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光明遍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优婆塞戒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263

主题

976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56

[忍辱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4-3 21:20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整理用时2小时以上)

2、福报很大的人不一定能够获得解脱分法,反之,堕入地狱道的众生因缘成熟也能获解脱分法
【“善男子!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定,寿无量劫,若不能得解脱分法,当观是人为地狱人。若复有人阿鼻地狱经无量劫,受大苦恼,能得如是解脱分法,当观是人为涅槃人。善男子!是故我于郁头蓝弗生哀愍心,于提婆达多不生怜念心。】

【学习解说】
善男子!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天中的禅定,寿命得无量劫,如果不能获得解脱分法,那么这些人就会堕入地狱,
如果有人堕入到阿鼻地狱后经历无量劫,在阿鼻地狱遭受种种大苦难后,心生怖畏,不会再造恶业,而生起善念,获得了这样的解脱分法,那么应当知道此人就能实证成为寂灭涅槃之人

善男子!所以我对于郁头蓝弗时常生起悲悯之心,但是对提婆达多却不会生气悲悯心,为什么呢?(关于郁头蓝弗,释尊成道以前所从学的禅定师父。又作郁陀罗罗摩子、郁头蓝弗、郁头蓝子、优蓝弗、乌特迦摩罗子;略称为嗢达洛迦、郁陀罗伽、郁陀伽、郁陀。意译雄杰、猛喜、极喜等。住于王舍城附近一阿兰若林中,系一以修持‘非想非非想定’闻名的修行者。
释尊出家后,先随阿罗逻仙受教。后至王舍城,拜此仙人为师,并证得‘非想非非想定’之最高境界。然释尊仍不以为足,乃辞别离去。其后,终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时,释尊有意度化此一仙人及阿罗逻仙,惜二人俱已辞世。——摘自百度

因为郁头蓝弗当时证得了非想非非想处天的禅定,来不及等悉达多太子成佛,就辞世,
所以郁头蓝弗虽然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天的禅定,最终还是要堕入地狱,

世尊不对提婆达多生起悲悯心,是因为提婆达多堕入地狱后经历三恶道种种困难,就会醒悟不再造恶生起善念而获得解脱之分

【词解】
【非想非非想天】
无色界共有四天,此天即是无色界的第四层天,也是三界中的最高天,故又名“有顶天”。此天的禅定,无如下地的粗想,故曰“非想”,尚非无细想,故又曰“非非想”。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郁头蓝弗】
 (人名)Udraka Ra%maputra,涅槃经三十八曰:“郁头蓝弗。”同二十一曰:“郁陀伽。”佛本行集经二十二曰:“优陀罗罗摩子。”中阿含优陀罗经曰:“优陀罗罗摩子。”中阿含罗摩经曰:“郁陀罗罗摩子。”十轮经三曰:“嗢达洛迦。”智度论十七曰:“郁陀罗伽仙人。”同一梵语也。佛出家而问道之仙人名。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郁头蓝弗,此云獭戏子坐,得非想定,获五神通。飞入王宫,遂失定,徒步归山。”名义集二曰:“郁陀罗罗摩子。亦云郁头蓝弗。此云猛喜。又云极喜。”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郁头蓝弗】释尊成道以前所从学的禅定师父。又作郁陀罗罗摩子、郁头蓝弗、郁头蓝子、优蓝弗、乌特迦摩罗子;略称为嗢达洛迦、郁陀罗伽、郁陀伽、郁陀。意译雄杰、猛喜、极喜等。住于王舍城附近一阿兰若林中,系一以修持‘非想非非想定’闻名的修行者。
释尊出家后,先随阿罗逻仙受教。后至王舍城,拜此仙人为师,并证得‘非想非非想定’之最高境界。然释尊仍不以为足,乃辞别离去。其后,终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时,释尊有意度化此一仙人及阿罗逻仙,惜二人俱已辞世。


五、不能获得解脱分法的众生只是名修戒,不是真正持戒
【“善男子!如舍利弗等六万劫中求菩提道,所以退者,以其未得解脱分法;虽尔、犹胜缘觉根利。善男子!是法有三:谓下、中、上。下者声闻,中者缘觉,上者佛也。善男子!有人勤求优婆塞戒,于无量世如闻而行,亦不得戒,有出家人求比丘戒、比丘尼戒,于无量世如闻而行,亦不能得。何以故?不能获得解脱分法。是故可名修戒,不名持戒。】

【学习解说】
善男子!就如舍利弗等声闻乘者在六万劫中都在求菩提道,之所以会有退失,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获得解脱分法,尽管如此,他们的根器还是要胜过缘觉乘者
善男子!这个解脱分法有三种人:即下、中、上。解脱之法的下等就是声闻乘者,中等的就是缘觉乘者,最上的就是佛了
善男子!有人精勤的求取受持优婆塞戒,在无量世中只要听闻到哪里有受持优婆塞戒的马上就去摄受,但是始终不能真正获得戒体
有出家人想要求取比丘戒、比丘尼戒,在无量世中听闻听闻到哪里有受持比丘戒、比丘尼戒就会去受持,但是也都不能获得真正的戒体。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因为他们不能获得解脱分法,所以,不论是求取优婆塞戒的人或求取比丘戒、比丘尼戒的那些出家人,他们所求取的戒律只能是在修习戒律,不能称为真正的持戒


