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9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258

主题

874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693

[忍辱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3-31 19:4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3-31 19:50 编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弟子光明遍照,发心学习《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1卷》
恳请诸佛菩萨  善知识慈悲加持
让弟子入清净光明心,深入学习经中重点和心法心要
并如实发心,如法实修,如实观照,自利利他


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4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693

[忍辱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1-3-31 20:34: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5-2 21:45 编辑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点击阅读佛经原文)






经文导读:

1.佛陀宣讲这部经的地点、参加法会的菩萨们
2.参加法会的有许许多多的菩萨们
3.参加法会的还有:东、南、西、北方世界以及四维、上方、下方世界的无数诸梵天众也来到佛所顶礼供养佛陀,并听闻佛陀讲法
4.诸梵天众心有灵犀同时把请法的重任落在弥勒菩萨身上
5.弥勒菩萨称赞佛陀
6.不被外境所转的众生就能见佛并能听闻修习佛法
7.弥勒菩萨向世尊请法: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怎样做才能够少用功力、不用遭受无量无边的被众生讨报的苦痛也能证得圆满的佛果
8.佛陀称赞弥勒菩萨为众生提了一个好问题
9.佛陀详细的为弥勒菩萨及众生宣说不经勤苦也能成就佛道的修习方法
9.1应修慈心以自调伏
9.2 修习慈心应在空闲寂静处观察自己的色身皆是微尘的积聚,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
9.3 观察自身每一粒微尘中都是一个虚空能容纳万象
9.4 观察每一粒微尘中内外相貌都庄严明澈
9.5  观察一切众生也如自身一样,每一粒微尘内外清澈透明,相貌庄严美妙

9.6 应观察自身及一切众生的每一粒微尘都有一个佛国净土
9.7 观想佛国净土中宫殿的布置、分布
9.8观想佛国净土中遍布无量的园林
9.9 园林中有许多的浴池,都是七宝制成
9.10 观想池边有许多宝树
9.11 观想宝树下放置着宝座,众生安心的在此饮着甘露美食
9.12 观想佛国净土中所有的微尘都如天上的宝贝,令众生身心愉悦
9.13 观想一切世界的众生都能入住佛国净土的宫殿之中
9.14观想入住净土的一切众生都具足丈夫之相,享受天乐

9.15 观想入住净土的一切众生随念就能满足一切
9.16 观想佛国净土中的香风触动琴弦,发出美妙的音乐声
9.17  观想众生在佛国净土中身心愉悦,在欢愉中摧灭淫怒愚痴,证得菩提,究竟安乐
9.18 应以智慧观想思惟若发心要与一切众生皆行饶益,应当修行慈悲之心,令自己远离嗔恚怨恨
9.19 观想诸佛世尊皆来入住我佛国宫殿中,众生都围绕世尊听闻佛法而得法义上的快乐

9.20 观想微尘中皆有三世诸佛国土,三世诸佛、菩萨、众生都入内享受三世安乐
9.21 修慈之人,应当知一切外境皆如梦幻,本无有我、我性,不应执着,应断除身见、边见,离我、我所
10. 修慈心者,应当断除“我”“我所见”,就能消除业障,证得菩提
11. 如果能听闻到这部慈经的善男子、善女人,就能远离诸恶道苦难而往生极乐净土见十方诸佛
12. 修习慈心的众生功德无量无边
13. 诸梵天众生听闻佛陀讲法后欢喜信受奉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4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693

[忍辱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1-3-31 20:34: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3-31 22:21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20分)


1.佛陀宣讲这部经的地点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中】

[学习解说]: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当年佛陀在王舍城的鹫峰山中为大众演说这部经文

【如是我闻】:
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王舍城】
 (地名)梵名曷罗阇姞利呬城Ra%jagr!ha,在中印度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新曰频毗娑罗)自上茅城之旧都,迁居于此,围王舍城有五山,五山之第一即灵鹫山也。智度论三曰:‘问曰:如舍婆提(S/ra%vasti)、迦毗罗(Kapiavastu)、婆罗奈(Va%ra%n!asi)大城,皆有诸王舍,何以故独名此城为王舍?答曰:有人言:是摩伽陀国王有子,一头两面四臂,时人呼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之旷野。罗刹女鬼名阇罗,还合其身而乳养之,后大为人,力能并兼诸国,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势治阎浮提,阎浮提人因名此山为王舍城。复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疲役,王大忧怖,集诸智人问其意故。有言应易处,王即更求住处。见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宫殿,于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更有一复次释,述婆薮仙人故事)。西域记九曰:‘曷罗阇姞利呬城,唐云王舍,初频毗娑罗王都在上茅宫城也。编户之家频遭火害,一家纵逸,四障罹灾。防火不暇,资产废业,众庶嗟怨,不安其居。王曰:我以不德,下民罹患。修何德可以禳之?群臣曰:大王德化邕穆,政教明察。今此细民不谨,致此火灾。宜制严科以清绝犯,若有火起,穷究先发,罚其首恶,迁之寒林。寒林者,弃尸之处,僧谓不祥之地,人绝游止之迹。今迁于彼,同夫弃尸。既耻陋居,当自谨护。王曰善。宜遍宣告居人。顷之,王宫中先失火。谓诸臣曰:我其迁矣。乃命太子监摄留事,欲清国宪,故迁居焉。时吠舍厘王闻频毗娑罗王野处寒林,整修戎旅,欲袭不虞。边侯以闻,乃建城邑。以王先舍于此,故称王舍城也。’——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灵鹫山】
 (地名)旧称耆阇崛(巴Gijjhaku%t!a),新称姞栗陀罗矩吒Gr!dhraku%t!a,译曰灵鹫,鹫头,新译鹫峰,鹫台。又称灵山,灵岳,鹫岳。山形似鹫,名又以山上鹫鸟多,故名。摩竭陀国之正中名上茅城,五山周围如城郭,是为摩竭陀国之旧都。自此东北四五里,有王舍城,毗婆娑罗王之新都也,自此东北十里,灵鹫山在焉,即五山中之最高者,在上茅城之旧都东北十四五里(西域记九释迦方志下),中土往往沿用其名。如福建福清县北之鹫峰。浙江杭州之飞来峰。亦名灵鹫。是也。——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2.参加法会的有许许多多的菩萨们
【与无量大菩萨众俱,弥勒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学习解说]:
参加法会的有许许多多的大菩萨们,其中弥勒菩萨是这次法会的上首菩萨。

【上首】
 (术语)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或举其中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依经不同也。如无量寿经一万二千比丘众中举三十一比丘为上首,如观无量寿经三万二千菩萨众中举文殊师利一人为上首,如大日经十佛刹微尘数执金刚众中举十九执金刚为上首,而更于执金刚众中举金刚手秘密主(即金刚萨埵),一人为上首,大菩萨众中普贤菩萨一人为上首。白居易文曰:‘莫不以为上首。’梁武帝诗曰:‘出家为上首。’今谓首座为上首。——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3.参加法会的还有:东、南、西、北方世界以及四维、上方、下方世界的无数诸梵天众也来到佛所顶礼供养佛陀,并听闻佛陀讲法
  【尔时,东方有十亿梵天皆住慈心,来诣佛所,顶礼佛足,以众妙供供养于佛。供养毕已,各自坐于众福所生莲华之座,恭敬尊重,瞻仰如来。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诸来梵天皆亦如是。

[学习解说]:
这时东方世界的大梵天,有十亿的天人们内心都具足了慈心,都来到佛所住的王舍城鹫峰山上,以最虔诚的心顶礼佛的双足并且以殊胜的上妙饮食供养佛。供养结束后,都坐在由各自福德所化现的莲花座上,怀着无比恭敬尊重的心瞻仰着如来。
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四维以及上方世界、下方世界的诸梵天天人也都来到王舍城鹫峰山上,以虔诚恭敬之心顶礼佛足、以上妙饮食供养佛陀后各自坐在莲花座上。

【四维】
 (杂名)东西南北四方之中间曰四维。无量寿经曰:‘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4.诸梵天众心有灵犀同时把请法的重任落在弥勒菩萨身上
【尔时,诸梵天众在于佛所,各以慈目递相瞻顾,复共同时舒颜谛视弥勒菩萨。】

[学习解说]:
这时只见诸天人们在鹫峰山上不停的以慈眉双目互相看来看去,最后都同时舒展开笑容把目光落在了弥勒菩萨的身上(大家同时找到了代为众生请法的菩萨)。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4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693

[忍辱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1-4-1 22:16: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4-2 20:16 编辑

(接续上楼)(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15分)


5.以下开始先是弥勒菩萨称赞佛陀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白佛言:“大德世尊,一切智者,于诸法性能正觉了;遍知众生善恶之业,凡愚由此生死往来;】
[学习解说]:
弥勒菩萨当然知道大梵天人们注视自己的用意,大家都一致希望弥勒菩萨可以代替大家向世尊请法,使大众都能听闻世尊讲法而获得法义而受益。
于是,弥勒菩萨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以五体投地的跪拜礼节恭敬的跪下合掌,然后对世尊说:德高望重又精通佛法的世尊,具足世、出世间一切种智,对于一切佛法的法性原理和相貌都能觉悟明了;也都能知道众生无始劫以来所造下的善业恶果,并了知众生都是因为自己所造作的这些善恶业故而在六道不断的生死轮回;

