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5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卷一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258

主题

875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33

[忍辱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9-20 09:0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9-28 20:29 编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普贤愿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华严会上一切诸佛菩萨
南无十方法界一切诸善知识


弟子光明遍照,发心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祈求诸佛菩萨善知识老师慈悲护念加持,让弟子能够入清净光明心

以清净光明心破除自己的愚痴无明,深入经藏,真正领会经文义理,增上智慧,以利益众生的发心,写出清净光明的习经记录

以清净光明心深入学习诸佛共愿,时时保持正观正念,依照经中佛陀的教导,以诸佛共愿作为修行基础,如实的发起利益众生、共同解脱成佛的宏伟大愿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5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33

[忍辱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3-9-20 09:11: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9-28 19:56 编辑

经文导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卷第一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一、经文一开始交代了佛说这部经文时的地点

2,与会中还有五百声闻众
3,与会中还有许多天人们

三、如来所具足的一切事相是一切天人及人所不能通达和遍知的
四、与会众生恳求世尊为众生开示佛在过去世中的种种修行
五、与会众生恳求世尊为众生开示佛在成佛后如何普度众生5楼6楼
六、世尊知众生心,以悲心入三昧禅定,法会现场显示不可思议的庄严清净
七、如来说法显露殊胜的境界都是因为如来往昔所种清净善根,成就十不思议故
八、东方世界如微尘一样多的佛刹中无量菩萨众来到娑婆世界国土恭敬供养佛,听闻佛的教导
九、南方世界如微尘一样多的佛刹中无量菩萨众来到娑婆世界国土恭敬供养佛,听闻佛的教导
十、西方世界如微尘一样多的佛刹中无量菩萨众来到娑婆世界国土恭敬供养佛,听闻佛的教导
十一北方世界如微尘一样多的佛刹中无量菩萨众来到娑婆世界国土恭敬供养佛,听闻佛的教导
十二、东北方世界如微尘一样多的佛刹中无量菩萨众来到娑婆世界国土恭敬供养佛,听闻佛的教导
十三、东南方世界如微尘一样多的佛刹中无量菩萨众来到娑婆世界国土恭敬供养佛,听闻佛的教导
十四、西南方世界如微尘一样多的佛刹中无量菩萨众来到娑婆世界国土恭敬供养佛,听闻佛的教导
十五、西北方世界如微尘一样多的佛刹中无量菩萨众来到娑婆世界国土恭敬供养佛,听闻佛的教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5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33

[忍辱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3-9-20 20:42: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9-20 20:45 编辑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卷第一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1—3楼用时约3小时)


一、经文一开始交代了佛说这部经文时的地点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

【学习解说】
(指阿难尊者)亲自听闻世尊说这部经典,当时佛住在舍卫城中的逝多林给孤独园,在庄严的重阁讲堂中。

【词解】
【如是我闻】
梵语 evam! maya^s/rutam!,巴利语 evam! me sutam!。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为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梵 A^nanda)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之释尊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闻成就,又作证信序。(大智度论卷一、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华文句卷一上、注维摩诘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见:六成就)1266)p2366
FROM:【佛光大辞典】

【如是我闻元起】
 (杂语)智度论二曰:“佛入灭时,阿泥楼驮比丘,使阿难请问四事:一佛灭度后,诸比丘等以何为师?二诸比丘依何住?三恶性比丘云何共居?四一切经首置何字?佛答:乃至一切经首置如是我闻等言。”法华文句记一曰:“通序元起由阿泥楼豆令阿难问佛。”私志记一曰:“摩耶、大悲、涅槃后分、及阿含经,皆明此事,而大悲经明优婆离教阿难问,其余经论皆云阿泥楼豆教问。”(阿泥楼驮,阿泥楼豆,阿[少/免]楼驮,同一梵语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室罗筏城】即憍萨罗国之都城,室罗筏乃梵文音,翻译成中文就是舍卫,所以室罗筏城就是舍卫城——摘自百度

【舍卫城(Sravasti)】
  古印度佛教胜地。传为释迦牟尼长年居留说法处。亦译室罗伐、罗伐悉底;意译为闻者、闻物、丰德、好道等。古印度拘萨罗国都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佛教史上著名的祗园精舍所在地。据说拘萨罗国富商给孤独(又名须达多,意为善授)长者用金钱铺地的代价购得波斯匿太子祗陀在舍卫城南的花园,作为释迦牟尼在舍卫国说法、驻留的场所。祗陀太子为这一举动所感动,亦将园中的林木捐献给释迦牟尼,故亦称“祗树给孤独园”。7世纪玄奘来此时,已“都城荒颓”、“伽蓝数百,圮坏良多”。1893年英国考古学家卡宁汉在此进行发掘。出土的佛教文物大多收藏于勒克瑙博物馆。(方广 )
FROM:【《中国大百科全书(摘录)》】

【逝多林给孤独国】
p1038
西域记六卷二页云:城南五六里,有逝多林。(唐言胜林。旧曰祇陀。讹也。)是给孤独园。胜军王大臣善施为佛建精舍。昔为伽蓝,今已荒废。东门左右,各建石柱,高七十余尺。左柱镂轮相于其端,右柱刻牛形于其上。并无忧王之所建也。室宇倾圯,惟余故基。独一砖室,岿然独在。中有佛像。昔者如来升三十三天为母说法之后,胜军王闻出爱王刻檀像佛,乃造此像。善施长者,仁而聪敏,积而能散。拯乏济贫,哀孤恤老。时美其德,号给孤独焉。闻佛功德,深生尊敬。愿建精舍,请佛降临。世尊命舍利子随瞻揆焉。唯太子逝多园地爽垲。寻诣太子,具以情告。太子戏言:金遍乃卖。善施闻之;心豁如也。即出藏金,随言布地。有少未满;太子请留。曰:佛诚良田。宜植善种。即于空地建立精舍。世尊即之;告阿难曰:园地,善施所买,林树,逝多所施。二人同心,式崇功业。自今已去,应谓此地为逝多树给孤独园。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逝多林】
 (地名)Jetavana,旧称祇陀林,祇洹林。本为逝多太子所有之林,故云逝多林。须达长者买之而建精舍,以献于佛。即祇洹精舍是也。西域记六曰:“逝多林。唐言胜林。旧曰祇陀,讹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重阁讲堂】
 (堂塔)在中印度毗舍离国猕猴池边大林中。五分律一曰:“后之毗舍离住猕猴河边重阁讲堂。”杂阿含经三曰:“一时佛住毗耶离猕猴池侧重阁讲堂。”大涅槃经上曰:“一时佛住毗耶离大林中重阁讲堂。”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经文中介绍了参加这次法会的与会人员
1,与会中有菩萨摩诃萨五千人

【与菩萨摩诃萨五千人俱。普贤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其名曰智慧胜智菩萨。普贤胜智菩萨。无著胜智菩萨。华胜智菩萨。日胜智菩萨。月胜智菩萨。无垢胜智菩萨。金刚胜智菩萨。无尘劳胜智菩萨。毗卢遮那胜智菩萨。星宿幢菩萨。须弥幢菩萨。宝胜幢菩萨。无碍幢菩萨。华幢菩萨。无垢幢菩萨。日幢菩萨。妙幢菩萨。离尘幢菩萨。毗卢遮那幢菩萨。地威德光菩萨。宝威德光菩萨。大威光菩萨。金刚智光菩萨。无垢光菩萨。法日光菩萨。福山光菩萨。智焰光菩萨。普贤吉祥光菩萨。普贤焰光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莲华藏菩萨。宝藏菩萨。日藏菩萨。净德藏菩萨。法海藏菩萨。毗卢遮那藏菩萨。脐藏菩萨。莲华吉祥藏菩萨。妙眼菩萨。清净眼菩萨。无垢眼菩萨。无著眼菩萨。普见眼菩萨。妙观眼菩萨。青莲华眼菩萨。金刚眼菩萨。宝眼菩萨。虚空眼菩萨。普眼菩萨。天冠菩萨。遍照法界摩尼智冠菩萨。道场冠菩萨。光明遍照十方冠菩萨。诸佛所赞冠菩萨。超诸世间冠菩萨。光明普照冠菩萨。无能胜冠菩萨。持诸如来师子座冠菩萨。大光普照法界虚空冠菩萨。梵王髻菩萨。释主髻菩萨。一切诸佛变化差别光明髻菩萨。真实菩提场髻菩萨。一切愿海声摩尼王髻菩萨。出生大舍诸佛圆光摩尼王髻菩萨。现等虚空界一切宝盖摩尼王髻菩萨。现一切佛神通光幢网垂覆摩尼王髻菩萨。出一切佛大法轮声髻菩萨。大福圆满名字音声髻菩萨。大焰光菩萨。无垢焰光菩萨。离垢威德焰光菩萨。宝焰光菩萨。星宿焰光菩萨。法焰光菩萨。寂焰光菩萨。日焰光菩萨。神通焰光菩萨。天焰光菩萨。福聚菩萨。智聚菩萨。法聚菩萨。神通聚菩萨。光焰聚菩萨。华聚菩萨。菩提聚菩萨。梵聚菩萨。一切众生光聚菩萨。摩尼宝聚菩萨。梵声菩萨。大海声菩萨。大地吼声菩萨。世主声菩萨。山王自在声菩萨。遍满一切法界声菩萨。一切法海潮声菩萨。摧破一切魔力声菩萨。大悲云雷教声菩萨。速疾救护一切世间苦恼声菩萨。法出生菩萨。胜出生菩萨。智出生菩萨。福德须弥出生菩萨。最胜功德宝王出生菩萨。名称出生菩萨。普贤光出生菩萨。大悲出生菩萨。智聚出生菩萨。如来种姓出生菩萨。光吉祥菩萨。最胜吉祥菩萨。正勇出生吉祥菩萨。毗卢遮那吉祥菩萨。莲华吉祥菩萨。月吉祥菩萨。虚空吉祥菩萨。宝吉祥菩萨。积吉祥菩萨。智慧吉祥菩萨。山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世自在王菩萨。梵自在王菩萨。数自在王菩萨。龙自在王菩萨。寂静自在王菩萨。不动自在王菩萨。威力自在王菩萨。最胜自在王菩萨。最寂音菩萨。无等音菩萨。地震音菩萨。大海潮音菩萨。大云雷音菩萨。法光音菩萨。虚空音菩萨。一切众生广大善根音菩萨。演昔大愿音菩萨。降魔王众音菩萨。宝觉菩萨。须弥觉菩萨。虚空觉菩萨。无垢觉菩萨。无著觉菩萨。广大觉菩萨。开敷觉菩萨。普照三世觉菩萨。广严觉菩萨。普观觉菩萨。法界光明觉菩萨。】

【学习解说】
参加这次法会的有菩萨摩诃萨五千人,其中以普贤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位居这一众菩萨摩诃萨中的最上首,接下来的上首菩萨分别有:
智慧胜智菩萨。普贤胜智菩萨。无著胜智菩萨。华胜智菩萨。日胜智菩萨。月胜智菩萨。无垢胜智菩萨。金刚胜智菩萨。无尘劳胜智菩萨。毗卢遮那胜智菩萨。
星宿幢菩萨。须弥幢菩萨。宝胜幢菩萨。无碍幢菩萨。华幢菩萨。无垢幢菩萨。日幢菩萨。妙幢菩萨。离尘幢菩萨。毗卢遮那幢菩萨。
地威德光菩萨。宝威德光菩萨。大威光菩萨。金刚智光菩萨。无垢光菩萨。法日光菩萨。福山光菩萨。智焰光菩萨。普贤吉祥光菩萨。普贤焰光菩萨。
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莲华藏菩萨。宝藏菩萨。日藏菩萨。净德藏菩萨。法海藏菩萨。毗卢遮那藏菩萨。脐藏菩萨。莲华吉祥藏菩萨。
妙眼菩萨。清净眼菩萨。无垢眼菩萨。无著眼菩萨。普见眼菩萨。妙观眼菩萨。青莲华眼菩萨。金刚眼菩萨。宝眼菩萨。虚空眼菩萨。
普眼菩萨。天冠菩萨。遍照法界摩尼智冠菩萨。道场冠菩萨。光明遍照十方冠菩萨。诸佛所赞冠菩萨。超诸世间冠菩萨。光明普照冠菩萨。无能胜冠菩萨。持诸如来师子座冠菩萨。
大光普照法界虚空冠菩萨。梵王髻菩萨。释主髻菩萨。一切诸佛变化差别光明髻菩萨。真实菩提场髻菩萨。一切愿海声摩尼王髻菩萨。出生大舍诸佛圆光摩尼王髻菩萨。现等虚空界一切宝盖摩尼王髻菩萨。
现一切佛神通光幢网垂覆摩尼王髻菩萨。出一切佛大法轮声髻菩萨。大福圆满名字音声髻菩萨。大焰光菩萨。无垢焰光菩萨。离垢威德焰光菩萨。宝焰光菩萨。星宿焰光菩萨。法焰光菩萨。寂焰光菩萨。
日焰光菩萨。神通焰光菩萨。天焰光菩萨。福聚菩萨。智聚菩萨。法聚菩萨。神通聚菩萨。光焰聚菩萨。华聚菩萨。菩提聚菩萨。
梵聚菩萨。一切众生光聚菩萨。摩尼宝聚菩萨。梵声菩萨。大海声菩萨。大地吼声菩萨。世主声菩萨。山王自在声菩萨。遍满一切法界声菩萨。一切法海潮声菩萨。
摧破一切魔力声菩萨。大悲云雷教声菩萨。速疾救护一切世间苦恼声菩萨。法出生菩萨。胜出生菩萨。智出生菩萨。福德须弥出生菩萨。最胜功德宝王出生菩萨。名称出生菩萨。普贤光出生菩萨。
大悲出生菩萨。智聚出生菩萨。如来种姓出生菩萨。光吉祥菩萨。最胜吉祥菩萨。正勇出生吉祥菩萨。毗卢遮那吉祥菩萨。莲华吉祥菩萨。月吉祥菩萨。虚空吉祥菩萨。
宝吉祥菩萨。积吉祥菩萨。智慧吉祥菩萨。山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世自在王菩萨。梵自在王菩萨。数自在王菩萨。龙自在王菩萨。寂静自在王菩萨。
不动自在王菩萨。威力自在王菩萨。最胜自在王菩萨。最寂音菩萨。无等音菩萨。地震音菩萨。大海潮音菩萨。大云雷音菩萨。法光音菩萨。虚空音菩萨。
一切众生广大善根音菩萨。演昔大愿音菩萨。降魔王众音菩萨。宝觉菩萨。须弥觉菩萨。虚空觉菩萨。无垢觉菩萨。无著觉菩萨。广大觉菩萨。开敷觉菩萨。
普照三世觉菩萨。广严觉菩萨。普观觉菩萨。法界光明觉菩萨。

【词解】
【菩萨摩诃萨】
 (术语)具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Bohdhisattva Maha%sattva),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佛地论二曰:“菩萨摩诃萨者,谓诸萨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为简取大故。须复说摩诃萨言。(中略)此通诸位。今取地上诸大菩萨。是故复说摩诃萨言。”法华嘉祥疏二曰:“摩诃萨埵者。摩诃云大。十地论云:大有三种。愿大行大度众生大。萨埵云众生,即大众生也。(中略)摩诃萨者简异二乘,亦求小道。今明求于大道,故名大众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上首】
梵语 pramukha,巴利语 pamukha。<一>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于佛世时即有此称,上首一词散见于各汉译经典中。后于禅林里,间以“首座”代称上首,而其推重之意不变。(大品般若经卷四金刚品、观无量寿经、法华论卷上)
 <二>指诸法门中最上之法。例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二,将“厌离一切法三昧、超过一切法三昧”等十五种三昧称为一切三昧中之上首,复将“观诸法性陀罗尼门、发菩提心陀罗尼门”等五十三陀罗尼门称为一切陀罗尼门之上首。(法华经卷五、大智度论卷四十五、大日经疏卷十二)
<三>指佛弟子优波离。梵名 Upa^li,意译化生,或译上首,以其持律第一,为众纪纲,故称上首。如来入灭后,其与五百圣人于毕钵罗窟内,结集毗奈耶藏。(付法藏因缘经卷一)p717
FROM:【佛光大辞典】




【如是等上首菩萨摩诃萨。一切皆从普贤菩萨。行愿所生。所行无碍。普遍一切诸佛刹故。现身无量。亲近一切诸如来故。离诸盖障。如净月轮。普现一切佛神变故。得现觉智。悉见诸佛所现自在神通境故。得无量明。照一切佛大法教海智慧光故。具无碍解。以清净辩。于无量劫。说佛功德。无穷尽故。住最胜智。犹若虚空。所行清净。无染着故。无所依止。随诸众生心之所乐。现色身故。离诸翳障。了知众生我人寿者。皆非有故。智慧普遍。犹如虚空。以大光网。照法界故。】

【学习解说】
这些菩萨摩诃萨,都是根据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来修持实践佛法,过程中没有任何障碍。他们普遍都游弋在十方一切诸佛国土,亲近供养一切诸佛如来。这些菩萨们已经断尽了五种盖障:即断尽了
(一)贪欲盖(梵 ra^ga-a^varaN!a),执著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
(二)嗔恚盖(梵 pratigha-a^varaN!a),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
(三)惛眠盖(梵 stya^na-middha-a^varaN!a),又作睡眠盖。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
(四)掉举恶作盖(梵 auddhatya-kaukr!tya-a^varaN!a),又作掉戏盖、调戏盖、掉悔盖。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
(五)疑盖(梵 vicikitsa^-a^varaN!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他们的身心就如纯净明亮的圆月,能普遍示现一切佛不可思议的神通力,获得觉照智慧
他们都能观见到诸佛为教导众生而示现的种种自在神通的境界,获得无量光明,照彻十方一切世界
透彻诸佛所教导的大乘佛法,从而获得智慧之光(指佛、菩萨之智慧鉴照所发出之光明),具足四无碍辩
这些菩萨众都以清净无染的辩才,在无量无数劫中,不断的为众生演说诸佛的种种功德,没有一刻歇息
他们安住在最殊胜的佛智中,其智慧犹如虚空一样宽广。
他们的所做所行都是为了教导众生应该按照佛的教导而清净修行解脱
他们内心清净,不会起世俗的五欲杂染,不会对某一事物有所依止和执着
随顺众生所乐之心,示现色身,已经消除了修行路上的种种障碍
了知众生、我、人、寿命四相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妄不实的
他们的智慧深远犹如虚空, 身上散发出来的大光犹如一张光明之网,照彻十方一切世界
总之,这些菩萨摩诃萨都已经满足了菩萨行的种种条件

在《华严经 普贤行品 》中教导要满足菩萨行,必须勤修十种法:

诸菩萨摩诃萨欲疾满足诸菩萨行,应勤修十种法。何等为十?所谓:
心不弃舍一切众生,
于诸菩萨生如来想,
永不诽谤一切佛法,
知诸国土无有穷尽,
于菩萨行深生信乐,
不舍平等虚空法界菩提之心,
观察菩提入如来力,
精勤修习无碍辩才,
教化众生无有疲厌,
住一切世界心无所著。
是为十。」


