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学习:47楼共用时2小时)
★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其色中乃至涅槃有实性者。不应说有青黄赤白乃至轻重。
若无实性。未流布时云何可传。以流布性有。无有初始故可流布。若未有色时有流布者。以何因缘无色之时不流布耶。
如其流布能作色性者。何故流布而不能作色无量性。是故法性不可宣说。如色受想行识乃至涅槃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一切诸法也是这样,如果色法乃至涅槃有真实性,则不应当说有青黄赤白乃至轻重
如果色法乃至涅槃无有真实性,未流布时为什么可传?
如果有流布性,即使没有初始也可流布,如果未有色时有流布者,为什么无色时就不能流布呢
假如流布能作色性者,为何流布而不能作色无量性?因此法性不可宣说,色受想行识乃至涅槃也是这样
★ 有二种人远离佛法。非佛弟子永失佛法。一者说色乃至涅槃有真实性。二者不信世流布性
如是二人不任受持菩萨禁戒。如其受者受者不得。师则有罪。何故不得。诽谤实法着非法故。是故虽受终不得戒。若不得戒云何得名在此法中为佛弟子。是故名为远离佛法。
菩萨戒者非口所得。心口和合然后乃获。是二种人都无实心云何可得。
若于色中妄生计着。于佛法中则为永失。若不信色是流布者。是则名为谤一切法。是人则为永失佛法。
是故不可宣说若有若无。何以故。如因五阴则有我人众生士夫。若无五阴如是等名何由流布。
色亦如是。以有色故则有种种。名字流布。真实之法无有流布。离真实法亦无流布。
愚痴之人说诸法空则得大罪。若有说言大乘经中一切法空亦得大罪。
不能善解大乘经义。生憍慢心言我善解。随其自心妄想思惟。为人广说亦得大罪。
[学习解说]:
有两种人会远离佛法,所以并非佛弟子才会永远失去佛法
一种人是说色乃至涅槃有真实性、另一种人就是不信世流布性
这两种人不能胜任受持菩萨禁戒,即使受了也不得戒,而且受戒师有罪
为什么呢,因为这两种人诽谤实法执着于非法,所以虽然受戒也不可能得戒
如果不能得戒如何称为佛弟子,所以说是远离佛法
菩萨戒要心口和合才能得到,这两种人都没有老实修行的心如何能得戒
如果以妄心执着色法将永远失去佛法,如果不信色法是在世间流布的法则是谤一切法,此人也将永远失去佛法
因此不可宣说若有若无,为什么呢,因为五阴和合则有我人众生,如果五阴离散哪里会有我人众生流布
色也是这样,因为有色才有种种色法的名字而流布,真实之法无有流布,远离真实法同样无有流布
愚痴的人说诸法是空则犯大罪,如果有人说大乘经中一切法空也是犯大罪
他们不能善解大乘经义,生憍慢心以为是自己的善解,随顺凡夫心妄想思惟,为人广说也犯大罪
★ 若言一切诸法性无云何得有流布于世亦得大罪。
何以故。谤一切法故。谤一切法者即是外道富兰那等真弟子也富兰那谓诸法性无。而佛法中亦有亦无。
若有人说一切法空。当知是人不中共住共语论议布萨说戒。若与共住乃至说戒则得大罪。
何以故。不解空义故。是人不能自利利他。是故大乘经说。若不解空甚于痴人。
何以故。愚痴之人说色是我至识是我。有我见者不坏佛法。不解空义永坏佛法破失灭没。
生我见者不至三恶。不解空义为人广说。当知是人必到阿鼻。
有我见者不谤三宝。妄说空者诽谤三宝。
说有我者不诳众生。不谤实性。不妨法性。不妨众生。获得解脱。不教他人毁犯禁戒。
不解空者谤一切法。不解实性。不解法性。妨于解脱。与多众生作恶知识。自不持戒教人毁禁。常乐宣说无作无受。令多众生增长地狱。以是义故。名为远离无上佛法。
[学习解说]:
如果有人说一切诸法性无如何流布世间,这也是犯大罪
为什么呢,因为诽谤一切法的缘故,这样的人是外道富兰那的弟子认为诸法性无,然而佛法认为非有非无
如果有人说一切法空,应当知道此人不可以与共住的人议论布萨(意译为长净、长养、增长、善宿、净住、长住、近住、共主、断、舍、斋、断增长,或称说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请精熟律法之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之行为是否合呼戒本,若有犯戒者,则于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又在家信徒于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亦称布萨,谓能增长善法)说戒,如果与共住的人说戒则是犯大罪,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们不能正确理解空义,所以不能自利利他,因此大乘经中讲不解空义的人比愚痴之人更危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愚痴的人以为色受想行识是我,只是有我见但没有破坏佛法,不解空义的人会破坏佛法
妄生我见的人不会堕入三恶道,而不解空义的人必将堕入阿鼻地狱
妄生我见的人不毁谤佛法僧三宝,不解空义的人将会诽谤佛法僧三宝