【偏袒右肩】
 (术语)挂袈裟而偏袒右肩,是表比丘恭敬尊者之相也。释氏要览曰:‘律云:一切供养,皆偏袒,示有便于执作也。’法华经曰:‘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长跪】
 (术语)两膝据地,两胫上空,两足指头柱地,挺身而立,经文或曰胡跪。佛使丈夫互跪,使尼众长跪,以女子体弱,长跪较互跪为易也。释门归敬仪下曰:‘僧是丈夫,刚干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翘苦易劳,故令长跪。两膝据地,两胫翘空,两足指柱地,挺身而立者也。’寄归传一曰:‘言长跪者,谓是双膝踞地,竖两足以支身,旧云胡跪者非也。五天皆尔,何独道胡?’释氏要览中曰:‘长跪即两膝着地,亦先下右膝为礼。’——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大德】
很有道德而且精通佛法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德】
梵语 bhadanta,巴利语同。音译婆坛陀。于印度时,为对佛菩萨或高僧之敬称。又比丘中之长老,亦称大德。另于诸部律中,对现前之大众,凡指比丘众,称“大德僧”,比丘尼众则称“大姊僧”。于我国,不以“大德”一词称佛菩萨,而为对高僧之敬称。然于隋唐时代,凡从事译经事业者,特称大德,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即记载:贞观十九年(645)六月玄奘于弘福译经时,另有证义大德十二人、缀文大德九人、字学大德一人、证梵语梵文大德一人等。贞元释教目录卷十六亦举出临坛大德、百座大德、三学大德、讲论大德、义学大德、翻经大德、译语大德等名称。
此外,统领僧尼之僧官,亦称大德。据续高僧传卷十一吉藏传载,唐朝武德初年,以僧众过繁,乃置十大德以纲维法务;大宋僧史略卷下德号条亦列出临坛大德、引驾大德等名称。然至近代以来,“大德”一词已广泛使用,凡对有德有行之人,不论其出家、在家,均以“大德”尊称之;或不限于具足德行与否,而成为佛教界一般性之礼称。(别译杂阿含经卷一、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九、卷三十八、大智度论卷二、大毗婆沙论卷六、释氏要览卷上)p879——FROM:【佛光大辞典】



【法性】
  诸法的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即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切智者】
 (术语)谓具足一切智者,是佛之异称。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见者,智度者,开道者,说道者。’梵Sarvajn^a。——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一切智者有五种相】
p0015
  瑜伽七十八卷二十二页云:世尊!一切智者相,当知有几种?善男子!略有五种。一者、若有出现世间;一切智声,无不普闻。二者、成就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三者、具足十力;能断一切众生一切疑惑。四者、具足四无所畏;宣说正法;不为一切他论所伏,而能摧伏一切邪论。五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八支圣道,四沙门等,皆现可得。如是生故,相故,断疑网故,非他所伏,能伏他故,圣道沙门,现可得故。如是五种,当知名为一切智相。——FROM:【法相辞典】

【正觉】
 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能开悟三乘之道,及以三乘同归一乘;一切众生根性差别,及于烦恼缠盖之中,有如来种,普皆明见,无有谬失。

[学习解说]:
世尊又能以自己证悟的佛法来教导声闻乘、缘觉乘以及菩萨乘的修行者,使他们都能以各自的根器来领悟各种次第的佛法,但是最终都能使这三乘同归于菩萨乘,令声闻乘和缘觉乘的众生也都能像菩萨乘行者那样发起普度众生的无上大愿;
真正觉悟的世尊都知道明白世间众生学佛的根器差别,也深知世间众生都深陷世间五欲之中,被种种烦恼所缠缚,也深知众生中何人有解脱的智慧种子,这些在如来的心中都了然明白,不会出现一点的失误

【三乘】
 1.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间,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声闻乘,中乘即缘觉乘,大乘即菩萨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乘】
  ﹝出法华经﹞
  一乘者,佛乘也。乘即运载之义。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槃彼岸。故喻以七宝大车,而导之以大白牛也。佛之出世,意欲直说法华。盖由众生机器不等,于是先说三乘之法而调熟之。故经云:于一乘道,分别说三。后至法华,会三乘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又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是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缠盖】
 缠与盖。缠与盖都是烦恼的别名,缠有十缠,盖有五盖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又知诸法皆悉是空,如梦、如幻、如阳焰等,无有坚实,而大悲无尽,以善方便令诸凡夫,见佛色身微妙之相。

[学习解说]:
世尊又了知诸法皆是因缘而生,究竟而无实体,就像人们梦中遇到的场景,梦醒后什么都没有,也如幻术师变魔术一样,其实没有真正的变化实体,只是以幻术令众生看到瞬间的变化而已;又如初春原野上的日光照映在浮尘上而四处射散的光线摇曳,这些都是没有真正能够摸得着的物体

但是佛对众生的无上大悲、解救众生出离苦海的心却是没有穷尽没有止境的,佛总是会以种种的善巧方便令凡夫众生见到佛的种种殊胜的微妙的庄严之相,令众生生起欢喜之心

【阳焰】
 (譬喻)大乘十喻之一、又作扬焰,或单曰焰,又曰阳光。庄子所谓‘野马尘埃’是也。谓春初之原野日光映浮尘而四散者也。渴鹿见之以为水,走而趣之。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焰,从渴爱生。’同注曰:‘渴见阳焰,惑以为水。’楞伽经二曰:‘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智度论六曰:‘如焰者,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为水。’维摩经慧远疏曰:‘阳焰浮动,相似野马。’止观一上曰:‘集既即空,不应如彼渴鹿,驰逐扬焰。’——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空】
 (术语)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同注‘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同二曰:‘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万善同归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梵S/u%nyata%。——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幻】
 (术语)空法十喻之一。如幻术师于无实体者能变化而见是也。智度论五十五曰:‘众生如幻,听法者亦如幻。’演密钞四曰:‘幻者化也,无而忽有之谓也。先无形质,假因缘有,名为幻化。又幻者诈也,或以不实事惑人眼目,故曰幻也。’圆觉经略疏上二曰:‘幻者,谓世有幻法。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来动作之相。须臾法谢,还成草木。然诸经教幻喻偏多,良以五天此术颇众,见闻既审,法理易明。及传此方,翻为难晓。’——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阳焰】
 (譬喻)大乘十喻之一、又作扬焰,或单曰焰,又曰阳光。庄子所谓‘野马尘埃’是也。谓春初之原野日光映浮尘而四散者也。渴鹿见之以为水,走而趣之。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焰,从渴爱生。’同注曰:‘渴见阳焰,惑以为水。’楞伽经二曰:‘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智度论六曰:‘如焰者,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为水。’维摩经慧远疏曰:‘阳焰浮动,相似野马。’止观一上曰:‘集既即空,不应如彼渴鹿,驰逐扬焰。’——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无尽】
没有穷尽。——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身者,般若波罗蜜之所成就,自然真实,常住不变犹如虚空。

[学习解说]:
佛的色身,是由能够达到涅槃彼岸的一切智慧所成就,是自然真实的,并且常住不变,就如虚空一样不生不灭,没有障碍

【般若波罗蜜】
 般若译义是智慧,波罗蜜译义是到彼岸,般若波罗蜜是说般若如船,能将众生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虚空】
 (术语)虚与空者,无之别称也。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此虚空有体有相,体者平等周遍,相者随于他之物质而彼此别异也。依有部之宗义分之为虚空与空界之色,以其体为虚空,以其相为空界之色。以此虚空为一无为法,数于三无为之一而摄于法处之中,空界之色者,为眼所见之色法而摄于色处之中,即有为法也。世人以此空界之色为虚空,故世人所谓虚空者为妄法,而不免生灭。楞严经六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同九曰:‘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同十曰:‘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起信论曰:‘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色则无虚空之相。’大乘义章二曰:‘虚空有体有相,体则周遍,相则随色,彼此别异。’此体之虚空无为,有部立为有法,大乘立为无法。(参见:虚空无为)——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6.不被外境所转的众生就能见佛并能听闻修习佛法
若有众生勤修福慧,不随心识驰鹜于境,非如渴鹿于旷野中追求阳焰以之为水,如是之人则得见佛,恒闻说法,亦能依教如理修行。】

[学习解说]:
如果有众生能够按照佛的教导平时勤于修习福德智慧,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让自己的心念被身边出现的外境所干扰,也就是心不随境转,不会像干渴的野鹿因为被干渴所困扰,而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日光照映在浮尘中而四散的光线以为是水,拼命的去追寻此水源想以此来解渴
如果能这样不被外境所转的众生就能够见到佛的色身,经常能够听闻佛陀的讲法,并且也能按照佛陀的教导如理如法的修行


