‘我自当具足六波罗蜜,亦当教他人使具足六波罗蜜。’”
 <二>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胜鬘经卷十二、旧华严经卷二十三)p904 FROM:【佛光大辞典】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十二相】: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十随形好】:(名数)(参见:八十种好)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十种好】:又名八十随形好,即: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身坚实如那罗延、骨际如钩锁、身一时回旋如像王、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膝骨坚而圆好、身清洁、身柔软、身不曲、指圆而纤细、指文藏复、脉深不现、踝不现、身润泽、身自持不逶迤、身满足、容仪备足、容仪满足、住处安无能动者、威振一切、一切众生见之而乐、面不长大、正容貌而色不挠、面目满足、唇如频婆果之色、言音深远、脐深而圆好、毛右旋、手足满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长、手文不断、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面广而殊好、面净满如月、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自毛孔出香气、自口出无上香、仪容如狮子、进止如像王、行相如鹅王、头如摩陀那果、一切之声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红色、毛软净、眼广长、死门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莲花之色、脐不出、腹不现、细腹、身不倾动、身持重、其身大、身长、手足软净滑泽、四边之光长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视众生、不轻众生、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说法不著、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发音应众生、次第以因缘说法、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观不厌足、发长好、发不乱、发旋好、发色如青珠、手足为有德之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第二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

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

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善知识解说】
这是药师佛佛光的威力, 可以让恶道众生显露智慧, 随愿转生善道, 行各种善业

[末学解说]

第二大愿(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

愿我在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证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

身体如同琉璃一般,内外明亮透彻,清净而没有瑕疵污秽;

能够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焰网庄严乃比喻佛之光明重重交彻而无尽际,犹如帝释天之珠网)超过于日月;

能够令幽冥(三恶道无真理光之处(即冥土))众生,都能开蒙明暗(显露智慧),随心意而趣(趣向的意思,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转生善道),作种种事业(行各种善业)。

注解: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焰网庄严】:又作焰网庄严。焰,火焰;网,指帝释天之网。焰网庄严乃比喻佛之光明重重交彻而无尽际,犹如帝释天之珠网。FROM:【佛光大辞典】

【幽冥】:(术语)虽为有理,而幽远非常识所及之处。又,三恶道无真理光之处(即冥土)。无量寿经下曰:“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入其幽冥,转生受身。”八十华严经十一曰:“一一毛孔现光明,普遍虚空发大音,所有幽冥靡不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开晓】:(术语)开蒙明暗也。药师经曰:“幽明众生,悉蒙开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趣】:趣向的意思,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第三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善知识解说】
只要常念药师佛名号, 就能得到药师佛的庇佑, 生活无缺乏

[末学解说]

第三大愿(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

愿我在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证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

以无量无边的智慧、方便,令种种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都能获得无尽的所受用物,不要令众生有所乏少(生活无缺乏)。

注解: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第四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

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善知识解说】
由此愿可看出, 如果有亲人行邪道, 或者自己要脱离邪道, 也可以求药师佛, 又可以让小乘行者发大乘心, 转为大乘

[末学解说]

第四大愿(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

愿我在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证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

如若诸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行邪道(非理之行法也)者,都能令其安住于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道中(脱离邪道);

如若行(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独觉(又曰缘觉。即辟支。常乐寂静,独自修行,修行功成,于无佛之世,自己觉悟而离生死者,谓之独觉。此有麟角喻部行二种,独身无伴侣,如麟一角,为前者,有伴侣而同一独悟,为部行。出于无佛世,不藉佛之教法,则一也。是不依佛之声教,故胜于声闻,自脱生死而止,不能兼济他,故不及佛。即大中小三乘之中乘也)声闻、独觉之乘(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者,都能以大乘(灰身灭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为小乘,开一切智之教曰大乘)令其安立(安立亦名成立,谓菩萨由后得智,于所通达诸法境界,能立正教,令他修行也)(让小乘行者发大乘心, 转为大乘)。

注解: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邪道】:(杂语)非理之行法也。金刚经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声闻】:(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独觉】:(术语)又曰缘觉。即辟支。常乐寂静,独自修行,修行功成,于无佛之世,自己觉悟而离生死者,谓之独觉。此有麟角喻部行二种,独身无伴侣,如麟一角,为前者,有伴侣而同一独悟,为部行。出于无佛世,不藉佛之教法,则一也。是不依佛之声教,故胜于声闻,自脱生死而止,不能兼济他,故不及佛。即大中小三乘之中乘也。俱舍论十二曰:“言独觉者,谓现身中离禀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调不调他故。”又曰:“诸独觉有二种殊:一者部行,二者麟角喻。部行独觉先是声闻,得胜果时转为独胜。(中略)由本事中说,一山处总有五百苦行外仙,有一猕猴曾与独觉相近而住,见彼威仪,展转游行至外仙,现先所见独觉威仪,诸仙睹之咸生敬慕,须臾皆证独觉菩提。(中略)麟角喻者,谓必独居。”(参见:缘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乘】:梵语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为小乘(梵 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 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FROM:【佛光大辞典】

【大乘】:梵语摩诃衍,译作大乘。大,简小之称。乘,运载之义。灰身灭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为小乘,开一切智之教曰大乘。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安立】:安立亦名成立,谓菩萨由后得智,于所通达诸法境界,能立正教,令他修行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第五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

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善知识解说】
因为药师佛这个大愿, 如果我们常念药师佛, 如实修法, 就能成就一切戒, 就算毁犯, 如果念佛不懈, 就能得到清净, 不堕入三恶道

[末学解说]

第五大愿(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

愿我在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证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

如若有无量无边的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于我法中修行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一切众生皆令其获得不缺戒(谓修行之人,毁犯净戒,如器已缺,无所堪用。若能恒自守护,如爱明珠,则能摄一切戒,是名不缺戒)、具足三聚戒(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
假设有毁犯戒律者,闻知我的名号后能够还得清净,不堕入恶趣(与恶道同义)!

注解: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缺戒】:谓修行之人,毁犯净戒,如器已缺,无所堪用。若能恒自守护,如爱明珠,则能摄一切戒,是名不缺戒。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聚戒】:(术语)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璎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三者积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三聚戒等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别。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为出家,三聚戒。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萨无论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萨,凡受此三聚以为心者,谓之通受。出家之菩萨,其初别受摄律仪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摄律仪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别受。次乃总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种:一者从他得,唯对于师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识论九曰:“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证应修证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聚戒】:﹝出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嗔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摄众生戒],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愍,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恶趣】:与恶道同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第六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瘖、哑、挛躄、背偻、白癞、颠狂、种种病苦;

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善知识解说】
关于这个大愿, 有个相关故事, 清朝玉琳国师的前世就是面貌丑陋的僧人, 因为面貌丑陋, 令众生厌恶, 因此无法宏扬佛法, 所以一生读诵药师经, 终于下辈子相貌美好,就是玉琳国师, 这段因缘故事也和一位大官的千金小姐有关, 有兴趣的可以参看玉琳大师传

[末学解说]

第六大愿(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

愿我在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证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

如若诸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其身下劣,诸根(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不具足,丑陋、顽愚(指顽劣而愚钝的人)、盲、聋、瘖、哑、挛躄(手脚屈曲不能行动 )、背偻(驼背)、白癞(诸麻风病分类之一种)、颠狂(言谈举止违背常情)、有种种病苦;

闻知我的名号后,一切众生都能获得端正颜貌、聪慧灵敏,诸根完整,没有种种疾病痛苦。

注解: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诸根】: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无量寿经卷上、出曜经裨要品)p6307FROM:【佛光大辞典】

【顽愚】:指顽劣而愚钝的人。(摘自百度)

【挛躄】:拼音为luán bì,基本意思是手脚屈曲不能行动 。(摘自百度)

【背偻】:背部弯曲;驼背。(摘自百度)

【白癞】:诸麻风病分类之一种。(摘自百度)

【颠狂】:言谈举止违背常情。(摘自百度)

-- [经文] --

第七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


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善知识解说】
这个大愿就是一般人念药师佛和药师经的主要原因了, 一个是为了解除病苦, 一个是为了家中能富裕丰足, 所以大家应该多念药师佛名号,和药师经,还有药师咒, 这是佛慈悲众生的法门, 所以大乘法中多有诸佛名号功德法门

[末学解说]

第七大愿(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

愿我在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证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

如若诸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众病逼切,无法救治、无处可归,无医能看、无药能用,无亲人眷属、无家园资具,贫穷多苦;

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都可消除(解除病苦),身心皆可安乐,家属资具(资具即资生之具)都能够丰足富裕,乃至证得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坐于道场,断诸烦恼,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无上菩提)(应该多念药师佛名号,和药师经,还有药师咒, 这是佛慈悲众生的法门。)。

注解: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资具自在】:资具即资生之具。谓菩萨能以无量珍宝、种种资具,严饰一切世界,清净无碍,是名资具自在。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坐于道场,断诸烦恼,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无上菩提。(等觉者,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第八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


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善知识解说】
诸佛慈悲, 知道为女人苦, 所以不仅念药师佛能转女成男, 几乎所有大乘法都能转女成男, 念阿弥陀佛也是如此, 法华经也是如此, 当然这是指下辈子, 不过现世相貌就会转为庄严圆满, 所以, 如果是真修行相貌都会变好看的

[末学解说]

第八大愿(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

愿我在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证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

如若有女人被女人之百恶所逼切烦恼,极生厌离(于物生厌而舍去之意),,愿舍弃女人之身;

闻知我的名号后,一切此类众生都能可以转女成男,具丈夫(指成年男子,或诸根圆具之男子)之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坐于道场,断诸烦恼,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无上菩提)(所有大乘法都能转女成男)。

注解: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厌离】:梵语 udvega 或 sam!vega。于物生厌而舍去之意。维摩经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上):“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成唯识论卷六)p5759FROM:【佛光大辞典】

【丈夫】:梵语 purus!a。音译补卢沙、富楼沙、浮溜沙、布路沙。又译作士夫。指成年男子,或诸根圆具之男子。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二谓,人中之最胜者为丈夫。华严经探玄记卷八援引涅槃经,举出丈夫之义有四,即:自正、正他、能随问答、善解因缘义。另如瑜伽师地论亦载有丈夫之七义,为:长寿久住、妙色端严、无病少恼、非仆非女非半择迦、智慧猛利、发言威肃、有大宗业。小乘之七圣称七丈夫或七士夫。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即称大丈夫相,或大人相。又佛乃人中之雄,故亦称大丈夫。(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三、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p714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坐于道场,断诸烦恼,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无上菩提。(等觉者,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第九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


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善知识解说】
这个大愿可能是一般人所没注意到的, 就是能出破解脱一切魔和外道的束缚, 而入于正见, 所以如果有人着魔或者被外道所控制, 诚心念药师佛名号必得解脱,这真的非常重要, 其实一切佛菩萨都有这种大愿和能力, 重点在于我们的信心和恒心, 至诚必成

[末学解说]

第九大愿(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

愿我在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证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

能够令诸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出破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缠缚(是指一切的烦恼,因烦恼能缠缚众生于三界六道之中,不得出离);

如若堕入种种(指邪恶之见解,亦即违背佛教真理之见解)稠林(以譬烦恼。种种之烦恼,交络繁茂,如稠林也),都能引导摄受其置于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离诸邪知邪见的如实知见,为八正道之一),逐渐令其修习种种菩萨行(菩萨自利利他圆满佛果的大行,也就是布施等之六度),快速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即是觉)!(一切佛菩萨都有这种大愿和能力, 重点在于我们的信心和恒心, 至诚必成

注解: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缠缚】:是指一切的烦恼,因烦恼能缠缚众生于三界六道之中,不得出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外道】: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恶见】:<一>梵语 mithya^-dr!s!t!i。又作不正见。略称见。为法相宗所立百法之一,属六烦恼之一。指邪恶之见解,亦即违背佛教真理之见解。据成唯识论卷六载,恶见以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恶见者多受诸苦。于俱舍论所说六随眠中之见随眠(梵 dr!s!t!y-anus/aya)、五浊中之见浊,均与恶见相同。依行相之差别,恶见分为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见,又称五恶见;于九结中,前三见为见结(梵 dr!s!t!isam!yojana),则后二见为取结(梵 para^mars/a-sam!yojana)。(俱舍论卷十九、显扬圣教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参见:五见)1099)
 <二>在净土宗,特指自力疑心。善导观经疏散善义中举出贪嗔二河之譬喻,谓别解、别行、恶见之人,以虚妄之见解惑乱愿往生西方者之信心。日僧亲鸾之愚秃钞卷下谓,恶见人即指憍慢、懈怠、邪见、疑心之人。((参见:发遣招唤)5164)p4948 FROM:【佛光大辞典】

【稠林】:(譬喻)以譬烦恼。种种之烦恼,交络繁茂,如稠林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入邪见稠林。”止观九曰:“无明戏论翳如来藏稠烦恼林。”同十曰:“邪画日增,生死月甚,如稠林曳曲木,何得出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离诸邪知邪见的如实知见,为八正道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行】:菩萨自利利他圆满佛果的大行,也就是布施等之六度。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上正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即是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第十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加,缚录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


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善知识解说】
这个大愿和观世音菩萨很相似, 所以我们在现世如果遇到这些苦难, 诚心念佛或念观世音菩萨名号, 必得解脱苦难

[末学解说]

第十大愿(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

愿我在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证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

如若诸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被王法所加,缚录鞭挞,关进牢狱,或将要被刑戮(刑罚或处死免于刑戮横遭刑戮),以及其他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

如果闻知我的名号,以我福德威神力之故,都能够获得解脱一切忧苦!

注解: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刑戮】:刑罚或处死免于刑戮横遭刑戮。(摘自百度)

-- [经文] --

第十一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


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善知识解说】
大家都知道的, 念药师佛可以解救病苦, 不过, 药师佛本愿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让众生能现世安乐, 远离一切苦恼, 所以, 如果众生想现世生活无缺乏和病苦, 可以一心念药师佛

[末学解说]

第十一大愿(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

愿我在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证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

若诸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被饥渴所烦恼,为求得食物之故而造作种种恶业;

如果得闻我的名号,能够专念(专注念于一境也)受持(领受忆持),我会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然后再以法味(即妙法之滋味。又作佛法味、法智味。佛所说之法门,其义趣甚深,须细细咀嚼体得,方生快乐,故以美味譬之,称为法味)毕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安乐(身安心乐也)而建立之。

注解: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专念】:(经名)专注念于一境也。无量寿经下曰:“一向专念无量寿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受持】:领受忆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味】:即妙法之滋味。又作佛法味、法智味。佛所说之法门,其义趣甚深,须细细咀嚼体得,方生快乐,故以美味譬之,称为法味。天亲之净土论(大二六·二三一上):“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新译华严经卷二十五(大一○·一三六上):“愿一切众生,得无量法味,了达法界。(中略)愿一切众生,法味增益,常得满足。”(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梁高僧传卷八)p3357 FROM:【佛光大辞典】

【毕竟】:梵语 atyanta。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卷四十、注维摩经卷十、往生论注卷下)p4736 FROM:【佛光大辞典】

【安乐】:(术语)身安心乐也。文句八下曰:“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第十二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


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翫,皆令满足。

【善知识解说】
这边讲的一样是药师佛满足众生生活需求的大愿, 所以贫困的众生更应该多念药师佛, 祈求佛力加持, 另外, 布施众生头脑骨髓手脚血, 这是菩萨的大愿,如果您真的无法布施血, 还不能忍受蚊子的叮咬, 这样可以念药师佛, 虽然不是为了上面所说的衣服, 但是也一定有用的

[末学解说]

第十二大愿(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

愿我在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证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

如若诸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贫苦没有衣服,因蚊虻寒热,而昼夜逼切烦恼;

如果闻知我的名号,专念(专注念于一境也)受持(领受忆持),便可以如其所好,随即获得种种上妙衣服,也能获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印度风俗男女多以花结贯饰首或身,谓之俱苏摩摩罗Kusumama%la%,因而以为庄严佛前之具)、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翫,都能令其满足。

注解: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华鬘】:(物名)印度风俗男女多以花结贯饰首或身,谓之俱苏摩摩罗Kusumama%la%,因而以为庄严佛前之具。大日经入漫荼罗具缘品之余曰:“持真言行者,供养诸圣尊,当奉悦意华。洁白黄朱色,钵头摩青莲,龙华奔那伽,计萨罗末利,(中略)是等鲜妙华。吉祥众所乐,采集以为鬘。”玄应音义一曰:“梵言俱苏摩,此译云华、摩罗,此译云鬘。按西国结鬘师,多用苏摩那华,行列结之,以为条贯。无问男女贵贱,皆此庄严或首或身,以为饰好。”西域记二曰:“首冠华鬘,身佩璎珞。”苏悉地经三曰:“若欲成就华鬘法者,取阇底华作鬘。”然庄严佛前之华鬘,有以种种之宝刻其形者。守护国界经曰:“以种种宝,用作华鬘,而为庄严。”陀罗尼集经六曰:“若月无花,刻花安之。”支那日本之风土,难得适当之花,故专用金属所刻之华鬘。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曼殊室利!是为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十二微妙上愿。

【善知识解说】
总之, 学佛就是学佛所说, 学佛的行止, 学佛的大愿

[末学解说]

文殊师利!这些就是那位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菩萨所修之道,亦即自利利他之道,如修“六度”,即是修菩萨道)时,所发起的十二个微妙无上大愿。

注解:
【曼殊室利】:(菩萨)Man^jus!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参见:文殊师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道】:菩萨所修之道,亦即自利利他之道,如修“六度”,即是修菩萨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上述佛经中佛陀为文殊菩萨演说了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发起的十二个大愿
这些大愿,有的是救度众生脱离诸苦,有的是帮助众生满足心愿,有的是教导众生修行法门
从这些大愿也可以深切的体会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善巧方便

末学由此发心:

一是要学习佛菩萨发起大愿,因为
发大愿很重要,愿力能够驱使我们自己,能超越业力,能够真正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发心发愿就是最大的功德(这也是佛经上说的)和能量
这就能让修行人不断增上,提升慈悲和智慧,逐渐恢复佛性
————[进阶心法]能发起大心,就能与佛菩萨的悲愿智慧相应结合,就能不断突破

二是要学习佛菩萨的「慈悲」和「智慧」,因为
「慈悲」和「智慧」才是真正最强大的法术和神通
如果你有智慧,你就能自己明白上面这些道理,如果真慈悲,你就会有救度众生的心念
真正的神通,不局限于产生什么光帮众生解决病苦,(这就像医生只能医病,但佛法才能解轮回苦)
而是透过任何身口意或文字,能帮助众生生起正念而觉悟,这才是真正的大神通,真正的智慧神通,能解轮回苦,才是真慈悲
所以,重要的就是心念和智慧的传达,这才是真正的神通,所以,透过第八识的展现,神通可以是任何形式,不可思议
——闲聊「神通」
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针对不同因缘和次第的众生,给予深浅不同的引导和启发——文字游戏VS慈悲智慧(简单的外道辨识方法)
对众生保持宽容慈悲,就是对自己保持宽容慈悲
因为宽容慈悲是心念,保持好心,自己的凡心就变成好心
心好了,自然就快乐没有痛苦
所以随时保持善心好心平等对待众生,这样自己就容易解脱而快乐——法门实修帖 38#
佛菩萨的做法正是引导众生自己修行,这就是真正的慈悲和智慧——[回答]为什么佛菩萨不现神通救世呢?佛菩萨不可以替我们超度亲人吗?

