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7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学习思维楞严经(第十卷)

[复制链接]

232

主题

734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770

[精进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8-29 21:4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9-3 10:37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68】 (用时  2 小时 30 分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河山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阿难,那些善男,通过修习三摩提,想阴已经除尽者,这样的人能够于平常消除灭尽梦想,醒着和睡着都是一样的,本觉自性,光明清净,如同晴朗的天空。不再有粗重的前尘影事(世界一切事物,虚幻如影,并非真实),所以观诸世间的大地河山,如同明镜照物般清晰,来去自由自在无所挂碍不留痕迹,只是虚照虚应,全无留下陈旧习气。所有的坏脾气、臭习气,都洗涤得一干二净了,唯一只有识精真体,这便是第八识。一切生灭现象的根元从此披露,这时已能看见十二类众生的生灭,虽然还没有通达这十二类众生各各受命的来龙去脉,但已见到共同的生灭根基,如同野马般浮游的云气,闪烁变化,扰乱清虚的湛澄,成为浮动的根尘,流转变迁的枢穴,这就名为行阴区宇;如果这清扰熠熠的性体,能够归到平静无波的识海,就可以清澄除尽原先的宿业陈习。犹如波翻动的波澜化为澄湛的止水,名为行阴尽,这样的人则能够超越众生浊。再回观行阴的由来,方知是以幽微隐秘的妄想为根本。

阿难,你应当要知道,这个得正知正定的修行人,(想阴已破,行阴现前)能够凝聚光明正直其心,所以魔不能侵扰,这时方可以精研穷究十二类众生的生灭根本,对每一类众生受生的根元,都已清清楚楚地显露出来。再观察行阴的幽隐轻清,行者在这圆扰动元之中,生起邪见,妄计为诸行之本、生灭之元,而不知有个不动不灭的真如自性。因此忘失本修因,而堕入外道所执的二种无因论。一种是,此人见本无因。为什么呢?这修行人已破尽生机,而能乘于眼根之八百功德,观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行迁流,湾转循环,在这里死去,又在那里出生。但只能见到众生各自轮回,在随业行而迁流,轮转于八万劫中。而在八万劫以外,他就完全不知道了。便作出这样的邪解:‘这世间的十方众生,於八万劫以来,都是无因而自有。’由此偏见计度,就亡失了正遍知觉,堕落外道的无因论,迷惑了菩提真性。第二种是,此人见末无因。为什么呢?这修定的人既见众生于八万劫前,本无因自有,认为是自然,因此妄想计度,认为人自然生人,鸟自然生鸟,乌鸦从来就是黑的,鸿鹄从来就是白的,人和天人本来就是站立的,畜生本来就是横行的,白不是洗成的,黑不是染造的,一切都是自然如此,从八万劫以来,没有改变与移易。所以现今所显现之形,今后所生也还是此形,这是同样的道理 。那么,十二类众生,没有从菩提性生,又如何能够有成菩提道果的事呢?当知今日的一切物象,都是无因自有。由于这种邪知妄计,致丧失正遍知,而堕落外道邪见中,迷惑菩提正觉自性,这就是第一种外道创立的无因论。

阿难,这些在三摩地中修定的种种善男子,能够凝聚光明正直其心,所以魔不能侵扰,于是他欲穷众生生灭根元,观察行阴幽微清扰之状,而不见其微细迁流的相,遂生起邪见,以为是圆遍常住,这样的人会堕入外道四种遍常的邪论。第一种是,此人穷究内心外境的本元之性,于心境二处,所见不远,只能见二万劫内,皆是无因自有,就以为十方的众生,生生死死,皆是循环相续,人死还为人,畜死还为畜,不会散失其类,由此妄计生类是恒常不灭。第二种是,此人穷究四大(地水火风)之本源,却见四大的体性,本来常住,就依此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所有众生的生灭,皆依四大和合而成。而四大之本性既周遍而恒常,不曾散失,由此妄计之为恒常不变。第三种是,此人穷究六根中所具的六识,和恒审思量之七识(末那识),执受根身器界种子之八识(阿赖耶识),以为这八识的心,七识的意,和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等的生灭根源,其性恒常不变。但他因为修习心意识的观法,能够知道八万劫内,一切众生死此生彼,辗转循环,并未曾散失,就认为心意识是常住不散,穷不失性的,由此妄计之为恒常不变。第四种是,此人既穷尽想因的元由,当然没有再生的道理。流止运转的生灭想心,已由定力而永远灭除。末那不生不灭的理体,自然属于行阴,殊不知这只是行阴第七识的我执种子,正在很微细地迁流中,并不是真的不生不灭,因为生了这种妄计,就以为行阴是恒常不灭。由此妄计“真常”,亡失了正遍知觉,堕落在外道中,迷惑了菩提正觉自性,这就是第二种外道所创立的圆常论。

还有在三摩地中修行的种种善男子,能够坚固凝聚定力,正直其心,所以魔不能侵扰,因欲穷究十二类众生的生灭本元,观察行阴幽微轻清,常扰动元之相。在自己和他人之中而妄起计度,致堕入四种颠倒邪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第一种是,这个修定人以为行阴便是妙明真心,周遍十方法界,澄澄湛湛,认为这是最胜究竟之神我(个人之精神本体),执着“我”周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在“我”心中自生自死,那么我的心性,名之为常,那些生灭者,则是真无常性。第二种是,此人不观自心,只观察十方世界的无数国土,观见到历劫而坏之处,认为是究竟的无常种性,见劫不坏时,是究竟真常。第三种是,此人不观其他,只个别观察自心,见自己心性精细微密,犹如微尘能于刹那间,流转十方而无迁移变易,就认心为身主,能使身有生灭,叫做我性常。而一切有生死的身体,是从我性流出,故没有常性,叫做无常。第四种是,人于想阴已尽时,见行阴之相迁流不息,便妄认常流之性为常,而色受想等三阴,现在既已灭尽,当然是无常(实则行阴只是第七识的种子,迁流不息正是无常。现在反计无常为真常,所以佛斥之为颠倒论)。由于这种虚妄计度,一分常、一分无常,成为四种颠倒妄执,而堕落外道邪见,迷惑菩提真性,断灭成佛种子。这就是第三种外道,立一分常、一分无常论。

还有在三摩地中修行的种种善男子,能够坚固凝聚定力,正直其心,所以魔不能侵扰,他才可以穷究二十类众生的生灭根本,观察行阴幽清,常扰动元的相状,而生出计度心,妄计四种分位。第一种是,这修定人以为行阴是十二类众生生灭之根元。所以现在见到迁流业用,循环不息,以为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就是有边。现在心则相续不断,便是无边(既假众缘之和合而生,原无自性,既无自性,则不得谓法体为有,是名无边)。第二种是,修定人在定中,只能见八万劫内的众生,生灭不息。八万劫前的事,则寂然无所见,便妄执无见闻处为无边,有众生处为有边。第三种是,此人以妄念而推度“我”周遍了知,获得无边(广大到没有边际)之性,其他一切众生,虽然显现在我所知性之中,但彼究竟不能知道我的知性,遂认为那些众生不能得到无边之性,只可叫做有边的心性。第四种是,此人欲穷究行阴,将其所观见到的,以心路筹量计度,对一切众生的一身之中,以妄念而推度全部都是半生半灭,则世界所有的一切,皆是一半为有边(有之边际。论有无之理时之语也。世间一切之事物,必假众缘之和合而生,和合之力,能呈一个之作用,是名有边),一半为无边(既假众缘之和合而生,原无自性,既无自性,则不得谓法体为有,是名无边)。由于这种妄计有边无边,致堕落外道邪见,迷惑菩提真性,这是第四种外道所立的有边无边论。

