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4 15:34 编辑

(本次学习:26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二十二、【不受不贪】
-- [经文] --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末学解说]▪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如果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的七宝布施;
如果再有人了知一切法无我(明示存在与缘起的关系,认为“我”是依于一系列的因缘而存在,即所谓“五蕴和合”而有,但在五蕴和合期间,其中没有一个实体的自我,因缘关系发生变化,五蕴离散,更没有一个实体的自我,所以佛教的基本理论“三法印”的第二法印说:“诸法无我”),得成于忍,这样的菩萨则胜过前面菩萨所获得的功德。
须菩提!因为诸菩萨不受福德的缘故。”
注解: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我】:佛教主张无我,明示存在与缘起的关系,认为“我”是依于一系列的因缘而存在,即所谓“五蕴和合”而有,但在五蕴和合期间,其中没有一个实体的自我,因缘关系发生变化,五蕴离散,更没有一个实体的自我,所以佛教的基本理论“三法印”的第二法印说:“诸法无我”。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无我】:梵语 ana^tman 或 nir-a^tman,巴利语 anattan。又作非身、非我。我,即永远不变(常)、独立自存(一)、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为灵魂或本体之实有者。主张所有之存在无有如是之我,而说无我者,称为诸法无我;观无我者,称为无我观。无我系佛教根本教义之一,于三法印中,即有“无我印”。通常分为人无我、法无我二种:(一)有情(生者)不外是由五取蕴(即构成凡夫生存的物心两面之五要素)假和合而成,别无真实之生命主体可言,称为人无我,又称我空。(二)一切万法皆依因缘(各种条件)而生(假成立者),其存在本来即无独自、固有之本性(自性)可言,称为法无我,又称法空。
此外,尚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据阿含经典之说,一切万法之存在皆赖于各种条件之相互依存,此依存关系一旦有所变化,即产生幻灭、无常之现象;由于无常,故为苦;由于苦而不得自在,故为无我。
(二)说一切有部主张“我空法有”,即一方面认为“人无我”,另一方面又主张构成存在之要素各有其自性,故不说“法无我”。
(三)据成实论之说,五蕴中并无实在之自我,准此而观人无我者,称为人空观;又五蕴之法尽是无常,并无实在之自性,准此而观法无我者,称为法空观。
(四)一般言之,大乘佛教主张二无我,即我法二空(人法二空),然唯识宗依“三性说”而立“三无我”之说。即:(1)“遍计所执”之实我实法乃情有理无者,非为实在之我相,故称无相无我。(2)“依他起”之似我似法乃如幻假有者,异于被执之我相,故称异相无我。(3)“圆成实”之自相乃由无我(识之实性)所显之真如,故称自相无我。(杂阿含经卷一至卷三、卷十、大品般若经卷三、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九、卷十、俱舍论卷二十九、卷三十、成实论卷三、卷十二、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辩中边论卷中、唯识二十论)((参见:人法二空)256、“我空法有”2941)p508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末学解说]▪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对佛陀说:“世尊!为何菩萨不受福德呢?”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所以说不受福德(意思是说,菩萨虽然做了许多功德善事,但他不能因此贪求果报或骄傲自满,否则反而成为修行的障碍,所以说不受(执着)福报和功德)。
注解: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受福德】:《金刚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意思是说,菩萨虽然做了许多功德善事,但他不能因此贪求果报或骄傲自满,否则反而成为修行的障碍,所以说不受(执着)福报和功德。以后引申为不会享福。《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这个女儿不受福德,却跟一个碾玉的待诏逃走了。”(常正) 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
记得刚开始进入清净光明净土做功课时,自己的想法是做功课可以获得很多利益功德
所以是有功利心的去做功课,为了能够获得大大的福德、福报、功德......
