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545|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卷四十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258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37

[忍辱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9-29 08:3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普贤愿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华严会上一切诸佛菩萨
南无十方法界一切诸善知识


弟子光明遍照,发心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卷四十,祈求诸佛菩萨善知识老师慈悲护念加持,让弟子能够入清净光明心

以清净光明心破除自己的愚痴无明,深入经藏,真正领会经文义理,增上智慧,以利益众生的发心,写出清净光明的习经记录

以清净光明心深入学习诸佛共愿,时时保持正观正念,依照经中佛陀的教导,以诸佛共愿作为修行基础,如实的发起利益众生、共同解脱成佛的宏伟大愿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37

[忍辱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3-9-29 21:02: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9-29 21:36 编辑

经文导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一、普贤菩萨告诸与会菩萨及善财童子,欲成就如来功德,应广修十种广大行愿




(增补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37

[忍辱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3-9-29 21:35: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9-29 21:38 编辑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本楼层用时约3.5小时)

一、普贤菩萨告诸与会菩萨及善财童子,欲成就如来功德,应广修十种广大行愿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学习解说】
在华严法会场,普贤菩萨摩诃萨称赞如来无上殊胜的种种功德以后,告诉与会的诸菩萨众以及善财童子说:善男子,如来广大的功德,假使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在经过无数个不可称说的佛刹,经过如微尘那么多的劫数去不断的连续演说,也是说不尽如来的功德,可见如来的功德深不见底,远不见边,无量无边,如果有众生想要成就像如来那样的广大功德,那么就应该修习十种广大行愿(指修行与誓愿。又作愿行。),愿心很重要,善知识教导:
真正发心,  就能真正有动力,  也能真正得到佛菩萨的护持
真正发心,就能不退转的走在菩提路上, 接受不同阶段的考验和菩萨行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词解】
【善财童子】
梵名 Sudhana-s/res!t!hi-da^raka。为华严经入法界品中之求道菩萨,曾南行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遇普贤菩萨而成就佛道。大乘佛教用以作为即身成佛之例证,其求法过程,则表示华严入法界之各阶段。据旧华严经卷四十五入法界品载,善财童子为福城长者之子,于入胎及出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现,故称之为善财。其后受文殊师利菩萨之教诲,遍游南方诸国。先至可乐国参访功德云比丘,受念佛三昧门。继之,历访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夜天、天女、婆罗门、长者、医师、船师、国王、仙人、佛母、王妃、地神、树神等,听受种种法门,终至普贤菩萨道场,证入无生法界。
 据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载,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具有八意,即:善知识为轨范、为胜行之缘、破见慢、离细魔、寄成行、寄显位、显深广、显缘起。又谓其行证通于见闻(前生)、解行(此生)、证入(来生)等三生,而以善财童子之此生为解行生;即表示善财于此一生之中,具修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位之行法,此即“三生成佛”之义,乃约隔生果报而说三生。但华严宗另有“一生成佛”之说,谓“三生”为表示法门分位之语,实则一生一念中亦有三生,故主张见闻、解行、证入三生可各自其一生而成佛。准此,善财童子之成佛遂有三生成佛、一生成佛二说。此外,其参访诸善知识系表示因果渐证之先后顺序。其中,初遇文殊以后至第四十一人,表示寄位修行之相,即寄十信行及三贤、十圣之位。其后十一人表示会缘入实之相,即总会前述阶位差别之缘,而同入于实相之理,指亲证妙觉。其次遇第五十三位之弥勒菩萨,表示摄德成因之相,即摄此会缘入实之德,而为一生补处之正因。其次再遇文殊菩萨,表示智照无二之相,即初遇文殊菩萨为“信智”之表征,第五十四次之参访又再遇文殊,为“证智”之表征。至此,即表示善财遍求法门之结果已与本智相应,冥合而无二,已离能、所的分别之相,得以照体而独立。最后遇普贤菩萨,表示显因广大之相,即既已达智证无二,故言亡虑绝,触物皆道,法法全真,依正浑融,重重无尽,举一法即是圆因,一切诸法莫不如此,是即普贤广大之境界。     
 有关善财童子求道历程之偈赞与图绘极多,如北宋杨杰之大方广华严入法界品赞、忠师之五相知识颂、惟白之文殊指南图赞等皆是,亦常被用为佛教文学上之题材。又禅宗寺院常于观世音菩萨左侧,设置善财童子像,即取材自其历访名师之过程中,参谒观世音而受教化一事。(华严经疏卷五十五、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三、卷八十五、华严五教章卷二、禅林象器笺第五类灵像门)((参见:五十三参)1048、“五十五善知识”1053)p4888
FROM:【佛光大辞典】

【佛刹】
其义有二,即:(一)指佛所住之国土。又作佛国土、净土。(二)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即佛塔、佛阁、佛龛、僧刹、伽蓝等,专供修行办道之处所。(无量寿经卷上)((参见:净土)4679)p2642
FROM:【佛光大辞典】

【行愿】
指修行与誓愿。又作愿行。依据智顗之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上所载,若有愿而无行,则犹如一人要度到彼岸,而不肯预备船筏一般,当知此人必常在此岸,而终不得度;菩萨虽发四弘誓愿,若不修四行,亦复如是。此即言修行与誓愿犹如鸟之二翼,若不能兼备,即不能到达所期之境。p2567
FROM:【佛光大辞典】




【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那是哪十种广大行愿呢?就是:
第一、礼敬诸佛     
第二、称赞如来
第三、广修供养
第四、忏悔业障
第五、随喜功德
第六、请转法轮
第七、请佛驻世
第八、常随佛学
第九、恒顺众生
第十、普皆回向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学习解说】
善财童子问普贤菩萨:大圣(为对佛、菩萨及大声闻等之尊称;有别于世俗之圣人),什么是礼敬?乃至什么是回向呢?
普贤菩萨告诉善财童子:
善男子,所谓的礼敬诸佛,就是一切法界、一切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国以及如微尘一样多的诸佛世尊
我因为发起普贤行愿这个愿力的缘故,对十方一切世界的诸佛生起最坚固的信心而得胜解
就好像如来站在我的面前,我全部以清净的身业、语业、意业恭敬的礼敬他们

【词解】
【大圣】
梵语 maha^-muni,巴利语同。为对佛、菩萨及大声闻等之尊称;有别于世俗之圣人。如大圣普贤菩萨、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大圣观自在菩萨、大圣不动明王、大圣欢喜天等,概皆出于尊敬之意。(佛本行集经卷十七剃发染衣品、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三送使品、持心梵天所问经卷一明网菩萨品)p874
FROM:【佛光大辞典】

【深信】
 (术语)以深固之心信法也。维摩经佛国品曰:“深信坚固,犹如金刚。”教行信证信卷曰:“深心即是深信,深信即是坚固深信。”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信解】
梵语 adhimukti,巴利语 adhimutti。音译阿毗目底。<一>依信而得胜解者。又作信胜解。为钝根者修行阶位之名,乃七圣之一,十八有学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与“见至”相对。俱舍论卷二十三(大二九·一二二下):“至住果位舍得二名,谓不复名随信、法行,转得信解、见至二名,此亦由根钝利差别。”此谓诸钝根者于见道位中,本称为随信行,及至修道住果之位,则称信解。(大毗婆沙论卷五十四、卷九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六)
<二>起信生解之意。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大一七·九○九上):“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能信解故。”(大日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p3721  
FROM:【佛光大辞典】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而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学习解说】
在每一位佛住所,全都示现无数不可称说佛土中如微尘那样多的菩萨化身(指普贤菩萨化身)
这些普贤菩萨化身一一遍礼无数不可称说佛国中如微尘一样多的诸佛
一直等到虚空的尽头,我的礼敬才结束,但是虚空无量无边,是不会有尽头的,因此我对诸佛的礼敬也没有穷尽

这样一直到众生界消失,众生业消尽,众生烦恼断尽,我礼敬诸佛的愿心才尽停止,但是在这个娑婆世界,众生界不会消失,乃至众生的烦恼也不会断尽,因此我礼敬诸佛的愿心也无穷无尽,这个愿心念念相续,从不曾间断,而我的身业、语业、意业从来都不会感到疲惫厌倦

【词解】
【尽】完毕,达到极端,全部用出,竭力做到,都、全——摘自汉典

【念念相续】
指念佛行者所起之心念,能系住一处而不散乱,即后念继前念,相续不断,中间不杂余念。往生要集卷中(大八四·五六中):“或低头举手,或举身称名,外仪虽异,心念常存,念念相续,寤寐莫忘。”此外,念念相续,亦指连续不断的称念佛号。(杂阿毗昙心论卷三、观念法门)p3214
FROM:【佛光大辞典】


学习注:
还有这里的【礼敬诸佛】并不单单指的是礼敬诸佛,还有要礼敬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所以也应该清净平等的恭敬,对此善知识这样教导:

为什么[佛弟子]要常[恭敬合掌]呢?
如果对象是[佛菩萨]
[恭敬合掌]是代表对[佛菩萨]的[恭敬心][至诚心][感恩心][皈依心][不二心][信心]

如果对象是[佛弟子]和[一切众生]
代表对[佛弟子]和[一切众生]的[恭敬心]和[谦和心]以及[平等心]
因为[普贤十大愿]教导我们应该[礼敬诸佛],
[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所以都应该对一切众生[恭敬合掌]
[妙法莲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就是最好的案例



再来看看[恭敬合掌][礼佛塔庙]的功德:

若有众生。[恭敬合掌]。得十种功德。
一者得胜福报。
二者生于上族。
三者得胜妙色。
四者得胜妙声。
五者得胜妙盖。
六者得胜妙辩。
七者得胜妙信。
八者得胜妙戒。
九者得胜妙多闻。
十者得胜妙智。
是名恭敬合掌得十种功德。

若有众生。[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一者得妙色好声。
二者有所发言人皆信伏。
三者处众无畏。
四者天人爱护。
五者具足威势。
六者威势众生。皆来亲附。
七者常得亲近诸佛菩萨。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所以,众生一定要怀着最最至诚之心恭敬礼敬诸佛,增上我们的功德福报,消除我们累世的罪业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37

[忍辱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3-9-30 21:29: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9-30 22:38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以上)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学习解说】
普贤菩萨继续对与会的诸菩萨以及善财童子说:善男子,我说的称赞如来就是
所有一切法界,一切虚空界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国土,所有在极其微小的每一个微尘中,都有一切世界中如微尘一样多的诸佛
在每一位佛的国土中,都有无数的菩萨众聚集在佛所参加法会,他们都围绕在佛的四周听闻佛的教导

【词解】
【极微】
梵语 parama^N!u。又作极微尘、极细尘。旧译邻虚。物质(色法)分析至极小不可分之单位,称极微。依俱舍论卷十二谓,以一极微为中心,集合上、下及四方等六方之极微而成一团,称作“微”,又称“微尘”,亦即合七极微为一微尘,始为天眼等之所见。微尘,梵语 aN!u-rajas,音译作阿拏、阿菟,又作阿耨尘。
 集合七微尘,谓一金尘,七金尘谓一水尘,七水尘谓一兔毛尘,七兔毛尘谓一羊毛尘,七羊毛尘谓一牛毛尘,七牛毛尘谓一隙游尘(又作向游尘)。金尘、水尘能够通过金中、水中之空隙,故尘有极微细之意。兔毛尘、羊毛尘、牛毛尘,乃表示尘如兔、羊、牛的毛端之微细。隙游尘则指如窗隙间,吾人肉眼可视之光中浮游细尘而言。
 极微集合形成具体物质之时,至少须具足地、水、火、风四大,与色、香、味、触四尘(四微)始能形成。因不能缺少其一,故称“八事俱生,随一不减”。(大毗婆沙论卷十三、卷七十五、卷一三六、大智度论卷十二、瑜伽师地论卷三、卷五十四、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p5479
FROM:【佛光大辞典】

【刹土】
指国土。刹,梵语 ks!etra,音译差多罗、纥差呾罗。意译土田。玄应音义卷一:“差多罗,此译云土田。经中或云国或云土者,同其义也。或作刹土者,存二音也。”p3731
FROM:【佛光大辞典】

【海会】
<一>禅宗谓丛林僧众。如百川之流入大海,众僧会于丛林,称为海会。
 <二>谓诸尊圣众之会聚。以海比喻其德高、数众,故称海会。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一(大三六·五下):“云被难思之海会者,以深广故。谓普贤等众,行德齐佛,数广刹尘,故称为海。”
 <三>总墓之名,即取海众同会一穴之义。又称海会塔。((参见:海会塔)4170)p4169
FROM:【佛光大辞典】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学习解说】
我一定以自己全部的最深刻的理解力,来到如来面前来表达我的见解
我的每一个化身都显现出能善巧说法的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
每一个舌根都发出无穷无尽的声音,每一种声音里都包含了各种华丽的语言
来称扬赞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无穷无尽的功德
这种赞叹的声音穷尽未来之际(未来世之边际也。未来无边际而假视为有,谓之尽未来际)也是连续不断
在一切法界中,四周无不传颂着赞叹佛的声音

【词解】
【甚深】
 (术语)法之幽妙谓之深,深之极谓之甚。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又曰:“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探玄记十一曰:“超情曰深,深极曰甚。”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胜解】
梵语 adhimoks!a,巴利语 adhimutti。又作信解。心所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别境之一。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然有关胜解一语,各家之解释互异,说一切有部与俱舍宗谓胜解为十大地法之一,能与一切心所相应,即于一切心品遍起。俱舍论卷四(大二九·一九上):“胜解,谓能于境印可。”即不论是与非、邪与正,皆能审决,为此心所之作用。如心对境时,其为花、为月,心即印可其为花、月,故一切心品必定有此心所。然唯识宗则以其为五别境之一,不能遍于一切心所。成唯识论卷五(大三一·二八中):“云何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谓邪正等教理证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不能引转,故犹豫境胜解全无,非审决心亦无胜解,由斯胜解非遍行摄。有说心等取自境时无拘碍,故皆有胜解,彼说非理。”此谓胜解于决定之境审决时,始能称其为胜解。若于犹豫之境,心存疑问,无法审决,则无胜解,故非遍行。
 又上座部主张胜解即“决定”,而与“智相”无别。说一切有部则以“印可”为胜解之别作用,谓“印可”乃经由胜解以衍生之另一作用,故异于胜解或智相等;而“智相”之外别有其体。大毗婆沙论卷一○一谓择灭乃无为解脱之自性,胜解为有为解脱之自性。(品类足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十六、卷二十八)p4867
FROM:【佛光大辞典】

