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9|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淨慧,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44

主题

870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003

[持戒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2 22: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1-2 22:51 编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缘起:深入经藏共修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帖子详见: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淨慧,发心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祈请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令弟子入清净光明心,看懂佛经深义及实修要点
认真写出正确的白话解说,早日增上智慧,自利利他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70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003

[持戒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23:02: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1-2 23:04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70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003

[持戒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1-3 00:55 编辑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表解:

一. 经题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略称《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经》、                            《药师经》
     
二. 译者 -  唐代玄奘大师,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为我国杰出之译经家,法相宗之创始人
         
三. 出处 -  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
   
四. 内容 -  主要叙述药师佛于过去世修菩萨行时,为利导众生发了十二大愿。                            
                这十二大愿纯由大悲心所流露的利他大愿,所以称为微妙上愿,
                本经着重在对众生现世病苦灾厄的救济,福乐的获得,是解决现实人生问题的法宝

五. 异译 - 《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附于《灌顶大神咒经》中 ~东晋帛尸梨蜜多罗 译
              《药师琉璃光经》(不入藏经) ~宋慧简 译
              《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隋达摩笈多 译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唐玄奘 译
              《药师琉璃光七佛如来本愿功德经》~唐义净 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70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003

[持戒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此楼保留中~


内容大纲

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70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003

[持戒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1-6 22:56 编辑

(5  用时,2小时以上)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药叉、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学习解说】
所听闻到世尊的教导是这样的:
有一次,世尊在诸国游行教化,到了广严城(=毘舍离,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东北部,在恒河北岸,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跋耆国的首都),住乐音树下,与大比丘众八千人、菩萨三万六千,以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药叉、人、非人等,无量大众都恭敬围绕着世尊,恭敬聆听世尊说法。

游化
[佛光大辞典]
游方行化。谓游行各处而教化之。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六(大二‧七四八下):「一时,佛在毘舍离祇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渐渐复在人中游化。」(参阅「游戏神通」5619) p5618

薄伽梵
[佛光大辞典]
梵语 bhagavat,巴利语 bhagavā 或 bhagavant。为佛陀十号之一,诸佛通号之一。又作婆伽婆、婆伽梵、婆誐嚩帝。意译有德、能破、世尊、尊贵即有德而为世所尊重者之意。在印度用于有德之神或圣者之敬称,具有自在、正义、离欲、吉祥、名称、解脱等六义。在佛教中则为佛之尊称,又因佛陀具有德、能分别、受众人尊敬、能破除烦恼等众德,故薄伽梵亦具有有德、巧分别、有名声、能破等四种意义。另据佛地经论卷一载,薄伽梵具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种意义。此外,亦有将佛与薄伽梵并称为「佛薄伽梵」者。〔大智度论卷二、清净道论卷七、大乘义章卷二十〕(参阅「世尊」1522、「婆伽婆」4453) p6510

广严城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地名)梵语曰毘舍离Vaiśali,译曰广严。在中印度,佛在此说药师经维摩经等。药师本愿经曰:「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同古迹曰:「言广严者,梵云毘舍离,或云毘耶离。」行宗记二上曰:「广严城者,广谓土境之大,严即风物之美。昔波罗奈国王夫人,生一肉团,羞愧不已。封之金函,弃于江内。有一道人,见而取之。后生一儿一女,有大人相,乃立为王。子孙渐多,三展其国,故曰广严。」

毘舍离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东北部,在恒河北岸,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跋耆国的首都,这个城内主要的种族叫离车,是跋祇族的一部。另译为「毘耶离」、「鞞舍离」、「广严城」

乐音树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植物)微风吹树叶,出音乐之声者。阿弥陀经曰:「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药师经曰:「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

苾刍
[佛光大辞典]
梵语 bhiksu,巴利语 bhikkhu。又作比丘、苾蒭、煏刍、备刍。意译乞士、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等。为佛教教团五众之一,七众之一。即出家入道,受具足戒之男子。苾刍以无所营于生计,悉赖乞食而清净活命,故称乞士。除六情之飢,断贪欲染,而以善法薰修,故称除士、除馑、薰士。修养善道而破烦恼,故称破烦恼。以尽形寿受持净戒,故又称净持戒。以必入涅槃,使魔畏怖,故称怖魔。〔大智度论卷三、释迦谱卷七、玄应音义卷八〕(参阅「比丘」1479) p3942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学习解说】
就在当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位中站起,偏袒一肩(=偏露右肩,即披着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右膝着地,向世尊曲躬合掌,说:「世尊! 恳请世尊宣说诸佛名号及其本愿殊胜功德,令所有听闻者业障消除,以利益安乐像法转时(佛陀入灭后像法起行之时)所有的有情众生。」

曼殊室利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菩萨)Mañjuṣ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见文殊师利条。

法王子
[佛光大辞典]
梵语 kumārabhūta。音译究摩罗浮多、鸠摩罗浮。意译童真。乃菩萨之别名菩萨为佛位之继承者,佛为法王,故总称菩萨为法王子。菩萨与如来法王之关系犹如世间王子与国王之关系,故称法王子。〔阿弥陀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大智度论卷四、卷三十二、注维摩经卷一〕 p3340

偏袒右肩
[佛光大辞典]
梵语 ekājsam uttarāsavgaj krtvā ,巴利语 ekajsaj uttarāsavgaj karoti。又作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称偏袒。为「通肩」一词之相对语。即披着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佛像中,有偏袒右肩形及通肩形,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之天鼓雷音如来、宝幢如来、释迦院之释迦牟尼如来、阿难、迦栴延等均作偏袒右肩形。〔舍利弗问经、无量寿经卷上、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释氏要览卷中、慧琳音义卷十〕 p4374

像法
[佛光大辞典]
梵语 saddharma-pratirūpaka。三时之第二时。以其乃相似于正法时之教法,故谓之像。佛陀入灭后,依其教法之运行状况,可区分为正法、像法、末法等三时。像法即为像法时之略称。此时期仅有教说与修行者,而欠缺证果者
又正像末三时之时限,有多种说法,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六、摩诃摩耶经卷下谓像法为一千年;贤劫经卷三、卷七、大乘三聚忏悔经、悲华经卷七、大乘悲分陀利经卷五等则载为五百年。(参阅「正像末」2002) p5756

