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光明遍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6

[忍辱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25-3-13 20:12: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17 20:08 编辑

14,作“上辈往生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学习解说】
佛继续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有九品往生
①第一品,上品上生
如果有众生发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发三种心,就能往生。是哪三种心呢?
第一、至诚心(至,专也;诚,实也。谓此土众生,欲生彼国,当发专至诚实之心,正念真如,求愿往生,故名至诚心)。
第二、深心(1、求法之心很深重。 2、志求高深佛果的心。3、深信佛的本愿,毫不怀疑。)。
第三、回向发愿心(愿以所修之善根功德回向极乐净土而生于彼土之心也),
只要具足这三种心就一定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词解】
【至诚心】
  至,专也;诚,实也。谓此土众生,欲生彼国,当发专至诚实之心,正念真如,求愿往生,故名至诚心。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深心】
  1、求法之心很深重。
  2、志求高深佛果的心。
  3、深信佛的本愿,毫不怀疑。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向发愿心】
 (术语)观经所说三心之一。愿以所修之善根功德回向极乐净土而生于彼土之心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学习解说】
又有三种众生,一定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哪三类众生呢?
第一种、心生慈悲,不杀(伤)害众生,并且具足佛陀制定的各种戒行(谓持戒之行为。受持佛陀所制之律法,能随顺戒体,动作身、口、意三业而不违法,称为戒行
第二种、能够读诵佛陀宣说的大乘经典
第三种、修习六念(又作六随念、六念处、六念法。即:(一)念佛,念佛之大慈大悲无量功德。(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三)念僧,念僧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恶烦恼。(五)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六)念天,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持净戒、布施、闻慧等之善根,而得此乐报。具体见下面词解

众生只要具足这些功德,那么在一日至七日之中,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往生到极乐世界后,因为此行者发起勇猛精进修习各种佛法,
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还有无量化佛,成千上百的比丘、声闻大众、诸天天人们都带着七宝宫殿,
还有观世音菩萨手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来到这位行者前,
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耀行者全身,并与众菩萨们伸出手迎接此行者,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无数众菩萨们一起赞叹行者,勉励他要更加的精进用心,

此修行者见此内心非常的欢喜踊跃,并且自己能够看到自身乘上观世音菩萨手中的金刚台,跟随在阿弥陀佛身后,只在一弹指间,就往生到了极乐世界,
来到极乐世界后,清晰的看到阿弥陀佛全身的真实的色身相,也观看到众菩萨全部的真实的色身相,
观见到光明无比的极乐世界中的七宝树在微风吹拂下,发出美妙的音声,犹如在演说着微妙殊胜的佛法,
令修行者听闻后,就能证悟无生法忍((术语)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

而且只在须臾之间就恭敬礼拜供养了十方世界的一切诸佛,按照次第在诸佛前得到诸佛的一一授记,
然后修行者又回到了本国——极乐世界,获得了无量百千陀罗尼门(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

这就是上品上生

【词解】
【戒行】
谓持戒之行为。受持佛陀所制之律法,能随顺戒体,动作身、口、意三业而不违法,称为戒行。南山律宗立此为戒四别之一。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一(大四○·五○上):“戒行,谓方便修成,顺本受体。”((参见:戒四别)2905)p2907
FROM:【佛光大辞典】

【大乘方等经典】
 (术语)谓诸大乘经也。方等为大乘经方正之通名。言其所说之理方正平等也。观无量寿经曰:“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念】
<一>梵语 s!ad! anusmr!tayah!,巴利语 cha anussati-t!t!ha^na^ni。又作六随念、六念处、六念法。即:(一)念佛,念佛之大慈大悲无量功德。(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三)念僧,念僧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恶烦恼。(五)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六)念天,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持净戒、布施、闻慧等之善根,而得此乐报。大小乘对于念天之解释不同。大乘依涅槃经之说,天有三种,即:(一)生天,谓三界之诸天。(二)净天,一切三乘之贤圣。(三)第一义天,即涅槃。又于此三种天之中,大乘之人仅念第一义天。(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卷二十五、观佛三昧海经卷六、大智度论卷二十二、大乘义章卷十二)
 <二>比丘所必须熟知之六种要事。即:(一)念知日月,念知受戒之月日。(二)念知食处,如全不受请食者,谓我常乞食等;如受请食者,谓我今自食无请处等。(三)念知夏腊,记忆受戒以后之腊数。(四)念知衣钵,念我三衣一钵具足,若有长物,则念我有长物,已说净。(五)念同别食,若与众同食之时,念我今与众僧同食;若别食时,念我今以某缘,与众别而独食。(六)念身康羸,若无病,则念我今无病,堪能行道;若有病,则念我今有病,应当治疗。(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三之二)p1271
FROM:【佛光大辞典】

【宝林】
指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之七宝树林,略称宝林。亦即观无量寿经中所说之宝树。大宝积经卷十八(大一一·九七中):“其风吹动七宝树林,华飘成聚,高七人量,种种色光照曜佛土。”(无量寿经卷上)p6746
FROM:【佛光大辞典】

【无生法忍】
 (术语)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宝积经二十六曰:“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注维摩经一曰:“肇曰:无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见法无生,心智寂灭,堪受不退,故名无生法忍也。”智度论七十三曰:“无生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得此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生法忍】
简称无生忍。无生法是指不生不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此理上,不再退堕,叫做“无生法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陀罗尼门】
  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以其持善不散,持恶不生也。盖菩萨以总持之法,随顺一切众生言音,开导正信,令其灭诸恶心,而行一切善法,是为菩萨陀罗尼门。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陀罗尼】
梵语 dha^raN!i^ 之音译。又作陀怜尼。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大智度论卷五、佛地经论卷五载,陀罗尼为一种记忆术,即于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之中,持一切义;故由记忆此一法一文一义,而能联想一切之法,总持无量佛法而不散失。陀罗尼能持各种善法,能遮除各种恶法。盖菩萨以利他为主,为教化他人,故必须得陀罗尼,得此则能不忘失无量之佛法,而在众中无所畏,同时亦能自由自在的说教。有关菩萨所得之陀罗尼,诸经论所说颇多。及至后世,因陀罗尼之形式,类同诵咒,因此后人将其与咒混同,遂统称咒为陀罗尼。然一般仍以字句长短加以区分,长句者为陀罗尼,短句者为真言,一字二字者为种子。
 关于陀罗尼之种类,依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八载,陀罗尼分为四类:(一)闻持陀罗尼,得陀罗尼者耳闻之事不忘。(二)分别知陀罗尼,能区别一切邪正、好丑之能力。(三)入音声陀罗尼,闻一切言语音声,欢喜而不嗔。(四)字入门陀罗尼,听闻阿罗波遮那等四十二字门,即可体达诸法实相;盖以悉昙四十二字门总摄一切言语之故。上述之前三者称为“三陀罗尼”。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举出四陀罗尼:(一)法陀罗尼,能记忆经句不忘。(二)义陀罗尼,能理解经义不忘。(三)咒陀罗尼,依禅定力起咒术,能消除众生之灾厄。(四)忍陀罗尼,通达诸法离言之实相,了知其本性,忍法性而不失。有关修得此四陀罗尼之法,详载于大乘义章卷十一。
 天台宗据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之说,立有: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等三陀罗尼,而以之配于空、假、中三观。
 咒,名为陀罗尼,故对经、律、论之三藏而言,集聚咒之记录,称作陀罗尼藏、明咒藏、秘藏等。乃五藏之一。基于此之陀罗尼,有大随求陀罗尼、佛顶尊胜陀罗尼等,以及应不同诸尊之特殊修法,依修法之目的而诵相应之陀罗尼。此外,密教中,于供养祖师或祈亡者冥福之法会,诵持尊胜陀罗尼,称为陀罗尼会、陀罗尼讲会。(贤愚经卷十阿难总持品、大宝积经卷四无上陀罗尼会、卷一一五无尽菩萨会、海龙王经卷二总持门品、总释陀罗尼义赞、慧苑音义卷一)p3607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6

