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学习:11楼 共用时2小时)
★ “是故,智者!若声闻毁破三归及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及诸威仪;愚痴不善、恶邪心故,多犯诸戒及威仪法。若欲除灭令无过患、还为比丘具沙门法,当勤修读方等经典、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令此空慧与心相应。当知此人于念念顷,一切罪垢永尽无余,是名具足沙门法式、具诸威仪,应受人天一切供养。
[学习解说]:
(接续上文~) 因此,如果有声闻众生毁犯破坏三归、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以及诸威仪(威德和仪则)以种种愚痴不善的恶心邪心毁犯种种戒律和威仪法,如果想要除灭这些罪业以及过失恢复比丘身份具足沙门法(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应当勤修读诵大乘经典,思维第一义甚深空法,将观空理的智慧与心相应,这样的人在念念之中就能永远消除一切罪业,这叫做具足沙门法式具足诸威仪,此人应当接受人天一切供养
名词解释:
【空慧】
(术语)观空理之智慧。嘉祥法华经疏二曰:“经论之中多说,慧门鉴空,智门照有。”安乐集上曰:“若依维摩经,不可思议解脱为宗。若依般若经,空慧为宗。”璎珞本业经下曰:“为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众生,开空慧道,入法明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沙门】
(术语)S/rman!a,又作娑门、桑门、丧门、沙门那,译曰息、息心、静志、净志、乏道、贫道等,新作室摩那拏、舍啰磨拏、室啰磨拏、沙迦懑囊,译曰功劳、勤息,劳劬修佛道之义也,又勤修息烦恼之义也。原不论外道佛徒,总为出家者之都名。注维摩经曰:“肇曰:沙门,出家之都名也。秦言义训勤行,勤行趣涅槃也。什曰:佛法及外道,泛出家者皆名沙门。”大经慧远疏曰:“沙门此翻为息,息诸恶故。”法华玄赞二曰:“沙门息义,以得法故暂尔宁息,亦息恶也。正言室罗磨拏,或室摩那拏,此云功劳,谓修道有多功劳也。”玄应音义六曰:“沙门旧云桑门,或云丧门,皆讹略也。正言室摩那拏,或言舍啰磨拏,此言功劳,言修道有多劳也。又云勤劳,言至诚也。义亦言息,以得法故暂宁息也。旧译言息心,或言静志是也。”慧苑音义上曰:“沙门正言沙迦懑囊,此云止息,谓止息一切诸不善法。又曰劬劳,谓修一切劬劳苦行。又曰听闻,谓多闻熏习是常业也。”慧琳音义十八曰:“沙门讹也,正音云室啰末拏,唐言勤恳也。”同二十六曰:“此云勤劳,内道外道之总名也,皆据出家为言耳。古经为丧门,或为娑门,罗什法师以言非便改为沙门也。”俱舍论二十四曰:“诸无漏道是沙门性,怀此道者名曰沙门,以能勤劳息烦恼故。”同光记曰:“沙门此云勤息。”羯磨疏三上曰:“沙门旧翻桑门,音之互也。涅槃云沙门那者是本音也,或言乏道贫道以译之,皆谦虚自收不伐德也,今译为息恶者取其意也。元拔俗来入非家者,决誓断恶息本习也。”释门归敬仪上曰:“沙门或云桑门沙门那者,并是天竺道士之佳号,俗中之常目也,亦是彼国修净行者,此云净志,以义目之。”百论疏一曰:“沙门者,云乏道,亦云息心。乏道者,以道断于贫乏也。息心者,经云,息心达本源,故云沙门也。”四十二章经曰:“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增一阿含经四十七曰:“沙门名息心,诸恶永已尽,梵志名清净,除去诸乱想。”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沙门】
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威仪】
(术语)坐作进退有威德有仪则者。法华经序品曰:“又见具戒,威仪无缺。”观无量寿经曰:“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戒疏一下曰:“行善所及,各有宪章,名威仪也。威谓容仪可观,仪谓轨度格物。”左传曰:“有威可畏谓之威,有仪可则谓之仪。”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式叉摩那尼】
(术语)出家五众之一。旧译学法女。新译正学女。沙弥尼之欲受具足戒者,使自十八岁至二十岁满二年间别学六法,验胎之有无,且试行之真固也。是为式叉摩那尼。俱舍光记十四曰:“式叉摩那,唐云正学。正谓正学六法。言六法者:谓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诸酒,不非时食。”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二曰:“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由尼报弱,就小学中别提六行为具方便。二年则验胎有无,六法则显行贞固,十诵所谓练身练心即是义也。”梵S/iks!ama%n!a%。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若优婆塞犯诸威仪、作不善事——不善事者,所谓说佛法的过恶、论说四众所犯恶事、偷盗淫妷无有惭愧——若欲忏悔灭诸罪者,当勤读诵方等经典、思第一义。
[学习解说]:
如果优婆塞(在家男居士)毁犯各种威仪造作不善事,比如到处说佛法的过失、讨论四众弟子所犯的恶事、或者自己偷盗纵欲却心无惭愧,这样的人如果想要忏悔和灭除罪业,应当修习读诵大乘经典,思维第一义
★ “若王者、大臣、婆罗门、居士、长者、宰官……是诸人等,贪求无厌、作五逆罪、谤方等经、具十恶业,是大恶报应堕恶道,过于暴雨必定当堕阿鼻地狱。若欲除灭此业障者,应生惭愧、改悔诸罪。
[学习解说]:
如果王者、大臣、婆罗门、居士、长者、宰官等人,贪求无厌、造作五逆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毁谤大乘经典、造作十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果报就是堕入恶道甚至堕入阿鼻地狱遭受苦报,如果想要除灭这些罪业,应当心生惭愧以惭愧心忏悔所有恶业
名词解释:
【十恶】
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逆罪】
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云何名刹利居士忏悔法?忏悔法者,但当正心、不谤三宝、不障出家、不为梵行人作恶留难,应当系念修六念法、亦当供给供养持大乘者,不必礼拜,应当忆念甚深经法第一义空。思是法者,是名刹利居士修第一忏悔。
[学习解说]:
刹利、居士该如何修忏悔法?