六、获得解脱分法的菩萨总是想着利益众生
【善男子!若诸菩萨得解脱分法,终不造业求生欲界、色、无色界,常愿生于益众生处;若自定知有生天业,即回此业求生人中。业者,所谓施、戒、修定。】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果有菩萨获得了解脱分法,那么这些菩萨投生来到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始终不会再造恶业,他们常常出现在能利益众生的地方救渡众生
如果有人知道自己将会有投生到天上的善业,那么就会在投生到天上后再发愿回到人间
这里的业就是,布施、持戒、修习禅定所获得的功德善业

【词解】

【得戒】
 (术语)谓发得戒体之无表色于自身也。由他授戒法不发此无表色,则不名为得戒。具三师七证作白四羯磨之法而行之,谓之作法得,于佛前自誓而得之,名曰自誓得。其他虽有种种得戒之法,然不通于灭后之弟子。见义林章三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七、获得解脱分法的菩萨能获得的果报功德
1、菩萨摩诃萨得解脱分法在不断的轮回中不退转
【善男子!若声闻人得解脱分,不过三身得具解脱;辟支佛人,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得解脱分,虽复经由无量身中常不退转,不退转心,出胜一切声闻、缘觉。】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果声闻乘者之人获得了解脱分法,经过三次身体轮回后就能解脱,辟支佛也是这样,经过三次的轮回而能解脱;
菩萨摩诃萨获得解脱分,虽然因为自己的愿心而不断的乘愿再来此娑婆世界救渡众生,
但是在无量次的轮转中永远都不会退转,这种不退之心远远超过了一切声闻乘者、缘觉乘者


2、菩萨摩诃萨获得解脱分法虽少布施、少戒也能获得大果报,且不会堕三恶道
【善男子!若得如是解脱分法,虽复少施得无量果,少戒、少布施闻亦复如是。是人假使处三恶道,终不同彼三恶受苦。】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果能得菩萨解脱分法,虽然在世间很少布施、很少持戒、很少多闻,但是都能获得无量的果报,这人假使处在三恶道中,也不会受三恶道的种种大苦难


3、获得解脱分法的菩萨能得调柔地,烦恼逐渐减弱,在修行中能逆流而上
【若诸菩萨获得如是解脱分法,名调柔地。何故名为调柔地耶?一切烦恼渐微弱故,是名逆流。】

【学习解说】
如果诸菩萨得到这种解脱分法,名调柔地,
为什么名为调柔地呢?因为菩萨获得了菩萨解脱分法,一切烦恼都渐渐地变得微弱,这就是菩萨在修行过程中,对于生死之流,能逆向而上,以入于觉悟之境界,


4、有四种人得解脱分法,能获柔软地,修行无障碍
【若善男子!有四种人:一者、顺生死流,二者、逆生死流,三者、不顺不逆,四者、到于彼岸。善男子!如是法者,于声闻人名柔软地,于诸菩萨亦名柔软,复名喜地。以何义故名为喜地?闻不退故,名为喜地。以何义故名为菩萨?能常觉悟众生心故。如是菩萨虽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如是菩萨不名人天,非五道摄,是名修行无障碍道。】
在这个调柔地中有四种人:一、顺生死流,二、逆生死流、三、不顺不逆、四、到达涅槃彼岸

善男子!获得这样解脱分法的人对于声闻乘者来说名柔软地,对于诸菩萨来说也名柔软地,又叫欢喜地,即指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十地的第一地: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为什么称为欢喜地?
就是因为这些菩萨听闻解脱法后不会退却,心生欢喜,所以名为菩萨
那为什么这些人称为菩萨?因为这些人在世间能常常救渡众生,令众生能够觉悟,了知生死过患,深见涅槃之乐,从而修行解脱
像这样的菩萨虽然知道外道典籍,但是自己不会受持外道典籍,也不会教导别人外道典籍,唯有自己受持佛法,也教导众生受持佛法
像这样的菩萨不名人天,也不在五道之中,这样的人修行没有任何障碍

【词解】
【逆流】
<一>“顺流”之对称。于生死之流中,逆向而上,以入于觉悟之境界。有情众生于无始以来,起惑造业,随顺生死之流,而难以超脱轮回,故须以逆流之心对治之。湛然于授菩萨戒仪举出逆流十心:(一)正信因果心,(二)自愧克责心,(三)怖畏恶道心,(四)发露瑕疵心,(五)断相续心,(六)发菩提心,(七)修功补过心,(八)守护正法心,(九)念十方佛心,(十)观罪性空心。((参见:顺流)5356)
<二>声闻四果之一。即指须陀洹。须陀洹之人起无漏智,证见正理,永逆生死之流转,而渐趣涅槃之道,故称逆流。p4327
FROM:【佛光大辞典】

