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光明遍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优婆塞戒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8

[忍辱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5-3-23 19:49: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23 20:32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整理目+读诵经文用时约2小时)

九、在家之人发菩提心的福报胜过一切小乘修行者发起的菩提之心
【“善男子!外道断欲所得福德,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须陀洹人胜于一切外道异见;斯陀含人胜于一切须陀洹果;阿那含人胜于一切斯陀含果;阿罗汉人胜于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胜于一切阿罗汉果;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

【学习解说】
善男子!外道行者断除贪欲所获得的福德,胜过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的福德
已证须陀洹果位(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详见下面词解)的行者胜过一切外道知见的福德
已证斯陀含果位(系沙门四果之第二。又分为斯陀含向与斯陀含果,即预流果(初果)之圣者进而更断除欲界一品至五品之修惑,称为斯陀含向,或一来果向;若更断除欲界第六品之修惑,尚须由天上至人间一度受生,方可般涅槃,至此以后,不再受生,称为斯陀含果,或一来果。以其仅余下品之贪嗔痴,故又称薄贪嗔痴、薄地。详见下面词解)的行者胜过一切须陀洹果位行者的福德
已证阿那含果位(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乃声闻四果中第三果之圣者。彼等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还来欲界受生。详见下面词解)的行者要胜过一切斯陀含果位行者的福德
已证阿罗汉果位(小乘极悟之位名。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三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的行者要胜过一切阿那含果位行者的福德
已证辟支佛果位(意译作缘觉、独觉。又作贝支迦、辟支。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的行者要胜过一切阿罗汉果位行者的福报

【词解】
【外道】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须陀洹】
梵语 srota-a^panna,巴利语 sota^panna。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全称须陀般那。又作须氀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閦囊、窣路多阿半那。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须陀洹分因果二位,自入“见道”初心至第十五心之间,为趣向须陀洹果之因位,称须陀洹向;“见道”之终,即第十六心之位,而对于前之向位则称须陀洹果,为声闻乘四圣位中之正果初位。又依五教章通路记卷五十,将预流果之人分为三类,即:(一)现般预流,乃三界“修惑”皆断尽,得“无学果”证般涅槃者。此属利根之机。(二)现进预流,由进修而断欲界“修惑”之前六品乃至九品,证“一来果”,并证“不还果”者。属中根之机。(三)受生预流,指于一、二生或七返人天往来受生者。属于根器较钝者。(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六、俱舍论卷二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六、华严五教章卷三)((参见:四向四果)1683、“预流果”5701)p5360
FROM:【佛光大辞典】

【斯陀含】
梵语 sakr!d-a^ga^min,巴利语 sakad-a^ga^min。又作沙羯利陀伽弥。意译作一来、一往来。系沙门四果之第二。又分为斯陀含向与斯陀含果,即预流果(初果)之圣者进而更断除欲界一品至五品之修惑,称为斯陀含向,或一来果向;若更断除欲界第六品之修惑,尚须由天上至人间一度受生,方可般涅槃,至此以后,不再受生,称为斯陀含果,或一来果。以其仅余下品之贪嗔痴,故又称薄贪嗔痴、薄地。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大二·六五三下):“云何名为邠陀利花沙门?或有一人,三结使尽,淫怒痴薄,成斯陀含果,来至此世,尽于苦际;若小迟者,来至此世,尽于苦际;若勇猛者,即于此间尽于苦际,犹如邠陀利花,晨朝剖花,向暮萎死,是谓邠陀利花沙门。”准此,可知同是一来果之圣者亦可细别为二:(一)其修行之功勇猛迅捷者,称为邠陀利花沙门。(二)修行之功较为迟缓钝下者,称为一来,即经中所谓之“小迟者”。又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载,得斯陀含果者未来过六万劫,当得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此即所谓“五果回心”之说。(杂阿含经卷四十一、卷四十七、中阿含卷八阿修罗经、卷九瞻波经、卷二十一说处经、卷四十七瞿昙弥经、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三、俱舍论卷二十四、顺正理论卷六十四)((参见:五果回心)1114、“四向四果”1683)p4978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那含】
梵语 ana^ga^min。旧译作阿那伽弥、阿那伽迷。略称那含。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乃声闻四果中第三果之圣者。彼等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此阶位之圣者中,若九品之惑全部断尽,则称阿那含果;若断除七品或八品,则称阿那含向;若断除七、八品,而所余之一、二品尚须对治成无漏之根,更须一度受生至欲界,称为一间(梵 ekavi^cika)。又于阿那含果中,复有五种不还、七种不还、九种不还等别。(中阿含经卷三伽蓝经、大智度论卷三十二、大乘义章卷十一、慧苑音义卷上)((参见:五种不还)1176)p3623
FROM:【佛光大辞典】

【阿罗汉】
 (术语)Arha%n^,小乘极悟之位名。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三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智度论三曰:“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破,是名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又译曰应真,真人。法华文句一上曰:“阿颰经云应真,瑞应云真人。”四果之一。(参见:阿卢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辟支佛】
梵语 pratyeka-buddha 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又作贝支迦、辟支。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据大智度论卷十八、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载,有二义:(一)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先世因缘),自以智慧得道。(二)自觉不从他闻,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慧苑音义卷上)((参见:缘觉)6132)p5613
FROM:【佛光大辞典】


【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乃至阿迦腻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学习解说】
出家之人发起菩提心并不难,因为出家人可以在清净的环境下修行,有利于避免世俗干扰
而在家之人发起菩提心真的是不可思议,需要很大的勇气,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在家之人身处世俗环境,容易受到各种烦恼和诱惑的干扰,被种种恶业因缘所缠缚,这些都可能成为修行的障碍

当在家之人发起菩提心的时候,从欲界最初的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为帝释之外将。须弥山之半腹有一山,名由犍陀罗。山有四头,四王各居之,各护一天下,因之称为护世四天王。其所居云四王天。是六欲天之第一,天处之最初也。)一直到色界最高天阿迦尼吒天(色界十八天中之最上天,名色究竟天)的天人们,
都会心生大欢喜,都说自己得到了人天最好的老师,所以天人们都把在家菩萨当做师长

【词解】
【四天王】
 (天名)为帝释之外将。须弥山之半腹有一山,名由犍陀罗。山有四头,四王各居之,各护一天下,因之称为护世四天王。其所居云四王天。是六欲天之第一,天处之最初也。称为四天王天Caturmaha%ra%jaka%yika%s,东持国天Dhr!itara%s!t!ra,南增长天Viru%d!haka,西广目天Viru%pa%ks!a,北多闻天Dhanada,又云Vais/raman!a。长阿含经曰:“东方天王,名多罗吒,领乾闼婆及毗舍阇神将,护弗婆提人。南方天王名毗琉璃,领鸠槃荼及薜荔神,护阎浮提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领一切诸龙及富单那,护瞿耶尼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门,领夜叉罗刹将,护郁单越人。”婆沙论谓四天王身长一拘卢舍四分之一。止持会集音义四王天曰:“东方持国天王,谓能护持国土,故居须弥山黄金埵。南方增长天王,谓能令他善根增长,故居须弥山琉璃埵。西方广目天王,谓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故居须弥山白银埵。北方多闻天王,谓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须弥山水晶埵。”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迦尼吒】
 (界名)巴利语Akanit!t!ha,又作阿迦腻吒,阿迦抳搋。梵语曰阿迦尼瑟吒Akanis!t!ha,又作阿迦尼沙吒,阿迦尼师吒,阿迦抳瑟搋。略曰尼师吒,尼吒,或二吒。译言色究竟。色界十八天中之最上天名。慧苑音义上曰:“阿迦尼吒,具云阿迦尼瑟吒。阿迦,云色。尼瑟吒,云究竟。谓色界十八天中,此最终极。又阿者无也,迦尼瑟吒者小也。谓色界十八天中,最下一天唯小无大,余十六天,上下互望,亦大亦小。此一天唯大无小,故以名。”又玄应音义七,取前说,阿迦译云质阂。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8

[忍辱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5-3-24 21:00: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24 21:29 编辑

(接续楼上 12楼—14楼用时约2.5小时以上)

优婆塞戒经发菩提心品第二
一、
众生怎样发菩提心?
【善生言:“世尊!众生云何发菩提心?”】

【学习解说】
善生问世尊:世尊!众生如何发起菩提心?


【“善男子!为二事故发菩提心:一者、增长寿命,二者、增长财物。复有二事:一者、为不断绝菩萨种姓,二者、为断众生罪苦烦恼。复有二事: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复有二事:一者、作诸善业,二者、作已不失。复有二事:一者、为胜一切人天果报,二者、为胜一切二乘果报。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恼;二者、为得无量大利益事。复有二事:一者、过去、未来恒沙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观菩提是可得法,是故发心。复有二事:一者、观六住人虽有转心,犹胜一切声闻、缘觉;二者、勤心求索无上果故。复有二事:一者、欲令一切众生悉得解脱,二者、欲令众生解脱、胜外道等所得果报。复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众生,二者、舍离一切烦恼。复有二事:一者、为断众生现在苦恼,二者、为遮众生未来苦恼。复有二事:一者、为断智慧障碍,二者、为断众生身障。】

【学习解说】
世尊回答:善男子!众生可以为二种事发起菩提心:第一、为了增长寿命,第二、为了增长财物

又有二种事可以发起菩提心:
第一、为了不断绝菩萨种姓,第二、为断除众生身心遭受的种种罪苦以及心中炽盛的烦恼

又有二种事可以发起菩提心:
第一、正观自己在无量世的轮回中都要承受大苦恼,没有获得解脱的利益,
第二、虽然有无量如恒河沙一样多的佛出世在世间,但是都不能度脱自己累世以来所造恶业的业报身,唯有自己修行才能真正解脱

又有二种事可以发起菩提心:
第一、作诸种种自利利他的善事,比如受持五戒,常行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不邪见)
第二、作了这些自利利他的善事后,如影随行,一直会跟随行善者,因果成熟时,就自然发起菩提心

又有二种事可以发起菩提心:
第一、为了超越一切世间人、天人所获得的果报
第二、为了超越一切声闻乘、缘觉乘圣者所获得的果报

又有二种事可以发起菩提心:
第一、为求取菩提(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承受各种苦恼
第二、为了获得解脱的大利益

又有二种事情可以发起菩提心:
第一、过去、未来如恒河沙一样多的诸佛成佛前都如现在我的色身,所以坚信自己将来也能成佛
第二、深入正观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是可以实证的,所以发起菩提至心

又有二种事情可以发起菩提心:
第一、正观菩萨在修行到十住中的前六住时虽然还会有退转的可能,但是其功德还是胜过一切声闻、缘觉行者
六住即:(一)初发心住,又作波蓝耆兜波菩萨法住、发意住,谓上进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发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值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于空性之位;并以空理智心习古佛之法,于心生出一切功德。
(二)治地住,又作阿阇浮菩萨法住、持地住,谓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其心明净,犹如琉璃内现精金;盖以初发之妙心,履治为地,故称之。
(三)修行住,又作渝阿阇菩萨法住、应行住,谓前之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障碍。
(四)生贵住,又作阇摩期菩萨法住,谓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即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
(五)方便具足住,又作波渝三般菩萨法住、修成住,谓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缺。
(六)正心住,又作阿耆三般菩萨法住、行登住,谓成就第六般若,故非仅相貌,且心亦与佛同。
第二、为了求取无上佛果,所以发起菩提之心

