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16|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莲),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242

主题

855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305

[精进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2-13 12:3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5 10:21 编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缘起: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净莲,发心学习<金刚经>(对由小乘转大乘的初学菩萨或初发心菩萨行者讲的不着相的基础经典)

祈请诸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弟子能够落实[戒][定][慧]三者平衡
深入经藏,增长智慧,解悟通达佛经义理,恢复自性,自利利他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深深感恩佛菩萨  顶礼


[注:所有相关解说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主题

855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305

[精进勋章]

28#
 楼主| 发表于 2025-4-4 12:51: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4 15:57 编辑



(本次学习:28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30分钟  以上 )

二十五、【知见不生  应化非真】

-- [经文] --

须菩提!

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末学解说]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

如果有人说:‘佛说我见(又名我执,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执为我,叫做“我见”)、人见(又名我见,或人我见,即固执人有一个实在的我体的邪见)、众生见(即执著众生为实有之妄见。其义同于“我见”。我见,即妄计五蕴假和合之身为实我之谬见)、寿者(一期生命存在于世间)见。’

须菩提!对此你是如何想的呢?这样的人是否理解我所说之义呢?

注解: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我见】:又名我执,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执为我,叫做“我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人见】:又名我见,或人我见,即固执人有一个实在的我体的邪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众生见】:即执著众生为实有之妄见。其义同于“我见”。我见,即妄计五蕴假和合之身为实我之谬见。金刚经(大八·七五二中):“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p4749 FROM:【佛光大辞典】

【寿者】:一期生命存在于世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末学解说]

世尊!这样的人没有理解如来所说之义。

为什么呢?因为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实际上并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只是名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 [经文] --

须菩提!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末学解说]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

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者,对一切法,应像这样了知,像这样见(思虑推求审详而决择事理也),像这样信解(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又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不生法相(诸法一性殊相,殊别之相,由外可见,谓之法相)。

须菩提!所讲的法相者,如来说其实并非法相,只是名为法相。

注解: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见】:(术语)梵名捺喇舍曩Dars/ana,思虑推求审详而决择事理也。通于正邪。止观五下曰:“一切凡夫未阶圣道,介尔起计,悉皆是见。”俱舍论二曰:“审虑为先决择名见。”大乘义章五本曰:“推求说之为见。”止观十上曰:“作决定解,名之为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信解】:(术语)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又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法华经序品曰:“种种信解,种种相貌。”同嘉祥疏二曰:“信解者,始名为信,终称为解。又钝根为信,利根为解。”同七曰:“信破邪见,解破无明。”【又】七贤之第三。(参见:七贤)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相】:(术语)诸法一性殊相,殊别之相,由外可见,谓之法相。维摩经佛国品曰:“善解法相,知众生根。”大乘义章二曰:“一切世谛有为无为,通名法相。”【又】法相宗之略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须菩提!

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末学解说]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

如果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用来布施,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演说,其福德会胜过前面。

如何为人演说呢?应当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有为法(为者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又简称有为。乃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的现象;狭义而言,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如同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正慧观察事理)。

佛陀演说完此经后,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注解: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为法】: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为法】:为者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又简称有为。乃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的现象;狭义而言,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据俱舍论光记卷五载,因缘造作称为“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因缘之造作,故称为有为,因此有为亦为缘起法之别名。大乘义章曰:“为是集起造作之义,法有为作故,名有为。”俱舍论光记曰:“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观】:以正慧观察事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由此,学习清净光明专辑中的相关内容

一、什么是有为法呢?

什么是有为法,无为法,有为无为法方便? ~ 持世经(法印品经)

什么是[有为法]和[无为法]? ~ 解深密经

二、如果执着四相会怎样呢?
如果我们执着[仇恨]或[情爱]或[苦乐]或[生死],那就是着于四相
就是无法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的执着
那就无法解脱生死轮回实证成佛

三、如何破除四相呢?
所以如何验证我执和破除我执呢?如何破除四相呢?
其实都在日常生活的实修
如[楞严经]所说,因次第尽,这要由生活中逐渐破除
如何在生活中实修来破除呢?
就是以[第六度般若蜜]的观念来落实六度般罗蜜的前五度
就是以[无住生心]和[不着四相]的观念,来落实[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这样就能逐渐实证[般若般罗蜜]
这在很多经中都讲的很清楚,例如[般若]系列经典或[大宝积经]...——您懂金刚经吗?您真的开悟了吗?您真的实证了吗?
金刚经讲的破除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忘了自我(我相),,也忘了外在一切(人相众生相),,更忘了生死(寿者相)——分别而不分别, 不分别而分别 ~ 圆觉经:净觉随顺,金刚经:破除四相

结合当前末学的境遇
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中,时时、事事、人人都是考验
如果不能做到[无住生心]和[不着四相],就会被牵着鼻子走,无法超越虚妄,堕入各种烦恼中

然而,末学大部分的状态,做不到[无住生心]、[不着四相]的,所以常常会堕入各种表相之中
其实,执着的这些,就是上面讲到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比如,所谓的成就感,获得感,认同感.....等等,想要得到,就会害怕失去,会因患得患失而烦恼
末学深深的忏悔!太过愚痴!没有智慧!习气深重!

之前,末学的工作很是清闲,不会面对这么多人,这么多事,这么复杂的境遇
末学觉得自己是被佛菩萨给保护起来了,在一个大大的保护罩下,没有经历过风雨、大浪,是一个没有上过战场的“士兵”
现在,这层保护罩消失了,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暴风骤雨,有惊涛骇浪
而作为一名“士兵”,已经在战场上了,就必须要全神贯注,小心谨慎,不断前行

这样的修行与原先的修行完全不一样
不再是安静、舒缓的做好每日定课就行了,而是真正的实践、交战
要不断地敲打自己,会反复的跌倒、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是个真实的战场

善知识教导
我们目前的工作,,如果我们想离开,,做其他工作和修行的选择,,也是一种道路
如果我们想继续原来的工作,,那就要学习大智慧来和众生共处,,得罪上司和同事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我们应该表现的更像大菩萨,,这样众生才会跟随我们,,才会愿意听从我们佛法上的建议

缘份和善根的问题很复杂,,轮回也不是一生两世而已,,如果眼光看远一点,,这样可以学的更多更宽广
很多时候,,我们只要真诚心默默的为众生祈福,,多诵经持咒回向给他们,,情况就会改善,,并不需要多费唇舌
真正的清净心无染心慈悲心光明心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反观自心即可

