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净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莲),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232

主题

712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28

[精进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8 15:46: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10-30 12:25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以上

-- [经文] --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末学解说]

三世一切诸如来,对众生有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轮(谓佛所转的法轮,殊胜而不可思议),我以深智力都能够证入。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喻)极短的时间。有说六十刹那为一念,有说九十刹那为一念,又有说一弹指顷便有六十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都能入。

注解:
【妙法轮】:谓佛所转的法轮,殊胜而不可思议。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念】:(喻)极短的时间。有说六十刹那为一念,有说九十刹那为一念,又有说一弹指顷便有六十念。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末学解说]

我于一念((喻)极短的时间。有说六十刹那为一念,有说九十刹那为一念,又有说一弹指顷便有六十念)见到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佛的称号,因佛是九法界之王,犹如狮子是百兽之王一样),

也能够常入佛境界中,如幻(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解脱及威力。

在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意译为土田、土、国、处,即指国土,或合梵汉称为“刹土”。一般所熟知之“佛刹”即佛土之意),

十方尘刹(比喻数量极多)诸毛端,我都能深入而严净(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许多的有),

究竟(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佛事(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示现涅槃(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我都会前往而亲近。

注解:
【一念】:(喻)极短的时间。有说六十刹那为一念,有说九十刹那为一念,又有说一弹指顷便有六十念。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人师子】:佛的称号,因佛是九法界之王,犹如狮子是百兽之王一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幻】: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 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大智度论卷六)((参见:十喻)470、“幻”1390)p2345  FROM:【佛光大辞典】

【刹】:<一>梵语 ks!etra 之略译。又作纥差呾罗、刹多罗、差多罗、刹摩。 意译为土田、土、国、处,即指国土,或合梵汉称为“刹土”。一般所熟知之“佛刹”即佛土之意。
 <二>梵语 laks!ata^ 之略译。全称剌瑟胝。 意谓标志、记号。指旗杆或塔之心柱。一般称寺院谓寺刹、梵刹、金刹或名刹等,盖佛堂前自古有建幡竿(即刹)之风,故得此名。僧人对语时,称对方之寺为宝刹。p3731 FROM:【佛光大辞典】


【刹尘】:无数国土之谓,或比喻数量极多。此一观念最为华严经所重视,如该经卷四世主妙严品(大一○·一六中):“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秘藏宝钥卷下)p3733FROM:【佛光大辞典】

【严净】: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法华经序品(大九·三下):“为欲说此,为当授记,示诸佛土,众宝严净。”(禅苑清规卷一)p6736  FROM:【佛光大辞典】

【群有】:许多的有。众生的果报叫做“有”,有有三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的分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究竟】:梵语 uttara,巴利语同。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胜鬘经一乘章、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十住毗婆沙论卷三)p2986FROM:【佛光大辞典】

【佛事】: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又作立地。据维摩经卷下载,佛陀将一切事均视为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于禅宗,用以指举扬佛法之行事,如开眼、安座(安置佛像于堂内)、拈香、上堂、入室、普说、垂示等,均为佛事。后世泛称于佛前举行之仪式为佛事,又称法事、法会,或指超度亡灵之诵经。
 此外,在葬仪中担任导师之人,称为佛事师。于禅林中之三佛事(奠茶、奠汤、秉炬)、五佛事(起龛、锁龛、奠茶、奠汤、秉炬)、九佛事(入龛、移龛、锁龛、挂真、对真小参、起龛、奠茶、奠汤、秉炬)等,分别由三人之佛事师、五人之佛事师、九人之佛事师负责。又在葬仪、法会中所得之金钱,称为佛事钱。敕修百丈清规卷七板帐式之夹注(大四八·一一五○上):“仍量唱衣钱多寡,则排日、俵嚫、讽经、看经、添奠茶汤、转龛骨等佛事。”又导入佛法之方便,称为佛事门或庄严门。(禅苑清规卷四殿主钟头、行持轨范卷三丧仪法、临济录示众)((参见:法会)3411)p2630FROM:【佛光大辞典】

【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诸威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末学解说]

速疾周遍神通之力,普门遍入大乘之力,

智行(智慧与修行也)普修功德之力,威神普覆大慈之力,

遍净庄严胜福之力,无著无依智慧之力,

定慧方便诸威力,普能积集菩提之力,

清净一切善业之力,摧灭一切烦恼之力,

降伏一切诸魔之力,圆满普贤诸行(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之力。

注解:
【智行】:(术语)智慧与修行也。法华玄义四曰:“智目行足,到清凉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慈力】:救度一切有情力行不舍之心。

【诸行】:<一>指一切有为法。所谓行(梵 sam!ska^ra,巴 san%kha^ra),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
 依存因缘形成之有为法,并非永久不变,而为时常变化流动者(即无常),故谓诸行无常。北本涅槃经卷十四所揭之无常偈,即以“诸行无常”为句首。诸行无常系三法印之一,为佛教之根本思想。(俱舍论卷二十二、中论观行品、法华玄义卷十)
 <二>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行(梵 carya^,巴 cariya^)乃动作、行为之意。在净土教,将念佛以外之善行称为诸行,亦称定散诸行、余行。而以诸行得往生极乐者,称为诸行往生。日本净土宗派中,又有主张阿弥陀佛本愿之真意即在诸行往生之说,称为诸行本愿义;仅依诸行,则无法往生之说,即称诸行不生义。(释净土群疑论卷四、安乐集卷下)p6299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末学解说]

