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淨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淨慧,学习〈佛说阿弥陀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44

主题

872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047

[持戒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6-5 23:05: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5 23:07 编辑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学习解说】
舍利弗! 往生到极乐国土的,皆是阿鞞跋致(又作阿毘跋致,或作阿惟越致。华译为不退转,是菩萨的阶位名,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到达此位),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其数是很多的,那是无法以计算数量所能知道的。

舍利弗! 众生听到这样,应当发愿往生极乐国土,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极乐国土就能够和诸上善人共同聚集在一起,因为常与圣众聚于一处,就能够亲近承习,增进佛道。


阿鞞跋致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Avaivart,又作阿毘跋致,或作阿惟越致,译曰不退转。不退转成佛进路之义。是菩萨阶位之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则至此位。阿弥陀经曰:「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同慈恩疏曰:「阿鞞跋致者,阿之言无,鞞跋致之言退转。故大品经云:不退转故,名阿鞞跋致。(中略)是人不为诸魔所动,更无退转。」

阿鞞跋致
[翻梵语]
亦云阿惟越致 译曰不退

阿鞞跋致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华译为不退转,是菩萨的阶位名,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到达此位。

不退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梵语曰阿毘跋致Avinivartaniya,又Avaivartika,译曰不退。功德善根,愈增进而无退失退转也。如不退之土,不退之位等,又不退转,言勤行修习也。如不退之念佛,不退之勤行等。

不退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vinivartanīya。音译为阿惟越致、阿鞞跋致、阿毘跋致。又作不退转、无退、必定。退,乃谓退步、退堕之意,指退堕恶趣及二乘地(声闻、缘觉之位),即由所证得之菩萨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转,至必能成佛之位,则为不退。不退位又作不退转地。在有部四善根位中,至忍位则不再堕退恶趣,故称不退。大般若经卷四四九载,入见道而得无生法忍,则不再堕退二乘地而得不退。复次,菩萨阶位中,十住中之第七住,称为不退转住,由此产生诸种不退之说。

(一)三不退,乃吉藏法华义疏卷一之说。对此解释有四说,现采第一说,三不退指:(1)位不退,十住位中第七住以上之菩萨不再退转二乘地。(2)行不退,十地之中,第七地菩萨所作之修行,不再退转。(3)念不退,第八地以上之菩萨无须刻意精进,自然可进道而不动念。

(二)四不退,三不退加处不退(往生弥陀净土,不再退转),则为四不退,系迦才净土论卷上之说。此外,窥基于法华玄赞卷二,亦立四不退:(1)信不退,在十信位中,第六心以上之菩萨,不再起邪见。(2)位不退,十住位之中,第七住以上之菩萨,不再退转二乘地。(3)证不退,初地以上之菩萨之法,不再退失。(4)行不退,八地以上之菩萨,能修有为与无为行,而不再退转。怀感之释净土群疑论卷四亦有此四不退之说。智旭之阿弥陀经要解举出念、行、位、毕竟等四不退说;慈恩之四土图说则有愿、行、智、位等四不退说。(参阅「四不退」1662)

(三)五不退,信、位、证、行等四不退,若加烦恼不退(等觉位之菩萨,不再为烦恼而退转),则为五不退。〔大宝积经卷二十七、卷七十七、卷一一一、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一、摄大乘论释卷八、大毘婆沙论卷六、俱舍论卷二十三、十住毘婆沙论卷五易行品〕 p984

不退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不再退转的意思。有三种的不退,即一、位不退,证到圆教的初信位,破了见惑,进入圣人的境界,便永远不再退回到以前凡夫的地位;二、行不退,证到圆教的十信位,破了思惑与尘沙惑,此时专门济度一切众生,永远不会再退回到以前二乘的地位;三、念不退,证到圆教的初住位,不但证悟了自己的灵性,而且得到无生法忍,此时的心便安住在这种真实智慧的念头上,永远不会再退失。

易行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对于难行之语。平易之行法。又易行之道。谓念佛之法也。是龙树菩萨之说。十住毘婆娑论易行品曰:「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无量寿经下曰:「易往而无人。」

一生补处
[佛光阿含藏]
一生补处(eka-jāti-pratibaddha)(梵),即一生所系之义,此一生之后补佛处。例如兜率天内院之弥勒菩萨,将继释迦佛之后补佛处,为一生补处菩萨

一生补处
[阿含辞典(庄春江)]
菩萨之最高果位者,下一生就能成佛(成就正等正觉者)。

一生补处
[佛光大辞典]
梵语 eka-jā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略称补处。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据弥勒上生经等记载,弥勒菩萨现居于兜率天,待此生尽,则下生于人间,以补释迦之佛位。此词又作一生所系,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故有此称。另据无量寿经记卷上之说,一生补处之菩萨又分为四位次:(一)住于正定位之菩萨。(二)接近于佛地之菩萨。(三)住于兜率天之菩萨。(四)由兜率天至人间下生而成佛。〔菩萨本业经十地品、大日经具缘真言品、弥勒上生经宗要〕 p30

一生补处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后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在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

诸上善人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许多上等的善人。

俱会一处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同信心之人共往生极乐,会于一处也。阿弥陀经曰:「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俱会一处
[佛光大辞典]
往生极乐净土而与诸上善人聚于一处。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七中):「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此系言往生极乐净土,常与圣众聚于一处,得以亲近承习,增进佛道。〔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中(窥基)、阿弥陀经疏钞卷三(袾宏)〕 p4035

十乐
[佛光大辞典]
即念佛行者由极乐净土之依正二报,所得之十种快乐。又作净土十乐。据袾宏之阿弥陀经疏钞卷二载,相对于娑婆之苦而言,极乐净土有十乐,即:(一)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二)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四)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五)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六)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七)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八)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九)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十)一生行满,所作得办之乐。

