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莲),每日学习佛经串贴

[复制链接]

232

主题

7360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815

[精进勋章]

181#
 楼主| 发表于 2024-5-31 15:56: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5-31 15:58 编辑

(接续上楼)

学习[慈心三昧]令诸菩萨。不经勤苦。而能速疾证佛菩提...[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用时 1 小时 30 分钟

-- [经文] --

佛子。是修慈者。若在如是众生之中。见一众生于已有违。心缘于此。不生爱念。则应以智慧。深自观察。


我往世中。定于此人。作重业障。以是因故。还于今日。 障我菩提。我若于此人。不生欢喜。则于余一切众生之处。皆亦不应。而作饶益。

何以故。以无始时来在生死中。无一众生非于过去。曾害我者。若于此众生。不生怜愍。于余一切。当亦复然。我今普于一切众生。皆行饶益。是故于此。决当慈念。

复应思惟。瞋恚因缘。能令众生。堕于地狱。若怀怨结。后必生在毒蛇之中。

[末学解说]

佛子(众生受佛戒故称佛子,以必当作佛故也。又为菩萨之通名,以其依佛之圣教而生圣道故也,又以绍继佛种使不断绝故也。又总称一切众生,以悉具佛性故也)。此修慈心者。如若在这样的众生之中。见到有一个众生对自己有违和。心缘(谓起心而攀缘外境,即认识心外事物之意)于此。不生爱念(爱他念他之意也)。则应当以智慧。深自观察。

我在往世中。必定对此人。作过深重业障。因为这样的缘故。才会于今日。障碍我成就菩提。我如果对此人。不生欢喜。则对其余一切众生之处。都不能相应。而作饶益(丰足利人也)。

为什么呢。因为以无始时来,在生死中。没有一个众生是没有过去的。曾经害我者。如果对此众生。不能生起怜愍。那么对其余一切众生。也不会做到。因此我现今应普于一切众生。皆行饶益。所以对此众生。必须当要慈念。

再复应思惟。瞋恚(谓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乃至现为过患。总名瞋恚)因缘。能令众生。堕于地狱。如若心怀怨结(怨恨之心,结而不解也)。往后必生在毒蛇之中。

注解:
【佛子】:(术语)众生受佛戒故称佛子,以必当作佛故也。又为菩萨之通名,以其依佛之圣教而生圣道故也,又以绍继佛种使不断绝故也。又总称一切众生,以悉具佛性故也。梵网经下曰:“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法华经譬喻品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佛地论一曰:“由佛教力被圣道生故名佛子。(中略)能绍佛种,不令断绝,故名佛子。”嘉祥法华疏四曰:“大机既发有绍继之能,为佛子义。”法华文句九曰:“一切众生,皆有三种性,得佛性,即是佛子。故云其中众生悉是吾子。”【又】(职名)元时封僧之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心缘】:谓起心而攀缘外境,即认识心外事物之意。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六上):“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p1410FROM:【佛光大辞典】

【爱念】:(术语)爱他念他之意也。涅槃经二曰:“如来无有爱念之想。”智度论三曰:“净饭王爱念子故,常遣使问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饶益】:(术语)丰足利人也。法华经譬喻品曰:“饶益诸子等与大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瞋恚】:谓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乃至现为过患。总名瞋恚。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怨结】:(术语)怨恨之心,结而不解也。唐华严经六十八曰:“于有恩人反加杀害,于无恩处常怀怨结。”心地观经六曰:“能损自他互为怨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若我来世。受斯报者。当令彼人。深快其意。故应舍离所有瞋恚怨结之心。

我若多瞋。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瞋恚。及以怨结。


此愚痴人。以瞋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多瞋众生。在在生中。所受之身。恶毒充满。

故应修习慈愍之心。永远离于瞋恚怨结。平等平等。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末学解说]

如若我来世。受此果报者。应当令彼人。深快其意。所以应当舍离所有瞋恚(谓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乃至现为过患。总名瞋恚)怨结(怨恨之心,结而不解也)之心。

我如果多瞋恚。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见到我都会这样念想。这样的人如何能够相求取菩提。却还生出瞋恚。及以怨结呢。