【辩才】
谓巧于辩述。单称辩。即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之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如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四无碍辩即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辩无碍辩,又作四无碍解、四无碍智;广义指辩才无碍自在之解智,特别以其中之第四辩无碍辩为无碍自在、正确辩说之智。分析辩无碍辩,得如次七辩,即:(一)捷疾辩,于一切法无碍自在。(二)利辩,能深入通达。(三)不尽辩,说诸法实相,词不穷尽。(四)不可断辩,不为问难所断绝。(五)随应辩,随应众人要求而说法。(六)义辩,能说到达涅槃之种种利益。(七)一切世间最上辩,能说一切世间第一之大乘。以上七辩或作捷辩、迅辩、应辩、无疏谬辩、无断尽辩、凡所演说丰义味辩、一切世间最上妙辩。
 八辩指不嘶喝、不迷乱、不怖畏、不高慢、义具足、味具足、不拙涩、应时节辩才等。九辩指无著、无尽、相续、不断、不怯弱、不惊怖、不共、天人所重、无边辩才等。(大品般若经卷八、胜天王般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五十五)p6873
FROM:【佛光大辞典】

【音声】
1.乐音;音乐。 2.泛指声音。© 汉典

【未来际】
 (术语)未来世之边际也。未来无边际而假视为有,谓之尽未来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学习解说】
像这样的赞叹一直等虚空法界到了尽头,众生界不再显示,众生的业力消除,众生的烦恼断尽,我称赞如来的声音才会停止
但是从虚空界乃至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是永远不会消失断除的
因此我赞叹诸佛如来的声音也没有穷尽,一直会念念相续赞叹,永远不会中断停止
而我的身业、语业、意业也从来不会感到疲惫厌倦


而且赞叹如来也是世尊教导菩萨摩诃萨修习十种净修语业的一种方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净修语业。何等为十?所谓:   

[乐听闻如来音声]净修语业;
(附注:行菩萨道,喜欢听闻佛经中佛的种种开示)

[乐闻说菩萨功德]净修语业;
(附注:行菩萨道,喜欢听闻并且为众生演说佛经中种种菩萨功德)

[不说一切众生不乐闻语]净修语业;
(附注:行菩萨道,应该适应众生根器和因缘,不说一切众生不喜欢听到的话)

[真实远离语四过失]净修语业;
(附注:行菩萨道,应该真正断除四种说话的过失,[妄语][恶口][两舌][绮语])

[欢喜踊跃赞叹如来]净修语业;
(附注:行菩萨道,应该欢喜踊跃赞叹如来愿行功德以及各种感应和事迹)


[如来塔所高声赞佛如实功德]净修语业;
(附注:行菩萨道,应该立佛塔,并且高声赞叹诸佛真实功德)


[以深净心施众生法]净修语业;
(附注:行菩萨道,应该以深清净心,时常为众生说法,不论结果如何,都不影响清净心)

[音乐歌颂赞叹如来]净修语业;
(附注:行菩萨道,应该多运用歌曲音乐来歌诵如来功德,让众生能以音乐的方式来领受佛法)


[于诸佛所听闻正法不惜身命]净修语业;
(附注:行菩萨道,应该不顾身命的积极求取佛陀正法, 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世俗杂染上)

[舍身承事一切菩萨及诸法师而受妙法]净修语业。
(附注:行菩萨道,应该积极供养亲近菩萨和法师,以便学习妙法)

是为十。

再如在华严经 离世间品中教导:赞佛功德也是菩萨摩诃萨十种清净精进之一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精进。何等为十?所谓:

身清净精进,承事供养诸佛菩萨及诸师长,尊重福田不退转故;


语清净精进,随所闻法广为他说,赞佛功德无疲倦故;

意清净精进,善能入出慈、悲、喜、舍、禅定、解脱及诸三昧无休息故;

正直心清净精进,无诳无谄,无曲无伪,一切勤修无退转故;

增胜心清净精进,志常趣求上上智慧,愿具一切白净法故;

不唐捐清净精进,摄取布施、戒、忍、多闻及不放逸乃至菩提无中息故;

摧伏一切魔清净精进,悉能除灭贪欲、瞋恚、愚痴、邪见、一切烦恼、诸缠盖故;

成满智慧光清净精进,有所施为悉善观察,咸使究竟,不令后悔,得一切佛不共法故;

无来无去清净精进,得如实智,入法界门,身、语及心皆悉平等,了相非相,无所著故;

成就法光清净精进,超过诸地,得佛灌顶,以无漏身而示殁生、出家、成道、说法、灭度,具足如是普贤事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清净精进。 」

所以称赞如来以及称赞如来的功德也是菩萨行者的必修功课,能让众生的身语意获得清净

再则,在修习佛法成就佛道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增长菩提的过程
即由发心菩提(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到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到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到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到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摘自佛光大辞典

那么如何才能增上菩提种子呢?其中之一是如优婆塞戒经中说:应常赞叹三宝微妙功德

善男子。增长如是菩提种子。复有五事。
一者于己身中不生轻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厌悔。
三者勤行精进不休不息。
四者救济众生无量苦恼。

五者常赞三宝微妙功德。
有智之人修菩提时。常当修集如是五事。增长炽然菩提种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称赞佛呢?弥勒菩萨就为众生做出了示范: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白佛言。
大德世尊。一切智者。于诸法性。能正觉了。遍知众生善恶之业。凡愚由此。生死往来。善能开悟三乘之道。及以三乘。同归一乘。
一切众生。根性差别。及于烦恼缠盖之中。有如来种。普皆明见。无有谬失。又知诸法皆悉是空。如梦如幻。如阳焰等。无有坚实。
而大悲无尽。以善方便。令诸凡夫。见佛色身微妙之相。
佛身者。般若波罗蜜之所成就。自然真实。常住不变。犹如虚空。
(注:以上为弥勒菩萨赞佛,即普贤十愿之称赞如来,为后学典范)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37

[忍辱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 21:15:36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4小时)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学习解说】
普贤菩萨又继续对与会菩萨以及善财童子说:我说的广修供养就是:
所有一切法界,一切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国,在极其微小的每一个微尘中都有一切世界和如微尘一样多的诸佛
在每一个佛土中,都有无数的菩萨聚会围绕在佛的四周,听闻佛陀演说佛法

【词解】
【极微】
梵语 parama^N!u。又作极微尘、极细尘。旧译邻虚。物质(色法)分析至极小不可分之单位,称极微。依俱舍论卷十二谓,以一极微为中心,集合上、下及四方等六方之极微而成一团,称作“微”,又称“微尘”,亦即合七极微为一微尘,始为天眼等之所见。微尘,梵语 aN!u-rajas,音译作阿拏、阿菟,又作阿耨尘。
 集合七微尘,谓一金尘,七金尘谓一水尘,七水尘谓一兔毛尘,七兔毛尘谓一羊毛尘,七羊毛尘谓一牛毛尘,七牛毛尘谓一隙游尘(又作向游尘)。金尘、水尘能够通过金中、水中之空隙,故尘有极微细之意。兔毛尘、羊毛尘、牛毛尘,乃表示尘如兔、羊、牛的毛端之微细。隙游尘则指如窗隙间,吾人肉眼可视之光中浮游细尘而言。
 极微集合形成具体物质之时,至少须具足地、水、火、风四大,与色、香、味、触四尘(四微)始能形成。因不能缺少其一,故称“八事俱生,随一不减”。(大毗婆沙论卷十三、卷七十五、卷一三六、大智度论卷十二、瑜伽师地论卷三、卷五十四、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p5479
FROM:【佛光大辞典】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学习解说】
我因为发下普贤十愿这个愿力的缘故,对一切佛法生起深信以及有了很深的理解能力,这些具足正信的知见在我脑中一一现前
我全部用最殊胜美妙的种种供品来供养诸佛。包括有鲜花盛开的华云,有用璎珞制成的各种珍宝,有天上奏响的音乐云,有天上降下的伞盖云,有天人穿的衣服云
又有天上最殊胜的宝香,有能涂身的涂香,有用来燃香的烧香,还有捣成细末状的沉香檀香,所有这些,每一种数量都如须弥山王那样多
然后再在佛前点燃种种灯,有酥灯油灯香油灯,每一种油灯的灯柱都如须弥山那样大,每一盏灯里面都盛满了如大海水那样多的灯油,我常常以无数的如此殊胜的供具供养如来

【胜解】
梵语 adhimoks!a,巴利语 adhimutti。又作信解。心所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别境之一。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然有关胜解一语,各家之解释互异,说一切有部与俱舍宗谓胜解为十大地法之一,能与一切心所相应,即于一切心品遍起。俱舍论卷四(大二九·一九上):“胜解,谓能于境印可。”即不论是与非、邪与正,皆能审决,为此心所之作用。如心对境时,其为花、为月,心即印可其为花、月,故一切心品必定有此心所。然唯识宗则以其为五别境之一,不能遍于一切心所。成唯识论卷五(大三一·二八中):“云何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谓邪正等教理证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不能引转,故犹豫境胜解全无,非审决心亦无胜解,由斯胜解非遍行摄。有说心等取自境时无拘碍,故皆有胜解,彼说非理。”此谓胜解于决定之境审决时,始能称其为胜解。若于犹豫之境,心存疑问,无法审决,则无胜解,故非遍行。
 又上座部主张胜解即“决定”,而与“智相”无别。说一切有部则以“印可”为胜解之别作用,谓“印可”乃经由胜解以衍生之另一作用,故异于胜解或智相等;而“智相”之外别有其体。大毗婆沙论卷一○一谓择灭乃无为解脱之自性,胜解为有为解脱之自性。(品类足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十六、卷二十八)p4867
FROM:【佛光大辞典】

【鬘】
 (植物)末利之译语。【又】璎珞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涂香】
梵语 vilepana。又作涂身香、涂妙香。以香涂身,以消除臭气或恼热。印度自古暑热甚烈,人体易生臭气,其地风俗遂以旃檀等香捣成粉末,和水调之,用涂其身。然于佛制中,规定比丘及沙弥等,不得涂香或戴著香花鬘。诸经亦谓,出家之人应以戒及禅定净除其心之垢,以替代世俗人所用之涂香。但若以涂香供养诸佛、菩萨,则能获甚大功德,故密教中以之与阏伽、华鬘、烧香、饮食、灯明等并称六种供养;然须依各部(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之别而供以不同之涂香。供养时,应结涂香印,口诵真言,而以各符其类之涂香供养之。(毗尼母经卷五、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苏悉地羯啰经卷上涂香药品、大智度论卷九十三)((参见:香)4005)p5419
FROM:【佛光大辞典】

【烧香】
梵语 dhu^pana,巴利语同。谓于诸佛、菩萨、祖师像前燃烧各种香。又称拈香、捻香、焚香、炷香。初于印度,以气候酷热,时人皆涂香去除身上之垢臭。据大智度论卷三十载,天寒时多行烧香,涂香则通于寒时、热时。其后,以烧香用于迎请、供养佛菩萨之行事中。
 诸经中多有烧香供养之记载。据长阿含卷二游行经载,为如来起大堂舍,整治处所,并洒扫、烧香。据法华经卷四法师功德品载,受持、读诵,或解说、书写法华经者,当受种种供养,如供养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十种供养)等。据无量寿经卷下载,行者当悬缯、燃灯,及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又据宋元明三本之贤愚经卷六富那奇缘品载,富那奇与兄办足供养,持香炉共登高楼,遥向祇洹精舍烧香,祈愿归命佛及圣僧,唯愿佛明日临顾该国,开悟愚盲之众生。香烟即如其意,乘虚空往至世尊之顶,相结聚合成一烟盖。据大日经卷八载,烧香,乃遍至法界之义,如天之树王开敷时,香气随逆风、顺风而自然遍布。
 于密教中,胎藏界三部所烧之香有别。据苏悉地羯啰经卷上分别烧香品载,佛部燃烧沉水香,金刚部燃烧白檀香,莲华部燃烧郁金香。或混合三种香通用于三部,或以一种香通于三部。
 诸香中,室唎吠瑟吒迦树汁香,通用于三部,亦以之献与诸天,安悉香献与药叉,薰陆香献与诸天天女,娑折啰娑香献与地居天,娑落翅香献与女使者,乾陀啰娑香献与男使者等。又龙脑、乾陀啰娑、娑折啰娑、薰陆、安悉、娑落翅、室唎吠瑟吒迦等香,称为七胶香,为最胜上者,和合而烧之,可通用于九种(三部之息灾、增益、降伏等三种法)。
 另据蕤呬耶经卷中请供养品所载,于一般供养法中,应以白檀香混合沉水香供养佛部,以尸利稗瑟多迦(室唎吠瑟吒迦)等诸树汁香供养莲华部,而以黑沉水、安悉香供养金刚部。
 又以白檀香、沉水香、龙脑香、苏合香、薰陆香、尸利稗瑟多迦树汁香、萨阇罗沙香、安悉香、娑罗枳香、乌尸罗香、摩勒迦香、香附子香、甘松香、阏伽跢哩香、柏木香、天木香、钵地夜香等,与砂糖混合,称为普通和合,可随意取用,以供养诸尊。
 据苏悉地羯啰经卷上分别烧香品载,因所修之法不同,而于烧香之种类亦有差异,如修扇底迦法(息灾法)应焚捣丸香,修阿毗遮噜迦法(降伏法)应焚尘末香,修补瑟征迦法(增益法)应焚作丸香。据不空三藏之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载,于息灾法应焚沉水香,于增益法应焚白檀香,于降伏法应焚安悉香,于敬爱法应焚苏合香。另于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下及金刚寿命陀罗尼经法等亦有上记之说法。
 此外,密教又以烧香与阏伽、涂香、花鬘、灯明、饮食等合为六种供养。于禅林中,称烧香为拈香,或炷香。在法会中持香盒者,称为烧香侍者。关于烧香之作法,禅苑清规卷五堂头煎点条中有详明之记述。(增一阿含经卷十三、三卷本大般涅槃经卷中、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大日经卷二具缘品、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卷上、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三行香咒愿法、敕修百丈清规卷四西序头首条、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受斋轨则、大宋僧史略卷中、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参见:上香)718、“拈香”3265)p6263
FROM:【佛光大辞典】

【末香】指捣成细末状的沉香﹑檀香等。© 汉典

【酥灯】
 (杂名)佛灯也。萨都剌诗曰:“院院翻经有咒僧,垂帘白日点酥灯。”法苑珠林曰:“诵咒时,然八支酥灯。”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学习注:
为什么要供养诸佛?
首先供养诸佛是菩萨行者必做的功课,这在思益梵天所问经中佛教导如何做菩萨中就有教导:

[作喜]菩萨言。若菩萨喜乐三法。谓[供养佛][演说法][教化众生]。是名菩萨。


又因为
如来世尊是二种福田。一者[报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种田。
[众僧]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
以是因缘。菩萨已受优婆塞戒。应当至心勤供养三宝。


