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8-7 10:47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
★ 复应想念。如是一切宝幢幡盖。衣服等物。所有微尘。光明朗曜。出过于日。柔软细滑。如触天身。所出之香。如牛头栴檀。其色清净。如毗琉璃宝。一切物像。皆于中现。又应想念。彼诸如来一一如来身之微尘。柔软光色。转加殊胜。比前微尘。逾百千倍。
[学习解说]:
然后还应当观想,这些宝幢(又称法幢。即庄严佛菩萨之旗帜,常以诸宝严饰)幡盖(用树皮、叶、竹、绢等所造之幡,名为幡盖)衣服等物件,包括微尘都光明闪耀,超过日月之光,而且质地柔软细滑,犹如碰触天衣一样软滑
所散发的香气犹如牛头栴檀(又称赤栴檀。栴檀为香树名,出自牛头山,故曰牛头栴檀),色泽清净犹如琉璃,能将一切物像都显现在琉璃中
然后还应当观想,每一位如来身上的微尘都非常柔软,不论色泽还是光亮都更胜一筹,超越其他微尘百千倍
名词解释:
【牛头栴檀】
(植物)又称赤栴檀。栴檀为香树名,出自牛头山,故曰牛头栴檀。名义集三曰:“正法会经云:此洲有山名曰高山,高山之峰多有牛头栴檀,以此山峰状如牛头于此峰中生栴檀树,故名牛头。华严云:摩罗耶山出栴檀香名曰牛头,若以涂身,设入火坑火不能烧。大论云:除摩梨山无出栴檀香。”智度论十八曰:“除摩黎山一切无出栴檀木。”西域记十曰:“国南海滨有秣刺耶山,崇崖峻岭洞谷深涧,其中则有白檀树。栴檀你婆树,树类白檀,不可以别。唯于盛夏登高远瞻,其有大蛇萦者,于是知之。犹其木性凉冷,故蛇盘也。既见已射箭为记,冬蛰之后,方乃采伐。”观佛三昧海经一谓:“牛头栴檀,生伊兰丛中,牙茎枝叶,如阎浮提竹笋。仲秋月满,卒从地生,成栴檀树。众人皆闻牛头栴檀上妙之香。”梵Gos/i^rs!aka-candan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宝幢】
<一>又称法幢。即庄严佛菩萨之旗帜,常以诸宝严饰。据大日经疏卷五载,幢上置如意珠,故称宝幢。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缦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诸经要集卷四)
<二>司音乐之天神。据弥勒上生经载,兜率天宫有五大神,第一大神名为宝幢,能自其身雨七宝,散于宫墙内,一一宝珠化成乐器,悬处于虚空,不鼓而自鸣。(观无量寿经)
<三>乃指宝幢如来。p6759 FROM:【佛光大辞典】
【幡盖】
(物名)幡与盖也。齐书曰:“禁民间华伪杂物,不得用红色为幡盖。”岑参诗曰:“焚香如云屯,幡盖珊珊垂。”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幡】
一种窄长垂直挂著的旗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盖】
<一>梵语 a^varaN!a,覆障之义。指烦恼,因烦恼覆障善心,故称为盖。有五种,即: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合称五盖。((参见:五盖)1194)
<二>梵语 chattra,巴利语 chatta。乃遮日防雨之伞。又称伞盖、笠盖、宝盖、圆盖、花盖。用树皮、叶、竹、绢等所造之幡,名为幡盖。
印度位处热带,彼国人日间在屋外时,多以盖遮日。盖,依形状可分二种,一般多见柄附于内部中央者,亦有柄附于外面上部之悬盖,称天盖。后世作圆筒形丝帛制品,高悬于佛座或高座之上,而成为佛殿之庄严具。(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释氏要览卷中、无缘慈悲集卷上)p5910 FROM:【佛光大辞典】
★ 复应观察。我所思念。一切众生。性空无我。如梦如幻。如阳焰如眩瞖。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性皆空本无有我。凡夫无智。于彼妄执。有我自性。是故不能解脱生死。
[学习解说]:
还应当观察我所观想的一切众生,性空(谓众缘和合而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无我(无有实我)
(学习笔记:这里讲的性空无我指的是“这个肉体或观念中的我”,然而佛性不空,因为佛性是真我
【「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
善说法者。唯说实有法我。法性实有。如实见故不名恶见。
外道亦说。实有补特伽罗我。
补特伽罗非实有性。虚妄见故名为恶见。」
说明如下:
【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
这是说:「我」有两种,
第一种叫作「法我」,「法我」意义很深远,可以依照不同次第做不同深浅的解说,稍候再说明
第二种叫作「自我」或「假我」,「补特伽罗」就是指「有情众生」,就是指轮回中的正报主体,依报则是客体
例如:人就是主体,就是正报,车子房子就是客体,就是依报。「补特伽罗我」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自我」,
就是『有情众生所认为的自己』,而这通常就是指自己这个肉体或观念中的我。】)
如梦(梦中之事)如幻(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如阳焰(一种在炎阳底下所产生的水蒸气,远望似水,渴者思饮,终不可得,以喻妄想之不实际)如眩瞖(眼睛昏花,视物不明)