又有二种事情可以发起菩提心:
第一、想要令一切众生都能解脱生死轮回,成就佛道
第二、想要令众生解脱胜过外道修行所得到的果报

又有二种事情可以发起菩提心:
第一、不舍弃一切众生,平等救度众生
第二、舍离一切世间烦恼

又有二种事情可以发起菩提心:
第一、为了帮助众生断除现世遭受的种种苦恼
第二、为了免除众生在未来遭受种种苦脑

又有二种事情可以发起菩提心:
第一、为了断除在修行中因为执著于所证之法而障蔽真如根本智
第二、为了断除众生身心种种烦恼的障碍(世人由于不知我空,执著有我,有我而有贪嗔痴等烦恼,于是障碍涅槃的显现

【词解】

【菩萨种姓】
p1128
瑜伽三十五卷二页云:若诸菩萨、成就种姓;尚过一切声闻独觉;何况其余一切有情。当知种姓无上最胜。何以故?略有二种净。一、烦恼障净。二、所知障净。一切声闻独觉种姓、唯能当证烦恼障净;不能当证所知障净。菩萨种姓、亦能当证烦恼障净;亦能当证所知障净。是故说言:望彼一切无上最胜。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善业】
好的行为或造作,如五戒十善等善事是。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失】
1.不偏离;不失误。 2.不遗漏;不丧失。 3.还算得上;不愧。
© 汉典

【菩提】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
 (术语)Bodhi,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然所通所觉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断烦恼障而证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为之诸法,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种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于此二者,故谓之大菩提。智度论四曰:“菩提名诸佛道。”同四十四曰:“菩提,秦言无上智慧。”注维摩经曰:“肇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菩提者,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止观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称道。”大乘义章十八曰:“菩提胡语,此翻名道。果德圆通,名之为道。”安乐集上曰:“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住】
又作十地住、十法住、十解。菩萨修行之过程分为五十二阶位,其中第十一至第二十阶位,属于“住位”,称为十住,即:(一)初发心住,又作波蓝耆兜波菩萨法住、发意住,谓上进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发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值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于空性之位;并以空理智心习古佛之法,于心生出一切功德。(二)治地住,又作阿阇浮菩萨法住、持地住,谓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其心明净,犹如琉璃内现精金;盖以初发之妙心,履治为地,故称之。(三)修行住,又作渝阿阇菩萨法住、应行住,谓前之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障碍。(四)生贵住,又作阇摩期菩萨法住,谓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即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五)方便具足住,又作波渝三般菩萨法住、修成住,谓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缺。(六)正心住,又作阿耆三般菩萨法住、行登住,谓成就第六般若,故非仅相貌,且心亦与佛同。(七)不退住,又作阿惟越致菩萨法住、不退转住,谓既入于无生毕竟空界,心常行空无相愿,身心和合,日日增长。(八)童真住,又作鸠摩罗浮童男菩萨法住,谓自发心起,始终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灵相乃一时具足。(九)法王子住,又作渝罗阇菩萨法住、了生住,自初发心住至第四之生贵住,称为入圣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而此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绍隆佛位。(十)灌顶住,又作阿惟颜菩萨法住、补处住,谓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已至灌顶住之菩萨即具有三别相:(1)度众生,谓堪能修行,成就十种智,而能度众生。(2)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众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萨亦不能测量其境界。(3)广学十种智,了知一切法。(旧华严经卷八菩萨十住品、菩萨本业经十地品、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释义品、十住断结经卷一至卷四、大乘义章卷十四)p430
FROM:【佛光大辞典】

【所知障】
梵语 jn~eya^varaN!a。指执著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又作智障、智碍。为二障之一,“烦恼障”之对称。谓众生由于根本无明惑,遂迷昧于所知之境界,覆蔽法性而成中道种智之障碍,故称智碍。
 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大乘起信论、俱舍论光记卷一等载,不染污无知即所知障。成唯识论卷九、佛地经论卷七等皆谓,所知障是以执著遍计所执诸法之萨迦耶见为上首,谓所有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诸法,其所发业与所得之果,悉摄于此中,皆以法执及无明为根本,故此障但与不善、无记二心相应,凡烦恼障中必含摄此障。
 另据菩萨地持经卷九谓,染污所知障者有皮、肤、骨等三种,欢喜住能断皮障,无开发无相住能断肤障,如来住能断骨障。若于一切障清净,则断此三住之智障。(解深密经卷四、入楞伽经卷八化品,成唯识论卷十、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之下、卷下之上、华严五教章卷三)p3248
FROM:【佛光大辞典】

【烦恼障】
世人由于不知我空,执著有我,有我而有贪嗔痴等烦恼,于是障碍涅槃的显现,故称为障。二障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8

[忍辱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5-3-24 21:06: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24 21:32 编辑

二、众生发起菩提心的相貌
【“善男子!发菩提心有五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断瞋恚心,三者、随师教诲,四者、生怜愍心,五者、勤修精进。复有五事:一者、不见他过,二者、虽见他过而心不悔,三者、得善法已不生憍慢,四者、见他善业不生妒心,五者、观诸众生如一子想。】

【学习解说】
善男子!发菩提心有五种相:
一、要亲近善友,
二、要断除嗔恚之心,
三、要听从老师的教诲,
四、要对众生生起怜悯之心,
五、要精进修行

发菩提心又有下面五种相:
一、不见他人之过失,
二、虽然见到他人的过失但是不会失望,
三、证得善法但是自心不会生起骄傲,
四、看到他人常行善事内心不生嫉妒之心,
五、对待众生都如自己的儿子一样平等相待,无有分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8

[忍辱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5-3-24 21:28:43 | 只看该作者
三、有智之人发菩提心的相貌
【“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有智之人,为三事故发菩提心:一者、见恶世中五浊众生,二者、见于如来有不可思议神通道力,三者、闻佛如来八种妙声。复有二事:一者、了了自知己身有苦,二者、知众生苦如己受苦,为断彼苦,如己无异。】

【学习解说】
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发菩提心,能够断除无始劫以来造作如须弥山那样大的恶业果报
有智慧的人,为三种事发起菩提心:
一、见娑婆世界众生的苦而发起要度化众生的菩提心
二、看到如来具足不可思议神通道力(由道体所发出无畏之力用,称为道力),而生起仰慕敬佩之心,想要效仿如来那样能够成就佛道
三、听闻如来的八种美妙殊胜的音声(一、极好音,佛德广大之故,使皆入于好道。二、柔软音,佛德慈善之故,使之喜悦,皆舍刚强之心而自然入于律行。三、和适音,佛居中道之理,故音声能调和,使皆和融,自会于理,四、尊慧音,佛德尊高,故闻者尊重,智解开明。五、不女音,佛住首楞严定有世欲之德,其音声使敬异一切,天魔外道无不归服。六、不误音,佛智圆明,照了无谬,使闻者各各得正见,离九十五种之邪非。七、深远音,佛智如实穷际,行位极高,其音声由脐而起,彻至十方。使近闻非大远闻非小,皆证甚深之理。八、不竭音,如来极果愿行无尽,以住于无尽之法藏。故其音声滔滔无尽,其响不竭。使能寻其语义,得无尽常住之果。),心生羡慕

又有二种事发起菩提心:
一、了知自己身心之苦(苦有二种:一身苦,二心苦。诸圣人以智慧力故,无忧愁嫉妒嗔恚等心苦。已受先世业因缘之四大造身故,有老病饥渴寒热等身苦,于身苦中亦薄少也。如人若了了知负他之债,即偿之,因不为苦;若不忆负人债,而债主强夺之,则嗔恼而生苦。
二、了知众生所遭受的苦如自己的苦一样,为了断除众生身心之苦如同自己断除身心之苦一样

【词解】
【道力】
由道体所发出无畏之力用,称为道力。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六下):“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大智度论卷二(大二五·六六下):“阿难闻是事,闷心小醒,得念道力助。”p5622
FROM:【佛光大辞典】

【八音】
 (名数)如来所得八种之音声也。一、极好音,佛德广大之故,使皆入于好道。二、柔软音,佛德慈善之故,使之喜悦,皆舍刚强之心而自然入于律行。三、和适音,佛居中道之理,故音声能调和,使皆和融,自会于理,四、尊慧音,佛德尊高,故闻者尊重,智解开明。五、不女音,佛住首楞严定有世欲之德,其音声使敬异一切,天魔外道无不归服。六、不误音,佛智圆明,照了无谬,使闻者各各得正见,离九十五种之邪非。七、深远音,佛智如实穷际,行位极高,其音声由脐而起,彻至十方。使近闻非大远闻非小,皆证甚深之理。八、不竭音,如来极果愿行无尽,以住于无尽之法藏。故其音声滔滔无尽,其响不竭。使能寻其语义,得无尽常住之果。见法界次第下之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身苦】
 (术语)苦有二种:一身苦,二心苦。诸圣人以智慧力故,无忧愁嫉妒嗔恚等心苦。已受先世业因缘之四大造身故,有老病饥渴寒热等身苦,于身苦中亦薄少也。如人若了了知负他之债,即偿之,因不为苦;若不忆负人债,而债主强夺之,则嗔恼而生苦。见智度论二十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男子!若有人能发菩提心,当知是人能礼六方增长命、财,不如外道之所宣说。”】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果有人能发起菩提之心,当知此人能够礼敬六度波罗蜜,能增长寿命,增长财富,并不是如外道所说的那样礼敬东南西北上方下方这六方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8

[忍辱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5-3-25 21:08: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26 20:43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优婆塞戒经悲品第三

一、有善生的疑问引出佛为众生说的十二种因相
【善生言:“世尊!彼六师等不说因果,如来今说因,有二种:一者、生因,二者、了因。如佛初说发菩提心,为是生因、是了因耶?”】

【学习解说】
善生说:世尊!那些外道六师他们是不相信因果的,但是如来教导一切事物现象都是有因果的,有因就有果,
就如如来今日说的因有二种:第一、生因(生果的因种),第二、了因(即以智慧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
那么佛一开始说的众生发起菩提心,是生因还是了因呢?

【词解】
【六师外道】
又作外道六师。古印度佛陀时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带)势力较大之六种外道。外道,系以佛教立场而言,实为当时反对婆罗门思想之自由思想家,而在一般民众社会中所流行之思想体系。凡六种,即:(一)珊阇耶毗罗胝子(巴 San~jaya Belat!t!hiputta),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之正确性,而主张不可知论,且认为道不须修,经八万劫自然而得。(二)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巴 Ajita Kesakambala),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论,乃路伽耶派之先驱。(三)末伽梨拘舍梨(巴 Makkhali Gosa^la),宿命论之自然论者。主张苦乐不由因缘,而惟为自然产生。系阿耆毗伽派之主导者。(四)富兰那迦叶(巴 Pura^N!a Kassapa),无道德论者。否认善、恶之业报。(五)迦罗鸠驮迦旃延(巴 Pakudha Kacca^yana),无因论之感觉论者。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灵魂为独立之要素。(六)尼乾陀若提子(巴 NigaN!t!ha Na^taputta),耆那教之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以上(三)、(四)、(五)属阿耆毗伽派,与(六)均属于苦行主义派;又除(一)之外,余均站在唯物论之立场,主张聚积说。(杂阿含经卷四十三、中阿含卷五十七箭毛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二、卷三十七、四分律卷五十一、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一、大智度论卷四十二、注维摩诘经卷三、百论疏卷上之中、摩诃止观卷十上、印度哲学研究第二)p1282
FROM:【佛光大辞典】