日本净土真宗第六祖源信于往生要集卷上亦举出往生净土之十乐,即:(一)圣众来迎乐,(二)莲华初开乐,(三)身相神通乐,(四)五妙境界乐,(五)快乐无退乐,(六)引接结缘乐,(七) 圣众聚会乐,(八)见佛闻法乐,(九)随心供佛乐,(十)增进佛道乐。〔释净土群疑论卷五、往生要集义记卷上之三〕 p498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72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047

[持戒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6-5 23:10: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5 23:15 编辑

(10楼~12  用时,3小时)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学习解说】
舍利弗! 不可以少善根(善导系的净土宗徒认为这是指称名念佛之外的各种善行,由于这些善行并非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故称少善根。与此相对,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便得往生极乐国土,故称多善根)(元晓之阿弥陀经疏载,菩提心为正因多善根,执持名号则为助因)福德因缘得生到这个极乐国土的。

舍利弗!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到阿弥陀佛且愿意执持名号,如此这样一日,或二日,或三日,或四日,或五日,或六日,或七日,成就一心不乱,那么,这样的人在临命终的时侯,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会出现在面前,此人临命终的时侯,心不颠倒,就能够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

舍利弗! 我见到这样对众生是有极大利益的,所以才这么说,也因此,如果有众生听到这么的,应当要发愿往生极乐国土!


少善根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少分之善根。阿弥陀经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少善根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varamātraka-kuśalamūla。又作少善。谓薄少之善根。即指念佛以外之各种杂善。依阿弥陀经之意,一日乃至七日执持弥陀名号而能一心不乱者,称为多善根,其他诸善,则称少善根,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又据元晓之阿弥陀经疏载,菩提心为正因多善根,执持名号则为助因。〔法事赞卷下、阿弥陀经义疏卷下〕 p1382

少善根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少善根(梵avaramātraka-kuśalamūla,藏dge-baḥi tsa-baṅan-ṅon-tsam)
即薄少的善根。又作少善。语出《佛说阿弥陀经》。善导系的净土宗徒认为这是指称名念佛之外的各种善行,由于这些善行并非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故称少善根。与此相对,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便得往生极乐国土,故称多善根。《阿弥陀经》云(大正12‧347b)︰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中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关于这一段经义,善导的《法事赞》卷下解释说(大正47‧433b)︰「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宋代元照在其《阿弥陀经义疏》,更明确的指出(大正37‧361c)︰
「如来欲明持名功胜,先贬余善为少善根。所谓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礼诵、坐禅、忏念、苦行,一切福业若无正信、回向、愿求,皆为少善,非往生因。若依此经执持名号,决定往生;即知称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
从上述解释中,可以看出净土宗极端重视持名念佛法门的特色。
至于非净土宗人解释此段经文,则与此说相异。元晓《阿弥陀经疏》以菩提心为往生正因,执持名号为助因;所谓「正因中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者,显示大菩提心摄多善根以为因缘,乃得生故。」「第二明助因者,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则元晓以为往生极乐国的正因是以大菩提心摄多善根,执持名号只是助因。这与善导系的净土宗人指执持名号为往生正因,有着根本的差异。

执持名号
[佛光大辞典]
阿弥陀经中之一句,乃表示往生净土之因行。执持,固执不动之意。意即专心称念阿弥陀佛之名号。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七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中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智圆于阿弥陀经疏中解释执持名号,谓(大三七‧三五五下):「执谓执受,持谓任持,信力故执受在心,念力故任持不忘。」〔法事赞卷下(善导)、阿弥陀经疏(窥基)、阿弥陀经略记(源信)〕 p4444

一心不乱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viksipta-citta。(一)专注一事,使心不散乱、动摇之谓。华严经卷三十九(大一○‧八四二上):「汝等应离诸疑垢,一心不乱而谛听。」 (二)修念佛法门之际,以至诚之信心持诵弥陀名号,令心不散乱。即舍弃我体,而与「南无阿弥陀佛」之称念合为一,称为一心不乱。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七中):「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中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p24

一心不乱(梵avikṣipta-citta)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净土宗用语。指持诵「阿弥陀佛」名号之心专一不乱。这是修持净土念佛法门者的理想境界。《阿弥陀经》谓(大正12‧347b)︰「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中略)若七日,一心不乱,(中略)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此文之解释自古纷纭,慈恩《阿弥陀经通赞》卷下以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不间断为一心,专注不散乱为不乱。蕅益《阿弥陀经要解》则谓执持名号有二说︰(1)不通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而求愿生者为事持;(2)通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者为理持。一心亦有理事二种,不论事持或理持,持而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为事的一心。不论事持或理持,持而心开见本性佛,皆为理的一心。事的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的一心不为二边所乱,此即是修慧。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72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047

[持戒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7:19: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6 17:25 编辑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学习解说】
舍利弗! 就如同我(释迦牟尼佛)现在正在赞叹称扬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

在东方世界,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等无量无数诸佛,个个于其国土示现周遍三千大千世界之广长舌相(以证明所说的是诚实语,非虚妄语)(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此相具有两种表征:(一)语必真实。(二)辩说无穷,非余人所能超越者)

说诚实言:「您们及诸众生,应当相信如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谓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不遭受各种障害。又佛菩萨经常守护佛教徒,如影随形,不离片刻,使恶鬼等障害不能亲近其身)(古来注释家多将此护念分为二种︰(1)影护护念︰如影随形地护念行者,使恶魔等无法障害。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2)证诚护念︰为众生证明教法之确实,使其生信而脱离苦患。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必得往生,证诚此事,故名护念经。」)经。」

