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4-3 21:14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5小时)
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第五
一、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三种菩提的区别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若得菩提名为佛者,何以故声闻、辟支佛人不名为佛?若觉法性名为佛者,声闻、缘觉亦觉法性,以何缘故不名为佛?若一切智名为佛者,声闻、缘觉亦一切智,复以何故不名为佛?言一切者,即是四谛。”】
【学习解说】 善生说:世尊!就如佛所说菩萨有二种:一、在家菩萨,二、出家菩萨 菩提有三种:一、声闻菩提(修四圣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二、缘觉菩提(修十二因缘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三、诸佛菩提(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菩提)
如果说获得菩提就是成佛,那么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为什么不能称为佛呢? 如果说能够觉悟法性称为佛,那么声闻行者、缘觉行者也已经觉悟法性,那又为何他们不能称之为佛呢? 如果说知一切智(知了一切之法)称为佛,那么声闻行者和缘觉行者也知一切智,又为什么他们不能称为佛呢? 所说的一切法就是四谛(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详见下面词解)
【词解】
【声闻菩提】 为三种菩提之一。菩提,指果上之智慧。声闻果之智慧为听法之结果,与缘觉、佛之智慧分别由思惟、无师自修而得者不同,称为声闻菩提。优婆塞戒经卷一“三种菩提品”(大二四·一○三八上):“若得菩提,名为佛者,何以故,声闻、辟支佛人不名为佛?(中略)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出生菩提心经)((参见:三菩提)631)p6499 FROM:【佛光大辞典】 【缘觉菩提】 谓缘觉之人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在于缘觉行中,虽已自发菩提之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故,独得解脱,是名缘觉菩提。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诸佛菩提】 即大菩提,通于事理二法,乃唯佛能得之菩提。谓能断一切有为诸法之所知障,而悉知诸法之一切种智。(大智度论卷四)((参见:菩提)5198)p6301 FROM:【佛光大辞典】 【三菩提】 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华译为正等觉,即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2、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变的菩提;实智菩提是具得真实智慧的菩提;方便菩提是善巧随机化用自在的菩提。 3、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声闻菩提是修四圣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缘觉菩提是修十二因缘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诸佛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菩提。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性】 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切智】 (术语)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同化城喻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仁王经下曰:“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中论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华严经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论云:如函大盖亦大,还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是故如来名一切智。”次示别义,则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华经义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同六曰:“一切智者,谓空智也。”智度论二十七曰:“论一切种智之差别,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有人言:总相是一切,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大乘义章十曰:“举六种之差别,又以名声闻缘觉之智。”智度论二十七曰:“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谛】 谛,梵语 satya,巴利语 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四谛依次称为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或苦圣谛、苦习谛、苦灭谛、苦灭道圣谛,或苦谛、苦集谛、苦尽谛、苦出要谛,或苦圣谛、集圣谛、真圣谛、道圣谛。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据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等所说四谛之义,即:(一)苦谛(梵 duh!kha-satya),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审实世间事物,不论有情、非情悉皆为苦;亦即对人生及环境所作之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之一切,本质皆苦。