再则,通过供养诸佛,能够使众生逐渐减少或断除堕入到凡夫的种种欲念中,令我们的身心清净,显露真心自性

所以就连打扫自家佛堂,供水供花供香,持净业真言,洒净施食等种种过程
这些都是重要的修行准备,这也是侍奉供养三宝的重要原因
就是藉由这些过程,来培养真心

而且供养诸佛,能令众生获得福报,这在首楞严三昧中就有教导:
欲[得福]者,应[供养佛]。

欲[得慧]者,应[勤多闻]。

欲[生好处]者,应[勤持戒]。

欲[大富]者,应[加布施]。

欲[得妙色]者,应[修忍辱]。

欲[得辩才]者,应[敬师长]。

欲[得陀罗尼]者,应[离增上慢]。

欲[得智]者,应[修正忆念]。

欲[得乐]者,应[舍一切恶]。

欲[利益众生]者,应[发菩提心]。

欲[得妙音声]者,应[修实语]。

欲[得功德]者,应[乐远离]。

欲[求法]者,应[近善知识]。

欲[坐禅]者,应[离愦闹]。

欲[思慧]者,应[修思惟]。

欲[生梵世]者,应[修无量心]。

欲[生天人],应[修十善]。

供养三宝,这也是菩萨行者增长德行的修行善方便之一,菩萨善戒经中教导:
[有德增长者]。
若有众生先受八斋。菩萨复为分别解说。教令回向无上菩提。
(附注:理由同上,因为八斋戒者多求天上福田)

若有众生深着邪见。一月不食昼断夜食。菩萨即为讲宣正法破其邪心。教令受持八戒斋法。菩萨为破苦不善斋。教令受持善法斋戒。
(附注:破除外道邪法改授正法斋戒)

若有众生欲求解脱不知方便。菩萨为说中道实义离于二边。
(附注:如维摩诘经所说,菩萨欲示大道不示小径,故说大乘实义)

若有众生欲得天身投渊赴火。菩萨为破如是现苦。为说持戒现世受乐后受天身。
(附注:如楞严经所说,破除拜火外道,而以生天为方便,劝修六度之持戒)

若有众生为寂静故。读诵解说四毗陀典(附注:指婆罗门外道典籍)。菩萨即以十二部经。教令分别思惟其义。
(附注:如果有众生喜好寂静(禅定)而学习外道典籍,菩萨改教导众生正法~大乘十二部经)

复次菩萨以世所有上妙香华供养三宝。亦教众生复令供养。自向十方无量诸佛发愿供养。亦教众生向十方佛发愿供养。

复次菩萨常修念佛乃至念天。亦教众生令修六念。(附注:详见本文最后)

复次菩萨身口善业。若多若少悉施众生。亦以是法教化众生。
(附注:不论多少,菩萨行善所累积的所有福报都布施给众生,也这样教导众生行菩萨道)

复次菩萨常作是愿。一切众生所有苦事。悉集我身莫令他受。亦以此法转教众生。
(附注:菩萨常发愿~一切众生的所有苦难都由菩萨自己承受,也这样教导众生行菩萨道)

修习佛法就应按照佛的教导如法修行,累积种种功德,这样才能在修行的路上少些障碍而得以顺利修行不退转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谕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学习解说】
善男子,在所有的供养中,法供养最为殊胜
我们所说的按照佛的教导如法修行供养,为利益众生而做供养、为摄受众生而做供养、为代众生受苦而做供养
为了勤于修习善根功德而做的供养,为普度众生不舍弃菩萨行而做供养,为求取正觉成佛之菩提心而做供养

善男子,如上所有种种供养都具有无量的功德,但是比起法供养
这些供养的功德不及法供养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百千亿万分之一
或以迦罗分,算分,数分,比谕分,优婆尼沙陀分来计算也不及法供养中的一分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是因为一切如来都尊重佛法的缘故,一切诸佛都是从修行佛法中出生的
如果诸菩萨众,一直进行法的供养,那么他们就能成就供养如来的功德
按照这样去修行,就是真供养,这种法供养就是最殊胜的供养
直到虚空法界到了尽头,众生界到了尽头,众生的业力全都消除,众生的烦恼已断除,我的供养才会停止
然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的烦恼是无穷无尽的,不可能到尽头而消失
因此我的供养也没有穷尽,后念继前念,相续不断,无有停止
我以清净心供养,我的身语意业不会感到疲惫厌倦

【词解】
【菩提心】
 (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俱胝】
<一>梵语 kot!i,巴利语同。又作拘胝、俱致、拘梨。意译为亿。乃印度数量之名。玄应音义卷五载,俱致,或称俱胝,即中土所称之“千万”,或“亿”。圆测之解深密经疏卷六(卍续三四·四四四上):“俱胝,传释有三,一者十万,二者百万,三者千万。”可见历代所译之殊异。
 <二>唐代僧。生卒年、俗姓、乡籍等均不详。属南岳怀让之系统。常诵俱胝(准胝)观音咒,世人遂称之俱胝。尝止于浙江婺州金华,后因无以答覆实际尼之质问,遂起勇猛精进之心。未久,大梅法常之法嗣天龙禅师到庵,师乃迎礼具陈其事,天龙竖一指而示之,师当下大悟。其后凡有参学僧前来问法,师皆竖一指以答之,世称“俱胝一指”、“一指禅”。于入寂前,尝谓(大五一·二八八上):“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用不尽。”(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五灯会元卷四、祖堂集卷十九、无门关第三则)((参见:俱胝一指)4034)p4033
FROM:【佛光大辞典】

【那由他】
 (杂语)Nayuta,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那述。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本行经十二曰:“那由他,隋言数千万。”玄应音义三曰:“那术,经文作述,同食事反,或言那由他,正言那庾多。当中国十万也。光赞经云:亿,那述劫是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迦罗】
 (杂名)Kala%,又作哥罗,歌罗。分量名。慧苑音义上曰:“哥罗分,正云迦罗,此云竖,折人身上一毛为百分中之一分也。或曰:十六分之一分。谓西域风俗,以十六升为斗,如此土以十六两为一斤。义译为校量分。”玄应音义四曰:“折一毛以为百分,一分为歌罗分,论以义翻名为力胜。以无漏善法一歌罗分,胜有漏千分故也。”【又】(术语)Ka%la,又云迦攞。译曰实时。时有二种。实时云迦罗。假时云三摩耶。律中所说时食时药时衣之时,实时也,经中所说一时一日乃至一劫之时,假时也。智度论一曰:“天竺说时名有二种:一名迦罗,二名三摩耶。”名义集二曰:“刊正记云:即实时。谓毗尼中,听时食,遮非时食,则实有其时也。故大论云:毗尼结戒是世界中实,非第一义中实。”(参见:三摩耶)。【又】(人名)此翻黑。或云哥罗。是尊者。已得阿罗汉果。(参见:迦楼)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念念相续】
指念佛行者所起之心念,能系住一处而不散乱,即后念继前念,相续不断,中间不杂余念。往生要集卷中(大八四·五六中):“或低头举手,或举身称名,外仪虽异,心念常存,念念相续,寤寐莫忘。”此外,念念相续,亦指连续不断的称念佛号。(杂阿毗昙心论卷三、观念法门)p3214
FROM:【佛光大辞典】

学习注:
这里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法供养】?这在优婆塞戒经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云何名为[供养于法]。
善男子。若能供养十二部经。名[供养法]。

云何[供养十二部经]。
若能至心信乐受持读诵解说。如说而行。既自为已复劝人行。是名[供养十二部经]。
若能书写十二部经。既书写已种种供养如供养佛。唯除洗浴。
若有供养受持读诵如是经者。是则名为[供养法]也。
供养法时如供养佛。
又复有法谓[菩萨]。一根辟支佛人。三根三谛。若信是者名[供养法]。



那么我们应怎样供养三宝呢?请看佛陀的教导:
善男子。
1.如来即是一切法藏。是故智者应当至心勤心供养生身灭身形像塔庙。
2.若于空野无塔像处。常当系念尊重赞叹。
3.若自力作若劝人作。见人作时心生欢喜。
4.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当广教众多之人而共作之。
5.既供养已。于己身中莫生轻想。于三宝所亦应如是。
6.凡所供养不使人作不为胜他。作时不悔心不愁恼。合掌赞叹恭敬尊重。
7.若以一钱至无量宝。若以一綖至无量綖。若以一花至无量花。若以一香至无量香。若以一偈赞至无量偈赞。若以一礼至无量礼。若绕一匝至无量匝。若一时中乃至无量时。若自独作若共人作。
善男子。若能如是至心供养佛法僧者。若我现在及涅槃后。等无差别。

1.见塔庙时。应以金银铜铁绳锁幡盖伎乐香油灯明而供养之。
2.若见鸟兽践蹋毁坏。要当涂治扫除令净。暴风水火之所坏处。亦当自治。
3.自若无力当劝人治。或以金银铜铁土木。
4.若有尘土洒扫除拂。若有垢污以香水洗。若作宝塔及作宝像。作讫当以种种幡盖香花奉上。
5.若无真宝力不能办。次以土木而造成之。成讫亦当幡盖香花种种伎乐而供养之。
6.若是塔中草木不净鸟兽死尸。及其粪秽萎花臭烂悉当除去。蛇鼠孔穴当塞治之。
7.铜像木像石像泥像。金银琉璃颇梨等像。常当洗治任力香涂。随力造作种种璎珞。乃至犹如转轮圣王塔。精舍内当以香涂。
8.若白土泥。作塔像已。当以琉璃颇梨真珠绫绢彩绵铃磬绳锁而供养之。
9.画佛像时彩中不杂胶乳鸡子。应以种种花贯散花妙绋明镜。末香涂香散香烧香。种种伎乐歌舞供养。如昼夜亦如是。如夜昼亦如是。

10.不如外道烧酥大麦而供养之。(附注:由此可知现今烧五谷杂粮之火供,实属外道法)
11.终不以酥涂塔像身亦不乳洗。
12.不应造作半身佛像。
13.若有形像身不具足。当密覆藏劝人令治。治已具足然后显示。
14.见像毁坏应当至心供养恭敬。如完无别。
15.如是供养要身自作。若自无力当为他使。亦劝他人令佐助之。

若人能以四天下宝供养如来。有人直以种种功德尊重赞叹至心恭敬。是二福德等无差别。
所谓如来身心具足。身有微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大力。心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五智][三昧]三种法门十一种空观[十二缘智]无量禅定。具足七智已能度到六波罗蜜岸。
若人能以如是等法赞叹佛者。是人则名[真供养佛]。

云何名为[供养于法]。
善男子。若能供养十二部经。名[供养法]。

云何[供养十二部经]。
若能至心信乐受持读诵解说。如说而行。既自为已复劝人行。是名[供养十二部经]。
若能书写十二部经。既书写已种种供养如供养佛。唯除洗浴。
若有供养受持读诵如是经者。是则名为[供养法]也。
供养法时如供养佛。
又复有法谓[菩萨]。一根辟支佛人。三根三谛。若信是者名[供养法]。

若有供养[发菩提心][受持戒者]出家之人。向须陀洹至阿罗汉果。名[供养僧]。

若有人能如是供养佛法僧宝。当知是人终不远离十方如来。常与诸佛行住坐卧。
善男子。若有人能如说多少供养如是三福田者。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多受利益。



深深感恩佛菩萨  感恩善知识  感恩老师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37

[忍辱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 21:15:36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4小时)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学习解说】
普贤菩萨又继续对与会菩萨以及善财童子说:我说的广修供养就是:
所有一切法界,一切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国,在极其微小的每一个微尘中都有一切世界和如微尘一样多的诸佛
在每一个佛土中,都有无数的菩萨聚会围绕在佛的四周,听闻佛陀演说佛法

【词解】
【极微】
梵语 parama^N!u。又作极微尘、极细尘。旧译邻虚。物质(色法)分析至极小不可分之单位,称极微。依俱舍论卷十二谓,以一极微为中心,集合上、下及四方等六方之极微而成一团,称作“微”,又称“微尘”,亦即合七极微为一微尘,始为天眼等之所见。微尘,梵语 aN!u-rajas,音译作阿拏、阿菟,又作阿耨尘。
 集合七微尘,谓一金尘,七金尘谓一水尘,七水尘谓一兔毛尘,七兔毛尘谓一羊毛尘,七羊毛尘谓一牛毛尘,七牛毛尘谓一隙游尘(又作向游尘)。金尘、水尘能够通过金中、水中之空隙,故尘有极微细之意。兔毛尘、羊毛尘、牛毛尘,乃表示尘如兔、羊、牛的毛端之微细。隙游尘则指如窗隙间,吾人肉眼可视之光中浮游细尘而言。
 极微集合形成具体物质之时,至少须具足地、水、火、风四大,与色、香、味、触四尘(四微)始能形成。因不能缺少其一,故称“八事俱生,随一不减”。(大毗婆沙论卷十三、卷七十五、卷一三六、大智度论卷十二、瑜伽师地论卷三、卷五十四、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p5479
FROM:【佛光大辞典】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学习解说】
我因为发下普贤十愿这个愿力的缘故,对一切佛法生起深信以及有了很深的理解能力,这些具足正信的知见在我脑中一一现前
我全部用最殊胜美妙的种种供品来供养诸佛。包括有鲜花盛开的华云,有用璎珞制成的各种珍宝,有天上奏响的音乐云,有天上降下的伞盖云,有天人穿的衣服云
又有天上最殊胜的宝香,有能涂身的涂香,有用来燃香的烧香,还有捣成细末状的沉香檀香,所有这些,每一种数量都如须弥山王那样多
然后再在佛前点燃种种灯,有酥灯油灯香油灯,每一种油灯的灯柱都如须弥山那样大,每一盏灯里面都盛满了如大海水那样多的灯油,我常常以无数的如此殊胜的供具供养如来

【胜解】
梵语 adhimoks!a,巴利语 adhimutti。又作信解。心所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别境之一。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然有关胜解一语,各家之解释互异,说一切有部与俱舍宗谓胜解为十大地法之一,能与一切心所相应,即于一切心品遍起。俱舍论卷四(大二九·一九上):“胜解,谓能于境印可。”即不论是与非、邪与正,皆能审决,为此心所之作用。如心对境时,其为花、为月,心即印可其为花、月,故一切心品必定有此心所。然唯识宗则以其为五别境之一,不能遍于一切心所。成唯识论卷五(大三一·二八中):“云何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谓邪正等教理证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不能引转,故犹豫境胜解全无,非审决心亦无胜解,由斯胜解非遍行摄。有说心等取自境时无拘碍,故皆有胜解,彼说非理。”此谓胜解于决定之境审决时,始能称其为胜解。若于犹豫之境,心存疑问,无法审决,则无胜解,故非遍行。
 又上座部主张胜解即“决定”,而与“智相”无别。说一切有部则以“印可”为胜解之别作用,谓“印可”乃经由胜解以衍生之另一作用,故异于胜解或智相等;而“智相”之外别有其体。大毗婆沙论卷一○一谓择灭乃无为解脱之自性,胜解为有为解脱之自性。(品类足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十六、卷二十八)p4867
FROM:【佛光大辞典】