(学习笔记:【这种虚幻就像在梦中,你想吃梦中的烤肉,或正在吃,醒来,梦中的肉和我都是假的,而且梦中吃肉的想法也是因迷而生,也是虚幻 】—— 「真我」与「假我」)
不单单一切众生性空无我,甚至连一切诸佛也是一样的自性皆空本无有我,只是凡夫众生无有智慧,所以才会心存妄执(谓违背缘起之理,而迷妄的执著实我、实法或假名言相。亦即显现我执、法执之相),以为实在有个真实的我,因此而无法解脱生死轮回之苦
(学习笔记:众生以假为真,妄以为四大假合的五蕴之身是我
【其实「自我」(不论肉体或观念上的我)没有真实性(这是从根本和究竟上来说),
因为「自我」是众生在六道轮回中执着虚妄下而形成观念见解上的我,以及因念而投生成为肉体这个我
但是,除了人道和畜生道,鬼道或天道并不是以肉身为身体,而是意念身,
所以,「我」这个身体,从不断「六道轮回」的过程看来,「我」和「身体」以及「观念」都是虚幻变异的,
而且就是因为不能认清轮回真相,不知道法界的法性原理,不明白佛性,因妄念执着假象的我和客尘而轮回,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名词解释:
【妄执】
谓违背缘起之理,而迷妄的执著实我、实法或假名言相。亦即显现我执、法执之相。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七上):“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又(大三二,五五七中):“计我、我所种种妄执。”
依唯识宗所说,我执、法执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一)分别起之我执与法执,系受邪教及邪师等说之影响,由后天而起,乃吾人经验上的意识现象之领域,故此类妄执易断。(二)俱生起之我执与法执,乃吾人生起分别意识以前本来具有者,即无始以来,为执著我、法之虚妄所薰习而与生俱来者,此乃真正之妄执。
俱生起之我执与法执其“相续”分为间断、无间断二种。前者属现象的意识作用之第六意识,后者属于较第六意识更微细之第七末那识,故末那识为妄执之根源,亦即其当体。末那识最显著之作用,系以阿赖耶识之见分为对象,于见分生起我相及自心相,以此执著实我、实法。其本质为我痴、我见、我爱、我慢等。又于末那识所起之我执与法执极微细而难断,若多修习殊胜之生空观、法空观则能断除。p2340 FROM:【佛光大辞典】
【自性】
1、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
2、指自己之本性,亦即人人本来具有之佛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眩瞖】
1.眼睛昏花,视物不明。 2.昏愦;迷乱。
【阳焰】
一种在炎阳底下所产生的水蒸气,远望似水,渴者思饮,终不可得,以喻妄想之不实际。大乘十喻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幻】
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 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大智度论卷六)((参见:十喻)470、“幻”1390)p2345 FROM:【佛光大辞典】
【性空】
谓众缘和合而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我】
1、无有实我。
2、忘却自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我】
梵语 ana^tman 或 nir-a^tman,巴利语 anattan。又作非身、非我。我,即永远不变(常)、独立自存(一)、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为灵魂或本体之实有者。主张所有之存在无有如是之我,而说无我者,称为诸法无我;观无我者,称为无我观。无我系佛教根本教义之一,于三法印中,即有“无我印”。通常分为人无我、法无我二种:(一)有情(生者)不外是由五取蕴(即构成凡夫生存的物心两面之五要素)假和合而成,别无真实之生命主体可言,称为人无我,又称我空。(二)一切万法皆依因缘(各种条件)而生(假成立者),其存在本来即无独自、固有之本性(自性)可言,称为法无我,又称法空。
此外,尚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据阿含经典之说,一切万法之存在皆赖于各种条件之相互依存,此依存关系一旦有所变化,即产生幻灭、无常之现象;由于无常,故为苦;由于苦而不得自在,故为无我。
(二)说一切有部主张“我空法有”,即一方面认为“人无我”,另一方面又主张构成存在之要素各有其自性,故不说“法无我”。
(三)据成实论之说,五蕴中并无实在之自我,准此而观人无我者,称为人空观;又五蕴之法尽是无常,并无实在之自性,准此而观法无我者,称为法空观。