还有在三摩地中修行的种种善男子,能够坚固凝聚定力,正直其心,所以魔不能侵扰,这人一心欲穷究十二类众生生灭变化的根本,当观察行阴扰动元性时,因他妄生计较之心念,便堕入外道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执性,虚妄戏论。第一种是,修定人观察行阴为一切变化根元,见到迁流之处,名之为变,见到相续之处,名之为恒;见到所见之处,名之为生,不见所见之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其性不断之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间所离之处,名之为减;见到各各众生的生处,名之为有,见到各各众生的亡处,名之为无。虽然都是依行阴之理而观察,但因用心不同,所见有别,因此没有正知正见。若遇到有欲求佛法修行的人,来问佛教义理,回答说:‘我现在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在任何时候,他的话语都是混乱不清的,使得别人弄不清他到底说的是什麽。第二种是,修定人细心观察行阴当前的心,见到行阴生住二相都灭时,便以为一切都无。既无所见,认为已证一切法皆无之理。假使有人来问法,他只答一个“无”字,除此因外,不再说其它。第三种是,修定人细心观察行阴当前的心,各各生处,便以为有生相必有灭相,有灭亦必有生,遂认为已证知一切法皆有之理。假使有人来问法,只答一个“是”字,除此之外,不说别的。第四种是,修定人观察行阴,有、无都观见,因其境纷乱的缘故,所以其心也昏乱,如有人来问法,只好答亦有,就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理可据,无义可凭,因而无法应别人的穷追诘问。由于这种矫乱虚无的计度,便堕入外道之邪见中,迷惑菩提真性。这就是第五种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的遍计虚论。

相关注解:
【前尘】:(术语)妄心前现之六尘境也。楞严经一曰:“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影事】:(术语)世界一切事物,虚幻如影,并非真实,故曰前尘影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究竟】:梵语 uttara,巴利语同。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胜鬘经一乘章、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十住毗婆沙论卷三)FROM:【佛光大辞典】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心】:(术语)正直之心,离谄曲也。无量寿经下曰:“正心正意斋戒清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元】:(术语)谓十方众生知觉冥通而打成一片之处也。楞严经十曰:“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泊-白+曶],能入圆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计度】:(术语)以意识之作用,思量分别种种事物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无因生论】:(参见:无因生论)FROM:【佛光大辞典】
【无因生论】:即主张世间为无因之见解。为印度古代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中,依前际(过去)而起之分别见解。有两大类,故又称二种无因生论、二无因生论。即:(一)先生于无想天,命终后又转生人间,此类人虽有宿世通,能忆知彼出于无想天及其后之情形,但却不能忆知彼生于无想天以前之所有情形,遂妄以为其本时乃无因而生,诸法亦无因而生。(二)自以捷疾智分别观察,虚妄推求,而以为世间无因,一切皆自然而有。相当于外道十六宗之中,诸法无因宗之见解。(长阿含卷十四梵动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九九、中观论疏卷十末)((参见:六十二见)1241)FROM:【佛光大辞典】
【四大】:(名数)俱舍论所说,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末那识】:(术语)唯识论所说八识中第七识,以由第八识为所依,以第八识之见分为所缘而生之识也。末那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此识常缘第八识之见分思量,我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执之根本也。然则第六识名为意识,有何分别?彼为依此末那即意而生之识,故曰意识。即依主释也。此末那即第七识,故云末那识(即意识)是持业释也。唯识论四曰:“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此名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同述记四末曰:“末那是意。”梵Manas。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执受】:(术语)众生以身内之五根五境为非执受之法,执受者,执为摄之义、持之义,受为领之义、觉之义也,摄为自体,持使不坏。又共安危能生苦乐等之觉解,名为执受。唯识述记二本曰:“言执受义者。执者,是摄义持义。受是领义、觉义。摄为自体,持令不坏,安危共同而领受之能生觉受,名为执受。”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心意识】:指心、意、识三者。心为梵语 citta 之意译,音译作质多,即集起之义。意为梵语 manas 之意译,音译作末那,即思量之义。识为梵语 vijn~a^na 之意译,音译作毗若南,即了别之义。大略言之,心是主体意与识是心作用之两面。有关此词之语意,大小乘论典有种种不同之说法。
 据俱舍宗,心、意、识三者为六识之异名,其体实为同一。即心(心王)能集起各种精神作用或业,故称为心;心能思惟量度,故称为意;心能了知识别,故称为识。或谓心有种种差别(从梵语 citta 所导出之种种义)之义、意有起识所依止(所依止)之义、识有依托于意而起(能依止)之义。
 据大乘之解释,心、意、识三者各别。唯识宗主张第八阿赖耶识能积集种子,故称为心;第七末那识能思量起我执,故称为意;前六识能认识对象,故称为识。据大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为心,五意为意,六识为识;其所异于唯识等说者,以意有五种别名,其余说法均同。此外,佛性论卷三分别以六识心配于心,阿陀那识配于意,阿赖耶识配于识,亦异前述诸说。(入楞伽经卷七、解深密经卷二、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二、俱舍论卷四、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二、成唯识论卷五、成实论卷五)FROM:【佛光大辞典】
【计度】:(术语)以意识之作用,思量分别种种事物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究竟】:(术语)梵字Uttara之译,事理之至极也。三藏法数六曰:“究竟犹至极之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神我】:梵语 purus!a。意即“人”,指个人之精神本体。又作神我谛、我知者。或单称“神”、“我”。印度数论学派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二十五。即执“我”为“常住独存,受用诸法之实我”。盖数论于自性等立二十五谛,而以其中最初之自性谛(梵 prakr!ti)为本性,中间二十三谛为变异,第二十五神我谛则非本性亦非变异,其体乃实有常住、清净独存,常为其余之二十四谛所围绕。为根本质料因之根本原质(即自性)若与神我结合,则由根本原质展开现象世界。而于根本原质兴神我结合时,神我会受物质之系缚;然在解脱之时,神我则脱离根本原质,单独存在,而成为本来纯粹而清净者。
 依数论派之学说,神我之存在,可由五种情形证明之:(一)为他积聚(梵 sam!gha^tapara^rthatva^t)故,凡世间可见之一切聚集皆非为自身而存在,例如床席,其性质之存在非为自身,乃供他人受用而积聚为物者。(二)异于三德(梵 triguN!a^diviparyaya^t)故,三德系指喜、忧、闇三者。神我以外之二十四谛不离三德,乃为盲目者;神我则能知见其自性,异于三德,而为常住之我。(三)依(梵 adhis!t!ha^na^t,又称支配)故,若依神我,则此身有作用;若不依之,则此身亦无作用。神我能支配物质性之身体,其余二十四谛则必须依于神我始成意义,故神我乃为实存者。(四)有食者(梵 bhoktr!bhava^t)故,其余二十四谛犹如食物,神我则如食者;有食物则必有食者以感受吟味其滋味。(五)为独存而努力(梵 kaivalya^rtham pravr!tteh!)故,如无神我,则吾人种种努力(例如为求解脱之努力)终归无效,因果报应亦失其意义,故知神我必然实存于吾人之内。佛教反对上述之说,谓神我乃“离蕴”之我,而以“诸法无我”之主张评破妄执神我之诸论说。(金七十论卷上、百论卷上破神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FROM:【佛光大辞典】
【劫】: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阴】: 1、荫覆之义。指色声等之有为法荫覆真理。 2、积聚之义,谓色声等之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行阴】:五蕴中之行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乃构成人身的五大要素。
  一、色,是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它包括了五根、五境,及法外所摄色;
  二、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根境相触,而生起苦、乐、舍(非苦非乐)等感受的心理作用;
  三、想,就是想像,依受而生起对事物的想像,或作取舍迎拒的抉择;
  四、行,就是意志和行为,依想像取舍而生起善恶行为的心理;
  五、识,就是了别与认识,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因上述五者,是积集而生起的,所以叫做“五蕴”。又能把人的真性盖覆,使人迷惑颠倒,造作诸业,故又名为“五阴”。又色蕴是属于物质,叫做“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叫做“心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计】:(术语)常曰计度,以妄念而推度道理也。俱舍论十九曰:“计我我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分位】:分,指时分;位,指地位。谓于事物或生变化之时分与地位。为显假立法之词。如波为水之鼓动分位,故波为假立于水之分位者,离水则波无实法。百法中之二十四不相应法为假立于色与心或心所三法或生变化之分位者,故为无别体性。(顺正理论卷二十七)FROM:【佛光大辞典】
【无边】:广大到没有边际。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边】:(术语)有之边际。论有无之理时之语也。世间一切之事物,必假众缘之和合而生,和合之力,能呈一个之作用,是名有边。既假众缘之和合而生,原无自性,既无自性,则不得谓法体为有,是名无边。见三藏法数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知见】: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FROM:【佛光大辞典】
【别见】:(术语)无明违一法界之理而隔能所曰别见。真言宗所言无始之间隔是也。别教之菩萨入初地始断其一分。四教仪集注下曰:“初地断无明别见,发真中道,故云见道。(中略)两教三乘,别教地前,未见中道,未断别见,皆名邪见人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34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770