三是要学习佛菩萨的善巧方便、无量法门,因为
真正的菩萨行者有深空的智慧,但是也有普渡众生的方便真正的菩萨行者有深空的智慧,但是也有普渡众生的方便
想度化别人,更应该先看看自己,自己是个什么样子?凭什么度化别人?
还是先弄清楚这些道理,控制好自己的心吧,
然后把[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四摄法]彻底分析落实,学习更多的善巧方便吧
——[略说]如何劝导众生?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
许多修行上的初学者,或心量狭隘的修行者,总是喜欢询问或寻求最简单容易的法门
其实,烦恼无尽,法门当然就无量,烦恼不同,对治的法门就不同,烦恼有深浅,法门当然也有深浅
所以,哪来一个最简单容易又能对治一切众生一切烦恼和不同深浅的究竟法门呢?
就算有这种法门,或一般人以为就是「念佛法门」,但是,其实,就算是法门的表相表法相同,
但是实修过程中,随着修行者次第深浅的不同,其中法门的心法和深浅次第也是不同的
必定会随着修行者的根器因缘和次第,而存在不同的根本心法,或甚至表法的
所以,同样是「念佛」,有「持名」,或「忆念」,或「观相」,或「观想」,或「实相」等种种不同方法和心法
又例如:不同佛菩萨虽有各自本愿和法门,但是,对于不同众生和烦恼以及一切法和法性原理都是能通达的,所以能普渡众生
因此,如果真正想成佛,那么必定要明白一切众生性和烦恼,就要明白一切法和法性,
那么就要发起「法门无量誓愿学」,不应该再有所排斥——「四弘誓愿」的法性原理内涵
虽然我们的佛性本俱足光明圆满,但是因为我们被尘染覆盖无法显露佛性功德
因此,我们必须学习佛菩萨教导的方法,学习无量心法,而逐渐让自己契入真心,显露佛性
这些心法佛心,例如:惭愧忏悔心,感恩心,欢喜心,舍离心,慈悲心,清净心,平等心,光明心....——[分析解说]心法次第的观照实修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23

[精进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4-6-15 22:46: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16 17:19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 3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复次、曼殊室利!

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及彼佛土功德庄严,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说不能尽。

然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 及苦音声;

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

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

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

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次补佛处,悉能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宝藏。

是故曼殊室利!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应当愿生彼佛世界。

【善知识解说】
这边说明[极乐世界]和[琉璃世界]平等无差别, 都可随愿往生, 这是佛陀慈悲, 知道众生在娑婆世界无法忍受各种苦难, 例如生老病死, 环境变迁, 天灾人祸,所以劝大家念佛修行往生其他庄严佛国

[末学解说]

再有,曼殊室利(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之左右)!那位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菩萨所修之道,亦即自利利他之道,如修“六度”,即是修菩萨道)时,所发起的十二个大愿,以及彼佛土之功德庄严,我如果是一劫(即一长时。劫为劫簸(梵 kalpa)之略称,乃分别时节之意。大智度论卷三十八以时间之最小单位称为念,最大单位则称为劫)、或者一劫之余,都无法说尽。

然而彼佛土,一向清净((术语)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云清净),没有女人,也没有恶趣,以及诸苦之音声;

这里以琉璃为地,以金绳为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都是以七宝建成;

也如同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平等没有差别。

在其国土中,有二位菩萨摩诃萨:一位名为日光遍照,二位名为月光遍照。

他们在那些无量无数菩萨大众之中为上首(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次补佛处,都能受持那位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正法(真正之道法也)宝藏(比喻能济度众生苦厄之妙法。又称法藏)。

所以,曼殊室利(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之左右)!种种有信心((术语)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也。此有迷信正信,解心仰心,自力信他力信等之别)的善男子、善女人,应当发愿往生彼佛的琉璃世界。

注解:
【曼殊室利】:(菩萨)Man^jus!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参见:文殊师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文殊】: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之左右。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道】:菩萨所修之道,亦即自利利他之道,如修“六度”,即是修菩萨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劫】:<一>即一长时。劫为劫簸(梵 kalpa)之略称,乃分别时节之意。大智度论卷三十八以时间之最小单位称为念,最大单位则称为劫。释迦氏谱(大五○·八四下):“劫波,此土译之名大时也。此一大时,其年无数,假以喻显,方可委知。”(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大智度论卷七)((参见:劫)2811) <二>指一次之灾厄。此系就世间之成坏而言。p45FROM:【佛光大辞典】

【清净】:(术语)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云清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上首】:梵语 pramukha,巴利语 pamukha。<一>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于佛世时即有此称,上首一词散见于各汉译经典中。后于禅林里,间以“首座”代称上首,而其推重之意不变。(大品般若经卷四金刚品、观无量寿经、法华论卷上)
 <二>指诸法门中最上之法。例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二,将“厌离一切法三昧、超过一切法三昧”等十五种三昧称为一切三昧中之上首,复将“观诸法性陀罗尼门、发菩提心陀罗尼门”等五十三陀罗尼门称为一切陀罗尼门之上首。(法华经卷五、大智度论卷四十五、大日经疏卷十二)
 <三>指佛弟子优波离。梵名 Upa^li,意译化生,或译上首,以其持律第一,为众纪纲,故称上首。如来入灭后,其与五百圣人于毕钵罗窟内,结集毗奈耶藏。(付法藏因缘经卷一)p717 FROM:【佛光大辞典】

【正法】:(术语)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无量寿经上曰:“弘宣正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宝藏】:谓贮藏珍宝之库藏。有二喻:<一>比喻能济度众生苦厄之妙法。又称法藏。无量寿经(大一二·二六九下):“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法华经信解品、文殊师利现宝藏经)
 <二>比喻本来之自性,亦即佛性。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大五一·四四○下):“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p6764 FROM:【佛光大辞典】


【信心】:(术语)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也。此有迷信正信,解心仰心,自力信他力信等之别。(参见: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复告曼殊室利童子言:

曼殊室利!有诸众生,不识善恶,惟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

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

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           

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傍生趣。

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

得宿命念,畏恶趣苦,不乐欲乐,好行惠施,赞叹施者,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况余财物?

【善知识解说】
这边是讲世道人心败坏, 贪心自私, 不能布施行善, 不能孝养父母, 善待妻子儿女和属下, 何况是来行乞的人. 关于这点, 虽然现在社会真假难辨, 但是行菩萨道一定要能布施结个善缘, 至少量力随喜, 不要一毛不拔. 回说这样一毛不拔的一般人最后死后会堕入饿鬼道或者畜生道, 如果这样的人前世曾经听过药师佛名号, 虽然已经投生为饿鬼或畜生, 但是只要还能想起药师佛名号, 就能结束当世的生命, 而投生为人, 这就是念佛的功德, 所以大家都应该常念佛, 念念都是佛, 这样就算行为不慎犯了重戒而堕入恶道, 如果还能忆念起佛号, 就能还生为人, 而且成为善人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再次告诉曼殊室利童子(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童形之文殊菩萨也)说:

曼殊室利(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之左右)!有种种众生,不能识别善恶,只怀有贪吝(悭吝贪著之意。即惜物而不布施与人,并贪求而无满足),不知道布施以及布施的果报(由于过去的业因而造成现在的结果,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召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果报的意义),愚痴(心性闇昧,无通达事理之智明也。与无明同)没有智慧,缺少信根(信为入理之根本,根者坚固不动之义;此系以信心坚固不动摇比喻草木之根),多爱聚攒财宝,勤加守护。

见到有乞讨者来,其心不喜欢,假设不得已而进行布施时,就如同割自身的肉,深生痛惜。

还有无量悭贪(悭吝贪著之意。即惜物而不布施与人,并贪求而无满足)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积集资财,对于其自身尚且舍不得受用,何况是能给与其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以及来乞讨者?

那些诸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从此命终后就会生到饿鬼界(即饿鬼之世界。乃遭受不得饮食,及受苦无尽之生存境地),或畜生道。

这类众生会因往昔在人间曾得以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的缘故,而能当时在恶趣,暂得忆念那位如来的名号,即刻在其忆念时就能从彼处离开,还生于人道中;

能够获得宿命(宿世的生命。佛说世人在过去都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与畜生,辗转轮回,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念,害怕恶趣之苦,不喜欢欲乐(五欲之乐也),好行惠施,赞叹布施者,一切所有都能够没有贪惜(即众生愚痴,不知罪福之因果,故贪爱吝惜财物,而无施与他人之心),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于来求者,何况是财物呢?

注解:
【大圣曼殊室利童子】:(菩萨)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童形之文殊菩萨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信根】: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之一。信为入理之根本,根者坚固不动之义;此系以信心坚固不动摇比喻草木之根。据释摩诃衍论卷一载,信有十义,即:澄净、决定、欢喜、无厌、随喜、尊重、随顺、赞叹、不坏、爱乐。根亦有十义,即:下转、隐密、出生、坚固、相续、出离、集成、茂叶、具足、高胜。p3720FROM:【佛光大辞典】


【悭贪】:梵语 ma^tsarya-ra^ga。悭吝贪著之意。即惜物而不布施与人,并贪求而无满足。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上):“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八一上):“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此悭贪之心,可以六度中之布施波罗蜜对治之。又俗称无情且苛酷为悭贪,盖系由悭吝贪著之义而转来者。(中阿含经卷三十一、菩萨本行经卷上、法华经文句卷四下)p5811 FROM:【佛光大辞典】

【果报】:由于过去的业因而造成现在的结果,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召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果报的意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愚痴】:(术语)三毒之一。梵曰慕何Moha,译曰痴。心性闇昧,无通达事理之智明也。与无明同。瑜伽论八十六曰:“痴异名者,亦名无智,亦名无见,亦名非现观,亦名惛昧,亦名愚痴,亦名无明,亦名黑闇。”法界次第上之上曰:“迷惑之性,立之为痴。若迷一切事理,无明不了,迷惑妄取,起诸邪行,即是痴毒,亦名无明。”大乘义章五本曰:“闇惑名痴。”华严大疏钞二十曰:“迷于四谛,皆曰愚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信根】: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之一。信为入理之根本,根者坚固不动之义;此系以信心坚固不动摇比喻草木之根。据释摩诃衍论卷一载,信有十义,即:澄净、决定、欢喜、无厌、随喜、尊重、随顺、赞叹、不坏、爱乐。根亦有十义,即:下转、隐密、出生、坚固、相续、出离、集成、茂叶、具足、高胜。p3720FROM:【佛光大辞典】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饿鬼界】:十界之一。即饿鬼之世界。乃遭受不得饮食,及受苦无尽之生存境地。(药师本愿经)((参见:十界)457)p6368 FROM:【佛光大辞典】


【傍生】:又作旁生,即畜生,旁者不正之义,言彼因行不正,故得不正之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宿命】:宿世的生命。佛说世人在过去都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与畜生,辗转轮回,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欲乐】:(术语)五欲之乐也。最胜王经一曰:“以诸如来断诸欲乐,不取一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贪惜】:即众生愚痴,不知罪福之因果,故贪爱吝惜财物,而无施与他人之心。灌顶经卷十二(大二一·五三三上):“世人愚痴,但知贪惜,宁自割身肉而啖食之,不肯持钱财布施,求后世之福。”(无量寿经卷下)p4793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虽于如来受诸学处,而破尸罗;

有虽不破尸罗而破轨则;

有于尸罗、轨则,虽则不坏,然毁正见;

有虽不毁正见而弃多闻,于佛所说契经深义不能解了;

有虽多闻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谤正法,为魔伴党。

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

此诸有情,应于地狱、傍生、鬼趣流转无穷。

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便舍恶行,修诸善法,不堕恶趣;

设有不能舍诸恶行、修行善法,堕恶趣者,以彼如来本愿威力令其现前,暂闻名号,

从彼命终还生人趣,得正见精进,善调意乐,便能舍家趣于非家,如来法中,受持学处无有毁犯,

正见多闻,解甚深义,离增上慢,不谤正法,不为魔伴,渐次修行诸菩萨行,速得圆满。

【善知识解说】
[有情]是指草木金石以外, 俗称有识有灵的众生, 此才在轮回之列, [尸罗]是指戒行,用来防过止恶, [尸罗]含有种种意思,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四则举出:清凉、安眠、数习、得定、隧嶝、严具、明镜、阶陛、增上、头首等十义, 所以, 由这些字义可以看出戒的重要性
回说, 上面这段经文全部来说, 是说佛弟子如果犯了种种过失, 例如, 破戒和仪轨, 丧失正见, 或者不多闻听法, 又或者不能深入经义, 或态度傲慢, 批评正法, 与魔为伴, 邪思邪见, 最后当堕入三恶道, 这样的人如果能念药师佛名号, 弃恶从善, 就能不堕入三恶道, 如果因恶行已经堕入三恶道的, 一念药师佛的名号, 恶道身命终后, 就能还生为人, 并能改邪归正, 逐渐修行圆满

[末学解说]

再有、曼殊室利(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之左右)!如若种种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虽在如来接受诸学处(意谓所学之处。一般指戒律。即比丘、比丘尼学习戒律时,所遵循之戒条,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称为学处。南传佛教称戒、定、慧三学为三学处),然而却破坏尸罗(华译为清凉或戒,言三业过恶,其性热恼,惟戒能防息其炽热焚烧之势);

有的众生虽然没有破戒却破坏轨则(佛教修行的方式);

有的众生对戒律、轨则(佛教修行的方式),虽然没有破坏,然而却毁坏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离诸邪知邪见的如实知见,为八正道之一);

有的众生虽然不毁坏正见,然而却放弃多闻(多闻法文而受持也),所以对于佛陀所说的契经(契合众生的根机,又契合真理的经文,即佛经)深义不能解了(会得道理也);

有的众生虽然多闻(多闻法文而受持也),然而却增上慢(言我得增上之法而起慢心也),因为增上慢(言我得增上之法而起慢心也)而覆蔽其心的缘故,认为自自己都是对的,他人都是错的,嫌谤正法(真正之道法也),为魔为伴。

像这样的愚痴之人,不仅自行邪见(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还令无量俱胝(意译为亿。乃印度数量之名)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堕入大险坑。

此类种种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应会在地狱、畜生、鬼趣无尽的流转轮回。

如若能得闻这此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便可舍离恶行(不善之行也),修行种种善法(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从而不堕入恶道;

假设有因不能舍离诸恶行、修行善法,而已经堕入恶道者,以那位如来本愿之威力能够令其现前,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

可从恶道命终后还生于人道,获得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离诸邪知邪见的如实知见,为八正道之一)精进(勇猛修善法,断恶法之心作用也),善调意乐(心意获得满足而生快乐),

便能舍离俗家而趣于佛处,在如来法中,受持学处(意谓所学之处。一般指戒律。即比丘、比丘尼学习戒律时,所遵循之戒条,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称为学处)没有毁犯,

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离诸邪知邪见的如实知见,为八正道之一)多闻(多闻法文而受持也),解了甚深义理,断离增上慢(言我得增上之法而起慢心也),不诽谤正法(真正之道法也),不与魔为伴,渐次修行种种菩萨行(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快速证得圆满。

注解: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学处】:梵语 s/iks!a^pada,巴利语 sikkha^pada。意谓所学之处。一般指戒律。即比丘、比丘尼学习戒律时,所遵循之戒条,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称为学处。南传佛教称戒、定、慧三学为三学处。另据菩萨地持经卷一所载,菩萨有七学处,即:自利、利他、真实义、力、成熟众生、自熟佛法、无上菩提。此外,大日经卷六受方便学处品分显密而说所学之体,又译之为“学句”。(法蕴足论卷一学处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俱舍论卷十四、俱舍论光记卷十四)p6216FROM:【佛光大辞典】