【生因】
<一>因明用语。于三支作法中属于因支。为六因之一。与“了因”对称。生,生起、启发之意。生因如种子,能生物,故称生因。譬如立论者立“声是无常”宗(命题),以“所作性故”为因(理由),证明声为无常,非常住,令问难者听罢,了然“声是无常”乃正理,因而不复固执己见。此因,其启发问难者之正智,恰如种子之生芽,故就立论者说,称之为“生因”。生因以其功用之别复分三种:(一)言生因,指立论者所用以举因之言语,如前述“所作性故”一语。(二)智生因,指立论者之智慧、知识而言,如前述之例,若非立论者已具“声之无常乃因声为所作”之知识,便不能提出“所作性故”之因,智慧知识乃立言之本,故智为生因。(三)义生因,指立论者所举因中所涵之道理与境界。语言之所以能引发人之了悟,全靠其中所涵蕴之意义与所指之对象,故“义”亦为生因。前述三因,互有层层之因果关系。立论者有“智”,方能认识义理,并利用语言以宣达之,故智生因乃“言”、“义”二生因之因,“言”、“义”二生因是智生因之果。“言”、“义”二因间亦有因果关系,立论者先认知义理,才能用言语以宣达之,故义生因为言生因之因,言生因为义生因之果。(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参见:六因)1256)
<二>五因之一。指惑业。以众生依惑业而生此身,犹如草木之种子依地而生,故称生因。((参见:五因)1074)
<三>谓地、水、火、风四大种为生起色法之原因。(俱舍论卷七)((参见:四大)1649)
<四>与“引因”相对称。谓生为近果与正果之因。近果,指近因之果报;正果,指修道而有所证悟,盖有别于外道之盲修,故谓学佛而证得之果为正果。((参见:引因)1392)p2058
FROM:【佛光大辞典】

【生因】
生果的因种,如草木的种子是生长草木之因是。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了因】
二因之一,即以智慧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了因】
因明用语。在三支作法中属因支,为六因之一,与“生因”对称。了者了悟或明了之意,如灯光照物,可令人明了一切。譬如论者立“声是无常”宗(命题),以“所作性故”为因(理由),证明声乃无常不能决定常住,令敌者(问难者)听后能了知“声是无常”为正理。此于立者(立论者)而言,藉之以启发敌者之正智,故称为“生因”;于敌者而言,以此而了悟正理,故称“了因”。了因因其功用不同,又可分三项:(一)智了因,此指敌者之智慧与知识。智慧与知识乃了悟之资本,若无此二资粮,即便立者给予再好之生因,敌者亦无从了悟,故称之智了因。(二)言了因,即指前述例句中立者所言之“所作性故”一语而言。敌者之了悟,除须备具智慧与知识外,必须倚赖立者言语之刺激,方能发挥了悟之作用,言语乃智了因之因,故称为言了因。(三)义了因,即指前述例句中“所作性故”一语所涵之义理,与其所指之对象。敌者能了悟,除前项二因外,亦是因著立者所举之意义,义亦是智了因之因,故称义了因。依上可知:言、义二了因是智了因之因,智了因则是言、义二了因之果;言了因是义了因之因,义了因是言了因之果。(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参见:六因)1256)p163
FROM:【佛光大辞典】



【“善男子!我为众生或说一因,或说二因,或说三因,或说四因,或说五因,或说六、七至十二因。言一因者,即生因也。言二因者,生因、了因。言三因者,烦恼、业、器。言四因者,所谓四大。言五因者,未来五支。言六因者,如契经中所说六因。言七因者,如《法华》说。言八因者,现在八支。言九因者,如《大城经》说。言十因者,如为摩男优婆塞说。十一因者,如《智印》说。十二因者,如十二因缘。善男子!一切有漏法无量无边因,一切无漏法无量无边因,有智之人欲尽知故,发菩提心;是故如来名一切智。】

【学习解说】
善男子!我为众生或说一因,或说二因,或说三因、或说四因、或说五因、或说六因或说七因乃至说十二因,
说一因者,就是生因(生果的因种,如草木的种子是生长草木之因是),
说二因者,就是生因(生果的因种,如草木的种子是生长草木之因是)、了因(即以智慧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
说三因者,就是众生的烦恼、善恶业、根器
说四因者,就是构成众生色身的四大假合(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
说五因者,就是未来五支戒(由大涅槃心一理之根本所开出之五种支末事戒。即根本业清净戒、前后眷属余清净戒、非诸恶觉觉清净戒、护持正念念清净戒、回向阿耨多罗三菩提戒。详见下面词解
说六因者,就是契经中教导的六因(凡有为法之生,必依因与缘之和合,论其因体,有六种,即:一、能作因  二、俱有因。 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详见下面词解
说七因者,就是《妙法莲华经》中所说的十如是中的前面七如是,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
说八因者,就是现在所说的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
说九因者,就如《大城经》中所教导的
说十因者,就如佛陀为摩男优婆塞所说的教导
说十一因者,就如《智印》(诸佛菩萨所结印契之总称。印契,为决定不改之义。诸佛菩萨所结之印契,为智用之标帜,标示一切如来秘密庄严内证大智之身、口、意之业用,故总称智印)中所说
说十二因者,就是佛所说的十二因缘(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详见下面词解

善男子!一切有漏法(指诸漏(烦恼)互相随增(随顺增长)之法,亦即指四谛中苦、集二谛之法。漏,为漏泄之义,即指诸烦恼;此诸烦恼于苦、集二谛之相应法及其所缘之境中,互相随顺,互相增长,故称苦、集二谛之法为有漏)有无量无边的因,一切无漏法(指远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也有无量无边的因,有智慧的人想要全部明了有漏法和无漏法的因,所以发起菩提心,而佛是了知一切有漏法和无漏法的因,所以佛具足一切智(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

【词解】
【一因】
<一>同一因行之意。即谓一切众生悉具佛性,故以此同一因行皆能到达涅槃。如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之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同一因,同一果,同一甘露,一切当得常乐我净。
<二>指唯一之原因、原理。吠陀、奥义书、吠檀多等古代印度之哲学主张,万物皆由唯一者(梵 Tad-ekam)、生主(梵 Praja^pati)、自在天(梵 I^s/vara)、梵(梵 Brahman)、我(梵 Purus!a,或梵 A^tman)等唯一之原因所产生。佛教则以为一切诸法皆由因缘而生,否定一般印度哲学所主张一因生之说。(俱舍论卷六、卷七、中论疏(月称,Prasannapada^,XXVI)、般若灯论释卷六观作者业品、百论卷下破因中无果品、俱舍论光记卷七)p35
FROM:【佛光大辞典】

【二因】
 (名数)一、生因,本具法性之理则能发生一切善法,如谷麦等种,能生萌芽是也。二、了因,以智慧照了法性之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是也。见涅槃经二十八。【又】一、能生因,第八识能生起眼等之诸识,又为一切善恶之因,如谷麦等种为发生萌芽之因是也。二、方便因,眼等之诸识能为方便,引发第八识善恶之种,如水土以发生谷麦等萌芽之方便是也。见宗镜录七十一。【又】一、习因,如习贪欲,则贪欲愈增长,新译曰同类因。二、报因,如行善恶之因,即得苦乐之报,新译曰异熟因。见四教仪集注中。【又】一、正因,众生本具之理性,正为成佛之因者。二、缘因,一切之功德善根资助智慧之了因,开发正因之性者。见涅槃经二十八。又有近因远因,见大论。牵引因生起因,见瑜伽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大】
 (名数)俱舍论所说,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支戒】
由大涅槃心一理之根本所开出之五种支末事戒。即根本业清净戒、前后眷属余清净戒、非诸恶觉觉清净戒、护持正念念清净戒、回向阿耨多罗三菩提戒。南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说之。依净影之涅槃义记卷五所释:(一)根本业清净,谓离其根本不善业道。(二)前后眷属余清净,谓离其业道之前后方便。(三)非诸恶觉觉清净,谓离八恶觉。(四)护持正念念清净,谓修六念心,助成戒行。(五)回向阿耨多罗三菩提,谓用戒求佛。宝亮则将五支戒配之于大小乘诸戒,以小乘四重戒为根本业清净戒,第二篇以下,即四重之余为前后眷属余清净戒,不起三毒与不犯菩萨戒为非诸恶觉觉清净戒,不犯四十轻戒为护持正念念清净戒,上四戒回向菩提为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戒。天台智顗则以四重或十善性戒为根本业清净戒,偷兰遮等余四篇为前后眷属余清净戒,定共戒为非诸恶觉觉清净戒,道共戒为护持正念念清净戒,大乘戒为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戒。(涅槃经集解卷二十七、四念处卷三、涅槃经会疏卷十一、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四之一)p1070
FROM:【佛光大辞典】

【契经】
契合众生的根机,又契合真理的经文,即佛经。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因】
  1、指大乘别教所立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因地之六位。
  2、俱舍论说凡有为法之生,必依因与缘之和合,论其因体,有六种,即:
  一、能作因,又名所作因、随造因,即某物生时,凡一切不对其发生阻碍作用之事物,皆为某物之能作因,其范围至广;
  二、俱有因。又作共有因、共生因,为俱有果之因,即辗转同时互为因果者;
  三、同类因,又作自分因、自种因,谓过去与现在之一切有漏法,以同类相似之法为因,故称同类因,如善法为善法之因,乃至无记法为无记法之因是;
  四、相应因,谓认识发生时,心及心所必同时相应而起,相互依存,二者同时具足同所依、同所缘、同行相、同时、同事等等,故称相应因;
  五、遍行因,又作一切遍行因,乃指能遍行于一切染污法之烦恼而言,此遍行因由心所中之十一遍行生一切之惑,故称遍行因;
  六、异熟因,有作报因,乃指能招致三世苦乐果报之善恶业因,这些善恶业因能招善恶之果,因果异类而熟,故其因称为异熟因,其果称异熟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如是】
指探究诸法实相应把握之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种如是。又作十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大九·五下):“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即谓一切诸法之本来相状(实相)具足十种如是。智顗用以与十法界、三种世间等相配而构成“一念三千”之理论。然历来诸家于十如是所解各有异说,智顗之师慧思主张上文应在“如”字断句,而称为十如,或称十如实相、十如境。又此经文系归纳法华经中之“开会”要义,即开权显实、废权立实、会三归一等思想,故称略开三显一、略法华等。对此,日本天台宗亦盛行有关之各种口传。智顗以前诸师对此文之解释,或单称智慧之作用、或谓佛之十力作用、或解为叙说三乘法之内容。
 对上述各种解释,智顗皆不以为然,盖此十如是含摄下列诸理:迷悟与依正二报,事(现象)与理(本体)一体无别,权(假之事物)与实(真实)融于一如。依法华文句卷三下,则自十法界、佛界、离合与位次等四方面加以解释。据法华玄义卷二上载,于空假中三谛,此应有三种不同读法,即:是相如(即空)、如是相(即假)、相如是(即中)。十如是之中,“相”意即相状,指外在之形相;“性”意即不变,指内在之本性;“体”即以相、性为属性之主体。“力”即体所具有之潜在能力;“作”乃显现动作者;“因”指直接原因;“缘”为间接原因;“果”即由因、缘和合所生之结果;“报”指果报。以上之因缘果形成后世之报果。“本末究竟等”之中,“本”指开始之相,“末”指最末之报,“等”指平等;即以上之如是相乃至如是报,皆归趣于同一实相而究竟平等,故说本末究竟等。(摩诃止观卷五上)((参见:三转读文)695、“别解四类十如是”2803、“通解十如是”4806)p427
FROM:【佛光大辞典】

【八支】
<一>指正见等之正道。支分为八种,故称八支。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参见:八正道)280)
<二>指无著、世亲等所造之八论。即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摄大乘论、对法论、辩中边论、缘起论、大乘庄严论、威业论。((参见:八论)312、“十支论”401)
<三>指八种斋戒。即:杀生、不与取、非梵行、虚诳语、饮诸酒、涂饰鬘观听歌舞、眠坐高广严丽床上、食非时食等八种非法。((参见:八关斋戒)317)p278
FROM:【佛光大辞典】