[精进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1-8-30 17:07: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8-30 18:53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69】 (用时  2 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惑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
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㜸,保持覆护消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还有在三摩地中修行的种种善男子,能够坚固凝聚定力,正直其心所以魔不能侵扰他想要研习穷尽生死的类别根本,观察行阴幽清常扰动元,像水波浪,迁流不息,就生出计度,这样的人会堕入死后有相论,这是违背正理,依颠倒心而发出的颠倒论。或这自己固守身形,认为四大之色,皆是我身;或者观见我性圆融,遍含十方国土,妄计我性广大,无我则色无由立,我大色小。故说我有色;或者彼前缘,随我回转往复,运用使作,色虽非我,但为我所用,故说色属于我;或见我于行阴中迁流相续,行阴相续,我亦相续,色大我小,故说我在色里面。总之,皆妄自计度,认为死后有相,像这样循环而有十六种相状。从此迷惑而以妄念推度,菩提永远是菩提,烦恼永远是烦恼,两者是并驱,不相违背,不相抵触。由此妄计身后有相,所以堕落外道的邪见,迷惑菩提真性。这是第六种外道,创立五阴中,死后有相,依颠倒不正之心,而发出颠倒之论。

还有在三摩地中修行的种种善男子,能够坚固凝聚定力,正直其心,所以魔不能侵扰因欲穷究众生之生灭根元,观察行阴常扰动元,已经除灭的色、受、想这前蕴之中生起思量分别,以为死后必归断灭,这样的人会堕入死后无相,这是违背正理,依颠倒心而发出颠倒之论。行者在定中,见到四大之色阴消灭,则身形就无所依附。观察想阴消灭,则识心无所连系;了想到受阴亦灭,那么色想二阴亦完全没有连缀;当色、受、想三阴消散时,纵有生灭之行阴,若无受想二阴,就没有知觉,那麽,则与草木相同。现在身中四阴,尚且无相可得,何况死后,哪里还有诸相呢?因此而勘校推测,死后一定无相。这像这样循环推究,有八种无相,从此迷惑而以妄念推度,涅槃因果一切都是虚无的,徒有虚名而无实质,究竟终归于断灭。由此妄自计度死后无相,就堕落外道的邪见,迷惑菩提真性。这是第七种外道,创立五阴中死后无相,依颠倒不正之心,而发出颠倒之论。

还有在三摩地中修行的种种善男子,能够坚固凝聚定力,正直其心,所以魔不能侵扰,所以能欲穷究众生之生灭根元,观察行阴幽清常扰动元这时行阴未灭,但色受想三阴已灭,于未灭者妄计为有,而于已灭者妄计为无,自体相破,这样的人会堕入死後俱非,生起颠倒的谬论。色受想三阴原先是有,但以定力破之,便成非有。等到三阴尽,行阴显现,又可以看见行阴幽隐而迁流不息,所以说不无。像这样循环穷尽阴界(五阴和十八界),成为八俱非相(从色蕴到行蕴,从生前到死後,生前四蕴,已有四个俱非,死後四蕴,还有四个俱非),随便举出一阴,做所缘之境,都说是死后非有相、非无相。又以妄念而推度诸行,观行阴之性,迁变虚讹,没有实在,因此心中就生出邪知邪见的妄悟,以为所有一切法,都是有无俱非,就有非有,说无非无,有无虚实,失却把握。由此妄计生前非有非无,死后俱非,将来昏懵,无理可说,无言可道,就堕落外道邪见,迷惑菩提真性。这是第八种外道,创立五阴中死后俱非,依颠倒心,而发出之颠倒谬论。

还有在三摩地中修行的种种善男子,能够坚固凝聚定力,正直其心,所以魔不能侵扰所以能欲穷究众生之生灭根元,观察行阴幽清常扰动元时,后后无之中生起妄生计度以为生人天七处(七处即人间、欲界、四禅和无色界等),死后亦皆断灭,故堕入外道七断灭论。或者以妄念而推度依身而住,身死则灭;或者以欲为生因,欲尽则灭;或者以厌苦为生因,苦尽则灭;或者以欣乐为生因,极乐则灭;或者以极乐报形,极余则灭,像这样循环推测,穷尽七趣边际,现报已灭,灭已则转受他报,不再有此报,这样此报则成断灭。由此妄自计度,死后必归断灭,就堕落外道邪见之中,迷失菩提真性。这是第九种外道,创立五阴中死后断灭,由颠倒心而发出颠倒的邪论。