广长舌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舌头既广且长,从口伸出可覆盖整个脸部直到发际。

广长舌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三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智度论八曰:「问曰:如佛世尊,大德尊重,何以故?出广长舌似如轻相。答曰:舌相如是,语必真实。如昔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婆罗门言:若人舌能覆鼻无虚妄,何况至发际?我心信佛必不妄语。」法华经神力品曰:「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阿弥陀经曰:「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广长舌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佛三十二相之一,佛舌广长,而且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

广长舌相
[佛光阿含藏]
广长舌相(pahūta-jivhatā)(巴),三十二大人相之一,谓如来之舌软薄广长,从口而出则可周遍覆面,系不妄语而得之大人相,亦辩说无穷无人可超越之表征。

广长舌相
[佛光大辞典]
梵语 prabhūta-jihvatā,或 prabhūta-tanu-jihvatā,巴利语 pahūtā-jivha。为佛三十二大人相之一。又作广长轮相。略称长舌相、广长舌、舌相。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此相具有两种表征:(一)语必真实。(二)辩说无穷,非余人所能超越者。大智度论卷八(大二五‧一一五中):「若人舌能覆鼻,言无虚妄,何况乃至发际?我心信佛必不妄语。」
又观佛三昧海经卷三记载佛之广长舌相甚详,谓此相系由十波罗蜜、十善报所感得,其舌根下及舌之两边有二宝珠,流注甘露,滴润舌根。诸天、世人、十地菩萨皆无此舌相,亦无此味。又诸佛舌上有五画,犹如宝印之纹,此味入于印纹中则流注上下,入琉璃筒。诸佛笑时,动其舌根,以此味力之故,舌出五光,五色分明,遶佛七匝,还从顶入。佛出舌时,如莲花叶,上至发际,遍覆佛面。舌下亦有众杂色脉,此味流入脉中,以其味力之故,变成众光,有十四色,一一光上照无量世界。
法华经神力品(大九‧五一下):「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七中):「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又据中阿含卷四十一梵摩经、增一阿含经卷八、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等之记载,除诸佛之外,转轮圣王亦具有此相。〔中阿含经卷十一、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菩萨地持经卷十、三十二相显要钞卷中〕 p5993

广长舌相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大日如来要说真言时,必先现其周遍法界之广长舌,以证明其言诚实非虚,叫做如来广长轮相。

佛所护念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以名大乘甚深之经典,护持忆念,不滥开演者。法华经序品曰:「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敬菩萨法,佛所护念。」阿弥陀经曰:「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经名)佛说阿弥陀经之异名。此经为一切诸佛护持忆念之经,故名。同经曰:「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六方护念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又曰六方证诚,六方证明。阿弥陀经举六方诸如来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言。有曰:「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六方诸佛
[佛光大辞典]
谓于东、西、南、北、上、下等六方世界赞叹阿弥陀佛功德之诸佛。又作六方护念、六方诚证。东方世界为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西方世界为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南方世界为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北方世界为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下方世界为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上方世界为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阿弥陀经〕 p1254

护念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保护忆念也。无量寿经上曰:「无量诸佛咸共护念。」嘉祥法华义疏九曰:「令外恶不侵为护,内善得生为念。」

护念
[佛光大辞典]
谓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不遭受各种障害。又佛菩萨经常守护佛教徒,如影随形,不离片刻,使恶鬼等障害不能亲近其身,故称影护护念。又为立证佛说之教法为真实,诸佛菩萨立下誓证,谓若众生信受奉行,将受无穷利益,此称证诚护念。 p6866

护念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谓诸佛、菩萨、诸天善神等对于修善众生或佛弟子加以护持摄受,使之不致遭受障碍。如《法华经》卷一〈序品〉云(大正9‧2b)︰「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此中,「所护念」系译自梵语parigraha ,与「所摄受」同义。
有关「护念」之词义,元照《阿弥陀经义疏》云(大正37‧363a)︰「护谓覆护,不使魔娆;念谓记念,不令退失。」善导《观念法门》云(大正47‧25c )︰「既蒙护念,即得延年转寿,长命安乐。」又,窥基《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下云(大正37‧344c)︰「六方诸佛以神力而护持,沙界圣人乃一念而忆念,故云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古来注释家多将此护念分为二种︰(1)影护护念︰如影随形地护念行者,使恶魔等无法障害。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2)证诚护念︰为众生证明教法之确实,使其生信而脱离苦患。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必得往生,证诚此事,故名护念经。」又,「护念」一词,大致与摄护、护持、救护等同义。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学习解说】
舍利弗! 在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等无量无数诸佛,个个于其国土示现周遍三千大千世界之广长舌相(以证明所说的是诚实语,非虚妄语)(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此相具有两种表征:(一)语必真实。(二)辩说无穷,非余人所能超越者)

说诚实言:「您们及诸众生,应当相信如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谓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不遭受各种障害。又佛菩萨经常守护佛教徒,如影随形,不离片刻,使恶鬼等障害不能亲近其身)(古来注释家多将此护念分为二种︰(1)影护护念︰如影随形地护念行者,使恶魔等无法障害。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2)证诚护念︰为众生证明教法之确实,使其生信而脱离苦患。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必得往生,证诚此事,故名护念经。」)经。」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学习解说】
舍利弗! 在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等无量无数诸佛,个个于其国土示现周遍三千大千世界之广长舌相(以证明所说的是诚实语,非虚妄语)(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此相具有两种表征:(一)语必真实。(二)辩说无穷,非余人所能超越者)

