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普贤行愿品》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8 11:40:05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11楼共用时4小时)


九、恒顺众生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学习解说]:

普贤菩萨继续说:善男子,恒顺众生者,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都各不相同千差万别,比如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的众生;或者有的依靠地、水、火、风而生的众生;或者依靠各种草木而生的众生

总之他们分别有种种不同的类别、色身、形状、相貌、寿命、种族、名字、心性、知见、欲乐、威仪、衣服、饮食、住处,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包括无足众生、二足众生、四足众生、多足众生,还有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众生,我都随顺他们的因缘和次第,做种种事情,就像恭敬父母、侍奉师长或侍奉阿罗汉乃至如来那样无有差别

我要为所有被病苦折磨的众生做良医,为迷路的众生指引正路,在黑暗中我愿化作光明,令贫穷的人得到丰足的宝物,菩萨当以平等心利益一切众生,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如果能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如果能够尊重承事众生就是尊重承事诸佛,如果令众生心生欢喜就是令一切如来生欢喜心,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指观一切众生与自己同一体,视他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而生起拔苦与乐、平等绝对之悲心),诸佛如来因为怜悯众生而生起大悲心,因为大悲心而生起菩提心,因为菩提心而成就佛道

比如旷野中有一棵大树王,如果树根有水,枝叶和花果就会茂盛,然而一切众生就是树根,诸佛菩萨则是花果,如果能以大悲水利益众生(浇灌树根),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的花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诸佛菩萨以大悲心利益众生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因此菩提属于众生,如果没有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佛

善男子,菩萨如果能以平等心对待众生则能成就圆满大悲心,如果能以大悲心随顺众生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当以平等心和慈悲心随顺众生,直到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恒顺众生的发心也不会穷尽(停止),我会念念相续不间断的发心,虽然念念相续不间断,但是由于身、口、意三业是清净的,所以不会感到疲乏和厌倦


[学习笔记]:

一、什么是恒顺众生?

所谓「普贤十愿」的「恒顺众生」,那是指「普贤行」的菩萨行者在行菩萨道的过程,随顺众生根器,而使用不同次第的法门 —— 到底该不该结婚?!




二、为什么要恒顺众生? (“为什么要遵照次第修行和次第说法的原则呢?”)

就是为了容易教化众生
如果不能按照次第说法、修行原则,众生就不容易接受,容易怀疑毁谤
因为,为了容易教化众生,为了护念众生,所以必须按照次第来修行和说法
如果不能按照次第说法,就无法调伏一切众生,众生可能因此叛乱或加害菩萨,
因此,菩萨也应该善护自身,才能保全自己,让正法得以流传
菩萨不贪自己身、命、财,但是为了护念、普渡众生,必须先保全自己,才能弘扬佛法,以报佛恩和众生恩


再者,想当菩萨普渡众生,要先自己实修,自己先布施、持戒、知足、精进
弄清楚各种修行方法和其法性原理,自己实际修行验证结果,然后才教导众生
如果自己做不到,又或者是错误的方法,又或者不明白次第原理,或根性因缘不符合,又怎么教导别人呢?
「无量义经」讲「无量义」,就是在讲法性原理,无量众生有无量众生心,就有无量法性原理
如果菩萨无法弄清楚「众生性」和「法性」,又如何能适应众生次第而适当说法呢?
因此,菩萨必须自己先学习无量法门,才能教导众生无量法 ——
优婆塞戒经:若欲为众生说[法界深义],先当为说[世间之法],然后乃说[甚深法界]
再者,以次第说法和戒定慧来说
因为众生根器和福慧因缘不同
有些众生没有因缘接触和明白法的原理和深法,又或者就算听到了也不懂不信
所以,这样的众生只能先听闻一般戒律和表法和简单的法门
这就需要长期遵守戒律和遵行表法,逐渐减少世俗习气之后
才能慢慢逐渐学会反观自照,才能慢慢触及和体会心法 ——
关于降伏睡眠和贪吃
如果大家能详读法华经,就能知道:为什么之前佛陀不说法华经,后来佛陀又说法华经了呢?
这就是需要因缘,随着佛陀教育弟子的过程,弟子们逐渐成长,逐渐到了可以教授法华经的时机,
而且佛陀当场也是等到那些不信法华经的弟子都离去了,才开始讲法华经,愿意信受留下听法的,佛陀才教导
所以,这都要看众生的根器和信心以及次第,要看众生的情况,这就是要按照次第说法,不妄说深法
虽然佛菩萨普渡众生,希望众生都能尽快成佛,但是也要按步就班,按照众生根器次第,不随便说甚深法 ——
辨析:佛说应该按照次第说法,不可妄说深法。佛法到底有没有秘密和密传?!
《大般涅槃经》云:“方等经者,犹如甘露亦如毒药...服消则为药不消则为毒,方等亦如是智者为甘露,愚不知佛性服之则成毒。”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云:“善男子,有诸众生,于声闻乘,独觉乘法,未作劬劳正勤修学,如是众生根机未熟,根机下劣,精进微少;若有为说微妙甚深大乘正法,说听二人俱获大罪,亦为违逆一切诸佛。——
第一实义中无业无报、无生无灭、无净无垢。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虽然,佛大悲无私,愿意把所有法门都教导给众生,让众生脱离苦海
但是,众生根器差别,无法信受所有法门,因此需要按照次第说法,教导不同次第法门 ——
有没有密法?
其实佛陀讲经都会看对象
对人天乘根器就讲人天法
对小乘根器就讲小乘法
对菩萨根器就讲菩萨法
所以明白的人从佛经中参与法会的弟子或所讲的义理
就能分辨每一部佛经到底是对何种根器说法 ——
[略说]佛陀依照众生根器不同的因缘次第说法

请参考阅读:
「次第说法」的重要性与原理内涵
先知众生善根及了彼心。随其所堪次第说法 ~《虚空藏菩萨经》



三、如何实修恒顺众生?