【尸罗】:华译为清凉或戒,言三业过恶,其性热恼,惟戒能防息其炽热焚烧之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轨则】:佛教修行的方式。《佛学词典》

【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离诸邪知邪见的如实知见,为八正道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多闻】:(术语)多闻法文而受持也。维摩经菩萨品曰:“多闻是道场,如闻是行故。”圆觉经曰:“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契经】:契合众生的根机,又契合真理的经文,即佛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解了】:(术语)会得道理也。深密经二曰:“于我甚深密意言说如实解了。”南本涅槃经十九曰:“解了实相空无所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增上慢】:(术语)言我得增上之法而起慢心也。如未得圣道,谓为已得是也。七慢之一。俱舍论十九曰:“于未证得殊胜德中,谓已证得,名增上慢。”法华经方便品曰:“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是失。”

【正法】:(术语)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无量寿经上曰:“弘宣正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邪见】:1、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俱胝】:<一>梵语 kot!i,巴利语同。又作拘胝、俱致、拘梨。意译为亿。乃印度数量之名。玄应音义卷五载,俱致,或称俱胝,即中土所称之“千万”,或“亿”。圆测之解深密经疏卷六(卍续三四·四四四上):“俱胝,传释有三,一者十万,二者百万,三者千万。”可见历代所译之殊异。
 <二>唐代僧。生卒年、俗姓、乡籍等均不详。属南岳怀让之系统。常诵俱胝(准胝)观音咒,世人遂称之俱胝。尝止于浙江婺州金华,后因无以答覆实际尼之质问,遂起勇猛精进之心。未久,大梅法常之法嗣天龙禅师到庵,师乃迎礼具陈其事,天龙竖一指而示之,师当下大悟。其后凡有参学僧前来问法,师皆竖一指以答之,世称“俱胝一指”、“一指禅”。于入寂前,尝谓(大五一·二八八上):“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用不尽。”(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五灯会元卷四、祖堂集卷十九、无门关第三则)((参见:俱胝一指)4034)p4033FROM:【佛光大辞典】


【恶行】:(术语)不善之行也。俱舍论十六曰:“一切不善身语意业,如次名身语意恶行。”十地论义记四本曰:“现习恶行,当受大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法】:(术语)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离诸邪知邪见的如实知见,为八正道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精进】:(术语)又曰勤。小乘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之一,大乘百法中善心所之一。勇猛修善法,断恶法之心作用也。唯识论六曰:“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辅行二曰:“于法无染曰精,念念趣求曰进。”慈恩上生经疏下曰:“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怠故。”华严大疏五曰:“精进,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目之为进。”维摩经佛国品曰:“精进是菩萨净土。”案汉书,召属县长吏,选精进掾史。注:精明而进趣也。此为精进二字之出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意乐】:心意获得满足而生快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行】:(术语)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法华经五百弟子品曰:“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学习上述佛经和善知识的解说,归纳其重点为:
1.佛陀演说[极乐世界]和[琉璃世界]平等无差别。劝导众生应当发愿往生彼佛世界。

2.佛陀演说如果有众生贪心自私,不能布施行善,不能孝养父母,善待妻子儿女和属下,何况是来行乞的人,死后会堕入饿鬼道或者畜生道。 如果这样的人前世曾经听过药师佛名号,虽然已经投生为饿鬼或畜生, 但是只要还能想起药师佛名号, 就能结束当世的生命,而投生为人。

3.佛陀演说如果佛弟子犯了种种过失,例如,破戒和仪轨,丧失正见,或者不多闻听法,又或者不能深入经义,或态度傲慢,批评正法,与魔为伴,邪思邪见,最后当堕入三恶道,如果能念药师佛名号,弃恶从善,就能不堕入三恶道。如果因恶行已经堕入三恶道的,一念药师佛的名号, 恶道身命终后,就能还生为人,并能改邪归正,逐渐修行圆满。

由此,念佛的功德殊胜,不可思议,众生应当常念佛,念念都是佛。
(相关学习可参考:透过《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念佛】相关内容

这些行为当会堕入恶道——贪心自私,不能布施行善,不能孝养父母,善待妻子儿女和属下,何况是来行乞的人
这些过失当会堕入恶道——破戒和仪轨,丧失正见,或者不多闻听法,又或者不能深入经义,或态度傲慢,批评正法,与魔为伴,邪思邪见
所以,不要做上述的行为,也不要犯上述的过失。

日常中,身边常会看到类似的众生:
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不负责的父母;不孝顺的儿女;出轨的渣男渣女;冷漠无情的路人......
这类人会堕入恶道,是自己的种下的因,所以也会有必然的果报

那么,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
既然能够借由佛菩萨的威神力,可以不堕入恶道,或脱离恶道再返回人道,改邪归正,逐渐修行圆满。
是不是就可以为非作歹,不守戒律,之后凭借念佛的功德就能不承受相应果报了呢?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甚至可以归为邪见。善知识教导:
佛法是要教导众生解脱成佛
在极乐世界可以成佛,在娑婆世界也可以成佛
不是因为表相的福报,而是因为智慧的实证
而有福报的那些国家,和有福报的天人
如果没有学佛,一样无法解脱轮回

如果您目前为了自己没有福报而感到苦恼
那应该更检讨自己的贪嗔痴恶业
而不是怀疑佛法,或错解因果,错误关联,误导众生
这种心念和行为,也是会造成十恶业中的邪见因果的
所以佛经上说,如果自己不能相信深法,那还是要强迫自己相信
这样才能逐渐摆脱邪见习气——[网路上请谨慎发言]以邪见错解因果,错误关联,怀疑佛法,这因果可不小
净秽一如,就是空有一如,善恶一如,是非一如, 就是不执着于空有善恶是非的不二法门
所谓不二并非唯一,这又是另一个错解, 不二是指非二, 也就是非空非有,非是非非
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并不是我们这种凡夫
凡夫应该先学是非善恶, 能分辨是非, 能断恶修善, 能以空破有(第一阶段)
能知道万物生灭虚幻不实, 破除心中对自我和对万物的执着
把执着小我转化成慈悲大我, 这样熟悉后, 才学习法身菩萨的不二法门
也就是用"空有一如"(不二法门)破除空和有(第二阶段), 也就是两边不着, 去除第一阶段的法执

因此, 真正的佛弟子不会行淫双修, 也不会去吃肉杀生, 而是认清烦恼(欲望)本来是空
所以对于烦恼(欲望)能够淡忘释怀, 恢复佛性清净本然, 得到清净自在
——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关内容:

一、念佛之所以有大功德,是因为
就像从小立志做大事,就会朝目标前进
因为佛有大智慧大慈悲,是真正觉悟者,
每个佛菩萨都曾经发过大愿,俱足大慈悲,
所以都是我们忆念学习成佛的目标,
因此我们一心念佛,仿效佛菩萨的大慈悲精神,
就像从小阅读伟人故事,受到精神的感染,
奋起向上,相由心生,业由心转,转凡成圣
透过时时忆想佛菩萨和念佛菩萨名号,仿效佛菩萨的精神,
我们由心性上逐渐改变,心常忆念佛菩萨的慈悲智慧和光明
借此逐渐由心改变我们的思想行为,真正逐渐把自己由凡夫转变佛
所以佛弟子应该随时念佛
而且透过实际念佛转凡心为佛心的过程,
得到和法界一切佛菩萨以及一切众生相应共鸣(认可与帮忙,就是所谓加持)
因此能逐渐成就佛法大事业,这种威力就是功德
所以念佛能成就大功德
——[初学解答] 为什么要念佛? 为什么要持咒? 为什么要诵经? 为什么要回向?

二、要【行善】
有人错解空法,错以为没有正邪,既然没有正邪,那就为非作歹
其实当您为非作歹的时候,那不就堕入邪之中了吗
所以,如果没有透析本性而超越万相,那就是堕入其中

因此,不论是痛苦或美好,或正邪,这些都只是清净本性外的感官虚妄现象
这些种种现象,就是六道中的轮回万象,若不能超越,那就是轮回
如果众生执着于这些感官现象,就无法见性,就无法解脱轮回
而修行就是学习面对真正的真实,学习超越这些六道万相
世俗人求[美],良知者行[善],智者则见[真]
就算您一时不能超越世俗美丑好坏等执着,
只要您有向上求善求真之心,最后一定能契入真善和见真
所以佛教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为行善是见真的基础
——正邪

二、要【守戒】
千万不要以为不受戒就可以胡作非为,
地藏经说,娑婆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业,其实念念都有因果
如果习惯放纵自己,只会让自己逐渐失去自制的力量,逐渐被黑暗(负面)思维和欲望给蒙蔽
在念头上逐渐没有正念,没有觉察力,在行为上逐渐偏差,失去威仪

所以,为什么许多人自以为学佛了,可是生活一直没改善,
后来就开始抱怨佛菩萨,或者上网误导初学,说学佛后生活依然不见改善
这都是愚痴和邪见(错误知见),恶性循环,误导初学,业上加业,罪上加罪——不受戒,或还未受戒,不代表可以任意妄为,不代表没有因果
不论是否受戒,因果就是因果,就算不受戒,一样是「如是因,如是果」
犯了恶因,就有恶果,如果受戒了还犯戒,这又是另一码的事情,一码归一码,是两回事
(关于因果,如果细说,这还要看其中情节的重大与否,或定业与否,或可转与否,才能决定果报的「定或可转」与大小)
也就是干坏事(恶因恶果)是一码,犯戒是另一码(本文暂时不对犯戒问题深入讨论)
就像,没受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人,如果杀生,当然仍有杀生的果报
而不是说你没受戒就能杀生,也不是你没受戒就没有恶报

所以,我们不能告诉众生说:因为你没受戒,所以可以杀生或偷盗或邪淫或妄语
而是应该告诉众生正确的因果,而且因果是因果,戒律是戒律,
没受戒而造恶,当然有恶果;受戒了没持戒还犯戒,那是另一项因果
所以,上述案例就是很明显的「不净说法」,也是一种邪说和邪见(错误的说法和观点)

因此,这边要告诉大家:
不论你是否受戒和持戒,恶因都会有恶果,
不论是心念或行为,不论或大或小,都像蝴蝶效应,可能卷起更大的后果
当然,如果能当下心念转邪为正,那么后续的发展也可能转向或改变(这要看原本引起的外界反扑力量的大小)

所以说:「相由心生,业由心转」,心向恶,就可能逐渐导致恶果,心向正,就能逐渐转为善果
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为任何心念或小事,都可能像蝴蝶效应那样而逐渐扩大
——【不净说法的案例】没受戒,所以就能干坏事?!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23

[精进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6 22:38: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16 22:40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

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 又常负重随路而行。

或得为人,生居下贱,作人奴婢,受他驱役,恒不自在。

若昔人中曾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由此善因,今复忆念,至心归依。

以佛神力, 众苦解脱,诸根聪利,智慧多闻,恒求胜法,常遇善友,永断魔罥,破无明壳,竭烦恼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愁苦恼。

【善知识解说】
悭贪, 嫉妒, 自赞毁他, 这三种事情实在非常容易犯, 现代一般人可能都觉得自己是好人, 不容易发觉自己的缺点, 所以就像上述经文所说, 最后当堕入三恶道中, 关于这点我们可以参考佛经, 就能明白圣人先贤的标准, 不会在自以为是, 回说上面经文所说, 人们犯了像这样的恶业, 最后堕入三恶道, 如果前辈子曾经听过药师佛名号, 因为过去世听闻佛号的善因, 今生能够念佛, 诚心皈依, 这样就能依靠佛力, 解脱痛苦, 身心聪慧, 也因为常求殊胜佛法而能常遇到善知识, 永远断除魔扰束缚, 破除无明, 解脱烦恼忧愁和生死病苦

[末学解说]

再有、曼殊室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如若诸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悭贪(悭吝贪著之意。即惜物而不布施与人,并贪求而无满足)、嫉妒,称赞自己、诋毁他人,当会堕入三恶道中,于无量千岁承受种种剧烈痛苦。

承受剧苦之后,从彼命终,来生(如言来世,未来之生报也)于人间,变作牛、马、驼、驴,一直被鞭挞,受饥渴逼切烦恼, 还要常常负重随路而行。

或者转生为人道,生为下贱之人,作他人的奴婢,受他人所驱役,永远没有自由。

如若这类人往昔曾闻知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由此善因(招感善果的业因),而于现今能再忆念(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佛陀,至心(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也)归依(归投依靠的意思)。

依靠佛陀之神力(又曰神通力。神为妙用不测之义,通为通融自在之义,力为力用之义。谓不测之妙力变,融通自在也), 而能够令众苦解脱,诸根聪利,智慧多闻(多闻法文而受持也),恒求胜法,常遇善友(随顺于我而起善行者),永断魔罥,破除无明壳((譬喻)壳为鸟卵之外皮,无明能生育生死故以卵壳为譬也),竭尽烦恼河((譬喻)烦恼能漂没三界之人天,故譬诸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指众生一期之四种相。又称四相、四苦。众生出生之相称为生相,老衰之相称为老相,病患之相称为病相,死亡之相称为死相)忧愁苦恼。

注解:
【曼殊室利】:(菩萨)Man^jus!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参见:文殊师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悭贪】:梵语 ma^tsarya-ra^ga。悭吝贪著之意。即惜物而不布施与人,并贪求而无满足。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上):“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八一上):“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此悭贪之心,可以六度中之布施波罗蜜对治之。又俗称无情且苛酷为悭贪,盖系由悭吝贪著之义而转来者。(中阿含经卷三十一、菩萨本行经卷上、法华经文句卷四下)p5811 FROM:【佛光大辞典】

【来生】:(术语)如言来世,未来之生报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因】:招感善果的业因。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忆念】:梵语 smr!ti,巴利语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日本净土真宗有时以此为信心之别名。(法蕴足论卷二、观无量寿经疏卷四、往生论注卷上)((参见:念)3206)p6220FROM:【佛光大辞典】

【至心】:(术语)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也。晋书王嘉传曰:“候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按,道经云至心朝礼,本此。无量寿经上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金光明经上曰:“至心念佛。”同文句二曰:“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言至心。”同文句记曰:“至犹极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归依】:归投依靠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神力】:(术语)又曰神通力。神为妙用不测之义,通为通融自在之义,力为力用之义。谓不测之妙力变,融通自在也。是在定慧,为定力所生属于慧。在如来之四智五智,属于成所作智。法华经序品偈曰:“诸佛神力,智慧希有。”(参见: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多闻】:(术语)多闻法文而受持也。维摩经菩萨品曰:“多闻是道场,如闻是行故。”圆觉经曰:“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友】:(杂语)梵语贺里也曩蜜怛罗Kalya%namitra,随顺于我而起善行者。探玄记六曰:“起我行,故名善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明壳】:(譬喻)壳为鸟卵之外皮,无明能生育生死故以卵壳为譬也。药师经上曰:“破无明壳。竭烦恼河。”慧琳音义十一曰:“经言无明壳,喻根本无明及以贪爱,包含无量结使烦恼,陶铸有情命业生死,宛转其中不能出离无明窟宅。如鸟居卵壳。故引为喻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烦恼河】:(譬喻)烦恼能漂没三界之人天,故譬诸河。药师经曰:“破烦恼壳,竭烦恼河。”涅槃经德王品曰:“烦恼大河乃能漂没三界人天。世间大河,运动手足,则到彼岸。烦恼大河,唯有菩萨因六波罗蜜,乃能得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生老病死】:指众生一期之四种相。又称四相、四苦。众生出生之相称为生相,老衰之相称为老相,病患之相称为病相,死亡之相称为死相。增一阿含经卷十九谓,持有、无之见者,不能脱离生老病死、愁忧苦恼。(无常经、无量寿经卷上)((参见:四苦)1736)p2062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复次、曼殊利室!若诸有情好憙乖离,更相斗讼,恼乱自他,以身语意,造作增长种种恶业,展转常为不饶益事,互相谋害。

告召山林树冢等神;杀诸众生,取其血肉祭祀药叉、罗刹婆等;书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恶咒术而咒诅之;厌魅蛊道,咒起尸鬼,令断彼命,及坏其身。

是诸有情,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彼诸恶事悉不能害,一切展转皆起慈心,利益安乐,无损恼意及嫌恨心,各各欢悦,于自所受生于喜足,不相侵凌互为饶益。

【善知识解说】
这段是说, 有些有情众生个性叛逆, 天生喜欢争斗, 自己不能清净, 又常扰乱他人, 造种种恶业, 不能做对众生有好处的事情, 喜欢用各种邪术恶咒杀害众生, 如果有人能听闻药师佛名号, 恶事都会消失, 变成有慈心的人, 变成能够相互安乐利益, 所以, 可以看出念药师佛是帮助我们现世安乐利益, 并破魔除恶非常重要的法门, 如果, 一般人知道药师法门, 也可以化解世人认为佛教只教导消极往生极乐世界的误解, 因此, 佛弟子不仅求命终往生极乐世界, 活着的时候更要推广药师法门, 让众生现世富足和平安乐, 远离苦难和邪见, 这也是太虚大师推广药师法门的原因

[末学解说]