此愚痴人。因为瞋恨的缘故。对于自身的诸苦尚且不能解脱。如何能救度一切众生呢。多瞋恚的众生。每一生中。所受之身。都会充满恶毒。

所以应当修习慈愍之心。永远离于瞋恚(谓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乃至现为过患。总名瞋恚)怨结(怨恨之心,结而不解也)。平等平等(对于差别之称。无高下浅深等之别曰平等)。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注解:
【瞋恚】:谓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乃至现为过患。总名瞋恚。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怨结】:(术语)怨恨之心,结而不解也。唐华严经六十八曰:“于有恩人反加杀害,于无恩处常怀怨结。”心地观经六曰:“能损自他互为怨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平等】:(术语)对于差别之称。无高下浅深等之别曰平等。南史梁武帝纪曰:“幸同泰寺,设平等会。”五灯会元曰:“天平等,故常覆。地平等,故常载。日月平等,故四时常明。涅槃平等,故圣凡不二。人心平等,故高低无诤。”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若如是思惟。离瞋结已。次应想念。十方诸佛。与诸菩萨声闻大众俱来。入我诸佛国土宫殿之中。

是诸如来身量大小。过人一倍。具诸相好。端正香洁。以天衣服。 庄严其身。

各各坐于千叶莲花师子之座。一一无量众所围绕。覆以宝盖。悬众宝幡。种种璎珞。周匝垂布。

有天乐器。不鼓自鸣。其音和雅。闻者喜悦。香风徐动。 吹诸宝树。幢幡盖网。璎珞等物。出妙音声歌赞如来种种功德。

黄金为器。七宝庄严。其器光明。犹如日月。所有香气。如坚黑栴檀。甘露满中。而以供养。

诸佛菩萨及声闻众。其诸菩萨阿罗汉等。皆于如来最上法中。游戏快乐。
 
[末学解说]

如若这样思惟。远离瞋恚(谓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乃至现为过患。总名瞋恚)怨结(怨恨之心,结而不解也)后。接着应想念。十方诸佛。与诸菩萨声闻大众一同来。入我诸佛国土宫殿之中。

这些诸如来身量大小。超过人一倍。具足种种相好。端正香洁。以天衣为衣服。 庄严其身。

各各坐于千叶莲花师子之座。被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无量大众所围绕。覆以宝盖。悬众宝幡。种种璎珞。周匝垂布。

有天乐器。不鼓自鸣。其音和雅。闻者喜悦。香风徐动。吹动诸宝树。幢幡盖网。璎珞等物。发出妙音声,歌赞如来种种功德。

以黄金为器。七宝庄严。其器光明。犹如日月。所有香气。如坚黑栴檀。甘露充满其中。作为供养。

诸佛菩萨以及声闻大众。其诸菩萨、阿罗汉等。皆于如来最上法中。游戏快乐(以法而自喜乐也。菩萨常所游戏胜妙法乐,不染世间诸欲境界)。

注解: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 FROM:【佛光大辞典】

【游戏法乐】:法乐者,以法而自喜乐也。菩萨常所游戏胜妙法乐,不染世间诸欲境界;如月天子,常受天乐,而离夫翳染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复应想念。一切众生。皆于诸佛座前而坐。佛为演说修慈之行。

如我今时之所修习。言音美妙。悦可其心。令诸众生。获最上乐。

譬如有人。得甘露浆。而以洗沐。 息除劳苦。形神休畅。

此亦如是。以法沾心。灭诸烦恼。身心寂静。永得安乐。

[末学解说]

再应想念。一切众生。皆于诸佛座前而坐。佛为大众演说修慈之行。

如我今时之所修习。言音美妙。悦可其心。令诸众生。获得最上乐。

譬如有人。获得甘露浆。用以洗沐。 息除劳苦。形神休畅。

这也是如此一样的。以法沾心。灭除种种烦恼。身心寂静(离烦恼曰寂,绝苦患云静,即涅槃之理也)。永得安乐(身安心乐也)。

注解:
【寂静】:(术语)离烦恼曰寂,绝苦患云静,即涅槃之理也。华严经一曰:“观寂静法,灭诸痴闇。”毗婆尸佛经下曰:“调御大丈夫,导引于群生,令至寂静道。”资持记下四之二曰:“寂静即涅槃理也。”往生要集上末曰:“一切诸法本来寂静,非有非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安乐】:(术语)身安心乐也。文句八下曰:“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复应想念。如是一切宝幢幡盖。衣服等物。所有微尘。光明朗曜。出过于日。柔软细滑。