像法转时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转犹言起。谓佛灭后经五百年像法之起时也。药师经曰:「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像法转时
[佛光大辞典]
像,似之义;转,活动之义。此谓佛陀入灭后像法起行之时。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一四‧四○四下):「令诸闻者业障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参阅「像法」5756) p5757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
”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学习解说】
于是,世尊赞叹文殊师利菩萨,说;「好! 好! 文殊师利! 您以大悲来劝请我宣说诸佛名号及本愿(指「因位」之誓愿。全称本弘誓愿。又作本誓、宿愿。即佛及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之誓愿。于因位发愿至今日得其果,故对「果位」而称本愿。又「本」作根本解,虽言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唯以此愿为根本,故称之)功德,为拔除众生业障所缠,并且利益安乐像法(正像末三时之一,像者相似,在佛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代,其后一千年间所行之法,与正法相似而非正法,故名像法时代)(像者似也,此时期,有教,有行,但証果的人已经很少)转时诸有情众生。 如今您要好好仔细聆听,好好用心思惟,我当为您宣说。」

文殊师利菩萨回答世尊:「好的! 恳请世尊宣说,我及会中大众皆欢喜听闻。」

曼殊
[佛光大辞典]
(一)梵名 Mañju。又作满濡、曼乳。译作妙。系曼殊室利(梵 Mañjuśrī)之略称。亦即维摩经所谓之文殊师利。曼殊室利,即妙德、妙吉祥之意,为四大菩萨之一。曼殊室利菩萨于佛陀入灭后在印度出世,宣扬大乘教义。于密教胎藏界示现童子形。又称曼殊童子,即曼殊室利童子(梵 Mañjuśrī kumārabhūta)之略称。〔大毘卢遮那经大仪轨卷中〕(参阅「文殊菩萨」1426)

本愿
[佛光大辞典]
梵语 pūrva-pranidhāna。指「因位」之誓愿。全称本弘誓愿。又作本誓、宿愿。即佛及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之誓愿。于因位发愿至今日得其果,故对「果位」而称本愿。又「本」作根本解,虽言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唯以此愿为根本,故称「本愿」。广义言之,发愿之事端亦称弘誓。语出无量寿经卷上、十住毘婆沙论卷五易行品等。
佛菩萨所发之本愿有多种,如一切菩萨悉发菩提心,以坚毅之弘誓救度众生,断除烦恼,累积德行,期于成就佛果,此称总愿,如四弘誓愿、二十大誓庄严等。若分别在净佛国土发大愿,各于十方净其国土,成就诸众生,或愿于秽土成佛,救度难化之众生,此等依诸菩萨各自之意乐所发之誓愿,称为别愿,如无量寿经卷上载述之阿弥陀佛(法藏菩萨)四十八愿(梵本作四十六愿,异译经典亦有作三十六愿或二十四愿者)、悲华经卷七所说释迦佛之五百大愿、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所说弥勒之奉行十善愿等皆为别愿。
另如道行般若经卷六怛竭优婆夷品所说之五愿、放光般若经卷十三梦中行品之二十九愿、阿閦佛国经卷上之二十愿等亦属别愿。其他,尚有特别为灭除众生诸病或拔尽一切苦恼、恐怖而立之志愿,如药师如来本愿经所说之十二愿、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所说之四十四愿、悲华经卷三之观世音救苦愿等。又有普贤菩萨十大愿,及旧译华严经所说初地及初学菩萨所发之十种行愿等,其中,现在初发之愿称为「唯发愿」,以别于因位发起之宿愿。
庐山慧远将弥陀四十八愿分为摄法身、摄净土、摄众生等三愿。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为称念阿弥陀佛之名(念佛)者即得往生净土之愿,亦即无论何等恶人皆可依此愿力而得救。净土宗即以第十八愿为「王本愿」。日本净土真宗开祖亲鸾则于四十八愿中将重要之八愿分为真愿与假愿,即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二十二等六愿为真,而十九、二十等二愿为假,称为真假八愿。同时,在第十八愿中,发誓念佛之众生若不能往生,则不取正觉(不成佛),故第十八愿亦称若不生者誓。
此外,为本愿所救济之目标、对象者,称为本愿实机或本愿正机,即指末代浊世之众生。本愿所誓行之念佛,称为本愿行。又赞叹阿弥陀佛为本愿功德聚,以弥陀系由因位之本愿而于永劫积聚功德之故。〔悲华经卷二大施品、法华经譬喻品、大阿弥陀经卷上、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虚空藏菩萨品、平等觉经卷一、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地藏本愿经、俱舍论卷九、往生论注、往生礼赞、安乐集、选择本愿念佛集〕(参阅「誓愿」5929、「愿」6726) p1976

