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491|回复: 6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无量寿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1-21 14:5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3 12:01 编辑

缘起: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为什么要深入佛经学习,因为:
关于[智慧]的增长
深入经藏就是最好的方式,这就是[闻慧]
透过深入经藏,就能听闻各种次第的正知见,学习各种解脱法门,且逐渐明白各种原理和相貌
由佛法正知见,就能逐渐舍弃或破除种种世俗的凡夫知见或邪见
这些正知见和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解脱知见),要不断的复习和思维,逐渐强化和深入,这样才能取代凡夫俗见
有了正确的观念和知见,戒律就不会像背公式那样困难,会因为观念而自然且容易的融入生活
所以,有正确的观念,戒律就容易自然达成,守戒就不会困难
然后由生活中去思维和体验这些佛法正见和观念,就能逐渐明白原理,成就解脱智慧,达成[思慧]和[修慧] ——
[戒定慧]与[定慧等观]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清净光明佛


弟子净慧慈光愿按照次序补齐以上所有佛经,故本次发心学习《无量寿经》
祈请诸佛菩萨慈悲加持,让弟子能够深入了解和明白阿弥陀佛48大愿,增上发心发愿!能够入清净光明心认真习经,写出符合自己次第的白话解说,自利利他!


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2 10:02: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3 12:01 编辑

习经目录: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一、介绍法会地点及与会大众

二、介绍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以及诸菩萨如何发心效仿成就无上佛道

三、阿难为众生请法(即本经缘起)

1、世尊讲述:法藏比丘如何跟随世自在王佛精进修行、至诚发心发愿

2、法藏比丘所发四十八大愿 (注:以下汇总整理,未按照经文顺序)
(1) 无有三恶道、不堕恶道
(2) 相貌无有美丑之分别,众生都是真金色、都具有三十二相
(3) 皆具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
(4) 不执著色身是我
(5) 安住正定
(6) 众生光明、寿命,无有限量;国中声闻众生数量,无有限量
(7) 不闻恶事
(8) 命终时诸佛菩萨前来接引;一心系念往生者必定满愿
(9) 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
(10) 供养如意;供具如意
(11) 得一切智;辩才无碍
(12) 得金刚不坏身
(13) 一切万物清净庄严,数量不可称计
(14) 国土清净,杂宝所成,香气普熏一切众生清净修行
(15) 佛光普照,身心柔软
(16) 得无生法忍
(17) 不会再堕入女身
(18) 闻佛名号,常修梵行,终将成佛
(19) 得诸天世人的恭敬
(20) 衣服随念而得
(21) 随时得见十方无量诸佛国土、随心所愿闻法自在
(22) 诸根具足,无有缺漏
(23) 得清净解脱三昧、普等三昧
(24) 生富贵家
(25) 得不退转

3、法藏比丘再次以偈诵方式向佛宣说自己的弘深誓愿

4、介绍法藏比丘修行成佛的过程

5、介绍法藏比丘成佛后微妙殊胜的佛国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1) 法藏比丘成佛后的国土在西方,叫做极乐世界
(2) 法藏比丘成佛已有十劫之久
(3) 极乐世界到处都是七宝所成: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
(4) 极乐世界没有山、没有海、没有山谷、没有三恶道、没有春夏秋冬(因为温度始终最为适宜)
(5) 众生皆依业力(信愿行及净业三福)而往生极乐世界
(6) 无量寿佛的威神和光明最为第一
(7) 无量寿佛的光明能灭除众生贪嗔痴等烦恼,能令三恶道众生离苦得乐
(8) 至心称赞佛功德者,能随意往生极乐世界
(9) 无量寿佛的光明即使用一劫的时间都不能说尽
(10) 无量寿佛寿命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11) 声闻、菩萨众的数量多到无法计算
(12) 极乐世界遍地都是七宝树
(13) 宝树随风吹动发出微妙的法音,令听闻者获得甚深法忍
(14) 极乐世界的楼阁、精舍、讲堂、浴池等都是七宝所成,微妙殊胜 o)
(15) 宝池水温随众生心而自然调到适宜温度,水波流淌同样能令法音宣流
(16) 极乐世界的众生具足清净的色身、美妙的音声、种种神通和功德,衣食自然而现
(17) 极乐世界的众生智慧具足,且拥有与佛一样的外貌
(18) 极乐世界众生因为善业感召相貌殊胜超越第六天王
(19) 极乐世界的资具同样是应念而现,德风温雅能除众生烦恼
(20) 极乐世界随风吹动花瓣遍满佛土
(21) 极乐世界众宝莲华周满世界,华中诸佛为众生演说妙法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

一、往生的条件:一念至心回向愿生极乐世界,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

二、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有上辈、中辈、下辈三类

三、十方诸佛称赞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以及诸菩萨众都前来恭敬供养,听受经法

四、世尊以偈诵再次宣说

五、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皆当一生补处

六、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带头往生极乐世界

七、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都具足三十二相,智慧充满,永离恶道

八、极乐世界的菩萨能在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供养诸佛

九、往生极乐世界亲听无量寿佛宣讲佛法,所得法喜和快乐无法言语

十、极乐世界的菩萨智慧充满、辩才无碍、具足成就无量功德

十一、佛以种种譬喻赞叹极乐世界菩萨的殊胜功德

十二、极乐世界菩萨具有如是无量功德

十三、正观世间财物皆是无常变坏,当舍既舍,一心念佛

十四、如何正观并超越世间凡情,避免结恶以及免遭恶道苦报

十五、世间之事无可乐者,应当勤行精进,发愿往生

十六、弥勒菩萨赞佛功德,以及感恩教诫令大众心得开明

十七、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者,若心生怀疑则生边地,五百岁听不到佛法

十八、端心正意,不造恶业,受持五善,方能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

十九、何谓五恶?五痛?五烧?
1、第一种恶:杀生所要承受的痛和烧
2、第二种恶:偷盗所要承受的痛和烧
3、第三种恶:邪淫及所要承受的痛和烧
4、第四种恶:妄语及所要承受的痛和烧
5、第五种恶:饮酒等恶业以及所要承受的痛和烧

二十、佛劝众生断恶修善方能远离轮回免遭恶道苦报

二十一、以清净心在娑婆世界受持斋戒一日一夜相当于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

二十二、佛以身示教引导众生各自思惟法义,发心转相教诫

二十三、佛引导阿难亲见极乐世界和无量寿佛

二十四、弥勒菩萨替众请法:为什么极乐世界众生有胎生也有化生?

二十五、化生极乐世界的菩萨智慧胜于胎生者

二十六、边地众生若能深自悔责疑惑的恶业,求离彼处,便能得到满愿往生极乐世界

二十七、诸菩萨以身示教,慈悲引导众生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二十八、这部《无量寿经》难得难闻,若有听闻及如法实修者所得利益不可思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11:14: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1-23 11:18 编辑

(3楼~4楼共用时4小时以上)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一、介绍法会地点及与会大众



我闻如是: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䗍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障阂、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面王、尊者果乘、尊者仁性、尊者喜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学习解说]:

我闻(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如是(指经中所叙述之释尊之言行举止)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一万二千位大比丘相聚在一起,所有参加法会的大圣(为对佛、菩萨及大声闻等之尊称)都具有神通,他们分别是:

尊者了本际(阿若憍陈如比丘)、尊者正愿(阿说示。又作阿湿婆氏多、阿湿缚伐多、阿湿婆、阿鞞)、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音译富兰那迦。意译满足、具足。乃佛陀弟子之一。为波罗奈城之长者,与耶舍长者、离垢、善实、牛王等为友)、尊者牛王(佛弟子憍梵波提之译名)、尊者优楼频䗍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富楼那之翻名)、尊者离障阂、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面王、尊者果乘、尊者仁性(音译尸利罗、尸婆罗、世跋罗、施跋罗)、尊者喜乐、尊者善来(又作娑婆揭多、沙伽陀、修伽陀)、尊者罗云(指罗睺罗)、尊者阿难



又与大乘众菩萨俱,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学习解说]:

其中还有诸大菩萨: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以及贤劫中所有菩萨

还有贤护(为八大菩萨之一,十六大菩萨之一。系在家菩萨)等十六正士(指显教经论中普遍列举之十六位求正道之居士菩萨):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诸菩萨都遵循普贤菩萨十大愿,广行菩萨道,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化十方,以善巧方便普度众生,入佛法藏,究竟到达彼岸,诸菩萨在无量世界示现成就等觉(佛十号之一。即指佛。为菩萨修行至极位之称。等觉,意为等正之觉;即所遍悟之真理,与诸佛所悟菩提内容相等)


名词解释:

【等觉】
<一>又作等正觉。佛十号之一。即指佛。为菩萨修行至极位之称。等觉,意为等正之觉;即所遍悟之真理,与诸佛所悟菩提内容相等。((参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674)
<二>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上修行比佛略逊一筹者,称为等觉。故位于菩萨修行阶位五十二位中之第五十一位,六种性之第五。等觉又称等正觉(意为与正觉相等之觉)、有上士(妙觉佛陀称为无上士,对此,等觉则称有上士)、一生补处(意谓次一生将成佛)、金刚心(如金刚坚固之心,能摧破烦恼)、邻极。等觉菩萨成佛之前,在凡夫位时比照真理修行,此谓“入重玄门”。(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受持品、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四“十明品”、四教义卷六、大乘义章卷十七末)
<三>在日本真宗,以为得他力信心者必获往生成佛,故以此信心比拟于弥勒菩萨所起之等觉金刚心,而称为横超金刚心,并谓于此世即可入于与弥勒同等之等觉位。p5175 FROM:【佛光大辞典】

【贤护菩萨】
贤护,梵名 Bhadra-pa^la。为八大菩萨之一,十六大菩萨之一。系在家菩萨。音译作跋捺罗波罗菩萨、[颱-台+(盋-皿)]陀婆罗菩萨、跋陀波罗菩萨、拔陂菩萨、跋陀和菩萨、发捺罗播逻菩萨。又称贤护长者、贤护胜上童真、善守菩萨、贤守菩萨。在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与无量寿经之听闻众中,皆置贤护菩萨于首位。据大宝积经卷一○九载,此贤护长者系一富商之子,其所受之诸乐、果报,为忉利帝释天王所不及。据八吉祥神咒经载,若有急疾,呼贤护等八人名字,即得解脱。命终时,此八人飞往迎之。又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所载,跋陀婆罗入浴室而悟水因,证得无所有,基于此说,禅宗遂于浴室安置贤护尊者。
 在密教中,贤护菩萨为贤劫十六尊之一。置于金刚界曼荼罗羯磨会等轮坛外西方第二位。密号巧护金刚、离垢金刚。三摩耶形为贤瓶。其形像为呈红色之女形,左手握拳安于膝上,右手捧持贤瓶坐于莲花上。女形表定德,红色表慈悲,贤瓶表护持众生清净之智水,故于此尊形历然自显大定、悲、智之三德。此尊因善护众生之佛知见,故又称巧护金刚。
 又指胎藏界曼荼罗除盖障院九尊之第四位。又称除疑怪菩萨。密号巧济金刚。三摩耶形为独股金刚杵。其形像为呈肉色之女形,左手捧宝瓶,右手持独股杵,坐于赤莲花上。独股杵为如来一实之智,表阿字之一法界,宝瓶表善护众生心地之五智,故有贤护之称。又以如来金刚之智慧,善于除却众生之疑悔,故又称除疑悔菩萨;而以如来一实之慧光,巧于救济处黑闇中之众生,故又称巧济金刚。(大宝积经卷一一○、贤劫经卷一、幻士仁贤经、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一、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灌顶经卷四、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青龙寺仪轨卷中、贤劫十六尊、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二、玄应音义卷五)p6183   FROM:【佛光大辞典】

