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61|回复: 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佛说无量寿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258

主题

8769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61

[忍辱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7-24 20:1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缘起:深入经藏共修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光明遍照,按照善知识的教导接下来发心学习《佛说无量寿经》

恳请诸佛菩萨  善知识慈悲加持

让弟子能够入清净光明心,深入了解阿弥陀佛,明白弥陀48愿,并按照经中教导断除恶行、修习善业


弟子光明遍照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69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61

[忍辱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4-7-24 21:25:48 | 只看该作者
西方极乐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69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61

[忍辱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4-7-24 21:27: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12-25 20:33 编辑

经文导读: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末学计划这几天先读诵熟悉一下经文,然后再开始习经,阿弥陀佛)

1,介绍法会的地点以及参加法会的对象4#5#

2,释迦牟尼佛示现出生在娑婆世界
2.1释迦牟尼佛降生在世,大地呈现六种震动
2.2释迦牟尼佛依照世间习惯,示现学习各种世间技术,享受世间五欲之乐
2.3释迦牟尼佛见到世间的悲惨,领悟世事无常,毅然出家开始苦行
2.4深入禅定中,以智慧破魔,终成无上正觉
2.5释梵祈请,请转法论,从此世尊以狮子吼开启了为众生演说佛法

3,承继佛的教导,诸菩萨游走在诸佛国土,为众生广宣佛法
3.1菩萨游诸佛国,悲悯众生,广化众生,成为众生的大导师,为诸佛所共护念
3.2菩萨以智慧和大无畏深入通达空寂之法义,成就无愿三昧
3.3菩萨以种种善方便教导救度众生之时,自己也成就无量功德
3.3.1菩萨于深入禅定中,一念间能见无量诸佛
3.3.2菩萨在无量菩萨行中,得获如来四无碍辨智,善于开化一切众生
3.3.3菩萨行者在菩萨行中,收获诸佛一样的无量功德

4,世尊示现稀有瑞相,从而引出阿难尊者的疑问
4.1世尊赞扬阿难尊者的提问,指出这一问题能令诸天人民获得真实的法益
4.2佛智无碍、佛寿无量,于一切法都自在无碍,引出阿弥陀佛在因地时的无量愿心的事迹
5,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法下出家修行,并以偈诵方式赞叹世自在王如来的佛德

6,法藏比丘以偈诵方式表达了成佛的愿望
6.1法藏比丘希望自己能像世自在王如来一样,不但自己度脱生死之海,也能成为众生的依靠
6.2法藏比丘发愿以坚定不退心一心求取道业
6.3法藏比丘发愿自己成佛后光明无量、国土第一殊胜、国土人民安隐快乐
6.4法藏比丘恳请世自在王如来作证,自己的愿心真实不虚

7,法藏比丘恳请世自在王如来宣说诸佛如来庄严净土构成
8,法藏比丘用五劫时间来思维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的优劣,摄取精华以此来构建自己的佛国净土
9,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面前发下了宏伟广大的成佛四十八愿16楼19楼
10,法藏比丘以偈诵的方式再次发下成就佛道建立佛国的大愿心
11,法藏比丘发完誓愿后,开始精进修行,并践行菩萨行,积极累积功德

12,法藏比丘经过多劫的精进修行,终于满愿,建成清净庄严的极乐佛国净土
12.1介绍极乐净土恢弘广大,其佛国土的地都是有七宝而成的七宝地
12.2极乐净土没有如世间一样的山河溪谷,也无三恶趣,四季常温
12.3极乐世界的众生依各自的业力果报而居住在不同的地方

13,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无量,是最尊第一
13.1阿弥陀佛光明照耀下众生所获得的功德
13.2赞叹阿弥陀佛光明威神功德的殊胜,即使昼夜一劫也说不尽

14,阿弥陀佛寿命无量,无法用数字比喻能计算出来的,彼佛国土众生寿命也是如此
15,极乐世界的菩萨、声闻众生数量多的不可称计
16,极乐世界的树都是有七宝严饰而成,排列整齐无有杂乱
17,介绍极乐世界中道场树的庄严殊胜以及功德
18,介绍极乐世界中的讲堂都是七宝自然化成
19,介绍极乐世界八功德池的殊胜以及功德

20,往生到极乐世界众生所获得的果报
20.1往生者身具清净之色,口具微妙声音,具足神通功德
20.2往生极乐世界众生颜貌都微妙端正,超世稀有
20.3极乐净土都是有奇妙珍异庄严而成,金壁辉煌,庄严美丽
20.4极乐世界中的德风吹过,不起尘劳,令人身心无比快乐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
1,十方诸佛共同赞叹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力不可思议
2,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3,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有三种类型
3.1上辈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以及上辈往生的功德
3.2中辈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以及中辈往生者的功德
3.3下辈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以及下辈往生者的功德

4,诸佛共同称赞阿弥陀佛无量功德,十方世界诸菩萨众皆来拜见阿弥陀佛
5,世尊以偈诵的方式赞颂十方世界菩萨众都去供养无量寿佛
6,世尊以偈诵的方式宣说阿弥陀佛为前去无量寿佛国的菩萨众们宣说经法
7,世尊以偈诵方式称赞供养阿弥陀佛的功德,劝导众生往生无量寿佛国
8,世尊以偈诵的方式劝导众生应深信此念佛法门

9,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众都能证得一生补处位
10,往生极乐世界众生的功德
11,极乐世界众生能自在供养十方世界诸佛
12,极乐世界众生听闻阿弥陀佛说法以及自然界和天人们供养无量寿佛
13,极乐世界众生承继佛的教导为众生宣说正法
14,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愿圆满一切菩萨行,具足无量功德
15,世尊教导众生应弃世事,精进努力念佛,截断五恶,往生极乐净土

16,世尊劝导众生应团结友爱,不起嗔心
16.1怨憎之苦
16.2爱别离苦

17,众生愚痴,代代相传,不信因果
17.1世人愚痴,不知无常道理,所以在六道不断轮回
17.2世人愚痴,不信经法,造作恶业,堕三恶趣
17.3众生愚痴,不知世间情爱障碍修行成道
17.4众生愚痴,造作种种恶业堕入三恶道受苦,无有出期

18,世尊劝导众生应远离众恶,精进修行,要往生极乐世界18.1弥勒菩萨代表众生感恩世尊慈悲教导度脱
18.2佛出世是为了救渡众生出离生死轮回,走向涅槃之道
18.3世尊再次劝导众生要精进修行,端正心念,往生极乐世界

19,世尊教导众生要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持五善
19.1世尊为众生宣说什么是第一恶、第一痛、第一烧,什么是第一善
19.2世尊为众生宣说什么是第二恶、第二痛、第二烧,什么是第二善
19.3世尊为众生宣说什么是第三恶、第三痛、第三烧,什么是第三善
19.4世尊为众生宣说什么是第四恶、第四痛、第四烧,什么是第四善
19.5世尊为众生宣说什么是第五恶、第五痛、第五烧,什么是第五善

20,世尊教导众生五恶的过患,劝导众生要离五恶,遵守戒律,努力修道脱离轮回

21,佛教导众生要如经中教导,不但能自己行善,教导下属也应行善,培植德本,脱离三途
21.1世尊教导,在娑婆世界清净斋戒一日一夜远胜无量寿佛国百年行善
21.2世尊教导,在娑婆世界修善十日十夜远胜其他佛国千年行善

22,世尊慈悲,游化诸国,随器教导众生行善
23,世尊谆谆教导众生要去恶向善,拔生死之苦
24,世尊以神通力让众生得以见阿弥陀佛及无量寿佛国
25,世尊询问阿难尊者和弥勒菩萨是否见到净土中的一切
26,弥勒菩萨请问世尊极乐世界中胎生化生的因缘
27,十方世界诸佛国的无量无数菩萨众、比丘们都将往生极乐世界
28,世尊劝导众人要信受念佛法门,一心念佛具足无上功德
29,因为听闻经法的功德,诸菩萨以及众生都获得不同的实修果位,与会众生无不心生欢喜并依教奉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69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61

[忍辱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20:15: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8-29 19:46 编辑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

楼学习二次,用时约3.5小时以上
一、介绍法会的地点以及参加法会对象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䗍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障阂、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面王、尊者果乘、尊者仁性、尊者喜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学习解说】
(指阿难尊者)亲自听闻佛这样说:
有一段时期,佛住在王舍城(中印度摩羯陀国之都城)耆阇崛(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山中,与佛同住在一起的还有已经证得声闻缘觉乘的大比丘(比丘之德高年长者)一万二千人,这些声闻缘觉乘者都已经具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六种神通,这些尊者中以

尊者了本际(阿若憍陈如比丘,佛陀成道时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一、尊者正愿佛陀成道时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一、尊者正语佛陀成道时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一、尊者大号佛陀成道时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一、尊者仁贤佛陀成道时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一、尊者离垢(五百罗汉第壹佰壹拾玖尊,离垢尊者为天神)、尊者名闻(为佛陀第六位弟子)、尊者善实佛陀弟子之一、尊者具足富兰那迦。意译满足、具足。乃佛陀弟子之一。为波罗奈城之长者,与耶舍长者、离垢、善实、牛王等为友、尊者牛王佛陀弟子之一、尊者优楼频䗍迦叶(佛陀弟子三迦叶之一,见下面)、尊者伽耶迦叶佛陀弟子三迦叶之一、尊者那提迦叶佛陀弟子三迦叶之一、尊者摩诃迦叶(亦称大迦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不现,故亦名大饮光。修行头陀苦行,以“头陀第一”著称)、尊者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尊者大目揵连(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神足第一)、尊者劫宾那世尊之弟子。能知星宿。众僧中第一、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为释尊十大弟子之一,说法第一)、尊者离障阂、尊者流灌、尊者坚伏(佛陀弟子之一)、尊者面王(弊衣第一之比丘)、尊者果乘、尊者仁性(佛弟子之一)、尊者喜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系佛陀出家前之子,密行第一)、尊者阿难(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
等这三十一位尊者分别坐在法会的主位上

【如是我闻】
 (杂语)如是者,指经中所说之佛语,我闻者阿难自言也,佛经为佛入灭后多闻第一之阿难所编集,故诸经之开卷,皆置此四字。又,如是者,信顺之辞也。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为第一,故诸经之首举阿难之能信而云如是。又外道之经典,开卷有阿(无之义)、伛(有之义)二字为吉祥之表,是诤论之本也,故佛教为避诤论列如是等之六成就。如是二字为信成就,我闻二字为闻成就。凡诸经之首有通别二序,通序称为证信序,中列六事。是佛入灭时告阿难使置于诸经之冠首者。出于集法藏经。佛地论一曰:“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探玄记三曰:“如是总举一部文义,谓指己所闻之法故云如是。”理趣释曰:“如是者所谓结集之时所指是经也,我闻者盖表亲从佛闻也。”智度论一曰:“问曰:诸佛经何以故初称如是语?答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中略)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注维摩经一:“肇曰:如是信顺辞,经无丰约非信不传,故建言如是。”法华文句一曰:“对破外道阿伛二字不如不是对治悉檀也。”法华义疏一曰:“立此六事为简外道,外道经初皆标阿伛二字,如来教首六事贯。”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王舍城】
王舍,梵名 Ra^jagr!ha,巴利名 Ra^jagaha,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只。或译王舍国。中印度摩羯陀国之都城。旧址位于恒河中游巴特那市(Patna)南侧比哈尔(Behar)地方之拉查基尔(Rajgir)。频婆娑罗王时,由上茅宫城(梵 Kus/a^grapura,音译矩奢揭罗补罗,又称旧王舍城、山城)迁至今地,为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九所载,王舍城附近尚有佛陀伐那山、杖林、二温泉、伏醉象塔、毕钵罗石室、提婆达多入定石室、自杀比丘塔、佛舍利塔、阿难半身舍利塔、阿育王石柱等佛教遗迹多处。(善见律毗婆沙卷八、大智度论卷三)p1510
FROM:【佛光大辞典】