(四)一般言之,大乘佛教主张二无我,即我法二空(人法二空),然唯识宗依“三性说”而立“三无我”之说。即:(1)“遍计所执”之实我实法乃情有理无者,非为实在之我相,故称无相无我。(2)“依他起”之似我似法乃如幻假有者,异于被执之我相,故称异相无我。(3)“圆成实”之自相乃由无我(识之实性)所显之真如,故称自相无我。(杂阿含经卷一至卷三、卷十、大品般若经卷三、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九、卷十、俱舍论卷二十九、卷三十、成实论卷三、卷十二、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辩中边论卷中、唯识二十论)((参见:人法二空)256、“我空法有”2941)p5087 FROM:【佛光大辞典】
★ 复应观察。一切诸法。体相微细。皆悉空寂。凡夫之人。以自分别。生诸境界。自分别中。还自系缚。乃至未了心之自性。齐尔许时。如在梦中。妄着诸境。
[学习解说]:
还应当观察,一切诸法(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体相(体和相。实质为体;差别为相)微细,皆悉空寂(无诸相曰空,无起灭曰寂)
然而凡夫众生因为迷于虚妄而产生种种外境,进而分别执着,致使身心烦恼,不断被“外界事物所束缚而失去自由,长时流转于生死之中”,始终无法认识清楚真心自性(即佛性),始终犹如在梦中被各种虚幻的梦境所转
名词解释:
【系缚】
梵语 bandhana,巴利语同。拘束之意。又作结缚。指众生之身心为烦恼、妄想或外界事物所束缚而失去自由,长时流转于生死之中。据长阿含卷八众集经所载,系缚众生之身心者有四,即贪欲、嗔恚、戒盗、我见等四烦恼。此外,印度数论学派立有自性缚、布施缚、变异缚等三种系缚。(鞞婆沙论卷二、金七十论卷中、大藏法数卷二十)((参见:四缚)1839、“系”6670)p6671 FROM:【佛光大辞典】
【分别】
思量分别一切事理,如分别人我、是非、爱憎、善恶、美丑等等是。分别由妄心而生,真心则视一切皆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分别】
<一>梵语 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又译作思惟、计度。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俱舍论卷二举有三分别:(一)自性分别,以寻或伺之心所为体,直接认识对境之直觉作用。(二)计度分别,与意识相应,以慧心所为体之判断推理作用。(三)随念分别,与意识相应,以念心所为体,而能明记过去事之追想、记忆作用。六识之中,意识具足上述之三分别,故谓有分别(梵 savikalpa);前五识仅有自性分别,而无其他二分别,故谓无分别(梵 avikalpa)。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认为三分别乃意识之作用,故谓自性分别属现在,随念分别属过去,计度分别则共通于过去与未来者。
但在大乘佛教,尤其是摄大乘论认为凡夫所起之分别,系由迷妄所产生,与真如之理并不契合,仅依分别,无法如实悟证真如之理,故凡夫之分别,乃为虚妄分别(简称妄分别)。若欲得真如,则须舍离凡夫之分别智,而依无分别智始可。亦即菩萨于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超越能知与所知之对立,始可获得平等之无分别智。此无分别智分加行(准备阶段)、根本、后得三阶段,依次称为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成唯识论卷七、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摄大乘论本卷中、显扬圣教论卷十六、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
<二>梵语 vibhan%ga, vibhajya。区分、类别、分析之意。即欲分类、分析教法,而由种种立场来研究考察之意。p1315 FROM:【佛光大辞典】
【空寂】
(术语)无诸相曰空,无起灭曰寂。维摩经佛国品曰:“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心地观经一曰:“今者三界大导师,座上跏趺入三昧。独处凝然空寂舍,身心不动如须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诸法】
梵语 sarva-dharma^h!。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一)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二)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槃”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理趣经、俱舍论卷六)p6302 FROM:【佛光大辞典】
【诸法】
指森罗万象的一切事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体相】
体与相之并称。本质不变而为差别现象之所依者谓之体,依于体而外现之差别现象谓之相。盖体者,为一、绝对、无限、真常之法性;而相者,则为非一、相对、有限、非常之法相。
法相宗与法性宗对体、相之说法各异。法相宗谓于能依之相外,另有所依之体;即于依他起之万有之相外,另有圆成实之真如为所依之体,如草木之外,尚有所依之大地存在。法性宗则谓能依之相乃所依之体,而赅通依他起之万有之相者,即圆成实之真体。p6931 FROM:【佛光大辞典】
【体相】
