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文] --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或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沈𦾨,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末学解说]▪
阿难,像这样的十种禅那(住心一境以静息念虑和思惟真理)境地,在中途中误入颠狂知见,因依颠狂知见,不自觉知,在迷惑中得少为足,於未足中生满足证,这都是识蕴之中,用心不正,妄念与正念交互涌动,所以生出这样的结果。众生愚顽迷妄,不能够自己思量判断,逢遇此境界现前时,便会各个以自己所爱和原先业习而迷心,令其休息停止不前,并将此认为是最终的归宿圣地,自称已满足证得无上菩提道,造成大妄语,成为外道邪魔,所招感相应之业终结时,就会堕入无间地狱。声闻、缘觉,不能增进。
你们应当留心秉持如来之道,将这法门,在我灭度后,传示於末法时期,普遍令广大众生觉了修禅中途成狂的十种差别之义,不要让他们在修道中同魔相应而自遭沉孽。保护救度禅定中的修行人,消除止息邪见之缘,使他们的身心能够证入佛的知见,从始自终不遭遇岐途,这个法门,是从前的世代,如恒河沙那样多劫时之中,像微尘般多的如来,乘此法门心开觉悟,成就证得无上圣道的。
识蕴如果消尽绝灭,那麽,你现前的眼耳鼻舌身意诸根都能互相圆用,从这互相圆用之中能够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从中发明显化。犹如洁净的琉璃,内中含藏宝月。像这样乃至於超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甚至菩萨所行的金刚十地,具备了同於佛的觉悟圆明之心,进入如来妙庄严海,圆满了菩提圣道,归於无所得的涅盘境界。
注解:
【禅那】:华译为禅定、静虑、思惟修等,即住心一境以静息念虑和思惟真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末学解说]▪
这就是过去先佛世尊在奢摩他正定之中,用正觉明心去分析辨别微细的魔事。当魔境现前时,你就能够谙识分辨,心体中的尘垢既已洗除,便不会落入邪见,阴魔(五阴能害众生佛性,故譬之魔。四魔之一)消灭,天魔(天子魔的简称,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无数眷属,时常障碍佛道)摧碎,大力鬼神夺魄逃逝,魑魅魍魉不再出来作祟。这样直达菩提,诸种功德,无诸少乏,下劣增进,对於大涅盘境界,心体不再迷惑沉闷。
如果在种种末法时期,愚钝的众生,不能识别禅那境象,不能了知如来说法,但乐意修习三昧禅定,你怕他们堕入魔道,可以一心劝导他们持诵我佛顶陀罗尼咒。如果不能诵读,就写在禅堂中,或者带在身上,这样,一切的邪魔都不能扰动他们。你应当恭敬钦承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後遗留下来的轨范。
注解:
【阴魔】:(譬喻)五阴能害众生佛性,故譬之魔。四魔之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天魔】:天子魔的简称,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无数眷属,时常障碍佛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阿难即从坐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
“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末学解说]▪
阿难随即从自己的座上起身,聆听完佛陀的开示和教诲後,顶礼膜拜,恭恭敬敬地奉持如来法旨,心中忆持勿使忘失,并在大众中,再次向佛陀说:
“如佛世尊所言,五蕴相中,五种虚妄,是本想心。我们平常未能蒙受如来的微细开示,还有这五阴(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是一并消除呢?还是依次而除尽?像这重妄想,在哪里为其界线呢?
唯愿如来发大慈悲,宣示大法,为这里的大众进一步开示,清净其心目,并且也为将来末法时期的众生作正确的眼目。”
注解:
【五阴】: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见五蕴条。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精微真如殊妙光明,本觉圆融清净,并不留有生与死以及种种的尘垢杂染,甚至於虚空,都是因妄想而生起的。这都源于本觉妙明真精,妄想会生发出诸器世间,就像演若多,迷头认影,以虚为实。妄的根本是无因的,在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之为自然。那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都是众生妄惑之心的计度(以意识之作用,思量分别种种事物)。
阿难,若是知道妄想有所起处,可以说妄想以为因缘,若是妄想原无起处,当体全空,如果再说妄想为因缘者,也同样原无所有了。何况外道不知道因缘,推为自然者。所以如来为你们发明真相,要你们知道五蕴本因,同是妄想的道理。
注解:
【计度】:(术语)以意识之作用,思量分别种种事物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想习?非汝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细微精想。
▪[末学解说]▪
