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菩萨善戒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6448

[禅定勋章]

41#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8、现在义

云何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遍学一切世间诸事。以遍知故得大自在。得自在故能化众生。众生受已修集善法。是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退失善法修集三昧以修定故还得善法。是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客尘烦恼故造作众罪。作已深观定当得果。即生悔心惭愧不作现坏恶业。是名现在义。
若以恶业因缘力故。或为他骂或瞋恚打身受楚毒。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修集禅定。以是因缘身受安乐。是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身得自在常乐我净。是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修八圣道。以是因缘获得涅槃。是名现在义。如菩萨众生亦尔。


[学习解说]:

什么是现在义

菩萨如果遍学一切世间诸事,因为完全尽知的缘故而得大自在并度化众生,众生如法修集善法,这是现在义
如果菩萨退失善法修集三昧,因为修定的缘故还得善法,这叫做现在义
如果菩萨因为客尘烦恼而造作众罪,事后深观必定遭受果报马上心生忏悔和惭愧,决心不再造作恶业,这叫做现在义
如果菩萨因为恶业因缘的感召,被他人辱骂或殴打,身受楚毒,这是现在义
如果菩萨修集禅定,因此获得身心安乐,这是现在义
如果菩萨身得自在常乐我净,这是现在义
如果菩萨修八圣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因此获得涅槃,这是现在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6448

[禅定勋章]

42#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9、他世义

云何他世义。
以现因缘受他世身。是名他世义。现在他世义是名内外义。


[学习解说]:

什么是他世义

以现世因缘受来世身叫做他世义,现在义和他世义都叫做内外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6448

[禅定勋章]

43#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10、毕竟义

云何为毕竟义。
欲界福德非毕竟义。
色无色界世间福德虽得自在非毕竟义。
如诸菩萨修八圣道获得涅槃。其身无碍无有边际。善法无量名毕竟义。

毕竟有三事。何等为三。
一者性毕竟。二者退毕竟。三者报尽毕竟。不毕竟亦尔。
性毕竟者是名涅槃性。不毕竟名有为法。
退毕竟者名声闻缘觉所修八道。不退毕竟者名阿毗跋致。
报尽毕竟者世间所有福德果报。报不尽毕竟者谓无上道果。是名十义。


[学习解说]:

什么是毕竟义
欲界的福德不是毕竟义,色界和无色界的福德虽然能得到自在但也不是毕竟义
菩萨因为修习八正道获得涅槃身量无碍无有边际,这种无量善法叫做毕竟义

毕竟义有三种:
一性毕竟,二退毕竟,三报尽毕竟,不毕竟也是这样

性毕竟者叫做涅槃性,不毕竟叫做有为法
退毕竟者叫做声闻缘觉所修八正道,不退毕竟者叫阿毗跋致(即不退转,功德善根不再退失之意)
报尽毕竟者是指世间所有福德果报,报不尽毕竟者是指无上道果

以上这些叫做十义




菩萨摩诃萨常应修集教化众生。如过去世诸菩萨学。现在未来亦复如是。
若菩萨摩诃萨不能修学是十法者。则不能得菩萨禁戒。


[学习解说]:

大菩萨应当常常修习十义并教化众生,过去现在未来诸菩萨都是这样修习的
如果菩萨不能修习十义,则不能得到菩萨禁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6448

[禅定勋章]

44#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44楼共用时2小时)


菩萨善戒经卷第二

菩萨地真实义品第五



云何名真实义。
真实义者有二种。一者法性。二者法等。
复有四种。一者世流布。二者方便流布。三者净烦恼障。四者净智慧障。

云何名世流布。世间之法同其名号。众生见地真实是地终不言火。火真实火不言是地。水风色声香味触衣服饮食璎珞器物伎乐明闇男女舍宅田业苦乐。苦真实苦终不言乐。乐真实乐终不言苦。此是此非定以不定。一切世间从昔已来。传此名相自然而知。不从修集然后知也。是名世流布真实义也。

云何名方便流布。如世智人先以筹量。然后造作经书论议。是名方便流布。

云何净烦恼障。一切声闻辟支佛等。以无漏智无漏道坏烦恼故得无碍智。是名净烦恼障。

以坏烦恼故智得明净。智慧净故身心无碍。是名净智慧障真实义也。


[学习解说]:

真实义有两种:一是法性、二是法等
真实义又有四种:一世流布,二方便流布,三净烦恼障,四净智慧障

世流布真实义是说,世间众生见到大地便认为真是大地终不言是火,见到火便认为真是火终不言是地,见到生活是苦便认为是真苦终不见乐,见到乐便认为是真乐终不见苦,从过去到现在世间一切约定俗成的名相都是世代相传而得知,并非通过自行修习而知,这叫做世流布真实义

方便流布真实义是说,世间有智慧的人先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开导于人,这叫做方便流布真实义

净烦恼障真实义是说,一切声闻缘觉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获得无碍智,这叫做净烦恼障真实义

净智慧障真实义是说,因为破诸烦恼业得到明净的智慧,因为智慧清净令身心无碍,这就是净智慧障真实义


名词解释:

【净智慧障真实义】
谓佛菩萨于声闻、缘觉所得无碍之智,以能障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故名智慧障;今佛菩萨断此之障,则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是为净智慧障真实义。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净烦恼障真实义】
谓声闻、缘觉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是为净烦恼障真实义。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世流布真实义】
谓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见火,终不言是水、是风;至于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虽假名立相,而称认皆同,是为世流布真实义。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方便流布真实义】
谓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开导于人,是为方便流布真实义。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法性】
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等】
经云:我及彼佛,同得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无二无别,是名法等。(三十七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五力;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品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云何复名真实。
真实者名为四谛。所谓苦集灭道。
观此四谛得实智慧。是名声闻辟支佛。声闻辟支佛分观五阴。是故离阴都不见我及以我所分观十二因缘。是故离阴不见众生及以士夫。是名净智慧障真实义也。

若智不能知境界者。名曰智障。
若能坏障知境界者。名净智障真实义也。

真实义者。谓佛菩萨深观一切阴入界故观我无我。众生非众生。士夫非士夫。是名净智障。
观诸法界不可宣说。知世谛故分别法界。知诸法界真实性故。名无胜慧。无胜慧者坏一切障。是故名为净智慧障真实义也。


