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0-27 10:37 编辑
(172楼共用时约3小时)
★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有杂心,杂心因缘有杂烦恼,杂烦恼故造作杂业,杂业因缘受于杂有,杂有因缘受于杂身。
[学习解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都有杂心,又因种种杂心而生种种烦恼,又因种种烦恼而造作种种杂业,又因杂业受于杂有,又因杂有受于杂身
[学习笔记]:
由这段经文可知:
一切都是念头的作用,
什么样的念头和行为,就产生相对应的后果
一切都是众生自作自受,
所以,自己应该为自己现在承担的后果负责,不应该再抱怨
如果想转好,那就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
学习正确的观念和正确的行为
这样就能:如是因,如是果
就能善有善报
这就是六道轮回的原理—— 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然而
我们每个人随时都在用这颗心(心识作用)
每分每秒心识作用都不停息,不断的起心动念
只不过一般人并不明白其原理和作用,而且都用在负面的方向
所以我们凡夫每天都在错误的使用心法
因为一般人常用的是凡夫心,大都是负面黑暗的思维心绪
例如,贪心,嗔心,痴心,爱欲心,仇恨心,烦恼心,恐惧心,狂妄心,傲慢心,忌妒心…
又因为累劫累世这些凡夫心不停的积习增长,
所以我们不断的堕入情绪,执着表相虚妄而生死轮回
而佛菩萨和圣者因为明白法界和生命的真相
所以用的是正确的心法,例如:慈悲心清净心光明心平等心无染心…
因此能解脱虚妄和轮回,而且能在法界中自由自在的变化—— [略说]什么是因果轮回?佛?佛法?佛教?佛门心法?
所以,
什么是轮回的根本呢?
就是[贪欲][瞋念][愚痴]
什么是[贪][瞋][痴]呢?
就是负面的心念
什么是成佛的根本呢?
就是慈悲心,清净心,平等心,光明心,不二心
就是种种正面的心念
所以说[[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 [略说]为什么常说众生根器因缘不同,所以成就或果报不同?
★ 善男子!一切众生得杂身已,见于杂色;见杂色已,生恶思惟,是恶思惟名为无明;无明因缘,生于求心,名之为爱;因爱所作,名之为业;是业因缘,获得果报。
[学习解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得到杂身后,又因见到种种杂色而生起种种恶念,这些恶念就是无明
又因种种无明的缘故,生出种种渴求之心,这就是爱欲,又因种种贪爱所以造作种种业行,又因种种业力而感召种种果报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末学理解其实就是再讲十二因缘的轮回过程:
十二因缘,其实是讲有情生命的缘起, 就是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的12个过程
就是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无明,是指过去世无始劫以来的烦恼
无明就是存在第八识, 第八识就像仓库, 就像生命不断轮回的记忆库
善恶种子都存在第八识中, 无明就是愚痴, 是相对于圆满的佛性
所以,十二因缘起于第八识1.无明(于第八识中)
然后进入第七识(行蕴,心念瀑布流) 2.行(这里的行就是行蕴,指第七识)
然后进入第六识(就是一般讲的意识) 3.识(这里是指第六识, 生成指意识已经投胎)
4.名色(名指第六识,色指第五识, 此时有意识和肉体, 但是眼耳鼻舌尚未生成)
5.六入(六根生成) 6.触(产生六触) 7.受(因为六触产生六种觉受分别)
8.爱(对六种觉受产生贪爱) 9.取(对六种觉受产生执取) 10.有(因执着而产生现业果报)
11.生(以前面的方式不断出生) 12.老死(不断以前面的方式老死) —— [必修]十二因缘
★ 有智之人,能破析之,由内烦恼、外有因缘,则能系缚;修十善已,则能解之。
是故如来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分别演说十善之法:因十善故,世间则有善行恶行、善有恶有乃至解脱,是故众生应当至心分别体解十善之道。
[学习解说]:
有智慧的人能通过思惟清楚明白这是由于众生六根烦恼与六尘外境相互染污而被系缚、不得自在,有智慧的人还知道如果修行十善法则能解除这些烦恼的束缚
因此如来最初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时,就分别为众生演说这十善法:因为有了十善法的缘故,世间才有善行与恶行、善有与恶有乃至于解脱,因此众生应当至心体会和实修这十善法
[学习笔记]:
众生因为身口意不清净的缘故,才会被烦恼系缚(拘束之意。指众生之身心为烦恼、妄想或外界事物所束缚而失去自由,长时流转于生死之中)不得自在,然而十善法就是扭转众生身口意三恶业的方法,十善法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
就是[心念]决定众生[轮回]或[成佛]
[心念]是一切的根本,
这也是末学常讲心法的原因,因为这是根本
心念的原理,就是~
由众生六根受到外尘(外相)影响,产生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各种感官觉受,产生种种意念或思想观念,这些念头就会成为潜意识,然后逐渐成为第八识的习气或无明(无智愚痴)种子
不论是痛苦或快乐,都逐渐形成强烈的执着
而又由这第八识累积的无明习气,累世影响众生的观念和行为
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这样就造成轮回,这就是轮回的真相 —— [略说]为什么常说众生根器因缘不同,所以成就或果报不同?
