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56|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59

[禅定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2-13 17:0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20 10:08 编辑

缘起: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为什么要深入佛经学习,因为:
关于[智慧]的增长
深入经藏就是最好的方式,这就是[闻慧]
透过深入经藏,就能听闻各种次第的正知见,学习各种解脱法门,且逐渐明白各种原理和相貌
由佛法正知见,就能逐渐舍弃或破除种种世俗的凡夫知见或邪见
这些正知见和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解脱知见),要不断的复习和思维,逐渐强化和深入,这样才能取代凡夫俗见
有了正确的观念和知见,戒律就不会像背公式那样困难,会因为观念而自然且容易的融入生活
所以,有正确的观念,戒律就容易自然达成,守戒就不会困难
然后由生活中去思维和体验这些佛法正见和观念,就能逐渐明白原理,成就解脱智慧,达成[思慧]和[修慧] ——
[戒定慧]与[定慧等观]

观修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实修,关于随文入观,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这个观就是摩诃止观的观,,,这有两个方向,,

第一是境相(境像),,就是有境像的观想,,
例如,观无量寿经讲的观想极乐世界或观想观世音菩萨等等,佛说这叫做正观
这种净观就是圆觉经讲的三摩钵提,,或,解深密经讲的毗婆舍那,是种差别观
这不仅用在观无量寿经的16观法,,其实任何佛经都可以随文观想进入当时法会的情境


第二是义理(第一义或实相),这个观就是智慧觉照,,就是圆觉经讲的禅那,于分别相中了无分别,,直见实相
当然,这个义理也可以不是那么难的,,可以是比较容易的内容,,这要看那本佛经讲的是什么
例如,十善业道经,就是安住于体会十善的心境,,如果是学习四无量心,,就安住体会慈悲喜舍


由以上两种观照,达成奢摩他(安住寂静,,是种无差别观),,就是止观的止
止观的顺序和种类,可参照圆觉经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清净光明佛


弟子净慧慈光发愿按照次序补齐以上所有佛经,故本次发心学习《观无量寿经》
祈请诸佛菩萨慈悲加持,让弟子能够入清净光明心随文入观和认真习经,了解九品往生的条件以及善恶次第差别,写出符合自己次第的白话解说,自利利他!


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59

[禅定勋章]

32#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09:56:43 | 只看该作者
6、《观无量寿经》又叫《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叫《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学习解说]:

这时阿难从座而起,对佛说:世尊,这部经叫什么名字?要如何受持这部经?
佛告诉阿难,这部经的名字叫《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叫《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你们应当忆持不要忘失,修行这个三昧的人,现世就能得见无量寿佛和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无量寿佛和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名号,能灭除无量劫生死之罪,更何况是忆念不忘了,如果有称念佛号的人,他就是人中的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作他的道友,此人当坐道场,生往佛家(举凡佛道修行之道场、佛所住之世界、初地以上之境地等,亦称佛家)


[学习笔记]:

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

这段经文讲到,一心忆持观想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这样现世就能见到无量寿佛和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

由此想到楞严经中的教导: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两段经文都是在教导我们要至心忆佛念佛,这样现世就能见到阿弥陀佛!

若能至心忆佛念佛不但现世得见阿弥陀佛,临命终时还能够上品上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名词解释:

【佛家】
僧侣之自称。举凡佛道修行之道场、佛所住之世界、初地以上之境地等,亦称佛家。(观无量寿经、华严经入法界品、观无量寿经疏卷末(慧远))p2644 FROM:【佛光大辞典】

【分陀利华】
(植物)释迦如来称誉念佛者曰人中之分陀利华。观无量寿经曰:“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忆念】
梵语 smr!ti,巴利语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日本净土真宗有时以此为信心之别名。(法蕴足论卷二、观无量寿经疏卷四、往生论注卷上)((参见:念)3206)p6220 FROM:【佛光大辞典】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人、天、龙、神、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你要好好受持我说的话,受持我说的话就是受持无量寿佛名号

佛说完这些后后,尊者目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夫人等,都心生欢喜

这时,世尊步入虚空,回到耆阇崛山,阿难广为大众演说上面的教导,无量人、天、龙、神、夜叉,都心生大欢喜,礼佛退下



(本篇学习完毕
感恩佛菩萨 感恩善知识 感恩老师 感恩护法圣众慈悲护念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59