[四摄法]就是帮助佛弟子摄受众生法门,如果修行人能落实[四摄法],就能有效的转变家人的态度和观念,成为佛化家庭

[四摄法]是属于菩萨道的普渡众生法门,特别适合在家佛弟子
在家佛弟子入世学佛,除了修行自己,也要与人为善,和家人亲友和乐相处
从中体会佛法的益处,让彼此都能有美好人生,以此为基础逐渐体会佛法深义,落实菩萨道而超越轮回
[四摄法]就是四种摄受众生的法门,就是[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布施摄]是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度化对方的目的;
例如:对于家人或亲友可以不定时送一些小礼物,或随时微笑,适时关怀或鼓励或赞美,或布施劳力做家事,或和颜悦色适时的宣导正知见,
以上这些都是布施的范畴,以此维持彼此良好互动,增进感情和互信,这样就容易引导亲友信受佛法
所以,对家人不要吝啬布施小礼物,不要吝啬微笑和赞美,要布施劳力多做家事,要教导亲友吃素和因果
因此,不是布施外人才叫做布施,布施家人也是修行重要的一环,这点要弄清楚,才不会内外失衡,才不会令家人讨厌


[爱语摄]是随着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度化对方的目的;
嫌恶嘲讽挑拨恶口只会让自己成为令人讨厌的人,更不用说修行和普渡众生
因此,和亲友或众生说话,切忌嘲讽挑拨和恶言相向,这也是基本的十戒范畴.如果犯戒就不可能有定慧可言.
再者,嘴巴都管不好,怎能说自己是修行人呢?嘴巴管不好,都是自己的心念出了问题,应该先检讨自己,好好忏悔.
心美就能看到美好处,心好就能看到众生的好处,所以,不要吝啬赞美和鼓励以及关怀的言语
赞美鼓励以及关怀更容易使亲友和众生能接受自己


[利行摄]是以利益众生为重,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不在乎自己得失的利人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度人的目的;
所以,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人,只要是正业正行,都应该支持,并且平常应该多宣扬正确知见和正业以及正行
亲友或众生如果有任何一点一滴的善念或善行,都应该全力支持和帮忙,千万不可轻视或嘲笑或不在乎
例如:如果家人想放生或去佛寺或乐捐,那应该放下自己的私事或定课,陪家人行善
又或者,平常多宣扬正知见,帮助亲友和众生建立正行和善行的基础观念,促发众生能行善,这也是利行


[同事摄]就是与众生同事,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
例如:多参与各种文化慈善或爱心活动,加入各种社会服务的义工或志工,关怀病人老人孤儿和弱势或伤残
如果能如此,这样的佛弟子必定是融入社会,受人爱戴和喜欢的人,
如此广结善缘的良好互动,定能得到互惠的回报,定能获得好的工作和伴侣,
也更能得道多助,更有实力能帮助众生,以及落实普渡众生的菩萨行
一般人找不到好工作和伴侣,这其实都是自己的问题,就是不懂[只要正向的付出,就会有正向的回报],就是不懂因果
如果自己是个光明乐观进取,有爱心有善心,帮助众生又工作认真的人,谁会不喜欢呢?
所以,只要努力正向的融入社会和人群,就能自利和利他,就能落实菩萨道.
对于家人或亲友或工作伙伴也是如此,学佛后不可就少了和家人说话或相处或少做家事
应该透过相处或共同做家事,或关怀健康上工作上学业上的情况,来增进引导家人学佛的机会 ——
改善自己和家人亲友同事关系的法门~[四摄法]




四、随顺、发心帮助众生,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

经文~“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由此可知,发心帮助(普度)众生的同时自己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其中原理:
~就是发心开导别人,帮助众生解除疑惑而成佛
当您能发起这大心,就能与佛菩萨的悲愿智慧相应结合,
就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
透过领导别人,自己可以更深入明白和体会普渡众生的细节和道理
所以,应该发起大心,这样就能相应和继承佛菩萨的愿力和法力
就能在领导别人的过程中增上修行和智慧
就像末学发愿领导众生学佛一样,这其实是对自己实修最大的帮助 ——
法门实修帖 422#

末学想着这也是佛法的微妙之处:
发心行菩萨道普渡众生,
可是学习的过程反而让自己受益而成佛 ——
佛友的心得:整理帖子学到了更多


名词解释:

【同体大悲】
指观一切众生与自己同一体,视他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而生起拔苦与乐、平等绝对之悲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同体大悲】
又作同体慈悲。指观一切众生与己身同体,而生起拔苦与乐、平等绝对之悲心。亦即初地以上之菩萨,摄众生于自体,以众生之苦为己苦,生起哀伤之心。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六(大一二·四五八下):“譬如父母见子遇患,心生苦恼,愍之愁毒,初无舍离;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见诸众生为烦恼病之所缠切,心生愁恼,忧念如子,身诸毛孔,血皆流出,是故此地名为一子。”(摩诃止观卷六上、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六之二、法华经玄义卷四下)((参见:慈悲)5805)p2251 FROM:【佛光大辞典】