普能严净(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诸刹海(全称刹土大海。指十方世界而言。俗称为宇宙。意为刹土、国土;海为大海之意),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譬喻)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能甚深入智慧海(譬喻)如来智慧之深广,譬如海也),

普能清净诸行(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譬喻)佛界之广大无边如海也),修行无倦经劫海((喻)劫数之多好像大海的水量)。

注解:
【严净】: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法华经序品(大九·三下):“为欲说此,为当授记,示诸佛土,众宝严净。”(禅苑清规卷一)p6736  FROM:【佛光大辞典】

【刹海】:全称刹土大海。指十方世界而言。俗称为宇宙。刹为梵语 ks!etra 之略译,意为刹土、国土;海为大海之意。((参见:刹)3731)p3733FROM:【佛光大辞典】

【法海】:(譬喻)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维摩经佛国品曰:“当礼法海德无边。”无量寿经上曰:“深谛善念诸佛法海。”大集经五十六曰:“法山欲崩颓,法海当复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智慧海】:(譬喻)如来智慧之深广,譬如海也。无量寿经下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诸行】:<一>指一切有为法。所谓行(梵 sam!ska^ra,巴 san%kha^ra),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
 依存因缘形成之有为法,并非永久不变,而为时常变化流动者(即无常),故谓诸行无常。北本涅槃经卷十四所揭之无常偈,即以“诸行无常”为句首。诸行无常系三法印之一,为佛教之根本思想。(俱舍论卷二十二、中论观行品、法华玄义卷十)
 <二>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行(梵 carya^,巴 cariya^)乃动作、行为之意。在净土教,将念佛以外之善行称为诸行,亦称定散诸行、余行。而以诸行得往生极乐者,称为诸行往生。日本净土宗派中,又有主张阿弥陀佛本愿之真意即在诸行往生之说,称为诸行本愿义;仅依诸行,则无法往生之说,即称诸行不生义。(释净土群疑论卷四、安乐集卷下)p6299FROM:【佛光大辞典】


【佛海】:(譬喻)佛界之广大无边如海也。探玄记三曰:“佛海者,能化之佛非一如海,谓遍一切处而转法轮故。”梁武帝文曰:“同归佛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劫海】:(喻)劫数之多好像大海的水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末学解说]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诸行愿(指修行与誓愿。行与愿必须合一,若只有愿而无行,则永远不能达到目的),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谓依圆融法门,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诸行,是名普贤行)悟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

一切如来有长子,其名号为普贤尊,

我现今回向诸善根(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愿诸智行(智慧与修行也)都与普贤菩萨一样。

注解: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行愿】:指修行与誓愿。行与愿必须合一,若只有愿而无行,则永远不能达到目的。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普贤行】:谓依圆融法门,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诸行,是名普贤行。(一行者,即于四十二位之中,随修一行,即摄一切余行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善根】:梵语 kus/ala-mu^la,巴利语 kusala-mu^la。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据中阿含卷七大拘絺罗经载,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谓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于正法中。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不善根(梵 akus/ala-mu^la)则为善根之相反,贪、嗔、痴等,即称三不善根,或称三毒。又善法为得善果之根本,故亦可称为善根。(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无量寿经卷上、佛本行经卷五降象品、悲华经卷八、旧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大宝积经卷七十八具善根品、入阿毗达磨论卷上、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参见:三善根)622)p4888FROM:【佛光大辞典】

【智行】:(术语)智慧与修行也。法华玄义四曰:“智目行足,到清凉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末学解说]

愿身、口、意恒清净((一)身业清净,谓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不善之法。(二)口业清净,谓凡所言说者,皆为真实诚信,永离邪妄之语。(三)意业清净,谓收摄身心,常居寂定而别无异念),诸行(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刹土也都如此,

有这样的智慧号为普贤,愿我与其能够一样。

我为遍净普贤行(谓依圆融法门,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诸行,是名普贤行),文殊师利种种大愿(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

为满足彼事业不遗余力,在未来际劫永远没有倦怠。

注解:
【清净三业】:据菩萨璎珞经卷十一载,须菩提请问佛之色身如何,佛以三业清净作答,即:(一)身业清净,谓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不善之法。(二)口业清净,谓凡所言说者,皆为真实诚信,永离邪妄之语。(三)意业清净,谓收摄身心,常居寂定而别无异念。p4668FROM:【佛光大辞典】

【诸行】:<一>指一切有为法。所谓行(梵 sam!ska^ra,巴 san%kha^ra),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
 依存因缘形成之有为法,并非永久不变,而为时常变化流动者(即无常),故谓诸行无常。北本涅槃经卷十四所揭之无常偈,即以“诸行无常”为句首。诸行无常系三法印之一,为佛教之根本思想。(俱舍论卷二十二、中论观行品、法华玄义卷十)
 <二>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行(梵 carya^,巴 cariya^)乃动作、行为之意。在净土教,将念佛以外之善行称为诸行,亦称定散诸行、余行。而以诸行得往生极乐者,称为诸行往生。日本净土宗派中,又有主张阿弥陀佛本愿之真意即在诸行往生之说,称为诸行本愿义;仅依诸行,则无法往生之说,即称诸行不生义。(释净土群疑论卷四、安乐集卷下)p6299FROM:【佛光大辞典】