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二)集谛(梵 samudaya-satya),集,招聚之义。审实一切烦恼惑业,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三)灭谛(梵 nirodha-satya),灭,即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之境界。灭谛即关于灭尽苦、集之真谛。(四)道谛(梵 ma^rga-satya),道,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惟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道谛即关于八正道之真谛。 四谛系佛陀成道之后,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之说,为佛教中之基本教义,并为生死解脱之唯一方法。后世虽以四谛为声闻之法,然除小乘教中有此生死解脱之说外,于大乘经典中亦有此四谛之说,如胜鬘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卷十三等,不仅附有大乘之解释,并对四谛之深义有所发挥。 关于四谛之自性,诸部有多种异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载,阿毗达磨之诸论师以五取蕴为苦谛,有漏因为集谛,择灭为灭谛,学、无学法为道谛。关于四谛现观之次第,据俱舍论卷二十二、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记载,先观苦谛,依次观集谛、灭谛、道谛。 此外,四谛之理分为三阶段,而各有四种行相之说,称为三转十二行相。若以苦谛为例,三转即:(一)初转是“说此为苦谛”之示转。(二)第二转是“应遍知(永断、作证、修习)苦谛”之劝转。(三)第三转为“已遍知(乃至修习)苦谛”之证转。其他集、灭、道谛亦各有三转。所谓十二行相,据杂阿含经卷十五、俱舍论卷二十四载,即指在三转中,各设有眼、智、明、觉四行相,而于各谛中均有十二行相。另有一种解释则不考虑眼、智、明、觉,而认为每一谛有三转,四谛则共有十二行相。 然有部教学之修证论中认为,于四善根位观四谛,每一谛各有四种行相,合计则为十六行相,称为四谛十六行相。即:观苦谛有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即一切万法无恒存性,为苦、为假相之存在,且无实体性;观集谛有因、集、生、缘四行相,即爱执为苦之因,其集聚苦而为苦生起之助缘;观灭谛有灭、静、妙、离四行相,谓苦灭之理想境界即灭系缚、静烦恼、殊妙境、离灾祸;观道谛有道、如、行、出四行相,谓至苦灭之圣道,为圣者实践之正道,合于正理,趋向理想境,而超出迷妄之生存。此四善根位之次即入见道,以无漏真智现观四谛。此见道即为预流向,至于预流果以后则属修道,若以通于预流向、预流果之十六心现观四谛,称为圣谛现观。其中仅最后之第十六心属预流果,前十五心属见道。 复次,观欲界四谛之智,称为法智;观上二界(色界与无色界)四谛之智,称为类智,而此法智与类智又各有忍与智。此即言,在无间道,以忍断烦恼;在解脱道,则以智证真理。就苦谛而言,乃是以苦法智忍(简称苦法忍)现观欲界之苦谛,断苦谛所迷之烦恼,以苦法智现观欲界之苦谛,并证苦谛之理,以苦类智忍(简称苦类忍)现观上二界之苦谛,而断烦恼,以苦类智现观上二界之苦谛而证理,即以此四心现观苦谛。故准此而言,对集、灭、道三谛亦各有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等,总共则有十六心,称为八智八忍,或八忍八智。此外,依次观四谛之无漏清净,可分别产生苦智、集智、灭智、道智,此四智与世俗智、法智、类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并称为十智,乃统括一切有漏智与无漏智之总称。 大乘佛教在显扬圣教论卷七中,依四谛之内容开演为行苦谛、坏苦谛、苦苦谛、流转谛(以上系由苦谛展开)、杂染谛(相当苦、集二谛)、流息谛(相当于灭谛)、清净谛(相当于灭、道二谛)、正方便谛(相当于道谛)等八种,称为八谛。又据吉藏之胜鬘宝窟卷下本所述,小乘之四谛观乃不完全、不究竟,后更有修作,故称有作四谛;大乘之四谛则完全而究竟,后更无修作,故称无作四谛;此二者亦合称为八谛。 又天台宗智顗大师依胜鬘经、涅槃经之说,别立浅深不同之四种四谛,与藏、通、别、圆四教相配当:(一)生灭四谛,为藏教所说,就有为生灭之事,而观四谛之因果为实有生、灭。(二)无生四谛,又作无生灭四谛。为通教所说,就因缘诸法即空无生,而观四谛迷悟之因果,均是空无而无生灭。(三)无量四谛,为别教所说,就界内界外恒沙无量差别,而观一切现象皆由因缘生,具有无量之差别,因而四谛亦有无量之相。(四)无作四谛,圆教所说,就迷悟之当体即实相,而观迷与悟之对立矛盾即非矛盾,而皆为实相。 另法相宗于四谛中之灭谛立有自性灭、二取灭、本性灭等三灭谛;在道谛中立有遍知道、永断道、作证道等三道谛,此系由于灭谛与道谛中各具有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之故。(杂阿含经卷十五、卷十六、中阿含卷七象迹喻经、卷二十五念经、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卷九“十上经”,增一阿含经卷十四、卷四十二、四谛经、转法轮经、旧华严经卷四、卷五、新华严经卷十二“四圣谛品”、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六差别品、五分律卷十五、善见律毗婆沙卷四、集异门足论卷七、品类足论卷七、法蕴足论卷六、杂阿毗昙心论卷八、成实论卷二、中论卷四观四谛品、大智度论卷十一、卷十八、卷四十八、卷九十四、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卷六十七、卷九十五、显扬圣教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至卷十、成唯识论卷九、顺正理论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四谛论、法华经玄赞卷七末、法华经玄义卷二下、中观论疏卷十本、大乘义章卷三本、摩诃止观卷一之三、卷一之四)p1840 FROM:【佛光大辞典】
1、证悟的途径不同
★【佛言:“善男子!菩提有三种:一者、从闻而得,二者、从思惟得,三者、从修而得。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
【学习解说】 佛说:善男子!菩提有三种: 一、从听闻佛说四谛法音声中而得(就是声闻菩提),二、思维十二因缘之理从而悟道(就是缘觉菩提),三、从实修实证中而得(就是诸佛菩提) 声闻行者从听闻佛音声中悟道,所以不能称为佛;辟支佛人从佛的十二因缘中思维中得证,因为少了自己的觉悟,所以只能称为辟支佛; 而如来则是无师自通,不依赖于听闻、思维,都是自己从实修中而证悟一切法性,所以称为佛