7.弥勒菩萨向世尊请法: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怎样做才能够少用功力、不用遭受无量无边的被众生讨报的苦痛也能证得圆满的佛果
【世尊,我今欲于如来应正等觉,少有所问。唯愿慈哀,为我宣说。世尊,菩萨云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少用功力,安乐无倦,而能速证广大佛法?菩萨云何在生死中,不受无量众苦逼迫,于诸佛法速得圆满?”】

[学习解说]:
弥勒菩萨接着又对佛陀说:世尊啊!我今世在如来面前,对一些不解的疑惑没有少问佛陀的,今天也恳求佛陀慈悲哀愍众生,为我等解疑释惑
接下来就是弥勒菩萨代替诸梵天天人们向佛陀请法的问题,弥勒菩萨问到:
世尊!菩萨行者如何能在成佛的道路上,能够少些用功,能够安乐舒适一点不会感到疲倦,即使这样也能够快速的证得广大深奥的佛法呢?
还有菩萨行者如何能够在生死轮回之中,不用遭受无量无边的被众生讨报的苦痛,在学习修行佛法中而最终证得圆满的佛果呢?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4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693

[忍辱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1-4-2 21:59: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4-3 21:03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小时3小时10分)


8.佛陀称赞弥勒菩萨为众生提了一个好问题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弥勒,汝于我所常有所问。今所问义,最顺我心。汝今哀愍诸天及人,一切世间无量众生,多所利益,多所安乐故,能问我如是之义。吾当为汝分别演说,令诸菩萨不经勤苦,而能速疾证佛菩提。】

【学习解说】:
世尊听完上面弥勒菩萨的提问,称赞弥勒菩萨说:你这个问题问的真好!虽然你过去也经常询问我很多问题,但是今天的这个提问,是最合乎我的心意。你如今因为悲悯诸天上的天人、世间人以及六道一切无量众生,为了使他们在佛法中不仅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又能够在修行中不用承受太多的艰辛和苦痛,能够有比较安乐的修行状态,为此你能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现在就为你解答疑惑,宣说菩萨行者如何在修行中不用经历痛苦逼身的过程,而也能快速的证得广大无边的佛果,成就佛道。
其实弥勒菩萨已经是候补佛,对于一切的佛法也都已经证得明白,之所以还会向世尊提问,其实就是为了让六道中的一切众生都能听闻到这种方法,并且能够按照这种方法如法修行,这样就能避免有些众生在修行中因为无法承受苦痛而退转,有了这种学佛方法,使得那些众生也能在修行中尽快的成就佛道

【善哉】
 (杂语)梵语娑度Sa%dhu,义译曰善哉。称赞之辞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同譬喻品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智度论曰:‘欢喜赞言,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胜鬘宝窟中本曰:‘善是好别称,哉是助语之辞。’法华玄赞四曰:‘法尔随喜,皆云善哉。’寄归传三曰:‘娑度,义曰善哉。’——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哀愍】
 (术语)哀者悲哀。愍者怜愍。见人苦而起之慈悲情也。胜鬘经曰:‘哀愍覆护我。’无量寿经下曰:‘如来普慈哀愍,悉令度脱。’宝窟上末曰:‘哀者悲也,愍者慈也。’——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9.下面佛陀就详细的为弥勒菩萨及众生宣说不经勤苦也能成就佛道的修习方法

9.1应修慈心以自调伏
【“佛子,若有众生为求菩提而修诸行。愿常安乐者。应修慈心以自调伏。如是修习。于念念中。常具修行六波罗蜜,速能逮及诸忍之地,速得圆满无上正觉,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最上功德庄严其身,尽于未来常住安乐,亦能除灭一切众生无始已来诸业重障。】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弥勒菩萨:如果有众生为了求取菩提之路(成就佛道)而修习各种法门,但是又希望在修习中能够比较安乐,不用承受太大的苦痛
这里佛陀就告诉众生有一种修行方法可以少苦痛也能清净自心成就佛道:那就是修习慈悲之心,用慈心来调伏、摄受自己累世以来的世俗凡心妄念,这样在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之中反复的修练,让自己时时安住在慈心中,不断的对众生生起慈悲之心,并且能够不断的修行六度波罗蜜(即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这样就能使自己的心安忍而不对外境起嗔恚之心,这样的修行就能够使修行者快速的证得真正平等的觉悟,从而具足如来所具有的十种智力,四种无所畏惧(即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还有佛所独有的十八种功德法,以及三十二种殊胜的相貌和八十种随形好,如果菩萨行者能修习慈心,就能成就种种修行功德,以这些最殊胜的功德力庄严修行者的身心故,在未来际就能使自己的身心长久的安住在安乐之中,也能消除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种种深的重业障

修行就是为了清除我们累世以来在八识田中刻入的种种错误的凡夫知见,清除因造恶业而带来的种种业障,使八识田成为清净并具足佛法正见,使自己的身心都得以清净无染,这种清除业障转换凡心为佛心的过程中,必定会有诸多的障碍,令众生承受巨大的痛苦,但是如果能够修习慈心以慈心调伏摄受自己的凡夫妄心,就能免除修行中苦痛逼身,所以善知识教导:「慈悲」和「智慧」才是真正最强大的法术和神通(参考:闲聊「神通」

【诸行】
(术语)行者迁流之义,谓生自因缘,迁流三世之有为法也。其法数多,故曰诸行。中论观行品曰:‘诸行名五蕴。’法华玄义十曰:‘诸行是因缘生法。’——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菩提】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漏尽人的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波罗蜜】
 (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忍】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嗔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等正觉】
 梵语三藐三菩提,华译为正等正觉,即真正平等的觉悟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力】
 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无所畏】
  ﹝出大智度论﹞
  此四通言无畏者,由佛十力之智内充,明了决定,故于大众中凡有所说,则无恐惧之相,故名无所畏。(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去现在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
  [一、一切智无所畏],一切智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尽知尽见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一切智无所畏。(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天魔梵者,天魔即他化自在天,梵即梵天魔。)
  [二、漏尽无所畏],漏尽者,惑业生死俱尽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一切漏尽,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为漏尽无所畏。
  [三、说障道无所畏],说障道者,说彼魔、外障蔽圣道之法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说障法,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为说障道无所畏。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尽苦道者,说能尽诸苦之道法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能尽诸苦,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为说尽苦道无所畏。——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十八不共法】
 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十二相】
 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十种好】
 (名数)又曰八十随形好,更细别三十二相为八十种之好也。随形好者随三十二形相之好也。一无见顶相,佛顶上之内鬘,仰之则愈高,遂不见其顶上;二鼻高不现孔;三眉如初月;四耳轮垂埵;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骨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旋如像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九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十膝骨坚而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圆而纤细;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众生见之而乐;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容貌而色不挠;二十八面具满足;二十九唇如频婆果之色;三十言音深远;三十一脐深而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足;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长;三十七手文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面广而殊好;四十面净满如月;四十一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四十二自毛孔出香气;四十三自口出无上香;四十四仪容如师子;四十五进止如像王;四十六行相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之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眼广长;五十五死门之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之色;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现;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倾动;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六十五四边之光长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着;七十一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七十二发音应众声;七十三次第以因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七十五观不厌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色如青珠;八十手足为有德之相;见法界次第下之下。大乘义章二十末。——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4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693

[忍辱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1-4-3 22:39: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4-3 22:44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9.2 修习慈心应在空闲寂静处观察自己的色身皆是微尘的积聚,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
【“佛子,若诸菩萨修习慈心,应在空闲寂静之处,以清净信摄诸心法,观察其身上下支节皆微尘聚,地水火风和合所成。】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对弥勒菩萨说:佛子啊!如果菩萨行者发心修习由内心生起真正慈悲众生之心,那么就应该先远离喧嚣热闹的众生集聚地,应到清净的阿兰若处修习,因为刚发心的菩萨行者凡夫妄念还是很多,只有在这样的寂静处才能使内心真正的清净下来,才能摄心学习各种心法,才能真正的观察到自己这个色身上上下下都是由微尘积聚而成、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因缘和合而成的

【空闲处】
 (杂名)阿兰若Aran!ya之译。去聚落三百乃至六百步。闲静而适于比丘等修行之场所也。——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微尘】
 (术语)色体之极少为极微,七倍极微,为微尘。七倍微尘,为金尘。金尘者,得游履金中之间隙也。俱舍论十二曰:‘七极微为一微量,积微至七为一金尘。’——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四大】
 (名数)俱舍论所说,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9.3 观察自身每一粒微尘中都是一个虚空能容纳万象
【复应思惟:‘即彼一一微尘之内,皆有虚空;是诸虚空,莫不悉以容受为相。】

【学习解说】:接下来又应该这样思惟:色身中这些一一积聚的细小的微尘之中,也都有如虚空一样,无有障碍;这些虚空中,对所有的相貌都能够容纳接受

【虚空】
 虚与空。虚与空都是无的别名。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容受 】容纳接受。——摘自汉典