「佛子!菩萨摩诃萨安住此十法已,则能具足十种清净。何等为十?所谓:
通达甚深法清净,
亲近善知识清净,
护持诸佛法清净,
了达虚空界清净,
深入法界清净,
观察无边心清净,
与一切菩萨同善根清净,
不著诸劫清净,
观察三世清净,
修行一切诸佛法清净。
是为十。」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十法已,则具足十种广大智。何等为十?所谓:
知一切众生心行智,
知一切众生业报智,
知一切佛法智,
知一切佛法深密理趣智,
知一切陀罗尼门智,
知一切文字辩才智,
知一切众生语言、音声、辞辩善巧智,
于一切世界中普现其身智,
于一切众会中普现影像智,
于一切受生处中具一切智智。
是为十。」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十智已,则得入十种普入。何等为十?所谓:
一切世界入一毛道,一毛道入一切世界;
一切众生身入一身,一身入一切众生身;
不可说劫入一念,一念入不可说劫;
一切佛法入一法,一法入一切佛法;
不可说处入一处,一处入不可说处;
不可说根入一根,一根入不可说根;
一切根入非根,非根入一切根;
一切想入一想,一想入一切想;
一切言音入一言音,一言音入一切言音;
一切三世入一世,一世入一切三世。
是为十。」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已,则住十种胜妙心。何等为十?所谓:
住一切世界语言、非语言胜妙心,
住一切众生想念无所依止胜妙心,
住究竟虚空界胜妙心,
住无边法界胜妙心,
住一切深密佛法胜妙心,
住甚深无差别法胜妙心,
住除灭一切疑惑胜妙心,
住一切世平等无差别胜妙心,
住三世诸佛平等胜妙心,
住一切诸佛力无量胜妙心。
是为十。」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十种胜妙心已,则得十种佛法善巧智。何等为十?所谓:
了达甚深佛法善巧智,
出生广大佛法善巧智,
宣说种种佛法善巧智,
证入平等佛法善巧智,
明了差别佛法善巧智,
悟解无差别佛法善巧智,
深入庄严佛法善巧智,
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无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知无边佛法无差别善巧智,
以自心自力于一切佛法不退转善巧智。
是为十。」


而那些与会的菩萨摩诃萨都已经实修满足了这些条件,能够自如的在世间行菩萨道教导众生解脱轮回

【词解】
【普贤菩萨】
普贤,梵名 Samantabhadra,或 Vis/vabhadra。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三曼陀[颱-台+(盋-皿)]陀菩萨、邲输[颱-台+(盋-皿)]陀菩萨。又作遍吉菩萨。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为释迦如来之胁士。即文殊驾狮子侍如来之左侧,普贤乘白象侍右侧。若以此二胁士表法,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以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
 普贤之名始出于三曼陀罗菩萨经,后广见诸经而成普遍之信仰。据法华经普贤劝发品载,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守护法华之行者。台宗二百题卷十立有相普贤论题,依礼忏诵经之有相行,达成感见普贤之旨。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四十说普贤菩萨十种广大之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经中一一述此十大愿,明其功德无量,临命终时,得此愿王引导,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然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故亦称普贤之愿海。以此菩萨之广大行愿,一般称为大行普贤菩萨。
 在密教中,普贤与金刚萨埵同体,列于金胎两部曼荼罗中,是为密教普贤。金刚界曼荼罗中,为贤劫十六尊之一,安置于北方四菩萨之最下位。密号普摄金刚。种子[fan(ah!)](ah!)。三昧耶形为剑形。形像依会之不同而有别,微细会左手握拳安腰,右手执利剑;供养会以二手执莲花举于胸前,莲花上有利剑。胎藏界曼荼罗中,列于中台八叶院之东南隅,身呈白肉色,戴五佛宝冠,左手以拇指、食指执莲花,莲上有火焰围绕之利剑;右手臂伸开仰掌,屈无名指、小指。种子[fan(am!)](am!)。三昧耶形为莲上剑。密号真如金刚。此外,尚有以普贤延命菩萨为本尊之修法,称为普贤延命法。
 我国四川峨眉山夙为普贤菩萨之道场,传为晋代蒲翁所开创,于圣寿万年寺安置普贤之像,宋太宗敕造二丈金铜像,并建大阁以安置,尔后崇信甚盛。(旧华严经卷六十入法界品、大智度论卷九、法华义疏卷十二、大日经疏卷一、卷九)((参见:普贤)5000)p5002     
FROM:【佛光大辞典】

【行愿】
指修行与誓愿。又作愿行。依据智顗之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上所载,若有愿而无行,则犹如一人要度到彼岸,而不肯预备船筏一般,当知此人必常在此岸,而终不得度;菩萨虽发四弘誓愿,若不修四行,亦复如是。此即言修行与誓愿犹如鸟之二翼,若不能兼备,即不能到达所期之境。p2567
FROM:【佛光大辞典】

行愿二字来源于佛教文化中普贤菩萨的精神理念。“行”(act),是指实践的精神,“愿”(wish)是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佛刹】
其义有二,即:(一)指佛所住之国土。又作佛国土、净土。(二)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即佛塔、佛阁、佛龛、僧刹、伽蓝等,专供修行办道之处所。(无量寿经卷上)((参见:净土)4679)p2642
FROM:【佛光大辞典】

【十二种障】
p0114
瑜伽六十四卷十二页云:复次障者:有十二种。一、业障。谓作五无间业故。二、习气障。谓先数习诸恶业故。三、放逸障。谓大兴盛现在前,时受用诸欲。四、盖障。谓五种盖,随一现前,覆蔽其心。五、懈怠障。谓由懈怠,少分烦恼,缠扰其心。六、障碍障。谓十二种障碍,随一现前。七、生障。谓生无暇处。八、不生障。谓佛世尊,不现于世。九、信解障。谓佛世尊,虽现世间;而生邪见。十、烦恼障。谓由彼故说慧解脱心得解脱。十一定障。谓由彼故,说俱分解脱心得解脱。十二所知障。谓由彼故,说诸如来心得解脱。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五盖】
梵语 pan~ca a^varaN!a^ni。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即:(一)贪欲盖(梵 ra^ga-a^varaN!a),执著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二)嗔恚盖(梵 pratigha-a^varaN!a),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三)惛眠盖(梵 stya^na-middha-a^varaN!a),又作睡眠盖。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四)掉举恶作盖(梵 auddhatya-kaukr!tya-a^varaN!a),又作掉戏盖、调戏盖、掉悔盖。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五)疑盖(梵 vicikitsa^-a^varaN!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又诸烦恼皆有盖之义,然此五者于无漏之五蕴能为殊胜障碍,即贪欲与嗔恚能障戒蕴,惛沈与睡眠能障慧蕴,掉举与恶作能障定蕴,疑者疑于四谛之理,故唯立此五者为盖。(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大智度论卷十七、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卷四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一、顺正理论卷五十五、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摩诃止观卷四下、大乘义章卷五本、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上)((参见:弃五盖)5049)p1194
FROM:【佛光大辞典】

【神变】
梵语 vikurvaN!a。为教化众生,佛、菩萨等以超人间之不可思议力(神通力),变现于外在之各种形状与动作。狭义言之,一般系以身来表现,即指六神通中之神足通;广义言之,则包括身、语、意。大宝积经卷八十六举出:说法(意)、教诫(语)、神通(身)等三种神变(指三示现)。相对于神足通之神变,另有震动乃至放大光明等十八种,称为十八变、十八神变。(长阿含经卷一、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下、法华文句卷一下)((参见:十八变)360)p4261
FROM:【佛光大辞典】

【智慧光】
<一>指佛、菩萨之智慧鉴照所发出之光明。又称智光、内光。为“身光”、“外光”之对称。(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智度论卷四十七、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中)((参见:光明)2173)
<二>阿弥陀佛十二种光明之一。即因阿弥陀佛之光明能破除一切众生无明之痴闇,彰显真理,故称智慧光。据赞阿弥陀佛偈载,阿弥陀佛之光明能破无明闇,故阿弥陀佛又号智慧光佛。((参见:十二光)334)
<三>日僧良晓之号。石见国那贺郡人,俗姓藤原。字寂惠。资性英迈,夙有出尘之志。十九岁投比睿山东塔南谷极乐房仙晓出家受戒,修学显密教法。其后专弘净土,晚年居止白旗乡,故其门流称白旗流,又称阪下义,为良忠门下六派之一。p5033
FROM:【佛光大辞典】

【四无碍解】
梵语 catasrah! pratisam!vidah!。略作四无碍、四解、四辩。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之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均以智慧为本质,故称为四无碍智;就理解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辩。又此为化度众生之法,故亦称四化法。
 据俱舍论卷二十七载,即:(一)法无碍解(梵 dharma-pratisam!vid),又作法无碍智、法无碍辩、法解、法无碍、法辩。谓善能诠表,领悟法之名句、文章,并能决断无碍。(二)义无碍解(梵 artha-pratisam!vid),又作义无碍智、义无碍辩、义解、义无碍、义辩。谓精通于法所诠表之义理,并能决断无碍。(三)词无碍解(梵 nirukti pratisam!vid),又作词无碍智、词无碍辩、辞无碍智、辞无碍辩、词解、词无碍、辞无碍、词辩、辞辩。谓精通各种地方方言而能无碍自在。(四)辩无碍解(梵 pratibha^na-pratisam!vid),又作辩无碍智、辩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乐说无碍辩、应辩。谓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或亦称乐说,系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故称乐说。
 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八○载,法、义、词、辩四无碍解,依次以修习数论、佛语、声论、因论为加行;或法、词二无碍解习外论,义、辩二无碍解习内论为加行。又于四无碍解之次第,举出多说。如主张先起词无碍解,次起法无碍解,再次起义无碍解,最后起辩无碍解;以先了达世俗之言词,次了知词所依之名、句等,其次了知名句所依之义趣,方得于理无碍应机说法。此外,成唯识论卷九认为四无碍解中,初地以上之菩萨仅得其中一部分,第九地得其四,至佛果时,始圆满完成。(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品类足论卷五、大智度论卷二十五、卷五十、成实论卷十六、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法华经玄赞卷三、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四)p1778
FROM:【佛光大辞典】

【染着】
1.亦作"染着"。 2.佛教语。谓爱欲之心浸染处物,执着不离。 3.谓滞泥。
© 汉典

【依止】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著。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谓依止(梵 a^s/raya)作意为十八种作意之一,同经卷八以依止(梵 nis/raya)为八无上之一。
 大乘庄严经论卷一种性品则列举菩萨种性之四种依止,即:(一)无量善根依止,(二)无量智慧依止,(三)一切烦恼障、智障得清净依止,(四)一切神通变化依止。又同经卷七度摄品载菩萨修习诸波罗蜜有五依止,即:(一)物依止(梵 upadhi-sam!nis/rita),(二)思惟依止(梵 manasika^ra-sam!nis/rita),(三)心依止(梵 a^s/aya-sam!nis/rita),(四)方便依止(梵 upa^ya-sam!nis/rita),(五)势力依止(梵 vibhutva-sam!nis/rita)。(杂阿含经卷二十四、广义法门经、小品般若经卷二塔品、大乘入楞伽经卷三、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重显空性品、善见律毗婆沙卷四、辩中边论卷上辩相品、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一、法华玄义卷五上)p3051
FROM:【佛光大辞典】

【色身】
梵语 ru^pa-ka^ya,巴利语同。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二、大乘义章卷十九)p2543
FROM:【佛光大辞典】

【翳障】障蔽。© 汉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5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33

[忍辱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3-9-21 20:56: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9-22 21:04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5小时)

2,与会中还有五百声闻众
【复与五百声闻众俱。其诸声闻。有大威德。悉觉真谛。皆证实际。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依于如来虚空境界。离结使缚。不着依处。其心寂静。犹如虚空。于诸佛所。永断疑惑。于佛智海。深信趣入。】

【学习解说】
参加这次法会的还有五百声闻乘众生(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这些声闻乘众生,都具有很大的威德
都已经明了觉悟佛陀教导的佛法的真谛(二谛之一。真谓真实无妄。谛犹义也。对俗谛言,如谓世间法为俗谛。出世间法为真谛是也
明了世间一切都是虚幻不实,不应执着,并且在实际修行中都得以实证
并且都能深入法性(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永远出离令众生都沉沦迷失的生死轮回

他们承蒙佛的法音教导,明了一切诸法犹如虚空一样不生不灭
断除了系缚身心的不能使人解脱出离的各种烦恼,挣脱了世间所有的约束
他们的内心始终安住于寂静中(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
犹如虚空一样,他们寂静的安住在佛性当中,身心清净,由佛性的智慧,永远断除了生死的疑惑
徜徉在佛的智慧深海中,深信佛的教导,逐渐由生灭门转入真如门(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心体之不生不灭,常寂平等,称为心真如;而随缘起灭,有染净差别者,称为心生灭

【词解】
【声闻】
梵语 s/ra^vaka,巴利语 sa^vaka。音译舍罗婆迦。又意译作弟子。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解释声闻之名义有三,即:(一)就得道之因缘而释,闻佛之声教而悟解得道,称为声闻。(二)就所观之法门而释,如十地经论卷四说,我众生等,但有名故,说之为声,于声悟解,故称声闻。(三)就化他之记说而释,如法华经卷二信解品载说,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故称声闻。此三释中,前二者为小乘之声闻,第三则为菩萨,随义而称为声闻。
 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而为二乘、三乘之一。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声闻乘,乃专为声闻所说之教法。声闻藏,则为阐述其教说之经典。
 于诸经论中,声闻之种类有二种、三种、四种、五种之别。据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载,有:一向趣寂声闻、回向菩提声闻等二种声闻。入楞伽经卷四载,有:决定寂灭声闻、发菩提愿善根名善根声闻、化应化声闻等三种声闻。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有:变化声闻、誓愿声闻、法性声闻等三种声闻。世亲之法华论卷下则将声闻分类为决定声闻、增上慢声闻、退菩提心声闻、应化声闻等四种。
 另据法华文句卷四上所举,将声闻类分为五,称为五种声闻,即:(一)决定声闻,谓久习小乘,积劫道熟而证得小果。(二)退菩提声闻,谓此声闻本习大乘,积劫修道,然中间为厌生死,退大道心,取证小果。(三)应化声闻,谓诸佛菩萨为度化前二种声闻,故内秘佛菩萨之行,外现声闻之形,以劝诱小乘,令入大乘。(四)增上慢声闻,谓厌离生死,欣乐涅槃,修习小乘而以得少为满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五)大乘声闻,谓以佛道之声,令一切闻者不住于化城(喻小乘涅槃),终归大乘实相之理。
 以上所举,皆基于大乘教义所作之分类,然诸部阿含经典及发智论、六足论等诸论之中,则不持此等说法,彼所谓之声闻,仅指上述之趣寂声闻一种而已。此外,声闻一语,于阿含等原始圣典中,兼指出家与在家弟子;然至后世,则专指佛教教团确立后之出家修行僧。(杂阿含经卷三十一、长阿含经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卷八十、法华玄论卷一、卷四、卷七、大乘义章卷十七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法华文句卷一上)p6497
FROM:【佛光大辞典】

【威德】
 (术语)可畏为威,可爱为德。法华嘉祥疏七曰:“畏则为威,爱则为德。又折伏为威,摄受为德。”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谛】
 (术语)二谛之一。真谓真实无妄。谛犹义也。对俗谛言,如谓世间法为俗谛。出世间法为真谛是也。【又】(人名)真谛三藏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谛】
  1、二谛之一,又名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圣智所知所见的真实理性,亦即内证的离言法性。圣智所知见的真实理性,离诸虚妄,故云“真”,其理永恒不变,故云“谛”。
  2、指真谛三藏,西印度优禅尼国人,于梁武帝大同十二年到中国,师在中国所译经论,凡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为中国四大译经师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海】
乃比喻三有、二十五有等生死迷界如无边之大海。亦即比喻众生沉没于生死迷界中,而不得出离;犹如船舶漂泊于大海中,不能到达彼岸。俱舍论卷一之颂(大二九·一中):“由惑世间漂有海。”俱舍论颂疏卷一(大四一,八一八上):“由烦恼惑,令有情世间漂在三有生死海中。”此外,有流、有狱、有轮等,皆为此种譬喻用语。((参见:有流)2436、“有狱”2457、“有轮”2458)p2439
FROM:【佛光大辞典】

【法性】
梵语 dharmata^,巴利语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又为真如之异称。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大智度论卷三十二即以一切法之总相、别相同归于法性,谓诸法有各各相(即现象之差别相)与实相。所谓各各相,例如蜡炙火溶,顿失以前之相,以其为不固定者,故分别求之而不可得;不可得故空(无自性),即说空为诸法之实相。对一切差别相而言,因其自性是空,故皆为同一,称之为“如”。一切相同归于空,故称空为法性。又如黄石之中具有金之性质,一切世间法中皆具涅槃之法性,故说此诸法本然之实性为法性,此与圆觉经所谓“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同义。释尊曾于大宝积经卷五十二开示诸法实性之义,谓法性无有变异,无有增益,无作无不作;复于一切处通照平等,于诸平等中善住平等,不平等中善住平等,于诸平等不平等中妙善平等;又谓法性无有分别,无有所缘,于一切法能证得究竟体相。故若有依趣法性者,则诸法性无不依趣。一般对法性与如来藏加以区别,即广指一切法之实相为法性,然亦有主张法性与如来藏同义之说。如大般若经卷五六九法性品说如来之法性与大乘止观法门卷一等即属此说。(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菩萨地持经卷一、成唯识论卷二、大智度论卷二十八、大乘玄论卷三)((参见:真如)4197、“真理”4221)p3358
FROM:【佛光大辞典】

【有海】
乃比喻三有、二十五有等生死迷界如无边之大海。亦即比喻众生沉没于生死迷界中,而不得出离;犹如船舶漂泊于大海中,不能到达彼岸。俱舍论卷一之颂(大二九·一中):“由惑世间漂有海。”俱舍论颂疏卷一(大四一,八一八上):“由烦恼惑,令有情世间漂在三有生死海中。”此外,有流、有狱、有轮等,皆为此种譬喻用语。((参见:有流)2436、“有狱”2457、“有轮”2458)p2439
FROM:【佛光大辞典】

【结缚】
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系缚吾人的心身,使不得解脱出离生死。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静】
<一>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显扬圣教论卷十三、六门教授习定论、往生论)
<二>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就有余依及无余依地各说四种寂静。(一)有余依中:(1)苦寂静,谓永尽诸漏,及断除后有之众苦,而得当来不生之法。(2)烦恼寂静,谓断除一切之烦恼,而得毕竟不生之法。(3)不损恼有情寂静,谓永断烦恼,不造诸恶,修习诸善。(4)舍寂静,谓恒住于“舍”性之中,不喜不忧,安住于正念正知。(二)无余依中:(1)数教寂静,谓诸数及言教等并息。(2)一切依寂静,谓有余依中虽有施设依乃至后边依等八依,今于此境界中总断离此等诸依。(3)依依苦寂静,谓依准前述之八依,永灭除众生之苦。(4)依依苦生疑虑寂静,依准前述之八依,苦之疑虑不生。(法蕴足论卷四、卷六、般若灯论卷二、十八空论、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瑜伽论记卷二十四)p4507
FROM:【佛光大辞典】

【虚空】
梵语 a^ka^s/a。音译阿迦舍。<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亦为“无为法”之一,即说一切有部、经量部所说三无为之一,大众部、化地部所说九无为之一,百法明门论、成唯识论卷二所举六无为之一,大乘五蕴论所举四无为之一,瑜伽师地论卷三、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等所举八无为之一。经论中多以之作为譬喻用,其义有五:(一)横遍之义,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二德王品、净土论(世亲),皆以虚空譬喻广大无边际。(二)恒常之义,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七迦叶品,以虚空譬喻无变易之常性。(三)无碍之义,据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七迦叶品载,世间之中,无障碍处,名为虚空。(四)无分别之义,即无亲疏、远近、爱憎之差别,北本涅槃经卷十六梵行品载,譬如虚空,无有父母兄弟妻子,乃至无有众生寿命;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父母乃至寿命,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亦复如是,其心平等如彼虚空。(五)容受之义,北本涅槃经卷十六梵行品载,譬如虚空,广大无对,悉能容受一切诸法。又宗镜录卷六举无障碍、周遍、平等、广大、无相、清净、不动、有空、空空、无得等十义以解说、比喻真如之理。此外,印度外道中,口力论师以虚空为万物之真因,由虚空生风,乃至生万物,其后还没虚空,称为涅槃。(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俱舍论卷一、卷六、外道小乘涅槃论、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一、顺正理论卷一、大乘义章卷二、俱舍论宝疏卷一)((参见:虚空无为)5263)
 <二>空界之别称。六界之一。指一切诸法存在之场所、空间。然于说一切有部中,虚空与空界则有所分别,以虚空非色,空界是色;虚空无见,空界有见;虚空无漏,空界有漏;虚空无为,空界有为。吾人所见之空为空界,非为虚空。但诸经中多将此两者互用,不作分别。又说一切有部主张空界之色以明暗为体,即为实有,其他诸部则持否定之说。(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俱舍论卷一、法蕴足论卷十、顺正理论卷二、大乘义章卷二、瑜伽论记卷十四下)p5262
FROM:【佛光大辞典】