说诚实言:「您们及诸众生,应当相信如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谓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不遭受各种障害。又佛菩萨经常守护佛教徒,如影随形,不离片刻,使恶鬼等障害不能亲近其身)(古来注释家多将此护念分为二种︰(1)影护护念︰如影随形地护念行者,使恶魔等无法障害。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2)证诚护念︰为众生证明教法之确实,使其生信而脱离苦患。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必得往生,证诚此事,故名护念经。」)经。」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学习解说】
舍利弗! 在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等无量无数诸佛,个个于其国土示现周遍三千大千世界之广长舌相(以证明所说的是诚实语,非虚妄语)(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此相具有两种表征:(一)语必真实。(二)辩说无穷,非余人所能超越者)

说诚实言:「您们及诸众生,应当相信如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谓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不遭受各种障害。又佛菩萨经常守护佛教徒,如影随形,不离片刻,使恶鬼等障害不能亲近其身)(古来注释家多将此护念分为二种︰(1)影护护念︰如影随形地护念行者,使恶魔等无法障害。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2)证诚护念︰为众生证明教法之确实,使其生信而脱离苦患。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必得往生,证诚此事,故名护念经。」)经。」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学习解说】
舍利弗! 在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等无量无数诸佛,个个于其国土示现周遍三千大千世界之广长舌相(以证明所说的是诚实语,非虚妄语)(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此相具有两种表征:(一)语必真实。(二)辩说无穷,非余人所能超越者)

说诚实言:「您们及诸众生,应当相信如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谓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不遭受各种障害。又佛菩萨经常守护佛教徒,如影随形,不离片刻,使恶鬼等障害不能亲近其身)(古来注释家多将此护念分为二种︰(1)影护护念︰如影随形地护念行者,使恶魔等无法障害。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2)证诚护念︰为众生证明教法之确实,使其生信而脱离苦患。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必得往生,证诚此事,故名护念经。」)经。」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学习解说】
舍利弗! 在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等无量无数诸佛,个个于其国土示现周遍三千大千世界之广长舌相(以证明所说的是诚实语,非虚妄语)(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此相具有两种表征:(一)语必真实。(二)辩说无穷,非余人所能超越者)

说诚实言:「您们及诸众生,应当相信如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谓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不遭受各种障害。又佛菩萨经常守护佛教徒,如影随形,不离片刻,使恶鬼等障害不能亲近其身)(古来注释家多将此护念分为二种︰(1)影护护念︰如影随形地护念行者,使恶魔等无法障害。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2)证诚护念︰为众生证明教法之确实,使其生信而脱离苦患。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必得往生,证诚此事,故名护念经。」)经。」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72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047

[持戒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20:01: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6 20:02 编辑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学习解说】
舍利弗! 您意想是如何的呢? 为什么称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到这部经,以及听到这些诸佛名号的,能够发心受持,那么,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将为一切诸佛所共同护念,皆得不退转(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

因此,舍利弗! 您们应当信受我说及诸佛所说的。


不退转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略云不退,即梵语之阿毘跋致也。无量寿经上曰:「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十住毘婆娑论曰:「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法华经序品曰:「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阿耨多罗
[阿含辞典(庄春江)]
anuttara的音译,义译为「无上」。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佛陀的智慧。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nuttara-samyak-saj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ā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又梵语 anuttara-samyak-saj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大智度论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论注卷下、法华经文句卷二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参阅「正遍知」2001、「正觉」2005) p3674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72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047

[持戒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20:05:24 | 只看该作者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学习解说】
舍利弗! 如果有人已发愿的、现在发愿的、应当发愿的,想要往生到阿弥陀佛的佛国,那么,这样的人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阿弥陀佛的国土,或已生、或今生、或当生的。

因此,舍利弗!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信者,应当要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国土!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72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047

[持戒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20:12: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6 20:18 编辑

(13楼~16  用时,2小时50分钟)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说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学习解说】
舍利弗! 就像我现在正在称扬赞叹诸佛不可思议功德,这些诸佛也在称扬赞叹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够为此甚难希有之事,能够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充满五种不清净的烦恼世界)

劫浊(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
见浊(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使人不修善道)
烦恼浊(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而恼乱心神)
众生浊(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慧施、斋法,不持禁戒等)
命浊(往古之世,人寿八万岁,今时以恶业增加,人寿转减,故寿命短促,百岁者稀)中,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且又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是极为不容易的!」

五浊恶世
[国语辞典(教育部)]
佛教谓充满五种不清净的烦恼世界。五浊指一、命浊,众生多作恶业,致寿命极短;二、烦恼浊,众生充满贪、瞋、痴的烦恼;三、劫浊,世代危厄,飢饿、疾病、战争不止。四、众生浊,众生缺乏善根,不信因果、不持戒;五、见浊,邪说横行。《阿弥陀经》:「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浊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命浊是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是世人每多弊恶,心身不净,不达义理;烦恼浊是世人贪于爱欲,瞋怒诤斗,虚诳不已;见浊是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劫浊是生当末世,飢馑疾疫刀兵等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五浊
[佛光大辞典]
梵语 pañca kasāyāh。又作五滓。指减劫(人类寿命次第减短之时代)中所起之五种滓浊。据悲华经卷五、法苑珠林卷九十八之说,五浊即指:(一)劫浊(梵 kalpa-kasāya),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二)见浊(梵 drsti-kasāya),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使人不修善道。(三)烦恼浊(梵 kleśa-kasāya),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而恼乱心神。(四)众生浊(梵 sattva-kasāya),又作有情浊。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慧施、斋法,不持禁戒等。(五)命浊(梵 āyu-kasāya),又作寿浊。往古之世,人寿八万岁,今时以恶业增加,人寿转减,故寿命短促,百岁者稀。五浊之中,以劫浊为总,以其余四浊为别。四浊中又以见浊、烦恼浊二者为浊之自体,而成众生浊与命浊二者。