像法
[佛光大辞典]
梵语 saddharma-pratirūpaka。三时之第二时。以其乃相似于正法时之教法,故谓之像。佛陀入灭后,依其教法之运行状况,可区分为正法、像法、末法等三时。像法即为像法时之略称。此时期仅有教说与修行者,而欠缺证果者。
又正像末三时之时限,有多种说法,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六、摩诃摩耶经卷下谓像法为一千年;贤劫经卷三、卷七、大乘三聚忏悔经、悲华经卷七、大乘悲分陀利经卷五等则载为五百年。(参阅「正像末」2002) p5756
像法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正像末三时之一,像者相似,在佛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代,其后一千年间所行之法,与正法相似而非正法,故名像法时代
正像末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佛法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释尊法运期限,各经所载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正法时期,正者証也,佛虽灭度,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証果者,是名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像者似也,此时期,有教,有行,但証果的人已经很少;末法时期,末者微也,此时期转为微末,只有教而无行,更无证果者。
正像末
[佛光大辞典]
又作正像末三时、三时。即教法住世之正、像、末等三期变迁。据大乘同性经卷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本等载,三时即:(一)如来灭后,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梵 saddharma)。(二)虽有教法及修行者,多不能证果,称为像法(梵 saddharma-pratirūpaka,像,相似之意)。(三)教法垂世,人虽有禀教,而不能修行证果,称为末法(梵 saddharma-vipralopa)。然法华玄论卷十载,正、像之分别有多种说法,即:(一)佛在世为正法,佛灭后为像法。(二)未有异部之时代为正法,异部纷纷出现之时代为像法。(三)得道者多之时代为正法,得道者少之时代为像法。(四)正法未破之时代为正法。正法已破之时代为像法。(五)未起恶法为正法,起诸恶法为像法。(六)二千年皆属正法,万年转衰微为像法。(七)诸菩萨见如来之法无有兴灭,常见诸佛,则一万二千乃至一切时皆是正法,二乘人见佛法有兴衰,故有正、像之分别。
至于三时之时限,诸经论说法各异:(一)据贤劫经卷三、大乘三聚忏悔经等之说,正法有五百年,像法亦五百年。(二)据中观论疏卷一末、释净土群疑论卷三等之说,正法有一千年,像法亦一千年。(三)据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六、摩诃摩耶经卷下、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等之说,正法有五百年,像法有一千年。(四)据悲华经卷七、大乘悲分陀利经卷五等之说,正法有一千年,像法为五百年。关于末法之时限,诸经论所说大抵为末法一万年。然俱舍论宝疏卷二十九依善见律毘婆沙卷十八所举,将正法千年之后尚有一万年之说法,解释作一万年中之前五千年为像法时,而后五千年为末法时。
另据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五,举出「五五百年」之说,即将佛陀入灭后之二千五百年间,区分为五个五百年,依次为解脱坚固、禅定坚固、多闻坚固、造寺坚固、斗诤坚固等五个时期;五个时期以后,虽有剃除须发、身着袈裟者,然毁破禁戒,不如法行。又佛临涅槃记法住经,于正法一千年中,以一百年为一期,依次分为圣法、寂静、正行、远离、法义、法教、利养、乖争、事业、戏论等十个坚固时期。又毘尼母经卷三,于正法五百年中,亦以一百年为一期,次第分为解脱、定、持戒、多闻、布施等五个坚固时期。此二经之说法与前面大集经之说相似,依此,大集经之「五五百年」说,或亦指正法住世之相。
然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所举,则将「五五百年」分为正、像、末三时,即以前二个五百年为正法时,第三、第四个五百年为像法时,最后一个五百年为末法一万年之初五百年。
又大毘婆沙论卷一八三载,由于度女人出家之故,正法减五百岁,故以初五百年之解脱坚固为正法期,次五百年之禅定坚固为像法期,后三个五百年之无行无证为末法期。
此外,罗什、不空二师所译之仁王经中,因所举之时限语义不详,故各经论及智顗、吉藏、真谛等诸师之异说纷纭;或谓仁王经所说乃另一种之「三时说」,即以八十年(或五十年)为正法期,八百年(或五百年)为像法期,八千年(或五千年)为末法期。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70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003

[持戒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1-6 23:45 编辑

(6  用时,2小时)


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曼殊室利!彼佛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学习解说】
世尊对文殊师利菩萨说:「在东方,再过去十殑伽沙(=恒河沙,诸经中凡形容无法计算之数,多以「恒河沙」一词为喻。比喻数量之无限)的佛土那么远的地方,那里有一个世界名为净琉璃(=药师如来之净土。此世界以琉璃为地,或以此世界及其教主本身皆清净如琉璃,故有此称),在那个佛土有一尊佛,名为药师琉璃光如来(=音译多陀阿伽陀。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音译阿罗汉。指应受人天之供养)正等觉(=音译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明行圆满(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善逝(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槃)世间解(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无上丈夫(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调御士(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使往涅槃)天人师(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薄伽梵(即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

文殊师利! 这尊佛,也就是药师琉璃光如来,在过去行菩萨道时,曾发下十二大愿(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令所有的有情众生,所求皆得。

殑伽沙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地名)旧称恒河沙。新称殑伽沙。

恒河沙
[佛光大辞典]
梵语 gavgā-nadī-vāluka。即恒河之沙。又作恒边沙、恒水边流沙、江河沙、兢伽沙、恒沙、恒河沙数等。恒河沙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诸经中凡形容无法计算之数,多以「恒河沙」一词为喻,例如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大八‧二一七中):「遍照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七中):「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中):「无量大圣,数如恒沙。」〔玄应音义卷二十四、翻译名义集卷七〕 p3813

净琉璃世界
[佛光大辞典]
药师如来之净土。又作净琉璃世界,或称药师净土。盖此世界以琉璃为地,或以此世界及其教主本身皆清净如琉璃,故有此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一四‧四○五上):「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同经十二大愿中之第二大愿(大一四‧四○五上):「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隋代达摩笈多译药师如来本愿经载,彼佛国土无女人形,离诸欲恶及一切恶道苦声,以琉璃为地,城阙、柱梁、斗栱,周匝罗网,皆以七宝所成,如极乐国,国中有日光及月光二菩萨为最上首。
药师如来之信仰,盛行于刘宋以后,药师净土之变相亦随之造立。敦煌千佛洞出土之古写经中,药师净土之变相,中央为佛,左右配二菩萨,其前有奏乐舞踊之七圣众,正面中央立四圆柱为门,图后方左右各画一宫殿,此或即六朝之作品。英国史坦因所发现之数种变相,其中第三十六图(The Thousand Buddhas 之编号)为彩色绢本,长约一点二八公尺,或系绘于唐宋之际。〔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灌顶经卷十二〕 p4709

净琉璃净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界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所居,在东方之世界也。

东方净琉璃医王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菩萨)称药师如来。医王即药师,其国名净琉璃,在东方,故云:药师经曰:「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

药师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菩萨)具曰药师琉璃光如来。又有大医王佛医王善逝等称。梵名鞞杀社窭噜Bhaiṣajyaguruvaiḍūryaprabhāsa,为东方净琉璃国之教主,发十二誓愿,救众生之病源,治无明之痼疾。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曰:「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克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中略)佛薄伽梵,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又医也。大宝积经曰:「譬如药师持药囊,自身病不能疗治。」

