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优婆塞戒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61

[禅定勋章]

141#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4 09:02: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0-15 10:36 编辑

五、智者应当观察分析破除外道种种邪知邪见

虽复礼拜,所说邪法慎无受之。供养天时,当起慈心,为护身命、财物、国土、人民恐怖。
所说邪见,何故不受?智者应观外道所说:云一切物,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若是自在之所作者,我今何故修是善业?
或说:投渊、赴火、自饿舍命,即得离苦。此即苦因,云何说言得远离苦?
一切众生作善恶业,以是业缘自受果报。


[学习解说]:

如果有人虽然礼拜外道,但不会接受外道所说的邪知邪见
跟随外道供养天时,能够生起慈悲众生的心,为守护国土、财物、身命、以及令人民远离恐怖

为什么不接受外道所说的邪知邪见呢?
有智慧的人应当观察外道所说:一切万物都是由大自在天所作或所主宰,如果真是这样,我现在为何还要去修善业?

或者说:投渊(此类外道于冻寒中投身于深渊而作苦行,以为生天之因)、赴火(彼等身常炙热及熏鼻等,甘受热恼,或赴火而死,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自饿舍命(谓外道修行,不羡饮食,长忍饥虚,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马上可以离苦,如果这是苦因,为什么还说能远离苦?

实则一切众生不论行善还是造恶,果报都要自受


名词解释:

【自饿外道】
谓外道修行,不羡饮食,长忍饥虚,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自饿外道。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赴火外道】
印度古代苦行外道之一。彼等身常炙热及熏鼻等,甘受热恼,或赴火而死,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参见:苦行外道)3944)p3956 FROM:【佛光大辞典】

【投渊外道】
为古代印度六种苦行外道之一。此类外道于冻寒中投身于深渊而作苦行,以为生天之因。p2951 FROM:【佛光大辞典】

【大自在天】
梵名 Mahes/vara,巴利名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莫醯伊湿伐罗。又作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传说为噜捺罗天(梵 Rudra)之忿怒身,因其居住地之不同,又有商羯罗(梵 S/am!kara)、伊舍那(梵 I^s/a^na)等之异名。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此盖为大自在天神格之表现;然除杀伤、暴恶等性格之外,此天亦具有救护、治疗之性格,而以吉祥神之面貌出现。初时,此天与那罗延天同列于梵天之下,其后,其神位渐次升高,而成为最高神格,于婆罗门教中,被视为“其体常住,遍满宇宙”,而有“以虚空为头,以地为身”之泛神论之神格。然湿婆神进入佛教后,即成为佛教之守护神,称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禅天。其像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独尊于色界。
 密教将此天视同伊舍那天,为十二天之一。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大二一·三八四上):“伊舍那天喜时,诸天亦喜,魔众不乱也。旧名摩醯首罗也。佛言若供养摩醯首罗已,为供养一切诸天。此天嗔时,魔众皆现,国土荒乱。”此天形像种类很多,有二臂像、四臂像、八臂像,更有十八臂像,然不多见。列位在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西边之西南隅,罗刹眷属之左外,身呈赤黑色,右手开肘竖掌,屈中、无名、小等三指,左手作拳,执三股戟向右,乘青黑水牛,左脚下垂。(梵网经卷上、大教王经卷十一、守护大千国土经卷下、大吉义神咒经卷四、俱舍论卷七、慧琳音义卷二十六、胎藏界七集卷下)((参见:大自在天外道)784)p783 FROM:【佛光大辞典】




复有说言:一切万物,时节、星宿、自在天作。
如是邪说,我云何受现在造业,亦受过去所作业果?智者了了,知是业果;
云何说言时节、星宿、自在作耶?
若以时节、星宿因缘受苦乐者,天下多有同时、同宿,云何复有一人受苦,一人受乐,一人是男,一人是女?
天、阿修罗有同时生,同宿生者,或有天胜阿修罗负,阿修罗胜诸天不如;
复有诸王同时、同宿俱共治政,一人失国,一则保土。
诸外道等亦复说言:若有恶年、恶宿现时,当教众生令修善法以攘却之。若是年、宿,何得修善而得除灭?
以是因缘,智者云何受于外道邪错之说?


[学习解说]:

或者说:一切万物是由时节、星宿以及自在天所作,这也是邪说,有智慧的人十分清楚这是善恶果报的缘故
为什么说一切万物是由时节、星宿以及自在天所作是不正确的呢?
因为如果是时节和星宿决定众生受苦享乐的话,天下有很多人在同一个时节和星宿出生的人,为什么有人受苦?有人享乐?有是男身?有是女身?

天人和阿修罗也有在同一个时节和星宿出生的,为何有时天人胜过阿修罗?有时阿修罗胜过诸天人?
又有很多国王在同一个时节和星宿出生的,同是治理国家,为什么有人失国?有人能保卫国土?

或者有些外道这样说:如果遇到恶年,有恶星出现时,应当教导众生修善法而避免恶事发生
既然外道都说了是由时节、星宿决定的,为什么还要通过修善灭除恶事呢?
因此,有智慧的人怎么可能会接受外道这些邪知邪见呢?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61

[禅定勋章]

142#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5 10:39: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0-16 10:29 编辑

(接续楼上~142楼~144楼共用时约3小时)


善男子!一切众生,随于业行,若修正见,受于安乐,修邪见者,受大苦恼。
因修善业,得大自在,得自在已,众生亲近。复为宣说善业因缘,善业因缘故得自在,一切众生皆由修善业因缘故得受安乐,非年、宿也。

善男子!阿阇世王、提婆达多,皆由造恶业因缘故堕于地狱,非因年、宿得是报也!郁头蓝弗邪见因缘,未来当堕大地狱中。


[学习解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如果修习正见便能获得安乐,如果修的是邪见便会遭受大苦恼
所以是通过修行善业而获得大自在,得到大自在以后众生都会前来亲近,然后可以为众生解说善恶果报,令一切众生都因为修行善业而获得安乐,可见并不是因为时节和星宿来决定受苦或享乐

善男子,阿阇世王和提婆达多也是因为造作恶业而堕入地狱,不是由时节和星宿决定的,郁头蓝弗也将因为邪见而在未来世堕入地狱


名词解释:

【业行】
(术语)业即行,非别义。种类杂多,故重二字。往生要集中本曰:“诸余业行,不令杂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郁头蓝弗】
(人名)Udraka Ra%maputra,涅槃经三十八曰:“郁头蓝弗。”同二十一曰:“郁陀伽。”佛本行集经二十二曰:“优陀罗罗摩子。”中阿含优陀罗经曰:“优陀罗罗摩子。”中阿含罗摩经曰:“郁陀罗罗摩子。”十轮经三曰:“嗢达洛迦。”智度论十七曰:“郁陀罗伽仙人。”同一梵语也。佛出家而问道之仙人名。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郁头蓝弗,此云獭戏子坐,得非想定,获五神通。飞入王宫,遂失定,徒步归山。”名义集二曰:“郁陀罗罗摩子。亦云郁头蓝弗。此云猛喜。又云极喜。”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提婆达多】
梵名 Devadatta,巴利名同。又作提婆达兜、揥婆达多、地婆达多。或作调达。略称提婆、达多。意译作天热、天授、天与。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释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弟(另有为甘露饭王、白饭王或善觉长者之子等异说)。幼时与释尊、难陀共习诸艺,其技优异,常与释尊竞争。佛陀成道后,随佛陀出家,于十二年间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退转其心,渐生恶念,欲学神通而得利养,佛陀不许,遂至十力迦叶处习得神通力,受摩揭陀国阿阇世太子之供养。由是,提婆愈加憍慢,欲代佛陀领导僧团,亦未得佛陀允许。此后提婆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自称大师,制定五法,以此为速得涅槃之道,遂破僧伽之和合。其所立之五法,诸书记载不一,据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载,五法为不食乳酪、不食鱼肉、不食盐、受用衣时不截其缕绩(即用长布)、住村舍而不住阿兰若处。又据十诵律卷四、卷三十六载,五法为尽形寿受著衲衣、尽形寿受乞食之法、尽形寿受一食之法、尽形寿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肉法。其他有关法义解释等,提婆亦倡其异说。
 提婆于摩揭陀国王舍城拥有独立教团,受阿阇世之礼遇,势力渐大,佛陀曾屡次告诫比丘众,勿贪提婆之利养。后提婆教唆阿阇世弑父,并谋藉新王之威势,为教法之王,阿阇世遂幽禁其父频婆沙罗王,而自登王位。提婆亦欲迫害佛陀,以五百人投石器击杀佛陀而未果。又于耆阇崛山投下大石,虽为金毗罗神接阻,然碎片伤佛足而出血。又趁佛陀入王舍城时,放狂象加害之,然象遇佛陀即归服,事亦不成。其时,舍利弗及目犍连劝谕提婆之徒众复归佛陀之僧团,阿阇世王亦受佛陀之教化,忏悔归依。提婆仍不舍恶念,扑打莲华色比丘尼至死,又于十指爪中置毒,欲由礼佛足而伤佛陀,但佛足坚固如岩,提婆反自破手指,乃于其地命终。古来以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杀莲华色比丘尼、十爪毒手等五事为提婆之五逆,又特称破僧、伤佛、杀比丘尼三事为三逆。
 经典中多载提婆所为,谓提婆于命终之后堕地狱中。据大唐西域记卷六室罗伐悉底国条载,玄奘曾于祇园精舍废址之东,得见提婆生身堕于地狱之大坑。又据大唐西域记卷十羯罗拏苏伐剌那国条、高僧法显传所载,法显、玄奘游学印度之时,印度尚有遵行提婆达多之遗训者。另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载,提婆堕地狱后,佛陀谓其将历经一劫地狱之苦,并为授辟支佛记别。后世对提婆与释尊之关系,产生许多本生谈,如萨昙分陀利经及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等,即记载提婆过去世为善知识,曾为释尊宣说大乘经典,释尊遂因而得以成佛;经中又载,提婆将于当来无量劫后成佛,号曰天王如来。(杂阿含经卷十六、卷十八、卷三十八、卷四十八、中阿含卷二十七阿奴波经、增一阿含经卷五、卷九、卷十一、卷十二、卷二十三、卷三十八、卷四十八、卷四十九、起世因本经卷十、十二游经、修行本起经卷上、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出曜经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卷二十五、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十三、菩萨本行经卷上、撰集百缘经卷四、贤愚经卷六、卷九、卷十三、大庄严论经卷十三、毗尼母经卷四、萨婆多部律摄卷四、有部毗奈耶卷十四、卷十五、摩诃僧祇律卷七、大毗婆沙论卷八十三、法华经文句卷八之四)p4960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61

[禅定勋章]

143#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5 10:40:37 | 只看该作者
六、三皈依要本人亲口宣说方能成就

善男子!一切善法,欲为根本,是欲因缘,得三菩提及解脱果。
入出家法,破大恶业及诸有业,能受持戒,亲近诸佛,能一切舍施于乞者,能作定性坏恶果报,灭大恶罪,得决定聚,离于三障,善能修集坏烦恼道。
是欲因缘,能受三归,因三归已即能受戒,既受戒已行见、修道,过于声闻。
若有畏于师子、虎、狼、恶兽等类,归依于佛,尚得解脱,况发善心求出世者不得解脱?
阿那邠坻教告家内在胎之子,悉受归依,是胎中子实不成就。何以故?是法要当口自宣说;虽不成就,亦能护之。


[学习解说]:

善男子,一切善法中欲(就是发心)是根本,因为有欲(发心)而获得三种菩提(就三乘之所得而别,分为声闻、缘觉、无上正等三种菩提)以及解脱的果报

如果能出家便能破除大恶业以及其他各种业障,能受持禁戒,能亲近诸佛,能舍弃一切布施给需要的人,能远离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所以修行善法才能破坏烦恼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见、思等惑也。谓由此烦恼为因,致感生死之果,故名烦恼道)

因为有善法欲的因缘而能受持三皈依,受持三皈依后便能受戒,受戒以后的修行就会胜过声闻乘

如果害怕师子、老虎、狼等恶兽,众生只要皈依佛必定能获得解脱,更何况是以善心善愿求出离者,怎么会得不到解脱?

