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习经心得] 透过《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慈悲】相关内容

[复制链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3-18 10:0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5-25 16:44 编辑



第十二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翫,皆令满足。

【善知识解说】
这边讲的一样是药师佛满足众生生活需求的大愿, 所以贫困的众生更应该多念药师佛, 祈求佛力加持, 另外, 布施众生头脑骨髓手脚血, 这是菩萨的大愿,如果您真的无法布施血, 还不能忍受蚊子的叮咬, 这样可以念药师佛, 虽然不是为了上面所说的衣服, 但是也一定有用的


由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感受到佛陀对众生的慈悲心犹如父母爱子,无私,无量
同时,末学也非常惭愧,自己的慈悲心为何不能像佛菩萨、善知识和恩师一般
为何总有个小我在斤斤计较,为何无法平等对待每一个众生,末学深深的忏悔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关于[慈悲]的相关内容

一、关于慈悲

【慈悲】:慈与悲。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涅槃经说:“大慈大悲,名为佛性。”观无量寿经也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也,以无缘慈,摄诸众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慈悲】:慈,梵语 maitrya,maitri^,巴利语 metti;悲,梵语 karuN!a,巴利语同。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
 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将慈、悲赅摄于四无量心中,而分别称为慈无量与悲无量。另据大智度论卷四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等载,慈悲有三种:(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之慈悲亦属此种,故亦称小悲。(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之慈悲,又称中悲。(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佛独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梵 maha^-maitri^-maha^-karuN!a^)、大慈悲。以上三种慈悲,并称为三缘慈悲、三种缘慈,或三慈。(菩萨地持经卷七、十地经论卷二、佛地经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十七、卷八十二、十住毗婆沙论卷一、顺正理论卷七十八、往生论注卷下)p5805FROM:【佛光大辞典】

在佛经故事佛始起慈心因缘后面的【省思】中写道:
《观无量寿佛经》云:“佛心者,大慈悲心是。”《涅槃经》云:“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对众生发起慈悲心,是修行学佛的初步,也是成佛不可或缺的资粮。

在佛经故事慈悲的鹿王后面的【省思】中写道:
慈悲是一种心念,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佛法中提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为感同身受的心念,能令我们积极的兴悲拔苦。

在佛经故事波斯匿王的慈悲胸怀后面的【省思】中写道:
慈悲是一种自利利他之行,对他人宽恕就是在为过去解冤释结、为今世广结善缘、为未来累积福德。

在佛经故事慈悲化鲸度众生面的【省思】中写道:
什么时候才能放下“我”?唯有把别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的时候!如同母亲对自己的小孩,无怨无悔的付出,慈母的光辉令人动容。菩萨视众生如己子,不也是同样的胸怀?只是菩萨无私,所爱的没有亲疏之别。因为把大众看得比自己更重要,“我执”的烦恼自然放下,不仅成就自己菩萨的志业,也度化了众生。

在佛经故事慈心不杀 世世无患后面的【省思】中写道: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世间众生莫不贪生怕死,爱惜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要秉承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长养平等不二的慈悲心,不但不杀生,还要积极地护生、救生,令一切众生皆能远离怖畏,获得安乐。

在佛经故事慈力伏象除厄本生缘后面的【省思】中写道:
所谓“心生万法”,一个友善的微笑,就像和煦的朝阳,能带给周遭的人温暖及喜乐。慈悲,就具有这样的力量,不论面对什么样的人,只要改变自己的态度,以诚恳之心与人相处,久之,人际关系必能渐入佳境

在佛经故事佛以慈心降毒龙入缽后面的【省思】中写道:
慈悲是化除瞋心的良药,行者当克己慈忍,不因逆境而起瞋造业,亦善护念他人,以慈悲心利乐一切有情,便能时时拥有平和安详、清净光明的心境。

在佛经故事佛恒修慈心最为胜后面的【省思】中写道:
瞋恚有如毒火,能坏一切善法功德,损人害己,为堕三涂恶道之根由。广行慈悲能对治瞋毒,令心柔和。若能于待人接物中恒起慈心,生活中处处是道场,透过觉察、觉照,以慈心转化瞋恼,当烦恼消融与清净心相应,必能体会佛陀所言,修行慈心是世间第一殊胜法门。