药师佛
[佛光大辞典]
药师,梵名 Bhaisajyaguru,音译作鞞杀社窭噜。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此佛誓愿不可思议,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于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其人得以苏生续命。此种药师佛之信仰自古即盛行。
药师佛之形像,据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念诵仪轨供养法载,左手执持药器(又作无价珠),右手结三界印,着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将。此十二神将誓愿护持药师法门,各率七千药叉眷属,在各地护祐受持药师佛名号之众生。
又一般流传之像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此二胁侍在药师佛之净土为无量众中之上首,是一生补处之菩萨。亦有以观音、势至二菩萨为其胁侍者。此外,或以文殊师利、观音、势至、宝坛华、无尽意、药王、药上、弥勒等八菩萨为其侍者。
依唐代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载,药师佛又作七佛药师。即善称名吉祥王如来、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法海雷音如来、法海慧游戏神通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其中前六如来为药师如来之分身。七佛药师法则为日本台密四大法之一。如以药师如来为本尊,修息灾等法,则称为药师法。其仪轨与七佛药师法相同。其三昧耶形为药壶。真言有大咒与小咒之分,小咒为「唵呼嚧呼嚧战驮利摩橙祇莎诃」。又此如来与阿閦、大日或释迦同体。〔药师如来本愿经(隋代达摩笈多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续高僧传卷三十隋真观传、宋高僧传卷二十四唐元皎传、出三藏记集卷五新集疑经伪撰杂录、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第九十一佛像部〕 p6694

药师瑠璃光佛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简称药师佛,是东方净瑠璃国的教主。此佛在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其中第七愿,愿成佛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一闻其名号,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成佛,所以称为药师。又第二愿,愿成佛时,身如瑠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过于日月,所以称为瑠璃光

药师如来(梵Bhāiṣajya-guru,藏Sman gyi bla)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在东方净土化导众生,且誓愿为众生消除灾苦、求得现世安乐的如来。又称药师琉璃光如来。依隋‧达摩笈多译《药师如来本愿经》所述,东方十恒河沙等佛土之外,有世界名净琉璃,其土有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
药师如来成佛后,住在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其中有日光、月光二菩萨,为彼之二脇士。相传若人病重,死相现前,阎摩使人引其神识至阎摩法王前,随善恶业定罪福时,若能为此人昼夜六时供养礼拜药师如来,诵此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此人即神识还复,得续其命。
药师如来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又称十二上愿),略如下列︰
(1)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世界,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令一切众生如我无异。
(2)愿身如琉璃,内外清净无瑕垢,光明过日月,令于昏暗中之人能知方所,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3)以智慧方便众生,令众生受用无尽。
(4)令行异道者,安立于菩萨道中,行二乘道者,以大乘安立之。
(5)令于我法中修行梵行者,一切皆得不缺减戒。
(6)令诸根不具之聋盲跛躄白癞颠狂,乃至种种身病者,闻我名号皆得诸根具足、身分成满。
(7)令诸患逼切无护无依,远离一切资生医药者,闻我名号,众患悉除。
(8)若女人愿舍女形者,闻我名号,得转丈夫相,乃至究竟无上菩提。
(9)令一切众生解脱魔网,安立于正见。
(10)令为王法系缚,无量灾难煎迫者,皆得解脱一切苦恼。
(11)令飢火烧身,为求食故作诸恶业者,先得妙色香味饱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
(12)贫无衣服者,我当施以所用衣服,乃至庄严具。

十二大愿医王善逝
[佛光大辞典]
即药师如来。药师又称医王、善逝,诸佛十号之一,犹言如来。药师如来发十二大愿,救众生之病源,治无明之痼疾,如医中之王,故称之。 p331

大医王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譬佛菩萨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为大医王善疗众病。」无量义经曰:「医王大医王,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

大医王
[佛光大辞典]
指佛、菩萨。佛、菩萨善能分别病相、晓了药性、治疗众病,故以「大医王」喻称之。杂阿含经卷十五以大医王所具有之四法成就比喻佛菩萨之善疗众病,即:(一)善知病。(二)善知病源。(三)善知对治疾病之法。(四)善治病已,令当来更不复发。此大医王能分别病相,晓了药性,视众生之病而授与药方,使之乐服,故以大医王广喻佛菩萨。又为药师如来之特称。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大三‧三三○中):「大医王应病与药,菩萨随宜演化。」〔维摩经卷中、大智度论卷二十二〕 p903

十号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古印度对觉者十种常见的称号: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古来对于如何断句为如来十号,有不同的看法。一个合理的看法为,「世尊」是佛弟子对佛陀的尊称、对佛德性的总称,因此算十号之外的总称。)

十号
[佛光大辞典]
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又称如来十号、十种通号。虽称十号,然一般皆列举十一号,即:(一)如来(梵 tathāgata),音译多陀阿伽陀,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二)应供(梵 arhat),音译阿罗汉,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三)正遍知(梵 samyak-sajbuddha),音译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四)明行足(梵 vidyā-carana-sajpanna),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五)善逝(梵 sugata),乃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槃(六)世间解(梵 loka-vid),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七)无上士(梵 anuttara),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八)调御丈夫(梵 purusa-damya-sārathi),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槃(九)天人师(梵 śāstā deva-manusyānāj),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十)佛(梵 buddha),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十一)世尊(梵 bhagavat),即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大智度论卷二、卷二十一、大乘义章卷二十末〕 p480

二六之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药师如来之十二愿也。

二六之愿
[佛光大辞典]
药师如来之十二誓愿。即:(一)愿自他身光明炽盛。(二)愿威德巍巍开晓众生。(三)使众生饱满所欲而无乏少。(四)使一切众生安立大乘。(五)使一切众生行梵行、具三聚戒。(六)使一切不具者诸根完具。(七)除一切众生之诸病,令身心安乐,证得无上菩提。(八)转女成男。(九)使诸有情解脱天魔外道缠缚、邪思恶见稠林,而引摄正见。(十)使众生解脱恶王劫贼等横难。(十一)使饥渴众生得上食。(十二)使贫乏无衣者得妙衣。〔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p189