妄生我见的人不欺诳众生,不毁谤(真如)实性,不妨碍法性,不妨碍众生获得解脱,不教他人毁犯禁戒,不解空义的人毁谤一切法
不解(真如)实性,不解法性,障碍解脱,是众生的恶知识,自己不持戒还教他人毁戒,常常喜欢说法却无实修,令众生增长堕入地狱的恶业,因此远离无上佛法
名词解释:
【实性】
(术语)真如之异名也。仁王经中曰:“诸法实性,清净平等,非有非无。”同良贲疏曰:“诸法实性者,诸法性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布萨】
华译净住,或长养。出家之法,每半月(十五日与廿九日或三十日)集僧说戒经,使比丘住于净戒中,能长养善法;在家之法,于六斋日持八戒以增长善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布萨】
梵语 pos!adha, upavasatha, upos!adha, upava^sa, 巴利语 uposatha 或 posatha。又作优波婆素陀、优婆娑、布萨陀婆、布洒他、布沙他、邬波婆沙、逋沙陀、褒洒陀、乌逋沙他。意译为长净、长养、增长、善宿、净住、长住、近住、共主、断、舍、斋、断增长,或称说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梵 uposatha^ga^ra,即说戒堂),请精熟律法之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之行为是否合呼戒本,若有犯戒者,则于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又在家信徒于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亦称布萨,谓能增长善法。
布萨一制系源于印度吠陀以来之祭法,即在新月祭(梵 dars/a-ma^sa)与满月祭(梵 paurN!a-ma^sa)之前一天举行预备祭,称为布萨;祭主于此日断食,安住于清净戒法中,令身心俱净。其后传至佛陀时代,外道尼乾子等仍有集会一处,持断食等四戒之作法,佛陀亦准许于僧团中用其行事,故知佛教之布萨即依准此一风习而来。惟若依佛制,则应诵念全部之波罗提木叉,但若遇八难等诸缘,则仅诵念其中之一部分即可,故知为因应情事之缓急,说戒亦有广、略之分别。
四分律卷五十八将布萨分为三语布萨、清净布萨、说波罗提木叉布萨、自恣布萨等四种;五分律卷十八列举心念口言、向他说净、广略说戒、自恣布萨、和合布萨等五种;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六则举出十四日布萨、十五日布萨、和合布萨、僧布萨、众布萨、一人布萨、说波罗提木叉布萨、净布萨、敕布萨等九种。至于布萨日之日期,诸经律各有异说。中阿含卷十四大天[木*奈]林经、增一阿含经卷十六等以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即六斋日)行布萨。四分律卷五十八则以一日、十四日、十五日为布萨日。大智度论卷十三则以一日、八日、十四日、十六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等为布萨日。大致说来,半月中三度说戒,稍嫌过繁,后乃产生半月一回之制。又布萨及持斋之风气在我国及日本古来即颇为流行。(杂阿含经卷四十、毗尼母经卷二、四分律卷三十六、十诵律卷五十九、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一、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四、法苑珠林卷八十八、玄应音义卷十四)((参见:布萨日)1911)p1910 FROM:【佛光大辞典】
★ 云何名为不解空义。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信受空。不解于空。不解于法。是则名为不解空义。何以故。说一切法。本性自空无因缘空。说一切法亦无处所。若无处所云何名空。是名不解空。
云何名为真解空义。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一切法中无有性故。是名为空。法亦不空是名解空。如是解者不妨于义。不谤三宝。是名正解无有错谬。
[学习解说]:
什么是不解空义,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信受空、不解于空、不解于法,则是不解空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说一切法本性自空无因缘空,又说一切法也是空无处所,如果真的无有处所为何叫做空,这就是不解空义
什么是真解空义,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一切法中没有固定的自性叫做空,但法不空叫做解空,能这样理解的人与法义不相妨碍,不毁谤佛法僧三宝,这叫做正解,无有错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