[禅定勋章]

3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09:55: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20 10:17 编辑

(本次学习:31楼~32楼+普贤行愿品3#共用时4小时)


尔时世尊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得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说完上面这些话时,韦提希夫人身边的五百名侍女立即见到极乐世界的殊胜景象,见到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因此而生起欢喜之心,他们赞叹这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景象,心中豁然开朗和觉悟了,并且获得了无生法忍

五百名侍女都发了无上菩提心,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世尊都记下了他们的心愿,往生到极乐世界后,五百侍女见到了十方世界诸佛,获得了三昧,无量诸天人也发了无上菩提心


名词解释:

【诸佛现前三昧】
(术语)见十方世界诸佛,现显自己前说法之三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59

[禅定勋章]

3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9 11:03:16 | 只看该作者
c 下品下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夫人:下品下生者,有些众生造作五逆、十恶等不善业,像这样愚痴的人因为恶业的牵引应当堕入恶道,并在恶道中经历多劫遭受痛苦无量无边,到了临命终时,因为有遇到善知识的缘故,向他演说妙法,教他称念阿弥陀佛圣号,这个人因为被痛苦逼迫不能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善知识便用善巧方便告诉他说,你如果不能称念阿弥陀佛,可以称念无量寿佛,这样一心称念不要间断,要念满十声,因为念佛的缘故灭除了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时见到金色莲花,犹如一轮太阳,在他面前,一念间的时间立刻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在七宝池的莲花中待满十二大劫,莲花就开放了,当莲花开放时,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以大悲音声,为他广说法界实相,灭除恶业罪报,这位修行人听到后心生欢喜,立即发无上菩提心,这就是下品下生的修行人,这叫做下辈生想,是第十六观


名词解释:

【实相】
梵语 dharmata^、bhu^ta-tathata^。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据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六、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之意,一切诸法之各别相(如地之坚相、水之湿相、火之热相)皆为虚妄,一一皆可破可坏;相对于此,无漏智所证之实相则离虚妄之诸相而平等一如,在妄情之中,实相悉皆不可得。
 在鸠摩罗什之翻译中,“实相”亦包含空之意义,龙树以来强调为佛教真谛之内容。而“诸法实相”之说,为大乘佛教之标帜(即法印),亦即相对于小乘佛教所立之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大乘佛教所立者称为实相印。一切诸法之真实相状,称为诸法实相,其内容虽依各宗而异,然自其各宗之立场判断,凡被视为最后而究竟者,俱以此语表示之。此实相之相状,一般认为不得以言语或心推测之。在此一立场发展之下,至天台宗,则以最完全的自我发现,谓之诸法实相,亦即泯除本质(理)与现实(事)之差别,一切诸法完全调和之世界,于迷妄之凡夫中,亦可体现崇高之佛境界,表现出现象即实在、差别即平等之精神。禅宗以为诸法实相乃佛祖之现成或本来面目;净土宗以阿弥陀佛之名号为实相法;密宗则有声字实相之说。又日本日莲宗将实相解释为本门之题目等,将真如之实相引至现实,论二者之融合相即,此即自理论上阐明大乘佛教肯定现实之态度。(中论卷三、大般涅槃经疏卷三三十、注维摩诘经卷三、大日经疏卷一、往生论注卷下、维摩经义记卷四末、法华经文句记卷四中)p578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59

[禅定勋章]

2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9 11:02: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9 11:04 编辑

b 下品中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于六劫,莲花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夫人:下品中生者,如果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以及具足戒,这样愚痴的人,偷盗大众的东西,偷盗僧物,向他人演说不清净的法,没有惭愧心,像这样造作恶业的罪人应该堕入地狱,所以临命终时,地狱的火就会熊熊燃烧

但是因为有遇到善知识以大慈悲心向他称赞和演说阿弥陀佛十力(即:(一)处非处智力,又作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二)业异熟智力,又作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又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四)根上下智力,又作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五)种种胜解智力,又作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六)种种界智力,又作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七)遍趣行智力,又作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八)宿住随念智力,又作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九)死生智力,又作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十)漏尽智力,又作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的威德,称赞阿弥陀佛的光明神通力,以及称赞戒定慧三无漏学和解脱及解脱知见(自己知道已经获得解脱的智慧,也就是观照常明通达无碍的后得智)的功德

