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续楼上,9楼~95楼用时约3小时)
二、修习六(方)波罗蜜时要分别需要注意四事
★善男子。一一方中各有四事。施方四者。
一者调伏众生。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若人于财不生悭惜。亦不分别怨亲之相时与非时。是人则能调伏众生。
于财不惜故能行施。是故得离悭吝之恶。是名离对。
欲施施时施已欢喜不生悔心。是故未来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
能令他人离于饥渴苦切之恼。故名利他。
[学习解说]:
(注:上一段的经文内容讲的是世尊说应当供养六方,六方代表的是六波罗蜜)
世尊继续对善生说:善男子,六方中分别各有四事
布施时需要注意的四事:一调伏众生;二离对;三自利;四利他
如果有人对于财物不生悭贪和吝啬心,布施时任何时候都不分别执着,能做到怨亲平等,这样的人能调伏众生
因为不吝啬财物,能广行布施,因此能远离悭贪吝啬带来的恶果报,这叫做离对
准备布施时和已经布施后都能心生欢喜不后悔,这样将来就能感召人天快乐乃至无上快乐的果报,这叫做自利
通过布施令他人也能远离饥渴等种种苦恼,这叫做利他
★戒方四者。
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庄严菩提者。优婆塞戒至菩萨戒。能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地根基。是名庄严。
既受戒已复得远离恶戒无戒。是名离对。
受持戒已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
既受戒已施诸众生无恐无畏咸令一切离苦获安是名利他。
[学习解说]:
持戒需要注意的四事:一庄严菩提;二离对;三自利;四利他
受持优婆塞戒以及受持菩萨戒者,是成就无上菩提的初地(菩萨乘五十二位中十地之第一)根基,所以净心持戒的过程叫做庄严菩提
既然有持戒守戒,便不会受持恶戒以及无戒(自始未受戒者,称为无戒),这叫做离对
受持戒律后,便能感得人天快乐乃至无上快乐的果报,这叫做自利
自己受持戒律以后,还能令众生消除恐惧,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叫做利他
名词解释:
【无戒】
依法领纳戒体,称为受戒;受戒后毁坏戒体,称为破戒;自始未受戒者,称为无戒。无戒之僧,称为名字比丘(梵 sam!jn~a^-bhiks!u)。(十诵律卷一、俱舍论卷十五)p5087 FROM:【佛光大辞典】
【初地】
(术语)菩萨乘五十二位中十地之第一。(参见:十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忍方四者。
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庄严菩提者。因忍故得修善。修善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
既修忍已。能离嗔恶。是名离对。
忍因缘故。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
忍因缘故。人生喜心善心调心。是名利他。
[学习解说]:
忍辱需要注意的四事:一庄严菩提;二离对;三自利;四利他
因为忍辱而获得善业,因为修善而获得初地(菩萨乘五十二位中十地之第一)乃至无上菩提,这叫做庄严菩提
既然已修忍辱,便能远离嗔恚的恶业,这叫做离对
因为有修忍辱的缘故,便能感得人天快乐乃至无上快乐的果报,这叫做自利
因为有修忍辱的缘故,进而生起欢喜心、善念心,调伏众生妄念之心,这叫作利他
★进方四者。
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庄严菩提者。因精进故得修善。修善法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
修善法时离恶懈怠。是名离对。
因是善法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
教众生修善令离恶法。是名利他。
[学习解说]:
精进需要注意的四事:一庄严菩提;二离对;三自利;四利他
因为精进而获得善业,因为修善而获得初地(菩萨乘五十二位中十地之第一)乃至无上菩提,这叫做庄严菩提
精进修行时,便能远离懈怠,这叫做离对
因为精进修行获得善法的缘故,便能感得人天快乐乃至无上快乐的果报,这叫做自利
教导众生精进修行,进而获得善法远离恶法,这叫作利他
★禅方四者。
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庄严菩提者。
因修如是禅定力故。获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
因是禅定修无量善离恶觉观。是名离对。
修舍摩他因缘力故。常乐寂静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
断诸众生贪欲嗔恚狂痴之心。是名利他。
[学习解说]:
禅定需要注意的四事:一庄严菩提;二离对;三自利;四利他
因为修习禅定(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力的缘故,而能获得初地(菩萨乘五十二位中十地之第一)乃至无上菩提,这叫做庄严菩提
因为心念清净不散乱,而能修习无量善法,提起觉性远离恶法,这叫做离对
因为修习奢摩他(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的缘故,常乐寂静(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处,因此获得人天快乐乃至无上快乐的果报,这叫做自利
帮助一切众生断除贪嗔痴,这叫做利他
名词解释:
【寂静】
<一>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显扬圣教论卷十三、六门教授习定论、往生论)
<二>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就有余依及无余依地各说四种寂静。(一)有余依中:(1)苦寂静,谓永尽诸漏,及断除后有之众苦,而得当来不生之法。(2)烦恼寂静,谓断除一切之烦恼,而得毕竟不生之法。(3)不损恼有情寂静,谓永断烦恼,不造诸恶,修习诸善。(4)舍寂静,谓恒住于“舍”性之中,不喜不忧,安住于正念正知。(二)无余依中:(1)数教寂静,谓诸数及言教等并息。(2)一切依寂静,谓有余依中虽有施设依乃至后边依等八依,今于此境界中总断离此等诸依。(3)依依苦寂静,谓依准前述之八依,永灭除众生之苦。(4)依依苦生疑虑寂静,依准前述之八依,苦之疑虑不生。(法蕴足论卷四、卷六、般若灯论卷二、十八空论、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瑜伽论记卷二十四)p4507 FROM:【佛光大辞典】
【奢摩他】
(术语)S/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禅定七名之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奢摩他,此翻名止。摄心住缘。目之止。”慧琳音义十八曰:“奢摩他,唐云止。”慧苑音义上曰:“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静。谓正定离沉掉也。”圆觉略疏三曰:“奢摩他,此翻云止,定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若准涅槃经释,即名能灭、能调、寂静、远离、及能清等。”了义灯五本曰:“奢摩他,此云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禅定】
<一>禅,为梵语 dhya^na 之音译;定,为梵语 sama^dhi 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 dhya^na 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参见:定)3171、“禅”6451)
<二>与坐禅同义。五家参详要路门附录(大八一·六一五上):“夫修禅定者,先须厚敷蒲团,结跏趺坐。”((参见:坐禅)2838)p6463 FROM:【佛光大辞典】
★智方四者。
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庄严菩提者。因修智慧获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
修智慧故远离无明。令诸烦恼不得自在。是名离对。
除烦恼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
教化众生令得调伏。是名利他。
[学习解说]:
智慧需要注意的四事:一庄严菩提;二离对;三自利;四利他
因为有修出世间智慧的缘故,而能获得初地(菩萨乘五十二位中十地之第一)乃至无上菩提,这叫做庄严菩提
因为拥有出世间智,远离各种无明执着与烦恼,这叫做离对
因为智慧能照破黑暗,能破除种种烦恼与业障,叫做自利
若能以智慧教化众生断恶修善,叫做利他
名词解释:
【智慧】
智与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