据法华文句卷四下载,劫浊无别体,劫是长时,剎那是短时,总约四浊而立此假名。众生浊亦无别体,揽见慢果报上而立此假名。烦恼浊以五钝使为体,见浊以五利使为体,命浊以连持色心为体。其中见浊、烦恼浊是因浊,命浊是果报浊,众生浊则是行因得果之人浊。另据悲华经之说,人寿自八万岁渐次减至二万岁后,为五浊生起之时,其时,现实世界充满烦恼痛苦,称为五浊恶世,又作浊恶世、浊世。五浊之始较轻微,渐次则随时代之变化而五浊炽烈,称为五浊增时。

又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载,佛界与九界相织而产生五种之浑浊,称为五浊。即:(一)劫浊,谓见虚空遍于十方界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而相织妄成,称为劫浊。(二)见浊,谓身以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以地、水、火、风四大旋令觉知,相织妄成,称为见浊。(三)烦恼浊,谓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而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而相织妄成,称为烦恼浊。(四)众生浊,谓人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于此而相织妄成,称为众生浊。(五)命浊,谓人之见闻原无异性,以众尘隔越,故无状异生,虽性中相知,然用中相背,同异失准而相织妄成,称为命浊。

楞严经义疏注经卷八将五浊配于大乘起信论所说之三细六粗,即以劫浊配于三细中之业相转相,见浊配于现相,烦恼浊配于六粗中之前四相,众生浊配于造业相,命浊配于业系苦相。此系关于五浊之转释,而非为减劫中所起之五种浊乱相之说。又毘尼母经卷一除去见浊,加上业浊为五浊。另十地经论卷一举出六浊之说,即:不欲浊、威仪浊、盖浊、异想浊、不足功德浊、痴浊等六者。另据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二举出十二浊,即:(一)示现劫浊,(二)示现时浊,(三)示现众生浊,(四)示现烦恼浊,(五)示现命浊,(六)示现三乘差别浊,(七)示现不净佛国土浊,(八)示现难化众生浊,(九)示现说种种烦恼浊,(十)示现外道乱浊,(十一)示现魔浊,(十二)示现魔业浊。

于法华经玄赞卷四中,举出十二浊与五浊之关系,谓诸佛国土具足清净庄严,为利益众生,乃方便示现诸浊。此十二浊唯大乘具有,即随佛所化土之胜、劣二法,而示现立之。五浊则仅据秽土之相而立论,故通于大、小二乘。其中,十二浊之劫浊、时浊即五浊之劫浊;众生浊、难化众生浊即众生浊;烦恼浊、说种种烦恼浊即烦恼浊;命浊即命浊;外道乱浊即见浊。其余三乘差别浊、不净佛国土浊、魔浊、魔业浊等四种,则非为五浊所摄。〔杂阿含经卷三十二、阿弥陀经、悲华经卷二、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一、文殊师利问经卷下、顺正理论卷三十二、俱舍论卷十二、注维摩诘经卷三、法华经义记卷三、菩萨地持经卷七、华严经孔目章卷二〕 p1201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学习解说】
世尊说完此部经,此时,舍利弗、所有比丘,以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众,听闻到世尊说法,个个都欢喜信受,作礼(敬礼)而去。

作礼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作敬礼也。佛说阿弥陀经曰:「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佛说阿弥陀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72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047

[持戒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22:12: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7 22:16 编辑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上述经文是讲述极乐世界中有种种奇妙杂色的鸟,日夜不间断地发出柔和高雅的音声
都是说法的音声,也都是在念佛、念法、念僧
在这个国土的众生听闻到这样的音声,也都会跟着念佛、念法、念僧

也就是说,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眼睛所见,耳朵所闻,都是种种殊胜及美好的
而且在极乐世界有相当良好的修行环境,随时随地都处在精进修行及正念的氛围之中

通过学习这段经文,让末学想到了心念及修行的次第,以下结合【清净光明专辑】来学习相关内容:

心念的次第会影响投生(投胎)的状态和次第
也就是,心念次第越高,轮回的去处次第就越高,
相反,心念的次第越低,就会投胎成为越低次第的生命型态
所以,从内法界来说,身体就像依报,心念才是正报
(从外法界来说,有情众生自己是正报,外在一切是依报)
——帖子详见:进阶的「随缘保任」

就佛法的学习上来说
时下一般人学佛修行,大都只专注在念佛拜佛诵经或各种仪式上,或跑佛寺或上论坛,以为这样自己就是在修行
其实,佛法的修行和原理存在于每个生活当下之中,
真正的修行在于修行者当下的心念是否契入各种不同次第的佛法道理,(这就是心法)
而不是在于外表的佛像或经典或修行者姿势上,一切表相(表法)只是用于引导各种不同的初学者

因此,
「佛法」不是只存在「佛经」或「佛寺」或「僧侣」中,而是存在于每个「当下」
一切都是法,佛法不再局限于一般的表相认知,而是深入每个当下和一切原理特性 ——帖子详见:由「我是歌手」看生活中的「法性」和「众生性」--前言

再者,对于处在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虽然修行环境没有像极乐世界那么好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
同样的相,发心不同,就决定您是升华还是堕落,轮回或解脱
世间万相,您该如何面对?