再有、曼殊室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如若诸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喜好乖离,更有相互争斗,恼乱自己和他人,以身语意,造作增长种种恶业(乖理之行谓之恶,身口意三者作事,谓为业),展转(又作转转。即顺次连续之意。顺次对照,称为展转相对,或展转相望。相互由他转生,则称为展转相生)常做不利他人之事,互相谋害。
告召山林树冢(封葬之所云冢,其高者云坟。又以土高筑为物事之标者亦曰冢,后转为墓之泛称)等神;杀害诸众生,取其血肉祭祀药叉(夜叉)、罗刹(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刹娑”,女的叫“罗刹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婆等;书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恶咒术而咒诅(以秘密词句祈求神明降厄难予怨敌之行为)之;厌魅(咒死尸使杀害怨敌者)蛊道,咒起尸鬼(又作起尸鬼。行毗陀罗法所用之鬼名。毗陀罗为印度古代之咒法,诵此咒能使死尸起而杀人),令断彼性命,及破坏其身。

这样的诸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如果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那些种种恶事都不能加害,一切展转皆起慈心(谓人不杀众生,爱惜物命,令众得安,是名慈心),利益安乐,没有损恼意及嫌恨心,各各欢悦,于自所受生于喜足,不相侵凌互为饶益(给人丰饶的利益)。

注解:
【曼殊室利】:(菩萨)Man^jus!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参见:文殊师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身语意三业】:成唯识论一卷十四页云:世尊经中说有三业。拨身语业。岂不违经?不拨为无,但言非色。能动身思,说名身业。能发语思,说名语业。审决二思,意相应故;作动意故;说名意业。起身语思,有所造作,说名为业。是审决思所游履故;通生苦乐异熟果故;亦名为道。故前七业道、亦思为自性。或身语表、由思发故;假说为业。思所履故;说名业道。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展转】:梵语 param!para^ 或 anupu^rva。又作转转。即顺次连续之意。顺次对照,称为展转相对,或展转相望。相互由他转生,则称为展转相生。p4086 FROM:【佛光大辞典】


【恶业】:(术语)乖理之行谓之恶,身口意三者作事,谓为业。俱舍论光记十三曰:“造作为业。”即十恶五逆之所作。四十华严经四十曰:“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六波罗蜜经五曰:“无始所造恶业,如大千界所有微尘。”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冢】:(杂名)梵言舍磨奢那。封葬之所云冢,其高者云坟。又以土高筑为物事之标者亦曰冢,后转为墓之泛称。翻译名义集曰:“舍磨奢那(S/mas/a%na)此云冢。西域僧死,埋骨地下,上累砖石,似率堵婆,但形卑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药叉】:夜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罗刹】: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刹娑”,女的叫“罗刹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咒诅】:以秘密词句祈求神明降厄难予怨敌之行为。又称诅祝。古代印度盛行两种咒法,一为吉祥增益之咒法(梵 atharva),一为调伏之咒法(梵 an%giras)。后者又有恶魔与怨敌之调伏法(梵 a^bhicarika^ni),或令他人之咒诅无效,而反破灭咒诅者之反击法(梵 kr!tya-pratiharaN!a^ni)。于阿闼婆吠陀(梵 Atharva-veda)中载有各种咒法与咒物。佛教对于此类咒法亦有所记载,且诸经中有远离咒诅之说。
 据药师如来本愿经所述,有诸众生性情乖戾,好相斗讼,彼此互起恶心,身口及意等遂作诸恶,时时意图加害对方。如祷告林神、树神、山神、冢神等,及杀戮诸畜生,取其血肉,祭祀一切夜叉、罗刹等食血肉者以助其行恶;又书写所怨者之名,并绘其形貌,成就种种毒害咒术、厌魅蛊道、起尸鬼咒等,欲断送彼性命及坏损其身体。若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即不受诸恶咒之伤损,而互起慈心、益心、无嫌恨心,各各欢悦,更相摄受。由上述记载,可知于印度古代,试图以咒诅来加害怨敌之行为极其普遍。(大宝积经卷九十一、四天王经、顺正理论卷四十二、法华经玄赞卷十末、慧苑音义卷下)p3115 FROM:【佛光大辞典】

【厌魅】:(异类)咒死尸使杀害怨敌者。梵曰毗陀罗。(参见:毗陀罗)。千手经曰:“厌魅咒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起尸鬼】:又作起尸鬼。行毗陀罗法所用之鬼名。毗陀罗为印度古代之咒法,诵此咒能使死尸起而杀人。(法华文句卷十下)((参见:毗陀罗鬼)3851)p4322FROM:【佛光大辞典】

【慈心】:谓人不杀众生,爱惜物命,令众得安,是名慈心。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饶益】:给人丰饶的利益。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学习上述佛经和善知识的解说,可以获知:

1.如果有众生犯了悭贪,嫉妒,自赞毁他这样的恶业,就会堕入三恶道中。 这样的人若前世曾经听过药师佛名号,便可因过去世听闻佛号的善因,今生能够念佛,诚心皈依,这样就能依靠佛力, 解脱痛苦,身心聪慧,也因为常求殊胜佛法而能常遇到善知识,永远断除魔扰束缚,破除无明,解脱烦恼忧愁和生死病苦。

2.如果有众生个性叛逆,天生喜欢争斗,自己不能清净,又常扰乱他人,造种种恶业,不能做对众生有好处的事情,喜欢用各种邪术恶咒杀害众生。这样的人若能听闻药师佛名号,恶事都会消失,变成有慈心的人,变成能够相互安乐利益。

3.药师法门是可以帮助众生获得现世安乐利益,并破魔除恶非常重要的法门。所以佛弟子当推广药师法门,让众生现世富足和平安乐,远离苦难和邪见,

日常中,不论是众生,还是自己,其实也会有上述的种种情况
比如: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叛逆,争斗,常扰乱他人......
而众生对这些情况的反应或态度就如善知识所讲的:
现代一般人可能都觉得自己是好人, 不容易发觉自己的缺点
或者明知道是缺点、是错误,但不以为然,也更不会去忏悔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犯错】【忏悔】相关内容

一、关于【犯错】
1.不承认自己错,或许认知上就不觉得自己做错事,态度强硬,硬是说己是人非,这种知见上的错误,或者不认错的习气,会造成很大的业障,难以脱离恶道

2.妄语,讲一些谎言,扭曲事实,为自己脱罪,说谎也会成习惯,妄语也是堕入恶道因

3.毁谤对方或他人,反而把过错推到对方或别人身上,为自己洗刷罪名,毁谤也是堕入三恶道的因,尤其毁谤有德的人,尤其毁谤佛法僧

4.称赞自己,说自己是出于善心,说自己好心没好报,混淆是非逻辑,反到让对方觉得对不起自己,,颠倒是非,,这也是堕入三恶道的因

5.找恶人相助或拖别人下水,,这有两种情况,利用别人为自己站台,说大家都这样,加强错误一方的气焰,混淆是非,或者把过错罪恶转移目标,推到别人身上,以减轻自己罪恶,

6.装傻,故意忘记,这种不愿意面对事实的业报,就是会造成愚痴

7.转移话题,顾左右而言他,这也是一种不愿意面对现实,这会造成没有觉察力,智慧降低

8.暴怒恶口,单纯的用生气和骂脏话来压过别人

9.动手打人,用暴力解决,无理所以动手

10.自闭,

以上这些都是堕入畜生,饿鬼,地狱的原因

佛弟子应该小心谨慎观察反省自己
菩萨行者,亦应小心谨慎观察众生,思维救度之法
以上提供参考 共同自省——犯错时的种种心态和反应
1.错误或负面的想法会造成悲观,或愤怒,或怀疑,或忌妒,或傲慢,或痴迷等种种负面心理
这些心理因素或情绪反应就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人类大多数的病痛都是如此
再者,因为错误的观念,所以用错误的生活方式,因此引起更大的外在伤害
这两种内外的伤害,就造成众生的苦难

2.除了上述影响,错误或负面的想法,例如:悲观,或愤怒,或怀疑,或忌妒,或傲慢,或痴迷
还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或对立,或冲突,或争执,或仇恨,或报复,或杀害
甚至造成战争等更大的毁灭伤害

上述两种情况如果没有导正,
就容易一再循环或像蝴蝶效应,而引起种种更大的负面效应和结果——错误观念的负面影响与正观的重要性
执著于感觉和感应是错误的,会着魔的
千万不要以为那样才叫做有修行
这种错误是一般民间和外道最容易犯的错误
经常误把那些着魔或非人鬼神依附的人当做有修证的人
那些神通感应都是鬼神或天魔依附所产生的
不是真正修证的结果
这点要好好弄清楚,纠正错误的观念——[略说]初学过程的一些正常现象和几个错误知见
初学者不要用偏激的心态而叫骂或哀或怨或仇视或敌对, 这都是不好的
只有真正的佛菩萨才能运用方便,示现不同形象来引导众生
凡夫没有那种能力, 如果走向偏激的方式, 那只是徒增自己的习气,容易走入邪途或着魔

又例如: 甚至有些人想当佛教警察而随时批判别人或批判佛经,
其实这也是错误的修行方式, 只会走偏入邪

又例如: 经常看到有人讲自己是示现[愤怒相], 其实这是很糟糕的说法
凡夫哪能示现什么愤怒相呢? 那只是让自己堕入瞋心, 徒增习气和罪业,而且还和众生结怨
[愤怒相]是真正具有神通的菩萨,示现教导那些凶恶众生的一种方式
不是凡夫或一般佛弟子用来用在周遭众生而自以为在修行的,佛弟子如果这样乱来,这是绝对错误的

初学者应该先学佛经上讲的各种佛心,这样才不会走偏
因此, 以清净心和光明心来引导佛性显露,这才是最简单最究竟的方法——常见的错误修行方式,和[愤怒相]

二、关于【忏悔】
没有真正的真心忏悔,那种交易式的修行,就称不上是真修行,
那种为了痊愈而做的修行,仅是功利心理下的少量付出罢了,并没有真心忏悔
那和真正的真心实修比较起来真是天地之别,

那一丁点的修行,因为没有真心忏悔的基础,功德当然少的可怜,更不用说要消重罪了
尤其累世业障非常多,今生不诚意的一点点修持当然无法消除累世业障
也因为如此无知,才会又造下毁谤的重罪

所以,信为功德母,忏悔是第一门,惭愧忏悔心是心法的第一步
众生要消业障,就要真发心修行 —— [略说]如何确保能真正消除累世业障呢?心法实修第一步[惭愧忏悔心
只要佛弟子真心发露忏悔改过,精进实修
过程中(生活中或梦中)就会快速的接受各种考验和磨练
逐渐消除自己的习气和众生对自己的仇怨
逐渐改变自己的心念和行为,也逐渐转化众生对自己的观感
这样就能快速消除自己念头上的习气障碍和外在共业的干扰和障碍

总之,真心忏悔改过,发起大心,决心成佛和普渡众生,并且精进实修,体会心法,这样就能在实修的过程中快速消业或转业 ——[问答]如何快速消业?
真心最难得,真心也最有效
用这样的认知,到佛前跪拜(佛像或者佛卡)真实的发起惭愧忏悔心
忏悔自己的业障,然后发愿改过,发愿透过修学佛法来消除业障

忏悔后就应该发起信心,让自己成为清净慈悲光明的人,而且相信自己真的能做到,
这样就能逐渐和佛菩萨的清净慈悲光明相应而逐渐摆脱黑暗习气————[案例说明]如何消除业障? ~ `真心忏悔,真心改过`
向佛忏悔,那是因为佛是佛弟子的老师,弟子犯错,没有遵守佛教,所以向佛悔过(这是一般的表相原理,另有深义后述)
但是,有没有从事情和原理上分析自己的错误,从而领悟且迈向「正真」(正确和真实真理)
而且向自己所对不起的众生道歉(而成为正向的佛法眷属),这些才是忏悔的更深义理

另外,关于「向佛忏悔」,如果能在忏悔的过程中,虚心悔过,而逐渐显露真心,
那也是能领悟上述的甚深义理的,这才是向佛忏悔的甚深原理,
所以,「向佛忏悔」还是有次第之分的,而这次第则来自于有没有深入忏悔和真心忏悔

不论如何,对于一般人或佛弟子,反省、认错、忏悔、道歉与改过,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是人类提升进步与进化的重要因素,也是佛弟子修行成佛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不能真心忏悔和改过,那代表自己在精神和素质上难有往上提升的可能——真心忏悔的重要性&不能真心道歉的严重性

由此,末学这里要向佛陀诚心忏悔:
昨晚,自己在梦中,杀死了很多的虫子
梦中,对这些虫子,自己不仅没有生起慈悲之心,反而是满心的厌恶

醒来之后,末学非常惭愧,反省自己:
为什么第一反应要杀死它们呢?
为何不用学习的佛法来解决呢?
可以通过持咒或念佛来超度它们啊
可见自己的心念、习气还是没有根本的转变啊
可见自己对众生还是不能做到平等心慈悲心啊

善知识教导:
梦是实修者最好的借镜和检讨的依据
其实,梦只是反应内心的现象
梦只是反应心识的现况,就像水往低处流那样单纯
梦就像镜子,显现众生内心的贪瞋痴,
显示众生的欲望恐惧贪婪和无知
实修者可以透过梦境来检视自己的妄念
检讨贪瞋痴,正视自己的淫欲恐惧贪婪和瞋念
逐渐消除这些习气,这样修行才容易进步——
[略说]初学过程的一些正常现象和几个错误知见
佛弟子对于梦境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1.用梦来检讨自己的修行,
2.而不是像外道算命或预言一样推测自己的吉凶
以后大家作梦,
可以自己按照佛经上的教导来解析,修正心念和行为
这样就行了
自己就能做,不用问人——[案例解析]佛弟子如何自己解析梦境?
遇到这种情况,跟上面的问题一样,不要害怕和恐惧,也不要讨厌众生
所有梦境,可能
1.有时候真的是众生和我们有缘,可能是1.过去世亲人2.结怨仇的人(恶梦)
2.或是今生缘分,
3.或是第八识种子现前的乱想乱梦
4.也有可能是佛菩萨对您的梦中考验

不管是上述哪种情况,我们不用去理会到底哪一种
不要陷入梦境当中,遇到任何梦境,
只要如实的生起[光明心][清净心][慈悲心][欢喜心][平等心]
念您平常念的佛号或者佛咒,
这样1.就能超度他,2.或者退斥干扰,3.就能消除业障,4.就能通过考验——[略说]梦中遭遇和考验,如何应对?
梦多是心识所现,众生杂染深重,和其他众生的共业也多
所以梦境多是众多因缘和合而显现,我们凡夫很难真正明白因缘
所以大都只要检视自己的贪瞋痴即可,因为梦境都是贪瞋痴三毒所成
自己远离贪瞋痴三毒就不会有乱七八糟的梦境
如果有三昧正定,也就不会受到外在干扰,而出现外在干扰的梦
但是过去世我们与众生都有数不清的缘分,所以难免共业干扰而有梦境
这只要我们多忏悔,以慈心和光明心将功德回向众生,就能消除共业干扰
方法请参照诸多佛经,例如药师经地藏经金光明经——[诸经辑要] 梦~的佛经引证和解决方法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23

[精进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17:03: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17 19:33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

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

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

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

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

【善知识解说】
四众弟子就是比丘, 比丘尼, 优婆塞, 优婆夷, 就是已经皈依三宝的出家和在家男众和女众, 这四众和其他善信男女, 如果受持斋戒, 希望往生极乐世界, 但是定力信心不足, 如果听闻药师佛名号, 临命终时, 就会有八大菩萨来接引我们去极乐世界, 所以, 药师佛不仅是我们现世生活富足的助力, 更是我们成功往生的助力, 因此, 学佛要有宽大的心胸, 乐于修学各种法门, 即是以四无量心落实法门无量誓愿学, 才不会因为心量狭小误犯谤法之罪

[末学解说]

再有、曼殊室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如若有四众(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又称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又作比丘,义为乞士,即出家受具足戒的人。苾刍原是一种香草,表明比丘之戒德芬芳)、苾刍尼(即比丘(梵 bhiks!u)一词之女性名词,亦即比丘尼。意译除女、薰女,或沙门尼,即出家入道,受具足戒之女子)、邬波索迦(谓诸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归佛法僧。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齐是名曰邬波索迦)、邬波斯迦,以及其余净信(清净之信心也)的善男子、善女人等,

有能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八分斋戒(详见下方注解),或者经过一年、或者再经过三月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学处(意谓所学之处。一般指戒律。即比丘、比丘尼学习戒律时,所遵循之戒条,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称为学处),以这样的善根(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处听闻正法还未成定者,

如果能闻知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则在临命终时,会有八位大菩萨,其名号为:

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

这八位大菩萨乘空而来,示明其道路,随即这类众生能于西方极乐世界种种杂色众宝华(至宝之妙华也)中,自然化生(本无而忽生之意。即无所依托,借业力而出现者。五趣之中,地狱、天及一切中有均唯属化生,人、傍生、鬼等三趣则有一部分为化生,如劫初之人为化生,龙、金翅鸟为傍生之化生者,鬼通胎、化二种,故五趣中以化生为最多。凡化生者,不缺诸根支分,死亦不留其遗形,即所谓顿生而顿灭,故于四生中亦最胜)。