【趣入】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生灭门】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真如门】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真如门·生灭门】
即《大乘起信论》所立的二门︰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心体之不生不灭,常寂平等,称为心真如;而随缘起灭,有染净差别者,称为心生灭。
此真、生二门,以不相离故,皆各总摄一切法。就此,《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曾对如来藏心之体相作解释,谓自性清净之如来藏心含摄真、生二门。就其体而言,如来藏心乃平等一味,其性无差别,非染非净、非生非灭,故称心真如门;就其相而言,如来藏心随熏起动,染净诸相不同,故称之为心生灭门。《大乘义章》卷三(末)所说亦同,其文云(大正44·525c)︰‘次就体相分以为二,如起信论说,. 一心真如门,是心体性,(二)心生灭门,是其心相。就真论体,真体常寂,平等一味,名心真如。又如论释,于此心中,无法可坏,故名为真,无法可存,故说为如,据妄摄真,真与妄合,缘集起尽,名心生灭。’
此外,《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另有解释,谓(大正44·255c)︰‘真如有二义,(一)不变义,(二)随缘义。无明亦二义,(一)无体即空义,(二)有用成事义。此真妄中,各由初义故成上真如门也,各由后义故成此生灭门也。’意谓由真如之‘不变’义及无明之‘无体即空’义而成真如门,又由真如之‘随缘’义与无明之‘有用成事’义而成生灭门。
◎附︰汤次了荣着·丰子恺译〈大乘起信论解题〉(摘录)
在本论中,又把这一心称为众生心。所谓一心,所谓众生心,其实体毫无差别。若以一心为宇宙精神,则众生心是个体精神,即由宇宙精神形造出来的个体精神。换言之,可说是所谓一心,是理论的哲学的命名;所谓众生心,是伦理的宗教的名称。所谓二门,即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是把一心开出为体和相两方面。即心真如门是一心的体,是从绝对无限的本体方面观察说明一心。心生灭门是一心的相,是从相对差别的现象方面观察说明一心。在心真如门的绝对界,宇宙无染净之别,无真妄之别,无佛凡之别,无物心之别,是平等无差别的。在心生灭门的相对界,宇宙截然地具有染净、真妄、佛凡、物心的差别。所谓三大,即体大、相大、用大。既就一心二门的大乘的法体说明了其性状,接着再来说明这一心二门的法体何故名为大的理由。即从体上观看这一心二门之法,但见遍满宇宙万有,佛陀、众生、饿鬼、畜生、猫、犬,没有一个不是此一心二门之法,故名为体大。又,从相上观看这一心二门之法,则有无量数恒河沙数的功德,故名为相大。又,从用上观看这一心二门之法,则一切力皆有用,普遍摄化众生,故名为用大。这样,从体说来,从相说来,从用说来,三者都是大,所以称一心二门为大。
[参考资料] 《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起信论疏》卷(上);印顺《大乘起信论讲记》。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3,与会中还有许多天人们
【复与无量诸世主俱。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常勤利乐一切众生。与诸众生。为不请友。常勤守护无归向者。不舍世间。入殊胜智。从诸佛教境界而生。护持如来所有正法。起大誓愿。不断佛种。从行愿力。生如来家。专求如来一切智智。】

【学习解说】
参加法会的还有无量无数的天人们。他们在过去世都曾经供养过无量无数诸佛,常常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因为悲悯众生的心深重,为了使众生获得利益,常常不请自来,做众生的朋友
因为这些天王深受佛陀的教导,深知在世间的众生苦,以悲心在世间修习菩萨行,守护众生
以此获得了殊胜的根本智慧(此智为生一切法乐,出一切功德大悲之根本,故曰根本智
这种根本智是从诸佛的教导中生出来的,能够护持如来所宣讲的所有正法
这些天人们都生起大愿,发愿要承继佛的誓愿,让佛的教导深植在众生的心中,并且身体力行把佛的教导不断的延续下去
安住在如来家(指大乘菩萨修行过程中,已过凡夫地而进入菩萨位以后之阶段),一心一意求取如来的一切种智(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

【词解】
【世主】
 (天名)世主天也。维摩经方便品曰:“释梵世主所敬。”(参见:世主天)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世主天】
 (天名)或作四王天,或作梵天,或作大自在天,通为世主。净影维摩经疏曰:“世主护世四王。”玄应音义二十二曰:“世主天是梵天之异名也。”唯识述记六末曰:“世主,即是大自在天。为世间主。”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利乐】
指利益与安乐。按利与乐为一体之异名,或谓后世之益为利,现世之益为乐。(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p2810
FROM:【佛光大辞典】

【根本智】
 (术语)又作如理智,无分别智、正智、真智等。根本智之名,对于后得智而言。正冥符于真理,而无能缘所缘之差别,一念之真智也。此智为生一切法乐,出一切功德大悲之根本,故曰根本智。唯识论十曰:“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三藏法数五曰:“根本智亦名无分别智,谓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境,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法】
<一>梵语 sad-dharma,巴利语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 s/ukla-dharma)、净法,或称妙法。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著之法门、大菩萨之法。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三载,如来正法有世俗、胜义之别,世俗正法指名句文身,即经律论;胜义正法则指圣道,即无漏之根、力、觉支、道支。又俱舍论卷二十九以为世尊正法之体有教、证二种;教正法,指佛所说之经律论三藏;而三十七品等菩提分法,则为证正法。换言之,教正法即世俗正法之体,证正法即胜义正法之体。(杂阿含经卷二十五、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八、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五证劝品、杂阿毗昙心论卷十、大智度论卷三十四)
<二>正、像、末三时之一。佛陀入灭后,教法住世,依之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参见:正像末)2002)p1992
FROM:【佛光大辞典】

【如来家】
<一>指如来所安住之真如法界。(成唯识论卷九)
<二>指大乘菩萨修行过程中,已过凡夫地而进入菩萨位以后之阶段。菩萨地持经卷九(大三○,九四一上):“菩萨利益众生事,无上菩提一切行、一切佛事,过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名为佛子,决定究竟无上菩提。”(六十华严经卷四十八、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p2353
FROM:【佛光大辞典】

【如来家】
<一>指如来所安住之真如法界。(成唯识论卷九)
<二>指大乘菩萨修行过程中,已过凡夫地而进入菩萨位以后之阶段。菩萨地持经卷九(大三○,九四一上):“菩萨利益众生事,无上菩提一切行、一切佛事,过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名为佛子,决定究竟无上菩提。”(六十华严经卷四十八、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p2353
FROM:【佛光大辞典】

【一切智智】
梵语 sarvajn~a-jn~a^na。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音译作萨婆若那。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大八·八三七上):“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大日经卷六(大一八·四一中):“离一切分别及无分别,而彼无尽众生界,一切去来,诸有所作,不生疑心;如是无分别一切智智,等同虚空。”可知一切智智是智中之智,犹如虚空界,离一切分别;又如大地,为一切众生所依;又如风界,除去一切烦恼尘;又如火界,能烧一切无智之薪;又如水界,众生依之而欢乐;非但以一切种遍知一切法,亦知此法为究竟之常不坏相,不增不减,犹如金刚,故为究竟实际之实智,亦唯如来自证之解脱味。(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大日经义释卷一、大毗卢遮那经住心钞卷四)p16
FROM:【佛光大辞典】



三、如来所具足的一切事相是一切天人及人所不能通达和遍知的,除非有佛力加持
【时诸菩萨。及大声闻。世间诸王。并其眷属。咸作是念。如来境界。如来智行。如来神通。如来力。如来无畏。如来三昧。如来所住。如来最胜。如来身。如来智。一切世间诸天及人。无能通达。无能趣入。无能信解。无能遍知。无能分别。无能思惟。无能观察。无能拣择。无能开示。无有能令众生悟入。】

【学习解说】
当时与会中的诸菩萨众、大声闻众还有世间诸王以及他们的眷属们,内心都做这样的念想:如来的境界(慈悲众生、教导众生脱离轮回苦海)、如来的智慧与修行、如来的广大神通力,如来十力(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处者道理之义,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之智力也。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三昧之智力也。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根性之胜劣与得果大小之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之智力也。六、知种种界智力,于世间众生种种境界不同而如实普知之智力也。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八正道之无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也。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力也。九、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槃之智力也。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也。),如来四无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如来具足的三昧禅定,如来安住的一切处,如来显露的所有都是最殊胜的,如来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如来的智慧,这是一切天人和世间的所有人民都不能通达的(谓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也无法得知这些事相,也无法分辨,也不知道如何思惟这些事相,无法观察,无法挑拣选择,无法为众生开示,更无法能令众生领悟如佛的知见

【词解】
【境界】
 (术语)Vis!aya,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无量寿经上曰:“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入楞伽经九曰:“我弃内证智,妄觉非境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智行】
 (术语)智慧与修行也。法华玄义四曰:“智目行足,到清凉池。”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力】
梵语 das/a bala^ni。即十种智力。<一>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又作十神力。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十力即:(一)处非处智力,又作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二)业异熟智力,又作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又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四)根上下智力,又作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五)种种胜解智力,又作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六)种种界智力,又作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七)遍趣行智力,又作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八)宿住随念智力,又作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九)死生智力,又作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十)漏尽智力,又作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杂阿含经卷二十六、新译华严经卷十七、菩萨地持经卷十建立品、俱舍论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论卷三十)
 <二>菩萨之十力。指在十回向中,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位之菩萨所具足之十种作用。十者即:深心力(直心力)、增上深心力(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智慧力)、愿力、行力、乘力、神变力(游戏神通力)、菩提力、转法轮力等。同时,首楞严三昧经、大智度论卷二十五等亦各曾列举类似之十力。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举出自在王者力、断事大臣力、机关工巧力、刀剑贼盗力、怨恨女人力、啼泣婴儿力、毁呰愚人力、审谛黠慧力、忍辱出家力与计数多闻力等世间十力。(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六、大乘义章卷十四)p361
FROM:【佛光大辞典】

【四无畏】
 (名数)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见智度论二十五、法界次第下之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昧】
<一>梵语 sama^dhi 之音译,巴利语同。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又一般俗语形容妙处、极致、蕴奥、诀窍等之时,皆以“三昧”称之,盖即套用佛教用语而转意者,然已与原义迥然有别。
 于佛典中,sama^dhi 译为等持时,“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俱舍宗视之为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宗则认为是五别境之一,且两宗均以之为心所之一,但经部与成实宗则认为心所并无别体。
 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处,不令散乱,而保持安静,此一状态称为三昧。达三昧之状态时,即起正智慧而开悟真理,故以此三昧修行而达到佛之圣境者,则称三昧发得或发定。旧译常将三摩地(梵 sama^dhi,三昧、等持)、三摩钵底(梵 sama^patti,等至、正受、正定、现前)及三摩呬多(梵 sama^hita,等引、胜定)混同,而一概译为三昧。实际上,三昧应指三摩地而言。
 有部认为凡是一切心共同之精神作用(即大地法),共通于定、散及善、恶、无记之三性,而仅限于一切有心位(不通于无心定)不乱心,且对一境地有集中之作用者,即称三摩地。对此,三摩钵底与三摩呬多则通于有心、无心,而仅局限于定(包含有心定、无心定而不通于散定)。
 俱舍论卷二十八谓,就所依止之定(等至)有四静虑(四禅)、四无色定、八等至、三等持之别。四静虑及四无色定乃以善等持(三摩地、三昧)为体;又四静虑及四无色定之根本等至(三摩钵底)有八种,故称八等至;三等持(三三昧)即: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等三种。此外亦指空、无相、无愿,或空空、无相无相、无愿无愿之三重等持(三重三昧)而言。
 二种三昧之中,第一种系以寻(寻求推度之粗杂的精神作用)与伺(伺察思惟之深细的精神作用)之有无,而分为:(一)初静虑(初禅)与未至定。此属有寻有伺三摩地。又作有觉有观三昧。(二)中间静虑(中间定),属无寻唯伺三摩地。又作无觉有观三昧。(三)第二静虑(第二禅)之近分以上属无寻无伺三摩地。又作无觉无观三昧。第二种则指观“人、法”皆空之三昧,称为空三昧。舍离差别相之三昧,称为无相三昧;舍离愿求之思之三昧,则称为无愿三昧。其次在三重三昧中,又有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愿无愿三昧等。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谓唯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有寻有伺等之三三昧称为三昧。同论又揭示定之范围较狭,三昧之范围则较广,依此,诸佛菩萨所得之定可视为三昧。大乘义章卷十三举出杂阿毗昙心论卷六、成实论卷十二、十地经论卷五等之说,而述明禅、定、三昧、正受、三摩伐(梵 sama^patti,巴同,等至)、解脱、奢摩他(梵 s/amatha,巴 samatha,止)等之差异。依其说法,则狭义之三昧指空等之三三昧,广义则指四无量心及其他诸定。
 阿含经认为四禅八定之外,另有空、无相、无愿等之三三昧(三解脱门)与有寻有伺等之三三昧,而大乘则有数百上千种种三昧之说。大乘经典之名称,以“三昧”为名者,即有般舟三昧经、首楞严三昧经、慧印三昧经、自誓三昧经、佛印三昧经、法华三昧经、念佛三昧经、月灯三昧经、金刚三昧经等多种,这些经典对标题所示之“三昧”均有详细说明。其中,般舟三昧,亦称诸佛现前三昧与佛立三昧。此外,法华经卷一曾举出无量义处三昧之名,旧译华严经卷六与卷四十四,有华严三昧、海印三昧、师子奋迅三昧之说。大品般若经卷三、卷五,亦有首楞严(健行)、宝印、师子游戏等百八三昧之说。
 天台宗在摩诃止观卷二上举出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等四种三昧之说;修此四种三昧之道场,称为四三昧院。此外,成实论卷十二,有一分修三昧(唯修定或慧之一方)、共分修三昧(兼修定、慧之有漏定)、圣正三昧(兼修定、慧之无漏定)等三三昧。
 南本涅槃经卷十三列出菩萨破除“二十五有”之二十五种三昧之名,法华经卷七之十六三昧,即为法华三昧之异名。又身发火焰之三昧,称为火界三昧、火定、火光三昧,有火葬尸骸之意。最胜之三昧,则称王三昧或三昧王三昧。日僧法然在其选择本愿念佛集中将念佛称为王三昧,又莹山绍瑾撰之坐禅用心记亦将坐禅称为王三昧。
 修三昧之堂,称三昧堂。依修三昧之种类而分,即有法华三昧堂、常行三昧堂、理趣三昧堂等。(杂阿含经卷十八、长阿含经卷九、卷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大品般若经卷一、卷二十三、大智度论卷二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十一、集异门足论卷六、佛地经论卷一、成唯识论卷八、大乘义章卷十三、圆觉经略疏注卷上、翻译名义集卷四上)((参见:百八三昧)2480、“定”3171)
 <二>在日本,火葬场、墓地,亦称为三昧。为祈求死者之冥福,大多在墓旁建立法华三昧堂,并延请僧侣修法华三昧。其法华三昧堂,可简称为三昧堂或三昧。p580
FROM:【佛光大辞典】

【通达】
  通达者,谓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5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33

[忍辱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3-9-22 21:44: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9-23 21:07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

三、如来所具足的一切事相是一切天人及人所不能通达和遍知的,除非有佛力加持

【唯除诸佛加被之力。佛神通力。佛威德力。佛本愿力。及自宿世善根之力。亲近善友力。深净信解力。广大志乐力。趣向菩提清净心力。求一切智广大行愿力。】

【学习解说】
如果有了诸佛的加持的力量,或者有了佛一样的神通力,或者有了佛一样的威德力
或者得到佛的本愿力(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的加持
或者众生自己过去世有很大善根所累积的功德之力,或者众生时常亲近善友而得善友功德力加持
或者众生有甚深清净的信解(起信生解之意)之力,或者有广大的志乐力,或者发愿一心修习无上菩提的大愿力
或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具足永不退转的清净自心之力
或者有为求取佛的一切种智而发起广大的行愿(指修行与誓愿)之力
那么想要明白佛的境界、佛的知见就容易了,就能得到佛菩萨的慈悲加持

【词解】
【本愿力】
指本愿之力用。略作愿力。又作宿愿力、大愿业力。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依天亲菩萨之往生论所说,佛之本愿力,能速疾成满如大宝海之无量而殊胜之功德。又据唐代善导大师之观无量寿经疏卷一所说,一切善恶之凡夫,无不凭借阿弥陀佛之大愿力为增上缘,而得往生净土。
 或将本愿与力分开为二,谓本愿指因位之誓愿,力指果上之神力。如昙鸾于往生论注解释“观佛本愿力”一文中所说(大四○·八四○上):“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观无量寿经、俱舍论卷九)((参见:本愿)1976)p1977
FROM:【佛光大辞典】

【深净】
 (术语)谓甚深清净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闻圣弟子深净微妙音,喜称南无佛。”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信解】
梵语 adhimukti,巴利语 adhimutti。音译阿毗目底。<一>依信而得胜解者。又作信胜解。为钝根者修行阶位之名,乃七圣之一,十八有学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与“见至”相对。俱舍论卷二十三(大二九·一二二下):“至住果位舍得二名,谓不复名随信、法行,转得信解、见至二名,此亦由根钝利差别。”此谓诸钝根者于见道位中,本称为随信行,及至修道住果之位,则称信解。(大毗婆沙论卷五十四、卷九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六)
<二>起信生解之意。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大一七·九○九上):“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能信解故。”(大日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p3721  
FROM:【佛光大辞典】

【趣向】
p1326
瑜伽八十三卷十四页云:言趣向者:谓记神通,究竟往趣,无退还故。又建立世俗胜义二种法故。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菩提】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心力】
  谓菩萨知诸众生性欲,能一其心而顺化之,是名心力。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行愿】
指修行与誓愿。又作愿行。依据智顗之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上所载,若有愿而无行,则犹如一人要度到彼岸,而不肯预备船筏一般,当知此人必常在此岸,而终不得度;菩萨虽发四弘誓愿,若不修四行,亦复如是。此即言修行与誓愿犹如鸟之二翼,若不能兼备,即不能到达所期之境。p2567
FROM:【佛光大辞典】



四、与会众生恳求世尊为众生开示佛在过去世中的种种修行
【唯愿世尊。以方便力。随顺我等。及诸众生。种种心量。种种信解。种种智慧。种种言辞。种种名字。种种证得。种种地位。种种根清净。种种意方便。种种心境界。种种依止。如来功德。随能听受。诸所说法。】

【学习解说】
此时与会的菩萨众、大声闻以及诸世主和他们的眷属们
都恳请世尊能以方便力随顺一切众生的
种种心量(谓心起妄想,对外境起种种度量。此为凡夫之心量
种种信解,种种智慧,种种语言、种种的名字
种种的证得(又作现证。为证悟体得之意。即由修道而证悟真理,并体达果位、智慧、解脱及功德等
种种的地位,种种的善根清净,种种意(思量事物曰意)方便
种种的心境界,种种的依止(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如来功德
让众生都能听闻到佛所说的一切诸法

这就是说佛的智慧无量,能运用不同的善巧方便为不同根器众生,不同境界众生、不同地位众生宣说佛法

【词解】
【心量】
谓心起妄想,对外境起种种度量。此为凡夫之心量。如来真证之心量,则远离一切所缘、能缘,而住于无心。(楞伽经卷三)p1407
FROM:【佛光大辞典】

【信解】
梵语 adhimukti,巴利语 adhimutti。音译阿毗目底。<一>依信而得胜解者。又作信胜解。为钝根者修行阶位之名,乃七圣之一,十八有学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与“见至”相对。俱舍论卷二十三(大二九·一二二下):“至住果位舍得二名,谓不复名随信、法行,转得信解、见至二名,此亦由根钝利差别。”此谓诸钝根者于见道位中,本称为随信行,及至修道住果之位,则称信解。(大毗婆沙论卷五十四、卷九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六)
<二>起信生解之意。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大一七·九○九上):“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能信解故。”(大日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p3721  
FROM:【佛光大辞典】