但是要知道三归依一定要本人亲口宣说,比如阿那邠坻(舍卫国给孤独长者)教还没出生的胎儿受持三归依,实际胎儿还不能成就三皈依,就是因为本人没有亲口宣说,虽然不成就,但也能起到保护的作用


名词解释:

【阿那邠邸】
(人名)又作阿那邠坻。舍卫国给孤独长者名。长者有七子,不信佛法,阿那邠邸悲之,各与金千两,使诣佛处,蒙佛之教而归于正法。见阿那邠邸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欲】
梵语 chanda 或 rajas。又作乐欲。心所名。意谓希求、欲望。希望所作事业之精神作用。说一切有部指从一切心起之作用,为大地法所摄。唯识宗则谓,心捕捉对象系由作意之作用,非由欲之作用,故欲非从一切心起,仅系对愿求对象所起之别境。欲有善、恶、无记等三性,善欲为引起精勤心之根据;恶欲中之希欲他人财物者,称为贪,为根本烦恼之一。
 欲有五欲、六欲、三欲等多种:(一)五欲,爱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者,称为五欲;被爱著之五境,亦称为五欲、五欲德或五妙欲。对财、色、饮食、名、睡眠之欲,亦称作五欲。(二)六欲,对色、形貌、威仪姿态、言语音声、细滑、人相之欲,即为六欲。(三)三欲,于六欲中对形貌、姿态、细触之欲,称为三欲。此外,以贪欲深而难越、易落,比喻为堑,称为欲堑;或以贪欲之烦恼能令人沉没如河,称为欲河;比喻诸欲恼人如针刺身,称为欲刺;此等皆为强调欲之害人。又以欲之污身、扰人,而比喻为欲尘、欲魔、欲缚等。(俱舍论卷四、品类足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成唯识论卷五)((参见:五欲)1149、“六欲”1291)p4651 FROM:【佛光大辞典】

【烦恼道】
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见、思等惑也。谓由此烦恼为因,致感生死之果,故名烦恼道。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障】
梵语 tri^N!y a^varana^ni。三种障碍。<一>又作三重障。指障碍圣道及其前加行善根之烦恼障、业障、异熟障。(一)烦恼障(梵 kles/a^varaN!a),本性炽然具足贪、嗔、痴三烦恼,致难生厌离,难教诲,难开悟,难得免离,难得解脱。此亦即指恒起之烦恼。(二)业障(梵 karma^varaN!a),即五无间业。乃由身口意所造作之不善业。(三)异熟障(梵 vipa^ka^varaN!a),又作报障、果报障。以烦恼、业为因,所招感之三恶趣等果报。(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一、佛名经卷一、发智论卷十一、成实论卷八、俱舍论卷十七、大智度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五)
 <二>据大乘瑜伽大教王经卷五载,以三种障碍之故,不得遇瑜伽秘密之三摩地法。即:(一)我慢重障,我慢贡高,邪见执蔽,致不能下心敬事诸佛菩萨师僧父母,不能学如来正法。(二)嫉妒重障,妒贤嫉能,自是他非,见人修善,反生嫉妒,不能学得如来正法。(三)贪欲重障,多贪、多欲、懒惰、睡眠、惛沉、掉举、破戒者,不能学如来正法。上记三种人不识因果,不敬师长,亦不见良善,不护道业,广造恶业,故不得遇三密正法。
 <三>妨碍禅定之三种障碍。(一)昏沉闇蔽障,谓昏沉闇睡,则无所别知,障诸禅定,致不得开发。(二)恶念思惟障,谓虽不昏沉,然恶念忽起而破禁戒,致作诸不善事。(三)境界逼迫障,谓虽无昏沉、恶念等事,而身或猝痛,陷地、火烧、落崖,猛虎奔逐,魔恼并起,诸恶相现而逼恼行人,横生惊怖,致障诸禅定,不得开发。凡此三者,均足障碍禅定之修习。(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四、天台四教仪集解标指钞卷下四、大藏法数卷九)
 <四>又作三粗重、三烦恼。指修惑、见惑、无明等三种烦恼障。分别以皮、肉、心三种为喻。又作皮肤骨三障。(一)皮烦恼障,指修惑;修惑系五根对外五尘而起,如皮在外,故以皮为喻。(二)肉烦恼障,指见惑;见惑系由误迷理论、观点而致,属内心之执著分别,如肉在皮内,故以肉为喻。(三)心烦恼障,指无明;根本无明为一切迷妄之源,此无明之惑由迷真逐妄而起,故以心为喻。大乘义章卷五本复对同一无明立皮肤骨三障,谓粗品无明浮浅,为皮障;中品无明次深,为肤障;细品无明最深,为骨障。(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华严孔目章卷三)((参见:三粗重)616、“三惑”624)p667 FROM:【佛光大辞典】

【定性】
有情之种性共有五种分别,即声闻乘定性、缘觉乘定性、菩萨乘定性、不定种性、无种性。凡于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中,各具有唯一种子之众生,即称定性。又具有二种或三种种子之众生,称为不定种性;不具三乘之无漏种子,仅具有人、天之有漏种子者,称为无种性。三种定性加不定种性、无种性,合为五性。法相宗依此而立“五性各别”说。(大乘入楞伽经卷二、大乘庄严经卷五、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成唯识论卷二、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参见:五种性)1179)p3177 FROM:【佛光大辞典】

【三菩提】
<一>就三乘之所得而别,分为声闻、缘觉、无上正等三种菩提。又作三乘菩提。(一)声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不教他人发菩提心,不令他人入信,以此因缘,心得解脱者,称为声闻菩提。(二)缘觉菩提,又作独觉菩提、辟支佛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自发菩提心,而不教他人发菩提心,不令他人入信,不自受持大乘经义,亦不广为他人解说,以此因缘,心证辟支菩提。(三)无上正等菩提,又作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菩提。谓善男子善女人自发菩提心,亦复教他人发菩提心,令他人入信,若有来者及不来者,悉皆恭敬亦生随喜,如此解脱自利利他,为多人利益、安乐故,称为无上正等菩提。以上三乘譬如有三种人欲渡恒河,第一人以草为筏,倚之而渡;第二人以皮囊或皮船倚之而渡;第三人造作大船乘之入河,于此船中载渡百千人。上述系出生菩提心经所载。(杂阿含经卷二十八、优婆塞戒经卷一“三种菩提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三)
 <二>就佛之三身,别为应化佛菩提、报佛菩提、法佛菩提三种。(一)应化佛菩提,又作方便菩提、究竟菩提,此菩提以自在之善巧化用为道。(二)报佛菩提,又作实智菩提、清净菩提,此菩提以称理之智慧为道。(三)法佛菩提,又作真性菩提、实相菩提、无上菩提,此菩提以实相之理为道。法华经玄义卷五下以此三菩提配资成轨、观照轨、真性轨;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一则配以解脱、般若、法身。(金光明玄义卷上)((参见:三身)555、“菩提”5198)p631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61