2、了知法性不同 ★【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为佛。法性二种:一者、总相,二者、别相。声闻之人,总相知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同知总相,不从闻故,名辟支佛,不名为佛;如来世尊,总相、别相一切觉了,不依闻、思,无师独悟,从修而得,故名为佛。】
【学习解说】
善男子!了知一切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所以称名为佛。法性有二种: 一、总相(总括全体之状态者,称为总相;详见下面词解),二、别相(仅指个别、特殊之状态者,称为别相。详见下面词解)
声闻乘者,只知道法性中的总相,所以不能称为佛,辟支佛也是这样只知法性总相,所以也不能称为佛,唯有如来世尊, 对于法性的总相、别相这一切都已经觉悟,不用通过听闻、思维法义而获证,佛是无师自己觉悟,从自己的实修中而证悟得道,所以名为佛。
3、因缘智不同★【善男子!如来世尊缘智具足,声闻、缘觉虽知四谛,缘智不具,以是义故,不得名佛;如来世尊缘智具足,故得名佛。】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来世尊因为具足缘智,即如来具足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因缘所生,且相互为缘的智慧, 而声闻乘者、缘觉乘者虽然知道四谛(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 但是却不具足缘智,以是因缘故,不能称为佛,如来世尊具足因缘智,所以称为佛
【词解】
【声闻】 闻佛说四谛法之音声而悟道的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缘觉】 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总相别相】 总括全体之状态者,称为总相;仅指个别、特殊之状态者,称为别相。例如,无常、无我等相共通于一切有为法,称为总相;水之湿相即为别相。以观佛为例,观色身全体者为总相观,仅观色身部分者为别相观。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二五·二九三上):“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种相,总相、别相是二相,空故名为相空。问曰:‘何等是总相?何等是别相?’答曰:‘总相者,如无常等;别相者,诸法虽皆无常,而各有别相。如地为坚相,火为热相。’”故知一切万物皆具有总、别二相。举白马为例,“马”为总相,“白”则为其别相。 总相为六相之一。所谓六相即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华严五教章卷四载有关于六相圆融之义(大四五·五○七下):“总相者,一含多德故;别相者,多德非一故。别依止总,满彼总故。”此即华严宗自法界缘起、无尽圆融之立场说明总相、别相。(十住经卷一、六十华严卷二十三、八十华严卷三十四、渐备一切智德经卷一、十地经卷一、十地经论卷三、大乘义章卷三、华严经探玄记卷九、华严金师子章)((参见:六相圆融)1280、“总相观别相观”6489)p6488 FROM:【佛光大辞典】
【因缘智】 指理解一切诸法皆由因缘所生,且相互为缘之智。外道于因缘所生法中误执有自性,而不通达因缘之义,故佛陀为其演说因缘诸法。此基于佛陀之真理教化,而得以了知因缘义之智,称为因缘智。p2303 FROM:【佛光大辞典】
4、在生死流转中声闻缘觉不能触底,而佛一定是触底
★【“善男子!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学习解说】 善男子!就如兔子、马、香象三种动物同时过恒河水,兔子是浮水游过的恒河,不用触及河底, 马可以触到河底或者不用触到河底都可以过恒河,但是香象因为身躯庞大,是一定要触到河底后才能过恒河,
把恒河水比喻为十二因缘生死流转河,那么声闻乘者渡水时,就如兔子过河,匆匆而过,不用触底, 缘觉乘者渡水时,犹如那匹马,或触底或不触底, 而如来过河时,就如香象,是一定会触底的,稳固不可动摇,所以如来名为佛。
5、断除烦恼习气不同
★【声闻、缘觉虽断烦恼,不断习气,如来能拔一切烦恼、习气根原,故名为佛。】
【学习解说】 声闻、缘觉虽然已经断除了烦恼,但是却没有断除习气,如来则能拔一切烦恼,断除一切习气根源,所以名为佛
6、断疑不同
★【善男子!疑有二种:一、烦恼疑,二、无记疑。二乘之人断烦恼疑,不断无记;如来悉断如是二疑,是故名佛。】
【学习解说】 善男子!疑(谓对迷悟因果之理,犹豫而无法决定之精神作用。即对于佛教真理犹豫不决之心)有二种: 一、烦恼疑(迷于理之随眠性的疑结,即对于诸谛理犹怀疑惑,阿罗汉已断除之),二、无记疑(于事犹豫不决之处非处之疑,即对事疑惑,如于夜观树,疑为是人或为非人等,阿罗汉未断除之,然独觉于此则已有成就。) 声闻乘者和缘觉乘者虽然已经断除烦恼疑,但是尚未断除无记疑;而如来则对烦恼疑和无记疑全都断除,所以名为佛
【词解】 【十二因缘】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兹列表说明如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疑】 狐疑不信,是六根本烦恼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疑】 梵语 vicikitsa^,巴利语 vicikiccha^。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谓对迷悟因果之理,犹豫而无法决定之精神作用。即对于佛教真理犹豫不决之心。小乘预流果以上、菩萨初地以上乃能断除之。依俱舍宗,属不定地法,六随眠之一,十随眠之一;依唯识宗,则属六根本烦恼之一。净土门以“疑”与“信”为相对词,而谓去疑心起信心。异部宗轮论述记载,疑有二种:(一)迷于理之随眠性的疑结,即对于诸谛理犹怀疑惑,阿罗汉已断除之。(二)于事犹豫不决之处非处之疑,即对事疑惑,如于夜观树,疑为是人或为非人等,阿罗汉未断除之,然独觉于此则已有成就。一般广泛地包含非烦恼性之疑。故凡怀疑、犹豫不定之心理,皆以网譬喻,而称疑网。此外,疑自、疑师、疑法,总称三疑。(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俱舍论卷四、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六)p5841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