【伏藏】
<一>指埋藏于地中之宝物。自古以来,印度、日本之大寺院均设有伏藏,内藏有金银珍宝及经典。在西藏亦曾掘得古代佛教之经籍,传闻此乃八、九世纪时,莲华生等将写好之佛教经典埋藏地下或山洞中,僧人娘尼玛俄色(1124~?)与古如却吉旺秋(1212~1273)先后掘得,称为上下两大伏藏。十五世纪时,热特那林巴汇集刻印,称南部伏藏;十六世纪时,仁增郭吉登曲坚发掘、刻印之典籍,称北部伏藏。其中包括五部遗教、莲华生遗教和医明要籍等。
 此外,弥勒下生成佛经载,弥勒当来下生之时,有乾陀罗国伊勒钵大藏、弥缇罗国般轴迦大藏、须罗吒国宾伽罗大藏、波罗捺国蠰佉大藏等四大藏自然踊出。(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九非常品、修行本起经卷上、佛本行经卷一、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四分律卷一、释迦方志卷上迦毕试国条)
 <二>指伏藏之譬喻。即以贫女不知自家有伏藏,待智者教之始发掘。此即比喻众生不知自身具有佛性,待佛说法开示始能觉悟。(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七、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p2164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9 11:53: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29 11:55 编辑

(本次学习:12楼共用时4小时)

十、普皆回向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学习解说]:

普贤菩萨继续说:善男子,普皆回向者,从第一大愿礼敬诸佛开始一直到第九大愿恒顺众生的所有功德全部都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回向一切众生常得安乐,身无病苦。令一切想要造作恶业的众生恶事全都做不成,令一切想要行善的众生善事全都尽快完成,令众生关闭一切堕入恶道的因,为众生开示投生人天善道及涅槃道的因。如果众生因为造作恶业感召种种苦报,我愿意代替他们承受,愿一切众生都可以获得解脱,究竟圆满菩提之道。菩萨应当这样广修回向,直到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普皆回向众生的发心永远不会穷尽,我的发心会念念相续不间断,虽然念念相续不间断,但是由于身、口、意三业是清净的,所以不会感到疲乏和厌倦


[学习笔记]:

关于回向的相关教导,善知识慈悲解说了很多很多,下面再次学(温)习:


一、什么是回向?为什么要回向?

回向两字的意思是指转向,将心念思维和行为作为转向一个目标
大乘佛法讲的回向,是指回向佛道,回向成佛,回向一切众生都成佛,回向佛国清净
意思就是将一切善心行为和作为转向最伟大的目标,不要自私的执着于自己执着于小我
因为将思维转向弘远的大目标,所以就不会执着在自己身上,就不会因为执着自我而痛苦
心量开阔就会自由自在,心量开阔就能广结善缘得到众多的帮助
也才能和佛菩萨的大慈悲愿力相应,而得到佛菩萨的真实加持
所以目标要远大,回向让自己和众生都成佛,这样才能超越一切
这就是大乘佛法回向的意义 ——
[初学解答] 为什么要念佛? 为什么要持咒? 为什么要诵经? 为什么要回向?




二、由此可知,回向与解脱成佛的原理就是转化小我心量与诸佛菩萨相应,所以

回向的真实义就是心法,
对于初学者,回向是一种透过发大心而引发恢复佛性的心法修持方法
对于菩萨或实修者,回向也是以佛性光明超度引导众生向善的方法
透过广大发心回向,让心清净,不执着于小我
以宽阔无私的胸襟,逐渐就能放下执着,逐渐清净第八识,而恢复佛性成佛
而且以佛性光明圆满回而救度众生转化众生,普渡众生成佛
这才是回向的根本用意和圆满的实义


所以回向是一种发心增广作用
透过实际的观修,逐渐清除第八识妄念,而让佛性启发功德能力
因为先发大心,才能启发佛性功德 —— [略说]功德和回向的实相和原理




三、道理已经清楚了,具体该如何做呢?该如何实修?

就是回向自己和众生都能成佛,这就是最根本回向(大集譬喻王经)
所以佛经上教导我们[回向法界]或者[回向佛国]或者[回向一切众生](普贤十愿,普皆回向)
这些都是佛教导我们的

另外,回向家人这也是好事,家人也是众生之一,回向家人也是舍己为人
冤亲债主也是众生,而且过去世结怨也是我们应该要化解的,
所以回向冤亲债主也是好事,让大家都解脱,这也是舍己为人
佛在经上说发心功德最大,所以发起大心将功德回向法界成就菩提,这样发心就有大功德
再用大功德成就小功德,再做小回向,[冤亲债主],[家人]
这样就一切圆满了 ——
[问题解答]该如何回向?




四、身为实修者,我们还应当知道:什么是[无上回向]?