[禅定勋章]

144#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5 10:44:12 | 只看该作者
七、唯有认识真我才能真正获得解脱

善男子!诸外道说:一切世间皆是自在天之所作;
亦复说言:未来之世过百劫已,当有幻出,所言幻者,即是佛也。
若自在天能作佛者,是佛云何能破归依自在天仪?若自在天不能作佛,云何说言一切皆是自在天作?
外道复说:大梵天王、大自在天、毗纽天主、悉皆是一,复说生处各各别异。

自在天者,名自在天,名常,名主,名有,名曰律陀,名曰尸婆,是一一名,各有异事,亦求解脱亦即解脱。是义不然!
何以故?若自在天能生众生,造作诸有,作善恶业及业果报,作贪、瞋、痴系缚众生;

复言众生得解脱时,悉入身中,是故解脱是无常法。是义不然!
何以故?若无常者,云何得名为解脱也?如婆罗门子还得寿命,是故不得名自在天。是三种天亦不得一。
何以故?阿周那人毗纽大天为作解脱,以是义故亦不得一。
若言解脱是无常者,当知即幻,非佛名幻。若能了了正见真我,是名解脱。


[学习解说]:

善男子,外道说世间一切万物都是自在天所创造,又说未来一百劫后自在天将有佛出现
如果自在天能作佛,为何佛能破除皈依自在天的仪轨?如果自在天不能作佛,为什么说一切万物都是自在天所作的?

外道又说众生得解脱后全都归入大自在天中(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因此解脱是无常法,这是错误的。为什么呢,既然是无常法,为何叫做解脱?
如果把无常法当作是解脱要知道这都是外道知见,反之如果能清楚明了具足正见认识真我才是真正的解脱

[学习笔记]:

佛性才是真我,唯有恢复原本具足的佛性才能真正获得解脱,(参考阅读:「真我」与「假我」)

关于佛性,性是指原理和特质
佛说(有情)众生都有佛性,这就是说众生都有成佛的根本特质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水能变冰,也能变蒸气,只要符合条件,就会改变型态,这就是水的原理特性,就是水性
所以,只要按照正确的修行方法,众生都可以解脱成佛 —— 什么是:佛性,法性,菩萨性,众生性,明心见性?

[首楞严三昧]怎么修?如何明白[佛性]? ~ 首楞严三昧经


名词解释:

【大梵天王】
(天名)大梵天为初禅天之王,故曰大梵天王,略曰大梵王,亦曰梵王。色界十八天之通名,然以就初禅梵天之王而言,为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自在天】
梵名 Mahes/vara,巴利名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莫醯伊湿伐罗。又作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传说为噜捺罗天(梵 Rudra)之忿怒身,因其居住地之不同,又有商羯罗(梵 S/am!kara)、伊舍那(梵 I^s/a^na)等之异名。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此盖为大自在天神格之表现;然除杀伤、暴恶等性格之外,此天亦具有救护、治疗之性格,而以吉祥神之面貌出现。初时,此天与那罗延天同列于梵天之下,其后,其神位渐次升高,而成为最高神格,于婆罗门教中,被视为“其体常住,遍满宇宙”,而有“以虚空为头,以地为身”之泛神论之神格。然湿婆神进入佛教后,即成为佛教之守护神,称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禅天。其像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独尊于色界。
 密教将此天视同伊舍那天,为十二天之一。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大二一·三八四上):“伊舍那天喜时,诸天亦喜,魔众不乱也。旧名摩醯首罗也。佛言若供养摩醯首罗已,为供养一切诸天。此天嗔时,魔众皆现,国土荒乱。”此天形像种类很多,有二臂像、四臂像、八臂像,更有十八臂像,然不多见。列位在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西边之西南隅,罗刹眷属之左外,身呈赤黑色,右手开肘竖掌,屈中、无名、小等三指,左手作拳,执三股戟向右,乘青黑水牛,左脚下垂。(梵网经卷上、大教王经卷十一、守护大千国土经卷下、大吉义神咒经卷四、俱舍论卷七、慧琳音义卷二十六、胎藏界七集卷下)((参见:大自在天外道)784)p783 FROM:【佛光大辞典】

【大自在天外道】
印度古代十六种外道之一。以大自在天(即摩醯首罗)为世界之创造神,奉祀大自在天,期得解脱之外道。又称自在天外道、摩醯首罗论师。其教徒涂灰于身,故又称涂灰外道。提倡三神一体之说,以摩醯首罗为本体,并谓梵天及那罗延为其所化现。
 依外道小乘涅槃论载,摩醯首罗论师主张摩醯首罗常住不变,三界中一切有命与无命之物皆由摩醯首罗天而生。又以摩醯首罗之身而言,虚空是其头,地是其身,水是其尿,山是其粪,一切众生是其腹中虫,风是其命,火是其暖,罪福是其业,一切生灭涅槃皆是摩醯首罗。
 百论疏卷上列举大自在天外道之十六谛义,即:(一)量谛,有现知、比知、不能知、譬喻知四种。(二)所量,如身有我乃至解脱。(三)疑,如见杌似人等。(四)用,如依此物作事。(五)譬喻,如见牛知有水牛。(六)悉檀,自对之义由异他之义。(七)语言分别,分别自他之义。(八)思择,思惟简择道理如此。(九)决,义理可决定。(十)论议,由语言显真实之道理。(十一)修诸义,以立真实之义。(十二)坏义,由立难难他立义。(十三)自证,有不定、相违、相生疑、未成、即时等五种。(十四)难难,闻山林有白象,难草头亦有白象。(十五)诤论,有二十四种。(十六)堕负,被他所难而不能成立自义。
 大自在天在印度教中为湿婆(梵 S/iva)之别名,原与那罗延天同列梵天之下位,其后成为最高神格,而成立泛神论之教旨,广行全印度,与佛教产生相当关系。大唐西域记卷二健驮逻国条、卷七婆罗痆斯国条等,均有关于大自在天外道之记事。现今湿婆派仍盛行于南印度及迦湿弥罗地方。佛教论书中,多破斥此外道之说,如大毗婆沙论卷一九九、瑜伽师地论卷七等均有所论破。密教之降三世明王左足踏大自在天,右足踏乌摩天后,即表示降伏彼外道之相。(摩登伽经卷上明往缘品、显扬圣教论卷十、三无性论卷下、俱舍论卷七、成唯识论卷一、中观论疏卷一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参见:伊赊那论师)2157)p784 FROM:【佛光大辞典】