[忍辱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2025-3-14 20:40:10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学习解说】
第二品,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的往生者,不一定要读诵受持佛宣说的大乘经典,但要能善于理解领悟佛所宣说的佛法中所讲的深奥义理,
对于佛所说的第一义(指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内心不起波澜,不害怕,就是心念不乱,
深信有因必有果,所以平时能够生起正念,清净身语意,对于大乘佛法不毁谤不怀疑,以此深信的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发愿要往生极乐净土,

这样的行者在临命终时,极乐世界的无量大众、眷属都围绕着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手持紫金台来到这位行者前,称赞说:
法子(凡随顺佛道,为法所资养者,谓之法子),你能修行大乘,了解体悟诸法皆空这一佛法第一义,所以我今天就来迎接你回到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说完,就与同行的一千尊化佛同时伸手迎接这位往生者。
这位行者自见自己坐上了紫金台,双手合掌,赞叹诸佛世尊以及诸菩萨圣众,就在一念之间,就往生到了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
行者坐的紫金台大如宝花,经过一夜就能开花,只见此行者全身都是紫磨金色,脚下也有七宝莲华,
此时阿弥陀佛以及诸菩萨众全都大方光明,光明照澈行者全身,行者的眼目随即变得明亮,

因为行者在过去世修习时,也听闻到种种宣说佛法第一义谛的法音声,并且能够理解体悟其中甚深义理
此行者来到极乐世界后,下了紫金台,礼佛恭敬合掌赞叹阿弥陀佛,经过七日后,
即时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中证得不退转果位,

随即行者马上就能自在的飞行到十方一切佛国,恭敬礼拜供养诸佛世尊,
在诸佛国修习种种的三昧(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禅定,
经历一小劫后证得无生法忍,此时佛就会一一现前在他面前,从而获得佛的授记,这叫上品中生

【词解】

【义趣】
 (术语)义理之所归趣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了达诸义趣。”玄赞三曰:“是所说义,何所归趣?”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子】
 (杂语)凡随顺佛道,为法所资养者,谓之法子。观无量寿经曰:“法子汝乘大乘,解第一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第一义】
指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授手】
有多种含义,可类分三种:(一)即佛伸手引导众生入净土之意。于净土经典中,如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之叙述文(大一二·三四四下):“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上品中生之文(大一二·三四五上):“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皆为引导往生净土之意。
 (二)指传授教法。禅宗典籍敕修百丈清规卷五沙弥得戒(大四八·一一三七中):“佛佛授手,祖祖相传,不染世缘,方成法器。”此处授手,即指传授教法之意。
 (三)相邻不远之意。律典梵网经卷下(大二四·一○○九下):“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得见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菩萨戒经义疏卷下解释梵网经文中之佛佛授手,谓非举手更授,系明示秉持戒法如同与佛相邻不远,故谓之授手。p4586
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昧】
<一>梵语 sama^dhi 之音译,巴利语同。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又一般俗语形容妙处、极致、蕴奥、诀窍等之时,皆以“三昧”称之,盖即套用佛教用语而转意者,然已与原义迥然有别。
 于佛典中,sama^dhi 译为等持时,“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俱舍宗视之为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宗则认为是五别境之一,且两宗均以之为心所之一,但经部与成实宗则认为心所并无别体。
 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处,不令散乱,而保持安静,此一状态称为三昧。达三昧之状态时,即起正智慧而开悟真理,故以此三昧修行而达到佛之圣境者,则称三昧发得或发定。旧译常将三摩地(梵 sama^dhi,三昧、等持)、三摩钵底(梵 sama^patti,等至、正受、正定、现前)及三摩呬多(梵 sama^hita,等引、胜定)混同,而一概译为三昧。实际上,三昧应指三摩地而言。
 有部认为凡是一切心共同之精神作用(即大地法),共通于定、散及善、恶、无记之三性,而仅限于一切有心位(不通于无心定)不乱心,且对一境地有集中之作用者,即称三摩地。对此,三摩钵底与三摩呬多则通于有心、无心,而仅局限于定(包含有心定、无心定而不通于散定)。
 俱舍论卷二十八谓,就所依止之定(等至)有四静虑(四禅)、四无色定、八等至、三等持之别。四静虑及四无色定乃以善等持(三摩地、三昧)为体;又四静虑及四无色定之根本等至(三摩钵底)有八种,故称八等至;三等持(三三昧)即: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等三种。此外亦指空、无相、无愿,或空空、无相无相、无愿无愿之三重等持(三重三昧)而言。
 二种三昧之中,第一种系以寻(寻求推度之粗杂的精神作用)与伺(伺察思惟之深细的精神作用)之有无,而分为:(一)初静虑(初禅)与未至定。此属有寻有伺三摩地。又作有觉有观三昧。(二)中间静虑(中间定),属无寻唯伺三摩地。又作无觉有观三昧。(三)第二静虑(第二禅)之近分以上属无寻无伺三摩地。又作无觉无观三昧。第二种则指观“人、法”皆空之三昧,称为空三昧。舍离差别相之三昧,称为无相三昧;舍离愿求之思之三昧,则称为无愿三昧。其次在三重三昧中,又有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愿无愿三昧等。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谓唯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有寻有伺等之三三昧称为三昧。同论又揭示定之范围较狭,三昧之范围则较广,依此,诸佛菩萨所得之定可视为三昧。大乘义章卷十三举出杂阿毗昙心论卷六、成实论卷十二、十地经论卷五等之说,而述明禅、定、三昧、正受、三摩伐(梵 sama^patti,巴同,等至)、解脱、奢摩他(梵 s/amatha,巴 samatha,止)等之差异。依其说法,则狭义之三昧指空等之三三昧,广义则指四无量心及其他诸定。
 阿含经认为四禅八定之外,另有空、无相、无愿等之三三昧(三解脱门)与有寻有伺等之三三昧,而大乘则有数百上千种种三昧之说。大乘经典之名称,以“三昧”为名者,即有般舟三昧经、首楞严三昧经、慧印三昧经、自誓三昧经、佛印三昧经、法华三昧经、念佛三昧经、月灯三昧经、金刚三昧经等多种,这些经典对标题所示之“三昧”均有详细说明。其中,般舟三昧,亦称诸佛现前三昧与佛立三昧。此外,法华经卷一曾举出无量义处三昧之名,旧译华严经卷六与卷四十四,有华严三昧、海印三昧、师子奋迅三昧之说。大品般若经卷三、卷五,亦有首楞严(健行)、宝印、师子游戏等百八三昧之说。
 天台宗在摩诃止观卷二上举出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等四种三昧之说;修此四种三昧之道场,称为四三昧院。此外,成实论卷十二,有一分修三昧(唯修定或慧之一方)、共分修三昧(兼修定、慧之有漏定)、圣正三昧(兼修定、慧之无漏定)等三三昧。
 南本涅槃经卷十三列出菩萨破除“二十五有”之二十五种三昧之名,法华经卷七之十六三昧,即为法华三昧之异名。又身发火焰之三昧,称为火界三昧、火定、火光三昧,有火葬尸骸之意。最胜之三昧,则称王三昧或三昧王三昧。日僧法然在其选择本愿念佛集中将念佛称为王三昧,又莹山绍瑾撰之坐禅用心记亦将坐禅称为王三昧。
 修三昧之堂,称三昧堂。依修三昧之种类而分,即有法华三昧堂、常行三昧堂、理趣三昧堂等。(杂阿含经卷十八、长阿含经卷九、卷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大品般若经卷一、卷二十三、大智度论卷二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十一、集异门足论卷六、佛地经论卷一、成唯识论卷八、大乘义章卷十三、圆觉经略疏注卷上、翻译名义集卷四上)((参见:百八三昧)2480、“定”3171)
 <二>在日本,火葬场、墓地,亦称为三昧。为祈求死者之冥福,大多在墓旁建立法华三昧堂,并延请僧侣修法华三昧。其法华三昧堂,可简称为三昧堂或三昧。p580
FROM:【佛光大辞典】