【普贤行】:谓依圆融法门,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诸行,是名普贤行。(一行者,即于四十二位之中,随修一行,即摄一切余行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大愿】:<一>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放光般若经卷三问僧那品(大八·二○上):“菩萨为众生故,起大誓愿言:‘我自当具足六波罗蜜,亦当教他人使具足六波罗蜜。’”
 <二>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胜鬘经卷十二、旧华严经卷二十三)p904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末学解说]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中,了达(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也同样,

我现今回向诸善根(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随其一切常修学(修习研学佛道也)。

注解:
【了达】: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大九·三五中):“深入禅定,了达诸法。”八十华严卷三十七(大一○·一九五中):“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p166 FROM:【佛光大辞典】

【诸行】:<一>指一切有为法。所谓行(梵 sam!ska^ra,巴 san%kha^ra),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
 依存因缘形成之有为法,并非永久不变,而为时常变化流动者(即无常),故谓诸行无常。北本涅槃经卷十四所揭之无常偈,即以“诸行无常”为句首。诸行无常系三法印之一,为佛教之根本思想。(俱舍论卷二十二、中论观行品、法华玄义卷十)
 <二>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行(梵 carya^,巴 cariya^)乃动作、行为之意。在净土教,将念佛以外之善行称为诸行,亦称定散诸行、余行。而以诸行得往生极乐者,称为诸行往生。日本净土宗派中,又有主张阿弥陀佛本愿之真意即在诸行往生之说,称为诸行本愿义;仅依诸行,则无法往生之说,即称诸行不生义。(释净土群疑论卷四、安乐集卷下)p6299FROM:【佛光大辞典】


【善根】:梵语 kus/ala-mu^la,巴利语 kusala-mu^la。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据中阿含卷七大拘絺罗经载,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谓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于正法中。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不善根(梵 akus/ala-mu^la)则为善根之相反,贪、嗔、痴等,即称三不善根,或称三毒。又善法为得善果之根本,故亦可称为善根。(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无量寿经卷上、佛本行经卷五降象品、悲华经卷八、旧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大宝积经卷七十八具善根品、入阿毗达磨论卷上、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参见:三善根)622)p4888FROM:【佛光大辞典】

【修学】:(术语)修习研学佛道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渐渐习学,悉当成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
观普贤菩萨诸像,学习《普贤行愿品》,拜佛时忆念普贤菩萨
末学感受到了无量的光明,无比的欢喜,无尽的感恩......非常非常美好!

由此,按照善知识教导练习:
还有[观相念佛]或[观佛号(观字)]的念佛方式
就是直接脑海中印出[佛像]或[佛号字体],而不消失


或甚至只是[忆念诸佛法身][正观觉照]


这些其实只要发心就能逐渐达成,
重点在于多练习,以及心法的体会——[快速念佛][慢速念佛][观相念佛][观佛号(观字)念佛][忆念诸佛法身][正观觉照]
虽然我们的佛性本俱足光明圆满,但是因为我们被尘染覆盖无法显露佛性功德
因此,我们必须学习佛菩萨教导的方法,学习无量心法,而逐渐让自己契入真心,显露佛性
这些心法佛心,例如:惭愧忏悔心,感恩心,欢喜心,舍离心,慈悲心,清净心,平等心,光明心....


就像刚刚讲的,无明妄想是累世不断累积而成的,
想要去除尘染妄想,只要透过不断的练习心法,逐渐用正念取代妄念
随时用心法观照各种次第的佛心,而取代凡夫妄心,这样就能逐渐显露真心佛性


所以,这边讲出了~佛法最重要法门就是心法,就是正观,正确的心法观照
必须要依照个人次第情况,随时练习不同次第的心法观照,
这样才能逐渐消除妄想,显露真心——[分析解说]心法次第的观照实修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28

[精进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0 14:42: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10-30 14:51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以上

-- [经文] --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末学解说]

三世诸佛所称叹,像这样的最胜诸大愿,

我现今回向诸善根(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为了获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临要命终之时,尽除一切诸障碍(谓随所数习诸烦恼故,随所有惑皆得相续增长坚固,乃令相续远避涅槃,此遍行因,非唯令相似烦恼增长。所以者何?若有随习贪等烦恼,皆令瞋等一切烦恼相续增长坚固,由此深重缚故障解脱得,是故建立遍行因),

面见那位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以信佛念佛之因缘,必定往生极乐)极乐世界。

注解:
【善根】:梵语 kus/ala-mu^la,巴利语 kusala-mu^la。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据中阿含卷七大拘絺罗经载,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谓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于正法中。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不善根(梵 akus/ala-mu^la)则为善根之相反,贪、嗔、痴等,即称三不善根,或称三毒。又善法为得善果之根本,故亦可称为善根。(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无量寿经卷上、佛本行经卷五降象品、悲华经卷八、旧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大宝积经卷七十八具善根品、入阿毗达磨论卷上、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参见:三善根)622)p4888FROM:【佛光大辞典】