复有说言:见微尘者,是名解脱。复有说言:见性异我异,是名解脱。是义不然!
何以故?若能修道见四真谛,是人乃得见性见我。若人能受三归依者,是人乃能真见四谛。
是三归依,乃是一切无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


[学习解说]:

外道又说:见微尘者叫做解脱;又说见性异我异者叫做解脱,这都是不对的
为什么呢,如果能修苦集灭道四圣谛法就能见性见我,众生如果能受持三皈依就能真正领悟四谛的义理
因为三皈依就是一切无量善法的根本,甚至是获得"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的根本


名词解释: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又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大智度论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论注卷下、法华经文句卷二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参见:正遍知)2001、“正觉”2005)p3674 FROM:【佛光大辞典】

【四真谛】
又作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其理真实无二,故称真谛;为圣者之所见,故称圣谛。释尊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时说四谛真理,阐明迷、悟两界之因果,成为佛教之根本义理。((参见:四谛)1840)p1750 FROM:【佛光大辞典】




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出家菩萨净三归依,是不为难;在家修净,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学习解说]:

菩萨有两种,一种在家;一种出家
出家菩萨修习清净三皈依并不困难,在家菩萨修行清净三皈依比较困难
为什么呢,因为在家菩萨多被恶业因缘缠绕障碍的缘故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61

[禅定勋章]

145#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6 10:30: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0-16 10:37 编辑

(145楼~149楼共用时约3小时)


八戒斋品第二十一

1、至心受持八关斋戒者,所得功德果报不可穷尽


善生言:“世尊!若有人能受三归斋戒,是人当得何等果报?”

[学习解说]:

善生继续问佛:世尊,如果有人受持八关斋戒,此人能获得哪些果报?


名词解释:

【八戒斋】
又叫做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简称八戒。
一、不杀生,不杀有生命的动物;
二、不与取,不取他不与之物;
三、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
四、不虚诳语,不说不符事实的话;
五、不饮酒,不饮一切的酒类;
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即不身涂香饰花鬘及观舞蹈听歌曲;
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即不坐卧于高广严丽的床上;
八、不非时食,即不食非时之食,亦即过午不食。离上述八种之非法为八戒,又因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男子!若人能受三归依者,当知是人所得福报不可穷尽!

善男子!迦陵伽国有七宝藏,名宾伽罗,其国人民——大、小、男、女——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车乘、象、马、驼、驴担负持去,犹不能尽。若有至心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出胜彼藏所有宝物。

善男子!毗提呵国有七宝藏,名半陆迦,其国人民——男、女、大、小——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车乘、象、马、驼、驴担负持去,犹不能尽。若有至心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出胜彼藏所有宝物。

善男子!波罗㮈国有七宝藏,名曰蠰佉,其国人民——男、女、大、小——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车乘、象、马、驼、驴担负持去,亦不能尽。若有至心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出胜彼藏所有宝物。

善男子!乾陀罗国有七宝藏,名伊罗钵多,其国人民——男、女、大、小——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车乘、象、马、驼、驴担负持去,亦不能尽。若有至心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胜出彼藏所有宝物。


[学习解说]:

善男子,迦陵伽国有个七宝藏名叫宾伽罗,此国人民不论男女老少在七日或七月或七年当中,即使常常用各种象车、马车、驼车、驴车运输珍宝也不能将宝藏取尽,同理,如果有人以至诚心受持三皈依,此人所得功德果报胜过宝藏中所有宝物

善男子,毗提呵国有个七宝藏名叫半陆迦,此国人民不论男女老少在七日或七月或七年当中,即使常常载满各种象车、马车、驼车、驴车运输珍宝也不能将宝藏运尽,同理如果有人以至诚心受持三皈依,此人所得功德果报胜过宝藏中所有宝物

善男子,波罗㮈国有个七宝藏名叫蠰佉,此国人民不论男女老少在七日或七月或七年当中,即使常常载满各种象车、马车、驼车、驴车运输珍宝也不能将宝藏运尽,同理如果有人以至诚心受持三皈依,此人所得功德果报胜过宝藏中所有宝物

善男子,乾陀罗国有个七宝藏名叫伊罗钵多,此国人民不论男女老少在七日或七月或七年当中,即使常常载满各种象车、马车、驼车、驴车运输珍宝也不能将宝藏运尽,同理如果有人以至诚心受持三皈依,此人所得功德果报胜过宝藏中所有宝物


名词解释:

【商佉】
梵语 s/an%kha,巴利语 san%kha。<一>又作儴佉、穰佉、蠰佉、饷佉、霜佉、胜佉、商迦、商企罗、偿起罗。意译螺、贝、珂。海底软体动物之腹足类,乃体外具螺壳者之总称。其中梭尾螺,俗名海哱啰,发声甚响而远闻,故佛门以之喻佛说法大勇猛,而称法螺。((参见:法螺)3428)
 <二>系弥勒下生时,统治世界之转轮圣王。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载,此王住阎浮地,具足七宝,以正法治化,国土丰乐,人民殷盛。王有大臣,名修梵摩(梵 Brahma^yu),大臣夫人名梵摩越(梵 Brahmavati^),弥勒即由梵摩越右胁降生,终出家成道。其后,王闻弥勒说法,让位太子,出家得道果。(长阿含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弥勒下生经、弥勒大成佛经、玄应音义卷二)p4407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61

[禅定勋章]

14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6 10:31:53 | 只看该作者
2、受持三遍三皈及八关斋戒,此人则能得到一日一夜优婆塞戒

善男子!若有从他三受三归,三受八戒,是名得具一日一夜优婆塞斋。明相出时,是时则失。
是故不得佛像边受,要当从人,根本清净,受已清净,庄严清净,觉观清净,念心清净,求报清净,是名三归清净斋法。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果有人从他处受持三遍三皈依及八关斋戒,此人就能得到一日一夜优婆塞戒,天亮时戒则失去