如你的身体,先因父母想生,再由自己想心,与父母想心,感应和合,进而可传续命根。如果自己无想,有应无感,则不能来续命。正如我前面所讲,心中想著醋味,口中便生出口水,心想登高,足心便生酸的感觉。其实没有悬岩也没有醋物,你的身体也不是虚妄之类,为何你的口水会因谈醋而出呢?可知口水由想而来,而你的身体虚妄应同於口水。所以应当要知道,你现前的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即如此所说的,临高想心,能使你的身体真的感受到酸涩,这说明因受心生,能感动色体。所以你现前的顺益而乐违损而苦两种交互来往现象,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由于你的念虑,支使你的色身,身体并不是念虑这类东西,为何你的身体会随念虑而动,种种取像,心念一生,随念取像,这个色身时时与念相应。这念虑寤时为想像之心,寐时为梦中之念,则你的想念摇动妄情,这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事物变化之理从不停住,运运密密,指甲长长,毛发生起,生气消退,容颜衰皱,日日夜夜,生灭灭生,迭相更代,但自己却没有感觉。
阿难,这如果不是你,为何说是身体的变迁?假如真的是你,为何你又没有感觉呢?你现前行蕴,念念不停,这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还有你离於诸想无复生灭的精明不动,名之为恒常者,在身体上不出见闻觉知。如果确实是精真不动恒常之性,不能容留妄习,为何你从前曾看见过的奇异之物,经过数年後,忆忘了,其後忽然重又看见这异物,记忆宛然复现,并不曾遗失。这是习气内薰之力,种子仍在八识田中,则这精明了知之性,即现前见闻觉,同一无分别性,湛然不动之中,前念後念,不断受薰,并没有停止之时,分别其间头数,无量无边,无法筹算。
阿难,应当知道这湛然不动摇,并非你的精真本性,正如急流之水,看起来似平静,其实因为流急了而看不见,并不是不流。如果不是妄想根元仍在,怎麽能受妄习所薰染?除非是寂灭现前,六根互用合开成就,此妄想方可绝尽,不然,妄想永远也不会消灭。所以你现在见闻知觉中,串穿习气微细种子多少,令不遗失,则湛然明了阿赖耶识内,一分无明,即名罔象。这无明为能串,六根中习气为所串,和合真如,非一非异,故言虚无。居四蕴之後,为第五颠倒细微精想。
注解:
【化理】:(术语)事物变化之理。楞严经十曰:“化理不住,运运密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末学解说]▪
阿难,这五蕴为五种妄想所成,你现在要想知从识蕴到色蕴,彼此相因的界线,以及其中浅深之义。只有色与空,是色蕴的边际,只有触与离,是受蕴的边际,只有记与忘,是想蕴的边际,只有灭与生,是行蕴的边际。湛入合湛,是识蕴的边际。
这五蕴之元,重叠生起,生是因依识而有,灭随从色而除,义理顿然觉悟明白了,要按照觉悟去消除习气,习气不能顿时消除,需按照次第除尽。我已开示你劫波巾结,为何你还不明白,再来询问呢?
你应当将这妄想的根元,以及心得以开通的法门,传示给将来末法世中的众修行者,使他们认识虚妄,深厌妄想自生,知求涅盘境界,而不贪恋三界。
-- [经文] --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末学解说]▪
“阿难,如果再有人将遍满十方所有虚空装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般多的众佛们,一心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你以为如何呢!这人以此施佛的因缘,所获得福报多不多呢?”
阿难回答说:“虚空无尽,珍宝无边。从前有一个众生向佛施舍七文钱,舍身之後便获得了转轮王位的大好福报,阿况现前虚空穷尽十方,佛土又充满虚空,都施珍宝於其中,虽然穷劫思之议之,尚不能及其分量,这样多的福报如何更有边际呢?”
-- [经文] --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众佛如来,说的话从不虚妄,假如有人身犯了小乘的四重罪和大乘的十波罗夷罪,瞬息之间经过这方、那方的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地狱没有不经历的,但只要能够以一念将此法门,在末法之世中去开示那些未学之人,那么这人的罪业孽障,应念之间便会消灭,立即变他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土。他所得到的福报超过前面所说那位施者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此乃至於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阿难,如果有众生,能诵念这部经,能够持诵这个神咒,其功德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的教导,如教去修行佛道,直到成就菩提圣果,不会遭遇魔业。”
佛说完这部经,在座听法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以及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他方世界的菩萨,二乘圣仙童子,以及初发心向佛的大力鬼神等,皆大欢喜,向佛礼敬而离去。
注解:
【行道】:<一>指排列成行以绕行礼拜。一般指绕佛、绕堂而言。古代印度礼法,凡遇尊敬礼拜之情形,则行右绕佛像或塔之礼法。通常右绕一周、三周、七周,乃至百千周。右绕之外,亦有左绕之说,然一般皆以右绕为常法。我国与日本,遇到各宗重要法会时,均有行道之举。除绕行佛殿内、堂内等,更一面散花、诵经或唱梵呗。善导于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列举出有关“散华行道”之详细作法。又行道之时,回绕廊道,称为缘仪;绕旋庭院,称为庭仪。据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卷上载,绕塔行道之时,应持守下列事项:(一)低头视地,(二)不得踩踏虫类,(三)不得顾视左右,(四)不得于塔前地上吐唾,(五)不得与塔中住人言谈。(大智度论卷六十七、释门归敬仪卷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参见:右绕)1616)
<二>指“经行”而言。即于坐禅之间,起身走动以舒缓身心之步行。((参见:经行)5551)
<三>梵语 i^rya^patha。直译为“威仪路”。或指托钵行路之方式。此外亦泛指行、住、坐、卧等,比丘日常所应注意之四威仪。((参见:四威仪)1728)
<四>修行佛道之意。FROM:【佛光大辞典】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