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4-3 21:18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以上)
二、能否获得解脱分法不在于三方便做的数量而在于众生的心念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从三方便得解脱分;是三方便有定数不?”】
【学习解说】 善生说:世尊!如佛所说的解脱分从身口意三法体的种种方便中获得,那么这身口意中的三方便(布施、持戒、多闻)有没有要做到一定的数量后才能获得呢?
★【“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有人虽于无量世中以无量财施无量人,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于一时中以一把麨施一乞儿,能得如是解脱分法。有人乃于无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获得解脱分法。有人于无量世无量佛所,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唯读一四句偈,而能获得解脱分法。何以故?一切众生心不同故。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观察生死过咎、涅槃安乐,如是之人,虽复惠施、持戒、多闻,终不能得解脱分法。若能厌患生死过咎、深见涅槃功德安乐,如是之人,虽复少施、少戒、少闻,即能获得解脱分法。】
【学习解说】 世尊说:不用的。善男子!为什么不用呢? 有人虽然在无量世的轮回中都会以无量的财物布施给无量众生,但是也是不能获得解脱分法, 而有人在某一个时刻只是把一把麦麸布施给一个乞讨儿,却能得道解脱分法, 有人虽然在无量佛所受持种种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也不能获得解脱分法, 但是有人只是在一日一夜中受持八关斋戒(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又作长养律仪、近住律仪、八戒、八支斋戒、八分斋戒、八戒斋、八斋戒、八禁、八所应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后就能获得解脱分法 有人虽然在无量世中的无量佛所中都能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也不能获得解脱分法, 而有人只是读诵了一遍四字的偈诵,就能获得解脱分法。这是为什么呢? 这都是因为众生在布施、持戒、读诵时的心念不同而决定有不同的结果
善男子!如果有人不能一心观察人在这一世生死历程中的过失错误, 不知涅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般,为梵语 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槃(大,即殊胜之意。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的安隐快乐, 这样的人,虽然在累世轮回中都能作无量布施,都能持戒、都能多闻读诵经典,但是终不能获得解脱分
反之,如果能对这一世的生死历程中的种种过错产生厌烦,彻见涅槃的种种功德安乐,心中想着要远离这尘事,如法修行真正解脱, 这样的人,虽然在轮回中很少布施,很少持戒、很少听闻佛法读诵经文,但是因为知道要了生死苦,知道涅槃乐,就能获得解脱分法
【词解】
【禁戒】 梵语 sam!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护法品谓,持守禁戒者即为佛弟子,毁坏禁戒者即为魔弟子。又梵语 vrata(音译作没栗多),亦译作禁戒,即非长时期所持之戒,而系因应于短期内发愿修法所制之禁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一下):“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参见:戒)2896)p5539 FROM:【佛光大辞典】
【八关斋戒】 梵语 as!t!a^n%ga-samanva^gatopava^sa,巴利语 at!t!han%ga-samanna^gata uposatha,或 at!t!han%gika uposath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又作长养律仪、近住律仪、八戒、八支斋戒、八分斋戒、八戒斋、八斋戒、八禁、八所应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非时食。又受八关斋戒者,因一日一夜持不淫戒,故得称为净行优婆塞或净行优婆夷。(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俱舍论卷十四、大智度论卷十三)((参见:斋戒)6546)p317 FROM:【佛光大辞典】
【过咎】 过失;错误。 © 汉典