9.4 观察每一粒微尘中内外相貌都庄严明澈
【’又应想念:‘彼诸微尘,清净明彻外如琉璃,内如紫金,庄严妙好,柔软芬馥。】

【学习解说】:又应该这样观想:这些微尘,外面就像琉璃一样晶莹剔透、明亮而清澈,里面犹如紫色的黄金,看上去端庄稳重,美妙殊胜,身子柔软并不时的漂出阵阵浓郁的香气


9.5  观察一切众生也如自身一样,每一粒微尘内外清澈透明,相貌庄严美妙
【’复应观察,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一一众生所有支节,一一支节所有微尘,皆亦如是。】

【学习解说】:上面观察完微尘的特征,接下来再应该这样观想一切世界的所有众生,这些众生身上所有的地方以及这些地方所积聚的所有微尘,也都如此:每一粒微尘也都如虚空,无有障碍,并且每一粒微尘外面也都像琉璃一样晶莹剔透,明亮而清澈,里面就如高贵的紫色黄金一般,看上去端庄稳重,相貌美妙殊胜,身子柔软并时时的发出阵阵浓郁的香气来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4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693

[忍辱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1-4-5 22:20: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4-5 22:34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4小时20分)



9.6 应观察自身及一切众生的每一粒微尘都有一个佛国净土
【 “若诸菩萨,于自他身一切众生,作于如是决定解已,复应想念自身微尘,一一尘中皆有佛国。】
【学习解说】:如果菩萨行者,对自己以及其他一切众生都做这样的观想后,就还应该观想自己身上所有的每一粒微尘中都有一个清净的佛国净土


9.7 观想佛国净土中宫殿的布置、分布
【其中宫殿,琉璃所成,白银为门,黄金为柱,广博崇丽,光影洞彻,宝堂间列,宝墙围绕,宝阁、宝楼处处分布。其中各有诸天宝床、重茵绮褥,敷置其上。】
【学习解说】:在这个佛国净土中,宫殿是由清澈明亮的琉璃砌成,宫殿的正大门是白银做成,宫殿上高大整齐的柱子是由黄金镶砌而成,看上去宽广博大又富丽堂皇,在光和影的映衬下更加显得清澈透亮,宫殿中用宝物砌成的行堂一间间排列在宫殿中,整个宫殿都被用宝贝砌成的宝墙围绕着,还有一间间用宝物装饰而成的阁楼也错落有致的分布在整个宫殿的各处中,每一个阁楼中都放有用珍奇的宝物制成的卧床,每一张卧床上都放着双层的用上好的丝织品制成的坐卧垫褥

【宝床】
1.贵重的坐具或卧具。常特指皇宫中御用或寺庙中陈设者。 2.放御玺的大几。——摘自汉典

【重茵】意思是双层的坐卧垫褥。——摘自汉典

【绮】
有文彩的丝织品:~罗。纨~。~襦纨绔。——摘自汉典


9.8观想佛国净土中遍布无量的园林
【复有无量上好园苑,围绕庄严。】
【学习解说】:
宫殿四周又有许许多多可以供人游玩的园林,令人感觉格外的庄严清新

【园苑】是指园囿
供人游玩的园林。——摘自汉典


9.9 园林中有许多的浴池,都是七宝制成
【其园苑中皆有浴池,悉以七宝而为堤岸,黄金栏楯四面周匝,清泉长流引注其中,香末为泥,金沙间错,八功德水弥满澄净,波头摩华、优钵罗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菡萏开敷,周布其上。】
【学习解说】:
每一个园林中都建造有可以洗浴的浴池,这些浴池边的堤岸都是用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七宝做成,浴池四周的栏杆都是用黄金制成,浴池中的水都是清澈透底的清泉引流灌注至此,浴池底上铺的泥是用的是线香的粉末,中间还参杂着用金子做的沙子,浴池中的八功德水清澈明净,水中波头摩华、优钵罗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等各种植物含苞欲放,遍布整个水池中

【栏楯 】
栏杆。纵为栏,横曰楯——摘自汉典

【香末】
指线香等的粉末——摘自汉典

【澄净】
清澈明净。——摘自汉典

【菡萏 】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摘自汉典


9.10 观想池边有许多宝树
【其池四边,多诸宝树,真珠为华,光色滋荣。其果成熟,香味具足。】
【学习解说】:
浴池的四周,都种上了许许多多的宝树,宝树上都用宝珠串联着,华丽明亮,宝树上的枝叶生长繁茂,在真珠的映衬下熠熠生光。当它的果实成熟时,咬一口那香味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

【滋荣】
生长繁茂——摘自汉典


9.11 观想宝树下放置着宝座,众身在此饮着甘露美食
【于诸树下,置天宝座。一一座前,宝器行列,甘露美食,莫不充满。】
【学习解说】:
在每一株的宝树下,都安放着用珍珠制成的宝座。每一张宝座前,都摆放着用宝玉制成的器皿,上面盛满了种种上好的甘露美食

【宝座】
 (物名)珍宝之座床也。见法华经。——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宝器】
 (杂名)宝玉之器也。维摩经弟子品曰:‘无以秽食置于宝器。’——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9.12 观想佛国净土中所有的微尘都如天上的宝贝,令众生身心愉悦
【复应想念,如是一切诸佛国土,青绀琉璃以为其地,众妙七宝绮错庄严。是诸土中所有微尘,清净细妙如天上宝,其光晃曜如盛明日,其色美好如阎浮檀金,香气氛氲如乌罗伽栴檀,质性柔软如迦旃延衣,触著于身能生悦乐。】
【学习解说】:
观想完这些,还要这样观想,这样殊胜的佛国净土,其地面都以深青略带赤的琉璃铺就,各种物品都是用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七宝制成,庄严华丽。这些佛国净土中的所有微尘,都清净美妙的就像天上的珍宝,其发出来的光亮闪耀着就如明亮的炽盛的太阳光,那颜色殊胜美妙的就如阎浮那陀金,赤黄带紫,高贵雍容,从微尘中散发出来的浓浓的香气就如乌罗伽栴檀香所散发出来的香气一样浓烈,那些微尘柔软的就如迦旃延衣,只要轻轻的碰触到身体就能使人的内心充满愉悦快乐

【绀青】
深青而含赤的颜色。

【绮错】
1.谓如绮纹之交错。 2.形容文辞雕饰华丽。

【晃耀】
1.闪耀;辉映。

【阎浮檀金】
 (杂名)Jambunadasuvarn!a,又作炎浮檀金,阎浮那提金,阎浮那陀金,剡浮那他金。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智度论三十五曰:‘此洲上有树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为阎浮檀金。’玄应音义二十一曰:‘赡部捺陀金,或作剡浮那他金,旧云阎浮檀金。名一也。(中略)那他此言江亦云海也。’大日经疏五曰:‘郁金即是阎浮金色。’法华经授记品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氛氲】
香气很浓的样子。


9.13 观想一切世界的众生都能入住佛国净土的宫殿之中
 
【“作是观已,即应想念:‘从此东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皆来入我诸佛国土宫殿之中。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彼诸世界,所有众生皆亦如是。’】
【学习解说】:
把佛国净土中的所有微尘做这样的观想后,还应这样想念:东方世界所有的一切众生,都能来到佛国净土中的宫殿中来,享受这里无比的殊胜美妙。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四维、上方世界、下方世界,所有的众生也都能来到我佛国净土的宫殿中来享受佛国净土的殊胜美妙


9.14 观想入住净土的一切众生都具足丈夫之相,享受天乐
【又应想念:‘如是六道一切众生,皆同威仪,色相相似,其身柔软常有香气,丈夫之相具足庄严,离诸苦恼受天快乐。】
【学习解说】:
接下来应该这样观想:在我的佛国净土中所有的六道一切众生,全部都具足相同的威德仪表,身体所呈现出来的外在相貌也都相似,他们的身体柔软轻盈又常常飘出阵阵香气,又能常常以勇猛精进之心修行正道永不退转,具足大丈夫庄严无比的相貌,因为精进修行,所以远离各种苦恼而享受天人般的无比快乐

【威仪】
 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色相】
 (杂语)谓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华严经一曰:‘无边色相,圆满光明。’——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丈夫】
 (术语)勇健之人。勇进正道修行不退者。——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9.15 观想入住净土的一切众生随念就能满足一切
【是诸众生,若须衣服庄严之具,即时往诣劫波树下,随其所须应念而得,种种众具以为严好,譬如他化自在之天。】
【学习解说】:
在我佛国净土的众生,如果需要衣服来装饰自己,随时可以来到劫波树下,随着自己的念头就能得到自己所想的一切,各种各样的装饰物品就会把众生装扮的庄严殊胜美妙,就像居住在他化自在天里的天人们就是这样

【劫波树】
 (植物)在帝释天喜林园之树名。劫波为时之义。应时而出一切所须之物。六波罗蜜经三曰:‘喜林园苑游止无期,波利质多及劫波树,白玉软石更无坐时。’金刚顶经四曰:‘如诸劫树,能与种种衣服严身资具。’梵Kalpataru。——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他化自在天】
 简称他化天,此天不用自己变现乐具,假下天化作,自在游戏,故名他化自在,居欲界人天之顶,为欲界之主,与色界摩醯首罗天,同为防害正法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9.16 观想佛国净土中的香风触动琴弦,发出美妙的音乐声
【复有香风从八方来,其风触身令心适悦。有诸乐器,无人抚击,随风回动出妙音声。】
【学习解说】:
在佛国净土中时不时会有阵阵带有香气的风从四面八方吹来,身体被这阵阵香风吹到,顿时就会感到身心舒适愉悦,净土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乐器,即使没有人去拨动琴弦,也会随着这阵阵香风的吹佛而发出美妙的音乐声来