【耆阇崛山】
梵名 Gr!dhraku^t!a,巴利名 Gijjha-ku^t!a。又作只阇崛山、耆阇多山、崛山。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梵语 gr!dhra 本为“贪食者”之意,其后转指兀鹫;此类鹫鸟羽翼略黑,头部灰白少毛,好食死尸,栖于林野。
 英国考古学家康林罕(A. Cunningham)据大唐西域记与高僧法显传之记载,推定其位置即今之贝哈尔州(Behar)拉查基尔(Rajgir)东南之塞拉吉里(Saila-giri)。另据近时之探查,则谓新旧王舍城之间有一向东绵延之山峡,山峡之北耸立一海拔千尺之秀峰,其南面之中腹大约二二四公尺处有一岩台,称为查塔吉里(Chata-giri),其处乃佛陀多次演说妙法之耆阇崛山。
 与佛陀同时代之摩羯陀国频婆娑罗王(梵 Bimbisa^ra)为闻法之故,曾大兴工程,自山腰至山顶,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约三公里。山顶有一佛陀昔日之说法台,然迄今仅存红砖墙基。此外,复有佛教古迹多处,如提婆达多投石击佛处、佛陀与舍利弗等诸声闻入定之石室、阿难遭受魔王娆乱之处、佛陀宣说法华经、大品般若经、金光明最胜王经、无量寿经等处。(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九、法华经文句卷一上、玄应音义卷六)p4287
FROM:【佛光大辞典】

【大比丘】
 (术语)比丘之德高年长者。又对于沙弥而总称比丘为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神通】
梵语 abhijn~a^,巴利语 abhin~n~a^。音译作旬。又作神通力、神力、通力、通等。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共有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五神通(五通、五旬、般遮旬),加漏尽通,共为六神通(六通)。此外,又特指神足通为神通。分别而言:
 (一)神足通,又称神境智证通、神境通、身如意通、如意通、身通等。据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八所载,神足通有三种,一为随心所欲,可至任何地方之能到(飞行),一为随意改变相状之转变(变化),另一为随意转变外界对境(六境)之圣如意(随意自在)。其中,后者唯佛所独具者。(二)天眼通,又称天眼智证通、天眼智通。即看透世间所有远近、苦乐、粗细等之作用。(三)天耳通,又称天耳智证通、天耳智通。即悉闻世间一切音声之作用。(四)他心通,又称他心智证通、知他心通。即悉知他人心中所想各种善恶等事之作用力(他心彻鉴力)。(五)宿命通,又称宿住随念智证通、宿住智通、识宿命通。即悉知自他过去世等各种生存状态之作用力。(六)漏尽通,又称漏尽智证通。即断尽烦恼,永不再生于迷界之悟力。
 其中,以佛、阿罗汉所具有之三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最为殊胜,故称为三明。天眼是彻见未来世众生的死生之时与各种情况之通力,称为死生智证明。据俱舍论卷二十七,六神通皆以慧为本质(自性),其中五神通系依修四禅而得,不唯圣者独有,凡夫亦可得;但漏尽通唯圣者可得。据大智度论卷二十八谓,菩萨有五通,佛有六通。成实论卷十六指出,佛教以外之外道亦可得五通。得五通之仙人,即称为五通仙人。此外,如鬼畜或诸天等之通力又分为与生俱有(生得)与修禅定而得(修得)二种。
 据大乘义章卷二十本载,得神通之方法有四种,分别为:(一)生四禅天之果报而自然得之报通,(二)仙人依药力自由飞空之业通(由业所得之通力),(三)婆罗门依持咒所得之咒通,(四)依修禅定而得通力之修通,其中业通与咒通属于外道之神通。宗镜录卷十五广分通力为五种通(五通),即:(一)道通,悟中道之理后,以无心应物,而变现万有之通力。(二)神通,依禅定静心,观察思惟而知宿命等之通力。(三)依通,依药、护符或咒等而得之通力。(四)报通,依业之果报而得之通力。(五)妖通,妖怪所具之通力。(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四、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七、卷八、新华严经卷二十八“十通品”、集异门足论卷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七十)p4251
FROM:【佛光大辞典】

【了本际】
 (人名)阿若憍陈如比丘,一译了本际。(参见:阿若憍陈如)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语】
<一>梵语 samyag-va^c,巴利语 samma^-va^ca^。又作正言、谛语。八正道之一。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呼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参见:八正道)280)
<二>梵语 Va^s!pa,巴利名 Vappa。音译婆师波、婆涩婆、婆师婆、婆犯、婆敷。意译作起气、泪出。为佛陀成道时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一。释尊逾城出家后,净饭王敕命正语与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亲侍释尊。其后,释尊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即首先度化彼等。(中阿含卷八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四转妙法轮品)((参见:婆师波)4457)p2003
FROM:【佛光大辞典】

【离垢尊者】
五百罗汉第壹佰壹拾玖尊,离垢尊者为天神——摘自百度

【名闻】
<一>指名声广闻于世间。与“名誉”同义。法华经劝持品(大九·三六下):“为求名闻故,分别于是经。”因名闻能显亲荣己,故常令凡夫贪求不已;然以欲求无尽而所冀难得,故求名闻之心愈强,则愈易增加苦恼。(菩提心论、大智度论卷十一、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
<二>梵名 Yas/as。佛之弟子。音译耶舍。又作耶输陀。意译作名闻。((参见:耶舍)3930)p2261
FROM:【佛光大辞典】

【耶舍】
<一>梵名 Yas/a 或 Yas/oda。又作耶输陀、耶输伽。意为名闻、善称。中印度波罗奈国(巴 Va^ra^N!asi^,现今瓦拉那西)大富长者善觉之子。因厌离俗世,遂出家,诣释尊于鹿野苑(梵 Mr!gada^va)。仅次于五比丘,而为佛陀第六位弟子。后来,其父母及故二(妻子)亦归依三宝,是为最早成为优婆塞、优婆夷者。(毗尼母经卷一、出曜经卷二十九)
<二>巴利名 Yasa-Ka^kaN!d!akaputta。又作耶舍陀迦兰提子、耶舍迦那子。释尊入灭后百年(即纪元前二八三年顷)之长老僧。夙通三藏,证阿罗汉果,得六神通。当时,住毗舍离(梵 Vai^s/a^li)之跋耆子(巴 Vajjiputta)等,以盐净等十事净法,起而反抗保守之比丘,对十条戒律提出新解。此在保守派称“十事非法”,经耶舍与离婆多(梵 Revata,巴同)等长老于毗舍离城会七百比丘,决定彼之十事为非法。另据巴利文大史、岛史等载,耶舍断十事为非法,组成上座部,即为南传佛教所说之上座部创始者。(四分律卷五十四、十诵律卷六十)((参见:十事非法)442)
<三>阿育王时巴连弗(华氏)城鸡雀精舍之上座。赞助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寺塔,并向王推荐优婆鞠多。(杂阿含经卷二十三、阿育王经卷一)
<四>全称那连提黎耶舍。北印度乌场国人。((参见:那连提黎耶舍)3027)p3930
FROM:【佛光大辞典】

【具足】
<一>具备满足之略称。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八上):“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此外,具足依义,谓如来具足世间、出世间法,为众生之所依。又具足三千,乃一毫之内具足三千之略称,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相即相入。楞伽师资记序(大八五·一二八三中):“一毫之内具足三千大千,一尘之中容受无边世界。”(无量寿经卷上、六十华严经性起品、大乘义章卷十四)
<二>梵名 PurN!aka。音译富兰那迦。意译满足、具足。乃佛陀弟子之一。为波罗奈城之长者,与耶舍长者、离垢、善实、牛王等为友。后闻耶舍归佛出家修行,乃与离垢等相携诣佛所出家,终成阿罗汉。(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六)p3077
FROM:【佛光大辞典】

【优楼频螺迦叶】
梵名 Uruvilva^-ka^s/yapa,巴利名 Uruvela-kassapa。佛陀弟子三迦叶之一。优楼频螺(梵 Uruvilva^)为位于佛陀伽耶南方尼连禅河畔之地名,迦叶(梵 Ka^s/yapa)为其姓。又称耆年迦叶、上时迦叶。未归依佛陀之前,与二位胞弟伽耶迦叶(梵 Gaya^-ka^s/yapa)、那提迦叶(梵 Nadi^-ka^s/yapa)皆信奉事火外道;以其头上结发如螺髻形,故又称螺发梵志(梵 Jat!ila)。
三兄弟领弟子千人住于摩揭陀国时,为有名望之长老,故四方归信云集。后佛陀示现种种神通度化,遂成为佛弟子,将祭火器具皆投入尼连禅河。今印度山琦(Sanchi^)大塔塔门之浮雕中,即有佛陀教化三迦叶之事迹。
在密教中,位居胎藏界曼荼罗遍知院之三角智印左方。形像为全身肉色,现比丘形,合掌坐于座具上。密号善巧金刚。(中阿含经卷十一、普曜经卷八、中本起经卷上、佛所行赞卷四、五分律卷十六、四分律卷三十二、青龙寺仪轨卷中、大唐西域记卷八、玄应音义卷二十五、慧琳音义卷二十六)p6412     
FROM:【佛光大辞典】