【涅槃】 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涅槃】 梵语 nirva^N!a,巴利语 nibba^na。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匿缚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般,为梵语 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槃(大,即殊胜之意。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佛教大乘、小乘对涅槃之解释,异说纷纭。总约之,可大别如下: (一)据部派佛教,涅槃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复有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余之依身,略称“余依”或“余”)残存之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于灭无之状况。有部等主张涅槃乃一存在之实体,经量部等视涅槃为烦恼灭尽的状态之假名,而其本身并无实体。 (二)中论等以实相为涅槃,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同时,南本涅槃经卷三指出涅槃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称为涅槃八味。若以此配以涅槃四德,常、恒为常,安、快乐为乐,不老、不死为我,清净、无垢为净。唯识宗称涅槃有四种,即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与无住处涅槃四种。其中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略称本来清净涅槃、性净涅槃,谓一切事物之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乃指真如。无住处涅槃,即依于智慧,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济众生,故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于涅槃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槃教说即以此为特色。 此外,地论宗、摄论宗谓涅槃分为性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藉修道去除烦恼而得之涅槃)二种。天台宗则分为性净涅槃、圆净涅槃(相当于地论宗等之方便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佛以救渡众生故,示现假身,缘尽而入涅槃。又作应化涅槃)等三涅槃。 (三)小乘之声闻、缘觉入无余涅槃,再回心转向大乘之教,称为无余还生。同时,涅槃乃超离一切差别相状者(有为之相),故又称离相。净土宗称弥陀净土为涅槃之城,亦称无为涅槃界。 (四)出现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尊),其肉体之死,称涅槃、般涅槃、大般涅槃。入涅槃又称入灭、薪尽火灭(薪喻佛身或机缘,火喻智慧或佛身)。涅槃原意指释尊之成道,但今大抵皆作无余依涅槃之意。刻绘释尊入灭姿态之画像或雕像,称为涅槃像。举行追慕释尊之法会,称涅槃会、涅槃忌、常乐会等。后世称僧侣之死为圆寂、归寂、示寂、入寂等。(杂阿含经卷十八、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三、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一如来寿量品、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八、卷三十三、卷三十四、俱舍论卷六)p4149 FROM:【佛光大辞典】
三、获得解脱分法的条件 1、得解脱分法的时间 ★【“善男子!得是法者,于三时中:佛出世时,缘觉出时,若无是二、阿迦尼咤天说解脱时,是人闻已得解脱分。善男子!我于往昔初发心时,都不见佛及辟支佛,闻净居天说解脱法,我时闻已,即便发心。】
【学习解说】 善男子!得解脱分法的人必定是在这三个时期:一是佛出世时,二是缘觉乘者出世, 如果不是在这二个时期,那么就是在色界中的最高天阿迦腻吒天中宣说解脱法时,有人听闻后获得解脱分
善男子!我在过去刚刚发心要修行时,没有佛或者辟支佛出世,就是听闻净居天天人说解脱法,我当时听闻后,生起信心当下发心要修行解脱
【词解】
【阿迦尼吒天】 梵名 Akanis!t!ha-deva,巴利名 Akanit!t!ha-deva。乃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净居天之一。又作阿迦腻吒天、阿迦尼师吒天。意译一究竟天、一善天,有顶天。位于第四禅天之最顶位,亦为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为有形体之天处之究竟,故又称质碍究竟天、色究竟天。过此天则为无色界之天,仅有心识而无形体。(长阿含经卷二十、顺正理论卷二十一、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p3651 FROM:【佛光大辞典】
2、声闻、缘觉、菩萨三种人才能得解脱分法 ★【“善男子!如是之法,非欲界天之所能得,何以故?以放逸故。亦非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无三方便故。亦非无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无身、口故。是法体者,是身、口、意。郁单曰人亦所不得。何以故?无三方便故。是解脱分,三人能得:所谓声闻、缘觉、菩萨。众生若遇善知识者,转声闻解脱得缘觉解脱,转缘觉解脱得菩萨解脱;菩萨所得解脱分法,不可退转,不可失坏。”】
【学习解说】 善男子!像这样的解脱分法,并不是欲界天的众生能够获得的,为什么呢?因为欲界天的众生都贪图享乐,任性妄为,所以不能获得此解脱法, 也不是色界天的众生所能获得的,为什么呢?因为色界天没有身口意法体所具有的三方便,即没有一、布施,二、持戒、三、多闻, 也不是无色天的天人们所能获得,为什么呢?因为无色天众生没有身、口这二个法体,而想要获得解脱分法这个法体必须是身、口、意。 在四洲之一的北俱卢洲即北郁单越的众生也不能获得,为什么呢?因为在北郁单越的众生福报都很大,他们人寿皆千岁,衣食自然,惟无佛法,所以也没有布施、持戒、多闻三方便