【贤劫】
(术语)过去之住劫,名为庄严劫,未来之住劫,名为星宿劫,现在之住劫,名为贤劫,现在之住劫二十增减中,有千佛出世,故称赞之为贤劫。亦名善劫。大悲经三曰:“阿难!何故名为贤劫?阿难!此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时,尽为一水。时净居天,以天眼观见此世界唯一大水,见有千枝诸妙莲华,一一莲华各有千叶,金色金光大明普照,香气芬熏,甚可爱乐。彼净居天因见此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而赞叹言:奇哉奇哉!希有希有!如此劫中当有千佛出兴于世,以是因缘,遂名此劫号之为贤。”悲华经五曰:“此佛世界当名娑婆,(中略)时有大劫名曰善贤,何因缘故劫名善贤?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现于世。”行宗记四下曰:“慈恩劫章云:即此住劫称贤劫,此界成后有千佛出世,既多贤圣,故名贤劫。”梵Bhadrakalpa。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六开士】
指显教经论中普遍列举之十六位求正道之居士菩萨。又作十六大士、十六正士、十六贤士、十六善丈夫、十六丈夫众、十六菩萨。即贤护、宝积、星德、帝天、水天、善力、大意、殊胜意、增意、善发意、不虚见、不休息、不少意、导师、日藏、持地等菩萨。有关十六开士之名称,诸经所出略异。(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大宝积经卷一一一、无量寿经、碧岩录第七十八则)p392 FROM:【佛光大辞典】

【具足】
<一>具备满足之略称。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八上):“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此外,具足依义,谓如来具足世间、出世间法,为众生之所依。又具足三千,乃一毫之内具足三千之略称,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相即相入。楞伽师资记序(大八五·一二八三中):“一毫之内具足三千大千,一尘之中容受无边世界。”(无量寿经卷上、六十华严经性起品、大乘义章卷十四)
 <二>梵名 PurN!aka。音译富兰那迦。意译满足、具足。乃佛陀弟子之一。为波罗奈城之长者,与耶舍长者、离垢、善实、牛王等为友。后闻耶舍归佛出家修行,乃与离垢等相携诣佛所出家,终成阿罗汉。(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六)p3077 FROM:【佛光大辞典】

【牛王尊者】
(人名)佛弟子憍梵波提之译名。无量寿经上曰:“尊者牛王。”余经译为牛呞、牛迹、牛相等。(参见:憍梵波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满愿子】
(人名)新译满慈子。尊者富楼那之翻名。(参见:富楼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仁性】
梵名 Si^vali,巴利名同。又称仁吉。音译尸利罗、尸婆罗、世跋罗、施跋罗。佛弟子之一。刹帝利种出身。其人秉性仁慈,故有此名。曾于过去世以财物施与贫者,由此福业累世生于天上与人间,福德圆满,至佛世为佛弟子,得阿罗汉果,列为无量寿经会座之同闻众。(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大智度论卷二十四)p1219 FROM:【佛光大辞典】

【善来】
<一>梵语 sva^gata,巴利语 sa^gata。音译作沙竭陀、莎揭哆、娑婆揭多。为印度比丘欢迎来客所用之客套语,即“其来正好”之意。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客旧相遇条记载印度寺众之礼法,凡弟子门人等应先对来客说“莎揭哆”;客即答“窣莎揭哆”(梵 susva^gata,译作极善来)。
 佛陀对比丘称“善来比丘”时,该比丘即得具足戒,此谓“善来得”,为十种得戒缘之一,系限于释尊一人特授之作法。即由彼人之愿力与佛陀之威神力,佛向欲出家之人称“善来比丘”,彼人即为沙门,具备剃发与著袈裟之相,得具足戒。“善来比丘”一语始用于憍陈如等五比丘归依释尊时。据善见律毗婆沙卷七载,佛世时依此法而得戒者,凡一千三百四十一人。四分律载有名字比丘、相似比丘、自称比丘、善来比丘、乞求比丘、著割截衣比丘、破结使比丘、受大戒百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比丘等八种比丘,此列第四,为具足戒作法制定前出家型态之一。增一阿含经卷十五(大二·六二一下):“诸佛常法,若称善来比丘,便成沙门。是时世尊告迦叶曰:‘善来比丘!此法微妙,善修梵行。’是时迦叶及五百弟子所著衣裳尽变作袈裟,头发自落,如似剃发,以经七日。”(中阿含卷九手长者经、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四、毗尼母经卷一、四分律卷三十二、五分律卷十五、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三、十诵律卷五十六、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俱舍论卷十四)
<二>梵名 Sva^gata,巴利名 Sa^gata。又作娑婆揭多、沙伽陀、修伽陀。佛世之比丘名,为憍闪毗国(巴 Kosambi^)失收摩罗山(梵 Sum!suma^ragira)浮图长者(梵 Bodha)之子。以资性薄福,荡尽家产,赖行乞维生,人称恶来(梵 Dura^gata)。后遇释尊,释尊教其以青莲花供僧,乃忆前生曾修青处观。其后又闻释尊演说妙法,证得初果,遂剃发出家,发勇猛心,终证阿罗汉果。释尊命其至失收摩罗山调伏毒龙,师至龙处,入火光定,以神通力调伏之。后至室罗伐城,受一婆罗门供养,不知饮浆中羼酒,饮之醉卧于地,释尊为说饮酒之过,此即制饮酒戒之起因。(增一阿含经卷三、无量寿经卷上、阿罗汉具德经、沙曷比丘功德经、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二饮酒学处、四分律卷十六)p4881 FROM:【佛光大辞典】

【罗云】
<一>指罗睺罗。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参见:罗睺罗)6681)
<二>(542~616)隋代僧。荆州府松滋县人,俗姓邢。兄弟五人皆剃度出家,长兄道颙,师为幼弟。师自上东明寺出家后,随杨都兴皇寺之法朗(师传中误作道朗)学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四论。法朗示寂后,转谒福缘寺之亘法师。未几应萤禅寺陟禅师之请,归乡弘法,创建还乡寺。后住龙泉寺达五十余年,宣讲四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化导四方,尝称病婉辞炀帝之召请。大业十二年示寂,世寿七十五。弟子有慧成、道胜等十人。(续高僧传卷九)p6679 FROM:【佛光大辞典】

【阿说示】
梵名 As/vajit,巴利名 Assaji。五比丘之一。又作阿湿婆氏多、阿湿缚伐多、阿湿婆、阿鞞。意译马胜、马星。敬称“尊者正愿”。其威容端正,行步稳重,为时人所称叹;一日,舍利弗邂逅之,因感其威仪殊胜,乃问其所从师法为谁,阿说示乃告以佛陀开示之因缘生灭道理,舍利弗遂归依佛门,后证得法眼净。(增一阿含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卷三十四、卷四十八、大智度论卷十八)p3667 FROM:【佛光大辞典】

【了本际】
(人名)阿若憍陈如比丘,一译了本际。(参见:阿若憍陈如)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圣】
梵语 maha^-muni,巴利语同。为对佛、菩萨及大声闻等之尊称;有别于世俗之圣人。如大圣普贤菩萨、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大圣观自在菩萨、大圣不动明王、大圣欢喜天等,概皆出于尊敬之意。(佛本行集经卷十七剃发染衣品、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三送使品、持心梵天所问经卷一明网菩萨品)p874 FROM:【佛光大辞典】

【大比丘】
(术语)比丘之德高年长者。又对于沙弥而总称比丘为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是我闻】
梵语 evam! maya^s/rutam!,巴利语 evam! me sutam!。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为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梵 A^nanda)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之释尊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闻成就,又作证信序。(大智度论卷一、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华文句卷一上、注维摩诘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见:六成就)1266)p2366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11:1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1-23 15:05 编辑

二、介绍释迦牟尼佛成佛经过,以及诸菩萨如何发心效仿成就无上佛道


处兜率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宫降神母胎,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曜,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振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

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之间,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着法服,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


[学习解说]:

(这段介绍的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一生修行成佛的事迹)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降生人间时是从母亲的右胁出生,刚出生就能行走七步,身体散发的光明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大地发生六种震动,然后开口说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我将在世间成为无上尊,帝释和梵王会侍奉我,天人众生也会敬仰我)

少年时期不论是算术、或文艺、或射箭、或博弈、或道术全都样样精通,常在后园讲解和比武试艺,这样一直住在宫中享受世间的色味(色者女色,味者爱味)生活,后来因为见到生、老、病、死四种现象而领悟到世间之事皆是无常,于是决定舍弃王位和财富,独自去山中修行,后来乘坐白马出离王宫,又将身上配戴的宝冠和璎珞让仆人带回宫中,自己将宫中的衣服换下来,穿上了袈裟,剃除了须发,端坐在树下,勤苦修行六年,始终言行合一,如说修行


名词解释:

【生老病死】
指众生一期之四种相。又称四相、四苦。众生出生之相称为生相,老衰之相称为老相,病患之相称为病相,死亡之相称为死相。增一阿含经卷十九谓,持有、无之见者,不能脱离生老病死、愁忧苦恼。(无常经、无量寿经卷上)((参见:四苦)1736)p2062 FROM:【佛光大辞典】

【色味】
(杂语)色者女色,味者爱味也。无量寿经上曰:“处宫中色味之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现五浊刹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按树枝得攀出池,灵禽翼从往诣道场,吉祥感徴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加趺而坐,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学习解说]: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示现在这五浊恶世中,为了随顺众生,又示现身有尘垢,然后来到河边洗除尘垢,身边聚集许多灵禽翼兽,一同前往道场,这种景象都是身心吉祥所感召的瑞相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慈悲众生接受了一位众生布施的稻草,铺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因为一心修行而身放大光明,惊动魔界,魔王率领魔子魔孙前来破坏,但是都被(本师释迦牟尼佛)以智慧的力量调伏,进而证得无上妙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道)



释梵祈劝请转法轮,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

[学习解说]:

帝释和梵王祈请(本师释迦牟尼佛)转法轮(指佛说法。佛的教法,如车轮旋转,能转凡成圣,能碾碎一切的烦恼,谓之“法轮”,故佛说法,度众生,即叫做“转法轮”),佛游布十方,广宣法义,普度一切众生,扣法鼓(扣鼓诫兵进众以譬佛之说法为诫众进善者)、吹法螺(法螺即梭尾螺,吹其壳即发高声,佛之说法广被于大众,故比喻佛说法为吹法螺)、执法剑(比喻佛法如剑。剑,原为制敌之具,佛法可制服众生烦恼之魔军,犹如剑可制敌,故有此语)、建法幢(比喻佛法如幢。幢者幢幡,与旌旗同义。猛将建幢旗以表战胜之相;故以法幢譬喻佛菩萨之说法能降伏众生烦恼之魔军)、震法雷(佛之说法,能发动无明之识,如震雷之骇动物情也)、曜法电(说法照了,譬如电光)、澍法雨(妙法能滋润众生,故譬之为雨)、演法施(说法使人闻之也。又云法供养。法施为对下之语,法供养为对上之语),佛时常用这些种种说法的音声令众生觉悟,佛的光明能普照无量佛土


名词解释:

【法音】
(术语)说法之音声也。无量寿经上曰:“常以法音觉诸世间。”法华经譬喻品曰:“闻此法音,心怀踊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施】
(术语)三施之一。说法使人闻之也。又云法供养。法施为对下之语,法供养为对上之语。无量寿经上曰:“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维摩经菩萨品曰:“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智度论十一曰:“以诸佛语妙善之法,为人演说,是为法施。”又向神诵经唱法文等,谓为奉法施。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雨】
(譬喻)妙法能滋润众生,故譬之为雨。无量寿经上曰:“澍法雨演法施。”法华经序品曰:“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同普门品曰:“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涅槃经二曰:“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嘉祥无量寿经疏曰:“澍雨有润泽之功,譬说法能沾利众生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电】
(譬喻)说法照了,譬如电光。无量寿经上曰:“震法雷,曜法电。”同慧远疏曰:“义无碍智益众生也,电光一发,有物斯睹。义言一宣,诸义悉见。”同嘉祥疏曰:“耀电譬说法有照了之用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雷】
(譬喻)佛之说法,能发动无明之识,如震雷之骇动物情也。又众生生法芽,如春雷一动,草木生芽也。又法音之雄猛,如震雷也。无量寿经上曰:“震法雷,曜法电。”同嘉祥疏曰:“震雷能骇动物情,譬说法皆动无明之识也。”同慧远疏曰:“法无碍智化众生也,天雷一动卉艺生芽,法音一闻阐道快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幢】
其义有二:(一)比喻佛法如幢。幢者幢幡,与旌旗同义。猛将建幢旗以表战胜之相;故以法幢譬喻佛菩萨之说法能降伏众生烦恼之魔军。后凡于佛法立一家之见,即称为建立法幢。(二)为说法道场之标帜。宣扬大法之际,将幢幡建于道场门前,此称为法幢、法旆。禅宗又转其意,将演法开畅,称为建法幢。今各寺之安居结制,亦称建法幢。(无量寿经卷上、首楞严经卷一、祖庭事苑卷七、碧岩录第二十一则)p3421 FROM:【佛光大辞典】