【摩诃迦叶】
摩诃华译“大”,亦称大迦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不现,故亦名大饮光。修行头陀苦行,以“头陀第一”著称。后佛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迦叶领会佛意而微笑,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印度禅宗初祖。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舍利弗】
梵名 S/a^riputra,巴利名 Sa^riputta。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罗、舍利弗怛罗、舍利弗多罗、奢利富多罗、奢利弗多罗、奢唎补怛罗、设利弗呾罗。意译鹙鹭子、秋露子、鸲鹆子、鸲鹆子。梵汉并译,则称舍利子、舍梨子。旧译“身子”,或系误以 s/a^ri(舍利鸟)作 s/ari^ra(身体)。梵语putra(弗),意谓子息。其母为摩伽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之女,出生时以眼似舍利鸟,乃命名为舍利;故舍利弗之名,即谓“舍利之子”。又名优波底沙(梵 Upatis!ya,巴 Upati^s!ya),或作优波提舍、优波帝须等。意译大光,即从父而得之名称。
 据佛本行集经卷四十八舍利目连因缘品载,舍利弗自幼形貌端严,及长,修习诸技艺,通晓四吠陀。年十六即能挫伏他人之论议,诸族弟悉皆归服。年少之时,与邻村之目犍连结交,尝偕伴赴王舍城外只离渠呵之大祭,见众人混杂嬉戏,顿萌无常之感,即剃除须发,投六师外道中之删阇耶毗罗胝子(梵 San~jayavairat!t!iputra)出家学道,仅七日七夜即贯通其教旨,会众二百五十人皆奉之为上首,然舍利弗犹深憾未能尽得解脱。
 其时,佛陀成道未久,住于王舍城竹林精舍,弟子阿说示(又称马胜比丘)著衣持钵,入城中乞食。舍利弗见其威仪端正,行步稳重,遂问所师何人,所习何法。阿说示乃以佛陀所说之因缘法示之,令了知诸法无我之理。舍利弗旋即与目犍连各率弟子二百五十人同时诣竹林精舍皈依佛陀。
 据十二游经载,舍利弗归佛后,常随从佛陀,辅翼圣化,为诸弟子中之上首;复以聪明胜众,被誉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另据众许摩诃帝经卷十一、卷十二、贤愚经卷十须达起精舍品等载,舍利弗并通晓外典,屡以超绝之辩才摧伏赤眼婆罗门等外道;而须达多长者之皈依佛陀,捐建祇园精舍等事,亦为舍利弗撮挽接引所致。又据四分律卷四十六、十诵律卷三十七等载,佛陀晚年,提婆达多唱五事非法,欲破僧团,并率五百比丘遁入伽耶山中,舍利弗乃与目犍连共至彼山,令五百比丘自悟其非,复归佛陀。
 舍利弗一生为僧伽长老崇敬,且屡为佛陀所赞美。后较佛陀早入灭,七日后荼毗,葬遗骨衣钵于祇园,须达多长者并为之建塔。又据法华经譬喻品所载,舍利弗得佛陀之记别,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号华光如来。又现存之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二十卷、舍利弗阿毗昙论三十卷,相传系舍利弗所讲说者。(杂阿含经卷四十五、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卷三十三、佛所行赞卷四大弟子出家品、中本起经卷上舍利弗大目犍连来学品、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下、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一、大智度论卷十一、卷四十五、大唐西域记卷四、卷六、玄应音义卷三、P. Bigandet: The Life or Legend of Gandama, vol. I)p3498
FROM:【佛光大辞典】

【目犍连】
梵名 Maudgalya^yana,巴利名 Moggalla^na。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摩诃目犍连(梵 Maha^maudgalya^yana)、 大目犍连、大目乾连、大目连、目连、目揵连、目伽略、勿伽罗、目犍连延、目犍罗夜那、没特伽罗、毛伽利耶夜那。别名拘律陀(梵 Kolita)、拘律、俱哩多、拘离迦、拘理迦、俱离多。意译天抱。被誉为神通第一。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梵 San~jaya)外道之弟子,各领徒众二百五十人。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于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七舍利弗目连缘品、四分律卷三十三等均载有此事。
 目犍连与舍利弗归依佛陀后,共同精进修道,遂成诸弟子中之上首,辅翼佛佗之教化,有关其事迹,于经典中时有记载。又于杂阿含经卷二十三、中阿含卷四十八牛角娑罗林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六、大智度论卷四十一等经论中,皆特称之为“神足第一”。据载,目犍连亦曾代替佛陀为众经说法。
 另据盂兰盆经载,目犍连曾为救母出离饿鬼道,而于七月十五僧自恣之日供养十方大德僧众,遂为后世盂兰盆会之由来。晚年在王舍域内行乞时,惨遭嫉恨佛陀教团之婆罗门徒执杖梵志,以瓦石击死,此系佛陀涅槃前之事。佛陀于竹林精舍门边建塔吊之;又于大唐西域记卷四、卷九等,亦有记载。
 此外,于密教中,目犍连系安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中尊释迦牟尼佛右方上列之第四位。其形像为沙门形,右手握拳,舒展食指,左手执袈裟之角,面稍向左,坐于赤莲华座。(杂阿含经卷十九、卷三十四、卷四十三、中阿含卷九瞻波经、卷二十长老上尊睡眠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卷十二、卷十八、卷二十八、观无量寿经、五分律卷十六、摩诃僧祇律卷十六、十诵律卷三十七)p2108  
FROM:【佛光大辞典】

【劫宾那】
 (人名)Kapphin!a,又作劫庀那,劫譬那,劫比拏。译曰房宿。憍萨罗国人。世尊之弟子。能知星宿。众僧中第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满愿子】
(人名)新译满慈子。尊者富楼那之翻名。(参见:富楼那)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富楼那】
梵名 Pu^rN!a,巴利名 PuN!N!a。为释尊十大弟子之一。全名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梵 Pu^rN!a-maitra^yaN!i^putra,巴 PuN!N!a-manta^ni-putta)。又作布剌拏梅但利曳尼子、分耨文陀尼子。或略作富娄那、弥多罗尼子。意译为满慈子、满祝子、满愿子。“满”是其名,“慈”是其母姓,从母得名,故称满慈子。“弥多罗”为其母之族名,有祝、愿之义,故称满祝子、满愿子。为迦毗罗婆苏(即迦毗罗卫)人,净饭王国师之子,属婆罗门种。容貌端正,自幼聪明,能解韦陀等诸论,长而厌俗,欲求解脱,遂于悉达太子出城之夜,与朋友三十人同时于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入雪山,苦行精进,终得四禅五通。及佛成道,于鹿野苑转法轮,师乃至佛所求出家受具足戒,后证得阿罗汉果。以其长于辩才,善于分别义理,后专事演法教化,因闻其说法而解脱得度者,多达九万九千人,故被誉为“说法第一”。
 据杂阿含经卷十三、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三等所载,西方输卢那人凶恶弊暴,好嘲骂,师闻之,征得佛陀允许,乃前往教化其国,为五百优婆塞说法,建立五百僧伽蓝,令其具足夏安居等事,后于彼地入无余涅槃。另据法华经卷四“五百弟子受记品”载,佛陀曾记别师当来成佛,号法明如来。另据大唐西域记卷四载,秣菟罗国之大都城存有师之遗身塔。(杂阿含经卷十、卷十六、中阿含卷二“七车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七富楼那出家品、满愿子经、道行般若经卷一道行品、分别功德论卷四、大智度论卷三、玄应音义卷三、卷八)p4929   
FROM:【佛光大辞典】

【坚伏】
梵名 Kanpila。为佛陀弟子之一,无量寿经同闻众中可见其名。坚伏在大阿弥陀经中称为裢脾坻,在庄严经中称为紧鼻哩。(净土三部经音义卷一、无量寿经会疏卷一)p4444
FROM:【佛光大辞典】

【面王比丘】
 (人名)弊衣第一之比丘。增一阿含经三曰:“著弊恶衣,无所羞耻,所谓面王比丘是。”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仁性】
梵名 Si^vali,巴利名同。又称仁吉。音译尸利罗、尸婆罗、世跋罗、施跋罗。佛弟子之一。刹帝利种出身。其人秉性仁慈,故有此名。曾于过去世以财物施与贫者,由此福业累世生于天上与人间,福德圆满,至佛世为佛弟子,得阿罗汉果,列为无量寿经会座之同闻众。(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大智度论卷二十四)p1219
FROM:【佛光大辞典】

【善来】
<一>梵语 sva^gata,巴利语 sa^gata。音译作沙竭陀、莎揭哆、娑婆揭多。为印度比丘欢迎来客所用之客套语,即“其来正好”之意。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客旧相遇条记载印度寺众之礼法,凡弟子门人等应先对来客说“莎揭哆”;客即答“窣莎揭哆”(梵 susva^gata,译作极善来)。
 佛陀对比丘称“善来比丘”时,该比丘即得具足戒,此谓“善来得”,为十种得戒缘之一,系限于释尊一人特授之作法。即由彼人之愿力与佛陀之威神力,佛向欲出家之人称“善来比丘”,彼人即为沙门,具备剃发与著袈裟之相,得具足戒。“善来比丘”一语始用于憍陈如等五比丘归依释尊时。据善见律毗婆沙卷七载,佛世时依此法而得戒者,凡一千三百四十一人。四分律载有名字比丘、相似比丘、自称比丘、善来比丘、乞求比丘、著割截衣比丘、破结使比丘、受大戒百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比丘等八种比丘,此列第四,为具足戒作法制定前出家型态之一。增一阿含经卷十五(大二·六二一下):“诸佛常法,若称善来比丘,便成沙门。是时世尊告迦叶曰:‘善来比丘!此法微妙,善修梵行。’是时迦叶及五百弟子所著衣裳尽变作袈裟,头发自落,如似剃发,以经七日。”(中阿含卷九手长者经、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四、毗尼母经卷一、四分律卷三十二、五分律卷十五、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三、十诵律卷五十六、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俱舍论卷十四)
<二>梵名 Sva^gata,巴利名 Sa^gata。又作娑婆揭多、沙伽陀、修伽陀。佛世之比丘名,为憍闪毗国(巴 Kosambi^)失收摩罗山(梵 Sum!suma^ragira)浮图长者(梵 Bodha)之子。以资性薄福,荡尽家产,赖行乞维生,人称恶来(梵 Dura^gata)。后遇释尊,释尊教其以青莲花供僧,乃忆前生曾修青处观。其后又闻释尊演说妙法,证得初果,遂剃发出家,发勇猛心,终证阿罗汉果。释尊命其至失收摩罗山调伏毒龙,师至龙处,入火光定,以神通力调伏之。后至室罗伐城,受一婆罗门供养,不知饮浆中羼酒,饮之醉卧于地,释尊为说饮酒之过,此即制饮酒戒之起因。(增一阿含经卷三、无量寿经卷上、阿罗汉具德经、沙曷比丘功德经、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二饮酒学处、四分律卷十六)p4881
FROM:【佛光大辞典】

【罗云】
<一>指罗睺罗。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参见:罗睺罗)6681)
<二>(542~616)隋代僧。荆州府松滋县人,俗姓邢。兄弟五人皆剃度出家,长兄道颙,师为幼弟。师自上东明寺出家后,随杨都兴皇寺之法朗(师传中误作道朗)学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四论。法朗示寂后,转谒福缘寺之亘法师。未几应萤禅寺陟禅师之请,归乡弘法,创建还乡寺。后住龙泉寺达五十余年,宣讲四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化导四方,尝称病婉辞炀帝之召请。大业十二年示寂,世寿七十五。弟子有慧成、道胜等十人。(续高僧传卷九)p6679
FROM:【佛光大辞典】

【罗睺罗】
<一>梵名 Ra^hula。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系佛陀出家前之子。又作罗护罗、罗怙罗、罗吼罗、曷罗怙罗、罗云、罗云。意译作覆障、障月、执日。以其生于罗睺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又因六年处于母胎中,为胎所覆,故有障月、覆障之名。关于罗睺罗之生母,诸经论中说法不一,或谓瞿夷,或谓耶输陀罗。
 据未曾有因缘经卷上载,佛陀成道后六年始还迦毗罗城,令罗睺罗出家受戒,以舍利弗为和尚、目犍连为阿阇梨,此即佛教有沙弥之始。其为沙弥时,有种种不如法,受佛训诫,后严守制戒,精进修道,得阿罗汉果,自古誉称“密行第一”。另据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载,师列为十六阿罗汉之第十一,与眷属一千一百阿罗汉共住毕利飏瞿洲(梵 Priyan%gu),护持正法,饶益有情。(杂阿含经卷一、卷八、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五、十二游经、四分律卷十一、注维摩诘经卷三、法华玄赞卷一)
<二>付法藏第十六祖罗睺罗跋陀罗之略称。((参见:罗睺罗跋陀罗)6682)p6681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
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上首】
 (术语)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或举其中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依经不同也。如无量寿经一万二千比丘众中举三十一比丘为上首,如观无量寿经三万二千菩萨众中举文殊师利一人为上首,如大日经十佛刹微尘数执金刚众中举十九执金刚为上首,而更于执金刚众中举金刚手秘密主(即金刚萨埵),一人为上首,大菩萨众中普贤菩萨一人为上首。白居易文曰:“莫不以为上首。”梁武帝诗曰:“出家为上首。”今谓首座为上首。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69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61

