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0-25 10:04 编辑
(167楼共用时约2小时50分钟)
五、持戒与波罗蜜
★ 善男子!若在家,若出家,若三归,若八斋,若五戒,若具足,若不具足,若一日一夜,若一时一念,若尽形寿至心受持,当知是人得大福德。
善男子!若受戒已,修三善业——多闻、布施、修定,修善供养三宝,是则名为庄严菩提。
若受戒已,能读如来十二部经,是名无上大法之藏,勤加精进,欲得具足尸波罗蜜。
如是戒者,今世受已,后虽不受,成无作戒。
[学习解说]:
善男子,不论在家、出家,不论受持的是三归依、或八关斋戒、或五戒,不论或具足或不具足,不论一日一夜或一时一念,或尽形寿(尽我们这一世的身形和寿命),要知道所有至心持戒者都能得到大福德
善男子,如果受戒以后,还能修三善业——多闻、布施、修定、供养三宝者,则称为庄严菩提
受戒以后,还能读诵十二部经者,则称为无上大法之藏,如果还能勤行精进,便能具足尸(持戒)波罗蜜
能这样如法持戒者,今世受戒后,来世即使不受戒,也能成就无作戒(此业体初发之缘,虽由身口意之动作(即作戒),而一旦生起,则不假身口意之造作,而恒常相续,故称为无作。作戒于身口意动作止息之时亦随之而灭,无作戒则一生之中恒常相续,具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故称为无作戒)
名词解释:
【无作戒】
无作,又作无教、无表。戒体有作戒、无作戒两种。作戒,谓受戒时如法动作之身、口、意三业,即可见闻之业体;无作戒,谓依此时作戒之缘而生于身中不可见闻之业体。此业体初发之缘,虽由身口意之动作(即作戒),而一旦生起,则不假身口意之造作,而恒常相续,故称为无作。作戒于身口意动作止息之时亦随之而灭,无作戒则一生之中恒常相续,具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故称为无作戒体。此戒体对外境外缘而言,可防非止恶,如十戒、二百五十戒等。故特就能防之体,立此无作戒之名;就所防之外境外缘,则判别为二百五十等相。为发此无作戒,故行作戒。((参见:戒体三种)2920、“无表色”5097)p5087 FROM:【佛光大辞典】
【尽形寿】
尽我们这一世的身形和寿命。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善男子!有戒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戒,有戒有波罗蜜,有非禁戒非波罗蜜。
是戒非波罗蜜者,所谓声闻、辟支佛戒。是波罗蜜非是戒者,所谓檀波罗蜜。是戒是波罗蜜者,如昔菩萨受瞿陀身时,为诸虫兽及诸蚁子之所唼食,身不倾动,不生恶心;亦如仙人为众生故,十二年中青雀处顶,不起不动。非戒非波罗蜜者,如世俗施。
[学习解说]:
善男子,有戒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戒,有戒有波罗蜜,有非禁戒非波罗蜜
是戒非波罗蜜者,所谓声闻、辟支佛戒
是波罗蜜非是戒者,所谓檀(布施)波罗蜜
是戒是波罗蜜者,比如菩萨往昔受瞿陀身时,被各种虫兽及许多蚂蚁唼食(咬、吞食),即便如此菩萨身体既不晃动也不生恶心,又比如仙人因为慈悲众生,十二年当中头上一直顶着青雀的巢,仙人既不起身也不晃动
非戒非波罗蜜者,比如世俗布施
[学习笔记]:
1、关于“是戒非波罗蜜者,所谓声闻、辟支佛戒”
末学思惟:因为声闻、辟支佛所持的戒只是佛的方便说或方便引导,并非究竟义非实义,因为佛的究竟义和实义只有一佛乘!
节录《妙法莲华经》部分经文~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2、关于“是波罗蜜非是戒者,所谓檀(布施)波罗蜜” 与 “非戒非波罗蜜者,比如世俗布施”
末学思惟:波罗蜜指“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
因此想要到达彼岸前提一定要有解脱的智慧,只有拥有解脱的智慧才能迈向彼岸
然而世俗布施因为缺乏解脱的智慧,所以不叫做波罗蜜
(同理)由解脱的智慧,末学又想到放生的案例
放生能成佛(到彼岸)吗?那为什么要放生?放生的意义是什么?
(感恩善知识教导)想要弄清楚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回归学佛的根本要义,那就是恢复佛性而成佛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把握住这个原则,这样就能逐渐透彻众生争执的错谬所在 要明白这些世间医药和放生,这些和真正究竟解脱的关系 就是[[要以究竟解脱为目标而结善缘]]
也就是在透过[医疗]和[放生]的过程
我们自己和众生都对世俗免于恐惧,平等对待
得到安心,结了善缘,放下仇恨,种下了善因
甚至发起[慈悲心][光明心][解脱心],甚至发起成佛的[无上菩提心]
而真正明白且实践[众生平等]的佛法精神
这样才是[放生]的真义 回到佛法的根本要义,就是~
[[恢复众生原本清净自在圆满的佛性]],这样就能看清楚问题
所以
圆满的教法应该要圆满的教育六道众生解脱成佛,让一切众生都欣然向往
修行要明白原理,这样才能拥有解脱的智慧,并成功迈向彼岸。布施有原理,持戒也有原理:
「戒律」就是帮助修行人能逐渐往「定」、「慧」增上次第而解脱轮回的规范 心才是根本!『定慧(能正确超越六道的知见和观念)等观』才能超越轮回!(可详阅「大般涅槃经」)
只有依照正确的修行方法,才能最终具足“波罗蜜”!
