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学习:16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因智慧故行六波罗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果义。
菩萨摩诃萨以坏贪心,坏贪心故能施众生五种之乐,而诸众生得是乐故,名为果义。
菩萨摩诃萨怜愍众生,欲令一切同已受乐,是名内外义。
内外义者有三种,因亦三种、果亦三种:
报因报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
云何名报?报有八种。
何等为八?一者长寿;二者受身完具;三者得上种姓;四者得自在;五者言语微妙;六者得男子身;七者得大力;八者无能胜者。是名为八。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因智慧而行六波罗蜜(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乃至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这名为果义。
菩萨摩诃萨已坏除贪心,因坏贪心的缘故而能布施众生五种之乐,因为诸众生获得这些乐的缘故,名为果义。
菩萨摩诃萨怜愍众生,想要令一切众生同自己一样受乐,这名为内外义。
内外义者有三种,因也有三种、果也有三种:
报因得报果;福因得福果;智因得智果。
什么名为报呢?报有八种。
是哪八种呢?一者长寿;二者受身完具;三者得上种姓;四者得自在;五者言语微妙;六者得男子身;七者得大力;八者无能胜者。这些名为八。
注解: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修集慈心故得长寿,是名因报。
菩萨摩诃萨乐以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施于众生,是故获得具足之身。
菩萨摩诃萨破憍慢心,供养恭敬父母师长有德之人,是故获得上族种姓。
菩萨摩诃萨随法而行破于非法,是故获得自在无碍。
菩萨真实不欺众生,是故获得言语微妙。
菩萨摩诃萨常呵五欲,是故获得男子之身。
菩萨摩诃萨常乐供养佛法僧宝,是故其身获得大力。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因修集慈心的缘故得长寿,这名为因报。
菩萨摩诃萨乐以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布施给众生,所以获得具足之身。
菩萨摩诃萨破除憍慢心,供养恭敬父母、师长、有德之人,所以获得上族种姓。
菩萨摩诃萨随法而行,破于非法,所以获得自在无碍。
菩萨真实不欺众生,所以获得言语微妙。
菩萨摩诃萨常呵五欲(色声香味触也,能起人贪欲之心,故称欲),所以获得男子之身。
菩萨摩诃萨常乐供养佛、法、僧三宝,所以其身获得大力。
注解:
【五欲】:(名数)色声香味触也,能起人贪欲之心,故称欲。释氏要览下曰:“五欲谓色声香味触也。智论云:五欲名华箭,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常能教化一切众生供养三宝,是故能得无能胜者,是名果报。
不害众生,命得增长,是名报因。
乐以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施于众生,是故菩萨得具足身。
能破众生所有憍慢,故得上姓。
能除众生贫穷困苦,故得自在。
能坏众生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故得妙语。
赞叹男身呵责女身,以是二因得生人中受男子身。
又复远离非法欲故,得男子身。
菩萨摩诃萨以清净食施于众生,见危惧者能为救解,是故其身获得大力。
受持正法读诵解说,是故能得无能胜者。
是为报有八种。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常能教化一切众生供养三宝,所以能得无能胜者,这名为果报。
因不害众生,寿命能得增长,这名为报因。
因乐以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布施于众生,所以菩萨得具足(具备满足也)身。
因能破众生所有憍慢,所以得上姓。
因能除众生贫穷困苦,所以得自在。
因能坏众生妄语(说虚假不真实的话)、两舌(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恶口(以恶毒的话骂人)、无义语(没有意义的言语),所以得妙语。
因赞叹男身呵责女身,由这二种因而得生人中受男子身。
因又远离非法欲,而得男子身。
因菩萨摩诃萨以清净食布施于众生,见危惧者能为救解,所以其身获得大力。
因受持正法,读诵、解说,所以能得无能胜者。
这些为报有八种。
注解:
【具足】:(杂语)具备满足也。金刚经曰:“如来具足五眼。”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法华经曰:“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妄语】:说虚假不真实的话。妄语有大妄语和小妄语的分别,大妄语是未得圣道而说我已得圣道,或者说我有功夫受天龙神鬼的供养等等;小妄语就是一切不真实的说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两舌】: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为十恶业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恶口】:以恶毒的话骂人。十恶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义语】:没有意义的言语。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如是八种,因三事故而得增长。
何等为三?一者心净;二者庄严净;三者福田净。
菩萨摩诃萨至心专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心净。
供养同学同法同师,是名心净。
若见若闻同学同法,心生欢喜,是名心净。
修集菩提助道之事,常乐受持书写读诵菩提法藏,复以此法转化众生;若有不受,心不忧悔亦不休息,是名庄严净。