【智印】
梵语 Jn~a^na-mudra^。又作慧印。为诸佛菩萨所结印契之总称。印契,为决定不改之义。诸佛菩萨所结之印契,为智用之标帜,标示一切如来秘密庄严内证大智之身、口、意之业用,故总称智印。据法华义疏卷十二、法华玄赞卷十所载,以般若之智为印,则能入于实相之理;又以智为印,刊定是非真妄,故称为智印。如来之智用有大智印、三昧耶智印、法智印、羯磨智印四种,称为一切印、四印、四智印、四种智印。
 大智印又称五智无际智,即以五相成身观而成本尊之身;三昧耶智印又称如来本誓悲愿平等内证智,即诸尊及修行者所结之印契;法智印又称本性清净妙法智,即诸尊之种子等;羯磨智印又称自利利他羯磨智用,即诸尊之威仪形相。密教金刚界曼荼罗四印会之四尊,即标示此四智印。又据即身成佛义所载,四智印与四种曼荼罗有体用之别,其中,大智印为大曼荼罗之用,三昧耶智印为三昧耶曼荼罗之用,法智印为法曼荼罗之用,羯磨智印为羯磨曼荼罗之用。(大乘智印经卷二、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陀罗尼诸门要目、理趣释卷下、大日经疏卷一)((参见:四曼相大)1755)p5017
FROM:【佛光大辞典】

【十二因缘】
 (术语)Dva%das/a%iga Pratityasamutpa%da,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支佛观。是为辟支佛之观门。说众生涉三世而轮回六道之次第缘起也。一、无明Avidya%,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二、行Sam%ska%ra,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三、识Vijn^a%na,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四、名色Na%maru%pa,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故谓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五、六处Sad!a%yatana,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参见:五意)。六、触Spars/a,二三岁间对于事物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也。七、受Vedana%,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之之位也。八、爱Tr!s!n!a%,十四五岁以后,生种种强盛爱欲之位也。九、取Upa%da%na,成人已后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十、有Bhava,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定当来之果之位也。有者业也,业能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十一、生Ja%ti,即依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之位也。十二、老死Jara%maran!a,于来世老死之位也。其中无明与行二者,即惑业之二,属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于过去惑业之因而受之现在果,是过现一重之因果也。又爱取二者为现在之惑,有则为现在之业也,缘于此惑业现在之因而感未来之生与老死之果,是现未一重之因果也。此为三世两重之因果。依此两重之因果,而知轮回之无极。盖既见现在之惑(爱取)、业(有),由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而生,则知过去之惑(无明)、业行亦从过去之苦果而生,既见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生现在之业(有),则亦知未来之苦果(生老死),生未来之业。上溯之,则过去之惑业,更从过去之苦果而来,下趁之则未来之苦果更生未来之惑业,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此为无始无终之生死轮回。辟支佛观之,一以厌生死,一以知无常实之我体,遂断惑业而证涅槃也。其中分别因与缘,则行与有之二支是因,无明与爱取之三支是缘。余七支总是果,但果为还起惑业因缘之缘。故摄之于缘中,不别存果名,是曰因缘观。
           ┌1  无明   (贪嗔痴等烦恼)─────(惑)
     ┌过去二因─┤
     │     └2  行    (造作诸业)───────(业)
     │     ┌3  识    (业识投胎)───────(苦)
     │     │4  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现在五果─┤5  六入   (长成眼等六根人形)───(苦)十二因缘 │     │6  触    (出胎与外境接触)────(苦)
 与  ─┤     └7  受    (与外境接触生苦乐感受)─(苦)
三世因果 │     ┌8  爱    (对境生爱欲)──────(惑)
     │现在三因─┤9  取    (追求造作)───────(惑)
     │     └10  有    (成业因能招未来果报)──(业)
     └未来二果─┌11  生    (再受未来五蕴身)────(苦)
           └12  老死   (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漏法】
为“无漏法”之对称。指诸漏(烦恼)互相随增(随顺增长)之法。亦即指四谛中苦、集二谛之法。漏,为漏泄之义,即指诸烦恼;此诸烦恼于苦、集二谛之相应法及其所缘之境中,互相随顺,互相增长,故称苦、集二谛之法为有漏。至于缘灭、道二谛所生之诸漏,因其互不随增,故灭、道二谛之法非有漏法。
 据俱舍论光记卷一载,佛陀入灭后五百年中,炎罗缚蠋国有法胜论师,于所著之阿毗昙心论中,以“随生”解释有漏。其后,法救论师著作杂阿毗昙心论,以续补法胜之说。法救认为灭、道二谛虽亦能生诸漏,然此漏非有漏,故以“随生”之“生”义为不当,而将之改为“随增”,今随增之说,即根据法救之说而来。随增可分为二种:(一)相应随增,即烦恼与其相应之心所互相随顺增长。(二)所缘随增,即烦恼与其所缘之境互相随顺增长。
 此外,据俱舍论卷一所举,有漏之异称有取蕴、有诤、苦、集、世间、见处、三有等多种,而有漏法则为世间三有中苦、集之因果的总称。又同书卷二中,以十八界中之五根、五境、五识等十五界为有漏,其余之意、法、意识三界,通于有漏与无漏。
 关于有漏法之解说,诸部派有不同之看法,玆略述如下:(一)说一切有部以随增为有漏之义,故认为苦、集二谛为有漏法。然自相续中的六识之烦恼,不与善及无覆无记之心俱起,此乃无随增之义,故善及无覆无记之心不应为有漏法。(二)分别论者及大众部之诸师以随眠为不相应法,在所缘之境及相应法中不随增,然以其相续现起之故,而认为善及无覆无记之心亦为有漏法。此外,诸师并认为,有部以五根等十五界为有漏,而佛身属于十五界中,故佛身亦为有漏之说不当,而以佛永断随眠,其身即是无漏之说反驳之。(三)经部诸师认为自身中有有漏之种子,由此种子能生善及无覆无记之心,故此心即是有漏。(四)唯识大乘则破斥上述诸说,而以第七末那之我执为漏之体,凡与之俱转者,皆称为有漏法。亦即与六识相应之烦恼,虽有“漏”之义,然第七识为诸识之染净依,恒常相续而不间断,故以之为漏之体,而与之俱转者,称为有漏法。(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二、卷七十六、卷八十六、杂阿毗昙心论卷一、俱舍论卷十三、卷十九、顺正理论卷一、卷四十九、成唯识论卷五、卷十、俱舍论光记卷二、卷十九、成唯识论述记卷五末、卷十末、法华经玄赞卷一)((参见:无漏法)5129)p2453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漏法】
梵语 ana^srava-dharma。为“有漏法”之对称。指远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俱舍论卷一(大二九·一下):“虚空等三种无为及道圣谛,名无漏法。所以者何?诸漏于中不随增故。”即虚空、择灭、非择灭等三种无为法,及七觉支、八正道等道圣谛之法,皆无“随增”烦恼,故称无漏法。其中,择灭无为,为灭谛涅槃之道果,以离系(远离烦恼之系缚)为性;非择灭无为,由于缘缺,永远障碍未来法之生起;虚空无为,仅以无碍为性,皆无作用,非诸漏随增之依处,故皆为无漏法。此即无为之无漏法。又道谛三十七品为有为法,其中,唯有七觉支、八正道属于无漏法,其余之四念住等皆通于有漏与无漏之法。
 此外,说一切有部于十八界中,以意、法、意识等后三界通于有漏与无漏法,而以五根、五境、五识等前十五界为有漏法;此部并认为,佛之生身为他所缘,起随增烦恼,故为有漏法,而非无漏法。然于大众部等,则认为佛身永断烦恼习气,与十八界同为无漏法。(顺正理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四、卷七十六、卷一七三、俱舍论卷十三、卷二十四、俱舍论光记卷二、大乘义章卷十)((参见:有漏法)2453)p5129
FROM:【佛光大辞典】

【一切智】
梵语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萨云然。系三智之一。关于其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大八·八四三上):“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大三○·四九八下):“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即如实了知一切世界、众生界、有为、无为事、因果界趣之差别,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者,称为一切智。又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相之义,若依总义,则总称佛智,义同一切种智,如华严经大疏卷十六所载,如来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故称一切智。若依别义,则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此即声闻、缘觉所得之智;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乃了知“平等相即差别相”之佛智,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五八下):“总相是一切智,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者,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者,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中略)佛自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大毗婆沙论卷十五、杂阿毗昙心论卷八、大乘义章卷十九)((参见:一切种智)19)p14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8

[忍辱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5-3-26 20:59: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26 21:01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5小时)

二、佛陀教导:悲是生因
【“善男子!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当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发心,是故悲心为生因也。”】

【学习解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有的是因为生因(生果的因种,如草木的种子是生长草木之因是。),有的是因为了因(即以智慧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有的是生因、了因都有
在此你应当明白,生因即是大悲心(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因为能悲悯众生的苦,不忍众生受苦,因此便能发起救度众生出离苦海之心,所以,悲心是生因,是救度众生发起菩提心的因种

【词解】
【生因】
生果的因种,如草木的种子是生长草木之因是。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了因】
二因之一,即以智慧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了因】
因明用语。在三支作法中属因支,为六因之一,与“生因”对称。了者了悟或明了之意,如灯光照物,可令人明了一切。譬如论者立“声是无常”宗(命题),以“所作性故”为因(理由),证明声乃无常不能决定常住,令敌者(问难者)听后能了知“声是无常”为正理。此于立者(立论者)而言,藉之以启发敌者之正智,故称为“生因”;于敌者而言,以此而了悟正理,故称“了因”。了因因其功用不同,又可分三项:(一)智了因,此指敌者之智慧与知识。智慧与知识乃了悟之资本,若无此二资粮,即便立者给予再好之生因,敌者亦无从了悟,故称之智了因。(二)言了因,即指前述例句中立者所言之“所作性故”一语而言。敌者之了悟,除须备具智慧与知识外,必须倚赖立者言语之刺激,方能发挥了悟之作用,言语乃智了因之因,故称为言了因。(三)义了因,即指前述例句中“所作性故”一语所涵之义理,与其所指之对象。敌者能了悟,除前项二因外,亦是因著立者所举之意义,义亦是智了因之因,故称义了因。依上可知:言、义二了因是智了因之因,智了因则是言、义二了因之果;言了因是义了因之因,义了因是言了因之果。(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参见:六因)1256)p163
FROM:【佛光大辞典】