[忍辱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4-8-29 19:59: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8-29 21:33 编辑

(接续楼上  5—6楼层用时约3.5小时)

【又与大乘众菩萨俱,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

【学习解说】
参加这次法会的还有那些求取佛的一切智慧、并发起利益、度脱一切众生的大乘菩萨众,其中有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之译名)、慈氏菩萨(弥勒菩萨)等在现在这个贤劫中出现的所有菩萨

【词解】
【大乘】
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兹列表说明如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普贤菩萨】
普贤,梵名 Samantabhadra,或 Vis/vabhadra。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三曼陀[颱-台+(盋-皿)]陀菩萨、邲输[颱-台+(盋-皿)]陀菩萨。又作遍吉菩萨。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为释迦如来之胁士。即文殊驾狮子侍如来之左侧,普贤乘白象侍右侧。若以此二胁士表法,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以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
 普贤之名始出于三曼陀罗菩萨经,后广见诸经而成普遍之信仰。据法华经普贤劝发品载,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守护法华之行者。台宗二百题卷十立有相普贤论题,依礼忏诵经之有相行,达成感见普贤之旨。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四十说普贤菩萨十种广大之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经中一一述此十大愿,明其功德无量,临命终时,得此愿王引导,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然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故亦称普贤之愿海。以此菩萨之广大行愿,一般称为大行普贤菩萨。
 在密教中,普贤与金刚萨埵同体,列于金胎两部曼荼罗中,是为密教普贤。金刚界曼荼罗中,为贤劫十六尊之一,安置于北方四菩萨之最下位。密号普摄金刚。种子[fan(ah!)](ah!)。三昧耶形为剑形。形像依会之不同而有别,微细会左手握拳安腰,右手执利剑;供养会以二手执莲花举于胸前,莲花上有利剑。胎藏界曼荼罗中,列于中台八叶院之东南隅,身呈白肉色,戴五佛宝冠,左手以拇指、食指执莲花,莲上有火焰围绕之利剑;右手臂伸开仰掌,屈无名指、小指。种子[fan(am!)](am!)。三昧耶形为莲上剑。密号真如金刚。此外,尚有以普贤延命菩萨为本尊之修法,称为普贤延命法。
 我国四川峨眉山夙为普贤菩萨之道场,传为晋代蒲翁所开创,于圣寿万年寺安置普贤之像,宋太宗敕造二丈金铜像,并建大阁以安置,尔后崇信甚盛。(旧华严经卷六十入法界品、大智度论卷九、法华义疏卷十二、大日经疏卷一、卷九)((参见:普贤)5000)p5002     
FROM:【佛光大辞典】

【妙德】
 (术语)文殊师利(Man^jus%ri)菩萨之译名。法华文句一曰:“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无行经云:满殊尸利,普超云濡首。思益云:虽说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释门正统二曰:“妙德现于清凉,遍吉彰于岷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弥勒】
 (佛名)Maitreya,新称弥帝隶,梅低梨,迷谛隶,梅怛丽,每怛哩,梅怛丽药,昧怛[口*履]曳。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之菩萨。光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注维摩经一曰:“什曰:弥勒,菩萨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罗门子。”法华嘉祥疏二曰:“弥勒,此云慈氏也。过去值弥勒佛发愿名弥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经,弥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说慈心三昧经,故曰慈也。华严经云: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天台净名疏五曰:“言弥勒者,有云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弥勒,此翻慈氏。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国人称为慈氏。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云无胜。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亲见正文,未可定执。”俱舍光记十八曰:“梅怛,此云慈。俪药,此云氏。菩萨于慈姓中生,从姓立名,故名慈氏。旧云弥勒,讹也。”玄应音义二十五曰:“梅怛丽药,此云慈,即旧云慈氏者也。慈有二因缘:一值慈佛发心,二初得慈心三昧。因以名焉。言弥勒或云梅低黎,并讹也。”慧苑音义下曰:“弥勒,具昧怛[口*履]曳,此翻为慈氏也。”慧琳音义十四曰:“弥帝隶,古云弥勒,皆讹略不正也,正音云每怛哩。”西域记七曰:“梅怛丽耶,唐言慈,即姓也。旧曰弥勒,讹略也。”在密教,胎藏界之弥勒,坐于中台八叶院东北方之莲上,金刚界之弥勒在贤劫十六尊中,坐于东方,羯磨会三十七尊中之西方金刚因菩萨,即为此尊之本誓,大轮金刚者,此尊之教令轮身也。密号曰迅疾金刚。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贤劫】
 (术语)过去之住劫,名为庄严劫,未来之住劫,名为星宿劫,现在之住劫,名为贤劫,现在之住劫二十增减中,有千佛出世,故称赞之为贤劫。亦名善劫。大悲经三曰:“阿难!何故名为贤劫?阿难!此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时,尽为一水。时净居天,以天眼观见此世界唯一大水,见有千枝诸妙莲华,一一莲华各有千叶,金色金光大明普照,香气芬熏,甚可爱乐。彼净居天因见此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而赞叹言:奇哉奇哉!希有希有!如此劫中当有千佛出兴于世,以是因缘,遂名此劫号之为贤。”悲华经五曰:“此佛世界当名娑婆,(中略)时有大劫名曰善贤,何因缘故劫名善贤?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现于世。”行宗记四下曰:“慈恩劫章云:即此住劫称贤劫,此界成后有千佛出世,既多贤圣,故名贤劫。”梵Bhadrakalpa。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学习解说】
参加这次法会的还有贤劫千佛中的上首十六位大菩萨,他们分别是:贤护菩萨、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还有一位就是慈氏(弥勒)菩萨,这些大士全部都以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为自己修行救度众生的标帜,学习和践行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都具足菩萨行者无量的大行大愿,菩萨们安住在实证成就佛果的功德法门中,游走在十方世间广泛的度化利益众生,运用种种善巧方便,令诸众生能够深入佛教导的佛法正知见,明白法界真相
什么是法界的真相呢?
就是众生虽然表相上有生死,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绝对的死亡或出生
只是因为对六道的执着抓取不放,所以一直累世轮回
也就是因为种种无知害怕恐惧和情爱欲望贪着, 无法认清六道轮回的真相
因为对表相的执着,所以无法脱离轮回引力的控制

其实,轮回或解脱是可以自主的,
如果众生因为对表相的贪瞋痴, 这心念就不由自主, 就会堕入轮回
就像您对梦境中事物情境的执着, 这梦就一直持续, 如果您能破除梦境, 知道梦境是虚幻, 梦就醒了
如果众生对世俗能放下执着, 就能超越表相, 而投生清净的天道, 甚至脱离六道轮回的引力控制而成佛

六道轮回其实是自己造成的, 是自己的心念造成的
六道轮回的引力就是自己心念执着的力量
而这解脱轮回的诀窍, 就在于心念的超越和自主性
佛就是究竟圆满的超越者

——[略说]法界真相

从而发起精进实修,在实修中落实佛的教导,以佛的正知见转化自己凡夫的妄念变为清净心念,不断地断除贪嗔痴慢疑五毒,最终到达不生不灭的无余涅槃中,在无量世间中成就圆满佛果

【词解】
【贤护菩萨】
贤护,梵名 Bhadra-pa^la。为八大菩萨之一,十六大菩萨之一。系在家菩萨。音译作跋捺罗波罗菩萨、[颱-台+(盋-皿)]陀婆罗菩萨、跋陀波罗菩萨、拔陂菩萨、跋陀和菩萨、发捺罗播逻菩萨。又称贤护长者、贤护胜上童真、善守菩萨、贤守菩萨。在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与无量寿经之听闻众中,皆置贤护菩萨于首位。据大宝积经卷一○九载,此贤护长者系一富商之子,其所受之诸乐、果报,为忉利帝释天王所不及。据八吉祥神咒经载,若有急疾,呼贤护等八人名字,即得解脱。命终时,此八人飞往迎之。又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所载,跋陀婆罗入浴室而悟水因,证得无所有,基于此说,禅宗遂于浴室安置贤护尊者。
 在密教中,贤护菩萨为贤劫十六尊之一。置于金刚界曼荼罗羯磨会等轮坛外西方第二位。密号巧护金刚、离垢金刚。三摩耶形为贤瓶。其形像为呈红色之女形,左手握拳安于膝上,右手捧持贤瓶坐于莲花上。女形表定德,红色表慈悲,贤瓶表护持众生清净之智水,故于此尊形历然自显大定、悲、智之三德。此尊因善护众生之佛知见,故又称巧护金刚。
 又指胎藏界曼荼罗除盖障院九尊之第四位。又称除疑怪菩萨。密号巧济金刚。三摩耶形为独股金刚杵。其形像为呈肉色之女形,左手捧宝瓶,右手持独股杵,坐于赤莲花上。独股杵为如来一实之智,表阿字之一法界,宝瓶表善护众生心地之五智,故有贤护之称。又以如来金刚之智慧,善于除却众生之疑悔,故又称除疑悔菩萨;而以如来一实之慧光,巧于救济处黑闇中之众生,故又称巧济金刚。(大宝积经卷一一○、贤劫经卷一、幻士仁贤经、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一、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灌顶经卷四、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青龙寺仪轨卷中、贤劫十六尊、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二、玄应音义卷五)p6183   
FROM:【佛光大辞典】

