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5-17 11:28 编辑
学习 如何书写般若经?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用时 1 小时 30 分钟以上)
善知识教导
【以下经文并不容易喔,小心晕头转向,请以清净光明心谨慎阅读
末学不对般若经多做说明,请如同心经一样,自行慢慢体会
因为这种经文,懂的,可以慢慢意会,不懂的,一小句要解释一大段,可能还越弄越糊涂
例如,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这可以讲长篇大论,详细谈就要谈楞严经讲的50阴魔
不过不用因此害怕这种经文,其实这段经文很有趣喔
很多人都抄经,看看佛在般若经上怎么讲书写般若经
祝福慧增上 身心安祥
阿弥陀佛】
-- [经文] --
佛言:「当来世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深般若波罗蜜弃舍去,取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持求萨婆若。是人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末学解说]▪
佛陀说:「当来世有求取佛道(佛所证悟的道法,即无上菩提。梵语菩提,新译为觉,旧译为道)的善男子、善女人,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于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中,皆为第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经中,虽说六波罗蜜,然以般若为诸波罗蜜中之最第一、故特标般若波罗蜜之名。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蜜译为度或到彼岸。照了实相之智慧,为度生死此岸而至涅槃彼岸之船筏,故谓之波罗蜜)却弃舍,而取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来持求萨婆若(华译为“一切种智”,就是诸佛究竟圆满果位的大智慧)。这样的人是否聪明呢?」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回答:「这是不聪明的。」
注解:
【佛道】:佛所证悟的道法,即无上菩提。梵语菩提,新译为觉,旧译为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般若波罗蜜】:(术语)Prajn^a%pa%ramita%,新译家谓为般若波罗蜜多。于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中,皆为第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经中,虽说六波罗蜜,然以般若为诸波罗蜜中之最第一、故特标般若波罗蜜之名。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蜜译为度或到彼岸。照了实相之智慧,为度生死此岸而至涅槃彼岸之船筏,故谓之波罗蜜。智度论十八曰:“问曰:云何名般若波罗蜜?答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萨婆若】:华译为“一切种智”,就是诸佛究竟圆满果位的大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黠】:义:坚黑色猾、含有内心险恶、耍弄小聪明来伪装之意。(百度)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当知是亦菩萨魔事。
复次,须菩提!是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书是深般若波罗蜜时,乐说不如法事,不得书成般若波罗蜜。
所谓乐说色声香味触法,乐说持戒、禅定、无色定,乐说檀那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乐说四念处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中无乐说相。
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不可思议相,般若波罗蜜不生不灭相,般若波罗蜜不垢不净相,般若波罗蜜不乱不散相,般若波罗蜜无说相,般若波罗蜜无言无义相,般若波罗蜜无所得相。
何以故?
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中无是诸法。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萨道者,书是般若波罗蜜经时,以是诸法散乱心,当知亦是菩萨魔事。」
▪[末学解说]▪
佛陀为其解说:
「应当知道这也是菩萨之魔事(恶魔之所作。为佛道障碍之事柄)。
再有,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这些求佛道的善男子、善女人,书写此甚深般若波罗蜜(于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中,皆为第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经中,虽说六波罗蜜,然以般若为诸波罗蜜中之最第一、故特标般若波罗蜜之名。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蜜译为度或到彼岸。照了实相之智慧,为度生死此岸而至涅槃彼岸之船筏,故谓之波罗蜜)时,乐说不如法(“如法”之对称。又作不法。谓不如正理之义,或谓违背佛法而所行非道。一般而言,遵循佛陀所说之教法,或符合正确、正当之道理者,皆称为如法;反之,违逆正理而与佛陀所示之教法处处不能相应之情形,则称不如法)事,不能书成般若波罗蜜。
就是乐说(为四无碍辩之一。系随一切众生所乐闻而说法无碍之辩才。又作辩无碍解、辩无碍智、乐说无碍智。就心而言,称为乐说无碍智;就口而言,称为乐说无碍辩。“乐说”有二义:(一)就说者适悦之情解之,谓菩萨自得胜法,乐为众说;如父母得于胜事,乐欲与子。(二)就闻者之意乐解之,谓菩萨知众生乐听其说而为说法)色声香味触法,乐说持戒、禅定、无色定(禅定之一种。指四种无色界之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乃思惟空无边处等四无色界所得之定),乐说檀那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乐说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
为什么呢?