二、真正明白慈悲
许多人在自己当父母后,才发觉和体会当父母的辛苦和难处,
也才惊觉自己以前真的不孝顺,开始反省自己过去的错误,而开始想要弥补父母。

在佛法修行的过程中,许多道理也是如此
一般人或初修行者,大都认为自己没什么过错,
或认为自己也算是个好人,或甚至认为自己也很慈悲、或懂感恩。

不过,只有真正逐渐深入修行,才会逐渐发觉,原来自己错了!
原来自己今生从小至今或累世以来,都有很多坏习惯,
也犯了杀盗淫妄等各种罪业,更有很多毁谤正道和佛法的重罪。

如果没有如此反省,那代表修行没有深入和增上,
可能因为业障或世俗杂染和诱惑,而使修行停滞或退转,
所以不懂反省,没能看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也因此无法修正和进步。

经过逐渐深入的学习和认知,会随着逐渐深入而逐渐明了,
而逐渐发现累世以来种种粗重和细微的过错和罪业。

所以,越是深入学习,越没人能高傲自满的认为自己是好人,
而是会越发谦卑和仁慈,越能慈悲和体谅众生,因为大家都曾经一样糟糕。

这样深入修行,直到成佛,才会圆满智慧,
才完全明白过去种种粗重和细微的心念以及原理和现象,
才能说真正一切圆满,真正明白慈悲和感恩。

所以,只有当自己深入修行,逐渐深入菩萨道,明白法性、众生性,成为真正的法华和普贤行者
才会像「开始当父母后」的道理,才会逐渐真正明白菩萨的慈悲,也才逐渐学会真正感恩佛菩萨。
——【慈悲与感恩】在自己当父母后,才发觉...
如果文字能利益众生,让众生断恶修善并启发解脱的智慧,那这样的文字就是慈悲和智慧——文字游戏VS慈悲智慧(简单的外道辨识方法)
不论世俗问题或非人鬼神问题都是如此,普渡众生都要有宽大的胸怀和智慧,理性平稳的开导众生
就像处理超度事件,有时候会需要和非人沟通,我们也必须能安稳平等的看待和说明事情
所以,一切问题或困难都是很好的练习和考验,不用因为苦难而懊恼或烦恼,检讨反省过后,下次做好就行了

透过这样的事情,以后也更能慈悲众生,因为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也是这样一点一滴慢慢进步的,
所以,经历、解决各种困难或问题的事情,自己以后也能更有耐心、更圆满的引导和帮助众生——提升生命的次第、超越凡间的苦难与病痛!

三、慈悲心实修导引
修行就是要自己做了才会真正知道,
要自己透过[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来和佛菩萨光明相应,而降服忧虑和烦恼
然后发起同体大悲的精神,透过自己实修体验,教导众生一起学佛脱离苦难
这样实修才会懂得[惭愧]和[忏悔],才会懂得[谦卑]和[感恩]
也才会真正得到[法喜]和[清净],真正体会[光明]和[自在]
您可以藉由对众生的感动,发起[慈悲心]而为众生流泪,借此提升发起[大慈悲愿力]普渡众生,而不是一定要先发[忏悔心]来透彻自己的过失——[精进实修分享与问答]妙观察智&戒定慧&慈悲心实修导引
透过医疗和放生的过程
我们自己和众生都对世俗免于恐惧,
得到安心,结了善缘,放下仇恨,种下了善因
甚至发起[慈悲心][光明心][解脱心],甚至成佛的[无上菩提心]
——[略说]放生的意义

四、慈观,悲观之实修观照法
慈观
明白众生的根器和执着,知道他们尚未能明白世间苦和学习佛法
因此不会对众生生气,就像知道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就像对无知的小孩不会生气一样,只有疼惜爱惜,身心自在


悲观
明白众生苦,知道他们还无法明白世间苦,执着于欲乐烦恼,所以在苦的轮回中,
因此不会对众生生气,因为同情众生苦不忍苛责,只有耐性和更大的愿力来帮助众生——分享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实修观照法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4 01:38 , Processed in 0.07351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