有些事情是我们自己需要学习的,是我们自己需要发大心承受的,
不是把它变成别人的工作,,这样我们自己就没有学习的机会,又如何成就呢
先站稳自己的脚步,,心净就有光明,,有光明,,就不需要做什么外相的事情,,请相信光明的心
如果能真正不分别保持清净心,,然后逐渐成就平等性智来普渡众生,,
而且真正做到以妙观察智来分别众生根器,,广行适应众生的方便妙法
如此即是,,分别而不分别,,不分别而分别——分别而不分别, 不分别而分别 ~ 圆觉经:净觉随顺,金刚经:破除四相

当要
随时注意自己的贪瞋痴, 因此能够随时与佛经相应, 有所体会
随时关怀众生, 依照众生根器, 给予方便救度, 所以随时对于法门有更深的体会
随时提高自己对修学佛经的广度和深度, 深入经藏, 融会贯通, 实际运用在自度度人上面
随时以成就佛道为第一目标, 所以孜孜不倦——[解答]为什么学佛或读经会失去感觉?

(学习完毕)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主题

855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305

[精进勋章]

27#
 楼主| 发表于 2025-4-3 21:34: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4 15:36 编辑



(本次学习:27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二十四、【一合相】

-- [经文] --

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末学解说]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

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将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对此你是如何想的呢?这些微尘是不是非常多呢?

注解: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甚多,世尊!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末学解说]

甚多,世尊!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这些微尘众为实有(指具有恒常不变之实体。即自体为实际存在者,称为实有)者,佛便不会说是微尘众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佛说微尘众,实际上非微尘众,只是名为微尘众。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非世界,只是名为世界。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世界为实有者,便是一合相(一个由众多极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质,如世界是由无数的微尘集合而成,世界称为“一合相”,人体是由四大五蕴合成,人身也是“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实际上非一合相,只是名为一合相。

注解:
【实有】:指具有恒常不变之实体。即自体为实际存在者,称为实有。佛教以真如法性为实有;反之,无实在之自体,依因缘和合而生之一切诸法,称为假有。((参见:有无)2444)p5786 FROM:【佛光大辞典】

【一合相】:(术语)世界为微尘之集合者。故称世界为一合相。华严经大疏演义钞曰:“一合相者,众缘和合故。揽众微以成于色,合五阴等,以成于人,名一合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合相】:一个由众多极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质,如世界是由无数的微尘集合而成,世界称为“一合相”,人体是由四大五蕴合成,人身也是“一合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合相】:梵语 piN!d!a-gra^ha。指由众缘和合而成之一件事物。以佛教之观点言之,世间之一切法,皆为一合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八·七五二中):“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p33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须菩提!

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末学解说]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

一合相(一个由众多极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质,如世界是由无数的微尘集合而成,世界称为“一合相”,人体是由四大五蕴合成,人身也是“一合相”)者,实际上不可说,但是凡夫之人会贪着其事。

注解: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合相】:一个由众多极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质,如世界是由无数的微尘集合而成,世界称为“一合相”,人体是由四大五蕴合成,人身也是“一合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由此,学习清净光明专辑中的相关内容
[有]和[没有]是你自己认为的, 生死也是, 只是一种文字和概念的连结,牵引着无明众生
众生认为有, 所以真的有, 生老病死都是, 有人可能认为"明明不是真的有生老病死吗?"
是的, 你认为那是生老病死, 那就是生老病死, 你认为[有]的当下, 你已经陷入其中,
念头就是这样奇怪, 固执很难改变, 可是如果你尝试转念或抽离, 当下就会不同,
我想说的是, 实义佛法不在乎[有]和[没有], 佛法不被[有]和[没有]束缚, 佛法不堕入[有][无]中, 佛法不堕入[空][有]两边, 这就是清净——[探讨解析]以佛法般若实义回覆: 2012马雅预言世界末日
因为众生各自的念力,
所以吸引[四大](地水火风四种基础特性物质), 而形成众生各自的身体,
因为群众的念力, 所以形成[依报][器世间](物质世间,山河大地海洋), 形成[六道]各自的世界,
一个六道世界, 组成相对等的银河, 众多六道世界, 形成无量法界, 大致情形就是这样
—— [佛法科学观] 引力与念力
智者以佛心看透世相,修学者以戒律避免自己堕入相中,愚痴者则念念都堕入悲苦或迷恋的虚幻执着中——随俗而不流俗的正念解脱
佛法上真正甚深次第的真善,那是必须超越凡俗的是非对错和认知的,如果执持任何一边而起任何执念,这必定无法脱离轮回的
任何不同次第的执持善恶,都会随不同次第的善恶,而分别堕入六道中的恶道,或飞生六道中的善道,都无法真正解脱
只有真正不着两边的「不二」和「中道」才能真正的自在解脱轮回,这才是真正的清净自在

因此,虽然对于众生性和法性以及诸法万相都能明白,但却不堕入执念之中,能清净自在,光明自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和解脱
也就是能明白一切六道众生的脾气习性和因果报应原理以及一切相的法性原理,而不堕入任何一种习性和执着之中,这才能真正自在解脱
——执持各自是非对错的轮回VS真正不二中道智慧的解脱
学佛的过程,只要我们学习正知见,信因果而逐渐明白因果,善观察心念和过失,学习智慧和方便
这样我们就逐渐能知道众生心,知道因果原理和普渡众生的方便,知道心念变化, 善观察众生相

就像妈妈会知道小孩想要什么,因为有慈悲心和关爱, 所以就能知道
就像老人知道年轻人想什么, 因为自己经验丰富,是过来人, 所以能了解
大般涅槃经上说,菩萨就是像这样累积智慧和方便的,
这要由菩萨行去实修, 才能逐渐真正俱足大智慧和方便

多读经,多深入经藏,您就会懂的更多, 您就会知道佛到底教了什么,
然后实修实做, 您就会逐渐实证, 就会逐渐发现佛法的真实和伟大——如何劝化发牢骚说“世界不公平,自己有多惨,遭遇多不幸”的人?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主题

855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305

[精进勋章]

26#
 楼主| 发表于 2025-4-2 22:06: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4 15:35 编辑



(本次学习:26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二十三、【威仪寂净】

-- [经文] --

须菩提!