注解:
【曼殊室利】:(菩萨)Man^jus!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参见:文殊师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众】:梵语 catasrah! pars!adah!,巴利语 catasso parisa^。<一>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又称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中阿含卷二十二秽品经、法华经卷一、四辈经)
 <二>指列座于佛陀说法会上听法之四类大众,即:(一)发起众,指能鉴知时机发起集会,或发起瑞相、问答等,以安排佛陀说法者。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舍利弗曾三次请佛说法。(二)当机众,指宿缘纯熟,适闻正教,而于会座上得度者。即听闻经法立受证悟之益者。(三)影响众,指从他方佛土来助佛陀教化之古往诸佛菩萨,隐其圆极之果而示现当机众之形相,如影之随形,如响之应声,以匡辅法王,庄严法座。(四)结缘众,指宿善福薄根机下劣者,虽未获立即证悟之益,然以见佛闻法之故,已结下将来得度之因缘。(法华文句卷二下、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五)
 <三>指阿育王时代,佛法之大众共分为四类,此四众因共议大天五事而形成上座部与大众部。四众即:(一)龙象众,又称大国众,指大天之流,即引发论争者。(二)边鄙众,又称外边众,指大天之门徒。(三)多闻众,指持戒广学之凡夫,集众援助上座。(四)大德众,指四果之圣众。此外,异部宗轮论述记除上记之外,尚有二种解说。(部执异论、异部宗轮论、三论玄义检幽集卷五)
 <四>指人、天、龙、鬼之四众。又称四辈。p1763FROM:【佛光大辞典】

【苾刍】:又作比丘,义为乞士,即出家受具足戒的人。苾刍原是一种香草,表明比丘之戒德芬芳。(参见:四大圣树)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苾刍尼】:梵语 bhiks!uN!i^,巴利语 bhikkhuni^。又作苾刍尼、煏刍尼、备刍尼、比呼尼。或单作尼。即比丘(梵 bhiks!u)一词之女性名词,亦即比丘尼。意译除女、薰女,或沙门尼,即出家入道,受具足戒之女子。((参见:比丘尼)1480、“苾刍”3942)p3942FROM:【佛光大辞典】

【邬波索迦】:谓诸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归佛法僧。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齐是名曰邬波索迦。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净信】:(术语)清净之信心也。仁王经中曰:“一念净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分斋戒】:(名数)与八支斋戒同。药师经曰:“受持八分斋戒。”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戒斋】:又叫做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简称八戒。
  一、不杀生,不杀有生命的动物;
  二、不与取,不取他不与之物;
  三、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
  四、不虚诳语,不说不符事实的话;
  五、不饮酒,不饮一切的酒类;
  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即不身涂香饰花鬘及观舞蹈听歌曲;
  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即不坐卧于高广严丽的床上;
  八、不非时食,即不食非时之食,亦即过午不食。离上述八种之非法为八戒,又因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受持】:(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学处】:梵语 s/iks!a^pada,巴利语 sikkha^pada。意谓所学之处。一般指戒律。即比丘、比丘尼学习戒律时,所遵循之戒条,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称为学处。南传佛教称戒、定、慧三学为三学处。另据菩萨地持经卷一所载,菩萨有七学处,即:自利、利他、真实义、力、成熟众生、自熟佛法、无上菩提。此外,大日经卷六受方便学处品分显密而说所学之体,又译之为“学句”。(法蕴足论卷一学处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俱舍论卷十四、俱舍论光记卷十四)p6216FROM:【佛光大辞典】


【善根】:(术语)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注曰:“什曰:谓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大集经十七曰:“善根者,所谓欲善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宝华】:(杂名)至宝之妙华也。法华经譬喻品曰:“宝华承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化生】:1、四生之一。即变化而生,如诸天,地狱,及劫初的人类都是化生的。2、指人死后的中阴身,又名中有,它是化生的。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化生】:梵语 upapa^duka,巴利语 upapa^tika。本无而忽生之意。即无所依托,借业力而出现者。五趣之中,地狱、天及一切中有均唯属化生,人、傍生、鬼等三趣则有一部分为化生,如劫初之人为化生,龙、金翅鸟为傍生之化生者,鬼通胎、化二种,故五趣中以化生为最多。凡化生者,不缺诸根支分,死亦不留其遗形,即所谓顿生而顿灭,故于四生中亦最胜。据俱舍论卷九载,化生者,皆以爱染当生处而受其生。又依经中所载,生于净土者亦多为化生。(放光般若经卷十三梦中行品、无量寿经卷下(康僧铠译)、俱舍论卷八、往生论)((参见:四生)1680)p1323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或有因此,生于天上,

虽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穷尽,不复更生诸余恶趣。

天上寿尽,还生人间,

或为轮王,统摄四洲,威德自在,安立无量百千有情于十善道;

或生刹帝利、婆罗门、居士大家,多饶财宝,仓库盈溢,形相端严,眷属具足,聪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

若是女人,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至心受持,于后不复更受女身。

【善知识解说】
或因为因缘不同, 转生于各处, 但都能够富足聪慧, 不受女人身, 这都是药师佛的佛力功德

[末学解说]

或者有因此,转生于天上,

虽然生于天上,而其原本善根(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因未穷尽,所以不会再生于其他恶趣(与恶道同义)中。

但当天上寿尽后,还会生在人间,

或者为轮王(转轮圣王的简称,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轮王有四种,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寿增至二万岁时,铁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州。增至四万岁时,铜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及东胜身二洲。增至六万岁时,银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东胜身和西牛货三洲。增至八万四千岁时,金轮王出现,统辖四天下。通常所说的轮王,是指金轮王),统摄四洲(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东胜身洲其状如半月形,其人身形胜故,名胜身洲;南赡部洲其状上大下小,略如吾人之面,亦称南阎浮提,阎浮即赡部树,此洲有此树故名,吾人的世界,即在此洲;西牛货洲其状周圆,其地多牛,以牛为货易,故名牛货;北俱卢洲其状方正,此洲人寿皆千岁,衣食自然,惟无佛法,故列为八难之一),威德自在,安立(安置建立之义)无量百千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于十善(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道;

或生于刹帝利(意译地主、王种。略作刹利。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婆罗门(婆罗贺摩拿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华译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居士(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种(梵 vais/ya)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大家,有很多财宝,仓库充盈满溢,外形相貌端正庄严,眷属具足,聪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同大力士(一是指大力之男子;二是指大力之一种族)一般。

如若是女人,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能够至心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则于命终后不会再受女身。

注解:
【善根】:(术语)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注曰:“什曰:谓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大集经十七曰:“善根者,所谓欲善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恶趣】:与恶道同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轮王】:转轮圣王的简称,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轮王有四种,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寿增至二万岁时,铁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州。增至四万岁时,铜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及东胜身二洲。增至六万岁时,银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东胜身和西牛货三洲。增至八万四千岁时,金轮王出现,统辖四天下。通常所说的轮王,是指金轮王。参考转轮王条。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洲】: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东胜身洲其状如半月形,其人身形胜故,名胜身洲;南赡部洲其状上大下小,略如吾人之面,亦称南阎浮提,阎浮即赡部树,此洲有此树故名,吾人的世界,即在此洲;西牛货洲其状周圆,其地多牛,以牛为货易,故名牛货;北俱卢洲其状方正,此洲人寿皆千岁,衣食自然,惟无佛法,故列为八难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善】: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安立】:(术语)安置建立之义。无量寿经上曰:“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俱舍论十一曰:“安立器世间。”唯识论八曰:“安立真如。”胜鬘宝窟上末曰:“安立者,始建曰安,终成为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刹帝利】:梵语 ks!atriya。意译地主、王种。略作刹利。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参见:四姓)1705)
FROM:【佛光大辞典】

【婆罗门】:婆罗贺摩拿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华译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居士】:梵语 gr!ha-pati,巴利语 gaha-pati。音译迦罗越、伽罗越。意译长者、家主、家长。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种(梵 vais/ya)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经、律典籍中,常称吠舍种之富豪为居士,如中阿含卷一水喻经、长阿含卷二十二世本缘品、大品般若经卷一、放光般若经卷一等所载。而大智度论卷九十八等,则称居家有道之士为居士。
 佛教中之居士常与古来所称之长者混同,如慧远之维摩义记卷一末(大三八·四四一中):“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后者即为佛教中之居士。如印度之维摩、贤护等常修佛道之在家菩萨,及我国梁代傅大士、北魏刘谦之、唐代李通玄等能通佛道之在家者。今则泛指在家修道之男子为居士,亦有称女在家修道之女子为居士者。
 在我国,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如首楞严经义疏注卷一、法华经演义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载。(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十诵律卷六、维摩经文疏卷九)p3187FROM:【佛光大辞典】

【力士】:   《长阿含经》卷四称力士为末罗。末罗,梵语malla意译为力士。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大力之男子;二是指大力之一种族。《长阿含经·游行品》卷二:“尔时,世尊在拘尸那竭城本所生处,娑罗园中双树间,临将灭度,告阿难曰:‘汝入拘尸那竭城,告诸末罗。’”佛教的护法神金刚密迹亦称金刚力士。后泛指力气大的人。如冰心《寄小读者》二七:“看见过力士搏狮么?当他屏息负隅,张空拳于狰狞的爪牙之下的时候,他虽有震恐,虽有狂傲,但他决不暇有萧瑟与悲哀。”  (文贤)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

学习上述佛经和善知识的解说,可以获知:

1.如果已经皈依三宝的出家和在家男众和女众以及其他善信男女受持斋戒,希望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定力信心不足,听闻药师佛名号,临命终时,就会有八大菩萨来接引前往极乐世界。

2.已经皈依三宝的出家和在家男众和女众和其他善信男女,虽由于因缘不同而转生于各处,但都能够富足聪慧,不受女人身,这都是药师佛的佛力功德。

3.药师佛不仅是我们现世生活富足的助力,更是我们成功往生的助力。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助力】【助缘】相关内容

一、关于【助力】
我们就不用在乎任何世俗的困难,也不用畏惧或彷徨,因为,只要去做,就会和法界的真、善、光明起共鸣,就能「得道多助」
(「得道多助」:这是说,当我们站在正法、正义的一方,就会得到法界中众多的帮助)
一切原本可能的不具足,都会在我们广大的发心和愿心之下,而当下改变,变成众善聚集,破除一切烦恼障碍与黑暗
不论是认识的或不认识的或很久没来往的、甚至原本结恶的,都可能突然出现,帮助我们成就善业与佛事
透过这样的发心和实做,我们就会对佛法更有信心,也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更能深入佛法和深法,也更感恩和感动、更慈悲和怜悯众生
——真心实做,就会得道多助,必定成事

二、关于【助缘】
善恶都是考验,顺逆都是助缘
钱财美女考验您的贪念
困苦灾难考验您的定力

[顺境]考验您的[精进道心]
[逆境]考验您的[不退决心]


凡夫[贪财畏苦],[爱美厌丑],[顺来沉溺],[逆来悲苦]
心随境转无法转境,因此沉沦于六道轮回虚妄之中

真实修者,不着两边,顺逆善恶,明白深义,皆利成就
——您懂修行吗?[善][恶]都是考验,[顺][逆]都是助缘
佛法中有很多方便,虽然是方便法,但是指向实义
让各种因缘根器和不同修行阶段的佛弟子逐步增上修行次第
这就需要种种过程中的方便说法
也就是[楞严经]上讲的寻[指]观[月]
这个指向月亮的手指就是方便
透过[手指]的指引就能逐渐找到[真月],就是[楞严经]上讲的[菩提][真如][佛性][空如来藏][庵摩罗识]...
在教导的过程中,需要给众生信心和攀缘增上修行的方便
所以,就会给众生~[善][恶]都是考验,[顺][逆]都是助缘~这样的说法
宣扬佛法就是如此,会依照不同次第因缘说法,
这种情况在佛经上比比皆是,不过这不是妄语
而是佛果圆满智慧的方便波罗蜜
——[考验]和[助缘]的原理:细谈[善][恶]都是考验,[顺][逆]都是助缘

应当要知道
佛经上讲,修行成佛,一切靠的都是佛力,而这佛力,从法性原理上来说,是佛力,也是佛性之力,无二无别
所以,在在都破除修行者和佛菩萨的分别,平等无二,心心相印——辨析:自力?他力

联想到近日负责策划组织读书会,为了烘托活动气氛,需要准备香氛、音响等物品
单位对于这类活动会给与相关的经费,末学除了购买书籍等合理物品使用专用经费,其他全部是自筹(就是自己提供)
同事们,有的不能理解,有的迎合奉承,有的觉得是沽名钓誉......众生百态,各有不同

筹备组里几乎囊括了部门内所有的年轻人,末学作为组织者,就应当谨言慎行
末学很希望能够借此机缘,可以引导这些年轻人树立正确的知见,正向的心念
这一日进行了彩排,在场的所有人都非常用心,不怕苦、不怕累,不计较得失
别人不做的事情,由自己来做,这就是[承担力],
这样可以避免争执和结恶缘,这就是[包容力]
由自己的刻苦耐劳,最后可以引发众生善心而和自己同事,这就是[摄受力]
自己又可以借此机会实修学习佛法,在平凡中见真实,这就是[实践力]
这些生活上琐碎的事情,其实都是学习菩萨道的方法
[真修行],就能藉由生活上平凡的事情,来圆满成就菩萨道——[精进实修分享与问答]妙观察智&戒定慧&慈悲心实修导引

末学很欢喜!也体会到上面所讲的【助力】
我们就不用在乎任何世俗的困难,也不用畏惧或彷徨,因为,只要去做,就会和法界的真、善、光明起共鸣,就能「得道多助」
(「得道多助」:这是说,当我们站在正法、正义的一方,就会得到法界中众多的帮助)
一切原本可能的不具足,都会在我们广大的发心和愿心之下,而当下改变,变成众善聚集,破除一切烦恼障碍与黑暗
不论是认识的或不认识的或很久没来往的、甚至原本结恶的,都可能突然出现,帮助我们成就善业与佛事
透过这样的发心和实做,我们就会对佛法更有信心,也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更能深入佛法和深法,也更感恩和感动、更慈悲和怜悯众生——真心实做,就会得道多助,必定成事

善知识教导:
真正的行善和利益众生,心思就是在善上、在众生上,而且真正去做,这样才是真行善,真利益众生
所以,当一件事情对众生有益,就去做,这就是佛法上的直质心,是真善心
而当你计较自己的利益得失,你就是堕入凡夫心,就会引起内外法界的凡夫困扰,障碍就会横生(也不会得到支持)
相反,如果只看真善和利益众生而不执着在自己身上,法界的善和光明就会和这个人相应,就会众志成城
而原本一般人认为困难的事情,就会变简单了,这就是法性原理——好事、正确的事,做就对了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23

[精进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4-6-18 12:51: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19 10:42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复次、曼殊室利!

彼药师琉璃光如来得菩提时,由本愿力,

观诸有情,遇众病苦瘦挛、干消、黄热等病;

或被厌魅、蛊毒所中;

或复短命,或时横死;

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愿满。

【善知识解说】
药师佛的本愿就是要让众生脱离种种病苦, 和鬼魅蛊毒, 或短命横死, 所以, 有情众生想要现世安乐富足, 都可以至诚念药师佛

[末学解说]

再有、曼殊室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

那位药师琉璃光如来证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由本愿力(指本愿之力用。略作愿力。又作宿愿力、大愿业力。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依天亲菩萨之往生论所说,佛之本愿力,能速疾成满如大宝海之无量而殊胜之功德),

观种种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遇到各种病苦,

比如瘦挛、干消、黄热等病;

或者被厌魅((异类)咒死尸使杀害怨敌者)、蛊毒所中;

或者再有短命,或者当时横死(指非因往世之业果致死,而系遭意外灾祸死亡者,称为横死。又作非时死、不虑死、事故死)者;

能够令这类众生之病苦都消除,所求所愿都获得满足。

注解:
【曼殊室利】:(菩萨)Man^jus!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参见:文殊师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本愿力】:指本愿之力用。略作愿力。又作宿愿力、大愿业力。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依天亲菩萨之往生论所说,佛之本愿力,能速疾成满如大宝海之无量而殊胜之功德。又据唐代善导大师之观无量寿经疏卷一所说,一切善恶之凡夫,无不凭借阿弥陀佛之大愿力为增上缘,而得往生净土。
 或将本愿与力分开为二,谓本愿指因位之誓愿,力指果上之神力。如昙鸾于往生论注解释“观佛本愿力”一文中所说(大四○·八四○上):“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观无量寿经、俱舍论卷九)((参见:本愿)1976)p1977FROM:【佛光大辞典】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厌魅】:(异类)咒死尸使杀害怨敌者。梵曰毗陀罗。(参见:毗陀罗)。千手经曰:“厌魅咒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横死】:指非因往世之业果致死,而系遭意外灾祸死亡者,称为横死。又作非时死、不虑死、事故死。共有九种,即:(一)得病无医,(二)王法诛戮,(三)非人夺精气,(四)火焚,(五)水溺,(六)恶兽啖,(七)堕崖,(八)毒药咒咀,(九)饥渴所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佛说九横经、虚空菩萨问七佛陀罗尼咒经)p6246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时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灭一切众生苦恼。

既入定已,于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说,大陀罗尼曰:

『那谟薄伽筏帝,裨杀社窭噜,薛琉璃钵剌婆喝囉闍也,怛陀揭多耶,阿罗诃帝,三藐三勃陀耶。怛姪阤:唵,鞞杀逝,鞞杀逝,鞞杀社,三没揭帝娑诃』」。

尔时光中说此咒已,大地震动,放大光明,一切众生病苦皆除, 受安隐乐。

【善知识解说】
此段经文, 佛入三昧宣说药师咒, 药师咒很短, 容易学习诵念

[末学解说]

当时那位世尊,证入三摩地(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名为除灭一切众生苦恼(生死海之法,总为苦我恼我者,一无安稳之自性)。

已经入定(入于禅定也。使心定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曰入定)后,于肉髻中放出大光明,在光明中演说,大陀罗尼(佛陀之咒语,云为陀罗尼。其中咒语多者,云为大。又美其功德。云为大)曰:

『那谟薄伽筏帝,裨杀社窭噜,薛琉璃钵剌婆喝囉闍也,怛陀揭多耶,阿罗诃帝,三藐三勃陀耶。怛姪阤:唵,鞞杀逝,鞞杀逝,鞞杀社,三没揭帝娑诃』」

那时,在光明中演说此咒后,大地震动,放出大光明,一切众生病苦皆消除, 享受安隐(与安稳同)之乐。

注解:
【三摩地】: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苦恼】:(术语)生死海之法,总为苦我恼我者,一无安稳之自性。无量寿经下曰:“贪恚愚痴,苦恼之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入定】:(术语)入于禅定也。使心定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曰入定。观无量寿经曰:“出定入定恒闻妙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陀罗尼】:(术语)佛陀之咒语,云为陀罗尼。其中咒语多者,云为大。又美其功德。云为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安隐】:(术语)与安稳同。宗镜录曰:“安隐快乐者,则寂静妙常。世事永息者,则攀援心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曼殊室利!