体和相。实质为体;差别为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复应观察。一切三界皆悉是空。空不碍空。我今慈心。犹为狭小。
又应思念。如一切众生及以诸佛。性空无我。当知我身亦复如是。一切国土亦唯想念。作是解已。
[学习解说]:
还应当观察,一切三界(色界、欲界、无色界)皆悉为空(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
还应当观想一切众生及诸佛全都性空(谓众缘和合而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无我(无有实我),而且我的身体也是如此,包括一切国土必须也要这样去观想和解义
(学习笔记:空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没有
【有时听人讲:一切法皆是佛法,何必执着要持戒呢?或者说反正无我,我也没有,众生也没有,吃肉也白吃,没关系的。看佛经如何讲吧: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第三百七十一卷~第三百八十卷)
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于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中,有性、无性为可得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于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中,有性、无性俱不可得。”
佛言:“善现,若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中,有性、无性俱不可得,云何汝今可为是问:若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者,
则应无色,亦无受、想、行、识;应无眼处,
亦无耳、鼻、舌、身、意处;应无色处,
亦无声、香、味、触、法处;应无眼界,
亦无耳、鼻、舌、身、意界;应无色界,
亦无声、香、味、触、法界;应无眼识界,
亦无耳、鼻、舌、身、意识界;应无眼触,
亦无耳、鼻、舌、身、意触;
应无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亦无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
应无地界,亦无水、火、风、空、识界;
应无因缘,亦无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应无无明,亦无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
应无布施波罗蜜多,亦无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
应无内空,亦无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
应无四念住,亦无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应无苦圣谛,亦无集、灭、道圣谛;
应无四静虑,亦无四无量、四无色定;应无八解脱,亦无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
应无一切三摩地门,亦无一切陀罗尼门;
应无空解脱门,亦无无相、无愿解脱门;
应无极喜地,亦无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应无五眼,亦无六神通;
应无佛十力,亦无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应无大慈,亦无大悲、大喜、大舍;
应无无忘失法,亦无恒住舍性;应无一切智,亦无道相智、一切相智;
应无预流果,亦无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
应无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亦无诸佛无上正等菩提;
应无佛,亦无法、僧;
应无道,亦无果;
应无杂染,亦无清净;
应无行,亦无得、无现观,乃至一切法皆应是无?”
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我于是法无惑无疑,然当来世有苾刍等或求声闻乘、或求独觉乘、或求菩萨摩诃萨乘,彼作是说:‘佛说一切法皆以无性为其自性,若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者,谁染?谁净?谁缚?谁解?’彼于染、净及于缚、解不了知故,破戒、破见、破威仪、破净命,由破戒、见、威仪、净命,当堕地狱、傍生、鬼界受诸剧苦,轮回生死难得解脱。我观未来当有如是可怖畏事,故问如来、应、正等觉如是深义,然我于此无惑无疑。”
佛言:“善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于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中,有性、无性俱不可得,不应于此执有无性。”】 —— 一切法皆空是否就不应当持戒了?)
