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03|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莲),学习〈十善业道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6-25 11:3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缘起: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净莲,发心学习<十善业道经>初学都应该遵守五戒十善

祈请诸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弟子能够落实[戒][定][慧]三者平衡
深入经藏,增长智慧,解悟通达佛经义理,恢复自性,自利利他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深深感恩佛菩萨  顶礼


[注:所有相关解说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4-6-25 14:27: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25 15:06 编辑

关于<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经名)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佛为海龙王说一切法,无不由心,应修十善,终明广摄十善之功德及一切之善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善业道经】:全一卷。唐代实叉难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系佛在龙宫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内容为有关十善业之功德。经载,永离十恶而修行十善者,有如下之功德:离杀生者成就十离恼法,离偷盗者得十种可保信法,离邪行者得四种智所赞法,离妄语者得八种天所赞法,离两舌者得五种不可坏法,离恶口者成就八种净业,离绮语者成就三种决定,离贪欲者成就五种自在,离嗔恚者得八种喜悦心法,离邪见者得成就十功德法。本经为“海龙王经”中十德六度品之抄译,北宋施护所译之“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为其同本异译。p469FROM:【佛光大辞典】

【十善业道经】:一卷。唐·实叉难陀译。收在《大正藏》第十五册。系佛在龙宫为沙竭罗龙王所说,谓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等十恶,而修十善者,可得无量功德,乃至能令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佛法皆得圆满。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大地而得生长。此十善业亦复如是,一切诸法、菩萨行皆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由于‘十善业’又称‘十善道’,故经题乃名为《十善业道经》。又,本经系《海龙王经》〈十德六度品〉之节译,与北宋·施护所译《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为同本异译。此外,清·蕅益编有《十善业道经节要》一书,略解本经所说十善业与十恶业,及其果报。该书收在《卍续藏》第九十五册,卷首附有清·雍正十一年(1733)世宗的敕谕。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娑伽罗龙王】:八大龙王之一。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音译又作娑竭罗龙王、娑竭龙王、沙竭龙王。意译海龙王。《长阿含》卷十九〈龙鸟品〉云(大正1·127b )︰‘大海水底有娑竭龙王宫,纵广八万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严饰,皆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起世经》卷五云(大正1·333b)︰‘别有诸龙,金翅鸟王所不能取,谓娑伽罗龙王,未曾为彼金翅鸟王之所惊动。’

关于其名称由来,《法华经文句》卷二(下)云(大正34·24c)︰‘娑伽罗从居海受名,华严所称。旧云因国得名。本住智度大海,迹处沧溟。’《华严经疏》卷五云(大正35·539b)︰‘娑竭罗此云海也,于大海中此最尊故,独得其名。’此龙王之形像,依《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所说,其身色赤白,左手执赤龙,右手握刀。

此龙王系降雨之龙神,古来修请雨法时,以之为本尊。如《华严经》卷五十一云(大正10·271a)︰‘最胜龙王娑竭罗,兴云普覆四天下,于一切处雨各别,而彼龙心无二念。’又,此龙王亦为护法之龙神,《法华经》卷一〈序品〉、《华严经》卷一〈世主妙严品〉等,皆以之为会众。又,《海龙王经》、《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及《十善业道经》等经,皆系佛特为此龙王所演说之经典。[参考资料]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三;《大楼炭经》卷三〈龙鸟品〉;《起世因本经》卷五;《莲华面经》卷下;《大云轮请雨经》卷上。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相关学习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十善业道经(妙印法师 读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4-6-25 17:31: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26 11:13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30分钟

-- [经文] --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末学解说]

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

一时(佛于某地说法之时)释迦摩尼佛在娑竭罗(华言碱海,又翻龙王。即碱海中一百七十七龙王中第七龙王也。今独列此龙王者,谓是大权菩萨,位居十地之中,示现龙身,处于碱海。若降雨时,先布密云,端坐举念,其雨普洽。常随佛会,护法护民,其利甚博。所居宫殿,七宝严饰,与天无异。(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龙宫(龙王之宫殿,在大海之底。为龙王之神力所化作),与八千名大比丘(年岁大而且道德高的比丘)众、三万二千名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一同。

这时世尊告诉娑竭罗龙王说:“一切众生因为心想(意识心王之思想也)不同的缘故,所以造业也会有不同。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会有诸趣(趣向的意思,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轮转(与输回同。轮转三界六道,无脱出之期)。

注解:
【如是我闻】: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时】:1.指佛于某地说法之时。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2.指佛说法之时,亦即师资道合,机教相叩之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娑竭罗】:梵语娑竭罗,华言碱海,又翻龙王。即碱海中一百七十七龙王中第七龙王也。今独列此龙王者,谓是大权菩萨,位居十地之中,示现龙身,处于碱海。若降雨时,先布密云,端坐举念,其雨普洽。常随佛会,护法护民,其利甚博。所居宫殿,七宝严饰,与天无异。(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龙宫】:(杂名)龙王之宫殿,在大海之底。为龙王之神力所化作。海龙王经请佛品说海龙王诣灵鹫山,闻佛说法,信心欢喜,欲请佛至大海龙宫供养。佛许之。龙王即入大海化作大殿。无量珠宝,种种庄严,且自海边通海底造三道宝阶,恰如佛往昔化宝阶自忉利天降阎浮提时。佛与诸比丘菩萨共涉宝阶入龙宫。受诸龙供养,为说大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比丘】:年岁大而且道德高的比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摩诃萨】:(术语)具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Bohdhisattva Maha%sattva),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佛地论二曰:“菩萨摩诃萨者,谓诸萨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为简取大故。须复说摩诃萨言。(中略)此通诸位。今取地上诸大菩萨。是故复说摩诃萨言。”法华嘉祥疏二曰:“摩诃萨埵者。摩诃云大。十地论云:大有三种。愿大行大度众生大。萨埵云众生,即大众生也。(中略)摩诃萨者简异二乘,亦求小道。今明求于大道,故名大众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心想】:(术语)意识心王之思想也。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智海从心想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轮转】:(术语)与输回同。轮转三界六道,无脱出之期也。往生要集上本曰:“轮转无际,不免三途。”有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一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趣】:趣向的意思,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

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末学解说]

娑竭罗龙王!你见到此大会以及大海中,形色、种类是否各有差别呢?

像这样的一切,没有不是由心造作的善与不善,身业(身业即身之所作,如杀生、偷盗、邪淫、酗酒等事是)、语业(口业即口之所语,如恶口、两舌、绮语、妄语等之言语是)、意业(意业即意之所思,如贪、嗔、痴等之动念是)所导致的。

然而心并没有色(根所取之境),不可见到取得,只是虚妄(虚假、非真实之意)诸法(指一切的事物。一切的事物,不论大的小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叫做“法”,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所集起,毕竟(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无主、无我(无有实我)、我所(我所有的简称。有我见的人,对于身外之物都认为“我所有”,叫做“我所”)。

虽然各自随业,所现不同,然而实际在其中,并没有造作者。

所以一切法皆不思议(甚深之理及希奇之思虑在言议之外,谓之不思议),自性(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如幻(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

智者了知后,应当修习善业(好的行为或造作,如五戒十善等善事是),因此所生的蕴(旧译为阴、众。乃积集之义,谓许多物事聚集一起,系指有为法而言,如五根、五境等诸色(物质)聚集,即称为色蕴)、处(旧译为入。为心、心所生长门之义。心王、心所以处为所依,缘处而生长,若离处,则不得生长。一切诸法分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科,其中六根、六境合为十二处。亦即指以六根为所依、六境为所缘,根与境为能生长心、心所作用之处所,故称十二处或十二入)、界(界为各种分类范畴之称呼,如: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而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合称为十八界。又如地、水、火、风、空、识称为六界。此外,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三界;此“界”有接近于“境界”之意。唯识宗即将一切法之种子称为“界”,有要素、因之意)等,全部都会端正,见到者没有厌烦。

注解:
【三业】:1、身业、口业、意业。身业即身之所作,如杀生、偷盗、邪淫、酗酒等事是;口业即口之所语,如恶口、两舌、绮语、妄语等之言语是;意业即意之所思,如贪、嗔、痴等之动念是。
  2、善业、恶业、无记业。善业是良善的行为造作;恶业是恶劣的行为造作;无记业是非善非恶无可记别的作业。
  3、漏业、无漏业、非漏非无漏业。漏业是有烦恼的作业,可召感分段生死的果报,乃凡夫的作业;无漏业是无烦恼的作业,可召感方便有余土的果报,乃二乘人的作业;非漏非无漏业可召感实报土的果报,乃菩萨的作业。
  4、顺现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顺现受业是此生造业此生就受果报;顺生受业是此生造业要在来生才受果报;顺后受业是此生造业要到二生以后才受果报。
  5、罪业、福业、不动业,罪业就是罪恶之业,造了罪恶之业,将会堕落到三恶道中去受苦;福业就是福德之业,造了福德之业,将来就会招感人天的福报,享受世界上的福乐;不动业是就所修的禅定说的,如修四禅定,将来就会生到色界天去,如修四无色定,将来就会生到无色界天去,在色无色界天中,享受禅定之乐,不为外境所动,故名不动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色】:梵语 ru^pa,巴利语同。ru^pa 系自 ru^p(造形)之动词语根变化而来,故含有“有形状”之意。又谓 ru^pa 是由 ru^(坏)之动词语根转变而来,有变坏、变化之意。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玆就广狭二义分述之:
 <一>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即五蕴中之色蕴,五位中之色法(与心法相对)。乃质碍(占有一定空间),且会变坏者。经论中对于色有诸种分法,据俱舍论卷一载,色包含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无表色等十一种。唯识宗分色为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等十一种。其中,法处所摄色是意识之对境,包括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等。
 于此诸色法中,又可依其一一法之性而归纳成下列数种分类:(一)内色(五根)与外色(五境)。(二)细色(无表色,或指色界之色)与粗色(由极微所成之色,或指欲界之色)。(三)定果色(由定所生之色)与业果色(由业所造之色)。(四)可见有对色(指狭义之色,即色境)、不可见有对色(指声、香、味、触、五根)与不可见无对色(指无表色)等三种。(杂阿含经卷一、卷十三、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参见:五根)1137、“五境”1171、“色蕴”2549、“法处所摄色”3389)
 <二>眼根所取之境。对于声、香等而言,色乃专指眼根所识别之对象,如青、黄等质碍之境。五境之一,六境之一,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又作色境、色处、色界。据瑜伽师地论卷一载,色大别有三种:(一)形色,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二)显色,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闇等十二种。(三)表色,凡吾人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显然可表示于外,而令人目见者。盖此皆于五根、五境等色蕴中,特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称为色。(识身足论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十三、卷七十五、顺正理论卷一、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俱舍论光记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有宗七十五法记卷一)((参见:表色)3513、“形色”3788、“显色”6922)p2541FROM:【佛光大辞典】

【虚妄】:虚假、非真实之意。或略作妄。其义细别有三,即:(一)梵语 a-santa-bha^va,乃非实在之意。如妄法、妄境、妄有。(二)梵语 vitatha,即非理迷执之意。如妄识、妄心、妄念、妄执、妄情、妄分别等。(三)梵语 mr!s!a^,乃虚诳之意。如妄语、妄言。(法华经卷一方便品、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成唯识论卷九)p5261FROM:【佛光大辞典】

【法】:指一切的事物。一切的事物,不论大的小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叫做“法”,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毕竟】:梵语 atyanta。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卷四十、注维摩经卷十、往生论注卷下)p4736FROM:【佛光大辞典】

【无我】:1、无有实我。2、忘却自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我所】:我所有的简称。有我见的人,对于身外之物都认为“我所有”,叫做“我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思议】:(杂语)甚深之理及希奇之思虑在言议之外,谓之不思议。(参见:不可思议)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自性】:1、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2、指自己之本性,亦即人人本来具有之佛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幻】: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 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大智度论卷六)((参见:十喻)470、“幻”1390)p2345FROM:【佛光大辞典】

【善业】:好的行为或造作,如五戒十善等善事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蕴】:梵语 skandha,巴利语 khandha。音译塞建陀。旧译为阴、众。乃积集之义,谓许多物事聚集一起,系指有为法而言,如五根、五境等诸色(物质)聚集,即称为色蕴。
 诸师对蕴之解释有异。据辩中边论卷中载,蕴有三义:(一)非一义,谓不论其于时间或空间,均有许多质量。(二)总略义,谓聚集所有。(三)分段义,谓依性质不同而分类。俱舍论卷一亦载有三义:(一)和合聚义,谓种种物事聚集一起。(二)肩义,谓肩能荷担众物之故。(三)分段义。又摩诃止观卷五上则载阴有二义:(一)荫盖义,谓色声等之有为法荫覆真理。(二)积聚义,谓色声等之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此外,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以为“阴”之梵语音译为钵罗婆陀,“众”之梵语音译为僧伽,故 skandha 译为“蕴”才是正译。p6790FROM:【佛光大辞典】

【处】:梵语 a^yatana,巴利语同。音译阿耶怛那。处,旧译为入。为心、心所生长门之义。心王、心所以处为所依,缘处而生长,若离处,则不得生长。一切诸法分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科,其中六根、六境合为十二处。亦即指以六根为所依、六境为所缘,根与境为能生长心、心所作用之处所,故称十二处或十二入。法界次第卷上载,旧译入者,为“涉入”之义,根、尘(即境)相对则产生“识”,故识系依根、尘而为“能入”,根、尘即是识之“所入”。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三除列生门之义,更举生路、藏、仓、经、杀处、田、池、流、海、白、净等十一义。(俱舍论卷一、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参见:三科)589)p4782FROM:【佛光大辞典】

【界】:梵语 dha^tu 之意译。音译为驮都,含有层、根基、要素、基础、种族诸义。<一>界为各种分类范畴之称呼,如: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而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合称为十八界。又如地、水、火、风、空、识称为六界。此外,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三界;此“界”有接近于“境界”之意。唯识宗即将一切法之种子称为“界”,有要素、因之意。(杂阿含经卷十二、相应部因缘篇第一、六十华严经卷五十八、法苑义林章卷五本)
 <二>梵语动词之语根,称为字界。p3889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

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

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末学解说]

娑竭罗龙王!你观到的佛身,是从百千亿福德(指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护诸大众。

假设无量亿的自在梵王(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天),也无法复现佛陀的光明;有瞻仰如来身者,没有不目眩的!