若见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为彼病人,常清净澡漱,或食、或药、或无虫水、咒一百八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

若有所求,志心念诵,皆得如是,无病延年;

命终之后,生彼世界,得不退转,乃至菩提。

是故曼殊室利!

若有男子、女人,于彼药师琉璃光如来,至心殷重,恭敬供养者,常持此咒, 勿令废忘。

【善知识解说】
这边是讲持念药师咒的好处, 持咒一百零八遍就能消灭一切病苦, 如果有所求, 至心持咒, 必能如愿, 无病的也能延年益寿, 命终往生琉璃净土, 不退转直至成佛, 所以, 有这么好的好处, 大家都应当好好持咒, 不要忘失

[末学解说]

曼殊室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

如若见到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专心一意),为那病人,常清净澡漱,或者以食物、或者以药品、或者以无虫水、持药师咒一百零八遍,给其服食,则所有病苦都能够消灭。

如有所求,可志心念诵药师咒,则皆能得以如愿,无病延年;

命终之后,往生药师琉璃光如来的世界,得不退转(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乃至得证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

所以曼殊室利!

如若有男子、女人,对那位药师琉璃光如来,应当至心殷重,恭敬供养,常持此咒,不要忘失。

注解:
【曼殊室利】:(菩萨)Man^jus!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参见:文殊师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心】: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时心意专一,叫“事一心”;入于实相,叫“理一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退转】:(术语)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略云不退,即梵语之阿毗跋致也。无量寿经上曰:“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十住毗婆娑论曰:“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法华经序品曰:“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复次、曼殊室利!

若有净信男子女人,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所有名号,闻已诵持。

晨嚼齿木,澡漱清净,以诸香花,烧香、涂香,作众伎乐,供养形象。

于此经典,若自书,若教人书,一心受持,听闻其义。

于彼法师,应修供养:

一切所有资身之具,悉皆施与,勿令乏少。

如是便蒙诸佛护念,所求愿满,乃至菩提。

【善知识解说】
这边是教导我们应该好好受持药师佛名号, 并且造像供养, 抄经, 或, 教别人抄经, 一心是指至诚, 不是不能学其他佛法, 学佛可以有专持, 并且学习其他佛法法门来圆融圆满佛法的见解, 这点有空再另外说明, 回说经文, 对于法师要能供养满足, 不应该吝啬, 这样就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 愿望都能圆满, 直至成佛

[末学解说]

再有,曼殊室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

如若有净信(清净之信心)的男子、女人,得以闻知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所有名号,闻知后诵持。

清晨用齿木(刷齿之小木也)清洁牙齿,洗澡清漱干净,以种种香花,烧香、涂香,作众伎乐,供养药师佛形象。

对于这部经典,或者自己书写,或者教人书写,专心一意领受忆持,听闻其义理。

对那位法师,应当进行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惜、爱护的意思):

一切所有资身之具,皆当全部布施给与,不令其缺少。

像这样做,便能获得诸佛保护忆念,所求之愿获得满足,乃至证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

注解:
【曼殊室利】:(菩萨)Man^jus!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参见:文殊师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信】:(术语)清净之信心也。仁王经中曰:“一念净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齿木】:(物名)刷齿之小木也。寄归传一曰:“齿木者,梵惮哆家瑟托Dandakas!t!ha,惮哆译之为齿,家瑟托即是其木。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指,一头缓须熟嚼。”大日经疏五曰:“印度国人,凡请僧食,乃至世人相命,皆先遗其齿木。以种种香华严饰而授与之,当知明日请彼饭食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心】: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时心意专一,叫“事一心”;入于实相,叫“理一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惜、爱护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护念】:(术语)保护忆念也。无量寿经上曰:“无量诸佛咸共护念。”嘉祥法华义疏九曰:“令外恶不侵为护,内善得生为念。”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学习上述佛经和善知识的解说,可以获知:

1.因为药师佛的本愿,要让众生脱离种种病苦,和鬼魅蛊毒,或短命横死。众生想要现世安乐富足,都可以至诚念药师佛。

2.佛陀宣说药师咒。

3.演说持念药师咒的种种好处——持咒一百零八遍就能消灭一切病苦,如果有所求,至心持咒,必能如愿,无病的也能延年益寿,命终往生琉璃净土,不退转直至成佛。众生当好好持咒,不要忘失。

4.教导众生应好好受持药师佛名号,并且造像供养,抄经,或教别人抄经。 对于法师要能供养满足,不应该吝啬,这样就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 愿望都能圆满,直至成佛。

佛陀观众生诸苦
给与种种方便——众生可通过一心持咒、诚念佛号、造像供养、抄经等等,帮助脱离诸苦。
给与护念救度——众生因佛陀本愿之力而能获得现世安乐富足,愿望都能圆满,直至成佛。

不禁又想到这样的画面





一方的众生向佛陀求救度,护念,接引......
一方的佛陀给与众生救度、护念、接引......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应】【相印】相关内容

一、佛菩萨是我们最忠实可靠的依靠
我们都是佛菩萨的小孩,佛菩萨就是我们最忠实可靠的依靠!
佛菩萨的真善当然才是最好依靠,世俗的黑暗和不确定性,根本不值得依靠!
多亲近佛菩萨最好,就会快速得到关怀、宁静、智慧和力量,也会迅速的寻求到解决的方法,更能因此得到宝贵经验——难受、懊恼、心情低落、无法解决困难的时候,更应该依靠佛菩萨!

二、如何【相应】?
这要靠发心,
末学讲过,发心发愿就是最大的功德(这也是佛经上说的)和能量
这就能让修行人不断增上,提升慈悲和智慧,逐渐恢复佛性
所以让末学能不用依靠别人开导,而能自己不断增上的原因
~就是发心开导别人,帮助众生解除疑惑而成佛
当您能发起这大心,就能与佛菩萨的悲愿智慧相应结合,
就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进阶心法]能发起大心,就能与佛菩萨的悲愿智慧相应结合,就能不断突破
维摩诘所说经~
深心是菩萨净土,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
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

[深心]并不难了解,
真的就如字面上的[深],很容易了解,不过意义也很深远
如果以[究竟]来说,这个[深心]当然就是指[不二],所以能不退,所以能相应一切法,因为知义知法知方便——「深信因果」的法性原理
大乘佛法讲的回向,是指回向佛道,回向成佛,回向一切众生都成佛,回向佛国清净
意思就是将一切善心行为和作为转向最伟大的目标,不要自私的执着于自己执着于小我
因为将思维转向弘远的大目标,所以就不会执着在自己身上,就不会因为执着自我而痛苦
心量开阔就会自由自在,心量开阔就能广结善缘得到众多的帮助
也才能和佛菩萨的大慈悲愿力相应,而得到佛菩萨的真实加持——[初学解答] 为什么要念佛? 为什么要持咒? 为什么要诵经? 为什么要回向?
心量只要宽大,自然就能和佛菩萨的神通功德相应
因为发起大心才能恢复佛性
众生佛性和佛菩萨的佛性完全相同,平等无差,功德圆满俱足——[问题解答]该如何回向?
心量大就有功德,心量大,自然能与诸佛菩萨相印,功德不可思议
心量小功德当然小,众生哀怨自然障碍 ——法门实修帖 403#

三、要真心【相印】,发愿【相印】
信为功德母
遇到困难,只要真心全意恳切的忆念佛菩萨,就会逐渐改善的
不论您多么痛苦,只要全心投入,就像把身体投入大海那样的把身心投入法界光明
一切的黑暗或痛苦与大海和法界相较下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当下您会逐渐体会到法界光明的力量,逐渐把黑暗和痛苦完全淹没
内心会逐渐清凉,身体或人生的苦难也会逐渐消失的

不论您多么郁闷或痛苦,只要尝试把身心交给佛菩萨,与法界光明相印
您就能逐渐体会上面所说的境界
您可能需要一天两天三天或七天十天一个月去熟悉投入
只要用心投入,您会明白的
您会发现佛菩萨一直都在,就在我们身旁,无所不在
您将不在孤苦,真心融入,净土就在当下
真心相印,就会发现,常乐我净——真心相印,就会发现
1. 发愿~愿与佛心相印
(行法与心法~
站着或坐着都行,闭起眼睛,面对灯光或太阳,
放松全身,观想自己沐浴在佛光中,身心自在, (如果观想有困难,可想像自己躺在沙滩上)
并真实发起无上大愿,愿将凡夫心转化为佛心,与佛心相印,
何谓佛心,只要您能想到能感触的好心都可以,
例如,慈悲心,清净心,平等心,光明心,欢喜心,谦和心,无染心,舍离心,无为心,圆觉心...
在这期间如果流泪,这是善根发相,不用惊讶,这可以先修惭忏悔心,
这也是初学者最重要的修行,要先发露忏悔,
不要害怕担心流泪的状况,只要您是精神上清醒的,不是堕入无限悔伤,就没有太大关系
"发露忏悔"这是另一个行门,此处不详述)

2. 发愿~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自在解脱
(行法与心法~
发愿自己愿意恢复自己佛性本有的清净慈悲光明,期望佛菩萨能加持帮助,
观想自己佛性的光明和法界所有佛菩萨的佛光融合,最后光明逐渐扩大遍照一切众生,
众生受到佛光普照,身心自然清净自在,解脱苦难与轮回,
这方法熟练后就可以做简单的利益众生,例如观想生病的亲人身心光明,祈求佛力加持而逐渐改善)——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四、要做合格的菩萨行者
「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并能开悟有情众生,救度众生离苦得乐

「菩萨」必须是有感的,能感动、也能感动人的,主动发心的,有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
最被华人所信仰的代表就是「寻声救苦」、「倒驾慈航」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从世俗对「观世音菩萨」称号的加冕上,就能看出世人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任、感恩和崇敬
「倒驾慈航」的意思是,「观世音菩萨」实际上已经成佛,佛号:「正法明如来」(请详见《大悲心陀罗尼经》)
为了慈悲众生、普渡众生,所以,由佛的果位又示现菩萨相,来救渡众生,这样称为「倒驾慈航」

菩萨是大乘佛法修行上的果位称呼,如果凡夫(位)众生也能发起大乘心、行菩萨道,那也可以称为初学、或初发心的菩萨行者
大乘和小乘的差别,就在于修行者所俱备的心量,菩萨道行者必须能苦众生苦、能解众生难(苦难和疑难)
也就是,我们的观念、心态、发心、愿望和行为,才是决定我们是大乘或小乘行者的真正因素
如果没有真正的信(信心信念)愿(自度度人的愿心)行(真正落实),那么,世俗的证件或称号只是假象

真正的修行不是看学历或皈依证、出家证或世俗虚名,修行看的是真的工夫,真正的信愿行
所以,大乘菩萨道的修行者,都必须真正发起「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和
「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如果从「不二」、「中道」来看,一切都是清净无染无差别的
所以,佛以「首楞严三昧力」十方无量化身,
以「如来」的果位「倒驾慈航」成为「菩萨」来救度众生(或示现成佛,或32相普入众生界)
详细情况可参阅:首楞严三昧经、密严经

菩萨为什么能感动、又能感动人(众生),为什么能人饥己饥、人溺己溺?

因为菩萨能知苦、觉苦、救苦,
菩萨普入十方众生界,能关怀六道轮回的各种众生,将心比心,所以能知众生性,能解众生苦
相关文章:[知苦&觉苦] 苦只是一种习气&觉苦也是一种训练

感动需要的是同理心,什么是同理心?
就是菩萨自己曾吃过苦,所以知道众生苦,
另外,看到众生苦,也能设身处地,想想自己也在苦中会如何
除了知苦,还要觉苦和救苦,就是弄清楚苦的来源和原理,然后帮助众生解决痛苦,因此称为「觉有情」

因此,如果我们在心念上不能感动,那就是没有同理心,就是没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信念和精神
也就是,自己在苦上面没有深入体会(可能自己还以苦为乐,无法解脱),对于众生的苦,也就不能感同身受
从心量上来看,就是自己还太自私、不懂关怀,平常只专注在自己身上,没有牺牲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心量太狭小
也因此,无法明白「法性」(因为自己没有深入诸法,没有法门无量誓愿学)和「众生性」(因为自己没有体念、关怀众生)
可参阅:「四弘誓愿」的法性原理内涵

除了自己在心量上没有真正发起大乘心,另外,在修行的细节上,就是没有真正参与世俗牺牲奉献的公益
因此,如果严格审核菩萨行的标准,那应该是看发心和愿、行,如果没有真正发起「四无量心」和「四弘誓愿」
那又怎能说自己是在修菩萨道、菩萨行呢?怎能说自己是菩萨行者呢?怎能说自己是大乘佛子呢?
就算自己曾有发心发愿,但是,如果没有真实行,那也是不合格的菩萨行者——「觉有情」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23

[精进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11:35: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20 12:46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尔时、曼殊室利童子白佛言:


世尊!我当誓于像法转时,以种种方便,令诸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觉悟其耳。

世尊!若于此经受持读诵。

或复为他演说开示;

若自书、若教人书;

恭敬尊重,以种种华香、涂香、末香、烧香、花鬘、璎珞、幡盖、伎乐,而为供养;

以五色彩,作囊盛之;

扫洒净处,敷设高座,而用安处。

尔时、四大天王与其眷属,及余无量百千天众,皆诣其所,供养守护。

世尊!若此经宝流行之处,有能受持,以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及闻名号,当知是处无复横死;

亦复不为诸恶鬼神夺其精气,设已夺者,还得如故,身心安乐。

【善知识解说】
佛法有三期, 正法, 像法, 末法, 像法转时, 就是变成末法了, 末法众生多苦, 所以文殊菩萨发大悲心誓愿, 让末法众生能够听闻药师佛名号, 甚至梦中让我们觉悟, 关于这点大家一定要相信, 佛菩萨不可思议, 我自己本身在大学时期, 晨间梦昧中, 就见到观世音菩萨为我摩顶, 房间内都是棉花般的云彩, 虽然我从小念观世音菩萨和六字大明咒, 但当时我还没真正学佛, 因业障故, 很快又昏睡过去. 我弟弟小时候也曾经在梦中见到观音菩萨叫他赶快学佛消业, 这里只是为了印证经文, 不是自夸或怪力乱神. 回说经文, 如果能够受持读诵药师经, 又为别人演说开示, 自抄写或教人抄写, 并且种种供养, 这样四大天王和天众就会守护这个修行人, 能受持药师经者不会横死, 也不会被恶鬼神吸夺精气, 就算着鬼神邪术者, 也能康复, 身心安乐, 所以, 诚心受持药师佛者,是不会着邪术, 不会着魔的, 不会被恶鬼神所害的。

[末学解说]

这时、曼殊室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童子对佛陀说:

世尊!我当发誓在像法(像,似之义;转,活动之义。此谓佛陀入灭后像法起行之时)转时,以种种方便,令诸净信(清净之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等,得以闻知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乃至于睡中,也能以佛的名号觉悟(觉醒了悟之意其耳。

世尊!如若对此经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读诵。

或者再为他人演说(谓集众人而对之讲说如来深妙之理。古用说法、谈义、劝化、唱导、说教等名称)开示(开发之意;即破除众生之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之理。示,显示之意;惑障既除则知见体显,法界万德显示分明);

或者自己书写、或者教他人书写;

恭敬尊重,以种种华香、涂香、末香、烧香、花鬘、璎珞、幡盖、伎乐,进行供养(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分供养、心分供养之分。据遗教经论载,饮食、衣服、汤药等,属身分供养;不共心供养、无厌足心供养、等分心供养等,属心分供养);

以五色(青黄赤白黑为五色)彩,作成囊袋盛之;

打扫清洁为净处,敷设高座,用以安放。

这时、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与其眷属,以及其余无量百千天众,全都来到其处所,进行供养守护。

世尊!如若这部经宝流行之处,有能够领受忆持者,以那位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之本愿功德,以及能闻知其名号者,应当知道这样的众生,不会横死;

也不会被诸恶鬼神夺其精气,假设已夺者,也会返还此者,康复如初,身心安乐。

注解:
【曼殊室利】:(菩萨)Man^jus!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参见:文殊师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信】:(术语)清净之信心也。仁王经中曰:“一念净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像法转时】:像,似之义;转,活动之义。此谓佛陀入灭后像法起行之时。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一四·四○四下):“令诸闻者业障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参见:像法)5756)p5757 FROM:【佛光大辞典】

