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淨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淨慧,学习〈佛说无量寿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6

[持戒勋章]

91#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5-16 23:47 编辑

(90~91楼   用时,2小时以上)


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着无阂。」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阿难:「您现在起身整理一下衣服,合掌恭敬来礼拜无量寿佛,十方国土的诸佛如来,经常共同称扬赞叹彼佛,无着无碍。」


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向,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
【学习解说】
于是,阿难起身整理一下衣服,端正身心,面对西方,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拜无量寿佛。说:「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


说是语已,实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沈没不现,滉瀁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学习解说】
就在阿难说完之后,实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万物,不论远近,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弥满世界,世界中所有的万物皆沈没不现,水势壮大没有边际,只有见到大水而己;彼佛光明也是如此的,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只见到佛光明耀显赫。


尔时,阿难即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就在此时,阿难马上就看见无量寿佛,其威德就像高山那么高,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无处不照耀。此会四众同时都见到无量寿佛,另一方面,彼见此土,同样也是如此的。

金刚围山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即铁围山也。铁性坚固,故云金刚。无量寿经下曰:「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

劫水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大三灾之一。坏劫时所起之大水灾,由地下水轮水涌沸,大雨如车轴,第二禅天以下,尽为水所浸润而破坏也。无量寿经曰:「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沈没不现,滉瀁浩汗唯见大水。」

劫水
[佛光大辞典]
世界坏灭时所起大三灾之一。彼时,水由地下水轮涌出,注大洪雨,雨滴甚粗,或如车轴,或如杵,历多年而不止,第二禅天以下,尽为浸没而败坏。〔长阿含卷二十一世记经三灾品、观无量寿经〕 p2814

劫水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大三灾之一,即坏劫时所发生的大水灾,由地下水轮涌出,大雨如车轴,二禅天以下,尽为大水所淹没。

滉瀁浩汗
[佛光大辞典]
形容水势壮大无有边际之语。滉瀁,水无际之貌;浩汗,水广大之貌。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八上):「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沈没不现,滉瀁浩汗,唯见大水。」 p5512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6

[持戒勋章]

92#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32 | 只看该作者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彼国,从地已上至净居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为悉见不?」
【学习解说】
就在当时,世尊告诉阿难及弥勒菩萨:「您们见极乐世界净土,从地已上至净居天(在色界四禅之最高处,有五重天,为证得不还果的圣者所生之处,因无外道杂居,故名净居。这五重天是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是能够看见的吗?」


阿难对曰:「唯然,已见。」
【学习解说】
阿难回答:「是的,是能够看见的。」


「汝宁复闻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
【学习解说】
「您们是否也能听闻到无量寿佛发大音声宣布一切世界教化众生吗?」


阿难对曰:「唯然,已闻。」
【学习解说】
阿难回答:「是的,是能够听闻到的。」


「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阂,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汝复见不?」
【学习解说】
「在极乐世界的人民,乘百千由旬(印度计里程的数目,每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的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七宝宫殿没有任何障碍,且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您们对此也能见到吗?」


对曰:「已见。」
【学习解说】
回答:「能够见到。」


「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
【学习解说】
「在这个极乐国土的人民有胎生(=胎宫、边地、疑城、懈慢界)(极乐之往生人有胎生与化生二种,疑佛他力而修自力念佛之人,虽往生极乐,而五百岁间不能见闻三宝,犹如此界四生中胎生者在母胎内不能见日月,故名之为胎生,其胎生者所生之七宝宫殿,谓之胎宫。为于佛抱疑惑者之生处,故亦名疑城。是为无量寿经所说。依观无量寿经所言则此宫殿谓之含华。所在之莲华不开敷,为不能见闻三宝之义也)(指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人,死后将受生于极乐净土之边地。略称边胎),您们也能见到吗?」


对曰:「已见。」
【学习解说】
回答:「能够见到。」


「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亦皆自然。」
【学习解说】
「其胎生者所处的宫殿,有的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就如同在忉利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于须弥山顶上,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称三十三天),亦皆自然(极乐世界乃无为自然世界,往生该国土者,即受有自然虚无之身)。」

慈尊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菩萨)慈氏菩萨即弥勒菩萨也。往生要集上末曰:「今案之,从释尊入灭至慈尊出世隔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观经散善义曰:「若不亲从慈尊,何能免斯长叹?」

净居天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位于色界第四禅天之中,是三果圣者才能往生的五个天界。又译为「五净居天」、「五不还天」、「首陀会天」。这边指四位净居天的天人。