你再观这些诸大菩萨,妙色(美妙的色相。佛的报身和报土都有美妙的色相)庄严清净,这一切都是由修集善业(好的行为或造作,如五戒十善等善事是)福德(指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而生的。

再有,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也是因善业福德所生。

注解

【福德】:<一>指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载,菩萨于法应无所住,须行不住色布施、不住声布施,乃至不住法布施等,由此不住相之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法华经方便品)
 <二>与善法同义。据法华经方便品载,于四众中,若比丘、比丘尼心怀增上慢,优婆塞心怀我慢,优婆夷心怀不信,如此则不能自见其过,于戒律有所缺漏。此类少有善法者,实不堪受持一佛乘之法。(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五)
 <三>指六度中之前五度,系相对于智慧而言。((参见:福智)5857)p5861FROM:【佛光大辞典】

【梵王】:(天名)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天。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毗奈耶杂事二十曰:“梵王捧伞,天帝持拂。”(参见:大梵天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妙色】:美妙的色相。佛的报身和报土都有美妙的色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严净】: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法华经序品(大九·三下):“为欲说此,为当授记,示诸佛土,众宝严净。”(禅苑清规卷一)p6736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汝今当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

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

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末学解说]

现今大海中的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都是由其自心的种种想念(思想念虑),造作身、语、意,种种不善业,所以随业各自受报。

您现今当应如是修学,也要令众生了达(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因果,修习善业(好的行为或造作,如五戒十善等善事是)。

您应当在此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离诸邪知邪见的如实知见,为八正道之一)中不动摇,不要再堕入断见(坚持人死后身心断灭不复再生的偏见。五恶见之一)、常见(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之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执著此见解,即称常见)中!

对诸福田(田以生长为义,于应供养者供养之,则能受诸福报,犹如农夫播种于田亩,有秋收之利。故名福田)欢喜、敬养,因而你等也会得到人天的尊敬、供养。

注解:
【想念】:(术语)思想念虑。观无量寿经曰:“当起想念,正坐西面,谛观于日。”无量寿经下曰:“想念贪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了达】: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大九·三五中):“深入禅定,了达诸法。”八十华严卷三十七(大一○·一九五中):“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p166
FROM:【佛光大辞典】

【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离诸邪知邪见的如实知见,为八正道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断见】:坚持人死后身心断灭不复再生的偏见。五恶见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常见】:梵语 nityadr!s!t!i 或 s/a^s/vatadr!s!t!i,巴利语 sassata-dit!t!hi。又作常邪见、常论。二见之一。为“断见”之对称。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之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执著此见解,即称常见。大慧书(大四七·九二三中):“常见者,不悟一切法空,执著世间诸有为法,以为究竟。”说此常见之外道,则称常见外道。常见之见解有多种差异:即认为过去、未来之我及世间为常之见解中,计前际(过去)之我及世间为常者,有一分常、一切常之别;计后际(未来)为常,而分有想、无想等之别。六十二见中,十八种为前际分别见,其余四十四种为后际分别见;其中以四种遍常论、四种一分常论(属前际分别见)、十六种有想论、八种无想论、八种非想非非想论(属后际分别见),及计极微为常住之极微常住论,总为计常论。诸经论中,多明示以空观对治常见。
 释尊既不偏于常(有)见,亦不偏于断(无)见。至于灵魂不灭说,即属常见之一例,虚无主义则为断见之一例,释尊主张远离有、无两边,而取中道。断常二见,俱非中道,总名边见,乃五恶见之第二。(杂阿含经卷三十四、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九、瑜伽师地论卷六)((参见:断见)6560)p4526FROM:【佛光大辞典】

【福田】:(术语)田以生长为义,于应供养者供养之,则能受诸福报,犹如农夫播种于田亩,有秋收之利。故名福田。探玄记六曰:“生我福故名福田。”无量寿经净影疏曰:“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一、重点有【轮回】、【因果】、【善】、【福德】、【心法】

可分别参阅相关专题:
透过《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轮回】相关内容

透过《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因果】相关内容

通过《 [浅谈]<占察善恶业报经>的教导原理 》,结合清「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善】【恶】相关内容

透过《药师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福报】【福德】【福慧】相关内容

通过《 [浅谈]<占察善恶业报经>的教导原理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心法】相关内容

二、佛陀演说,众生轮回,形色种类各异,都是“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所以,心是根本,所以佛菩萨,善知识,老师教导心法,从心入手,从根本处解决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心念】相关内容

一、【心念】的力量不可思议
心念决定正报和依报

就是意念决定自己和外在环境的存在形式 —— 什么是相由心生?
一切外在果报都是相应于心而产生(相由心生、万法由心生)——  由「法性原理」来看「废死」、或「支持死刑」、或「是否该存在或废除死刑」
一切都是心的作用 —— 「法器」与「开光」「加持」
一切的秘密就在于[引力]
除了科学所讲的[万有引力], 佛教讲的就是[念力]

因为众生各自的念力,
所以吸引[四大](地水火风四种基础特性物质), 而形成众生各自的身体,
因为群众的念力, 所以形成[依报][器世间](物质世间,山河大地海洋), 形成[六道]各自的世界,
一个六道世界, 组成相对等的银河, 众多六道世界, 形成无量法界, 大致情形就是这样——[佛法科学观] 引力与念力

二、【心念】修行的重要性
一切相、遭遇、逆缘、讥谤、苦受、危机,都可以成为学佛成佛的助缘、踏脚石和转机
关键就在于当下的心态是否正确,是否契入佛心,还是随凡夫心随波逐流
如果每个当下都能勉力正念观照,误会就能化解,碰撞也会转为平和,事事都会变成好事
相反,如果随凡夫心起贪嗔痴慢疑,那么也势必结恶缘或牵引累世恶缘业力,恶果也就近在眼前了—— 一心向善、学佛成佛,才能缔造你我双赢的美好未来
透过心念的修行,逐渐能控制自己的心念,不再随世俗七情六欲而流转 ——  「生命方程式:因果」&「实修的次第和原理」&「为什么修行?」
想要真正脱离苦难,就要由心转化,恢复清净无染的真心 —— [解析]苦报的原因&如何断除苦报?
如果愚痴无明, 这[念力]就是[欲望执着力],
如果是[佛菩萨] , 就是[无碍的自在神通力]

众生因为对物质和生命有很深的执着欲望, 念念都是世间的生活, 所以念念都无法摆脱,
因此, 就算今生死亡,暂时脱离肉体束缚, 一样因为习惯性执着念力的关系,
又再次和种种缘分执着相吸引而聚合成为再一次拥有肉体的生命型态

所谓的恶业, 也是因为对物质执着深重,才会造恶, 引力非常沉重, 才会变成三恶道众生 ,
如果欲望比较低, 就容易飞升, 物质的[牵引][相吸引力], 就比较弱, 所以会成为比较轻的欲念聚合, 而成为天人

关于这些, 佛经(楞严经)有很深入的说明, 教导我们如何脱离这些引力,
简单来说, 就是空, 空是摆脱物质吸引的方法, 但是[空]还不究竟, 必须[空]和[有]两不执着,才能像佛菩萨一样
就像佛经常说的, 佛菩萨能把宇宙入一毛孔, 能够由一毛孔化出宇宙, 这就是摆脱引力而能自在运用的能力—— [佛法科学观] 引力与念力

三、如何修正【心念】?
要藉由「心法」的修持来修正心念,去除或转化这些负面或执着的念头,就能逐渐超越世俗和六道轮回

心法的用意和功用,就在于:
让众生远离俗念、凡念、杂念、妄念、欲念、贪念、瞋念、苦念,而转为清净、平等、光明、自在、慈悲、圆满、无碍的正念
这就是常说的「转念」————「转念」与「定、慧修持」的法性原理
正确的修行者,心中应该学习舍弃一切恶念(负面思维、不光明的念头)
这样就必定能成为学佛成佛的助力,一切都会化险为夷,都会回归清净与光明,痛苦也会转为安乐
自己也就能真正逐渐契入佛性本心,真正学佛成佛了
—— 一心向善、学佛成佛,才能缔造你我双赢的美好未来
真正的实修者面对人生的各种情境,都会用佛法不断的提醒自己
用佛经上讲的种种正观去转化自己凡夫的知见和妄念
这都是要一点一滴实修出来的
——[略说]念头的执着和造业,以及修行转念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4-6-26 16:03: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26 16:05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 [经文] --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

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

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

[末学解说]

娑竭罗(华言碱海,又翻龙王。即碱海中一百七十七龙王中第七龙王也。今独列此龙王者,谓是大权菩萨,位居十地之中,示现龙身,处于碱海。若降雨时,先布密云,端坐举念,其雨普洽。常随佛会,护法护民,其利甚博。所居宫殿,七宝严饰,与天无异。(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龙王!应当知道菩萨有一种法,能够断除一切诸恶道(乘恶行而往之道途。地狱,畜生等是也)之苦。这一种法是什么呢?

就是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令种种善法念念(指连续不断的意念)增长,不容毫分的不善(为三性之一,与恶同义。谓其性不安隐,能违损此世及他世的黑恶之法)间杂其中。

这样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其余圣众(指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种得道的大众)。

注解:
【娑竭罗】:梵语娑竭罗,华言碱海,又翻龙王。即碱海中一百七十七龙王中第七龙王也。今独列此龙王者,谓是大权菩萨,位居十地之中,示现龙身,处于碱海。若降雨时,先布密云,端坐举念,其雨普洽。常随佛会,护法护民,其利甚博。所居宫殿,七宝严饰,与天无异。(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恶道】:(术语)乘恶行而往之道途。地狱,畜生等是也。大乘义章八末曰:“地狱等报,为道所语,故名为道。故地持言,乘恶行往,名为恶道。”与恶趣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念念】:1、指连续不断的意念。2、指每一个念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善】:梵语 akus/ala,巴利语 akusala。“善”之对称。为三性之一,与恶同义。谓其性不安隐,能违损此世及他世的黑恶之法。依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俱舍论卷十三载,不善有四种:(一)自性不善,指无惭、无愧及贪、嗔、痴三不善根。有漏法中,此五法自体不善,犹如毒药。(二)相应不善,指与无惭、无愧、三不善根相应而同时俱生之一切心心所。由相应乃成不善之性。(三)等起不善,指身语业及不相应行法。等起,谓依善起善,依恶起恶,能起与所起同等。乃由自性不善及相应不善所引起者。(四)胜义不善,指生死法。生死中之诸法虽有善有不善,然皆以苦为自性,极不安隐,即由真谛之实义,定不善之义,故称胜义不善。
 分别论者则以痴为自性不善,识为相应不善,身语业为等起不善,生死为胜义不善。又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广立十二种不善,即自性、相属、随逐、发起、第一义、生得、方便、现前供养、损害、引摄、所治、障碍不善。(成唯识论卷五、品类足论卷二、杂阿毗昙心论卷三、俱舍论卷二、卷十五、成实论卷九过患品)((参见:三性)563、“善”4873)p994FROM:【佛光大辞典】

【圣众】:指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种得道的大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

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末学解说]

说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者,就是人天身、声闻菩提(菩提,指果上之智慧。声闻果之智慧为听法之结果,与缘觉、佛之智慧分别由思惟、无师自修而得者不同,称为声闻菩提)、独觉菩提(谓独觉之人自发菩提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此因缘,独得解脱,故称独觉菩提。即缘觉之尽智)、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都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所以名为善法。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十种良善的行为是通向善处的道路)。是哪十种呢?