【大悲】
 (术语)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涅槃经十一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中略)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大日经一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根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佛陀为大众宣说悲心的相貌
【“世尊!云何而得修于悲心?”
  “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我当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虽多怨毒,亦作亲想,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迷于正路,无有示导,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犹故放逸,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常为财物、妻子缠缚,不能舍离,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以色命故而生憍慢,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为恶知识之所诳惑,故生亲想,如六师等,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堕生有界,受诸苦恼,犹故乐着,是故生悲。又见众生造身、口、意不善恶业,多受苦果,犹故乐着,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渴求五欲,如渴饮咸水,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虽不乐苦,喜造苦因;欲受天乐,不具足戒,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于无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无定有性,流转五有,是故生悲。又见众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业,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受身心苦而更造业,是故生悲。又见众生爱别离苦而不断爱,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处无明闇,不知炽然智慧灯明,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
世尊!如何能够生起大悲心?
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因为以下的因缘而生气悲心:
1、透彻的观察到一切众生都沉没在世间生死苦恼的大海中,为救拔众生出离生死烦恼大海,所以生起大悲心
2、观见到众生不具足菩萨十力(菩萨之十力。指在十回向中,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位之菩萨所具足之十种作用。十者即:深心力(直心力)、增上深心力(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智慧力)、愿力、行力、乘力、神变力(游戏神通力)、菩提力、转法轮力等,详见下面词解)、四无所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又作四无畏。详见下面词解)、大悲心(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三念(佛之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第一念住,众生信佛,佛亦不生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也。第二念住,众生不信佛,佛亦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也。第三念住,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也。),想着自己如何能令众生得到这些福报功德,所以生起大悲心
3、虽然看到众生内心都有很大的怨恨,但是还是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想,所以生起悲心,想要平复众生心中的仇怨
4、看到众生迷失正道(佛道),走在错误的道路上没有人指引导正,所以心生悲心,想着要把众生引导正确的能够解脱的佛道之中
5、看到众生沉没在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中不但不能自己走出来,反而更加对此沉迷放逸,所以生起悲心,想要把众生从五欲中唤醒过来
6、看到众生常常被财物、妻子儿女受到牵制,心中无法舍离,所以生起悲心,想要令他们能够起舍离心
7、看到众生以自己的色身、寿命增长而荣,从而生起骄慢之心,所以生起悲心,想要要众生能够认识到骄慢的过患,从而改正自己的行为
8、看到众生被恶知识(为“善知识”之对称。又作恶友、恶师、恶师友。即说恶法与邪法,使人陷于魔道之恶德者。)所欺骗迷惑,学习外道的错误知见,如外道六师所说的邪见,所以生起悲心,想要让众生学习正见远离外道
9、看到众生堕入错误知见中,认为生命是有限的,人死了就没有了,总是为此而苦恼,为了让众生能快乐的生活,所以生起悲心,教导众生生命的真相:就是众生虽然表相上有生死,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绝对的死亡或出生
只是因为对六道的执着抓取不放,所以一直累世轮回(详见法界真相
10、看到众生在累世轮回中身口意不断的造作恶业,因此承受种种苦难,为了让众生能快乐的生活,因此生起悲心,教导众生要行善断恶
11、看到众生在追求财色名食睡五欲的过程中,就如在饮咸水,越喝越咸苦,所以生起悲心,教导众生放下心中对五欲的贪着
12、看到众生虽然想要求取快乐,但是在行为上却没有在作能快乐的因缘;虽然不喜欢承受苦难,但是身口意三业总是在造作苦的因缘,想要享受天上的快乐,却不受持各种戒律,所以生起悲心,教导众生身语意要清净、不造恶业,要严守戒律
13、看到众生对于佛教教义中教导的“无我”“无我所”作有我、我所想的错误观点心生怜悯,想要帮助众生破除有我、我所有的错误想法,所以生起悲心
14、看到众生不具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无漏种子,而在六道中不断轮回,所以生起悲心,想令众生能出离六道
15、看到众生虽然畏惧生、老、死,但是在日常中,又常常造作生、老、死的恶业,所以生起悲心,想要令众生了知造恶业能加速生老死
16、看到众生遭受身心苦痛而在平时更加造作苦的恶业,所以生起悲心,想令众生断除造恶因缘
17、看到众生承受着亲人离别苦但是却又执着在世间爱欲之中,所以生起悲心,教导众生要断除世间情爱
18、看到众生身处愚痴无明黑暗之中,但是不知道用智慧明灯去破除黑暗,所以生起悲心,以自己的智慧去照亮众生内心的愚痴无明,为众生点亮心灯
19、看到众生被贪嗔痴等烦恼欲火燃烧,而不能用三昧禅定之清凉水来浇灭,所以生起悲心,教导众生如何深入禅定
20、看到众生为了享受世间五欲而造下无量恶业,所以生起悲心,劝导众生放下世间欲乐不再造恶

【词解】
【智者】
<一>指具有智慧,或知自己本体之人。法华经药草喻品有“我是一切智者”之语,即表此意。((参见:一切智者)16)
<二>天台智顗大师之德号。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从智顗受菩萨戒,赐“智者”德号。(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参见:智顗)5038)p5025
FROM:【佛光大辞典】

【深见】
1.透彻地了解。 2.深远的见识。
© 汉典

【十力】
梵语 das/a bala^ni。即十种智力。<一>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又作十神力。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十力即:(一)处非处智力,又作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二)业异熟智力,又作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又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四)根上下智力,又作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五)种种胜解智力,又作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六)种种界智力,又作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七)遍趣行智力,又作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八)宿住随念智力,又作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九)死生智力,又作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十)漏尽智力,又作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杂阿含经卷二十六、新译华严经卷十七、菩萨地持经卷十建立品、俱舍论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论卷三十)
 <二>菩萨之十力。指在十回向中,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位之菩萨所具足之十种作用。十者即:深心力(直心力)、增上深心力(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智慧力)、愿力、行力、乘力、神变力(游戏神通力)、菩提力、转法轮力等。同时,首楞严三昧经、大智度论卷二十五等亦各曾列举类似之十力。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举出自在王者力、断事大臣力、机关工巧力、刀剑贼盗力、怨恨女人力、啼泣婴儿力、毁呰愚人力、审谛黠慧力、忍辱出家力与计数多闻力等世间十力。(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六、大乘义章卷十四)p361
FROM:【佛光大辞典】

【四无所畏】
梵语 catva^ri vais/a^radya^ni,巴利语 catta^ri vesa^rajja^ni。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又作四无畏。
 <一>佛之四无所畏(梵 catva^ri tatha^gatasya vais/a^radya^ni),为十八不共法之一科。据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等载,即:(一)诸法现等觉无畏(梵 sarva-dharma^bhisam!bodhi-vais/a^radya),又作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畏、等觉无畏。谓对于诸法皆觉知,住于正见无所屈伏,具无所怖畏之自信。(二)一切漏尽智无畏(梵 sarva^srava-ks!aya-jn~a^na-vais/a^radya),又作漏永尽无畏、漏尽无所畏、漏尽无畏。谓断尽一切烦恼而无外难怖畏。(三)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梵 antara^yika-dharma^nanyatha^tva-nis/cita-vya^karaN!a-vais/a^radya),又作说障法无畏、说障道无所畏、障法无畏。谓阐示修行障碍之法,并对任何非难皆无所怖畏。(四)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梵 sarva-sam!pad-adhigama^ya nairya^N!ika-pratipat-tatha^tva-vais/a^radya),又作说出道无畏、说尽苦道无所畏、出苦道无畏。即宣说出离之道而无所怖畏。
 有关四无畏之体性,依俱舍论卷二十七载:(一)正等觉无畏,以十智为性,与十力中之第一处非处智力同体。(二)漏永尽无畏,以十智中苦、集、道、他心等四智以外之六智为性,与十力中之第十漏尽智力同体。(三)说障法无畏,以道、灭等二智以外之八智为性,与十力中之第二业异熟智力同体。(四)说出道无畏,以灭智以外之九智为性,与十力中之第七遍趣行智力同体。
 另据顺正理论卷七十五载,四无所畏中,前二者显示佛自利之圆德,一为智德,二为断德;后二者显示佛利他之圆德,一为修断德,二为修智德。(大智度论卷二、成实论卷一、杂阿毗昙心论卷六、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大乘义章卷十九、说无垢称经疏卷二本)
 <二>菩萨之四无所畏(梵 bodhisattva^na^m! catva^ri vais/a^radya^ni)。据大智度论卷五、大乘义章卷十一等载,即:(一)闻陀罗尼受持演说其义得无所畏(梵 dha^rani^-s/rutodgrahaN!a^rtha-nirdes/a-vais/a^radya),又作能持无所畏、总持无所畏、总持不忘说法无畏、闻法不忘失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一切闻能持故得诸陀罗尼故常忆念不忘故众中说法无所畏。谓菩萨能忆念教法,持之不忘,故于众中说法时对所说之义理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二)由证无我恼乱他相现行俱生不通达威仪路三业清净大守护成就无畏(梵 naira^tmya^dhigama^tpara-vihet!hana^-nimitta-samuda^ca^ra-sahaja^nadhigaterya^patha-trikarma-paris/uddha-maha^-raks!a-sam!panna-vais/a^radya),又作知根无所畏、尽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所畏、一切众生诸根利钝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知一切众生欲解脱因缘诸根利钝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故菩萨在大众中说法无所畏。谓了知众生根性之利钝,施与相应之说法,于此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三)常持法而不忘失毕竟通达慧方便救度有情见欢喜净诸障难无畏(梵 sadodgr!hi^ta-dharma^vismaraN!a-prajn~opa^ya-nis!t!ha^gata-sattva-nista^raN!a-prasa^da-sam!dars/ana-s/ubha^nantara^yika-vais/a^radya),又作答报无所畏、善能问答说法无畏、答法无所畏、以言词应答酬报其所问世无所畏、居一切众生听受问难应能随意如法而答故于众中诸法无所畏、不见若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有来难问令我不能如法答者不见如是少许相故于众中说法无所畏。谓对一切所问,能作如法便巧之答覆,更无所怖畏。(四)不忘失一切智心不于余乘而求出离能得圆满自在一切种利益有情无畏(梵 sarva-jn~ata^-citta^sam!pramos!a^nya-ya^na^nirya^N!a-sam!pu^rN!a-vas/ita^-sarva-pra^ka^ra-sattva^rtha-sam!pra^paN!a-vais/a^radya),又作决疑无所畏、能断物疑说法无畏、决一切不退无上心不杂于他乘度诸有情遂得真实无畏、一切众生听受问难随意如法答能巧断一切众生疑故菩萨在大众中说法无所畏。谓听受有情之问难,能如法为彼等分别解说,以开解物心及断除疑网,说法教导而无所怖畏。(大乘宝雨经卷四、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七、大智度论卷二十五)p1773
FROM:【佛光大辞典】

【三念住】
 (名数)佛之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第一念住,众生信佛,佛亦不生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也。第二念住,众生不信佛,佛亦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也。第三念住,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也。见俱舍论二十七。【又】谓三念处。见法界次第下之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诳惑】欺骗迷惑© 汉典

【恶知识】
梵语 pa^pa-mitra。为“善知识”之对称。又作恶友、恶师、恶师友。即说恶法与邪法,使人陷于魔道之恶德者。法华经卷二譬喻品载,对舍离恶知识而亲近善友之人,方可为其说法。又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记载,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其心并无怖惧,于恶知识则生畏惧之心。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举出六恶友,即方便生欺(说种种欺诈)、好喜屏处(喜好隐秘之处所)、诱他家人(诱拐他家之人)、图谋他物(谋取他人之财产)、财利自向(图利自己)、好发他过(好指摘他人缺点)等;又举出亲恶友之四事,即饮酒时友、博戏时友、淫逸时友、歌舞时友。此外,日僧亲鸾在愚秃钞卷下,解释善导观经疏散善义中所举二河譬喻中所说之恶友,谓恶友指杂毒虚假之人,即指妨害往生净土门旨趣之异学、异见、别解、别行等之人。(维摩诘经卷上、尸迦罗越六方礼经)p4948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我】
梵语 ana^tman 或 nir-a^tman,巴利语 anattan。又作非身、非我。我,即永远不变(常)、独立自存(一)、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为灵魂或本体之实有者。主张所有之存在无有如是之我,而说无我者,称为诸法无我;观无我者,称为无我观。无我系佛教根本教义之一,于三法印中,即有“无我印”。通常分为人无我、法无我二种:(一)有情(生者)不外是由五取蕴(即构成凡夫生存的物心两面之五要素)假和合而成,别无真实之生命主体可言,称为人无我,又称我空。(二)一切万法皆依因缘(各种条件)而生(假成立者),其存在本来即无独自、固有之本性(自性)可言,称为法无我,又称法空。
 此外,尚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据阿含经典之说,一切万法之存在皆赖于各种条件之相互依存,此依存关系一旦有所变化,即产生幻灭、无常之现象;由于无常,故为苦;由于苦而不得自在,故为无我。
 (二)说一切有部主张“我空法有”,即一方面认为“人无我”,另一方面又主张构成存在之要素各有其自性,故不说“法无我”。
 (三)据成实论之说,五蕴中并无实在之自我,准此而观人无我者,称为人空观;又五蕴之法尽是无常,并无实在之自性,准此而观法无我者,称为法空观。
 (四)一般言之,大乘佛教主张二无我,即我法二空(人法二空),然唯识宗依“三性说”而立“三无我”之说。即:(1)“遍计所执”之实我实法乃情有理无者,非为实在之我相,故称无相无我。(2)“依他起”之似我似法乃如幻假有者,异于被执之我相,故称异相无我。(3)“圆成实”之自相乃由无我(识之实性)所显之真如,故称自相无我。(杂阿含经卷一至卷三、卷十、大品般若经卷三、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九、卷十、俱舍论卷二十九、卷三十、成实论卷三、卷十二、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辩中边论卷中、唯识二十论)((参见:人法二空)256、“我空法有”2941)p5087
FROM:【佛光大辞典】