【十地】
  1、指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五个十位名十地,在此十地,渐开佛界,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故又名“十圣”。
    一、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
    二、离垢地。菩萨断思惑,除毁犯之非,使身清净,成就戒波罗蜜,离一切垢,故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菩萨灭无明暗,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罗蜜,心光开发,故名“发光地”;
    四、焰慧地。菩萨于三十七道品,圆满具足,进而修习力无畏,不共佛法,远离懈怠,成就精进波罗蜜,使慧焰炽盛,故名“焰慧地”;
    五、极难胜地。菩萨为利益众生,外习诸技艺,内成就禅波罗蜜,极难制胜,故名“极难胜地”;
    六、现前地。菩萨住解脱法门,修空无相无愿三昧,成就般若波罗蜜,使现前差别尽泯,故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菩萨断诸业果细现形相,起殊胜行,广化众生,成就方便波罗蜜,备远行资粮,故名“远行地”;
    八、不动地。菩萨住无生忍,断诸功用,身心寂灭,犹如虚空,成就愿波罗蜜,与涅槃心,湛然不动,故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菩萨灭心相,证智自在,具足十力,于一切处非处,都清清楚楚,成就力波罗蜜,善运慧解,故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菩萨广集无量道法,增长无边福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依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成就智波罗蜜,有如大云,雨大法雨,故名“法云地”。
  2、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76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56

[忍辱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4-3 21:21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八、如何增上、加深菩提种子
【“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种子: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怜愍众生。善男子!增长如是菩提种子,复有五事:一者、于己身中不生轻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厌悔;三者、勤行精进,不休不息;四者、救济众生无量苦恼;五者、常赞三宝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时,常当修集如是五事。】

【学习解说】
善男子!具足菩提者,有四种善种子根植于心:
一、不贪财物,二、不惜自己的生命,三、能够修习忍辱,四、有怜悯众生之心

善男子!又有五种事能增长菩提种子:
一、不能轻视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其实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如来佛性,都能成佛
二、当自己业力现前或经受考验时,承受种种痛苦,内心不会生起厌烦后悔之心,要安忍承受
三、要精进修行,不要贪图享乐
四、要发起愿心,救度众生出离无量苦恼
五、常常称赞佛法僧三宝微妙殊胜功德

有智慧的人修习菩提行时,要常常修习做到上面五种事相


【增长炽然菩提种子,复有六事: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六种事,因一事增,谓不放逸;菩萨放逸,不能增长如是六事,若不放逸,则能增长。善男子!菩萨求于菩提之时,复有四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心坚难坏,三者、能行难行,四者、怜愍众生。复有四事:一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二者、常乐称赞他人功德,三者、常乐修集六念处法,四者、勤说生死所有过咎。】

【学习解说】
又有六种事能够增长加深菩提种子:就是能践行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
这六种波罗蜜因为一件事而能增长,那就是菩萨行者要做到不放逸(一心专注而修诸善法也),
如果菩萨不修习善法,那就不能增长六种波罗蜜,如果菩萨修习一切善法,就能增长六波罗蜜

善男子!菩萨在求取菩提的道路上,又有四种事要落实:
一、亲近善友,二、求取菩提的心要坚定不能被外境摧毁信心、三、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够坚守自己修行的本心,勇往直前不退缩,四、心生悲悯众生之心

菩萨行者在求取菩提的道路上,又有四种事情要记住:
一、看到他人获得利益要生起欢喜之心,不要嫉妒别人获利,
二、要常常乐于称赞别人做各种功德,就是要乐于随喜他人功德,
三、要常行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并且要融入到六念的境界中,增上自己的修行,
四、要精勤修习,明了生死的所有过患,要知道生死都是众生的惑业招感而来,在六道轮回中生死相续,永无止境,所以要厌生死咎,深见涅槃乐,真正走上成佛的道路

【词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又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大智度论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论注卷下、法华经文句卷二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参见:正遍知)2001、“正觉”2005)p3674
FROM:【佛光大辞典】

【不放逸】
 (术语)一心专注而修诸善法也。俱舍论四曰:“不放逸者,修诸善法,离诸不善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念处】
 (名数)念佛等之六念也,其所念之境界,谓之处。如四念处。止观六之二曰:“或六法为药,谓六念处。”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念】
  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除众生之苦,我欲与佛一样;
  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一切法,有大功德,乃无上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
  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为世间之福田,我也想修僧之行;
  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防一切之恶,我欲精进持戒;
  五、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既能拔人之苦,且能去除自己之悭贪,我欲以布施普利众生;
  六、念天,念诸天有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勤修十善之因,我亦欲勤修善业,以便善因得善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生死】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死。”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男子!若有说言,离是八法得菩提者,无有是处。】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果有人说离开上面所说的八法能够获得菩提的,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善男子!若有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即得名为无上福田,如是菩萨出胜一切世间之事及诸众生。】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果有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就已经种下了无上福田,这样的菩萨远远胜过世间一切事情以及胜过一切众生

【词解】
【福田】
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中下种,必能获得福慧之善报,故名“福田”。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上】
 (术语)谓无有过于此者。善见律一曰:“无上者。诸法无能胜也。”华严大疏钞十三曰:“无有能过者,故号为无上。”净土论注曰:“无上者,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九、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不能究竟行菩萨道,所以成佛者甚少
【“善男子!虽有人言:无量世界有无量佛,然此佛道甚为难得。何以故?世界无边,众生亦尔;众生无边,佛亦如是。假使佛道当易得者,一佛世尊则应化度一切众生!若尔者,世界众生则为有边。善男子!佛出世时,能度九万九那由他人,声闻弟子度一那由他,而诸众生犹不可尽,故名无边。是故我于声闻经说无十方佛。所以者何?恐诸众生轻佛道故。】