就是能够永远断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注解:
【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声闻菩提】:为三种菩提之一。菩提,指果上之智慧。声闻果之智慧为听法之结果,与缘觉、佛之智慧分别由思惟、无师自修而得者不同,称为声闻菩提。优婆塞戒经卷一“三种菩提品”(大二四·一○三八上):“若得菩提,名为佛者,何以故,声闻、辟支佛人不名为佛?(中略)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出生菩提心经)((参见:三菩提)631)p6499FROM:【佛光大辞典】

【独觉菩提】:又作缘觉菩提。乃三菩提之一。谓独觉之人自发菩提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此因缘,独得解脱,故称独觉菩提。即缘觉之尽智。(俱舍论卷二十五、瑜伽论记卷八上、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九之三、三藏法数卷九)((参见:三菩提)631、“缘觉”6132)p6269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一一·一五七上):“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惓;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参见:三菩提)631)p5073FROM:【佛光大辞典】

【十善业道】:十种良善的行为是通向善处的道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

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

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

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

四、身常无病;

五、寿命长远;

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

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九、无恶道怖;

十、命终生天;是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末学解说]

娑竭罗(华言碱海,又翻龙王。即碱海中一百七十七龙王中第七龙王也。今独列此龙王者,谓是大权菩萨,位居十地之中,示现龙身,处于碱海。若降雨时,先布密云,端坐举念,其雨普洽。常随佛会,护法护民,其利甚博。所居宫殿,七宝严饰,与天无异。(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龙王!如若断离杀生(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即能获得成就十种断离烦恼之法。是哪十种呢?

一、对诸众生普施无畏(系无所怖畏之意);

二、常对众生起大慈心(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是名大慈心);

三、永远断除一切瞋恚(谓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乃至现为过患。总名瞋恚)习气(又作烦恼习、余习、残气。略称习。由于吾人之思想及行为(尤以烦恼)经常生起,其熏习于吾人心中之习惯、气分、习性、余习、残气等,称为习气。如由纳香之箧中取出香,箧内犹存香气;用以比喻虽灭除烦恼之正体(称为正使),尚存习惯气分);

四、身体常无病;

五、寿命长远;

六、永远会受到非人(指非人类之天龙八部,以及夜叉、恶鬼、修罗、地狱等。一般又作为鬼神之泛称)守护;

七、常无恶梦,睡觉安稳快乐;

八、灭除怨结(怨恨之心,结而不解也),众怨自然而解;

九、没有堕入恶道的恐惧;

十、命终生于天上;

就是这十种。如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者,今后成佛时,能够获得和佛一样随心自在的寿命。

注解:
【杀生】:梵语 pra^N!a^tipa^ta。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乃十恶业之第一,五戒之一,八戒之一,十戒之一。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依大智度论卷十三之说,诸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世间惜命亦为第一。断人畜之生命,不论亲自下手杀,或教人杀,皆属同罪。比丘杀人,犯四波罗夷,自杀则结偷兰遮罪;自伤形体,结突吉罗罪;杀害畜生,得波逸提(忏悔罪)。凡犯杀戒者,死后将堕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即使生于人间,亦不免多病短命。
 不杀生系依慈悲心及避免犯下杀生恶业二理由。从原始佛教至大乘佛教,皆强调之,更成为佛教徒最重要之实践德目。于印度,多有立于佛教立场实行不杀生之国王。我国佛教,于梵网经、金光明经、涅槃经、楞伽经等诸经中,所说不杀生、不食肉之教导,影响甚钜;又儒家亦倡说恻隐之心为“仁”之端,慈爱普及于禽兽,故古来行仁政之君主,亦敕禁杀之令,以示博爱之德,多行于斋会之时,或灵刹附近。佛祖统纪卷五十二放生禁杀条,列举各种禁止杀生之例。如梁文帝、北魏献文帝、隋文帝、宋真宗等曾行禁杀、放生;又如智者大师曾化导一千余处,令舍弃渔捕;另如四明之延庆法智法师每年以放生庆祝佛诞。(梵网经卷下、顺正理论卷四十二、大毗婆沙论卷十八)p4655FROM:【佛光大辞典】

【无畏】:梵语 vais/a^radya,巴利语 vesa^rajja;或梵语 abhaya,巴利语同。又作无所畏。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佛之四无畏即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佛所具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十八不共法),即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而四无畏与“十力”中之处非处智力、漏尽智力、业法集智力、遍趣行智力相配。十力复一一摄四无畏,故总为四十无畏。菩萨之四无畏,即能持无畏、知根无畏、决疑无畏、答报无畏。而华严经疏卷五十二记载菩萨十种无畏,即闻持无畏、辩才无畏、二空无畏、威仪无缺无畏、三业无过无畏、外护无畏、正念无畏、方便无畏、一切智心无畏、具行无畏。又密教行者发菩提心之时有六种功德,即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六种,称为六无畏。(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大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五、大日经疏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一)((参见:六无畏)1294、“四无所畏”1773)p5101FROM:【佛光大辞典】

【大慈心】: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是名大慈心。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瞋恚】:谓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乃至现为过患。总名瞋恚。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习气】:梵语 va^sana^,巴利语同。又作烦恼习、余习、残气。略称习。由于吾人之思想及行为(尤以烦恼)经常生起,其熏习于吾人心中之习惯、气分、习性、余习、残气等,称为习气。如由纳香之箧中取出香,箧内犹存香气;用以比喻虽灭除烦恼之正体(称为正使),尚存习惯气分。佛典中所记载,如难陀之淫习、舍利弗及摩诃迦叶之嗔习、卑陵伽婆跋之慢习、摩头婆私吒之跳戏习、憍梵钵提之牛业习等,均为习气之例;唯有佛乃能永断正使及其习气。
 唯识宗以习气为种子之异名,乃现行熏习之气分,具有产生思想、行为及其他一切有为法之能力,含藏于阿赖耶识中。又将习气分为三种,称为三种习气、三种熏习,即:(一)名言习气,指依名言(言语之表象)而熏成之种子(即名言种子),系使一切有为法各自产生之直接原因。亦即由名相概念熏于阿赖耶识形成之种子;此类种子反转过来即成为现实各种事物之原因。若就引生等流果(与因同种类之果)之观点而言,名言习气又称为等流习气。其中又可分依表义名言(以音声表义)与显境名言(缘虑对境之心、心所)而产生之二种习气。(二)我执习气,乃依我执而熏成之习气。亦即由吾人之“我见”熏习阿赖耶识而成之种子;此类种子即是吾人于现实生活中分别你、我及其他种种差别之原因。(三)有支习气,由有支(梵 bhava^n%ga),即三有(于三界之生存)之因(支即因之意)所熏成之善恶业种子。亦即吾人自身所作善恶诸业熏于阿赖耶识而成之种子;此类种子即是后世获得各种不同果报之原因。若就其招感异熟果(果报)之观点而言,有支习气又称为异熟习气。
 此外,诸善根积习之气分,亦称习气。如旧华严经卷四十离世间品所载,第十地之菩萨有菩提心习气(又称本气)、善根习气(成行气)、教化众生习气(下化)、见佛习气(上见)、于清净土受生习气(受生)、菩萨行习气(大行)、大愿习气(十愿)、波罗蜜习气(十度)、出生平等法习气(理智)、种种分别境界习气(量知)等,凡十种,皆由厌伏烦恼之故,于诸行积累熏习气分,方能究竟断伏烦恼,称为习气。除上记之外,另有等流习气与异熟习气,或名言种子与业种子等之分别。(大智度论卷二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二、成唯识论卷八、十地经论卷十一、俱舍论光记卷一、大乘义章卷五本、华严经疏卷五十三)((参见:种子)5863)p4771FROM:【佛光大辞典】

【非人】:梵语 amanus!ya,巴利语 amanussa。指非人类之天龙八部,以及夜叉、恶鬼、修罗、地狱等。一般又作为鬼神之泛称。比丘六物图私抄卷下载,于律典中,谓有人趣、非人趣、畜生趣等三趣,而以非人趣指天、修罗、地狱、饿鬼等四趣。又出家遁世之沙门,亦自谦为非人。此外,又用为对乞儿、穷乏者之贬称。(长阿含卷十五种德经、法华经普门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俱舍论卷十二)p3706FROM:【佛光大辞典】

【怨结】:(术语)怨恨之心,结而不解也。唐华严经六十八曰:“于有恩人反加杀害,于无恩处常怀怨结。”心地观经六曰:“能损自他互为怨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可以获知:

1.佛陀演说,菩萨有一种法门,能够断除诸恶道之苦。即是
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

2.此法门就是十善业道,即是
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3.如若断离杀生,便能够成就十种断离烦恼之法,即是
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关于【善法】可参阅相关专题:
透过《大宝积经》中【四种[退失]和[不退]菩提心,[增长]或[减损]善法的方法】,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菩提心】【善法】相关内容

重点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杀生】相关内容

一、为什么不要【杀生】?
杀业必堕入恶道,这是无庸置疑的,因为任何经上都是这样说——[辨析]佛弟子或想修行解脱轮回的人可不可以杀生吃肉
佛法是心法, 特别重视当下的念头
念佛持咒诵经的当下也特别重视念头, 目的也是让我们当下心念祥和
功德回向也是让我们发起利益众生不自私的心念

当下的念头非常重要, 每一个念头决定我们思绪想法的惯性,
这种心念与众生心念交互作用的牵引, 就会决定日后我们六道轮回投胎的去处
所以楞严经说~
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盻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
(这都是心念不同所以业力的走向也不同)

因此, 不论是被杀或自杀, 这种当下极度恐惧的念头, 又或者放弃自己的念头, 都会在八识种子中形成严重的烙印, 这种后果就会形成
1.仇恨愤怒和恐惧(被杀的情况), 而造成生生世世轮回的痛苦和报复的怨念
2.恐惧加上自我否定不愿面对现实(自杀的情况), 这会造成日后累世不断自杀的种子
所以学佛应该要内心平静, 看破一切世间相, 恢复佛性原本的光明圆满自在
所以我们不应该杀生, 也不应该自杀——为什么不要杀生,也不能自杀 ~ 心念的惯性作用
有些人可能还是不太相信因果
或者说杀生的人那么多,难道每个都厄运吗

其实,因果非常复杂
因为每个人过去世所造的善恶业都不相同
所以今生福报恶报现前的时机也不相同

所以才会有人虽造恶业,但是还不会马上受到恶报
这是因为过去世可能少恶多善,所以现在的恶业会在以后呈现恶报,而不是不报

而那些今生多命苦病苦的人,表示过去世多恶业少善业, 所以今生呈现苦报
这样的人如果今生还造恶业,那是火上加油,报应的特快,所以不可不慎啊——[略说]杀生共业的真实案例,请谨慎选择职业

二、佛弟子可以【杀生】吗?
大般涅槃经云
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复食一切肉也。

楞伽经云
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
未来之世有愚痴人。于我法中而为出家。妄说毗尼坏乱正法。诽谤于我言听食肉亦自曾食
一切肉与葱韭蒜及诸酒如是不净物修行者远离
涅槃央掘摩及此楞伽经我皆制断肉若有食之者不能入圣道

楞严经云
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试问能吃屎就是正法吗?又或者真菩萨就能吃肉杀生吗?

三、如何真正避免【杀生】?
吃素才能真正避免杀生——吃素才能真正避免杀生,才是真放生
吃肉就是杀生,没有杀生哪来肉吃
不论是自己杀还是他人杀,全都是杀业的共犯——[辨析]佛弟子或想修行解脱轮回的人可不可以杀生吃肉

四、辨别分析“杀生吃肉”
以下分几个方面来说明

简单说,以[贪][嗔][痴]三毒来说,
吃肉就是自己对肉食还有[贪恋],
另外因为[愚痴]所以不能明辨正邪,对一些说可以吃肉的邪说产生迷惑
所以吃肉的佛弟子自己已经犯了上述三毒中的两种
三毒是堕入三恶道的根源,三毒不除,终究堕入恶道

若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来说
就是没有[慈][悲]众生,所以才会吃众生肉
另外也是没有真正发起[舍离心],才会吃众生肉
所以,没有了四无量心,您还算是发心的佛子吗?

若以[四弘愿]来说
那就是没有真正发起[断除烦恼]的宏愿,不然怎会还留下吃肉的障碍和烦恼呢
那也是没有真正发起[渡尽一切众生]的宏愿,才会吃众生肉,和众生结怨
也是没有真正发起[成就佛道]的大愿,才会贪恋肉食
没有了四弘愿,您还算是大乘佛子吗?

再者,以[戒][定][慧]来看
杀生吃肉就是没有守[戒],所以嘴巴上讲修行,其实是盗用佛法行苟且之事
从定来看,断除不了心中对肉食的渴望,那就是没有[定力]
从慧来看,因为破戒杀生吃肉,放纵自己而没有定力,且和众生结下累世恶缘,那就是没有[智慧]
没有了戒定慧,那算是哪门子修行呢?

如果再从[三十七道品],或者[四正勤]或[八正道]来看
杀生吃肉都一样是不符合修行的表现
这是连基础修行都没做好了

所以,从上面这些来看,没有一样是符合学佛修行的
那还能说自己是佛弟子吗? 不会心虚吗?

到这边大家可以反省看看,您真的在学佛吗?
还是利用佛法窃取虚名,利用佛法贪求自己的世俗福报呢?
不然怎会断不了肉食,这些肉难道不是杀害众生得来的吗?