【障碍】:障碍者,谓随所数习诸烦恼故,随所有惑皆得相续增长坚固,乃令相续远避涅槃,此遍行因,非唯令相似烦恼增长。所以者何?若有随习贪等烦恼,皆令瞋等一切烦恼相续增长坚固,由此深重缚故障解脱得,是故建立遍行因。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即得往生】:以信佛念佛之因缘,必定往生极乐。这有异时和同时之两种意思:异时者,来世往生极乐,于彼国土住于不退转之位,正如阿弥陀经所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同时者,一念相信阿弥陀佛,现生即住于正定聚不退转之位,正如无量寿经之所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末学解说]

我往生至极乐国土后,现前成就此大愿(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利益与安乐)一切众生界(十界中,除佛界之外,总称其他九界为众生界,即: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又指众生生存之世界)。

彼佛众会(诸众之会合也)全都清净,我此时于胜莲华化生,

亲身目睹如来之无量光,现前授予我菩提记。

注解:
【大愿】:<一>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放光般若经卷三问僧那品(大八·二○上):“菩萨为众生故,起大誓愿言:‘我自当具足六波罗蜜,亦当教他人使具足六波罗蜜。’”
 <二>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胜鬘经卷十二、旧华严经卷二十三)p904 FROM:【佛光大辞典】

【利乐】:(术语)利益与安乐也。后世之益曰利,现世之益曰乐。或一体之异名也。唯识述记一本曰:“利谓利益,即是后济。乐谓安乐,即是现济。(中略)利与乐一体异名。”新译仁王经中曰:“常遍法界,利乐众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众生界】:“佛界”之对称。十界中,除佛界之外,总称其他九界为众生界,即: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又指众生生存之世界。p4749FROM:【佛光大辞典】

【众会】:(术语)诸众之会合也。幻士仁贤经曰:“于时目连在众会前。”法华经序品曰:“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梵语杂名曰:“众会钵刺沙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末学解说]

承蒙佛陀授记后,化身(乃佛为利益地前凡夫等众生而变现种种形相之身)无数百俱胝(意译为亿。乃印度数量之名),

智力(正智与神通力也。又正智之力用也)广大周遍十方世界,普利一切众生界(十界中,除佛界之外,总称其他九界为众生界,即: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又指众生生存之世界)。

乃至虚空世界穷尽,众生业穷尽、众生烦恼穷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追求愿心不退而能成就,也永远没有穷尽。

注解:
【化身】:梵语 nirma^N!a-ka^ya。乃佛为利益地前凡夫等众生而变现种种形相之身。<一>二身之一,与法身或真身并称二身。即三十二相具足的佛之生身。与法、报、应三身中之“应身”相同。(法身经、大智度论卷三十)
 <二>三身之一,与应身、法身合称三身。即佛为人、天等五趣众生所化现之龙、鬼等非佛形之身。此中,应身指现佛形之身。(合部金光明经卷一之三身分别品、新译大乘起信论卷上、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
 <三>三身之一,与应身、真身合称三身。即应身之分身化佛,系依应身(指生于王宫之身、道树现成之身)所化现,本无而忽有之佛形,故又称化佛。此应、化二身,系由前述之应身所别开者。(大乘义章卷十九)
 <四>三身之一,与自性身、受用身合称三身。全名变化身。即佛为地前之菩萨、二乘及凡夫等所化现之八相成道之身。即法、报、应三身中之“应身”,住于净秽二土,为地前菩萨等变现无量随类之身,令彼脱离恶趣,出离三界,而入于初地,称为变化身。(佛地经论卷七)((参见:四身)1699)p1324 FROM:【佛光大辞典】

【俱胝】:<一>梵语 kot!i,巴利语同。又作拘胝、俱致、拘梨。意译为亿。乃印度数量之名。玄应音义卷五载,俱致,或称俱胝,即中土所称之“千万”,或“亿”。圆测之解深密经疏卷六(卍续三四·四四四上):“俱胝,传释有三,一者十万,二者百万,三者千万。”可见历代所译之殊异。
 <二>唐代僧。生卒年、俗姓、乡籍等均不详。属南岳怀让之系统。常诵俱胝(准胝)观音咒,世人遂称之俱胝。尝止于浙江婺州金华,后因无以答覆实际尼之质问,遂起勇猛精进之心。未久,大梅法常之法嗣天龙禅师到庵,师乃迎礼具陈其事,天龙竖一指而示之,师当下大悟。其后凡有参学僧前来问法,师皆竖一指以答之,世称“俱胝一指”、“一指禅”。于入寂前,尝谓(大五一·二八八上):“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用不尽。”(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五灯会元卷四、祖堂集卷十九、无门关第三则)((参见:俱胝一指)4034)p4033FROM:【佛光大辞典】

【智力】:(术语)正智与神通力也。又正智之力用也。无量寿经上曰:“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法华经普门品曰:“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众生界】:“佛界”之对称。十界中,除佛界之外,总称其他九界为众生界,即: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又指众生生存之世界。p4749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末学解说]