还有在三摩地中修行的种种善男子,能够坚固凝聚定力,正直其心,所以魔不能侵扰所以能欲穷究众生之生灭根元,见行阴幽清常扰动元,后后有之中生起妄生计度这人就堕入外道的五种涅槃论。或者以欲界为为转生死成涅槃之处,能观见六欲天界光明清净,心生欢喜爱慕,认为这就是涅槃真境;或者以初禅天,离生喜乐地,苦恼不逼为现在涅槃;或者以二禅天,定生喜乐地,忧愁不逼为现在涅槃;或者以三禅离喜妙乐地,极之喜悦,得大随顺为现在涅槃。或者以四禅舍念清净地,苦乐双亡,不受轮回生灭为现在涅槃。将有漏天,误解做无漏涅槃,还以为是最安稳之处,最清净之所依地。这样循环观察,妄执五处是无上的究竟极果。由此妄计现在五处都是涅槃,都可以享受寂灭之快乐,不乐待将来,遂堕落外道邪见,迷惑菩提真性。这就是第十种外道,创立五阴中五现涅槃,从颠倒心发出颠倒谬论。

阿难,像这样十种禅那(禅定、静虑、思惟修等,即住心一境以静息念虑和思惟真理)之狂解,都是行阴中妄念正念间杂而起交互,因此才出现了这样的邪悟。众生顽愚迷昧,不能自己忖量,分辨思维,逢到这些景象现前时,把迷妄当作悟解,认为已经证果,已经登圣位,造成大妄语,从而堕入无间地狱。你们必须在我灭度后,将如来这些话,转告末法时代的众生,使他们能普遍觉察,彻底明白这些道理。不要让其心魔作怪,而造作下深重的孽障,你们要一直保护众生,护持他们的道业,消除他们的邪见,教导其身心能够开发觉知真正的法义,在修行无上觉道中,不走迂曲歧路,不要因心中祈求速证,以致得到很少的进步便满足不前。要做个大觉的法王,标榜清净规范,作为成佛的指南。

相关注解:
【无尽】:(术语)无为法离生灭之相,故为无尽,又有为法之缘起,一多相即,故为无尽。无为法之无尽,权教所谈,有为法之无尽,实教所谈,华严宗盛谈此义。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何谓无尽?谓无为法。”注曰:“肇曰:有为法有三相,故有尽。无为法无三相,故无尽。”大日经疏十四曰:“无尽者,即是无相别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没有穷尽。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计度】:(术语)以意识之作用,思量分别种种事物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计】:(术语)常曰计度,以妄念而推度道理也。俱舍论十九曰:“计我我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毕竟】:梵语 atyanta。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卷四十、注维摩经卷十、往生论注卷下)FROM:【佛光大辞典】
【计】:(术语)常曰计度,以妄念而推度道理也。俱舍论十九曰:“计我我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究竟】:(术语)梵字Uttara之译,事理之至极也。三藏法数六曰:“究竟犹至极之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断灭】:指人死之后不复再生的邪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计】:(术语)常曰计度,以妄念而推度道理也。俱舍论十九曰:“计我我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阴界】:五阴和十八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计】:(术语)常曰计度,以妄念而推度道理也。俱舍论十九曰:“计我我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转依】:(术语)谓菩提涅槃之二果也。转者,转舍转得之义,依者所依之义,指第八识,第八识为依他起性之法,此中藏烦恼所知二障之种子,并无漏智(即菩提)之种子,且第八识之实性,即圆成实性之涅槃也。此中二障之种子为所转舍之法,菩提与涅槃为所转得之法。如此则第八识为所转舍二障与所转得二果之所依,故名。因之今修圣道,转舍其第八识中烦恼障之种子,而转得其实性之涅槃。又转舍第八识中所知障之种子,而转得其中无漏之真智(即菩提)谓之转依。所得之菩提涅槃,谓为二转依之妙果。唯识论九曰:“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见百法问答钞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禅那】:华译为禅定、静虑、思惟修等,即住心一境以静息念虑和思惟真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开觉】:开发觉知之意,亦即开发自己本具之佛性,以证悟法之本源。(八十华严经卷六)FROM:【佛光大辞典】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34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770

[精进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1-8-31 17:20:49 | 只看该作者
品读学习楞严经 【70】 (用时  2 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堕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沈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㳷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五计着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阿难!还有那些修习三摩地者,行阴已破尽,种种世间性,清幽扰动的相状,就会忽然消灭。忽然分解沉切细微之法度,补特伽罗(众生)酬还业报,深脉感应(众生有善根感动之机缘,佛应之而来,称为感应)悬绝。在涅槃天(即众生不生不灭之真如佛性)将要发大明悟,如同鸡在看到东方已有精亮之色后将要鸣叫一样,六根此时虚明寂静,不再随著六尘境界驰骋流逸,内根外尘打成一片,湛然光明,内不见根,外不见尘,已达入无所入。这时识精自然显露,所以就明白十二类众生,各自受命的元由。观察执持唯一识精元明,本元清净,没有行阴生灭业因,故不再牵引受生,互相感召之果报。唯见十方世界同一识性,真精妙色,不再沉坠,真妄和合之幽秘识阴,已不再沉隐而得显现,这名为识阴区宇;

若于十二类众生,业果不再互相感召受生,而得到同是一个识体,消灭六根门户的局限,使成为一圆融清净宝觉,则开合成就,一根能为诸根用,见闻相互通用,六根有如邻舍相通,可以互相使用,了无障碍。十方世界和自己身心,如同吠琉璃,内外都是明彻的,名为识阴尽,这样的人能够超越命浊(烦恼与邪见为浊之本体;寿命短缩即为其所招致之结果,故称命浊)。反观识阴的来由,是因为罔象虚无,颠倒妄想并作为其根本。

“阿难,应当要知道,这修圆通正定的善男子,穷尽种种行阴幽清常扰之动相,已趋澄静,至识阴显现,返本还元,生灭之心到此尽灭,而对于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其精真妙觉尚未圆满成熟。虽能使自身的六根隔碍消溶,自由开合互相为用,还能与十方各类众生,同一见闻觉知。觉知既然相通吻合,就能证入圆妙觉元之识阴性体。如果以所入的圆元,妄立为真常的实境,安稳的归依处,便生出狂胜的见解,这样的人则会堕入因所因执,就与娑毗迦罗(外道名)所执的冥谛(见下方注解)为究竟归依处一样,成为他们的伴侣,从而迷惑了佛菩提真性,亡失了佛菩提知见。这名为第一立所得心,其成就所归之果,远远违背圆通,背离涅槃境界,生成外道种。