大集譬喻王经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译
节录如下~

奢利弗。于世间出世间法中。诸佛世尊最是第一巧胜智慧。
奢利弗。是故诸佛世尊。赞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此是无上回向。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奢利弗。见是义故。善家子善家女。
所有善根皆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附注: 佛陀劝众生应当做无上回向,求无上菩提,以下开始做种种说明)


奢利弗。如有二人。
于中一人善作金色劫波娑缕。同一树生。所作细衣价直百千。
一人欲作仆使麁衣。到织师所。告言丈夫。我此金色劫波娑缕善料理讫。同一树生为我好织。
织师报言。丈夫我当与汝作衣价直百千。何用麁衣。
彼人不纳织师善语。报织师言。但为我作仆使麁衣。
(附注: 意思是有人得到好材料可以做贵重衣服,可是却要求制作衣服的织者做粗衣)


如是奢利弗。虽同一法同一善根。或有攀缘声闻地者。或有攀缘独觉地者。或有住于无上道者。
(附注: 用上面的例子说明,同样是佛法,有人求小乘菩提,有人求无上菩提)


奢利弗。于中若有攀缘声闻独觉地者。应当语言。汝此善根是如来因。
若求无上佛菩提者。应亦语言。汝此施法所有善根。当同一聚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回向。以彼善根施诸众生。作无尽心当摄取之。因此善根愿诸众生。当得具足不可思智不可称智。三界最胜无上智等。如彼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奢利弗。见是义故。善家子善家女。应种善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附注: 佛陀劝众生应当做无上回向,求无上菩提)


奢利弗。譬如国王第一夫人产生八子。于诸子中惟有一子具足王相。得绍王位以水灌顶。余诸王子复悉围绕依法奉事。
奢利弗。于意云何。非彼母腹而有过失。令余王子不得灌顶大王位耶。
奢利弗言。不也大德世尊。何以故。彼余王子。自于往昔不作王业不种善根。以是因缘。彼余王子悉不得绍灌顶王位。
(附注: 同一个母亲所生,立愿行业不同,所以果报不同,非母亲之罪,意思是造什么业得什么果,以此劝众生当作无上回向,得无上菩提)


佛言如是。奢利弗。同证一法界已。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得名法王。余诸善家子等。得声闻名。非此法界有过失耶。
(附注:上下文已经解释的很清楚,声闻行愿小,所以得小果,若发无上愿行,得无上果)
奢利弗言。不也世尊。非此法界有其过失。然由彼等于往昔时所作善根不能回向无上菩提。不行此道。亦不发愿。不作胜上善根。又不愿求遍知利益。是故今但生声闻事。彼等亦不行如来行。又无如来功德。不具神通。如诸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奢利弗。以是义故。善家子善家女。所作善根皆应回向无上菩提。

奢利弗。有时善家子善家女。发无上菩提心。彼时所有正信。三宝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伽留茶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心生忻跃(附注:就是欢喜雀跃)。云此道场不应久空。菩萨摩诃萨得成无上菩提。

奢利弗。彼初发心菩萨摩诃萨。生时长时应知当有百千俱致那由多等声闻。乃至无量无边阿僧祇诸声闻众。围绕在前。多有声闻独觉出现。

奢利弗。菩萨摩诃萨。善根回向无上菩提。尔时即有佛性佛地佛智佛功德等。俱时出生亦无先后。

奢利弗。譬如须弥山王住处。若分分断比于余山犹为高大。如是奢利弗。彼初发心菩萨摩诃萨。善根回向无上菩提。若即以比诸余善根。足为最上高大住持。
(附注: 意思指初发心就能回向无上菩提,这种善根比其他善根都高大,是最上善根)


奢利弗。譬如四天王天普于须弥山边而住。三十三天住于山顶。
奢利弗。于意云何。须弥山上岂不容受四天王天。而彼四王不住顶耶。
奢利弗言。不也世尊。须弥山上非是不容四天王天。而彼不住。但彼往昔不种山上受用福报。以其不作如是业故。不得住于须弥山顶。
(附注: 意思指所种善根不同,所得业之果报不同,种什么根,得什么果)


如是奢利弗。我此法体亦无过失。而不容受诸声闻等。令其不得十方世界智。以彼往昔所作善根。不知回向无上菩提。亦不发愿修如是行。不发最上遍智智心是故今作声闻。不得游于如来行处。又无如来功德。亦不具足诸力无畏无碍智等。
(附注: 声闻不知道回向无上菩提,所以得声闻果)
以佛具足是智故。名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附注: 佛因为因地发愿俱足智慧,所以得佛果,所以我们当以佛愿为愿,回向无上菩提,就是发心成佛)


奢利弗。彼初发心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诸天及人若干闼婆阿修罗世当须守护。何以故。彼善丈夫为诸大人阿修罗世。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奢利弗。如摩尼宝虽未磨拭。当知即为国王大臣若城邑人及余智人别识宝者称赞贵重。如是奢利弗。彼初发心菩萨摩诃萨。当知亦为诸佛世尊菩萨声闻称赞贵重。
(附注: 宝石的原石虽尚未雕刻摩亮,但仍是宝物,初发无上心者虽未证果亦同)

佛言。奢利弗。若欲不舍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者。应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奢利弗。诸发大乘善家子善家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当乐欲莫退莫离。
何以故。
我说不舍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者。谓发大乘善家子善家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乐欲不离不退者。

(附注: 劝发大乘菩提心,不要退心)

奢利弗。譬如有摩尼宝具多功能。将问作摩尼宝人言。此摩尼宝有何功能。问已彼随所知如是为说。于中若多知者说多。若少知者说少。
如是。奢利弗。同证一法界已。乃有转生声闻智者。彼等随胜功德而知。随胜功德而说。随其所问还如是答。依有限智。以昔有限发愿故。
(附注: 声闻发小愿,所以得小智)
然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有无限智。以昔无限发愿故。有无限无碍智。无限六波罗蜜。善巧方便成熟众生。何以故。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昔行菩萨道时集无边愿。以是无边功德法庄严故证于遍智。