此人听到后能灭除八十亿生死之罪,地狱猛火也会化为清凉的风,风吹起时天上撒落天花,每一朵花中都有一位化佛和菩萨在里边,前来迎接他,一念间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的莲花中,然后经过六劫的时间,莲花开放,当莲花开放时,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用梵音安慰他为他演说大乘甚深经典,这位修行人听闻后立即发无上菩提心,这就是下品中生的修行者


名词解释:

【戒定慧】
指戒律、禅定与智慧。据翻译名义集卷四谓,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槃,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一)戒学,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二)定学,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安静之法。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大乘更加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百二十三昧等。(三)慧学,指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小乘观四谛、十二因缘,大乘观真如、实相。
 佛经通常类别为经、律、论三藏,即各以诠显定学、戒学、慧学为主。又经论中凡有关此三学者,多冠以“增上”二字,称增上戒(梵 adhis/i^la)、增上心(梵 adhicitta,即定学)、增上慧(梵 adhiprajn~a^)。盖“增上”有殊胜之意味。(杂阿含经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大毗婆沙论卷一、大乘义章卷十、大藏法数卷九)((参见:三学)683)p2908 FROM:【佛光大辞典】

【解脱知见】
自己知道已经获得解脱的智慧,也就是观照常明通达无碍的后得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分法身】
以五种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
一、戒法身,谓如来三业,离一切的过失。
二、定法身,谓如来真心寂灭,离一切的妄念。
三、慧法身,谓如来真智圆明,通达诸法的性相。
四、解脱法身,谓如来的身心,解脱一切的系缚。
五、解脱知见法身,谓如来具有了知自己实已解脱的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力】
梵语 das/a bala^ni。即十种智力。<一>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又作十神力。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十力即:(一)处非处智力,又作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二)业异熟智力,又作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又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四)根上下智力,又作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五)种种胜解智力,又作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六)种种界智力,又作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七)遍趣行智力,又作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八)宿住随念智力,又作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九)死生智力,又作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十)漏尽智力,又作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杂阿含经卷二十六、新译华严经卷十七、菩萨地持经卷十建立品、俱舍论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论卷三十)
 <二>菩萨之十力。指在十回向中,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位之菩萨所具足之十种作用。十者即:深心力(直心力)、增上深心力(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智慧力)、愿力、行力、乘力、神变力(游戏神通力)、菩提力、转法轮力等。同时,首楞严三昧经、大智度论卷二十五等亦各曾列举类似之十力。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举出自在王者力、断事大臣力、机关工巧力、刀剑贼盗力、怨恨女人力、啼泣婴儿力、毁呰愚人力、审谛黠慧力、忍辱出家力与计数多闻力等世间十力。(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六、大乘义章卷十四)p361 FROM:【佛光大辞典】

【庄严】
(术语)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又以恶事积身亦云庄严。阿弥陀经曰:“功德庄严。”探玄记三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观无量寿经曰:“以诸恶业而自庄严。”辅行一之一曰:“一心三谛为所庄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僧祇】
<一>梵语 asam!khya。阿僧祇之略称。意译无数、无央数。印度数目之一,指极大、不可数之数目。((参见:阿僧祇)3666)
<二>梵语 sa^m!ghika。意译众、数。如僧祇律、僧祇物等。p5737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59

[禅定勋章]

2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9 11:02: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9 11:04 编辑

(16) 下辈生想

a 下品上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哉!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花乃敷。当花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夫人:下品上生者,如果有众生造作种种恶业,虽然没有毁谤经典,但是因为愚痴造作了很多恶业,也没有生起惭愧心,到了临命终时,因为有遇到善知识的缘故,善知识向他称赞大乘十二部经的经名,他因为听闻许多经名的缘故,能够灭除千劫极重的恶业,善知识又教他合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称念佛号便能灭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这时阿弥陀佛立即派遣化现的佛和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来到他的面前,称赞说:善哉,善男子,你因为称念佛号的缘故许多罪业都消除了,所以今日我来迎接你,说完这些话,这位修行者立即见到化佛放的光明遍满整个屋子而心生欢喜