十种善法
[佛光大辞典]
(一)宝雨经卷五所载日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破无明暗、能觉悟有情、光耀十方、出现善法、诸漏灭尽、能作光明、映蔽外道、能示高下、发起善业、善人爱乐。(参阅「日喻菩萨十种善法」1454)
(二)除盖障菩萨所问经所载之十种善法。有如下数种:(一)月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皆生欢喜、众所乐见、善法增长、恶法损减、咸皆称赞、体相清净、乘最上乘、常自庄严、游戏法乐、具大神通。
(二)海导师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得他信许、为他所敬、善作指引、为他依止、能为济命、善备资粮、富有财宝、希取无足、为作先导、善到一切智城。
(三)水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流润赴下、植善法种、信乐欢喜、坏烦恼根、自体无杂清净、息烦恼热、止欲渴爱、深广无涯、高下充满、息诸尘坌。
(四)莲华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离诸染污、不与恶俱、戒香充满、本体清净、面相熙怡、柔软不涩、见者皆吉、开敷具足、成熟清净、生已有想。
(五)火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烧烦恼薪、成熟佛法、干烦恼淤泥、如大火聚、作光明照、能使惊怖、能作安慰、利与众共、人所供养、人不轻慢。(参阅「月喻菩萨十种善法」1465、「水喻菩萨十种善法」1490、「火喻菩萨十种善法」1498、「海导师十喻」4172、「莲华十喻」6147) p493

日喻菩萨十种善法
[佛光大辞典]
据宝雨经卷五载,菩萨出现于世,能以智慧方便令诸有情改恶迁善,舍迷就悟;犹如日出现于世间,照临万物,令一切幽暗之处悉皆明朗,故取之为譬喻。
(一)破无明暗,菩萨出现于世,以智慧之光破除一切有情无明黑暗;犹如日行于空,威光炫赫,能令世间一切幽暗之处悉得明朗。(二)觉悟有情,菩萨出现于世,以智慧方便开导有情,咸令觉悟;犹如日行于空,融和明丽,能令一切池沼莲华悉得开敷。(三)光耀十方,菩萨出现于世,以智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令一切有情咸获利益;犹如日行于空,光耀十方,一切万物无不蒙照。(四)出现善法,菩萨出现于世,以智慧力开示善法,化导有情,使其咸登正觉;犹如日行于空,以大光明普照一切,飞潜蠢动,咸遂其生。(五)诸漏灭尽,漏即漏落生死之义。谓菩萨以智慧力令所有一切烦恼悉皆灭尽,则能永断生死诸漏;犹如日没时,光明隐灭,则群动皆息。(六)能作光明,菩萨出现于世,放智慧光明,说种种法要,以破除一切有情愚痴暗障;犹如日行于空,放大光明,破除一切幽暗,照临万象。(七)映蔽外道,菩萨出现于世,凡所说法,莫不为令有情舍邪归正,则能映蔽外道之诸邪异论;犹如日行于空,赫然照临,萤爝之光自然不现。(八)能示高下,菩萨出现于世,于诸有情若善若恶,无不摄受,令其瞻觐,示以正法;犹如日行于空,照临万物,若高若下悉能显示。(九)发起善业,菩萨出现于世,方便开示,能令一切有情发起善心,修行善业;犹如日出时,能令世人各营生业。(十)善人爱乐,菩萨出现于世,一切聪慧之人知有利益,心生爱乐,念念皈依,然无智愚人及诸邪魔外道却因之生起憎嫉;犹如日行于空,内外明朗,凡诸善人无不欣爱,然若盗贼等辈为恶之人却因之生起憎嫉。 p1454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70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003

[持戒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1-5 22:15 编辑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曜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学习解说】
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

第一大愿:
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成就佛果)时,身体放出很大的光明,光明炽然(燃烧猛烈,形容光明像火燃烧那样的猛烈),遍照无量无数无边的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来庄严自身,同时也愿一切有情众生都能如同我一样(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身相光明,相好具足,没有任何差异。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nuttara-samyak-saj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ā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又梵语 anuttara-samyak-saj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大智度论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论注卷下、法华经文句卷二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参阅「正遍知」2001、「正觉」2005) p3674

炽然
[国语辞典(教育部)]
ˋ ㄖㄢˊ
燃烧猛烈。《妙法莲华经.卷二.譬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相随好
[法相辞典(朱芾煌)]
杂集论十四卷三页云:相随好者:谓依止静虑,于相随好庄严所依示现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并彼所起异熟果。所以者何?谓佛世尊由定慧增上力,为欲化度诸有情故;示现三十二大丈夫相,及八十种随好相,庄严色身。然佛世尊,非彼自体。以法身所显故。若诸菩萨,能如是示现者,当知定慧为其自性。若所余大集会中生者,用彼所起异熟果为自性。又云:问:相及随好作何业?答:能令暂见谓大丈夫,心生净信。