【贤劫十六尊】
<一>贤劫出现之十六尊。又称贤劫十六大菩萨。即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九会之中,羯磨会、三昧耶会、供养会、降三世会等各安立于轮坛外四方之十六菩萨。四方各安立四尊,东方之四尊为:(一)慈氏(梵 Maitreya,音译每怛缵野),即弥勒。密号迅疾金刚、正觉金刚。(二)不空见(梵 Amogha-dars/ana,音译阿目佉那[口*栗]舍曩),又称“常”。密号普见金刚、真如金刚。(三)除盖障(梵 Sarva^pa^yajaha,音译萨嚩幡野惹诃),又称能舍一切恶趣、灭恶趣、除恶、破恶趣、正流转。密号普救金刚、智满金刚。(四)除忧暗(梵 Sarvas/okatamo-nirgha^tana,音译萨嚩戌迦怛母你[口*栗]伽多),又称乐摧一切黑闇忧恼、除一切暗、除忧、除忧恼、觉清净。密号净智金刚、解脱金刚。
 南方之四尊:(一)香象(梵 Gandhahastin,音译誐驮贺悉昼),又称大火。密号大力金刚、护戒金刚。(二)大精进(梵S/auraya,音译输罗野),又称勇猛、不退。密号不退金刚。(三)金刚幢(梵 Gaganagan~ja,音译誐誐曩彦惹),又称虚空藏、宝幢、三有。密号福贵金刚、圆满金刚。(四)智幢(梵 Jn~a^naketu,音译枳娘襄计都),又称常恒者、性净。密号智满金刚、法满金刚。
 西方之四尊:(一)无量光(梵 Amita-prabha,音译阿弥多钵罗婆),又称甘露光、降三世、大明。密号大明金刚、离染金刚。(二)贤护(梵 Bhadra-pa^la,音译跋捺罗播逻),又称贤护光、主宰。密号巧护金刚、离垢金刚。(三)网明(梵 Ja^lini^prabha,音译惹里你钵罗婆),又称光网、能调。密号方便金刚、普愿金刚。(四)月光(梵 Candraprabha,音译赞捺罗睺罗婆),又称食乐。密号清凉金刚、适悦金刚。
 北方之四尊:(一)无尽意(梵 Aks!ayamati,音译阿吃叉野摩底),又称无尽慧、无量意、无量慧、妙地、无尽。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二)文殊(梵 Pratibha^naku^t!a,音译钵罗底婆耶俱吒),又称辩积、智积、胜。密号巧辩金刚、大惠金刚。(三)金刚藏(梵 Vajragarbha,音译嚩日罗檗婆),又称坚主。密号持教金刚、立验金刚。(四)普贤(梵 Samantabhadra,音译三曼多跋捺罗),又称智彼岸。密号普摄金刚、如意金刚。
 此贤劫十六尊或系贤劫出现之弥勒等菩萨杂糅贤护等十六正士中某尊,充以十六之数所成,为贤劫千佛之代表,或为千佛之上首。其通种子为[fan(hu^m!)](hu^m!)。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下、无量寿经卷上、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宝云经卷一、大宝积经卷一一一、贤劫十六尊、金刚顶经卷一、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二、都部陀罗尼目)
<二>全一卷。译者佚名。译出年代不详,或谓晚唐时代,一说乃法全所作。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叙说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中贤劫十六尊及外金刚部二十天之印明。p6175
FROM:【佛光大辞典】

【香象菩萨】
梵名 Gandha-hastin。音译作乾陀诃提菩萨、乾陀呵昼菩萨、健陀诃娑底菩萨。又作香惠菩萨、赤色菩萨、不可息菩萨。乃贤劫十六尊之一。列位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之外院方坛,南方四尊中之第一位菩萨。香,遍满无碍之义;象,行足大力之义。二字合成,即诸行果满。其形像,身呈白肉色,坐莲华上,右拳在心前,手上持莲,莲上有香器,左拳置于腰上。密号大力金刚,或护戒金刚。此菩萨于诸大乘经屡见其名,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无量寿经卷上、阿弥陀经等。(道行般若经卷九、金刚界曼荼罗钞卷下)p4015  
FROM:【佛光大辞典】

【彼岸】
梵语波罗,华译为彼岸,此岸指生灭,彼岸指不生不灭之涅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69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61

[忍辱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4-8-29 21:30: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11-26 15:12 编辑

二、释迦牟尼佛示现出生在娑婆世界
2.1,释迦牟尼佛降生在世,大地呈现六种震动

【处兜率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宫降神母胎,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曜,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振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

【学习解说】
释迦牟尼佛入世之前在兜率天(欲界六天之第四天)内院弘扬宣流教法,此时释迦牟尼佛前世已经修行至一生补处菩萨

有一天菩萨舍去在天宫说法,转世来到世间,神识入于母胎,从母亲的右胁出生,一出生就自己向前走了七步

此时从释迦牟尼佛身上显现闪耀出无量光明,这光明普遍的照耀着十方无量无数的佛国世界,十方世界发出六种震动

显现有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涌、遍涌、等遍涌、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击、遍击、等遍击等十八相

此时菩萨行走七步后,举着手向十方世界宣称:我将在今世在这个世间成就无上佛道,平等的度化一切众生,令众生都能通过修行远离世间烦恼,直至解脱

当下帝释天和大梵天的天王带领天人们都来世间侍奉释迦牟尼佛,人、天人都仰望礼敬释迦牟尼佛、皈依释迦牟尼佛


【词解】
【兜率天】
兜率,梵名 Tus!ita,巴利名 Tusita,西藏名 Dgah!-ldan。又作都率天、兜术天、兜率陀天、兜率多天、兜师陀天、睹史多天、兜驶多天。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与夜摩天合称为兜夜。乃欲界六天之第四天,位于夜摩天与乐变化天之间,距夜摩天十六万由旬,在虚空密云之上,纵广八万由旬。关于此天之名,立世阿毗昙论卷六谓,欢乐饱满,于其资具满足,于八圣道不生知足,故称为兜率陀天。佛地经论卷五则谓,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称为喜足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兜率内院乃即将成佛者(即补处菩萨)之居处,今则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弥勒现亦为补处菩萨,于此宣说佛法,若住此天满四千岁,即下生人间,成佛于龙华树下。又昔时释迦如来身为菩萨时,亦从此天下生人间而成佛。一般所传内院有四十九院,或即依据弥勒上生经之说而来,其经文谓(大一四·四一九上):“此摩尼光回旋空中,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外院属欲界天,为天众之所居,享受欲乐。天人之寿命约四千岁,其一昼夜相当于人间之四百年,换算之,约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年,但古之记数法为五十七亿六千万年。此外,此天众生,情欲动时,两相执手,即成阴阳,初生之儿如人间八岁小孩,七日成人,身长四由旬,衣长八由旬,宽四由旬,重一铢半。
 又密教将此天子安在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西北方。其形像,身呈白肉色,右手屈臂,置于乳下,屈中间三指,伸小指,持未开之莲花。左手作拳印,叉腰。左右有侍女,身亦呈白肉色,右手皆持未开之莲花。种子为[fan(tam!)1](tam!),三昧耶形为荷叶上之未开莲花。(普曜经卷一、慧苑音义卷上)p4385  
FROM:【佛光大辞典】

【弘宣】
 (术语)弘通宣流教法也。无量寿经上曰:“处兜率天,弘宣正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种震动】
指大地震动之六种相。又作六变震动、六反震动。略称六震、六动。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依地动之方向,举出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等六相。新华严经卷十六、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一等则举出动、起、涌、震、吼、击(摇)等六相,各相复分小、中、大等三种,故计有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涌、遍涌、等遍涌、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击、遍击、等遍击等十八相。大方广大庄严经卷二则举出摇动、极摇动、遍摇动、扣击、极扣击、遍扣击、移转、极移转、遍移转、涌覆、极涌覆、遍涌覆、出声、极出声、遍出声、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等十八相。
 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载有地动之八种因缘:(一)地在水上,水止于风,风止于空,空中大风自起则大水扰,大水扰则普地震动。(二)得道之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观水性多,观地性少,欲知试力则普地震动。(三)若菩萨由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普地大动。(四)菩萨始出母胎,从右胁生,专念不乱,则普地震动。(五)菩萨初成无上正觉,地大震动。(六)佛初成道转无上法轮,则普地震动。(七)佛之说教将毕,欲舍性命,则普地震动。(八)如来于无余涅槃界般涅槃时,地大震动。同经卷二亦载有大地震动之六时:(一)佛入胎时,(二)出胎时,(三)成道时,(四)转法轮时,(五)由天魔劝请将舍性命时,(六)入涅槃时。(菩萨念佛三昧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八、法华经文句卷二下)((参见:六震)1310)p1307
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尊】
为佛之尊称。佛乃人天中之最胜者,故称无上尊。
 <一>诸佛之尊称。佛德尊胜,非人天乘所可比拟,故方等大集经卷八有(大一三·四七中)“是人能礼无上尊”之语。无上尊与十力尊(如来具十智力)、十力无等尊、正觉、一切胜、世尊为同义语。如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五下):“吾当于世,为无上尊。”北本涅槃经卷十一(大一二·四二九下):“惟愿无上尊,哀受我等请。”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大一七·四五二中):“念当勤精进,顶礼无上尊。”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对毗婆尸佛、尸弃佛、迦那含佛等,称为(大二六·四三下)“归命无上尊”,此则与最胜尊、无比尊、无极尊、勇猛第一尊、妙法王同义。
 <二>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二下)“稽首无上尊”,即指阿弥陀佛。故据无量寿经等所载,无上尊系指诸佛之通称或弥陀之别号。(南本涅槃经卷九、往生要集卷上、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上(璟兴)、六要钞卷三末)p5072
FROM:【佛光大辞典】

【释梵】
又作梵释。指帝释与梵王。此二天王归依释迦牟尼佛,为经论中常见之守护神。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一中):“目连侍左,阿难在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无量寿经卷上、无量寿经义疏卷上、观经玄义分)p6836
FROM:【佛光大辞典】

【归仰】
梵语 adhigamani^ya。表示归命敬仰之意。亦即对诸佛菩萨之归依礼敬。法苑义林章卷四归敬章(大四五·三一六中):“又起殷净心,策殊胜业,申诚归仰,故名敬礼。”(无量寿经卷上)p6570
FROM:【佛光大辞典】


2.2,释迦牟尼佛依照世间习惯,示现学习各种世间技术,享受世间五欲之乐
【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之间】

【学习解说】
释迦牟尼佛当时示现种种世间技术,计算、文艺、射击、防御之术无一不精通,并且善于博取各种道法技术,融会贯通世间上各种书籍

常常游玩在后宫的后花园中,练习武术以及学习各种文艺,处在后宫殿中沉浸在种种世俗的声色暧昧之中

【道术】
<一>谓道法技术;通于内、外、世、出世之法。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上):“博综道术,贯练群籍。”无量寿经义疏(大三七·一一八下):“广习五明道术。”
<二>指道教为求祈福、降魔、镇灾等,所行之法术。p5647
FROM:【佛光大辞典】

【色味】
 (杂语)色者女色,味者爱味也。无量寿经上曰:“处宫中色味之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69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61

[忍辱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0 19:58: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11-26 15:12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40分)

2.3,释迦牟尼佛见到世间的悲惨,领悟世事无常,毅然出家开始苦行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着法服,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

【学习解说】
释迦牟尼佛在宫中这些形形色色的暧昧生活之外也看到了世间生老病死的种种痛苦,这对他内心的触动很大,感悟到世间之事都是无常的,是不可靠不长久的,是没有意义的
于是就舍弃了国家、财富和王位,来到深山中学习修行之道,他将身上穿的衣服、所乘的白马、头上戴的宝冠、身上佩戴的璎珞等装饰物,派遣跟随的人都拿回到宫中

世尊舍弃华丽的衣服穿上修行的衣服,剃除头上的须发,一心端坐在树下面修习苦行,这样受苦精进修行了六年,在修行过程中都是严格按照实修者应遵循的各种戒律依法修习


【词解】
【宝冠】
1.饰以宝物之冠。多指佛及其徒众所戴者。 2.指花朵。——摘自汉典

【法服】
 (杂名)又云法衣。三衣之总名也。三衣有法制,如法制者,名法服。法华经序品曰:‘剃除须发而被法服。’世以袍裳袍服作法服者,非。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2.4,深入禅定中,以智慧破魔,终成无上正觉
【现五浊刹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按树枝得攀出池,灵禽翼从往诣道场,吉祥感徴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加趺而坐,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学习解说】
释迦牟尼佛示现在娑婆世界这个五浊恶世中,就会随顺凡夫众生的种种相貌,因此释迦牟尼佛就示现身上污染上尘垢,来到了泥连河中沐浴