名词解释:
【空】
梵语 s/u^nya。与“有”相对。音译为舜若。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此一思想即称空。亦即谓事物之虚幻不实,或理体之空寂明净。自佛陀时代开始即有此思想,尤以大乘佛教为然,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经系统之根本思想。
空可大别为人空与法空两者。人空,意谓人类自己无其实体或自我之存在;法空,则谓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缘而产生,故亦无实体存在。天台大师智顗与嘉祥大师吉藏皆以小乘佛教所说之空,系观察分析一切事物而入空,故称析空观。相对于此,大乘佛教则针对小乘佛教之析空观而另立体空观,即观一切存在事物的理法之当体即是空之法。
又小乘仅见“空”,而不见“不空”,故被称为“但空”。大乘则不仅见及一切存在悉为空,且兼及不空之一面,故称“不但空”、“中道空”。盖作一切法皆空之观者,称为空观。空非虚无(偏空),观空就是发现真实之价值,故真空就是妙有。反之,将“空”视为虚无,则称为恶取空。兹列举诸家所作空之分类如下:
(一)二空:(1)依中论卷四观邪见品及成唯识论卷一等说,分为人空与法空。人空,意谓在有情个体之中无实我之存在,故人空又称我空、众生空、生空、人无我等。法空,意谓由因缘所生之一切法无实体之存在,故又称法无我。小乘说人空而不说法空,大乘则主张人法二空(又作人法二无我、我法二空)。(2)依成实论卷十身见品之说,分为析空与体空。析空,意谓将存在之事物分析至最后不可得时,则为空。体空,则意谓一切存在之本身即是空,故不须分析,当体即空。小乘与成实宗主张析空,大乘则主张体空。(3)依三论玄义之说,分为但空与不但空。但空,意谓仅偏于空而不知空之真义与妙有之境。不但空,意谓了知空之真义与承认妙有之境的中道空,此乃自观一切法无自性而获得之空。
(二)三空:(1)依辩中边论卷中及显扬圣教论卷十五等,法相宗认为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中之每一性均有空义,故谓之三空。即凡夫所妄执之境为遍计所执性,该性本来空无,此即“无性空”。而由因缘所生之法即依他起性,与遍计所执性不同而非完全“无”,然亦非如众生妄情所认为之“有”,此即“异性空”。至于真如为圆成实性,系由观人、法二空所显之自性,此为“自性空”。(2)依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一之说,指人空、法空、俱空(人、法二空)等三空。
(三)四空:大集经卷五十四及大品般若经卷五等所说,指法法相空(法相空)、无法无法相空(无法相空)、自法自法相空(自法相空)与他法他法相空(他法相空)等四空。
(四)六空:(1)内空,谓眼、耳等六内处(六根)为空,又作受者空、能食空。(2)外空,谓色、声等六外处(六境)皆空,又作所受空、所食空。(3)内外空,又作身空、自身空。(4)空空,谓所观之空亦是空,故又称能照空。(5)大空,十方世界为空,又作身所住处空。(6)第一义空,在诸法之外,无有所谓实相之自性,亦作胜义空、真实空、真境空。语出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六。
(五)七空:(1)相空,谓诸法之自相与共相均空,又作自相空。(2)性自性空,谓诸法之自性即空,又作自性空。(3)行空,谓五蕴远离我及我所,而由因缘所生。(4)无行空,谓五蕴之中未曾有涅槃,又作不行空。(5)一切法离言说空,谓一切法无法以言语形容而为空。(6)第一义圣智大空,由果位圣智所见之第一义空。(7)彼彼空,谓你我彼此互为空,一般所说的“无”即相当于此空,为浅义之空。语出四卷本楞伽经卷一。
(六)十空:指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散坏空、本性空、无际空、胜义空、空空等十种。其中,有为空,谓有为法即空。无为空,谓无为法即涅槃为空。散坏空,谓因缘假和合之物,终将离散与破坏,又作散空。本性空,谓自性为空,又作性空。无际空,谓无始以来存在之一切法皆属空,又作无始空、无前后空。语出大毗婆沙论卷八。
(七)十一空:指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无所有空、第一义空、空空、大空等十一种。其中,无所有空,谓由于一切法无自性,无法求得,故亦作不可得空。语出北本涅槃经卷十六。
(八)十六空:指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等十六种。其中,毕竟空,谓诸法毕竟是空之穷极空。无散空,谓积集之善根不会散失,然并非执于善根之空,又作不舍离空、不舍空。相空,谓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皆为空。一切法空,谓一切佛法为空。无性空,谓由于人、法二空,故不可执著任何一物。无性自性空,谓无性与自性皆空。语出辩中边论卷上。