再让我们来探讨看看,六道众生中哪些众生才会吃肉

一种就是肉食性的动物,也就是畜生道的畜生
另一种就是人道的人,另外,还有一些是非人鬼神

地狱道或饿鬼道的众生也不可能吃到肉
吃肉的习气就是堕入三恶道

所以,天道(不论欲界或色界或无色界)的天人是不吃肉的,当然也不杀生
甚至不用吃东西,也没有形相,这点很清楚,本来就是如此,自己看[楞严经]就会知道

所以,连天人都不杀生也不吃肉,如果说佛菩萨需要吃肉,那就是颠倒,就是邪见

有些世俗的修行人,后来堕入[楞严经]讲的[50阴魔]中,
言谈中经常把自己比喻为佛菩萨或成就很高的修行人,然后说自己可以吃肉或行淫

其实,如果您真的有深入经藏,就会知道他已经着魔,他的知见就是邪见
因为佛经中到处都说明佛菩萨不杀生也不吃肉

最后由心法原理来看
1.如果您还贪恋肉食,那就是不能断欲,不能断欲就是不能断苦,不能断苦就是[定力]不足
2.如果您还执意认为可以吃肉,那就是知见不正确,对六道轮回真相不明白,那就是没有[智慧]
如果您还有善根想要脱离轮回,那就要先守[戒],然后修[定],且改正[观念]和[知见](这就是由[闻慧]来[修慧])
如果您不是如此,而执意要吃肉
那您自己和众生共同心念的力量,就会形成共业,让您无法脱离轮回
所以,由心法原理来看,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吃肉的因果,可以轻松的推翻邪见
所以,说可以吃肉的那些人,根本不懂心法原理,又或者已经着魔了,所以说可以吃肉

只有那些着魔的人才会利用佛法来托高自己,说自己已经很有修行,所以可以吃肉
因此吸引更多愚痴的人信奉他,成为魔子魔孙
这些道理在佛经中都说得很清楚

初学佛的人或许多佛弟子,因为世俗尘染深重,道心又不坚固,又没有深入经藏学习正知见
因此在学佛的过程中,就会受到恶友和邪见的引诱和误导,随之而堕落

您是不是如此呢?
请深自警惕,且落实实修和发心
——[辨析]佛弟子或想修行解脱轮回的人可不可以杀生吃肉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4-6-27 16:46: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28 16:40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 [经文] --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

一者、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


二、多人爱念;

三、人不欺负;

四、十方赞美;

五、不忧损害;

六、善名流布;

七、处众无畏;

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

九、常怀施意;

十、命终生天;

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末学解说]

再有,娑竭罗(华言碱海,又翻龙王。即碱海中一百七十七龙王中第七龙王也。今独列此龙王者,谓是大权菩萨,位居十地之中,示现龙身,处于碱海。若降雨时,先布密云,端坐举念,其雨普洽。常随佛会,护法护民,其利甚博。所居宫殿,七宝严饰,与天无异。(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龙王!如若断离偷盗(十恶业之一,即偷拿或盗取人家的财物),即能获得成就十种可保之信法(谓信受诸佛所说之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故云信法)。是哪十种呢?

一、物资财产充盈积累,不论是王、是贼、水灾、火灾,以及非爱子,都不能散灭;

二、受到多人爱念(爱他念他之意也);

三、人不被欺负;

四、得到十方赞美;

五、不会忧烦损害(二十随烦恼之一。进行残杀、放逐、鞭打等种种戕贼之行);

六、善名流传广布;

七、处于大众中没有畏惧;

八、财、命、色、力(机能、能力之意),安乐(身安心乐也),辩才(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也)具足没有缺少;

九、常怀布施之意;

十、命终生于天上;

就是这十种。如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者,今后成佛时,能够得证清净的大菩提(伟大的正觉。菩提即正觉的意思。声闻缘觉都有菩提但不大,唯有佛的智能伟大而圆满)智慧。

注解:
【娑竭罗】:梵语娑竭罗,华言碱海,又翻龙王。即碱海中一百七十七龙王中第七龙王也。今独列此龙王者,谓是大权菩萨,位居十地之中,示现龙身,处于碱海。若降雨时,先布密云,端坐举念,其雨普洽。常随佛会,护法护民,其利甚博。所居宫殿,七宝严饰,与天无异。(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偷盗】:十恶业之一,即偷拿或盗取人家的财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信法】:谓信受诸佛所说之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故云信法。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爱念】:(术语)爱他念他之意也。涅槃经二曰:“如来无有爱念之想。”智度论三曰:“净饭王爱念子故,常遣使问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损害】:二十随烦恼之一。进行残杀、放逐、鞭打等种种戕贼之行。《佛学词典》

【力】:梵语 bala,音译波罗;或 bala^na,音译末丽囊。机能、能力之意。(一)指十波罗蜜中之第九,即称力波罗蜜。(二)指思择力、修习力。(三)自力、他力。(四)指产生菩提心之力有自力、他力、因力、方便力等四力。((参见:二力)169、“十波罗蜜”449、“四力”1628)p321FROM:【佛光大辞典】

【安乐】:(术语)身安心乐也。文句八下曰:“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辩才】:(杂语)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也。分别之有四种,谓之四无碍辩。净影大经疏上曰:“言能辩了,语能才巧,故曰辩才。”嘉祥法华疏二曰:“速疾应机名辩,言含文采曰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菩提】:伟大的正觉。菩提即正觉的意思。声闻缘觉都有菩提但不大,唯有佛的智能伟大而圆满,故名“大菩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可以获知:

如若断离偷盗,便能够成就十种可保信法(谓信受诸佛所说之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故云信法),即是:“一者、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偷盗】相关内容

一、为何要断【偷盗】?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着。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楞严经》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楞严经》

二、如何断离【偷盗】?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贪瞋痴等皆猛利故,造作杀生,或不与取,或欲邪行,或虚诳语,或麁恶语,或离间语,或杂秽语,或贪,或瞋,或复邪见,十恶业道。
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
一切烦恼悉皆销灭,远离十恶,成就十善,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贪欲,瞋恚,愚痴,忿恨,悭嫉,憍慢,恶见,睡眠,放逸,疑,等皆悉炽盛恼乱身心常不安乐
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
一切皆得[离贪欲等][身心安乐]。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楞严经~(佩带楞严咒)
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得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诸经辑要]家人喜欢杀生,邪淫,偷盗,喝酒...,该怎么办?(如何让家人远离十恶业)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楞严经》

从前对于【偷盗】的理解和认识,一直都停留在偷东西的画面
从未想过以下的【偷盗】也是【偷盗】,比如:
喜欢暗示或标榜自己的功劳,认可自己并以他人的功劳自居
认为自己是正直的,以恶加于他人将善归为自己......等等([转贴]大爱道比丘尼经与女性的84个缺点

日常中,时常会见到上述的情况
近日,检查组正式进驻,联络员ZBY的行为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不可否认的是,ZBY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很负责,但很多时候都有自己的私心
ZBY常常把其他同志的工作成果、成绩,归为自己功劳,进而凸显自己

同事们对其行为,有的冷眼旁观,有的嗤之以鼻,总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即使说成是你干的,是你的功劳,时间长了,大家看清楚了,就不会再相信了
末学对ZBY行为内心中也不认可,那么对这类众生,应当如何去进行引导呢?
佛经上说,佛知道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
佛菩萨能知众生心,如果讲了有用,才讲,如果讲了没用,就不讲,就等待时机成熟

佛经上说,那我们一般人该怎么做呢
经上说,这其实是一个过程,只要我们发起大心,真心为众生好,善护念众生,为众生着想
我们就会在行菩萨道的过程逐渐圆满智慧和方便,就能逐渐知道众生心,就能逐渐运用善巧

学佛的过程,只要我们学习正知见,信因果而逐渐明白因果,善观察心念和过失,学习智慧和方便
这样我们就逐渐能知道众生心,知道因果原理和普渡众生的方便,知道心念变化, 善观察众生相

就像妈妈会知道小孩想要什么,因为有慈悲心和关爱, 所以就能知道
就像老人知道年轻人想什么, 因为自己经验丰富,是过来人, 所以能了解
大般涅槃经上说,菩萨就是像这样累积智慧和方便的,
这要由菩萨行去实修, 才能逐渐真正俱足大智慧和方便

多读经,多深入经藏,您就会懂的更多, 您就会知道佛到底教了什么,
然后实修实做, 您就会逐渐实证, 就会逐渐发现佛法的真实和伟大—— 如何劝化发牢骚说“世界不公平,自己有多惨,遭遇多不幸”的人?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8 16:39: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29 17:17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 [经文] --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

一、诸根调顺;

二、永离諠掉;

三、世所称叹;

四、妻莫能侵;

是为四。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末学解说]

再有,娑竭罗(华言碱海,又翻龙王。即碱海中一百七十七龙王中第七龙王也。今独列此龙王者,谓是大权菩萨,位居十地之中,示现龙身,处于碱海。若降雨时,先布密云,端坐举念,其雨普洽。常随佛会,护法护民,其利甚博。所居宫殿,七宝严饰,与天无异。(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龙王!如若断离邪行(全称欲邪行。又作邪淫。为十恶之一。于非境、非道、非处、非时行淫,概称为邪行),即能获得四种智所赞叹之法。是哪四种呢?

一、诸根调顺;

二、永离不安;

三、世间称叹;

四、妻子不会被侵犯;

就是这四种。

如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者,今后成佛时,能够获得佛丈夫一般的隐密藏相。

注解:
【娑竭罗】:梵语娑竭罗,华言碱海,又翻龙王。即碱海中一百七十七龙王中第七龙王也。今独列此龙王者,谓是大权菩萨,位居十地之中,示现龙身,处于碱海。若降雨时,先布密云,端坐举念,其雨普洽。常随佛会,护法护民,其利甚博。所居宫殿,七宝严饰,与天无异。(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邪行】:<一>全称欲邪行。又作邪淫。为十恶之一。于非境、非道、非处、非时行淫,概称为邪行。((参见:十善十恶)468)
 <二>邪语、邪业、邪命或身邪行、口邪形、意邪形等合称“三邪形”。前三者为八邪支之部分,系属于色业(即身业、语业)而别立者。后三者为违背正道之三业之行,包括杀、盗、邪淫、鞭杖、系缚、自淫妻、诳他、贪、恚、邪见等。((参见:三邪行)558)
 <三>印度九十六种外道之行法,亦总称为邪行。((参见:九十六种外道)126)p3032 FROM:【佛光大辞典】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可以获知:

如若断离邪行,便能得四种智所赞叹之法,即是:“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邪行是由错误的知见、负面的心念而生
所以,应了知【正邪】,能明辨【正邪】
由此,可参阅相关专题:
透过《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正邪】【外道】相关内容
通过学习《 大般涅槃经》中“是恶比丘为利养故,不能广宣流布是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 【末法乱象】&【深入经藏明辨是非正邪】相关内容

同时,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邪见】【邪淫】相关内容

一、什么是【邪见】?
什么是邪见?
在佛法上来说,错误的知见观念,造成众生无法解脱轮回,这就是邪见——[倒果为因的邪见]为何行凶做恶的人都多子多福!?
[外道]则是那些无法解脱生死轮回的宗教思想,这在佛教上来说就是[外道]
而那些外道自以为的真理,事实上却无法解脱死生,并不是真正的真理
这种外道错误的知见,佛陀就称之为[邪见]
——[略说]佛教对于世俗技术和外道的看法
外道知见或算命之说就是属于十恶业的邪见 ——[浅谈]算命的错谬

二、产生【邪见】的原因
邪命邪见邪业的原因是因为错误知见和方式——从佛经(佛法)上来看,算命不论收不收费都是邪命邪见邪业 1#
应该更检讨自己的贪嗔痴恶业
而不是怀疑佛法,或错解因果,错误关联,误导众生
这种心念和行为,也是会造成十恶业中的邪见因果的—
[网路上请谨慎发言]以邪见错解因果,错误关联,怀疑佛法,这因果可不小

三、【邪见】的影响
会有这种缘分和所谓的天份,其实都是过去世的因缘,也就是外道因缘(邪见)
这种也容易引起外魔(精魅鬼怪),当我们因为错误知见而着迷就会引外魔(物以类聚)
——从佛经(佛法)上来看,算命不论收不收费都是邪命邪见邪业 1#
佛弟子说法的时候,如果参杂外道思想,
例如,参杂算命生辰八字风水星相之说
而不是以因果和断恶修善来纠正众生的观念和行为
这就容易沦为[像似正法](相似佛法)误导众生,且毁坏佛陀正法,
这种因果是很严重的,就是十恶业中的邪见
所以,如果自己没有深入经藏,而妄说佛法,杂染外道思想
这种果报也是很深远的
——[问题解析]佛友问:泄露天机有什么果报? 1#

四、如何断除【邪见】?
请多阅读佛经(例如楞严经),断除外道知见
这样才能真正解脱
——从佛经(佛法)上来看,算命不论收不收费都是邪命邪见邪业 1#
至于邪见,这要深入经藏,明白修行次第和真实义,就能看清楚是否有修行知见上的错误 ——初学者修行应先明白「戒」「定」「慧」修行渐次,避免错误和意外的后果
佛经上说,如果自己不能相信深法,那还是要强迫自己相信
这样才能逐渐摆脱邪见习气
——[网路上请谨慎发言]以邪见错解因果,错误关联,怀疑佛法,这因果可不小

五、如何断除【邪淫】?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恶生浊乱法灭时, 淫欲火盛心迷倒, 
弃背妻婿外贪染,昼夜邪思无暂停, 
若能称诵大悲咒,淫欲火灭邪心除。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贪瞋痴等皆猛利故,造作杀生,或不与取,或欲邪行,或虚诳语,或粗恶语,或离间语,或杂秽语,或贪,或瞋,或复邪见,十恶业道。
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
一切烦恼悉皆销灭,远离十恶,成就十善,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


楞严经~
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得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
欲修习是法华经,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已,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示教利喜,亦复与其陀罗尼咒,得是陀罗尼故,无有非人、能破坏者,亦不为女人之所惑乱,我身亦自常护是人,惟愿世尊听我说此陀罗尼咒。」

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阿檀地, 檀陀婆地, 檀陀婆帝, 檀陀鸠舍隶, 檀陀修陀隶, 修陀隶, 修陀罗婆底,佛驮波膻祢, 萨婆陀罗尼阿婆多尼, 萨婆婆沙阿婆多尼, 修阿婆多尼, 僧伽婆履叉尼, 僧伽涅伽陀尼, 阿僧祇, 僧伽波伽地, 帝隶阿惰僧伽兜略, 阿罗帝婆罗帝, 萨婆僧伽三摩地伽兰地, 萨婆达磨修波利刹帝, 萨婆薩埵楼驮憍舍略阿冕伽地, 辛阿毗吉利地帝

另外可学习禅定观照,请参阅
[进阶专题]三昧禅定与般若实修————[诸经辑要]如何断除淫欲?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贪瞋痴等皆猛利故,造作杀生,或不与取,或欲邪行,或虚诳语,或麁恶语,或离间语,或杂秽语,或贪,或瞋,或复邪见,十恶业道。
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
一切烦恼悉皆销灭,远离十恶,成就十善,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贪欲,瞋恚,愚痴,忿恨,悭嫉,憍慢,恶见,睡眠,放逸,疑,等皆悉炽盛恼乱身心常不安乐。
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
一切皆得[离贪欲等][身心安乐]。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楞严经~(佩带楞严咒)
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得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诸经辑要]家人喜欢杀生,邪淫,偷盗,喝酒...,该怎么办?(如何让家人远离十恶业)
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

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楞严经]三增进修行渐次~永断五辛。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9 20:20: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30 16:58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 [经文] --

复次,龙王!