9.17  观想众生在佛国净土中身心愉悦,在欢愉中摧灭淫怒愚痴,证得菩提,究竟安乐
【是诸众生或在宫殿,或游园苑,或有食于诸天美食,或执宝器而饮甘露,或有坐于莲华之台,身佩璎珞两边垂下,财宝充满,众具备足,随其所好种种欢娱,面目熙怡,身心悦怿,体常无病,盛年好色,不老不死,功德势力皆同一类,无有为人之所使者,悉能摧灭淫怒愚痴,当证菩提,究竟安乐。’】
【学习解说】:佛国净土中所有的众生或在宫殿中,或在园林中游玩,或在享受天上的美食,或手中拿着用珠宝制成的器皿饮着甘露美味,或坐在莲花台中,身上佩戴着的璎珞两边自然的垂下,各种财宝应有尽有,都能满足众生的需要,随着众生的喜好享受种种的欢愉,众生们的脸上都流露出和颜悦色的神情,身心欢乐愉快,身体常年没有病痛,体魄健壮就如青壮年,不会老也不会死,众生所具有的功德和权力都一样平等,没有人是被另外的人指使,也没有谁会指使谁,在佛国净土中,因为都能发起勇猛精进的修行之心,所以每一位众生都能摧毁消灭淫欲、嗔心、愚痴,都能证得无上菩提,得到究竟安乐

【璎珞】
 梵语叫做枳由罗,是一种似玉的宝石。——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熙怡
和悦的样子

【悦怿】
1.欢乐;愉快。 2.谓光润悦目。

【 盛年】
青壮年

【势力】
1.权力,处于高位而产生的威力。

【摧灭 】
1.摧毁消灭。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4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693

[忍辱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1-4-6 22:02: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4-6 22:04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20分)


9.18 应以智慧观想思惟若发心要与一切众生皆行饶益,应当修行慈悲之心,令自己远离嗔恚怨恨
【“佛子,是修慈者,若在如是众生之中,见一众生于已有违,心缘于此,不生爱念,则应以智慧深自观察:‘我往世中,定于此人作重业障。以是因故,还于今日障我菩提。我若于此人不生欢喜,则于余一切众生之处,皆亦不应而作饶益。何以故?以无始时来在生死中,无一众生非于过去曾害我者。若于此众生不生怜愍,于余一切当亦复然。我今普于一切众生皆行饶益,是故于此决当慈念。’复应思惟:‘瞋恚因缘,能令众生堕于地狱。若怀怨结,后必生在毒蛇之中。若我来世受斯报者,当令彼人深快其意,故应舍离所有瞋恚怨结之心。我若多瞋,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瞋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瞋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多瞋众生在在生中,所受之身恶毒充满,故应修习慈愍之心,永远离于瞋恚怨结,平等平等,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学习解说】:世尊告诉弥勒菩萨:佛子啊!真正发心修慈悲心的众生,如果身处众生之中,发觉其中有一众生与自己有违缘,因为观察自己的内心,不能对他生起慈悲爱怜之心,遇到这种情况,自己就应该以智慧观察自己的内心,应该做如是观想:自己在过去世中,肯定与此人之间有过重大的过节,所以在今世他才会来障碍自己成就菩提之路。如果我对这个人生不起欢喜之心,那么我对其他的一切众生,肯定也不会去做利益他们的事情,为什么呢?
因为从无始劫的生死轮回以来,所有的众生都曾在轮回中对我有过伤害,如果我对这一位众生生不起怜悯之心,那么对其他众生也同样不会生起悲悯,我今世发心要对普度一切众生,所以,应该平等的对待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都应当生起慈悲之心。

另外还应作这样的思惟:众生如果有嗔恚愤恨之心,那就会令众生堕入地狱,如果内心常怀怨结,那么今后必定会投生为毒蛇之身。如果我由于今生的嗔心让自己来世投生到地狱或毒蛇中,受到这样的果报,那么只会使那些仇人感到舒心快乐,与我自己一点都没有好处,所以我应当舍弃内心所有的嗔恨怨结之心。
再则,如果的内心有很多的嗔心以及与众生有怨结,那么十方现在的诸佛世尊,看到后就会这样想我:为什么这位众生心想证得无上菩提,但是内心却还是会生起很多的嗔恚之心和怨恨呢?这种愚痴无明之人,因为有太多的嗔恚怨恨之心,自己累劫以来的苦都不能解脱,有什么能力去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难呢?
内心有很多嗔恚怨恨之心的众生在累劫的轮回中,他所受之身时常充满了恶毒的念想,所以更应该修习慈悲怜悯众生之心,以降服自己嗔恚之心,令自己远离嗔恚怨恨,内心如果对一切众生都能平等看待,这样的心才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嗔恚】
  谓于不可意之境,无所爱乐,而自生嗔忿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怨结】
 (术语)怨恨之心,结而不解也。唐华严经六十八曰:‘于有恩人反加杀害,于无恩处常怀怨结。’心地观经六曰:‘能损自他互为怨结。’——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9.19 观想诸佛世尊皆来入住我佛国宫殿中,众生都围绕世尊听闻佛法而得法义上的快乐
【“若如是思惟,离瞋结已,次应想念:‘十方诸佛,与诸菩萨、声闻大众俱来,入我诸佛国土宫殿之中。是诸如来,身量大小过人一倍,具诸相好,端正香洁,以天衣服庄严其身,各各坐于千叶莲华师子之座。一一无量众所围绕,覆以宝盖,悬众宝幡,种种璎珞周匝垂布。有天乐器不鼓自鸣,其音和雅,闻者喜悦。香风徐动,吹诸宝树,幢幡盖网、璎珞等物,出妙音声歌赞如来种种功德。黄金为器,七宝庄严。其器光明犹如日月,所有香气如坚黑栴檀,甘露满中而以供养。诸佛菩萨及声闻众,其诸菩萨、阿罗汉等,皆于如来最上法中游戏快乐。’】

【学习解说】:
有了上面这样的思惟后,嗔恚之心随之降服,于是就应作下面的思惟:十方世界诸佛世尊,与诸菩萨以及声闻大众,都来到我佛国土的宫殿之中。
所有的诸佛世尊,他们身材高大,比一般人要高一倍,而且相貌端正庄严,身上不时散发出阵阵的香味,穿着庄严殊胜的天衣,每一位如来世尊都坐在各自由千叶莲花合成的狮子座上,狮子座周围都有无量的众生围绕着,高座上悬挂着宝盖,四周悬挂着宝幡,种种璎珞在四周环绕。
这时天上的乐器自动的就会奏响起来,音声和谐优雅,凡是听到的人内心都充满了喜悦之心。
阵阵香风吹过,国土中的七宝树、悬挂的幢幡以及天空中的罗网、佩戴在众生身上的璎珞等都发出美妙的音乐都在赞扬如来的种种功德。
净土中的器皿都是用黄金制成,器皿四周又有七种宝贝做装饰,此器皿所发出来的光犹如太阳月亮所发出的光一样炽盛,里面斟满美味的甘露,它所散发出来的香气如黑色的旃檀香所散发出来的一样香味醇和好闻,把那斟满的甘露用以供养诸佛世尊。
所有在净土中的诸佛菩萨及声闻大众、阿罗汉等,都安住在如来的讲法中获得殊胜的法义而感到无比的快乐

【声闻】
 (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宝盖】
 (物名)饰以宝玉之天盖,佛菩萨及讲师读师之高座上所悬者。维摩经佛国品曰:‘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精,与五百长者子,持七宝盖,来诣佛所。’——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宝幡】
1.亦作"宝旛"。 2.佛寺中悬挂的旗幡。

【周匝】
环绕一周;围绕;也指周围


【璎珞】
 (物名)梵语枳由罗Keyu%ra,编玉而悬于身者。印度邦俗贵人男女皆作之。法华经普门品曰:‘解颈众宝珠璎珞,价直百千两金而以与之。’同信解品曰:‘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着粗弊垢腻之衣。’观无量寿经曰:‘诸璎珞中盛蒲桃浆。’玄应音义一曰:‘吉由罗应云枳由逻,此云璎珞。’——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最上法门】
  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一切无量名句所诠法义,无不含摄,于诸经中,最胜最上,故名最上法门。——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9.20 观想在听闻世尊讲法时身心安乐灭诸烦恼,观想如来身上呈现的微尘最为殊胜
【“复应想念:‘一切众生,皆于诸佛座前而坐,佛为演说修慈之行,如我今时之所修习,言音美妙悦可其心,令诸众生获最上乐。譬如有人,得甘露浆而以洗沐,息除劳苦,形神休畅;此亦如是,以法沾心灭诸烦恼,身心寂静永得安乐。’【复应想念:‘如是一切宝幢、幡盖、衣服等物所有微尘,光明朗曜出过于日,柔软细滑如触天身,所出之香如牛头栴檀,其色清净如毗琉璃宝,一切物像皆于中现。’又应想念:‘彼诸如来一一如来身之微尘,柔软光色转加殊胜,比前微尘踰百千倍。’】