如触天身。所出之香。如牛头栴檀。其色清净。如毗琉璃宝。一切物像。皆于中现。

又应想念。彼诸如来一一如来身之微尘。柔软光色。转加殊胜。比前微尘。逾百千倍。 
[末学解说]

再应想念。像这样的一切宝幢幡盖。衣服等物。所有微尘(色体之极少为极微,七倍极微,为微尘)。光明朗曜。出过于日。柔软细滑。如同触着天身。

所发出之香。如同牛头栴檀(栴檀为香树名,出自牛头山,故曰牛头栴檀)。其色清净。如同毗琉璃宝。一切物像。皆于中显现。

又应想念。彼诸如来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如来身之微尘。柔软光色。更加殊胜(事之超绝而世所希有者曰殊胜)。比前微尘。超过百千倍。

注解:
【微尘】:(术语)色体之极少为极微,七倍极微,为微尘。七倍微尘,为金尘。金尘者,得游履金中之间隙也。俱舍论十二曰:“七极微为一微量,积微至七为一金尘。”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牛头栴檀】:(植物)又称赤栴檀。栴檀为香树名,出自牛头山,故曰牛头栴檀。名义集三曰:“正法会经云:此洲有山名曰高山,高山之峰多有牛头栴檀,以此山峰状如牛头于此峰中生栴檀树,故名牛头。华严云:摩罗耶山出栴檀香名曰牛头,若以涂身,设入火坑火不能烧。大论云:除摩梨山无出栴檀香。”智度论十八曰:“除摩黎山一切无出栴檀木。”西域记十曰:“国南海滨有秣刺耶山,崇崖峻岭洞谷深涧,其中则有白檀树。栴檀你婆树,树类白檀,不可以别。唯于盛夏登高远瞻,其有大蛇萦者,于是知之。犹其木性凉冷,故蛇盘也。既见已射箭为记,冬蛰之后,方乃采伐。”观佛三昧海经一谓:“牛头栴檀,生伊兰丛中,牙茎枝叶,如阎浮提竹笋。仲秋月满,卒从地生,成栴檀树。众人皆闻牛头栴檀上妙之香。”梵Gos/i^rs!aka-candan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毗琉璃】:(人名)Viru%d!haka,国王名。又称流离王,琉璃王,娄勒王,维楼黎王,楼黎王,毗娄勒王等。新作毗卢释迦王,毗卢宅迦王。生时与琉璃宝俱,故号毗琉璃,又由大夫人之谶,而名恶生王。舍卫国(新曰室罗伐悉地国),波斯匿王(新译胜军王)之子,末利夫人所生。弑父王而嗣位,又以旧怨灭迦毗罗城之释种。西域记六曰:“毗卢释迦王,旧云毗流离王,讹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毗卢宅迦王,旧言毗流离,一也。”琉璃王经曰:“舍卫国王,时有太子,名维楼黎。产育之初与琉璃宝俱,因以为号。”毗奈耶杂事七曰:“胜鬘夫人至九月满,便诞一男,容貌端严,人所乐见。经三七日聚会宗亲欲为其儿施立名字,(中略)时大夫人谓群臣曰:我岂先时不作是语。观斯婢女(指胜鬘即末利夫人),身形美触,必当丧我憍萨罗城。大臣白言:诚有斯语。此子未生,国大夫人已为作不祥之记。应与此儿名为恶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 FROM:【佛光大辞典】

【殊胜】:(术语)事之超绝而世所希有者曰殊胜。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复应观察。我所思念。一切众生。性空无我。如梦如幻。如阳焰如眩瞖。一切诸佛亦复如是。

自性皆空本无有我。凡夫无智。于彼妄执。有我自性。是故不能解脱生死。
  
[末学解说]