[学习解说]:

苦集灭道四圣谛,也叫做真实义
观照苦集灭道四圣谛而得智慧,这就是声闻辟支佛
声闻辟支佛通过观照五阴(色、受、想、行、识)的无常与无我以及十二因缘的缘起性空,能够破除众生以及士夫的执着,这叫做净智慧障真实义‌

如果智慧不能了知法界实相,这叫做智慧障
如果能破除‌智慧障,如实了知法界实相,叫做净智障真实义

真实义是指佛菩萨深入观照五阴、六入、十八界破除对我、众生、士夫的执着,这叫做净智障
观照法界不可宣说,知道世间与法界的分别,知道法界的实相,这叫做无胜慧,证得无胜慧者能破除一切障碍,这叫做‌净智慧障真实义




真实义者复有二种。一者有。二者无。

有者名世流布。世流布者。所谓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善不善无记。出法灭法从缘生法。去来现在有为无为。此世他世日月。见闻识知所得觉观。修集受持乃至涅槃。是名世流布有也。世间有者所谓法性。无者世流布有。从色乃至涅槃其性无故是名为无。众生见故名之为有。法性本无名之为无。


[学习解说]:

真实义又有两种:一有、二无

有是指世法流布,比如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善不善无记、出法灭法从缘生法、去来现在有为无为、此世他世日月、见闻识知所得觉观、修集受持乃至涅槃,这叫做世流布有

无是指法性,是指超越世流布有,从色法直到涅槃其性本空所以叫无,众生因为执着以为是有,实则法性本空所以叫做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6448

[禅定勋章]

45#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45楼共用时2小时)

诸佛如来所说有无名之真实。真实者名为中道。非有非无名为中道。中道者名无上道。
如是中道诸佛世尊除坏障碍。是故名之为一切智。菩萨摩诃萨虽学如是中道犹有障碍。是故不得为一切智。

菩萨智慧为方便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虽不具足中道智慧。说生死相亦有亦无亦为流布无上佛法。
虽在生死亦能了了知生死过患心无厌悔。如其不知生死过者。则不能得坏烦恼结。若心厌者则不能得教化众生护诸佛法疾得涅槃。

若得涅槃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教化诸众生者。云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菩萨若在生死之中修菩提道。不畏涅槃不求涅槃。菩萨若畏于涅槃者。则不能得具足庄严菩提之道。亦不能为无量众生赞叹涅槃。于涅槃所不生信喜专念之心。是故菩萨于涅槃所不生怖畏。

若是菩萨求涅槃者即能得之。如其得者则不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诸佛法教化众生。
若是菩萨不能深观生死过患。或生厌离怖畏涅槃。或求涅槃。是名菩萨无善方便。
若是菩萨能深观察生死过患乐处其中。不畏涅槃不求涅槃。是名菩萨有善方便。善方便者解第一义空。

菩萨摩诃萨修集如是第一义空。名菩萨戒大方便也。为得如来无上智故。
若有修集是菩萨戒得真实智。知见诸法无我我所知诸法性。是故于法心无所著。亦说世谛第一义谛。


[学习解说]:

诸佛菩萨所说的有和无就是真实,真实就是中道,非有非无叫做中道,中道就是无上道
诸佛世尊因为远离一切执著分别以中道的智慧破除一切障碍,所以证得一切智(即佛智),菩萨摩诃萨虽然也学中道的智慧但还有障碍未能破除,所以不能获得一切智

菩萨的智慧因为有很多善巧方便的缘故,所以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虽然不具足中道智慧,但是能在生死的虚幻相中流布无上佛法
菩萨虽然身在生死却能了了得知生死过患而心无厌悔,如果菩萨不能了知生死过患就不能破除烦恼障碍,如果心生厌悔就不能发心教化众生护持佛法疾得涅槃

如果菩萨只为追求涅槃境界就不能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如果不能发心教化一切众生,如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菩萨如果在生死苦海中修习菩提道,应该不畏涅槃不求涅槃,菩萨如果畏于涅槃就不能具足庄严菩提之道,也不能教救无量众生赞叹佛法,所以菩萨应当对涅槃境界不生信喜和专念之心,这样菩萨就不会心生怖畏

如果菩萨想要追求涅槃境界马上就能得到,可是如果得到了就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不能身入生死教化众生了
如果菩萨不能深入观察生死过患,对涅槃境界心生厌离和渴望得到,这样的菩萨就是无善方便
如果菩萨能深入观察生死过患并深入其中心不畏涅槃也不渴求涅槃,这叫做菩萨有善方便,有善方便者能解第一义空

菩萨摩诃萨修集第一义空,叫做菩萨戒大方便,想要证得如来无上智慧的菩萨应当修习第一义空,了知诸法无我我所,对一切法能心无所着,既能演说世谛,也能演说第一义谛


名词解释:

【第一义空】
梵语 parama^rtha-s/u^nyata^。十八空之一。指大乘至极之涅槃、诸法实相为空。又作胜义空、真实空。涅槃、诸法实相为第一义无上法,非常非灭,不受不著,其性自尔,本无今有,今有还无,故为空,称为“第一义空”。小乘之涅槃虽亦谓之空,然小乘之涅槃乃“偏真但空”之涅槃,大乘之涅槃则为中道实相之空,故为第一义之空,亦为真言阿字本不生之实义。此第一义空之妙理,则称第一空法。
 杂阿含经卷十三(大二·九二下):“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二五·二八八中):“涅槃中亦无涅槃相,涅槃空是第一义空。(中略)能使诸法实相空,是名为第一义空。”此外,相对于世谛以“诸法为有”之情形,亦说第一义谛即是空。(大品般若经卷五、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六、中论卷四观四谛品、成实论卷十二灭法心品、十八空论、大乘义章卷二)((参见:十八空)353)p4759 FROM:【佛光大辞典】