净居天
[佛光阿含藏]
净居天(Suddhāvāsa-devā)(巴),即不还果之圣者所证得而受生之色界第四禅天处。
净居天(suddhāvāsa deva)(巴),即五净居天(pañca suddhāvāsā devā)(巴),又作五不还天,位于色界之第四禅天,为证得不还果之圣人所生之处,共有五天:(一)无烦天(aviha deva)(巴),此天无见、思二种烦恼。(二)无热天(atappa deva)(巴),此天意乐调柔,已离热恼。(三)善现天(sudassī deva)(巴),此天形色转胜,善于变现。(四)善见天(sudassa deva)(巴),此天定障渐微,见极光明。(五)色究竟天(akanittha deva)(巴),此天色法最极,达究竟处。宋本无「无想天无想天寿八万四千劫除净居天」十六字。

净居天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在色界四禅之最高处,有五重天,为证得不还果的圣者所生之处,因无外道杂居,故名净居。这五重天是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

由旬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印度计里程的数目,每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的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胎宫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极乐之往生人有胎生与化生二种,疑佛他力而修自力念佛之人,虽往生极乐,而五百岁间不能见闻三宝,犹如此界四生中胎生者在母胎内不能见日月,故名之为胎生,其胎生者所生之七宝宫殿,谓之胎宫。为于佛抱疑惑者之生处,故亦名疑城。是为无量寿经所说。依观无量寿经所言则此宫殿谓之含华。所在之莲华不开敷,为不能见闻三宝之义也。见疑城胎宫条。观经妙宗钞一曰:「大本中说,疑心修善。生彼胎宫,乐同忉利。」

胎宫
[佛光大辞典]
胎即胎生,宫即宫殿。指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行者,虽往生弥陀净土,却住于花胎中而不得出,于五百岁中不得见佛、闻法,远离一切殊胜善根。犹如人处于闇钝之胎内,故称胎生;而行者仍自认为住于宫殿之中,故称胎宫。据无量寿经卷下谓,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又大宝积经卷十八无量寿会载,彼等众生处花胎中,犹如园苑宫殿之想,因清净无诸秽恶故。〔观无量寿佛经疏定善义(善导)〕 p3934

边地胎生
[佛光大辞典]
指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人,死后将受生于极乐净土之边地。略称边胎。无量寿经卷下载,若人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但以不了佛智、不思议智等,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等众生生于边地之宫殿中,五百岁中不能见佛,不闻经法,亦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又据大阿弥陀经卷下载,其人奉行施与,复后悔而生怀疑,暂信暂不信,意志犹豫,其人临命终时,不能至阿弥陀佛处,只见弥陀边界之七宝宫殿,遂以欢喜心止住城内,于水池中化生。其城纵广二千里,中有七宝舍宅,又有七宝浴池,池中自然华香,七宝行树皆出五音之声,于饭食时,应意自然得百味饮食,凡城中快乐皆如第二忉利天。但不能出城,不得见佛、闻经及见诸比丘僧,亦不得知阿弥陀佛国之诸菩萨、阿罗汉相貌。逮留此边胎五百岁后,始得至阿弥陀佛所,而渐得智慧开明。
有关边地胎生之解释,净土诸家间有异说。据昙鸾之略论安乐净土义载,生此边地者,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义同于八难中边地之难,又在极乐净土之边隅,故谓边地;又如人初生之时,人法未成,比喻其闇昧,故称胎生。〔观经疏定善义、散善义、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释净土群疑论探要记卷八、菩提心集卷上〕 p6708

九品安养之化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安养者极乐之异名。化生者极乐之往生有胎生与化生二种,而九品之往生人,尽化生于莲花中。是生于边地疑城(极乐之中)者,于宫殿之中,为胎生也。见胎宫条。

边地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阎浮提洲之边隅,谓之边地。又弥陀之净土有边地,五百岁中不得见闻三宝,名为懈慢界。亦曰胎宫。略论曰:「五百岁中常不见闻三宝,安乐国土,谓之边地,亦曰胎生。」

疑城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乃阿弥陀佛净土中,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行者所止之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三载有关「中辈往生」之相,若有人奉行施与,然后复生悔心,心中狐疑,不信布施作诸善等后世能得其福,不信有无量清净佛国,不信能往生其国中。虽然如此,其人仍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意志犹豫而续结其善。其人寿命终尽,虽生无量清净佛国,然不能至无量清净佛所,其见无量清净佛国界边之自然七宝城,心中便大欢喜,而止于城中,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则受身自然长大,住于城中五百岁。又「下辈往生」亦有此说。乐邦文类卷一引守护国界主经之文(大四七‧一六一上):「此人疑情未断,生于疑城,五百岁受乐,再修信愿,方归净土。」此类疑惑佛智之行者,虽得往生极乐净土,然未能了达其真相,佛乃应其根机,而示现化土,故称疑城。无量寿经谓疑城与边地、胎宫等相同。(参阅「胎宫」3934) p5842

疑城胎宫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阿弥陀佛的净土的边埵,有一座以七宝所庄严的宫殿,凡是怀着怀疑的心去念佛的人,将来就胎生到这宫殿中,可是在五百年间,不得听闻三宝之名。因为是疑惑的人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叫做疑城,又因为是胎生的宫殿,所以叫做胎宫。