如是。奢利弗。其诸声闻独觉所有善根。若名闻若香。若威德若力。皆不及彼初发菩提心菩萨摩诃萨。何况入行。何况不退。何况一生补处。何况至灌顶时。何况住普贤菩萨行。何况在胜道场。何况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所有香。所有威德。所有力。具足此力所谓诸佛世尊。

奢利弗。其初发心菩萨摩诃萨善根生时长时。当知他诸善根皆所不及最上而住。
是故奢利弗。发菩萨乘善家子善家女。虽小善根不可轻贱。莫言不增长耶。
何以故。
发大乘人善根若增长时。当知作无量阿僧祇。


佛言。如是奢利弗。以发愿力故。诸声闻少智。
然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有不可量阿僧祇不可思不可称无边不可说智。何以故。彼昔行菩萨行。有不可量阿僧祇不可思不可称无边不可说愿。以造彼业成就乃至到无碍智最胜功德。
(附注: 愿力不可思议,当发大愿)

佛言。奢利弗。于意云何。若发大乘善家子善家女。乃至施一灯。彼因缘故何者福多。如是语已。
奢利弗言。世尊发大乘者乃至施一灯。福德是多。非声闻乘独觉乘以无边阿僧祇无量灯施。如是语已。
佛言。奢利弗。甚善甚善。奢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附注: 大乘行者的福报远远超过声闻缘觉,因为发心不同的缘故,心量越大,福报越大) —— 该怎么回向?何谓[无上回向]? ~ 大集譬喻王经




五、而且还要注意:回小向大

由上述种种教导我们可以知道,回向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发起大乘心、避免落入小乘发心,因为:

让心放下自我而发起大心,才能逐渐实证[功德],也就是恢复[佛性] —— [超度众生]和[功德回向]的内涵和原理
所以,在「楞严经」中,把没有「回小向大」的小乘最高「缘觉」果位「钝根辟支佛」和「声闻」果位「钝根阿罗汉」,归类为「50阴魔」中两种最高等级魔境 —— 「隔阴之迷」的分析探讨




六、最后,“光明心回向的方法”:

[转念]~学习用[光明心]和[善念]转变[恶业果报]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其他参考阅读:[功德]的[方便义]和[实相义]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0 09:44:18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13楼~19楼共用时4小时)


十一、随顺趣入普贤十愿,所得功德无量无边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
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
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学习解说]:

普贤菩萨继续说:善男子,以上就是普贤菩萨十种大愿,圆满具足
如果菩萨能随顺契入十大愿,就能令一切众生修行成就、能够随顺无上正等正觉、能够成就圆满普贤十种行愿,因此善男子,你们应当清楚明白十大愿的意义或义理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遍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七宝以及人天最殊胜的安乐,布施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以及供养十方世界一切诸佛菩萨,并且经过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所得功德、与有人听闻普贤菩萨十大愿,只要听到耳朵里所得的功德相比,前者不及听闻十愿者的功德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乃至不及优波尼沙陀分(形容极少之数量名称)分之一


名词解释:

【义】
梵语 artha,巴利语 attha。音译阿他、阿陀。<一>意指:(一)意思,(二)道理,(三)意义、价值、利益等。其中,意义与义理相通。道理指正义(正确的传统道理)而言,反之则称为不正义、邪义、异义等。显示完全明了究极之道理,称为了义;反之则称为不了义(未了义)。了义与不了义合称二义。凡所立义理之状态,称为义相,乃为义理与相状之意。义路一语,则指道理之程序、步骤。此外,于诸经论中,常用“第一义谛”或“第一义空”等语,而以真谛为第一义,俗谛为第二义。
 然于华严宗,常以“教”与“义”相对而称,其语意异于普通所谓义理之义。据华严经探玄记卷上载,小乘之教法,教、义俱不圆融;三乘之教法,义圆融而教不圆融;唯华严之别教一乘乃为教、义俱为圆融者。另据华严五教章卷一之说,若就根本法轮而言,华严一乘有教有义;就枝末法轮而言,三乘末教唯有教而无义;就摄末归本法轮而言,三车(羊车、鹿车、牛车,分别比喻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为方便之教,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乃为真实之教。此外,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末举出境界之义与道理之义两种,并谓于世间胜义、道理胜义、证得胜义、胜义胜义等四种胜义谛中,前三种为“依诠谈旨”,故属境界之义;第四之胜义胜义谛为“废诠谈旨”,故属道理之义。(杂阿含经卷十二、中阿含卷二世间福经、大宝积经卷五十二、成唯识论卷九)((参见:二谛)244)
 <二>因明用语。因明论式中,称宗(命题)之前陈(主词)为“体”,而称其后陈(述词)为“义”。如“声是无常”之命题中,“无常”为义,“声”为体。(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参见:体)6928)p5566 FROM:【佛光大辞典】

【邬波尼杀昙分】
梵语 upanis!adam-api。又作优波尼沙陀分、忧波尼奢分。略称尼杀昙、尼萨昙。古印度形容极少之数量名称。希麟音义卷一(大五四·九三七中):“尼杀昙分,梵语,数法之极也,或云优波尼洒陁,慧苑音义引瑜伽大论译为微细分。如析一毛以为百分,又析彼一分为百千万分,又于析分中加前析之,乃至邻虚,至不可析处,名为邬波尼杀昙分也。”又翻译名义大集译为“作因则”,恐为意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瑜伽论略纂卷十一、慧苑音义卷上)p5684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0 09:44: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30 09:56 编辑