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

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

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

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

是为八。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末学解说]

再有,娑竭罗(华言碱海,又翻龙王。即碱海中一百七十七龙王中第七龙王也。今独列此龙王者,谓是大权菩萨,位居十地之中,示现龙身,处于碱海。若降雨时,先布密云,端坐举念,其雨普洽。常随佛会,护法护民,其利甚博。所居宫殿,七宝严饰,与天无异。(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龙王!

如若断离妄语(说虚假不真实的话。妄语有大妄语和小妄语的分别,大妄语是未得圣道而说我已得圣道,或者说我有功夫受天龙神鬼的供养等等;小妄语就是一切不真实的说话),即能获得八种天所赞叹之法。是哪八种呢?

一、口常清净、有优钵(又作乌钵。花名)华之香;

二、被诸世间所信伏(信其法或其人而伏从之也);

三、说出的言语可成证明,受到人天所敬爱;

四、常以爱语(爱语摄是随著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安慰众生;

五、得胜意乐,三业(身口意三处之所作也)清净;

六、言语没有误失,心常欢喜;

七、发言受人尊重,人天都会奉行(奉持佛陀教法而修行之,称为奉行);

八、智慧殊胜,既可以制伏一切,也不会被一切所制伏;

就是这八种。

如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者,今后成佛时,即能获得如来真实(法离迷情,绝虚妄,云真实)之语。

注解:
【娑竭罗】:梵语娑竭罗,华言碱海,又翻龙王。即碱海中一百七十七龙王中第七龙王也。今独列此龙王者,谓是大权菩萨,位居十地之中,示现龙身,处于碱海。若降雨时,先布密云,端坐举念,其雨普洽。常随佛会,护法护民,其利甚博。所居宫殿,七宝严饰,与天无异。(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妄语】:说虚假不真实的话。妄语有大妄语和小妄语的分别,大妄语是未得圣道而说我已得圣道,或者说我有功夫受天龙神鬼的供养等等;小妄语就是一切不真实的说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真实】:(杂语)法离迷情,绝虚妄,云真实。大乘义章二曰:“法绝情妄为真实。”法华经宝塔品曰:“如所说者,皆是真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优钵】:(植物)又作乌钵。花名。优钵罗之略。见优钵罗条。法华经随喜功德品曰:“优钵华之香,常从其口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信伏】:(术语)信其法或其人而伏从之也。楞严经四曰:“恐汝诚心未信伏。”梁僧传法曰:“与安公相值,忽然信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爱语】:(术语)四摄法之一。(参见:四摄法)。无量寿经上曰:“和颜爱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摄法】:梵语 catva^ri sam!graha-vastu^ni,巴利语 cattni sam!gaha-vatthu^ni。即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之四种方法。若依其原语直译,则称为“四种把握法”。四摄法又作四摄事、四事摄法、四集物,简称四摄、四事、四法。即(一)布施摄(梵 da^na-sam!graha),又作布施摄事、布施随摄方便、惠施、随摄方便。即以无所施之心施受真理(法施)与施舍财物(财施)。谓若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若乐法,则布施法,令起亲爱之心而依附菩萨受道。(二)爱语摄(梵 priya-va^dita-sam!graha),又作能摄方便爱语摄事、爱语摄方便、爱言、爱语。谓依众生之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亲爱之心而依附菩萨受道。(三)利行摄(梵 artha-carya^-sam!graha),又作利行摄事、利益摄、令入方便、度方便、利人、利益。谓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四)同事摄(梵 sama^na^rthata^-sam!graha),又作同事摄事、同事随顺方便、随转方便、随顺方便、同利、同行、等利、等与。谓亲近众生同其苦乐,并以法眼见众生根性而随其所乐分形示现,令其同沾利益,因而入道。(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中阿含卷三十三善生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梵网经卷上、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卷四十三、集异门足论卷九、大智度论六十六、大乘义章卷十一)p1853FROM:【佛光大辞典】

【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布施摄是对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爱语摄是随著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利行摄是修菩萨道者,要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摄是修菩萨道者,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触,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此四摄法,使众生爱我敬我信我,然后方能听我劝导,修行佛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业】:(名数)身口意三处之所作也。如身之所作,口之所语,意之所思是。其他三业有种种。(参见: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奉行】:奉持佛陀教法而修行之,称为奉行。经文末尾均有“欢喜奉行”、“信受奉行”等字样。往生论注卷下(大四○·八四四上):“经始称‘如是’,彰信为能入;末言‘奉行’,表服膺事已。”p3135 FROM:【佛光大辞典】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可以获知:

如若断离妄语,便能得八种天所赞叹之法,即是:

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妄语】相关内容

一、什么是【妄语】?
「妄语」:就是说谎欺骗造假或言过其实(夸大不实,或没有实证却说自己有实证)或不实毁谤————认识「八正道」和「正确的职业」
最常犯的毁谤有两种,
第一种,就是毁谤佛法,而且经常是自己不明白的深法,
又或者有些初学者因为诸事不顺,因此用凡夫的体会随意批判佛法
另一种就是毁谤真正有修行的人,尤其是自己不认识的人
而且通常都是因为自己不明白深法而毁谤懂深法的人
这样就造成了两种毁谤罪,1.毁谤深法2.毁谤懂深法的修行人
这在佛经上都有说明,这种罪业是很重大的——[略说]佛弟子常口业毁谤,造成生活诸事不顺

【妄语】:(术语)十恶之一。以欺他之意,作不实之言者。智度论十四曰:“妄语者,不净心欲诳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大乘义章七曰:“言不当实,故称为妄。妄有所谈,故名妄语。”涅槃经三十八曰:“一切恶事,虚妄为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妄语】:说虚假不真实的话。妄语有大妄语和小妄语的分别,大妄语是未得圣道而说我已得圣道,或者说我有功夫受天龙神鬼的供养等等;小妄语就是一切不真实的说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妄语】:十恶之一。又作故妄语、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妄语戒为五戒、十戒之一。据四分律卷十一所载,妄语为波逸提(必须向众僧忏悔之罪),此系小妄语(虚伪不实);另据同书卷二载,未至菩提而妄言得菩提(即妄称证得佛道)者,即犯波罗夷(为教团驱逐之大罪),此系大妄语(未得言得,未证谓证)。此外,据大智度论卷十三载,犯妄语戒而无惭愧心者,自断于至涅槃及生天之道,并有口气臭、善神远离等十种罪过,此称为妄语十罪。(杂阿含经卷三十三、优婆塞五戒相经、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顺正理论卷三十六、大智度论卷十四、大乘义章卷七、卷十二)((参见:律)3789)p2343FROM:【佛光大辞典】

二、【妄语】的果报
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
(附注:[妄语]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 时常被毁谤,或者2.时常被人欺骗)——[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的罪报]为什么被毁谤,背地被讲是非,说话没人接受...
妄语,恶口,两舌,绮语
危害甚大,不可不慎

倡导[和平][宽容][体谅][慈悲][平等],能生善道
反之,[斗争][嘲笑][挑拨][造谣][猜忌][咒骂],则堕三恶道,或生于苦难人中

请别拿自己开玩笑
别人的灾难就是自己最好的警惕——谣言止于智者,请勿忽略口业的危害,切勿挑拨和造谣,唯恐天下不乱
妄语,讲一些谎言,扭曲事实,为自己脱罪,说谎也会成习惯,妄语也是堕入恶道因——犯错时的种种心态和反应

三、应讲正语,应净修口业
正语:就是正确的言语、正确的说话。什么才是正语呢?什么不是正语呢?
十恶业中的其中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种就属于不是正语
能够按照次第转恶为善、转愚为智、转凡成圣,而能解脱六道轮回成佛的言语,就是正语。
例如:适应不同众生,演说各种不同次第的佛法,让众生能随各自次第而增上,逐渐解脱轮回而成佛,这就是正语
相反,一切愚痴颠倒、使彼此堕入轮回、使众生沉沦的话,就不是正语
又例如:教唆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喝酒,使人犯十恶业,这就是恶语而非正语
或宣传错误的世俗知见和外道观念或邪见,使人迷惑或使修行人偏离正法,这样的话都是恶语而非正语
——认识「八正道」和「正确的职业」

行菩萨道该怎么讲话?怎么净修口业? ~ 华严经

==============================================================

专项检查组要在单位检查2个月,检查的跨度、力度、强度都不小
各个迎检科室也高度紧张,如履薄冰,十分小心谨慎

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事,末学分管的S科室负责人(LBQ),被安排去检查组解释说明情况
但检查组实际上是想了解G科室的情况,因为G科室不想回答,便推到S科室,让其去解释
发生的这些情况,末学并不知晓,等告诉末学时,LBQ已经去了,且被告知要提供相关资料
通过这些资料可以了解G科室的情况,G科室知道后,又找LBQ沟通,希望能够从提供的资料中撤掉几张
而LBQ可能觉得如果提供了,会给单位带来麻烦,所以答应了,把不完整的资料送到了检查组

之后,相关人员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末学,末学产生了不满:

一是对G科室的行为不满。
如果自己的工作没有差错、问题,那么谁来检查都不会怕,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既然知道有问题、有差错,借此机会,整改正确就好了,为什么要弄虚作假呢?

二是对LBQ的行为不满。
对工作没有自己的判断和分析,既然你提供的资料不完整,那么你就会说妄语,也就是说谎
你的谎言是为了保护同事吗?看上去好像是,实际上,不但对同事有害处,对自己更加有害

再看看上面【妄语】的果报
“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 时常被毁谤,或者2.时常被人欺骗”

LBQ的例子活生生的就在眼前,表面看,是他被人欺骗,而造【妄语】
但也许是因他之前造了【妄语】的口业,所以才被人欺骗呢?

看上去,因——是被欺骗,果——是造【妄语】
实际上,因——是造【妄语】,果——是被欺骗

善知识教导
什么才是真正「深信因果」?
就是,你真正明白「法性原理」的时候,你能「见性」的时候(这个「性」包含法性、佛性、众生性)
这时候,你看到因,就会知道果,又或者,你看到果,就会知道因,因为,因果道理就是如此
等你明白法性原理的时候,你「见性」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因和果
这时候,才能称为真正「深信因果」
(也就是,真正的深信,那应该是你能真正明白其原理与相貌,而不是你什么都不懂,只是单纯相信
如果是「你什么都不懂,只是单纯相信」,这以前说过,这叫善根,属于愚信、迷信,就是还没开窍还迷惑不懂
如果能明白原理与相貌,能印证,真正懂,这叫智信)

又或者,你看到法,你会知道法的原理、法性,反之,你知道原理、法性,你也就能由原理、法性而生出法门
又或者,你看到众生相、众生的行为,你就会知道众生心(心念)、众生性(特性习惯)、众生欲(欲望),
反之,你知道众生(或某人)的众生心、众生性、众生欲,你也就能知道众生相和行为
这些,在大乘佛经中都有描述,都是实修菩萨该修学的

不过,又如佛经(大般涅槃经)上佛说(意思是说):
「佛才能真正完全明白佛性,不同次第的菩萨对佛性则有不同次第的理解和体会程度」

而「愚迷者」呢?
愚迷者因为不信因果、不明因果,所以,自己犯错了,受苦报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就是因为不信因果、不明因果,不明白法性原理,没有见性,所以,无知无觉,整个在混沌之中,随业流转——「深信因果」的法性原理

末学由此转念,自己为何要不满呢?应当要修学的是:
你看到众生相、众生的行为,你就会知道众生心(心念)、众生性(特性习惯)、众生欲(欲望),
反之,你知道众生(或某人)的众生心、众生性、众生欲,你也就能知道众生相和行为”

G科室和LBQ的行为,显示了:自私的心念,妄语的习惯,贪着的欲望
因为他们的这些心念、习性、欲望,所以才会有上述的行为,即:
[欲望]是因,[执着]是因,[无明]是因,[贪瞋痴]是因,[苦报]就是果——[解析]因果苦报的原理&罪性本空

所以,G科室即使百般遮掩躲闪,依旧还是会被检查
所以,LBQ会被欺骗,会被“当枪使”,会做“挡箭牌”

他们的行为,就是“因”,所以自然就会有相应的“果”
末学为什么要在这中间,表示什么“不满”呢?
这下子便明白了,末学没有丝毫的不满了
深深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4-6-30 17:59: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7-1 09:15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 [经文] --

复次,龙王!