名词解释:
【系缚】
梵语 bandhana,巴利语同。拘束之意。又作结缚。指众生之身心为烦恼、妄想或外界事物所束缚而失去自由,长时流转于生死之中。据长阿含卷八众集经所载,系缚众生之身心者有四,即贪欲、嗔恚、戒盗、我见等四烦恼。此外,印度数论学派立有自性缚、布施缚、变异缚等三种系缚。(鞞婆沙论卷二、金七十论卷中、大藏法数卷二十)((参见:四缚)1839、“系”6670)p6671 FROM:【佛光大辞典】
【五戒十善】
“十善”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善”侧重于修善。由“五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FROM:百度百科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尘】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系缚】
梵语 bandhana,巴利语同。拘束之意。又作结缚。指众生之身心为烦恼、妄想或外界事物所束缚而失去自由,长时流转于生死之中。据长阿含卷八众集经所载,系缚众生之身心者有四,即贪欲、嗔恚、戒盗、我见等四烦恼。此外,印度数论学派立有自性缚、布施缚、变异缚等三种系缚。(鞞婆沙论卷二、金七十论卷中、大藏法数卷二十)((参见:四缚)1839、“系”6670)p6671 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又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大智度论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论注卷下、法华经文句卷二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参见:正遍知)2001、“正觉”2005)p3674 FROM:【佛光大辞典】
★ 若有风云,为持大水、阿修罗宫、大地、大山、饿鬼、畜生、地狱、四天王处乃至他化自在天处,悉因众生十业道故。
转轮圣王所有四轮:金、银、铜、铁,七众受戒求三菩提,亦因十善业因缘故。
[学习解说]:
若有风云能持大水、阿修罗的宫殿、大地、大山、饿鬼、畜生、地狱、四天王处(是六欲天之第一,天处之最初。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处(欲界六天之第六,故称为第六天。此天为快乐,不要自己乐具变现,下天化作,假他之乐事,自在游戏,故曰他化自在),这也是众生十业道(即十种的作业行为,有善恶的分别。即十善与十恶。)的感召
转轮圣王的金、银、铜、铁四种轮宝,以及七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受戒以及求证三乘菩提(就三乘之所得而别,分为声闻、缘觉、无上正等三种菩提),也都是因为十善业的感召
名词解释:
【三菩提】
<一>就三乘之所得而别,分为声闻、缘觉、无上正等三种菩提。又作三乘菩提。(一)声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不教他人发菩提心,不令他人入信,以此因缘,心得解脱者,称为声闻菩提。(二)缘觉菩提,又作独觉菩提、辟支佛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自发菩提心,而不教他人发菩提心,不令他人入信,不自受持大乘经义,亦不广为他人解说,以此因缘,心证辟支菩提。(三)无上正等菩提,又作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菩提。谓善男子善女人自发菩提心,亦复教他人发菩提心,令他人入信,若有来者及不来者,悉皆恭敬亦生随喜,如此解脱自利利他,为多人利益、安乐故,称为无上正等菩提。以上三乘譬如有三种人欲渡恒河,第一人以草为筏,倚之而渡;第二人以皮囊或皮船倚之而渡;第三人造作大船乘之入河,于此船中载渡百千人。上述系出生菩提心经所载。(杂阿含经卷二十八、优婆塞戒经卷一“三种菩提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三)
<二>就佛之三身,别为应化佛菩提、报佛菩提、法佛菩提三种。(一)应化佛菩提,又作方便菩提、究竟菩提,此菩提以自在之善巧化用为道。(二)报佛菩提,又作实智菩提、清净菩提,此菩提以称理之智慧为道。(三)法佛菩提,又作真性菩提、实相菩提、无上菩提,此菩提以实相之理为道。法华经玄义卷五下以此三菩提配资成轨、观照轨、真性轨;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一则配以解脱、般若、法身。(金光明玄义卷上)((参见:三身)555、“菩提”5198)p631 FROM:【佛光大辞典】