【生死】
梵语 sam!sa^ra,或 ja^ti-maraN!a。音译作缮摩末剌諵、阇提末剌諵。又作轮回。谓依业因而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永无穷尽之意。与“涅槃(菩提)”相对称。又生死无尽,以海为喻,故称为生死海。生死乃苦恼之世界,故亦称生死苦海;渡越生死苦海,而到达涅槃之彼岸,此事极为困难,故又称难渡海。以性质区别之,生死之类别如下:
 (一)成唯识论卷八所举之二种生死:(1)分段生死,以有漏之善恶业为因、烦恼障为缘,将受三界内之粗报;其果报对于寿命之长短、肉体之大小等有一定限制,故称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而轮回者,称为分段生死。(2)变易生死,又称不思议变易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等虽不受分段生死之轮回,但以无漏之有分别业为因、所知障为缘,于界外(即三界以外)受殊胜微妙果报之身,即受意生身,再以此身来三界内修菩萨行,以至成佛果。其所受之身,因悲愿力之故,寿命、肉体皆可自由变化改易,而无一定之限制,故称为变易身。受变易身者,称为变易生死。
 (二)四种生死:显识论谓,分段生死依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而有三种之别,以此三种再加上界外之变易生死,即成为四种生死。佛性论卷二、粱译摄大乘论释卷十等,将变易生死复分为方便、因缘、有有、无有等四种生死,又称四怨障。胜鬘宝窟卷中末亦立有四种生死之名,即:流来生死、分段生死、中间生死、变易生死。
 (三)七种生死:据显识论、摩诃止观卷七上之说,分段生死依于三界而有三种之别,以此三种再加上上记四种变易生死,总计为七种生死。另据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七之一、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之说,七种生死指:(1)分段生死。(2)流入生死,又作流来生死,谓迷于真如之理,流入生死迷界之最初一刹那。(3)反出生死,谓因发心而从生死反出之最初一刹那。(4)方便生死,谓二乘之人断尽见、思二惑,超出三界,出生于方便等土;就其断惑证果之时,“因移果易”而论为生死。(5)因缘生死,谓初地以上之菩萨以无漏业为因、无明为缘,而示现生死。(6)有后生死,又作有有生死,谓十地菩萨残余最后一品无明未断,故尚须受一次生死。(7)无后生死,又作无有生死,谓等觉菩萨断尽最后一品无明,究竟永尽,不受后有。(杂阿含经卷六、卷十三、那先比丘经卷上、大乘义章卷十八、宗镜录卷七十三)((参见:七种生死)115、“四种生死”1799)p2059 FROM:【佛光大辞典】

【一切智】
(术语)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同化城喻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仁王经下曰:“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中论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华严经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论云:如函大盖亦大,还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是故如来名一切智。”次示别义,则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华经义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同六曰:“一切智者,谓空智也。”智度论二十七曰:“论一切种智之差别,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有人言:总相是一切,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大乘义章十曰:“举六种之差别,又以名声闻缘觉之智。”智度论二十七曰:“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见一切法其心平等。能大惠施。以施因缘善知世事。
虽学世事心不厌悔。悉得了知得大念力。虽知世事心无憍慢。常教众生不生悭吝。以巧方便善教众生世间之事。为令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菩萨于是世间之事。勤心修集无有厌悔。若见众生受苦恼时。即得增长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如是增长善法不生憍慢。于诸众生生怜爱心。
菩萨如是增长智慧不生憍慢。破坏众生种种邪见。
菩萨若得世间三昧出世三昧。不显己德令他供养。不为世法之所污染。
菩萨尔时成就具足无量功德。名菩萨戒。

过去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由成就菩萨禁戒。未来现在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受持三世诸菩萨法。能以佛法教化众生。至心修行菩提之道。为菩提道不惜身命。不惜身命是菩萨戒。
惜身命者终不能得菩萨禁戒。乃至吝惜一钱之物。亦不能得菩萨禁戒

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受身畜财。若于是二生吝惜心。假名菩萨非义菩萨。


[学习解说]:

菩萨见一切法其心平等能大惠施,以此因缘善知一切世间之事
虽学世事但心不厌悔,虽然了知世事却心无骄慢,能常常教化众生消除悭吝之心,以善巧方便教化众生世间之事,帮助众生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虽然在世间修行却心无厌悔,如果见到众生受苦恼时马上增长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增长善法心不骄慢,能对众生生怜悯爱护之心
菩萨增长智慧心不骄慢,能帮助众生破除种种邪见
菩萨如果获得世出世间三昧,从不显露自己的功德来获得他人的供养,不被世间法所污染
这样的菩萨能成就具足无量功德,这叫做菩萨戒

过去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菩萨也这样修菩萨戒,现在及未来世菩萨同样也是这样修戒
菩萨受持三世诸菩萨法,则能以佛法教化众生至心修行菩提道,能为菩提道不惜身命,这就是菩萨戒
吝惜身命的菩萨终不能得菩萨禁戒,哪怕吝啬一钱的物品也不能获得菩萨禁戒

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而受身畜财,如果菩萨对于色身和物财生起吝啬心,就是假名菩萨非真实义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6448

[禅定勋章]

46#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46楼共用时2小时)


菩萨若能不惜财命。当知则能利益众生。能行忍辱能坏瞋恚嫉妒之心。了知世事善解方便。能坏众生所有疑心。能自增长菩提果因。善能调伏所有诸根。不为四倒之所倾动。能解诸法甚深之义。能得具足四无量心。成就五通四无碍智。毕竟能观十二因缘。逮得菩萨一子之地。能得常乐我净之身。得大自在无上涅槃。善能开示方便涅槃。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无量功德。皆因禁戒因缘而得。

[学习解说]:

菩萨如果不惜身命和财物则能利益众生,能修忍辱破除瞋恚嫉妒之心,菩萨因为了知世事及善巧方便则能破除众生所有疑心,能自己增长菩提果和因,能调伏所有诸根不被四种颠倒知见影响,菩萨能解悟甚深法义,能具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能成就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四无碍智(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能观十二因缘,能得菩萨一子之地(指菩萨证得化他之果,以平等、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一如己子之阶位),能得常乐我净之身(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能得大自在无上涅槃,能为众生开示方便涅槃,菩萨能成就如是种种无量功德都是因为受持禁戒而获得