(九)十八空:指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等十八种。其中,诸法空,谓一切诸法皆空。无法空,谓过去、未来诸法皆空。有法空,谓现在诸法皆空。语出大品般若经卷三、大集经卷五十四、大智度论卷三十一。
此外,尚有十二空、十四空、十九空、二十空等诸种分类,而以十八空为著。
我国在魏晋时代虽已传译道行、放光等诸般若经典,而尚未译出中论等论著,加以当时清谈之风极盛,故多有附会老庄思想以阐释般若经所说之毕竟无所得空,惟立论有失“空”之实义。据出三藏记集卷八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载,当时成立之本无异宗、即色宗、心无宗、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等,皆系以上记之“格义”方式宣说般若性空之宗派。(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十四、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五、大智度论卷三十八、菩提心论、十八空论、大乘义章卷一至卷四、维摩经义记卷三、华严法界观门、中观论疏卷二末)((参见:本体)1983、“空有论争”3473)p3467 FROM:【佛光大辞典】
【狭小想】
p0945 如想自性中说。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想自性】
p1229 瑜伽五十三卷十五页云:问:何等是想自性?答:此亦六种。如前应知。又想有六。一、有相想,二、无相想,三、狭小想,四、广大想,五、无量想,六、无所有想。又略有二。一、世间想,二、出世想。狭小想者:谓欲缠想。广大想者:谓色缠想。无量想者:谓空识无边处缠想。无所有想者:谓无所有处缠想。即此一切、名有相想。无相想者:谓有顶想、及一切出世间学无学想。又一切想、皆能了相。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色空无碍】
谓色之体,全是真空;真空之体,不异于色。若色是实色,即碍于空;空是断空,即碍于色。今既色是幻色,故不碍空;空是真空,故不碍色。故云色空无碍。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色即是空(梵yad ru^pam! sa^ s/u^nyata^、ru^pam!s/u^nyata^,藏gzugs ston%-pah!o)】
‘色’是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此万物为因缘所生,并非本来实有,因此其当体是空。此谓之‘色即是空’。
此语原为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名句,其文云(大正8·848c)︰‘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谓‘色’是因缘所生之法,无定实之自性。无定实之自性,故为幻有,非实有。既为幻有,即是空;空之本身即是色。受、想、行、识同此。因此,五蕴色心之法,即是空。
‘色空相即’之理趣,在佛教中的小乘诸派及大乘中的唯识学派皆不曾论及。亦即小乘以蕴中无人我为蕴空,而不是蕴自性空;又如灰灭之际,系以色心灭为空,而非色即空。唯识大乘则认为缘生依他的‘色’,不能说是‘空’;而遍计所执的‘空’,不能说是‘有’。
又,法藏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中,曾就二乘对色空之二疑及菩萨的三疑,加以阐释。其次又建立色空相望之三义。即︰(1)相违义︰空中无色,色中无空,以空害色,以色害空。(2)不相碍义︰若此色为幻色,则不碍空;若此空为真空,则不妨色。(3)相作义︰此幻色之全体若非空,则不成幻色;真空之全体若非色,则不成真空。亦即依色即空而有色,依空即色而有空。然后法藏又约观行而释,谓观色即空,则为止行;观空即色为观行;而色空无二,一念顿现为止观俱行。
◎附︰印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记》(摘录)