【六大】
(名数)又曰六界。地水火风空识也。此六法周遍一切法界,而造作有情非情,故名为大。盖非情为五大所成,而有情为六大所成也。此六大之义,虽涉于显密而说之。然显教之义,以欲知六大假和合而成一身,能成之六大,所成之一身,皆是生灭无常之假法而说之也。仁王经观空品曰:“色受想行识空,十二入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同受持品曰:“比丘比丘尼,修行十善,自观己身地水火风空识分分不净。”大般若经二百七十三曰:“一切智智清净,故地界清净。一切智智清净,故水火风空识界清净。”璎珞本业经上曰:“六大识空四大,一切法无自相无他相,如虚空故。”天台仁王经疏中曰:“阿含云:六王诤大,地谓我能载,水云能漂润,火云能烧照,风云能生动,空云能容受。识云若无我者,色则败坏,五虽大而识为王。故云:四大围空,识居其中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七众】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他化自在天】
(天名)略名他化天,欲界六天之第六,故称为第六天。此天为快乐,不要自己乐具变现,下天化作,假他之乐事,自在游戏,故曰他化自在。梵名娑舍跋提Paranirmitavas/avartina,此天为欲界之主与色界之主摩醯首罗天,皆为害正法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也。佛成道时,来试障害者,亦此天魔也。或言第六天上别有魔之宫殿,魔王住之,非他化天王也。智度论九曰:“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俱舍颂疏世间品一曰:“他化自在天,于他化中得自在故。”智度论五曰:“魔有四种,(中略)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佛祖统纪二曰:“诸经云:魔波旬在六欲顶,别有宫殿。今因果经乃为自在天王,如此则当第六天。有此两异,盖是译者用义之不同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天王】
(天名)为帝释之外将。须弥山之半腹有一山,名由犍陀罗。山有四头,四王各居之,各护一天下,因之称为护世四天王。其所居云四王天。是六欲天之第一,天处之最初也。称为四天王天Caturmaha%ra%jaka%yika%s,东持国天Dhr!itara%s!t!ra,南增长天Viru%d!haka,西广目天Viru%pa%ks!a,北多闻天Dhanada,又云Vais/raman!a。长阿含经曰:“东方天王,名多罗吒,领乾闼婆及毗舍阇神将,护弗婆提人。南方天王名毗琉璃,领鸠槃荼及薜荔神,护阎浮提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领一切诸龙及富单那,护瞿耶尼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门,领夜叉罗刹将,护郁单越人。”婆沙论谓四天王身长一拘卢舍四分之一。止持会集音义四王天曰:“东方持国天王,谓能护持国土,故居须弥山黄金埵。南方增长天王,谓能令他善根增长,故居须弥山琉璃埵。西方广目天王,谓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故居须弥山白银埵。北方多闻天王,谓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须弥山水晶埵。”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修罗宫】
(杂名)阿修罗之宫殿。义楚十六曰:“长阿含云:阿修罗宫,在大海底。(中略)如天富乐。”西域记十说清辩菩萨,入南天竺案达罗国修罗窟待弥勒出世。同九曰:“石室西南隅,有岩岫,印度谓之阿素洛宫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轮】
<一>指成立器世间之金轮、水轮、风轮、空轮。轮,持载之义。以此四轮支持器世间,金轮在大地之下,金轮之下有水轮,水轮之下有风轮,风轮之下有空轮。而据俱舍论世间品载,不加空轮,只有金、水、风三轮。((参见:大地四轮)778)
<二>指曼荼罗四轮。曼荼罗,轮圆具足之义,故称为轮。(一)本尊黄色,住于方形之地轮曼荼罗,称为金轮。(二)本尊白色,住于圆形之水轮曼荼罗,称为水轮。(三)本尊赤色,住于三角形之火轮曼荼罗,称为火轮。(四)本尊黑色,住于半月形之风轮曼荼罗,称为风轮。
<三>指转法轮四轮。即金刚轮,为东方阿閦佛之法轮;宝轮,为南方宝生佛之法轮;法轮,为西方阿弥陀佛之法轮;羯磨轮,为北方不空成就佛之法轮。(理趣释卷下)
<四>指转轮圣王之四轮。又称四轮宝。即金、银、铜、铁四种轮宝。((参见:转轮圣王)6624)