【一小劫】
乃时间之单位。<一>大毗婆沙论等谓,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此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经典中常有此语,如法华经卷一(大九·四上):“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俱舍论卷十、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
 <二>道家之说法,以三千六百周为一小劫。p4
FROM:【佛光大辞典】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彼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花。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第三,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的往生者,也是能够深信因果,不毁谤大乘佛法,发愿要求取至高无上的佛道,
并以此深信、大愿心之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并且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
那么这位行者在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无量眷属手持金莲花,
化作五百化佛(又作应化佛、变化佛。佛陀为救度众生而变现另一种姿态,即称为变化身)来迎接这位行者,
只见五百化佛同时伸出手称赞到:法子!你如今身口意清净,并能发起求取无上佛道的愿心,今天我就来迎接你到极乐世界

行者见阿弥陀佛说完这些话,就看到自己坐到了金莲花台上,随即金莲花就闭合上,
此行者就跟随在阿弥陀佛的后面,随即往生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经一日一夜金莲花开,在七日之中就见到阿弥陀佛,
虽然见到佛身,但是对于佛的其他种种殊胜庄严的相貌,内心还是不甚明了,这就是行者眼目尚未开明,
这样过了三七二十一日后,眼目才变得明亮,才对佛的种种相好明了澈见,
听闻到极乐世界中所有众生发出的声音,无不都在演说甚深微妙的佛法

由此行者可以随意游历到十方一切诸佛国土,恭敬供养诸佛世尊,在诸佛前听闻甚深佛法,经过三小劫后明了通达百法之智慧门,
住欢喜地(十地之初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又作极喜地、初欢喜地。略作初地。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这叫上品下生,

以上这些作上辈往生想,就是第十四观,如果能够这样观想就是正观,不能作这样观想,就是邪观

【词解】
【无上道心】
 (术语)愿求无上道之心也。观无量寿经曰:“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上道】
 (术语)如来所得之道,更无过上,故名无上道。法华经方便品曰:“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同寿量品曰:“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同劝持品曰:“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法华嘉祥疏二曰:“菩提云道,无上正遍知果道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化佛】
梵语 nirma^N!a-buddha。<一>又作应化佛、变化佛。佛陀为救度众生而变现另一种姿态,即称为变化身。(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本)
 <二>指原无而忽有之佛。即应机宜而忽然化现之佛形。观无量寿经云(大一二·三四三中):“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又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其左手之一手中所持之佛即为化佛,故称化佛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大乘义章卷十九)((参见:化应身四句)1328)p1324  
FROM:【佛光大辞典】

【法子】
 (杂语)凡随顺佛道,为法所资养者,谓之法子。观无量寿经曰:“法子汝乘大乘,解第一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百法明门】
指菩萨于初欢喜地所得之智慧法门。百法,乃概称数目之多;明,即通达;门,即法门,含有入、差别之意。意即明了通达百法之智慧门。诸家对百法明门之“百法”有各种说法:(一)十地经论卷三谓,百法,即指种种之法门。(二)据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一载,百法,指蕴、界、处等种种之法门,而非指一百之实数。(三)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载,十信心之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愿心等,皆各有十心而成百法,圆满成就此十信十心之后,乃可入于初住之位。(四)法聪之释观无量寿佛经记及四明知礼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六等载,百法,即法相宗所说之五位百法。(五)释观无量寿佛经记载,十种心数法之受、想、思、触、欲、慧、念、解脱、忆、定等,于一数生起时,其余九数相扶而起,遂成百法。
 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载,若菩萨住于百佛国中,作阎浮四天王,修百法门,二谛平等心,化一切众;若菩萨住于千佛国中,作忉利天王,而修行千法门;住于十万佛国中,作炎天王,而修行十万法门;乃至住于不可说不可说之佛国,作第四禅大静天王三界主,而修行不可说不可说之法门。又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佛母品载,以十信心为诸行之本, 由此辗转增进为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乃至无量之明门。旧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地品”、观无量寿经、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卷下大众受学品、仁王经疏卷中本、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中一、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元照)p2494
FROM:【佛光大辞典】

【欢喜地】
梵语 pramudita^-bhu^mi。音译作波牟提陀步弭。十地之初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又作极喜地、初欢喜地。略作初地。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二载,菩萨得初地,多有七相,即:(一)能堪忍受,能为难事,修集无量福德善根,并于无量恒河沙劫往来生死,教化刚强难度之恶众生,心不退没。(二)不好诤讼,菩萨乐于寂灭之道故,而不与人诤竞。(三)心多喜,能令身得柔软,心得安隐;又能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悲。(四)心悦,于转法轮时,心得踊悦;又心安隐无患。(五)乐于清净,离诸烦恼垢浊,于一切深经、诸菩萨及其所行一切佛法,皆心信清净。(六)悲心愍众生,深切愍念众生而予其救护。(七)无嗔恚心,菩萨虽结使未断尽,然嗔恨少而心常乐慈行。又同书载,初地菩萨与初地以前之凡夫,所得欢喜不同,例如初地菩萨念诸佛有无量功德,并确知当来必能成就佛果,故其心多欢喜,凡夫虽勤念诸佛,然不能作“我必当作佛”之念,故其欢喜异于初地菩萨。
 十地经论卷二,谓初地菩萨有九种欢喜(大二六·一三五下):“是菩萨住菩萨欢喜地中,成就多欢喜:多信敬、多爱念、多庆悦、多调柔、多踊跃、多堪受、多不坏他意、多不恼众生、多不嗔恨。”(旧华严经卷二十三、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十地经论卷一、十住毗婆沙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八、华严经探玄记卷十)p690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6

[忍辱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9:45: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15 19:47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15,作“中辈往生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
第四品,中品上生往生
如果有众生能够受持五戒((一)不杀生,(二)偷盗(不与取),(三)邪淫(非梵行),(四)妄语(虚诳语),(五)饮酒),
能受持八关斋戒(详见下面词解),修习佛陀制定的种种戒律,不造作五逆之罪(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没有犯众多的过失或恶业,
并以此持戒善根回向极乐世界,并发愿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此行者在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以及众多眷属一起来到行者的住所,
阿弥陀佛全身大放金色光明,为他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等佛法真谛,赞叹出家的殊胜,它能够远离世间种种苦难

此行者见到后,内心生起大欢喜,自见自己的身体坐上了莲花台,对着佛长跪合掌向佛顶礼,
此时行者的双手还尚未举过头顶顷刻间就已经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莲花逐渐盛开,当莲花完全盛开时,
行者就听闻到极乐世界中发出的所有音声都在赞叹四圣谛(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详见下面词解),
听闻到这些法音之后,行者随即证得阿罗汉果位,获得三明(<一>又作三达、三证法。达于无学位,除尽愚闇,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即:(一)宿命智证明,又作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二)生死智证明,又作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三)漏尽智证明,又作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六神通(为佛菩萨依定慧力所示现之六种无碍自在之妙用。即: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智证通)、
具足八种解脱(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详见下面词解