【鬘】
 (植物)末利之译语。【又】璎珞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涂香】
梵语 vilepana。又作涂身香、涂妙香。以香涂身,以消除臭气或恼热。印度自古暑热甚烈,人体易生臭气,其地风俗遂以旃檀等香捣成粉末,和水调之,用涂其身。然于佛制中,规定比丘及沙弥等,不得涂香或戴著香花鬘。诸经亦谓,出家之人应以戒及禅定净除其心之垢,以替代世俗人所用之涂香。但若以涂香供养诸佛、菩萨,则能获甚大功德,故密教中以之与阏伽、华鬘、烧香、饮食、灯明等并称六种供养;然须依各部(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之别而供以不同之涂香。供养时,应结涂香印,口诵真言,而以各符其类之涂香供养之。(毗尼母经卷五、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苏悉地羯啰经卷上涂香药品、大智度论卷九十三)((参见:香)4005)p5419
FROM:【佛光大辞典】

【烧香】
梵语 dhu^pana,巴利语同。谓于诸佛、菩萨、祖师像前燃烧各种香。又称拈香、捻香、焚香、炷香。初于印度,以气候酷热,时人皆涂香去除身上之垢臭。据大智度论卷三十载,天寒时多行烧香,涂香则通于寒时、热时。其后,以烧香用于迎请、供养佛菩萨之行事中。
 诸经中多有烧香供养之记载。据长阿含卷二游行经载,为如来起大堂舍,整治处所,并洒扫、烧香。据法华经卷四法师功德品载,受持、读诵,或解说、书写法华经者,当受种种供养,如供养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十种供养)等。据无量寿经卷下载,行者当悬缯、燃灯,及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又据宋元明三本之贤愚经卷六富那奇缘品载,富那奇与兄办足供养,持香炉共登高楼,遥向祇洹精舍烧香,祈愿归命佛及圣僧,唯愿佛明日临顾该国,开悟愚盲之众生。香烟即如其意,乘虚空往至世尊之顶,相结聚合成一烟盖。据大日经卷八载,烧香,乃遍至法界之义,如天之树王开敷时,香气随逆风、顺风而自然遍布。
 于密教中,胎藏界三部所烧之香有别。据苏悉地羯啰经卷上分别烧香品载,佛部燃烧沉水香,金刚部燃烧白檀香,莲华部燃烧郁金香。或混合三种香通用于三部,或以一种香通于三部。
 诸香中,室唎吠瑟吒迦树汁香,通用于三部,亦以之献与诸天,安悉香献与药叉,薰陆香献与诸天天女,娑折啰娑香献与地居天,娑落翅香献与女使者,乾陀啰娑香献与男使者等。又龙脑、乾陀啰娑、娑折啰娑、薰陆、安悉、娑落翅、室唎吠瑟吒迦等香,称为七胶香,为最胜上者,和合而烧之,可通用于九种(三部之息灾、增益、降伏等三种法)。
 另据蕤呬耶经卷中请供养品所载,于一般供养法中,应以白檀香混合沉水香供养佛部,以尸利稗瑟多迦(室唎吠瑟吒迦)等诸树汁香供养莲华部,而以黑沉水、安悉香供养金刚部。
 又以白檀香、沉水香、龙脑香、苏合香、薰陆香、尸利稗瑟多迦树汁香、萨阇罗沙香、安悉香、娑罗枳香、乌尸罗香、摩勒迦香、香附子香、甘松香、阏伽跢哩香、柏木香、天木香、钵地夜香等,与砂糖混合,称为普通和合,可随意取用,以供养诸尊。
 据苏悉地羯啰经卷上分别烧香品载,因所修之法不同,而于烧香之种类亦有差异,如修扇底迦法(息灾法)应焚捣丸香,修阿毗遮噜迦法(降伏法)应焚尘末香,修补瑟征迦法(增益法)应焚作丸香。据不空三藏之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载,于息灾法应焚沉水香,于增益法应焚白檀香,于降伏法应焚安悉香,于敬爱法应焚苏合香。另于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下及金刚寿命陀罗尼经法等亦有上记之说法。
 此外,密教又以烧香与阏伽、涂香、花鬘、灯明、饮食等合为六种供养。于禅林中,称烧香为拈香,或炷香。在法会中持香盒者,称为烧香侍者。关于烧香之作法,禅苑清规卷五堂头煎点条中有详明之记述。(增一阿含经卷十三、三卷本大般涅槃经卷中、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大日经卷二具缘品、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卷上、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三行香咒愿法、敕修百丈清规卷四西序头首条、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受斋轨则、大宋僧史略卷中、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参见:上香)718、“拈香”3265)p6263
FROM:【佛光大辞典】

【末香】指捣成细末状的沉香﹑檀香等。© 汉典

【酥灯】
 (杂名)佛灯也。萨都剌诗曰:“院院翻经有咒僧,垂帘白日点酥灯。”法苑珠林曰:“诵咒时,然八支酥灯。”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学习注:
为什么要供养诸佛?
首先供养诸佛是菩萨行者必做的功课,这在思益梵天所问经中佛教导如何做菩萨中就有教导:

[作喜]菩萨言。若菩萨喜乐三法。谓[供养佛][演说法][教化众生]。是名菩萨。


又因为
如来世尊是二种福田。一者[报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种田。
[众僧]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
以是因缘。菩萨已受优婆塞戒。应当至心勤供养三宝。


再则,通过供养诸佛,能够使众生逐渐减少或断除堕入到凡夫的种种欲念中,令我们的身心清净,显露真心自性

所以就连打扫自家佛堂,供水供花供香,持净业真言,洒净施食等种种过程
这些都是重要的修行准备,这也是侍奉供养三宝的重要原因
就是藉由这些过程,来培养真心


而且供养诸佛,能令众生获得福报,这在首楞严三昧中就有教导:
欲[得福]者,应[供养佛]。

欲[得慧]者,应[勤多闻]。

欲[生好处]者,应[勤持戒]。

欲[大富]者,应[加布施]。

欲[得妙色]者,应[修忍辱]。

欲[得辩才]者,应[敬师长]。

欲[得陀罗尼]者,应[离增上慢]。

欲[得智]者,应[修正忆念]。

欲[得乐]者,应[舍一切恶]。

欲[利益众生]者,应[发菩提心]。

欲[得妙音声]者,应[修实语]。

欲[得功德]者,应[乐远离]。

欲[求法]者,应[近善知识]。

欲[坐禅]者,应[离愦闹]。

欲[思慧]者,应[修思惟]。

欲[生梵世]者,应[修无量心]。

欲[生天人],应[修十善]。

供养三宝,这也是菩萨行者增长德行的修行善方便之一,菩萨善戒经中教导:
[有德增长者]。
若有众生先受八斋。菩萨复为分别解说。教令回向无上菩提。
(附注:理由同上,因为八斋戒者多求天上福田)

若有众生深着邪见。一月不食昼断夜食。菩萨即为讲宣正法破其邪心。教令受持八戒斋法。菩萨为破苦不善斋。教令受持善法斋戒。
(附注:破除外道邪法改授正法斋戒)

若有众生欲求解脱不知方便。菩萨为说中道实义离于二边。
(附注:如维摩诘经所说,菩萨欲示大道不示小径,故说大乘实义)

若有众生欲得天身投渊赴火。菩萨为破如是现苦。为说持戒现世受乐后受天身。
(附注:如楞严经所说,破除拜火外道,而以生天为方便,劝修六度之持戒)

若有众生为寂静故。读诵解说四毗陀典(附注:指婆罗门外道典籍)。菩萨即以十二部经。教令分别思惟其义。
(附注:如果有众生喜好寂静(禅定)而学习外道典籍,菩萨改教导众生正法~大乘十二部经)

复次菩萨以世所有上妙香华供养三宝。亦教众生复令供养。自向十方无量诸佛发愿供养。亦教众生向十方佛发愿供养。

复次菩萨常修念佛乃至念天。亦教众生令修六念。(附注:详见本文最后)

复次菩萨身口善业。若多若少悉施众生。亦以是法教化众生。
(附注:不论多少,菩萨行善所累积的所有福报都布施给众生,也这样教导众生行菩萨道)

复次菩萨常作是愿。一切众生所有苦事。悉集我身莫令他受。亦以此法转教众生。
(附注:菩萨常发愿~一切众生的所有苦难都由菩萨自己承受,也这样教导众生行菩萨道)

修习佛法就应按照佛的教导如法修行,累积种种功德,这样才能在修行的路上少些障碍而得以顺利修行不退转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谕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学习解说】
善男子,在所有的供养中,法供养最为殊胜
我们所说的按照佛的教导如法修行供养,为利益众生而做供养、为摄受众生而做供养、为代众生受苦而做供养
为了勤于修习善根功德而做的供养,为普度众生不舍弃菩萨行而做供养,为求取正觉成佛之菩提心而做供养

善男子,如上所有种种供养都具有无量的功德,但是比起法供养
这些供养的功德不及法供养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百千亿万分之一
或以迦罗分,算分,数分,比谕分,优婆尼沙陀分来计算也不及法供养中的一分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是因为一切如来都尊重佛法的缘故,一切诸佛都是从修行佛法中出生的
如果诸菩萨众,一直进行法的供养,那么他们就能成就供养如来的功德
按照这样去修行,就是真供养,这种法供养就是最殊胜的供养
直到虚空法界到了尽头,众生界到了尽头,众生的业力全都消除,众生的烦恼已断除,我的供养才会停止
然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的烦恼是无穷无尽的,不可能到尽头而消失
因此我的供养也没有穷尽,后念继前念,相续不断,无有停止
我以清净心供养,我的身语意业不会感到疲惫厌倦

【词解】
【菩提心】
 (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俱胝】
<一>梵语 kot!i,巴利语同。又作拘胝、俱致、拘梨。意译为亿。乃印度数量之名。玄应音义卷五载,俱致,或称俱胝,即中土所称之“千万”,或“亿”。圆测之解深密经疏卷六(卍续三四·四四四上):“俱胝,传释有三,一者十万,二者百万,三者千万。”可见历代所译之殊异。
 <二>唐代僧。生卒年、俗姓、乡籍等均不详。属南岳怀让之系统。常诵俱胝(准胝)观音咒,世人遂称之俱胝。尝止于浙江婺州金华,后因无以答覆实际尼之质问,遂起勇猛精进之心。未久,大梅法常之法嗣天龙禅师到庵,师乃迎礼具陈其事,天龙竖一指而示之,师当下大悟。其后凡有参学僧前来问法,师皆竖一指以答之,世称“俱胝一指”、“一指禅”。于入寂前,尝谓(大五一·二八八上):“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用不尽。”(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五灯会元卷四、祖堂集卷十九、无门关第三则)((参见:俱胝一指)4034)p4033
FROM:【佛光大辞典】

【那由他】
 (杂语)Nayuta,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那述。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本行经十二曰:“那由他,隋言数千万。”玄应音义三曰:“那术,经文作述,同食事反,或言那由他,正言那庾多。当中国十万也。光赞经云:亿,那述劫是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迦罗】
 (杂名)Kala%,又作哥罗,歌罗。分量名。慧苑音义上曰:“哥罗分,正云迦罗,此云竖,折人身上一毛为百分中之一分也。或曰:十六分之一分。谓西域风俗,以十六升为斗,如此土以十六两为一斤。义译为校量分。”玄应音义四曰:“折一毛以为百分,一分为歌罗分,论以义翻名为力胜。以无漏善法一歌罗分,胜有漏千分故也。”【又】(术语)Ka%la,又云迦攞。译曰实时。时有二种。实时云迦罗。假时云三摩耶。律中所说时食时药时衣之时,实时也,经中所说一时一日乃至一劫之时,假时也。智度论一曰:“天竺说时名有二种:一名迦罗,二名三摩耶。”名义集二曰:“刊正记云:即实时。谓毗尼中,听时食,遮非时食,则实有其时也。故大论云:毗尼结戒是世界中实,非第一义中实。”(参见:三摩耶)。【又】(人名)此翻黑。或云哥罗。是尊者。已得阿罗汉果。(参见:迦楼)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念念相续】
指念佛行者所起之心念,能系住一处而不散乱,即后念继前念,相续不断,中间不杂余念。往生要集卷中(大八四·五六中):“或低头举手,或举身称名,外仪虽异,心念常存,念念相续,寤寐莫忘。”此外,念念相续,亦指连续不断的称念佛号。(杂阿毗昙心论卷三、观念法门)p3214
FROM:【佛光大辞典】

学习注:
这里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法供养】?这在优婆塞戒经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云何名为[供养于法]。
善男子。若能供养十二部经。名[供养法]。

云何[供养十二部经]。
若能至心信乐受持读诵解说。如说而行。既自为已复劝人行。是名[供养十二部经]。
若能书写十二部经。既书写已种种供养如供养佛。唯除洗浴。
若有供养受持读诵如是经者。是则名为[供养法]也。
供养法时如供养佛。
又复有法谓[菩萨]。一根辟支佛人。三根三谛。若信是者名[供养法]。



那么我们应怎样供养三宝呢?请看佛陀的教导:
善男子。
1.如来即是一切法藏。是故智者应当至心勤心供养生身灭身形像塔庙。
2.若于空野无塔像处。常当系念尊重赞叹。
3.若自力作若劝人作。见人作时心生欢喜。
4.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当广教众多之人而共作之。
5.既供养已。于己身中莫生轻想。于三宝所亦应如是。
6.凡所供养不使人作不为胜他。作时不悔心不愁恼。合掌赞叹恭敬尊重。
7.若以一钱至无量宝。若以一綖至无量綖。若以一花至无量花。若以一香至无量香。若以一偈赞至无量偈赞。若以一礼至无量礼。若绕一匝至无量匝。若一时中乃至无量时。若自独作若共人作。
善男子。若能如是至心供养佛法僧者。若我现在及涅槃后。等无差别。