【言辞】说话所用的词句——摘自汉典

【证得】
梵语 adhigama 或 abhisam!bodha,巴利语同。又作现证。为证悟体得之意。即由修道而证悟真理,并体达果位、智慧、解脱及功德等。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谓有四种证得:(一)诸有情业果证得,(二)声闻乘证得,(三)独觉乘证得,(四)大乘证得。其中,声闻乘证得又分为地证得、智证得、净证得、果证得、功德证得等五种;独觉乘证得分为先已得顺决择分善根证得、先已得证得证得、先未得证得证得三种;大乘证得则有发心证得、大悲证得、波罗蜜多证得、摄事证得、地证得、于五无量随至真如证得、不可思议威德信解证得、不共佛法证得等。(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十地经论卷一、成唯识论卷九、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p6703
FROM:【佛光大辞典】

【意】
梵语 manas。音译作末那。意谓“思量”。即周遍思惟之心理作用。如将之作为认识机能之依据,则称意根,为六根之一。于十二处中,称为意处;于十八界中,称为意界。依六识家之见,心、意、识三者同体异名。依八识家而言,心即指阿赖耶识,意指末那识,而识则指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等识)兼及意识。(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二、俱舍论卷一、卷四、摄大乘论本卷一)((参见:意识)5449)p5445
FROM:【佛光大辞典】

【意】
 (术语)思量事物曰意。唯识论五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俱舍论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异,而体是一如。”止观二上曰:“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为心。次心筹量,名为意。”又以前念之心为所依而生后念之心曰意。梁译之摄论一曰:“以识生依止为意。释曰:若心前灭后生,无间能生后心,说此名意。”起信论义记中末曰:“摄论云:意以能生依止为义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依止】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著。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谓依止(梵 a^s/raya)作意为十八种作意之一,同经卷八以依止(梵 nis/raya)为八无上之一。
 大乘庄严经论卷一种性品则列举菩萨种性之四种依止,即:(一)无量善根依止,(二)无量智慧依止,(三)一切烦恼障、智障得清净依止,(四)一切神通变化依止。又同经卷七度摄品载菩萨修习诸波罗蜜有五依止,即:(一)物依止(梵 upadhi-sam!nis/rita),(二)思惟依止(梵 manasika^ra-sam!nis/rita),(三)心依止(梵 a^s/aya-sam!nis/rita),(四)方便依止(梵 upa^ya-sam!nis/rita),(五)势力依止(梵 vibhutva-sam!nis/rita)。(杂阿含经卷二十四、广义法门经、小品般若经卷二塔品、大乘入楞伽经卷三、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重显空性品、善见律毗婆沙卷四、辩中边论卷上辩相品、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一、法华玄义卷五上)p3051
FROM:【佛光大辞典】



【显示如来往昔趣求一切智道。往昔所起菩萨大愿。往昔所净诸波罗蜜。往昔所证诸菩萨地。往昔圆满诸菩萨行。往昔所乘智庄严道。往昔所行诸清净道。往昔出离殊胜法海。往昔所起游戏神通大庄严海。往昔所集无量本事相应行海。】

【学习解说】
与会的菩萨众、大声闻中以及诸世主以及他们的眷属们恳请如来能为众生显示:
如来过去世在因地的时候为成就佛道时勤修精进,求取佛的一切智慧
佛在过去世所发的菩萨行大愿
佛在过去世清净修行最终从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的过程
佛在过去世所实证的菩萨之地(即修行过程之十个阶位。一般多指“三乘共十地”之十地,或大乘菩萨修行过程之十地。三乘共十地,亦称共地,即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之人所共修之十个阶位。
佛在过去世圆满一切菩萨行所运用的法门
佛在过去世修习智慧一路的庄严大道
佛在过去世所修行的一切清净道法
佛在过去世出离六道轮回的殊胜的法海(谓佛法广大,深远辽阔犹如大海
佛在过去世为度化众生而显露的种种神通
还有佛在过去世所经历的种种的因缘

【词解】
【一切智】
 (术语)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同化城喻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仁王经下曰:“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中论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华严经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论云:如函大盖亦大,还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是故如来名一切智。”次示别义,则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华经义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同六曰:“一切智者,谓空智也。”智度论二十七曰:“论一切种智之差别,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有人言:总相是一切,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大乘义章十曰:“举六种之差别,又以名声闻缘觉之智。”智度论二十七曰:“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波罗蜜】
梵语 pa^ramita^,巴利语 pa^rami^ 或 pa^ramita^。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
 梵语 pa^ramita^,有到达彼岸、终了、圆满等义;巴利语 pa^rami^,则有最上的、终极的等义。诸家对波罗蜜之译释各有说法。据弥勒菩萨所问经卷八载,波罗蜜通于已到、当到之义,即佛为已到彼岸,菩萨为当到彼岸。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九载,到彼岸有三种之别,即:(一)随所修行而达于究竟无余。(二)入真如,以入真如为究竟,如众流以归海为终极。(三)得无等果,无别果胜于此果。盖菩萨所修之行,所入之理,及所得之果,皆究竟而圆满。又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波罗蜜多有五因缘,即无染著、无顾恋、无罪过、无分别、正回向等。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载,波罗蜜有十七义,如修习胜利、无所著、无所见、无患累等。据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载,有二十义,例如一切所知诸妙善法能到彼岸、于菩萨藏差别法门正安住义等。
 有关此岸、彼岸之说,各家亦异。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之六波罗蜜项载,即:(一)生死为此岸,究竟涅槃为彼岸。(二)生死涅槃有相为此岸,平等无相为彼岸。据大品经游意载,即:(一)小乘为此岸,大乘为彼岸。(二)魔为此岸,佛为彼岸。(三)世间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又谓成论师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众惑为此岸,种智为彼岸。
 依诸经论而有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四波罗蜜等分别:(一)六波罗蜜,又作六度,为诸部般若经之说。指大乘菩萨所必须实践之六种修行。即:(1)布施波罗蜜,又作檀那(梵 da^na,巴同)波罗蜜、檀波罗蜜,谓全然施惠。(2)持戒波罗蜜,又作尸罗(梵 s/i^la)波罗蜜,谓全然持守教团之戒律。(3)忍辱波罗蜜,又作羼提(梵 ks!a^nti)波罗蜜,谓全然忍耐之意。(4)精进波罗蜜,又作毗梨耶(梵 vi^rya)波罗蜜,谓全然努力之意。(5)禅定波罗蜜,又作禅那(梵 dhya^na)波罗蜜,谓心全然处于一境。(6)智慧波罗蜜,又作般若(梵 prajn~a^)波罗蜜、慧波罗蜜、明度、明度无极,谓圆满之智慧,系超越人类理性之无分别之智慧;依此则能行布施而完成布施波罗蜜,乃至修禅定而完成禅定波罗蜜,故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本,而称诸佛之母。
 (二)十波罗蜜,又作十度、十胜行,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等之说。六波罗蜜加如下之四波罗蜜,则为十波罗蜜,即:(1)方便波罗蜜,又作沤波耶(梵 upa^ya)波罗蜜,指救济众生之巧妙方法。(2)愿波罗蜜,又作钵罗尼陀那(梵 praN!idha^na)波罗蜜,谓得智慧(即菩提)后,救济众生的殊胜之愿。(3)力波罗蜜,又作波罗(梵 bala)波罗蜜,谓能正确判断所修所行的全然之能力。(4)智波罗蜜,又作若那(梵 jn~a^na)波罗蜜,谓享受菩提之乐,并教导众生得全然之智慧。
 (三)四波罗蜜,为胜鬘经颠倒真实章等之说。即:(1)常波罗蜜,谓全然永远性之波罗蜜。(2)乐波罗蜜,谓全然安稳性之波罗蜜。(3)我波罗蜜,谓全然主体性之波罗蜜。(4)净波罗蜜,谓全然清纯性之波罗蜜等,乃具足涅槃四种殊胜之特质(四德)。
 (四)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称位于东南西北方之四菩萨为四波罗蜜,即东方之金刚波罗蜜、南方之宝波罗蜜、西方之法波罗蜜、北方之业波罗蜜等。此外,南传之巴利语典籍,如所行藏(巴 Cariya^pit!aka)、佛种姓(巴Buddhavam!sa)、法句经注(巴 Dhammapadat!t!hakatha^)等,亦立十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持戒(巴 si^la)波罗蜜、出离(巴 nekkhamma)波罗蜜、般若(巴 pan~n~a^)波罗蜜、精进(巴 viriya)波罗蜜、忍辱(巴 khanti)波罗蜜、真谛(巴 sacca)波罗蜜、决意(巴 adhit!t!ha^na)波罗蜜、慈(巴 metta^)波罗蜜、舍(巴 upekkha^)波罗蜜等。(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华严经离世间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三、俱舍论卷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慧度经宗要、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一(智顗)、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良贲)、般若波罗蜜多经赞)p3445
FROM:【佛光大辞典】

【菩萨地】
<一>泛指十地,即修行过程之十个阶位。一般多指“三乘共十地”之十地,或大乘菩萨修行过程之十地。三乘共十地,亦称共地,即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之人所共修之十个阶位。
<二>特指“三乘共十地”中之第九地,亦即天台宗所称“通教十地”之第九地。此阶位乃菩萨自最初发心至成道前之阶位。(一)据大品般若经卷六发趣品载,菩萨住于第九地中,具足下列之十二法:(1)可蒙受无边世界之度化,(2)得遂如是之愿,(3)了知诸天、龙、夜叉等之语而为之说法,(4)处胎成就,(5)家成就,(6)所生成就,(7)姓成就,(8)眷属成就,(9)出生成就,(10)出家成就,(11)庄严佛树成就,(12)成满具足一切诸善功德。(二)另据法华玄义卷四下、摩诃止观卷六上等所载,则谓于此阶位之菩萨为化益众生,而生于三界,福慧深利,深观真俗二谛,进而更断除习气、色法、心法等诸烦恼,得“法眼道种智”,乃至学佛十力、四无畏等法,于此之时,残习将尽,恰如余烬。于三乘之中,唯有菩萨能进至此位,故称菩萨地。
<三>泛指菩萨修行之十个阶位,即旧华严经卷二十三所说之欢喜地、离垢地、明地、焰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等十地,为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第四十一位至第五十位之修行阶段。((参见:十地)419)p5215
FROM:【佛光大辞典】

【法海】
<一>谓佛法广大,深远辽阔犹如大海。维摩诘经佛国品(大一四·五一九下):“为现三宝于世间,佛所说法开化人,终已无求常寂然,上智愍度老死畏,当礼法海德无边。”
<二>唐代僧。曲江(广东)人。初见六祖,问即心即佛之义,言下顿悟。师集录六祖大鉴(慧能)禅师于韶州大梵寺说法之内容,而成法宝坛经,记载六祖之语要、出世因缘等,理趣甚深,盛行于世,为后来禅宗之宗经。生卒年、生平皆不详。
<三>唐代僧。丹阳人,俗姓张。字文允。少出家于润州(江苏)鹤林寺,博通经论,圆入一性。天宝年中,参与扬州法慎律师讲席。与抒山画公为忘年交,尝共编纂韵海镜源,为世所重。生卒年均不详。(全唐文卷九一五)p3380
FROM:【佛光大辞典】

【游戏神通】
佛菩萨藉神通力,以度化众生而自娱之谓。戏,意谓自在、无碍,含游化、游行之意。大智度论卷七(大二五·一一○下):“戏名自在,如师子在鹿中自在无畏,故名为戏。”注维摩诘经卷五(大三八·三七一上):“什曰:‘(中略)神通虽大,能者易之,于我无难,犹如戏也。’(中略)肇曰:‘游通化人,以之自娱。’”盖佛菩萨于神通中历涉为游,出入无碍,如戏相似,故称为戏。其如外道、二乘亦有通力,然其神通即有碍,不称游戏。唐译华严经卷五十六举出菩萨有十种游戏。此外,禅籍中常用游化、游戏神通、游行等语。p5619
FROM:【佛光大辞典】

【本事】
<一>梵语 iti-vr!ttaka, ity-uktaka,巴利语 itivuttaka。音译伊帝曰多伽、伊帝目多伽、伊帝越多伽、一目多迦、一筑多。为九部经之一,十二部经之一。其义有二:(一)若是梵语 iti-vr!ttaka,即“如是之事”,译作出因缘、本事经、本事说,乃叙述佛陀及佛弟子在过去世之因缘事迹。(二)若系梵语 ity-uktaka,即“如是言说”,译作如是语经、此事过去如是。后者乃指以“佛如是(斯)语”开始之经。在巴利语三藏之小部经典第四分中,共收集一一二经,即如是语经(Itivuttaka),性质相当于大智度论卷三十三所说之“如是语经”。(瑜伽师地论卷八、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大乘义章卷一、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本)((参见:如是语经)2366)
 <二>凡七卷。为本事经之略称。玄奘译于唐永徽元年(650)。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共有三法品,一法品有六十经,二法品有五十经,三法品有二十八经,共计有一三八经。于现存巴利经典中之如是语经,与本经之内容性质极为接近,现代学者多推测此二经出于同一源流,惟巴利本如是语经共由四篇一一二经所成,比本经少二十六经。  
  又十二部经中之“本事”,其原语语意有二:(一)系汇集佛陀或佛弟子过去世本生故事之经典,(二)指以“佛如是言说”为开始之经典。然本经之内容皆仅以“如是语”为每一经之起结,结构方面则以法数之次第增加为基础,并未包含任何本生故事。于汉译经典系统中,古来皆以本经摄属阿含经典,现代学者甚至认为本经乃阿含经典中之最早成立者,或与最古者先后成立。又明代智旭大师认为,自经中所阐示之教法内容观之,本经应属杂阿含经;然现在一般学者多从本经递增法数之体裁而主张应属增一阿含经。
 又据开元释教录卷十八所载,除本经之外,另有一卷本之本事经,然以(大五五·六七八中):“文言冗杂,义理浇浮”,古来皆视之为伪经。(大唐内典录卷五、古今译经图纪卷四、开元释教录卷八、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十八、南北两传の本事经(渡边海旭,壶月全集上卷))p1959
FROM:【佛光大辞典】



五、与会众生恳求世尊为众生开示佛在成佛后如何普度众生
【及遍显示如来现前成正觉门神通智海。如来自在转法轮海。如来神通净佛刹海。如来调伏一切众生巧方便海。】

【学习解说】
以及普遍显示如来成就正等正觉(成佛)时的神通智慧
如来在成佛后通达无碍的在众生中转法轮
如来以神通智慧力清净佛国刹土
如来在弘扬佛法中运用种种善巧方便调伏世间一切众生

【词解】
【自在】
 (术语)进退无碍,谓之自在。又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唯识演秘四末曰:“施为无拥,名为自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刹】
其义有二,即:(一)指佛所住之国土。又作佛国土、净土。(二)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即佛塔、佛阁、佛龛、僧刹、伽蓝等,专供修行办道之处所。(无量寿经卷上)((参见:净土)4679)p2642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5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33

[忍辱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3-9-23 20:20: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9-24 21:13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

五、与会众生恳求世尊为众生开示佛在成佛后如何普度众生
【如来开示一切智城。如来显示诸众生道。如来善入一切众生生死之处。如来普为一切众生最上福田。如来普为一切众生说施功德。如来所记一切众生种种心行。如来普为一切众生演说教诫。如来能以三昧神通。现众影像。如是等法。唯垂大悲。普为开演。】
【学习解说】
如来为众生开示佛的一切种智,为众生显示众生修行之道,如来是如何善于进入众生生死之处
如来是一切众生增上福报解脱的最胜福田,如来普遍的为一切众生演说佛法布施功德
如来所洞察到的一切众生的种种内心变化,如来普遍的为一切众生演说佛法,教导众生受持诫律
如来以所证的三昧神通来为众生示现诸佛的影像等等这些法
恳请世尊悲悯众生,能够为众生做详细的演说

【词解】

【福田】
梵语puN!ya-ks!etra,巴利语 pun~n~a-kkhett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据正法念处经卷十五、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等载,佛为大福田、最胜福田,而父母为三界内之最胜福田。据优婆塞戒经卷三供养三宝品、像法决疑经、大智度论卷十二、华严经探玄记卷八等载,受恭敬之佛法僧等,称为敬田(恭敬福田、功德福田);受报答之父母及师长,称为恩田(报恩福田);受怜悯之贫者及病者,称为悲田(怜愍福田、贫穷福田)。以上三者,合称三福田。
 又据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五载,有所求而为者,称为有作福田,如父母、师长;无所求而为者,称为无作福田,如诸佛、菩萨等。以上二者称为二种福田。关于二种福田尚有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所说之学人田(修行中之圣者),与无学人田(得究极之圣者);以及敬田与恩田,悲田与敬田等多种。另有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布施持戒品所说之大德田(相当于敬田)、贫苦田(相当于悲田)、大德贫苦田等三种田。俱舍论卷十八则说趣田(畜生等)、苦田(贫者等)、恩田(父母等)、德田(佛等)等四种田。又智顗于菩萨戒义疏卷下列举出佛田、圣人田、僧田、和尚田、阿阇梨田、父田、母田、病田等八种田(八福田)。
 依成实论卷一福田品之说,二十七贤圣断尽贪、恚等诸烦恼,其心空而不起烦恼恶业,所得禅定皆清净而永离诸烦恼,弃舍忧乐,又能断除五种心缚,成就八种功德田,并以七定护持善心,灭尽七种漏,具足戒等七净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复以能度彼岸、精勤求度等,称为福田。
 又据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具足“十法行”者称为真实福田,即:(一)住于空、无相、无愿之解脱门而不入法位,(二)见知四谛而不证道果,(三)行八解脱而不舍菩萨行,(四)能起宿住、死生、漏尽等三种智证明而行于三界,(五)能现声闻形色威仪而不随音教从他求法,(六)现辟支佛形色威仪而以无碍辩才说法,(七)常在禅定而能现行一切诸行,(八)不离正道而现入邪道,(九)深贪染爱而离诸欲一切烦恼,(十)入于涅槃而生死不坏不舍。
 由前述可知福田说有多种,然以佛及圣弟子为福田者为其根本,据此而称阿罗汉为应供,其后即有三宝之敬田、贫穷者之悲田等名称。我国向重敬、悲二田,多行供养惠施。依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启福篇道宣之序言,今论福德乃以悲敬为始,悲则能哀矜苦趣之艰辛,欲愿拔济彼等出离;敬则知佛法难遇,能信仰弘布之。(杂阿含经卷三十五、长阿含卷六小缘经、小品般若经卷八、新华严经卷十三、四分律卷二、大智度论卷四、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十三、无量寿经义疏卷上(慧远)、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五(法藏)、释氏要览卷中、法苑珠林卷二十一、卷三十三、翻译名义集卷四)p5852
FROM:【佛光大辞典】

【心行】
梵语citta-carya。<一>心内之作用、活动、状态、变化。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指既无法用语言表达,亦不能以心思加以计度。有关心之活动,如自心之喜爱、喜好;大乘起信论说众生之心行不等,专为喜好文简义丰之文语者著起信论。
 <二>心之对象。心作用所及之范围。(中论卷三观法品)
 <三>心之志向、心愿、性向、决心等。(无量寿经卷上)
 <四>于心所起之分别意识、妄想、计较分别。(景德传灯录卷十九、碧岩录第四十六则)
 <五>心、行之合称。净土教中,安心与起行,称为他力之心行;菩提心与众多之善行(发心修行),称为自力之心行。(安乐集卷上)p1400
FROM:【佛光大辞典】

【教诫】
 (杂语)教之诫之也。无量寿经下曰:“佛语教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世尊知众生心,以悲心入三昧禅定,法会现场显示不可思议的庄严清净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一切大众心之所念。大悲为身。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法。而为方便。充满虚空。遍周法界。入于师子频申三昧。】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已经了知诸菩萨、大声闻众以及诸世主们等一切大众的内心所想
于是佛以大悲为法身、大悲为法门、大悲为首要,以大悲法门为善巧方便
大悲充满整个虚空,周遍整个法界,此时世尊便进入师子频申三昧正定之中