以上就是中品上生者往生极乐世界的情形

【词解】
【五戒】
梵语 pan~ca s/i^la^ni。指五种制戒。<一>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不与取),(三)邪淫(非梵行),(四)妄语(虚诳语),(五)饮酒。又作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五戒之中,前四戒属性戒,于有情之境发得;后一戒属遮戒,于非情之境发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护前四戒。我国古来以五戒配列于仁、义、礼、智、信五常,复以不杀配东方,不盗配北方,不邪淫配西方,不饮酒配南方,不妄语配中央。(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增一阿含经卷二十、毗尼母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十三、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俱舍论卷十四、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二、摩诃止观卷六之上)
 <二>亦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五)饮酒。然此五戒之中,第四戒总摄口业之恶,盖由十恶之说转来者。灌顶经卷一、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四天王经等皆举此说。
 <三>为在家菩萨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禁绝:(一)夺生命,(二)不与取,(三)虚妄语,(四)欲邪行,(五)邪见等。大日经卷六受方便学处品、大日经疏卷十八等说之。即于通途之五戒中,除去饮酒戒,另加邪见戒。(杂阿含经卷三十一、增一阿含经卷七、优婆塞戒经卷六、优婆塞五戒相经、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p1097
FROM:【佛光大辞典】

【八关斋戒】
梵语 as!t!a^n%ga-samanva^gatopava^sa,巴利语 at!t!han%ga-samanna^gata uposatha,或 at!t!han%gika uposath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又作长养律仪、近住律仪、八戒、八支斋戒、八分斋戒、八戒斋、八斋戒、八禁、八所应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非时食。又受八关斋戒者,因一日一夜持不淫戒,故得称为净行优婆塞或净行优婆夷。(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俱舍论卷十四、大智度论卷十三)((参见:斋戒)6546)p317
FROM:【佛光大辞典】

【五逆罪】
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谛】
谛,梵语 satya,巴利语 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四谛依次称为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或苦圣谛、苦习谛、苦灭谛、苦灭道圣谛,或苦谛、苦集谛、苦尽谛、苦出要谛,或苦圣谛、集圣谛、真圣谛、道圣谛。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据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等所说四谛之义,即:(一)苦谛(梵 duh!kha-satya),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审实世间事物,不论有情、非情悉皆为苦;亦即对人生及环境所作之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之一切,本质皆苦。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二)集谛(梵 samudaya-satya),集,招聚之义。审实一切烦恼惑业,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三)灭谛(梵 nirodha-satya),灭,即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之境界。灭谛即关于灭尽苦、集之真谛。(四)道谛(梵 ma^rga-satya),道,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惟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道谛即关于八正道之真谛。
 四谛系佛陀成道之后,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之说,为佛教中之基本教义,并为生死解脱之唯一方法。后世虽以四谛为声闻之法,然除小乘教中有此生死解脱之说外,于大乘经典中亦有此四谛之说,如胜鬘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卷十三等,不仅附有大乘之解释,并对四谛之深义有所发挥。
 关于四谛之自性,诸部有多种异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载,阿毗达磨之诸论师以五取蕴为苦谛,有漏因为集谛,择灭为灭谛,学、无学法为道谛。关于四谛现观之次第,据俱舍论卷二十二、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记载,先观苦谛,依次观集谛、灭谛、道谛。
 此外,四谛之理分为三阶段,而各有四种行相之说,称为三转十二行相。若以苦谛为例,三转即:(一)初转是“说此为苦谛”之示转。(二)第二转是“应遍知(永断、作证、修习)苦谛”之劝转。(三)第三转为“已遍知(乃至修习)苦谛”之证转。其他集、灭、道谛亦各有三转。所谓十二行相,据杂阿含经卷十五、俱舍论卷二十四载,即指在三转中,各设有眼、智、明、觉四行相,而于各谛中均有十二行相。另有一种解释则不考虑眼、智、明、觉,而认为每一谛有三转,四谛则共有十二行相。
 然有部教学之修证论中认为,于四善根位观四谛,每一谛各有四种行相,合计则为十六行相,称为四谛十六行相。即:观苦谛有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即一切万法无恒存性,为苦、为假相之存在,且无实体性;观集谛有因、集、生、缘四行相,即爱执为苦之因,其集聚苦而为苦生起之助缘;观灭谛有灭、静、妙、离四行相,谓苦灭之理想境界即灭系缚、静烦恼、殊妙境、离灾祸;观道谛有道、如、行、出四行相,谓至苦灭之圣道,为圣者实践之正道,合于正理,趋向理想境,而超出迷妄之生存。此四善根位之次即入见道,以无漏真智现观四谛。此见道即为预流向,至于预流果以后则属修道,若以通于预流向、预流果之十六心现观四谛,称为圣谛现观。其中仅最后之第十六心属预流果,前十五心属见道。
 复次,观欲界四谛之智,称为法智;观上二界(色界与无色界)四谛之智,称为类智,而此法智与类智又各有忍与智。此即言,在无间道,以忍断烦恼;在解脱道,则以智证真理。就苦谛而言,乃是以苦法智忍(简称苦法忍)现观欲界之苦谛,断苦谛所迷之烦恼,以苦法智现观欲界之苦谛,并证苦谛之理,以苦类智忍(简称苦类忍)现观上二界之苦谛,而断烦恼,以苦类智现观上二界之苦谛而证理,即以此四心现观苦谛。故准此而言,对集、灭、道三谛亦各有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等,总共则有十六心,称为八智八忍,或八忍八智。此外,依次观四谛之无漏清净,可分别产生苦智、集智、灭智、道智,此四智与世俗智、法智、类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并称为十智,乃统括一切有漏智与无漏智之总称。
 大乘佛教在显扬圣教论卷七中,依四谛之内容开演为行苦谛、坏苦谛、苦苦谛、流转谛(以上系由苦谛展开)、杂染谛(相当苦、集二谛)、流息谛(相当于灭谛)、清净谛(相当于灭、道二谛)、正方便谛(相当于道谛)等八种,称为八谛。又据吉藏之胜鬘宝窟卷下本所述,小乘之四谛观乃不完全、不究竟,后更有修作,故称有作四谛;大乘之四谛则完全而究竟,后更无修作,故称无作四谛;此二者亦合称为八谛。
 又天台宗智顗大师依胜鬘经、涅槃经之说,别立浅深不同之四种四谛,与藏、通、别、圆四教相配当:(一)生灭四谛,为藏教所说,就有为生灭之事,而观四谛之因果为实有生、灭。(二)无生四谛,又作无生灭四谛。为通教所说,就因缘诸法即空无生,而观四谛迷悟之因果,均是空无而无生灭。(三)无量四谛,为别教所说,就界内界外恒沙无量差别,而观一切现象皆由因缘生,具有无量之差别,因而四谛亦有无量之相。(四)无作四谛,圆教所说,就迷悟之当体即实相,而观迷与悟之对立矛盾即非矛盾,而皆为实相。
 另法相宗于四谛中之灭谛立有自性灭、二取灭、本性灭等三灭谛;在道谛中立有遍知道、永断道、作证道等三道谛,此系由于灭谛与道谛中各具有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之故。(杂阿含经卷十五、卷十六、中阿含卷七象迹喻经、卷二十五念经、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卷九“十上经”,增一阿含经卷十四、卷四十二、四谛经、转法轮经、旧华严经卷四、卷五、新华严经卷十二“四圣谛品”、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六差别品、五分律卷十五、善见律毗婆沙卷四、集异门足论卷七、品类足论卷七、法蕴足论卷六、杂阿毗昙心论卷八、成实论卷二、中论卷四观四谛品、大智度论卷十一、卷十八、卷四十八、卷九十四、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卷六十七、卷九十五、显扬圣教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至卷十、成唯识论卷九、顺正理论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四谛论、法华经玄赞卷七末、法华经玄义卷二下、中观论疏卷十本、大乘义章卷三本、摩诃止观卷一之三、卷一之四)p1840
FROM:【佛光大辞典】