复应观察(与观想,观念等同)。我所思念。一切众生。性空(谓众缘和合而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无我。如梦如幻。如阳焰如眩瞖。一切诸佛也是如此。

自性(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皆空,本无有我。凡夫没有智慧。对彼妄执(虚妄之执念也。又执著虚妄之法也,把而不离曰执)。有我自性。所以不能解脱生死。

注解:
【观察】:(术语)与观想,观念等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性空】:谓众缘和合而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自性】:(术语)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教行信证信卷曰:“近世宗师,沈自性唯心,贬净土真证。”【又】数论师二十五谛中第一谛为冥性。又称自性。为万有之生因。唯识述记一末曰:“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参见:数论外道)附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妄执】:(术语)虚妄之执念也。又执著虚妄之法也,把而不离曰执。法华经方便品曰:“深著虚妄法,坚受不可舍。”释门归敬仪中曰:“无始妄习执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复应观察。一切诸法。体相微细。皆悉空寂。凡夫之人。以自分别。生诸境界。

自分别中。还自系缚。乃至未了心之自性。齐尔许时。如在梦中。妄着诸境。
  
[末学解说]

再应观察(与观想,观念等同)。一切诸法(与万法同)。体相微细。皆悉空寂(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凡夫之人。因自分别。而生诸境界。

自分别中。还自系缚。乃至不能明了心之自性(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齐尔许时。如同在梦中。妄着于诸境。

注解:
【观察】:(术语)与观想,观念等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诸法】:(术语)与万法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空寂】: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依法华经卷二信解品所说,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亦无灭,无大亦无小,无漏亦无为。维摩经卷上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上):“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
 吉藏于维摩经义疏卷二有所解释,谓不著世间,即善能入于空寂而舍弃其心;亦即虽处于世间而常入空寂。又所谓善入,即出入自在而不乖离空寂之真义。
 此外,于禅林,有“空寂灵知心”一语,意指排遣主客对待所显现的灵妙之心。(杂阿含经卷十、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央掘魔罗经卷二、修行道地经卷五神足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观心品、无量义经说法品、摩诃止观卷四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p3480FROM:【佛光大辞典】

【自性】:(术语)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教行信证信卷曰:“近世宗师,沈自性唯心,贬净土真证。”【又】数论师二十五谛中第一谛为冥性。又称自性。为万有之生因。唯识述记一末曰:“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参见:数论外道)附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复应观察。一切三界皆悉是空。空不碍空。我今慈心。犹为狭小。

又应思念。如一切众生及以诸佛。性空无我。当知我身亦复如是。一切国土亦唯想念。作是解已。


[末学解说]

再应观察。一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皆悉是空。空不障碍空。我现今慈心(四无量心之一。与人以乐之心也)。还是犹为狭小。

又应思念。如同一切众生及以诸佛。性空无我。应当知道我身也是如此。一切国土也应当唯此想念。作这样的解悟。

注解: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慈心】:(术语)四无量心之一。与人以乐之心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复应观察。彼诸所有一切微尘。一一尘中。皆有三世诸佛国土。是诸国土。最极清净。超过于前所有佛国。

三世诸佛三世众生。及以三世庄严之事。皆悉具足。三世劫数入于一念一一念中。


三世诸佛。坐一切处。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或入禅定。或说妙法。或飡美食。或饮甘露。

一一佛前。三世菩萨。及阿罗汉。围绕而坐。三世快乐。充满其身。亦自见身。在诸佛所。受于如是三世安乐。


[末学解说]

再应观察。彼诸所有一切微尘。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尘中。都有三世诸佛国土。这些诸国土。最极清净。超过于前所有佛国。

三世诸佛三世众生。以及以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庄严之事。全都具足。三世劫数入于一念、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念中。

三世诸佛。坐一切处。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或入禅定。或说妙法。或飡美食。或饮甘露。

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佛前。三世菩萨。及阿罗汉(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围绕而坐。三世快乐。充满其身。也自见身。在诸佛所。受于如是三世安乐。