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

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

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

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

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

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

是为五。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末学解说]

再有,娑竭罗(华言碱海,又翻龙王。即碱海中一百七十七龙王中第七龙王也。今独列此龙王者,谓是大权菩萨,位居十地之中,示现龙身,处于碱海。若降雨时,先布密云,端坐举念,其雨普洽。常随佛会,护法护民,其利甚博。所居宫殿,七宝严饰,与天无异。(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龙王!

如若断离两舌(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又作离间语、两舌语),即能获得五种不被破坏之法。是哪五种呢?

一、获得不被破坏之身,因没有一切能伤害的缘故;

二、获得不被破坏之眷属(眷为亲爱,属为隶属,指亲近、顺从者),因没有能破坏的缘故;

三、获得不被破坏之信,因随顺本业的缘故;

四、获得不被破坏之法行(自思如法而行,谓之法行人),因所修坚固(如树之根株不能拔者云坚,从他物不变原态者云固。谓心念之不变不动也)的缘故;

五、获得不被破坏之善知识(能教导众生远离恶法和修行善法的人),因不欺诳迷惑的缘故;

就是这五种。

如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者,今后成佛时,能获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不能沮坏。

注解:
【娑竭罗】:梵语娑竭罗,华言碱海,又翻龙王。即碱海中一百七十七龙王中第七龙王也。今独列此龙王者,谓是大权菩萨,位居十地之中,示现龙身,处于碱海。若降雨时,先布密云,端坐举念,其雨普洽。常随佛会,护法护民,其利甚博。所居宫殿,七宝严饰,与天无异。(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两舌】:梵语 pais/unya,巴利语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又作离间语、两舌语。为十恶业之一。四分律卷十一,以两舌语为“波逸提”之第三;智顗之菩萨戒义疏卷下,将两舌戒配于梵网四十八轻戒中之第十九戒。然成实论卷八之五戒品中则不以两舌为五戒之一,谓两舌属微细过,守护不易;且两舌系由妄语分出,若说妄语,则已含摄于内,故不以两舌为戒。两舌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亦得弊恶眷属与不和眷属之果报。(杂阿含经卷三十七、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六十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地品、十诵律卷九、瑜伽师地论卷八、俱舍论卷十六)((参见:十善十恶)468)p3070 FROM:【佛光大辞典】

【眷属】:梵语 pariva^ra,巴利语同。眷为亲爱,属为隶属,指亲近、顺从者。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谓佛陀有大眷属与内眷属;内眷属指其出家以前车匿、瞿毗耶等人,以及苦行时之五人给侍、得道时之阿难等;大眷属则指舍利弗、目犍连等诸圣,及弥勒、文殊师利等诸菩萨。
 善导将佛陀之眷属分为在家、出家二种,佛陀有伯、叔四人为在家者称为外眷属,佛弟子为出家者称为内眷属。惟若广义言之,则凡闻道受教者均为佛之眷属。又随附无漏净慧必起之心所及四相,亦称为眷属。巴利律藏分为五部分,其中最后部分,亦称为眷属;意即律藏之补遗。(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二、法华经玄义卷六下、法华玄义释签卷十三、大日经疏卷一)p4745 FROM:【佛光大辞典】


【法行】:(术语)二行人之一。自思如法而行,谓之法行人。玄义十曰:“教门为信行人,观门为法行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坚固】:(术语)如树之根株不能拔者云坚,从他物不变原态者云固。谓心念之不变不动也。法华经曰:“妙光教化今坚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知识】:能教导众生远离恶法和修行善法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外道】: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可以获知:

如若断离两舌,便能得五种不可被破坏之法,即是:

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两舌】相关内容

一、什么是【两舌】?
「两舌」:就是颠倒是非和挑拨离间,制造纷争,引起事端——认识「八正道」和「正确的职业」

【两舌】:(术语)十恶业之一。谓言语反覆,掉弄是非也。易林云:一簧两舌,妄言谋诀。佛教亦以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为口业。见四十二章经。新译曰离间语。大乘义章七曰:“言乖彼此,谓之为两。两朋之言依于舌,故曰两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两舌】: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为十恶业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两舌】:梵语 pais/unya,巴利语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又作离间语、两舌语。为十恶业之一。四分律卷十一,以两舌语为“波逸提”之第三;智顗之菩萨戒义疏卷下,将两舌戒配于梵网四十八轻戒中之第十九戒。然成实论卷八之五戒品中则不以两舌为五戒之一,谓两舌属微细过,守护不易;且两舌系由妄语分出,若说妄语,则已含摄于内,故不以两舌为戒。两舌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亦得弊恶眷属与不和眷属之果报。(杂阿含经卷三十七、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六十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地品、十诵律卷九、瑜伽师地论卷八、俱舍论卷十六)((参见:十善十恶)468)p3070FROM:【佛光大辞典】

【两舌】: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者,称为两舌。又作离间语、两舌语。为十恶业之一。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两舌】:谗言,离间语。《佛学词典》

二、【两舌】的果报、危害
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毙恶。
(附注:[两舌]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家人时常争吵或者分离,或者2.被亲族所讨厌或陷害)
——[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的罪报]为什么被毁谤,背地被讲是非,说话没人接受...
妄语,恶口,两舌,绮语
危害甚大,不可不慎

倡导[和平][宽容][体谅][慈悲][平等],能生善道
反之,[斗争][嘲笑][挑拨][造谣][猜忌][咒骂],则堕三恶道,或生于苦难人中

请别拿自己开玩笑
别人的灾难就是自己最好的警惕——谣言止于智者,请勿忽略口业的危害,切勿挑拨和造谣,唯恐天下不乱
十恶业当中,最容易造罪的就是口业;尤其是两舌。一句两舌语,会闹的鸡飞狗跳。在家庭,令家庭不合;在政治,令政党斗争,百姓遭殃。于职场,事业不顺,财富不进。于兄弟,令反目成仇,破坏手足之情。于佛门,斗构两头,令道务不兴。一句两舌语,隐藏巨大的杀伤力,可杀掉无数众生慧命,就像牙签杀死无数猪只一样。

两舌的言语,是意图制造敌意和分歧的话语,在个人或团体中挑拨离间,隐藏在这些语言背后的动机,意图用污蔑的言语来摧毁他人;也可能有其他动机隐于其中,伤害他者的残酷意图;为赢得他人仰慕的邪恶动机。两舌的言语,是道德逾越最严重的其中一项。愤恨的根,已使不善业够深重了,但经过思量后所采取的行动,负面力量甚至更强,会制造出极强而有力的不善业。

两舌语,话一出口,常常不自觉地也混杂着个人的感受与情绪、不良口气、不良态度、个人思想、疑心、损人利己、过度敏感、无中生有、加强语气、心直口快....等等的态度,我们总以为直言进谏便是真心的表现,因此尺度常拿捏不当,结果往往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又令对方重增一层烦恼。

俗话说:「勿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是是非非在人们的口中流来转去,常常发生纠纷和误解,犹如一支木棒搅和一桶参了泥沙的水,越搅越浊。如不自觉,不谨言慎行,则罪过无量!
——[转贴]两舌的可怕■演照尼师【慈音杂志267期】

三、应讲正语,应净修口业
正语:就是正确的言语、正确的说话。什么才是正语呢?什么不是正语呢?
十恶业中的其中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种就属于不是正语
能够按照次第转恶为善、转愚为智、转凡成圣,而能解脱六道轮回成佛的言语,就是正语。
例如:适应不同众生,演说各种不同次第的佛法,让众生能随各自次第而增上,逐渐解脱轮回而成佛,这就是正语
相反,一切愚痴颠倒、使彼此堕入轮回、使众生沉沦的话,就不是正语
又例如:教唆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喝酒,使人犯十恶业,这就是恶语而非正语
或宣传错误的世俗知见和外道观念或邪见,使人迷惑或使修行人偏离正法,这样的话都是恶语而非正语
——认识「八正道」和「正确的职业」

行菩萨道该怎么讲话?怎么净修口业? ~ 华严经

==============================================================

末学观察,在日常中,【两舌】的现象非常普遍
由此反省自身,反观自照,末学自己也会出现以下的情况:
两舌语,话一出口,常常不自觉地也混杂着个人的感受与情绪、不良口气、不良态度、个人思想、疑心、损人利己、过度敏感、无中生有、加强语气、心直口快....等等的态度,我们总以为直言进谏便是真心的表现,因此尺度常拿捏不当,结果往往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又令对方重增一层烦恼

很多时候众生都是在以自己的认知、经验、感受去进行主观判断
而这个判断几乎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的,所以必定有相当的局限性
但实际上,你以为的对,不一定是对的,你认为的错,也不一定是错的

在讲话前,可以先问问自己:
你的判断,是否过度敏感了呢?是否在无中生有呢?是否想达到其他目的呢?......
所以,说话之前,要先把自己的心念摆正,心念正了,自然就不会讲两舌语了

那么,如何才能把心念摆正呢?
按照善知识的教导练习心法观照
想要去除尘染妄想,只要透过不断的练习心法,逐渐用正念取代妄念
随时用心法观照各种次第的佛心,而取代凡夫妄心,这样就能逐渐显露真心佛性

所以,这边讲出了~
佛法最重要法门就是心法,就是正观,正确的心法观照
必须要依照个人次第情况,随时练习不同次第的心法观照,
这样才能逐渐消除妄想,显露真心——[分析解说]心法次第的观照实修
慈观
明白众生的根器和执着,知道他们尚未能明白世间苦和学习佛法
因此不会对众生生气,就像知道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就像对无知的小孩不会生气一样,只有疼惜爱惜,身心自在

悲观
明白众生苦,知道他们还无法明白世间苦,执着于欲乐烦恼,所以在苦的轮回中,
因此不会对众生生气,因为同情众生苦不忍苛责,只有耐性和更大的愿力来帮助众生

喜观
明白众生皆是佛菩萨示现,种种众生相,令我们自己烦恼转为菩提,只有心存感恩欢喜

以上三种是大乘观法,学佛要在道理上能够明白,然后转念安住,这样念佛持咒会比只用嘴巴还有用

舍观
明白众生本体佛性皆清净无染,自己佛性亦然,无我相众生相,无失亦无得,入甚深思维观照,当下解脱
这是实相般若的舍观,比一般的舍离心更超越——分享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实修观照法
有时候当我们忙碌的要命,最后终于结束,在这突然停下的当下,我们可能会有短暂的放空
又或者我们很久没喝水渴的要命,当喝到水的一刹那会有短暂特别明显的安定
又或者我们躺在舒适的草皮上或沙滩上,会有远离尘嚣甚至肉体的特殊安祥的感觉
又或者饿了好久后终于饱餐一顿,那一刻会有忘我的感觉

其实这短暂的放空或者安祥或者忘我,就是来自于欲望被满足的短暂当下
当下的欲望因为满足了,所以没了,而下一个欲望尚未产生,意识因为累了,所以短暂停止思维
我们平常念念相续的烦恼因此停止了
这边就是我要讲的重点,欲望止歇时候的安定,这就是[止],[止][观]的[止]
也就是佛法讲的[奢摩他],就是[静]的功夫, 也就是佛法讲的"歇即菩提"
——[止观初探]正视心识作用,由观照心念探讨"楞严经: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我们要排除各种妄心,解脱轮回,也和上面讲的各种专业训练的[冥想]一样
我们必须利用时间学习各种心法观照,让自己熟练,
以便真正面对的时候能保持在正观(佛心状态)当中,
而不堕入轮回的各种因子当中,例如:生气,恐惧,贪婪...


因此,不论是您提到您想学习的慈悲心,或是末学提到的各种佛心的修行观照
这必须靠我们平常就多练习观照冥想,例如,多看慈悲的故事,或多去容易引起慈悲心的场合,
让我们的八识田中多种下这些慈悲种子,这样我们就能随时运用这些种子做观想,

就是经常回忆这些慈悲故事,让自己进入情境当中,
然后运用[四正勤]进入观想中,让自己的慈悲心逐渐扩大,
这样八识田中的慈悲种子就会不断增长


所以,心法观照的道理就是如此,可以让我们八识田转为清净而毕竟成佛
因此,末学才会不断的提出心法观照的重要性
基本的练习方法,就是末学常讲的那篇帖子~[光明心的导引]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分析解说]心法次第的观照实修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4-7-1 10:50: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7-3 12:57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 [经文] --

复次,龙王!