1.见塔庙时。应以金银铜铁绳锁幡盖伎乐香油灯明而供养之。
2.若见鸟兽践蹋毁坏。要当涂治扫除令净。暴风水火之所坏处。亦当自治。
3.自若无力当劝人治。或以金银铜铁土木。
4.若有尘土洒扫除拂。若有垢污以香水洗。若作宝塔及作宝像。作讫当以种种幡盖香花奉上。
5.若无真宝力不能办。次以土木而造成之。成讫亦当幡盖香花种种伎乐而供养之。
6.若是塔中草木不净鸟兽死尸。及其粪秽萎花臭烂悉当除去。蛇鼠孔穴当塞治之。
7.铜像木像石像泥像。金银琉璃颇梨等像。常当洗治任力香涂。随力造作种种璎珞。乃至犹如转轮圣王塔。精舍内当以香涂。
8.若白土泥。作塔像已。当以琉璃颇梨真珠绫绢彩绵铃磬绳锁而供养之。
9.画佛像时彩中不杂胶乳鸡子。应以种种花贯散花妙绋明镜。末香涂香散香烧香。种种伎乐歌舞供养。如昼夜亦如是。如夜昼亦如是。

10.不如外道烧酥大麦而供养之。(附注:由此可知现今烧五谷杂粮之火供,实属外道法)
11.终不以酥涂塔像身亦不乳洗。
12.不应造作半身佛像。
13.若有形像身不具足。当密覆藏劝人令治。治已具足然后显示。
14.见像毁坏应当至心供养恭敬。如完无别。
15.如是供养要身自作。若自无力当为他使。亦劝他人令佐助之。

若人能以四天下宝供养如来。有人直以种种功德尊重赞叹至心恭敬。是二福德等无差别。
所谓如来身心具足。身有微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大力。心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五智][三昧]三种法门十一种空观[十二缘智]无量禅定。具足七智已能度到六波罗蜜岸。
若人能以如是等法赞叹佛者。是人则名[真供养佛]。

云何名为[供养于法]。
善男子。若能供养十二部经。名[供养法]。

云何[供养十二部经]。
若能至心信乐受持读诵解说。如说而行。既自为已复劝人行。是名[供养十二部经]。
若能书写十二部经。既书写已种种供养如供养佛。唯除洗浴。
若有供养受持读诵如是经者。是则名为[供养法]也。
供养法时如供养佛。
又复有法谓[菩萨]。一根辟支佛人。三根三谛。若信是者名[供养法]。

若有供养[发菩提心][受持戒者]出家之人。向须陀洹至阿罗汉果。名[供养僧]。

若有人能如是供养佛法僧宝。当知是人终不远离十方如来。常与诸佛行住坐卧。
善男子。若有人能如说多少供养如是三福田者。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多受利益。

深深感恩佛菩萨  感恩善知识  感恩老师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37

[忍辱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 20:24: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10-2 21:12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学习解说】
普贤菩萨继续对与会的诸菩萨以及善财童子说:我说的忏除业障就是:
菩萨行者在修习的过程中思惟自己在过去世无始劫中,因为自己的贪嗔痴三种无明,引发自己的身语意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
如果这些恶业,有实质的可以看到的体相,那么就是遍尽整个虚空界也不能容纳下这些恶业,实在是太多太多

我如今全部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对遍十方一切法界乃至极其微小的佛刹中于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众面前诚心忏悔自己过去世造下的种种恶业
发愿今后绝不再犯,一定恒住在清净的戒律中,累积一切的功德

像这样的忏悔,一直到虚空界到了尽头,众生业力全部消除,众生烦恼全部断除,这样我的忏悔才会停止
但是十方一切虚空乃至到众生的烦恼是永远不会消失和断除的,因此我的忏悔也没有穷尽,后念继前念,相续不断,永远不会停止
在清净忏悔身语意三业的过程中,我始终不会感到疲惫厌倦

【词解】
【贪嗔痴】
并称三火、三毒、三垢、三不善根。又作贪恚痴、淫怒痴。即贪欲、嗔恚、愚痴等三种烦恼。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载,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称为痴。此三者为一切烦恼之根本,荼毒众生身心甚剧,能坏出世之善心,故称为三毒。三毒有正、邪之分,如诸佛净土仅有正三毒,无邪三毒。又大藏法数卷十五区分二乘及菩萨各有三毒,二乘者欣求涅槃为贪欲,厌离生死为嗔恚,迷于中道为愚痴;菩萨广求佛法为贪欲,呵恶二乘为嗔恚,未了佛性为愚痴。((参见:三火)536、“三毒”570)p4795
FROM:【佛光大辞典】

【体相】
体与相之并称。本质不变而为差别现象之所依者谓之体,依于体而外现之差别现象谓之相。盖体者,为一、绝对、无限、真常之法性;而相者,则为非一、相对、有限、非常之法相。
 法相宗与法性宗对体、相之说法各异。法相宗谓于能依之相外,另有所依之体;即于依他起之万有之相外,另有圆成实之真如为所依之体,如草木之外,尚有所依之大地存在。法性宗则谓能依之相乃所依之体,而赅通依他起之万有之相者,即圆成实之真体。p6931
FROM:【佛光大辞典】

【净戒】
<一>指清净之戒行。法华经序品(大九·四下):“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
<二>于密教,为金刚界法所采用十七种杂供养之一。即戒波罗蜜,为六度之一,行六度以表供养,称为六种供养,摄于十七种杂供养中。若依印契之名,称为香身契。香身,即以香涂身,能消除热恼,有清凉之作用;戒有防非止恶之德,义同涂香,故以涂香为净戒。印相为三昧耶涂香。(莲华部心仪轨、略出念诵经卷四)p4699
FROM:【佛光大辞典】

【念念相续】
指念佛行者所起之心念,能系住一处而不散乱,即后念继前念,相续不断,中间不杂余念。往生要集卷中(大八四·五六中):“或低头举手,或举身称名,外仪虽异,心念常存,念念相续,寤寐莫忘。”此外,念念相续,亦指连续不断的称念佛号。(杂阿毗昙心论卷三、观念法门)p3214
FROM:【佛光大辞典】


学习注:
众生累世愚痴无明,身语意造作无量恶业,所以不断的在六道轮回,为了解脱轮回之路,就必须从根本上入手,佛为众生指明了一条解脱轮回的路,所以今生有幸得闻佛法,就应该按照佛陀的教导如法实修,特别是末法众生,念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所以在修行的路上,更应该先消除自己的业障,这样才能更深入的学习深法

修行的首要就在于忏悔,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佛陀教导:
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

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毀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善知识在教导众生如何消除累世业障时,也教导应先修习发露惭愧忏悔心

为什么我们的业障总是无法消除,而且必须一直承受苦的报应,上面讲的就是原因
因为[真心忏悔过错]是消业的第一步,不肯真心认错的人又如何能消业呢?
就像肉食是癌症的主因,不肯放弃肉食的人,又如何能让癌症痊愈呢?
不肯素食,却希望仅用药物或化疗能治愈癌症,很明显,现实答案是不可能的,
因为实际案例显示,西医的治疗方式完全无法让癌症痊愈
这是因为~错误没有从根本原因去解决,又如何期待能真正改正错误呢?

学佛也是一样,没有真心忏悔修正,却说自己已经念佛读经了,为什么没用?
为什么还是病痛苦难缠身,而抱怨和怀疑佛法,这却又多了毁谤的罪业
这样的例子真的很常见,问题就是出在于没有真心忏悔改正,

尤其过去世的业障看不见,所以一般人更难真心的忏悔过去世业障
没有真正的真心忏悔,那种交易式的修行,就称不上是真修行,
那种为了痊愈而做的修行,仅是功利心理下的少量付出罢了,并没有真心忏悔
那和真正的真心实修比较起来真是天地之别,

那一丁点的修行,因为没有真心忏悔的基础,功德当然少的可怜,更不用说要消重罪了
尤其累世业障非常多,今生不诚意的一点点修持当然无法消除累世业障
也因为如此无知,才会又造下毁谤的重罪

所以,信为功德母,忏悔是第一门,惭愧忏悔心是心法的第一步
众生要消业障,就要真发心修行,没有真心,又如何消除真业呢
因此真正的实修必定要懂心法,由心下手才是真修
而不是像许多人为了求福偶尔念念经,就以为自己在修行了,这误会可大了!
然后无法满愿就又开始怀疑或毁谤佛法,徒增罪业

所以,[真心忏悔]和[老实改过]就是最好的[转业]方法

想要消除累世业障,就必须
1. 请先真心诚意的承认自己的错误,
2. 并且真心诚意忏悔过错,
3. 并且发愿断除恶业
这三点是许多佛经都是这样说的,是消业的根本

那么如何生起惭愧忏悔心?如何消除累世业障呢?

这里介绍七种惭愧忏悔心,深深感恩善知识慈悲节录:
【七种忏悔心】
人们在作忏悔时所应具有的七种心情,即大惭愧心、恐怖心、厌离心、发菩提心、冤亲平等心、念佛报恩心、观罪性空。
FROM:【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七种忏悔心】
  ﹝出慈悲水忏﹞
  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云忏悔。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若欲忏悔者,先当起七种心也。

〔一、生大惭愧心〕,惭即惭天,愧即愧人。谓自惟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劫数,而我等轮转生死,未有出期,此实可惭可愧,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 (梵语释迦,华言能仁。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二、恐怖心〕,谓我等既是凡夫,身口意业常与罪相应,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应堕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苦。如此实为可惊、可恐、可怖、可惧,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

〔三、厌离心〕,谓我等当观生死之中,虚假不实,如水上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是不净,甚可厌离。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

〔四、发菩提心〕,梵语菩提,华言道。谓欲得如来身者,当发菩提心,救度众生,于身命财,无所吝惜,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

〔五、冤亲平等心〕,谓于一切众生,无冤无亲,起慈悲心。无彼我相,平等救度,当以此心,普为忏悔也。

〔六、念报佛恩心〕,谓如来往昔无量劫中,为我等故,修诸苦行,舍头目髓脑等,如此恩德,实难酬报。我等报如来恩者,须于此世,勇猛精进,不惜身命,广度众生,同入正觉。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

〔七、观罪性空心〕,谓我罪性本空,无有实体,但从因缘颠倒而生,当知罪性不在内外,不在中间,本来是空,罪亦何有。若能运此心观,即是真忏悔也。

FROM:【明,一如《三藏法数》】


【七种忏悔心】

(名数)欲为忏悔时,当起之七种心也:

一、生大惭愧心。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劫数,我犹轮转生死,无有出期,以此为惭愧也。

二、恐怖心。我等凡夫身口意之业,常与罪相应,以此因缘,命终之后,应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之苦,以此为恐怖也。

三、厌离心。我等于生死之中,虚假不实,如水上之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此身为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以此为厌离也。

四、发菩提心。欲得如来之身者,当发菩堤心,救度众生,身命财无所吝惜也。

五、冤亲平等心。于一切众生,无冤无亲,起慈悲,无彼我之相,平等救度,以此心为忏也。

六、念报佛恩心。如来往昔在无量劫中为我等故,修诸苦行,如此恩德,实难酬报,须于此世,勇猛精进,不惜身命,广度众生入于正觉,以此为念也。

七、观罪性空。罪性本空,无有实体,但从因缘颠倒而生。可知罪之性,非内外,非中间,本来为空,故罪亦无有,以此为观也。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具体可以根据佛经教导的忏罪内容来忏悔:

金光明经~
我本所作,恶不善业,今者忏悔,诸十力前,不识诸佛,及父母恩,不解善法,造作众恶,自恃种姓,及诸财宝,盛年放逸,作诸恶行,心念不善,口作恶业,随心所作,不见其过,凡夫愚行,无知暗覆,亲近恶友,烦恼乱心,五欲因缘,心生忿恚,不知厌足,故作众恶,亲近非圣,因生悭嫉,贫穷因缘,奸谄作恶,系属于他,常有怖畏,不得自在,而造诸恶,贪欲恚痴,扰动其心,渴爱所逼,造作众恶,依因衣食,及以女色,诸结恼热,造作众恶,身口意恶,所集三乐,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或不恭敬,佛法圣众,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或不恭敬,缘觉菩萨,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以无智故,诽谤正法,不知恭敬,父母尊长,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愚惑所覆,骄慢放逸,因贪恚痴,造作诸恶,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我今供养,无量无边,二千大千,世界诸佛,

我当拔济,十方一切,无量众生,所有诸苦,

我当安止,不可思议,阿僧祇众,令住十地,

已得安止,住十地者,悉令具足,如来正觉,

为一众生,亿劫修行,使无量众,令度苦海,

我当为是,诸众生等,演说微妙,甚深悔法,

所谓金光,灭除诸恶,千劫所作,极重恶业,

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众罪,悉皆灭尽,

我今已说,忏悔之法,是金光明,清净微妙,速能灭除,一切业障

善知识也教导众生很多忏悔的方法:

很多人都不会觉得自己有错误,只是抱怨自己命不好,怨天尤人
您能够认错,有这样的认识和自知之明就已经很难得了
真心最难得,真心也最有效
用这样的认知,到佛前跪拜(佛像或者佛卡)真实的发起惭愧忏悔心
忏悔自己的业障,然后发愿改过,发愿透过修学佛法来消除业障

忏悔后就应该发起信心,让自己成为清净慈悲光明的人,而且相信自己真的能做到,
这样就能逐渐和佛菩萨的清净慈悲光明相应而逐渐摆脱黑暗习气

而且真实的开始做早晚定课,逐渐落实佛法实修
慢慢逐渐的开始吃素或者守五戒,这样就能逐渐改善


所谓的非人或者过去世结怨者,就会受到您真心和光明的影响
他们也会开始学佛,自然就能放下仇恨而得到超度
所以彼此心念转变,放下仇恨和执着,彼此才能真正都得度


所以,作为发愿要实修的佛弟子,应该深刻的明白真心忏悔的重要性

向佛忏悔,那是因为佛是佛弟子的老师,弟子犯错,没有遵守佛教,所以向佛悔过(这是一般的表相原理,另有深义后述)
但是,有没有从事情和原理上分析自己的错误,从而领悟且迈向「正真」(正确和真实真理)
而且向自己所对不起的众生道歉(而成为正向的佛法眷属),这些才是忏悔的更深义理

另外,关于「向佛忏悔」,如果能在忏悔的过程中,虚心悔过,而逐渐显露真心,
那也是能领悟上述的甚深义理的,这才是向佛忏悔的甚深原理,
所以,「向佛忏悔」还是有次第之分的,而这次第则来自于有没有深入忏悔和真心忏悔

不论如何,对于一般人或佛弟子,反省、认错、忏悔、道歉与改过,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是人类提升进步与进化的重要因素,也是佛弟子修行成佛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不能真心忏悔和改过,那代表自己在精神和素质上难有往上提升的可能

如果「真心道歉」,那就要面对事主「说出口」:
对不起!我错了!我对您感到非常抱歉!请您能原谅我!我会虚心改过不再犯错!
如果老脸拉不下,说不出口,那算什么真心道歉和悔过呢?