学习注:佛陀以悲心入禅定,示现悲心的重要殊胜,优婆塞戒经中说:一切善法悲为根本,那么我们如何修悲呢?
世尊。云何而得修于悲心。
(佛陀解答如下)
1.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
2.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我当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
3.又见众生虽多怨毒亦作亲想。是故生悲。
4.又见众生迷于正路无有示导。是故生悲。
5.又见众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6.又见众生常为财物妻子缠缚不能舍离。是故生悲。
7.又见众生以色命故而生憍慢。是故生悲。
8.又见众生为恶知识之所诳惑。故生亲想。如六师等。是故生悲。
9.又见众生堕生有界受诸苦恼犹故乐着。是故生悲。
10.又见众生造身口意不善恶业多受苦果犹故乐着。是故生悲。
11.又见众生渴求五欲如渴饮醎水。是故生悲。
12.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虽不乐苦喜造苦因。欲受天乐不具足戒。是故生悲。
13.又见众生于无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
14.又见众生无定有性流转五有。是故生悲。
15.又见众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业。是故生悲。
16.又见众生受身心苦而更造业。是故生悲。
17.又见众生爱别离苦而不断爱。是故生悲。
18.又见众生处无明暗。不知炽然智慧灯明。是故生悲。
19.又见众生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
20.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是故生悲。
21.又见众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饥者食于毒饭。是故生悲。
22.又见众生处在恶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恼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23.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
24.又见众生饥渴寒热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25.又见众生毁犯禁戒。当受地狱饿鬼畜生。是故生悲。
26.又见众生色力寿命安隐辩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27.又见众生诸根不具。是故生悲。
28.又见众生生于边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
29.又见众生处饥馑世。身体羸瘦互相劫夺。是故生悲。
30.又见众生处刀兵劫更相残害恶心增盛当受无量苦报之果。是故生悲。
31.又见众生值佛出世闻说甘露净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
32.又见众生信邪恶友终不追从善知识教。是故生悲。
33.又见众生多有财宝不能舍施。是故生悲。
34.又见众生耕田种作商贾贩卖一切皆苦。是故生悲。
35.又见众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不相爱念。是故生悲。
(注: 可能有人看到佛陀讲这么多生出悲心的例子就会跳过去,其实这是佛陀的慈悲,也是佛陀的智慧
因为慈悲所以讲出这么多,让佛弟子能入观想而产生悲心,因为智慧才能讲出这么多
所以这段千万要好好观想,入心观照,就能生出悲心,这是修悲心最好的观法)

36.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是观。是名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
(注: 我们还没得道,所以就是要像上面这样边观)

何以故。未得道时虽作是观。观皆有边。众生亦尔。既得道已观及众生皆悉无边。是故得名为大悲也。
未得道时悲心动转。是故名悲。既得道已无有动转。故名大悲。
未得道时未能救济诸众生故。故名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济。故名大悲。
未得道时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与慧共行。故名大悲。

(注: 这边很清楚讲到,真正具足智慧才叫做大悲)

善男子。智者修悲虽未能断众生苦恼。已有无量大利益事。
(注: 这是因为悲心是生因,能生一切善)

善男子。六波罗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

学习上面的种种悲心,真实的体会到佛陀的悲心无量,对此善知识在开示大悲莲华经中也有教导:
大部分的菩萨都是发愿往生净土,在净土成佛(例如:弥陀观音势至文殊普贤..)
只有非常少数的菩萨发愿生生世世在[不净土](秽土,五浊恶世)中普渡众生,
并且发愿在秽土中成佛,让众生有机会在五浊恶世中见佛
佛说这样的菩萨才叫做大菩萨(菩萨摩诃萨,大士),才真正叫做大悲菩萨,
这也就是大悲莲华经称为大悲的原因
释迦牟尼佛就是如此,读过此经才会真正明白释迦牟尼佛的大悲
也才会真正对本师释迦牟尼佛五体投地,令佛弟子感受到佛恩的深刻


【词解】
【频申】
p1389
瑜伽八十九卷九页云:粗重刚强,心不调柔。举身舒布;故名频申。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入三昧已。一切世间。普皆严净。于时此大庄严楼阁。忽然之间。高广严丽。遍周法界。金刚为地。众宝严饰。如意宝网。无能胜幢。列布其中。无数宝华。及众摩尼。普散其上。一切宝聚。处处盈满。】

【学习解说】
世尊进入到师子频申正定之后,一切世间都变得格外的庄严清净
当时这座佛陀讲法的大庄严楼阁忽然之间变得高大宽广庄严美丽,而且无量无边遍及一切法界
法会现场以金刚石铺地,种种奇珍异宝装饰而成的宝网覆盖在上面,无与伦比的胜幢一列列的挂在楼阁中
无数珍贵的宝花以及众多的摩尼宝珠都普散在楼阁中,大庄严楼阁中到处都盈满了种种珍贵的宝珠

【词解】
【高广】1.高大宽广。——摘自汉典

【金刚】
<一>梵语 vajra,巴利语 vajira。音译作伐阇罗、跋阇罗、跋折罗、嚩日啰、伐折罗、跋日罗。即金中最刚之义。经论中常以金刚比喻武器及宝石,较常用于比喻武器。以金刚比喻武器,乃因其坚固、锐利,而能摧毁一切,且非万物所能破坏。以金刚比喻宝石,及取其最胜之义。
 (一)以金刚比喻武器,如帝释天及密迹力士所持之武器,称为金刚杵;其不为任何物所破坏,而能摧破一切,犹如金刚。故经论中常出现金刚坚固、金刚不坏、金刚身、金刚顶、金刚界、金刚心、金刚坚固之信心等辞汇。又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卷上载,真谛以六种金刚之色,比喻般若(智慧)之体用,即:(1)青色能消除灾厄,以喻般若能消除业障。(2)黄色随人之所须,以喻无漏之功德。(3)赤色对日而生出火光,以喻智慧对本觉而生出无生之智火。(4)白色能澄清浊水,以喻般若能清除疑浊。(5)空色令人行坐于空中,以喻般若之慧能破除法执,而令人住于真空之理。(6)碧色能消除诸毒,以喻智慧能净除三毒。此皆以金刚之坚固、非万物所能破,来比喻般若之体;以金刚之锐利、能破万物,来比喻般若之用。
 于密教,金刚一词亦常用于武器方面,如独钴(即独股形状之金刚杵或金刚铃)、三钴、五钴等,多作为诸尊之三摩耶形,乃诸尊之本誓或内证之德的表征,具有摧破众生之烦恼、去除惑业之障难、惊觉众生等各种含义,此外亦以之为诸尊所住三摩地之标帜。又持金刚杵之力士,称为执金刚,略称金刚。寺院中之四天王像,俗称为四大金刚。
 (二)以金刚比喻宝石,因金刚石透明无色,且光耀璀璨,一经日光照射,即显现出各种光耀之色彩,于夜中亦能放出萤光,而为诸宝中之最胜者。经论中亦以金刚宝石来比喻菩萨所证得之金刚三昧;以取其最胜之义。然经论中较少用此譬喻。
 此外,据金刚顶疏卷一之说,世界之金刚有不可破坏、宝中之宝、战具中之胜等三义。另据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四、大乘义章卷九等举出,金刚有能破、清净、体坚、最胜、难测、难得、势力、能照、不定、主、能集、能益、庄严、无分别等十四德。(大日经疏卷一、卷十五、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金刚仙论卷一、秘密曼荼罗十住心论卷十、梵语杂名、慧苑音义卷上、希麟音义卷七)((参见:金刚二义)3534)
 <二>为金刚草履之略称。即指由蔺或槁做成之草履。((参见:金刚草履)3555)p3532
FROM:【佛光大辞典】

【胜幢】
 (物名)胜战之幢旗也。涅槃经二十六曰:“能与魔王波旬战,能摧波旬所立胜幢。”(参见:胜幡)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摩尼】
梵语 maN!i,巴利语同。又作末尼。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 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有言摩尼系由摩竭鱼脑中所取出;或言为帝释天所持物碎落而来;亦有言由佛舍利所变者。千手观音之四十手中,右手即持日精摩尼,左手则持月精摩尼。日精摩尼,又作日摩尼,为可自然发出光热照明之摩尼;月精摩尼,又作月光摩尼、明月摩尼、明月真珠、月爱珠,可除人热恼,而予清凉。
 经论中载有诸种摩尼,大毗婆沙论卷一○二载,末尼宝有光明末尼、清水末尼、方等末尼、无价末尼、如意珠等五种。旧华严经卷四十七载有青琉璃摩尼、夜光摩尼、日藏摩尼、月幢摩尼、妙藏摩尼、大灯摩尼等。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七举出帝释毗楞伽摩尼、诸天登祚所著摩尼、梵天光幢摩尼、梵天艳光摩尼等。(遗日摩尼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大品般若经卷十、旧华严经卷五十九、起世经卷二转轮圣王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九、慧琳音义卷二十七)p6067
FROM:【佛光大辞典】

【宝聚】
 (譬喻)珍宝之积聚也。以譬无上道。法华经信解品曰:“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毗琉璃宝。以为其柱。光明照世。摩尼宝王。以用庄严。阎浮檀金。及诸摩尼。周遍严饰。一切众宝。门闼窗牖。含辉交映。相望间列。阶墀轩槛。一切皆以妙宝庄严。奇形异像。如诸世主。一切众生种种相海。摩尼宝网以覆其上。】

【学习解说】
用琉璃来作为大庄严阁楼的廊柱,再用摩尼珍宝中的宝王、阎浮檀金以及各种各样珍宝来庄严这些廊柱
廊柱中各种珍宝散发出的光明照彻整座楼阁
大庄严楼阁的窗户和宫门互相穿插,也是用种种珍宝装饰而成
各种珍宝散发出来的奇珍异彩互相映照,一眼望去门窗排列的错落有致
大庄严楼阁的台阶和栏板等也都是以殊妙的珍宝来装饰庄严
而且形状都是奇形异相,就如世间众生种种不同的相貌,且用摩尼宝珠严饰而成的宝网覆盖在上面

【词解】
【毗】
接连:~连。~邻。
辅助:~佐。~益。~翼(辅助)。
损坏,败坏:“人大喜邪~于阳,大怒邪~于阴”。
——摘自汉典

【琉璃】
梵语 vaid!u^rya,巴利语 veluriya。七宝之一。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又作流璃、琉璃、吠努璃野、吠琉璃耶、鞞稠利夜、吠琉璃、毗琉璃、茷琉璃、毗头梨、鞞头梨。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相传虚空之颜色(青色)即是由须弥山南方之琉璃宝所映现者。又于三十三观音中之琉璃观音,即表琉璃同化之德而应现于世,摄化众生。慧琳音义卷一(大五四·三一七中):“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帝释髻珠,云是此宝。”(玄应音义卷二十四、前汉书西域传第六十六上之注)p5839
FROM:【佛光大辞典】

【阎浮檀金】
梵语 jambu^nada-suvarN!a。意谓流经阎浮(jambu^)树间之河流(nada,檀)所产之沙金。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又称染部捺陀金、赡部捺陀金、剡浮那他金、阎浮那陀金、胜金。于香醉山与雪山之间,有流经阎浮树林之河流,从此河流采出之金即称阎浮檀金。在印度神话中,阎浮河为恒河七支流之一,似非本有此河之存在,故阎浮檀金可能与阎浮大树王同是附和须弥四洲之说而为想像之物。有关阎浮檀金之记载,屡见于诸经典。(观无量寿经、法华经卷三授记品、起世因本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三十五、玄应音义卷二十二)p6337
FROM:【佛光大辞典】

【门闼】
1.宫门。 2.借指宫廷﹑朝廷。
© 汉典

【窗牖 】
1.亦作"?牖"。 2.窗户。
© 汉典

【交映】
互相映照﹑映衬。
© 汉典

【阶墀】
1.台阶。亦指阶面。
© 汉典

【轩槛】
栏板。
© 汉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5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33

[忍辱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3-9-24 21:18:25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以上)


【于诸门侧悉建幢幡。一一严事。各各流光。遍周法界。

【学习解说】
在大庄严楼阁的所有门的两侧都建立了幢幡(幢幡皆为旌旗之属。梵语驮缚若Dhvaja,译曰幢,梵语波吒迦Pat!a%ka,译曰幡。竿柱高秀,头安宝珠,以种种之彩帛庄严之者曰幢。长帛下垂者曰幡。又自幢竿垂幢曰幢幡
每一处都是非常的庄严,考究,而且都会放出无量光明,普遍照耀在整个法界

【词解】
【摩尼】
梵语 maN!i,巴利语同。又作末尼。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 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有言摩尼系由摩竭鱼脑中所取出;或言为帝释天所持物碎落而来;亦有言由佛舍利所变者。千手观音之四十手中,右手即持日精摩尼,左手则持月精摩尼。日精摩尼,又作日摩尼,为可自然发出光热照明之摩尼;月精摩尼,又作月光摩尼、明月摩尼、明月真珠、月爱珠,可除人热恼,而予清凉。
 经论中载有诸种摩尼,大毗婆沙论卷一○二载,末尼宝有光明末尼、清水末尼、方等末尼、无价末尼、如意珠等五种。旧华严经卷四十七载有青琉璃摩尼、夜光摩尼、日藏摩尼、月幢摩尼、妙藏摩尼、大灯摩尼等。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七举出帝释毗楞伽摩尼、诸天登祚所著摩尼、梵天光幢摩尼、梵天艳光摩尼等。(遗日摩尼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大品般若经卷十、旧华严经卷五十九、起世经卷二转轮圣王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九、慧琳音义卷二十七)p6067
FROM:【佛光大辞典】

【幢幡】
 (物名)幢幡皆为旌旗之属。梵语驮缚若Dhvaja,译曰幢,梵语波吒迦Pat!a%ka,译曰幡。竿柱高秀,头安宝珠,以种种之彩帛庄严之者曰幢。长帛下垂者曰幡。又自幢竿垂幢曰幢幡。观无量寿经曰:“幢幡无量宝盖。”瑜只经拾古钞上曰:“幡者悬于龙头之幢也,旗竿头安宝珠云幢旗,幡竿头置龙头云金刚幡也。”(参见:幢)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严事】
1.师事。 2.严行,严加。
© 汉典



【于楼阁外。阶砌栏楯。其数无量。不可称说。靡不咸以摩尼所成。众杂妙宝。周遍校饰。】

【学习解说】
在大庄严楼阁外,又有台阶栏杆,其数量多的无法计数,这些也都是用摩尼珍宝装饰而成
众多无数无量珍奇各异的殊妙的珍宝,把大庄严楼阁的内外全都装饰成最华丽的楼阁

【词解】
【阶砌】台阶。© 汉典

【栏楯】 栏杆。纵为栏,横曰楯——摘自汉典



【尔时复以佛神力故。令逝多林忽然广博。与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界。其量正等。一切妙宝。间错庄严。以不可说宝。庄严其地。无数摩尼宝。以为垣墙。宝多罗树庄严。行列其间。复有无量香河。香水盈满。湍激洄澓。一切宝华。随流右转。演出一切佛法音声。】

【学习解说】
当时世尊又以佛的神通之力,令与会的逝多林给孤独园忽然变得宽广博大
它与不可称说的诸佛刹土和如微尘一样多的诸佛世界,他们的数量是一样的多
一切殊胜的珍宝相互交错的庄严着逝多林给孤独园
又有不可称说的珍宝庄严着逝多林给孤独园的大地,大地散发出金灿灿的光芒
又有无数的摩尼珍宝来装饰逝多林中的围墙
又有用众多珍宝严饰而成的多罗树一行行一列列整齐排列在路的两边
又有无数无量条香河,每一条河中都盈满着香水,河水水流猛击,不断的往复回旋
香河水中的所有珍贵的宝华随着水流都向右流转,流转时发出的声音就是在演奏宣讲一切佛法的音声

【词解】
【逝多林给孤独国】
p1038
西域记六卷二页云:城南五六里,有逝多林。(唐言胜林。旧曰祇陀。讹也。)是给孤独园。胜军王大臣善施为佛建精舍。昔为伽蓝,今已荒废。东门左右,各建石柱,高七十余尺。左柱镂轮相于其端,右柱刻牛形于其上。并无忧王之所建也。室宇倾圯,惟余故基。独一砖室,岿然独在。中有佛像。昔者如来升三十三天为母说法之后,胜军王闻出爱王刻檀像佛,乃造此像。善施长者,仁而聪敏,积而能散。拯乏济贫,哀孤恤老。时美其德,号给孤独焉。闻佛功德,深生尊敬。愿建精舍,请佛降临。世尊命舍利子随瞻揆焉。唯太子逝多园地爽垲。寻诣太子,具以情告。太子戏言:金遍乃卖。善施闻之;心豁如也。即出藏金,随言布地。有少未满;太子请留。曰:佛诚良田。宜植善种。即于空地建立精舍。世尊即之;告阿难曰:园地,善施所买,林树,逝多所施。二人同心,式崇功业。自今已去,应谓此地为逝多树给孤独园。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佛刹】
其义有二,即:(一)指佛所住之国土。又作佛国土、净土。(二)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即佛塔、佛阁、佛龛、僧刹、伽蓝等,专供修行办道之处所。(无量寿经卷上)((参见:净土)4679)p2642
FROM:【佛光大辞典】

【垣墙】院墙;围墙© 汉典

【多罗】
<一>为梵语 ta^la 之音译。指多罗树。又作岸树、高竦树。盛产于印度、缅甸、锡兰、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树高约二十二公尺,为棕榈科之热带乔木。其叶长广,平滑坚实,自古即用于书写经文,称为贝多罗叶;果熟则赤,状如石榴,可食。又此树干若中断,则不再生芽,故于诸经中多以之譬喻比丘犯波罗夷之重罪。(法华经卷五分别功德品、集异门足论卷四、大唐西域记卷十一、玄应音义卷二、卷二十四、慧苑音义卷上)((参见:贝多罗叶)3009)   
<二>梵名 Ta^ra^。意译作眼、眼瞳、妙目精、极度。指多罗菩萨。此菩萨因从观世音菩萨眼中之光明而出,故得此名。((参见:多罗菩萨)2334)
<三>为梵语 patra(音译作钵多罗)之略称。与“钵”同义。指钵盂。多以银、白铜等铸造之,呈扁平状。于释尊圣诞日(浴佛节)时,即将佛像安置于多罗之中央,以香汤灌浴之。p2333
FROM:【佛光大辞典】

【湍激】水流猛急。© 汉典

【洄洑】
1.亦作"洄澓"。 2.湍急回旋的流水。© 汉典



【不思议宝。芬陀利华。菡萏芬敷。一切妙宝。波头摩华。鲜荣布濩。不思议数妙宝华树。高显荣茂。列植其岸。】

【学习解说】
还有不可思议的珍宝花——芬陀利华,正含苞待放,而其香气已经敷散开来
还有殊妙的珍宝花——波头摩花(红莲华),正鲜艳的盛开遍布与会道场
还有那不可思议的妙宝华树,高大挺拔枝叶繁茂,一列列的整齐的直列在香河的两岸边


【词解】

【菡萏】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汉典

【布濩 】遍布;布散。© 汉典

【鲜荣】1.指鲜花。 2.犹艳丽。© 汉典



【不思议数种种杂宝。台榭楼观。于其岸上。次第行列。摩尼宝网之所弥覆。阿僧祇摩尼宝。放大光明。阿僧祇众杂妙宝。庄严其地。蕴众香藏。腾出香云。香气氛氲。普熏法界。】

【学习解说】
还有不可思议的用种种珍宝严饰而成的亭台楼阁等建筑物,在岸上一排排一列列整齐的排列着
用种种摩尼珍宝严饰而成的宝网覆盖在他们的上面
有阿僧祇那样多的珍宝全都放大光明,又有阿僧祇那样多的众宝装饰着地面
点上积聚众多的种种的妙香,天空中霎时腾空升起香云,香气氛氲缭绕,普遍熏染着整个法界