边地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边隅之地。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边隅,有地名懈慢界,又名胎宫,往生到那里的人,五百岁间不得见闻三宝。

忉利天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于须弥山顶上,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称三十三天。另译为「三十三天」。

莲胎
[佛光大辞典]
又作莲花胎。念佛往生弥陀净土之人,皆在莲花内化生,喻如母胎,故称莲胎。莲宗宝鉴卷八(大四七‧三三九下):「当生净土,入彼莲胎,受诸快乐。」元照之观经义疏卷下(大三七‧二九五下):「当知今日想佛之心,相好果德,悉已具足,莲胎孕质,即是此心,是证菩提,不从他得矣!」 p6145

自然
[佛光大辞典]
指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佛典中屡用「自然」、「法尔」、「自然法尔」等语,其义概分如下:(一)就佛教表示其自身真理之立场而言,如觉悟之世界为脱离有无分别,本来空无自性,其自身独立存在,而绝对自由,称为无为自然;或如经由善恶行为,依循因果法则而产生结果,称为业道自然;如依自身之法则,视之为如实之表现,称为法尔。依日本净土真宗之祖亲鸾所说,舍离自心分别而悟入弥陀之法则,称为自然法尔;依本愿而救度众生者,则称为愿力自然。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极乐世界乃无为自然世界,往生该国土者,即受有自然虚无之身
(二)从佛教批判外道之立场而言,系用以否定自然外道之自然无因论(否认万物依因缘所生)。如六师外道中之末伽梨拘赊梨子、阿奢多翅舍钦婆罗等即妄执此类自然无因论,而与佛教所说之自然法尔判然有别。(参阅「自然法尔」2532、「法尔」3419) p2531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6

[持戒勋章]

93#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1: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5-18 01:44 编辑

(92~93楼   用时,2小时)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
【学习解说】
当时,弥勒菩萨恭敬请教世尊:「世尊!是什么样的原因和因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弥勒菩萨:「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却不了佛智(总称佛之一切种智)(谓于佛智之不可思议存疑,未能了悟如来所以为大、为尊之原因)
不思议智(佛之智慧,深广而不可思议)(谓佛智能以少作多、以近作远、以轻为重、以长为短,反之亦可)
不可称智(谓佛智泯绝称谓,非相非形,超越对待)
大乘广智(谓佛无所不知,无烦恼不断,无善不备,无众生不度)
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谓佛智如实而不虚妄,得如实三昧,常在深定,遍照万法,无与伦比,如法而照,其照无量)(言凡夫智虚妄,佛智如实,虚实玄殊,理无得等,故云「无等」;二乘入定方知,出定不知,知亦有限,佛得如实三昧,常在深定,遍知照万法二与无二,深法非伦,故言「无伦」;八地以上菩萨虽得报生三昧,用无出入,而习气微薰三昧不极奔,佛具足智断,如法而照,法无量故,照亦无量,故言「最上」。此「无等、无伦、最上胜」之三句亦可展转相成;以佛智无等故无伦,以无伦故最上胜,最上胜故无等,无等故无伦)

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五逆十恶等为罪。五戒十善等为福,罪有苦报。福有乐果),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
(疑佛智而修种种善业之人,生于边地之宫殿,五百岁间不能闻见三宝。是名胎生)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明信佛智之不思义。深赖如来之救济,不更疑自已之往生也)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就能于七宝华(谓由七宝所成之莲华)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信佛智之人随九品之行业各化生于莲华中,身相光明顿具足,名曰化生)

化生
[佛光大辞典]
梵语 upapāduka,巴利语 upapātika。本无而忽生之意。即无所依托,借业力而出现者。五趣之中,地狱、天及一切中有均唯属化生,人、傍生、鬼等三趣则有一部分为化生,如劫初之人为化生,龙、金翅鸟为傍生之化生者,鬼通胎、化二种,故五趣中以化生为最多。凡化生者,不缺诸根支分,死亦不留其遗形,即所谓顿生而顿灭,故于四生中亦最胜。据俱舍论卷九载,化生者,皆以爱染当生处而受其生。又依经中所载,生于净土者亦多为化生。〔放光般若经卷十三梦中行品、无量寿经卷下(康僧铠译)、俱舍论卷八、往生论〕(参阅「四生」1680) p1323

不了佛智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无量寿经所说。疑佛智之不可思议,不悟如来之所以为大也。

不了佛智
[佛光大辞典]
谓于佛智之不可思议存疑,未能了悟如来所以为大、为尊之原因。〔无量寿经卷下(曹魏康僧铠译)〕 p960

明信佛智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不了佛智之反对。无量寿经之语。明信佛智之不思义。深赖如来之救济,不更疑自已之往生也。