<五>可用以对治沦入八难处之四轮:(一)住善处,(二)依善人,(三)自发正愿,(四)宿植善根。((参见:八难)318)
<六>指东晋竺道生所立,能摧灭众生惑业之善净法轮、方便法轮、真实法轮、无为法轮四轮。((参见:生公四轮)2056)p1837 FROM:【佛光大辞典】
【转轮圣王】
简称转轮王,或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
一、大富,珍宝、财物、田宅等众多,为天下第一;
二、形貌庄严端正,具三十二相;
三、身体健康无病,安稳快乐;
四、寿命长远,为天下第一。
转轮王出现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为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参考轮王条。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是十善业道因缘故,一切众生内外之物,色之与命,皆有增减,是故智者应当具足修十善道。
[学习解说]:
因此,修行十善业能令一切众生身心内外、色身与寿命有所增减,所以有智慧的人应当具足修行十善道
[学习笔记]:
例如
满脑贪瞋痴,就会堕入恶道中
善恶参半,就可能投胎入人间
杀生或罪大恶极就容易堕入地狱
淫念炽盛就容易堕入畜生道
贪心吝啬就容易堕入饿鬼道
慈心善良就容易往生善道,如天上或人间富家
学习正法修行就容易生天或往生净土甚至解脱轮回 —— 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名词解释:
【十业】
又名十业道,即十种的作业行为,有善恶的分别。(参见:十善十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善十恶】
十善即十善业,梵语 das/akus/ala-karma^ni。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又作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又作十不善业道(梵 das/a^kus/ala-karma-patha^ni)、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即说离间语、破语。(六)恶口,即恶语、恶骂。(七)绮语,即杂秽语、非应语、散语、无义语。乃从染心所发者。(八)贪欲,即贪爱、贪取、悭贪。(九)嗔恚。(十)邪见,即愚痴。离以上十恶,则为十善。依此顺序,属身业者三,属口业者四,属意业者三,称为“身三、口四、意三”。除意三外之七支,称为七支业(口四亦称语四)。造业之经过可分为加行、根本与后起三个阶段,此十业道属根本者,故立为根本业道。
十善十恶之说,见于大、小乘诸多经典,阿含经谓行十善将生人天世界,行十恶则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说一切有部等部派对十善十恶之果报分为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加以解释,因行十恶而堕三恶道者,为异熟果;因杀生业而致多病短命者,为等流果;因杀生业而遇霜雹、尘秽等害者,为增上果。
此外,十恶系由贪、嗔、痴三不善根中任一者之加行(预备之行为)而起,当其显现成为业道,即依三不善根中之特定者或任一而引起。十恶之中,以杀生及邪见为最重。据新华严经卷三十五称,行十善十恶者,依善之弱强程度而得人、天、三乘、佛果;依恶之程度而堕三恶道,即恶性强则堕地狱,次则为畜生,再弱则为饿鬼;或生于人间,亦遭短命、多病及其他之不幸。十善具有止恶行善之意义,故亦称十善戒,或十善法戒、十善性戒、十根本戒。又十善为顺理之正法,故有十善正法之名。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载,修下品之十善,可为人中之王;中品十善为粟散王,即小国之王;上品十善为铁轮王,即转轮圣王之一。据此意义而言,其王位称为十善位,帝王称为十善君;于过去修十善戒,得此功德,故称之为十善戒力。于天台宗,圆教十信位之菩萨名为十善菩萨。又据无量寿经卷下所载:(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语、绮语。(五)饮酒等称为五恶;反之,则称五善。此五者同于五戒之德目,故守五戒称五善,违反五戒则谓五恶。(长阿含经卷十五、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三、卷四十四、正法念处经卷一、卷二)((参见:业)5494、“业道”5502)p468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