【我所】
梵语 mama-ka^ra。指为我所有之观念。全称我所有。 即我之所有、我之所属之意。即以自身为我,谓自身以外之物皆为我所有。于佛教中,我与我所,被认为系一切世俗分别之基本分别,故为破除之对象。又我所分为相应我所、随转我所、不离我所,若执之,则称为我所见(执我所有之偏见)。凡我所见所执著之五取蕴法,皆源于此“我所”观念,故集异门足论卷十二谓(大二六·四一九下):“于五取蕴等,随观见我或我所,从此起忍欲慧观见。”(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注维摩诘经卷五、百法问答钞卷一)((参见:我所见)2940)p2940
FROM:【佛光大辞典】

【定性】
有情之种性共有五种分别,即声闻乘定性、缘觉乘定性、菩萨乘定性、不定种性、无种性。凡于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中,各具有唯一种子之众生,即称定性。又具有二种或三种种子之众生,称为不定种性;不具三乘之无漏种子,仅具有人、天之有漏种子者,称为无种性。三种定性加不定种性、无种性,合为五性。法相宗依此而立“五性各别”说。(大乘入楞伽经卷二、大乘庄严经卷五、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成唯识论卷二、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参见:五种性)1179)p3177
FROM:【佛光大辞典】

【三昧】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昧】
 (术语)梵音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现法乐住。定与正正受。其义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正受之异名也。唯识论五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沉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玄应音义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言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菩提心义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8

[忍辱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5-3-27 20:38:28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5小时)

三、佛陀为大众宣说悲心的相貌
【又见众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饥者食于毒饭,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处在恶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恼,犹故放逸,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又见众生饥渴、寒热,不得自在,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毁犯禁戒,当受地狱、饿鬼、畜生,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色、力、寿命、安隐、辩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
21、看到众生明知求取五欲(指染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会令自己承受种种的苦,累世不能解脱,但是还是不停的贪着,不停的求取,一刻也不得歇息,就如饥饿的人看到有毒的饭,在饥饿所迫下还是会把这碗毒饭吃掉,真的是可怜可悲!正因为众生可悲,所以生起悲心,教导众生要远离五欲贪着
22、看到众生身处这五浊恶世(此时烦恼、邪见炽盛,且人寿短促,苦多而乐少。据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恶世中有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等五浊,其时众生垢重,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应机示教,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乘之法),遇凶狠残暴的人当国王,遭种种迫害,受种种苦恼,但还沉浸在这恶世中沉迷放逸,所以生起慈悲心,救度众生出离恶世
23、看到众生不断地沉迷在八苦(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中不能自拔,所以生起悲心,令众生能断除八苦
24、看到众生时时遭受饥渴、寒冷的折磨,身心遭受种种不适,所以发起悲心,令众生食能果腹,衣能蔽体,永得自在
25、看到众生虽然学习佛法,但是时常毁犯各种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因为毁戒的过患,当堕地狱、饿鬼、畜生道受罪,为了救度众生远离三恶道,所有生起悲心,教导众生清净持戒
26、看到众生无论是在色身的健康与否、能力出众与否、寿命长短与否、修行是否能寂静安稳、能否为众生善巧说法等等这些方面都不尽人意,所以生起悲心,令众生通过正确的修行,能得大自在

【词解】
【五欲】
梵语 pan~ca ka^ma^h!,巴利语 pan~ca ka^ma^。<一>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指染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即:(一)色欲(梵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二)声欲(梵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三)香欲(梵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著无厌。(四)味欲(梵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五)触欲(梵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著无厌。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佛遗教经、大智度论卷十七、卷三十七、摩诃止观卷四下)
<二>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即:(一)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著而不舍。(二)色欲,色即世间之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贪求恋著,不能出离三界。(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著而无厌。(四)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著而不知止息。(五)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著睡眠而无厌。(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七、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p1149
FROM:【佛光大辞典】

【恶世】
即浊恶之世。此时烦恼、邪见炽盛,且人寿短促,苦多而乐少。据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恶世中有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等五浊,其时众生垢重,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应机示教,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乘之法。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八上):“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盖正法时代,众生烦恼薄少,人人自行十善,且其寿命长达数万岁;反之,末法时代,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炽盛之时,特称之为恶世或恶时。(安乐集卷上、观经疏散善义)p4946
FROM:【佛光大辞典】

【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
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
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
  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
  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
  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
  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
  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禁戒】
梵语 sam!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护法品谓,持守禁戒者即为佛弟子,毁坏禁戒者即为魔弟子。又梵语 vrata(音译作没栗多),亦译作禁戒,即非长时期所持之戒,而系因应于短期内发愿修法所制之禁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一下):“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参见:戒)2896)p5539
FROM:【佛光大辞典】

【力】
梵语 bala,音译波罗;或 bala^na,音译末丽囊。机能、能力之意。(一)指十波罗蜜中之第九,即称力波罗蜜。(二)指思择力、修习力。(三)自力、他力。(四)指产生菩提心之力有自力、他力、因力、方便力等四力。((参见:二力)169、“十波罗蜜”449、“四力”1628)p321
FROM:【佛光大辞典】

【安隐】
 (术语)与安稳同。宗镜录曰:“安隐快乐者,则寂静妙常。世事永息者,则攀援心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辩才】
 (杂语)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也。分别之有四种,谓之四无碍辩。净影大经疏上曰:“言能辩了,语能才巧,故曰辩才。”嘉祥法华疏二曰:“速疾应机名辩,言含文采曰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又见众生诸根不具,是故生悲。又见众生生于边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处饥馑世,身体羸瘦,互相劫夺,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处刀兵劫,更相残害,恶心增盛,当受无量苦报之果,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值佛出世,闻说甘露净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信邪恶友,终不追从善知识教,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多有财宝,不能舍施,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耕田种作,商贾贩卖,一切皆苦,是故生悲。又见众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不相爱念,是故生悲。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
27、看到众生诸根不具足,或盲聋喑哑,或白癞癫狂,身心遭受病体的折磨,所以生起悲心,领众生能学习佛法,消除自身业障,来世六根具足
28、看到众生投生在边地(指不能见闻佛法之边隅下贱之种族),没有机缘修习佛法,所以生起悲心,令众生能够具足善缘,远离边地,修习善法
29、看到众生投生到连年闹灾荒的年代,常年食不果腹,缺乏营养和遭受病痛折磨,身体非常瘦弱,偶尔看到一点能吃的食物,大家互相抢劫争夺,所以生起悲心,令众生修习善法,能获得饱足
这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中也能体现出来: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30、看到众生投生在国运动荡的年代,国家之间连年发生战争,人与人互相残害,内心恶意盈满,充满着仇恨,这样的心念行为,将来必将受到无量苦报,所以生起悲心,令众生能够消除仇恨,免除各种恶的果报
31、看到众生善缘成熟,能生在佛出世的年代,但是在听闻佛陀宣说的能长养众生身心的妙法后,却不能如法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所以生起悲心,令众生能忏悔自己累世谤法的过错,今世好好改过,能如法受持佛陀的讲法
32、看到众生结交恶友,信奉外道,因为错误知见的引导,始终不接受善知识的教导,离解脱的道路越走越远,所以生起悲心,以众生能接受的方便发教导众生,把众生引导正确的道路上,这在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中也能体现出来: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33、看到众生积集资财,家中虽财宝满盈,但是却不舍得布施贫穷人家,这样的果报就是命终后将堕饿鬼道,所以生起悲心,教导众生心怀悲悯,要乐于布施
34、看到众生辛勤的忙于农耕种作,忙于商贾贩卖,整日忙忙碌碌,辛苦万分,所以生起悲心,想帮助他们解脱这种种苦
35、看到众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亲之间都不互敬互爱,了知这些都是过去世的恶业因缘所招感而来,所以生起悲心,想要帮助他们消除恶业,化解怨仇
36、善男子!有智慧之人,应该观察非想非非想处天(此天即是无色界的第四层天,也是三界中的最高天,故又名“有顶天”。此天的禅定,无如下地的粗想,故曰“非想”,尚非无细想,故又曰“非非想”。)入禅定时的快乐,也应想入地狱时的苦,想到一切众生都会经历这些,所以生起悲心,想令众生都能真正出离六道轮回

【词解】
【诸根】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无量寿经卷上、出曜经裨要品)p6307
FROM:【佛光大辞典】

【边地】
<一>梵语 mleccha。音译弥戾车。又作边夷无所知者、卑贱。指不能见闻佛法之边隅下贱之种族。((参见:弥戾车)6417)
<二>指极乐净土之边地。又称疑城、胎宫。即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人,应其机感,死后于净土受生之处。生于边地,五百岁中不得见闻三宝。((参见:边地胎生)6708、“边地懈慢”6708)p6707
FROM:【佛光大辞典】

【甘露】
<一>梵语 amr!ta,巴利语 amata。音译阿密哩多、阿蜜栗多。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吠陀中谓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密教则称真言两部不二之灌顶水为不死甘露。注维摩经卷七(大三八·三九五上):“什曰‘诸天以种种名药著海中,以宝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中略)生曰:‘天食为甘露味也,食之长寿,遂号为不死食也。’”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七一上):“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金光明经文句卷五、大日经疏卷十三、大日经疏演奥钞卷十一、玄应音义卷二十二)
 <二>阿弥陀佛三名(无量寿、无量光、甘露)之一。密教称阿弥陀佛为甘露王。((参见:甘露王如来)2053)p2052
FROM:【佛光大辞典】

【受持】
 (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非想】
 (界名)非想非非想天之略。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非想非非想天】
无色界共有四天,此天即是无色界的第四层天,也是三界中的最高天,故又名“有顶天”。此天的禅定,无如下地的粗想,故曰“非想”,尚非无细想,故又曰“非非想”。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8

[忍辱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25-3-28 20:28: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28 20:41 编辑

(接续楼上 18楼—19楼用时约2小时以上)
四、未得道时与得道时悲心的区别
【“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是观,是名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未得道时,虽作是观,观皆有边,众生亦尔;既得道已,观及众生皆悉无边,是故得名为大悲也。未得道时,悲心动转,是故名悲;既得道已,无有动转,故名大悲。未得道时,未能救济诸众生故,故名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济,故名大悲。未得道时,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与慧共行,故名大悲。】