【词解】
【楼观】
泛指楼殿之类的高大建筑物。© 汉典

【台榭 】
台和榭。亦泛指楼台等建筑物。© 汉典

【阿僧祇】
梵语 asam!khya 之音译。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僧只。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据称一阿僧祇有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万万为亿,万亿为兆),于印度六十种数目单位中,阿僧只为第五十二数。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载,有三种阿僧企耶,即:(一)劫阿僧企耶,以大劫为一,积至洛叉俱胝,辗转乃至过婆揭罗数。(二)生阿僧企耶,指一一劫经无数生。(三)妙行阿僧企耶,于一一劫修无数妙行。由此三种阿僧企耶证无上觉。(新华严经卷四十五阿僧祇品、俱舍论卷十二分别世间品、大智度论卷四)((参见:五十二数)1046)p3666
FROM:【佛光大辞典】

【蕴】积聚,蓄藏,包含——摘自汉典

【氛氲】
指阴阳二气会合之状。
盛貌。
指浓郁的烟气或香气。
比喻心绪缭乱。
云雾朦胧貌。
© 汉典



【复建无量种种宝幢。所谓无量宝香幢。无量宝衣幢。无量宝幡幢。无量宝缯幢。无量宝华幢。无量宝璎珞幢。无量宝鬘幢。无量宝铃幢。无量威德宝网幢。无量摩尼宝王伞盖幢。无量光明普照摩尼王幢。无量出一切如来名号圆满音声摩尼王幢。无量师子游步摩尼王幢。无量说一切如来本事相应行海摩尼王幢。无量普现法界差别影像摩尼王幢。如是一切诸妙宝幢。周遍十方。处处严饰。】

【学习解说】
又建立无量无数的种种宝幢(即庄严佛菩萨之旗帜,常以诸宝严饰
有无量的宝香幢、无量的宝衣幢、无量的宝幡幢、无量的宝缯幢、无量的宝华幢
无量的宝璎珞幢、无量的宝幔幢、无量宝铃幢、无量威德宝网幢、无量摩尼宝王伞盖幢
无量光明普照摩尼王幢、无量出一切如来名号圆满音声摩尼王幢、无量狮子游步摩尼王幢
无量说一切如来本事相应行海摩尼王幢、无量普贤法界差别影像摩尼王幢
像这样由种种宝贵的珍宝严饰而成的宝幢,周遍十方世界,每一处都显得非常的庄严

【词解】
【宝幢】
<一>又称法幢。即庄严佛菩萨之旗帜,常以诸宝严饰。据大日经疏卷五载,幢上置如意珠,故称宝幢。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缦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诸经要集卷四)
<二>司音乐之天神。据弥勒上生经载,兜率天宫有五大神,第一大神名为宝幢,能自其身雨七宝,散于宫墙内,一一宝珠化成乐器,悬处于虚空,不鼓而自鸣。(观无量寿经)
<三>乃指宝幢如来。p6759
FROM:【佛光大辞典】



【尔时逝多林上虚空之中。有不思议天宝宫殿诸楼阁云。复有无数香树云。不可说须弥山云。不可说妓乐云。出美妙音。歌赞如来。不可说宝莲华云。遍覆庄严。不可说宝师子座云。敷以天衣。菩萨坐上。叹佛功德。不可说天王形像摩尼宝云。不可说白真珠云。不可说赤真珠宝楼阁云。遍覆庄严。不可说一切坚固金刚珠云。雨庄严具。如是一切宝庄严云。皆悉尽于虚空法界。周遍严饰。】

【学习解说】
当时在逝多林给孤独园的虚空中,出现不可思议的天宝宫殿和楼阁形状的云朵
又有无数的香树云,不可言说的须弥山云,不可言说的妓乐云,不断的传出美妙的音声,歌颂赞扬如来的种种功德
还有不可言说的宝莲华云,庄严的覆盖在虚空
又有不可言说的宝师子座云,铺开着天衣,有菩萨坐在上面,正赞叹着佛的功德
又有不可言说的天王形象摩尼宝云,不可言说的白珍珠云,不可言说的赤珍珠宝楼阁云,遍覆庄严
不可言说无量无数坚固金刚珠云,用雨庄严着
像上面这样用一切珍宝来庄严的云朵,全都出现在整个虚空法界中,而且庄严着整个虚空

【词解】
【不可说】
梵语 an-abhila^pya。又作不可言说、不说。谓真理乃可证知而非言语所能诠释者。大方等大集经卷十八虚空藏菩萨品、大品般若经卷十七深奥品等,均以第一义毕竟空故不可说。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一则就诸法之生与不生,说六句之不可说,即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天台智顗取前四句分别配释藏、通、别、圆四教,而以前二者明界内之事理,后二者明界外之事理。此外,大乘玄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十六等亦各举数种不可说。又赞叹佛之功德非言语所能穷尽者亦用此语,多与不可称、不可思议等语连用。(大品般若经卷十二、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大智度论卷七十四、四念处卷一、维摩经玄疏卷五)((参见:四不可说)1660)p964
FROM:【佛光大辞典】

【妓乐】
 (术语)又作伎乐。妓为女乐,伎为伎巧。以妓为正,又曰吴乐。雅乐之一种。三德指归二曰:“妓乐者,女乐曰妓,字应从女,从人者非。”探玄记十二曰:“妓乐等,治忧恼障。”法华经序品曰:“香华妓乐,常以供养。”宗渊之妙法莲华经考异上曰:“妓行本作技。药本、宋藏本、明藏本、并作伎。慈音云:技,艺也。伎,立也。弘决云:伎字应从女,谓女艺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周遍 】普遍,遍及© 汉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5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33

[忍辱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3-9-25 20:55: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9-26 21:59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以上)

七、如来说法显露殊胜的境界都是因为如来往昔所种清净善根,成就十不思议故
【何以故。如来所种清净善根。不思议故。如来所成白净法聚。不思议故。如来威力。秘密加持。不思议故。如来神变。能以一身。普遍一切诸佛世界。不思议故。如来能以神力。普令十方一切诸佛。及佛国土。皆入其身。不思议故。如来能于一极微尘中。普现一切差别世界。不思议故。如来能于一一毛端。现过去际一切诸佛。出兴次第。不思议故。如来能于一一毛孔。放大光明。一一光明。悉能显照一切世界。不思议故。如来能于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变化云。充满一切诸佛刹土。不思议故。如来能于一一毛孔。普现十方一切世界成住坏劫。不思议故。】

【学习解说】

为什么会有上面这些殊胜的境界出现呢?
这都是因为如来累劫修行都是修习清净自心,就是如来累劫所种下的清净善根的缘故,这就是佛的不可思议之处
如来所成就的清净之善法,成就了上面这样的境界,这是佛的第二不可思议
如来具足一切威力功德,在如来威德力的加持下,就显现了上面这样的境界,这是佛的第三不可思议处
如来具足一切神通变化力,能够以自己的一介身体,化身普遍示现在十方一切诸佛土,这是佛的第四不可思议处
如来能以神通之力,令十方一切诸佛以及他们庄严的国土,全都能映入佛的身上显示出来,这是佛的第五不可思议处
如来能够在极小极小如微尘一样大的地方分别示现不同世界的影像,这是佛的第六不可思议处
如来能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个毛孔中示现过去世的一切诸佛诞生在世间的种种境界,这是佛的第七不可思议处
如来能够令每一处毛孔都释放出大光明,每一处光明都能示现遍照一切世界,这是佛的第八不可思议处
如来能够在每一个毛孔中,示现一切诸佛刹土以及如微尘一样多的不断变化的神通云充盈十方一切诸佛刹土,这也是佛的第九不可思议之处
如来能够在每一个毛孔中,普遍示现十方一切世界的成住坏空(指成劫、住劫、坏劫、空劫等四劫),这是佛的第十不可思议之处

【词解】
【净法】
<一>如法而离罪障之意。即有关比丘衣食住行等之一定限制禁止之法,依其规定如法修行者,则不致犯罪。遵行其法称为作净或净。四分律卷四十三载五种食果物之净法:(一)如以火烧,则称火净。(二)如以刀削,则称刀净。(三)果实有腐坏处,称为疮净。(四)鸟所啄伤,称为鸟啄破净。(五)不堪为种子,称为不中种净。又说有五种净,即皮剥、掳、腐、破、瘀燥。五分律卷二十六载食果五净、食根五净、食茎三净。关于食果物之净法,诸律所载稍异。
 有关衣之净法,十诵律卷十五载,比丘若得青、泥、茜等色之衣,作二种净;得黄、赤、白等色之衣,作三种净。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载,迦絺那衣有截净、染净、点净、刀净等四种净法;另外卷十八则依衣之类别而说不同之净法。
 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载有关比丘之住所及戒行之净法有五种,即制限净、方法净、戒行净、长老净、风俗净。又十诵律卷五十六列举僧坊净法、林净法、房舍净法、时净法、方净法、国土净法及衣净法等。(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六、五分律卷九)
 <二>指佛陀所说之正法。以其法能令众生超三界,得解脱,身心清净,故称净法。((参见:正法)1992)p4701
FROM:【佛光大辞典】

【白法】
<一>指清净之善法。与“黑法(邪恶杂染之法)”相对。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五(大一三·三六三上):“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中略)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颂,白法隐没,损减坚固。”又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大三一·八四七下):“愚不信白法,邪见及憍慢,过去谤法障,执著不了义,著供养恭敬,唯见于邪法。”此系以佛所说之正法为白法,外道所说之法为黑法。故若至末世之际,佛之一切教法皆灭尽之时,则称为“白法隐滞”。又若就“业”而言,一切法可分为黑法、白法、非黑白法。据梁译摄大乘论卷十一、卷十三载,烦恼之不善法为黑法,有漏(漏,即烦恼之异称)之善法为白法,无漏之善法则为非黑白法,亦即丝毫不杂染任何黑法或白法之第一义谛。
 又“二种白法”指惭与愧。谓此二者能使诸行光洁,救度众生,故称白法。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四十四载:(一)惭白法,谓内自羞惭,不敢作恶。(二)愧白法,谓内自惶愧,发露罪瑕,更不敢作。故谓佛道之修行者应修持白法而舍弃黑法,即应修习善法,止息恶行。
 此外,“四种白法”指欲白法、行白法、满足功德白法、证白法。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卷一谓,修菩萨行者,当习一切白净善法,远离四趣(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趣)之黑法。故修菩萨行者应修习:(一)欲白法,闻佛正教,心生乐欲而不暂舍。(二)行白法,勤行六度之行,唯在利益世间一切众生而不求自身果报。(三)满足功德白法,精进勇猛,遍修众行,令诸功德圆满具足。(四)证白法,净行已成,功德已圆,得证悟佛果。(北本涅槃经卷十九、品类足论卷六、俱舍论卷十六)((参见:黑法)5383)
 <二>指表白之作法。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三(大四○·二五上):“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业。”p2088
FROM:【佛光大辞典】

【神通力】
 (术语)唐华严经一曰:“如来自在神通之力。”(参见:神通)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神通】
梵语 abhijn~a^,巴利语 abhin~n~a^。音译作旬。又作神通力、神力、通力、通等。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共有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五神通(五通、五旬、般遮旬),加漏尽通,共为六神通(六通)。此外,又特指神足通为神通。分别而言:
 (一)神足通,又称神境智证通、神境通、身如意通、如意通、身通等。据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八所载,神足通有三种,一为随心所欲,可至任何地方之能到(飞行),一为随意改变相状之转变(变化),另一为随意转变外界对境(六境)之圣如意(随意自在)。其中,后者唯佛所独具者。(二)天眼通,又称天眼智证通、天眼智通。即看透世间所有远近、苦乐、粗细等之作用。(三)天耳通,又称天耳智证通、天耳智通。即悉闻世间一切音声之作用。(四)他心通,又称他心智证通、知他心通。即悉知他人心中所想各种善恶等事之作用力(他心彻鉴力)。(五)宿命通,又称宿住随念智证通、宿住智通、识宿命通。即悉知自他过去世等各种生存状态之作用力。(六)漏尽通,又称漏尽智证通。即断尽烦恼,永不再生于迷界之悟力。
 其中,以佛、阿罗汉所具有之三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最为殊胜,故称为三明。天眼是彻见未来世众生的死生之时与各种情况之通力,称为死生智证明。据俱舍论卷二十七,六神通皆以慧为本质(自性),其中五神通系依修四禅而得,不唯圣者独有,凡夫亦可得;但漏尽通唯圣者可得。据大智度论卷二十八谓,菩萨有五通,佛有六通。成实论卷十六指出,佛教以外之外道亦可得五通。得五通之仙人,即称为五通仙人。此外,如鬼畜或诸天等之通力又分为与生俱有(生得)与修禅定而得(修得)二种。
 据大乘义章卷二十本载,得神通之方法有四种,分别为:(一)生四禅天之果报而自然得之报通,(二)仙人依药力自由飞空之业通(由业所得之通力),(三)婆罗门依持咒所得之咒通,(四)依修禅定而得通力之修通,其中业通与咒通属于外道之神通。宗镜录卷十五广分通力为五种通(五通),即:(一)道通,悟中道之理后,以无心应物,而变现万有之通力。(二)神通,依禅定静心,观察思惟而知宿命等之通力。(三)依通,依药、护符或咒等而得之通力。(四)报通,依业之果报而得之通力。(五)妖通,妖怪所具之通力。(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四、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七、卷八、新华严经卷二十八“十通品”、集异门足论卷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七十)p4251
FROM:【佛光大辞典】

【一极】
  ﹝出普贤行愿品疏﹞
  一极者,谓华严经广谈法界之旨,妙极无二也。盖如来出世,首为诸大菩萨说佛菩萨真实境界,不说二乘方便之法。是故声闻、缘觉,虽在听次,有如聋聩,寂无所闻。故疏云:一极唱高,二乘绝听。是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微尘】
梵语 aN!u-raja 或 aN!u-rajas,巴利语同。音译阿拏、阿耨。单称微、尘。即眼根所取最微细之色量。极微,为俱舍论卷十、卷十二所说色法存在之最小单位。以一极微为中心,四方上下聚集同一极微而成一团者,即称微尘。合七极微为一微尘,合七微尘为一金尘,合七金尘为一水尘。此外,诸经论亦每以“微尘”比喻量极小、以“微尘数”比喻数极多。(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分别功德品、大智度论卷七十、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参见:极微)5479)p5445
FROM:【佛光大辞典】

【出兴】指佛诞生于人间——摘自百度

【佛刹】
其义有二,即:(一)指佛所住之国土。又作佛国土、净土。(二)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即佛塔、佛阁、佛龛、僧刹、伽蓝等,专供修行办道之处所。(无量寿经卷上)((参见:净土)4679)p2642
FROM:【佛光大辞典】

【成住坏空】
即指成劫、住劫、坏劫、空劫等四劫。此系佛教对于世界生灭变化之基本观点。有关四劫之记载,详述于长阿含经卷二十一“三灾品”、大楼炭经卷五、起世经卷九、起世因本经卷九、俱舍论卷十二等诸经论中。临济录示众(大四七·四九八中):“尔但一切入凡入圣,(中略)处处皆现国土,成住坏空。”((参见:四劫)1694、“住劫”2601、“成劫”2924、“空劫”3475、“坏劫”6653)p2922
FROM:【佛光大辞典】



【如于此逝多林给孤独园。见佛国土清净庄严。如是十方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亦如是见。所谓见如来身遍逝多林。菩萨众会。各各圆满。】

【学习解说】
在逝多林给孤独园,能够观见到其他佛国净土的清净庄严,遍十方法界遍虚空界的一切世界也是如此
都能清楚的观见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是能够见到如来身遍布逝多林给孤独园,还有各个菩萨众也都遍布逝多林给孤独园



【见普雨一切庄严具云庄严建立。见普雨一切宝威力光明云。照曜法界。见普雨一切摩尼宝云。周遍庄严。见普雨一切庄严盖云。覆一切刹。见普雨一切天身变化云。皆妙严饰。见普雨一切华树云。其华开敷犹如海藏。见普雨一切缯彩云。盘旋宛转。见普雨一切衣服云。缤纷而下。见普雨一切华鬘璎珞云。相续不绝。见普雨一切烧香云。其形旋转如众生身。见普雨一切妙宝华网云。周遍庄严相续不断。见普雨一切末香云香气周流弥布十方。见普雨一切众宝幢幡云。天女执持周旋空界。见普雨一切宝盖云。其盖周圆众宝所成。微妙莲华庄严其上。流出乐音声闻法界。见普雨一切宝师子座云。如诸众生所有形像。杂宝鬘网璎珞庄严。】

【学习解说】
观见到普雨一切庄严云的庄严境界,观见到普雨一切宝威力光明云照耀法界
观见到普雨虚空中一切摩尼宝云遍布整个虚空,又可以观见一切庄严盖云覆盖了一切佛刹
观见一切天身变化云皆是美妙殊胜庄严
又观见普雨一切华树云,其华正开放犹如海藏(譬喻佛之说法。佛法大海无美丑之别,亦不论有情、非情,一切尽包容其中,故以海藏喻之),
观见到普雨一切缯彩云展转往复,又观见到普雨一切衣服云,正五彩缤纷纷纷而下
又观见到普雨一切花鬘璎珞云正连续不断的闪过,又观见普雨一切烧香云,他旋转时的形相就如世间众生的身体
又观见普雨一切妙宝华网云,相续不断连绵起伏
又见到普雨一切的末香(捣成细末状的沉香﹑檀香)云,香气四处飘散弥漫在十方一切世界
又观见普雨一切用种种珍宝严饰的幢幡云,天女们执持幢幡在虚空中来回旋转
又观见普雨一切宝盖云,宝盖的周围都是用种种珍宝所围成
又有那微妙的莲花严饰在上面,从莲花的枝叶间流传出悦耳的音乐声遍闻整个法界
又观见普雨一切宝师子座云,他的形相就如众生,有各种不同的形相,他们都是用种种珍宝璎珞装饰而成,非常的庄严

【词解】
【普雨法雨】
 (譬喻)普雨法雨,润诸草木,譬佛之说法为雨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唯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无量众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海藏】
<一>譬喻佛之说法。佛法大海无美丑之别,亦不论有情、非情,一切尽包容其中,故以海藏喻之。(八十华严经入法界品)
<二>唐代僧。生平不详。据续高僧传卷二十一觉朗传载,师识信坚正,宗仰律学,屡讲四分,少有传嗣。武德初年置十大德,以统筹管理僧众,师在其中。后不知所终。
<三>(1628~1687)清代僧。安徽合肥人,俗姓孔。康熙二十六年示寂,世寿六十。(敲空遗响卷二)p4174
FROM:【佛光大辞典】

【盘旋】
1.(动)回旋往复地绕着圈走或飞。——摘自百度

【宛转】展转——摘自汉典

【缯彩】
1.亦作"缯采"。 2.彩色缯帛。
© 汉典

【华鬘】
梵语 kusumama^la^,音译俱苏摩摩罗;西藏语 me-tog-gi phren%-ba。即以丝缀花,结于颈项,或装饰于身上。此为印度风俗之一。然比丘不得以华鬘装饰身上,仅能以之悬挂室内,或用以供养佛。中国、日本更转用为佛前之庄严用品。华鬘以鲜花制成,所用种类并非一定,主要择其芳香。亦有以鲜花以外之物作成华鬘者,如以青铜等铸成之金属圆形板,上面刻镂花鸟、天女之形,或以牛皮切割而成(称为牛皮华鬘)。后世主要皆用金属制者。
 又密教有华鬘之印,此印能流出无漏七觉之华及种种华云海,周遍法界之微尘刹土,以为广大供养。古代印度佛教雕刻中屡见华鬘供养,如加尔各答博物馆藏阿摩罗婆提(梵 Amara^vati^)之塔,及由萨忽载州(Yusafzai)地方出土之说法佛等,皆刻有多人运载之大华鬘,华鬘上刻有莲纹。(大日经卷二具缘品、毗尼母经卷五、十诵律卷三十九、大唐西域记卷二,玄应音义卷一,印度佛迹实写、世界美术全集第十一、第十五)p5256
FROM:【佛光大辞典】

【璎珞】
梵语 mukta^ha^ra,ha^ra 或 keyu^ra。音译作吉由罗、枳由罗。又作缨络。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又据诸经典所载,在净土或北俱卢洲,均可见树上垂有璎珞。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七中):“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无量寿经卷下、起世经卷一郁单越洲品、慧琳音义卷七十八)p6856
FROM:【佛光大辞典】