须菩提!因为这般若波罗蜜(于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中,皆为第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经中,虽说六波罗蜜,然以般若为诸波罗蜜中之最第一、故特标般若波罗蜜之名。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蜜译为度或到彼岸。照了实相之智慧,为度生死此岸而至涅槃彼岸之船筏,故谓之波罗蜜)中没有乐说之相。
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于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中,皆为第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经中,虽说六波罗蜜,然以般若为诸波罗蜜中之最第一、故特标般若波罗蜜之名。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蜜译为度或到彼岸。照了实相之智慧,为度生死此岸而至涅槃彼岸之船筏,故谓之波罗蜜)为不可思议相,般若波罗蜜为不生不灭相,般若波罗蜜为不垢不净相,般若波罗蜜为不乱不散相,般若波罗蜜为无说相,般若波罗蜜为无言无义相,般若波罗蜜为无所得相。
为什么呢?
须菩提!因为般若波罗蜜(于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中,皆为第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经中,虽说六波罗蜜,然以般若为诸波罗蜜中之最第一、故特标般若波罗蜜之名。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蜜译为度或到彼岸。照了实相之智慧,为度生死此岸而至涅槃彼岸之船筏,故谓之波罗蜜)中没有这些诸法(指森罗万象的一切事物)。
须菩提!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萨道(菩萨所修之道,亦即自利利他之道,如修“六度”,即是修菩萨道)者,书写此般若波罗蜜经时,以这些诸法而散乱其心,应当知道也是菩萨魔事(恶魔之所作。为佛道障碍之事柄)。」
注解:
【魔事】:(术语)恶魔之所作。为佛道障碍之事柄。法华经授记品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楞严经六曰:“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止观四曰:“转魔事为佛事,即巧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般若波罗蜜】:(术语)Prajn^a%pa%ramita%,新译家谓为般若波罗蜜多。于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中,皆为第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经中,虽说六波罗蜜,然以般若为诸波罗蜜中之最第一、故特标般若波罗蜜之名。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蜜译为度或到彼岸。照了实相之智慧,为度生死此岸而至涅槃彼岸之船筏,故谓之波罗蜜。智度论十八曰:“问曰:云何名般若波罗蜜?答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如法】:“如法”之对称。又作不法。谓不如正理之义,或谓违背佛法而所行非道。一般而言,遵循佛陀所说之教法,或符合正确、正当之道理者,皆称为如法;反之,违逆正理而与佛陀所示之教法处处不能相应之情形,则称不如法。以布施为例,如尊重施、无畏施、不望报施等均为“如法施”;反之,求报施、要名施、希天施等,则为“不如法施”。p968 FROM:【佛光大辞典】
【乐说】:(术语)四无碍之一。大乘义章十一曰:“语称物情,名为乐说。”是就闻者之情解乐字。闻者乐听其说也。法华嘉祥疏二曰:“言乐说者,凡有二义:一者菩萨自得胜法,乐为物说,如父母得于胜事,乐欲与子。二者知众生欲乐而为说法。”是第一义就说者适悦之情解乐字。第二义就闻者之意乐解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乐说无碍辩】:梵语 pratibha^na-pratisam!vid。为四无碍辩之一。系随一切众生所乐闻而说法无碍之辩才。又作辩无碍解、辩无碍智、乐说无碍智。就心而言,称为乐说无碍智;就口而言,称为乐说无碍辩。“乐说”有二义:(一)就说者适悦之情解之,谓菩萨自得胜法,乐为众说;如父母得于胜事,乐欲与子。(二)就闻者之意乐解之,谓菩萨知众生乐听其说而为说法。大乘义章卷十一(大四四·六九一下):“语称物情,名为乐说。”法华经卷五分别功德品(大九·四四上):“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俱舍论卷二十七、法华义疏卷二(吉藏))((参见:四无碍解)1778)p6098 FROM:【佛光大辞典】
【四无色定】:禅定之一种。指四种无色界之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乃思惟空无边处等四无色界所得之定。故又称四空处定、四空定。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术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佛智名。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维摩经佛国品肇注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为正,三为遍。菩提为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新译曰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法华玄赞二曰:“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智度论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诸法】:指森罗万象的一切事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道】:菩萨所修之道,亦即自利利他之道,如修“六度”,即是修菩萨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在上述佛经内容中,佛陀先提问须菩提菩萨
如果想要求佛道的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深般若波罗蜜却弃舍,而取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持求诸佛究竟圆满果位的大智慧,是聪明之举吗?