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末学解说]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

如果有人说:‘如来(如是不变的、真实的法身;来是随缘的、变化的应身)若来若去、若坐若卧。’这样的人不明白我所说之义。

为什么呢?如来者,无所从来,也无所去,所以才名为如来。

注解: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来】:梵语 tatha^gata,巴利语同。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又作如去。为佛十号之一。即佛之尊称。盖梵语 tatha^gata 可分解为 tatha^-gata(如去)、tatha^-a^gata(如来)二种,若作前者解,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若作后者解,则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长阿含卷十二清净经(大一·七五下):“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大智度论卷五十五(大二五·四五四下):“行六波罗蜜,得成佛道,(中略)故名如来;(中略)智知诸法如,从如中来,故名如来。”又因佛陀乃无上之尊者,为无上之无上,故亦称无上上。又“如来”之称呼,亦为诸佛之通号。
 巴利文长部经注(Suman%gala-vila^sini^)举出如来有九义;十住毗婆沙论卷一则举出如来有十一义。此外,大宝积经卷九十、大威德陀罗尼经卷十三、佛性论卷二如来藏品等,亦各有不同之说法。
 另据成实论卷一、行宗记卷上等之说,乘真如之道而来成正觉者,是为真身如来;而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者,是应身如来。
 天台家依成实论卷一之“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一语,解释真身、应身二如来之义,称为二如来;据法华文句卷九之解释,即:乘(如如之智)如实(如如之境)道(因)来成正觉(果)者,因境智契合,功果圆满,是为真身如来;而以如实智乘如实道(境智契合),来至三界示现八相成道者,是为应身如来。此外,天台家又依大智度论卷二之“如法相解,如法相说”一语,解释法身、报身、应身三如来之义,称为三如来;据法华文句卷九之解释,即: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至应一切处为来,此指法身如来;从理名如,从智为来,此指报身如来;境智冥合为如,来至三界转妙法轮而说法为来,此指应身如来。(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十号经、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智度论卷十、卷二十一、卷七十、卷七十二、卷八十五、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菩提品、大日经疏卷一、翻译名义集卷一)((参见:十号)480)p2346 FROM:【佛光大辞典】

【如来】:1、佛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故名“如来”。2、如是不变的、真实的法身;来是随缘的、变化的应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由“如来者,无所从来,也无所去”可以与【佛性】结合着来理解

善知识教导
至于「佛性」,
可能有佛弟子对于「佛性」半信半疑,不能真正生起真信,因为「佛性」摸不着看不到,很难理解「佛性」的真正情况
你如果没有深入经藏和实修,那就不可能真正明白,
因为,这是要真正实修实证,而不是眼睛看看耳朵听听而已
有人因为佛性摸不着看不着而疑惑或迷惑,其实,这些怀疑或迷惑是多余的,是习气
佛性不是什么奇怪的东西,佛性就是至心,就是究竟智慧,就是不二,不可说,也可说,不可见,也可见,不生不灭——《楞严经》:『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大般涅槃经]说[首楞严三昧]就是[佛性]

底下我们来看看佛说[首楞严三昧]怎么修?

(这边坚意菩萨问佛"菩萨想要学首楞严三昧该怎么学呢?")


坚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欲学首楞严三昧。当云何学。

佛告坚意。譬如学射先射大准。
射大准已学射小准。射小准已次学射的。学射的已次学射杖。学射杖已学射百毛。射百毛已学射十毛。射十毛已
学射一毛。射一毛已学射百分毛之一分。能射是已名为善射。随意不空。是人若欲于夜暗中所闻音声若人非人不用心力射之皆着。

如是坚意。菩萨欲学首楞严三昧。
先当学爱乐心。
学爱乐心已当学深心。
学深心已当学大慈。
学大慈已当学大悲。
学大悲已当学四圣梵行。所谓慈悲喜舍。
学四圣梵行已。当学报得最上五通常自随身。
学是通已。尔时便能成就六波罗蜜。
成就六波罗蜜已。便能通达方便。
通达方便已得住第三柔顺忍。
住第三柔顺忍已得无生法忍。
得无生法忍已诸佛授记。
诸佛授记已能入第八菩萨地。
入第八菩萨地已得诸佛现前三昧。
得诸佛现前三昧已常不离见诸佛。
常不离见诸佛已能具足一切佛法因缘。
具足一切佛法因缘已能起庄严佛土功德。
能起庄严佛土功德已。能具生家种姓。
能具生家种姓已。入胎出生。
入胎出生已能具十地。
具十地已。尔时便得受佛职号。
受佛职号已便得一切菩萨三昧。
得一切菩萨三昧已然后乃得首楞严三昧。
得首楞严三昧已能为众生施作佛事。而亦不舍菩萨行法。


坚意。菩萨若学如是诸法。则得首楞严三昧。菩萨已得首楞严三昧。则于诸法无所复学。何以故。先已善学一切法故。
譬如学射能射一毛分不复学余。所以者何。先已学故。
如是坚意。菩萨住首楞严三昧。于一切法无所复学。
一切三昧一切功德皆已学故。——[首楞严三昧]怎么修?如何明白[佛性]?~首楞严三昧经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主题

855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305

[精进勋章]

25#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20:59: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4 15:34 编辑



(本次学习:26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二十二、【不受不贪】

-- [经文] --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末学解说]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如果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的七宝布施;

如果再有人了知一切法无我(明示存在与缘起的关系,认为“我”是依于一系列的因缘而存在,即所谓“五蕴和合”而有,但在五蕴和合期间,其中没有一个实体的自我,因缘关系发生变化,五蕴离散,更没有一个实体的自我,所以佛教的基本理论“三法印”的第二法印说:“诸法无我”),得成于忍,这样的菩萨则胜过前面菩萨所获得的功德。

须菩提!因为诸菩萨不受福德的缘故。”