【三明】
梵语 tri-vidya,巴利语 ti-vijja^。<一>又作三达、三证法。达于无学位,除尽愚闇,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即:(一)宿命智证明(梵  pu^rva-niva^sa^nusmr!ti-jn~a^na-sa^ks!a^t-kriya-vidya^),又作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二)生死智证明(梵 cyuty-upapatti-jn~a^na-sa^ks!a^t-kriya-vidya^),又作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三)漏尽智证明(梵 a^srava-ks!aya-jn~a^na-sa^ks!a^t-kriya-vidya^),又作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又依大毗婆沙论卷一○二载,宿命明见过去事而生厌离,天眼明见未来事而生厌离,漏尽明既已厌离,乃欣乐涅槃;此外,宿命明可断除常见,天眼明可断除断见,漏尽明则远离此二边而安住于中道。若与六神通相配,则此三明依序以六通之第五、第二、第六为自性。(杂阿含经卷三十一、大智度论卷二、集异门足论卷三、卷十五、杂阿毗昙心论卷六、俱舍论卷二十七)((参见:六神通)1290)
 <二>菩萨明、诸佛明、无明明。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载,菩萨明即般若波罗蜜,诸佛明即佛眼,无明明即毕竟空。(涅槃经会疏卷十六、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五)p569
FROM:【佛光大辞典】

【六通】
指六神通(梵 s!ad! abhijn~a^h!),为佛菩萨依定慧力所示现之六种无碍自在之妙用。即: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智证通。(中阿含卷十九迦絺那经、长阿含卷九增一经)((参见:六神通)1290)p1292
FROM:【佛光大辞典】

【八解脱】
梵语 as!t!au vimoks!a^h!,巴利语 at!t!ha vimokkha^。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又作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八者即:(一)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四)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尽灭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五)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六)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七)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厌舍受想等,入灭一切心心所法之灭尽定。此中前二者依初禅与第二禅,治显色之贪,第三依第四禅修净观,皆以无贪为性。第四至第七依次以四无色之定善为性,第八依有顶地,以灭有所缘心为性。又初二者各分为二,第三分为四,合谓八胜处。(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经、俱舍论卷二十九、品类足论卷七)((参见:八胜处)296)p304
FROM:【佛光大辞典】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学习解说】
第五品,中品中生往生
如果有众生能够受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受持一日一夜的沙弥戒(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受持一日一夜的具足戒(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又作近圆戒、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
而且行住坐卧兼具足四威仪,有威德有仪则,并且以此持戒善根功德,回向极乐世界,发愿能够往生极乐净土

如此清净持戒净心修行,此行者在临命终时,看到阿弥陀佛以及无量眷属都散发金色光明、手持七宝莲花来到行者前,
行者听闻到虚空中有称赞的音声传来:善男子!像你这样平时修习种种善行,善于听从三世诸佛的教导,因此今天我来迎接你往生极乐世界

这时行者自见自己坐上了莲花台上,随即莲花闭合,一瞬间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在七宝池中,经过七日莲花才盛开,莲花开后,行者睁开双眼恭敬合掌,赞叹礼拜世尊。
在极乐世界听闻佛法,内心都是满满的欢喜,由此证得了须陀洹果位(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经过半劫之后,成就阿罗汉果位(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以上就是中品中生者往生极乐世界的情形

【词解】
【沙弥戒】
又作勤策律仪。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若进受具足戒,则称大僧。((参见:戒)2896、“沙弥”2976)p2977
FROM:【佛光大辞典】

【具足戒】
梵语 upasam!panna,或 upasam!pada^,巴利语同。音译邬波三钵那。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又作近圆戒、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
 一般而言,比丘戒有二五○戒,比丘尼戒有三四八戒。据四分律所载,戒可大别为八种,即波罗夷(比丘四,比丘尼八)、僧残(比丘十三,比丘尼十七)、不定(比丘二)、舍堕(比丘三十,比丘尼三十)、单堕(比丘九十,比丘尼一七八)、波罗提提舍尼(比丘四,比丘尼八)、众学(比丘一百,比丘尼一百)、灭诤(比丘七,比丘尼七)。其余十诵律、五分律、善见律毗婆沙、巴利戒本、西藏戒本等所传各异。受此戒时每有特别受戒之作法,例如具备三师七证、白四羯磨等条件。又由具足戒中抽取五戒、八戒等,相应于根机而令遵守之,并次第诱导,乃持具足戒之前方便,称具戒方便。受戒之资格则不得与十三难十遮互相抵触。
 我国僧尼自隋唐以降,皆依四分律受戒;并特于受持具足戒外,加受四重四十八轻戒之菩萨戒。此外,欲受此等具足戒者,当得身体强健,诸根具足,无有聋盲等众患,身器清净,无有边罪、犯比丘尼、贼住等杂过,具出家之相,剃除须发,披著袈裟,已受沙弥(尼)戒,且年龄已满二十岁而未逾七十岁之间。盖具足戒亦仅标示主要之戒律,令持戒者由此而于一切境界中远离罪恶,趋于圆足,故谓具足戒。若就戒数而言,实系无量无边,须于一切境界中精勤修持,择善离恶。(四分律卷三十四、善见律毗婆沙卷二、十诵律卷二十一、五分律卷十六、摩诃僧祇律卷四十三)((参见:戒)2896)p3078
FROM:【佛光大辞典】

【威仪】
<一>威严之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又于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和“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等之说。一般谓戒重威仪轻,若广义解之,则制教之戒无非皆亦威仪之义,例如二百五十戒中,唯四重禁为戒分,余之僧残等总为威仪分。又如离性罪称之为具足戒,其余之遮戒则属威仪,皆可为证。(菩萨善戒经卷五、大比丘三千威仪经,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八宗纲要卷上)((参见:四威仪)1728)p3771
FROM:【佛光大辞典】

【戒香】
佛教谓戒律能涤除尘世的污浊,故以"香"喻。亦指所燃之香。
© 汉典

【熏修 】
1.亦作"熏修"。 2.佛教语。谓净心修行。
© 汉典

【须陀洹】
梵语 srota-a^panna,巴利语 sota^panna。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全称须陀般那。又作须氀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閦囊、窣路多阿半那。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须陀洹分因果二位,自入“见道”初心至第十五心之间,为趣向须陀洹果之因位,称须陀洹向;“见道”之终,即第十六心之位,而对于前之向位则称须陀洹果,为声闻乘四圣位中之正果初位。又依五教章通路记卷五十,将预流果之人分为三类,即:(一)现般预流,乃三界“修惑”皆断尽,得“无学果”证般涅槃者。此属利根之机。(二)现进预流,由进修而断欲界“修惑”之前六品乃至九品,证“一来果”,并证“不还果”者。属中根之机。(三)受生预流,指于一、二生或七返人天往来受生者。属于根器较钝者。(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六、俱舍论卷二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六、华严五教章卷三)((参见:四向四果)1683、“预流果”5701)p5360
FROM:【佛光大辞典】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第六,中品下生往生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孝敬、供养父母,在世通达事理,对众生常行仁义之举,
这一类众生在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为他广泛的演说阿弥陀佛佛国净土中种种美妙快乐的事情,并为他演说法藏比丘在因地时发下的四十八愿,
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听闻这些事后,对阿弥陀佛产生深信心,发下往生极乐世界的愿心,

就这样,此人就在壮士弯曲又伸开手臂这一刹那间,随即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后经过七日,遇到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为他演说佛法,
此人因为听闻佛法后内心生起欢喜心而证得须陀洹果位(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这样经过一小劫后,成就阿罗汉果位(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以上这些就是中品下生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形,这是中辈往生想,就是第十五观

如果能够这样观想,就是正观,不能作这样观想,就是邪观

【词解】
【仁义】宽厚正直,仁义之举
(2) [gentle]〈方〉∶性情温顺,通达事理
© 汉典

【阿罗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具足,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诸众生脱离生死,皆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阿罗汉】
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6