不思议智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佛之智慧。深广而不可思议故云。

五智
[佛光大辞典]
指佛所得之五种智。出于无量寿经卷下、略论安乐净土义。即:(一)佛智,总称佛之一切种智。(二)不思议智,谓佛智能以少作多、以近作远、以轻为重、以长为短,反之亦可,故称不思议智。(三)不可称智,谓佛智泯绝称谓,非相非形,超越对待。(四)大乘广智,谓佛无所不知,无烦恼不断,无善不备,无众生不度。(五)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谓佛智如实而不虚妄,得如实三昧,常在深定,遍照万法,无与伦比,如法而照,其照无量。又两卷无量寿经宗要复以不思议智配于成所作智,不可称智配于妙观察智,大乘广智配于平等性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配于大圆镜智。〔无量寿经义疏卷下(慧远)、无量寿经义疏(吉藏)、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

五智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将阿弥陀佛的智慧区分为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语出《无量寿经》卷下。〈无量寿如来会〉说有佛智、善徧智、不思议智、无等智、威德智、广大智等六种。
古来对于五智有多解,据《略论安乐净土义》所述,佛智是一切种智,其余四智是为断除对佛智的疑惑而立。不思议智系指佛智能以少为多,以多为少,以近为远,以远为近,以轻为重,以重为轻,以长为短,以短为长。不可称智,谓佛智绝称谓,非相对法,离有无,言语断,心行灭。大乘广智,言佛无法不知,无烦恼不断,无善不备,无众生不度。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言凡夫智虚妄,佛智如实,虚实玄殊,理无得等,故云「无等」;二乘入定方知,出定不知,知亦有限,佛得如实三昧,常在深定,遍知照万法二与无二,深法非伦,故言「无伦」;八地以上菩萨虽得报生三昧,用无出入,而习气微薰三昧不极奔,佛具足智断,如法而照,法无量故,照亦无量,故言「最上」。此「无等、无伦、最上胜」之三句亦可展转相成;以佛智无等故无伦,以无伦故最上胜,最上胜故无等,无等故无伦

极乐化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极乐之往生人有胎生与化生二种。疑佛智而修种种善业之人,生于边地之宫殿,五百岁间不能闻见三宝。是名胎生。信佛智之人随九品之行业各化生于莲华中,身相光明顿具足,名曰化生。无量寿经下曰:「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七宝华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七宝所成之华也。无量寿经下曰:「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七宝华
[佛光大辞典]
谓由七宝所成之莲华。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八中):「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p124

华内三障
[佛光大辞典]
华,指莲花。谓犯五逆重罪与诽谤正法之人虽藉念佛之力,而蒙弥陀摄取,往生净土;然以五逆与谤法之罪业深重,仍须于莲花内受三种障,方能安享净土之乐。此三障即:(一)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不得听闻正法,(三)不得历事供养。除此以外更无诸苦。
盖往生净土之人多经由「化生」之方式,亦即蒙弥陀接引之后,即自然化生于七宝莲花之中,跏趺而坐。然上记罪业深重之人于莲花中化生之后,莲花闭合多劫,彼等则于莲花之内,受不得见佛等三种障难,故称华内三障。此系观无量寿经与唐代善导大师之观经疏散善义所说;若据无量寿经之说,则犯五逆重罪与诽谤正法之人皆不得往生净土。〔无量寿经卷下、往生论〕(参阅「五逆」1142、「诽谤正法」6166) p5228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6

[持戒勋章]

94#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5-18 09:10 编辑

「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学习解说】
「再者,弥勒菩萨!他方佛土的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彼菩萨等众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正因为如此,就没办法供养于佛、不知菩萨行菩萨道及教化众生的方式,所以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没有智慧,疑惑所致。」


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别有宫室,七宝庄饰,张设床帐,悬诸缯幡。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宫中,系以金锁,供给饮食、衣服、床蓐、华香、伎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弥勒菩萨:「譬如转轮圣王别有宫室,七宝庄饰,张设床帐,悬诸缯幡。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就内彼宫中,系以金锁,供给饮食、衣服、床蓐(卧具)、华香、伎乐,如同转轮王没有任何乏少。
(指具有七宝庄严之牢狱。若有人疑惑佛智,以自力之善本,胎生于西方极乐之边地懈慢界者,五百岁间将不见三宝,不能得法乐,此犹如置身于七宝所成之牢狱中)
(一个疑惑佛智但凭自身善行而投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边埵懈慢界的人,他于五百岁间不能见三宝和获得法乐,这情形好像一个人被关在由七宝所成的牢狱里一样,所以称为七宝狱)

这是什么意思呢?此诸王子真的会喜欢这样的环境吗? 」


对曰:「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勉出。」
【学习解说】
回答:「当然不会,在那个环境,会想尽办法以种种方便及所有努力来离开。」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生彼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为苦,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亦得遍至无量无数诸如来所修诸功德。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弥勒菩萨:「此诸众生也是同样道理的。以疑惑佛智而生彼宫殿,虽然没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是却于五百岁中不能见闻三宝,不得供养以修诸善本。以此为苦,虽然可以享受种种物质上的快乐,但内心却不乐所处的环境。