注解: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我】:佛教主张无我,明示存在与缘起的关系,认为“我”是依于一系列的因缘而存在,即所谓“五蕴和合”而有,但在五蕴和合期间,其中没有一个实体的自我,因缘关系发生变化,五蕴离散,更没有一个实体的自我,所以佛教的基本理论“三法印”的第二法印说:“诸法无我”。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无我】:梵语 ana^tman 或 nir-a^tman,巴利语 anattan。又作非身、非我。我,即永远不变(常)、独立自存(一)、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为灵魂或本体之实有者。主张所有之存在无有如是之我,而说无我者,称为诸法无我;观无我者,称为无我观。无我系佛教根本教义之一,于三法印中,即有“无我印”。通常分为人无我、法无我二种:(一)有情(生者)不外是由五取蕴(即构成凡夫生存的物心两面之五要素)假和合而成,别无真实之生命主体可言,称为人无我,又称我空。(二)一切万法皆依因缘(各种条件)而生(假成立者),其存在本来即无独自、固有之本性(自性)可言,称为法无我,又称法空。
 此外,尚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据阿含经典之说,一切万法之存在皆赖于各种条件之相互依存,此依存关系一旦有所变化,即产生幻灭、无常之现象;由于无常,故为苦;由于苦而不得自在,故为无我。
 (二)说一切有部主张“我空法有”,即一方面认为“人无我”,另一方面又主张构成存在之要素各有其自性,故不说“法无我”。
 (三)据成实论之说,五蕴中并无实在之自我,准此而观人无我者,称为人空观;又五蕴之法尽是无常,并无实在之自性,准此而观法无我者,称为法空观。
 (四)一般言之,大乘佛教主张二无我,即我法二空(人法二空),然唯识宗依“三性说”而立“三无我”之说。即:(1)“遍计所执”之实我实法乃情有理无者,非为实在之我相,故称无相无我。(2)“依他起”之似我似法乃如幻假有者,异于被执之我相,故称异相无我。(3)“圆成实”之自相乃由无我(识之实性)所显之真如,故称自相无我。(杂阿含经卷一至卷三、卷十、大品般若经卷三、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九、卷十、俱舍论卷二十九、卷三十、成实论卷三、卷十二、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辩中边论卷中、唯识二十论)((参见:人法二空)256、“我空法有”2941)p508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末学解说]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对佛陀说:“世尊!为何菩萨不受福德呢?”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所以说不受福德(意思是说,菩萨虽然做了许多功德善事,但他不能因此贪求果报或骄傲自满,否则反而成为修行的障碍,所以说不受(执着)福报和功德)。

注解: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受福德】:《金刚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意思是说,菩萨虽然做了许多功德善事,但他不能因此贪求果报或骄傲自满,否则反而成为修行的障碍,所以说不受(执着)福报和功德。以后引申为不会享福。《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这个女儿不受福德,却跟一个碾玉的待诏逃走了。”(常正) 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

记得刚开始进入清净光明净土做功课时,自己的想法是做功课可以获得很多利益功德
所以是有功利心的去做功课,为了能够获得大大的福德、福报、功德......
学习上述佛经的教导:“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相应解释:菩萨虽然做了许多功德善事,但他不能因此贪求果报或骄傲自满,否则反而成为修行的障碍,所以说不受(执着)福报和功德

结合学习清净光明专辑中相关内容
有机会领悟佛法甚深智慧,又或者该破除他的傲慢,
那我们或许会跟他说“你一点功德也没有”
如果这个人没有领悟甚深智慧的慧根, 仍需加强对佛法的信心,
那我们或许会跟他说“您有功德, 要多做功德”

这是佛法智慧和慈悲度生的差别, 这在很多佛经都可以发现
有很多佛经慈悲的告诉我们有大功德,这都是期望我们老实去做,多做
有些般若智慧佛经则不断的破除我们执着的功德相, 让我们更接近实证
——有没有功德?有漏和无漏功徳?
我们所处在的娑婆世界本来就是五浊恶世
有了福报后,往往不信因果,
往往纵容自己的欲望和脾气而造恶业,然后又堕入恶道
经过累劫恶道中的煎熬,业障逐渐消除,回生人道继续受苦
因为受苦而行善或念佛求福,来生可能因此得福
可是因为没有求智慧解脱,所以每每因为享受福报而堕落,又继续轮回
真相就是如此——[倒果为因的邪见]为何行凶做恶的人都多子多福!?
以佛法的[实相义](甚深佛法)来说
功德其实不是一种回馈或者回报,
其实功德并不是由别人给的, 也不是做了什么善事的回报
功德是众生原本俱足的, 不需要往外求, 因为功德其实就是佛性本体显露的圆满展现
当我们究竟显露自己原本圆满的佛性,我们就和佛菩萨一样,我们就和佛菩萨有一样的功德
因为佛性平等无差别,这才是真正的功德, 是指众生原本俱足的能力
所以实证佛性本体才是真正功德, 也就是成为佛菩萨才有功德
因为功德是指佛菩萨真正清净自在平等慈悲神通变化的能力

以功德的[方便义]来说
我们一般初学佛者所想要的功德福报,其实只是[有漏布施]的因果回报
例如,我们给人一个微笑,对方就给我们一个微笑, 这是因果回馈,反作用力
但是真正的功德不需要回馈, 真正的功德是本体佛性的清净自在, 不被轮回控制, 所以能超越六道轮回
因此佛在经上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如果是有漏的(无法三轮体空)就不是波罗蜜(究竟圆满到达彼岸)
因为[一切方便义的功德]都是为了逐渐让众生恢复原有圆满佛性, 究竟到达彼岸(原本平等无差别的圆满佛性)
[念佛][持咒][诵经][施食][放生][回向][发愿][善行][六度]...等等一切佛法[方便义功德]都是如此——[功德]的[方便义]和[实相义]
一般众生对于功德没有真实正确的认识,只求表相功德

也因此,佛经就有次第和方便的差别,用意就是引导不同根器的众生
所以很多佛经都讲念佛持咒诵经的功德,这些功德法门就是佛菩萨的慈悲方便
只要众生有努力修行,好好念佛持咒诵经,断恶修善,佛菩萨就会满众生的愿望
所以这时候的功德是佛菩萨给的,是来自于佛菩萨的帮助,
是来自于佛菩萨的神通变化,并不是众生自己的功德

有人会说,为什么佛菩萨不施展神通把众生都变成佛呢
其实这刚刚讲过了,第八识拥有一切神通功德能力
但是第八识是由众生心念思维变化而造成不同后果
第八识如果充斥贪瞋痴习气,就造就恶道轮回
第八识如果逐渐清净,就能逐渐恢复佛性而成佛
所以第八识的爱染执着是要靠众生自己放下和清除的
众生自己不放下执着,佛菩萨也没有办法
佛菩萨只能帮忙众生改正观念,指导众生依照正确的方式来修行
由心念观念的改变和修正,就能逐渐净化第八识,而恢复清净圆满佛性