因此此戒不能自己在佛像前受持,要从他处受持才能获得根本清净,受戒清净,庄严清净,觉观清净,念心清净,果报清净,这样就叫清净三皈斋戒


名词解释:

【明相】
曙光渐明,天空露白之状。律典中规定,凡比丘于晨朝,即现明相时至日中之间,入众行乞、斋食;而明相以前或日中以后,称为非时,不得行乞、斋食等,若于此时段食之,称为非时食。又入定、忏悔、自誓得戒等之际,感白光之照烛,此亦若明相,称之为好相,乃圣力感应之瑞征。(释氏要览卷中、禅林象器笺节时门)p3282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61

[禅定勋章]

14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6 10:32: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0-16 10:37 编辑

3、以清净心受持八关斋戒者,除五逆罪外,其他一切罪业将全部消灭


善男子!若能如是清净归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罪悉皆消灭。
如是戒者,不得一时二人并受。何以故?若一时中二人共受,何因缘故一人毁犯、一人坚持?
是戒力故,后世生时不能造恶,受已作罪,复不永失。

若先遣信,欲刑戮人,信迟未至,其人寻后发心受斋,当受斋时,信至即杀,虽复一时,以戒力故,不得杀罪。
若诸贵人,常敕作恶,若欲受斋,先当敕语,遮先诸恶,乃得成就;若先不遮,辄便受斋者,不名得斋。
欲受斋者,先当宣令所属国境,我欲受斋,凡是斋日,悉断诸恶罚戮之事。
若能如是清净受持八戒斋者,是人则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果能这样以清净心受持八关斋戒者,除了五逆罪外,其他一切罪业都将全部消灭

如果有人常常教唆他人作恶事,此人受斋戒时,应当先教导他忏悔诸恶业障,才能成就斋戒,如果不先忏悔业障则不能得戒

如果能这样清净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则能得到无量果报,甚至得到无上涅槃之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61

[禅定勋章]

148#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6 10:37: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0-16 10:41 编辑

4、八关斋戒功德无量且容易受持,然而不能受持者叫做放逸

弥勒出时百年受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
何以故?我时众生具五滓故。是故我为鹿子母说:‘善女!若娑罗树能受八斋,是亦得受人天之乐至无上乐。


[学习解说]:

弥勒出世时受持斋戒一百年,不如我们在世受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在五浊恶世持戒的缘故,所以我对鹿子母说:善女人,如果娑罗树能受持八关斋戒,也能得到人天之乐乃至涅槃之乐

[学习笔记]:

善知识有篇文章:您懂修行吗?[善][恶]都是考验,[顺][逆]都是助缘
因此虽然生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但是如果能借境修行,成就也会更大更快速
所以我们应当感恩娑婆世界,实修不二法,当下即净土
修行没有诀窍,靠的是多做多练,又如:
释迦牟尼佛晚弥勒菩萨四十二劫发心,却超越九劫成佛的原因 ~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

节录如下

贤者阿难即白佛言。弥勒菩萨得不起忍久远乃尔何以不速逮无上正真道最正觉耶。

佛语阿难。菩萨以四事不取正觉。何等为四。一者净国土。二者护国土。三者净一切。四者护一切。是为四事。弥勒菩萨。求佛时。以是四事故不取佛。

佛言阿难。我本求佛时。亦欲净国土亦欲净一切。亦欲护国土。亦欲护一切。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觉。

佛告贤者阿难。我以十事致最正觉。何等为十。
一者所有无所爱惜。二者妻妇。三者儿子。四者头目。五者手足。六者国土。七者珍宝财物。八者髓脑。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
阿难。我以此十事疾得佛道

佛语阿难。复有十事疾得佛道。何等为十。
一者以法立于诫德。二者常行忍辱。三者常行精进。四者常一其心。五者常行智慧度于无极。六者不舍一切。七者已得忍心等于一切。八者不习空。九者得空法忍。十者得无想之法。阿难。我以此十事。自致得佛道。

佛语贤者阿难。我本求佛道时勤苦无数。乃得无上正真之道。其事非一


经文节录如上

以上列出经文,让大家更明白原因,经文中说的很清楚了
我本求佛道时勤苦无数。乃得无上正真之道。其事非一
其实这件事情在许多佛经中多少都有提到一些,(例如大悲莲华经...)
重点就在于精进苦行,能一般人所不能

名词解释:

【娑罗树】
娑罗,梵语 s/a^la,有坚固、高远之义。又作沙罗树、萨罗树、苏连树。学名 Shorea robusta。属龙脑香科之乔木,产于印度等热带地方,其高约三十二公尺,叶长椭圆形而尖,长约十六至二十五公分,宽约十至十六公分,花小呈淡黄色,材质甚坚,供建筑用,其树脂可代替沥青,种子能榨油。传为过去七佛中第三毗舍婆佛之道场树,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大一·二中):“毗舍婆佛坐娑罗树下,成最正觉。”中印度拘尸那罗城外娑罗树林亦以释尊般涅槃之圣地而闻名。
 据诸经之记载,释尊于拘尸那揭罗城外将入涅槃时,其卧床四边各有同根娑罗树一双,其树每边一双中之一株,因悲伤而惨然变白,枝叶、花果、皮干皆爆裂堕落,逐渐枯萎,另一株则尚存,故此双树亦称四枯四荣树,或非枯非荣树。以故,遂有东方双树为“常与无常”,西方双树为“我与无我”,南方为“乐与无乐”,北方为“净与不净”等之譬喻。又因枯萎之娑罗树呈白色,如鹤林貌,故亦称鹤林。另依大般涅槃经疏卷一所载,娑罗双树者,一方二株,四方八株,悉高五丈,四枯四荣。下根相连,上枝相合,其叶丰蔚,华如车轮,果大若瓶,味甘如蜜。故古来称此树林为双树林、坚固林、坚林。(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七、大般涅槃经集解卷二、摩诃止观卷七之上)p4079 FROM:【佛光大辞典】