这解脱分法只有三种人才能获得,就是声闻乘人、缘觉乘人、菩萨圣众。 众生如果能够遇到善知识,那么原先是声闻乘获得的解脱法就能获得缘觉乘解脱法,缘觉乘解脱就能获得菩萨解脱,菩萨所获得的解脱分就永远不会退转,不会坏失
【词解】
【放逸】 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界】 梵语 trayo dha^tavah!,巴利语 tisso dha^tuyo。<一>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阶级;系迷于生死轮回等生存界(即有)之分类,故称作三有生死,或单称三有。又三界迷苦之领域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一)欲界(梵 ka^ma-dha^tu),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二)色界(梵 ru^pa-dha^tu),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三)无色界(梵 a^ru^pya-dha^tu),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三界可细分为二十五有(界),若将色界之那含天析而为五(即五那含天),则共为“二十九有”。其与九地之关系,如下表所示: 此三界之果报虽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属迷界,系众生生死轮回之趣,故为圣者所厌弃。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又化城喻品(大九·二四下):“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即劝三界诸有情莫以三界为安,当勤求解脱。(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三、俱舍论卷八、品类足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瑜伽师地论卷四、大智度论卷二十一、华严经孔目章卷二)((参见:九地)132、“色界”2545、“欲界”4653、“无色界”5083) <二>指断界、离界、灭界等三种无为解脱之对治道。(一)断界,即断除九结(九种烦恼)中除贪以外之其余八种烦恼,或断除无明结。(二)离界,谓断离贪烦恼或断除爱结。(三)灭界,谓断灭有漏善及诸有为、无覆无记等烦恼。即除九种烦恼外之其余有漏法。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九(大二七·一四八中):“一切行断,故名断界;一切行离,故名离界;一切行灭,故名灭界。”(顺正理论卷七十二、俱舍论卷二十五) <三>指色界、无色界、尽界。(长阿含经卷八、品类足论卷五) <四>指法界、心界、众生界。此系基于华严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说而立。(大日经疏卷三) <五>萨满教基本观念之一。主张宇宙分为上、中、下三界。依各族而说法稍异。如蒙古族萨满教认为上层世界为神灵世界,中层世界为人类、动物之居地,下层世界为死神与魔鬼聚集之世界,即地狱。在中层世界与下层世界间,复有一不可知之世界,为人死后之去处。p584 FROM:【佛光大辞典】
【四洲】 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东胜身洲其状如半月形,其人身形胜故,名胜身洲;南赡部洲其状上大下小,略如吾人之面,亦称南阎浮提,阎浮即赡部树,此洲有此树故名,吾人的世界,即在此洲;西牛货洲其状周圆,其地多牛,以牛为货易,故名牛货;北俱卢洲其状方正,此洲人寿皆千岁,衣食自然,惟无佛法,故列为八难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洲】 (名数)住须弥山四方咸海之四大洲也。一南赡部洲Jambudvipa,旧云南阎浮提。或从林立号,或以果立名。二东胜神洲,梵云东毗提诃Pu%rvavideha,旧云东弗婆提。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三西牛货洲,梵云西瞿陀尼,旧云西瞿耶尼Aparagoda%niya,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四北瞿卢洲Uttarakuru,旧云北郁单越,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见西域记一,俱舍光记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如何分别何人有解脱分法相?何人没有解脱分法相? ★【善生言:“世尊!说法之人,复以何义能善分别如是等人有解脱分?如是等人无解脱分”】 【学习解说】 善生问!世尊!为众生演说佛法的人,又能以什么方法来善分别哪些人获得了解脱分法?又有哪些人没有获得解脱分法?
1、至心听法,听已受持的出家、在家之人能获解脱分法
★【“善男子!如是法者,二人所得:谓在家、出家。如是二人,至心听法,听已受持,闻三恶苦心生怖畏,身毛皆竖,涕泣横流,坚持斋戒,乃至小罪,不敢毁犯,当知是人得解脱分法。】
【学习解说】 善男子!这样的解脱之法有二种人能够获得,一在家之人,二出家之人。在家之人和出家之人能够以至诚心听闻佛法,而且听闻之后能够如实受持,听闻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的种种苦时心中生起怖畏,身上的汗毛都会一根根的竖起来,眼泪鼻涕满脸乱流,他们坚持受持各种戒律,哪怕是一点点小的罪业,也都不敢有违犯,这样的人才能获得此解脱法
【词解】
【涕泣横流】眼泪鼻涕满脸乱流,形容万分悲伤——摘自百度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