以上是关于功德的实相的略说——信佛念佛能有福慧和功德的原理

由此,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不论是做功课或是做好事善事,都不应执着、贪着于能否获得功德福报,获得了多少功德福报
因为一旦有了这样的心念,其实就是给自己上了道枷锁,添了个障碍
本是无量会变成有量,本是无漏会变成有漏,本是清净自在会变成爱染执着

有了这样的知见,便可以时时给自己提醒,不要那样做,起那样的念
这也是善知识和老师一直教导的,要树立起正知见

要知道
世俗的颠倒知见和观念,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沉沦和堕落——世俗的颠倒知见和观念,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沉沦和堕落
六道轮回中的众生,每一生每一世都难免一死
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不断的在六道中轮回
如果知见观念上没有提升,没能从精神上得到超越和解脱
那就会不断的堕入各种相中,而不断的轮回受苦
——随时正观清净光明,当下身心自在

所以
先消除错误的认知, 才能真正解脱轮回, 走向光明——知见错误,所以有[喜怒哀乐][爱欲][恐惧][害怕],所以轮回
当下具备正确的知见观念,并且随时保持正观,让身心清净光明,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随时正观清净光明,当下身心自在
学习正确的知见和观念,随时保持正观
这样就能改善自己的身心情况,甚至改变家庭和社会以及一切众生
——错误观念的负面影响与正观的重要性
学佛就是转变知见,用佛法的知见来转换原本的错误知见
这样就能逐渐放下执着,就能迈向解脱之路——如何放下欲望和仇恨?如何解脱非人干扰?~转念,正观,解脱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主题

855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305

[精进勋章]

24#
 楼主| 发表于 2025-3-30 11:42: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3-30 13:58 编辑



(本次学习:24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二十一、【法身非相】

-- [经文] --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末学解说]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对此你是如何想的呢?可以三十二相来观如来吗?

须菩提回答:是的,是的!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注解: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末学解说]

佛陀说: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如果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么转轮圣王则是如来(转轮王也有三十二相)。

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那我理解,佛所说之义,是不应以三十二相来观如来。

注解: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转轮圣王】:梵语 cakra-varti-ra^jan,巴利语 raja cakkavattin。音译作斫迦罗伐辣底遏罗阇、遮迦罗跋帝、遮加越。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转轮圣王出现之说盛行于释尊时代,诸经论将佛陀与之比拟之处甚多。杂阿含经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二十五即以转轮圣王之七宝及其治化,与佛之七觉支等并举。或将佛陀说法称作转法轮,比拟转轮圣王之转轮宝。又大毗婆沙论等称转轮圣王之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分别有其轮王。仁王般若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等,据此说配于菩萨行位,以铁轮王为十信位,铜轮王为十住位,银轮王为十行位,金轮王为十回向位。法苑珠林卷四十三,举轮王有军轮王、财轮王、法轮王,阿育王等为军轮王,金轮至铁轮四王为财轮王,如来为法轮王。
 按转轮圣王多出现于太古时代,诸经论举其名者颇多,有顶生王、大善见王、民主善思王等,皆系实际于印度太古出世之王。此外,长阿含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载,当来弥勒出现时,儴伽转轮圣王将出现。悲华经卷三大施品载,于删提岚界善持劫中,有无量净转轮圣王出现。如来智印经载,月髻佛出世时,慧起转轮圣王出现。又俱舍论卷十二载,转轮圣王出现于人寿无量岁至八万岁之时。然法华经玄赞卷四则谓金轮王一定在人寿八万岁以前出世,银轮王乃至铁轮王则不一定,如阿育王是铁轮王,而于人寿百岁时出世。(杂阿含经卷十五、中阿含卷十一“四洲经”、卷四十一梵摩经、长阿含卷十五究罗檀头经、卷十八转轮圣王品、大宝积经卷五十九、卷七十五、卷七十六、贤愚经卷八、卷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卷一五○、卷一八三、大智度论卷四、卷二十四、卷八十二、大唐西域记卷一)p6624FROM:【佛光大辞典】

【转轮圣王】:简称转轮王,或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
  一、大富,珍宝、财物、田宅等众多,为天下第一;
  二、形貌庄严端正,具三十二相;
  三、身体健康无病,安稳快乐;
  四、寿命长远,为天下第一。
转轮王出现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为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参考轮王条。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以偈颂说到:

如果以色(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即五蕴中之色蕴,五位中之色法(与心法相对)。乃质碍(占有一定空间),且会变坏者)见我,以音声求我,

这样的人行邪道(非理之行法也),则不能见如来。

注解:
【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色可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五种。内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外色是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显色是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黄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取舍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色】:梵语 ru^pa,巴利语同。ru^pa 系自 ru^p(造形)之动词语根变化而来,故含有“有形状”之意。又谓 ru^pa 是由 ru^(坏)之动词语根转变而来,有变坏、变化之意。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玆就广狭二义分述之:
 <一>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即五蕴中之色蕴,五位中之色法(与心法相对)。乃质碍(占有一定空间),且会变坏者。经论中对于色有诸种分法,据俱舍论卷一载,色包含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无表色等十一种。唯识宗分色为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等十一种。其中,法处所摄色是意识之对境,包括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等。
 于此诸色法中,又可依其一一法之性而归纳成下列数种分类:(一)内色(五根)与外色(五境)。(二)细色(无表色,或指色界之色)与粗色(由极微所成之色,或指欲界之色)。(三)定果色(由定所生之色)与业果色(由业所造之色)。(四)可见有对色(指狭义之色,即色境)、不可见有对色(指声、香、味、触、五根)与不可见无对色(指无表色)等三种。(杂阿含经卷一、卷十三、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参见:五根)1137、“五境”1171、“色蕴”2549、“法处所摄色”3389)
 <二>眼根所取之境。对于声、香等而言,色乃专指眼根所识别之对象,如青、黄等质碍之境。五境之一,六境之一,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又作色境、色处、色界。据瑜伽师地论卷一载,色大别有三种:(一)形色,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二)显色,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闇等十二种。(三)表色,凡吾人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显然可表示于外,而令人目见者。盖此皆于五根、五境等色蕴中,特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称为色。(识身足论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十三、卷七十五、顺正理论卷一、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俱舍论光记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有宗七十五法记卷一)((参见:表色)3513、“形色”3788、“显色”6922)p2541FROM:【佛光大辞典】


【邪道】:(杂语)非理之行法也。金刚经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结合清净光明净土学习相关内容

关于【法身】
从狭义来说,除了佛身,「佛经」表示佛的「法身」,佛经纸本有生灭性,这法身就变成也有生灭性,所以是狭义
广义来说,「法理、法义」才是佛的「法身」,这就又可以回到前面「佛法僧」那段的探讨,回到「法性」问题
所以,最终来说,「法身」就是「法理、法义」,就是「法性」,这也是不生不灭的,因为特性原理本来就存在,没有生灭问题
这点如果无法明白,想想「水往低处流」,这样就能明白,也就是佛法其实不会消失,所以,「法身」不生不灭
另外,清净后的「第八识」,就是「佛性」,才是真正「法身」,「佛性」真常,不生不灭,所以,「法身」也不生不灭

所以,最终来说,从法身来看,有情的佛性和法性原理在道理上是相通的,因为佛能通达一切法性
但是,这不是说「法性」就是「佛」(如果你要从法理上来说,也是正确的),差别在于「有情」———「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由此,末学想到,曾经有个人说
她开始时会拜佛,但后来她实在不知道自己在拜什么?

