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15 16:27 编辑

(本次学习:14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八、【威德自在菩萨请佛说法】
-- [经文] --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末学解说]▪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三匝,长跪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对佛陀说:
大悲世尊!广为我们分别(区分、类别、分析之意。即欲分类、分析教法,而由种种立场来研究考察之意)如是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觉性(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令诸菩萨觉心(本觉灵妙之心性。即觉证本具之真心(佛性))光明,承接佛陀之圆音(圆妙之声音,指佛语),不因修习获得善利(利益之善妙者。谓菩提之利益也)。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扇门,随各方来者,不止一路都可以进来,一切菩萨庄严佛国以及成就菩提,也不是只有一种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
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次第,同时修行人一共有几种?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求取大乘者,能够快速获得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游戏(“游”与“戏”都是自在的意思)如来大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海。
说完此语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三次请法,终而复始。
注解:
【右绕】:梵语 pradaks!iN!a,巴利语 padakkhiN!a。音译作钵喇特崎拏。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印度自古即盛行此一礼法,以表示对佛、塔、尊宿等之敬意。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上):“稽首佛足,右绕三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旋右观时章(大五四·二二五中):“钵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总明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为特崎拏手,意是从其右边,为尊为便,方合旋绕之仪。”
然右旋之古义甚多,依南山道宣之释门归敬仪卷下、义净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之说,则向尊者右手边而旋,出于其左手边,是为右绕;反之,即为左绕。另据道宣之关中创立戒坛图经、道宣律师感通录所载,则揭出“东回左转,南出而返”之说,是为左旋之意。道宣于不同之著作所提出之绕佛作法各异,颇令后世产生混淆之感。若依据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释僧像篇所阐释者,则知绕旋之时,本有绕佛与绕坛两种之别,绕佛时本呼致敬,绕坛则便呼行事;致敬则必须右绕,以表示执侍之恭勤;行事则必须左绕,俾使尊卑上下合于伦序。禅林象器笺卷十礼则门:“忠按:禅林巡堂者,左绕而准绕坛仪;寻常行道者,右绕而准绕佛仪。”又慧琳音义卷二十一列出卍字形与白毫右旋之图。准此可知,无论右绕、左绕,皆以尊者之左右为标准而绕行之。
右绕之时,或仅绕行一周,或三匝(称右绕三匝)、七匝,乃至百匝、千匝不等,皆随礼敬者之意。较常采用者为右绕三匝,据贤者五戒经载,旋塔三匝乃表示礼敬三尊,以期灭除三毒之意。释氏要览卷中亦谓,三匝表示三业,七匝表示七支。此外,有关右绕之功德,据提谓波利经所载,右旋绕佛可得下列五福:(一)于后世得端正美色之形相。(二)音声清妙。(三)得以生天。(四)生于王家,其位尊贵。(五)终究能证涅槃。(大智度论卷六十七、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万善同归集卷二)p1616 FROM:【佛光大辞典】
【叉手】:两手交叉之意。<一>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FROM:【佛光大辞典】
【分别】:<一>梵语 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又译作思惟、计度。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俱舍论卷二举有三分别:(一)自性分别,以寻或伺之心所为体,直接认识对境之直觉作用。(二)计度分别,与意识相应,以慧心所为体之判断推理作用。(三)随念分别,与意识相应,以念心所为体,而能明记过去事之追想、记忆作用。六识之中,意识具足上述之三分别,故谓有分别(梵 savikalpa);前五识仅有自性分别,而无其他二分别,故谓无分别(梵 avikalpa)。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认为三分别乃意识之作用,故谓自性分别属现在,随念分别属过去,计度分别则共通于过去与未来者。
但在大乘佛教,尤其是摄大乘论认为凡夫所起之分别,系由迷妄所产生,与真如之理并不契合,仅依分别,无法如实悟证真如之理,故凡夫之分别,乃为虚妄分别(简称妄分别)。若欲得真如,则须舍离凡夫之分别智,而依无分别智始可。亦即菩萨于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超越能知与所知之对立,始可获得平等之无分别智。此无分别智分加行(准备阶段)、根本、后得三阶段,依次称为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成唯识论卷七、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摄大乘论本卷中、显扬圣教论卷十六、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
<二>梵语 vibhan%ga, vibhajya。区分、类别、分析之意。即欲分类、分析教法,而由种种立场来研究考察之意。p1315 FROM:【佛光大辞典】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觉性】:(术语)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圆觉经曰:“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又】觉知之性。谓心识也。唯识论一曰:“非觉性故。”同述记一末曰:“觉者觉察,心心所总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觉心】:<一>本觉灵妙之心性。即觉证本具之真心(佛性)。圆觉经(大一七·九一四上):“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二>(1207~1298)日本临济宗法灯派之祖。信浓国神林人,俗姓常澄。号心地。天性英迈。十五岁入神宫寺,十九岁落发,二十九岁于东大寺受具足戒。建长元年(1249)春,随商船入宋,直趋径山。翌年,参谒荆叟珏,游四明、育王、五台山等圣地。宝祐元年(1253)春,偶值乡僧源心,闻知无门慧开为一代宗师,乃共至护国寺参谒慧开,得其心要,六年后回国。先后驻锡西方寺、兴国寺、胜林寺。龟山上皇闻师高风,曾三度下诏书请师住于洛东胜林寺,并亲迎至宫中问法,后又将皇居改为禅刹,请师居之。然师厌帝畿之烦嚣而辞之。从其座下受教者常达千余人,室中多举“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之话头接引学人。永仁六年示寂,世寿九十二。龟山上皇敕谥“法灯禅师”。后醍醐天皇重谥“法灯圆明国师”。(元亨释书卷六、延宝传灯录卷二)p6794 FROM:【佛光大辞典】
【圆音】:圆妙之声音,指佛语。楞严经卷二(大一九·一一一上):“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此外,据法华玄义释签与唯识论载,此土之众生耳根较利,释尊遂依音声,假立名、句、文等,而宣演大法,称为圆音一演;若于诸佛国土,则依光明妙香味等而为说法。(大乘起信论、释摩诃衍论卷一)p5403 FROM:【佛光大辞典】
【善利】:(术语)利益之善妙者。谓菩提之利益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安稳成佛道,我等得善利。”维摩经见阿閦佛品曰:“闻此经者,亦得善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游戏神通】:1、指佛菩萨以神通自由自在摄化众生以自娱。2、指佛菩萨随心所欲地度化众生,毫无障碍的能力。“游”与“戏”都是自在的意思。这种“自在”的能力,叫做“游戏神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威德自在菩萨:
很好!很好!善男子!