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

一、言不乖度;

二、言皆利益;

三、言必契理;

四、言词美妙;

五、言可承领;

六、言则信用;

七、言无可讥;

八、言尽爱乐;

是为八。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末学解说]

再有,娑竭罗(华言碱海,又翻龙王。即碱海中一百七十七龙王中第七龙王也。今独列此龙王者,谓是大权菩萨,位居十地之中,示现龙身,处于碱海。若降雨时,先布密云,端坐举念,其雨普洽。常随佛会,护法护民,其利甚博。所居宫殿,七宝严饰,与天无异。(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龙王!

如若断离恶口(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即能得以成就八种净业(指清净之行业)。是哪八种呢?

一、言语适度,不失度;

二、言语皆利益(指随顺佛法而获得之恩惠及幸福。分为自利与利他二种;自利他称为功德,利他则特称为利益。又于现世所获得之利益为现益(现世利益);于后世所得之利益为当益(后世利益)。一般认为治病、延寿、得金钱等利益,为现世利益);

三、言语必契合真理;

四、言词美妙;

五、言语可得众生到认可接受;

六、言语则是信用;

七、言语不会被讥笑;

八、言语尽为爱乐(即信乐世间、出世间善法之意,属无染污之爱);

就是这八种。

如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者,今后成佛时,能够具足如来梵音(佛菩萨之音声。即佛报得清净微妙之音声,亦即具四辩八音之妙音。佛三十二相中即有梵音相。佛清净之梵音,声洪圆满,如鸣天鼓,微妙最胜;又如迦陵频伽之音,闻者爱乐,得益无量。此乃佛于因位时,无量世中不恶口、说实言美语、教善语、不谤正法,所感得之妙相。即表示令闻者随其器得益,皆生善心无杂乱,大小权实皆能解了,断惑消疑,而常欲闻爱乐之德)声相。

注解:
【娑竭罗】:梵语娑竭罗,华言碱海,又翻龙王。即碱海中一百七十七龙王中第七龙王也。今独列此龙王者,谓是大权菩萨,位居十地之中,示现龙身,处于碱海。若降雨时,先布密云,端坐举念,其雨普洽。常随佛会,护法护民,其利甚博。所居宫殿,七宝严饰,与天无异。(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恶口】:为十恶之一。新译粗恶语。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据大乘义章卷七载,言辞粗鄙,故视为恶;其恶从口而生,故称之为恶口。法界次第初门卷上(大四六·六六九下):“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为恶口。”另据法华经卷六常不轻菩萨品载,若恶口骂詈诽谤,其人将获大罪报。(无量寿经卷下、俱舍论卷十六)p4946FROM:【佛光大辞典】

【净业】:<一>指清净之行业。又作清净业。即世福、戒福、行福之三种福业。据观无量寿经载,此三福业为:(一)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福为众生往生之正因,亦为菩萨之净佛国土之无漏修因,故称净业。
 又观无量寿经经文中“谛观彼国净业成者”一语,各家解说不同:(一)据隋代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本载,彼国系指彼土之依报,净业成者系指彼土佛菩萨及往生人等之正报。(二)宋代元照之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中,以彼土之依、正二报,总为净业所成。(三)善导之观经序分义,主张众生根机有定、散二种,如来方便开显三福,以应散动之根机;而谓“欲生彼国”旨在揭示“所归”之意义,谓“当修三福”则特为揭示“行门”之意义。(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吉藏))
 <二>(655~712)唐代念佛僧。东兆(河南洛阳)人,俗姓赵。名象。字净业。幼慕法,出家后登法座,能分析观经及疑论(或系怀感之净土群疑论)之微旨,阐扬念定生因之要旨,并阐扬如来之密藏、菩萨之空门,禀其归戒者日多。又周饰净场,招高僧讲诵经典,大兴法会,施法财达二十余年。后为长安香积寺主,延和元年示微疾,六月,诫悔门人,端坐念佛而入寂,世寿五十八。建塔于善导之墓域内,门人思顼等集录遗编,毕彦雄撰大唐龙兴大德香积寺主净业法师灵塔铭并序。依香积寺建于善导墓侧,及师葬于善导墓域推测,师或为善导之弟子或私淑者。(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东域传灯目录卷上、净土依凭经论章疏目录、长安图志卷十二、大清一统志卷一八○)
 <三>(1187~1259)日本律宗僧。山城人。早年出家,于园城寺、奈良修学显密二教。后来宋,专研律学,历十余年归日,建戒光寺,复再度来宋。后于太宰府建西林寺,于京都建东林寺,晚年专修念佛。日本正元元年示寂,世寿七十三。p4706  FROM:【佛光大辞典】

【利益】:梵语 upaka^ra,巴利语同。又作饶益。略称利、益。指随顺佛法而获得之恩惠及幸福。分为自利与利他二种;自利他称为功德,利他则特称为利益。又于现世所获得之利益为现益(现世利益);于后世所得之利益为当益(后世利益)。一般认为治病、延寿、得金钱等利益,为现世利益。
 日本净土真宗主张,于世间生存之际,能得真实信心,即可达到成佛之境界,此称现益;至于死后往生净土,则称为当益。此外,菩萨地持经卷五说受持菩萨戒能得五种福利,华严经疏卷一列举闻经之十种利益,道绰之安乐集卷下则说念佛行者有始益、终益等二种利益。(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四分律卷三十八、法华经玄义卷六下、法华文句记卷六、释净土群疑论卷五)p2809FROM:【佛光大辞典】

【契理】:契合真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爱乐】:谓信爱欲乐。即信乐世间、出世间善法之意,属无染污之爱。俱舍论卷四谓,爱乃爱乐,其体即是信。成唯识论卷六谓,信以爱乐为相。净土论谓爱乐佛法味者,即爱乐净土之法味。p5462FROM:【佛光大辞典】

【梵音】:<一>又作梵声。佛菩萨之音声。即佛报得清净微妙之音声,亦即具四辩八音之妙音。佛三十二相中即有梵音相。据大智度论卷四,佛之梵音如大梵天王所出之声,有五种清净之音:(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播,闻而悦乐。(三)入心敬爱。(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无厌。(法华经卷七妙音菩萨品、无量寿经卷下)
 <二>为梵呗之一种。((参见:四个法要)1827)p4634FROM:【佛光大辞典】
【梵音相】:
梵语 brahma-svara,巴利语 brahmassara。又作梵声相、梵音深远相、得梵音声相、声如梵王相、弘雅梵声相。佛三十二相之一。佛清净之梵音,声洪圆满,如鸣天鼓,微妙最胜;又如迦陵频伽之音,闻者爱乐,得益无量。此乃佛于因位时,无量世中不恶口、说实言美语、教善语、不谤正法,所感得之妙相。即表示令闻者随其器得益,皆生善心无杂乱,大小权实皆能解了,断惑消疑,而常欲闻爱乐之德。((参见:三十二相)507)p4634 FROM:【佛光大辞典】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可以获知:

如若断离恶口,便能得八种清净之行业,即是:

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恶口】相关内容

一、什么是【恶口】?
「恶口」:就是叫骂或粗口或中伤,或所谓的「国骂」或恶毒的话——认识「八正道」和「正确的职业」
恶口相应于恶心,这样业障就无法消除,执著于别人的恶而无法以德报怨,这是因为入世太深,对法界实相的观念不够深刻,对因果不够深信,所以才会怪罪众生——[闲谈] 夫妻&怨亲债主

【恶口】:(术语)骂詈恼人之言。法界次第上之上曰:“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为恶口。”十恶之一。无量寿经下曰:“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法华经不轻品曰:“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大乘义章七曰:“言辞粗野,目之为恶。恶从口生,故名恶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恶口】:以恶毒的话骂人。十恶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恶口】:为十恶之一。新译粗恶语。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据大乘义章卷七载,言辞粗鄙,故视为恶;其恶从口而生,故称之为恶口。法界次第初门卷上(大四六·六六九下):“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为恶口。”另据法华经卷六常不轻菩萨品载,若恶口骂詈诽谤,其人将获大罪报。(无量寿经卷下、俱舍论卷十六)p4946FROM:【佛光大辞典】

二、【恶口】的果报、危害
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
(附注:[恶口]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经常被人恶骂或流传坏名声,或者2.一讲话就会和人吵架,甚至上法院打官司)
——[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的罪报]为什么被毁谤,背地被讲是非,说话没人接受...
妄语,恶口,两舌,绮语
危害甚大,不可不慎

倡导[和平][宽容][体谅][慈悲][平等],能生善道
反之,[斗争][嘲笑][挑拨][造谣][猜忌][咒骂],则堕三恶道,或生于苦难人中

请别拿自己开玩笑
别人的灾难就是自己最好的警惕——谣言止于智者,请勿忽略口业的危害,切勿挑拨和造谣,唯恐天下不乱

三、应谨言慎行,善护口业

在佛经故事恶口辱圣堕地狱后面的【省思】中:
恶口犹如利剑伤人,果报不可思议。因此,修行当清净口业,除了谨言慎行、不犯恶口外,还要常说善语,用柔软、赞叹语与一切众生结缘,如此社会必能充满和谐。

在佛经故事恶口过患后面的【省思】中:
古德云:“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又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想想不经意的一次恶口,会有多大的影响!所以“谨言慎行”是最好的修身之法,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不仅能免除许多是非,亦能从中观照自己的心念,转恶成善,如此人生必定光明无限。

在佛经故事恶口辱圣因,感箭刷恶疮果后面的【省思】中:
古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言不慎,即造无量苦报。因缘果报真实不虚,一切果报皆自作自受,如经所云: 「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行者当敬慎 之!时时收摄身心,谨言慎行,善护口业,如是精进行道,定能得身口意三业清净的果报。

行菩萨道该怎么讲话?怎么净修口业? ~ 华严经

何行菩萨道,不应与小乘行者,交往,或共住,或议论,不能瞋忿粗言恶口? ~ 大般若经

正语:就是正确的言语、正确的说话。什么才是正语呢?什么不是正语呢?
十恶业中的其中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种就属于不是正语
能够按照次第转恶为善、转愚为智、转凡成圣,而能解脱六道轮回成佛的言语,就是正语。
例如:适应不同众生,演说各种不同次第的佛法,让众生能随各自次第而增上,逐渐解脱轮回而成佛,这就是正语
相反,一切愚痴颠倒、使彼此堕入轮回、使众生沉沦的话,就不是正语
又例如:教唆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喝酒,使人犯十恶业,这就是恶语而非正语
或宣传错误的世俗知见和外道观念或邪见,使人迷惑或使修行人偏离正法,这样的话都是恶语而非正语——认识「八正道」和「正确的职业」

===========================================

【恶口】即是心念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恶】念从口表现出来了
反观末学自己的经历,有时候对于某个人确实会没有任何理由的厌恶、不喜欢
因而对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就会加上自己的感受,甚至以【恶口】待之,都觉得不为过,是其应得的

由此,末学要诚心的忏悔:自己的愚痴、习气太顽固了
因为有时候,这个【恶口】虽然忍住没有向对方说出口
但实际上,心里已经说出来了,甚至忍不住会小声讲出来,才觉得释放了
这就说明,这个心念已经产生了,也许没有和对方产生怨结,但自己的这种执持,就会造成轮回的引力

通过这段时间学习佛经,结合日常中的种种实例、考验
末学更加深切体会到,那种对于【我】的根深蒂固的执着

之所以有上述的行为,其实还是因为对【我】死抓住不放
总是在以自己的认知、体会、感受...去想当然、自以为是

就如善知识所讲:
有个重要的知见和观念必须提出来提醒大家与自醒,那就是:
众生容易因为「自以为是或自以为乐的批评和抱怨而养成的习气和执念」而堕入恶道

说起批评和抱怨,有些人对于别人或时事,总能用自己的眼光细数出种种错误
说时义愤填膺或张牙冽齿怒骂,或自觉满意,或自以为高见而自得其乐
如果有人不认同或持不同意见,就容易转为生气,和对方争执不和
此外,诸如:支持不同政党的偏见和执念,或对时事所产生的怨念,或家族争产所产生的仇恨,或对情感的执着,或对事物的贪着和迷恋
种种恩怨或厌恶喜好的执持,都会造成轮回的引力

其实,以佛法来说,世间的一切,不论是非对错,只要有争执和怨念,僵持不下,就容易因为这种执念而日后命终堕入恶道
所以佛陀在佛经上说:诤心必定堕恶趣
因此,佛弟子虽然应该明辨是非,断恶修善,但是更应该让心量超越善恶,放下对立和执着,这样才能真正解脱轮回而成佛

因为所谓的善恶和对错或是非,还是会因为不同众生或立场不同,或不同修行次第,而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标准因此也不同
所以,各种自以为的善,可能并非真正的真善,是非对错也容易因为立场和方向不同而变样
例如:狗有狗的认知,鬼有鬼的认知,人有人的善恶认知(不同人的标准也不同),天人则有天人的标准

之所以僵持自己所认为的善恶或对错,其实只是自己以为的而已,众生会随自己的认知,因次第不同而堕入或投生到相对应的轮回中
只有不断提升高度和广度,提升至佛的观念次第,这样才能真正解脱轮回
因此,如果无法接纳各种不同的认知而更深入思维进而提升智慧,那就不可能明白众生性,也不可能提升次第而解脱成佛

佛法上真正甚深次第的真善,那是必须超越凡俗的是非对错和认知的,如果执持任何一边而起任何执念,这必定无法脱离轮回的
任何不同次第的执持善恶,都会随不同次第的善恶,而分别堕入六道中的恶道,或飞生六道中的善道,都无法真正解脱
只有真正不着两边的「不二」和「中道」才能真正的自在解脱轮回,这才是真正的清净自在

因此,虽然对于众生性和法性以及诸法万相都能明白,但却不堕入执念之中,能清净自在,光明自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和解脱
也就是能明白一切六道众生的脾气习性和因果报应原理以及一切相的法性原理,而不堕入任何一种习性和执着之中,这才能真正自在解脱
——执持各自是非对错的轮回VS真正不二中道智慧的解脱

当要按照善知识教导去做
不论[念佛][拜佛][持咒]或[诵经],或者面对世俗任何现象
只要以光明心法发起真实恢复佛性本体的心愿
祈愿诸佛法身光明引导我们自己的自性光明,而显露佛性
这样就能逐渐光明自在的面对一切世俗,而不着四相
所以平常要多练习光明心法~佛性光明观照
就能破除表相,恢复自性光明圆满,清净自在——保持不二的心,恢复正觉,虽明辨正邪,但是不取正邪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7-2 16:49: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7-3 12:56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 [经文] --

复次,龙王!