【觉悟】:觉醒了悟之意。即体得真理、开发真智。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载,觉悟乃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之相。又六十华严经卷七(大九·四三七中):“又放光明名见佛,彼光觉悟命终者,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大四四·二五八中):“虽于粗念住相而得觉悟,犹自眠于生相梦中,觉道未圆。”由此可知,觉悟有自了悟与从他而觉醒之别,其觉悟之程度亦有深浅不同。(六十华严经卷六、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六)p6798 FROM:【佛光大辞典】


【受持】:(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演说】:梵开,开发之意;即破除众生之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之理。示,显示之意;惑障既除则知见体显,法界万德显示分明。悟,证悟之意;障除体显后,则事(现象)、理(本体)融通而有所悟。入,证入之意;谓事理既已融通,则可自在无碍,证入智慧海。FROM:【佛光大辞典】

【开示悟入】:(术语)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使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也。是显佛出世本怀之语。法华经方便品曰:“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开者如始开藏户也。示者如现藏内之宝也。悟者如一一记得藏内宝物也。入者如入藏取宝物也。此开悟之浅深,次第配之于大乘之阶位四十位。文句四上曰:“知见者,智知于理,见谛法。谛法无为则无分别。以无为故而有差别。约此知见,论开示悟入,以略拟广则有四十位。(中略)开者,即是十位。初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示者,惑障既除,知见体显,体备万德,显示分明,故名为示。悟者,障除体显,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无二趣。入者,事理既融,自在无碍,自在流注,任运从阿到荼,入萨婆若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供养】:梵语 pu^jana^,巴利语同。又作供、供施、供给、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分供养、心分供养之分。据遗教经论载,饮食、衣服、汤药等,属身分供养;不共心供养、无厌足心供养、等分心供养等,属心分供养。
 盖初期教团所受之供养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为主,称为四事供养。施予佛、塔庙、佛像、教法、比丘(尼)、僧团之房舍与土地为僧团经济之重要来源。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态度亦称供养。密教则有涂香以洗清罪业、除去烦恼之说,并有供养仪轨(供养法式)之制定。初时甚而有以塔、庙作为祭祀对象之供养,称塔供养,至后世,一般对死者亦行塔供养,亦有以其他供物作为回向之情形。FROM:【佛光大辞典】

【五色】:(杂语)青黄赤白黑为五色。亦曰五正色。亦曰五大色。又绯,红,紫,绿,琉黄为五间色。行事钞资持记下一之一曰:“言上色者总五方正间: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也;绯红紫绿琉黄,五方间色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告曼殊室利:


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曼殊室利!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欲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应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净座而安处之。

散种种花,烧种种香,以种种幢幡庄严其处。

七日七夜,受八分斋戒,食清净食,澡浴香洁,着清净衣,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 舍平等之心,鼓乐歌赞,右绕佛像。

复应念彼如来本愿功德,读诵此经,思惟其义,演说开示。

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善知识解说】
这边讲药师法门的供养和修法, 还有功德利益, 求长寿,富足,官位,男女皆愿满, 八分斋戒就是八关斋戒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曼殊室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

是这样的!是这样的!正如你所说。

曼殊室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如若有净信(清净之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等,想要供养那位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应当先造立药师琉璃光佛之形像,敷设清净座进行安处。

散种种花,烧种种香,以种种幢幡(竿柱高秀,头安宝珠,以种种之彩帛庄严之者曰幢。长帛下垂者曰幡。又自幢竿垂幢曰幢幡)庄严其处所。

七日七夜,受八分斋戒(详见下方注解),吃清净食物,澡浴香洁,穿着清净之衣,应生无垢浊心,没有怒害心,对一切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起利益安乐,慈、悲、喜、 舍平等之心,鼓乐歌赞,右绕佛像。

还应当忆念那位如来之本愿功德,读诵此经,思惟其法义,进行演说开示(谓集众人而对之讲说如来深妙之理。古用说法、谈义、劝化、唱导、说教等名称)开示(开发之意;即破除众生之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之理。示,显示之意;惑障既除则知见体显,法界万德显示分明)。

这样便能随众生所乐求,一切皆遂愿: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注解:
【曼殊室利】:(菩萨)Man^jus!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参见:文殊师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信】:(术语)清净之信心也。仁王经中曰:“一念净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幢幡】:(物名)幢幡皆为旌旗之属。梵语驮缚若Dhvaja,译曰幢,梵语波吒迦Pat!a%ka,译曰幡。竿柱高秀,头安宝珠,以种种之彩帛庄严之者曰幢。长帛下垂者曰幡。又自幢竿垂幢曰幢幡。观无量寿经曰:“幢幡无量宝盖。”瑜只经拾古钞上曰:“幡者悬于龙头之幢也,旗竿头安宝珠云幢旗,幡竿头置龙头云金刚幡也。”(参见:幢)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分斋戒】:(名数)与八支斋戒同。药师经曰:“受持八分斋戒。”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戒斋】:又叫做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简称八戒。
  一、不杀生,不杀有生命的动物;
  二、不与取,不取他不与之物;
  三、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
  四、不虚诳语,不说不符事实的话;
  五、不饮酒,不饮一切的酒类;
  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即不身涂香饰花鬘及观舞蹈听歌曲;
  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即不坐卧于高广严丽的床上;
  八、不非时食,即不食非时之食,亦即过午不食。离上述八种之非法为八戒,又因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若复有人,忽得恶梦,见诸恶相;
或怪鸟来集;或于住处百怪出现。

此人若以众妙资具,恭敬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恶梦、恶相诸不吉祥,皆悉隐没,不能为患。

或有水、火、刀、毒、悬险、恶象、师子、虎、狼、熊、罴、毒蛇、恶蝎、蜈蚣、蚰蜒、蚊、虻等布;

若能至心忆念彼佛,恭敬供养,一切怖畏皆得解脱。

若他国侵扰,盗贼反乱,忆念恭敬彼如来者,亦皆解脱。

【善知识解说】
如果梦中遇到不好的事情, 只要恭敬供养药师佛, 就能改善, 如果遇到世间的种种恶事猛兽毒害, 能够至心念药师佛, 恭敬供养, 就能解脱一切苦难,刀兵劫也是如此, 想避免战争就该念药师佛啰, 呵

[末学解说]

如若还有人,忽然做恶梦,见到种种恶相; 或者是怪鸟来集;或者在住处有百怪出现。
此人如若以各种妙资具(资具即资生之具),恭敬供养那位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其恶梦、恶相,种种不吉祥,全都会隐没消失,不能为患。

或者有水、火、刀、毒、悬险、恶象、师子、虎、狼、熊、罴、毒蛇、恶蝎、蜈蚣、蚰蜒、蚊、虻等遍布;

如若能够至心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恭敬供养,一切怖畏(恐惧害怕之意)皆能得以解脱(脱离束缚而得自在的意思)。

如若有他国侵扰,盗贼反乱,忆念恭敬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也都能够解脱(脱离束缚而得自在的意思)。

注解:
【资具自在】;资具即资生之具。谓菩萨能以无量珍宝、种种资具,严饰一切世界,清净无碍,是名资具自在。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怖畏】:梵语 vibhi^s!aN!a。恐惧害怕之意。依六十华严经卷三十四,未悟真理之众生有五种怖畏(恐怖):(一)不活畏,生活不安,常积资财。(二)恶名畏,恐他人讥谤而名誉受损。(三)死畏,畏惧命之将终。(四)恶道畏,又作恶趣畏。恐惧堕入地狱、饿鬼等恶趣。(五)大众威德畏,又作怯众畏。无自信而怯于出现大众之前等。若远离此五怖畏,称为五离怖畏。
 有学、无学之圣者,有小怖畏,而无大怖畏;佛则完全离怖畏。此外,虽有布施钱财之心,然担心布施后财物即将减少者,称为怖畏施,乃八施之一。((参见:五怖畏)1110)p3224FROM:【佛光大辞典】

【解脱】:脱离束缚而得自在的意思,亦即涅槃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学习上述佛经和善知识的解说,可获知
药师法门的供养和修法,以及功德利益:

1.听闻或供养药师佛,可令众生在【梦】中觉悟或改善梦中不好的事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关于【梦】的专题,可以参阅:
透过《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梦】相关内容

2.求长寿,富足,官位,男女皆愿满。

3.如果能够受持读诵药师经,又为别人演说开示,自抄写或教人抄写,并且种种供养,这样四大天王和天众就会守护这个修行人,能受持药师经者不会横死,也不会被恶鬼神吸夺精气,就算着鬼神邪术者,也能康复,身心安乐。

4.如果遇到世间的种种恶事猛兽毒害,能够至心念药师佛,恭敬供养,就能解脱一切苦难,刀兵劫也是如此。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不论是对药师法门或者其他法门
不论是对药师佛或十方诸佛菩萨
不论是称念、供养、求愿等等...
都要以【真心】去做,而做的同时,也会帮助我们显露【真心】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真心】相关内容

一、【真心】
真心两字,在不同情况,用法会不太相同,
1.真心可表真心佛性, 2.真心可表对事情的态度——一切相都可以考验出众生的根器和次第
我们确实需要去救度众生,而且是用[真心]
其实这[真心]就是在救度自己,会因此圆满契入佛性本然而成佛
但是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破除自己对四相的执着——简单说明~[念佛][持咒][诵经]的[方便义]和[究竟实义]

二、如何显露【真心】,契入【真心】
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以上节录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相貌就是表相,依此修行就能见真,就能逐渐显露真心
多拜佛就会显露真心,多观清净光明心,就会契入真心——真心还是妄心
佛弟子应该守五戒行十善,绝不妄语
这样才能逐渐契入真心而逐渐显露佛性智慧——[问答集锦]收录网友与末学短消息问答,仅供参考(69楼)

三、【真心】者能破除一切障碍和考验
问题其实不在于那些表相,而是在于自己没有真心和决心
如果有真心和决心,与弥陀心愿相印,难道还有佛力不能解决的问题?
药师经不是讲得很清楚吗?恶道众生一念佛就能转生善道

其实,只要是实修者,平常实修过程中,定慧就能超越身体的痛苦,更何况往生过程中还有佛力加持
这些问题,都是因为众生真心和福慧不足,所以才会有种种妄念和障碍

自己透过实修而领悟而智慧增上,这种智慧的成长会比[闻慧](听慧)来得可靠
如果每件事情都事先讲清楚了或先打了预防针,其实次第就降低了,就是退而求其次
真心者,自己就会勇往直前,就能破除一切障碍和考验,这样进步才会快
反之,凡事疑惑懈怠担心害怕,那当然无法进步

真正做到能见佛,才会真的懂,这是因为,嘴巴说不出真修行
凡事还是要自己实际亲为,亲身体验,这样才能逐渐明白——一切相都可以考验出众生的根器和次第
问题就在于自己的心,一切外境都是内心的反射,即是所谓「相由心生」
如果您没有调整好发心,没有正确的发心,那么当然无法迈向真善与光明,而使自己不断陷入忧郁烦恼与黑暗之中
反之,如果发心正确,当下即是光明!这点,只有真心才能得以体会与证明!——真心实做,就会得道多助,必定成事
真的真心,那就能超越那些一般人所谓的难堪,就能超越自己的面子和虚荣心
如果自己真的更重视正确,真的有求真求正的精神,真的有改过向善的真心,那就会有勇气面对一切——真心忏悔的重要性&不能真心道歉的严重性

四、【真心】需要实做
真心需要实际操作,逐渐表现在实际生活上,这样才不算违反经论,空口说白话
例如,发愿告诉别人吃素的好处,让众生远离杀生
如果我们去研究清楚吃素的好处(健康卫生,免除恶病,生态环保,避免堕入恶道...),鼓励周遭的人吃素
这样就能逐渐消除我们和众生的种种业障,也算是行菩萨道普渡众生——吃素,持戒,出家, 很困难吗?
如果佛弟子不努力,发心和心力都不足,那当然是不会有因缘受到佛菩萨的进阶教导的
只有当佛弟子精进不懈,心量和作为愈贴近佛菩萨的本愿,那才可能与佛菩萨相应,才可能逐渐印心而学到心印

所以,为什么自己学佛多少年了还是不懂?
就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常迷恋或纠结于世俗),没达到佛菩萨印心弟子的基本要求
所以,对于佛法,对于法性,对于原理,对于各种相,就无法明白

如果能发心且真实修当菩萨引领众生,这过程中,其实不仅引领了众生,也帮助自己避免堕落且更能往上提升
所以,虽一般常说辛苦某某佛弟子护持佛教或佛法,但是,其实是佛法护持了佛弟子,避免佛子们堕落,更使佛子们修行能增上
如果不是如此,在娑婆恶世中,一般人很容易就沉沦了,就算修行,也是浮浮沉沉,难有进展

因此,发心和实际努力普渡众生的过程,其实也是增上了自己
所以,佛弟子应该努力引领众生学佛,也以此增上自己,自利利他——真心求法与进阶教导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23

[精进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3:00: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20 20:28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复次、曼殊室利!


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尽形不事余天,唯当一心,归佛法僧,受持禁戒:

若五戒、十戒,菩萨四百戒、苾刍二百五十戒,苾刍尼五百戒。

于所受中或有毁犯,怖堕恶趣,若能专念彼佛名号,恭敬供养者,必定不受三恶趣生。

或有女人,临当产时,受于极苦;若能志心称名礼赞,恭敬供养彼如来者,众苦皆除。

所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见者欢喜,利根聪明,安隐少病,无有非人,夺其精气。


【善知识解说】
守戒不是容易的事情, 所以对于出家人或者在家居士应该尊敬, 如果不慎毁犯戒律, 修持药师法门就能不堕恶趣, 当然, 我们广修大乘, 所以还知道其他法门, 例如, 楞严咒, 普贤十大愿, 这些都能灭五逆重罪, 这就是广修大乘的好处, 一心念佛不是不要学其他大乘法, 只是指重心专修一门, 而且还要看个人情况不同, 智慧心力如果够, 当然质量深度也不同, 不是其他大乘佛经都不读, 就像我们虽然一心念佛, 还是要吃饭睡觉工作, 也常打妄想, 吃饭工作睡觉打妄想都不算夹杂, 读大乘经怎会是夹杂呢? 所以广读大乘佛经并不是夹杂, 和一心念佛不抵触, 因此, 观无量寿经说, 广修大乘是上品上生极乐世界的原因, 所以对于一心念佛千万不要有凡夫固执, 做任何事情, 读任何经都还能一心念佛, 这才是一心念佛, 夹不夹杂是在于心, 一心也是如此, 而广读大乘则可以让我们更智慧更圆通圆满, 更明白一心念佛
回说经文, 非人是指鬼神精魅类, 药师经里面讲到好几次恶鬼神夺人精气, 这边又一次, 可见这是真的, 只是一般人看不到,不明白, 女人临产可以念药师佛, 还有另一个法门, 就是念观世音菩萨, 法门很多, 佛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讲了很多法门, 如果我们只是想被救度, 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 随众生欢喜, 不过,如果我们也发大乘菩萨心, 当然也要知道各种方法, 才好方便利益众生, 所以该广读大乘

[末学解说]

再有、曼殊室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
如若有净信(清净之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尽形(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不修行其他外道,唯当一心(专心一意),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禁戒(佛制定之法律为禁非戒恶者):

比如五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之制戒)、十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华鬘好香涂身,七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观听,八不得坐高广大床上,九不得非时食。十不得捉钱金银宝物),菩萨四百戒(药师经说菩萨有四百戒,而不说其戒相)、苾刍二百五十戒(又称具足戒。即佛制比丘所必须遵守之戒律,共有二百五十条),苾刍尼五百戒(比丘尼具足戒之大数。各律典所载戒条数目不一,如四分律中列有三四八戒、十诵比丘尼戒本凡三五○戒,其他律典亦无超过五百戒者。较诸比丘具足戒多之意,以二倍计,故称五百戒)。

在所受持的戒律中,或者有毁犯,害怕恐怖堕入恶道,如若能专念(专注念于一境也)那位药师琉璃光如来之名号,恭敬供养者,必定能够不生于三恶趣(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又作三恶道、三涂、三途、三恶。乃众生造作恶行所感得之世界。即:(一)地狱,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地狱,造上品十恶者堕入此趣。(二)饿鬼,造中品十恶者堕入此趣。其中罪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三)畜生,造下品十恶堕入此趣。有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

或者有女人,临要生产时,受到极度的痛苦;如若能志心称念名号敬礼赞叹佛陀,恭敬供养那位药师琉璃光如来,则众苦皆可消除。

所生下的孩子,身分具足(指身体之一部分或身体全部),形色(形体与色相)端正,见者欢喜,利根(利,速疾之义;根,为根机、根性、根器,有能生之义。指受教修道之素质,速疾而生妙解,称为利)聪明,安稳少病,没有非人(指非人类之天龙八部,以及夜叉、恶鬼、修罗、地狱等。一般又作为鬼神之泛称),夺其精气(人之精神气力也)。

注解
【曼殊室利】:(菩萨)Man^jus!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参见:文殊师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信】:(术语)清净之信心也。仁王经中曰:“一念净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尽形】: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佛藏经卷下净见品(大一五·七九七下):“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及诸弟子,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p5845FROM:【佛光大辞典】