命终后乘坐莲花跟随阿弥陀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经过四十九日莲花开放,当莲花开放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来到他的面前,为他演说十二部经的甚深义理,这位修行者听到以后就能信解,并且发无上菩提心,再经过十小劫,获得了百法明门的修行,然后得入初地(菩萨乘五十二位中十地之第一),这就是下品上生的修行者,下品上生者听闻佛号、法名及僧名就能往生


名词解释:

【初地】
(术语)菩萨乘五十二位中十地之第一。(参见:十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地】
1、指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五个十位名十地,在此十地,渐开佛界,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故又名“十圣”。
一、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
二、离垢地。菩萨断思惑,除毁犯之非,使身清净,成就戒波罗蜜,离一切垢,故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菩萨灭无明暗,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罗蜜,心光开发,故名“发光地”;
四、焰慧地。菩萨于三十七道品,圆满具足,进而修习力无畏,不共佛法,远离懈怠,成就精进波罗蜜,使慧焰炽盛,故名“焰慧地”;
五、极难胜地。菩萨为利益众生,外习诸技艺,内成就禅波罗蜜,极难制胜,故名“极难胜地”;
六、现前地。菩萨住解脱法门,修空无相无愿三昧,成就般若波罗蜜,使现前差别尽泯,故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菩萨断诸业果细现形相,起殊胜行,广化众生,成就方便波罗蜜,备远行资粮,故名“远行地”;
八、不动地。菩萨住无生忍,断诸功用,身心寂灭,犹如虚空,成就愿波罗蜜,与涅槃心,湛然不动,故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菩萨灭心相,证智自在,具足十力,于一切处非处,都清清楚楚,成就力波罗蜜,善运慧解,故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菩萨广集无量道法,增长无边福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依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成就智波罗蜜,有如大云,雨大法雨,故名“法云地”。
2、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59

[禅定勋章]

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9 11:02: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9 11:04 编辑

c 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中品下生者,善男子或善女人能够孝养父母,有仁义之心,这样临命终时,就能遇到善知识为他广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中的快乐事,还有宣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

随后就命终了,因为有听闻极乐世界快乐的事情,顷刻间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经过七日,遇到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然后听闻两位菩萨为他说法,因为心生欢喜而获得须陀洹果,再经过一小劫之后证得阿罗汉果

这就是中品下生的修行人,叫做中辈生想,这是第十五观,能够这样观想者叫做正观,不能这样观想者叫做邪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59

[禅定勋章]

26#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9 11:01: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9 11:04 编辑

b 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学习解说]:

中品中生者,众生如果受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或者受持沙弥戒(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一日一夜,或者受持具足戒(具足圆满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一日一夜,受戒时做到威仪不缺,然后将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因为持戒功德的缘故,临命终时,便能见到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明,手持七宝莲花来到行者面前,听到空中有称赞的声音说:善男子,因为你跟随三世诸佛修行的缘故,我今日来迎接你,行者见到自己坐上莲花后,莲花马上合起来,生往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经过七日莲花开放,莲花开放时,修行人合掌赞叹阿弥陀佛,因为闻佛说法而心生欢喜,所以获得了须陀洹果,这样经过半劫时间获得了阿罗汉果,这就是中品中生的修行人


名词解释:

【具足戒】
具足圆满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沙弥戒】
又作勤策律仪。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若进受具足戒,则称大僧。((参见:戒)2896、“沙弥”2976)p2977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59

[禅定勋章]

2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9 11:01: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9 11:05 编辑

(本次学习:25楼~30楼共用时4小时)

(15) 中辈生想

a 中品上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夫人:中品上生者,要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关斋戒(一、不杀生,不杀有生命的动物;二、不与取,不取他不与之物;三、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四、不虚诳语,不说不符事实的话;五、不饮酒,不饮一切的酒类;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即不身涂香饰花鬘及观舞蹈听歌曲;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即不坐卧于高广严丽的床上;八、不非时食)以及其他戒律,不能造作五逆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而且没有造作其他罪业