名词解释:

【常乐我净】
<一>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称涅槃四德。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三、佛性论卷二)((参见:四德)1829)
 <二>凡夫不知一己与世界之真相本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而生之四种谬误见解。常,以为人将永远存在;乐,以为人生是快乐的;我,以为有自由、自主、可掌握的主体之“我”;净,以为身心是清净的。此亦即四颠倒。故印度之早期佛教,为对治此四颠倒,而教之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念处。((参见:四颠倒)1852)p4533 FROM:【佛光大辞典】

【一子地】
指菩萨证得化他之果,以平等、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一如己子之阶位。全称极爱一子地。住于此阶位之菩萨,视众生犹如父母之爱子,见子安稳、修善,则心生欢喜;见子烦恼、病苦,则心愁忧念。北本涅槃经卷十六(大一二.四五九上):“见诸众生法身未增,或行身、口、意业不善;菩萨见已,则以智手拔之令出,不欲令彼流转生死,受诸苦恼(中略)。见一阐提堕于地狱,亦愿与俱生地狱中。何以故?是一阐提若受苦时,或生一念改悔之心,我即当为说种种法,令彼得生一念善根,是故此地复名一子。”即谓住于一子地之菩萨,心常系念众生,救拔不舍。(大般涅槃经集解卷三十八、涅槃经义记卷五下)p3 FROM:【佛光大辞典】

【四无碍智】
又名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通】
五种神通。<一>梵语 pan~ca^bhijn~a^。指修四根本静虑所得五种超自然之能力。又作五神通。神,乃指不可思议之意。通,为自由自在之意。一般所谓之五通,即指:(一)神境智证通(梵 r!ddhi-vis!aya-jn~a^na-sa^ks!a^tkriya^bhijn~a^),又作神境通、神足通、身如意通、如意通、身通。谓不论何处皆能来去自如。(二)天眼智证通(梵 divya-caks!ur-jn~a^na-sa^ks!a^tkriya^bhijn~a^),又作天眼智通、天眼通。谓能见常人之眼所不能见者。(三)天耳智证通(梵 divya-s/rotra-jn~a^na-sa^ks!a^tkriya^bhijn~a^),又作天耳智通、天耳通。谓能听常人不能听闻之音声。(四)他心智证通(梵 cetah!-parya^ya-jn~a^na-sa^ks!a^tkriya^bhijn~a^),又作他心智通、知他心通、他心通。谓能明了他人内心之动向。(五)宿住随念智证通(梵 pu^rve-niva^sa^nusmr!ti-jn~a^na-sa^ks!a^tkriya^bhijn~a^),又作宿住智通、识宿命通、宿命通。谓能了知过去之事。
 五通之中,神境智证通等前四者通于有漏,唯为世俗智所摄。他心智通则通于无漏,摄于法智、类智、道智、世俗智及他心智等五智。又五通乃由四根本静虑所生起,故不独限于圣者,异生凡夫亦能得之。得此五种神通之仙人,称为五通仙。天竺外道修有漏之禅定而得五通名甚伙。佛陀则曾经禁止其弟子显现各种神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六、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七、卷八、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九、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八、成实论卷十六)((参见:三明)569)
 <二>一切通力之分类有五:(一)道通,证中道之理后能起大用,于无心之中应和万物,随缘万化,一如水月、空花、影像之无定体。(二)神通,可于静心之中通照万物,记持宿命,种种分别,皆随定力。(三)依通,悉知术法而缘用于身,故能乘符往来,或藉药饵之力产生灵变。(四)报通,依果报而有之通力,能预知鬼神之事,变化诸天之形,了知中阴有情托生之处,并能隐变神龙。(五)妖通,老狐狸、木石等之精化,可附于人神,并具奇异之聪慧。(宗镜录卷十五、大藏法数卷二十七)p1153 FROM:【佛光大辞典】

【四倒】
(名数)四种颠倒之妄见也。此有二种:一于生死之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而执常乐我净,为凡夫四倒。一于涅槃之常乐我净,而执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为二乘四倒。初云有为之四倒,后云无为之四倒。断有为之四倒为二乘,断有无为之八倒为菩萨。见大乘义章五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菩萨戒者。能为一切众生仆使。若为众生之所瞋骂打害劫夺则生慈心。若见众生厚重烦恼发怜愍心。为欲破坏众生烦恼。系心思惟诸善方便。于诸众生心无奸曲。任力所能施众生乐。不求恩报不怀瞋恨。为坏众生瞋恼心故。思惟方便知恩念恩。

[学习解说]: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菩萨戒者则能为一切众生服务,即使被众生瞋骂打害劫夺也能生慈心,如果见到烦恼厚重的众生能生怜悯心,为了帮助众生破除烦恼菩萨会一心思维善巧方便利益众生,菩萨对一切众生心无奸曲,尽己所能布施众生给与快乐,菩萨不求众生任何回报,不对众生生嗔恨心,为了帮助众生消除恼怒‌‌之心常常思维善巧方便




无有求者先意行施。若己所有不施求者。不得成就菩萨禁戒。求者三至若不施者。是名犯重。不犯者。若以方便善语慰喻。令彼求者不生恨心。

[学习解说]:

即使没有看到上门乞求的人,菩萨也能先行布施众生,菩萨如果不布施众生则不能成就菩萨戒
如果求者三次乞求,菩萨仍然没有布施,就是触犯重罪(即触犯小乘戒之四重罪或大乘戒之十重罪),如果不想触犯重罪菩萨应以善巧方便软语安慰令乞求者不生嗔恨之心


名词解释:

【犯重】
谓触犯重罪,即触犯小乘戒之四重罪或大乘戒之十重罪。四重罪即淫、盗、杀、妄语等四种;十重罪即杀、盗、淫、妄语、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嗔心不受悔、谤三宝等十种。((参见:十重禁戒)461、“四波罗夷”1720)p2019 FROM:【佛光大辞典】





求者二种。一者贫穷。二者邪见。
不施贫者则便得罪。不施邪见则不名犯。若不犯者是名善行。善行菩萨谛知法界不可宣说。知法界性知世流布。世流布者。色受想行识乃至涅槃。色乃至涅槃不名真实。
何以故。而是色者非有非无。乃至涅槃非有非无。若非有无云何真实。

云何非有。众生颠倒计色为我。乃至涅槃横计为我。是名非有。
云何非无。世流布故。不虚诳故。可宣说故。是名非无。以是故名非有非无


[学习解说]:

乞求者有两种:一贫穷、二邪见
菩萨不布施给贫穷者则是犯重罪,不布施给邪见者则不犯重罪,不犯重罪者则是善行

善行菩萨了知法界实相不可宣说,了知法性,了知世流布,世流布者了知色受想行识乃至涅槃并非真实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色法乃至涅槃非有非无,怎能成为真实义?!