不是任何世间相都会令人堕落,而是看您如何面对,用什么心念去面对
智者以佛心看透世相,修学者以戒律避免自己堕入相中,愚痴者则念念都堕入悲苦或迷恋的虚幻执着中
——帖子详见:随俗而不流俗的正念解脱

其实,
生活中处处有微妙佛理,是否能微小中见妙理,那就看佛子能否当下入心观察思维和体会了
当下若能入心清净,何时何处何事何法不都是修行?
——帖子详见:看似退步是向前

因为,
世间无小事,若能明心见性,就能看见任何小事中的甚深佛法 ——帖子详见:随俗而不流俗的正念解脱
总之,心念和发心决定我们的走向和成就 ——帖子详见:[浅谈]一般人和修行人有几类, 心念和发心决定我们的走向和成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72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047

[持戒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23:55: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8 00:00 编辑

(17~18  用时,3小时以上)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趣。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学习上述经文。。。

在极乐世界有种种奇妙杂色的鸟,但这些鸟并不是因为罪业受报而生的 (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这种东西)
在极乐世界所出现的这些鸟,全都是由于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欲令法音宣流所变化出来的

由此可知,
「极乐」和「娑婆」是不同次第的世界,极乐是佛国,娑婆是恶世
而「极乐世界的众生」和「娑婆世界的众生」也是不同次第众生

关于极乐世界的众生,又是如何的呢?  
这让末学想到善知识有提到过:
以前,我在「雷久南」博士创办的「琉璃光养生世界」杂志中看过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中是写一个没有钱的世界、不用钱的世界(原文来自一本小说)
有个地球人偶然中进入了这个世界,感到很新奇,也很是疑问:没有钱怎么活呢?!
其实,这世界的人生活不靠钱,而是靠「分享」和「爱」以及「对事物理解的成就感」
这世界的人都尽心尽力理解事物、和成就事物、更分享事物
所以,这世界没有钱,每个人都是尽心爱护别人、也分享自己的收获给他人

也因此,这个世界不需要钱、不用钱、没有钱
例如:你想吃饭,就到饭馆,免钱,你想买东西,就到商店,免钱
每个商店老板都欢喜免费提供、爱护众生,每个顾客也都感恩满足不贪心
正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同世界」

分享、爱,以及对事物理解的成就感, 正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同世界」


也因此,
「钱」这个东西原本就是错误的知见,是「娑婆恶世」的产物
想想,「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需要钱吗?当然不需要

同样道理,「竞争力」是怎么来的?就是为了「钱」而来,这也是「娑婆恶世」的产物
如果人人都像刚刚那个「不用钱、没有钱的世界」,那还需要为了生存而竞争吗?

又例如:像「极乐世界」这样的佛国世界有「竞争」或「竞争力」这个东西吗? ——帖子详见:「竞争力的迷思」之解析:没有钱、不用钱的安乐世界

而且,
人只要年纪越大,就会发现共体共生的道理,也能逐渐感恩任何一颗螺丝钉,任何一个基层人员
今天就算我们用自己赚的钱买饭吃,其实我们还是要感恩农人,这就是感恩的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人总是会谢天,就算没来由,但是就是感恩,感恩又平安的度过了一天或一年
感恩心是种美德,是种善良的心,是种能痊愈外在病痛和内心伤痛的心
感恩心让我们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上面说的就是基础的心法,这很基础,因为这是一般人都能体会的
心法是佛法的根本,心法是成佛的心要,不过一般佛弟子不明白这道理和实修成佛的原理
有些人很顺利就能得到好工作,这是过去世的福报,不过如果没有学佛,那还是轮回
有人以为是靠自己努力完成的和别人无关,这是因为没有宿命通,所以不知道过去世因果
而活在自己认为的表相世界中,这样的人如果不知道感恩,逐渐就会失去人缘,善果就会耗尽
众生就是活在自以为的表相中,用凡夫心拼命计较算计世俗表相的一切,
却不知道世俗一切和自己的肉身都是自己心识执着造作而产生的,因此不断的轮回
凡夫众生自以为靠自己能力获得一切,而和众生起比较竞争争执对立,而失去心的感动和能力
其实这正是对世间的执着,是一种置入性的思维,在表相上不停打转,不断抓执堕入,所以轮回

反之,用善心感恩心慈悲心清净心平等心去善待自己和众生,放下一切,这样才能真正解脱轮回
所以,真正实修者能对任何一细微处和众生心都能完全明白,因为这是心的能力
是感恩心清净心慈悲心平等心光明心的能力
——帖子详见:[略说心法]感恩心与拍马屁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72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047

[持戒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24-6-8 23:47: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8 23:56 编辑

(19  用时,3小时以上)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学习上述经文。。。

第一段经文是说极乐世界位在何处,以及介绍那个国土的佛名号
依文解义来说,就是从娑婆世界这里看向西方过十万亿佛土,那边有一个世界名为极乐
而在那个国土有一尊佛,名号为阿弥陀佛,如今这尊佛正在说法中

第二段经文是讲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所成就的
在极乐世界里,耳朵经常可以听到美妙悦耳的音乐,地上所看到的是由黄金和琉璃所合成建构的大地
天空中还无时无刻都会洒下无数美丽及香芬的妙花,见者心悦舒适
而且,在这个国土的众生,清晨的时侯就会撩起衣襟来盛满这些妙花
随念就可以往至十万亿无数无量的诸佛国土,供养礼敬他方世界十万亿无数无量的诸佛

说到供养他方世界无量无数的诸佛,末学就想到了【普贤十大愿】中的[广修供养]
所以说,往生到极乐世界中的众生,随时随地都有妙花可以供养,还可以供养他方十万亿诸佛,行[广修供养]
所有的事及修行都变得很容易、很方便,让在极乐世界的众生可以身心清净的实修至成佛,而这一切都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

所以藉由这两段经文来对照,「十万亿佛土」和「十万亿佛」的前后呼应
可以得知,只要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了那边,所有的一切将不再是问题

再者,为什么经文一开头会说极乐世界距离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土呢?
末学查询了佛学辞典,内容如下:

即心念佛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谓唯心之弥陀心,得己身之净土,而念自己心中之佛也。心者周徧法界,假如说弥陀隔十万亿佛土,尚是吾心佛所现,吾人之心性,本为清净之佛体,唯为无明烦恼所覆不能显,其不显者,谓隔十万亿土而已。故观无量寿经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净土门以外诸大乘家之念佛也。

即心念佛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念自己心中的佛的意思。人们的心性周遍法界,本来是清净之佛体,但为无明所覆盖,不能显现,不显现所以才与弥陀相隔十万亿佛土,若显现即得己身之净土,此心便是弥陀。
>>>

就末学目前理解而言,经文中所说十万亿佛土的距离,应该就是意谓着众生被太多的无明烦恼所覆盖,所以也就会有这么的远
那么,极乐世界,是真的离我们很遥远吗?