以十方所有无边刹(意译为土田、土、国、处,即指国土,或合梵汉称为“刹土”。一般所熟知之“佛刹”即佛土之意),庄严众宝供养如来,

以最胜安乐布施天人,经过一切刹微尘劫的时间。

如果有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便能生信,

求取胜菩提之心渴仰(热切仰望之意。即指殷切之思慕与敬仰,如渴者之欲饮水。经典中常用以形容对佛、法之仰慕),所获得的胜功德超过前面所讲的功德。

注解:
【刹】:<一>梵语 ks!etra 之略译。又作纥差呾罗、刹多罗、差多罗、刹摩。 意译为土田、土、国、处,即指国土,或合梵汉称为“刹土”。一般所熟知之“佛刹”即佛土之意。
 <二>梵语 laks!ata^ 之略译。全称剌瑟胝。 意谓标志、记号。指旗杆或塔之心柱。一般称寺院谓寺刹、梵刹、金刹或名刹等,盖佛堂前自古有建幡竿(即刹)之风,故得此名。僧人对语时,称对方之寺为宝刹。p3731 FROM:【佛光大辞典】

【渴仰】:热切仰望之意。即指殷切之思慕与敬仰,如渴者之欲饮水。经典中常用以形容对佛、法之仰慕。中阿含卷九郁伽长者经(大一·四七九下):“尔时,世尊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大九·四三上):“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遇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又如安乐集卷上(大四七·四下):“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议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亦表示闻法之意,即指信前求道之心切。此外,由渴仰之念而颔首闻法,称为渴仰首,为“解脱耳”之对称。(中阿含卷四十八牛角娑罗林经、大般涅槃经卷一、高僧法显传)p5064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末学解说]

即能常远离恶知识(又作恶友、恶师、恶师友。即说恶法与邪法,使人陷于魔道之恶德者),永离一切诸恶道(道,为通之义。即指生前造作恶业,而于死后趣往之苦恶处所。系对所趣之依身及器世界之总称,主要指地狱。在六道之中,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者称为三恶道,阿修罗、人间、天上则称为三善道。此外,四恶道指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五恶道则指地狱、饿鬼、畜生、人间、天上),

能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殊胜之誓愿)。

此人能够善得胜寿命,此人能够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能够成就,如同彼普贤之菩萨行(菩萨自利利他圆满佛果的大行)。

注解:
【恶知识】:梵语 pa^pa-mitra。为“善知识”之对称。又作恶友、恶师、恶师友。即说恶法与邪法,使人陷于魔道之恶德者。法华经卷二譬喻品载,对舍离恶知识而亲近善友之人,方可为其说法。又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记载,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其心并无怖惧,于恶知识则生畏惧之心。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举出六恶友,即方便生欺(说种种欺诈)、好喜屏处(喜好隐秘之处所)、诱他家人(诱拐他家之人)、图谋他物(谋取他人之财产)、财利自向(图利自己)、好发他过(好指摘他人缺点)等;又举出亲恶友之四事,即饮酒时友、博戏时友、淫逸时友、歌舞时友。此外,日僧亲鸾在愚秃钞卷下,解释善导观经疏散善义中所举二河譬喻中所说之恶友,谓恶友指杂毒虚假之人,即指妨害往生净土门旨趣之异学、异见、别解、别行等之人。(维摩诘经卷上、尸迦罗越六方礼经)p4948FROM:【佛光大辞典】

【恶道】:为“善道”之对称。与“恶趣”同义。道,为通之义。即指生前造作恶业,而于死后趣往之苦恶处所。系对所趣之依身及器世界之总称,主要指地狱。在六道之中,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者称为三恶道,阿修罗、人间、天上则称为三善道。此外,四恶道指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五恶道则指地狱、饿鬼、畜生、人间、天上。(无量寿经卷下、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大乘义章卷八末)((参见:恶趣)4950)p4950 FROM:【佛光大辞典】

【胜愿】:殊胜之誓愿。又作胜心。即密教修金刚界法时,欲成就世间与出世间一切之悉地而发起广大殊胜之愿心。发此愿时,于胸前结金刚合掌印,诵真言毕,即于顶上散印。所诵之真言为:唵(om!,归命)萨缚怛他孽多(sarva tatha^gata,一切如来)商斯多(s/am!sitah!,所称赞)萨缚萨怛缚喃(sarvasattva^na^m,一切诸众生)萨缚悉驮药(sarva siddhayah!,一切成就)三波你演耽(sampadiyantam!,等愿)怛他孽多(tatha^gata,如来)失者地底瑟姹耽(as/cadhitis!t!hatam,为其加持)。略出经卷一解释其意义,即“一切如来所共称赞一切众生,一切悉地愿皆成就”。又胜愿与四无量心为总、别之异,四无量为四智四佛之内证,故为别;胜愿乃四智之总德,为法界智大日如来之内证,故为总。即于前时已发四无量心之愿,已满四佛之愿;后更住于大日如来之三昧,发总德之广大殊胜愿。以二者仅为总别之异,故可依行者之意乐,而省略其中之一。于诸仪轨中亦有二者并举,或仅举其一者。(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乳味钞卷三)p4870FROM:【佛光大辞典】