学习上述佛经的教导:“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相应解释:菩萨虽然做了许多功德善事,但他不能因此贪求果报或骄傲自满,否则反而成为修行的障碍,所以说不受(执着)福报和功德
结合学习清净光明专辑中相关内容有机会领悟佛法甚深智慧,又或者该破除他的傲慢,
那我们或许会跟他说“你一点功德也没有”
如果这个人没有领悟甚深智慧的慧根, 仍需加强对佛法的信心,
那我们或许会跟他说“您有功德, 要多做功德”
这是佛法智慧和慈悲度生的差别, 这在很多佛经都可以发现
有很多佛经慈悲的告诉我们有大功德,这都是期望我们老实去做,多做
有些般若智慧佛经则不断的破除我们执着的功德相, 让我们更接近实证 ——有没有功德?有漏和无漏功徳? 我们所处在的娑婆世界本来就是五浊恶世
有了福报后,往往不信因果,
往往纵容自己的欲望和脾气而造恶业,然后又堕入恶道
经过累劫恶道中的煎熬,业障逐渐消除,回生人道继续受苦
因为受苦而行善或念佛求福,来生可能因此得福
可是因为没有求智慧解脱,所以每每因为享受福报而堕落,又继续轮回
真相就是如此——[倒果为因的邪见]为何行凶做恶的人都多子多福!? 以佛法的[实相义](甚深佛法)来说
功德其实不是一种回馈或者回报,
其实功德并不是由别人给的, 也不是做了什么善事的回报
功德是众生原本俱足的, 不需要往外求, 因为功德其实就是佛性本体显露的圆满展现
当我们究竟显露自己原本圆满的佛性,我们就和佛菩萨一样,我们就和佛菩萨有一样的功德
因为佛性平等无差别,这才是真正的功德, 是指众生原本俱足的能力
所以实证佛性本体才是真正功德, 也就是成为佛菩萨才有功德
因为功德是指佛菩萨真正清净自在平等慈悲神通变化的能力
以功德的[方便义]来说
我们一般初学佛者所想要的功德福报,其实只是[有漏布施]的因果回报
例如,我们给人一个微笑,对方就给我们一个微笑, 这是因果回馈,反作用力
但是真正的功德不需要回馈, 真正的功德是本体佛性的清净自在, 不被轮回控制, 所以能超越六道轮回
因此佛在经上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如果是有漏的(无法三轮体空)就不是波罗蜜(究竟圆满到达彼岸)
因为[一切方便义的功德]都是为了逐渐让众生恢复原有圆满佛性, 究竟到达彼岸(原本平等无差别的圆满佛性)
[念佛][持咒][诵经][施食][放生][回向][发愿][善行][六度]...等等一切佛法[方便义功德]都是如此——[功德]的[方便义]和[实相义] 一般众生对于功德没有真实正确的认识,只求表相功德
也因此,佛经就有次第和方便的差别,用意就是引导不同根器的众生
所以很多佛经都讲念佛持咒诵经的功德,这些功德法门就是佛菩萨的慈悲方便
只要众生有努力修行,好好念佛持咒诵经,断恶修善,佛菩萨就会满众生的愿望
所以这时候的功德是佛菩萨给的,是来自于佛菩萨的帮助,
是来自于佛菩萨的神通变化,并不是众生自己的功德
有人会说,为什么佛菩萨不施展神通把众生都变成佛呢
其实这刚刚讲过了,第八识拥有一切神通功德能力
但是第八识是由众生心念思维变化而造成不同后果
第八识如果充斥贪瞋痴习气,就造就恶道轮回
第八识如果逐渐清净,就能逐渐恢复佛性而成佛
所以第八识的爱染执着是要靠众生自己放下和清除的
众生自己不放下执着,佛菩萨也没有办法
佛菩萨只能帮忙众生改正观念,指导众生依照正确的方式来修行
由心念观念的改变和修正,就能逐渐净化第八识,而恢复清净圆满佛性
以上是关于功德的实相的略说——信佛念佛能有福慧和功德的原理
由此,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不论是做功课或是做好事善事,都不应执着、贪着于能否获得功德福报,获得了多少功德福报
因为一旦有了这样的心念,其实就是给自己上了道枷锁,添了个障碍
本是无量会变成有量,本是无漏会变成有漏,本是清净自在会变成爱染执着
有了这样的知见,便可以时时给自己提醒,不要那样做,起那样的念
这也是善知识和老师一直教导的,要树立起正知见
要知道
六道轮回中的众生,每一生每一世都难免一死
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不断的在六道中轮回
如果知见观念上没有提升,没能从精神上得到超越和解脱
那就会不断的堕入各种相中,而不断的轮回受苦——随时正观清净光明,当下身心自在
所以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