阿难,又修圆通之善男子,已破行阴生灭迁流之相,于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如果于行破识显时,妄执识阴揽为自体,认为穷尽虚空界十二类众生,都是由我身中识体流出,便生出这种狂胜邪解,那么,这样的人则堕入能非能执,如摩酝首罗会现无边身,成为大自在天的伴侣,从而迷惑了佛菩提真性,亡失了佛菩提知见。这名为第二立能为因心,十方众生为所生,成为事相的实果,亡失本修,远远违背圆通,背离涅盘境界,生成大慢天,我遍圆外道种。

又修圆通的善男子,已灭尽行阴生灭迁流之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如果行破识现时,执识阴为究竟安稳之归依处,自疑身心是从识阴中流出,十方虚空也都是由此处生起,随即妄执此处为宣流之处,作为真常之身,既不生也不灭。现在识阴尚未破尽,尚在生灭中,而早计为真常。不但迷惑不生不灭的真心,亦不明生灭的妄性。反安住沉迷于这妄境,生出狂胜邪解。那么,这样的人则堕入识阴为常,我及众生为非常的邪执中,成为自在天(即欲界天)波旬魔王之伴侣,从而迷惑了佛菩提真性,亡失了菩提知见。这名为第三立因依心,把生灭之识,认作真常身之虚妄果,故成妄计果,流入邪见。远远违背圆通,背离涅盘境界,生成倒圆种。

修圆通的善男子,已破行阴生灭迁流之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如果所知的识阴,见其性是广大周遍,於是因知立解,计度十方草木,都是有情,与人没有差别,草木为人,人死後还成十方草树,不分有情无情,皆属有知,如是生出狂胜邪解,那么,这样的人则堕入知无知执,和婆吒、霰尼,这两种外道都执一切有情无情,皆有知觉,成了他们的伴侣,从而迷惑了佛菩提真性,亡失了菩提知见,这叫做第四计圆知心,成为虚无错谬之果,远远违背了圆通法门,背离了涅盘境界,生成颠倒知见之种类。

又有善男子,修圆通的善男子,已灭尽行阴生灭迁流之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识精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如果对于六根圆融互用之中,已获得顺随,便以为这圆融是造化之理,就妄执一切万象,莫不由四大产生,认四大为常住不变,而求火的光亮明朗,乐水的清凉纯净,爱风的周遍流动,观尘即大地的成就,各各崇事(崇,尊尚;事,供养),以这些群尘为产生万物的根元,而妄作常住解。那么,这样的人则堕入生无生执,就和迦叶婆和婆罗门,以及那些勤身役事,事火崇水,求出生死的外道,成为其伴侣,从而迷惑了佛菩提真性,亡失了佛菩提知见,这叫做第五计着崇事,迷失真如之性,妄立四大无知之群尘,作为出生死之正因,而冀求能生真常之乐果,错乱修习,因而远远违背了圆通法门,背离涅盘境界,生于颠倒造化的外道种族。

相关注解:
【禅那】:华译为禅定、静虑、思惟修等,即住心一境以静息念虑和思惟真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开觉】:开发觉知之意,亦即开发自己本具之佛性,以证悟法之本源。(八十华严经卷六)FROM:【佛光大辞典】
【行阴】:(术语)新译曰行蕴。旧译曰行阴。(参见: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行蕴】:梵语 sam!ska^ra-skandha,巴利语 san%kha^ra-khandha。行,迁流、变化、造作之意;蕴,聚集、类别之意。佛教将一切有为法分类为五种,称为“五蕴”,行蕴即其中之第四类,乃指具有造作、迁流性质之诸法所类聚者。俱舍宗将一切有为、无为之诸法概分为七十五法,其中,有四十四种心所与十四种不相应法等,共计五十八法,总称为行蕴。此系于全部五蕴中,除去色、受、想、识等四蕴之外,将其余一切诸行皆统摄于行蕴。然若依准“一切有为法皆为造作迁流者”之义而言,则不独行蕴,即连其余色、受等四蕴亦皆可称为行蕴。惟俱舍宗极力反对此说,如普光之俱舍论记卷一即谓,色、受、想、识等四蕴虽亦属造作迁流者,然因涵摄行之性质较少之故,故宜各别称名,而行蕴涵摄行之性质较多之故,故得以称为行。
 行蕴之解释及其涵摄之范围,除上记之外,另有异说,如经部与大乘佛教即以六思身为行蕴。所谓六思身,即与六识相应之“思”,如眼触所生之思、耳触所生之思,乃至鼻、舌、身、意等诸触所生之思。此一界说,范围极为宽广。(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四、卷七十五、俱舍论卷一、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参见:五蕴)1212)FROM:【佛光大辞典】
【同分】:梵语 sabha^ga。<一>又作有分、等分。分,自己之作用之义。 即根(感官之机能)、境(对象)、识(认识之主体)三者相互交涉,各别实现其自业之作用,各别完成其任务,称为同分。例如,眼根之自业为取色境,眼识之自业为缘色境,而色境之自业,则为眼根及眼识所取;如此,根、境、识三者相互交涉。各别实现其自业。反之,根、境、识三者若仅止于相互交涉,而不实现其各别之自业,则称为彼同分(梵 tat-sabha^ga),又作余有分、非等分。盖彼同分非为同分,然其与彼(指同分)种类相同,故称彼同分。此外,同分、彼同分二者,亦称为等分、非等分;自分、彼分;有分、余有分。(俱舍论卷二、顺正理论卷六、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卷七十二、杂阿毗昙心论卷一)((参见:彼同分)3204)
 <二>为“众同分”之略称。指有情众生之共性或共因。为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俱舍论卷五)((参见:众同分)4749)FROM:【佛光大辞典】
【补特伽罗】:(术语)Pudgala,又作富特伽罗,旧作福伽罗、补伽罗、富伽罗、弗伽罗、富特伽耶。旧译曰人,或众生。新译曰数取趣。数者,取五趣而轮回之义。唯识述记二本曰:“补特伽罗,数取趣也。”玄应音义一曰:“福伽罗,经论中或作富伽罗,或作富特伽耶。旧译云人。应云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也,言数数往来诸趣也。”同二十二曰:“案梵本,补,此云数。特伽,此云取。罗,此云趣。云数取趣,谓数数往来诸趣也。旧亦作弗伽罗,翻名为人,言舍天阴入人阴,舍人阴入畜生阴,是也。”慧苑音义上曰:“补伽罗,正云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谓造集不息,数数取苦果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纲纽】:纲纪,法度。(摘自百度)
【命根】:梵语 ji^vitendriya。即有情之寿命。俱舍宗、唯识宗以之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亦为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由过去之业所引生,有情之身心在一期(从受生此世以至死亡)相续之间,维持暖(体温)与识者,其体为寿;换言之,依暖与识而维持一期之间者,即称为命根。
佛教各派对命根之假实看法不一,部派佛教之“说一切有部”以命根为实有,经部及大乘佛教以命根为假法,而非实有。如成唯识论卷一载,依于第八识之“名言种子”上,由过去世之业所牵引而可赖以执持、维系此世之身命者,其功能具有决定色、心等住时长短之差别,由是之故,遂假立为命根。(品类足论卷一、发智论卷十四、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俱舍论卷五)((参见:寿)5770)FROM:【佛光大辞典】
【感应】:又作应感。众生有善根感动之机缘,佛应之而来,称为感应。感,属于众生;应,属于佛。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七:“感即众生,应即佛也,谓众生能以圆机感佛,佛即以妙应应之,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而一月普现众水。”正法华经卷一(大九·六七上):“无数佛界,广说经法,世尊所为,感应如此。”大日经疏卷一(大三九·五八五下):“妙感妙应,皆不出阿字门。”FROM:【佛光大辞典】
【六门】: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也叫“六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命浊】:梵语 a^yu-kas!a^ya。又作寿浊。为五浊之一。谓于末世之际,人的寿命因烦恼、邪见等恶业增长、炽盛,而次第短缩。浊,即指秽浊。烦恼与邪见为浊之本体;寿命短缩即为其所招致之结果,故称命浊。(妙法莲华经卷一、菩萨地持经卷七)((参见:五浊)1201)FROM:【佛光大辞典】
【行空】:谓五阴之身,本无有我,亦无我所。众生不了,执阴成我,从我起行。若能顺性推求,则五阴之法,了不可得,是为行空。(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我者,谓于五阴中强立主宰,执之为我也。我所者,即五阴之身是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娑毗迦罗】:(人名)又作劫毗罗Kapila,外道名。即数论师也。楞严经一曰:“娑毗罗迦,先梵天咒。”同十曰:“娑毗罗迦所归冥谛。”同长水疏曰:“娑毗罗迦,亦云劫毗罗,此云金头,或云黄发。”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冥谛】:(术语)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是为万物之本源,冥漠无谛,故曰冥谛,又云冥性。又为万物之本源,万差之诸法由此生出,故名自性,一名本性,亦云胜性。金七十论上曰:“自性者,或名胜因,或名为梵,或名众持。”百论疏上中曰:“所言冥谛者。旧云:外道修禅得五神通,前后知凡万劫内事,自八万劫外不能了知,故云冥。智度论云:觉谛者此是阴中识,外道思惟:此识为从因缘得,为不从因缘?若从因缘,因缘是何物耶?若不从者得此识,既思惟不能了知,便计此识从前冥漠处生,故称冥谛。亦名世性,一切世间以此冥谛为其本性。”楞严长水疏二上曰:“言冥谛者,或云冥性,或言自性。梵云僧伽奢萨呾罗,此云数论。立二十五谛,最初一谛名为冥谛,计以为常。第二十五名为神我,亦计为常。我思胜境,冥性却变二十三谛,为我受用。我既受用,为境缠缚,不得解脱。我若不思,冥谛不变。既无缠缚,我即解脱。名为涅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宣流】:(杂语)弘布正法也。无量寿经上曰:“光融佛法,宣流正化。”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常】:真实、常在的境界,即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生灭】:依因缘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叫做“灭”。有生有灭,是有为法,不生不灭,是无为法。根据佛教的中道思想来说,一切有为法的生灭,都是假生假灭,不是实生实灭,若是实生实灭,即是无生无灭。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常住】: 1、没有生灭变迁的意思。楞伽经说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识、大圆镜智。 2、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事火】:(术语)性火之对有事火。(参见:性火)。【又】外道名,三迦叶原为此种之外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34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770