这也让末学想到了【清净光明专辑】中关于[真心]的相关内容,在此藉由这个机会来学习如下:

若以求往生闭关法来说
如果没有真心或福慧不具足,就根本无法在闭关中见佛,也无法往生
甚至一些心有疑虑或对世俗仍有贪恋的人,根本就不会开帖参与闭关实修
就像没有真心在[清净光明净土]中实修的人,也会找种种理由说自己没时间或条件实修

其实,一切都是众生的妄念和贪着,
如果真心求往生,真心当下愿意往生,其他就不是问题
例如:如果自己当下往生那家人该怎么办? 自己的后事安葬如何处理?
因为,如果当下能见佛,其他还会是问题吗?如果自己真心能舍下一切,还有什么能障碍自己往生呢?
所以,如果有任何疑问或障碍或贪恋,其实都刚好显示自己真心不足福慧不足

讲到真心
这就像药师经上讲的,就算在恶道,但是心念药师佛,就能因为善根而尽速脱离恶道
这就是心念的力量,同样的道理,至于往生,为什么会失败,这其实还是自己心念的问题

真心两字,在不同情况,用法会不太相同,
1.真心可表真心佛性, 2.真心可表对事情的态度.
往生闭关的重点在于当下求往生的心念,是要当下求往生,
所以如果起其他思维,就算是正思维,一样不利于往生,所以此处的真心是指后者
闭关一心念佛求往生的过程中,要让自己心中满满的都是念佛求往生
至于其他正思维,如果你不是当下想过河(求生净土),任何时间正思维当然都行
如果你现下要渡河,还做其他思维,那你还能往生吗?因为一心是求往生的船票

老实说,许多人念佛或修行一辈子,也没真正好好念佛,没真正念佛求往生
所以,临命终想的反都是一些世俗妄念和烦恼,当然就无法往生净土
如果没有透过闭关求往生的修行,一般佛弟子就不容易知道这情况
所以往往临命终就会出现种种障碍往生的现象,自己也无法超越

就像有人在闭关念佛求往生之前, 挂碍家人, 想嘱咐吩咐安排好身后事
如果这样就容易有处理不完的事情,贪恋只会越堕越深,如果念佛求往生有妄念,那就不可能见佛接引
其实这种身后事是不可能准备得好或圆满的,因为众生各有各的执着,纠结不完,也因此而不断轮回,
您所准备的,家人也不一定满意,所以教导众生自己学佛解脱才是究竟
还没见佛接引前,如果对家人乱说话,还可能会引起障碍
如果自己真的放得下,可以在见到佛接引后,再和佛讨论示现引导家人的事情
如果不是真正求生和真正能利益众生,弥陀会现身吗?
所以,与其担心闭关或往生的问题,不如好好闭关实修吧
如果有真心有福慧,那就会真心马上修持,不会有任何疑惑或担心
如果真心不足(还贪恋世俗),福(表相不圆满)慧(智慧不通达)不足,
那就会因为种种表相和世俗问题而却步,不敢闭关实修,当然也不可能闭关中见佛

所以,问题其实不在于那些表相,而是在于自己没有真心和决心
如果有真心和决心,与弥陀心愿相印,难道还有佛力不能解决的问题?

药师经不是讲得很清楚吗?恶道众生一念佛就能转生善道

其实,只要是实修者,平常实修过程中,定慧就能超越身体的痛苦,更何况往生过程中还有佛力加持
这些问题,都是因为众生真心和福慧不足,所以才会有种种妄念和障碍

自己透过实修而领悟而智慧增上,这种智慧的成长会比[闻慧](听慧)来得可靠
如果每件事情都事先讲清楚了或先打了预防针,其实次第就降低了,就是退而求其次
真心者,自己就会勇往直前,就能破除一切障碍和考验,这样进步才会快

所以,我们和极乐世界的距离如何,能不能够往生,这就需要我们时常反观自己的心念
是不是真心想要往生?
临命终时是否能够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求往生?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72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047

[持戒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24-6-9 19:37: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9 23:28 编辑

(20  用时, 3小时以上)


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通过学习上述经文,末学依文解义来说,就是
在极乐世界的众生,清晨的时侯就会盛满妙花往至他方无数无量的佛土供养礼敬诸佛
之后快要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就回到极乐世界,吃完饭后就经行

特别是"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这段经文,末学就在想,极乐世界的众生也需要饮食吗?