注解: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 FROM:【佛光大辞典】

【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罗汉】: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应想念。一一念中。我三世身。各持无量上好供具。而以供养一切诸佛。菩萨声闻。及以施与众生之类。

于一一念。从其身出种种香云。云中复有无量宝盖。庄严绮饰。弥覆一切诸佛如来菩萨声闻。及以六趣众生之上。

其云复雨天之甘露及坚黑牛头栴檀香末。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波头摩花。拘物头花。芬陀利花。妙香花。妙意花。皆从空中。缤纷而坠。

电光烈曜。如日舒景。雷音震动。闻者悦豫。一切诸佛菩萨声闻。及诸众生。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四威仪中。其身恒受最上安乐。

[末学解说]

再应想念。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念中。我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身。各持无量上好供具。用以供养一切诸佛。菩萨声闻。及以其布施与众生之类。

于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念。从其身出种种香云。云中还有无量宝盖。庄严绮饰。弥覆一切诸佛如来菩萨声闻。及以六趣众生之上。

其云复雨天之甘露及坚黑牛头栴檀香末。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波头摩花。拘物头花。芬陀利花。妙香花。妙意花。都从空中。缤纷而坠。

电光烈曜。如日舒景。雷音震动。闻者悦豫。一切诸佛菩萨声闻。以及诸众生。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四威仪(行住坐卧四种之作法也)中。其身恒受最上安乐(身安心乐也)。

注解: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 FROM:【佛光大辞典】

【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威仪】:(名数)行住坐卧四种之作法也。(参见:威仪)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安乐】:(术语)身安心乐也。文句八下曰:“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以知道
修习慈心者,应舍离所有瞋恚怨结之心,进行如下观照

1.“我往世中。定于此人。作重业障。以是因故。还于今日。 障我菩提。我若于此人。不生欢喜。则于余一切众生之处。皆亦不应。而作饶益。何以故。以无始时来在生死中。无一众生非于过去。曾害我者。若于此众生。不生怜愍。于余一切。当亦复然。我今普于一切众生。皆行饶益。是故于此。决当慈念。

2.“瞋恚因缘。能令众生。堕于地狱。若怀怨结。后必生在毒蛇之中。

3.“我若多瞋。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瞋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瞋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多瞋众生。在在生中。所受之身。恶毒充满。故应修习慈愍之心。永远离于瞋恚怨结。平等平等。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4.“十方诸佛。与诸菩萨声闻大众俱来。入我诸佛国土宫殿之中。是诸如来身量大小。过人一倍。具诸相好。端正香洁。以天衣服。 庄严其身。各各坐于千叶莲花师子之座。一一无量众所围绕。覆以宝盖。悬众宝幡。种种璎珞。周匝垂布。有天乐器。不鼓自鸣。其音和雅。闻者喜悦。香风徐动。 吹诸宝树。幢幡盖网。璎珞等物。出妙音声歌赞如来种种功德。黄金为器。七宝庄严。其器光明。犹如日月。所有香气。如坚黑栴檀。甘露满中。而以供养。诸佛菩萨及声闻众。其诸菩萨阿罗汉等。皆于如来最上法中。游戏快乐。

5.“一切众生。皆于诸佛座前而坐。佛为演说修慈之行。如我今时之所修习。言音美妙。悦可其心。令诸众生。获最上乐。譬如有人。得甘露浆。而以洗沐。 息除劳苦。形神休畅。此亦如是。以法沾心。灭诸烦恼。身心寂静。永得安乐。

6.“如是一切宝幢幡盖。衣服等物。所有微尘。光明朗曜。出过于日。柔软细滑。如触天身。所出之香。如牛头栴檀。其色清净。如毗琉璃宝。一切物像。皆于中现。又应想念。彼诸如来一一如来身之微尘。柔软光色。转加殊胜。比前微尘。逾百千倍。

7.“我所思念。一切众生。性空无我。如梦如幻。如阳焰如眩瞖。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性皆空本无有我。凡夫无智。于彼妄执。有我自性。是故不能解脱生死。