关于非有,是指众生颠倒以为色身是我乃至以为涅槃的是我,这叫做非有
关于非无,是指如来随顺众生而所演说的法,叫做非无


名词解释:

【世流布语】
谓如来随顺众生,凡所演说,即同世间流布之语。如说男女大小车乘房舍,乃至城邑僧坊之类,是名世流布语。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法界性】
(术语)单名法界,又曰法性。合云法界性。法界即法性也。圆觉经曰:“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华严经十九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所说法如说有者。一法之中应无量名。无量名故则有无量性。
何以故。一一法中有无量名故。
云何名为无量名耶。如色一法。亦说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可见不可见有对无对涩滑轻重。是名可说。
随说有者。应一法中有无量相。所可宣说实无定性。以言说故流布于世。实无说者及真实性。


[学习解说]:

如果有人认为色法乃至涅槃实有,那么一法之中应当有无量名,因为无量名而有无量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一法中有无量名的缘故
什么是无量名呢,比如色法中有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可见不可见有对无对涩滑轻重,这些都可以说是色法
因为一法中有无量相,所以实无定性,以随顺众生方便的语言流布世间,实则没有真实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6448

[禅定勋章]

47#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23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47楼共用时2小时)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其色中乃至涅槃有实性者。不应说有青黄赤白乃至轻重。
若无实性。未流布时云何可传。以流布性有。无有初始故可流布。若未有色时有流布者。以何因缘无色之时不流布耶。
如其流布能作色性者。何故流布而不能作色无量性。是故法性不可宣说。如色受想行识乃至涅槃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一切诸法也是这样,如果色法乃至涅槃有真实性,则不应当说有青黄赤白乃至轻重
如果色法乃至涅槃无有真实性,未流布时为什么可传?
如果有流布性,即使没有初始也可流布,如果未有色时有流布者,为什么无色时就不能流布呢
假如流布能作色性者,为何流布而不能作色无量性?因此法性不可宣说,色受想行识乃至涅槃也是这样




有二种人远离佛法。非佛弟子永失佛法。一者说色乃至涅槃有真实性。二者不信世流布性
如是二人不任受持菩萨禁戒。如其受者受者不得。师则有罪。何故不得。诽谤实法着非法故。是故虽受终不得戒。若不得戒云何得名在此法中为佛弟子。是故名为远离佛法。

菩萨戒者非口所得。心口和合然后乃获。是二种人都无实心云何可得。
若于色中妄生计着。于佛法中则为永失。若不信色是流布者。是则名为谤一切法。是人则为永失佛法。

是故不可宣说若有若无。何以故。如因五阴则有我人众生士夫。若无五阴如是等名何由流布。
色亦如是。以有色故则有种种。名字流布。真实之法无有流布。离真实法亦无流布。

愚痴之人说诸法空则得大罪。若有说言大乘经中一切法空亦得大罪。
不能善解大乘经义。生憍慢心言我善解。随其自心妄想思惟。为人广说亦得大罪。


[学习解说]:

有两种人会远离佛法,所以并非佛弟子才会永远失去佛法
一种人是说色乃至涅槃有真实性、另一种人就是不信世流布性

这两种人不能胜任受持菩萨禁戒,即使受了也不得戒,而且受戒师有罪
为什么呢,因为这两种人诽谤实法执着于非法,所以虽然受戒也不可能得戒
如果不能得戒如何称为佛弟子,所以说是远离佛法

菩萨戒要心口和合才能得到,这两种人都没有老实修行的心如何能得戒
如果以妄心执着色法将永远失去佛法,如果不信色法是在世间流布的法则是谤一切法,此人也将永远失去佛法

因此不可宣说若有若无,为什么呢,因为五阴和合则有我人众生,如果五阴离散哪里会有我人众生流布
色也是这样,因为有色才有种种色法的名字而流布,真实之法无有流布,远离真实法同样无有流布

愚痴的人说诸法是空则犯大罪,如果有人说大乘经中一切法空也是犯大罪
他们不能善解大乘经义,生憍慢心以为是自己的善解,随顺凡夫心妄想思惟,为人广说也犯大罪




若言一切诸法性无云何得有流布于世亦得大罪。
何以故。谤一切法故。谤一切法者即是外道富兰那等真弟子也富兰那谓诸法性无。而佛法中亦有亦无。

若有人说一切法空。当知是人不中共住共语论议布萨说戒。若与共住乃至说戒则得大罪。
何以故。不解空义故。是人不能自利利他。是故大乘经说。若不解空甚于痴人。
何以故。愚痴之人说色是我至识是我。有我见者不坏佛法。不解空义永坏佛法破失灭没。

生我见者不至三恶。不解空义为人广说。当知是人必到阿鼻。
有我见者不谤三宝。妄说空者诽谤三宝。

说有我者不诳众生。不谤实性。不妨法性。不妨众生。获得解脱。不教他人毁犯禁戒。
不解空者谤一切法。不解实性。不解法性。妨于解脱。与多众生作恶知识。自不持戒教人毁禁。常乐宣说无作无受。令多众生增长地狱。以是义故。名为远离无上佛法。


[学习解说]:

如果有人说一切诸法性无如何流布世间,这也是犯大罪
为什么呢,因为诽谤一切法的缘故,这样的人是外道富兰那的弟子认为诸法性无,然而佛法认为非有非无

如果有人说一切法空,应当知道此人不可以与共住的人议论布萨(意译为长净、长养、增长、善宿、净住、长住、近住、共主、断、舍、斋、断增长,或称说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请精熟律法之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之行为是否合呼戒本,若有犯戒者,则于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又在家信徒于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亦称布萨,谓能增长善法)说戒,如果与共住的人说戒则是犯大罪,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们不能正确理解空义,所以不能自利利他,因此大乘经中讲不解空义的人比愚痴之人更危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愚痴的人以为色受想行识是我,只是有我见但没有破坏佛法,不解空义的人会破坏佛法

妄生我见的人不会堕入三恶道,而不解空义的人必将堕入阿鼻地狱
妄生我见的人不毁谤佛法僧三宝,不解空义的人将会诽谤佛法僧三宝

妄生我见的人不欺诳众生,不毁谤(真如)实性,不妨碍法性,不妨碍众生获得解脱,不教他人毁犯禁戒,不解空义的人毁谤一切法
不解(真如)实性,不解法性,障碍解脱,是众生的恶知识,自己不持戒还教他人毁戒,常常喜欢说法却无实修,令众生增长堕入地狱的恶业,因此远离无上佛法


名词解释:

【实性】
(术语)真如之异名也。仁王经中曰:“诸法实性,清净平等,非有非无。”同良贲疏曰:“诸法实性者,诸法性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布萨】
华译净住,或长养。出家之法,每半月(十五日与廿九日或三十日)集僧说戒经,使比丘住于净戒中,能长养善法;在家之法,于六斋日持八戒以增长善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布萨】
梵语 pos!adha, upavasatha, upos!adha, upava^sa, 巴利语 uposatha 或 posatha。又作优波婆素陀、优婆娑、布萨陀婆、布洒他、布沙他、邬波婆沙、逋沙陀、褒洒陀、乌逋沙他。意译为长净、长养、增长、善宿、净住、长住、近住、共主、断、舍、斋、断增长,或称说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梵 uposatha^ga^ra,即说戒堂),请精熟律法之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之行为是否合呼戒本,若有犯戒者,则于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又在家信徒于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亦称布萨,谓能增长善法。
 布萨一制系源于印度吠陀以来之祭法,即在新月祭(梵 dars/a-ma^sa)与满月祭(梵 paurN!a-ma^sa)之前一天举行预备祭,称为布萨;祭主于此日断食,安住于清净戒法中,令身心俱净。其后传至佛陀时代,外道尼乾子等仍有集会一处,持断食等四戒之作法,佛陀亦准许于僧团中用其行事,故知佛教之布萨即依准此一风习而来。惟若依佛制,则应诵念全部之波罗提木叉,但若遇八难等诸缘,则仅诵念其中之一部分即可,故知为因应情事之缓急,说戒亦有广、略之分别。
 四分律卷五十八将布萨分为三语布萨、清净布萨、说波罗提木叉布萨、自恣布萨等四种;五分律卷十八列举心念口言、向他说净、广略说戒、自恣布萨、和合布萨等五种;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六则举出十四日布萨、十五日布萨、和合布萨、僧布萨、众布萨、一人布萨、说波罗提木叉布萨、净布萨、敕布萨等九种。至于布萨日之日期,诸经律各有异说。中阿含卷十四大天[木*奈]林经、增一阿含经卷十六等以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即六斋日)行布萨。四分律卷五十八则以一日、十四日、十五日为布萨日。大智度论卷十三则以一日、八日、十四日、十六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等为布萨日。大致说来,半月中三度说戒,稍嫌过繁,后乃产生半月一回之制。又布萨及持斋之风气在我国及日本古来即颇为流行。(杂阿含经卷四十、毗尼母经卷二、四分律卷三十六、十诵律卷五十九、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一、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四、法苑珠林卷八十八、玄应音义卷十四)((参见:布萨日)1911)p1910 FROM:【佛光大辞典】





云何名为不解空义。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信受空。不解于空。不解于法。是则名为不解空义。何以故。说一切法。本性自空无因缘空。说一切法亦无处所。若无处所云何名空。是名不解空。

云何名为真解空义。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一切法中无有性故。是名为空。法亦不空是名解空。如是解者不妨于义。不谤三宝。是名正解无有错谬。


[学习解说]:

什么是不解空义,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信受空、不解于空、不解于法,则是不解空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说一切法本性自空无因缘空,又说一切法也是空无处所,如果真的无有处所为何叫做空,这就是不解空义

什么是真解空义,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一切法中没有固定的自性叫做空,但法不空叫做解空,能这样理解的人与法义不相妨碍,不毁谤佛法僧三宝,这叫做正解,无有错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6448

[禅定勋章]

48#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54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48楼共用时2小时)


云何正解。如色说色乃至涅槃。分别无有种种相性。是名色空以色真实流布于世。是名不空。以是义故。说色一法亦有亦无。解是二故亦法亦空。终不于中妄生计着。是名真解空义。是故大乘经中说偈。
  一法有多名  实法中则无
  不失法性故  流布于世间


[学习解说]:

什么是正解空义,比如说色乃至涅槃能够分别种种相性叫做色空,以此色法流布于世间叫做不空
因此说色一法亦有亦无,理解了亦有亦无,就能明白亦法亦空的道理,就不会在妄念中执着,这是真正理解空义,因此大乘经中说:一法有多名,实法中则无,不失法性故,流布于世间




如色乃至涅槃则有多名。色无自性。无自性者则无多名。有多名者名为流布。
以是义故杂藏中说。诸佛世尊不着流布。若见若闻思惟觉知。如色名乃至涅槃名。名为流布。
诸佛世尊终不说言。有流布性而生染着。何以故。坏颠倒故。有染著者名为颠倒。
如来已断一切恶见故不染着。以不见不说不染着故。名为正见。

是故如来为迦栴延比丘。而作是说。迦栴延。我弟子者不着地定。水火风定。空定识定。无所有定。非有想非无想定。非此世非他世。非日非月。非见非闻。非思非量。非取非得。非觉非观。是名禅定。


[学习解说]:

比如色乃至涅槃有多种名,由于色无自性才能有多名,有多名所以叫做流布
因此杂藏中说,诸佛世尊不执着流布于世间色法中的名相或见或闻或思惟或觉知,所以叫流布
诸佛世尊从不会说有流布性而生染着心,为什么呢,因为心不颠倒的缘故,有染着者叫做颠倒
如来已经断除一切恶见所以能不染着,因为不见不说不染着的缘故,所以叫做正见

因此如来对迦栴延比丘说,我的弟子不执着地定、水火风定、空定识定、无所有定、非有想非无想定、非此世非他世、非日非月、非见非闻、非思非量、非取非得、非觉非观,这就是禅定




云何比丘不着地定。比丘于地不作地相。乃至觉观不作觉观相。是则名为不着地定。乃至觉观亦复如是。若有比丘能作如是修集定者。即为诸天释天梵天十方诸佛及大菩萨之所赞叹。南无大士。南无大士。咸作是言。我都不知汝在何定修集何定。若有染着地相地名。当知是人名不修空。若于色中不著名相。是名修空。

为流布故宣说地相及以地名。若着色相及以色名名增长相。若坏色相及以色名名放舍相。不增不舍是名中道。修集如是二种相故。是名比丘修集地定乃至觉观。

若有比丘修是定者。是名实相。以实相故比丘于法无所言说。以诸法性不可说故。是故比丘无所言说。若一切法无可说者。云何说不可说。若不可说云何得闻。若不说不闻。云何得知一切诸法不可宣说。以可知故说令流布。


[学习解说]:

比丘如何做到不执着地?比丘看到大地不作地想乃至觉观不作觉观想,这叫做不着地定
如果比丘能这样修定,将会得到诸天释天梵天十方诸佛及大菩萨的赞叹说:南无大士,南无大士,我们都不知道你安住在什么定中修的哪个定,如果执着地相要知道此人不是修空,如果不着地相才是修空

地相及地名为在世间流布而说,如果着于世间色相叫做增长相,如果能破除色相叫做放舍相,不增不舍叫做中道,修习中道的比丘则能修地定乃至觉观定

修定的比丘叫做实相,能见实相的比丘于法无所言说,因为诸法性不可说的缘故,所以比丘无法可说
如果一切法不可说如何听闻?如果不说也不听如何知道一切诸法不可说?所以为了让众生知道就要流布




愚痴之人不知不解世流布故。于诸法中生八种谬。
一者性谬。二者分别谬。三者聚谬。四者我谬。五者我所谬。六者爱谬。七者不爱谬。八者非爱非不爱谬。

是八谬中初三种谬。乃是一切诸谬根本。着性著名不解流布。从此展转生无量谬。我我所谬名为我见。我见复是诸见根本。
是二种谬从憍慢生。是故憍慢诸见根本。

后三谬者从三毒生。是八种谬摄取一切诸结烦恼。令诸众生回转三有。


[学习解说]:

愚痴的人不知不解世流布,所以在诸法中生八种错误的认知
一性谬、二分别谬、三聚谬、四我谬、五我所谬、六爱谬、七不爱谬、八非爱非不爱谬

在这八种错误知见中前三种是一切错误知见的根本,执着性谬所以不解流布,因此展转生出无量错谬,我及我所就是我见,我见又是一切邪见的根本,这两种错谬是从憍慢心中生,所以憍慢是一切邪见的根本

后三种错误知见是从贪嗔痴三毒心中生,这八种邪见令所有众生被烦恼所束缚,轮回流转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中


名词解释:

【三有】
有,梵语 bhava,其义分类如下:<一>欲有、色有、无色有。义同三界。(一)欲有,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二)色有,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三)无色有,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大智度论卷三、集异门足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六十)
 <二>有情一生之始终分为生有、本有、死有。(一)生有,指托生之最初一刹那。(二)本有,指由生至死之间。(三)死有,指死之瞬间。小乘有部宗则以此三有,加上“中有”,而主张四有之说。(异部宗轮论)((参见:四有)1688)
 <三>有漏之异名。漏,为烦恼之异名。烦恼自有情众生之六根门漏泄无穷,而令其流转于生死之间,故谓有漏乃三有之因,为其所依、所摄。((参见:有漏)2452)
 <四>善成有、性得有、变异有。乃数论外道所立。(一)善成有,如数论之祖迦毗罗仙人,初生时具法、智、离欲、自在等四德,此四德系因善而得成就,故称善成有。(二)性得有,如昔时梵王生娑那歌、娑难陀那、娑那多那、娑难鸠摩罗等四子,此四子十六岁时自然成就法、智、离欲、自在等四德,以无因而得,故称自性有。(三)变异有,师身名变异,因师身故,弟子恭敬亲近听闻得智慧,因智慧得离欲,因离欲得善法,因善法得自在;如是,弟子四德从师身得,故称变异有。此三有相当于佛法之等起善、生得善、加行善。(金七十论卷中)p548 FROM:【佛光大辞典】

【诸见】
即种种邪见,共计六十二种,系古代印度外道之妄执。有关其分类,于诸经论中所说各异。注维摩诘经卷二(大三八·三四五上):“肇曰:‘诸见,六十二诸妄见也。’”(维摩诘经弟子品)((参见:六十二见)1241)p6302 FROM:【佛光大辞典】

【八种谬】
乃摄取诸结烦恼,能令诸众生回转三有之八种谬。八者即:(一)性谬,若色作色想乃至重作重想,称为性谬。(二)分别谬,若分别色是色非色,是可见是不可见,是有对是无对,称为分别谬。(三)聚谬,如于色中见我、众生、士夫、寿命、屋舍、四众、军旅、衣、食、莲花、车乘、树木、积聚,如是等中各作一相,称为聚谬。(四)我谬。(五)我所谬,于有漏中取我、我所,于无量世中常生取著,计我、我所,称为我、我所谬。(六)爱谬,即于净物中生贪著之心。(七)不爱谬,即于不净物中生嗔恚心。(八)非爱非不爱谬,即于一切净不净物中生贪恚心。初三种谬乃一切诸谬根本,著性著名不解流布,从此展转生无量谬。我、我所谬名为我见,我见复是诸见根本,是二种谬从憍慢生,是故憍慢为诸见根本。后三谬者从三毒生。(菩萨善戒经卷二)p310 FROM:【佛光大辞典】