因为修习苦行,这时世尊的身体非常的虚弱,天人们看到后就把河边的树枝压低让释迦牟尼佛能够攀着树枝走出浴池上岸
有很多灵性的禽鸟一路跟随来到了修行的道场,路上遇到了一位割草的姑娘,名叫吉祥,吉祥感受到世尊的功德,为了表达自己对释迦牟尼佛的敬意,吉祥恳请世尊接受她布施的青草(这其实也是世尊在教导世人供养实修者的福报很大,所以我们平时也应供养真正的实修者),把青草敷在菩提树下

世尊就在菩提树下,结跏趺而坐,身上发出无量光明,这光明一直照射到天宫,魔宫中的魔王一看就知道世间有佛出世,于是魔王就带领魔子魔孙来逼迫世尊,干扰威胁世尊成就佛道

但是世尊都以无上的智慧和甚深的禅定力降服了魔王的干扰和挑战,最终终于获得无上微妙殊胜的解脱之法而成就佛道

【词解】
【五浊】
 (名数)又名五滓,五浑等。住劫中人寿二万劫已后,而有浑浊不净之法五种:一、劫浊,谓至二万岁已后见等之四浊起时也。二、见浊,身见边见等之见惑也,劫浊时之众生盛起之。三、烦恼浊,贪嗔痴等一切修惑之烦恼,劫浊时之众生盛起之。四、众生浊,劫浊时之众生为见浊烦恼浊之结果,人间之果报渐衰,心钝体弱,苦多福少也。五、命浊,此亦为前二浊之结果,寿命渐缩少,乃至十岁也,此中以劫浊为总,以他四浊为别。劫浊中有四浊,以四浊之故为劫浊也,又四浊中以见浊,烦恼浊,二者为浊之自体,此二者成众生浊与命浊之二者也。文句四下曰:‘劫浊无别体,劫是长时,刹那是短时,但约四浊立此假名。众生浊亦无别体,揽见慢果报上立此假名。烦恼浊指五钝使为体,见浊指五利使为体,命浊指连持色心为体。’同文句记曰:‘准悲华经,八万至三万亦不有浊,至二万岁为五浊始。’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三曰:‘言五浊者:一劫浊,劫浊无别体,但四浊聚于此时。悲华云:从灭劫人寿二万岁时为劫浊。二见浊,五利使。三烦恼浊,五钝使。四众生浊,亦无别体,揽前利钝果报立此假名。五命浊,连持色心,摧年促寿。’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阿弥陀经曰:‘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金流】
 (地名)连河之别名。无量寿经上曰:‘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同述文赞上曰:‘金流即尼连河。’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灵禽】
1.珍禽﹐神鸟。 2.谓有灵性的禽鸟。 3.对鸟的美称。
© 汉典


【功祚】
 功德福禄。
© 汉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69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61

[忍辱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1 17:08: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11-26 15:13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5小时)

2.5、释梵祈请,请转法论,从此世尊以狮子吼开启了为众生演说佛法
【释梵祈劝请转法轮,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

【学习解说】
世尊在菩提树下成就佛道,证悟:众生本都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但由于众生的妄想、分别、执着,使得这种智慧无法显现。

由此告诉众生,只要放下妄想和执着,人人都可以显露本自具足的佛性光明,而实证成佛

但是一开始世尊怕凡夫众生不相信转而毁谤佛法,所以在实证的当下就要步入涅槃

是帝释天帝和大梵天王诚恳的祈请世尊能够驻留在娑婆世间为众生演说甚深微妙之法(这里也是教导众生想要听闻佛法,必须以恭敬心祈请,佛经上说~佛法在恭敬心中求——[略说]求法须知

让众生都能够听闻佛法继而精进修行而解脱,在帝释天帝和大梵天王的祈请下,世尊放弃了涅槃的想法,开始了在这个娑婆世界为众生演说佛法的艰辛历程

这时世尊就示现佛的一切威仪,示现佛游步,在十方法界中来去自如,无有障碍,又发出震耳欲聋的狮子吼音,击退众生心中的恐惧

扣响了大鼓,吹响了法螺,令十方世界的众生都能听闻到佛的法音,降服众生的心魔

执起法剑斩断众生心中的种种烦恼,建起法幢,让众生以佛法的智慧来破除心中的烦恼执着

震法雷,破除众生累世轮回中的愚痴迷茫,如电光一样,世尊的说法瞬间照亮生处黑暗中的众生

世尊为众生普施甘露法雨,浇灌众生干渴的心田,这样时时为众生广说佛法,利益了无量无边的众生

世尊殊妙的法音令世间众生得以觉悟,世尊散发的光明照耀无量无边的佛国净土


在释迦牟尼佛成佛的瞬间,一切世界发出六种震动(佛初成道转无上法轮,则普地震动),这种震动震慑了魔界,令魔宫发生动荡

魔宫中的魔民震慑于佛陀的威严,内心都生起畏惧之心,最后无不降服归顺佛陀而修习佛法


【词解】
【游步】
1.漫游。 2.涉猎。
© 汉典

【佛吼】
 (杂语)佛之师子吼也,佛之说法,谓之师子吼,喻于大众无所怖也。无量寿经上曰:“佛吼而吼。”同嘉祥疏曰:“举师子王哮吼为譬耳。”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鼓】
佛教法器之一。举行法事时用以集众唱赞的大鼓。亦指禅寺法堂东北角之鼓,与茶鼓相对。
© 汉典

【法鼓】
(喻)佛菩萨教化众生的法音,传播得很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螺 】
软体动物的一属,多生活在海洋中,壳圆锥形,壁厚,长约1尺,表面有很多瘤状突起。磨去尖顶的壳吹起来很响,古代做佛事时用来做乐器,所以叫法螺。渔船、航船等也用来做号角。
© 汉典

【法螺】
梵语 dharma-s/an%kha。螺(s/an%kha),音译商佉,意译珂、贝、蠡贝。于印度,召集人群或征战时,多吹此贝。亦为乐器。后世以法螺为螺之通称。(一)因吹螺之声远闻,且螺声勇猛。喻佛说法仪节隆盛,广被大众,且能降魔,故称法螺。(二)密教中,乃千手观音的持物之一。(三)为日本“修验道”重要法具之一,原是于山中修行时,为避免猛兽追逐所备重要用具之一,亦使用于法会之际。(法华经卷一序品、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十八、大日经卷四密印品、五分律卷十八)p3428      
FROM:【佛光大辞典】

【法剑】
比喻佛法如剑。剑,原为制敌之具,佛法可制服众生烦恼之魔军,犹如剑可制敌,故有此语。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上):“吹法螺,执法剑。”般舟赞(大四七·四八四下):“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p3421
FROM:【佛光大辞典】

【法幢】
其义有二:(一)比喻佛法如幢。幢者幢幡,与旌旗同义。猛将建幢旗以表战胜之相;故以法幢譬喻佛菩萨之说法能降伏众生烦恼之魔军。后凡于佛法立一家之见,即称为建立法幢。(二)为说法道场之标帜。宣扬大法之际,将幢幡建于道场门前,此称为法幢、法旆。禅宗又转其意,将演法开畅,称为建法幢。今各寺之安居结制,亦称建法幢。(无量寿经卷上、首楞严经卷一、祖庭事苑卷七、碧岩录第二十一则)p3421
FROM:【佛光大辞典】

【法雷】
比喻佛法能破除众生之迷妄而使其开悟,有如雷霆之震骇众生。又喻法音雄猛犹如震雷。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上):“震法雷,曜法电。”无量寿经义疏卷上(大三七·九六下):“法无碍智,化众生也。天雷一动,卉艺生牙;法音一闻,阐道快成。”故又喻众生听闻法音,顿生法芽,犹如春雷一动,草木生芽。p3417
FROM:【佛光大辞典】


【法电】
 (譬喻)说法照了,譬如电光。无量寿经上曰:“震法雷,曜法电。”同慧远疏曰:“义无碍智益众生也,电光一发,有物斯睹。义言一宣,诸义悉见。”同嘉祥疏曰:“耀电譬说法有照了之用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雨】
以雨来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润众生,令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故以雨譬喻之。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二上):“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法华经卷一序品、无量寿经卷上)p3365
FROM:【佛光大辞典】

【法雨】
 (譬喻)妙法能滋润众生,故譬之为雨。无量寿经上曰:“澍法雨演法施。”法华经序品曰:“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同普门品曰:“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涅槃经二曰:“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嘉祥无量寿经疏曰:“澍雨有润泽之功,譬说法能沾利众生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施】
梵语 dharma-des/ana^,巴利语 dhamma-desana^。指宣说教法,利益众生。为二施之一,三施之一。又作说教、说法、说经、谈义、劝化。与“唱导”同义。(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四、法华经卷七、大智度论卷一)((参见:布施)1901、“说法”5922)p3366
FROM:【佛光大辞典】

【六种震动】
指大地震动之六种相。又作六变震动、六反震动。略称六震、六动。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依地动之方向,举出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等六相。新华严经卷十六、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一等则举出动、起、涌、震、吼、击(摇)等六相,各相复分小、中、大等三种,故计有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涌、遍涌、等遍涌、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击、遍击、等遍击等十八相。大方广大庄严经卷二则举出摇动、极摇动、遍摇动、扣击、极扣击、遍扣击、移转、极移转、遍移转、涌覆、极涌覆、遍涌覆、出声、极出声、遍出声、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等十八相。
 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载有地动之八种因缘:(一)地在水上,水止于风,风止于空,空中大风自起则大水扰,大水扰则普地震动。(二)得道之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观水性多,观地性少,欲知试力则普地震动。(三)若菩萨由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普地大动。(四)菩萨始出母胎,从右胁生,专念不乱,则普地震动。(五)菩萨初成无上正觉,地大震动。(六)佛初成道转无上法轮,则普地震动。(七)佛之说教将毕,欲舍性命,则普地震动。(八)如来于无余涅槃界般涅槃时,地大震动。同经卷二亦载有大地震动之六时:(一)佛入胎时,(二)出胎时,(三)成道时,(四)转法轮时,(五)由天魔劝请将舍性命时,(六)入涅槃时。(菩萨念佛三昧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八、法华经文句卷二下)((参见:六震)1310)p130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69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61

[忍辱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21:03: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11-6 21:04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5小时)


【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学习解说】
释迦牟尼佛为众生广说正信佛法,打破根植在众生心中炽盛的邪法,消除世间众生心中的种种邪见
开解众生心中种种世间烦恼,断除凡夫众生深重的世间欲望,牢牢的守护住正法,不让邪法邪见有机会摧毁众生学习正法的信心

广泛的向众生演说正信的佛法,教导众生解脱六道轮回的方法,洗去众生身上的污垢,净化众生累世轮回中集聚的愚痴无明,显露清明智慧
为了把正信的佛法发扬广大,也能使众生对佛法融会贯通,就在世间不停地宣扬佛法,度化世间众生一起出离恶道,解脱自在