【学习解说】
善男子!虽然有人说:无量世界有无量佛,但是想要真正成就佛道真的是很难很难。为什么呢?
因为世界广大而无边际,众生也是这样没有边际,众生没有边际,佛也是广大无边际。
如果成佛很容易,那么一位佛世尊就能度化度化一切众生!这样的话,世界众生就是有边际的了

善男子!佛出世时,能度脱九万九亿众生,度脱一亿声闻弟子,而众生是没有尽头的,所以名为无边,
所以我在声闻经中说没有十方佛(这也是根据众生的根器而方便说,)为什么呢?
就是担心如果说有十方佛,众生就会轻视佛道,就会不珍惜佛道

【词解】
【无边】
 (术语)广大而无边际也。起信论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那由他】
数目字,相等与今天的亿数,亦有说为千亿的,各说不同。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76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56

[忍辱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4-3 21:21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整理学习前面经文用时约2小时)

九、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不能究竟行菩萨道,所以成佛者甚少
【诸佛圣道,非世所摄,是故如来说无虚妄。如来世尊无有妒心,以难得故,说无十方诸佛世尊。善男子!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不能究竟行菩萨道。若人难言:若有现在无量诸佛,何故经中但说过去、未来二世有无量佛,不说现在无量佛耶?善男子!我一国说过去、未来有恒沙佛,现在世中唯一佛耳。善男子!真实义者能得佛道,无量众生修行佛道多有退转,时有一人乃能得度,如庵罗花及鱼子等。】

【学习解说】
诸佛成就的各种圣道(圣正之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并不是世界众生所能摄受的,所以如来说的并不是虚妄之说,如来世尊并不会对众生有嫉妒心,因为佛道实在是难得,所以世尊说没有十方诸佛世尊

善男子!有无量无数的众生都发起菩提心,但是大都不能究竟走在行菩萨道的路上,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现在有无量诸佛,为什么经中只说过去世、未来世有无量佛,不说现在世有无量佛呢?
善男子!我说在过去、未来世中有如恒河沙那样多的佛,但是在现在一个国土中只有一位佛世尊,
善男子!只有真正明白契入【中道】【不二】的甚深佛法原理财能实证佛道,无量众生在实修实证佛道上大都多会退转,这其中只有一人才能得度,就如庵罗花以及鱼子,大海中的鱼子成千上万,但是不能全部都能孵化成鱼儿,只有少部分才能有鱼子变成鱼儿

【圣道】
<一>圣正之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与“出世道”同义。杂阿含经卷二十二(大二·一六○中):“精勤修习者,能开发圣道。”(大方等大集经卷三、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俱舍论卷二十二、卷二十三、成唯识论卷五)
<二>指八圣道支。又作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参见:八正道)280)p5585
FROM:【佛光大辞典】

【虚妄】
 (术语)无实云虚,反真云妄。圆觉经曰:“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法华经譬喻品曰:“佛之所说,言不虚妄。”涅槃经三十八曰:“一切恶事,虚妄为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实义】
诸法真实之义有四种:(一)世流布真实义,谓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是火,终不言水为火,凡此世间之法,虽为假名立相,然称认皆相同,此为世流布真实义。(二)方便流布真实义,谓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以开导世人,此为方便流布真实义。(三)净烦恼障真实义,谓声闻缘觉以无漏道破诸烦恼,得无碍智,此为净烦恼障真实义。(四)净智慧障真实义,谓声闻缘觉虽得无碍智,然犹未能显中道之理,故称智慧障;佛菩萨断此障,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此为净智慧障真实义。(菩萨善戒经卷二)p4226
FROM:【佛光大辞典】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得解脱分法,是不为难;在家得者,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学习解说】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相:一、在家菩萨,二、出家菩萨
出家菩萨获得解脱分法,不是很难,因为在家菩萨能够安心修行,而在家菩萨想要获得解脱分法实在是很难,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家之人身处世俗环境,容易受到各种烦恼和诱惑的干扰,被种种恶业因缘所缠缚,这些都可能成为修行的障碍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76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56

[忍辱勋章]

24#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0: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4-3 21:14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5小时)

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第五

一、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三种菩提的区别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若得菩提名为佛者,何以故声闻、辟支佛人不名为佛?若觉法性名为佛者,声闻、缘觉亦觉法性,以何缘故不名为佛?若一切智名为佛者,声闻、缘觉亦一切智,复以何故不名为佛?言一切者,即是四谛。”】

【学习解说】
善生说:世尊!就如佛所说菩萨有二种:一、在家菩萨,二、出家菩萨
菩提有三种:一、声闻菩提修四圣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二、缘觉菩提修十二因缘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三、诸佛菩提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菩提)

如果说获得菩提就是成佛,那么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为什么不能称为佛呢?
如果说能够觉悟法性称为佛,那么声闻行者、缘觉行者也已经觉悟法性,那又为何他们不能称之为佛呢?
如果说知一切智(知了一切之法)称为佛,那么声闻行者和缘觉行者也知一切智,又为什么他们不能称为佛呢?
所说的一切法就是四谛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详见下面词解)