1、以深信心受持读诵此愿,能速灭五无间罪、消除身心疾病及种种苦恼、在世间修行无有障碍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
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销除。
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啗肉,诸恶鬼神,悉皆远离。
或时发心亲近守护。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


[学习解说]:

如果有人以深信心受持读诵普贤十愿,哪怕只书写一个四句偈,便能快速灭除五无间罪

消除世间所有身心疾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多的一切恶业

一切魔军、夜叉、罗刹、鸠槃荼、毗舍阇、部多等等这些饮血吃肉的诸恶鬼神全都远离此人

而且有的诸恶鬼神还会发心亲近和守护此人,可见如果有人读诵普贤十大愿,就能在世间修行无有障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0 09:45: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30 09:55 编辑

2、能得诸佛称赞、人天供养、速得普贤菩萨微妙色身

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
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学习解说]:

还会得到诸佛菩萨的称赞,所有一切人天众生都应当礼敬和供养他

所以读诵、受持、书写普贤十愿的善男子,便能圆满普贤菩萨所有功德,不久便能快速成就如普贤菩萨一样的微妙色身,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0 09:45: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30 09:55 编辑

3、能常生人天富贵处、远离恶道恶友及一切烦恼

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
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羣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学习解说]:

如果此人生到人道或天道,则能常常投生到富贵家庭

还能破坏一切堕入恶道的因,能远离一切恶友,能制伏一切外道,能解脱一切烦恼,犹如狮子王能威振一切一切猛兽,因此此人堪受一切众生的供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0 09:46: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30 09:55 编辑

4、能藉由十大愿望引导,于一刹那间往生极乐世界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
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
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学习解说]:

此人临命终直到最后那个时候,一切诸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都散坏,一切亲属全都要舍离,一切权势全都会失去

身边的宰相大臣,宫里宫外所有象马车乘,珍宝等等一切财物,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带走

唯有十大愿王不会离开此人,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能引导现前,令他在一刹那中立刻往生极乐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0 09:46:24 | 只看该作者

5、亲见阿弥陀佛等一切诸佛菩萨、蒙佛授记、转妙法轮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
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服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輪。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学习解说]:

到了极乐世界,马上就能见到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等,这些菩萨们各各都色相端严,功德圆满具足,围绕在阿弥陀佛身边

此人自己看见自己生在莲花中,蒙佛授记,得到佛的授记后,经过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到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和善巧方便利益众生

不久就能成就功德坐菩提道场,降服魔军,成就正等正觉,然后转妙法轮,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都发菩提心,随顺众生根器次第令他们修行成就,这样一直到未来劫都能广利一切众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0 09:47: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30 09:55 编辑

6、一心[受持][读诵][书写][为人演说]十愿者,能在一念中圆满具足所有行愿,令众生皆得往生极乐世界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
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
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学习解说]:

善男子,众生如果有听闻和相信十大愿王,并且能够受持读诵,广为众生演说者,所得功德除佛以外无人能知到底有多少,所以你们听闻十大愿后,应当消除心中的怀疑,应当生起信心,一心受持、读诵、书写、广为众生演说

能够这样如法实修的众生,在一念中就能将所有行愿圆满具足,当然所获得的福德也是无量无边

这样的众生能在烦恼大海中拔济众生令出离苦海,令众生全都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1 16:08:36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20楼共用时4小时)


十二、普贤菩萨再次以偈诵方式宣说十大愿王清净偈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 一一遍礼刹尘佛。


[学习解说]:

这段经文说的是普贤十大愿之第一愿:礼敬诸佛

普贤菩萨继续说,我会以清净的身语意虔诚恭敬礼拜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有遗漏,我以普贤行愿之威神力普现在一切如来面前,然后以一身化现成无量刹尘身,一一遍礼无量无边刹尘佛


名词解释:

【刹尘】
(譬喻)尘者微尘。刹尘者,无数国土之义也。唐华严经世主妙严品曰:“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秘藏宝钥下曰:“刹尘勃驮吾心佛。”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于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於未来一切劫, 赞佛甚深功德海。


[学习解说]:

这段经文说的是普贤十大愿之第二愿:称赞如来

普贤菩萨说在一粒微尘中有微尘数那么多佛,而且还有菩萨法会在其中。还有无穷无尽的法界也都是这样的微妙,而我们应当生起信心、应当深信诸佛充满法界,并且各以一切如海水般的微妙音声,在未来一切劫的时间里都这样赞叹诸佛功德甚深如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 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 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 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 普遍供养诸如来。


[学习解说]:

这段经文说的是普贤十大愿之第三愿:广修供养

以各种各样殊胜好看的花鬘和伎乐、涂香、伞盖等等各种上好庄严的物品供养诸佛。用上好的衣服,上好的香,比如末香、烧香还有灯烛,每一样物品都非常多,全部用来供养诸佛。我以广大胜(或信)解心,深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微尘中,并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名词解释:

【胜解】
梵语 adhimoks!a,巴利语 adhimutti。又作信解。心所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别境之一。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然有关胜解一语,各家之解释互异,说一切有部与俱舍宗谓胜解为十大地法之一,能与一切心所相应,即于一切心品遍起。俱舍论卷四(大二九·一九上):“胜解,谓能于境印可。”即不论是与非、邪与正,皆能审决,为此心所之作用。如心对境时,其为花、为月,心即印可其为花、月,故一切心品必定有此心所。然唯识宗则以其为五别境之一,不能遍于一切心所。成唯识论卷五(大三一·二八中):“云何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谓邪正等教理证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不能引转,故犹豫境胜解全无,非审决心亦无胜解,由斯胜解非遍行摄。有说心等取自境时无拘碍,故皆有胜解,彼说非理。”此谓胜解于决定之境审决时,始能称其为胜解。若于犹豫之境,心存疑问,无法审决,则无胜解,故非遍行。
 又上座部主张胜解即“决定”,而与“智相”无别。说一切有部则以“印可”为胜解之别作用,谓“印可”乃经由胜解以衍生之另一作用,故异于胜解或智相等;而“智相”之外别有其体。大毗婆沙论卷一○一谓择灭乃无为解脱之自性,胜解为有为解脱之自性。(品类足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十六、卷二十八)p4867 FROM:【佛光大辞典】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学习解说]:

这段经文说的是普贤十大愿之第四愿:忏悔业障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劫以来的贪、嗔、痴引起,都是从身语意中生起,往昔所造一切诸恶业,今日我都深深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 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功德皆随喜。


[学习解说]:

这段经文说的是菩萨十大愿之第五愿:随喜功德

十方一切诸众生,不论有学(即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之戒、定、慧,及择灭之理者。亦即佛弟子虽能知见佛法,然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戒、定、慧等法,以断尽烦恼,证得漏尽,以其尚有法可修学,故称有学。在小乘之四向四果中,前四向三果之圣者为有学,惟证得阿罗汉果之圣者,以其无法可修学,故称为无学)还是无学(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或是一切如来与菩萨,我都随喜他们的功德


名词解释:

【有学】
梵语 s/aiks!a,巴利语 sekha。又称学人。即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之戒、定、慧,及择灭之理者。亦即佛弟子虽能知见佛法,然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戒、定、慧等法,以断尽烦恼,证得漏尽,以其尚有法可修学,故称有学。在小乘之四向四果中,前四向三果之圣者为有学,惟证得阿罗汉果之圣者,以其无法可修学,故称为无学。
 有学共有十八类,称为十八有学或十八学人,据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所举,即: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家家、一间、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般等十八类。此外,于成实论等经论中,尚有不同之分类。(俱舍论卷二十四、成实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六十五、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参见:十八有学)351、“四向四果”1683、“无学”5138)p2458 FROM:【佛光大辞典】

【无学】
梵语 as/aiks!a。为“有学”之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俱舍论卷二十四、法华玄赞卷一)((参见:九无学)147、“有学”2458)p5138 FROM:【佛光大辞典】




十方所有世间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    转于无上妙法轮。


[学习解说]:

这段经文说的是普贤十大愿之第六愿:请转法轮

十方所有一切诸佛以及最初成就佛道者,今日我全部都诚心劝请,祈请诸佛为众生宣讲无上妙法



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 利乐一切诸众生。


[学习解说]:

这段经文说的是普贤十大愿之第七愿:请佛住世

诸佛如果要为众生示现涅槃,我都会以至诚心劝请诸佛久住世间为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所有礼赞供养福, 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 回向众生及佛道。


[学习解说]:

这段经文说的是普贤十大愿之第十愿:普皆回向

前面所有礼赞诸佛和供养如来所得功德,包括请佛住世为众生宣讲无上妙法以及随喜和忏悔等善根,全都回向众生早日成就佛道



我随一切如来学, 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 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 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 速得成就大菩提。


[学习解说]:

这段经文说的是普贤十大愿之第八愿:常随佛学

我愿跟随十方一切诸佛修习普贤行愿令其圆满,愿供养过去诸佛如来,以及现在十方诸佛,还有未来一切诸佛,我愿跟随三世一切诸佛修行佛道,快速成就无上菩提


名词解释:

【意乐】
梵语 a^s/aya。意译为阿世耶、阿奢也。此字含有休息处、住处、意思、意向等意味,故意译意乐、意欲、志愿。凡心里所欲之作为,皆称为意乐。显扬圣教论卷三举出贪、嗔、痴等三种阿世耶,俱舍论卷十四则分为善阿世耶、不善阿世耶两类。(大日经疏卷十、玄应音义卷二十三)p5448 FROM:【佛光大辞典】

【意乐】
(术语)意得满足而悦乐也。药师经曰:“精进能调意乐。”玄奘译之摄大乘论中,明六种之意乐。又唯识论九、明七最胜中,有意乐最胜。三藏法数二十七曰:“菩萨修习一切法门皆须作意欣乐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所有十方一切刹, 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 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 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 灭除烦恼尽无余。


[学习解说]:

这段经文说的是普贤十大愿之第九愿:恒顺众生

十方所有一切佛刹,广大清净而庄严,诸佛在菩提树下为众多菩萨演说妙法,令十方所有一切诸众生远离忧悲苦恼常得安乐,获得甚深正法的利益,灭除一切诸烦恼



我为菩提修行时,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 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荼, 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 悉以诸音而说法。


[学习解说]:

这段及以下经文说的是普贤菩萨的修行过程

普贤菩萨说我上求佛道在六道中修行时,因为成就了宿命通,所以知道自己常常出家修行严谨持戒,使得身心清净无垢无破无漏。天龙夜叉鸠盘茶乃至人与非人等等所有一切众生我都能以各自能听懂的语言为他们演说妙法