【鹿子母】
梵名 Mr!ga^ra-ma^tr!。音译密利伽罗磨多。意译为鹿母、鹿母夫人。又称弥佉罗母、弥迦罗长者母。本名为毗舍佉(梵 Vis/a^kha^),故又作毗舍佉母、毗舍佉弥伽罗母、鹿子母毗舍佉。巴利本法句经注载,毗舍佉乃鸯伽国(梵 An%ga,巴同)长者之女,遇佛之游化而证预流果,嫁弥伽罗(巴 Miga^ra)之子,后劝其翁弥伽罗归依佛门,弥伽罗甚为欢喜,遂呼毗舍佉为母,后人由此而称其为弥伽罗母,即指鹿子母,后生一子,名为鹿纽(巴 Migaja^la)。关于鹿母称呼之来源,俱舍论光记卷八、五分律卷五、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等所说不同。
 鹿子母曾向佛陀发八大愿,即:供食外来之比丘、远行之比丘、病中之比丘,施药物予病中之比丘,供食予看护病人者,施粥予比丘,施雨衣、澡浴之衣等。结婚时,又捐舍价值九亿钱之嫁衣,请求建造精舍,获得佛之允许,由目犍连监督工事,历时九月而成,上下二层,各有五百室,称为东园鹿子母讲堂,或称鹿母讲堂。(中阿含经卷五十八、四分律卷十、大智度论卷八)p4846 FROM:【佛光大辞典】

【五浊】
梵语 pan~ca kas!a^ya^h!。又作五滓。指减劫(人类寿命次第减短之时代)中所起之五种滓浊。据悲华经卷五、法苑珠林卷九十八之说,五浊即指:(一)劫浊(梵 kalpa-kas!a^ya),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二)见浊(梵 dr!s!t!i-kas!a^ya),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使人不修善道。(三)烦恼浊(梵 kles/a-kas!a^ya),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而恼乱心神。(四)众生浊(梵 sattva-kas!a^ya),又作有情浊。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慧施、斋法,不持禁戒等。(五)命浊(梵 a^yu-kas!a^ya),又作寿浊。往古之世,人寿八万岁,今时以恶业增加,人寿转减,故寿命短促,百岁者稀。五浊之中,以劫浊为总,以其余四浊为别。四浊中又以见浊、烦恼浊二者为浊之自体,而成众生浊与命浊二者。
 据法华文句卷四下载,劫浊无别体,劫是长时,刹那是短时,总约四浊而立此假名。众生浊亦无别体,揽见慢果报上而立此假名。烦恼浊以五钝使为体,见浊以五利使为体,命浊以连持色心为体。其中见浊、烦恼浊是因浊,命浊是果报浊,众生浊则是行因得果之人浊。另据悲华经之说,人寿自八万岁渐次减至二万岁后,为五浊生起之时,其时,现实世界充满烦恼痛苦,称为五浊恶世,又作浊恶世、浊世。五浊之始较轻微,渐次则随时代之变化而五浊炽烈,称为五浊增时。
 又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载,佛界与九界相织而产生五种之浑浊,称为五浊。即:(一)劫浊,谓见虚空遍于十方界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而相织妄成,称为劫浊。(二)见浊,谓身以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以地、水、火、风四大旋令觉知,相织妄成,称为见浊。(三)烦恼浊,谓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而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而相织妄成,称为烦恼浊。(四)众生浊,谓人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于此而相织妄成,称为众生浊。(五)命浊,谓人之见闻原无异性,以众尘隔越,故无状异生,虽性中相知,然用中相背,同异失准而相织妄成,称为命浊。
 楞严经义疏注经卷八将五浊配于大乘起信论所说之三细六粗,即以劫浊配于三细中之业相转相,见浊配于现相,烦恼浊配于六粗中之前四相,众生浊配于造业相,命浊配于业系苦相。此系关于五浊之转释,而非为减劫中所起之五种浊乱相之说。又毗尼母经卷一除去见浊,加上业浊为五浊。另十地经论卷一举出六浊之说,即:不欲浊、威仪浊、盖浊、异想浊、不足功德浊、痴浊等六者。另据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二举出十二浊,即:(一)示现劫浊,(二)示现时浊,(三)示现众生浊,(四)示现烦恼浊,(五)示现命浊,(六)示现三乘差别浊,(七)示现不净佛国土浊,(八)示现难化众生浊,(九)示现说种种烦恼浊,(十)示现外道乱浊,(十一)示现魔浊,(十二)示现魔业浊。
 于法华经玄赞卷四中,举出十二浊与五浊之关系,谓诸佛国土具足清净庄严,为利益众生,乃方便示现诸浊。此十二浊唯大乘具有,即随佛所化土之胜、劣二法,而示现立之。五浊则仅据秽土之相而立论,故通于大、小二乘。其中,十二浊之劫浊、时浊即五浊之劫浊;众生浊、难化众生浊即众生浊;烦恼浊、说种种烦恼浊即烦恼浊;命浊即命浊;外道乱浊即见浊。其余三乘差别浊、不净佛国土浊、魔浊、魔业浊等四种,则非为五浊所摄。(杂阿含经卷三十二、阿弥陀经、悲华经卷二、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一、文殊师利问经卷下、顺正理论卷三十二、俱舍论卷十二、注维摩诘经卷三、法华经义记卷三、菩萨地持经卷七、华严经孔目章卷二)p1201 FROM:【佛光大辞典】




善男子!是八戒斋,即是庄严无上菩提之璎珞也!如是斋者,既是易作,而能获得无量功德。若有易作而不作者,是名放逸。

[学习解说]:

善男子,这个八关斋戒就是庄严无上菩提的璎珞,这个八关斋戒既容易受持又能获得无量功德,所以既然有这么容易的事情而不去做的人就叫做放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61

[禅定勋章]

149#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6 10:37:17 | 只看该作者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出家菩萨能教众生净八戒斋,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教他清净,是乃为难。
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学习解说]:

善男子,菩萨有两种,一种在家;一种出家
出家菩萨能教众生清净受持八关斋戒并不困难,在家菩萨教人清净持戒比较困难
为什么呢,因为在家人多被恶业因缘缠绕障碍的缘故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61

[禅定勋章]

150#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7 10:19: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0-18 11:12 编辑

(150楼~151楼共用时约2.5小时)


优婆塞戒经卷第六

五戒品第二十二


一、什么样的人能得到三皈依?



善生言:“世尊!何等之人得三归依?何等之人不得三归?”