以此善根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在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会与诸比丘,眷属围绕在他身边,阿弥陀佛身放金色光明照耀他,为他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苦是说短暂的人生,有三苦八苦和无量诸苦;空即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诸法众缘和合而生起,性空是说众缘和合的诸法,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无常即诸行无常,是说世间诸法都是变化不停,生灭不断的,没有常住不变的个体;无我即诸法无我,是明五蕴假合的人身,没有真实不变的我体可得)的道理,赞叹出家修行的功德,修行人因此而心生欢喜,然后见到自己坐在莲花台上,长跪合掌顶礼阿弥陀佛,在他还没将头抬起来的时候就立即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莲花也开了,然后听到许多赞叹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声音,马上就证得了阿罗汉道,并且获得了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八解脱(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这就是中品上生的修行人


名词解释:

【苦空无常无我】
为有漏果报之四相,即四谛十六行相中苦谛之四行相,乃缘观苦谛之境而起之四种观解。又作无常苦空非我、非常苦空非我。中阿含经卷二十一说处经(大一·五六五下):“此因缘起及因缘起法,思念称量,善观分别无常苦空非我。”观无量寿佛经之第二观(大一二·三四二上):“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大乘义章卷三“四谛义”、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参见:四谛)1840)p3946 FROM:【佛光大辞典】

【苦空无常无我】
苦、空、无常、无我。苦是说短暂的人生,有三苦八苦和无量诸苦;空即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诸法众缘和合而生起,性空是说众缘和合的诸法,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无常即诸行无常,是说世间诸法都是变化不停,生灭不断的,没有常住不变的个体;无我即诸法无我,是明五蕴假合的人身,没有真实不变的我体可得。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解脱】
梵语 as!t!au vimoks!a^h!,巴利语 at!t!ha vimokkha^。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又作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八者即:(一)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四)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尽灭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五)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六)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七)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厌舍受想等,入灭一切心心所法之灭尽定。此中前二者依初禅与第二禅,治显色之贪,第三依第四禅修净观,皆以无贪为性。第四至第七依次以四无色之定善为性,第八依有顶地,以灭有所缘心为性。又初二者各分为二,第三分为四,合谓八胜处。(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经、俱舍论卷二十九、品类足论卷七)((参见:八胜处)296)p304 FROM:【佛光大辞典】

【六通】
指六神通(梵 s!ad! abhijn~a^h!),为佛菩萨依定慧力所示现之六种无碍自在之妙用。即: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智证通。(中阿含卷十九迦絺那经、长阿含卷九增一经)((参见:六神通)1290)p1292 FROM:【佛光大辞典】

【三明】
梵语 tri-vidya,巴利语 ti-vijja^。<一>又作三达、三证法。达于无学位,除尽愚闇,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即:(一)宿命智证明(梵  pu^rva-niva^sa^nusmr!ti-jn~a^na-sa^ks!a^t-kriya-vidya^),又作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二)生死智证明(梵 cyuty-upapatti-jn~a^na-sa^ks!a^t-kriya-vidya^),又作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三)漏尽智证明(梵 a^srava-ks!aya-jn~a^na-sa^ks!a^t-kriya-vidya^),又作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又依大毗婆沙论卷一○二载,宿命明见过去事而生厌离,天眼明见未来事而生厌离,漏尽明既已厌离,乃欣乐涅槃;此外,宿命明可断除常见,天眼明可断除断见,漏尽明则远离此二边而安住于中道。若与六神通相配,则此三明依序以六通之第五、第二、第六为自性。(杂阿含经卷三十一、大智度论卷二、集异门足论卷三、卷十五、杂阿毗昙心论卷六、俱舍论卷二十七)((参见:六神通)1290)
 <二>菩萨明、诸佛明、无明明。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载,菩萨明即般若波罗蜜,诸佛明即佛眼,无明明即毕竟空。(涅槃经会疏卷十六、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五)p569 FROM:【佛光大辞典】

【四圣谛】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逆罪】
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戒斋】
又叫做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简称八戒。
一、不杀生,不杀有生命的动物;
二、不与取,不取他不与之物;
三、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
四、不虚诳语,不说不符事实的话;
五、不饮酒,不饮一切的酒类;
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即不身涂香饰花鬘及观舞蹈听歌曲;
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即不坐卧于高广严丽的床上;
八、不非时食,即不食非时之食,亦即过午不食。离上述八种之非法为八戒,又因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害有生命的动物;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或毒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59

[禅定勋章]