【学习解说】:
接下来还应该这样想念:一切众生都恭敬的坐在佛的莲花座前,佛为他们演说怎么样修习慈悲心的行法,就像现在我修习慈悲心这样,佛讲法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沁入心脾,令在坐的众生都能获得无上的快乐。就如有人得到了一瓶甘露浆,用它来洗浴身子,以解除身上的辛劳坤通,使身心都得道舒畅的修养而心旷神怡;坐在佛前听闻佛法也是这样,能以佛法的智慧浇灭心中的各种烦恼,使自己的身心都能够获得安宁寂静快乐
接下来又应该作这样的观想:这里一切的宝幢、幡盖、衣服中所有的微尘,它们所发出来的光明光芒闪耀胜过于白天的太阳,而且这些微尘柔软细滑,只要一接触就如触碰到了天人的身子一样,这些微尘所散发出来的香气就如种在牛头山上的旃檀香树,令人犹如闻到上妙之香,这些微尘的颜色清净透亮,犹如琉璃宝物所发出的晶莹剔透一样,所有的物品都能够在这些微尘中完美的显现。
接下来还要做这样的观想:十方世界一切如来身上的微尘,映衬出来的光色更加的柔软殊胜,更要超过那些从宝幢、幡盖、衣服中显露出来的微尘成百上千倍

【朗耀 】
1.亦作"朗曜"。 2.光明闪耀;光芒闪耀。

【牛头栴檀】
 (植物)又称赤栴檀。栴檀为香树名,出自牛头山,故曰牛头栴檀。名义集三曰:‘正法会经云:此洲有山名曰高山,高山之峰多有牛头栴檀,以此山峰状如牛头于此峰中生栴檀树,故名牛头。华严云:摩罗耶山出栴檀香名曰牛头,若以涂身,设入火坑火不能烧。大论云:除摩梨山无出栴檀香。’智度论十八曰:‘除摩黎山一切无出栴檀木。’西域记十曰:‘国南海滨有秣刺耶山,崇崖峻岭洞谷深涧,其中则有白檀树。栴檀儞婆树,树类白檀,不可以别。唯于盛夏登高远瞻,其有大蛇萦者,于是知之。犹其木性凉冷,故蛇盘也。既见已射箭为记,冬蛰之后,方乃采伐。’观佛三昧海经一谓:‘牛头栴檀,生伊兰丛中,牙茎枝叶,如阎浮提竹笋。仲秋月满,卒从地生,成栴檀树。众人皆闻牛头栴檀上妙之香。’梵Gos/i^rs!aka-candana。——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9.21 观察思惟我、一切众生以及诸佛、一切国土自性皆空
【“复应观察:‘我所思念一切众生,性空无我,如梦、如幻、如阳焰、如眩翳;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性皆空本无有我。凡夫无智,于彼妄执有我自性,是故不能解脱生死。’复应观察:‘一切诸法体相微细,皆悉空寂。凡夫之人,以自分别生诸境界,自分别中还自系缚,乃至未了心之自性。齐尔许时,如在梦中,妄著诸境。’复应观察:‘一切三界皆悉是空,空不碍空。我今慈心犹为狭小。’又应思念:‘如一切众生及以诸佛,性空无我,当知我身亦复如是,一切国土亦唯想念。’】

【学习解说】:
接下来应该这样观想:我所思念的一切众生,实则法性皆是空没有自我的分别,就如在梦中,在幻想中、在日光照射的浮尘中一样不真实,一切诸佛也是这样,自性本空无有自我,只是因为凡夫众生没有智慧,一直执着在有我的假相之中,所以不能解脱生死轮回
接下来再应这样观想:佛所讲的一切诸法实质差别都很小,最终都是归于空寂。因为凡夫之人,自己总是分别执着而生起种种的外境界,凡夫众生在自己种种的分别中缠缚这自心,所以一直都不能明了自性本空。很多时候都如在睡梦中,把梦中种种的梦境当作真实
接下来还应这样观察:一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世界也全都是空,故空不会障碍空。而我现在的慈悲之心实在是太过狭小,太自我。又应这样想念:就像一切众生以及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他们深知自性本空无有自我,我也应当知道自身也是自性本空无有自我,对一切国土也应作这样的念想:一切本空

【阳焰】
 (譬喻)大乘十喻之一、又作扬焰,或单曰焰,又曰阳光。庄子所谓‘野马尘埃’是也。谓春初之原野日光映浮尘而四散者也。渴鹿见之以为水,走而趣之。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焰,从渴爱生。’同注曰:‘渴见阳焰,惑以为水。’楞伽经二曰:‘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智度论六曰:‘如焰者,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为水。’维摩经慧远疏曰:‘阳焰浮动,相似野马。’止观一上曰:‘集既即空,不应如彼渴鹿,驰逐扬焰。’——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翳】
 (术语)E,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十二韵之一,又作曀,蔼,曳。字记曰:‘短蔼字去声,声近樱系反。’大日经作‘翳’,金刚顶作‘曀’,涅槃经作:‘’。金刚顶经字母品曰:‘曀字门一切法求,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曀字时,是起所求声。’大庄严经曰:‘唱翳字时,出所希求诸过患事声。’涅槃经曰:‘者即是诸佛法性涅槃。’法求不可得者,自Es!ana%(所求)释之也。——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体相】
 体与相。实质为体;差别为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微细】
纤细、微小

【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4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693

[忍辱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1-4-7 22:12: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4-8 19:28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40分)


9.20 观想微尘中皆有三世诸佛国土,三世诸佛、菩萨、众生都入内享受三世安乐
【“作是解已,复应观察:‘彼诸所有一切微尘,一一尘中皆有三世诸佛国土。是诸国土最极清净,超过于前所有佛国,三世诸佛、三世众生,及以三世庄严之事,皆悉具足。三世劫数入于一念,一一念中,三世诸佛坐一切处,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或入禅定,或说妙法,或餐美食,或饮甘露。一一佛前,三世菩萨及阿罗汉,围绕而坐,三世快乐充满其身;亦自见身,在诸佛所,受于如是三世安乐。’】
【学习解说】:
从上面已经了知我、一切众生、一切诸佛、一切国土皆是性空无我,知道了这些后,又应该作这样的观想:观察自身所有一切微尘,每一粒微尘中都有三世(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诸佛国土,这些国土最为清净,甚至超过了过去示现的所有佛国,三世诸佛、三世所有的众生以及在三世中发生的种种庄严之事,在这里全部都具足呈现。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呈现的人、事、物在这里入于一念之中,每一个念想中,都观照有三世诸佛坐在一切处,普现在一切众生的面前,有的呈现禅定形象,有的正在给众生说法,有的在品尝美食或饮着甜美的甘露。在每一尊佛面前,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菩萨以及阿罗汉们都围绕着佛左右,端坐着聆听佛演说佛法,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可以看的出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快乐都印证在他的身上。又看见自己也在这诸佛国净土中,享受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样的安宁快乐。

【三世】
 (术语)又云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也。世者迁流之义。有为之事物,一刹那之间,亦不止,生了直灭。因之谓来生为未来世,生了为现在世,灭了为过去世。此于事物迁流上,假立三种之世。离事物别无世之实体也。又三世有就时就法二种,若为时之经过之三世,则过去为前,未来为后,其次第为过现未。即十二缘起之次第也。若为法之生起之三世,则未来为前,过去为后。是为未现过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现)、后灭(过)之次第也。犹如未至名为前路,已往名为后路。生住异灭之四相是也。宝积经九十四曰:“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清净】
(术语)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云清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清净】
谓此涅槃之理,安住清凉,诸障悉净,故曰清净。——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庄严】
 (术语)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又以恶事积身亦云庄严。阿弥陀经曰:‘功德庄严。’探玄记三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观无量寿经曰:‘以诸恶业而自庄严。’辅行一之一曰:‘一心三谛为所庄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一切处】
 (术语)又名遍处。禅定之名。以所观之境,周遍于一切处也。有十种。名十一切处,又云十遍处。见法界次第下,三藏法数三十八。——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安乐】
安乐者,无逼恼故。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智心品,永离恼害,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一切有情,故二转依,俱名安乐。——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复应想念:‘一一念中,我三世身,各持无量上好供具,而以供养一切诸佛、菩萨、声闻,及以施与众生之类。于一一念,从其身出种种香云。云中复有无量宝盖庄严绮饰,弥覆一切诸佛如来、菩萨、声闻,及以六趣众生之上。其云复雨天之甘露,及坚黑牛头栴檀香末,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妙香华、妙意华,皆从空中,缤纷而坠。电光烈曜,如日舒景。雷音震动,闻者悦豫。一切诸佛、菩萨、声闻,及诸众生,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四威仪中,其身恒受最上安乐。’】