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

一、定为智人所爱;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

是为三。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末学解说]

再有,娑竭罗(华言碱海,又翻龙王。即碱海中一百七十七龙王中第七龙王也。今独列此龙王者,谓是大权菩萨,位居十地之中,示现龙身,处于碱海。若降雨时,先布密云,端坐举念,其雨普洽。常随佛会,护法护民,其利甚博。所居宫殿,七宝严饰,与天无异。(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龙王!

如若断离绮语(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十恶之一。成实论卷八以非实语、实语而不以时、实语以时而随顺衰恼、实语以时而言无本末义理无次等皆为绮语),即能得以成就三种决定(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又作一定。略作定。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是哪三种呢?

一、必定受到智人(有智之人也)所喜爱;

二、必定能以智慧,如实答问;

三、必定于人天中,威德(可畏为威,可敬为德。既有威又有德,叫做“威德”)最胜,没有虚妄(虚假不实的意思);

就是这三种。

如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者,今后成佛时,即能获得如来诸佛授记(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别、记说、记。十二部经之一,九部经之一。区别、分析、发展之意。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皆不唐捐(虚弃)。

注解:
【娑竭罗】:梵语娑竭罗,华言碱海,又翻龙王。即碱海中一百七十七龙王中第七龙王也。今独列此龙王者,谓是大权菩萨,位居十地之中,示现龙身,处于碱海。若降雨时,先布密云,端坐举念,其雨普洽。常随佛会,护法护民,其利甚博。所居宫殿,七宝严饰,与天无异。(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绮语】:梵语 sam!bhinna-prala^pa。又作杂秽语、无义语。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十恶之一。成实论卷八以非实语、实语而不以时、实语以时而随顺衰恼、实语以时而言无本末义理无次等皆为绮语。又瑜伽师地论卷八载,绮语之别称有非时语、非实语、非义语、非静语、不思量语、不静语、杂乱语、非有教语、非有喻语、非有法语等。(成实论卷九、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卷六十、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上)((参见:十善十恶)468)p5888 FROM:【佛光大辞典】

【决定】:梵语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又作一定。略作定。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修行六波罗蜜可得六决定,即:布施可得财成决定、持戒可得生胜决定、忍辱可得不退决定、精进可得修习决定、禅定可得定业决定、智慧可得无功用决定。(俱舍论卷二十三、往生论注卷下)((参见:六决定)1267)p2968 FROM:【佛光大辞典】

【智人】:(杂名)有智之人也。智度论十曰:“智人能知智,如蛇知蛇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威德】:可畏为威,可敬为德。既有威又有德,叫做“威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虚妄】:虚假不实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授记】:梵语 vya^karaN!a,巴利语 veyya^karaN!a。音译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别、记说、记。十二部经之一,九部经之一。区别、分析、发展之意。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载,佛记伽伽罗大臣(巴 Kakkata)命终后生天,其余五十人得斯陀含,五百人得须陀洹。授记主要指证言未来成佛之意,最著名者,如释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之授记,又如弥勒曾经受释尊之授记,阿含经载有此说法。及至大乘经典,成佛授记之说更为普遍,如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法华经卷二记载,舍利弗等声闻之授记;法华经卷四记载,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之女人皆获授记。
 授记成佛之种类甚多,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别之为人与时两种差别授记:(一)人差别授记,就授记时间于发菩提心之前后而言,有未发心授记、已发心授记;就授记者是否显现于受记者面前而言,有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二)时差别授记,系依至成佛期间之一定或不一定而言,可分为有数时授记、无数时授记。又据大日经卷一所载,授记佛果完成,是为完全授记,称为无余记;而授记未来能灭尽诸障,是为不完全授记,称为有余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举四种授记,即:未发心而与授记、发心即与授记、密授记、现前授记。宝雨经卷六则举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秘密记等三种。大智度论卷七十六载有现前、不现前二种授记。旧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载十种授记,又同经卷三十七明示十种自知授记法。菩萨璎珞经卷九无著品载如来大众之中菩萨授决,就觉知、不觉知而分成八种;于法华文句卷七上详释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如来性品有速记、远记二种,前者为发速愿,故与速记,后者即为护正法者,故授远记;于法华义疏卷八详释之并说通记、别记之异。
 授记之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有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等六项,然诸经所记,广略不同。授记之形式,一般皆以佛先现微笑由面门放光照十方,其次上座弟子请问微笑因缘,以为发端。又关于为何授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六举出三种原由,即:(一)菩萨多修功德,证得法性,故授记。(二)修证阶位较浅之小菩萨,其成佛之种性尚未决定,时或生疑,为去除其疑,坚固其道心,乃为之授记。(三)令欣求佛果者见此授记,欣己当来亦可得此成佛之授记。另于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三载有如来授记之印咒。(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佛本行集经卷四受决定记品、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参见:预言)5700)p4587
FROM:【佛光大辞典】

【唐捐】:虚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可以获知:

如若断离绮语,能得以成就三种决定,即是:

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绮语】相关内容

一、什么是【绮语】?
「绮语」:就是风花雪月或男女挑逗或情色笑话,或不着边际的空论,或对生死解脱无意义的话——认识「八正道」和「正确的职业」

【绮语】:(术语)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词也。旧译绮语。新译杂秽语。十恶之一。后世骚人积习,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凡涉于闺阁者,皆谓之绮语。云笈七签曰:“三者无色界天,其中人寿命亿劫岁,若人一生之中,不恶口两舌妄言绮语,当来过往得居此天。”大乘义章七曰:“邪言不正,其犹绮色,从喻立称,故名绮语。”俱舍论十六曰:“一切染心所发诸语,名杂秽语。”成实论曰:“语虽实语,以非时故,即名绮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绮语】:说无礼义、不正经的话。十恶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绮语】:佛家所说“十恶”中,属于“口业”的有四种,“绮语”即其中之一。“绮”字的本义是平纹起花的丝织品,引申为华美、艳丽。凡一切邪僻不正或涉及男女私情的话,都称为绮语。如梁武帝《答菩提树颂手敕》:“但所言国美,皆非事实,不无绮语过也。”关于“绮语”的定义,各家所说各有侧重。或谓“染心所发诸语”(《俱舍论》),或谓“以非时(不合时宜)故”(《成实论》),或谓“邪言不正”(《大乘义章》卷七)等。主要是涉及艳情的花言巧语,如后世文人所做的艳词淫曲之类。例如: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近人为词,习绮语者,托言温、韦。”唐末五代的温庭筠和韦庄,是“词为艳科”的鼻祖。又如清·李渔《怜香伴·香咏》:“贫尼少时也学拈毫,摩顶以来,十年不作绮语了。”意思是说,出家人严守口戒,不再去作那些艳词淫曲了。(李明权)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绮语】:十恶之一。指一切染心所发,或时机不对之不恰当言词。又作杂秽语或无义语。《大乘义章》卷七云(大正44·613a)︰‘邪言不正,其犹绮色,从喻立称,故名绮语。’《成实论》卷八云(大正32·305b)︰
‘绮语名,若非实语,义不正,故名为绮语。又虽是实语,以非时故亦名绮语。又虽实而时,以随顺衰恼无利益故亦名绮语。又虽言实而时亦有利益,以言无本末、义理不次亦名绮语。又以痴等烦恼散心故,语名为绮语。身意不正,亦名绮业。但多以口作,亦随俗,故名曰绮语。余三口业皆杂绮语,不得相离。’

又,《瑜伽师地论》卷八说绮语有种种别名︰言不应时故名非时语;言不实故名非实语;言引无义故名非义语;言粗犷故名非法语;言挟嗔恚故名非静语;又于邪说法时,不正思审而宣说故,名不思量语;为胜听者而宣说故名不静语;非时而说,前后义趣不相属故名杂乱语;不中理因而宣说故名非有教语;引不相应为譬况故名非有喻语;显秽染故名非有法语。

《俱舍论》卷十六称绮语为杂秽语,即(大正29·88a)︰‘一切染心所发诸语名杂秽语,所以者何?染所发言皆杂秽语故。’

此外,后世骚人积习,多喜以美人香草为文学之拟喻。此中,凡涉于闺阁者,国人亦谓之绮语。[参考资料] 旧译《华严经》卷二十四;《成实论》卷九;《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卷六十;《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上。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二、【绮语】的果报、危害
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
(附注:[绮语]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 说话没人接受,没人愿意听,不被认同,或者2.说话时常讲不清楚意思,或者时常被误会误解)
——[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的罪报]为什么被毁谤,背地被讲是非,说话没人接受...
妄语,恶口,两舌,绮语
危害甚大,不可不慎

倡导[和平][宽容][体谅][慈悲][平等],能生善道
反之,[斗争][嘲笑][挑拨][造谣][猜忌][咒骂],则堕三恶道,或生于苦难人中

请别拿自己开玩笑
别人的灾难就是自己最好的警惕————谣言止于智者,请勿忽略口业的危害,切勿挑拨和造谣,唯恐天下不乱

三、应谨言慎行,善护口业

行菩萨道该怎么讲话?怎么净修口业? ~ 华严经

正语:就是正确的言语、正确的说话。什么才是正语呢?什么不是正语呢?
十恶业中的其中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种就属于不是正语
能够按照次第转恶为善、转愚为智、转凡成圣,而能解脱六道轮回成佛的言语,就是正语。
例如:适应不同众生,演说各种不同次第的佛法,让众生能随各自次第而增上,逐渐解脱轮回而成佛,这就是正语
相反,一切愚痴颠倒、使彼此堕入轮回、使众生沉沦的话,就不是正语
又例如:教唆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喝酒,使人犯十恶业,这就是恶语而非正语
或宣传错误的世俗知见和外道观念或邪见,使人迷惑或使修行人偏离正法,这样的话都是恶语而非正语——认识「八正道」和「正确的职业」

===========================================

学习【绮语】的果报:
1. 说话没人接受,没人愿意听,不被认同,或者2.说话时常讲不清楚意思,或者时常被误会误解
再结合日常中遇到的类似情况,便就知道自己肯定是在累世是说过【绮语】的

从前,当自己的话不被接受、不被认同时
从不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只认为是对方理解力太差,甚至觉得人家太笨了、太傻了
而当自己被误会误解时,也只觉得自己是委屈的,自己就是对的,是正确的
看看上述的果报,才明白,当有这样的情形、境遇时,完全都是自身的问题
自己今生所遇到的任何坏事,一定是自己累世造了恶因结了恶缘,这就是因果,这点一定要清楚——闲聊「神通」

而且,虽然说是累世造业的果报,但现世也必然会有相应的习气延续下来
那么自己在现世,因习气的沿袭,也必然说过【绮语】
习惯的影响是很深远,尤其经过累世累积至今的习气
就算在今生的生活中也很容易浮现出来,而且自己还不知道
——非人鬼神干扰与忧郁担心害怕恐惧等负面心念的原理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绮语】用世俗的讲法,类似闲聊,唠嗑,唠家常,应当都属于【绮语】的范畴
若以这样的标准,估计日常中讲【绮语】的时候、次数、频率,应当是最多的吧

从前不知道,就会不断的造业、受果报
现在知道了,就要时时提醒自己,要改、要断除顽固习气
那么,怎么改、怎么断除呢?
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能接受正确知见和观念的教导
所以大多数众生都早已经受到世俗错误知见和观念的污染,而且累世已经沾染了种种恶习
也因此,就算后来听到正确的知见和观念,可能无法接受
就算接受,可能也无法断除累世所累积的欲望和习气

这时候就需要[戒]和[定]的帮助,需要靠戒律来约束,和修持定力来降伏欲望和习气

因此,众生都需要靠[戒][定][慧]的修持来帮助自己解脱六道轮回的束缚

慧的修持就是正确观念和知见的培养,并且让正确的知见和观念深深刻入脑海,取代错误知见和观念
定的修持就是让心念保持清净自在安定,不会堕入错误的情绪中
戒的修持就是规范自己,避免让自己接触或堕入容易引发错误情绪和观念的环境
——贪嗔痴与戒定慧三种次第修行的原理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4 03:57 , Processed in 0.14225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