善知识教导
真正体悟大乘空性的人都知道,佛像只不过是个代表性的表相物质
只是用来引导众生学佛的方便,藉由佛像引导众生发露本心,就是如此而已——[分析探讨]佛像到底能不能佩带?带楞严咒不能进入厕所?

佛菩萨慈悲,以超凡的智慧普度众生
但作为实修者要明白,这些都是方便法,并不能执着于色、相
所以,为什么要修行?就是帮助我们能够看清楚,真的领悟而能获得解脱
因此,为什么修行?(可先参考「法界真相」一文)
因为生命并不因为死亡而终结,而是不断的依照心念差别而流转和轮回,真实的现象就是如此
而修行就是为了避免不断的轮回而受苦,避免不断的在轮回中恶性循环,执着表相而不知道真相和解脱的方法

在不断轮回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因为没能接受能够超越轮回的正确知见
而导致累世沉沦于世俗的种种欲望和执着,或叛逆斗争或怀疑不信或恶口毁谤等恶习

因为这些邪恶的观念,相由心生,可能因此而堕入恶道,或因错误的邪见而误导修行
可能因为世苦而昏头转向,甚至茫然无觉,这样就很难解脱,而使解脱之路遥遥无期

「守持戒律」就能避免接触外界染污而堕入欲望和执着的深坑
这是第一道防线,透过戒律,如果能有效的阻绝世俗杂染,那将能顺利进入到心念的修行

「修学禅定」就能运用自力的心念能力保持安定而从习气中逐渐解脱
透过心念的修行,逐渐能控制自己的心念,不再随世俗七情六欲而流转

「觉照智慧」就能由正确的知见和观念逐渐破除错误的认知和邪见而不再堕入恶道
世俗知见令人沉沦于执着而轮回,错误的修行观念(外道知见或邪见)则令人误入歧途,不仅白费工夫,而且无法解脱成佛
只有正确的修行观念才是修行解脱的关键,才能指引走向正确解脱成佛的目标
——「生命方程式:因果」&「实修的次第和原理」&「为什么修行?」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主题

855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305

[精进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2025-3-29 15:13:40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23楼   学习用时共计  小时  以上 )

二十、【化无所化】

-- [经文] --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末学解说]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对此你是如何想的呢?你们不要认为如来作这样的念:‘我当度众生。’

须菩提!不要作这样的念。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没有众生是如来度的,如果有众生是如来度的,那么如来则有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人相(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众生相(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寿者相(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实际上并没有我,而凡夫之人则以为有个我。’

须菩提!凡夫(意译为异生。略称凡。指凡庸之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而凡庸浅识者,均称凡夫)者,如来说实际上也不是凡夫。

注解: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相】:(一)指一期生命之四种样相︰即生、老、病、死。又作粗四相、一期四相。

(二)指观察苦谛的四种行相︰即苦、空、无常、非我。如《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7a)︰‘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三)对于生命现象的四种妄执︰出自《金刚经》。生命现象依缘而起,并无自性可得,而凡夫误以为皆有恒常不变的生命主体,因而产生四种妄执,谓之四相。此四种妄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作识境四相、四见。兹依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之意,略述如次︰

(1)我相(梵a^tma-sam!jn~a^,藏bdag-tu hdu-s/es)︰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

(2)人相(梵pudgal a-sam!jn~a^,藏gan%-zag-tuh!du-s/es)︰谓众生妄计现在的命根相续为有我。

(3)众生相(梵sattva-sam!jn~a^,藏sems-can-du h!du-s/es)︰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

(4)寿者相(梵ji^va-sam!jn~a^,藏srog-tu h!du-s/es)︰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

宗密《圆觉经略疏注》卷下二则说,我相是众生执着于证涅槃之理而以之为我,人相是虽离我相,但仍有我悟之心,众生相是虽离人相,但仍存有证悟之相,寿者相是虽离众生相,但仍存有能觉之智。

此四相亦可译为‘四想’。因为梵文sam!jn~a^一词,有‘想’、‘观念’、‘概念’之意。依近代学术界自语源学所作的解释,四相之意义略如下列︰

(1)我相︰指自我观念。亦即认为有‘实体的自我’的妄想。

(2)人相︰此中之‘人’,译自“pudgala”,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3)众生相︰此中之‘众生’,为“sattva”(萨埵)的意译。指由五蕴积集的生命体。对这种五蕴积集而成的生命现象执着为实体,这种妄想谓之众生相。

(4)寿者相︰此中之‘寿者’译自“ji^va”。此词即通常所谓的‘灵魂’,旧译为‘命者’。故寿者相,实即系‘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妄想。

上述这四种妄想即为四相。这四相亦即身见(我见)的分析说明。破除四相,即破除身见,即证入‘我空’境界。(参阅附录)

(四)指有为法之四相︰即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相、住相、异相、灭相。又作四有为相。

◎附︰印顺《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摘录)