三十二相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佛或转轮圣王之内德,表彰于身相者有三十二
(名数)具名三十二大人相。此三十二相,不限于佛,总为大人之相也。具此相者在家为轮王,出家则开无上觉。是为天竺国人相说。智度论八十八曰:「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好,则为现三十二相。天竺国中人于今故治肩髆,令厚大头上皆有结为好,如人相中说,五处长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轮若莲华若具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辐轮、纤长指、鼻高好、舌广长而薄,如是等皆胜于先所贵,故起恭敬心。」佛感此相者,由于百劫之间,一一之相,积百种之福,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表,发揽而可别,名之为相。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受敬,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现三十二相也。」三藏法数四十八谓:
一、足安平相,足里无凹处者。二、千辐轮相,足下有轮形者。三、手指纤长相,手指细长者。四、手足柔软相,手足之柔者。五、手足缦网相,手足指与指间有缦网之纤纬交互连络如鹅鸭者。六、足跟满足相,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七、足跌高好相,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八、腨如鹿王相,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九、手过膝相,手长过膝者。十、马阴藏相,佛之男根密藏体内如马阴也。
十一、身纵广相,头足之高与张两手之长相齐者。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一毛而不杂乱者。十三、身毛上靡相,身毛之头右施向上偃伏者。十四、身金色相,身体之色如黄金也。十五、常光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者。十六、皮肤细滑相,皮肤软滑者。十七、七处平满相,七处为两足下两掌两肩并顶中,此七处皆平满无缺陷也。十八、两腋满相,腋下充满者。十九、身如狮子相,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狮子王者。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无伛曲者。
二十一、肩圆满相,两肩圆满而丰腴者。二十二、四十齿相,具足四十齿者。二十三、齿白齐密相,四十齿皆白净而坚密者。二十四、四牙白净相,四牙最白而大者。二十五、颊车如狮子相,两颊隆满如狮子之颊者。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二十七、广长舌相,舌广而长,柔软细薄,展之则覆面而至于发际者。二十八、梵音深远相,梵者清净之义,佛之音声清净而远闻也。二十九、眼色如绀青相,眼睛之色如绀青者。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胜如牛王也。
三十一、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三十二、顶成肉髻相,梵名鸟瑟腻,译作肉髻,顶上有肉,隆起为髻形者。亦名无见顶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见故也。
此三十二相依法界次第,法界次第依智度论八十八。其他智度论四,涅槃经二十八,中阿含三十二相经所载,皆大同小异。
无量义经曰:「一毫相如月旋,二净眼如明镜,三唇,四额广,五狮子臆,六掌有合缦,七指直而纤,八马阴藏,九顶有日光,十上下眴,十一舌赤好如丹果,十二鼻修,十三手足柔软,十四内外相握,十五皮肤细软,十六细筋,十七旋发绀青,十八眉睫绀而展,十九白齿,二十面门开,二十一具千辐轮,二十二臂修,二十三毛右旋,二十四锁骨,二十五顶有肉髻,二十六方口颊,二十七四十齿,二十八胸表万字,二十九腋,三十肘长,三十一踝膝露现,三十二鹿腨肠。」亦出优婆夷净行出门经修学品。与诸本大体同。


八十种好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śīty-anuvyañjanāni。为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八十种好相。又称八十随形好、八十随好、八十微妙种好、八十种小相、众好八十章。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殊胜容貌形相中,显著易见者有三十二种,称为三十二相;微细隐密难见者有八十种,称为八十种好。两者亦合称相好转轮圣王亦能具足三十二相,而八十种好则唯佛、菩萨始能具足
又有关八十种好之顺序与名称,异说纷纭。据大般若经卷三八一载,八十种好指:(一)指爪狭长,薄润光洁。(二)手足之指圆而纤长、柔软。(三)手足各等无差,诸指间皆充密。(四)手足光泽红润。(五)筋骨隐而不现。(六)两踝俱隐。(七)行步直进,威仪和穆如龙象王。(八)行步威容齐肃如狮子王。(九)行步安平犹如牛王。(十)进止仪雅宛如鹅王。(十一)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之举身随转。(十二)肢节均匀圆妙。(十三)骨节交结犹若龙盘。(十四)膝轮圆满。(十五)隐处之纹妙好清净。(十六)身肢润滑洁净。(十七)身容敦肃无畏。(十八)身肢健壮。(十九)身体安康圆满。(廿)身相犹如仙王,周匝端严光净。(廿一)身之周匝圆光,恒自照耀。(廿二)腹形方正、庄严。(廿三)脐深右旋。(廿四)脐厚不凹不凸。(廿五)皮肤无疥癣。(廿六)手掌柔软,足下安平。(廿七)手纹深长明直。(廿八)唇色光润丹晖,(廿九)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卅)舌相软薄广长。(卅一)声音威远清澈。(卅二)音韵美妙如深谷响。(卅三)鼻高且直,其孔不现。(卅四)齿方整鲜白。(卅五)牙圆白光洁锋利。(卅六)眼净青白分明。(卅七)眼相脩广。(卅八)眼睫齐整稠密。(卅九)双眉长而细软。(四十)双眉呈绀琉璃色。(四一)眉高显形如初月。(四二)耳厚广大脩长轮埵成就。(四三)两耳齐平,离众过失。(四四)容仪令见者皆生爱敬。(四五)额广平正。(四六)身威严具足。(四七)发脩长绀青,密而不白。(四八)发香洁细润。(四九)发齐不交杂。(五十)发不断落。(五一)发光滑殊妙,尘垢不着。(五二)身体坚固充实。(五三)身体长大端直。(五四)诸窍清净圆好。(五五)身力殊胜无与等者。(五六)身相众所乐观。(五七)面如秋满月。(五八)颜貌舒泰。(五九)面貌光泽无有颦蹙。(六十)身皮清净无垢,常无臭秽。(六一)诸毛孔常出妙香。(六二)面门常出最上殊胜香。(六三)相周圆妙好。(六四)身毛绀青光净。(六五)法音随众,应理无差。(六六)顶相无能见者。(六七)手足指网分明。(六八)行时其足离地。(六九)自持不待他卫。(七十)威德摄一切。(七一)音声不卑不亢,随众生意。(七二)随诸有情,乐为说法。(七三)一音演说正法,随有情类各令得解。(七四)说法依次第,循因缘。(七五)观有情,赞善毁恶而无爱憎。(七六)所为先观后作,具足轨范。(七七)相好,有情无能观尽。(七八)顶骨坚实圆满。(七九)颜容常少不老。(八十)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即卍字)。 p268