“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谛、信有得道,如是之人,则得三归。
若人至心信不可败,亲近三宝,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则得三归。

优婆塞戒,亦复如是。若能观是优婆塞戒多有无量功德果报,能坏无量弊恶之法;
众生无边,受苦亦尔,难得人身;虽得人身,难具诸根;虽具诸根,难得信心;虽得信心,难遇善友;虽遇善友,难得自在;虽得自在,诸法无常。

我今若造恶业,因是恶业获得二世身心恶报。
以是因缘,身、口、意恶即是我怨。设三业恶不得恶报,现在之恶亦不应作;是三恶业、现在能生弊恶色等,死时生悔。

以是因缘,我受三归及八斋法,远离一切恶不善业。


[学习解说]:

善生继续问佛说:世尊,哪些人能获得三皈依?哪些人不能得三皈依?

佛说:善男子,信因、信果、信谛(指真实无误、永远不变之事实,即真理)、信有得道者,具足如是信心的人能获得三皈依
如果此人还能具足至诚心,并且亲近三宝,能够接受善友的教导,这样的人能得到三皈依

优婆塞戒也是一样,如果能净心观察受持优婆塞戒得无量功德果报,能破坏无量恶法
观察无量无边众生都在受苦受难,并且难以获得人身;虽然有人已得人身,可是诸根又不具足;有些人虽然诸根具足,可是信心又不具足;虽然有人信心具足,可是却难以遇到善知识或善友;虽然有人得遇善友,却不能获得自在;虽然有人已经获得自在,可是诸法(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槃”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无常,没有永恒可言

观察自己如果现在造作恶业,将来两世身心都会受到恶果报
因此要知道身口意三恶业是我们的怨家,这三恶业能生出种种恶的因缘,令我们临命终时心生后悔

因此我们应当受持三皈依及八关斋戒,远离一切这些不善业

[学习笔记]:

信为功德母,想要真正得到三皈依,就要有足够的信心
相信佛说具足信心才能为之而努力,所以信心是我们修行路上动力的源泉


名词解释:

【诸法】
梵语 sarva-dharma^h!。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一)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二)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槃”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理趣经、俱舍论卷六)p6302 FROM:【佛光大辞典】

【诸法皆空】
谓一切诸法皆非常住而系本来空寂。与“一切皆空”之义同。即一切现象,由原因、条件之相关性与相对性而彼此依存,然其本身并无独自之实体可得。若以现代语称之,则为“一切存在皆无任何实体可得”。
 大小乘对诸法皆空之义有异说。小乘以色、心诸法皆依因缘生起,故一一分析而至毕竟空,遂说诸法皆空。大乘则从因缘和合之立场而说明诸法皆无自性,亦即以“当体即空”之义来阐释诸法皆空之理。
 大乘宗派中,专论诸法皆空之理者为三论宗,故华严三祖法藏于其十宗判释中,将之判为“一切皆空宗”。复以其他宗派言之,如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谛中,空谛即依般若经而说诸法皆由因缘而生,无有实体可得,故谓诸法皆空。(道行般若经卷五、大智度论卷十八)p6303 FROM:【佛光大辞典】

【五戒】
梵语 pan~ca s/i^la^ni。指五种制戒。<一>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不与取),(三)邪淫(非梵行),(四)妄语(虚诳语),(五)饮酒。又作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五戒之中,前四戒属性戒,于有情之境发得;后一戒属遮戒,于非情之境发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护前四戒。我国古来以五戒配列于仁、义、礼、智、信五常,复以不杀配东方,不盗配北方,不邪淫配西方,不饮酒配南方,不妄语配中央。(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增一阿含经卷二十、毗尼母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十三、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俱舍论卷十四、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二、摩诃止观卷六之上)
 <二>亦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五)饮酒。然此五戒之中,第四戒总摄口业之恶,盖由十恶之说转来者。灌顶经卷一、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四天王经等皆举此说。
 <三>为在家菩萨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禁绝:(一)夺生命,(二)不与取,(三)虚妄语,(四)欲邪行,(五)邪见等。大日经卷六受方便学处品、大日经疏卷十八等说之。即于通途之五戒中,除去饮酒戒,另加邪见戒。(杂阿含经卷三十一、增一阿含经卷七、优婆塞戒经卷六、优婆塞五戒相经、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p1097 FROM:【佛光大辞典】

【谛】
梵语 satya,巴利语 sacca。审实不虚之义。指真实无误、永远不变之事实,即真理。增一阿含经卷十七载,如来所说之理法,真实不虚,称为谛。
 诸经论关于谛之种别,有诸多异说,如唯一之真理,称为一谛;此外又有真俗二谛、空假中三谛、苦集灭道四谛,及七谛、十谛、十六谛、二十五谛等。
 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六,开展四谛而为七谛、十谛,依此阐明迷悟、因果之理。其中,七谛与四谛之关系如下:爱味谛(集)、过患谛(苦)、出离谛(道)、法性谛(灭)、胜解谛(道)、圣谛(灭)、非圣谛(苦集)。十谛与四谛之关系如下:起初之逼切苦谛等五者,系显示八苦,表苦谛;其次,业谛与烦恼谛系表集谛;听闻正法如理作意谛与正见谛系表道谛;最后,正见果谛则相当于灭谛。
 据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五载,第五地之菩萨教化众生,为令其明了真理,故说十谛,即:世谛、第一义谛、相谛、差别谛、说成谛、事谛、生谛、尽无生智谛、令入道智谛、一切菩萨次第成就诸地起如来智谛等。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则将此开立为十六谛。
 古代印度六派哲学中之正理学派所立十六谛,系将认识及推理论证之方式分为十六种,亦称作十六句义。即:量(得真智之方法)、所量(知识之对象)、疑、用(指动机、解疑之作用)、喻(实例、例证)、悉坛(立论者之主张)、支分(论证之形式,即五支作法)、思择(熟虑推理)、决(断定)、论议、纷议、坏议、似因(立论之根据含有误谬之性质)、难难(故意曲解对方之非难攻击而作之非难)、诤论(相当于十四过类)、堕负(论诤败北)等。(中阿含卷八众集经、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成实论卷十一、二谛义卷上、摩诃止观卷三上、法华经玄义卷二下、中观论疏卷十本、金七十论)p6294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4 02:31 , Processed in 0.0847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