【学习解说】
善男子!在众生尚未得道(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名为道,行三学而发此智云得道)时,能作如上面的观察,是名为悲心,
如果已经得道时,作上面的观察,是名为大悲心,为什么这样说呢?
未得道时,虽然能作如上观察,但是观一切都有边际,观众生也是有边际的;
已经得道时,观一切事物即众生都没有边际(广大而无边际也。起信论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所以名为大悲

未得道时,悲心有时就会动转,已经得道时,悲心就永远不会动转,所以名为大悲
未得道时,尚没有能力救渡众生,所以名为悲心,已经得道时,就能广泛的救渡众生出离苦难,所以名为大悲心

未得道时,尚未具足各种慧行(谓能受持读诵问论胜决择等增上了别;即于彼义,转增明了,勤修习慧。),所以名为悲心,
已经得道时,就拥有了种种慧行,所以名为大悲心

【词解】
【得道】
又作得度。道,指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得道,即三乘行戒、定、慧而证得道果。亦即得无漏之圣道,或菩萨之无生法忍、无上菩提佛果,故通常又与“成佛”一词并用,而称“成佛得道”。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谓入此法位,不复堕凡夫之数,称为得道人,一切世间事欲坏其心,然不能令其动,闭三恶趣门,入诸菩萨数中。
 得道之因缘有多种,据大智度论卷三十四所说,或依佛说法得道,或遇佛放无量光明得道,或由佛遍身毛孔散发出众妙香,使众生闻之而得道等,概皆依众生因缘不同而得道方式有别。又得道必依欲界之身,故于三界之中,欲界众生自然印有得道之因缘;无色界以无身之故,不得听闻正法;色界之众生执著胜定之乐,无苦受,无厌心,故亦难得道。(中阿含卷二十九请请经、大智度论卷三、卷八、俱舍论卷二十四、杂阿毗昙心论卷五)p4555
FROM:【佛光大辞典】

【得道】
 (术语)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名为道,行三学而发此智云得道。法华经方便品曰:“修行得道。”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边】
 (术语)广大而无边际也。起信论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慧行】
p1318
瑜伽八十三卷十页云:慧行者:谓能受持读诵问论胜决择等增上了别;即于彼义,转增明了,勤修习慧。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不共】
梵语 a^veN!ika,巴利语同。指不共同,即独特之法。如十力、四无畏等十八法唯独佛所得,余阿罗汉等圣者则未能通,故称为不共法。又如阿赖耶根本识为诸识所共依者,故称共依;六根则仅为六识各自之所依,故称不共依。此外,诸法各自之性相称为自相,亦称不共相;有情各自所感异熟果之业,称不共业。又因明论式中,自(立论者)他(问难者)共同认可,称为共许;自他不共同认可,则称不共许。(俱舍论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参见:共不共)2192)p965
FROM:【佛光大辞典】


五、修习悲心的功德利益
【“善男子!智者修悲,虽未能断众生苦恼,已有无量大利益事。善男子!六波罗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

【学习解说】
善男子!智者修习悲心,虽然尚还不能彻底断除种种苦恼,但是已经收获无量无边的利益。善男子!智者修行六度波罗蜜都是因为悲悯众生之心,所以悲心是践行六度波罗蜜的因种


六、在家菩萨修习悲心的功德利益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为难;在家修悲,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恶因缘故。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则不能得优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获得。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罗蜜,不能具足檀波罗蜜,在家之人则能具足。何以故?一切时中一切施故。是故在家应先修悲,若修悲已,当知是人能具戒、忍、进、定、智慧。若修悲心,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以是义故,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学习解说】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出家菩萨,二者:在家菩萨
出家菩萨修习悲心,不是很难,在家菩萨修习悲心,实在是很难做到。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在家之人身处世俗环境,容易受到各种烦恼和世间诱惑的干扰,被种种恶业因缘所缠缚,这些都可能成为修行的障碍

善男子!在家之人如果不修习悲心,那么就不能具足优婆塞戒,如果能修习悲心,就是具足了优婆塞戒的条件,就能立即获得优婆塞戒戒体

善男子!出家之人只能具足五种波罗蜜,即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而在家之人则能具足六波罗蜜。为什么呢?
因为在家之人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实修布施波罗蜜,所以在家菩萨在家应该先修习悲心,如果在家菩萨能修习悲心,那么此人就能修习并具足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功德
在家菩萨如果能修习悲心,那么在面对任何布施境界时都能布施自己的一切,对于外在一切不公平都能修习忍辱、把一切外境都当做修行的因缘,努力实修实做,真正得落实六度波罗蜜,因此,一切善法的成就都是以悲心为根本


【“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当知是人能坏恶业如须弥山,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所作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果有人能修习上面所说的种种悲心,那么这人就能断除如须弥山那样大的累世恶业,不久的将来就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此人也许做了很少的善业,但是所获得的果报就如须弥山那样大

【词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又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大智度论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论注卷下、法华经文句卷二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参见:正遍知)2001、“正觉”2005)p3674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8

[忍辱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25-3-28 20:33:47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解脱品第四

一、修悲者能得一切法体诸解脱分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当知是人得一切法体诸解脱分。”
  善生言:“世尊!所言体者,云何为体?”
  “善男子!谓身、口、意。是身、口、意从方便得。方便有二:一者、耳闻,二者、思惟。复有三种:一者、惠施,二者、持戒,三者、多闻。”】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修习悲心,当知此人能够获得一切诸法的体性、本质,从而能够获诸解脱分(解脱为涅槃。为定能感涅槃果之有漏善根。此善生巳,则使彼有情名为身中有涅槃之法,若闻说生死有过,诸法无我,涅槃有德,身之毛竖,悲泣堕泪,当知彼既植顺解脱分之善也,是为声闻乘之三贤位。

善生说:世尊!上面您所说的体指的是什么?

善男子!体就是指身、口、意。上面说的得一切法体诸解脱分就是从身口意这三种法体的种种方便上而得(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用契于一切众生之机之方法也。又方为方正之理,便为巧妙之言辞。对种种之机,用方正之理与巧妙之言也,又方者众生之方域,便者教化之便法,应诸机之方域,而用适化之便法,谓之方便。是皆通一大佛教而名之也。),
这里的方便法先有二种:一、用耳闻,二、自己思维。又有三种方便法:一、布施,二、持戒、三、多闻

【词解】
【法体】
<一>即诸法之体性、本质。体为梵语 svabha^va 之译,或译作自性、自体。法体即指存在的本体、存在自身、或存在的本质之意,如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之基本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之“法体”即是。
 <二>于日本净土宗,指其所信所行之弥陀名号。或以念佛为法体。
 <三>指穿著法衣之出家相。
 <四>尊称师长之身体,如“法体如意”或“法体违和”等慰问语之用例。p3436
FROM:【佛光大辞典】

【顺分】
 (术语)顺为顺益之义,分为部分之义。顺益其所顺法之部分名为顺分。此有三种:一顺福分,为感世间可爱之果之有漏善根。五戒十善等法是也。二顺解脱分,解脱为涅槃。为定能感涅槃果之有漏善根。此善生巳,则使彼有情名为身中有涅槃之法,若闻说生死有过,诸法无我,涅槃有德,身之毛竖,悲泣堕泪,当知彼既植顺解脱分之善也,是为声闻乘之三贤位。三顺决择分,是暖,顶,忍,世第一法之有漏善根也。决择者,见四谛之理之无漏胜慧,分者部分之义,此四善根之功德,能顺益其胜慧一分之见道决择智,使彼出生,名为顺决择分。故声闻乘中极速者,三生方得解脱也。即初生起顺解脱,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第三生入于见道,乃至得究竟之解脱也。俱舍论十八曰:“言顺福分者,谓感世间可爱果善。顺解脱分者,谓定能感涅槃果善。此善生巳,令彼有情名为身中有涅槃法。若有闻说生死有过,诸法无我,涅槃有德,身毛为竖,悲泣堕泪。当知彼已植顺解脱分善,顺决择分者,谓近能感圣道果善,即暖等四。”同二十三曰:“此暖,顶,忍,世第一法四殊胜善根,名顺决择分。依何义建立顺决择分名?决谓决断。择谓简择,决断简择,谓诸圣道,以诸圣道能断疑故。及能分别四谛相故,分谓分断。此言意显所顺,唯是见道一分。决择之分,故得决择分名。此四为缘,顺益彼故,得顺彼名。故此名为顺决择分。”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方便】
 (术语)梵语湀和Upa%ya,有二释:一对般若而释。二对真实而释。对般若而释,则谓达于真如之智为般若,谓通于权道之智为方便。权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依此释则大小乘一切之佛教,概称为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用契于一切众生之机之方法也。又方为方正之理,便为巧妙之言辞。对种种之机,用方正之理与巧妙之言也,又方者众生之方域,便者教化之便法,应诸机之方域,而用适化之便法,谓之方便。是皆通一大佛教而名之也。往生论下曰:“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中略)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智称,达如则心行寂灭,通权则备省众机。”法华文句三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三权是矩是方,一实是规是圆。若智诣于矩,则善用偏法逗会众生。若智诣于规,则善用圆法逗会众生。”嘉祥法华义疏四曰:“一者就理教释之,理正曰方,言巧称便。即是其义深远,其语巧妙,文义合举,故云方便。此释通于大小。二者众生所缘之域为方,如来适化之法称便。盖欲因病授药,藉方施便,机教两举,故名方便。此亦通于大小。”法华玄赞三曰:“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曰便。(中略)方是方术,便谓稳便,便之法名方便。”大集经十一曰:“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对真实而释,则谓究竟之旨归为真实,假设暂废为方便。故又名善巧,或曰善权。即入于真实能通之法也。利物有则云方,随时而施曰便。依此释,则为小乘入大乘之门,故谓之方便教。三乘为通于一乘而设者,故亦名方便教。因斯判一切法为方便真实之二也。法华文句三曰:“又方便者门也,门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皆是弄引,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从能显得名,故以门释方便,如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法华义疏四曰:“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理实无三,以方便力,是故说三,故名善巧。”法华玄赞三曰:“权巧方便,实无此事,应物权现,故言方便,谓以三业方便化也。此对实智名为方便,利物有则曰方,随时而济名便。”天台更有一释,以解法华经方便品二字,谓方者秘也,便者妙也,谓秘密之妙义也。盖法华已前之方便,为对真实之方便,方便之外有真实,因而谓之为体外之方便。今三乘之方便,即显一乘之实法者,是乃方便品中所说,故谓之为体内之方便,又曰同体之方便。是为秘密之妙义,尔前一向不明之,至今始开说,故曰秘妙。法华文句三曰:“又方者秘也,便者妙也。(中略)王顶上唯有一珠,无二无别。指客作人是长者子,亦无二无别。如斯之言,是秘是妙。”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8

[忍辱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25-3-29 20:25: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4-3 21:18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以上)

二、能否获得解脱分法不在于三方便做的数量而在于众生的心念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从三方便得解脱分;是三方便有定数不?”】

【学习解说】
善生说:世尊!如佛所说的解脱分从身口意三法体的种种方便中获得,那么这身口意中的三方便(布施、持戒、多闻)有没有要做到一定的数量后才能获得呢?