通达我、人、众生、寿者的无相,即般若慧的妙用。在大乘行中,般若是遍通一切的,不论四摄、六度、三解脱、四无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无不以般若慧而彻悟他的空无自性。所以,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悲愿,即无缘大悲。见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济拔的恻隐心,以世间的财法去救济他,是众生缘悲。如见众生为相续、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灭苦灭,因而起悲济心,是法缘悲。如能观诸法从缘,都无真实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生大悲心,愿度如幻众生,这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悲,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海中印现的明月,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从他的不见说,好似灭去了,其实那有自体可灭呢!发心菩提,重在发愿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般若经》中有十六种异名,都不外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众生即执此为实有。我,是主宰义,即每一众生的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称为我。人,行人法,所以名为人。众生,约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约三世说︰即由前生来今生,今生去后生,不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与补特伽罗的意义相合。寿者,说众生的从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续。以般若正观,即无我、人、众生、寿命的实性可得。但在五众和合的缘起法中,有无性从缘的和合相续──假我;依此假名众生,成立业界相续,生死轮回。众生不知无我而执为实有我及我所,所以起惑造业,生死不了;如达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即能解脱而入无余涅槃。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凡夫】:梵语 pr!thag-jana。音译作必栗托仡那,意译为异生。略称凡。指凡庸之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而凡庸浅识者,均称凡夫。大日经疏卷一载,凡夫以无明之故,随业受报,不得自在,堕于诸趣之中,遂产生种种类别之众生,故应正译为异生。然菩提流支、真谛、笈多等则各译为毛道凡夫、婴儿凡夫、小儿凡夫,后二译名源于梵语 ba^la-pr!thag-jana(音译婆罗必栗托仡那),婆罗有愚之义。又对四向四果之圣者而言,其余未见道者概称为凡夫,其中,俱舍宗以四善根为内凡,三贤为外凡,三贤以下为底下凡夫;大乘则以初地以前为凡夫,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为内凡,十信为外凡。外凡以下称为凡夫。又对声闻、缘觉、菩萨及佛等四圣而言,凡生死流转于六道者,皆称为六凡,即地狱之有情以至天界众生皆是。
 凡夫之内涵意义,称凡夫性、异生性,略称凡性。犊子部认为其体乃欲界之见惑;有部指其乃圣道之非得而言;经部不别立其体,但以此乃圣法相续之分位差别;唯识宗认为系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且是分别而起之烦恼、所知二障种子作用之假立者。(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七、梵网经卷上、佛性论卷三)((参见:异生)5151)p730 FROM:【佛光大辞典】


==========================================================

由此,学习清净光明净土中相关内容
【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这是说:「我」有两种,
第一种叫作「法我」,「法我」意义很深远,可以依照不同次第做不同深浅的解说,稍候再说明
第二种叫作「自我」或「假我」,「补特伽罗」就是指「有情众生」,就是指轮回中的正报主体,依报则是客体
例如:人就是主体,就是正报,车子房子就是客体,就是依报。「补特伽罗我」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自我」,
就是『有情众生所认为的自己』,而这通常就是指自己这个肉体或观念中的我。
总而言之,轮回中的我,因为不能见性,所以浑沌,所以,这种迷糊的我并不是真我,「佛性」才是「真我」
因为众生的欲望和执着,「佛性」被「六尘」所覆盖,所以,才需要透过修行来除盖恢复「真我」「佛性」——「真我」与「假我」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主题

855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305

[精进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2025-3-28 21:59:49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22楼   学习用时共计 1 小时  以上 )

十九、【福智无比】

-- [经文] --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末学解说]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如果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像这么多的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聚,有人持用来布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

如果有人以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演说,二者相比,前面获得的福德(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又,修道若著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不及其百分一,百千万亿分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注解: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布施】:梵语 da^na,巴利语同。音译为檀那、柁那、檀。又称施。或为梵语 daks!iN!a^ 之译,音译为达嚫(嚫又作[貝*親])、大嚫、嚫,意译为财施、施颂、嚫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盖布施原为佛陀劝导优婆塞等之行法,其本义乃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至大乘时代,则为六波罗蜜之一,再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扩大布施之意义。亦即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之一种修行方法。大乘义章卷十二解释布施之义:以己财事分散与他,称为布;惙己惠人,称为施。小乘布施之目的,在破除个人吝啬与贪心,以免除未来世之贫困,大乘则与大慈大悲之教义联结,用于超度众生。
 施财之人,称为檀越(梵 da^napati,布施主之意,意译为施主、檀那主,简称为檀那);而所施之财物,称为嚫资、嚫财、嚫金、嚫钱、堂嚫(对僧堂之僧施物之意)、俵嚫(分与施物之意)、信施(信徒施物之意)。此外,献上钱财,称为上嚫;施物供于佛前,称为下嚫。于日本,信者所属之寺院,称为檀那寺;而道场所属之信者,称为檀家、檀中、檀徒、檀方。
 布施乃六念之一(念施),四摄法之一(布施摄),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之一(布施波罗蜜、檀波罗蜜)。布施能使人远离贪心,如对佛、僧、贫穷人布施衣、食等物资,必能招感幸福之果报。又向人宣说正法,令得功德利益,称为法施。使人离开种种恐怖,称为无畏施。财施与法施称为二种施;若加无畏施,则称三种施。以上三施系菩萨所必行者。其中法施之功德较财施为大。布施若以远离贪心与期开悟为目的,则称为清净施;反之则称不清净施。至于法施,劝人生于人天之说教,称为世间法施;而劝人成佛之教法(三十七菩提分法及三解脱门),称为出世法施。此外,关于施、施波罗蜜之区别,据优婆塞戒经卷二载,声闻、缘觉、凡夫、外道之施,及菩萨在初二阿僧祇劫所行之施,称为施;而菩萨于第三阿僧祇劫所行之施,则称为施波罗蜜。
 据菩萨善戒经卷一序品载,在家菩萨行财施与法施;出家菩萨行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等四施;而得无生忍之菩萨则具足施、大施、无上施等三施。俱舍论卷十八举出八种布施,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同书卷十八亦举出施客人、施行人、施病人、施侍病者、施园林、施常食、随时施等七种布施。旧译华严经卷十二“十无尽藏品”则有修习施、最后难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施等十施。上述乃就布施行为之内容、态度、目的等之不同,而有种种分类方式。又施者、受者、施物三者本质为空,不存任何执著,称为三轮体空、三轮清净。(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卷九、卷二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六九、卷五六九、菩萨地持经卷四、布施卷、大智度论卷十四、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参见:达嚫)5677)p1901FROM:【佛光大辞典】


【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福德】:<一>指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载,菩萨于法应无所住,须行不住色布施、不住声布施,乃至不住法布施等,由此不住相之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法华经方便品)
 <二>与善法同义。据法华经方便品载,于四众中,若比丘、比丘尼心怀增上慢,优婆塞心怀我慢,优婆夷心怀不信,如此则不能自见其过,于戒律有所缺漏。此类少有善法者,实不堪受持一佛乘之法。(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五)
 <三>指六度中之前五度,系相对于智慧而言。((参见:福智)5857)p5861FROM:【佛光大辞典】