【词解】
【声闻菩提】
为三种菩提之一。菩提,指果上之智慧。声闻果之智慧为听法之结果,与缘觉、佛之智慧分别由思惟、无师自修而得者不同,称为声闻菩提。优婆塞戒经卷一“三种菩提品”(大二四·一○三八上):“若得菩提,名为佛者,何以故,声闻、辟支佛人不名为佛?(中略)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出生菩提心经)((参见:三菩提)631)p6499
FROM:【佛光大辞典】
【缘觉菩提】
  谓缘觉之人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在于缘觉行中,虽已自发菩提之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故,独得解脱,是名缘觉菩提。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诸佛菩提】
即大菩提,通于事理二法,乃唯佛能得之菩提。谓能断一切有为诸法之所知障,而悉知诸法之一切种智。(大智度论卷四)((参见:菩提)5198)p6301
FROM:【佛光大辞典】
【三菩提】
  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华译为正等觉,即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2、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变的菩提;实智菩提是具得真实智慧的菩提;方便菩提是善巧随机化用自在的菩提。
  3、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声闻菩提是修四圣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缘觉菩提是修十二因缘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诸佛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菩提。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性】
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切智】
 (术语)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同化城喻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仁王经下曰:“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中论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华严经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论云:如函大盖亦大,还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是故如来名一切智。”次示别义,则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华经义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同六曰:“一切智者,谓空智也。”智度论二十七曰:“论一切种智之差别,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有人言:总相是一切,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大乘义章十曰:“举六种之差别,又以名声闻缘觉之智。”智度论二十七曰:“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谛】
谛,梵语 satya,巴利语 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四谛依次称为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或苦圣谛、苦习谛、苦灭谛、苦灭道圣谛,或苦谛、苦集谛、苦尽谛、苦出要谛,或苦圣谛、集圣谛、真圣谛、道圣谛。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据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等所说四谛之义,即:(一)苦谛(梵 duh!kha-satya),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审实世间事物,不论有情、非情悉皆为苦;亦即对人生及环境所作之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之一切,本质皆苦。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二)集谛(梵 samudaya-satya),集,招聚之义。审实一切烦恼惑业,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三)灭谛(梵 nirodha-satya),灭,即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之境界。灭谛即关于灭尽苦、集之真谛。(四)道谛(梵 ma^rga-satya),道,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惟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道谛即关于八正道之真谛。
 四谛系佛陀成道之后,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之说,为佛教中之基本教义,并为生死解脱之唯一方法。后世虽以四谛为声闻之法,然除小乘教中有此生死解脱之说外,于大乘经典中亦有此四谛之说,如胜鬘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卷十三等,不仅附有大乘之解释,并对四谛之深义有所发挥。
 关于四谛之自性,诸部有多种异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载,阿毗达磨之诸论师以五取蕴为苦谛,有漏因为集谛,择灭为灭谛,学、无学法为道谛。关于四谛现观之次第,据俱舍论卷二十二、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记载,先观苦谛,依次观集谛、灭谛、道谛。
 此外,四谛之理分为三阶段,而各有四种行相之说,称为三转十二行相。若以苦谛为例,三转即:(一)初转是“说此为苦谛”之示转。(二)第二转是“应遍知(永断、作证、修习)苦谛”之劝转。(三)第三转为“已遍知(乃至修习)苦谛”之证转。其他集、灭、道谛亦各有三转。所谓十二行相,据杂阿含经卷十五、俱舍论卷二十四载,即指在三转中,各设有眼、智、明、觉四行相,而于各谛中均有十二行相。另有一种解释则不考虑眼、智、明、觉,而认为每一谛有三转,四谛则共有十二行相。
 然有部教学之修证论中认为,于四善根位观四谛,每一谛各有四种行相,合计则为十六行相,称为四谛十六行相。即:观苦谛有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即一切万法无恒存性,为苦、为假相之存在,且无实体性;观集谛有因、集、生、缘四行相,即爱执为苦之因,其集聚苦而为苦生起之助缘;观灭谛有灭、静、妙、离四行相,谓苦灭之理想境界即灭系缚、静烦恼、殊妙境、离灾祸;观道谛有道、如、行、出四行相,谓至苦灭之圣道,为圣者实践之正道,合于正理,趋向理想境,而超出迷妄之生存。此四善根位之次即入见道,以无漏真智现观四谛。此见道即为预流向,至于预流果以后则属修道,若以通于预流向、预流果之十六心现观四谛,称为圣谛现观。其中仅最后之第十六心属预流果,前十五心属见道。
 复次,观欲界四谛之智,称为法智;观上二界(色界与无色界)四谛之智,称为类智,而此法智与类智又各有忍与智。此即言,在无间道,以忍断烦恼;在解脱道,则以智证真理。就苦谛而言,乃是以苦法智忍(简称苦法忍)现观欲界之苦谛,断苦谛所迷之烦恼,以苦法智现观欲界之苦谛,并证苦谛之理,以苦类智忍(简称苦类忍)现观上二界之苦谛,而断烦恼,以苦类智现观上二界之苦谛而证理,即以此四心现观苦谛。故准此而言,对集、灭、道三谛亦各有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等,总共则有十六心,称为八智八忍,或八忍八智。此外,依次观四谛之无漏清净,可分别产生苦智、集智、灭智、道智,此四智与世俗智、法智、类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并称为十智,乃统括一切有漏智与无漏智之总称。
 大乘佛教在显扬圣教论卷七中,依四谛之内容开演为行苦谛、坏苦谛、苦苦谛、流转谛(以上系由苦谛展开)、杂染谛(相当苦、集二谛)、流息谛(相当于灭谛)、清净谛(相当于灭、道二谛)、正方便谛(相当于道谛)等八种,称为八谛。又据吉藏之胜鬘宝窟卷下本所述,小乘之四谛观乃不完全、不究竟,后更有修作,故称有作四谛;大乘之四谛则完全而究竟,后更无修作,故称无作四谛;此二者亦合称为八谛。
 又天台宗智顗大师依胜鬘经、涅槃经之说,别立浅深不同之四种四谛,与藏、通、别、圆四教相配当:(一)生灭四谛,为藏教所说,就有为生灭之事,而观四谛之因果为实有生、灭。(二)无生四谛,又作无生灭四谛。为通教所说,就因缘诸法即空无生,而观四谛迷悟之因果,均是空无而无生灭。(三)无量四谛,为别教所说,就界内界外恒沙无量差别,而观一切现象皆由因缘生,具有无量之差别,因而四谛亦有无量之相。(四)无作四谛,圆教所说,就迷悟之当体即实相,而观迷与悟之对立矛盾即非矛盾,而皆为实相。
 另法相宗于四谛中之灭谛立有自性灭、二取灭、本性灭等三灭谛;在道谛中立有遍知道、永断道、作证道等三道谛,此系由于灭谛与道谛中各具有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之故。(杂阿含经卷十五、卷十六、中阿含卷七象迹喻经、卷二十五念经、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卷九“十上经”,增一阿含经卷十四、卷四十二、四谛经、转法轮经、旧华严经卷四、卷五、新华严经卷十二“四圣谛品”、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六差别品、五分律卷十五、善见律毗婆沙卷四、集异门足论卷七、品类足论卷七、法蕴足论卷六、杂阿毗昙心论卷八、成实论卷二、中论卷四观四谛品、大智度论卷十一、卷十八、卷四十八、卷九十四、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卷六十七、卷九十五、显扬圣教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至卷十、成唯识论卷九、顺正理论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四谛论、法华经玄赞卷七末、法华经玄义卷二下、中观论疏卷十本、大乘义章卷三本、摩诃止观卷一之三、卷一之四)p1840
FROM:【佛光大辞典】