若此众生能认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就能够前往拜访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亦得遍至无量无数诸如来所修诸功德。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法式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作法仪式也。维摩经问疾品曰:「一切菩萨法式悉知。」

转轮圣王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简称转轮王,或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一、大富,珍宝、财物、田宅等众多,为天下第一;二、形貌庄严端正,具三十二相;三、身体健康无病,安稳快乐;四、寿命长远,为天下第一。转轮王出现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参考轮王条。

七宝狱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疑惑佛智,以自力之善本,胎生于西方极乐之边地懈慢界者,五百岁间,不见三宝,不能得法乐,故譬之系于七宝所成之牢狱也。无量寿经下曰:「譬如转轮圣王别有七宝宫室,种种庄严,张设床帐,悬诸缯繙。若有诸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宫中,系以金锁,供给饮食衣服床褥华香妓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

七宝狱
[佛光大辞典]
指具有七宝庄严之牢狱。若有人疑惑佛智,以自力之善本,胎生于西方极乐之边地懈慢界者,五百岁间将不见三宝,不能得法乐,此犹如置身于七宝所成之牢狱中。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八中):「譬如转轮圣王,别有宫室,七宝庄饰,张设床帐,悬诸缯幡。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宫中,系以金锁,供给饮食、衣服、床褥、华香、伎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 p124

七宝狱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一个疑惑佛智但凭自身善行而投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边埵懈慢界的人,他于五百岁间不能见三宝和获得法乐,这情形好像一个人被关在由七宝所成的牢狱里一样,所以称为七宝狱

床蓐
[国语辞典(教育部)]
床席。泛指卧具。《文选.李密.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伊君临终,不忘忠敬,寝伏床蓐,念在朝廷。」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6

[持戒勋章]

95#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5-19 00:07 编辑

(94~95楼   用时,2小时)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于此世界有几所不退菩萨生彼佛国?」

【学习解说】
弥勒菩萨恭敬询问世尊:「世尊!于此世界有几所不退菩萨(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之菩萨)生彼佛国?」


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当往生西方极乐。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其诸小行之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数量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佛告弥勒:「不但我剎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其第一佛名曰远照,彼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宝藏,彼有九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三佛名曰无量音,彼有二百二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龙胜,彼有十四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六佛名曰胜力,彼有万四千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师子,彼有五百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八佛名曰离垢光,彼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二佛名曰无上华,彼有无数不可称计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弥勒菩萨:「不但我佛国(释迦牟尼佛国)的诸菩萨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而且还有他方佛土(十三佛国)的众多菩萨也是如此的。

其第一佛国名曰远照,彼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二佛国名曰宝藏,彼有九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三佛国名曰无量音,彼有二百二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四佛国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五佛国名曰龙胜,彼有十四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六佛国名曰胜力,彼有万四千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七佛国名曰师子,彼有五百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八佛国名曰离垢光,彼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九佛国名曰德首,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十佛国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十一佛国名曰人王,彼有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十二佛国名曰无上华,彼有无数不可称计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十三佛国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佛语弥勒:「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甚多无数。我但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彼国者,昼夜一劫尚未能竟,我今为汝略说之耳。」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弥勒菩萨:「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也是如此的,甚多无数。我但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彼国者,昼夜一劫尚未能竟,我如今只是跟您大概略说而己。」

不退菩萨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毘跋致之菩萨也。阿毘跋致,译曰不退,于无上菩提不退转也。分别之有三种四种之异。法华经序品曰:「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同譬喻品曰:「有得缘觉,不退菩萨。」见不退条。

不退菩萨
[佛光大辞典]
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之菩萨。有三种不退、四种不退之别,其位次则依诸宗而异。(参阅「不退」984) p985

十四佛国往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无量寿经下说,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当往生西方极乐,其诸小行之菩萨及小功德者,不可计也。而其往生者,不仅此土之菩萨复有十三佛国百八十亿乃至七百九十亿之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计也。其十三佛国者:一远照佛国、二宝藏佛国、三无量音佛国、四甘露味佛国、五龙胜佛国、六胜力佛国、七师子佛国、八离光垢佛国、九德首佛国、十妙德仙佛国、十一人王佛国、十二无上华佛国、十三无畏佛国。此十三佛国合此土之释迦佛国则为十四佛国。

十四佛国往生
[佛光大辞典]
无量寿经卷下载,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者,除此世界(释迦牟尼佛国)之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外,尚有他方十三佛国众多菩萨。彼国佛名于无量寿经各异译本所载不同。 p411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6

[持戒勋章]

96#
 楼主| 发表于 8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5-19 09:45 编辑

佛语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弥勒菩萨:「若有人得闻这些佛的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要知道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因此,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

这是为什么呢?