真心就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误,就要面对事主,就要承受舆论或谴责以及自己犯错所造成的后果
能够真心面对,才能显示自己真的虚心接受和悔过
如果真的真心,那就能超越那些一般人所谓的难堪,就能超越自己的面子和虚荣心
如果自己真的更重视正确,真的有求真求正的精神,真的有改过向善的真心,那就会有勇气面对一切
如果自己还闪避或逃避,不能亲口道歉,那代表自己都没有真正接受自己犯错的事实,还谈什么道歉和悔过呢?

再者,从因果原理上来看,如果自己不愿或不肯或害怕面对正确和真实
这样的深层心念,久了,经过累世累积,就会使自己固执、懦弱和变笨,就会堕入黑暗面的种种业力和障碍之中
为什么会变笨?!
因为逃避面对正确的认知,自己反其道而行,就是自己堕入错误中而无法自觉,那就会变笨
这样就容易面对任何事情都做出错误的事情或决定
固执和懦弱也是同样道理

另外,知道为什么许多累世因果业障无法消除吗?为什么所谓的冤亲债主久缠不放吗?为什么那些因果业障病很难痊愈?
就是因为犯错的众生没有真心道歉和悔过以及真正改正
请大家换个角度,如果你被侵害了,如果对方没有真心亲口道歉,你真能博爱的原谅对方?
如果能做到,那就是自己解脱了,那代表很有修养、有宽大的胸怀,自己会因为无挂碍而逐渐迈向成佛之道

不过,对一般众生来说,如果没得到对方真心的道歉,通常就是怨念累世纠缠,无法解脱
就算久了忘记当时的事情,但是怨念和对类似事情的纠结并不是真正消除
(因为不是真正从事和理上获得身心的解脱,此外还有累世习气的影响)
所以,想消除累世业障,那就要对事主真心道歉;想广结善缘普渡众生而成佛,那就不要结怨


真心忏悔,才能真正消除业障,才能真正坚定的走在修行成佛的道路上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37

[忍辱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3-10-3 20:57: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10-3 21:11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5小时以上)


今天末学继续学习关于忏悔的内容:

昨天已经学习摘录了善知识的帖子:
如果不懂深入忏悔,修行就会停滞不前,很多人也因此花了很多时间,可是修行很缓慢
心法很珍贵啊,因为虽然佛弟子每个人都读经,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经中的心法


就像
众生不明白毁谤(佛法和善知识)的业障有多大
这种毁谤往往让佛弟子多年或多世修行毫无成就停滞不前
这就是因为不懂深法心要,所以陷入表相困境,业障不断现前,无法脱困
因此,千万不要毁谤深法和懂深法心要的人
如果已经犯了重罪,这要非常深心的忏悔才能转化
不过凡夫不懂深心,所以经常要受很多很大的苦难才能消除业障

再则,对于想求福报的众生来说,不消业从什么地方来获取福报呢?因为
众生的业障其实非常多
每个人都向佛菩萨求福报,可是却不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哪里还能有福报呢?
所以要明白佛经上讲的,罪孽不深,不生娑婆
因此我们要明白这道理,先忏悔自己累世恶业,
然后透过精进实修来重业轻报,这样就能逐渐消除业障
这样真正的福报才会逐渐累积而成
不然,还没忏悔消业就求福,那些福报多不能真实,不能长久
因为恶业众多,累世罪业,哪还能有什么长久真实的福报呢

再则如
一个遭受恶报的人,
因为过去世没有广结善缘,所以多会遭遇到恶事恶人

而且没有智慧,气质也差(例如,柔弱没有佛经讲的大丈夫相),脾气又不好,
所以更容易引起恶人的迫害,或不懂得息事宁人,喜好争斗,自然恶报现前
也因为缺乏行善,所以天人鬼神不护持,因此多遇到灾难恶事

所以如果能够忏悔过去世业障,多行善
就能得到诸佛菩萨和天人鬼神的护持,就能逐渐改变遭遇

而对于菩萨行者,在引导众生走上学佛解脱的路上,
如果我们自己没有能力,那就应该发露忏悔自己智慧和慈悲不足,
在佛前发起大愿心愿意好好修行能有大智慧和大慈悲普渡众生,
只要真正发起大愿心,这样佛菩萨就会制造各种巧妙方便,
尽快的由生活上的实修让我们快速超越


可见深入忏悔的重要性,善知识教导:
多忏悔自己过去世所造业障,因为业障才让自己现在呈现这种状况
忏悔业障就是真心发露自己的过错,这很重要,能真心忏悔才会真正的改善
(所谓不见棺材不掉泪也是这道理,真心忏悔肯定会掉泪,实修过就会知道)
然后发起勇猛心,发起清净光明心即可

为什么说忏悔非常重要,
因为修行过程要不断的忏悔,才能消除过程中不圆满的错误所引起的罪业
  

所以
能惭愧忏悔就是好事,就是谦卑学习的第一步
这样就能进入真正的学习

那么为什么忏悔就能消除业障呢?
原理如下: (学心法的佛弟子对于这道理一定要懂)
因为一切业障和障碍(愚痴无明)来自于妄心,一切佛法成就也来自于真心
所以,破妄显真,由心发露忏悔,显露真心,就能破除妄心,消除业障

有了[惭愧忏悔心]就会学会[谦卑心],
因为谦卑破除我慢,就能接受法水,就能逐渐感受佛菩萨的伟大,
因为感恩佛菩萨就会慢慢体会[感恩心],感恩佛菩萨和一切善知识的心
这个[感恩心]又可以和[惭愧忏悔心][谦卑心]互相辉映增广,就能发起[广大心]行一切善
慢慢实修佛法后,就会呈现功德和福报,就能由心真正体会[欢喜心]
后来逐渐业障清净,对于实相逐渐能体会,就能逐渐体会[清净心][光明心][不二平等心]

如何才能真正显露惭愧忏悔心?
精进实修才能显露您真正忏悔的决心
所以精进向前就是最好的忏悔,也是最好的报恩

精进实修和心法实修的过程
最重要的就是让佛弟子如实的发现自己的心念
这样就能正视自己的妄念
再也不敢妄自尊大,自以为是
所以就懂的惭愧忏悔和谦卑了
这样就能生出[惭愧心][忏悔心]和[谦卑心]
这是心法的基础次第


心法的重要就在于两个方向
1.发起正面的心态,学习正向的观照方法,让自己恢复佛性
2.真实面对自己的丑陋面,正视自己的负面心念,勇于面对,忏悔改过


下面是善知识就如何实修惭愧忏悔心教导众生具体的方法:
1.例如:以惭愧忏悔心的心法修持来说
由心法修持的惭愧忏悔心,藉由感动的案例,运用[四正勤]增广
然后思维忏悔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如果能真正发起,而逐渐深心明白惭愧忏悔心
能真正将心比心,这样就会有谦卑心和感恩心,对众生就会有同情心同理心
这样自然我们对于各种现象就不会起贪瞋痴

[惭愧忏悔心实修]
最好藉由各种自己犯过的错误,深深的忏悔自己各种过失和贪瞋痴
若能以此次的震撼,真诚的忏悔自己的无知和我慢,这样会更快过关
若能因惭愧忏悔而哭泣落泪,最好增上[忏悔心],进而忏悔无始劫过失
跪拜忏悔,随[忏悔心]自然哭泣20-30分钟,深心忏尽,转发[勇猛心],断恶修善,

(这阶段是一定会大哭特哭的,如果没有这阶段,不算真忏,这可不是着悲魔,
这是真心佛前发露才会知道自己的卑微和过失,才会大哭流泪,实修过就会知道)
并发起[慈悲心]普渡众生和成佛的决心,入[光明心法]观想佛菩萨和法界光明
自己佛性本体光明和诸佛法身以及法界光明融合,
再以此整体光明回向照耀苦难众生,皆得清净自在光明解脱
这样就是[心法实修惭愧忏悔心]的过程,最后以[光明心法回向]做结尾



真正深心的忏悔就是真正真心的忏悔,没有第二句话!
(很白话吧!讲了好像跟没讲一样,不过就是如此)
只是深深的忏悔感动感恩!!!只会不断挖出自己没想到的过错
这种深入忏悔能引发智慧,所以能见以前所不能见的一切过失,
这样就能明辨过失,以后不再犯,这就是深入忏悔而能明辨因果
因为启发智慧明辨因果,所以对一切世相就不会有疑惑,这就是深信因果
这点等您逐渐深入忏悔就会真正明白
以后您教导别人的时候,就能看清楚众生的问题

忏悔的重点在于[发露忏悔心],这可以由回想自己做过的许多错事
然后发起忏悔心,藉由[四正勤]的增上增广来增广[忏悔心]

不过一般众生因为业障和尘染深重的关系,所以不容易体会忏悔心
如果没有经过教导,可能还是不容易发起真正的忏悔心

1.所以也可以透过多拜佛,藉由拜佛消业,慢慢时机一到就会有因缘引导而明白忏悔心
2.如果真心想忏悔的人,也可以播放适合的佛乐,尤其容易让自己感到惭愧忏悔的音乐
或能够对佛菩萨起感动的佛乐,这都可以在拜忏的当下播放,引导自己发露真实忏悔

忏悔的拜忏重点不在于快速拜佛,而是应该缓慢,或者一拜不起深自忏悔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37

[忍辱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20:36:49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

【学习解说】
普贤菩萨继续对与会诸菩萨以及善财童子说:我所说的随喜功德就是:
所有一切法界、一切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国土以及如微尘一样多的诸佛如来
他们从因地初发菩提心,为了了知内外一切法相,获得佛的一切种智
他们不断努力的精勤修习佛法,累积福报,在修学中甚至不惜自己的身命
这样经历无数的不可称说的佛国土以及经过如微尘一样多的劫数
在每一劫中,都要舍弃掉无数不可称说的佛国以及如微尘那样多的头、目、手、足
就是这样,虽然在修行的过程中非常艰难但是凭借着这份对解脱的信心、对佛菩萨的信心一如既往的向前行走
终于圆满(周遍充足,无所缺减之意)了种种波罗蜜法门

【词解】
【佛刹】
其义有二,即:(一)指佛所住之国土。又作佛国土、净土。(二)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即佛塔、佛阁、佛龛、僧刹、伽蓝等,专供修行办道之处所。(无量寿经卷上)((参见:净土)4679)p2642
FROM:【佛光大辞典】

【一切智】
梵语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萨云然。系三智之一。关于其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大八·八四三上):“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大三○·四九八下):“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即如实了知一切世界、众生界、有为、无为事、因果界趣之差别,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者,称为一切智。又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相之义,若依总义,则总称佛智,义同一切种智,如华严经大疏卷十六所载,如来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故称一切智。若依别义,则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此即声闻、缘觉所得之智;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乃了知“平等相即差别相”之佛智,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五八下):“总相是一切智,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者,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者,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中略)佛自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大毗婆沙论卷十五、杂阿毗昙心论卷八、大乘义章卷十九)((参见:一切种智)19)p14
FROM:【佛光大辞典】

【圆满】
梵语 paripu^rN!a。周遍充足,无所缺减之意。若指十八圆满而言,称十八圆满,或十八具足;谓诸佛(报身佛)所受用之国土,具足十八种功德事,即:显色圆满、形色圆满、分量圆满、方所圆满、因圆满、果圆满、主圆满、辅翼圆满、眷属圆满、住持圆满、事业圆满、摄益圆满、无畏圆满、住处圆满、路圆满、乘圆满、门圆满、依持圆满等。另于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举出善说法毗奈耶中具有行圆满、果圆满、师圆满等三种圆满。此外,如相好圆满、万德圆满、功德圆满、所愿圆满等,皆表各种周遍圆满、无所欠缺之意。(旧华严经卷五十五、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佛地经论卷一)p5413
FROM:【佛光大辞典】

【波罗蜜】
梵语 pa^ramita^,巴利语 pa^rami^ 或 pa^ramita^。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
 梵语 pa^ramita^,有到达彼岸、终了、圆满等义;巴利语 pa^rami^,则有最上的、终极的等义。诸家对波罗蜜之译释各有说法。据弥勒菩萨所问经卷八载,波罗蜜通于已到、当到之义,即佛为已到彼岸,菩萨为当到彼岸。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九载,到彼岸有三种之别,即:(一)随所修行而达于究竟无余。(二)入真如,以入真如为究竟,如众流以归海为终极。(三)得无等果,无别果胜于此果。盖菩萨所修之行,所入之理,及所得之果,皆究竟而圆满。又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波罗蜜多有五因缘,即无染著、无顾恋、无罪过、无分别、正回向等。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载,波罗蜜有十七义,如修习胜利、无所著、无所见、无患累等。据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载,有二十义,例如一切所知诸妙善法能到彼岸、于菩萨藏差别法门正安住义等。
 有关此岸、彼岸之说,各家亦异。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之六波罗蜜项载,即:(一)生死为此岸,究竟涅槃为彼岸。(二)生死涅槃有相为此岸,平等无相为彼岸。据大品经游意载,即:(一)小乘为此岸,大乘为彼岸。(二)魔为此岸,佛为彼岸。(三)世间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又谓成论师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众惑为此岸,种智为彼岸。
 依诸经论而有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四波罗蜜等分别:(一)六波罗蜜,又作六度,为诸部般若经之说。指大乘菩萨所必须实践之六种修行。即:(1)布施波罗蜜,又作檀那(梵 da^na,巴同)波罗蜜、檀波罗蜜,谓全然施惠。(2)持戒波罗蜜,又作尸罗(梵 s/i^la)波罗蜜,谓全然持守教团之戒律。(3)忍辱波罗蜜,又作羼提(梵 ks!a^nti)波罗蜜,谓全然忍耐之意。(4)精进波罗蜜,又作毗梨耶(梵 vi^rya)波罗蜜,谓全然努力之意。(5)禅定波罗蜜,又作禅那(梵 dhya^na)波罗蜜,谓心全然处于一境。(6)智慧波罗蜜,又作般若(梵 prajn~a^)波罗蜜、慧波罗蜜、明度、明度无极,谓圆满之智慧,系超越人类理性之无分别之智慧;依此则能行布施而完成布施波罗蜜,乃至修禅定而完成禅定波罗蜜,故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本,而称诸佛之母。
 (二)十波罗蜜,又作十度、十胜行,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等之说。六波罗蜜加如下之四波罗蜜,则为十波罗蜜,即:(1)方便波罗蜜,又作沤波耶(梵 upa^ya)波罗蜜,指救济众生之巧妙方法。(2)愿波罗蜜,又作钵罗尼陀那(梵 praN!idha^na)波罗蜜,谓得智慧(即菩提)后,救济众生的殊胜之愿。(3)力波罗蜜,又作波罗(梵 bala)波罗蜜,谓能正确判断所修所行的全然之能力。(4)智波罗蜜,又作若那(梵 jn~a^na)波罗蜜,谓享受菩提之乐,并教导众生得全然之智慧。
 (三)四波罗蜜,为胜鬘经颠倒真实章等之说。即:(1)常波罗蜜,谓全然永远性之波罗蜜。(2)乐波罗蜜,谓全然安稳性之波罗蜜。(3)我波罗蜜,谓全然主体性之波罗蜜。(4)净波罗蜜,谓全然清纯性之波罗蜜等,乃具足涅槃四种殊胜之特质(四德)。
 (四)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称位于东南西北方之四菩萨为四波罗蜜,即东方之金刚波罗蜜、南方之宝波罗蜜、西方之法波罗蜜、北方之业波罗蜜等。此外,南传之巴利语典籍,如所行藏(巴 Cariya^pit!aka)、佛种姓(巴Buddhavam!sa)、法句经注(巴 Dhammapadat!t!hakatha^)等,亦立十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持戒(巴 si^la)波罗蜜、出离(巴 nekkhamma)波罗蜜、般若(巴 pan~n~a^)波罗蜜、精进(巴 viriya)波罗蜜、忍辱(巴 khanti)波罗蜜、真谛(巴 sacca)波罗蜜、决意(巴 adhit!t!ha^na)波罗蜜、慈(巴 metta^)波罗蜜、舍(巴 upekkha^)波罗蜜等。(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华严经离世间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三、俱舍论卷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慧度经宗要、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一(智顗)、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良贲)、般若波罗蜜多经赞)p3445
FROM:【佛光大辞典】


【学习注:】
菩萨行者想要圆满成就佛道,就必须先具足六度波罗蜜法门,那么什么是六度波罗蜜呢?