八十随形好(梵aśīty anuvyañjanāni,藏dpe-byad bzaṅ-po brgyad-cu)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佛菩萨之色身所具有的八十种妙相。又称八十种好、八十随好、八十小相。佛菩萨之身所具足的殊胜形相中,三十二相显而易见,称之为大相,而八十种好则较微细难见,故称为小相或随相。转轮王也能具足三十二相,但是八十种随形好则唯有佛、菩萨始能具足。《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大正27‧889a)︰
「问︰相与随好不相障夺耶﹖答︰不尔,相与随好更相显发,如林中花显发诸树。佛身如是相好庄严,又如金山众宝杂饰,如是佛身威光奇特,以如来身极鉴净故,诸祥瑞物皆现其中;如至那镜极磨莹已,随物远近,影像皆现。佛身亦尔,是故一切诸魔外道怀恶心者,至佛处时无不瞻仰,覩之无厌,右绕而去。」
《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四〈四摄品〉列出无见顶等八十种好,《大智度论》卷八十九解释此八十种好,谓(大正25‧686b)︰「问曰︰八十随形好是庄严身法,识满足何以在随形好中﹖答曰︰此识是果报生识,世间好丑自然而知,凡人识不具足,故学人法乃知。」又,「好」可视为相的细分详说,《法界次第》卷下云(大正46‧696b)︰
「相好乃同,是色法皆为庄严,显发佛身,但相总而好别,相若无好则不圆满。轮王释梵亦有相,以无好故,相不微妙。(中略)通云好者,可爱乐也。以八十种好庄严身,故天人一切之所爱乐,故云好也。」
此外,《大乘义章》卷二十(末)根据《菩萨地持经》卷十所载云(大正44‧873a)︰
「手足二十指悉皆妙好,即为二十,两手两足表里八处平满,通前合为二十八种好。两跟、两膝、两髀、两肩、两肘、两腕、两股、两臀、藏相两圆、两膊、两脇、两腋、两乳、腰、背、心、脐及与咽、膓悉皆妙好,为三十二,通前合为六十种好。此咽已下六十好也,上下牙齿悉皆妙好,即以为二;两脣、两齗、两颊、两鬓、两眼、两耳、两眉、鼻两孔、额两角悉皆妙好,复为十八,通前合为二十种好。此咽已上二十好也。是为八十,相好如是。」
除此之外,《菩萨善戒经》卷九、《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等亦载此事。然彼等所载与《大般若经》差异颇大。
兹参酌诸经论所说,列表如次︰
〔参考资料〕 《佛本行集经》卷九;《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六;《坐禅三昧经》卷上;《十住毗婆沙论》卷九〈念佛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五;《无上依经》卷下;《弥勒下生经》;《方广大庄严经》卷三;《大乘百福庄严相经》;《法集名数经》;《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大明三藏法
┌─────       ──┬─────────────────┐
│八十随行好名称│形态                              │
├────      ───┼─────────────────┤
│一、指甲润泽   │指爪狭长薄涧,光洁鲜净如花赤铜。  │
│二、手足指圆   │手足指圆纤长,﹖直柔软,节骨不现。│
│三、手足平等   │手足各等无差,于诸指间悉皆充密。  │
│四、手足圆满   │手足圆满如意,软净光泽,色如莲华。│
│五、筋脉潜隐   │筋脉盘结坚固,深隐不现。          │
│六、踝骨不现   │两踝俱隐不现。                    │
│七、行步齐正   │行步直进,庠审如龙象王。          │
│八、师子王行   │行步威容齐肃,如师子王。          │
│九、牛王行相   │行步安平庠序,不过不减,犹如牛王。│
│十、鹅王行相   │行步进止仪雅,犹如鹅王。          │
│十一、龙王行相│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举身随转。  │
│十二、身渐﹖直│支节渐次﹖圆,妙善安布。          │
│十三、支节密致│骨节交结无隙,犹若龙盘。          │
│十四、膝骨圆好│膝轮妙善安布,坚固圆满。          │
│十五、隐处妙好│隐处其文妙好,威势具足,圆满清净。│
│十六、肤体滑泽│身支涧滑柔软,光悦鲜净,尘垢不着。│
│十七、威仪备足│身容敦肃无畏,常不怯弱。          │
│十八、身体紧密│身支坚固稠密,善相属着。          │
│十九、身体平正│身古安定敦重,曾不掉动,圆满无坏。│
│二十、身体端严│身相犹如仙王,周匝端严,光净离翳。│
│二一、身光破闇│身有周匝圆光,于行等时,恒自照曜。│
│二二、腹相庄严│腹形方正无缺,柔软不现,众相庄严。│
│二三、脐深圆净│脐深右旋圆妙,清净光泽。          │
│二四、脐厚妙好│脐厚不窊不凸,周匝妙好。          │
│二五、身体无黶│板肤远离疥癣,亦无黶点疣赘等过。  │
│二六、手足内满│手掌充满柔软,足下安平。          │
│二七、手文明彻│手文深长明直,润泽不断。          │
│二八、唇色丹晖│唇色光润丹晖,如频婆果,上下相称。│
│二九、面门相具│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
│三十、舌广柔软│舌相软薄广长,如赤铜色。          │
│三一、象王声   │发声威震深远,如象王吼,明朗清澈。│
│三二、梵声深妙│音韵美妙具足,如深谷响。          │
│三三、鼻脩高直│鼻高脩而且直,其孔不现。          │
│三四、齿白齐密│诸齿方整鲜白。                    │
│三五、牙利明洁│诸牙圆白光洁,渐次锋利。          │
│三六、目净绀青│眼净青白分明。                    │
│三七、目如青莲│眼相脩广,譬如青莲华叶,甚可爱乐。│
│三八、目睫次第│眼睫上下齐整,稠密不白。          │
│三九、眉纤而长│双眉长而不白,致而细软。          │
│四十、眉色青绀│双眉绮靡顺次,绀琉璃色。          │
│四一、眉如初月│双眉高显光润,形如初月。          │
│四二、耳埵圆满│耳厚广大脩长,轮埵成就。          │
│四三、耳无过恶│两耳绮丽齐平,离众过失。          │
│四四、容仪具足│容仪能令见者无损无染,皆生爱敬。  │
│四五、额广平正│额广圆满平正,形相殊妙。          │
│四六、身分相称│身分上半圆满,如师子王威严无对。  │
│四七、首发脩长│首发脩长绀青,稠密不白。          │
│四八、发香芬馥│首发香洁细软,润泽旋转。          │
│四九、发际严好│首发整齐无乱,亦不交杂。          │
│五十、首发长好│首发坚固不断,永无褫落。          │
│五一、首发光滑│首发光滑殊妙,尘垢不着。          │
│五二、身分坚实│身分坚固充实逾那罗延。            │
│五三、身体庄严│身体长大端直。                    │
│五四、诸根无染│诸窍清净圆好。                    │
│五五、身相洪大│身支势力殊胜,无与等者。          │
│五六、见者欢喜│身相众所乐观,尝无厌足。          │
│五七、面如满月│面轮脩广得所,皎洁光净如秋满月。  │
│五八、容色不挠│颜貌舒泰,光显念笑,先言唯向不背。│
│五九、面相姝广│面貌光泽熙怡,远离颦蹙青赤等过。  │
│六十、身无疵秽│身皮清净无垢,常无臭秽。          │
│六一、毛孔出香│所有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之香。  │
│六二、面门出香│面门常出最上殊胜之香。            │
│六三、首分圆满│首相周圆妙好,亦犹天盖。          │
│六四、身毛纤柔│身毛绀青光净,如孔雀项,红晖绮饰,│
│                      │色类赤铜。                        │
│六五、法音圆辩│法音随众大小,不增不减,应理无差。│
│六六、顶髻高显│顶相无能见者。                    │
│六七、指网分明│手足指约分明,庄严妙好,如赤铜色。│
│六八、行不履地│行时其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现印文。  │
│六九、身相持重│自持不待他卫,身无倾动,亦无逶迤。│
│七十、威震一切│威德远震一切,恶心见喜,恐怖见安。│
│七一、音声和雅│音声不高不下,随众生意和悦与言。  │
│七二、观机浅深│能随诸有情类,言音意乐而为说法。  │
│七三、一音说法│一音演说正法,随有情类各令得解。  │
│七四、次第说法│说法咸依次第,必有因缘,言无不善。│
│七五、等视众生│等观诸有情类,赞善毁恶而无爱憎。  │
│七六、识清净   │所为先观后作,轨范具足令识善净。  │
│七七、相好具足│世尊相好,一切有情无能尽观。      │
│七八、顶骨坚实│顶骨坚实圆满。                    │
│七九、无衰老相│颜容常少不老,好巡旧处。          │
│八十、卍字德相│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
│                      │同绮画,色类朱丹。                │
└──────      ─┴─────────────────┘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70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003