[精进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1-9-1 21:05: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9-2 09:28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71】 (用时  1 小时 40 分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七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纵恣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抧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吻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或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沈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又有修圆通的善男子,已破行阴生灭迁流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妙真明,尚未能圆照法界。如果对于圆明中的虚无性体,妄计为究竟安居之地,绝灭其群根中变化之性,归于永灭,以永灭所依诸根,以这虚无不实之地,作为究竟归依处,那么,这样的人则堕入归无归执,认为有所归,其实无可归,就和无想四空天的舜若多(译作虚空神)作为伴侣,从而迷惑了佛菩提真性,亡失了佛菩提知见。这叫做第六圆虚无心,妄以圆明虚无之心为因,成立空亡之果,远远违背圆通法门,背离涅盘境界,生成一切断灭,无复续生之外道种族。

又有修圆通之善男子,已尽行阴生灭迁流之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如果于圆满常住,坚固色身常住,同于识阴常存,长久而不会倾逝,生出狂胜邪解,那么,这样的人则堕入贪非贪执(非所应贪而妄贪),贪求色身永远长生,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和诸阿斯陀(译作无比即长寿仙)求长寿者做伴侣,从而迷惑了佛菩提真性,亡失了佛菩提知见。这叫做第七执著命元,执著识阴为受命的根元,立坚固虚妄的色身为因心,追求长生之尘劳果。远远违背了圆通法门,背离了涅盘境界,生成生于妄想延长寿命之仙族。

又修圆通的善男子,已尽行阴生灭迁流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观见到识阴为一切众生的生命的元由,互相融通,知道一切世间尘劳,皆与识阴有关,恐怕尘劳销尽,命亦随著断绝,便在此际,坐莲花宫,广泛化求七珍,多多地增加美女,纵放其心身恣意享受,生出狂胜见解,那么,这样的人则堕入真无真执(妄执命元为己真宰,而实非真也)中,就像叱只(译作结缚)、迦罗(译作我所作)天魔之类,自以为三界一切众生结缚不自由,皆为我所作。本欲出尘,今反留尘,成为天魔的伴侣。从而迷惑了佛菩提真性,亡失了佛菩提知见,这叫做第八发邪思因,以邪思纵欲为因心,以尘劳炽盛为果觉。因此远远违背圆通法门,背离了涅盘境界,生成天魔种族。

又有修圆通的善男子,已尽行阴生灭迁流之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已明白十二类众生各自受命的元由,遂起分别抉择之心,以四谛之苦集有漏为粗,灭道无漏为精,再疏通抉择,认圣道则真,外道则伪,因果相酬,只求感应(感即修、应即证)真修实证,背离清净圣道,所谓见苦而想断集(集即烦恼),为证寂灭而修道,而停留于寂灭的化城,心满志足,更不再前进求菩提道,生出狂胜见解,那么,这样的人则堕入定性声闻中,种种无闻僧(无闻僧者不了识阴,迷为涅槃之一流僧众也),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成为增上慢人的伴侣,从而迷惑了佛菩提真性,忘失了佛菩提知见,这叫做第九圆精应心,满只求圆满易粗为精,以四谛相应为因地心,而趣向于沉空滞寂之果位,远违背圆通法门,背离了涅盘境界,永远纠缠於空不得超脱,生成缠空(为空所缚)种族。