有很多的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我如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佛陀之教法称为「经」,故以「经道灭尽」喻指佛之教法衰微灭尽),我以慈悲哀愍(如来悲哀痛烧众生,特留此经住世百年)特留此经(=独留斯经、特留念佛,止住百岁)(即谓法灭后,为化益众生,佛特于百岁间留无量寿经流布于世),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依慧远无量寿经义疏卷下之解,释迦正法有五百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一切皆过,故为灭尽。佛以慈悲怜悯众生,于法灭后独留此经百岁济度,借以开示净土,令人求生)。」

经道灭尽
[佛光大辞典]
佛陀之教法称为「经」,故以「经道灭尽」喻指佛之教法衰微灭尽。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九上):「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p5557

法灭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佛法灭尽也。凡佛法灭尽之相,乃诸佛之通轨,分正像末之三法,次第渐灭。一正法,佛虽去世而法仪未改,证悟之人多也。二像法,去佛世已久,道化渐讹替,正法变为似法也。三末法,去佛世长远,仅存教法之一分,更无修行证果之实效也。此三时之年限,其长短诸佛各不同,又我释迦佛经论之所说亦不同,今据通途之一说,则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过此三时,则佛法悉灭尽。

法灭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佛法灭时,亦即在末法过后的时期。

法灭
[佛光大辞典]
指佛法灭亡与所谓三宝灭、经道灭尽、白法隐滞等相同。即如来入灭后,其教法经历正法、像法、末法三时,次第渐灭。有关三时之时限,经论所说不一,一般多谓正法五百年间,教、行、证三法具足,像法一千年间,教、行二法犹存,末法一万年之间,唯有教而无行,过此三时,教法悉皆灭尽,此后称为「法灭期」。净土宗则主张圣道门诸教虽经三时而归于衰灭,然于末法万年后之百年间,唯有净土之经典独存,其后亦复亡失。(参阅「正像末」2002)

痛烧众生
[佛光大辞典]
指众生因造恶而于现在、未来所受之果报。痛,指现在之恶报;烧,指未来之恶果。安乐集卷下(大四七‧一八中):「诸经悉灭,如来悲哀痛烧众生,特留此经住世百年。」此外,于无量寿经卷下有「五痛五烧」之说。(参阅「五痛五烧」1163) p5162

特留此经
[佛光大辞典]
又作独留斯经、特留念佛。为净土家特为揭出之主张,即谓法灭后,为化益众生,佛特于百岁间留无量寿经流布于世。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九上):「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其所愿皆可得度。」依慧远无量寿经义疏卷下之解,释迦正法有五百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一切皆过,故为灭尽。佛以慈悲怜悯众生,于法灭后独留此经百岁济度,借以开示净土,令人求生。而涅槃经显示佛性,教示圣中之深旨,圣人先隐,是故先灭;此经则教人厌苦求乐,济度凡中之要法,是故后灭。有关止住百岁之期限,道绰、善导等诸师以为在末法万年之后;憬兴之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则依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指于增劫人寿七万岁时之法灭后之百岁。〔选择传弘决疑钞卷三、释净土群疑论卷三〕 p4184