【福德】: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又,修道若著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在学习其他佛经时,也常常会看到类似的内容,法布施获得的功德要远远大于财布施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法布施,看不到,摸不着,数不清,无相,无形,然而功德不可思议

要知道
其实功德是佛的, 佛真正成佛了, 佛才有功德, 我们只是拿佛的功德借花献佛
佛用自己的功德, 引导我们学习修行, 只是这样而已
有的佛弟子反而逐渐觉得自己有功德, 或者觉得自己天天都有做功课
而批评或歧视未学和后学, 不能以清净慈悲平等和感恩心看待众生
这是本末倒置, 不明白自己的业障和处境

以现代科学的说法来讲, 精神上的超越, 才是契入佛法实相般若的要件

真正的超越, 才是无漏功徳, 才有无量功徳
——有没有功德? 有漏和无漏功徳?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主题

855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305

[精进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25-3-26 22:32: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3-27 21:59 编辑



(本次学习:21楼   学习用时共计 1 小时  以上 )


十八、【无法可得】

-- [经文] --

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末学解说]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对此你是如何想的呢?如果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此人以这样的因缘,是否能获得很多福德(指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呢?

是的,世尊!此人因为这样的因缘,获得的福德甚多。

须菩提!如果福德有实,则如来不说得福德多;因福德无的原因,如来才说得福德多。

注解: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福德】:<一>指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载,菩萨于法应无所住,须行不住色布施、不住声布施,乃至不住法布施等,由此不住相之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法华经方便品)
 <二>与善法同义。据法华经方便品载,于四众中,若比丘、比丘尼心怀增上慢,优婆塞心怀我慢,优婆夷心怀不信,如此则不能自见其过,于戒律有所缺漏。此类少有善法者,实不堪受持一佛乘之法。(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五)
 <三>指六度中之前五度,系相对于智慧而言。((参见:福智)5857)p5861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末学解说]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对此你是如何想的呢?佛陀可以具足色身见到吗?

不可以,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指有形质的身体,即是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的生身而言)见到。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说具足色身,实际上并非具足色身,只是名为具足色身。

须菩提!对此你是如何想的呢?如来可以具足诸相(相,指诸法之形相状态。诸相乃总称一切差别之形相事物)见到吗?

不可以,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到。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说诸相具足,实际上并非具足,只是名为诸相具足。

注解: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色身】:指有形质的身体,即是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的生身而言。见《大乘义章》卷十九。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诸相】:相,指诸法之形相状态。诸相乃总称一切差别之形相事物。(维摩诘经弟子品)p630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

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末学解说]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
你不要认为,如来会作此念:‘我应当有所说法。’

不要作这样的念,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就是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并无法可说,只是名为说法。

这时,慧命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此法,能否生信心呢?”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众生、众生者,如来说实际上非众生,只是名为众生。”

注解: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末学解说]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对佛陀说:“世尊!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际为无所得吗?”
是这样的,是这样的!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只是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再有,须菩提!此法平等,无有高下,只是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须菩提!所说善法者,如来说并非善法,只是名为善法。

注解: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主题

855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305

[精进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25-3-25 13:17: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3-26 19:15 编辑



(本次学习:20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十七、【一体同观】

-- [经文]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末学解说]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
对此你是如何想的呢?如来有肉眼(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阻碍,就不能见)吗?

是的,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对此你是如何想的呢?如来有天眼(天眼是天人的眼,远近昼夜,都能得见)吗?

是的,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对此你是如何想的呢?如来有慧眼(慧眼是声闻的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吗?

是的,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对此你是如何想的呢?如来有法眼(法眼是菩萨的眼,能澈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门)吗?

是的,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对此你是如何想的呢?如来有佛眼(佛眼是如来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种眼,能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吗?

是的,世尊!如来有佛眼。
注解: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眼】:五眼之一,即佛陀之眼,能够见到一切法非空非有不可思议的真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眼】:菩萨之眼,能够清楚的见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为五眼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慧眼】:能看出一切事实真相之眼。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天眼】: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肉眼】:人间肉身之眼,为五眼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阻碍,就不能见;天眼是天人的眼,远近昼夜,都能得见;慧眼是声闻的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法眼是菩萨的眼,能澈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门;佛眼是如来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种眼,能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末学解说]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对此你是如何想的呢?恒河中所有的沙,佛陀说是沙吗?

是的,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对此你是如何想的呢?如一条恒河中所有的沙这么多,有像沙子这么多的恒河,这些诸恒河所有沙数那么多的佛世界,这是不是非常多呢?

非常多,世尊!

注解: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告须菩提:

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所以者何?须菩提!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

在所有这些国土中,所有的众生,其若干种心,如来全都了知。

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说诸心,实际上皆不是心,只是名为心。

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

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注解: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由此,学习清净光明专辑中相关内容
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以上节录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要明白,一切都是借假修真,拜佛是,佛号是,佛经是,佛咒是,禅修是,心法也是
因为佛性本心如如不动,一切借假只是为了逐渐契入本心,恢复佛性
因此,仍要如[楞严经]所说,循着第二月才能见到真月
所以,多念佛就能成佛,多念经就会知道经上的知见道理而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多持咒,就能成就定观,多拜佛就会显露真心,多观清净光明心,就会契入真心

所以,上面经上说:  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相貌就是表相,依此修行就能见真,就能逐渐显露真心
这样懂了吗?  
——真心还是妄心
老实说,佛法不是几千年前仅于地球的产物,更不只是一种宗教信仰,更不是迷信
(其实,执着物质表相才是迷信,只是众生不明白,再说,正当迷恋的当下,当然没人认为自己是迷信)
正确的说,佛法是一种超越地球科学的超科学,描述真正的真实,而且有实际的修行验证方法,是有实证方法的理论
透过对理论的理解和方法的修持,佛法可带领众生破除对现生现状的物质和表相迷信,
超越生死轮回和表相世界而逐渐进入真实(超越一切而来去自如的状态,可称为「如来」)
「佛法是心法」,一切佛法以心为重,相由心生,业由心转,用心才能看到真实世界,正确的心念才能超越物质世界和六道轮回
至于这些,要成为真正的佛法实修者,不断在修行上增上,才能逐渐体会和真正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说,真修真知道,不修不知道——「眼见为凭」的迷信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4-28 23:02 , Processed in 0.10665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