【菩萨行】:菩萨自利利他圆满佛果的大行,也就是布施等之六度。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销灭。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末学解说]

往昔因为没有智慧力,所造作的极恶五无间(五无间业的简称,又名五逆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谁要是犯了其中之一项,死后即堕入无间地狱,故名“五无间业”),

诵此普贤大愿王,能够一念速疾全部销灭。

族姓、种类以及容色,相好、智慧都能圆满(周遍充足,无所缺减之意),

诸魔、外道不能摧,能够为三界所应供(应受人天供养的人,即阿罗汉的义译)。

注解:
【五无间】:五无间业的简称,又名五逆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谁要是犯了其中之一项,死后即堕入无间地狱,故名“五无间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圆满】:梵语 paripu^rN!a。周遍充足,无所缺减之意。若指十八圆满而言,称十八圆满,或十八具足;谓诸佛(报身佛)所受用之国土,具足十八种功德事,即:显色圆满、形色圆满、分量圆满、方所圆满、因圆满、果圆满、主圆满、辅翼圆满、眷属圆满、住持圆满、事业圆满、摄益圆满、无畏圆满、住处圆满、路圆满、乘圆满、门圆满、依持圆满等。另于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举出善说法毗奈耶中具有行圆满、果圆满、师圆满等三种圆满。此外,如相好圆满、万德圆满、功德圆满、所愿圆满等,皆表各种周遍圆满、无所欠缺之意。(旧华严经卷五十五、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佛地经论卷一)p5413 FROM:【佛光大辞典】


【应供】:应受人天供养的人,即阿罗汉的义译。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末学解说]

快速到达菩提大树王,安坐后降伏诸魔众,

成就等正觉(觉即知也。觉知遍于一切,是遍也。觉知契于理,是正也。谓遍正觉知一切法也。又三世诸佛之觉知平等,故曰等,离邪妄故曰等),转法轮(指佛说法。佛的教法,如车轮旋转,能转凡成圣,能碾碎一切的烦恼,谓之“法轮”,故佛说法,度众生,即叫做“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意译有情、众生。即指含有心识之有情众生。指一切生物。又作含灵、含生、含类、含情、禀识。以一切众生皆有心识,故称含识;此总摄六道之有情众生)。

如果有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以及演说,

其果报唯有佛能证知,必定能够获得成就菩提道。

注解:
【等正觉】:(术语)梵语三藐三菩提,译曰等正觉,又三藐三佛陀,译曰等正觉者,遍知者。如来十号之第三((参见:十号)),觉即知也。觉知遍于一切,是遍也。觉知契于理,是正也。谓遍正觉知一切法也。又三世诸佛之觉知平等,故曰等,离邪妄故曰等。大经净影疏曰:“等正觉者,余经中亦名正遍知也。正是理,于理究照,故名遍知。今言等者,是彼遍也。称理名等。正者,还是余经正也。言其觉者,是彼知也。”资持记下三之二曰:“等正觉者,谓三世道同。正印简异邪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转法轮】:指佛说法。佛的教法,如车轮旋转,能转凡成圣,能碾碎一切的烦恼,谓之“法轮”,故佛说法,度众生,即叫做“转法轮”。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含识】:梵语 sattva,巴利语 satta。音译萨埵。意译有情、众生。即指含有心识之有情众生。指一切生物。又作含灵、含生、含类、含情、禀识。以一切众生皆有心识,故称含识;此总摄六道之有情众生。四十华严卷二(大一○·六七○中):“普转妙法轮,利益诸含识。”大宝积经卷三十七(大一一·二一五中):“假使三界诸含灵,一切变成声闻众。”(俱舍论卷十二、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四之一)p2833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末学解说]

如果有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

一念一切全都圆满,成就众生清净愿。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众生或庄严佛净土),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即阿弥陀佛,因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刹。

注解:
【善根】:梵语 kus/ala-mu^la,巴利语 kusala-mu^la。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据中阿含卷七大拘絺罗经载,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谓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于正法中。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不善根(梵 akus/ala-mu^la)则为善根之相反,贪、嗔、痴等,即称三不善根,或称三毒。又善法为得善果之根本,故亦可称为善根。(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无量寿经卷上、佛本行经卷五降象品、悲华经卷八、旧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大宝积经卷七十八具善根品、入阿毗达磨论卷上、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参见:三善根)622)p4888FROM:【佛光大辞典】

【回向】:同回向。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众生或庄严佛净土,叫做“回向”。回向约可分为三类,即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量光佛】:即阿弥陀佛,因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

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

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

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

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

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末学解说]

这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在如来面前,说完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后,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

如来赞叹到:“善哉!善哉!”