【法剑】
比喻佛法如剑。剑,原为制敌之具,佛法可制服众生烦恼之魔军,犹如剑可制敌,故有此语。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上):“吹法螺,执法剑。”般舟赞(大四七·四八四下):“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p3421 FROM:【佛光大辞典】

【吹法螺】
法螺即梭尾螺,吹其壳即发高声,佛之说法广被于大众,故比喻佛说法为吹法螺。法华经卷一序品(大九·三下):“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今讥人夸言无实者称为吹法螺。p2830 FROM:【佛光大辞典】

【法鼓】
(譬喻)扣鼓诫兵进众以譬佛之说法为诫众进善者。法华经序品曰:“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无量寿经上曰:“扣法鼓,吹法蠃。”大集经五十六曰:“法幢当摧折,法鼓声亦绝。”大经慧远疏曰:“严鼓诫兵,说教诫人。”同嘉祥疏曰:“扣鼓诫兵,合佛说法以集众,欲进趣于善。”【又】禅林之器。法堂设二鼓,其东北角之鼓,谓之法鼓,西北角之鼓,谓之茶鼓。见象器笺十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吼】
(杂语)佛之师子吼也,佛之说法,谓之师子吼,喻于大众无所怖也。无量寿经上曰:“佛吼而吼。”同嘉祥疏曰:“举师子王哮吼为譬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转法轮】
指佛说法。佛的教法,如车轮旋转,能转凡成圣,能碾碎一切的烦恼,谓之“法轮”,故佛说法,度众生,即叫做“转法轮”。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转法轮】
梵语 dharma-cakra-pravartana,巴利语 dhamma-cakka-ppavattana。又作转梵轮。为八相成道之一。释尊一代化仪总有八种相,其中,转法轮即指释尊为令众生得道而说法。 cakra 一词本为印度古代之战车,以回转战车即可粉碎敌人,譬喻佛陀所说之教法于众生之中回转,即可破碎众生之迷惑。又转轮圣王转动金轮,以降伏怨敌;而释尊以说法降伏恶魔,故称转法轮。释尊成道后,最初在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宣说四谛法,此为转法轮之始,称为初转法轮。
 关于初转法轮之时日,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为佛成道三七日之后。十地经论卷一载第二七日后。四分律卷三十一载六七日后。方广大庄严经卷十载七七日后。五分律卷十五载八七日后。大智度论卷七、卷三十四载五十七日后。
 相对于鹿野苑之初转法轮,大乘经典称自经为第二或第三度转法轮。大般若经卷十二无作品载,鹿苑四谛之法轮为初转,开说般若之法为第二法轮转。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载,鹿苑之四谛说法为初时;般若皆空之说,为第二时;深密中道之教,为第三时。又真谛及玄奘立“三法轮”之说,初时之有教为转法轮,第二时之空教为照法轮,第三时之中道教为持法轮。吉藏所撰之法华游意复依法华经卷二之文,别立三法轮,谓华严一乘教为根本法轮,中间之三乘教为枝末法轮,法华之会三归一为摄末归本法轮。此等皆系就释尊说法之内容,而于转法轮立有诸种分别。
 此外,诸经论亦有就诸佛菩萨所说法之不同,而立法轮之名,如海龙王经卷三女宝锦受决品,谓宝锦女转无动轮、本无轮、无断轮、无著轮、无二轮、无言法轮、清净轮、断诸不调轮、无乱轮、至诚轮、空无轮等诸法轮。悲华经卷五载,菩萨成就四清净法,转虚空法轮、不可思议法轮、不可量法轮、无我法轮、无言说法轮、出世法轮、通达法轮等。旧华严经卷三十一载,一切诸佛转妙法轮、无量法轮、一切觉法轮、知一切法藏法轮、无著法轮、无碍法轮、一切世间灯法轮、示现一切智法轮、一切诸佛同一法轮等。
 新华严经卷五十九载,如来转法轮有十种事:(一)具足清净之四无畏,(二)出生四辩随顺之音声,(三)善能开阐四真谛之相,(四)随顺诸佛之无碍解脱,(五)能令众生之心皆净信,(六)能拔众生诸苦之毒箭,(七)大悲愿力之所加持,(八)随出音声普遍十方一切世界,(九)于阿僧祇劫说法不断,(十)随所说法,皆能生起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法。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法华经玄赞卷二、卷四等,广就五门分别法轮之体,即:八圣道为法轮之体;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性等诸法为法轮之境;五蕴之功德为法轮之眷属;闻思修三慧为法轮之因;菩提涅槃为法轮之果。
 又释尊转法轮之像,称转法轮像。说法之高座,称转法轮座。说法之堂宇,称转法轮堂。(杂阿含经卷十五、长阿含经卷一、增一阿含经卷十、卷十四、中本起经卷上、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菩萨处胎经卷五、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十一、卷十二、四分律卷三十二、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一、卷八十二、大智度论卷一、卷五十二、卷六十五、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卷九十五、转法轮经忧波提舍、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四)((参见:法轮)3423)p6619 FROM:【佛光大辞典】

【释梵】
又作梵释。指帝释与梵王。此二天王归依释迦牟尼佛,为经论中常见之守护神。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一中):“目连侍左,阿难在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无量寿经卷上、无量寿经义疏卷上、观经玄义分)p6836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11:23:35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5楼共用时4小时)


一切世界六种震动,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学习解说]:

(接续上文,继续介绍释迦牟尼佛在为众生宣讲佛法时) 所有世界都发生六种震动,魔宫也跟着震动,众魔都感到非常害怕,最后全都归顺降服于世尊,世尊帮助众生破除种种邪知邪见,消除种种烦恼以及贪欲的妄念

诸菩萨也应当这样发心,严谨守护正法,广为众生宣讲佛法,洗除众生身心染污和烦恼,令众生显露清净自性,融入佛法光明中



入国分卫获诸丰膳,贮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显现道意无量功德,授菩萨记成等正觉,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殖众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现道教,其所修行清净无秽。

[学习解说]:

诸菩萨托钵乞食所得到的美食,是教化众生积累功德、广种福田
诸菩萨在向众生宣讲佛法时应当先以微笑视众生,再以诸佛法的良药治疗众生出离苦苦(有漏行蕴中,诸非可意之苦受法,逼恼身心之苦)、坏苦(诸可意之乐受法,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之苦)、行苦(除可意非可意以外所余之舍受法,为众缘所造,难免生灭迁流,故圣者观见之,于身心皆感逼恼,故称为行苦)三种


诸菩萨为求正法显现无上道心,获得无量功德,然后得佛授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最后再为众生示现灭度,消除种种有漏修行(谓众生因为烦恼,常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过患,又于生死中流转三界,故此烦恼,称为漏),积累种种功德,游化诸佛国土,普现如何修行成佛的教法,一切修行清净无碍


名词解释:

【植众德本】
(杂语)积种种之功德也。法华经序品曰:“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功德能生善果,故曰德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漏】
梵语 a^srava,巴利语 a^sava。流注漏泄之意,烦恼之异称。烦恼灭尽即称为漏尽。谓众生因为烦恼,常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过患,又于生死中流转三界,故此烦恼,称为漏。有关其语义,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七举出六种,即:(一)留住,指能令有情留住三界。(二)淹贮,指淹贮业之种子于烦恼器中,引生后有。(三)流派,指由六处门流派烦恼。(四)禁持,指被烦恼所禁持而流转诸趣,不能自在趣向涅槃。(五)魅惑,指被烦恼所惑而起三恶业。(六)醉乱,指饮烦恼之酒,无惭无愧,颠倒放逸。盖漏之梵语 a^srava,含有“流”之义,故有流派之义;又含有“坐”之义,故有留住、淹贮等义。
 关于漏之分类,诸经说法各异。长阿含经卷八举出三漏,即:(一)欲漏,指欲界之烦恼。(二)有漏,指色界、无色界之烦恼。(三)无明漏,总三界之无明,称为无明漏。又据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七载,譬喻者唯立无明漏、有爱漏等二漏。同书卷四十八载,分别论者则立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等四漏。又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列举漏自性、漏相属、漏所缚、漏所随、漏随顺、漏种类,称为六漏。另于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列举七漏,即:(一)见漏。(二)修漏。(三)根漏,指由六根门漏泄过患。(四)恶漏,由恶王、恶国、恶知识等而生之烦恼。(五)亲近漏,由亲近衣服、房舍等而生之烦恼。(六)受漏,指由诸受而生之烦恼。(七)念漏,由邪念而生之烦恼。(俱舍论卷二十、成实论卷十杂烦恼品、瑜伽师地论卷八、卷八十四、入阿毗达磨论卷上)((参见:七漏)113、“三漏”646、“六漏”1299、“有漏”2452、“无漏”5128、“烦恼”5515)p5825 FROM:【佛光大辞典】

【道意】
(术语)犹言道心。求无上道之心也。无量寿经上曰:“显现道意无量功德。”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分卫】
(术语)Pin!d!apa%ta,或翻乞食,或翻团堕。乞食者为比丘行而乞食也,团堕者就乞得之食而释之,以西竺之法,多抟食作团堕叠钵中故也。善见论曰:“分卫者,乞食也。”玄应音义五曰:“分卫,此言讹也。正言傧荼波多,傧荼此云团,波多此云堕,言食堕在钵中也。团者食团,谓乞食。”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一曰:“梵云分卫,此翻抟堕,以西竺多抟食堕叠盆中故。”或为汉语,谓以乞得之食物分与僧尼而卫护之令修道也。是为乞食之义。又为佛分身保护众生之义,是非乞食之事。僧祇律曰:“乞食分施僧尼,卫护令修道业,故云分卫。”嘉祥大经疏曰:“能分身护物机,故言分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苦】
梵语 tisro-duh!khata^h!。<一>依苦之性质,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种。(一)苦苦(梵 duh!kha-duh!khata^),有漏行蕴中,诸非可意之苦受法,逼恼身心之苦。(二)坏苦(梵 vipariN!a^ma-duh!khata^),诸可意之乐受法,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之苦。(三)行苦(梵 sam!ska^ra-duh!khata^),除可意非可意以外所余之舍受法,为众缘所造,难免生灭迁流,故圣者观见之,于身心皆感逼恼,故称为行苦。一切有漏之行皆无常而生灭迁流,故皆为行苦所摄,则非可意之法有苦苦、行苦二种,可意之法则有坏苦、行苦二种。(俱舍论卷二十二、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
 <二>苦谛四行相中之苦有所取苦、事相苦、和合苦等三类,系唯识宗所立。(一)所取苦,又作取苦。于遍计所执性上,执持实我、实法,遂于能取之心感苦。(二)事相苦,又作相苦。于依他起性上,见苦苦、坏苦、行苦等三相。(三)和合苦,于圆成实性上取苦之义,即真如与一切有漏有为之苦相和合,故称苦,然其体实无。(成唯识论卷八、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本)
 <三>因食所生之界不平等所生病苦、欲希求苦、求不允苦。(一)界不平等所生病苦,系由“段食”所致,乃地、水、火、风四大不调而引起之病苦。(二)欲希求苦,系由“触食”所致,为欲求渴望之苦。(三)求不允苦,系由“意思食”所致,为求不得之苦。(瑜伽师地论卷九十四)
 <四>印度古代六派哲学中之数论学派所立,将世间诸苦分为如下三种:(一)依内苦(梵 a^dhya^tmika-duh!khata^),系由风热痰之不平等,故生病苦,是即身苦;又怨会、爱离、所求不得而生之心苦,亦属依内苦。(二)依外苦(梵 a^dhibhautika-duh!khata^),系由世人、禽兽毒蛇、山崩岸坼等所生之苦。(三)依天苦(梵 a^dhidaivika-duh!khata^),系由寒热、风雨、雷霆等种种天之所为所生之苦。(金七十论卷上)p590 FROM:【佛光大辞典】