正像末
[佛光大辞典]
又作正像末三时、三时。即教法住世之正、像、末等三期变迁。据大乘同性经卷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本等载,三时即:(一)如来灭后,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梵 saddharma)。(二)虽有教法及修行者,多不能证果,称为像法(梵 saddharma-pratirūpaka,像,相似之意)。(三)教法垂世,人虽有禀教,而不能修行证果,称为末法(梵 saddharma-vipralopa)。然法华玄论卷十载,正、像之分别有多种说法,即:(一)佛在世为正法,佛灭后为像法。(二)未有异部之时代为正法,异部纷纷出现之时代为像法。(三)得道者多之时代为正法,得道者少之时代为像法。(四)正法未破之时代为正法。正法已破之时代为像法。(五)未起恶法为正法,起诸恶法为像法。(六)二千年皆属正法,万年转衰微为像法。(七)诸菩萨见如来之法无有兴灭,常见诸佛,则一万二千乃至一切时皆是正法,二乘人见佛法有兴衰,故有正、像之分别。
至于三时之时限,诸经论说法各异:(一)据贤劫经卷三、大乘三聚忏悔经等之说,正法有五百年,像法亦五百年。(二)据中观论疏卷一末、释净土群疑论卷三等之说,正法有一千年,像法亦一千年。(三)据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六、摩诃摩耶经卷下、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等之说,正法有五百年,像法有一千年。(四)据悲华经卷七、大乘悲分陀利经卷五等之说,正法有一千年,像法为五百年。关于末法之时限,诸经论所说大抵为末法一万年。然俱舍论宝疏卷二十九依善见律毘婆沙卷十八所举,将正法千年之后尚有一万年之说法,解释作一万年中之前五千年为像法时,而后五千年为末法时。
另据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五,举出「五五百年」之说,即将佛陀入灭后之二千五百年间,区分为五个五百年,依次为解脱坚固、禅定坚固、多闻坚固、造寺坚固、斗诤坚固等五个时期;五个时期以后,虽有剃除须发、身着袈裟者,然毁破禁戒,不如法行。又佛临涅槃记法住经,于正法一千年中,以一百年为一期,依次分为圣法、寂静、正行、远离、法义、法教、利养、乖争、事业、戏论等十个坚固时期。又毘尼母经卷三,于正法五百年中,亦以一百年为一期,次第分为解脱、定、持戒、多闻、布施等五个坚固时期。此二经之说法与前面大集经之说相似,依此,大集经之「五五百年」说,或亦指正法住世之相。
然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所举,则将「五五百年」分为正、像、末三时,即以前二个五百年为正法时,第三、第四个五百年为像法时,最后一个五百年为末法一万年之初五百年。
又大毘婆沙论卷一八三载,由于度女人出家之故,正法减五百岁,故以初五百年之解脱坚固为正法期,次五百年之禅定坚固为像法期,后三个五百年之无行无证为末法期。
此外,罗什、不空二师所译之仁王经中,因所举之时限语义不详,故各经论及智顗、吉藏、真谛等诸师之异说纷纭;或谓仁王经所说乃另一种之「三时说」,即以八十年(或五十年)为正法期,八百年(或五百年)为像法期,八千年(或五千年)为末法期。
关于我国诸师之异说,据胜鬘经疏详玄记卷十载,净影、道绰、法上、贤首等师说正法五百年;南山、清凉、灵芝等师说正法一千年。净土家则谓圣道门之诸教,历三时而渐趋衰灭,净土教却渐兴盛,于末法一万年之后,尚能住世一百年。
另就三时之修行证果而论,有谓正法时,持戒即能成就,称为戒成就;像法时,修禅即能成就,称为禅成就;末法时,惟依净土念佛法门方能成就,称为净成就。〔杂阿含经卷三十二、别译杂阿含卷六、十诵律卷四十九、仁王经合疏卷下、安乐集卷下、法华玄赞卷五、法华义疏卷五、大藏法数卷十二、末法灯明记〕(参阅「五五百年」1065) p2002

正像末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佛法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释尊法运期限,各经所载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正法时期,正者証也,佛虽灭度,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証果者,是名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像者似也,此时期,有教,有行,但証果的人已经很少;末法时期,末者微也,此时期转为微末,只有教而无行,更无证果者。

三时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一)谓佛教教法的流通有三期之变迁︰即正法时、像法时、末法时三时期。具称正像末三时。
根据吉藏《十二门论疏》卷上(本)、窥基《法苑义林章》卷六(本)所说,所谓正法时之「正」即是「证」,指具足教行证三法的时期。所谓像法时,「像」是相似之义,指无证果者,但教行二法尚存,即指与正法时类似的时期。末法时则指唯有教而无行证的末代微劣时期。过此三时,教法皆无,是为法灭。
此三时不仅单指释迦佛的教法,他佛之教法亦然。如《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六〈月藏分‧法灭尽品〉谓(大正13‧379c)︰「过去诸如来,依寿而灭度。彼于七日后,正法皆隐没。」《贤劫经》卷七〈千佛兴立品〉说拘留孙佛的正法住世八万岁,拘那含牟尼佛的正法存立千岁等,皆是其例。有关释迦佛的三时之说,末法是在正像之后一万年,诸说大概一致;但关于正、像二时的时限则有四说︰
(1)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说︰〈月藏分‧法灭尽品〉云(大正13‧379c)︰「今我涅槃后,正法五百年,住在于世间,众生烦恼尽,精进诸菩萨,得满于六度,行者速能入,无漏安隐城。像法住于世,限满一千年,剃头着袈裟,持戒及毁禁,天人所供养,常令无所乏。」《摩诃摩耶经》卷下的说法亦同,道宣的《释迦谱》卷九也引用此说。其他《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一、《毗尼母论》卷三等亦属此说。
(2)正法千年,像法五百年说︰《悲华经》卷七〈诸菩萨受记品〉云(大正3‧211b)︰「般涅槃后,所有正法住世千岁,像法住世满五百岁。」
(3)正像各五百年说︰《大乘三聚忏悔经》云(大正24‧1094a)︰「我涅槃后正法当住于五百岁,像法亦复住五百岁。」《贤劫经》卷七千佛兴立品〉亦同。
(4)正像各千年说︰怀感的《净土群疑论》卷三,依《大悲经》而作此说,即(大正47‧48c)︰「经道灭尽,依大悲经,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万年之后经道灭尽。」吉藏《中论疏》卷一(末),引用「古涅槃经」之附记,说祇园精舍之铭亦作此说。
此外,有关正法时的增减,依《毗尼母论》卷三、《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八等所说,原本是千年,因允许妇人出家,故其数减半;其后,因为制比丘尼八敬戒,故又回复原数。
(二)指初、昔、今三时︰乃法相宗的三时教判,即初时说有教(初),第二时说空教(昔),第三时说中道教(今)。
(三)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在论说一切事法时,均透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而论,此称为三时论门。
(四)于昼夜六时中选定三时作为每日修行的时间︰昼夜六时即昼三︰晨朝、日中、日没,夜三︰初夜、中夜、后夜,合为一日一夜。行者于此六时中或选晨朝、日中、初夜三时,或选初夜、后夜、日中三时,于该三时中或修念佛,或修经行,或修禅坐,或修诵经,或修持咒。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6