当时,世尊与诸圣者(圣者正也。发无漏智而证正理之人曰圣者。三乘之见道以上也)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殊胜法门时,文殊师利菩萨(是大乘佛教中最以智慧著称的菩萨。与普贤菩萨并为释迦牟尼佛的两大胁侍。由于他在所有菩萨中,是辅佐释尊弘法的上首,因此也被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

在诸位大菩萨以及所成熟六千比丘中,弥勒菩萨(依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所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住于兜率天)而为上首(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

在贤劫(过去的大劫叫庄严劫,未来的大劫叫星宿劫,贤劫即现在的大劫,因在此贤劫中,有一千尊佛出世,故称为“贤劫”,又名“善劫”)一切诸大菩萨中,无垢普贤菩萨(华严三圣之一,与文殊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于佛教四大菩萨中,以“大行”著称。于华严会上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故又是法界净土宗之始祖)而为上首(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

在一生补处(前佛既灭后,成佛而补其处是名补处。即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萨也,隔一生而成佛,则谓之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菩萨十地之第十地,名为灌顶地,灌顶位则特指十地以上之等觉阶位而言)诸位大菩萨,以及其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位菩萨摩诃萨众中,大智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摩诃目犍连(简称目犍连,或目连,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称)等而为上首(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

诸位大声闻和诸人天,一切世主(或作四王天,或作梵天,或作大自在天,通为世主)、天(天,包括三界的诸天)、龙(中国古代把“龙”列为“四灵”之一,形态与中国土生的“龙”略有区别,似是摩竭鱼(鲸鱼)与中国龙的混合物,佛经上称“龙力不可思议”,并有不少龙王护法和故事。如释迦太子降生时,九龙吐水,为他灌顶)、夜叉(勇健、轻捷,如守护佛寺山门的执金刚夜叉,毗沙门天王麾下的夜叉八大将军)、乾闼婆(意为“寻香”,吸香气为食,从属于天帝释,能凌空作乐)、阿修罗(意译为“非天”,身大好斗)、迦楼罗(居住在四大洲大树上的金翅鸟神,双翅展开有三百多万公里)、紧那罗(歌神,帝释属下,似人而有头角)、摩睺罗伽(大蟒神,人身蛇首,乐神)、人、非人(指天龙八部中似人而非人的鬼神)等一切大众,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谓参加法会的大众听佛讲经说法后,都感到身心愉悦,无比欣喜),信受奉行(谓信受如来所说之法而奉行之)。

注解:
【圣者】:(术语)圣者正也。发无漏智而证正理之人曰圣者。三乘之见道以上也。华严经六十二曰:“唯愿圣者,广为我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文殊师利】:或作曼殊师利、妙吉祥。是大乘佛教中最以智慧著称的菩萨。与普贤菩萨并为释迦牟尼佛的两大胁侍。由于他在所有菩萨中,是辅佐释尊弘法的上首,因此也被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

依大乘经典所载,在所有大菩萨中,文殊菩萨不只是四大菩萨中‘大智’的象征,而且,在过去世他曾为七佛之师。其锐利的智慧,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因而有‘三世觉母妙吉祥’的尊号。而且,依《首楞严三昧经》所载,他在久远的过去世早已成佛,号称龙种上如来。所以,其为释迦牟尼佛二胁侍之一,只不过一种慈悲度化的大权示现而已。

文殊菩萨除了是过去世诸佛之师以外,对释迦牟尼佛也曾有教诲之谊,《放钵经》载(大正15·451a)︰‘佛语诸菩萨阿罗汉言(中略)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尊贵,度脱十方一切众生者,皆文殊师利之恩。本是我师。前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上首】:梵语 pramukha,巴利语 pamukha。<一>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于佛世时即有此称,上首一词散见于各汉译经典中。后于禅林里,间以“首座”代称上首,而其推重之意不变。(大品般若经卷四金刚品、观无量寿经、法华论卷上)
 <二>指诸法门中最上之法。例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二,将“厌离一切法三昧、超过一切法三昧”等十五种三昧称为一切三昧中之上首,复将“观诸法性陀罗尼门、发菩提心陀罗尼门”等五十三陀罗尼门称为一切陀罗尼门之上首。(法华经卷五、大智度论卷四十五、大日经疏卷十二)
 <三>指佛弟子优波离。梵名 Upa^li,意译化生,或译上首,以其持律第一,为众纪纲,故称上首。如来入灭后,其与五百圣人于毕钵罗窟内,结集毗奈耶藏。(付法藏因缘经卷一)p717 FROM:【佛光大辞典】

【弥勒菩萨】:弥勒,梵名 Maitreya,巴利名 Metteyya。又称梅呾丽耶菩萨、末怛唎耶菩萨、迷底屦菩萨、弥帝礼菩萨。意译作慈氏。依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所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住于兜率天。据传此菩萨欲成熟诸众生,由初发心即不食肉,以此因缘而名为慈氏。大日经疏卷一,谓慈氏菩萨系以佛四无量中之慈为首,此慈从如来种姓中生,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种,故称为慈氏。
 释尊曾预言授记,当其寿四千岁(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尽时,将下生此世,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以其代释迦佛说教之意,称作一生补处菩萨、补处菩萨、补处萨埵;至彼时已得佛格,故亦称弥勒佛、弥勒如来。据此而有二种造像。
 据法华经卷六随喜功德品、平等觉经卷四等所说,弥勒与佛陀之另一弟子阿逸多为同一人;然据中阿含卷十三说本经、出曜经卷六及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等所说,则以弥勒与阿逸多为不同之二人。
 在密教中,弥勒菩萨为胎藏界曼荼罗中台九尊之一,位居大日如来东北方;于金刚界曼荼罗则为贤劫十六尊之一。关于其形像有种种异说,如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及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载,身呈金色,左手持军持,右手掌向外上扬,作施无畏之势。三昧耶形为瓶或塔,密号迅疾金刚。   