又修圆通的善男子,已尽行阴生灭迁流之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真精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如果于圆融清净觉明,随发心再研究更深妙理,于寂灭空性中,误认为是涅槃胜解,便安住不前,不再求真如不动的寂灭场地,生出狂胜见解,那么,这样的人则堕入定性辟支,种种缘觉、独觉,以及不回心者,成为其伴侣,从而迷惑了佛菩提真性,亡失了佛菩提知见,这叫做第十圆觉泯心,成湛明果。远违了圆通法门,背离了涅盘境界。生成圆明不化圆种(谓见闻觉知已得圆融互用,但其精真妙明尚不发化以圆照也,住此则障真寂灭,碍圆通用,终不达于宝所矣,声闻辟支为正乘小圣,今皆列之魔数者)。

阿难,像这样的十种禅那(住心一境以静息念虑和思惟真理)所现境界,因在中途中误入歧途,生起颠狂见解,由执狂解而不自觉,反以得少为足,未证言证。未至寂灭现前,就生出满足已证寂灭之想。这都是识阴将破而未破的时候,用心不正,妄念与正念交互涌动,所以生出这样的结果。众生愚顽迷妄,不能够自己思量判断,逢遇此境界现前时,就随著自己平生所爱好,加上积劫的习染,迷惑心窍,令其休息停止不前,究竟的安心立命处。还以为证得无上菩提,造成大妄语,成为外道邪魔,所招感相应之业终结时,就会堕入无间地狱。声闻、缘觉,不能增进,不能得证菩提极果。

你们应当留心秉持如来之道,将这判别邪魔的法门,在我灭度后,传示於末法时期,普遍令广大众生觉了修禅中途成狂的十种差别之义,不要让他们在修道中同魔相应而自遭沉孽。保护禅定中的修行人,拯救他们,令他们消除邪见、障道因缘,使身心清净,自然能入佛之知见。从此完成破五阴、超五浊而成佛道,不再误入歧路。这个法门,是过去世,如恒河沙那样多劫时之中,像微尘般多的如来,都依此法门而得深心开悟,明白佛的正知正见,成就无上菩提之道。

识阴若是破尽,那麽,你现前的眼耳鼻舌身意诸根都能互相圆用,从这互相圆用之中能够证入菩萨的金刚干干慧(即等觉后心)之干慧地。圆明精心,从中发明显化。犹如晶莹的琉璃,内中含藏宝月。像这样乃至於能超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乃至菩萨所行金刚十地,以及等觉菩萨所证之圆明,便能直入如来妙庄严海,圆满真实究竟义,契合本有真性,既与本觉契合归一,胜净明心,本来已有,当然不是从外所得来的。


相关注解:
【行空】:谓五阴之身,本无有我,亦无我所。众生不了,执阴成我,从我起行。若能顺性推求,则五阴之法,了不可得,是为行空。(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我者,谓于五阴中强立主宰,执之为我也。我所者,即五阴之身是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无想天】:(界名)无想有情之天处也。有部与经部摄之于第四禅之广果天,不立别处,上座部于广果天之上,立无想天之一处,俱舍论五曰:“无想有情居在何处?居在广果。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如中间静虑,名无想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宰】:指天,天为主宰万物者,故称为真宰,犹如称之为造物主;然于佛教中特指护持佛法之诸天善神。FROM:【佛光大辞典】
【趣寂】:谓二乘人趣向于寂灭的涅槃。
【禅那】:华译为禅定、静虑、思惟修等,即住心一境以静息念虑和思惟真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34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770

[精进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1-9-2 19:35: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9-2 19:37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72】 (用时  3 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阿难即从坐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想习?非汝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细微精想。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这就是过去先佛世尊在(奢摩他是“止”,毗婆舍那是“观”)修止、观的时候,用妙觉明察,即定慧观察力,去分析辨别微细的魔事。当魔境现前时,能够认识清楚,心中不住不著,不生胜解,心垢洗除,自然不会堕落邪见网中。阴魔(五阴能害众生佛性,故譬之魔。四魔之一)消灭,天魔(天子魔的简称,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无数眷属,时常障碍佛道)摧碎,大力鬼神,夺魄逃逝,魑魅魍魉不再出来作祟,这样便可直达菩提大道,诸种功德,无诸少乏,下劣增进,对於大涅盘境界,心体不再迷惑沉闷。如果在种种末法时期,愚钝的众生,不能识别禅那境象,不能了知如来说法,但乐意修习三昧禅定,你怕他们堕入魔道,可以一心劝导他们持诵我佛顶陀罗尼咒。如果不能诵读,就写在禅堂中,或者带在身上,这样,一切的邪魔都不能扰动他们。你应当恭敬钦承,十方如来究竟修证的胜妙法门应当依法勤修,成就自利行;再垂示初心后学,令末世众生,亦能依教修习这个遗范,成就利他行。

阿难随即从自己的座上起身,聆听完佛陀的开示和教诲後,顶礼膜拜,恭恭敬敬地奉持如来法旨,心中忆持勿使忘失,并在大众中,再次向佛陀说:“如佛世尊所言,五阴相中有五种妄想,以为根本想心。我们平常未能蒙受如来的微细开示。这五阴(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是一并消除呢?还是依次而除尽?这五阴境界以何处是它的界限边际呢?唯愿如来发大慈悲,宣示大法,为这里的大众进一步开示,清净其心目,并且也为将来末法时期的众生,做入道的正眼。

佛陀告诉阿难:“精真妙明的本觉真心,本来是圆满清净,并不留有生与死以及种种的尘垢杂染,甚至於虚空,都是因妄想而生起的。这都源于本觉妙明的真心中,一念妄动,遂发生有情世间,和器界世间,就好像演若达多,迷头认影,以虚为实,头本在而妄惊为失,影非实而反认为真。妄本无因,有因就不是妄。只是妄想辗转相因,递相为种子,乃于虚妄中,假立因缘性。迷因缘者,妄说五阴为自然性。那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都是众生妄惑之心的计度(以意识之作用,思量分别种种事物)。

阿难,若是知道妄想有所起处,尚可说妄想是从因缘生。若是妄想原无起处,当体全空,如果再说妄想是因缘所生法,就不能成立。何况连因缘都不知的外道,还推说为自然,岂不是更加虚妄?所以如来为你们发明真相,要你们知道五阴的本因,只是妄想而已。