【“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有人虽于无量世中以无量财施无量人,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于一时中以一把麨施一乞儿,能得如是解脱分法。有人乃于无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获得解脱分法。有人于无量世无量佛所,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唯读一四句偈,而能获得解脱分法。何以故?一切众生心不同故。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观察生死过咎、涅槃安乐,如是之人,虽复惠施、持戒、多闻,终不能得解脱分法。若能厌患生死过咎、深见涅槃功德安乐,如是之人,虽复少施、少戒、少闻,即能获得解脱分法。】

【学习解说】
世尊说:不用的。善男子!为什么不用呢?
有人虽然在无量世的轮回中都会以无量的财物布施给无量众生,但是也是不能获得解脱分法,
而有人在某一个时刻只是把一把麦麸布施给一个乞讨儿,却能得道解脱分法,
有人虽然在无量佛所受持种种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也不能获得解脱分法,
但是有人只是在一日一夜中受持八关斋戒(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又作长养律仪、近住律仪、八戒、八支斋戒、八分斋戒、八戒斋、八斋戒、八禁、八所应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后就能获得解脱分法
有人虽然在无量世中的无量佛所中都能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也不能获得解脱分法,
而有人只是读诵了一遍四字的偈诵,就能获得解脱分法。这是为什么呢?
这都是因为众生在布施、持戒、读诵时的心念不同而决定有不同的结果

善男子!如果有人不能一心观察人在这一世生死历程中的过失错误,
不知涅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般,为梵语 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槃(大,即殊胜之意。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的安隐快乐,
这样的人,虽然在累世轮回中都能作无量布施,都能持戒、都能多闻读诵经典,但是终不能获得解脱分

反之,如果能对这一世的生死历程中的种种过错产生厌烦,彻见涅槃的种种功德安乐,心中想着要远离这尘事,如法修行真正解脱,
这样的人,虽然在轮回中很少布施,很少持戒、很少听闻佛法读诵经文,但是因为知道要了生死苦,知道涅槃乐,就能获得解脱分法

【词解】
【禁戒】
梵语 sam!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护法品谓,持守禁戒者即为佛弟子,毁坏禁戒者即为魔弟子。又梵语 vrata(音译作没栗多),亦译作禁戒,即非长时期所持之戒,而系因应于短期内发愿修法所制之禁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一下):“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参见:戒)2896)p5539
FROM:【佛光大辞典】

【八关斋戒】
梵语 as!t!a^n%ga-samanva^gatopava^sa,巴利语 at!t!han%ga-samanna^gata uposatha,或 at!t!han%gika uposath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又作长养律仪、近住律仪、八戒、八支斋戒、八分斋戒、八戒斋、八斋戒、八禁、八所应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非时食。又受八关斋戒者,因一日一夜持不淫戒,故得称为净行优婆塞或净行优婆夷。(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俱舍论卷十四、大智度论卷十三)((参见:斋戒)6546)p317
FROM:【佛光大辞典】

【过咎】
过失;错误。
© 汉典

【涅槃】
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涅槃】
梵语 nirva^N!a,巴利语 nibba^na。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匿缚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般,为梵语 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槃(大,即殊胜之意。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佛教大乘、小乘对涅槃之解释,异说纷纭。总约之,可大别如下:
 (一)据部派佛教,涅槃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复有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余之依身,略称“余依”或“余”)残存之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于灭无之状况。有部等主张涅槃乃一存在之实体,经量部等视涅槃为烦恼灭尽的状态之假名,而其本身并无实体。
 (二)中论等以实相为涅槃,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同时,南本涅槃经卷三指出涅槃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称为涅槃八味。若以此配以涅槃四德,常、恒为常,安、快乐为乐,不老、不死为我,清净、无垢为净。唯识宗称涅槃有四种,即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与无住处涅槃四种。其中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略称本来清净涅槃、性净涅槃,谓一切事物之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乃指真如。无住处涅槃,即依于智慧,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济众生,故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于涅槃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槃教说即以此为特色。
 此外,地论宗、摄论宗谓涅槃分为性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藉修道去除烦恼而得之涅槃)二种。天台宗则分为性净涅槃、圆净涅槃(相当于地论宗等之方便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佛以救渡众生故,示现假身,缘尽而入涅槃。又作应化涅槃)等三涅槃。
 (三)小乘之声闻、缘觉入无余涅槃,再回心转向大乘之教,称为无余还生。同时,涅槃乃超离一切差别相状者(有为之相),故又称离相。净土宗称弥陀净土为涅槃之城,亦称无为涅槃界。
 (四)出现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尊),其肉体之死,称涅槃、般涅槃、大般涅槃。入涅槃又称入灭、薪尽火灭(薪喻佛身或机缘,火喻智慧或佛身)。涅槃原意指释尊之成道,但今大抵皆作无余依涅槃之意。刻绘释尊入灭姿态之画像或雕像,称为涅槃像。举行追慕释尊之法会,称涅槃会、涅槃忌、常乐会等。后世称僧侣之死为圆寂、归寂、示寂、入寂等。(杂阿含经卷十八、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三、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一如来寿量品、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八、卷三十三、卷三十四、俱舍论卷六)p4149
FROM:【佛光大辞典】


三、获得解脱分法的条件
1、得解脱分法的时间
【“善男子!得是法者,于三时中:佛出世时,缘觉出时,若无是二、阿迦尼咤天说解脱时,是人闻已得解脱分。善男子!我于往昔初发心时,都不见佛及辟支佛,闻净居天说解脱法,我时闻已,即便发心。】

【学习解说】
善男子!得解脱分法的人必定是在这三个时期:一是佛出世时,二是缘觉乘者出世,
如果不是在这二个时期,那么就是在色界中的最高天阿迦腻吒天中宣说解脱法时,有人听闻后获得解脱分

善男子!我在过去刚刚发心要修行时,没有佛或者辟支佛出世,就是听闻净居天天人说解脱法,我当时听闻后,生起信心当下发心要修行解脱

【词解】
【阿迦尼吒天】
梵名 Akanis!t!ha-deva,巴利名 Akanit!t!ha-deva。乃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净居天之一。又作阿迦腻吒天、阿迦尼师吒天。意译一究竟天、一善天,有顶天。位于第四禅天之最顶位,亦为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为有形体之天处之究竟,故又称质碍究竟天、色究竟天。过此天则为无色界之天,仅有心识而无形体。(长阿含经卷二十、顺正理论卷二十一、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p3651
FROM:【佛光大辞典】


2、声闻、缘觉、菩萨三种人才能得解脱分法
【“善男子!如是之法,非欲界天之所能得,何以故?以放逸故。亦非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无三方便故。亦非无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无身、口故。是法体者,是身、口、意。郁单曰人亦所不得。何以故?无三方便故。是解脱分,三人能得:所谓声闻、缘觉、菩萨。众生若遇善知识者,转声闻解脱得缘觉解脱,转缘觉解脱得菩萨解脱;菩萨所得解脱分法,不可退转,不可失坏。”】

【学习解说】
善男子!像这样的解脱分法,并不是欲界天的众生能够获得的,为什么呢?因为欲界天的众生都贪图享乐,任性妄为,所以不能获得此解脱法,
也不是色界天的众生所能获得的,为什么呢?因为色界天没有身口意法体所具有的三方便,即没有一、布施,二、持戒、三、多闻,
也不是无色天的天人们所能获得,为什么呢?因为无色天众生没有身、口这二个法体,而想要获得解脱分法这个法体必须是身、口、意。
在四洲之一的北俱卢洲即北郁单越的众生也不能获得,为什么呢?因为在北郁单越的众生福报都很大,他们人寿皆千岁,衣食自然,惟无佛法,所以也没有布施、持戒、多闻三方便

这解脱分法只有三种人才能获得,就是声闻乘人、缘觉乘人、菩萨圣众。
众生如果能够遇到善知识,那么原先是声闻乘获得的解脱法就能获得缘觉乘解脱法,缘觉乘解脱就能获得菩萨解脱,菩萨所获得的解脱分就永远不会退转,不会坏失

【词解】

【放逸】
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界】
梵语 trayo dha^tavah!,巴利语 tisso dha^tuyo。<一>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阶级;系迷于生死轮回等生存界(即有)之分类,故称作三有生死,或单称三有。又三界迷苦之领域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一)欲界(梵 ka^ma-dha^tu),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二)色界(梵 ru^pa-dha^tu),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三)无色界(梵 a^ru^pya-dha^tu),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三界可细分为二十五有(界),若将色界之那含天析而为五(即五那含天),则共为“二十九有”。其与九地之关系,如下表所示:
 此三界之果报虽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属迷界,系众生生死轮回之趣,故为圣者所厌弃。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又化城喻品(大九·二四下):“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即劝三界诸有情莫以三界为安,当勤求解脱。(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三、俱舍论卷八、品类足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瑜伽师地论卷四、大智度论卷二十一、华严经孔目章卷二)((参见:九地)132、“色界”2545、“欲界”4653、“无色界”5083)
 <二>指断界、离界、灭界等三种无为解脱之对治道。(一)断界,即断除九结(九种烦恼)中除贪以外之其余八种烦恼,或断除无明结。(二)离界,谓断离贪烦恼或断除爱结。(三)灭界,谓断灭有漏善及诸有为、无覆无记等烦恼。即除九种烦恼外之其余有漏法。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九(大二七·一四八中):“一切行断,故名断界;一切行离,故名离界;一切行灭,故名灭界。”(顺正理论卷七十二、俱舍论卷二十五)
 <三>指色界、无色界、尽界。(长阿含经卷八、品类足论卷五)
 <四>指法界、心界、众生界。此系基于华严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说而立。(大日经疏卷三)
 <五>萨满教基本观念之一。主张宇宙分为上、中、下三界。依各族而说法稍异。如蒙古族萨满教认为上层世界为神灵世界,中层世界为人类、动物之居地,下层世界为死神与魔鬼聚集之世界,即地狱。在中层世界与下层世界间,复有一不可知之世界,为人死后之去处。p584
FROM:【佛光大辞典】

【四洲】
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东胜身洲其状如半月形,其人身形胜故,名胜身洲;南赡部洲其状上大下小,略如吾人之面,亦称南阎浮提,阎浮即赡部树,此洲有此树故名,吾人的世界,即在此洲;西牛货洲其状周圆,其地多牛,以牛为货易,故名牛货;北俱卢洲其状方正,此洲人寿皆千岁,衣食自然,惟无佛法,故列为八难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洲】
 (名数)住须弥山四方咸海之四大洲也。一南赡部洲Jambudvipa,旧云南阎浮提。或从林立号,或以果立名。二东胜神洲,梵云东毗提诃Pu%rvavideha,旧云东弗婆提。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三西牛货洲,梵云西瞿陀尼,旧云西瞿耶尼Aparagoda%niya,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四北瞿卢洲Uttarakuru,旧云北郁单越,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见西域记一,俱舍光记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如何分别何人有解脱分法相?何人没有解脱分法相?
【善生言:“世尊!说法之人,复以何义能善分别如是等人有解脱分?如是等人无解脱分”】
【学习解说】
善生问!世尊!为众生演说佛法的人,又能以什么方法来善分别哪些人获得了解脱分法?又有哪些人没有获得解脱分法?

1、至心听法,听已受持的出家、在家之人能获解脱分法
【“善男子!如是法者,二人所得:谓在家、出家。如是二人,至心听法,听已受持,闻三恶苦心生怖畏,身毛皆竖,涕泣横流,坚持斋戒,乃至小罪,不敢毁犯,当知是人得解脱分法。】

【学习解说】
善男子!这样的解脱之法有二种人能够获得,一在家之人,二出家之人。在家之人和出家之人能够以至诚心听闻佛法,而且听闻之后能够如实受持,听闻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的种种苦时心中生起怖畏,身上的汗毛都会一根根的竖起来,眼泪鼻涕满脸乱流,他们坚持受持各种戒律,哪怕是一点点小的罪业,也都不敢有违犯,这样的人才能获得此解脱法


【词解】

【涕泣横流】眼泪鼻涕满脸乱流,形容万分悲伤——摘自百度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4-11 02:50 , Processed in 0.1061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