须菩提菩萨回答,这是不聪明的
由此,佛陀开始进行演说
哪些行为属于菩萨魔事?
“是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书是深般若波罗蜜时,乐说不如法事,不得书成般若波罗蜜”
哪些为不如法事呢?
“乐说色声香味触法,乐说持戒、禅定、无色定,乐说檀那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乐说四念处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什么这些为不如法事呢?
因为“是般若波罗蜜中无乐说相”
那么,般若波罗蜜有哪些相呢?
“般若波罗蜜不可思议相,般若波罗蜜不生不灭相,般若波罗蜜不垢不净相,般若波罗蜜不乱不散相,般若波罗蜜无说相,般若波罗蜜无言无义相,般若波罗蜜无所得相”
为什么有这些相呢?
因为“般若波罗蜜中无是诸法”
所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萨道者,书是般若波罗蜜经时,以是诸法散乱心,当知亦是菩萨魔事”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上述学习内容
一、佛陀这里讲“黠”,是聪明而非智慧,二者是有区别的
结合学习清净光明专辑中的这篇帖子:聪明与智慧的差别
我们一辈子可能会遇过许多聪明的人
但是却不一定明白什么叫智慧,更别说遇到有智慧的人
求学过程中的第一名、专业领域中的博士、各行业的菁英
这些肯定是聪明的人,我们的人生中总是会遇到这些人,肯定他们的才能
虽然这些人可能让人惊艳,但是,这不叫智慧
什么是智慧?
简单说,古人说的「兵不血刃」就是一种可能的展现
仔细来说,智慧必须具备仁心,要仁爱,可能并非某方面专业,但却也必定聪明
重要的是能提供各生命或群族在生存、发展、共和、提升、进化各方面有更好的选择与结果
而这往往对于生命和世界都要有更深的透彻与了解,才能提供正确的方向与方法
以佛教来说,佛才是真正的觉者,才具备大智慧
因为佛陀完全明白因果与轮回,知道生命轮回与解脱的正确方向,所以佛陀才具备真正智慧
所谓『仁者无敌』,这是因为这才是生命提升的正确方向
而一般人或学者,如果不明白因果与轮回,不明白生命的真相,也就是不明白什么叫「智慧」
那往往无法明白『仁者无敌』的意义,更无法相信『仁者会无敌』
而其实,因果与轮回并不是迷信,而是宇宙中深奥的法则与规矩
世俗的聪明因此无法明白,因为深入生命与法界原理的范畴是属于智慧
而学佛和修行就是在学习深入智慧
至此,我们可以知道聪明与智慧的差别
聪明的人可能会堕入恶道中受苦与轮回,但是,有智慧的人必定向上提升,不会堕入恶道
这就是差别,因为智者必定具备仁心、明白因果报应,因此不造恶事、不堕入恶道
而聪明的人却可能因为私欲和仇恨而干坏事,小则杀人、偷窃,大则引起社会国家或人类的损失与伤亡
生命不可思议,如果不谨慎与深入探讨思维
那么,就算是世间中如何聪明,或在现实中具备如何的社会地位
也难免造了善恶因果中所认定的恶事,也就难免受苦报和堕入恶道中轮回
切记『因果不爽』,切勿忽视或甚至鄙视古人的智慧与劝告
劝世有功德,反之就是造恶,因果自造,报应不冤
以上,供养有缘
阿弥陀佛
二、如果在书写般若波罗蜜经时,是以诸法散乱心来做,便是菩萨魔事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关于[魔]相关内容
一、魔、魔扰、魔障分别是什么?
魔扰就是外魔干扰,又或者因为自己的贪瞋痴心念而干扰自己
二、魔有哪些类别?
