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9-28 09:37 编辑
十、施主有下、中、上三种
★ 善男子。施主有三。谓下中上。
不信业果深着悭吝恐财有尽。见来求者生嗔碍想。是名为下。
虽信业果于财生悭恐有空竭。见来求者生于舍心。是名为中。
深信业果于财物所不生悭吝。观诸财物是无常想。见来求者有与则喜无与则恼。以身[貝*致]物而用与之。是名为上。
[学习解说]:
善男子,施主有下、中、上三种
下品施主不相信因果业报,悭贪心非常深重,常会担心钱财被用光,所以见到前来乞求的人就会生起嗔心,这种人属于下品施主
中品施主虽然相信因果业报,但是对于财物还是有悭贪心,也会担心钱财会被用完,见到前来乞求者总想躲开,这种人属于中品施主
上品施主深信因果业报,对于财物没有悭贪心,能够正观财物是无常变化的,见到乞求者自己如果有可布施的财物就欢喜布施,如果没有也不会心生烦恼,这种人属于上品施主
名词解释:
【无常】
(术语)梵语阿你怛也Anitya,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无常有二:一刹那无常,谓刹那刹那有生住异灭之变化也。二相续无常,谓一期相续之上有生住异灭之四相也。涅槃经一曰:“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智度论二十三曰:“一切有为法无常者。新新生灭故。属因缘故。”六祖坛经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无常经曰:“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又】俗以为鬼名。陈裕诗曰:“一朝若也无常至,剑树刀山不放伊。”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业果】
业,指善恶业;果,即由业所感人、天、鬼、畜等之果报。又作业报。由业而报果,此乃自然之法理,称为“业果法然”。此外,业与果乃彼此相接相续者,业为因,果为报,因果接续,无穷无止。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大一九·一二○中):“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参见:业报)5500)p5498 FROM:【佛光大辞典】
★ 复有下者。见来求者[卑*頁]面不看恶骂毁辱。
复有中者。虽复施与轻贱不敬。
复有上者。未求便施敬心而与。
复有下者为现报施。
复有中者为后报施。
复有上者怜愍故施。
复有下者为报恩施。
复有中者为业故施。
复有上者为法藏施。
复有下者畏胜故施。
复有中者等己故施。
复有上者不择怨亲。
又复下者有财言无。
又复中者多财言少。
又复上者少索多与。
[学习解说]:
另外还有下品施主,见到前来乞求者,故意躲避不见,甚至还会恶口辱骂对方
还有一些中品施主,虽然也会布施,但是对于乞求者常常心生轻贱和不恭敬
还有一些上品施主,不等乞求者开口,便能主动以恭敬心布施财物
还有一些下品施主,是为了得到现世果报而布施
还有一些中品施主,是为了得到后世果报而布施
还有一些上品施主,是为了怜悯众生而布施
还有一些下品施主,是为了得到对方报恩而布施
还有一些中品施主,是为了得到善业而布施
还有一些上品施主,是为了深入实证法藏(又曰佛法藏,一名如来藏。法性之理也。法性含藏无量之性德,故曰法藏)而布施
还有一些下品施主,因为害怕对方,不得以而布施
还有一些中品施主,心有分别和执着,选择与自己平等的人而布施
还有一些上品施主,心不分别不执着,能够怨亲平等的布施
还有一些下品施主,明明有钱,却说没有
还有一些中品施主,明明有很多钱,却说钱极少
还有一些上品施主,对方只要一点点,却布施很多很多
名词解释:
【业】
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如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就叫做“恶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藏】
(术语)又曰佛法藏,一名如来藏。法性之理也。法性含藏无量之性德,故曰法藏。无量寿经上曰:“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又曰:“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又曰:“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同嘉祥疏曰:“名理为藏,解契宗源,故云入佛法藏。”同慧远疏曰:“如来藏性,是如来甚深法藏,闇障既除,明现己心,故曰受持。”【又】(术语)佛所说之教法也,教法含藏多义,故名法藏。多法集积,故又曰法蕴,其数有八万四千,释之者有多义,法华经序品曰:“此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同宝塔品曰:“持八万四千法藏,为人演说。”贤劫经曰:“佛初发至分舍利凡有三百五十度门,一一皆有六度,合二千一百,又对四分,合八千四百,一变十合八万四千。”俱舍论一曰:“有师言如来说八万部法蕴经,一一法蕴有六千颂,如法蕴足论有六千颂。又有师说就所诠法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其数八万四千因之显一法门之教门为一法蕴,其数八万。然如实说,所化有情,有贪嗔等八万烦恼,为对治之,世尊说八万法蕴。”多论一曰:“八万法藏者,树之根须枝叶多,名为一树,佛为一众生始终说法名一藏,如是有八万。有曰佛名一座说法为藏,如是有八万。有云十六字为半偈,三十二字为一偈,如是有八万。有云每半月说戒,为一藏,如是有八万。有云佛自说六万大千偈为一藏,如是有八万,有云佛说尘劳有八万,法药亦有八万,名八万法藏。【又】(杂名)纳经之库藏曰法藏,亦云宝藏。【又】(菩萨)无量寿佛在因位时之名也。(参见:法藏比丘)。【又】(人名)华严之祖贤首法藏法师讳法藏。康居国人。姓康氏。来居长安。往侍智俨。尽得其教。以巾帻说法。武后度之为僧。乙未,诏师开示华严宗旨。方序经题,口出白光,须臾成盖。后大悦,赐号贤首。诏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既毕,诏讲新经。大地震动。即日指殿隅金狮子为晓譬之因。其说著金师子章。睿宗受内禅,请师授菩萨大戒。师讲华严三十余遍。楞伽密严梵网起信心经皆有义疏。先天元年,终于大荐福寺。赠鸿胪卿。是为华严三祖。”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施者无财亦复三种。
最下之人见来求者恶心嗔责。
中品之人见来求者直言无物。
上品之人见来求者自鄙无物心生愁恼。
善男子。
又复下者常为圣贤之所呵责。
又复中者常为贤圣之所怜愍。
又复上者贤圣见已心生欢喜。
[学习解说]:
没有钱财的施主又分下、中、上三种
下品施主见到前来乞求的人会生嗔心和恶心
中品施主见到前来乞求的人直接拒绝说自己没有钱
上品施主见到前来乞求的人会心生惭愧因为自己也很贫穷,所以没有财物布施众生
善男子,又有一些下品施主,常常被圣贤所呵责
还有一些中品施主,常常被圣贤所怜悯
还有一些上品施主,常常令圣贤心生欢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