大般若经中佛回答善现菩萨: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大乘相。齐何当知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如是大乘从何处出至何处住。如是大乘为何所住。谁复乘是大乘而出。

佛告善现。汝初所问何等是[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

善现。 [六波罗蜜多]是菩萨摩诃萨大乘相。云何为六。谓
[布施]波罗蜜多。
[净戒]波罗蜜多。
[安忍]波罗蜜多。
[精进]波罗蜜多。
[静虑]波罗蜜多。
[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云何[布施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舍一切[内外所有]。亦劝他舍[内外所有]。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波罗蜜多]。

(学习注:菩萨摩诃萨能够专注在佛最殊胜的智慧中,以大悲心布施一切,不但自己能舍弃一切【内外所有】,也会劝导众生要舍弃【内外所有】,以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共同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的智慧,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 布施波罗蜜多)


善现。云何[净戒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受持[十善业道]。亦劝他受持[十善业道]。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净戒波罗蜜多]。

(学习注:菩萨摩诃萨能够专注在佛最殊胜的智慧中,以大悲为首要度众行法,受持戒律,不但自己受持【十善业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也时时劝导众生也能受持【十善业道】,并以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共同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的智慧,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净戒波罗蜜多)


善现。云何[安忍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具[增上安忍]。亦劝他具[增上安忍]。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安忍波罗蜜多]。

(学习注:菩萨摩诃萨能够专注在佛最殊胜的智慧中,以大悲为首要度众行法,不但自己修习并不断的增上安忍之心,同时也劝导他人修习并增上安忍之心,并以此善根与一切有情众生共同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的智慧,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安忍波罗蜜多)


善现。云何[精进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
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于[五波罗蜜多]勤修不舍。亦劝他于[五波罗蜜多]勤修不舍。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精进波罗蜜多]。

(学习注:菩萨摩诃萨能够专注在佛最殊胜的智慧中,以大悲为首要度众行法,不但自己对于其他的五种波罗蜜多精勤修习不舍不弃,也劝导其他众生对于另外的五种波罗蜜多精勤修习不舍不弃,以此善根与一切有情众生共同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成就佛的一切智慧,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精进波罗蜜多)


善现。云何[静虑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
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方便善巧][入诸静虑]无量无色。终[不随彼势力受生]。亦能劝他[方便善巧][入诸静虑]无量无色。不随彼定势力受生。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静虑波罗蜜多。

(学习注:菩萨摩诃萨能够专注在佛最殊胜的智慧中,以大悲为首要度众行法,不但自己运用种种善巧方便进入三昧禅定中,遍四周无量无色,终不随着众生的业力而受生,也能劝导其他众生运用善巧方便而进入到三昧禅定中,遍四周无量无色,正是入寂灭的三昧禅定中,终不随着众生的业力而受生,以此善根与一切有情众生共同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成就佛的一切智慧,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禅定波罗蜜多

【词解】
【无量】
不可计量之意。指空间、时间、数量之无限,亦指佛德之无限。法华义疏卷十(大三四·五九六中):“六情不能量,故名无量;又不堕三世,名为无量;又言无空、有之量,故称无量。”(摄大乘论释卷八、胜鬘经宝窟卷中本)p5116
FROM:【佛光大辞典】

【无色】
  无色者,无有形色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销散之惑,起阴隐乱想之业。惑业暗昧,故感此生之报,即空散销沉之类是也。(空散销沉者,色尽心亡,猒空绝想,沉冥幽隐,即无色界外道之类是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善现。云何[般若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
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如实观察][一切法性]。 [于诸法性][无取无着]。亦劝他[如实观察][一切法性]。 [于诸法性][无取无着]。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

(学习注:菩萨摩诃萨能够专注在佛的最殊胜的智慧中,以大悲为首要度众的行法,不但自己能如实观察法界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对于这些现象不执着抓取,也会劝导其他众生也能如实的去观察法界一切现象的真实不变之本性,对于这些现象不执着不抓取,以此善根与一切有情众生共同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成就佛的一切种智)

【词解】
【法性】
梵语 dharmata^,巴利语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又为真如之异称。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大智度论卷三十二即以一切法之总相、别相同归于法性,谓诸法有各各相(即现象之差别相)与实相。所谓各各相,例如蜡炙火溶,顿失以前之相,以其为不固定者,故分别求之而不可得;不可得故空(无自性),即说空为诸法之实相。对一切差别相而言,因其自性是空,故皆为同一,称之为“如”。一切相同归于空,故称空为法性。又如黄石之中具有金之性质,一切世间法中皆具涅槃之法性,故说此诸法本然之实性为法性,此与圆觉经所谓“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同义。释尊曾于大宝积经卷五十二开示诸法实性之义,谓法性无有变异,无有增益,无作无不作;复于一切处通照平等,于诸平等中善住平等,不平等中善住平等,于诸平等不平等中妙善平等;又谓法性无有分别,无有所缘,于一切法能证得究竟体相。故若有依趣法性者,则诸法性无不依趣。一般对法性与如来藏加以区别,即广指一切法之实相为法性,然亦有主张法性与如来藏同义之说。如大般若经卷五六九法性品说如来之法性与大乘止观法门卷一等即属此说。(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菩萨地持经卷一、成唯识论卷二、大智度论卷二十八、大乘玄论卷三)((参见:真如)4197、“真理”4221)p3358
FROM:【佛光大辞典】

【无取】
1.不取为己有。 2.不足取。
© 汉典



善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学习注:上面所说的六种波罗蜜多就是大乘的菩萨摩诃萨相貌)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8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37

[忍辱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3-10-5 20:53: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10-6 08:44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5小时以上)


继续学习上面普贤菩萨发下的十大愿中的随喜功德,菩萨难行能行,最终圆满成就六度波罗蜜,对于六度波罗蜜,世尊在【金刚三昧经】和【首楞严三昧经】中分别也有教导,分享有缘共同学习:

以下节录自[法华部][金刚三昧经]里面有关[六波罗蜜]经文

佛言。善男子。我所说六波罗蜜者。无相无为。何以故。

若人离欲。心常清净。实语方便。本利利人。是檀波罗蜜。 (布施)

志念坚固。心常无住。清净无染。不著三界。是尸波罗蜜。 (持戒)

修空断结。不依诸有。寂静三业。不住身心。是羼提波罗蜜。 (忍辱)

远离名数。断空有见。深入阴空。是毗梨耶波罗蜜。 (精进)

俱离空寂。不住诸空。心处无住。不住大空。是禅波罗蜜。 (禅定)

心无心相。不取虚空。诸行不生不证寂灭。心无出入。性常平等。诸法实际。皆决定性。不依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罗蜜。 (智慧)

善男子。是六波罗蜜者。皆获本利。入决定性。超然出世。无碍解脱。
善男子。如是解脱法相。皆无相行。亦无解不解。是名解脱。何以故。解脱之相。无相无行。无动无乱。寂静涅槃。亦不取涅槃相。


以下节录自[首楞严三昧经]里面有关[六波罗蜜]经文

【佛告坚意。菩萨住首楞严三昧。不行求财而以布施。大千世界及诸大海天宫人间。所有宝物饮食衣服象马车乘。如是等物自在施与。此皆是本功德所致。况以神力随意所作。是名菩萨住首楞严三昧檀波罗蜜本事果报。 (布施)

佛告坚意。菩萨住首楞严三昧。不复受戒于戒不动。为欲化导诸众生故。现受持戒行诸威仪。示有所犯灭除过罪。而内清净常无阙失。为欲教化诸众生故。生于欲界作转轮王。诸婇女众恭敬围绕。现有妻子五欲自恣。而内常在禅定净戒。善能了见三有过患。坚意。是名菩萨住首楞严三昧尸波罗蜜本事果报。 (持戒)

佛告坚意。菩萨住首楞严三昧。修行忍辱。毕竟尽故。众生不生而修于忍。诸法不起而修于忍。心无形色而修于忍。不得彼我而修于忍。不念生死而修于忍。以涅槃性而修于忍。不坏法性而修于忍。菩萨如是修行忍辱。而无所修亦无不修。为化众生生于欲界。现有瞋恨而内清净。现行远离而无远近。为净众生坏世威仪。而未曾坏诸法之性。现有所忍而无有法。常定不坏可以忍者。菩萨成就如是忍辱。为断众生多瞋恶心。而常称叹忍辱之福。亦复不得瞋恚忍辱。坚意。是名菩萨住首楞严三昧羼提波罗蜜本事果报。 (忍辱)

佛告坚意。菩萨住首楞严三昧。发大精进得诸善法。而不发动身口意业。为懈怠者现行精进。欲令众生随效我学。而于诸法无发无受。所以者何。菩萨悉知一切诸法。常住法性不来不去。如是远离身口意行。而能示现发行精进。亦不见法有成就者。现于世间发行精进。而于内外无所作为。常能往来无量佛国。而于身相平等不动。示现发行一切善法。而于诸法不得善恶。现行求法有所咨受。而于佛道不随他教。现行亲近和上诸师。而为一切诸天人尊。现勤请问。而内自得无障碍辩。现行恭敬。而为一切天人戴仰。现入胞胎。而于诸法无所染污。现有出生。而于诸法不见生灭。现为小儿。而身诸根悉皆具足。现行伎艺医方咒术文章算数工巧事能。而内先来皆悉通达。现有病苦。而已永离诸烦恼患。示现衰老。而于先来诸根不坏。示现有死。而未曾有生灭退失。坚意。是名菩萨住首楞严三昧精进波罗蜜本事果报。 (精进)

佛告坚意。菩萨住首楞严三昧。虽知诸法常是定相。而示众生诸禅差别。现身住禅化乱心者。而于诸法不见有乱。一切诸法如法性相。以调伏心于禅不动。现诸威仪来去坐卧。而常寂然在于禅定。示同众人有所言说。而常不舍诸禅定相。慈愍众生入于城邑聚落郡国。而常在定。为欲饶益诸众生故现有所食。而常在定。其身坚牢犹若金刚。内实不虚不可破坏。其内无有生藏熟藏大小便利臭秽不净。现有所食而无所入。但为慈愍饶益众生。于一切处无有过患。现行一切凡夫所行。而实无行已过诸行。坚意。菩萨住首楞严三昧。现在空闲聚落无异。现在居家出家无异。现为白衣而不放逸。现为沙门而不自高。于诸外道出家法中。为化众生而无所出家。不为一切邪见所染。亦不于中谓得清净。现行一切外道仪法。而不随顺其所行道。坚意。譬如导师将诸人众过崄道已还度余人。如是坚意。菩萨住首楞严三昧。随诸众生所发道意。若声闻道。若辟支佛道。若发佛道。随宜示导令得度已。即复来还度余众生。是故大士名为导师。譬如牢船从于此岸。度无量人令至彼岸。至彼岸已还度余人。如是坚意。菩萨住首楞严三昧。见诸众生。堕生死水四流所漂。为欲度脱令得出故。随其所种善根成就。若见可以缘觉度者。即为现身示涅槃道。若见可以声闻度者。为说寂灭共入涅槃。首楞严三昧力故。还复现生度脱余人。是故大士名为船师。坚意。譬如幻师于多众前自现身死膖胀烂臭。若火所烧鸟兽所食。于众人前如是现身。得财物已而便还起以其善能学幻术故。菩萨如是住首楞严三昧。为化众生示现老死。而实无有生老病死。坚意。是名首楞严三昧禅波罗蜜本事果报。 (禅定)

佛告坚意。菩萨住首楞严三昧。修行智慧诸根猛利。未曾见有众生之性。为欲化故说有众生。不见寿者命者。说有寿者命者。不得业性及业报性。而示众生有业业报。不得生死诸烦恼性。而说当知见生死烦恼。不见涅槃而说至涅槃。不见诸法有差别相。而说诸法有善不善。已能度至无碍智岸。现生欲界而不著欲界。现行色界禅而不著色界。现入无色定而生于色界。现行色界禅而生于欲界。现于欲界而不行欲界行。悉知诸禅及知禅分。自在皆能入禅出禅。为化众生随意所生。一切生处悉能受身。常能成就深妙智慧。除断一切众生诸行。为化众生现有所行。而于诸法实无所行。皆已出过一切诸行。久已灭除我我所心。而示现受诸所须物。菩萨成就如是智慧。有所施作皆随智慧。而未曾为业果所污。为化众生示现喑哑。而内实有微妙梵音。通达语言经书彼岸。不先思量当说何法。随所至众所说皆妙。悉能令喜心得坚固。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是菩萨智慧不减。坚意。譬如男女若大若小。随所持器行诣水所。若泉若池渠河大海。随器大小各满而归。而此诸水无所减少。如是坚意。菩萨住首楞严三昧。随所至众若刹利众婆罗门众。若居士众释众梵众。至是诸众不加心力。能以善言皆令喜悦。随宜所应而为演法。然其智辩无所减少。坚意。是名菩萨住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蜜本事果报。 (般若)

坚意。菩萨云何于念念中生六波罗蜜。
坚意。是菩萨一切悉舍心无贪著。是檀波罗蜜。 (布施)
心善寂灭毕竟无恶。是尸波罗蜜。 (持戒)
知心尽相于诸尘中而无所伤。是羼提波罗蜜。 (忍辱)
勤观择心知心离相。是毗梨耶波罗蜜。 (精进)
毕竟善寂调伏其心。是禅波罗蜜。 (禅定)
观心知心通达心相。是般若波罗蜜。 (智慧)