魔有外魔和内魔
内魔是指心魔,外魔就是着魔或成魔的众生(执着深浅不同,魔的次第就不同)
三、着魔或有魔扰的原因
一般来说,会着魔,或有魔扰,或被附体,大概有下面几种原因
1.修行中,因为自己负面的心态或心念或欲望而陷入魔障(心魔),因此而感召外魔
所以,修行要逐渐放下一切,才不会因为累世负面习气而感召魔扰
不修行就无法解脱,但是,修行的过程也是有凶险的,全在自己的心念是否正确
2.因为累世恶因,尤其是杀业(因财或感情...),因为因果报应而感召报复
这种通常会被折磨的很惨,可能出现严重的业障病(癌症肿瘤或各种怪病)
或者精神病(例如:忧郁症躁郁症)而导致自杀,或被附体,或意外受伤,最后弄得家破人亡
3.喜欢到处跑各种神庙或半夜出游,而吸引非人鬼神的亲近
这种也是一般人出现魔扰或着魔的常见原因
通常会出现幻听,或看到奇异现象,弄得魂不守舍,或甚至被附体,或病死
或变成鬼神利用的工具而成为神棍,这要看哪类鬼神而定
4.碰巧遇到找麻烦的恶意非人鬼神,例如:租屋或旅游,
又因为自己平常没有行善积德,没有护法护持,往往就会受到干扰
如果严重,也会有刚刚讲过的情况——着魔的原因和现象 心有贪瞋痴就会产生心魔,有心魔就容易召引外魔而形成自己与魔之间的共业干扰
所以,魔扰其实是自己召惹的,是因为自己的心魔(贪瞋痴)而召引外魔
就是自己内心犯了贪瞋痴三毒或七情六欲或恶念或邪念或贪欲而物以类聚,因此召引非人鬼神或魔
又或者因为自己累世干坏事,因为贪瞋痴杀盗淫,对不起众生,而召引报复和非人鬼神扰——破除魔扰魔障(或非人鬼神干扰)很简单 为什么修行过程一定会出现魔扰问题呢?
这是因为,修行逐渐增上,一定就会由表法和表相阶段迈入禅定阶段,或进入心法次第
由表相修行逐渐进入到心法阶段,由观照自心而逐渐契入禅定,这是必经的过程
这时候,累世在第八识中细微的无明习气,就会在生活中或观照中或修行中现行
虽然粗的习气在生活中可以透过戒律来约束,但是,终究要面对更细微的习气和考验
因此,如果修行者没有这方面概念和知识,没有看过佛经中的教导,没有注意,没有觉察
就容易因为生活中种种欲望诱惑或不如意或干扰,而让自己堕入贪瞋痴妄念中,而陷入自己的心魔障碍中
如果没有尽速觉察,藉由平日老实修行的定力而恢复正观和清净
就容易由自己的心魔而召引外在的外魔,而产生更大的干扰和魔障——修行的必经过程:魔考魔扰魔障
四、破解的方法
要如何真正消除魔扰呢?
首先要断除恶因,这样就不会再造新的恶果,断除恶业,就能避免恶果上门
再者,所谓「冤有头,债有主」,对于过去所造的恶业,要忏悔不再犯,并沟通寻求原谅与和平解决
最后,要行善修定,广结善缘就能得到众多助缘,就能得到正向非人鬼神护法和佛菩萨的帮助
修定就是落实照见五蕴皆空,就是透过实修禅观,以正确的观念来观照,培养正定力,这样就能断除妄念,就能破除魔扰和魔障——破除魔扰魔障(或非人鬼神干扰)很简单 破魔很简单,
魔的起源就是内心错误的观念,相由心生,因此产生魔扰.
所以端正自心就能破魔,这也是相由心生的因果,就这么简单
因为心念也是虚妄, 正心就能破除种种妄心的因果
简单说,妄心就会产生有为的妄心因果,
所以只要正心和真心就能破除魔境,
因为真心无际无量,魔无法测,魔扰就会消失,就像光明一现,黑暗即除——初学者勿谈魔,应该多念佛想佛,多念清净光明慈悲平等 所谓破魔,这是要用清净心光明心无染心不二心,而不是用对立心,
一般人都会用对立的心态,这是最常见的误解
因为高傲我慢反而会着魔的,这在楞严经50阴魔讲的很清楚,
因此破魔一样是要用心法,要用佛心
所以同样是大慈悲心,平等心,无为心,无染着心,空观心,恭敬心,卑下心,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无上菩提心——您懂咒吗? 请看[观世音菩萨]谈[陀罗尼相貌]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