[持戒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7~8  用时,2小时)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学习解说】
第二大愿:
愿我来世成佛时,身体像琉璃一样,不论从内或从外看都可以看透过去,而且是全然清净的,没有任何一点瑕疵或污秽。
光明广大,功德像巍巍高山一样。
身体善于安住自在,而且,有像火焰般无量光明的网来庄严自身,这种光明甚至超越太阳和月亮的光亮。
黑暗世界的众生受到佛光的照耀,随着众生的意念可以去到他们自己想去的地方,无论做任何事业都能够成就。


菩提
[佛光大辞典]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琉璃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青色的宝石。

琉璃
[佛光大辞典]
梵语 vaidūrya,巴利语 veluriya。七宝之一。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又作流璃、琉璃、吠努璃野、吠琉璃耶、鞞稠利夜、吠琉璃、毘琉璃、茷琉璃、毘头梨、鞞头梨。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相传虚空之颜色(青色)即是由须弥山南方之琉璃宝所映现者。又于三十三观音中之琉璃观音,即表琉璃同化之德而应现于世,摄化众生。慧琳音义卷一(大五四‧三一七中):「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帝释髻珠,云是此宝。」〔玄应音义卷二十四、前汉书西域传第六十六上之注〕 p5839

焰网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佛之光明,重重交彻而不尽,如帝释天之珠网也。药师经曰:「焰网庄严,过于日月。」药师经纂解上曰:「燄谓光燄,网谓珠网,言光明无尽义也。」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70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003

[持戒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1-7 00:01 编辑

(9楼 + 5楼~6   用时,2小时)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学习解说】
第三大愿:
愿我来世成佛时,以无量无边那么多的智慧方便(离愚痴之烦恼,修习一切功德,能开发慧解),令所有的有情众生都能饱满所欲,所求皆满,而无乏少。

十种方便
[佛光大辞典]
指修菩萨行者之十种善巧方便,此说出自旧华严经卷四十离世间品。新华严经卷五十六称为十种勤修。即:(一)布施方便,毫无悭吝,喜舍身、命、财而无求报之心。(二)持戒方便,持一切戒,心无染着。(三)忍辱方便,离瞋恚、我慢之烦恼,忍一切恶,其心不动。(四)精进方便,三业不曾散乱,一切所作皆不退转,以至究竟。(五)禅定方便,远离五欲、诸烦恼,于禅定之法锐意修习。(六)智慧方便,离愚痴之烦恼,修习一切功德,能开发慧解(七)大慈方便,运平等大慈之心,利益一切众生。(八)大悲方便,知诸法无自性,以平等大悲,代诸众生受苦恼。(九)觉悟方便,以无碍智了悟众生之十性。(十)转不退法轮方便,转无上之法轮,化导众生,使依教修学,增长菩提,不退行位。〔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七〕 p485

拔济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拔苦济难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70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003

[持戒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1-7 22:03 编辑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学习解说】
愿我来世成佛时,如果有情众生有行邪道(非理之行法)(通往邪报的道路,即邪见……邪定等诸邪道会导致地狱、畜生、饿鬼等诸邪报)的, 全都令其安住在菩提道中;若是行声闻乘(直接听闻佛陀之教说,依四谛理而觉悟者)独觉乘(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的,全都以大乘而安立之(把本来的小乘心回转过来以趣向于大乘的佛道)

邪道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非理之行法也。金刚经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邪道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通往邪报的道路,即邪见……邪定等诸邪道会导致地狱、畜生、饿鬼等诸邪报

二乘
[佛光大辞典]
乘为运载之意。运载众生度生死海之法,有二种之别,故称二乘。(一)指大乘与小乘。佛陀一代所说之教法可大别为大、小二乘。佛为声闻、缘觉所说之法称小乘,佛为菩萨所说成佛之法称大乘。〔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圣行品、梁译摄大乘论卷上〕
(二)声闻乘与缘觉乘。即小乘法分为二种:(一)直接听闻佛陀之教说,依四谛理而觉悟者,称声闻乘(二)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称缘觉乘。〔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华严五教章卷一〕
(三)一乘与三乘。出自华严五教章卷一。(一)法华以前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证道有别,是为三乘。(二)法华会上,会三乘归于一佛乘,是为一乘。 p206

二乘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

回心向大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又名回小向大,即把本来的小乘心回转过来以趣向于大乘的佛道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1-10 07:07 , Processed in 0.08338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