如你的身体,先是由父母之爱欲妄想而生起,再由自己妄想,与父母妄想,感应和合,才能于和合妄想中,传续命根。如果想阴破,没有妄想,就能了生死。正如我前面所讲,心中想著醋味,口中便生出口水,心想登高,足心就感酸软。其实没有悬岩也没有酸物。假使你的身体,不与虚妄同类,为什么因说酸,口中流涎;想登高,足心酸软?既然口涎足酸都是由妄想而生,就知道你的身体亦同样是虚妄了。所以应当要知道,你现在之色身,这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既以上面譬喻来说,因有临高的妄想心,能使你的身体真的感受到酸涩,这说明想心为因而有受,故能扰动色因的形体。所以你现前之受阴,顺之则益,叫做乐受。违之则损,叫做苦受。这苦乐二境,都驰流不停地来操纵你的身心,这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由于你的念虑,即第六意识的想念思虑,能役使你的身躯。身与想念,本非同一伦类。为什么身形会随想念所使,攀缘种种形像呢?心念一生,随念取像,这个色身便时时与念相应。这念虑寤时(即醒时)为想像之心,寐时(即睡时)为梦中之念,则你的想念摇动妄情,这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生灭变化的理体,迁流不息,密密推移,难于觉察。犹如人体上,指甲渐长,头发渐生,转眼年老,发白面皱,这皆是行阴日夜不停地生住异灭,迭相更代,有多少人能觉悟了知呢?
阿难,这迁流之行阴,不是你的心,怎么又可使你的形体变迁。若说真是你的心,为何你又一无所觉?你这个念念迁流,幽隐难见的行阴,全属虚妄,这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如果你的识阴,是精明而湛然不摇动,名之为恒常者,然而你的身体,仍然不出于见、闻、觉、知。如果确实是精真无杂,就不会存习气的虚妄。为何你从前曾看见过的奇异之物,经过数年後,本已完全忘记,后来忽然又看见那件奇物,却又记忆起来,毫无遗忘。那就证明你们的八识田中,已经留下了薰习过的种子。虽然识精是澄然不摇动,但它是念念受前七识生灭,妄习所熏,经年累劫,多至无法计算。

阿难,应当知道,这八识虽是湛然不动,但并非你的精真本性,正如急流之水,看起来似平静,其实因为流急了而看不见,并不是不流。如果不是妄想根元仍在,怎麽能受妄习所薰染?

除非是寂灭现前,六根互用合开成就,此妄想方可绝尽,不然,这些微细妄想,是永远不能消灭的。 所以你现在的见、闻、觉、知、嗅、尝六精之性,即第八识,是念念受薰,互相串通。虽是习气几微,能够令它不消失。则湛然明了阿赖耶识内,一分无明,即名罔象。这无明为能串,六根中习气为所串,和合真如,似有非有,似无非无,故言虚无。居四蕴之後,识阴是第五颠倒的微细精想。


相关注解:
【阴魔】:(譬喻)五阴能害众生佛性,故譬之魔。四魔之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天魔】:天子魔的简称,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无数眷属,时常障碍佛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阴】: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见五蕴条。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计度】:(术语)以意识之作用,思量分别种种事物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化理】:(术语)事物变化之理。楞严经十曰:“化理不住,运运密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34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770

[精进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1-9-3 16:10:44 | 只看该作者
品读学习楞严经 【73】 (用时  1 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佛告阿难:
“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阿难,这五阴都叫做五受阴,都是妄想所成,并不是真如妙心所本有的。你现在要想知因界的深浅,如果只是离开诸色相,不是尽色阴边际,必须空有俱离,才能超出色阴的边际。只知尽触,不知尽离,不叫尽其边际,必须离触俱尽,才能超出受阴边际。只是离开诸念,不叫做尽其边际,必须有念无念都尽,才能超出想阴边际。只尽瀑流的粗相,不叫尽其边际。必须连清幽细相亦尽,才能超行阴边际。只是旋流入湛,还不能尽识阴边际。必须尽入湛合湛,内外明彻六根互用,才能超出识阴边际。这五阴的根元,因一念妄动,便成五阴重叠浑浊相。生是依识而有,灭是随色而除(就如人穿衣一样,先自内向外而渐穿著。五阴消灭,就如人脱衣,必自外向内而渐脱去)。若能明白五阴本因之道理(同是妄想,当体即空),由此一念顿悟,便能消除五重妄想。而世间一切诸所有物,却不能一念就可以顿灭,必须由浅而深来次第扫除,才能恢复本来清净。我已已将劫波巾,如何解结的道理,详细告诉你,为何还有这个疑问?你应当将这妄想的根本元由,研究明白清楚,才能传示给将来末法世中的众修行者,使他们都能够认识五阴之虚妄,自然会对生死轮回,生出深切的厌离,又知道本有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果,就不会再留恋三界了。

“阿难,能以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的七宝,来奉献微尘数诸如来,并皆能一一钦承奉事供养,心无虚度。没有一时一刻空度。你以为这个人布施佛陀的殊胜因缘,所得的福报,多不多呢?”

阿难回答说:“虚空无尽,珍宝无边。从前有一个众生向佛施舍七文钱,舍身之後便获得了转轮王位的大好福报,何况现在,穷尽虚空,十方国土,皆充满珍宝,来奉献佛陀,那他所得的福报,即使穷劫思量计算,也不能算完,怎么还有什么边际数量可说呢?”

佛陀告诉阿难:
“诸佛如来,说的话从不虚妄,假如有人纵使犯了杀、盗、淫、妄四根本大罪,又犯大乘菩萨十恶重罪,瞬息之间,堕落此方和他方的阿鼻地狱,再辗转经历十方世界所有的无间地狱。若在将要堕落的时候,能够一念回光返照,顿悟圆通,又能将此法门,于末劫中,传示末学修道人,那么这人的罪业孽障,应念之间便会消灭,立即变他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土。他所得到的福报超过前面所说那位以盈空珍宝,来奉施微尘数诸佛的人,百千万倍,千万亿倍,如此乃至於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阿难,如果有众生,能一心不乱,读诵此楞严经,及诵持此楞严咒,所得的利益,就是我用四无碍辩才,来广为宣说,经无量劫亦说不完的。再能依我的教导,传示给将来末劫时期的修道者,使他们亦能明白五阴虚幻,而依教修行,其功德,自然会直成菩提圣果,不会再遇一切魔事。”

佛说完这部经,在座听法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以及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他方世界的菩萨,辟支佛、声闻、圣仙童子,以及初发心向佛的大力鬼神等众,皆大欢喜,向佛礼敬而离去。



相关注解:
【行道】:<一>指排列成行以绕行礼拜。一般指绕佛、绕堂而言。古代印度礼法,凡遇尊敬礼拜之情形,则行右绕佛像或塔之礼法。通常右绕一周、三周、七周,乃至百千周。右绕之外,亦有左绕之说,然一般皆以右绕为常法。我国与日本,遇到各宗重要法会时,均有行道之举。除绕行佛殿内、堂内等,更一面散花、诵经或唱梵呗。善导于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列举出有关“散华行道”之详细作法。又行道之时,回绕廊道,称为缘仪;绕旋庭院,称为庭仪。据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卷上载,绕塔行道之时,应持守下列事项:(一)低头视地,(二)不得踩踏虫类,(三)不得顾视左右,(四)不得于塔前地上吐唾,(五)不得与塔中住人言谈。(大智度论卷六十七、释门归敬仪卷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参见:右绕)1616)
 <二>指“经行”而言。即于坐禅之间,起身走动以舒缓身心之步行。((参见:经行)5551)
 <三>梵语 i^rya^patha。直译为“威仪路”。或指托钵行路之方式。此外亦泛指行、住、坐、卧等,比丘日常所应注意之四威仪。((参见:四威仪)1728)
   <四>修行佛道之意。FROM:【佛光大辞典】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竟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1-9 18:47 , Processed in 0.08449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