【学习解说】:接下来又应当做如是观想:在每一念中,我所呈现的三世之身,手中都拿着许多用七宝制成的器皿,用它来盛满美妙的供品以供养一切诸佛世尊、菩萨和声闻行者,还有布施给大众的一切饮食。在每一念中,观察从身上飘出各色各样形状的云朵,云朵上面都用华丽的宝盖装饰着,这些云朵都缓慢的漂移着覆盖在一切诸佛如来、菩萨、声闻以及六道一切众生的头顶上。
云中又下起了小雨如甘露,滋润着牛头山上赤色的旃檀香树,此时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妙香华、妙意华等各色各样的花朵都从空中纷纷而落,空中地上五彩夺目,煞是好看。此时天空中电光闪烁,强烈的电光照彻着整个天空,就如同白昼一样,可以观看到各种风景。接着雷声不期而至,那种响彻整个天空大地的轰鸣震动声令听闻到的人无比的欢欣愉悦。一切诸佛、菩萨、声闻行者以及六道一切众生,有的行走着、有的住着、有的坐着、有的卧着,他们都在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中享受着恒久的快乐

【香云】
(杂名)香烟为云形者。最胜王经六曰:“所有种种香云香盖,皆是金光明最胜王威神之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牛头栴檀】
 (植物)又称赤栴檀。栴檀为香树名,出自牛头山,故曰牛头栴檀。名义集三曰:‘正法会经云:此洲有山名曰高山,高山之峰多有牛头栴檀,以此山峰状如牛头于此峰中生栴檀树,故名牛头。华严云:摩罗耶山出栴檀香名曰牛头,若以涂身,设入火坑火不能烧。大论云:除摩梨山无出栴檀香。’智度论十八曰:‘除摩黎山一切无出栴檀木。’西域记十曰:‘国南海滨有秣刺耶山,崇崖峻岭洞谷深涧,其中则有白檀树。栴檀儞婆树,树类白檀,不可以别。唯于盛夏登高远瞻,其有大蛇萦者,于是知之。犹其木性凉冷,故蛇盘也。既见已射箭为记,冬蛰之后,方乃采伐。’观佛三昧海经一谓:‘牛头栴檀,生伊兰丛中,牙茎枝叶,如阎浮提竹笋。仲秋月满,卒从地生,成栴檀树。众人皆闻牛头栴檀上妙之香。’梵Gos/i^rs!aka-candana。——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曼陀罗】
 (植物)Manda%rava,又曰漫陀罗。花名。译作圆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阿育王经七曰:“漫陀罗,翻圆华。”法华光宅疏一曰:“曼陀罗华者,译为小白团华。摩诃曼陀罗华者,译为大白团华。”法华玄赞二曰:“曼陀罗华者,此云适意,见者心悦故。”慧苑音义上曰:“曼陀罗华,此云悦意华,又曰杂色华,亦云柔软华,亦云天妙华。”案曼陀罗为一年生草,茎直上,高四五尺,叶作卵形,常有缺刻。夏日开大紫花,有漏斗形之合瓣花冠,边缘五裂,实为裂果,面生多剌,性有毒,以其叶杂烟草中同吸。能止咳嗽,过量则能致死。本草,曼陀罗花。一名风茄儿,一名山茄子,生北土。法华经佛说法,天雨曼陀罗花,翻译名义: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又】(人名)高僧名。翻译名义云:曼陀罗,此言弱声,亦云弘弱。扶南国人,神解超悟,幽明毕观,无惮夷险,志存弘化,即曼陀罗仙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钵头摩华】
钵头摩,梵语 padma,巴利语 padu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又作钵特摩华、般头摩华、波头摩华。其学名为 Nelumbium speciosum,系产于东印度、波斯、西藏、中国内地、缅甸、北澳大利亚及日本沼泽区之睡莲科植物。其根茎肥大,可供食用,柄内之细丝可作灯心。印度自古以来,视此花为水生植物中最高贵之花,于诸佛典中,亦每誉之为七宝中之一宝。又于诸经论中,常与拘物头华、优钵罗华、芬陀利华并举,此外亦为佛、菩萨之宝座·或观世音等手中所执之严身之具。(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大日经疏卷十五、慧苑音义卷上、卷下)((参见:莲华)6146)p5689
FROM:【佛光大辞典】

【拘物头华】
拘物头,梵语 kumuda,巴利语同。属睡莲科。又作俱物头华、究牟地华、矩母那华、究牟地华、句文罗华。花茎有刺,色白或赤,叶稍短。其白色者,学名 Nymphaea esculenta,茎细滑,可供食用;其赤色者,学名 Nymphaea rudra。慧琳音义卷三谓,拘物头华即赤莲华,呈深朱色,甚具香味,非人间所有。于续高僧传卷二、翻译名义集卷八等,皆译作黄莲华。大日经疏卷十五则谓,俱物头乃青色之莲华。((参见:莲华)6146)p3268——FROM:【佛光大辞典】

【分陀利】
 (植物)Pun!d!arika,又作芬陀利,分陀利迦,分荼利迦,分荼利华,奔荼利迦。正开敷之白色莲华也。西土之莲,有青黄赤白四种。又随未敷,开,落之三时而异名(莲华部详说之),分陀利为白莲华之正开敷者,又此华最大,花瓣数百,一名百叶华,妙法莲华经之莲华即此白莲华,八叶之分陀利华也。又此华多出于阿耨达池,人间无有,故称为人中好华,希有华等。玄应音义三曰:“分陀利,又作芬,此云白莲华。”慧苑音义上曰:“芬陀利,此云白莲华。亦曰百叶花也。”慧琳音义三曰:“奔荼利迦,古云芬陀利,正音本拏哩迦花,唐云白莲花,其色如雪如银,光夺人目,其香亦大,多出彼池(无热),人间无有。”华严疏钞八曰:“芬陀利者即白莲华,亦是正敷荣时也。”大日经疏十五曰:“分陀利迦,花可有百叶,叶叶相承,圆整可爱。”观经散善义曰:“言分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希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华相传名蔡华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9.21 修慈之人,应当知一切外境皆如梦幻,本无有我、我性,不应执着,应断除身见、边见,离我、我所
【“佛子,譬如比丘入遍处定,于一切物皆作地解、水火风解,以如是解摄持其心;修慈之人,亦复如是,以慈胜解庄严摄持。】
【学习解说】:
接下来世尊又对弥勒菩萨说:比如有比丘进入遍处禅定,对周遭一切事物都把它们当作地水火风来观照看待,用这样的观照来收摄护持自己的心念;那么修习慈心之人,也应当做如是观照,以慈心来面对外境以此来摄受护念自己的起心动念。


【复应思惟:‘我今所与众生安乐,但唯是想,如幻、如化。譬如幻师作所幻事,我亦如是,与诸众生种种安乐。】【学习解说】:
还应该这样思惟:我现在所给与众生的清净安乐,能令众生没有烦恼苦逼,这都是自己如幻如化的念想,就像那些幻化师在台上为人表演魔术,实则就是行的迷惑之事,我也是这样以幻化给与众生种种轻安快乐。


【又如幻物无有自性,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本来无有我、我所性。】

【学习解说】:
就像幻化师变化出来的物品本来就没有自性,是迷惑人的,其实一切众生也是这样,本来就没有我、我所有这种特性。


【又如渴鹿,于阳焰中妄生水想,勤苦奔逐;我心行慈,当知亦尔。又如阳焰,水不可得;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我性。】

【学习解说】:
又犹如饥渴的野鹿,看到春初的日光照射在浮尘上而向外四散,以为是水,就马上飞一样的追逐着这一堆水源想用来解渴,最终白辛苦一场。

我既然行慈心,应当要知道野鹿无论怎样辛苦追阳焰,还是得不到水的;一切诸法也是这样,没有“我”“我所”。


【又如梦中见种种物,梦心分别谓为实事,及至觉时了无所在,应知诸法皆亦复然。如翳目者,于净空中见种种物,谓之为有;其人后得阿伽陀药,治眼翳尽,所见之物悉皆随灭。】

【学习解说】:
又好像梦中见到的种种事物,在梦里好像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事,但是等到醒来时却发现一切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众生都应该明了诸法也是这样,就像有眼疾的人,时时好像都能看到天空中有物品,后来得到一种叫阿伽陀的药,治好了眼疾,随之以前觉得满天飞的物品都不见了。


【如是众生,以有身见及边见故,而有我想;若得智慧药,灭除此见,所有我想亦随止息。是故我应如是修慈,如从梦觉,离我我所。】

【学习解说】:
就如有眼疾的众生一样,因为执着我身以及有断见之邪见,内心时常会有“我”这样的念想;如果能够得到善知识的教导,开启智慧,灭除身见、断见之邪见,那么对于“我”“我所”等种种想法也会随着正知见的生起而熄灭。

所以我应该这样的修习慈心:就如从梦中醒来,知道梦中这一切皆是不存在的,这样就能断除“我”“我所有”