1、证悟的途径不同
【佛言:“善男子!菩提有三种:一者、从闻而得,二者、从思惟得,三者、从修而得。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

【学习解说】
佛说:善男子!菩提有三种:
一、从听闻佛说四谛法音声中而得(就是声闻菩提),二、思维十二因缘之理从而悟道(就是缘觉菩提),三、从实修实证中而得(就是诸佛菩提)
声闻行者从听闻佛音声中悟道,所以不能称为佛;辟支佛人从佛的十二因缘中思维中得证,因为少了自己的觉悟,所以只能称为辟支佛;
而如来则是无师自通,不依赖于听闻、思维,都是自己从实修中而证悟一切法性,所以称为佛

2、了知法性不同
【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为佛。法性二种:一者、总相,二者、别相。声闻之人,总相知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同知总相,不从闻故,名辟支佛,不名为佛;如来世尊,总相、别相一切觉了,不依闻、思,无师独悟,从修而得,故名为佛。】

【学习解说】
善男子!了知一切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所以称名为佛。法性有二种:
一、总相(总括全体之状态者,称为总相;详见下面词解),二、别相(仅指个别、特殊之状态者,称为别相。详见下面词解

声闻乘者,只知道法性中的总相,所以不能称为佛,辟支佛也是这样只知法性总相,所以也不能称为佛,唯有如来世尊,
对于法性的总相、别相这一切都已经觉悟,不用通过听闻、思维法义而获证,佛是无师自己觉悟,从自己的实修中而证悟得道,所以名为佛。

3、因缘智不同【善男子!如来世尊缘智具足,声闻、缘觉虽知四谛,缘智不具,以是义故,不得名佛;如来世尊缘智具足,故得名佛。】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来世尊因为具足缘智,即如来具足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因缘所生,且相互为缘的智慧,
而声闻乘者、缘觉乘者虽然知道四谛(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
但是却不具足缘智,以是因缘故,不能称为佛,如来世尊具足因缘智,所以称为佛