佛明五蕴皆空,首拈色蕴为例。色与空的关系,本经用不异、即是四字来说明。不异即不离义,无差别义。色离于空,色即不成;空离于色,空亦不显。色空、空色二不相离,故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有人听了,以为空是没有,色是有,今虽说二不相离而实是各别的,空仍是空,色仍是色。为除此种计执,所以佛接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表示空色二不相离,而且相即。
佛法作如是说,有其特殊意义。印度的一分学者,以为涅槃与生死,烦恼与菩提,是不相同的两回事,离了生死才能证得涅槃,离了烦恼才能获得菩提。生死和烦恼是世间杂染法,涅槃、菩提是出世清净法,染净不同,何得相即?这种见地,是从他们的宗教体验而得来。宗教体验,世间的一般宗教,如耶、回、印度教等,也都有他们的体验,如上帝、真宰、梵我等。若说他们都是骗人的,决不尽然,他们确是从某种体验,适应环境文化而表现出来的。不过体验的境地,有浅深,有真伪。佛法的目的,在使人净除内心上的错误──烦恼,体验真理,得到解脱──涅槃。一分学者依佛所说去持戒修定净除烦恼,体验得‘超越’现象的,以此为涅槃。于是,以为世间和涅槃,是不同性质的。在修行的时候,对于世间法,也总是远离它,放身山林中去,不肯入世作度生的事业。这种偏于自了的超越境,是不究竟的,所以被斥为沈空滞寂者。真正的涅槃空寂,是要在宇宙万有中,不离宇宙万有而即是宇宙万有的。因此,修行也不同,即于世间利生事业中去体验真理,净化自己。古德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觉悟即在世间法而了达出世法,由此大乘能入世度生,悲智双运。有所得的小乘,体验到偏于‘超越’的,于是必然地走入厌离世间的道路。龙树菩萨在《智论》里,讲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时,即以《中论》生死涅槃无别去解说。大乘的体验,不妨说是‘内在’的。论到宗教的体验,有人以为这是一种神秘经验,既称为神秘的,此中境界就不是常人所能了解。因之,经验的是否正确,也无从确论。现见世间一般宗教,他们依所经验到而建立的神、本体等,各不相同,如耶教的上帝,印度教的梵我,所见不同,将何以定是非?依佛法,这是可判别的,一方面要能洗尽一切情见,不混入日常的计执;一方面要能贯彻现象而无所碍,真俗二谛无碍的中道,即保证了佛法的究竟无上。佛法是贯彻现象与本体,也是贯通宗教与哲学,甚至通得过科学的,所以有人说佛法是科学而哲学的宗教。
从理论上说,色(一切法也如此)是因果法,凡是依于因缘条件而有的,就必归于空。如把因果法看成是有实自性的,即不成其为因果了。因法的自性实有,即应法法本来如是,不应再藉因缘而后生起;若必仗因缘而能生起,那法的自性必不可得。由此,一切果法都是从因缘生。从因缘生,果法体性即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故佛说一切法毕竟空。反之,果法从因缘有,从果法的作用形态又不即是因缘,可从因缘条件有,虽有而非实有,故佛说一切法缘起有。可知色与空,是一事的不同说明︰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常人于此不了解,以为空是没有,不能现起一切有?不知诸法若是不空,不空应自性有,即一切法不能生。这样,有应永远是有,无应永远是无。但诸法并不如此,有可以变而为无,无的也可由因缘而现为有,一切法的生灭与有无,都由于无自性毕竟空而得成立。性空──无不变性、无独立性、无实在性,所以一切可现为有,故龙树菩萨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本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说明此空色不相碍而相成的道理。经中接着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说︰不但从色的现象说︰色不异空,乃至空即是色,若从受的现象上说︰也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的。想与行识,都应作如此说。空是一切法普遍而根本的真理,大至宇宙,小至微尘,无不如此,即无不是缘起无自性的。能在一法达法性空,即能于一切法上通达了。
[参考资料] 《华严注法界观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梵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五〈实际品〉;《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霍韬晦《佛学》(上)第五章;中村元(等)编《空》(《佛教思想》{6}、{7})。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