云何性谬。若色作色想。乃至重作重想。是名性谬。
云何分别谬。若分别色是色非色。是可见是不可见。是有对是无对。是名分别谬。
云何聚谬。如于色中见我众生士夫寿命。屋舍四众军旅衣食。莲华车乘树木积聚。如是等中各作一相。是名聚谬。
云何名我我所谬。于有漏中取我我所。无量世中常生取着计我我所。是名我我所谬。
云何爱谬。于净物中生贪着心。是名爱谬。
云何不爱谬。于不净物中生瞋恚心。是名不爱谬。
云何非爱非不爱谬。于一切净不净物中生贪恚心。是名非爱非不爱谬。是名八谬。


[学习解说]:

什么是性谬,比如将色作色想乃至将重作重想,这就是性谬

什么是分别谬,比如是色非色,是可见是不可见,是有对是无对,这就是分别谬

什么是聚谬,比如在色法中见我众生士夫寿命、屋舍四众军旅衣食、莲华车乘树木积聚,将它们孤立起来看作一相,这就是聚谬

什么是我我所谬,比如在有漏法(漏者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谓之有漏)执着有我及我所,在无量世中妄执有我及我所,这就是我我所谬

什么是爱谬,比如对美好的事物生贪着心,这就是爱谬

什么是不爱谬,比如对不美好的事物生厌恶心,这就是不爱谬

什么是非爱非不爱谬,比如对一切事物不论美好或不美好都会生起贪恋和厌恶之心,这就是非爱非不爱谬


名词解释:

【有漏】
(术语)漏者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谓之有漏。一切世间之事体,尽为有漏法,离烦恼之出世间事体,尽为无漏法也。毗婆沙论曰:“有者,若业,能令后生续生,是名有义。漏者,是留住义,谓令有情留住欲界色界无色界故。”涅槃经曰:“有漏法有二种:一因二果。有漏果者,是则名苦。有漏因者,是名为集。”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6448

[禅定勋章]

49#
 楼主| 发表于 2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49楼共用时2小时)


菩萨摩诃萨云何能知是八种谬。应推四事。
何等四。一者推名。二者推物。三者推性。四者推分别。
云何推名。菩萨摩诃萨唯知名名不见名物。是名推名。
云何推物。唯知是物不知余者。是名推物。
云何推性。知名流布。是名推性。
云何推分别。名不见物物不见名。是名推分别。


[学习解说]:

菩萨摩诃萨推求四事能去除八种错谬:

一是推名、二是推物、三是推性、四是推分别

什么叫推名,唯知名名、不见名物,叫做推名

什么叫推物,唯知是物、不知其他,叫做推物

什么叫推性,知名、知流布,叫做推性

什么叫推分别,见名不见物、见物不见名,叫做推分别




菩萨摩诃萨何故推名。知名实名是故推名。菩萨谛观。若无色名何由说色。若不说色。云何观色。若不观色。云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菩萨推求知名

菩萨何故推求于物。若无物者谁有此名。而此名者非不可说。若不可说。云何得知诸法之性。是故菩萨推求于物。

菩萨何故推求于性。菩萨摩诃萨知于色性乃至涅槃性。知色流布乃至涅槃流布。云何名为知于色性。知是色性如镜中像幻化梦影响熟时之焰水中月形。是名推性。

菩萨何故推求分别。菩萨摩诃萨若分别名。分别物。分别性。分别法。分别非法。分别有无是色非色可见不可见。是名分别。以分别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菩萨推求分别。菩萨摩诃萨为坏八谬推是四事。


[学习解说]:

菩萨为什么推求名?知名实名叫做推名,菩萨观察时如果没有描述色的名字要如何说色?如果不说色如何观察色?如果不观察色如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菩萨要推名

菩萨为何推求物?如果没有物哪里会有名?如果名不可说,如何得知诸法性?所以菩萨要推物

菩萨为何推求性?菩萨了知色性乃至涅槃性,了知色流布乃至涅槃流布,那么什么叫做了知色性,菩萨了知色性如镜中像、如幻、如化、如梦、如影、如响、如焰、如水中月、如影,所以菩萨要推性  

菩萨为何推求分别?菩萨如果分别名、分别物、分别性、分别法、分别非法、分别有无、是色非色、可见不可见,这叫做善分别,因为善分别的缘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菩萨要推求分别

以上是菩萨摩诃萨去除八种错谬要修的四事




菩萨何故坏是八谬。八谬因缘增长邪见。邪见增故烦恼增长。烦恼增长故生死增长。生死增长故十二因缘增长。

菩萨若修如是四事断除邪见。邪见断故诸烦恼灭。烦恼灭故生死灭。生死灭故知十二因缘灭。知十二因缘灭故修无上道。修无上道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能坏众生如是八谬。能教众生知世流布说真实义。


[学习解说]:

菩萨为什么要去除八种错谬,因为八谬会增长邪见,邪见增长就会令烦恼增长,烦恼增长会令生死增长,生死增长会令十二因缘增长

菩萨如果能修以上四事则能断除邪见,邪见断除烦恼也会消灭,烦恼消灭生死也会消灭,生死消灭十二因缘也会消灭,十二因缘消灭就能修无上佛道,修无上佛道则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坏众生八种错谬,能教众生了知世流布演说真实义




若除众生如是八谬名大涅槃。能得现世大自在故。得大神通故。得大方便故。得大禅定故。得大一切智故。求得不退不堕处故。是名大涅槃。

得大自在菩萨摩诃萨成就五事。一者心得寂静。二者了知世事及出世事。三者为众生故。处在生死心不愁恼。四者了知如来甚深秘藏。五者菩提之心无能坏者。


[学习解说]:

众生如果断除八种错谬称为大涅槃,现世能得大自在、得大神通、得大方便、得大禅定、得大一切智、得不退不堕,这叫做大涅槃

得大自在的菩萨能成就五事:一心得寂静、二了知世间事及出世间事、三为利益众生身处生死心不愁恼、四了知如来甚深秘藏、五不坏菩提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4-4 18:08 , Processed in 0.07312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