【词解】
【声闻】
闻佛说四谛法之音声而悟道的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缘觉】
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总相别相】
总括全体之状态者,称为总相;仅指个别、特殊之状态者,称为别相。例如,无常、无我等相共通于一切有为法,称为总相;水之湿相即为别相。以观佛为例,观色身全体者为总相观,仅观色身部分者为别相观。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二五·二九三上):“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种相,总相、别相是二相,空故名为相空。问曰:‘何等是总相?何等是别相?’答曰:‘总相者,如无常等;别相者,诸法虽皆无常,而各有别相。如地为坚相,火为热相。’”故知一切万物皆具有总、别二相。举白马为例,“马”为总相,“白”则为其别相。
 总相为六相之一。所谓六相即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华严五教章卷四载有关于六相圆融之义(大四五·五○七下):“总相者,一含多德故;别相者,多德非一故。别依止总,满彼总故。”此即华严宗自法界缘起、无尽圆融之立场说明总相、别相。(十住经卷一、六十华严卷二十三、八十华严卷三十四、渐备一切智德经卷一、十地经卷一、十地经论卷三、大乘义章卷三、华严经探玄记卷九、华严金师子章)((参见:六相圆融)1280、“总相观别相观”6489)p6488
FROM:【佛光大辞典】

【因缘智】
指理解一切诸法皆由因缘所生,且相互为缘之智。外道于因缘所生法中误执有自性,而不通达因缘之义,故佛陀为其演说因缘诸法。此基于佛陀之真理教化,而得以了知因缘义之智,称为因缘智。p2303
FROM:【佛光大辞典】


4、在生死流转中声闻缘觉不能触底,而佛一定是触底
【“善男子!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学习解说】
善男子!就如兔子、马、香象三种动物同时过恒河水,兔子是浮水游过的恒河,不用触及河底,
马可以触到河底或者不用触到河底都可以过恒河,但是香象因为身躯庞大,是一定要触到河底后才能过恒河,

把恒河水比喻为十二因缘生死流转河,那么声闻乘者渡水时,就如兔子过河,匆匆而过,不用触底,
缘觉乘者渡水时,犹如那匹马,或触底或不触底,
而如来过河时,就如香象,是一定会触底的,稳固不可动摇,所以如来名为佛。


5、断除烦恼习气不同
【声闻、缘觉虽断烦恼,不断习气,如来能拔一切烦恼、习气根原,故名为佛。】

【学习解说】
声闻、缘觉虽然已经断除了烦恼,但是却没有断除习气,如来则能拔一切烦恼,断除一切习气根源,所以名为佛


6、断疑不同
【善男子!疑有二种:一、烦恼疑,二、无记疑。二乘之人断烦恼疑,不断无记;如来悉断如是二疑,是故名佛。】

【学习解说】
善男子!疑(谓对迷悟因果之理,犹豫而无法决定之精神作用。即对于佛教真理犹豫不决之心)有二种:
一、烦恼疑(迷于理之随眠性的疑结,即对于诸谛理犹怀疑惑,阿罗汉已断除之),二、无记疑(于事犹豫不决之处非处之疑,即对事疑惑,如于夜观树,疑为是人或为非人等,阿罗汉未断除之,然独觉于此则已有成就。
声闻乘者和缘觉乘者虽然已经断除烦恼疑,但是尚未断除无记疑;而如来则对烦恼疑和无记疑全都断除,所以名为佛

【词解】
【十二因缘】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兹列表说明如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疑】
狐疑不信,是六根本烦恼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疑】
梵语 vicikitsa^,巴利语 vicikiccha^。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谓对迷悟因果之理,犹豫而无法决定之精神作用。即对于佛教真理犹豫不决之心。小乘预流果以上、菩萨初地以上乃能断除之。依俱舍宗,属不定地法,六随眠之一,十随眠之一;依唯识宗,则属六根本烦恼之一。净土门以“疑”与“信”为相对词,而谓去疑心起信心。异部宗轮论述记载,疑有二种:(一)迷于理之随眠性的疑结,即对于诸谛理犹怀疑惑,阿罗汉已断除之。(二)于事犹豫不决之处非处之疑,即对事疑惑,如于夜观树,疑为是人或为非人等,阿罗汉未断除之,然独觉于此则已有成就。一般广泛地包含非烦恼性之疑。故凡怀疑、犹豫不定之心理,皆以网譬喻,而称疑网。此外,疑自、疑师、疑法,总称三疑。(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俱舍论卷四、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六)p5841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76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56

[忍辱勋章]

25#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12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楼层+再次学习整理上楼层共用时约2.5小时)


7、对待闻、思态度不同
【“善男子!声闻之人厌于多闻,缘觉之人厌于思惟,佛于是二心无疲厌,故名为佛。】

【学习解说】
善男子!声闻乘者虽然是有听闻佛的法音后才证悟,但是证悟后却不愿意多闻,缘觉乘者虽然是通过思维佛的十二因缘而证悟,但是证悟后又不愿意深入思维,而佛对于听闻和思维却不会生起疲厌之心,也因此名为佛

8、身心清净不同
【善男子!譬如净物,置之净器,表里俱净;声闻、缘觉智虽清净而器不净,如来不尔,智器俱净,是故名佛。】

【学习解说】
善男子!就譬如把一个干净的物品放置到一个洁净的容器里,这样这个容器的里面外面都是洁净的,而声闻乘者、缘觉乘者虽然智慧清净,但是外面这个“器”却是不清净的,如来则不痛,如来智慧与根器都清净,所以名为佛