忏悔者应当保持正心正念、不可以毁谤佛法僧三宝、不可以障碍众生出家、不可以为难修梵行的人
忏悔者应当一心系念修六念法(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也应当供养受持大乘法者,不需要礼拜,而是应当忆念甚深第一义空法,能这样思维空法的人便是修刹利、居士第一忏悔法
名词解释:
【六念】
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除众生之苦,我欲与佛一样;
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一切法,有大功德,乃无上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
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为世间之福田,我也想修僧之行;
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防一切之恶,我欲精进持戒;
五、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既能拔人之苦,且能去除自己之悭贪,我欲以布施普利众生;
六、念天,念诸天有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勤修十善之因,我亦欲勤修善业,以便善因得善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居士】
梵语 gr!ha-pati,巴利语 gaha-pati。音译迦罗越、伽罗越。意译长者、家主、家长。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种(梵 vais/ya)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经、律典籍中,常称吠舍种之富豪为居士,如中阿含卷一水喻经、长阿含卷二十二世本缘品、大品般若经卷一、放光般若经卷一等所载。而大智度论卷九十八等,则称居家有道之士为居士。
佛教中之居士常与古来所称之长者混同,如慧远之维摩义记卷一末(大三八·四四一中):“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后者即为佛教中之居士。如印度之维摩、贤护等常修佛道之在家菩萨,及我国梁代傅大士、北魏刘谦之、唐代李通玄等能通佛道之在家者。今则泛指在家修道之男子为居士,亦有称女在家修道之女子为居士者。
在我国,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如首楞严经义疏注卷一、法华经演义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载。(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十诵律卷六、维摩经文疏卷九)p3187 FROM:【佛光大辞典】
【刹帝利】
梵语 ks!atriya。意译地主、王种。略作刹利。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参见:四姓)1705)p3732 FROM:【佛光大辞典】
★ “第二忏悔者,孝养父母、恭敬师长,是名修第二忏悔法。
[学习解说]:
第二忏悔法是孝养父母、恭敬师长
★ “第三忏悔者,正法治国、不邪枉人民,是名修第三忏悔。
[学习解说]:
第三忏悔法是正法治国、不邪枉人民
★ “第四忏悔者,于六斋日敕诸境内力所及处令行不杀,修如此法是名修第四忏悔。
[学习解说]:
第四忏悔法是通知境内尽可能多的人民在六斋日这天不要杀生
★ “第五忏悔者,但当深信因果、信一实道、知佛不灭,是名修第五忏悔。”
[学习解说]:
第五忏悔法是深信因果、信一实道(指究竟、绝对不二而远离一切虚妄相之真理妙体,此即诸法之实相)、知道诸佛常住不灭
名词解释:
【一实无相】
指究竟、绝对不二而远离一切虚妄相之真理妙体,此即诸法之实相。无量义经(大九·三八五下):“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如是无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p76 FROM:【佛光大辞典】
【一实乘】
指唯一真实之理。盖一实之教法乃平等不二,能运载人至涅槃之彼岸,故谓之乘。p76FROM:【佛光大辞典】
★ 佛告阿难:“于未来世,若有修习如此忏悔法,当知此人着惭愧服、诸佛护助,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在未来世如果有修此忏悔法者就是穿惭愧衣的人,此人能得到诸佛护助很快获得无上菩提成就佛道
★ 说是语时,十千天子得法眼净,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及以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学习解说]:
佛说完这些话时,十千天子都获得了法眼净(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及阿难闻佛说法后都心生欢喜如法奉行此忏悔法
名词解释:
【法眼净】
梵语 dharmacaks!u-vis/uddha。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又作净法眼、清净法眼。吉藏之维摩经略疏卷四谓,小乘于初果见四圣谛之理,大乘于初地得“真无生法”,均称为法眼净。据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六载,于见道以前尚未完全断惑,或断除欲界五品之惑而入见道者,生法眼净,得预流果;断除欲界第六第七品之惑者,生法眼净,得一来果;断除欲界九品乃至断除无所有处之惑者,生法眼净,证不还果。其中所说之法眼异于五眼中之法眼,五眼中之法眼,相当于大乘之法眼净,唯菩萨有之,系二乘之人所无;又小乘之法眼乃初果见四谛法者所具,而大乘之法眼则于初地得真无生法者始有。经中常载有佛陀说法,令诸长者、天人、外道等远离尘垢,证得法眼净之事迹,如杂阿含经卷十五(大二·一○四上):“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尊者憍陈如及八万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法华经卷七、无量寿经卷下、四分律卷三十二、注维摩诘经卷一)p3388 FROM:【佛光大辞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