【末香】
指捣成细末状的沉香﹑檀香等。
© 汉典

【周圆】
1.亦作"周员"。亦作"周圜"。 2.循环。 3.周围;范围。 4.圆满;圆全。
© 汉典

【鬘】
美好的头发。
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贯雹为华~。”
英语 beautiful hair
© 汉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5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33

[忍辱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3-9-26 21:05: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9-26 22:02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以上)

八、东方世界如微尘一样多的佛刹中无量菩萨众来到娑婆世界国土恭敬供养佛,听闻佛的教导
【尔时毗卢遮那如来。住此师子频申三昧。即时东方过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金沙灯云幢。佛号毗卢遮那吉祥威德王。于彼如来大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毗卢遮那焰愿藏光明。与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诸菩萨俱。受彼佛教。】

【学习解说】
这时毗卢遮那如来(清净法身),安住在师子频申三昧禅定中,即时一路向东
在经过很多很多的佛刹,又经过如微尘那么多的世界海的外边后
有一个世界海(即十佛摄化之诸种世界。为“国土海”之对称),叫做金沙灯云幢

这个佛国世界的佛名字叫做毗卢遮那吉祥威德王,就在毗卢遮那吉祥威德王佛为众生开设的法会中
有一位菩萨,名字叫做毗卢遮那焰愿藏光明
与许许多多不可称说的佛刹中的如微尘一样多的菩萨都来到了毗卢遮那佛所,听闻佛的教导

【词解】
【毗卢遮那】
<一>梵名 Vairocana。为佛之报身或法身。又作毗楼遮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略称卢舍那、卢遮那、遮那。意译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净满、广博严净。据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载(大五四·四三四下):“毗卢遮那,案梵本毗字,(中略)此云种种也。毗卢遮那,云光明遍照也;言佛于身智,以种种光明,照众生也。或曰毗,遍也;卢遮那,光照也;谓佛以身智无碍光明,遍照理事无碍法界也。”原为太阳之意,象征佛智之广大无边,乃历经无量劫海之修习功德而得到之正觉。
 有关毗卢遮那佛,诸经之记载与各宗之解释各异。旧译华严经卷二卢舍那佛品谓,毗卢遮那佛修习无量劫海之功德,乃成正觉,住莲华藏世界(佛报身之净土),放大光明,照遍十方,毛孔现出化身之云,演出无边之契经海。梵网经卷上谓,毗卢遮那佛于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法门,成等正觉,住莲花台藏世界海,其台周遍有千叶(即千世界),毗卢遮那佛化千身释迦佛住千世界。于每一叶世界复有百亿之须弥山、百亿之日月、百亿之四天下,及百亿之菩萨释迦坐百亿之菩提树下,宣说菩萨之心地法门。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谓,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成就常乐我净之四波罗蜜,住于常寂光土。其中,旧华严经卷二、梵网经卷上所说之毗卢遮那佛为报身佛,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所说为法身佛。法相宗立毗卢舍那、卢舍那、释迦等三尊,称毗卢舍那为自性身,卢舍那为受用身,释迦为变化身。十佛名之中,有“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之称。天台宗亦立毗卢遮那、卢舍那、释迦等三尊,然以之次第配为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华严宗立十身具足融三世间之法界身云,而谓此三尊乃同一佛身。在密教,毗卢遮那佛与大日如来同体,或为大日如来之别名,乃理法身、智法身不二之体,有除暗遍明之义。(旧华严经卷四如来名号品、华严经探玄记卷三、法华经文句卷九下、大日经疏卷一、卷十六、金刚顶经义诀卷上)((参见:大日如来)767)   
 <二>西藏早期译经师。意译遍照护、大光明。前藏尼木人。系桑耶寺建成后,赞普乞栗双提赞(742~797)首度命藏人出家的七僧人之一。后被派往印度学密法,迎请印度僧无垢友、法称等至桑耶寺传法与译经。(王后遗教)p3858
FROM:【佛光大辞典】

【世界海】
即十佛摄化之诸种世界。为“国土海”之对称。据华严五教章卷三载,世界海有三类,即:(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又作莲华藏世界、华藏界。相当于十佛之境界,系就“证入生”之位而言。(二)三千界外十重世界海,又作界外十重世界海、十重世界。相当于地上菩萨之境界,系就“解行生”之位而言。(三)无量杂类世界海,又作杂类世界。即以须弥山形,乃至众生形等遍满法界、彼此无碍之世界,系就“见闻生”之位而言。又于上记三种世界海中,关于杂类世界之形类,新旧华严经各举出九种(旧华严)与二十种(新华严)之多。(旧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新华严经卷八华藏世界品、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参见:国土海世界海)4431)p1521
FROM:【佛光大辞典】



【从彼佛土道场众海。而来向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佛所。悉以神力。出兴种种诸供养云。所谓天华云。天香云。天宝莲华云。天鬘云。天宝云。天璎珞环钏云。天宝盖云。天妙衣云。天宝幢幡云。天一切妙宝庄严具云。皆悉充满虚空法界。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

【学习解说】
这些菩萨从自己所住的佛土来到此娑婆世界的毗卢遮那佛所,全都运用神通力兴起种种云供养佛
比如:天华((指天上之妙华)云、天香(天上之香。或指人间之妙香)云、天上宝莲华云
以天上的香草编织而成的华鬘云,天宝云,天璎珞环钏云。天宝盖云。天妙衣云。天宝幢幡云
以及天上一切妙宝庄严而成之云,这些殊胜的供养全都充满了整个虚空法界
这些菩萨们都来到毗卢遮那所在的佛所,恭敬顶礼佛的双足,然后拿出供养之物供养佛

学习注:《普贤十愿》其中一愿就是广修供养,在《佛说无量寿经》中也说:极乐世界的诸众生都会每天清晨带着殊胜的供具供物来到十方世界供养十方世界诸佛,以此增上福报功德
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也要学习普贤菩萨的大愿,以清净无染心广修供养,供养佛菩萨,供养世间一切众生,达到灭除心中的贪念之心


【词解】
【出兴 】
指佛诞生于人间。
© 汉典

【天华】
梵语 divya-pus!pa,巴利语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据法华经卷一序品所载,佛说法华经已,入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等四种天华,而散于佛及诸大众身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序品则举十二种天华,除上列四种天华外,复加优钵罗华(梵 utpala)、波头摩华(梵 padma,巴同)、拘物头华(梵 kumuda,巴同)、芬陀利华(梵 puN!d!ari^ka,巴同)、瞻卜迦华(梵 campaka)、阿提目多华(梵 atimuktaka)、波利尸迦华(梵  va^rsika)、苏摩那华(梵 sumanas)等八种。
 此外,在古代印度,习惯将诸种美好之物称作“天物”,人中之好华如天物者,亦称天华。大智度论卷九(大二五·一二三上):“云何为天华?天华芬熏,香气逆风。(中略)复次,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名天物;是人华非人华,虽非天上华,以其妙好,故名为天华。”(法华经卷七化城喻品、无量义经卷二、三卷本大般涅槃经卷上)p1361
FROM:【佛光大辞典】

【天香】
天上之香。或指人间之妙香。法华经法师功德品(大九·四八中):“持是经者,虽住于此,亦闻天上诸天之香。”p1354
FROM:【佛光大辞典】

【鬘】
花鬘,以香草结成花鬘供佛。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供养云】
又作供养云海。有三义:(一)比喻加持一供养物,即为加持无量之供养物。(二)比喻供物之数量无限,多如云海。大日经疏卷一(大三九·五九○中):“现种种身语意,兴种种供养云;以无尽大愿,广修诸度。”(三)谓诸菩萨兴起种种云,如一切摩尼宝花云、一切莲花妙香云等,以供养如来,称为供养云。(八十华严经卷五世主妙严品、大日经供养法疏卷下)p3068
FROM:【佛光大辞典】

【宝盖】
系伞之美称,即指七宝严饰之天盖。悬于佛菩萨或戒师等之高座上,作为庄严具。据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所载,毗耶离城有长者之子宝精,与五百长者子,持七宝盖往诣佛所。
 此外,古代建筑中,如经幢、石塔之顶上,有雕刻精细如伞状之盖,亦称宝盖,又称华盖。(菩萨本行经卷中、普曜经卷五)((参见:盖)5910)p6759
FROM:【佛光大辞典】



【修敬毕已。即于东方。化作宝庄严楼阁。摩尼宝网弥覆其上。于楼阁中。化作光照十方摩尼宝王大莲华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其上。结跏趺坐。以大如意摩尼宝网。罗覆其身。】

【学习解说】
恭敬供养佛后,随即在东方化作宝庄严楼阁,用种种宝珠制成的宝网覆盖在庄严的楼阁上
在楼阁中,又以神通变化出用摩尼宝珠严饰的大莲花藏师子座
所有的菩萨众都坐在莲花座上,结跏趺而坐,有用如意宝珠制成的宝网覆盖在菩萨们身上

【词解】
【摩尼】
梵语 maN!i,巴利语同。又作末尼。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 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有言摩尼系由摩竭鱼脑中所取出;或言为帝释天所持物碎落而来;亦有言由佛舍利所变者。千手观音之四十手中,右手即持日精摩尼,左手则持月精摩尼。日精摩尼,又作日摩尼,为可自然发出光热照明之摩尼;月精摩尼,又作月光摩尼、明月摩尼、明月真珠、月爱珠,可除人热恼,而予清凉。
 经论中载有诸种摩尼,大毗婆沙论卷一○二载,末尼宝有光明末尼、清水末尼、方等末尼、无价末尼、如意珠等五种。旧华严经卷四十七载有青琉璃摩尼、夜光摩尼、日藏摩尼、月幢摩尼、妙藏摩尼、大灯摩尼等。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七举出帝释毗楞伽摩尼、诸天登祚所著摩尼、梵天光幢摩尼、梵天艳光摩尼等。(遗日摩尼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大品般若经卷十、旧华严经卷五十九、起世经卷二转轮圣王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九、慧琳音义卷二十七)p6067
FROM:【佛光大辞典】




九、南方世界如微尘一样多的佛刹中无量菩萨众来到娑婆世界国土恭敬供养佛,听闻佛的教导
【南方过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金刚海藏。佛号普光遍照吉祥藏王。于彼如来大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难摧伏速疾精进王。与不可说世界海极微尘数诸菩萨俱。从彼佛会。向如来所。悉以神力。赍持种种微妙宝鬘。诸供养具交络庄严。】

【学习解说】
在南方过无数不可说佛刹以及如微尘那样多的世界海的外边后
有一个世界海(即十佛摄化之诸种世界。为“国土海”之对称),名叫金刚海藏
那里有一位佛,佛号叫普光遍照吉祥藏王,在普光遍照吉祥藏王如来中的说法会场
有一位菩萨摩诃萨,名字叫摧伏速疾精进王,与无数无量不可说世界海的如微尘一样多的诸菩萨众
从自己的佛土来到娑婆世界的毗卢遮那佛所,全都以神力捧着种种微妙殊胜的宝花以及其他庄严的供养物品

【词解】
【世界海】
即十佛摄化之诸种世界。为“国土海”之对称。据华严五教章卷三载,世界海有三类,即:(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又作莲华藏世界、华藏界。相当于十佛之境界,系就“证入生”之位而言。(二)三千界外十重世界海,又作界外十重世界海、十重世界。相当于地上菩萨之境界,系就“解行生”之位而言。(三)无量杂类世界海,又作杂类世界。即以须弥山形,乃至众生形等遍满法界、彼此无碍之世界,系就“见闻生”之位而言。又于上记三种世界海中,关于杂类世界之形类,新旧华严经各举出九种(旧华严)与二十种(新华严)之多。(旧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新华严经卷八华藏世界品、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参见:国土海世界海)4431)p1521
FROM:【佛光大辞典】

【海藏】
<一>譬喻佛之说法。佛法大海无美丑之别,亦不论有情、非情,一切尽包容其中,故以海藏喻之。(八十华严经入法界品)
<二>唐代僧。生平不详。据续高僧传卷二十一觉朗传载,师识信坚正,宗仰律学,屡讲四分,少有传嗣。武德初年置十大德,以统筹管理僧众,师在其中。后不知所终。
<三>(1628~1687)清代僧。安徽合肥人,俗姓孔。康熙二十六年示寂,世寿六十。(敲空遗响卷二)p4174
FROM:【佛光大辞典】

【赍持】捧持。© 汉典

【交络】1.亦作"交路"。车网。 2.犹交织。© 汉典



【所谓持一切妙宝香华鬘。持一切妙宝轮网鬘。持一切宝华璎珞鬘。持一切金刚宝璎珞鬘。持一切摩尼宝网鬘。持一切诸宝缯彩鬘。持一切宝形像璎珞鬘。持一切出现吉祥光摩尼宝璎珞鬘。持一切毗卢遮那摩尼庄严宝网鬘。持一切师子游步摩尼宝璎珞网鬘。悉以神力。充满一切诸世界海。】

【学习解说】
他们执持一切殊妙的宝香花之鬘(即以丝缀花,或结之,作为颈上身上的装饰),执持一切殊妙的宝轮(转法轮四轮之一)网之鬘
执持一切金刚宝璎珞之鬘,执持一切摩尼宝网之鬘,执持一切有诸宝严饰的彩色缯帛之鬘,执持一切宝形象璎珞之鬘
执持一切出现吉祥光摩尼宝璎珞之鬘,执持一切毗卢遮那摩尼庄严宝网之鬘,执持一切狮子游步摩尼宝璎珞网之鬘
菩萨们都以神通力,使这些宝物都充盈着十方一切世界之海

【词解】
【华鬘(梵suma-ma^la^,藏me-tog-gi phren%-ba)】
用华作成之鬘。即以丝缀花,或结之,作为颈上身上的装饰。《玄应音义》卷一云︰‘梵言俱苏摩,此译云华;摩罗,此译云鬘。(中略)案西国结鬘师多用苏摩那华,行列结之,以为条贯,无问男女贵贱,皆此庄严,或首或身,以为饰好。则诸经中有华鬘市、天鬘、宝鬘等,同其事也。’作华鬘时多用鲜花,所用的种类并不一定,主要是选择有芳香者。

以华鬘装饰人身上,虽是印度风俗,但依戒律,比丘不得装饰华鬘,仅能悬于室内,或以之供养佛。《十诵律》卷三十九云(大正23·280a)︰‘有人施僧华鬘,诸比丘不受,不知用华鬘作何物。是事白佛,佛言︰听受,应以针钉着壁上,房舍得香,施者得福。’《毗尼母经》卷五云(大正24·828b)︰‘花鬘璎珞自不得着,亦不得作华鬘璎珞与俗人着。比丘若为佛供养,若为佛塔、声闻塔供养故,作伎不犯。’后更用来庄严佛殿。

关于作华鬘之华,《大日经》卷二〈具缘品〉列有钵头摩、青莲、龙华奔那伽、计萨啰、末利、得檗蓝、瞻卜、无忧、底无剑、钵吒罗、娑罗等等。《毗尼母经》卷五则举十一种,即优钵罗华、娑师迦华、瞻卜迦华、阿提目多迦华、打金作华、打银作华、白镴华、铅锡华、作木华、作衣华、作带华。后世更依《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所述可用种种珍宝作华鬘以为供养,因而乃有金属制成的华鬘。可知,除鲜华之外所作成之鬘,亦称华鬘。

密教亦以华鬘供养本尊圣众,为六种供养、五供养、八供养之一。亦有华鬘之印明。并谓此印功力,能流出无漏七觉之华及种种华云海,周遍法界微尘刹土,以此乃成供养。

在古代印度雕刻中,遗留有许多华鬘供养之作品,如加尔各答博物馆所藏的阿摩罗婆提(Amaravati^)塔的栏楯雕刻、优萨夫宰(Yusafzai)地方出土的说法佛像之中,刻有许多人运载大华鬘,华鬘上又雕有莲纹。日本自古即用华鬘庄严佛堂,如京都教王护国寺藏有以牛皮作成的华鬘十三枚及断片四个,陆中中尊寺金色堂内也藏有铜造华鬘。

[参考资料] 《苏悉地羯罗经》卷上〈供养花品、卷下(别本二)〈祈请品〉;《大日经疏》卷七;《大唐西域记》卷二。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宝轮】
 (杂名)转法轮四轮之一。(参见:四轮条附)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缯彩】
1.亦作"缯采"。 2.彩色缯帛。
© 汉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5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33

[忍辱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3-9-27 21:20: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9-28 19:55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

【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已。即于南方。化作毗卢遮那众宝庄严胜妙楼阁。摩尼宝网。弥覆其上。于楼阁中。化作普照十方摩尼宝莲华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其上。结跏趺坐。以天拘苏摩妙宝华网。罗覆其身。】

【学习解说】
这些菩萨们都来到毗卢遮那所在的佛所,恭敬顶礼佛的双足,然后拿出供养之物供养佛,恭敬供养佛后
这些菩萨们就在南方运用神通化作毗卢遮那法会现场用珍宝严饰的庄严的大楼阁,并且用种种宝珠织成的摩尼宝网覆盖在楼阁上
这些菩萨们在楼阁中又变化出普照十方摩尼宝莲华藏师子座位,诸菩萨众,都在这些座位上,结跏趺而坐
用种种殊胜的天上的妙华严饰而成的宝花网覆盖在菩萨们身上

【词解】
【摩尼】
梵语 maN!i,巴利语同。又作末尼。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 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有言摩尼系由摩竭鱼脑中所取出;或言为帝释天所持物碎落而来;亦有言由佛舍利所变者。千手观音之四十手中,右手即持日精摩尼,左手则持月精摩尼。日精摩尼,又作日摩尼,为可自然发出光热照明之摩尼;月精摩尼,又作月光摩尼、明月摩尼、明月真珠、月爱珠,可除人热恼,而予清凉。
 经论中载有诸种摩尼,大毗婆沙论卷一○二载,末尼宝有光明末尼、清水末尼、方等末尼、无价末尼、如意珠等五种。旧华严经卷四十七载有青琉璃摩尼、夜光摩尼、日藏摩尼、月幢摩尼、妙藏摩尼、大灯摩尼等。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七举出帝释毗楞伽摩尼、诸天登祚所著摩尼、梵天光幢摩尼、梵天艳光摩尼等。(遗日摩尼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大品般若经卷十、旧华严经卷五十九、起世经卷二转轮圣王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九、慧琳音义卷二十七)p6067
FROM:【佛光大辞典】


十、西方世界如微尘一样多的佛刹中无量菩萨众来到娑婆世界国土恭敬供养佛,听闻佛的教导

【西方过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须弥山幢毗卢遮那摩尼宝灯。佛号法界智灯王。于彼如来大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普遍出生吉祥威德王。与不可说世界海极微尘数诸菩萨俱。从彼佛会。向如来所。悉以神力。出兴种种须弥山云。】

【学习解说】
在西方经过无数不可说佛刹以及如微尘一样多的世界海的外边后,有一个世界海,名叫须弥山幢毗卢遮那摩尼宝灯
那里有一位佛,佛号就叫法界智灯王,在法界智灯王佛众多的弟子中,有一位菩萨摩诃萨,名字叫普遍出生吉祥威德王
他与多的不可称数的世界海中的如微尘一样的的菩萨众,从法界智灯王佛的法会中来到毗卢遮那佛的法会现场
他们全都以神通力兴起种种须弥山云

【词解】
【世界海】
即十佛摄化之诸种世界。为“国土海”之对称。据华严五教章卷三载,世界海有三类,即:(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又作莲华藏世界、华藏界。相当于十佛之境界,系就“证入生”之位而言。(二)三千界外十重世界海,又作界外十重世界海、十重世界。相当于地上菩萨之境界,系就“解行生”之位而言。(三)无量杂类世界海,又作杂类世界。即以须弥山形,乃至众生形等遍满法界、彼此无碍之世界,系就“见闻生”之位而言。又于上记三种世界海中,关于杂类世界之形类,新旧华严经各举出九种(旧华严)与二十种(新华严)之多。(旧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新华严经卷八华藏世界品、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参见:国土海世界海)4431)p1521
FROM:【佛光大辞典】