[持戒勋章]

97#
 楼主| 发表于 7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5-19 10:15 编辑

佛语弥勒:「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弥勒菩萨:「如来兴世(释迦如来出兴于娑婆世界)难值难见(谓值见生身之如来难也)诸佛经道(经典所说之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信顺所闻之法而爱乐之,即信心欢喜也)受持,难中之难(谓极难之事;比喻信受无上妙法之至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信受所闻之法而随顺之)如法修行(=如实修行、如说修行)(指如实相而行。如初地以上之菩萨,证得真如之理而起行。又如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本所谓之证理起行,即是如实修行之义。此外,如实修行系依佛之教法(实相之理)而行)。」

出世本怀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释迦如来出兴于娑婆世界之本意也。圣道门诸家以法华之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为出世之本怀。因法华经方便品:「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故也。又净土门诸师以无量寿经念佛往生为出世之本怀。因无量寿经:「如来以无盖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故也。愚案佛之教门有二种:一智慧门,二慈悲门。一摄上智,一度下愚。法华之本怀,在于智门。念佛之本怀,存于悲门。

经道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经典所说之道。无量寿经下曰:「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

难值难见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谓值见生身之如来难也。无量寿经下曰:「如来兴世,难值难见。」

难中之难
(术语)信受无上之妙法至难也。无量寿经下曰:「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难中之难
[佛光大辞典]
谓极难之事;比喻信受无上妙法之至难。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九上):「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p6720

信顺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信受所闻之法而随顺之也。无量寿经下曰:「应当信顺如法修行。」教行信证信卷序曰:「信顺诸佛如来真说。」法华玄义六下曰:「人心由法成亲,亲故则信,信故则顺。」

信乐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信顺所闻之法而爱乐之,即信心欢喜也。净土真宗以弥陀十八愿有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其至心与欲生心之二,摄于信乐之一,此谓之一心,又云一念。盖信喜心诚即为至心,其心即为欲生净土之欲生心也。教行信证信卷曰:「私[门@视]三心字训:三即合一,其意何者?至者即是真也,实也,诚也。心者即是种也,实也。言信乐者,信者即是真也,实也,诚也,满也,(中略)验也,宣也,忠也。乐者即是欲也,愿也,爱也,悦也,欢也,喜也,贺也,庆也。言欲生者,欲者即是愿也,乐也,觉也,知也。生者即是成也,作也,为也,兴也。明智至心,即是真实诚种之心,故疑盖无杂也。信乐即是真实诚满之心,(中略)欲愿爱悦之心,欢喜贺庆之心,故疑盖无杂也。欲生即是愿乐觉知之心,成作为兴之心,(中略)故疑盖无杂也。今案三心字训,真实心而虚伪无杂,正直心而邪伪无杂,真知疑盖无间杂故是名信乐。信心即是一心也,一心即是真实信心也,是故论主建言一心也。」唯识论六曰:「二信有德者,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

如法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如法,契于理也。无量寿经下曰:「应当信顺如法修行。」维摩经方便品曰:「夫说法者,当如法说。」同观众生品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如实修行
[佛光大辞典]
指如实相而行。如初地以上之菩萨,证得真如之理而起行。又如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本所谓之证理起行,即是如实修行之义。此外,如实修行系依佛之教法(实相之理)而行,故与如法修行、如说修行同义。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九上):「应当信顺,如法修行。」即是此例。〔伽耶山顶经、往生论注卷上、卷下〕 p2377

修行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四法之一。如理修习作行也。通于身语意之三业。汉书儒林传曰:「严彭祖曰:凡通经术,固当修行先王之道。」淮南子诠言训曰:「君子修行而使善无名,布施而使仁无章。」按修行本士君子所共务。自晋书谓鸠摩罗什不拘小检,修行者颇疑之,后人遂专以为释氏言,如白居易长斋诗:三春多放逸,五月暂修行。苏轼僧爽白鸡诗:断尾雄鸡本畏烹,年来听法伴修行。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渐渐修行,皆得道果。」无量寿经下曰:「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5-19 17:58 , Processed in 0.08770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