勤修清净波罗蜜, 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 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 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学习解说]:

我勤修清净波罗蜜(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终不忘失无上菩提心和灭除修一切行中的业障和染污,令一切行愿能够圆满成就,虽然世间充满各种迷(或诱)惑和魔境,但是能在各种考验中获得解脱,犹如莲花虽然在水中但是不着于水,又如日月就像停在虚空中,其实并不是住在虚空中不动


名词解释:

【波罗蜜】
梵语 pa^ramita^,巴利语 pa^rami^ 或 pa^ramita^。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
 梵语 pa^ramita^,有到达彼岸、终了、圆满等义;巴利语 pa^rami^,则有最上的、终极的等义。诸家对波罗蜜之译释各有说法。据弥勒菩萨所问经卷八载,波罗蜜通于已到、当到之义,即佛为已到彼岸,菩萨为当到彼岸。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九载,到彼岸有三种之别,即:(一)随所修行而达于究竟无余。(二)入真如,以入真如为究竟,如众流以归海为终极。(三)得无等果,无别果胜于此果。盖菩萨所修之行,所入之理,及所得之果,皆究竟而圆满。又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波罗蜜多有五因缘,即无染著、无顾恋、无罪过、无分别、正回向等。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载,波罗蜜有十七义,如修习胜利、无所著、无所见、无患累等。据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载,有二十义,例如一切所知诸妙善法能到彼岸、于菩萨藏差别法门正安住义等。
 有关此岸、彼岸之说,各家亦异。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之六波罗蜜项载,即:(一)生死为此岸,究竟涅槃为彼岸。(二)生死涅槃有相为此岸,平等无相为彼岸。据大品经游意载,即:(一)小乘为此岸,大乘为彼岸。(二)魔为此岸,佛为彼岸。(三)世间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又谓成论师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众惑为此岸,种智为彼岸。
 依诸经论而有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四波罗蜜等分别:(一)六波罗蜜,又作六度,为诸部般若经之说。指大乘菩萨所必须实践之六种修行。即:(1)布施波罗蜜,又作檀那(梵 da^na,巴同)波罗蜜、檀波罗蜜,谓全然施惠。(2)持戒波罗蜜,又作尸罗(梵 s/i^la)波罗蜜,谓全然持守教团之戒律。(3)忍辱波罗蜜,又作羼提(梵 ks!a^nti)波罗蜜,谓全然忍耐之意。(4)精进波罗蜜,又作毗梨耶(梵 vi^rya)波罗蜜,谓全然努力之意。(5)禅定波罗蜜,又作禅那(梵 dhya^na)波罗蜜,谓心全然处于一境。(6)智慧波罗蜜,又作般若(梵 prajn~a^)波罗蜜、慧波罗蜜、明度、明度无极,谓圆满之智慧,系超越人类理性之无分别之智慧;依此则能行布施而完成布施波罗蜜,乃至修禅定而完成禅定波罗蜜,故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本,而称诸佛之母。
 (二)十波罗蜜,又作十度、十胜行,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等之说。六波罗蜜加如下之四波罗蜜,则为十波罗蜜,即:(1)方便波罗蜜,又作沤波耶(梵 upa^ya)波罗蜜,指救济众生之巧妙方法。(2)愿波罗蜜,又作钵罗尼陀那(梵 praN!idha^na)波罗蜜,谓得智慧(即菩提)后,救济众生的殊胜之愿。(3)力波罗蜜,又作波罗(梵 bala)波罗蜜,谓能正确判断所修所行的全然之能力。(4)智波罗蜜,又作若那(梵 jn~a^na)波罗蜜,谓享受菩提之乐,并教导众生得全然之智慧。
 (三)四波罗蜜,为胜鬘经颠倒真实章等之说。即:(1)常波罗蜜,谓全然永远性之波罗蜜。(2)乐波罗蜜,谓全然安稳性之波罗蜜。(3)我波罗蜜,谓全然主体性之波罗蜜。(4)净波罗蜜,谓全然清纯性之波罗蜜等,乃具足涅槃四种殊胜之特质(四德)。
 (四)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称位于东南西北方之四菩萨为四波罗蜜,即东方之金刚波罗蜜、南方之宝波罗蜜、西方之法波罗蜜、北方之业波罗蜜等。此外,南传之巴利语典籍,如所行藏(巴 Cariya^pit!aka)、佛种姓(巴Buddhavam!sa)、法句经注(巴 Dhammapadat!t!hakatha^)等,亦立十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持戒(巴 si^la)波罗蜜、出离(巴 nekkhamma)波罗蜜、般若(巴 pan~n~a^)波罗蜜、精进(巴 viriya)波罗蜜、忍辱(巴 khanti)波罗蜜、真谛(巴 sacca)波罗蜜、决意(巴 adhit!t!ha^na)波罗蜜、慈(巴 metta^)波罗蜜、舍(巴 upekkha^)波罗蜜等。(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华严经离世间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三、俱舍论卷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慧度经宗要、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一(智顗)、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良贲)、般若波罗蜜多经赞)p3445 FROM:【佛光大辞典】




悉除一切恶道苦, 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 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 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 圆满无上大菩提。


[学习解说]:

消除恶道一切苦难众生种种苦恼,平等布施一切众生获得安乐或快乐。这样经过刹尘劫的时间直到未来一切劫,我都会恒常修习普贤广大行愿,直到圆满无上菩提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19:39 , Processed in 0.1002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