 中国一般寺庙供奉之笑口常开胖弥勒像为五代时之契此和尚,因传说为弥勒化身,故后人塑像供奉之。而往生兜率天之信仰,自古与阿弥陀信仰同为佛教徒所重。此外,弥勒菩萨之本生谭详见于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册。(杂阿含经卷四十三、长阿含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杂譬喻经、贤愚经卷十二波婆梨品、旧华严经卷六十、慈氏菩萨修愈誐念诵法卷上入法界五大观门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九、维摩经略疏卷五、俱舍论光记卷十八、大唐西域记卷四、卷五、开元释教录卷十八)((参见:阿逸多)3664、“弥勒信仰”6422)p6424 FROM:【佛光大辞典】

【贤劫】:过去的大劫叫庄严劫,未来的大劫叫星宿劫,贤劫即现在的大劫,因在此贤劫中,有一千尊佛出世,故称为“贤劫”,又名“善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普贤】:华严三圣之一,与文殊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于佛教四大菩萨中,以“大行”著称。于华严会上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故又是法界净土宗之始祖。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补处】:(术语)前佛既灭后,成佛而补其处是名补处。即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萨也,隔一生而成佛,则谓之一生补处。又此位名等觉,弥勒即为释迦如来之补处菩萨也。维摩经曰:“弥勒在一生补处。”智度论七曰:“弥勒菩萨应称补处。”观音玄义中曰:“补处者,前佛既灭,而此菩萨即补其处,故云补处。”四教仪集注下曰:“一生补处者,犹有一品无明,故有一生。过其一生,即补妙觉之处。”无量寿经上曰:“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灌顶】:梵语 abhis!ecana 或 abhis!eka。即以水灌于头顶,受灌者即获晋升一定地位之仪式。原为古代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之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其头顶,表示祝福。
 据旧华严经卷二十七“十地品”载,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诸佛以智水灌其顶,以为受法王职之证明,此称受职灌顶,或称授职灌顶。又据旧华严经卷八菩萨十住品、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等,十住之第十位,称为灌顶住。或据大事(梵 Maha^vastu,记述释尊之事迹及本生等)所说,菩萨十地之第十地,名为灌顶地,灌顶位则特指十地以上之等觉阶位而言。FROM:【佛光大辞典】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摩诃目犍连】:简称目犍连,或目连,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世主天】:(天名)或作四王天,或作梵天,或作大自在天,通为世主。净影维摩经疏曰:“世主护世四王。”玄应音义二十二曰:“世主天是梵天之异名也。”唯识述记六末曰:“世主,即是大自在天。为世间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夜叉】:梵语 yaks!a,巴利语 yakkha。八部众之一。通常与“罗刹”(梵 ra^ks!asa)并称。又作药叉、悦叉、阅叉、野叉。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梵 yaks!iN!i^,巴 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FROM:【佛光大辞典】

【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是佛经中常见的“护法神”。诸天和龙神为八部众的上首,故称。天,梵语deva,包括三界的诸天(可参见“诸天”条)。中国古代把“龙”列为“四灵”之一,印度人称“龙”为Naga(那伽),形态与中国土生的“龙”略有区别,似是摩竭鱼(鲸鱼)与中国龙的混合物,佛经上称“龙力不可思议”,并有不少龙王护法和故事。如释迦太子降生时,九龙吐水,为他灌顶。其他六部众为:夜叉:勇健、轻捷,如守护佛寺山门的执金刚夜叉,毗沙门天王麾下的夜叉八大将军。乾闼婆:意为“寻香”,吸香气为食,从属于天帝释,能凌空作乐。阿修罗:意译为“非天”,身大好斗。迦楼罗:居住在四大洲大树上的金翅鸟神,双翅展开有三百多万公里。紧那罗:歌神,帝释属下,似人而有头角。摩睺罗伽:大蟒神,人身蛇首,乐神。《卢至长者因缘经》谓:“尔时四众,天龙八部,四众围绕,王及大众,五体投地,为佛作礼。”几乎每部经都有类似的场面。亦写作“天龙神王”、“八部天龙”。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王敛舍利,用金作斗量,得八斛四斗,诸国王、天龙、神王,各得少许。”又如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八一:“遥知法会灵山在,八部天龙礼我言。”(李明权)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非人】:指天龙八部中似人而非人的鬼神。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皆大欢喜】:原为佛经结束语中的习惯用语。如《维摩诘经·嘱累品》:“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又如《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去。”谓参加法会的大众听佛讲经说法后,都感到身心愉悦,无比欣喜。后泛指大家都很高兴。如茅盾《雨天杂写之三》:“目前此间文化市场……似乎都相安无事,皆大欢喜。”(李明权)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信受奉行】:谓信受如来所说之法而奉行之。多于佛经文末用之。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大八·八四四下):“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p3717  FROM:【佛光大辞典】



(本篇学习完毕

感恩佛菩萨 感恩善知识 感恩老师 感恩护法圣众慈悲护念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19:41 , Processed in 0.0661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