坚意。菩萨住首楞严三昧。如是法门念念皆有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多]是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貌,所以修行【六波罗蜜】具足很大的功德:,

1有十二种[布施]妙行。能大利益疾到菩提。菩萨应行[檀波罗蜜]。
2,菩萨复有十二种[持戒]得大利益。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3,复有十三种观修行[羼提波罗蜜]得大利益。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4,菩萨复有十二种[发勇猛心]。修行[毗梨耶波罗蜜]得大利益。菩萨应行[精进波罗蜜]。
5,菩萨复有十二种观行[禅波罗蜜]得大利益。菩萨应修[禅波罗蜜]。
6,菩萨复有十二种观。修行[般若波罗蜜]得大利益。菩萨应修[慧波罗蜜]。
7,菩萨复有十二种境界。修[方便行]得大利益。是故菩萨应修[方便波罗蜜]。


那么,菩萨行者如何修习六度波罗蜜:
思益梵天所问经中教导众生:

世尊。何谓菩萨能为[施主]
佛言。菩萨能教众生一切智心

世尊。何谓菩萨能奉[禁戒]
佛言。常能不舍菩提之心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忍辱]
佛言。见心相念念灭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精进]
佛言。求心不可得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禅定]
佛言。能除身心粗相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智慧]
佛言。于一切法无有戏论


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教导要: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为是[菩提]行[六波罗蜜],乃至行[一切种智],于诸法何得何失、何增何减、何生何灭、何垢何净?」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为菩提行六波罗蜜,乃至行一切种智,于诸法无得无失、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无垢无净。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得失、增减、生灭、垢净故出。」

须菩提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若[不为得失]乃至[不为净垢]故出。菩萨摩诃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能取[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云何行[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云何行[禅]、[无量心]、[无色定]?云何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云何行[空]、[无相]、[无作]解脱门?云何行[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云何行菩萨十地?云何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中?」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以二法]故,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以二法]乃至行一切种智。」

须菩提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不以二法]故,行檀那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不以二法故乃至行一切种智。菩萨从初发意乃至后意,云何善根增益?」

佛告须菩提:「若行[二法]者,善根不得增益。何以故?一切凡夫人皆依二法,不得增益善根。菩萨摩诃萨行[不二法],从初发意乃至后意,于其中间增益善根。以是故,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及人、阿修罗,无能伏、无能坏其善根,令堕声闻、辟支佛地。及诸众恶不善法,不能制菩萨,令不能行檀那波罗蜜增益善根,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


(深深感恩善知识节录经文,让有缘众生能听闻甚深佛法)


【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学习解说】
证入种种菩萨果地而获得的智慧,成就一切诸佛所证得的无上究竟大觉智
以及佛在无余涅槃后把全身舍利都分布到十方世界各个佛国,对这样的善根功德,我全都会随喜众生
对十方三世一切世界的六道四类的一切众生,对于他们所做的所有功德哪怕小的只有一微尘那样大,我也都应该随喜他们的功德
对十方三世一切的声闻众生(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以及辟支佛(缘觉、独觉,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
还有那些有学(即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之戒、定、慧,及择灭之理者。亦即佛弟子虽能知见佛法,然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戒、定、慧等法,以断尽烦恼,证得漏尽,以其尚有法可修学,故称有学)众生
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圣众,他们所做的功德我全部都随喜
对一切菩萨行者在修行过程中遇到的无量无边的艰难的外境毫不退却,不断的超越自己,以求取无上正等正觉
如此获得的广大功德,我全部都随喜
像这样一直到虚空界穷尽、众生界灭尽、众生业力除尽、众生的烦恼断尽,我随喜大家的心却永远没有穷尽
一直连续不断,永不停止,而我的身语意三业永远不会感到疲惫厌倦

【词解】
【无上菩提】
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一一·一五七上):“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惓;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参见:三菩提)631)p5073
FROM:【佛光大辞典】

【声闻】
梵语 s/ra^vaka,巴利语 sa^vaka。音译舍罗婆迦。又意译作弟子。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解释声闻之名义有三,即:(一)就得道之因缘而释,闻佛之声教而悟解得道,称为声闻。(二)就所观之法门而释,如十地经论卷四说,我众生等,但有名故,说之为声,于声悟解,故称声闻。(三)就化他之记说而释,如法华经卷二信解品载说,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故称声闻。此三释中,前二者为小乘之声闻,第三则为菩萨,随义而称为声闻。
 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而为二乘、三乘之一。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声闻乘,乃专为声闻所说之教法。声闻藏,则为阐述其教说之经典。
 于诸经论中,声闻之种类有二种、三种、四种、五种之别。据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载,有:一向趣寂声闻、回向菩提声闻等二种声闻。入楞伽经卷四载,有:决定寂灭声闻、发菩提愿善根名善根声闻、化应化声闻等三种声闻。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有:变化声闻、誓愿声闻、法性声闻等三种声闻。世亲之法华论卷下则将声闻分类为决定声闻、增上慢声闻、退菩提心声闻、应化声闻等四种。
 另据法华文句卷四上所举,将声闻类分为五,称为五种声闻,即:(一)决定声闻,谓久习小乘,积劫道熟而证得小果。(二)退菩提声闻,谓此声闻本习大乘,积劫修道,然中间为厌生死,退大道心,取证小果。(三)应化声闻,谓诸佛菩萨为度化前二种声闻,故内秘佛菩萨之行,外现声闻之形,以劝诱小乘,令入大乘。(四)增上慢声闻,谓厌离生死,欣乐涅槃,修习小乘而以得少为满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五)大乘声闻,谓以佛道之声,令一切闻者不住于化城(喻小乘涅槃),终归大乘实相之理。
 以上所举,皆基于大乘教义所作之分类,然诸部阿含经典及发智论、六足论等诸论之中,则不持此等说法,彼所谓之声闻,仅指上述之趣寂声闻一种而已。此外,声闻一语,于阿含等原始圣典中,兼指出家与在家弟子;然至后世,则专指佛教教团确立后之出家修行僧。(杂阿含经卷三十一、长阿含经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卷八十、法华玄论卷一、卷四、卷七、大乘义章卷十七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法华文句卷一上)p6497
FROM:【佛光大辞典】

【六趣】
 (名数)众生由业因之差别而趣向之处,有六所,谓之六趣,亦曰六道,一地狱趣Naraka-gati,八寒八热等之苦处也,此在地下,故曰地狱。二饿鬼趣Preta-gati,常求饭食之鬼类生处也。与人趣杂处而不可见。三畜生趣Tiryagyoni-gati,新译曰旁生趣,即禽兽之生所也,多以人界为依所而眼可见。四阿修罗趣Asura-gati,常怀嗔心而好战斗,大力神之生所也。以深山幽谷为依所而与人隔离。五人趣Manus!ya-gati,人类之生所也,分阎浮提等四大州,但四大洲隔离,不得通力者不能到。六天趣Deva-gati,身有光明,自然受快乐之众生,名为天,有欲界六所,谓之六欲天,色界无色界,皆为彼之生所。大乘义章八末曰:“此六种,经名为趣,亦名为道。所言趣者,盖乃对因以名果也。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故名为趣。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人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法华经序品曰:“尽见彼土六趣众生。”涅槃经二十五曰:“以心因缘故,轮回六趣具受生死。”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生】
<一>梵语 catasro-yonayah!,巴利语 catasso yoniyo。指三界六道有情产生之四种类别。据俱舍论卷八载,即:(一)卵生(梵 aN!d!aja-yoni,巴同),由卵壳出生者,称为卵生。如鹅、孔雀、鸡、蛇、鱼、蚁等。(二)胎生(梵 jara^yuja^-yoni,巴 jala^bu-ja),又作腹生。从母胎而出生者,称为胎生。如人、象、马、牛、猪、羊、驴等。(三)湿生(梵 Sam!svedaja^-yoni,巴 sam!seda-ja),又作因缘生、寒热和合生。即由粪聚、注道、秽厕、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称为湿生。如飞蛾、蚊蚰、蠓蚋、麻生虫等。(四)化生(梵 upapa^duka^-yoni,巴 opapa^tika),无所托而忽有,称为化生。如诸天、地狱、中有之有情,皆由其过去之业力而化生。以上四生,以化生之众生为最多。
 此外,又以“四生”或“四生众类”等语泛指一切之有情众生,或作为有情众生之别称。准此,“四生三有”则指有情众生及其所生存之空间,即上记之四类众生及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增一阿含经卷十七、集异门足论卷九、大毗婆沙论卷一二○、杂阿毗昙心论卷八、瑜伽师地论卷二)
 <二>指众生托胎所缘之四种方式。据显识论载,即:(一)触生,如男女交会而有子。(二)嗅生,如牛羊等类,雌雄有欲心,雄以鼻嗅雌之根,则便有子。(三)沙生,如鸡、雀等类,雌雀起欲心,以身埋尘沙中,而有卵生子。(四)声生,如鹤、孔雀等类,雌有欲心闻雄鸣声,亦生卵生子。由上知,一切出卵皆有子,故不可食。(法华文句记卷十中、俱舍论法义卷八)
 <三>指四度生死。即缘觉乘之人修行所需之时间,具利根者最快亦须以四生之加行方得道果。据大智度论卷二十八载,即:第一生修声闻资粮,第二生修声闻加行,第三生修缘觉资粮加行,第四生入圣得果。((参见:四生百劫)1681)p1680
FROM:【佛光大辞典】

【一尘】
 (术语)一微尘也。为物质之极小者。涅槃经十曰:“一尘一佛。”华严经五十一曰:“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内,一切尘悉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普饶益众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辟支佛】
梵语 pratyeka-buddha 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又作贝支迦、辟支。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据大智度论卷十八、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载,有二义:(一)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先世因缘),自以智慧得道。(二)自觉不从他闻,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慧苑音义卷上)((参见:缘觉)6132)p5613
FROM:【佛光大辞典】

【有学】
梵语 s/aiks!a,巴利语 sekha。又称学人。即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之戒、定、慧,及择灭之理者。亦即佛弟子虽能知见佛法,然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戒、定、慧等法,以断尽烦恼,证得漏尽,以其尚有法可修学,故称有学。在小乘之四向四果中,前四向三果之圣者为有学,惟证得阿罗汉果之圣者,以其无法可修学,故称为无学。
 有学共有十八类,称为十八有学或十八学人,据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所举,即: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家家、一间、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般等十八类。此外,于成实论等经论中,尚有不同之分类。(俱舍论卷二十四、成实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六十五、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参见:十八有学)351、“四向四果”1683、“无学”5138)p2458
FROM:【佛光大辞典】

【无学】
梵语 as/aiks!a。为“有学”之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俱舍论卷二十四、法华玄赞卷一)((参见:九无学)147、“有学”2458)p5138
FROM:【佛光大辞典】

【念念相续】
指念佛行者所起之心念,能系住一处而不散乱,即后念继前念,相续不断,中间不杂余念。往生要集卷中(大八四·五六中):“或低头举手,或举身称名,外仪虽异,心念常存,念念相续,寤寐莫忘。”此外,念念相续,亦指连续不断的称念佛号。(杂阿毗昙心论卷三、观念法门)p3214
FROM:【佛光大辞典】

学习注:
随喜有很大的功德,众生一念善念就能获得很大的福报,因为

佛法是心法,就是教导众生转化凡夫贪嗔痴心念为正念来解脱轮回的法门
今天要探究和说明的是:同样一件事情,心念好坏的差别和严重性
就算再普通或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情,如果心存恶心或嗔心,也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因果恶报

相反地,如果能随喜一念善心或慈心,也可能大大的增上福慧

所以,实修者应该随时以四正勤转化自己的心念,随时保持在正向的心念中
而这个因果报应并不是谁规定的,就像之前谈过的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这是一种念力的作用,甚至众生共同念力的相互作用
累世的念头和心念都会形成日后的习气和烙印,都会自作自受

在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其中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其中就有不随喜者就会一生贫穷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 (就是贫穷)
一者自行偷盗。
二者劝他偷盗。
三者赞叹偷盗。
四者见盗欢喜。
五者于父母所。减撤生业。
六者于贤圣所。侵夺资财。
七者见他得利。心不欢喜。
八者障他得利。为作留难。
九者见他行施。无随喜心
十者见世饥馑。心不怜愍。而生欢喜。
以是十业。得少资生报。



还有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佛陀教导众生: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众生在发起忏悔时,也应该发起随喜之愿:
次当复发[随喜之愿]:『愿我及一切众生,毕竟永舍嫉妒之心,于三世中一切刹土,所有修学一切功德及成就者,悉皆随喜。



如此广大之心才能更快的消除自己的业障,使身心早日清净

在妙法莲华经中也教导众生随喜赞叹法华经就能获得很大的功德:
  1,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在所游方,勿妄宣传。
若有闻者,随喜顶受,当知是人、阿鞞跋致。(注:译曰不退转。不退转成佛进路之义。是菩萨阶位之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则至此位。)
若有信受,此经法者,是人已曾,见过去佛,恭敬供养,亦闻是法。
若人有能,信汝所说,则为见我,亦见于汝、及比丘僧、并诸菩萨。
斯法华经,为深智说,浅识闻之,迷惑不解,一切声闻、及辟支佛,于此经中,力所不及。
汝舍利弗,尚于此经、以信得入,况余声闻。其余声闻,信佛语故,随顺此经,非己智分。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计我见者,莫说此经。凡夫浅识,深着五欲,闻不能解,亦勿为说。
若人不信,毁谤此经,则断一切,世间佛种。或复颦蹙,而怀疑惑,

【阿鞞跋致】
 (术语)Avaivart,又作阿毗跋致,或作阿惟越致,译曰不退转。不退转成佛进路之义。是菩萨阶位之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则至此位。阿弥陀经曰:“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同慈恩疏曰:“阿鞞跋致者,阿之言无,鞞跋致之言退转。故大品经云:不退转故,名阿鞞跋致。(中略)是人不为诸魔所动,更无退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2,
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3,更是在《妙法莲华经》的第六卷第十八品中佛陀专门为众生演说了随喜功德所能获得的利益,经文如下: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 其有闻是经,
  若能随喜者, 为得几所福?”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砗磲、码碯、珊瑚、琥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
  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听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终不喑哑,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粗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鼻不匾[匚+虎],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窊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所以众生应时时入正向心念中,随喜赞叹一切善业,随喜一切学习佛法、深入佛法的众生,让众生生起信心、勇猛心,时时能够安住在学佛的氛围中,解脱自在,自利利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1-11 07:28 , Processed in 0.11367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