【词解】
【掴裂】
 (杂语)裂破也。无量寿经上曰:“掴裂邪网。”同述文赞曰:“掴古恶反,亦裂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邪网】
 (譬喻)邪法如网绞络而能罗人,故曰邪网。无量寿经上曰:“掴裂邪网消灭诸见。”起信论曰:“远离痴慢出邪网故。”同义记上曰:“出邪魔罥网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尘劳】
为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中阿含卷十九迦絺那经、圆觉经疏钞卷一)p5764
FROM:【佛光大辞典】

【欲堑】
 (譬喻)贪欲深而难越,故譬以堑。无量寿经上曰:“散诸尘劳,坏诸欲堑。”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城】
正法可杜防非法,犹如城池之防患外敌,故称法城。准此,一切经法亦称法城,此乃因经法可守护正法之故。又涅槃妙果乃安身之处,故亦称法城。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上):“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维摩经佛国品、无量寿经义疏(慧远))p3377
FROM:【佛光大辞典】

【开阐】
1.犹开辟;发展。 2.广为开设。 3.发挥阐述。
© 汉典

【洗濯】洗涤
除去[罪过、积习、耻辱、仇恨等]
——摘自汉典

【垢污】
 (譬喻)以身之垢譬心性之妄惑也。无量寿经上曰:“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同经嘉祥疏曰:“垢污者执相之惑,皆沾污慧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化】
 (术语)以正道化众生也。无量寿经上曰:“宣流正化。”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入国分卫获诸丰膳,贮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显现道意无量功德,授菩萨记成等正觉,示现灭度拯济无极。】

【学习解说】
释迦牟尼佛成就正等觉后,来到世界各国宣化佛法,在托钵乞食中获得众生丰盛的膳食供养,这也是世尊令众生获得累积功德,广种福田的机会,增上众生的福报
释迦牟尼佛为众生演说佛法的时候,总是面带微笑,以光明的法音救度治疗众生,脱离世间的三种苦难(分别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种,详见下面注解

为众生显现大乘的菩提之道,教导众生发起菩提心,宣说发起菩提心菩萨行的无量功德
并为发起菩提心的菩萨行者授记,将来何时能够成就正等正觉,增上菩萨行者的信心

为了能够让众生感到佛法的珍贵而珍惜当下的修行,就为众生示现灭度,虽然佛示现涅槃之相,但是佛的的法身永远陪伴着众生,救渡一切众生没有穷尽


【词解】

【分卫】
 (术语)Pin!d!apa%ta,或翻乞食,或翻团堕。乞食者为比丘行而乞食也,团堕者就乞得之食而释之,以西竺之法,多抟食作团堕叠钵中故也。善见论曰:“分卫者,乞食也。”玄应音义五曰:“分卫,此言讹也。正言傧荼波多,傧荼此云团,波多此云堕,言食堕在钵中也。团者食团,谓乞食。”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一曰:“梵云分卫,此翻抟堕,以西竺多抟食堕叠盆中故。”或为汉语,谓以乞得之食物分与僧尼而卫护之令修道也。是为乞食之义。又为佛分身保护众生之义,是非乞食之事。僧祇律曰:“乞食分施僧尼,卫护令修道业,故云分卫。”嘉祥大经疏曰:“能分身护物机,故言分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苦】
梵语 tisro-duh!khata^h!。<一>依苦之性质,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种。(一)苦苦(梵 duh!kha-duh!khata^),有漏行蕴中,诸非可意之苦受法,逼恼身心之苦。(二)坏苦(梵 vipariN!a^ma-duh!khata^),诸可意之乐受法,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之苦。(三)行苦(梵 sam!ska^ra-duh!khata^),除可意非可意以外所余之舍受法,为众缘所造,难免生灭迁流,故圣者观见之,于身心皆感逼恼,故称为行苦。一切有漏之行皆无常而生灭迁流,故皆为行苦所摄,则非可意之法有苦苦、行苦二种,可意之法则有坏苦、行苦二种。(俱舍论卷二十二、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
 <二>苦谛四行相中之苦有所取苦、事相苦、和合苦等三类,系唯识宗所立。(一)所取苦,又作取苦。于遍计所执性上,执持实我、实法,遂于能取之心感苦。(二)事相苦,又作相苦。于依他起性上,见苦苦、坏苦、行苦等三相。(三)和合苦,于圆成实性上取苦之义,即真如与一切有漏有为之苦相和合,故称苦,然其体实无。(成唯识论卷八、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本)
 <三>因食所生之界不平等所生病苦、欲希求苦、求不允苦。(一)界不平等所生病苦,系由“段食”所致,乃地、水、火、风四大不调而引起之病苦。(二)欲希求苦,系由“触食”所致,为欲求渴望之苦。(三)求不允苦,系由“意思食”所致,为求不得之苦。(瑜伽师地论卷九十四)
 <四>印度古代六派哲学中之数论学派所立,将世间诸苦分为如下三种:(一)依内苦(梵 a^dhya^tmika-duh!khata^),系由风热痰之不平等,故生病苦,是即身苦;又怨会、爱离、所求不得而生之心苦,亦属依内苦。(二)依外苦(梵 a^dhibhautika-duh!khata^),系由世人、禽兽毒蛇、山崩岸坼等所生之苦。(三)依天苦(梵 a^dhidaivika-duh!khata^),系由寒热、风雨、雷霆等种种天之所为所生之苦。(金七十论卷上)p590
FROM:【佛光大辞典】

【三苦】
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世人即有生死之身,已经够苦,加上众苦逼迫,简直苦上加苦,故谓之苦苦;坏苦是偶而出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极】
1.无穷尽;无边际。 2.中国古代哲学中认为形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其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 3.布名。
© 汉典




【消除诸漏,殖众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难量。】

【学习解说】
释迦牟尼佛不但以佛法消除众生种种烦恼,也教导众生要培植善根,这样就能增上无量不可思议的福慧功德

【词解】
【诸漏】
漏,烦恼之异称。诸漏,即诸烦恼。总摄三界诸烦恼,称为三漏。法华经卷一序品(大九·一下):“诸漏已尽,无复烦恼。”p6309
FROM:【佛光大辞典】

【德本】
 (术语)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69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61

[忍辱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7 20:24: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11-26 15:41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5小时)

三、承继佛的教导,诸菩萨游走在诸佛国土,为众生广宣解脱佛法
3.1菩萨游诸佛国,悲悯众生,广化众生,成为众生的大导师,为诸佛所共护念

【游诸佛国,普现道教,其所修行清净无秽。】

【学习解说】
菩萨行者受到佛的授记后,都游走在世界各个佛国,广泛的为众生宣扬佛的教导,并且按照佛的教导如实修行,令自心清净无染,智慧显露


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本学明了在意所为。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学一切法贯综缕练,所住安谛靡不感化,无数佛土皆悉普现,未曾慢恣、愍伤众生。】

【学习解说】
就像那些行幻术之人在众生面前示现种种奇异的变化,或变男人或变女人,或变其他令众生惊奇的事物
凡是众生所想全都能示现在众生面前,这些变幻之术,幻术师都了然于胸,可以随众生任意所想信手沾来,为众生变幻出来

菩萨行者也是这样,认真学习佛陀教导的各种解脱法门,把这些法门融会贯通,不断地熟练通达这些能够利益众生的法门
安住在涅槃寂静的真谛和俗事虚妄的俗谛之中,因此世间众生都被他们利益众生的精神所感化
菩萨行者在他们所经过的无量无边的佛国之中,都会根据众生的根器示现各种各样的形相来运用种种方便教化众生
从来都不曾对众生有过傲慢懈怠之心、也从来不曾放纵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
而是时时哀悯众生沦落在六道轮回中不断地受苦,发起救渡众生的愿心

【词解】
【幻师】
梵语 ma^ya^-ka^ra。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幻术不仅行于印度,我国之道士与日本之阴阳家亦传习之,即西欧古传说中之魔术师,其术称为幻术、外术、咒术、符术、魔术,亦称为外法、魔法。(大乘入楞伽经卷二、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幻师颰陀神咒经、大智度论卷四十四、卷五十)p1391
FROM:【佛光大辞典】

【贯综】
贯通融会。
© 汉典

【谛】
 (术语)真实不虚之义,言真实之道理不虚妄也。如俗事虚妄之道理,名为俗谛,涅槃寂静之道理,名为真谛。见此谛理者为圣者,不然为凡夫。大日经疏八曰:“谛者,即是如来真实句。”义林章二末曰:“谛者实义,有如实有,无如实无,有无不虚,名之为谛。”又曰:“事如实事,理如实理,事理不谬,名之为谛。”二谛义上曰:“谛是实义,有于凡实,空于圣实,是二皆实。”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恣】
放纵,无拘束:~意。~肆。~睢。~情。~行无忌。
方言,舒服:透~。睡得真~。
© 汉典

【愍伤】
哀伤。
© 汉典



【如是之法一切具足,菩萨经典究畅要妙,名称普至导御十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如来道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

【学习解说】
菩萨行者对佛的教导全都融会贯通,一切都已具足圆满,菩萨行者在行菩萨道时,精通佛陀教导的一切经文典籍,对其中精深微妙的法义更是能够充分表达疏解
这样菩萨行者的名声流传到世间的角角落落,引导十方世界的众生都能信受正信佛法,令众生都能在行者的愿心教导下修行解脱
因此无数无量的诸佛都会一起护念菩萨行者的种种菩萨行

如此精进实修,佛所安住的境界菩萨都已经安住进去,佛所教导的各种法门全都实修验证,如来宣扬的正信佛法都能为众生如法演说,如佛那样成为其他菩萨的大导师

【词解】
【究畅 】
充分表达。
© 汉典

【大圣】
 (术语)佛之尊号。法华方便品曰:“慧日大圣尊。”妙宗钞上曰:“佛是极圣,故称为大。”法华弘传序曰:“非大圣无由开化。”【又】以名高位之菩萨。无量寿经上曰:“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净影疏曰:“大有两义:一位高名大,二德胜名大,会正为圣。”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要妙】
1.亦作"要眇"。 2.精深微妙。 3.美好貌。
© 汉典


【所立】
<一>梵语 siddha。所成立之意。(俱舍论卷一)
<二>因明用语。即于因明对论中提出而有待证明之主张命题,亦即因明三支中之宗支。相对于此,因支(理由)与喻支(譬喻)系用以证成宗支是否能确立者,故称能立。(因明入正理论、因明正理门论)p3244
FROM:【佛光大辞典】



【以甚深禅慧开导众人,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

【学习解说】
菩萨行者以微妙甚深的禅定和智慧开导众生,菩萨通达宇宙中一切现象所具有的真实不变的本性,通达世间凡夫众生的一切相貌,明了世间各国的种种因缘

【词解】
【禅慧】
禅定与智慧。依此二者能摄一切之证行。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中):“以甚深禅慧,开导众人。”(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p6481
FROM:【佛光大辞典】