【垢染】
以染身之垢比喻心之烦恼。佛说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上):“犹如净水,洗除尘劳诸垢染故。”p3766 FROM:【佛光大辞典】

【法城】
正法可杜防非法,犹如城池之防患外敌,故称法城。准此,一切经法亦称法城,此乃因经法可守护正法之故。又涅槃妙果乃安身之处,故亦称法城。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上):“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维摩经佛国品、无量寿经义疏(慧远))p3377 FROM:【佛光大辞典】

【欲堑】
(譬喻)贪欲深而难越,故譬以堑。无量寿经上曰:“散诸尘劳,坏诸欲堑。”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尘劳】
为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中阿含卷十九迦絺那经、圆觉经疏钞卷一)p5764  FROM:【佛光大辞典】

【掴裂】
(杂语)裂破也。无量寿经上曰:“掴裂邪网。”同述文赞曰:“掴古恶反,亦裂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本学明了在意所为。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学一切法贯综缕练,所住安谛靡不感化,无数佛土皆悉普现,未曾慢恣、愍伤众生。
如是之法一切具足,菩萨经典究畅要妙,名称普至导御十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学习解说]:

譬如幻术师能现种种异象,或男或女没有不能变的

诸菩萨也是一样,所学一切教法都能融会贯通,安住真理,没有人不被他们所感化

诸菩萨在无数佛土示现教化众生,从不骄慢和放纵,只有无尽的慈悲和怜悯众生

诸菩萨具足一切普度众生的教法,对于菩萨要义可以熟练掌握和运用,因此能够引导十方众生,并得到无量诸佛的护念


名词解释:

【幻师】
梵语 ma^ya^-ka^ra。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幻术不仅行于印度,我国之道士与日本之阴阳家亦传习之,即西欧古传说中之魔术师,其术称为幻术、外术、咒术、符术、魔术,亦称为外法、魔法。(大乘入楞伽经卷二、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幻师颰陀神咒经、大智度论卷四十四、卷五十)p1391 FROM:【佛光大辞典】




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如来道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以甚深禅慧开导众人,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供养诸佛。

[学习解说]:

诸菩萨应当住佛所住,立圣者所立,宣讲如来道法,为诸菩萨做明师典范

诸菩萨应以甚深的禅定和智慧开导众生,通达一切法性原理,了知众生心性欲,明了诸佛国土,供养诸佛


名词解释:

【大师】
梵语s/a^str!,巴利语 satthar。初果以上,乃至诸佛菩萨,堪为众生之师范,故称大师。本事经作三种大师:(一)如来,如来出现世间,阐扬大法,化诸众生出离生死,令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二)阿罗汉,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具足,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众生脱离生死,皆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三)有学弟子,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精修梵行,具足多闻,于诸经典,善知法义,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诸众生出离生死,皆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大三○·七五九中):“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又为摧灭邪秽外道出现世间,故名大师。”
 佛遗教经(大一二·一一一○下):“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此盖以佛所说戒及法为佛灭后之大师。
 又后世我国对人师中之通晓佛教教义且有盛德者,亦常尊为大师,如摄山大师(僧朗)、智者大师、天台大师(智顗)、南岳大师(慧思)、嘉祥大师(吉藏)、贤首大师(法藏),又如近代之太虚大师、印光大师等。(长阿含卷十五究罗檀头经、大般若经卷四三四、十诵律卷五十二、大智度论卷二)p835 FROM:【佛光大辞典】

【道化】
(术语)以道法而教化他也。无量寿经下曰:“听受经法,宣布道化。”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善学无畏晓了幻法。坏裂魔网,解诸缠缚。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中下而现灭度,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

[学习解说]:

诸菩萨化现种种身形犹如电光一样快速,善学四无所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佛之四无畏即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了知所有幻法(普度众生的善巧方便法),破除魔网,解除缠缚众生而令系于三界生死的一切烦恼,超越声闻、缘觉二乘果位,获得空、无相、无愿三昧(指三种三昧。三昧,禅定之异称。(一)空三昧,即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为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观诸法为因缘所生,我、我所二者皆空。(二)无相三昧,即一切诸法皆无想念,亦不可见,为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之十相,故称无相。(三)无愿三昧,又作无作三昧、无起三昧。对一切诸法无所愿求,为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非常、苦、因等可厌患,故道如船筏,必应舍之;能缘彼定故,得无愿之名),菩萨因为善巧方便而为众生显示三乘法


名词解释:

【三三昧】
梵语 trayah! sama^dhayah!,巴利语 tayo sama^dhi^。又称三三摩地、三等持、三定。指三种三昧。三昧,禅定之异称。依大乘义章卷十三载,心体寂静,离于邪乱,称为三昧。此三昧分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为三三昧,无漏定为三解脱门。三三昧之分类有下列四种:
 <一>据增一阿含经卷十六等之说,即:(一)空三昧(梵 s/u^nyata^-sama^dhi),即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为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观诸法为因缘所生,我、我所二者皆空。(二)无相三昧(梵 animitta-sama^dhi),即一切诸法皆无想念,亦不可见,为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之十相,故称无相。(三)无愿三昧(梵 apraN!ihita-sama^dhi),又作无作三昧、无起三昧。对一切诸法无所愿求,为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非常、苦、因等可厌患,故道如船筏,必应舍之;能缘彼定故,得无愿之名。(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俱舍论卷二十八、成唯识论卷八、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八)
 <二>俱舍论卷二十八所论之三三摩地。即:(一)有寻有伺三摩地(又作有觉有观三昧),系与寻伺相应之等持,为初静虑与未至定所摄。(二)无寻唯伺三摩地(又作无觉有观三昧),系唯与伺相应之等持,为静虑中间地所摄。(三)无寻无伺三摩地(又作无觉无观三昧),系不与寻伺相应之等持,由第二静虑之近分,乃至非想非非想所摄。以上,心之粗者称为寻,细者则为伺。(大智度论卷二十三、瑜伽师地论卷十二、顺正理论卷七十九)
 <三>成实论卷十二所说之三三昧。即:(一)一分修三昧,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二)共分修三昧,修定亦修慧,为世间三昧,在暖等法之中。(三)圣正三昧,入于法位而能证灭谛之三昧,称为圣正三昧。行者以定修心,因慧能遮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遮烦恼。以定慧修心,因性得解脱性;又以定慧一时具足,故称圣正。
 <四>法华经玄义卷四所言之三三昧为:(一)真谛三昧,破见思垢。(二)俗谛三昧,破恶业垢、尘沙垢。(三)中道三三昧,破无明垢。(佛地经论卷一、杂阿毗昙心论卷七、注维摩经卷四、法华玄义释签卷五上、摩诃止观卷七之上)((参见:三昧)580)p521 FROM:【佛光大辞典】

【缠缚】
有总别之分,总,指缠缚众生而令系于三界生死之一切烦恼;就别而言,缠有三缠、八缠、十缠乃至五百缠等,缚有三缚、四缚等。其中,十缠为小乘说一切有部所倡,出于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七等,即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惛沈、忿、覆;四缚出于俱舍论卷二十等,即欲缚、有缚、无明缚、见缚。大乘唯识宗则立八缠三缚,十缠中除忿、覆二者,即为八缠;三缚指贪、嗔、痴。(无量寿经卷上、瑜伽师地论卷八、无量寿经疏卷上、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p6857 FROM:【佛光大辞典】

【无畏】
梵语 vais/a^radya,巴利语 vesa^rajja;或梵语 abhaya,巴利语同。又作无所畏。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佛之四无畏即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佛所具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十八不共法),即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而四无畏与“十力”中之处非处智力、漏尽智力、业法集智力、遍趣行智力相配。十力复一一摄四无畏,故总为四十无畏。菩萨之四无畏,即能持无畏、知根无畏、决疑无畏、答报无畏。而华严经疏卷五十二记载菩萨十种无畏,即闻持无畏、辩才无畏、二空无畏、威仪无缺无畏、三业无过无畏、外护无畏、正念无畏、方便无畏、一切智心无畏、具行无畏。又密教行者发菩提心之时有六种功德,即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六种,称为六无畏。(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大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五、大日经疏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一)((参见:六无畏)1294、“四无所畏”1773)p5101 FROM:【佛光大辞典】




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诸根智慧广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宣扬演说一切经典,住深定门,悉睹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遍。

[学习解说]:

菩萨具足成就无量总持(译言总持。持善不失,持恶不使起之义,以念与定慧为体。菩萨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百千三昧,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又作佛华严三昧、华严定、佛华三昧。修此定乃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为达此理趣而修万行,庄严佛果,称为华严;一心修之,称为三昧。此三昧乃统摄法界,入一切佛法之大三昧),菩萨能够宣扬演说一切经典,安住甚深禅定,能见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间便能到达十方佛土供养诸佛


名词解释:

【华严三昧】
三昧,即定。指供佛、教化、十度等行所依之定。又作佛华严三昧、华严定、佛华三昧。修此定乃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为达此理趣而修万行,庄严佛果,称为华严;一心修之,称为三昧。此三昧乃统摄法界,入一切佛法之大三昧。据旧华严经卷三十六离世间品载,普贤菩萨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为佛华严。华严游心法界记释此三昧,以“华”有生实作用,而释华为菩萨万行;以“严”为行成果满契合相应,垢障永消,证理圆洁;以“三昧”为理智无二,交彻镕融,彼此俱亡,能、所皆绝。又谓华即严,以理智无碍故;华严即三昧,以行融离见故;或华即严,以一行顿修一切行故;华严即三昧,一行即多而不碍一多故;或华严即三昧,以定乱双融故;或三昧即华严,以理智如如故。若将此三昧与“海印三昧”相对照,则此三昧乃约解行而言,系从因而立名,海印三昧系依果而立。然因果本无二,故此二者为一体之二用。唐代法藏著「妄尽还源观”,即谓自性清净圆明之体有二用,一为海印森罗常住之用,即海印三昧;一为法界圆明自在之用,即华严三昧。(无量寿经卷上、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七、华严经疏卷五、卷十六、华严五教止观)((参见:海印三昧)4165)p5238 FROM:【佛光大辞典】

【总持】
(术语)梵语陀罗尼Dha%ran!i,译言总持。持善不失,持恶不使起之义,以念与定慧为体。菩萨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注维摩经一曰:“肇曰: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无所漏忌谓之持。”嘉祥法华疏二曰:“问:以何为持体?答:智度论云:或说念,或说定,或说慧。今明一正观随义异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4 10:00:46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6楼~7楼共用时4小时)

济诸剧难诸闲不闲,分别显示真实之际,得诸如来辩才之智。入众言音,开化一切,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众生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任。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兴大悲、愍众生,演慈辩、授法眼、杜三趣、开善门,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犹如孝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之若己,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学习解说]:

(接续上文)诸菩萨救济一切苦难众生,能分别为众生显示法界真相,因为有获得诸佛如来无碍辩才,所以能开化一切众生,菩萨所说的法超过世间一切法,菩萨的心时常安住在普度众生的大事中,菩萨对于一切人事物都能随缘自在
菩萨是众生不请之友,能荷担如来家业,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持佛种性(又作种姓。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

诸菩萨慈悲怜悯一切众生,为众生演说各种次第的方便法,避免众生随业流转堕入三恶道,因此主动发心为众生开启通往善道之门,即使众生不能主动请法,菩萨也能先为众生讲法

菩萨对待众生有如孝子孝敬父母一样,菩萨甚至把众生当做自己一样看待,菩萨因为修行一切善本(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而能到达究竟彼岸,获得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非凡常曰圣。称智德曰明)不可思议