[忍辱勋章]

24#
 楼主| 发表于 2025-3-16 20:22: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17 20:02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16,作“下品往生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哉!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花乃敷。当花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
第七品,下品上生往生
如果有众生在世间时造作种种恶业,虽然没有毁谤佛宣说的大乘经典,但是这样愚蠢的人,大多都是不信佛法、毁谤贤圣、相信邪见,贪嗔痴深重,
对于自己所做的恶事心中无有惭愧忏悔之心,此人在自己的生命即将命终时遇到了善知识(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
在他面前大赞佛宣说的十二部经文名称,这位临命终人就是听闻了这些经文名称的缘故,就消除了千劫中自己犯下的种种恶业,
这位智者善知识又教导他要恭敬合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也因为在临命终称念佛名故,就消除了他五十亿劫的生死之罪

这时阿弥陀佛派遣化佛(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化观世音菩萨、化大势至菩萨来到这位行者面前,
称赞到:善哉!善男子!你因为能在临命终时称念佛号,所以消除了种种罪业,现在我来迎接你到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说完这些话,行者就立即看到化佛身上发出的金色光明充满了整个房间,心中非常的欢喜,随即便命终往生,
乘着宝莲华,跟随在化佛后面,往生到了七宝池中,经过七七四十九天,莲花盛开。

当莲花开时,大悲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来到行者面前,全身放出无量光明,为行者宣说甚深十二部经,
行者听闻后马上能够深信解悟,并且发起无上菩提心。
经过十小劫,已经明了通达百法之智慧门,证入初欢喜地(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这就是下品上生往生者往生极乐世界的情形
所以能够听闻佛名、听闻法名、听闻僧名这三宝名号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词解】
【恶法】
p1157
瑜伽八十四卷十五页云:又恶法者:谓极猛利无惭无愧不信佛等毁谤贤圣邪见相应故。或复种种恶法现行故。又有贪欲嗔恚心等、乃至广说。又先舍恶法,复还取故。名为恶法。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善知识】
梵语 kalya^N!amitra,巴利语 kalya^N!a-mitta。音译作迦罗蜜、迦里也曩蜜怛罗。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据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常啼品载,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称为善知识。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述善财童子于求道过程中,共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一般作五十三位善知识),即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称为善知识。又释氏要览卷上引瑜伽师地论,举出善知识具有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等十种功德。另据四分律卷四十一载,善亲友须具备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告、递相覆藏、遭苦不舍、贫贱不轻等七个条件,即所谓“善友七事”。
 经论中胪举善知识之各种类别,据智顗之摩诃止观卷四下载,善知识有如下三种:(一)外护,指从外护育,使能安稳修道。(二)同行,指行动与共,相互策励。(三)教授,指善巧说法。据圆晖之俱舍论颂疏卷二十九载,与法者为上亲友,与财、法者为中亲友,仅与财者为下亲友,以上称为三友。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亦举出人、法、人法合辨等三种善知识。
 旧华严经卷三十六离世间品则说十种善知识,即: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识、能令修习善根善知识、能令究竟诸波罗蜜善知识、能令分别解说一切法善知识、能令安住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能令具足辩才随问能答善知识、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善知识、能令于一切劫行菩萨行心无厌倦善知识、能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识。(杂阿含经卷二十七、卷三十六、卷四十五、中阿含卷十即为比丘说经、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增一阿含经卷十一善知识品、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法华经卷七妙庄严王本事品、大智度论卷七十一、卷九十六)((参见:知识)3466)p4884
FROM:【佛光大辞典】

【化佛】
 (术语)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观无量寿经曰:“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中略)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陀恒河沙化佛。”是佛变现之化佛也。法华经普门品曰:“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观无量寿经曰:“当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中略)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是菩萨变现之化佛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百法明门】
指菩萨于初欢喜地所得之智慧法门。百法,乃概称数目之多;明,即通达;门,即法门,含有入、差别之意。意即明了通达百法之智慧门。诸家对百法明门之“百法”有各种说法:(一)十地经论卷三谓,百法,即指种种之法门。(二)据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一载,百法,指蕴、界、处等种种之法门,而非指一百之实数。(三)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载,十信心之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愿心等,皆各有十心而成百法,圆满成就此十信十心之后,乃可入于初住之位。(四)法聪之释观无量寿佛经记及四明知礼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六等载,百法,即法相宗所说之五位百法。(五)释观无量寿佛经记载,十种心数法之受、想、思、触、欲、慧、念、解脱、忆、定等,于一数生起时,其余九数相扶而起,遂成百法。
 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载,若菩萨住于百佛国中,作阎浮四天王,修百法门,二谛平等心,化一切众;若菩萨住于千佛国中,作忉利天王,而修行千法门;住于十万佛国中,作炎天王,而修行十万法门;乃至住于不可说不可说之佛国,作第四禅大静天王三界主,而修行不可说不可说之法门。又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佛母品载,以十信心为诸行之本, 由此辗转增进为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乃至无量之明门。旧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地品”、观无量寿经、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卷下大众受学品、仁王经疏卷中本、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中一、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元照)p2494
FROM:【佛光大辞典】

【欢喜地】
梵语 pramudita^-bhu^mi。音译作波牟提陀步弭。十地之初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又作极喜地、初欢喜地。略作初地。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二载,菩萨得初地,多有七相,即:(一)能堪忍受,能为难事,修集无量福德善根,并于无量恒河沙劫往来生死,教化刚强难度之恶众生,心不退没。(二)不好诤讼,菩萨乐于寂灭之道故,而不与人诤竞。(三)心多喜,能令身得柔软,心得安隐;又能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悲。(四)心悦,于转法轮时,心得踊悦;又心安隐无患。(五)乐于清净,离诸烦恼垢浊,于一切深经、诸菩萨及其所行一切佛法,皆心信清净。(六)悲心愍众生,深切愍念众生而予其救护。(七)无嗔恚心,菩萨虽结使未断尽,然嗔恨少而心常乐慈行。又同书载,初地菩萨与初地以前之凡夫,所得欢喜不同,例如初地菩萨念诸佛有无量功德,并确知当来必能成就佛果,故其心多欢喜,凡夫虽勤念诸佛,然不能作“我必当作佛”之念,故其欢喜异于初地菩萨。
 十地经论卷二,谓初地菩萨有九种欢喜(大二六·一三五下):“是菩萨住菩萨欢喜地中,成就多欢喜:多信敬、多爱念、多庆悦、多调柔、多踊跃、多堪受、多不坏他意、多不恼众生、多不嗔恨。”(旧华严经卷二十三、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十地经论卷一、十住毗婆沙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八、华严经探玄记卷十)p6900
FROM:【佛光大辞典】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于六劫,莲花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
第八品,下品中生往生
如果有众生,生前毁犯五戒、八关斋戒以及具足戒(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又作近圆戒、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等戒律,

如此愚痴之人,偷窃僧众共有的物品,盗取现前僧人的物品(现前僧物:乃现前僧能受用者,即由施主施与现前僧众之衣食等生活物质,或已亡比丘之遗物等。),
或以不清净心为大众说法,即心存染污,为名闻利养等而说法,又不真正善解佛陀的教法,内心无有惭愧忏悔,以种种恶法来庄严自身,

这样的罪人,因为造下的这些恶业因,将受到堕入地狱道的果报,等他命终时,地狱道中的种种罪报之火全都聚集到了这人的身边,
因为有幸遇到善知识,以慈悲心为他演说、称赞阿弥陀佛具足的十种力用(见下面词解)以及阿弥陀佛的无量威德,
向他广泛的宣说称赞阿弥陀佛光明不可思议的神通之力,也宣说称赞戒、定、慧、以及解脱知见等种种佛门正见,