24#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8 11:32: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9 11:04 编辑

b 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彼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花。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上品下生者,相信因果,不毁谤大乘佛法,能发无上菩提心,并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修行人命终之后,阿弥陀佛和观世音以及大势至菩萨,还有诸眷属手持金莲华,化成五百化佛来迎接他,五百化佛同时伸出手,称赞他说:法子,你今日身心已经清净,又能发无上菩提心,所以我们今日来迎接你

然后见到自己坐在金色莲花上,做好以后,莲花自然就合上了,之后跟随阿弥陀佛很快就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经过一日一夜的时间,莲花开放,并在七日内见佛,虽然见到了佛,但是对于佛的相好光明还不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再经过二十一日后才能清楚明了

在极乐世界还能听闻众多演说妙法的音声,还能随意游往十方诸佛国土供养诸佛,并在诸佛国土中听闻甚深妙法,这样经过三小劫就能获得百法明门(指菩萨于初欢喜地所得之智慧法门。意即明了通达百法之智慧门),安住在欢喜地(十地之初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又作极喜地、初欢喜地。略作初地。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这叫做上品下生的修行者,这叫做上辈生想,是第十四观,能这样观想这叫做正观,不能这样观想者叫做邪观


名词解释:

【欢喜地】
梵语 pramudita^-bhu^mi。音译作波牟提陀步弭。十地之初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又作极喜地、初欢喜地。略作初地。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二载,菩萨得初地,多有七相,即:(一)能堪忍受,能为难事,修集无量福德善根,并于无量恒河沙劫往来生死,教化刚强难度之恶众生,心不退没。(二)不好诤讼,菩萨乐于寂灭之道故,而不与人诤竞。(三)心多喜,能令身得柔软,心得安隐;又能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悲。(四)心悦,于转法轮时,心得踊悦;又心安隐无患。(五)乐于清净,离诸烦恼垢浊,于一切深经、诸菩萨及其所行一切佛法,皆心信清净。(六)悲心愍众生,深切愍念众生而予其救护。(七)无嗔恚心,菩萨虽结使未断尽,然嗔恨少而心常乐慈行。又同书载,初地菩萨与初地以前之凡夫,所得欢喜不同,例如初地菩萨念诸佛有无量功德,并确知当来必能成就佛果,故其心多欢喜,凡夫虽勤念诸佛,然不能作“我必当作佛”之念,故其欢喜异于初地菩萨。
 十地经论卷二,谓初地菩萨有九种欢喜(大二六·一三五下):“是菩萨住菩萨欢喜地中,成就多欢喜:多信敬、多爱念、多庆悦、多调柔、多踊跃、多堪受、多不坏他意、多不恼众生、多不嗔恨。”(旧华严经卷二十三、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十地经论卷一、十住毗婆沙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八、华严经探玄记卷十)p6900 FROM:【佛光大辞典】

【百法明门】
指菩萨于初欢喜地所得之智慧法门。百法,乃概称数目之多;明,即通达;门,即法门,含有入、差别之意。意即明了通达百法之智慧门。诸家对百法明门之“百法”有各种说法:(一)十地经论卷三谓,百法,即指种种之法门。(二)据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一载,百法,指蕴、界、处等种种之法门,而非指一百之实数。(三)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载,十信心之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愿心等,皆各有十心而成百法,圆满成就此十信十心之后,乃可入于初住之位。(四)法聪之释观无量寿佛经记及四明知礼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六等载,百法,即法相宗所说之五位百法。(五)释观无量寿佛经记载,十种心数法之受、想、思、触、欲、慧、念、解脱、忆、定等,于一数生起时,其余九数相扶而起,遂成百法。
 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载,若菩萨住于百佛国中,作阎浮四天王,修百法门,二谛平等心,化一切众;若菩萨住于千佛国中,作忉利天王,而修行千法门;住于十万佛国中,作炎天王,而修行十万法门;乃至住于不可说不可说之佛国,作第四禅大静天王三界主,而修行不可说不可说之法门。又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佛母品载,以十信心为诸行之本, 由此辗转增进为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乃至无量之明门。旧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地品”、观无量寿经、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卷下大众受
学品、仁王经疏卷中本、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中一、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元照)p2494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23:59 , Processed in 0.08333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