名词解释:

【圣明】
(杂语)非凡常曰圣。称智德曰明。无量寿经上曰:“智慧圣明,不可思议。”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本】
(术语)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又】善为菩提之本也。法华经序品曰:“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德本。”无量寿经下曰:“善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胜鬘经上末曰:“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为菩提根,故名为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慈辩】
(术语)由慈心起说,谓为慈辩。无量寿经曰:“演慈辩,授法眼。”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种性】
梵语 gotra。又作种姓。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说一切有部等部派不认为众生具有先天之性得佛性,故仅说后者;大乘唯识宗则承认五姓有先天上之区别,故说性种性,此外亦说习种性,此乃属于护法之学派。换言之,种性究属先天或后天,在唯识十大论师中已有异说。据成唯识论卷二载,由于对种子之见解有所差异,护月主张“本有性种性”(先天),难陀主张“新熏习种性”(后天),护法则对以上两者皆表认同。唯识宗大抵采用护法之说,天台宗、华严宗等则主张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唯识宗复承认三乘有种性,可分为二种性,即至得三乘果之有种性(有性)与完全无法脱离迷界之无种性(无性),并从中再细分五姓之区别,允许“无性有情”之存在。
 有时亦转用种性之意义,以表示菩萨修行之阶位。如仁王般若经卷上立三种性之说,即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依序可配于大乘菩萨修行阶位中之十信心、十住心与十坚心。又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立有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六种性,依序可配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阶位;其中除妙觉性,其余五项并称五种性。此外,大集经卷八等亦列举十种性,即:(一)凡夫性。(二)信行性,听闻善知识之教,而如是信受奉行之三贤位。(三)法行性,信奉佛说及善知识之教而修行之四善根位。(四)八忍性,即具有八忍七智之见道位。(五)须陀洹性。(六)斯陀含性。(七)阿那含性。(八)阿罗汉性。(九)辟支佛性。(十)佛种性。(解深密经卷二无自相性品、入楞伽经卷二、菩萨地持经卷一种性品、佛性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卷三十五、华严经探玄记卷五)((参见:五种性)1179、“六种性”1302)p5870 FROM:【佛光大辞典】

【开化】
(术语)教人开蒙化恶也。法华经序品曰:“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无量寿经上曰:“入众言音,开化一切。”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实际】
(术语)又曰真际,实际。真实者,真如也,穷极真如之源底曰真实际。无量寿经上曰:“分别显示真实之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4 10:01:36 | 只看该作者

三、阿难为众生请法

如是菩萨无量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
尔时,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
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威容显耀超绝无量,未曾瞻睹殊妙如今。
唯然,大圣!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法、今日世雄住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导师行、今日世英住最胜道、今日天尊行如来德。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尔?’”


[学习解说]:

上面说到的大菩萨们数量无量无边不可计算,今日全都来到法会现场

这时,世尊六根喜悦,姿色清净,光明巍巍

尊者阿难承佛圣旨,马上从座而起,袒露右肩,长跪合掌对佛说:
今日世尊六根喜悦,姿态清净,光明巍巍,犹如明镜中映照的影像一样明亮,这是之前从未见过的殊胜和美妙

所以,世尊,我刚刚在心里想:今日的世尊住奇特法、今日世雄(佛之异名。佛于世间最为雄猛,断尽一切之烦恼)住佛所住、今日世眼(佛的别名,因佛能开世人之眼,令见真理)住导师行、今日世英(佛之尊称。佛在一切世间为最上之英胜)住最胜道、今日天尊(佛之异名。涅槃经谓天有五种,佛为第一义天,是天中之最尊者,故云天尊)行如来德,今日是什么因缘令世尊光明显耀?


名词解释:

【世雄】
佛之尊称。谓佛有大定力,具雄健之德,于世间最为雄猛,能制伏、断尽一切烦恼。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今日世雄住佛所住。”法华经方便品(大九·五下):“世雄不可量。”p1528 FROM:【佛光大辞典】

【天尊】
(术语)佛之异名。涅槃经谓天有五种,佛为第一义天,是天中之最尊者,故云天尊。无量寿经上曰:“今日天尊行如来德。”同净影疏曰:“天尊是佛异名,天有五种,如涅槃说。佛于五天中上,故曰天尊。”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世英】
佛陀之尊称。佛陀乃妙智具足者,一切世人莫能伦比,故于一切世间为最上之英胜,称为世英。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今日世英住最胜道。”p1521 FROM:【佛光大辞典】

【世眼】
佛之德名。又作世间眼。佛智慧圆满,具足五眼,可为一切世间之眼目,示导正道;又开世人之眼,使见正道,故称世眼。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今日世眼住导师行。”俱舍论卷二十九(大二九·一五二中):“大师世眼久已闭。”p1522 FROM:【佛光大辞典】

【未曾有】
梵语 adbhuta-dharma,巴利语 abbhuta-dhamma。译为希法、胜法、奇特法、未曾有法、未曾有经。音译为阿浮陀达磨、阿浮多达磨、頞浮陀达磨、阿浮达磨。乃原始佛教经典基本型态之一。佛陀入灭以后,弟子们取佛陀之言行,依其性质,类集为九部经或十二部经;“未曾有”即为九部经之一,亦为十二部经之一。乃在经典中记录有关佛之神秘不可思议,种种向所未有之奇特境界,或赞叹佛之伟大功德者。例如佛陀诞生时,其身放大光明,烛照三千大千世界及幽闇之处,复照十方无量诸佛之三千大千世界。其时于佛母前有清净之池,以浴太子。又有梵王执盖、帝释洗身、二龙吐水等无量希有之事,凡此种种,皆称为未曾有经。另据成实论卷一载,举凡劫尽之大变异事、诸天之身量、大地之震动等不可思议之事,皆为“未曾有经”所记载者,并不限指佛之不可思议事。又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载,宣说“未曾有法”之人,有如来、声闻弟子、在家居士等三种之别。(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显扬圣教论卷六、卷十二、大乘义章卷一)((参见:十二部经)344)p1936 FROM:【佛光大辞典】

【大士】
<一>梵语 maha^purus!a,巴利语 maha^purisa。对佛之尊称之一。与“无上士”同义,意即最胜之士夫。据杂阿含经卷四十八载,八天神曾赞叹沙门瞿昙,其中第二天子赞叹云(大二·三五五中):“大士之大龙,大士之牛王,大士夫勇力,大士夫良马,大士夫上首,大士夫之胜。”(无量寿如来会卷上)
 <二>梵语 maha^sattva。为菩萨之美称。音译作摩诃萨埵,又作摩诃萨。与“菩萨”同义。经中每用“菩萨摩诃萨”之连称。菩萨为自利利他、大愿大行之人,故有此美称。一般而言,摩诃萨埵如译成“大士”时,则菩萨多译成“开士”,然皆指菩萨而言。(度世品经卷四、法华文句卷二、释氏要览卷上称谓条)((参见:菩萨)5209)p751 FROM:【佛光大辞典】




于是世尊告阿难曰:“云何,阿难!诸天教汝来问佛耶?自以慧见问威颜乎?”
阿难白佛:“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义耳。”
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普令群萌获真法利。
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

[学习解说]:

世尊对阿难说:阿难,是天人教你这样问的?还是自己问的?
阿难对佛说:没有天人教我这样问,是我自己见到世尊今日殊胜美妙的现象后请问佛的

佛说:很好,阿难,你的问题非常好
这是发自很深的智慧以及拥有一颗慈悲怜悯众生心而能发问这样的问题

如来拥有一颗无尽大悲和哀愍三界众生的心所以出现在世间,为众生演说成佛之道,普利一切众生令他们获益
世尊无量亿劫才会出现在世间,所以非常难值难遇,犹如优昙花一样稀有难得
然而你今日的问题却能利益和开化一切诸天及人民

[学习笔记]:

经中世尊称赞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

由此想到,佛在大般涅槃经也讲过“世上有两种人非常稀有”
一[善问难]。 (善于发问)
二[善能答]。 (善于答问)
因是[善问]即得转于无上法轮。能枯十二因缘大树。能度无边生死大河。能与魔王波旬共战。能摧波旬所立胜幢。

因此,善问者能“得无量无边功德 ”,所以“佛经上说[善问]有大功德”,可见“法布施功德最大”

参考阅读:
论说佛法的五种过失,此不净说法者,当堕地狱 ~ 佛藏经
如何得无量无边功德,降魔怨敌,转如来无上法轮 ~ 大般涅槃经


名词解释:

【灵瑞华】
(植物)梵语优昙华,又云优昙波罗华,一译灵瑞华。无量寿经上曰:“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参见:优昙)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以一餐之力,能住寿命亿百千劫无数无量,复过于此。诸根悦豫不以毁损,姿色不变光颜无异。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阿难谛听,今为汝说。”
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学习解说]:

阿难,要知道如来已经获得正觉,智慧难以思量,智慧和见解自在通达无有障碍,无人能够遏制

如来仅以一餐之力,能住寿命一亿百千劫甚至无量无边,而且六根喜悦,姿色清净,光明巍巍,这是因为如来定慧圆满,于一切法都能自在无碍

阿难,仔细听,我现在就为你解说

阿难回答:好的,世尊,我们都非常期待您的解说


名词解释:

【慧见】
梵语 mi^ma^m!sa^-jn~a^na。指智慧之见解,或指佛之智慧。即以深妙之智慧,达观诸法之识见。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自以慧见问威颜呼!(中略)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p6030 FROM:【佛光大辞典】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须弥天冠、次名须弥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离垢、次名无著、次名龙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顶、次名不动地、次名琉璃妙华、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种、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脱华、次名庄严光明、次名海觉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离尘垢、次名舍厌意、次名宝炎、次名妙顶、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无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华、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华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痴冥、次名度盖行、次名净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鸾音、次名师子音、次名龙音、次名处世,如此诸佛皆悉已过。

[学习解说]:

佛告阿难:在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以前,有一位锭光佛出现于世,教化和度脱无量众生令他们获得道果乃至灭度

然后又有佛名叫光远出现于世、又有月光佛、栴檀香佛、善山王佛、须弥天冠佛、须弥等曜佛、月色佛、正念佛、离垢佛、无著佛、龙天佛、夜光佛、安明顶佛、不动地佛、琉璃妙华佛、琉璃金色佛、金藏佛、炎光佛、炎根佛、地种佛、月像佛、日音佛、解脱华佛、庄严光明佛、海觉神通佛、水光佛、大香佛、离尘垢佛、舍厌意佛、宝炎佛、妙顶佛、勇立佛、功德持慧佛、蔽日月光佛、日月琉璃光佛、无上琉璃光佛、最上首佛、菩提华佛、月明佛、日光佛、华色王佛、水月光佛、除痴冥佛、度盖行佛、净信佛、善宿佛、威神佛、法慧佛、鸾音佛、师子音佛、龙音佛、处世佛都出现于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5 09:35:08 | 只看该作者
(8楼~9楼共用时4小时)

1、法藏比丘跟随世自在王佛精进修行,至诚发心发愿

“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颂赞曰:

[学习解说]:

尔时,又有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号具足)

当时有位国王听佛说法心生欢喜,发起无上菩提心,舍弃国家,捐出王位,出家修行,名叫法藏,这位法藏比丘才智过人,来到世自在王如来的住处,顶礼佛足,右绕三圈,长跪合掌以偈诵赞叹佛:


名词解释:

【世自在王佛】
世自在王,梵名 Lokes/varara^ja 或 Lokes/vara,系世(梵 loka)与自在(梵 i^s/vara)之合成语。音译作楼夷亘罗佛。又称世饶王佛、饶王佛。饶,即自在之义。又作世间自在王。指济度众生而得自在之佛。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此佛乃次于过去锭光佛乃至处世佛等五十三佛之后而出世之佛,为法藏比丘(阿弥陀佛之前身)在因位修行时之本师,曾为法藏比丘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之相,法藏乃因之而发起四十八愿。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上):“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中略)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大三七·一四八上):“梵云楼夷亘罗,此云世自在王,于一切法得自在故。”
 然有关此佛于过去诸佛中出世之顺序,除无量寿经外,其余大阿弥陀经卷上、平等觉经卷一、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会、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及梵本无量寿经、西藏本无量寿经等,皆有不同之记载。另据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出世解脱坛像品之记载,此佛乃毗卢遮那佛右方之胁士、阿弥陀佛左方之胁士。(佛名经卷十一、卷十二、大智度论卷五十、无量寿经义疏卷上、无量寿经义记卷上)p1515 FROM:【佛光大辞典




“‘光颜巍巍,  威神无极,  如是炎明,
  无与等者。  日月摩尼,  珠光炎耀,
  皆悉隐蔽,  犹如聚墨。  如来容颜,
  超世无伦,  正觉大音,  响流十方。
  戒闻精进,  三昧智慧,  威德无侣,
  殊胜希有。  深谛善念,  诸佛法海,
  穷深尽奥,  究其崖底。  无明欲怒,
  世尊永无,  人雄师子,  神德无量。
  功德广大,  智慧深妙,  光明威相,
  震动大千。  愿我作佛,  齐圣法王,
  过度生死,  靡不解脱。  布施调意、
  戒忍精进,  如是三昧,  智慧为上。’”


[学习解说]:

世尊光明巍巍,世间无人能够相比,世尊的光明超过日月光明以及摩尼宝珠的光明,珠光虽然也很晃耀,但是与佛光相比全都被隐蔽,犹如黑墨,然而佛的容颜无与伦比,正觉(意指真正之觉悟)法音响彻十方
佛在持戒、多闻、精进、禅定、智慧上所获得的威德无有能相比的,非常殊胜和希有,世尊深入法性原理,究竟了知法界真谛

世尊永断无明欲怒之火,世尊神德无量,功德广大,智慧深妙,光明威严,震动大千世界,愿我作佛时,能像诸圣者以及佛看齐,度脱生死,究竟解脱,广修布施,调伏悭贪,严谨持戒,广修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名词解释:

【圣人】
<一>梵语 a^rya。又称圣者、圣。指证得圣智,而在见道位以上之人;此因见道位以上之人终将完成无漏之圣智,故称之。
<二>指佛、菩萨及权化之人(方便示现为人,而德高者)。
<三>对高僧或硕德之尊称。印度人即尊称诸论师为“圣者”;日本对高僧亦尊称为“圣人”。p5577 FROM:【佛光大辞典】

【法王】
梵语 dharma-ra^ja。<一>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法门之为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五中):“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又释迦方志卷上(大五一·九五○上):“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长阿含卷三游行经、维摩经卷上佛国品、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
 <二>菩萨之尊称。据华严经卷二十七载,菩萨于受职时,诸佛以智水灌此菩萨顶;以其具足佛之十力,亦能转十善道,故称灌顶法王。又大宝积经卷九密迹力士会载,菩萨因具足四事,故有法王之称誉,四事即:(一)不舍道心。(二)劝化他人发意。(三)以诸德本劝助道心,所可闻者意广无极。(四)令一切释梵、四天王、诸声闻及缘觉地,至于无极无坏弘广无穷之业。(法华经卷六药王菩萨本事品)
 <三>为冥界阎魔王之别名。阎魔王依法判定冥界众生之罪,故称法王。((参见:阎魔王)6340)
 <四>乃西藏所传佛教首领之封号。始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封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大宝法王。明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征聘迦尔居派喇嘛哈立麻至北京,次年封哈立麻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自在佛”,简称“大宝法王”。此后又分别封萨迦派、格鲁派之上首喇嘛为大乘法王、大慈法王。((参见:大宝法王)906)
 <五>日本约于奈良朝时,一时所设之官阶名。少僧都道镜出入宫中,为天皇所宠,帝赐予“大臣禅师”之号,又于天平神护二年(766)十月,授予法王之位。此外,又称圣德太子为圣德法王或大法王皇太子。p3339 FROM:【佛光大辞典】

【谛】
梵语 satya,巴利语 sacca。审实不虚之义。指真实无误、永远不变之事实,即真理。增一阿含经卷十七载,如来所说之理法,真实不虚,称为谛。
 诸经论关于谛之种别,有诸多异说,如唯一之真理,称为一谛;此外又有真俗二谛、空假中三谛、苦集灭道四谛,及七谛、十谛、十六谛、二十五谛等。
 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六,开展四谛而为七谛、十谛,依此阐明迷悟、因果之理。其中,七谛与四谛之关系如下:爱味谛(集)、过患谛(苦)、出离谛(道)、法性谛(灭)、胜解谛(道)、圣谛(灭)、非圣谛(苦集)。十谛与四谛之关系如下:起初之逼切苦谛等五者,系显示八苦,表苦谛;其次,业谛与烦恼谛系表集谛;听闻正法如理作意谛与正见谛系表道谛;最后,正见果谛则相当于灭谛。
 据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五载,第五地之菩萨教化众生,为令其明了真理,故说十谛,即:世谛、第一义谛、相谛、差别谛、说成谛、事谛、生谛、尽无生智谛、令入道智谛、一切菩萨次第成就诸地起如来智谛等。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则将此开立为十六谛。
 古代印度六派哲学中之正理学派所立十六谛,系将认识及推理论证之方式分为十六种,亦称作十六句义。即:量(得真智之方法)、所量(知识之对象)、疑、用(指动机、解疑之作用)、喻(实例、例证)、悉坛(立论者之主张)、支分(论证之形式,即五支作法)、思择(熟虑推理)、决(断定)、论议、纷议、坏议、似因(立论之根据含有误谬之性质)、难难(故意曲解对方之非难攻击而作之非难)、诤论(相当于十四过类)、堕负(论诤败北)等。(中阿含卷八众集经、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成实论卷十一、二谛义卷上、摩诃止观卷三上、法华经玄义卷二下、中观论疏卷十本、金七十论)p6294 FROM:【佛光大辞典】

【法海】
<一>谓佛法广大,深远辽阔犹如大海。维摩诘经佛国品(大一四·五一九下):“为现三宝于世间,佛所说法开化人,终已无求常寂然,上智愍度老死畏,当礼法海德无边。”
 <二>唐代僧。曲江(广东)人。初见六祖,问即心即佛之义,言下顿悟。师集录六祖大鉴(慧能)禅师于韶州大梵寺说法之内容,而成法宝坛经,记载六祖之语要、出世因缘等,理趣甚深,盛行于世,为后来禅宗之宗经。生卒年、生平皆不详。
 <三>唐代僧。丹阳人,俗姓张。字文允。少出家于润州(江苏)鹤林寺,博通经论,圆入一性。天宝年中,参与扬州法慎律师讲席。与抒山画公为忘年交,尝共编纂韵海镜源,为世所重。生卒年均不详。(全唐文卷九一五)p3380 FROM:【佛光大辞典】

【正觉】
<一>梵语 samyak-sam!bodhi,巴利语 samma^-sambodhi。意指真正之觉悟。又作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正等觉、正尽觉。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即无上等正觉、三藐三菩提之略称。梵语sambodhi之意译,音译三菩提。谓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又称“成正觉”。阿弥陀佛在往昔十劫即成就正觉,最初成佛之瞬间即称为正觉一念。又极乐净土之莲花,为依弥陀如来成就正觉所成之花,故称正觉花。
 以上系就正觉之广义而言。若狭义言之,则特指释尊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缘起之法,证得解脱。长阿含卷二游行经(大一·一五下):“佛昔于郁鞞罗尼连禅水边,阿游波尼俱律树下,初成正觉。”又于华严宗所判之五教中,释尊之初成正觉,在“小乘教”系指释迦生身之实成,在“始教”则指八相化身之示现,在“终教”则谓十地行满之报身,在“顿教”则称法身之初成,在“圆教”乃意味遍满因陀罗网无边世界念念初初之成正觉。(杂阿含经卷十二、中阿含卷五十六罗摩经、往生论注卷上、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见:正遍知)200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674)
 <二>(1091~1157)宋代曹洞宗僧。隰州(山西)人。俗姓李。十一岁出家,十四岁受具足戒,十八岁出游参学。一日,闻僧诵法华经,至“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文,瞥然有省。既而闻丹霞子淳之道誉,遂往参礼咨询,言下释然,时年二十三。及丹霞退居唐州大乘寺,师亦随之。宣和二年(1120),迁住大洪寺,亦相随掌理笺记。翌年,迁首座之职,复于圆通寺照阐提席下任分座。未久,应长芦寺真歇之请而住寺开法。当时有众一千七百,见师秉拂提唱,悉皆叹服。留居六年,转至泗洲普照寺弘法,并承嗣丹霞衣钵。
 建炎元年(1127),移住舒州太平寺,后转江州之圆通、能仁两寺。又游云居山,参谒圆悟克勤,勤与安定郡王,共请师住持长芦寺。建炎三年,渡浙江而至明州,礼拜普陀山,过天童山时,郡守恳请住持天童寺。九月,受敕命住持灵隐寺。十月,再还天童。住于天童,前后垂三十年,整备伽蓝,严饬清规,世称天童和尚,誉为天童中兴之祖。时值北宋末年之乱世,宗风不振,流弊百端;师乃特为举扬正传之禅宗宗风,并提倡“坐禅”、“默照”之禅风,世称之默照禅、宏智禅。绍兴二十七年九月示寂,享年六十七。诏谥“宏智禅师”。所著天童百则颂古为元代万松行秀“从容录”之依据,另有宏智广录九卷、宏智觉禅师语录四卷、宏智和尚语要一卷等(续传灯录卷十七、五灯会元卷十四、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大明高僧传卷五)p2005   FROM:【佛光大辞典】

【聚墨】
用以譬喻物之黑。无量寿经卷上颂曰(大一二·二六七上):“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日月摩尼,珠光炎耀,皆悉隐蔽,犹若聚墨。”观佛三昧海经卷三(大一五·六六○中):“优婆夷众中二十四人,见佛身色犹如聚墨。”p5900 FROM:【佛光大辞典】




   吾誓得佛,  普行此愿,  一切恐惧,
  为作大安。  假令有佛,  百千亿万,
  无量大圣,  数如恒沙,  供养一切,
  斯等诸佛,  不如求道,  坚正不却。
  譬如恒沙,  诸佛世界,  复不可计,
  无数刹土,  光明悉照,  遍此诸国,
  如是精进,  威神难量。  令我作佛,
  国土第一,  其众奇妙,  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  而无等双,  我当愍哀,
  度脱一切。  十方来生,  心悦清净,
  已到我国,  快乐安隐。  幸佛信明,
  是我真证,  发愿于彼,  力精所欲。
  十方世尊,  智慧无碍,  常令此尊,
  知我心行。  假令身止,  诸苦毒中,
  我行精进,  忍终不悔。


[学习解说]:

我发誓要广行此愿,将一切恐惧化为安乐,假如供养百千亿万诸佛、无量圣众,也不如一心求道,坚固不退发心,好比恒沙国土诸佛世界不可计数,无量佛土光明普照

如果我作佛时,也要令我的佛国净土成为第一,令生活在这里的众生奇妙庄严,令道场超群绝伦,国土如泥洹(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是其他佛国无法相比的

我要以慈悲哀愍之心度脱一切众生,令所有十方一切往生到我佛国净土的众生都心生喜悦和清净,已经来到我国净土的众生同样快乐安稳

(今日非常)“庆幸有佛明白我的心是真诚的,相信我的愿是真实的”,十方世尊智慧通达无碍,假如我在修行中遭遇苦难,我也要勇猛精进,忍辱超越,终不后悔


名词解释:

【信明】
(杂语)信忍证明其事也。无量寿经上曰:“幸佛信明,是我真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幸佛明信】
庆幸有佛明白我的心是真诚的,相信我的愿是真实的。摘自:百度