9、行为清净不同
【善男子!净有二种:一者、智净,二者、行净。声闻、缘觉虽有净智,行不清净;如来世尊智、行俱净,是故名佛。】

【学习解说】
善男子!清净有二种,一、智慧清净,二、行为清净。声闻乘者和缘觉乘者虽然有清净的智慧,但是在所行的行为造作上还是不清净,都是只顾自己获得解脱,不会帮助众生一起解脱,而如来则不同,如来无论是在智慧还是行为上都是清净无染,所以名为佛

10、善行愿心广度不同
【善男子!声闻、缘觉其行有边,如来世尊其行无边,是故名佛。】

【学习解说】
善男子!声闻乘者和缘觉乘者因为没有生起利益众生的愿心,只顾自己解脱,所以他们的行为是有边际的,而如来就是要度脱一切众生,所以如来的善行是没有边际的,是无量无边的,所以名为佛

11、智因智果不同
【善男子!如来世尊能于一念破坏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脱障,是故名佛。如来具足智因、智果,是故名佛。】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来世尊能够在一念间破除二种障碍:一、智障(烦恼障,智障也。新译为烦恼障,所知障。贪嗔痴等诸惑,各有二用:一者发业润生而缚有情,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由此而障涅槃寂静之理,名为烦恼障。扰恼有情之身心,故名烦恼,烦恼能障涅槃,故名障。此烦恼障由我执而生。二者一切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真如),盖其用能障可以了知事相实性之菩提妙智也。名障此妙智之愚痴迷闇,名为智障,亦名为知障,障碍所知之境而不使现,故云所知障。详见下面词解)、
二、解脱障(障碍圣者进入灭尽定,使不得俱解脱,故称解脱障

如来具足智因智果(谓修习一切智慧为因,能证三乘及以佛果),所以名为佛

【解脱障】
梵语 vimukty-a^varaN!a。又作定障。“烦恼障”或“根本障”之对称。二障之一。障碍圣者进入灭尽定,使不得俱解脱,故称解脱障。其体为不染污无知之一种。(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三、俱舍论卷二十五、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p5605
FROM:【佛光大辞典】

【二障】
 (名数)烦恼障,智障也。新译为烦恼障,所知障。贪嗔痴等诸惑,各有二用:一者发业润生而缚有情,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由此而障涅槃寂静之理,名为烦恼障。扰恼有情之身心,故名烦恼,烦恼能障涅槃,故名障。此烦恼障由我执而生。二者一切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真如),盖其用能障可以了知事相实性之菩提妙智也。名障此妙智之愚痴迷闇,名为智障,亦名为知障,障碍所知之境而不使现,故云所知障。障碍能知之智而不使生,故云智障。此所智障由法执而生。此二障,一体二用,事物之用迷于和合之事边者,名烦恼障。事物之体迷于如幻之理边者,名所知障。小乘谓此为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胜鬘经于五住地中分别之,以见等四住地为所知障,以第五无明住地为智障。二乘但断烦恼障,而证涅槃,菩萨兼断所知障,亦不得菩提,此二障有宽狭。烦恼障所在处必有所知障。而所知障所在处,烦恼障未必随之。盖烦恼障局于不善与有覆无记,而所知障亦通于无覆无记。且烦恼障粗显而易知,故示其头数,如十惑乃至一百二十八等是也。所知障行相难知,且随所知之法,而其数无数,故经论中不示其头数。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又】一烦恼障,即同上。二解脱障,解脱者灭尽定之异名也,灭尽定者心念都灭,离一切之障碍,是名解脱,即八解脱中之第八解脱是也。因而障圣者入灭尽定者之法,谓之解脱障。其法即不染污无知之一种也,利根之不还及阿罗汉,以离其解脱障,而得入于灭尽定也。俱舍论二十五曰:“谓唯依慧离烦恼障者,立慧解脱。依兼得定离解脱障者,立俱解脱。”【又】一、理障,邪见等之理惑障正知见也。二、事障,贪等之事惑相续生死而障涅槃也。圆觉经曰:“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相续生死。”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所知障】
梵语 jn~eya^varaN!a。指执著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又作智障、智碍。为二障之一,“烦恼障”之对称。谓众生由于根本无明惑,遂迷昧于所知之境界,覆蔽法性而成中道种智之障碍,故称智碍。
 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大乘起信论、俱舍论光记卷一等载,不染污无知即所知障。成唯识论卷九、佛地经论卷七等皆谓,所知障是以执著遍计所执诸法之萨迦耶见为上首,谓所有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诸法,其所发业与所得之果,悉摄于此中,皆以法执及无明为根本,故此障但与不善、无记二心相应,凡烦恼障中必含摄此障。
 另据菩萨地持经卷九谓,染污所知障者有皮、肤、骨等三种,欢喜住能断皮障,无开发无相住能断肤障,如来住能断骨障。若于一切障清净,则断此三住之智障。(解深密经卷四、入楞伽经卷八化品,成唯识论卷十、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之下、卷下之上、华严五教章卷三)p3248
FROM:【佛光大辞典】

【智因智果】
  谓修习一切智慧为因,能证三乘及以佛果,是名智因智果。(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智果】
 (术语)涅槃曰断果,菩提曰智果。以菩提为佛智,由因地修行而生之妙果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4-4 18:16 , Processed in 0.0828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