【须弥山】
华译为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比高,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于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之四方。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所谓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种种色幢须弥山云。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种种色涂香烧香末香须弥山云。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种种色金光庄严摩尼宝王众妙资具须弥山云。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种种焰光圆满庄严星宿幢须弥山云。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种种妙色金刚月藏摩尼宝王庄严境界须弥山云。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种种光明普照法界阎浮檀金摩尼王幢须弥山云。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种种法界差别光明普照一切摩尼王幢须弥山云。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如来差别相好摩尼宝王须弥山云。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如来本所修行诸菩萨行本事因缘相应行海微妙音声摩尼王幢须弥山云。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如来遍坐道场摩尼宝王须弥山云。一一充满虚空法界。】

【学习解说】
有无数佛刹中如微尘一样多的种种五彩缤纷的须弥山云
有无数佛刹中如微尘一样多的种种涂香烧香末香须弥山云
有无数佛刹中如微尘一样多的种种众多的金光庄严摩尼宝王资具须弥山云
有无数佛刹中如微尘一样多的种种焰光圆满庄严星宿幢须弥山云
有无数佛刹中如微尘一样多的种种妙色金刚月藏摩尼宝王庄严境界须弥山云
有无数佛刹中如微尘一样多的种种光明普照法界阎浮檀金摩尼王幢须弥山云
有无数佛刹中如微尘一样多的种种法界差别(即诸法所有之特种异点)光明普照一切摩尼王幢须弥山云
有无数佛刹中如微尘一样多的一切如来差别相好摩尼宝王须弥山云
有无数佛刹中如微尘一样多的一切如来本所修行诸菩萨行本事(乃叙述佛陀及佛弟子在过去世之因缘事迹)因缘相应行海微妙音声摩尼王幢须弥山云
有无数佛刹如微尘一样多的一切如来遍坐道场摩尼宝王须弥山云
这些殊胜的须弥山云都一一充盈着整个虚空法界

【词解】
【资具】
1.日用器具。 2.泛指各种设备。
© 汉典

【众妙】
1.一切深奥玄妙的道理。 2.众多的妙趣。 3.借指道教。
© 汉典

【星宿】
 (术语)又称宿曜,印度之天文法也。其中有二十八宿Naks!atra,十二宫Ra%s/i,七曜Graha之别。人界天界一切之事实,恒相反影,吉凶之相,现于宿曜,且由星宿之运行,而豫定个人之运命者也。是为星占法。阴阳师,兵家,及密教之占卜者皆传播之。藏经中有宿命智陀罗尼经,宿命陀罗尼,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宿曜仪轨,七曜禳灾决,七星如意轮秘要经,七曜星辰别行法等诸经,民间流布之杂书尤不胜枚举。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焰光】
1.光焰;光华。 2.古印度对摩尼珠(即清净如意宝珠)的别称。
© 汉典

【差别】
<一>梵语 vis/es!a。别异之意。为“平等”之对称。指个个之性类。入楞伽经卷七法身品(大一六·五五○中):“大慧!如来法身五阴异者,则有二法,不同体相,如牛二角,相似不异,见有别体,长短似异。大慧!若如是一切诸法应无相异而有相异,如牛左角异右角,右角异左角。如是长短相待各别,如色种种彼此差别。”(大宝积经卷八十五授幻师跋陀罗记会、大智度论卷三十五、起信论疏卷上)
 <二>梵语 vis/is!t!a。殊胜、别异之意。即诸法所有之特种异点。俱舍论卷三十(大二九·一五九上):“即此转变于最后时,有胜功能无间生果胜余转变,故名差别。”顺正理论卷三十五(大二九·五四一下):“何名转变?何名差别?(中略)即此无间,能生果时功力胜前,说名差别。”(显扬圣教论卷十一、佛地经论卷六、俱舍论光记卷四、卷三十)
 <三>因明用语。(一)因明中,谓宗(主张、命题)之后陈(述词)为差别,宗之前陈(主词)为自性。如立一“声为无常”之宗,“声”即为自性,“无常”即为差别;盖“无常”作为述词,系用以发挥界定主词“声”之特殊意义。(二)指宗之前陈所隐藏之意思(意许)。p4088
FROM:【佛光大辞典】

【本事】
<一>梵语 iti-vr!ttaka, ity-uktaka,巴利语 itivuttaka。音译伊帝曰多伽、伊帝目多伽、伊帝越多伽、一目多迦、一筑多。为九部经之一,十二部经之一。其义有二:(一)若是梵语 iti-vr!ttaka,即“如是之事”,译作出因缘、本事经、本事说,乃叙述佛陀及佛弟子在过去世之因缘事迹。(二)若系梵语 ity-uktaka,即“如是言说”,译作如是语经、此事过去如是。后者乃指以“佛如是(斯)语”开始之经。在巴利语三藏之小部经典第四分中,共收集一一二经,即如是语经(Itivuttaka),性质相当于大智度论卷三十三所说之“如是语经”。(瑜伽师地论卷八、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大乘义章卷一、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本)((参见:如是语经)2366)
 <二>凡七卷。为本事经之略称。玄奘译于唐永徽元年(650)。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共有三法品,一法品有六十经,二法品有五十经,三法品有二十八经,共计有一三八经。于现存巴利经典中之如是语经,与本经之内容性质极为接近,现代学者多推测此二经出于同一源流,惟巴利本如是语经共由四篇一一二经所成,比本经少二十六经。  
  又十二部经中之“本事”,其原语语意有二:(一)系汇集佛陀或佛弟子过去世本生故事之经典,(二)指以“佛如是言说”为开始之经典。然本经之内容皆仅以“如是语”为每一经之起结,结构方面则以法数之次第增加为基础,并未包含任何本生故事。于汉译经典系统中,古来皆以本经摄属阿含经典,现代学者甚至认为本经乃阿含经典中之最早成立者,或与最古者先后成立。又明代智旭大师认为,自经中所阐示之教法内容观之,本经应属杂阿含经;然现在一般学者多从本经递增法数之体裁而主张应属增一阿含经。
 又据开元释教录卷十八所载,除本经之外,另有一卷本之本事经,然以(大五五·六七八中):“文言冗杂,义理浇浮”,古来皆视之为伪经。(大唐内典录卷五、古今译经图纪卷四、开元释教录卷八、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十八、南北两传の本事经(渡边海旭,壶月全集上卷))p1959
FROM:【佛光大辞典】

【相应】
 (术语)即契合之义。净土论注上曰:“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演秘钞七曰:“相应字,泛指契合义。”然梵语有二:一欲吃多Yukta,谓事物之契合也。如心心所之相应是也。二瑜伽Yoga,或瑜只,谓契合于理也。如瑜伽论瑜伽宗之名及三密相应,境智相应是也(但欲吃多,瑜伽皆为梵语根Yuj之变化)。起信论曰:“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华严论曰:“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已。即于西方。化作一切香王楼阁真珠宝网。弥覆其上。于楼阁中。化作种种因陀罗差别光幢摩尼宝王妙莲华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其上。结跏趺坐。冠以如意摩尼宝冠。以妙色差别摩尼珠网。罗覆其身。】

【学习解说】
这些无数佛刹中的菩萨们来到娑婆世界毗卢遮那佛所,恭敬的顶礼佛的双足,拿出供品供养佛
等恭敬供养佛后,随即在西方用神通化作一切香王楼阁,用种种珍宝严饰而成的宝网覆盖在楼阁上
在楼阁中,又用神通化作种种天帝差别光幢摩尼宝王妙莲华藏师子之座
所有的这些菩萨众,都在这些莲花座上,结跏趺而坐
头上带着用如意摩尼宝珠制成的摩尼宝冠,用微妙殊胜的珍宝做成的摩尼宝珠网,覆盖在菩萨们的身上

【词解】
【因陀罗】
<一>梵名 Indra,巴利名 Inda。又作因陀逻、因达罗、因提梨、因提、因抵。意译作天主、帝。为最胜、无上之义。即指帝释天,为佛教之护法神,乃十二天之一。为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居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善见城,率领四天王等众,故称天主、帝(帝释)、释迦天王、释迦因陀罗。关于因陀罗之别名,据杂阿含经卷四十、别译杂阿含经卷二举出八名,即:释提桓因、富兰陀罗、摩伽婆、婆娑婆、憍尸迦、舍脂钵低、千眼,因提利。此外,自古所传因陀罗之别名,或有一○八种,或有千种之多。
 其形像通常呈天人形,坐于巨象上,以千眼庄严其身。据杂阿含经卷四十载,因陀罗具有聪明智慧,能观千种之义,故称千眼。
 盖因陀罗原为婆罗门教、印度教之神,与梵天、毗沙门天等皆为最早摄入佛教之神祇,于诸经典中多可见到因陀罗即帝释天之说法。关于因陀罗之神话思想,可推溯至吠陀时代,其时,因陀罗为雷雨之神,系诸神中最高位者,甚受崇拜。因善于攻城陷阵,驱驰战车,挥舞金刚杵退治恶魔,遂被称为城堡破坏者,后渐发展成为战神,为英雄或战士之守护神。于梨俱吠陀中,与因陀罗有关之颂诗占全书之四分之一。然在佛教经典中,则以因陀罗为忉利天之天主,为护法善神之一。(长阿含经卷二十一、大楼炭经卷五、起世经卷八、菩萨本缘经卷二、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三、大智度论卷五十四、卷五十六、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大般涅槃经疏卷二十八、大日经义释卷四、慧琳音义卷二十七)((参见:帝释天)3776)

 <二>为药师十二神将之一。又作因达罗、印捺噜、印陀噜。全称药叉大将因陀罗。又称执力药叉大将、因达罗涅哩底方帝使大将。关于其形像,据净琉璃净土摽载,其身呈黄色,驾羟,左手执白拂,右手执铃。然修药师仪轨布坛法则以其为红色,持棒。此外,陀罗尼集经卷三,列举出十六神王之名,其中,第九印陀噜神王,或系指药叉大将因陀罗。(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参见:药师十二神将)6692)
 <三>元代画僧。一名壬梵因。自古以来,以其传记无存,无法确知生平事迹,且我国无“因”姓者,自古即被视作天竺僧;然于其所绘之“寒山拾得图”上,留有款记“宣授汴梁上方祐国大光教禅寺住持 佛慧净辨圆通法宝大师 壬梵因”,其中,汴梁系指元代在开封置治之汴梁路,由此推测,师应为元代僧,住持于大光教禅寺,授有大师号。其绘画蕴藏禅机,颇富气魄,深受楚石梵琦之激赏。在日本,多处保有其所绘之图,如东京根津美术馆所藏之布袋图与静嘉堂之智常禅师图寺。此二图与寒山拾得图、丹霞烧佛图,于昭和二十八年(1953),被指定为日本国宝。(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卷十四)p2296
FROM:【佛光大辞典】

【差别】
<一>梵语 vis/es!a。别异之意。为“平等”之对称。指个个之性类。入楞伽经卷七法身品(大一六·五五○中):“大慧!如来法身五阴异者,则有二法,不同体相,如牛二角,相似不异,见有别体,长短似异。大慧!若如是一切诸法应无相异而有相异,如牛左角异右角,右角异左角。如是长短相待各别,如色种种彼此差别。”(大宝积经卷八十五授幻师跋陀罗记会、大智度论卷三十五、起信论疏卷上)
 <二>梵语 vis/is!t!a。殊胜、别异之意。即诸法所有之特种异点。俱舍论卷三十(大二九·一五九上):“即此转变于最后时,有胜功能无间生果胜余转变,故名差别。”顺正理论卷三十五(大二九·五四一下):“何名转变?何名差别?(中略)即此无间,能生果时功力胜前,说名差别。”(显扬圣教论卷十一、佛地经论卷六、俱舍论光记卷四、卷三十)
 <三>因明用语。(一)因明中,谓宗(主张、命题)之后陈(述词)为差别,宗之前陈(主词)为自性。如立一“声为无常”之宗,“声”即为自性,“无常”即为差别;盖“无常”作为述词,系用以发挥界定主词“声”之特殊意义。(二)指宗之前陈所隐藏之意思(意许)。p4088
FROM:【佛光大辞典】

【妙色】
美妙的色相。佛的报身和报土都有美妙的色相。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一、北方世界如微尘一样多的佛刹中无量菩萨众来到娑婆世界国土恭敬供养佛,听闻佛的教导
【北方过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宝衣光焰幢。佛号吉祥大光明遍照一切虚空法界。于彼如来大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无碍吉祥胜藏王。与不可说世界海极微尘数诸菩萨俱。从彼佛会。向如来所。悉以神力。出兴一切妙宝衣云。周遍庄严。尽虚空界。】

【学习解说】
在西方经过无数不可说佛刹以及如微尘一样多的的世界海的外边后
有一个世界海(即十佛摄化之诸种世界。为“国土海”之对称),名字叫宝衣光焰幢,那里有一位佛,佛号叫吉祥大光明遍照一切虚空法界
在吉祥大光明遍照一切虚空法界佛的众多弟子中,有一位菩萨摩诃萨,名字叫做无碍吉祥胜藏王
这位菩萨与无数不可称说的世界海中的如微尘一样多的诸菩萨
都从吉祥大光明遍照一切虚空法界佛的道场来到了娑婆世界的毗卢遮那佛的法会道场
这些菩萨们皆以神通力兴起一切殊妙的宝衣云,十方一切虚空都变得格外的庄严殊胜

【词解】
【世界海】
即十佛摄化之诸种世界。为“国土海”之对称。据华严五教章卷三载,世界海有三类,即:(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又作莲华藏世界、华藏界。相当于十佛之境界,系就“证入生”之位而言。(二)三千界外十重世界海,又作界外十重世界海、十重世界。相当于地上菩萨之境界,系就“解行生”之位而言。(三)无量杂类世界海,又作杂类世界。即以须弥山形,乃至众生形等遍满法界、彼此无碍之世界,系就“见闻生”之位而言。又于上记三种世界海中,关于杂类世界之形类,新旧华严经各举出九种(旧华严)与二十种(新华严)之多。(旧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新华严经卷八华藏世界品、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参见:国土海世界海)4431)p1521
FROM:【佛光大辞典】



【所谓黄色光明摩尼宝王衣云。种种香熏摩尼宝王衣云。净妙日幢摩尼宝王衣云。金焰炽盛吉祥光照摩尼宝王衣云。杂宝流光摩尼宝王衣云。一切上妙星宿形像摩尼宝王衣云。白玉光焰因陀罗网摩尼宝王衣云。毗卢遮那殊胜赫奕吉祥光焰摩尼宝王衣云。光照诸境能令十方一切法界皆出光明互相涉入毗卢遮那摩尼宝王衣云。大海庄严摩尼宝王衣云。如是等云。一一充满虚空法界。】

【学习解说】
虚空中出现黄色的光明摩尼宝王衣云,种种香气袭人的摩尼宝王衣云,清净微妙的日幢摩尼宝王衣云
金焰炽盛吉祥光照摩尼宝王衣云,种种珍宝交织流光溢彩摩尼宝王衣云,一切上妙星宿形像摩尼宝王衣云
白玉光焰因陀罗网摩尼宝王衣云,毗卢遮那殊胜赫奕(光辉炫耀貌)吉祥光焰摩尼宝王衣云
光明照诸境界能令十方一切法界皆发出光明、互相涉入毗卢遮那摩尼宝王衣云,大海庄严摩尼宝王衣云
如是种种殊胜之云,全都充满着整个虚空法界

【词解】
【香熏熏】
形容香气袭人。
© 汉典

【净妙】
 (杂语)清净微妙也。法华譬喻品曰:“是皆一相一种,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流光】时光——摘自汉典

【上妙】精妙,最好。© 汉典

【星宿】
 (术语)又称宿曜,印度之天文法也。其中有二十八宿Naks!atra,十二宫Ra%s/i,七曜Graha之别。人界天界一切之事实,恒相反影,吉凶之相,现于宿曜,且由星宿之运行,而豫定个人之运命者也。是为星占法。阴阳师,兵家,及密教之占卜者皆传播之。藏经中有宿命智陀罗尼经,宿命陀罗尼,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宿曜仪轨,七曜禳灾决,七星如意轮秘要经,七曜星辰别行法等诸经,民间流布之杂书尤不胜枚举。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因陀罗】
<一>梵名 Indra,巴利名 Inda。又作因陀逻、因达罗、因提梨、因提、因抵。意译作天主、帝。为最胜、无上之义。即指帝释天,为佛教之护法神,乃十二天之一。为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居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善见城,率领四天王等众,故称天主、帝(帝释)、释迦天王、释迦因陀罗。关于因陀罗之别名,据杂阿含经卷四十、别译杂阿含经卷二举出八名,即:释提桓因、富兰陀罗、摩伽婆、婆娑婆、憍尸迦、舍脂钵低、千眼,因提利。此外,自古所传因陀罗之别名,或有一○八种,或有千种之多。
 其形像通常呈天人形,坐于巨象上,以千眼庄严其身。据杂阿含经卷四十载,因陀罗具有聪明智慧,能观千种之义,故称千眼。
 盖因陀罗原为婆罗门教、印度教之神,与梵天、毗沙门天等皆为最早摄入佛教之神祇,于诸经典中多可见到因陀罗即帝释天之说法。关于因陀罗之神话思想,可推溯至吠陀时代,其时,因陀罗为雷雨之神,系诸神中最高位者,甚受崇拜。因善于攻城陷阵,驱驰战车,挥舞金刚杵退治恶魔,遂被称为城堡破坏者,后渐发展成为战神,为英雄或战士之守护神。于梨俱吠陀中,与因陀罗有关之颂诗占全书之四分之一。然在佛教经典中,则以因陀罗为忉利天之天主,为护法善神之一。(长阿含经卷二十一、大楼炭经卷五、起世经卷八、菩萨本缘经卷二、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三、大智度论卷五十四、卷五十六、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大般涅槃经疏卷二十八、大日经义释卷四、慧琳音义卷二十七)((参见:帝释天)3776)
 <二>为药师十二神将之一。又作因达罗、印捺噜、印陀噜。全称药叉大将因陀罗。又称执力药叉大将、因达罗涅哩底方帝使大将。关于其形像,据净琉璃净土摽载,其身呈黄色,驾羟,左手执白拂,右手执铃。然修药师仪轨布坛法则以其为红色,持棒。此外,陀罗尼集经卷三,列举出十六神王之名,其中,第九印陀噜神王,或系指药叉大将因陀罗。(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参见:药师十二神将)6692)
 <三>元代画僧。一名壬梵因。自古以来,以其传记无存,无法确知生平事迹,且我国无“因”姓者,自古即被视作天竺僧;然于其所绘之“寒山拾得图”上,留有款记“宣授汴梁上方祐国大光教禅寺住持 佛慧净辨圆通法宝大师 壬梵因”,其中,汴梁系指元代在开封置治之汴梁路,由此推测,师应为元代僧,住持于大光教禅寺,授有大师号。其绘画蕴藏禅机,颇富气魄,深受楚石梵琦之激赏。在日本,多处保有其所绘之图,如东京根津美术馆所藏之布袋图与静嘉堂之智常禅师图寺。此二图与寒山拾得图、丹霞烧佛图,于昭和二十八年(1953),被指定为日本国宝。(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卷十四)p2296
FROM:【佛光大辞典】

【赫奕】
1.光辉炫耀貌。 2.显赫貌;美盛貌。© 汉典



【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已。即于北方。化作大海出生摩尼宝王楼阁。及毗琉璃宝胜莲华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其上。结跏趺坐。以星宿幢妙庄严藏摩尼宝王。为髻明珠。以师子游步妙威德王摩尼宝网。罗覆其身。】

【学习解说】
这些菩萨们到了毗卢遮那佛所,恭敬顶礼佛的双足,然后以殊妙的供具供养佛,供养礼毕之后,随即在北方运用神通力化作大海出生摩尼宝王楼阁以及毗琉璃宝胜莲花藏师子座,所有的菩萨,都在莲花座上结跏趺而坐,以星宿幢妙庄严藏摩尼宝王为发结上的明珠,以师子游步妙威德王摩尼宝网覆盖在菩萨们身上

【词解】
【髻】◎ 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摘自汉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1-10 20:01 , Processed in 0.10852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