这个人听闻到这些佛法正见后,立即消除了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猛烈的地狱之火瞬间变为清凉之风,吹着天上美丽的花儿,
这些花中全都住着化佛菩萨来迎接此人,在一念之间,就往生到七宝池中的莲花之内,
经过六劫,莲花才盛开,当莲花开放时,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梵音声(指佛的声音,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的相,即正直、和雅、清澈、清满、周遍远闻,为佛三十二相之一)安慰此人,
并为他演说甚深大乘经典,此人听闻到菩萨说的这些甚深大乘经典之后,心开义解,马上发起要成就佛道的大愿心,
这就是下品中生往生者往生极乐世界的情形

【词解】
【具足戒】
梵语 upasam!panna,或 upasam!pada^,巴利语同。音译邬波三钵那。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又作近圆戒、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
 一般而言,比丘戒有二五○戒,比丘尼戒有三四八戒。据四分律所载,戒可大别为八种,即波罗夷(比丘四,比丘尼八)、僧残(比丘十三,比丘尼十七)、不定(比丘二)、舍堕(比丘三十,比丘尼三十)、单堕(比丘九十,比丘尼一七八)、波罗提提舍尼(比丘四,比丘尼八)、众学(比丘一百,比丘尼一百)、灭诤(比丘七,比丘尼七)。其余十诵律、五分律、善见律毗婆沙、巴利戒本、西藏戒本等所传各异。受此戒时每有特别受戒之作法,例如具备三师七证、白四羯磨等条件。又由具足戒中抽取五戒、八戒等,相应于根机而令遵守之,并次第诱导,乃持具足戒之前方便,称具戒方便。受戒之资格则不得与十三难十遮互相抵触。
 我国僧尼自隋唐以降,皆依四分律受戒;并特于受持具足戒外,加受四重四十八轻戒之菩萨戒。此外,欲受此等具足戒者,当得身体强健,诸根具足,无有聋盲等众患,身器清净,无有边罪、犯比丘尼、贼住等杂过,具出家之相,剃除须发,披著袈裟,已受沙弥(尼)戒,且年龄已满二十岁而未逾七十岁之间。盖具足戒亦仅标示主要之戒律,令持戒者由此而于一切境界中远离罪恶,趋于圆足,故谓具足戒。若就戒数而言,实系无量无边,须于一切境界中精勤修持,择善离恶。(四分律卷三十四、善见律毗婆沙卷二、十诵律卷二十一、五分律卷十六、摩诃僧祇律卷四十三)((参见:戒)2896)p3078
FROM:【佛光大辞典】

【僧祇物】
 (术语)僧祇译曰众,即比丘比丘尼之大众也。其大众共有之物,谓之僧祇物。此大众该摄十方一切之比丘比丘尼。假令施主寄附之田园房舍米谷等,十方之比丘比丘尼可享受者,则谓之十方僧物四方僧物等。观无量寿经曰:“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名义集七曰:“僧祇此云四方僧物。”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现前僧物】
僧物之一种。“四方僧物”之对称。乃现前僧能受用者,即由施主施与现前僧众之衣食等生活物质,或已亡比丘之遗物等。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载,属于现前僧之物有:我施之衣、衣直、物、物直、时药(前食、后食、哆波那食)、夜分药(十四种浆)、七日药(酥油蜜等)、尽寿药、死比丘物、施住处、大会(大会中所施之物)、非时衣、杂物、请食。四分律行事钞卷中之一,又分现前僧物为现前现前物、十方现前物。(正法念处经卷一“十善业道品”、摩诃僧祇律卷三)((参见:三宝物)703、“僧物”5736)p4727
FROM:【佛光大辞典】

【不净说法】
又作邪命说法。即心存染污,为名闻利养等而说法,又不善解教法之理趣而说之。佛藏经卷中净法品列举不净说法者之五种过失:(一)自说尽知佛法。(二)说佛经时,指摘诸经中相违之过失。(三)对诸法疑而不信。(四)自以所知非难经法。(五)以利养之故,为人说法。又举不净说法者于现世所得之五种过失:(一)说法时心怀怖畏,恐他人之非难。(二)心中忧怖而犹为他人说法。(三)己为凡夫,无有真智。(四)所说之法不净,唯为言词而已。(五)所言无前后次第,处处抄撮,故心怀恐惧。(优婆塞戒经卷二自利利他品、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疏卷四、观无量寿经义疏卷下、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六)p992
FROM:【佛光大辞典】

【十力】
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
  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五、知种种解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六、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即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威德】
可畏为威,可敬为德。既有威又有德,叫做“威德”。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神力】
梵语 r!ddhi,巴利语 iddhi 。又作神通力。谓佛菩萨所示现的种种神变不可思议之力。诸经中,多处载有佛菩萨显现神力之说,如法华经卷六如来神力品谓,世尊尝于百亿万人天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至于上梵世,其一切毛孔均放出无量无数色光,悉皆遍照十方世界。智顗之法华文句卷二十九(大三四·一四一下):“神名不测,力名干用;不测则天然之体深,干用则转变之力大。”窥基之法华经玄义赞卷十(大三四·八四一上):“妙用无方曰神,威势能摧为力。”p4244
FROM:【佛光大辞典】

【梵音】
  1、指佛的声音,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的相,即正直、和雅、清澈、清满、周遍远闻,为佛三十二相之一。
  2、指读经的声音。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上道】
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又与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同义。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又为“无上道心”之略称。指愿求无上道之心。又称为菩提心。据众许摩诃帝经卷二载,叙述菩萨求无上道一事,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说明得值遇弥勒而闻法,求无上道成不退转。此种求无上道之心,即称无上道心。(出曜经卷十四、大宝积经卷二十五、弥勒大成佛经、法华经疏(吉藏))((参见:菩提心)5200)p5073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6

[忍辱勋章]

25#
 楼主| 发表于 2025-3-17 19:31: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17 20:06 编辑

(接续楼上 25楼—27楼层以及整理用时约3小时以上)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
第九品,下品下生往生
如果有众生生前造作不善业,犯下五逆重罪(害母、害父、害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造作十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等种种恶事,
如此愚痴之人因为犯有种种恶业,应堕入到三恶道,经过多劫,都要遭受无穷的痛苦,

这样愚痴的人在临命终时,有幸遇到善知识,以慈悲心对他作种种的安慰劝导,为他演说佛教导的净土微妙法门,教导他应一心念佛,
这个愚痴之人因为身心正遭受巨大的痛苦,来不及念佛,
善知识告诉他:你如果现在无法以正念念阿弥陀佛名号,应该称自己要至心皈依阿弥陀佛,然后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这样至心称念不断,一直念满十念,因为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在这每一念中,就除去了八十亿劫中犯下的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看到金莲花开放,犹如一轮太阳,在他面前驻足停留,就在一念之间,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在七宝池的莲花中住满十二大劫,莲花才盛开,

当莲花盛开时,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大悲音声为他广泛的演说法界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以及除灭累世罪业的法门,
此人听闻菩萨教化后,内心非常的欢喜,立即发起了菩提之心,
这就是下品下生往生者往生极乐世界的情形,这是作下辈往生想,名第十六观