【泥洹】
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奇妙】
(杂语)无类之珍也。法华经嘱累品曰:“容颜甚奇妙。”阿弥陀经曰:“种种奇妙杂色之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佛语阿难:“时世自在王佛告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
“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


[学习解说]: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完偈诵后又对佛说:世尊,我发无上菩提心,愿佛为我广说经法,我定当如法实修,庄严佛国净土,令我早日成就佛道,为众生拔除生死轮回的根本

佛对阿难说:这时世自在王佛告法藏比丘:如何修行能庄严佛国净土,你应当知道的
法藏比丘对佛说:义理弘深,不是我能知道的境界,惟愿世尊为我演说诸佛如来成就净土之事,我一定如说修行,圆满心中的大愿


名词解释:

【境界】
(术语)Vis!aya,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无量寿经上曰:“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入楞伽经九曰:“我弃内证智,妄觉非境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学习解说]:

世自在王佛了知法藏比丘志愿深广,马上为他举例说道:譬如有人斗量海水,经过数劫一定能见到海底取到宝贝,修行中如果有人能至诚精进修行,一定能证得道果

于是,世自在王佛马上又为法藏比丘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善恶、国土粗妙之事,而且全都显现出来让法藏比丘亲眼看到

这时法藏比丘更是发起无上大愿,内心寂静,志愿坚定,一切世间无人能比,法藏比丘用了五劫时间思惟如何建立或庄严佛国净土


名词解释:

【克果】
(术语)谓得果也。无量寿经上曰:“求道不止,会当克果。”又曰:“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文句三下曰:“果由因克。”述文赞中曰:“克者遂也,得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

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

“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学习解说]:

阿难问佛:世自在王佛寿命是多少?
佛说:佛寿四十二劫

这时法藏比丘已经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然后来到佛所,稽首顶礼佛足,右绕三圈,恭敬合掌对佛说:世尊,我已经想好了如何摄取众生和庄严佛国净土的清净修行


名词解释:

【摄取】
梵语 parigraha。<一>又作摄取不舍。谓阿弥陀佛摄受护念念佛之众生而不舍。据观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摄受照护念佛之众生而不舍,故称摄取不舍,或称摄取照护、摄护。其光明之利益,称为摄取光益。善导之观经疏定散义举出念佛众生蒙摄取利益之三缘,此谓摄取三缘。即:(一)亲缘,谓佛与众生之意志、行为(即三业)相应。(二)近缘,谓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显现于其眼前。(三)增上缘,谓众生由念佛而消除其罪障,临终时,佛与圣众迎往净土。(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智顗)、安乐集卷下、往生礼赞偈)
 <二>选择之意。谓摄物而取之。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中):“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p6846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5 09:35:51 | 只看该作者

2、法藏比丘所发四十八大愿


“佛告比丘:‘汝今可说,宜知是时。发起悦可一切大众。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

“比丘白佛:‘唯垂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佛对法藏比丘说:今日因缘适合,现在就可以说出来,也好让在场大众都生起欢喜心,令菩萨行者都能修行此法,待到因缘成熟时都能发起这样的大愿

法藏比丘对佛说:惟愿世尊帮我审察,现在就说:

若我成佛,国土中如果有地狱、饿鬼、畜生者,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国土中的众生寿终之后堕入三恶道者,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国土中的众生不是真金色身者,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国土中的众生如果相貌不同有美有丑者,我就不成佛

如果成佛,国土中的众生如果没有宿命通、不知道百千亿那由他劫的事情者,我就不成佛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土中的众生如果没有天眼通、不能看到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土者,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国土中的众生如果没有天耳通、不能听到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的妙法者,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国土中的众生如果没有他心通、不能了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土众生心者,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国土中的众生如果没有神足通、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土者,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国土中的众生如果对色身生起贪念和执着者,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国土中的众生如果不住正定聚、必定获得灭度者,我就不成佛


名词解释:

【定聚】
(术语)三聚之一。正定聚也。三乘之行人,各修其因,正得其果之位也。又名不退位。无量寿经上曰:“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不取正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挍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土中的众生如果光明有限量,不能照到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土者,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国土中的众生如果寿命有限量,不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如果有人能计算出国土中声闻众生的数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缘觉众生用百千劫时间去计算,最终能知道具体数量者,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国土中众生的寿命无有限量,唯除众生本愿要求短寿,若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国土中的众生如果有听到不善的事情,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如果不称赞我名号者,我就不成佛


名词解释:

【咨嗟】
为感叹称赞之语。又作咨嗟。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p6297 FROM:【佛光大辞典】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愿生我国土者,只要称念我名号十声,如果不能生到此国土,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若能发菩提心修行种种功德并且一心发愿愿生我国者,假如临命终时我不与诸菩萨围绕在他面前,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听到我的名号,一心系念我的国土,培植善根福德,至心回向往生我国,如果不能如愿者,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国中终生如果不能全部满足三十二相者,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他方国土诸菩萨来生我国,必定将获得一生补处(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故有此称),除了自己发愿为普度众生的缘故积功累德,游化诸佛国土广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导劝化无量众生,令众生安住在正真的成佛之路,超出世间不究竟的知见,修习普贤之德,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国中菩萨承借诸佛加持,于一顿饭的时间便能去往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土供养诸佛,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名词解释:

【一生补处】
梵语 eka-ja^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略称补处。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据弥勒上生经等记载,弥勒菩萨现居于兜率天,待此生尽,则下生于人间,以补释迦之佛位。此词又作一生所系,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故有此称。另据无量寿经记卷上之说,一生补处之菩萨又分为四位次:(一)住于正定位之菩萨。(二)接近于佛地之菩萨。(三)住于兜率天之菩萨。(四)由兜率天至人间下生而成佛。(菩萨本业经十地品、大日经具缘真言品、弥勒上生经宗要)p30 FROM:【佛光大辞典】

【三十二相】
梵语 dva^trim!s/an maha^-purus!a-laks!aN!a^ni,巴利语 dvattim!sa maha^-purisa-lakkhaN!a^ni。系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略称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等。与八十种好(微细隐密者)合称“相好”。
 关于三十二相名称之顺序,各有异说,今依大智度论卷四所载,即:(一)足下安平立相(梵 su-pratis!t!hita-pa^da),又作足下平满相、两足掌下皆悉平满相。即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著地面之相。系佛于因位行菩萨道时,修六波罗蜜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引导利益之德。(二)足下二轮相,又作千辐轮相。即足心现一千辐轮宝之肉纹相。此相能摧伏怨敌、恶魔,表照破愚痴与无明之德。或谓“足”亦指手足,故又称手足轮相(梵 cakra^n%kita-hasta-pa^da-tala)、手掌轮相。(三)长指相(梵 di^rgha^n%guli),又作指纤长相、指长好相、纤长指相。即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之相。系由恭敬礼拜诸师长,破除憍慢心所感得之相,表寿命长远、令众生爱乐归依之德。(四)足跟广平相(梵 a^yata-pa^da-pa^rs!N!i),又作足跟圆满相、足跟长相、脚跟长相。即足踵圆满广平,系由持戒、闻法、勤修行业而得之相,表化益尽未来际一切众生之德。(五)手足指缦网相(梵 ja^la^vanaddha-hasta-pa^da),又作指间雁王相、俱有网鞔相、指网缦相。即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之纹样,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此相乃由修四摄法、摄持众生而有。能出没自在无碍,表离烦恼恶业、至无为彼岸之德。(六)手足柔软相(梵 mr!du-taruN!a-hasta-pa^da-tala),又作手足如兜罗绵相、手足细软相。即手足极柔软,如细劫波毳之相。系以上妙饮食、衣具供养师长,或于父母师长病时,亲手为其拭洗等奉事供养而感得之相,表佛以慈悲柔软之手摄取亲疏之德。(七)足趺高满相(梵 ucchan%kha-pa^da),又作足趺隆起相、足趺端厚相、足趺高平相。即足背高起圆满之相。乃佛于因位修福、勇猛精进感得之相,表利益众生、大悲无上之内德。(八)伊泥延膊相(梵 aiN!eya-jan%gha),又作腨如鹿王相、鹿王腨相、两腨鹿王相。即股骨如鹿王之纤圆,系往昔专心闻法、演说所感得之相,表一切罪障消灭之德。(九)正立手摩膝相(梵 sthita^navanata-pralamba-ba^huta^),又作垂手过膝相、手过膝相、平住手过膝相。即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此相系由离我慢、好惠施、不贪著所感得,表降伏一切恶魔、哀愍摩顶众生之德。(十)阴藏相(梵 kos/opagata-vasti-guhya),又作马阴藏相、阴马藏相、象马藏相。即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或象阴)之相。此相系由断除邪淫、救护怖畏之众生等而感得,表寿命长远,得多弟子之德。(十一)身广长等相(梵 nyagrodha-parimaN!d!ala),又作身纵广等如尼拘树相、圆身相、尼俱卢陀身相。指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如尼拘律树。以其常劝众生行三昧,作无畏施而感此妙相,表无上法王尊贵自在之德。(十二)毛上向相(梵 u^rdhvam!-ga-roma),又作毛上旋相、身毛右旋相。即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皆右旋。其色绀青,柔润。此相由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之众生,心生欢喜,获益无量。(十三)一一孔一毛生相(梵 ekaika-roma-pradaks!iN!a^varta),又作毛孔一毛相、孔生一毛相、一一毛相、一孔一毛不相杂乱相。即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乃由尊重、供养一切有情、教人不倦、亲近智者、扫治棘刺道路所感之妙相,蒙其光者,悉能消灭二十劫罪障。(十四)金色相(梵 suvarN!a-varN!a),又作真妙金色相、金色身相、身皮金色相。指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之妙金台。此相系以离诸忿恚,慈眼顾视众生而感得。此德相能令瞻仰之众生厌舍爱乐,灭罪生善。(十五)大光相,又作常光一寻相、圆光一寻相、身光面各一丈相。即佛之身光任运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此相以发大菩提心,修无量行愿而有,能除惑破障,表一切志愿皆能满足之德。(十六)细薄皮相(梵 su^ks!ma-suvarN!a-cchavi),又作皮肤细软相、身皮细滑尘垢不著相。即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系以清净之衣具、房舍、楼阁等施与众生,远离恶人,亲近智者所感得之相,表佛之平等无垢,以大慈悲化益众生之德。(十七)七处隆满相(梵 saptotsada),又作七处满肩相、七处隆相。指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此相系由不惜舍己所爱之物施予众生而感得,表一切众生得以灭罪生善之德。(十八)两腋下隆满相(梵 cita^ntara^m!sa),又作腋下平满相、肩膊圆满相。即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系佛予众生医药、饭食,又自能看病所感之妙相。(十九)上身如狮子相(梵 sim!ha-pu^rva^rdha ka^ya),又作上身相、师子身相、身如师子相。指佛之上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系佛于无量世界中,未曾两舌,教人善法、行仁和,远离我慢而感得此相,表威容高贵、慈悲满足之德。(廿)大直身相(梵 r!juga^trata^),又作身广洪直相、广洪直相、大人直身相。谓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乃以施药看病,持杀、盗戒,远离憍慢所感;能令见闻之众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廿一)肩圆好相(梵 su-sam!vr!ta-skandha),又作肩圆大相、两肩平整相。即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系由造像修塔,施无畏所感得,表灭惑除业等无量功德。(廿二)四十齿相(梵 catva^rim!s/ad-danta),又作口四十齿相、具四十齿相。指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此相系由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修习平等慈悲而感得,常出清净妙香;此一妙相能制止众生之恶口业,灭无量罪、受无量乐。(廿三)齿齐相(梵 sama-danta),又作齿密齐平相、诸齿齐密相。即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系以十善法化益众生,复常称扬他人功德所感之相,表能得清净和顺、同心眷属之德。(廿四)牙白相(梵 sus/ukla-danta),又作四牙白净相、齿白如雪相。即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系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此相。此妙相能摧破一切众生强盛坚固之三毒。(廿五)狮子颊相(梵 sim!ha-hanu),又作颊车相、颊车如狮子相。即两颊隆满如狮子颊。见此相者,得除灭百劫生死之罪,面见诸佛。(廿六)味中得上味相(梵 rasa-rasa^grata^),又作得上味相、常得上味相、知味味相。指佛口常得诸味中之最上味。此系由见众生如一子,复以诸善法回向菩提感得之相,表佛之妙法能满足众生志愿之德。(廿七)大舌相(梵 prabhu^ta-tanu-jihva),又作广长舌相、舌广博相、舌软薄相。即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系发弘誓心,以大悲行回向法界而感之相;观此相,则灭百亿八万四千劫生死罪,而得值遇八十亿之诸佛菩萨受记。(廿八)梵声相(梵 brahma-svara),又作梵音相、声如梵王相。即佛清净之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乃由说实语、美语,制守一切恶言所得之相;闻者随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权实亦得惑断疑消。(廿九)真青眼相(梵 abhini^la-netra),又作目绀青色相、目绀青相、绀眼相、绀青眼相、莲目相。即佛眼绀青,如青莲花。系由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欢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之相。(卅)牛眼睫相(梵 go-paks!ma^),又作眼睫如牛王相、眼如牛王相、牛王睫相。指睫毛整齐而不杂乱。此相系由观一切众生如父母,以思一子之心怜愍爱护而感得。(卅一)顶髻相(梵 us!N!i^s!a-s/iraskata^),又作顶上肉髻相、肉髻相、乌瑟腻沙相。即顶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系由教人受持十善法,自亦受持而感得之相。(卅二)白毛相(梵 u^rN!a^-kes/a),又作白毫相、眉间毫相。即两眉之间有白毫,柔软如兜罗绵,长一丈五尺,右旋而卷收,以其常放光,故称毫光、眉间光。因见众生修三学而称扬赞叹遂感此妙相。以上三十二相,行百善乃得一妙相,称为“百福庄严”。(中阿含经卷十一“三十二相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八一、菩萨善戒经卷九、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p507 FROM:【佛光大辞典】