对于这个问题,末学后来在【清净光明专辑】中有读到禅定的相关教导:
举例来说,人类都需要睡眠和饮食,以此来维生,这是最正常的人类观念
不过,后来人类也发现,冬眠不需要饮食也可长期维生,又例如太空旅行的维生装置,也可以不透过饮食长期维生(虽然有维生的营养液)
而事实上,定就是比人类高级的生命型态的维生方式,是透过精神观照而维持身心安定的方式

再者,
按照外星科学来说,人类算是很不进步的生命型态
按照佛法来说,地球的人类是五浊恶世业障深重的众生
因为地球人类对种种物欲的执着,所以这种生命型态就是靠睡眠和吃东西来维生
如果是比较高级的生命,就是靠「定」来维持身心状态

而且禅定在外表上也不一定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或任何型态
因为这些不被愚痴的人类所理解,所以说禅定是超科学,超乎人类科学和想像
所以,像佛菩萨这样的超高级生命型态(超高级有情众生),就是随时保持在各种高级禅定上
而且因为物以类聚或科学不足和身心能力不足,地球人类通常看不到不同维度众生或外星生命型态或佛菩萨
一方面是人类能力不足,一方面是佛菩萨也不是以人类所能理解的生命型态存在着
——帖子详见:禅定的超科学佛法原理

而且,
「极乐」和「娑婆」是不同次第的世界,极乐是佛国,娑婆是恶世
而「极乐世界的众生」和「娑婆世界的众生」也是不同次第众生
——帖子详见:「竞争力的迷思」之解析:没有钱、不用钱的安乐世界

因此总结来说,像娑婆世界这种低次第生命型态的众生,是难以理解其他较高次第生命型态的存在方式的

以饮食这方面来说
不同层次(次第)的生命(身心)状态,就有不同次第的饮食方式和学问

对于「娑婆世界」的一般人来说,吃可能为了饱足,或美味,或无聊解闷,或用吃来解除生活的苦闷或躁郁

对于「初学禅定者」来说,吃能维持基本生命所需即可,而且不能堕入欲望的枷锁中,应该把心念放在精神观照上

对于「香积佛净土的人民」来说,吃饭不但不会堕入世俗欲望,不会因此而堕入物质感官层次
反而还能因为「香积佛」的清净光明加持,使吃饭的美味变成一种修行,因此而增上精神修持次第,增上福慧
(
「香积佛」:请参阅「维摩诘所说经」)
——帖子详见:「吃」的次第和学问

相较之下可以得知,娑婆世界众生其生命质量的层次其实是比较低的
以上,末学目前粗浅的思维理解是这样的


说到高精神层次的饮食,就想到了「禅悦为食」
末学在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中的相关内容来学习如下:

就是由「精神意念」、「少食」、「少衣」、「和谐的运动」或「禅定」来提升身心次第
由「物质次第」逐渐提升到「精神次第」,让身心都保持在一种次第较高的身心和谐状态
也就是将能量获取或消耗的方式,逐渐由次第较低的「物质型态」转为次第较高的「精神心念型态」


从佛法上来说,就是「禅悦为食」,从科技上来说,就是由「物质能量」转为「辐射能量」
从世俗说法上来说,就是「精致化」,逐渐,不论在本质和运作上,都相对的提升次第
其原理,由佛法来说,就是「藉假修真」,就是:虽然「佛性」才是真常,
但是,其他一切无常,不论是环境还是身体,则可以用来修行,让心念次第提升,以恢复本然佛性
当人处于吃入物质食物和消化物质食物以及消耗物质能量的时候,身心其实是比较脆弱的
如果能提升到精神次第,由精神来控制能量的获取和运用与消耗,身心的健康状态和能力也都会相对的提升
——帖子详见:进阶的「随缘保任」
所以,同样表相的一件事情,不同因缘根器众生,所领受和体会的结果就不相同
中间的差别和要领,就在于饮食的清净,以及进食的时候是否能进入甚深次第的精神观照,让饮食变成一种精神观修

简单的说,食材不能造成身体负担,所以清净的素食为佳
再者,吃的时候不能狼吞虎咽,要藉由食物的清净和美味提升到精神次第的清净观照,脱离饮食层次而进入精神安乐状态
这样的饮食方式就能摆脱低下层次的吃,而使身心进入逐渐解脱的状态,而能逐渐脱离肉体和轮回的束缚

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饮食方式,也是「香积佛」引渡「香积佛净土」众生的方式

那么,对于娑婆世界的我们,应该要怎么吃呢?
首先我们应该:良心和感恩心的吃,才能吃出健康的身心和美好的环境
相反,不尊重生命的吃,贪婪的吃,纵欲的吃,那就会吃坏我们的身心和环境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可能边看电视边吃东西,我们不再专心吃东西,不感恩食物和种植的人们
因为不再用心,忙碌的吃,所以感官变得迟钝,而依赖更重的口味,而不尊重食物和自然以及生命

实修者吃东西时候,应该如实发起感恩的心,真正感恩「观世音菩萨」(或您所依赖的其他佛菩萨)
虽然自己还愚痴无智,不能完全舍弃世俗的诱惑,
但是,真正真诚的面对佛菩萨,真正感恩的心,让我们能与佛菩萨相应甚至相印
当下身心就能得到舒适,甚至放下所吃的东西,而不再觉得忧苦恼热
而能得到当下短时间的轻安解脱,眼睛可能突然变得明亮,感官也变得轻松而敏锐
如果我们逐渐放下所有执着,我们就能真正获得解脱,和佛菩萨一样来去自如

如果我们能专心的吃,感恩的吃,就算只是一块传统豆腐,不加任何调味料
我们也能吃出满嘴芳香,散发天然食物本身的自然香甜,也能因此感到非常饱足和满足
而且不会让种种化学毒物或添加物造成我们身体的负担,身心也都会因此而更健康
而由这样天然无负担的美味,冥思观想转为身心的轻安和清净光明,逐渐摆脱表相和欲望的诱惑

恢复我们的良心感恩心和真心,我们就能吃得更美味,而让身心都得到真正的提升
也能减少粮食的浪费和自然的破坏,更能因此缔造无污染的环境
这就是良善的身心正报,就能改变环境依报,也变得美好


不仅吃如此,做任何事情都该如此,食衣住行都如此,这样就会呈现最好的生活和身心状态
——帖子详见:「吃」的次第和学问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1-11 10:26 , Processed in 0.08611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