【遍处】
 (术语)观法之名。与十一切处同。(参见:八背舍)——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四大】
 (名数)俱舍论所说,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地水火风】
p0615
  俱舍论一卷九页云:云何地等地等界别?颂曰:地、谓显形色。随世想立名。水、火、亦复然。风即界亦尔。论曰:地、谓显形色处为体。随世间想,假立此名。由诸世间相示地者,以显形色而相示故。水火亦然。风即风界。世间于动,立风名故。或如地等,随世想名。风亦显形,故言亦尔。如世间说:黑风团风。此用显形表示风故。——FROM:【法相辞典】

【胜解】
 (术语)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百法中五别境之一。于所缘之境决定印可而不可移转也。若于境犹豫,胜解全无,故大乘不摄之于遍行法。俱舍论四曰:‘胜解,谓能于境印可。’唯识论五曰:‘云何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幻】
 (术语)空法十喻之一。如幻术师于无实体者能变化而见是也。智度论五十五曰:‘众生如幻,听法者亦如幻。’演密钞四曰:‘幻者化也,无而忽有之谓也。先无形质,假因缘有,名为幻化。又幻者诈也,或以不实事惑人眼目,故曰幻也。’圆觉经略疏上二曰:‘幻者,谓世有幻法。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来动作之相。须臾法谢,还成草木。然诸经教幻喻偏多,良以五天此术颇众,见闻既审,法理易明。及传此方,翻为难晓。’——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幻化】
 (譬喻)幻与化。即空法十喻之二。幻者幻人之所作。化者佛菩萨通力之变化。智度论六曰:‘经云:解了诸法,如幻,(中略)如化。’【又】(术语)幻即化,谓幻人之化作也。演密钞四曰:‘幻者化也,无而忽有之谓也。’——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幻师】
 (术语)作幻术之人曰幻师。楞伽经一曰:‘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无量寿经上曰:‘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参见:幻)——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阳焰】
 (譬喻)大乘十喻之一、又作扬焰,或单曰焰,又曰阳光。庄子所谓‘野马尘埃’是也。谓春初之原野日光映浮尘而四散者也。渴鹿见之以为水,走而趣之。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焰,从渴爱生。’同注曰:‘渴见阳焰,惑以为水。’楞伽经二曰:‘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智度论六曰:‘如焰者,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为水。’维摩经慧远疏曰:‘阳焰浮动,相似野马。’止观一上曰:‘集既即空,不应如彼渴鹿,驰逐扬焰。’——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翳】
指引起黑睛(角膜)混浊或溃陷的外障眼病以及病变愈后遗留于黑睛的疤痕
凡眼内、外障眼病所生遮蔽视线影响视力的症状皆可称——摘自汉典

【阿伽陀】
 (饮食)一作阿揭陀Agada,药名。译曰普去,无价,无病,或作不死药,丸药。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竭陀药,又言竭陀,或云阿伽陀。梵言讹转也,此云丸药也。’慧琳音义二十五曰:‘阿揭陀药,阿云普,竭陀云去。言投此药,普去众疾。又阿言无,竭陀云价,谓此药功高,价直无量。’慧苑音义上曰:‘阿无也,揭陀病也,服此药已,更无有病,故为名耳。’止观一之五曰:‘阿伽陀药,功兼诸药。’——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身见】
 (术语)五见之一,于身执实我之邪见也。梵云萨迦耶达利瑟致Satkayadrs!t!i,萨婆多宗译曰有身见,经部宗译曰怀身见,又译伪身见,大乘作移转身见,又作不实移转身见。常略之而云身见,皆是就所缘之法谓为身见也。若就能缘之迷情,则云我见。——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边见】
 (术语)五见之一。或断见或常见偏于一边之恶见,谓之边见。又起身见,其后边所起断常之恶(参见:,名为边见。见五见)——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4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693

[忍辱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4-8 16:52: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4-8 19:28 编辑

(接续上楼)(本楼层加上修改上一个楼层用时约2小时)



“佛子当知,此修慈者,乃至未能离于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常得六种梵天之福。若舍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先世已来,所有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佛子,一切菩萨,皆应如是修习慈心。汝以修慈,名为慈者。佛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得闻此修慈经者,则能销灭无始时来诸恶业障,离众病厄,为一切人之所爱敬。于其中间,或至临终,必得奉见十方诸佛,及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或得三昧,或得法忍,或得入于陀罗尼门。其心安隐,无有死畏,永离一切诸恶道苦,必生清净极乐佛国。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弥勒菩萨:修慈心的人,如果不能够断除分别执着,还是时时起“有我”、“我所见”之分别,这样只能得到六种梵天的福报。如果能够舍断分别执着,断除“我”“我所”的分别,这才是真正具足了广大的慈悲;有了如此广大的慈心,从过去世以来的所有罪障都能够除灭掉,这样过不了多久,就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世尊告诉弥勒菩萨,一切菩萨行者都应该以此(断除我、我所见)来修习慈心。你(指弥勒菩萨)正因为如此修习慈心,所以名号为慈者。弥勒佛子,如果有善女人、善男子,能够听闻到这部修习慈心的经文,就能消灭无始劫以来造下的诸多恶业的罪障,远离各种病苦和灾难恶报,并且为一切众生所仰慕尊敬。这些善男子、善女人或在修习期间或在临命终,必定能够见到十方诸佛,能够得到诸佛的佛顶授记,证得阿耨三藐三菩提,或者得到慈心三昧,或者得无生法忍,断除迷惑知见,或者入陀罗尼门,持善不散,持恶不生,并能随顺一切众生言音,开导正信,令其灭诸恶心,而广行一切善法。

修习慈心的众生,内心必定充满了安稳快乐,对死没有畏惧,远离一切三恶道中的种种痛苦,将来必定会往生清净的极乐佛国净土

【梵天】
 (界名)新作波罗贺么天Brahmadeva,色界之初禅天也。此天离欲界之淫欲,寂静清净,故云梵天。此中有三天:第一梵众天Brahmaka%yika,第二梵辅天Brahmapurohita,第三大梵天Maha%brahman,但常称为梵天者,指大梵天王,名曰尸弃S/ikhin,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初来请转法轮,又常住佛之右边,手持白拂((参见:大梵天))。外道所说之梵天,则大异。(参见:梵天外道)。【又】印度云梵天。梵土天竺之意也。传通缘起曰:‘梵天之教。’【又】修验道墓所云梵天,取梵天来降守护圣灵之意。——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无上菩提】
 (术语)菩提有三等,声闻缘觉佛是也,此中佛所得之菩提,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宝积经二十八曰:‘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无上菩提】
 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有佛能证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上菩提】
  谓等觉、妙觉,坐于道场,断诸烦恼,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无上菩提。(等觉者,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法忍】
 (术语)忍者忍许之义,今谓信难信之理而不惑为忍。即施于所观之法而忍许也。依此忍许而离惑明理之智决定,谓之法智。故忍为断惑之位,属于因,智为证理之位,属于果。小乘之见道信忍欲界苦谛之理,谓之苦法忍,乃至信忍道谛之理,谓之道法忍。又大乘之菩萨于初地之见道信忍无生之理,谓之无生法忍,其他尚有种种之法忍。大经慧远疏曰:‘心安法名之为忍。’又生法二忍之一。忍耐自风雨寒暑饥渴等非情法来之苦难,亦云法忍。——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法忍】
 1.对佛所说的法信受不疑;2.(参见:三法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陀罗尼门】
  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以其持善不散,持恶不生也。盖菩萨以总持之法,随顺一切众生言音,开导正信,令其灭诸恶心,而行一切善法,是为菩萨陀罗尼门。——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佛子,譬如有人,于三界中盛满七宝,日以三时奉施如来,尽于一劫。其人功德,应知亦尔;何况有能修习之者,假使无量诸佛如来于一劫中,说其功德,犹不能尽!”】

【学习解说】:
世尊又告诉弥勒菩萨:假如有人,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盛满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七宝,每天在早晨、中午、黄昏三时把这些宝贝供养给诸佛如来,从不间断,这样供养了整整一大劫,那么他因供奉如来就能增上自己很大的福报功德,更何况有人能修习慈心,因为修习慈心的缘故,他所获得的功德就是十方无量诸佛如来在此一劫中宣说她的功德,也不能说尽,可见啊!修习慈心的功德有无量无边之大

【三时】
 (名数)晨朝,日中,黄昏也。【又】谓正像末之三时。佛灭后,正法行时为正法,正法后,似法行时为像法,像法之法渐灭时为末法。此三时之年限,经说不同。(参见:正像末)——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佛说此经已,弥勒菩萨摩诃萨,及十方国土诸来梵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学习解说】:

世尊说完这部经文,弥勒菩萨以及十方国土大梵天的天人们,内心个个都充满了法喜,都信受如来所说之法并且在往后的修行中都依照世尊的教导去依教奉行

【信受奉行】
 (杂语)信受如来所说之法而奉行之也。诸经之终多有斯语。(参见:奉行)——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本篇暂时完结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1-10 06:13 , Processed in 0.10238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