【词解】
【五逆】
又作五逆罪。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一)小乘五逆(单五逆)指:害母(梵 ma^tr!-gha^ta,又作杀母)、害父(梵 pitr!-gha^ta,又作杀父)、害阿罗汉(梵 arhad-gha^ta,又作杀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梵 tatha^gatasya^ntike dus!t!a-citta-rudhirotpa^dana,又作出佛身血)、破僧(梵 sam!gha-bheda,又作破和合僧、斗乱众僧)等五者。前二者为弃恩田,后三者则坏德田,故称五逆、五重罪。以其行为将成为堕无间地狱之因,故亦称五无间业(梵 pan~ca anantarya-karma^N!i),略称五无间或五不救罪。分别而言,前三者指故意杀害父、母、阿罗汉。破和合僧复分为二,离开原来所属之教团,而成立新教团,行布萨、羯磨等事,称破羯磨僧;若立异师异说,而另组教团,则称破法轮僧。此外,俱舍论卷十八载,五无间同类业(梵 pan~ca upa^nantari^ya^N!i),又作近五无间、五无间同分、近五逆、类似五逆。即与上述之五无间业同类之五种罪业,指:污母阿罗汉尼(梵 ma^tur arhantya^ du^s!aN!am)、杀住定地菩萨(梵 niyatabhu^misthitasya bodhisattvasya ma^raN!am)、杀有学圣者(梵 s/aiks!asya ma^raN!am)、夺僧合缘(梵 sam!gha^yadva^raharaN!am)及破窣堵波(梵 stu^pabhedanam)。
 (二)大乘五逆(复五逆),据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举出五大根本重罪,即:(1)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2)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3)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4)犯小乘五逆罪之一。(5)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慧沼于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五中,将小乘五逆中之杀父、杀母合为一项,再加上诽谤正法(佛法)一项,而成立三乘通说之五逆。
 关于五逆罪之轻重,大乘义章卷七说杀父最轻,杀母次轻,杀阿罗汉罪复转重,出佛身血转转弥重,破和合僧最重。(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三、四分律卷四十六、十诵律卷三十六、俱舍论卷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九、顺正理论卷四十三、瑜伽论记卷三上、卷五、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四、俱舍论光记卷十八)p1142
FROM:【佛光大辞典】

【十恶】
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遑】没有时间;来不及
然而刚肠激发,不遑辞候,惊扰宫中,复忤宾客。——唐·李朝威《柳毅传》
© 汉典

【日轮】
<一>即指太阳。为日天子所居宫殿之外观。观想于日,称为日轮观,为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中之初观。密教则以日轮表胎藏界之理,以月轮表金刚界之智,故真言行者于胸内八分之肉团心观日月轮。(菩提心论、大乘庄严经论卷三、俱舍论卷十一)
 <二>谓经论之明证。辨显密二教论卷上(大七七·三七五中):“我当为汝飞日轮而破暗,挥金刚以摧迷。”p1458
FROM:【佛光大辞典】

【实相】
梵语 dharmata^、bhu^ta-tathata^。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据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六、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之意,一切诸法之各别相(如地之坚相、水之湿相、火之热相)皆为虚妄,一一皆可破可坏;相对于此,无漏智所证之实相则离虚妄之诸相而平等一如,在妄情之中,实相悉皆不可得。
 在鸠摩罗什之翻译中,“实相”亦包含空之意义,龙树以来强调为佛教真谛之内容。而“诸法实相”之说,为大乘佛教之标帜(即法印),亦即相对于小乘佛教所立之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大乘佛教所立者称为实相印。一切诸法之真实相状,称为诸法实相,其内容虽依各宗而异,然自其各宗之立场判断,凡被视为最后而究竟者,俱以此语表示之。此实相之相状,一般认为不得以言语或心推测之。在此一立场发展之下,至天台宗,则以最完全的自我发现,谓之诸法实相,亦即泯除本质(理)与现实(事)之差别,一切诸法完全调和之世界,于迷妄之凡夫中,亦可体现崇高之佛境界,表现出现象即实在、差别即平等之精神。禅宗以为诸法实相乃佛祖之现成或本来面目;净土宗以阿弥陀佛之名号为实相法;密宗则有声字实相之说。又日本日莲宗将实相解释为本门之题目等,将真如之实相引至现实,论二者之融合相即,此即自理论上阐明大乘佛教肯定现实之态度。(中论卷三、大般涅槃经疏卷三三十、注维摩诘经卷三、大日经疏卷一、往生论注卷下、维摩经义记卷四末、法华经文句记卷四中)p5787
FROM:【佛光大辞典】

【实相】
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6

[忍辱勋章]

26#
 楼主| 发表于 2025-3-17 19:37: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17 20:04 编辑

五、韦提希夫人与侍女听闻佛宣说的观想极乐世界十六观后,心生欢喜,证得无生法忍
【尔时世尊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得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说完这些话,韦提希夫人以及五百侍女,听闻佛说的往生极乐世界的十六种观想后,马上就看到了极乐世界的殊胜美好的景象,
也看到了阿弥陀佛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身相,他们内心都生起无比的欢喜,赞叹这样的事情是从来都不曾遇到过的,
内心瞬间变得非常的清净,豁然大悟,证得无生法忍(谓七地、八地、九地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故名无生忍),

五百侍女同时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发愿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世尊全都给与他们作授记,他们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而且往生到极乐世界后能够获得诸佛现前三昧,即见十方世界诸佛,现显自己前说法之三昧。
这时无量诸天天人们也都发起愿求无上道之心

【词解】
【无生忍】
  谓七地、八地、九地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故名无生忍。(七地即远行地,八地即不动地,九地即善慧地。)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又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大智度论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论注卷下、法华经文句卷二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参见:正遍知)2001、“正觉”2005)p3674
FROM:【佛光大辞典】

【诸佛现前三昧】
 (术语)见十方世界诸佛,现显自己前说法之三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上道心】
 (术语)愿求无上道之心也。观无量寿经曰:“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6

[忍辱勋章]

27#
 楼主| 发表于 2025-3-17 19:46: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17 20:01 编辑

六、世尊告诉大家这部观经经名叫《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叫《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学习解说】
这时阿难尊者,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对佛说:世尊!应当如何命名这部经?这部经的深妙要义,应当如何受持?佛告诉阿难:这部经的经名叫做:《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叫《净除业障生诸佛前》,你应当受持,不要忘记,受持修行这三昧的人,往生到极乐世界后现身就能看到无量寿佛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如果有善男子以及善女人,只要能听闻到阿弥陀佛名号、观世音菩萨名号、大势至菩萨名号,就哪呢个消除无量劫以来造下的生死之罪,更何况能够自己忆念佛号!如果能够称念佛号的众生,那么这人就是人中的芬陀利华(即白莲花,生污泥中,而开洁净之花,往往代表清净、庄严、无染、圣洁、光明之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做他最要好的朋友,在修行的路上时时护念着他,并且一定会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中


【芬陀利华】
也可称芬陀利花,即白莲花,是梵文puṇḍarīka的音译。莲花是一种生于沼泽之宿根草本植物,通常于夏季开花,生污泥中,而开洁净之花,往往代表清净、庄严、无染、圣洁、光明之义。
——摘自百度

【胜友】极其要好的朋友;益友
© 汉典

【佛家】
 (术语)佛之净土也。观无量寿经曰:“当坐道场生诸佛家。”观经散善义曰:“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又】初地以上为佛家。观经慧远疏曰:“不思议佛法,是佛住处,名为佛家。初地已上,入佛家中。依之趣行,名生佛家。”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人、天、龙、神、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你要好好记住受持我说的这部经文,受持这部经文,就是在受持称念阿弥陀佛佛名
佛说完这些话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以及韦提希夫人等,听闻佛这么说,内心都非常的高兴
这时世尊,移步到虚空中来到了耆阇崛山中住处,这时,阿难尊者就广泛的为众生演说佛宣说的这部经文,
无量无数的人、天人、、龙、神、夜叉,听闻到佛所说的这部经文后,内心都生起很大的欢喜心,都恭敬的礼拜佛后各自回到自己的住处

(本篇暂时学习完毕,深深感恩佛菩萨 感恩善知识 感恩老师 感恩护法圣众慈悲护念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4-10 23:25 , Processed in 0.0878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