8.“一切诸法。体相微细。皆悉空寂。凡夫之人。以自分别。生诸境界。自分别中。还自系缚。乃至未了心之自性。齐尔许时。如在梦中。妄着诸境。

9.“一切三界皆悉是空。空不碍空。我今慈心。犹为狭小。

10.“如一切众生及以诸佛。性空无我。当知我身亦复如是。一切国土亦唯想念。作是解已。

11.“彼诸所有一切微尘。一一尘中。皆有三世诸佛国土。是诸国土。最极清净。超过于前所有佛国。三世诸佛三世众生。及以三世庄严之事。皆悉具足。三世劫数入于一念一一念中。三世诸佛。坐一切处。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或入禅定。或说妙法。或飡美食。或饮甘露。一一佛前。三世菩萨。及阿罗汉。围绕而坐。三世快乐。充满其身。亦自见身。在诸佛所。受于如是三世安乐。

12.“一一念中。我三世身。各持无量上好供具。而以供养一切诸佛。菩萨声闻。及以施与众生之类。于一一念。从其身出种种香云。云中复有无量宝盖。庄严绮饰。弥覆一切诸佛如来菩萨声闻。及以六趣众生之上。其云复雨天之甘露及坚黑牛头栴檀香末。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波头摩花。拘物头花。芬陀利花。妙香花。妙意花。皆从空中。缤纷而坠。电光烈曜。如日舒景。雷音震动。闻者悦豫。一切诸佛菩萨声闻。及诸众生。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四威仪中。其身恒受最上安乐。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嗔]相关内容

一、人为什么会[嗔]?
会生气大都是因为欲望和执着无法满足,就容易产生冲突而生气,或因为不满足而不高兴而生气
[欲望]就是佛法中讲的[贪]
又或者因为[无明],所以就会生气
什么是[无明]? [无明]是佛法的名词,就是[痴]
[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什么呢?
不明白[法界真相]和[世俗一切现象的因果和原理],这就叫[无明]
简单说就是没有智慧,就是没有智慧能看通透世俗,就是[愚痴]
所以,愚痴就容易执着和冲突,就容易坚持自己的世俗知见和立场,而对立,而生气和吵架
久了或经过累世轮回一直都没有智慧和方法能超越
这就会养成[习气],遇到事情就只会生气而没有能力解决
这就是[愚痴],就是[无明],就是[没有智慧]
就是以错误的知见来看世俗,而堕入六道轮回中,无法从中解脱
——贪嗔痴与戒定慧三种次第修行的原理
佛弟子应该要了解,其实仇恨是来自于对自我或世俗的执着,也是对法界的不透彻——如何放下欲望和仇恨?如何解脱非人干扰?~转念,正观,解脱

二、[嗔]的危害
佛弟子学佛后应该要逐渐消除或转化心中的种种对立和仇恨
因为负面心态对于解脱是个阻碍,
不仅影响身心健康,可能还决定日后往生或投生何处
——如何放下欲望和仇恨?如何解脱非人干扰?~转念,正观,解脱
反观人类,人的一生都是为了人的生活而努力,造尽贪嗔痴各种恶业
如果没有遇到佛法而修行,就因为恶业又堕入三恶道中轮回不休
——[探讨]真正想解脱的佛弟子,真的有认真思考规划经营自己的修行吗?

三、破除[嗔]的方法
佛法是心法,就是教导众生转化凡夫贪嗔痴心念为正念来解脱轮回的法门 —— 同样一件事情,心念好坏的差别和严重性
[戒][定][慧]刚好就是用来破除[贪][嗔][痴]

佛法是心法,什么是心法?
心法就是涉及观念和知见的方法或法门
观念和知见如果正确了,就是有智慧,就不无明和愚痴了
观念和知见如果正确了,就不会生气了,就不会有贪欲了