以此二净名福田净。
▪[末学解说]▪
像这样的八种报,因三种事而得增长。
是哪三种呢?一者心净;二者庄严净;三者福田净。
菩萨摩诃萨至心专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这名为心净。
供养同学、同法(同行法者)、同师,这名为心净。
若见、若闻同学同法,心生欢喜,这名为心净。
修集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助道之事,常乐受持书写、读诵菩提法藏,又能以此法转而教化众生;若有不受,心不忧悔也不休息,这名为庄严净。
以这二种净名为福田(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中下种,必能获得福慧之善报,故名“福田”)净。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同法】:(杂语)同行法者。行持钞下四曰:“同法义重。”【又】(术语)因明之例语,同喻上有宗与因二种之同义,对于宗之同边,谓之同品,对于因之同边,谓之同法,例如立无常之宗,同喻之瓶上无常之义名同品,所作之义名同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福田】: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中下种,必能获得福慧之善报,故名“福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云何菩萨报果?菩萨长寿名为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长寿?菩萨得是寿命长故,经无量世修集善法为自利利他,是故菩萨求于长寿,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身具足?菩萨得是身具足故,众生乐见爱敬欢喜,以欢喜故易得受化,是故菩萨求具足身,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上种姓?上种姓故常为众生之所恭敬,以恭敬故信受其语,或为姓故、或为利故、或为畏故复受其语,是故菩萨求上种姓,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自在?得自在故则能教化无量众生,具足成就檀波罗蜜,是故菩萨求于自在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微妙语?妙语者,菩萨所出言辞众生乐闻,同法同义同行同师,常能教化令其调伏,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男子身?男子之身乃是一切善法之器,堪忍众苦能观法界,于四众中无所畏难,于时于义能疾了知,随有所至无所罣碍,是故菩萨求男子身,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大力?菩萨成就是大力者,则能修行一切善法,能懃精进救拔众生烦恼诸苦,是故菩萨求于大力,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无胜?菩萨若得是无胜者,则能惠施一切众生所须之物,以是因缘能令众生乐见闻法信受其语,是故菩萨求于无胜,是名报果。
是八报果菩萨具者,则能长养无上佛法、利益众生,则见佛道如观掌中菴摩勒果。
▪[末学解说]▪
什么是菩萨报果呢?菩萨长寿名为报果(谓由宿世善恶为因,感报今世之果也。如往世作诸善业之因,则感今世富乐之果;作诸恶业之因,则感贫苦之果,是名报果)。
菩萨为什么要求长寿呢?菩萨得寿命长,是为了经无量世修集善法自利利他,所以菩萨求于长寿,这名为报果。
菩萨为什么要求身具足呢?菩萨得身具足,是为了令众生乐见、爱敬、欢喜,因欢喜的缘故而容易接受教化,所以菩萨求具足身,这名为报果。
菩萨为什么要求上种姓呢?因具上种姓的缘故而能常为众生之所恭敬,因众生恭敬的缘故而能信受其语,或为姓的缘故、或为利的缘故、或为畏的缘故接受其语,所以菩萨求上种姓,这名为报果。
菩萨为什么要求自在呢?因得自在的缘故能够教化无量众生,具足成就檀波罗蜜(檀为檀那之略,译曰布施或施主。以财或法施与人也),所以菩萨求自在,这名为报果。
菩萨为什么要求微妙语呢?妙语者,菩萨所说出的言辞能够被众生乐闻,同法、同义、同行、同师,常能教化令其调伏,这名为报果。
菩萨为什么要求男子身呢?男子之身乃是一切善法之器,堪忍众苦能观法界,在四众中无所畏难,于时于义能快速了知,随有所至无所罣碍,所以菩萨求男子身,这名为报果。
菩萨为什么要求大力呢?菩萨成就大力者,则能修行一切善法,能勤精进救拔众生烦恼诸苦,所以菩萨求大力,这名为报果。
菩萨为什么要求无胜呢?菩萨如果得此无胜者,则能惠施一切众生所须之物,因为这个缘因而能令众生乐见闻法,信受其语,所以菩萨求无胜,这名为报果。
这八种报果,菩萨具者,则能长养无上佛法、利益众生,则能见佛道如同观掌中的菴摩勒果。
注解:
【报果】:谓由宿世善恶为因,感报今世之果也。如往世作诸善业之因,则感今世富乐之果;作诸恶业之因,则感贫苦之果,是名报果。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檀波罗蜜】:(术语)Da%napa%ramita%,六波罗蜜之一。又十波罗蜜之一。檀为檀那之略,译曰布施或施主。以财或法施与人也。波罗蜜,译曰度,或到彼岸。谓度生死海而到涅槃彼岸之行法也。布施即其行法之一。【又】(菩萨)胎藏界虚空藏院中央左第一位之尊也。密号曰普施金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庵摩罗】:(植物)A^mra,一作庵罗,庵没罗。果名。新称阿末罗,阿摩洛迦,庵摩洛迦等。旧称庵摩罗,阿摩勒,庵摩勒等。译曰无垢清净。谓如林檎。汉字之使用混乱。A^mra相当于庵罗,庵没罗,Amara译曰天果,Amala译曰无垢,通用阿摩罗,庵摩罗等。汉名混用之而不分明。西域记八曰:“阿摩落迦。印度药果之名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阿摩勒果,此云无垢。涅槃经作呵梨勒,讹也。”维摩经弟子品肇注曰:“庵摩勒果,形似槟榔,食之除风冷。”有部毗那耶杂事一曰:“余甘子,出广州,堪沐发,西方名庵摩洛迦果也。”梵语杂名九曰:“阿摩楞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