【法性】
梵语 dharmata^,巴利语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又为真如之异称。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大智度论卷三十二即以一切法之总相、别相同归于法性,谓诸法有各各相(即现象之差别相)与实相。所谓各各相,例如蜡炙火溶,顿失以前之相,以其为不固定者,故分别求之而不可得;不可得故空(无自性),即说空为诸法之实相。对一切差别相而言,因其自性是空,故皆为同一,称之为“如”。一切相同归于空,故称空为法性。又如黄石之中具有金之性质,一切世间法中皆具涅槃之法性,故说此诸法本然之实性为法性,此与圆觉经所谓“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同义。释尊曾于大宝积经卷五十二开示诸法实性之义,谓法性无有变异,无有增益,无作无不作;复于一切处通照平等,于诸平等中善住平等,不平等中善住平等,于诸平等不平等中妙善平等;又谓法性无有分别,无有所缘,于一切法能证得究竟体相。故若有依趣法性者,则诸法性无不依趣。一般对法性与如来藏加以区别,即广指一切法之实相为法性,然亦有主张法性与如来藏同义之说。如大般若经卷五六九法性品说如来之法性与大乘止观法门卷一等即属此说。(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菩萨地持经卷一、成唯识论卷二、大智度论卷二十八、大乘玄论卷三)((参见:真如)4197、“真理”4221)p3358
FROM:【佛光大辞典】


3.2菩萨以智慧和大无畏深入通达空寂之法义,成就无愿三昧
【供养诸佛。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善学无畏晓了幻法。坏裂魔网,解诸缠缚。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

【学习解说】
总是如闪电那样令自己的身形顷刻间站在佛的面前,以最虔诚的心恭敬供养诸佛
以无所畏惧的精神善于学习通晓种种教导众生的方便法门,摧毁魔王织就的外道,解脱缠缚在众生身上的种种烦恼

菩萨的实修功德已经超越了声闻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缘觉弟子(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声闻与缘觉)所实证的功德
通达空无相之理,了知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灭,实证无愿三昧(于一切生死法中愿求离造作之念之禅定也


【幻法】
 (术语)幻师之法术。幻化之法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声闻】
梵语 s/ra^vaka,巴利语 sa^vaka。音译舍罗婆迦。又意译作弟子。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解释声闻之名义有三,即:(一)就得道之因缘而释,闻佛之声教而悟解得道,称为声闻。(二)就所观之法门而释,如十地经论卷四说,我众生等,但有名故,说之为声,于声悟解,故称声闻。(三)就化他之记说而释,如法华经卷二信解品载说,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故称声闻。此三释中,前二者为小乘之声闻,第三则为菩萨,随义而称为声闻。
 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而为二乘、三乘之一。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声闻乘,乃专为声闻所说之教法。声闻藏,则为阐述其教说之经典。
 于诸经论中,声闻之种类有二种、三种、四种、五种之别。据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载,有:一向趣寂声闻、回向菩提声闻等二种声闻。入楞伽经卷四载,有:决定寂灭声闻、发菩提愿善根名善根声闻、化应化声闻等三种声闻。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有:变化声闻、誓愿声闻、法性声闻等三种声闻。世亲之法华论卷下则将声闻分类为决定声闻、增上慢声闻、退菩提心声闻、应化声闻等四种。
 另据法华文句卷四上所举,将声闻类分为五,称为五种声闻,即:(一)决定声闻,谓久习小乘,积劫道熟而证得小果。(二)退菩提声闻,谓此声闻本习大乘,积劫修道,然中间为厌生死,退大道心,取证小果。(三)应化声闻,谓诸佛菩萨为度化前二种声闻,故内秘佛菩萨之行,外现声闻之形,以劝诱小乘,令入大乘。(四)增上慢声闻,谓厌离生死,欣乐涅槃,修习小乘而以得少为满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五)大乘声闻,谓以佛道之声,令一切闻者不住于化城(喻小乘涅槃),终归大乘实相之理。
 以上所举,皆基于大乘教义所作之分类,然诸部阿含经典及发智论、六足论等诸论之中,则不持此等说法,彼所谓之声闻,仅指上述之趣寂声闻一种而已。此外,声闻一语,于阿含等原始圣典中,兼指出家与在家弟子;然至后世,则专指佛教教团确立后之出家修行僧。(杂阿含经卷三十一、长阿含经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卷八十、法华玄论卷一、卷四、卷七、大乘义章卷十七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法华文句卷一上)p6497
FROM:【佛光大辞典】

【缘觉】
梵语 pratyeka-buddha,巴利语 pacceka-buddha。音译钵剌医迦佛陀、毕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贝支迦佛、辟支佛。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独觉之种类,依大毗婆沙、俱舍、瑜伽师地诸论,有部行独觉、麟角喻独觉二种。依俱舍论卷十二载,部行独觉指声闻时已证不还果,而欲达阿罗汉果时,离佛自修自悟者;麟角喻独觉指独居修行一百大劫,而积足善根功德之觉者。关于部行独觉,有一说认为原即指须陀洹等之声闻;另一说则谓彼等先为异生,曾修声闻之顺决择分,后自证道,由是而得独胜之名,此系基于本事经中苦行外仙效仿猕猴之威仪而独证之说,即阐明部行独觉乃异生凡夫之意。此中,部行独觉之得名,系由其在声闻修行之际,多居僧团中生活;麟角喻独觉则系独自于山间、林下修行,不结伴侣,故以麟角为喻。
 另依大智度论卷十八之意,辟支佛有二类:(一)独觉辟支佛,亦有二种:(1)小辟支迦佛,本是“学人”(即指“有学”,系相对于“无学”而言),在受生七次须陀洹之后来生于人间,而于无佛之世自证成道。(2)大辟支迦佛,即于百劫中增长福慧,而得三十一相、三十相、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之圣者。盖前者即相当于部行独觉中之得果声闻,后者相当于麟角喻独觉。(二)因缘觉辟支佛,系由先世福德愿行之果报,而不必从他人闻法即能自出智慧,藉飞花落叶等之小因缘而觉悟,相当于部行独觉中之异生凡夫。
 又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明揭三种独觉之道,其第一种即相当于今所说之大辟支迦佛,第二种相当于因缘觉,第三种相当于小辟支迦佛。四教义卷三引用大智度论之文,谓犹如独觉有大小二种,因缘觉亦有大小二种,其说恐非允当。
 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四亦举出缘觉有三种之别:(一)缘觉之缘觉,此与“因果俱”相同。(二)声闻之缘觉,其中“因”系指声闻,“果”成缘觉。(三)菩萨之缘觉,其中“因”系指菩萨,“果”成缘觉。
 大乘义章卷十七对声闻、缘觉有四句分别:(一)是声闻而非缘觉,即声闻人。(二)是缘觉而非声闻,即麟角喻人。(三)是声闻亦是缘觉,即为部行。(四)是缘觉亦是声闻,即因缘觉。又声闻、缘觉相较,则有五同六异之说,五同即:(一)见理同,同见生空之理。(二)断障同,同断四住之烦恼。(三)修行同,同修三十七道品法。(四)得果同,同得尽智、无生智果。(五)证灭同,同证有余、无余涅槃。六异指:(一)根异,声闻为钝根,缘觉为利根。(二)所依异,声闻依师,缘觉不依师。(三)藉缘异,声闻藉教法为缘而得悟道,缘觉藉事相之现缘而悟道。(四)所观异,声闻观察四真谛法,缘觉观察十二因缘法。(五)向果异,声闻人中四向四果,缘觉人中一向一果。(六)通用异,声闻之人二千国土为通境界,缘觉之人三千国土为通境界。
 缘觉若与菩萨相较,则有一同十异,一同即入于圣位而永不退转,十异即:(一)因异,缘觉之宿善狭小,菩萨广大。(二)根异,缘觉为钝根,菩萨为利根。(三)心异,缘觉畏苦,菩萨不畏。(四)所解异,缘觉观十二因缘而悟解生空之理,菩萨观一切法而解二空。(五)起行异,缘觉修自利行,菩萨修自他二利行。(六)断障异,缘觉断烦恼障,菩萨能断烦恼、所知二障。(七)得果异,缘觉得小涅槃,菩萨得大涅槃。(八)起化异,缘觉仅现神通而不说法,菩萨能现神通,亦能宣说。(九)通用异,缘觉同于声闻仅一心一作,不能众心众作,而诸佛菩萨能于一时化现十方世界之一切色相、五趣之身等而施化用。(十)体义异,缘觉所有之身智功德悉皆无常、苦、无我、不净,菩萨之涅槃则常、乐、我、净。以上之比较系大乘家之说,小乘家则认为不论声闻、缘觉、菩萨等,最后均归于“灰身灭智”之状态。
 缘觉人唯有自利行,而无利他心,故不起大悲心救度众生,遂难登佛果位。此即缘觉之舍悲障。若自声闻而言,则缘觉为利根;若自菩萨而言,则缘觉为钝根。故旧华严经卷六等,相对于声闻之称为小乘,菩萨之称为大乘,遂将缘觉称为中乘;另于大品十地之中,称缘觉为“支佛地”,置之于“已辨地”之上,“菩萨地”之下。亦即通教十地中之第八地。以支佛地而言,本身便有十地之分类。(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二、贤愚经卷五、大毗婆沙论卷七、卷一八○、大智度论卷十九、卷二十八、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二、辟支佛因缘论卷一、出三藏记集卷一、瑜伽论略纂卷九、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三、慧苑音义卷上、玄应音义卷三、翻译名义集卷二)p6132
FROM:【佛光大辞典】

【无相】
<一>梵语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大宝积经卷五(大一一·二九上):“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此即谓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故称为无相。另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师子吼菩萨品载,涅槃无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相、住相、坏相、男相、女相等十相,故涅槃又称无相。
 此外,赖宝之真言名目载,无相有浅略、深秘二义,即:(一)诸法之体性,如幻虚假,自性为空,一相不存,无色无形,此为浅略之无相。(二)一相之中虽具一切相,然不留一相;此非为无色无形之无相,乃系具一切之相而无一相之义,故为深秘之无相。前者表示显教遮情之意,后者为真言表德之义。另就“教”而言,可分有相教、无相教;就“行”而言,可分有相行、无相行;就“观”而言,可分有相观、无相观;就“土”而言,可分有相土、无相土。(大品般若经卷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十八、卷六十一,百论卷上舍罪福品)((参见:有相无相)2437)
 <二>(684~762)唐代禅僧。俗姓金,世称金和上、东海大师。原为新罗王族,于新罗之群南寺出家受戒后,开元十六年(728)随入唐使航海来华。谒玄宗,住禅定寺,未久入蜀,至德纯寺,欲师事处寂,时处寂因病不得引见,然无相燃一指供养,遂得留止二年。二十四年,处寂遣人唤无相,付嘱从智诜所传之达磨衣,遂隐山中修头陀行。后应请开禅法,住成都府净众寺,化导二十年。天宝末年玄宗入蜀曾召见之,礼锡丰隆。宝应元年(762)五月,将信衣付嘱予无住,十九日坐化,世寿七十九。师于每年十二月及正月设道场说法,先引声教念佛,次说无忆、无念、莫忘三句。后世之净众宗,即指无相之法系。其传承及教旨,见于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下、宋高僧传卷十九、神僧传卷七、历代法宝记、景德传灯录卷四、禅学思想史卷上(忽滑谷快天)、支那净土教理史(望月信亨)、禅宗史研究(宇井伯寿))p5103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愿解脱门】
 (术语)又云无作解脱门。三解脱门之第二。于一切生死法中愿求离造作之念之禅定也。(参见:三三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1-11 11:41 , Processed in 0.09012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