例如:知道抽烟会毒害身体,所以就会不抽烟,就不会成瘾,不需要戒烟
这就是观念正确,所以不会养成坏习气,自然就不需要戒烟

又例如:对动物或众生有爱心,就不会杀生吃肉,所以就不需要用戒律来要求
这就是因为智慧超越戒律,有正确的知见和观念自然就不会做坏事,无需受持戒律就自然成戒

所以有智慧,就不会贪求吃肉和抽烟,就不会因为吃肉和抽烟的问题而引发生气
所以有智慧就不愚痴,就不会有贪欲,也不会争执而引发嗔心和生气
人生中的种种问题都是如此

虽然如此,但是,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能接受正确知见和观念的教导
所以大多数众生都早已经受到世俗错误知见和观念的污染,而且累世已经沾染了种种恶习
也因此,就算后来听到正确的知见和观念,可能无法接受
就算接受,可能也无法断除累世所累积的欲望和习气

这时候就需要[戒]和[定]的帮助,需要靠戒律来约束,和修持定力来降伏欲望和习气

因此,众生都需要靠[戒][定][慧]的修持来帮助自己解脱六道轮回的束缚

慧的修持就是正确观念和知见的培养,并且让正确的知见和观念深深刻入脑海,取代错误知见和观念
定的修持就是让心念保持清净自在安定,不会堕入错误的情绪中
戒的修持就是规范自己,避免让自己接触或堕入容易引发错误情绪和观念的环境
——贪嗔痴与戒定慧三种次第修行的原理
1戒:戒律+[老实做功课]都算,戒就是规范,老实做功课就会因戒得定
2定:这要精进实修+心法次第三昧观照修行,心定就不烦躁
3慧:解义佛经,在观念上转变增上,这样就会释怀,心境就会平稳
快乐正面的观念是要学习的,所以要随时正观
不好的习气和念头也是要透过学习来断除的
这就是佛法上[四正勤]的道理,
有恶念(妄念)即断之,无恶念(妄念)勿生之,
无善念(慈悲欢喜清净光明念)令生起,有善念(慈悲欢喜清净光明念)令增广
——[略说实修要点]戒定慧三学的实际修持需要平衡发展
佛经上时常提到
1.世俗虚妄,我们何必和众生一般见识,人生短短几十年,
应该护念自己的心念才对,这样才能解脱轮回
2.如果我们和众生执着争执结恶缘,这样不仅自己无法突破凡夫心
更无法普渡众生,如何行菩萨道成佛呢?又如何解救亲人和众生呢?
我们如果能经常思维这些道理,就能帮助我们避免陷入凡夫的思维和执着
所以,
别人不做的事情,由自己来做,这就是[承担力],
这样可以避免争执和结恶缘,这就是[包容力]
由自己的刻苦耐劳,最后可以引发众生善心而和自己同事,这就是[摄受力]
自己又可以借此机会实修学习佛法,在平凡中见真实,这就是[实践力]
这些生活上琐碎的事情,其实都是学习菩萨道的方法
[真修行],就能藉由生活上平凡的事情,来圆满成就菩萨道
所以[真修行]事事见真章,而不是事事起争执——[精进实修分享与问答]妙观察智&戒定慧&慈悲心实修导引
如果能明白累世轮回生灭不实,对于人生就不会有太多执着
就不会因此而和众生产生对立,或甚至有了怨怼或仇恨

虽然道理如此,一开始听到这道理,或许能觉得有道理,但是可能还是无法放下怨恨
这时候就要不断的复习这道理,且告诉自己要放下,这就是转念

转念就是知见的转化
众生的知见,原先是世俗的,所以不能解脱
必须透过接受佛法知见,逐渐以佛法知见来取代自己原有的世俗知见,这就是转念
虽然一开始可能不容易,但是要不断的重复想上面的道理

且不断的告诉自己:
众生愚痴,所以自己不应该怨恨他们
自己如果没有接触佛法,也就不懂这道理,所以自己不应该和众生一样愚痴
自己应该学会跳脱仇恨,放下仇恨,这样才能解脱
所以不应该再怨恨对方

就这样不断的告诉自己,这就是转念,
就是用正确的念头(也就是正念)来转化错误的知见或感觉,这就是转念
如果您真的这样做,您会发现这样真的就能逐渐放下仇恨

所以学佛就是转变知见,用佛法的知见来转换原本的错误知见
这样就能逐渐放下执着,就能迈向解脱之路
——如何放下欲望和仇恨?如何解脱非人干扰?~转念,正观,解脱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1-11 09:55 , Processed in 0.08591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