【一心】: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时心意专一,叫“事一心”;入于实相,叫“理一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受持】:(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禁戒】:(术语)佛制定之法律为禁非戒恶者。三藏中律藏专明之。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戒】:(术语)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之制戒。(参见:戒)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戒】:(术语)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华鬘好香涂身,七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观听,八不得坐高广大床上,九不得非时食。十不得捉钱金银宝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百戒】:(名数)药师经说菩萨有四百戒,而不说其戒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百五十戒】:又称具足戒。即佛制比丘所必须遵守之戒律,共有二百五十条。包含有波罗夷四条,僧残十三条,不定二条,舍堕三十条,单堕九十条,提舍尼四条,众学一百条,灭诤七条。惟依各部派所传之不同律藏,各部派戒条之数亦略有出入。然大体皆以二百五十条为基本之数。p194FROM:【佛光大辞典】

【五百戒】:比丘尼具足戒之大数。各律典所载戒条数目不一,如四分律中列有三四八戒、十诵比丘尼戒本凡三五○戒,其他律典亦无超过五百戒者。较诸比丘具足戒多之意,以二倍计,故称五百戒。(大爱道比丘尼经卷上、毗尼母经卷八、四分律卷二十一、四分比丘尼钞卷三、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一之一)p1080FROM:【佛光大辞典】

【专念】:(经名)专注念于一境也。无量寿经下曰:“一向专念无量寿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恶趣】: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又作三恶道、三涂、三途、三恶。乃众生造作恶行所感得之世界。即:(一)地狱,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地狱,造上品十恶者堕入此趣。(二)饿鬼,造中品十恶者堕入此趣。其中罪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三)畜生,造下品十恶堕入此趣。有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此三恶趣之次第,增一阿含经卷十三、无量寿经卷上、佛地经等列序为地狱、饿鬼、畜生;法华经卷二、大阿弥陀经卷上、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等列序为地狱、畜生、饿鬼。一般于大乘佛教之理论中,畜生胜于饿鬼,此因饿鬼系带火而行,受苦甚重,颈小腹大,恒患饥渴,若遇清流,犹如猛火;而畜生道中无此等之事,故胜于饿鬼。又瑜伽论略纂卷三载饿鬼有二种,福德之鬼为下品恶业所感,薄福之鬼则是中品恶业所感。(增一阿含经卷五、正法念处经卷五至卷二十一、随相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卷十三)p625FROM:【佛光大辞典】

【身分】:<一>指身体之一部分或身体全部。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二(大一八·五九二中):“修瑜伽者应善筹量,乃至身分饮食不杂乱出。”如遗教经论所谓之“身分供养”,即指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之身业供养。(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
 <二>专指男根。十诵律卷一(大二三·一下):“是愚痴人开诸漏门,宁以身分内毒蛇口中,终不以此触彼女身。”p3016 FROM:【佛光大辞典】

【形色】:<一>梵语 sam!stha^na-ru^pa。有形之色。“显色”之对称。指色法中,质碍粗著,因触而觉知其长短大小凹凸等者。计有八种:(一)长(梵 di^rgha),一面多生。(二)短(梵 hrasva),一面少生。(三)方(梵 caturas/ra),四面齐等。(四)圆(梵 vr!tta),周遍一切处而生。(五)高(梵 unnata),中间凸出。(六)下(梵 avanata),中间拗凹。(七)正(梵 s/a^ta),表面齐平。(八)不正(梵 vis/a^ta),表面参差。说一切有部以此等诸色极微各别,各有别体;唯识大乘则以为非实色。(俱舍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十三、卷七十五、俱舍论光记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  
  <二>形体与色相。即指人畜等之颜色形貌。(法华经卷二信解品、无量寿经卷上、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下)p3788FROM:【佛光大辞典】

【利根】:<一>梵语 tiks!a-indriya。利,速疾之义;根,为根机、根性、根器,有能生之义。指受教修道之素质,速疾而生妙解,称为利根。利根之人能敏锐理解佛法,并进而达到解脱。据大毗婆沙论载,利根者不信他言,但自披阅教典而得悟道,随法起行,称为随法行。(法华经方便品、大乘起信论)((参见:根)4131)
 <二>利,锐利之义;根,指信、精进、念、定、慧五根,或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俱舍论卷二十三)p2809 FROM:【佛光大辞典】

【非人】:梵语 amanus!ya,巴利语 amanussa。指非人类之天龙八部,以及夜叉、恶鬼、修罗、地狱等。一般又作为鬼神之泛称。比丘六物图私抄卷下载,于律典中,谓有人趣、非人趣、畜生趣等三趣,而以非人趣指天、修罗、地狱、饿鬼等四趣。又出家遁世之沙门,亦自谦为非人。此外,又用为对乞儿、穷乏者之贬称。(长阿含卷十五种德经、法华经普门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俱舍论卷十二)p3706 FROM:【佛光大辞典】

【精气】:(杂语)人之精神气力也。药师经曰:“无有非人夺其精气。”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


如我称扬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所有功德,此是诸佛甚深行处,难可解了,汝为信不?

【善知识解说】
大乘法的慈悲之处, 也是难信之处就是念佛法门, 就是佛陀宣说诸佛国土殊胜功德的法门, 例如本经的药师法门, 和弥陀诸经的极乐世界法门, 这些法门只要众生相信, 愿意念佛, 就能解脱, 这种法门的深度只有佛才能明白, 也因为太容易, 所以被一般人误认为迷信, 相较于大乘法的智慧法门, 对于众生来说又太难太深奥了, 所以, 一般众生如果能信念佛法门, 还是最容易成就的, 因此, 这边佛陀问阿难的用意就在这边, 让阿难来说明为什么能相信, 所以, 让我们看下段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阿难说道:
像我称扬那位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所有功德,这些都是诸佛之甚深行处(指观行处,即观心修行之对象),很难解了(会得道理也),你是否能相信呢?

注解
【行处】:指观行处,即观心修行之对象。解脱道论卷三分别行处品列举三十八行处:(一)十一切入,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处、识处等十种“一切入”。(二)十不净想,即膀胀想、青淤想、烂想、弃掷想、鸟兽食啖想、身肉分张想、斩斫离散想、赤血涂染想、虫臭想、骨想等。(三)十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死、念身、念数息、念寂寂等。(四)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等。(五)四行,即观四大、食不净想、无所有处、非非想处等。FROM:【佛光大辞典】

【解了】:(术语)会得道理也。深密经二曰:“于我甚深密意言说如实解了。”南本涅槃经十九曰:“解了实相空无所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阿难白言:


大德世尊!我于如来所说契经不生疑惑,所以者何?

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

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

【善知识解说】
阿难随时跟随在佛旁, 所以能知道佛是真实语, 从来不妄语, 所以相信佛的话, 因此说, 日月有生落, 高山可撼动, 但是诸佛的话绝对真实不变异

[末学解说]

阿难回答说:

大德(原为称佛之名。在律中则为比丘之称)世尊!我对于如来所演说的契经(契合众生的根机,又契合真理的经文,即佛经)不会产生疑惑,为什么呢?

因为,一切如来之身语意业,没有不清净的。

世尊!日月轮有升有落,妙高山(须弥山的译名,此山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而且是诸山中之最高者)王会有倾动,但诸佛所言是不会有错的。

注解
【大德】:(术语)梵云婆檀陀Bhadanta,原为称佛之名。在律中则为比丘之称。唐时有临坛大德之称。是敕任者。释氏要览上曰:“智度论云:梵语波檀陀,秦言大德。”毗奈耶杂事十九曰:“年少苾刍应唤老者为大德,老唤少年为具寿,若不尔者得越法罪。”僧史略下曰:“德号之具其来远矣!魏秦之世翻译律本羯磨文中族曰大德僧。(中略)诸传纪私呼僧中贤彦多曰大德,非国朝所辅也。(中略)大历六年辛亥年,四月五日,敕京城僧尼临坛大德各置十人,以为常式。有阙即填,此带临坛而有大德二字,及官补德号之始也。宪宗朝端甫为引驾大德,此带引驾为目。宣宗大中四年六月降诞日,内殿禅大德辩肇二人,此带禅学得名。”四分戒本序曰:“诸世尊大德,为我说是事。”戒疏一上曰:“七佛非一曰诸,宇宙无上曰世尊,行满位高曰大德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契经】:契合众生的根机,又契合真理的经文,即佛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日月轮】:(术语)真言行者约于果地之智德,以日轮观月心之形,约于因果之进修,以月轮观自心之形也。因果之进修者,如月有十六分之渐明,渐修十六菩萨之十六三昧,而从因至果也。菩萨心论曰:“诸佛大悲以善巧智说此甚深秘密瑜伽,令修行者于内心中观日月轮。”菩提心义一末曰:“一字佛顶瑜伽及爱染王瑜伽等,并约果地智德以日轮形观本尊形,今约因果三昧进修以月轮形观自心形。”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妙高山王】:(杂语)妙高山为山中最高者故曰王。药师经曰:“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俱舍论十一曰:“妙高山王四宝为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妙高山】:须弥山的译名,此山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而且是诸山中之最高者,故名“妙高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世尊!有诸众生,信根不具,闻说诸佛甚深行处,作是思惟:


云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

由此不信,还生诽谤。彼于长夜失大利乐,堕诸恶趣,流转无穷!

【善知识解说】
上面这个例子在现代社会也很常见, 因为不信念佛这么简单就能得到功德利益, 所以毁谤佛法, 因此, 堕入恶道轮回, 无出期, 所以实在应该小心谨慎, 在[法华经][譬喻品]和[普贤劝发品] , 我们也可以看到种种毁谤的业报, 例如, 白癞病, 手脚卷曲驼背不正常的肢体病, 兔唇或眼耳病等... 所以,菩萨行者弘法应该小心谨慎, 善用方便智慧, 避免让众生起毁谤

[末学解说]

世尊!有种种众生,信根(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之一。信为入理之根本,根者坚固不动之义;此系以信心坚固不动摇比喻草木之根)不具足,当闻说诸佛之甚深行处(指观行处,即观心修行之对象),会作这样的思惟:
为什么只要称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之名号,便能获得所有的功德胜利呢?

由此而不信,还生起诽谤。这类众生会于长夜(凡夫流转生死不已,直至由无明之睡眠中觉醒之漫长时间,称为长夜,乃比喻生死之迷)失去大利乐(指利益与安乐。按利与乐为一体之异名,或谓后世之益为利,现世之益为乐),堕入诸恶趣(众生以恶业之因而趣之所)中,流来转去无穷无尽!

注解
【信根】: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之一。信为入理之根本,根者坚固不动之义;此系以信心坚固不动摇比喻草木之根。据释摩诃衍论卷一载,信有十义,即:澄净、决定、欢喜、无厌、随喜、尊重、随顺、赞叹、不坏、爱乐。根亦有十义,即:下转、隐密、出生、坚固、相续、出离、集成、茂叶、具足、高胜。p3720FROM:【佛光大辞典】

【行处】:指观行处,即观心修行之对象。解脱道论卷三分别行处品列举三十八行处:(一)十一切入,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处、识处等十种“一切入”。(二)十不净想,即膀胀想、青淤想、烂想、弃掷想、鸟兽食啖想、身肉分张想、斩斫离散想、赤血涂染想、虫臭想、骨想等。(三)十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死、念身、念数息、念寂寂等。(四)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等。(五)四行,即观四大、食不净想、无所有处、非非想处等。FROM:【佛光大辞典】

【长夜】:<一>梵语 di^rgha-ra^tram!。指极长久之时间。五分律卷十八(大二二·一二五上):“莫污染修梵行,长夜受苦。”(四分律卷三十二、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六)
 <二>梵语 di^rgha-ra^tra。凡夫流转生死不已,直至由无明之睡眠中觉醒之漫长时间,称为长夜,乃比喻生死之迷。胜鬘宝窟卷中(大三七·二八下):“生死渊旷名长,无解自照称夜;又生死难脱,故称长夜。”(俱舍论卷五)p3597FROM:【佛光大辞典】

【利乐】:指利益与安乐。按利与乐为一体之异名,或谓后世之益为利,现世之益为乐。(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p2810FROM:【佛光大辞典】

【恶趣】:(术语)众生以恶业之因而趣之所。俱舍论世间品曰:“趣谓所往。”即地狱畜生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流转】:在六道之中,流来转去,不停的生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学习上述佛经和善知识的解说,可获知

1.守戒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对于出家人或者在家居士应该尊敬,如果不慎毁犯戒律,修持药师法门就能不堕恶趣。

2.女人临产可以念药师佛。所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见者欢喜,利根聪明,安隐少病,无有非人,夺其精气。

3.佛陀问阿难的用意,是为众生宣说大乘法门虽难信但最容易成就。这些法门只要众生相信,愿意念佛,就能解脱,这种法门的深度只有佛才能明白,也因为太容易, 所以被一般人误认为迷信,相较于大乘法的智慧法门,对于众生来说又太难太深奥了。所以佛陀在这边让阿难来说明为什么能相信。

4.阿难随时跟随在佛旁,所以能知道佛是真实语,从来不妄语,所以相信佛的话,因此说,日月有生落, 高山可撼动,但是诸佛的话绝对真实不变异。

5.众生因为不信念佛这么简单就能得到功德利益,所以毁谤佛法,因此 堕入恶道轮回,无出期。所以菩萨行者弘法应该小心谨慎,善用方便智慧, 避免让众生起毁谤。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一、由此可见,【信】的重要性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关于【信】的专题,可以参阅:
透过《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信】相关内容

二、善知识在佛经解说中提到:
佛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讲了很多法门, 如果我们只是想被救度, 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 随众生欢喜, 不过,如果我们也发大乘菩萨心, 当然也要知道各种方法, 才好方便利益众生, 所以该广读大乘

菩萨行者弘法应该小心谨慎,善用方便智慧, 避免让众生起毁谤

所以,作为一名菩萨行者,当要广修大乘,当要深入经藏,当要发起「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弘法】相关内容

一、如何能做到坚持【弘法】呢?
只要知道[法界真相]和[生命轮回的真相]
就不会太在意世俗的事情
而能真心把时间用在修行和普渡众生上了

想要真正明白[法界真相]和[生命轮回的真相]
这只要多阅读佛经,多落实实修
这样就能逐渐由浅入深的深入了解——[问答]什么力量使您坚持学佛坚持弘法呢?末学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毅力很难坚持

二、如何来应对【弘法】的考验呢?
每个佛弟子都还不是圣贤,都还在进步中
不过,能在末法恶世中发心宏扬佛法实属难得
四众佛弟子都应赞叹同修的发心

因为大家都还不圆满,所以难免显露习气
在宏扬佛法的过程中,难免不能满足所有众生的观感和需求
尤其在这开放式的论坛中,在这恶世末法中,更要接受诸多的批评和魔难

不过,这对行菩萨道是有益的
所以,请行菩萨道的佛弟子安忍,不要忘失菩提心
请从许多批评的声浪中,有智慧的寻找出更圆满的做法

行菩萨道不容易,随时需要战战兢兢,随时观照自己的身心状态
并且要随时注意遣词用字是否犯了十恶业
以避免我们自己的习气让许多没有智慧的众生犯了贪嗔痴
而一并连佛法和佛子都一起毁谤了

再者,还要随时接受邪见众生诸魔眷属的毁谤和干扰
这都是增上三昧禅定和智慧观照的好时机
也是一般凡人不明白菩萨道行者伟大和困难的地方

论说别人容易,自己行道困难
真行道者真智慧,好争论者多愚痴

众生根器参差不齐,以成佛来看,众生都只是小孩,
所以有时候就放宽心,就当童言无忌吧
不过,有些童言童语更显露出真心,所以值得借镜——[略说]网路弘法行菩萨道的考验

三、【弘法】者应当如何做呢?
真正的弘法者以及修行者,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让一般人和修行者观念容易混淆的字眼和词句
弘法者本身对于知见要够正,对原理要够清楚,要明白「法性」「字性」以及「众生性」
因此,在用字上要更小心,不要造成 1.「负面的心理引导」,和 2.「知见上的混淆偏差」
真正的弘法者,应该细究「字性」「法性」「众生性」,正确的运用,才容易顺利引导和解救众生。——弘法者应该在遣词用字上细心斟酌,避免错误引导和知见偏差
学佛或者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直乱冲,不是随着世俗团团转
这样很容易迷失本心,本末倒置
而应该每天拨出时间,好好净心清净,安静思维
这样才能回归本来的愿心道路,才能找到真正恢复佛性的道路
只要能有清净心,就会有智慧,世俗的一切就会变的简单容易

学佛应该要先随时恢复自己的清净心,这样才有普渡众生的可能
这样的方向才会正确,才不会执着于表相——[浅谈]真正明白本心的大菩萨才能有大作为
身为佛法的实修者更应该时常反观自照检讨自己
好好想我们平常生活中,是否以不好的心念或表情或举动,对待了周遭的亲友同事和一切众生

如果我们不愿意别人那样对待我们,我们也不应该那样对待他们
如果我们是个修行人,那更应该随时反问自己的心念和行为,是否真正广结善缘,还是缔结恶缘而不自知

佛法就是心法,而心法就是像上面这样的心念法门
虽然许多人自称佛弟子,但是您真正学佛了吗?
您懂心法吗?您知道您的起心动念吗?您扩展您的心量了吗?
您能转化自己的凡夫心念契入佛法的清净光明氛围吗?并进而引导周遭的人融入光明吗?——「佛门菩萨心法」:知众生心,知众生性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15:37 , Processed in 0.15196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