名词解释:
【波罗蜜】
梵语 pa^ramita^,巴利语 pa^rami^ 或 pa^ramita^。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
梵语 pa^ramita^,有到达彼岸、终了、圆满等义;巴利语 pa^rami^,则有最上的、终极的等义。诸家对波罗蜜之译释各有说法。据弥勒菩萨所问经卷八载,波罗蜜通于已到、当到之义,即佛为已到彼岸,菩萨为当到彼岸。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九载,到彼岸有三种之别,即:(一)随所修行而达于究竟无余。(二)入真如,以入真如为究竟,如众流以归海为终极。(三)得无等果,无别果胜于此果。盖菩萨所修之行,所入之理,及所得之果,皆究竟而圆满。又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波罗蜜多有五因缘,即无染著、无顾恋、无罪过、无分别、正回向等。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载,波罗蜜有十七义,如修习胜利、无所著、无所见、无患累等。据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载,有二十义,例如一切所知诸妙善法能到彼岸、于菩萨藏差别法门正安住义等。
有关此岸、彼岸之说,各家亦异。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之六波罗蜜项载,即:(一)生死为此岸,究竟涅槃为彼岸。(二)生死涅槃有相为此岸,平等无相为彼岸。据大品经游意载,即:(一)小乘为此岸,大乘为彼岸。(二)魔为此岸,佛为彼岸。(三)世间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又谓成论师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众惑为此岸,种智为彼岸。
依诸经论而有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四波罗蜜等分别:(一)六波罗蜜,又作六度,为诸部般若经之说。指大乘菩萨所必须实践之六种修行。即:(1)布施波罗蜜,又作檀那(梵 da^na,巴同)波罗蜜、檀波罗蜜,谓全然施惠。(2)持戒波罗蜜,又作尸罗(梵 s/i^la)波罗蜜,谓全然持守教团之戒律。(3)忍辱波罗蜜,又作羼提(梵 ks!a^nti)波罗蜜,谓全然忍耐之意。(4)精进波罗蜜,又作毗梨耶(梵 vi^rya)波罗蜜,谓全然努力之意。(5)禅定波罗蜜,又作禅那(梵 dhya^na)波罗蜜,谓心全然处于一境。(6)智慧波罗蜜,又作般若(梵 prajn~a^)波罗蜜、慧波罗蜜、明度、明度无极,谓圆满之智慧,系超越人类理性之无分别之智慧;依此则能行布施而完成布施波罗蜜,乃至修禅定而完成禅定波罗蜜,故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本,而称诸佛之母。
(二)十波罗蜜,又作十度、十胜行,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等之说。六波罗蜜加如下之四波罗蜜,则为十波罗蜜,即:(1)方便波罗蜜,又作沤波耶(梵 upa^ya)波罗蜜,指救济众生之巧妙方法。(2)愿波罗蜜,又作钵罗尼陀那(梵 praN!idha^na)波罗蜜,谓得智慧(即菩提)后,救济众生的殊胜之愿。(3)力波罗蜜,又作波罗(梵 bala)波罗蜜,谓能正确判断所修所行的全然之能力。(4)智波罗蜜,又作若那(梵 jn~a^na)波罗蜜,谓享受菩提之乐,并教导众生得全然之智慧。
(三)四波罗蜜,为胜鬘经颠倒真实章等之说。即:(1)常波罗蜜,谓全然永远性之波罗蜜。(2)乐波罗蜜,谓全然安稳性之波罗蜜。(3)我波罗蜜,谓全然主体性之波罗蜜。(4)净波罗蜜,谓全然清纯性之波罗蜜等,乃具足涅槃四种殊胜之特质(四德)。
(四)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称位于东南西北方之四菩萨为四波罗蜜,即东方之金刚波罗蜜、南方之宝波罗蜜、西方之法波罗蜜、北方之业波罗蜜等。此外,南传之巴利语典籍,如所行藏(巴 Cariya^pit!aka)、佛种姓(巴Buddhavam!sa)、法句经注(巴 Dhammapadat!t!hakatha^)等,亦立十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持戒(巴 si^la)波罗蜜、出离(巴 nekkhamma)波罗蜜、般若(巴 pan~n~a^)波罗蜜、精进(巴 viriya)波罗蜜、忍辱(巴 khanti)波罗蜜、真谛(巴 sacca)波罗蜜、决意(巴 adhit!t!ha^na)波罗蜜、慈(巴 metta^)波罗蜜、舍(巴 upekkha^)波罗蜜等。(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华严经离世间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三、俱舍论卷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慧度经宗要、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一(智顗)、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良贲)、般若波罗蜜多经赞)p3445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