【德本】
(术语)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6 08:08:46 | 只看该作者
(10楼~11楼共用时4小时)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土中的菩萨在供养诸佛时,如果供养之具不能如愿得到的话,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国土中的菩萨,如果不能演说一切智(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的话,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国土中的菩萨,如果不能获得金刚那罗延身者(意指佛、菩萨之胜身。因佛、菩萨之身坚固勇猛,犹如金刚之坚硬,不为任何外物所坏;而其力强,复如那罗延天之力大无穷,故称之为金刚那罗延身),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国土中的众生以及一切万物都庄严清净华丽,形状特殊,极其微妙,无法称量,这些众生虽然都已证得天眼,但若有人能知道具体数量的话,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国土中的菩萨,哪怕是功德很少的菩萨,如果不能看见道场中树的光明高四百万里的话,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国土中的菩萨,如果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经法,却不能证得无碍辩才的话,我就不成佛


名词解释:

【讽诵】
讽咏谙诵之意。又作诵经、讽经、讽读、读经。即出声读诵经文、偈颂等。讽诵之法,原为印度婆罗门间所行的六行(梵 s!at! karma^N!i)之一,后佛教徒亦用此法。讽颂经典供养僧,称讽供。于禅林,讽经依对象、时间、场合之不同而分多种,如每日粥罢、斋罢、放参罢之三时上殿讽经,称三时讽经;每月朔望之祝圣讽经;为“具应供之德”的无量贤圣及十六大阿罗汉而讽之应供讽经;此外尚有半斋讽经、日中讽经、土地堂讽经、祖堂讽经、韦驮天讽经、朝课讽经、晚课讽经等。(长阿含卷十五种德经、无量寿经卷上、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敕修百丈清规卷一圣节条、禅苑清规卷二、禅林象器笺讽唱门)p6312 FROM:【佛光大辞典】

【金刚那罗延身】
那罗延,梵语 na^ra^yaN!a。意指佛、菩萨之胜身。因佛、菩萨之身坚固勇猛,犹如金刚之坚硬,不为任何外物所坏;而其力强,复如那罗延天之力大无穷,故称之为金刚那罗延身。(大宝积经卷十)((参见:那罗延天)3029)p3542 FROM:【佛光大辞典】

【一切智】
梵语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萨云然。系三智之一。关于其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大八·八四三上):“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大三○·四九八下):“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即如实了知一切世界、众生界、有为、无为事、因果界趣之差别,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者,称为一切智。又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相之义,若依总义,则总称佛智,义同一切种智,如华严经大疏卷十六所载,如来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故称一切智。若依别义,则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此即声闻、缘觉所得之智;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乃了知“平等相即差别相”之佛智,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五八下):“总相是一切智,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者,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者,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中略)佛自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大毗婆沙论卷十五、杂阿毗昙心论卷八、大乘义章卷十九)((参见:一切种智)19)p14 FROM:【佛光大辞典】

【德本】
(术语)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人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体者,身心柔软超过人天;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土中的菩萨,如果智慧辩才有限量者,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国土清净能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在明镜中看到自己的面容一样清晰,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从地上的建筑一直到虚空,比如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中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和合而成,非常庄严又奇特,远远超过人天一切万物,香气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到这种香气后全都能清净修行,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所有众生沐浴在我的光明中,当佛光触到身体时,定会身心柔软,超过人天,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所有众生,如果听闻我的名号,不能证得菩萨无生法忍者,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所有众生,如果有女人闻我名号后,欢喜信乐,发无上菩提心,厌恶女身者,他们命终后如果还投生为女身的话,我就不成佛


名词解释:

【总持】
1、指忆念所闻之法而不忘失的能力。
2、总一切法和持一切义的意思,这也就是梵语陀罗尼的译义。
3、总持有四种:
一、法总持,又名闻总持,即不忘失佛的教法;
二、义总持,即能执持佛法的义理;
三、咒总持,即菩萨依定起咒,解除众生的苦厄;
四、忍总持,即能如实的把握事实的真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生法忍】
梵语 anutpattika-dharma-ks!a^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又作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为三忍之一,仁王经所说五忍之第四。大智度论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卷十二(大四四·七○一中):“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
 据大智度论卷八十六载,于声闻之八人地乃至已办地、辟支佛地等观四谛,一切智断仅得菩萨无生法忍之部分,苦集灭道之四谛实乃分别诸法实相之一谛,以声闻为钝根,故观四谛而得道;以菩萨为利根,故直观诸法实相而入道。由此可知,无生法忍,即声闻于入见道位时见四谛之理;菩萨则于入初地时谛认诸法无生无灭之理,以住不退转地。
 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载,不退转地之菩萨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得本性、自然、烦恼苦垢三种之无生忍:(一)本性无生忍,又作本来无生忍。谓观遍计所执之体性均无,而忍知本性无生者。(二)自然无生忍,谓观依他之诸法因缘生,忍知非自然而生者。(三)烦恼苦垢无生忍,又作惑苦无生忍。谓诸法实性之真如法性,系安住无为与一切杂染不相应,忍知本来寂静者。此乃忍知三无性之理,故称无生忍。又六十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地品”谓,第七地之菩萨,三业清净,修无相行,得无生法忍,照明诸法。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行品列举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等五忍,前四忍分上、中、下三品,而寂灭忍仅分上、下二品,信忍之三品配初、二、三地,顺忍之三品配以四、五、六地,无生忍之三品配以七、八、九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四九转不转品、无量寿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二十六、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入楞伽经卷三、成唯识论卷八、大智度论卷六、卷十五、卷七十三、净土论卷上、大乘义章卷十四)((参见:三法忍)571、“五忍”1097)p5079 FROM:【佛光大辞典】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所有菩萨闻我名号者,命终后能常修梵行直到成就佛道,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所有众生闻我名号者五体投地,稽首(即以头著地之礼)作礼,欢喜信乐,广修菩萨道者,诸天世人无都会对他们心生恭敬,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国中众生只要动念就能得到自己喜欢的衣服,如果衣服还需要后期处理,比如裁剪和染色的话,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国中众生享受的快乐,如果不如断尽烦恼的比丘还快乐的话,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国中菩萨随意想见十方庄严清净的佛国净土者,马上就能如愿的在宝树中见到,犹如在明镜中见到自己的容貌一样,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号者,一直道成佛为止,如果出现六根缺漏不具足的话,我就不成佛


名词解释:

【漏尽】
梵语 a^srava-ks!aya, ks!i^na-a^srava。漏,烦恼之异称。以圣智断尽烦恼,称为漏尽。与“无漏”同义。大智度论卷三(大二五·八○中):“三界中三种漏已尽无余,故言漏尽。”(瑜伽师地论卷二、俱舍论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参见:无漏)5128)p5826 FROM:【佛光大辞典】

【稽首】
为佛教礼法之一。即以头著地之礼。我国周礼所载之九拜中,稽首为最恭敬之行礼法。佛教之稽首,弯背曲躬,头面著地,以两掌伸向被礼拜者之双足,故又称为接足礼(接著对方之足)。此种以头额触地之礼拜,为印度之最高礼节。所谓接足作礼、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即指此而言。在佛教中,稽首与归命同义,若区别之,则稽首属身,归命属意。(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一、大乘义章卷四、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释门归敬仪卷下、玄应音义卷二十四、释氏要览卷中)p6117 FROM:【佛光大辞典】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号者,全都能证得清净解脱三昧,并安住在此三昧中,能于一念之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且不失定心,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号者,命终之后会投生到富贵家庭中,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号者,能获得心生欢喜,广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号者,能获得普等三昧(指同时普见一切诸佛之三昧),并安住在此三昧中一直到成佛都能常常见到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国中菩萨随其所愿,想要听闻哪种法自然就能听到,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号者,不能立即获得不退转的话,我就不成佛

若我成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号者,不能立即获得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不能立即获得不退转的话,我就不成佛


名词解释:

【三忍】
(名数)三忍有三种,无量寿经第四十八愿举声闻者得三法忍之愿,而言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未举其法忍之名,因是而诸师之解不同。法位云是仁王经所说五忍之前三者,即伏忍信忍顺忍也。憬兴云是伏忍中之下中上三忍也。玄一曰是下说之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也。【又】无量寿经云往生极乐之人闻七宝树林之音声,而得三种之忍:一音响忍,由音响而悟解真理者。二柔顺忍,慧心柔软,能随顺真理者。三无生法忍,证无生之实性而离诸相者,是悟道之至极也。见无量寿经钞五。【又】善导所说之三忍:一喜忍,念弥陀佛而生欢喜心者。二悟忍,念弥陀佛而悟解真理者。三信忍,念弥陀佛而住于正信者。善导解观经中,韦提希夫人所得之无生法忍为此三忍。观经序分义二曰:“因此喜故即得无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净土文类行卷曰:“庆喜一念相应后,与韦提等获三忍。”【又】三种之忍波罗蜜也:一耐怨害忍,能耐忍有情怨敌之恼害者。二安受苦忍,能安受非情寒热等之苦楚者。三谛察法忍,又云无生法忍,不起忍等。谛观真理而安住于无生之理者。前二者为耐忍之忍,后一者为信忍之忍,似稍异,然决定而不动心之义则同。唯识论九曰:“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普等三昧】
指同时普见一切诸佛之三昧。普,普遍之意;等,齐等之意。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上):“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别译本之无量寿如来会称为平等三摩地门,无量寿庄严经称普遍菩萨三摩地,悲华经卷六称为遍至三昧,大悲分陀利经卷三称为普至三昧。p4996 FROM:【佛光大辞典】

【德本】
(术语)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定意】
(术语)与定心同。无量寿经上曰:“不失定意。”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住定供佛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四十二愿,使他方国土菩萨众皆住于三昧得供养十方诸佛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定中得供佛,是定散并行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清净解脱三昧】
指远离一切系缚之禅定。此三昧,为无垢清净,远离一切系缚而得自在之境地,故称清净解脱三昧。住此三昧,能于一念间供养无量诸佛而不失定意。(无量寿经卷上)p4671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20:06 , Processed in 0.08519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