你等能为诸菩萨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请问如来这样的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你们现今认真听!当为你等演说。
此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和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末学解说]▪
善男子!无上妙觉(如来所得之觉体,不可思议,最胜而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对于种种修行,实际上只有一乘(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法,没有第二种。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其数有无量种,总结归纳起来,次第差别应当有三种。
注解:
【无上妙觉】:如来所得之觉体,不可思议,最胜而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妙觉。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七下):“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p5072 FROM:【佛光大辞典】
【一乘】: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车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末学解说]▪
善男子!如果诸菩萨悟净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以清净觉心,取静为行;
由澄清诸念,觉识烦动,静慧(谓安静之智慧。即空慧,能涤灭身心烦恼)发生,身心客尘(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从此永灭,便能由内引发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轻安(是一种在禅定中感到身心轻松安祥的状态);
因为寂静的缘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在其中显现,如同镜中像。
此方便名为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注解: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静慧】:谓安静之智慧。即空慧,能涤灭身心烦恼。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七下):“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p6360 FROM:【佛光大辞典】
【客尘】:(术语)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维摩经问疾品曰:“菩萨断除客尘烦恼。”注“什曰:心本清净,无有尘垢。尘垢事会而生,于心为客尘也。肇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宝窟下末曰:“无始无明,自心分别所作,无有真实,故名为客,坌污称尘。”日本太子之维摩经疏四曰:“一切不善,理非恒有,终必有遣除之义,故为客。”最胜王经一曰:“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无来无去。”楞严经一曰:“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圆觉经曰:“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轻安】:是一种在禅定中感到身心轻松安祥的状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奢摩他】:(术语)S/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禅定七名之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奢摩他,此翻名止。摄心住缘。目之止。”慧琳音义十八曰:“奢摩他,唐云止。”慧苑音义上曰:“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静。谓正定离沉掉也。”圆觉略疏三曰:“奢摩他,此翻云止,定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若准涅槃经释,即名能灭、能调、寂静、远离、及能清等。”了义灯五本曰:“奢摩他,此云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末学解说]▪
善男子!如果诸菩萨悟净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以净觉心,了知觉心(本觉灵妙之心性。即觉证本具之真心(佛性))性以及根尘(又作根境。乃五根与五尘,或六根与六尘之并称。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称为根,乃认识对象之器官;根之所取者,称为尘(亦称境),乃所认识之对象。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加上“意”则称六根;五尘即色、声、香、味、触,加上“法”则称六尘。根尘二字并举,犹如主观、客观之并列,含有相依又相对立之意)皆因幻化(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由起幻而能够由内引发大悲(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轻安(是一种在禅定中感到身心轻松安祥的状态),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
这种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同土长苗。此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名为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
注解: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觉心】:<一>本觉灵妙之心性。即觉证本具之真心(佛性)。圆觉经(大一七·九一四上):“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二>(1207~1298)日本临济宗法灯派之祖。信浓国神林人,俗姓常澄。号心地。天性英迈。十五岁入神宫寺,十九岁落发,二十九岁于东大寺受具足戒。建长元年(1249)春,随商船入宋,直趋径山。翌年,参谒荆叟珏,游四明、育王、五台山等圣地。宝祐元年(1253)春,偶值乡僧源心,闻知无门慧开为一代宗师,乃共至护国寺参谒慧开,得其心要,六年后回国。先后驻锡西方寺、兴国寺、胜林寺。龟山上皇闻师高风,曾三度下诏书请师住于洛东胜林寺,并亲迎至宫中问法,后又将皇居改为禅刹,请师居之。然师厌帝畿之烦嚣而辞之。从其座下受教者常达千余人,室中多举“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之话头接引学人。永仁六年示寂,世寿九十二。龟山上皇敕谥“法灯禅师”。后醍醐天皇重谥“法灯圆明国师”。(元亨释书卷六、延宝传灯录卷二)p6794 FROM:【佛光大辞典】
【根尘】:又作根境。乃五根与五尘,或六根与六尘之并称。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称为根,乃认识对象之器官;根之所取者,称为尘(亦称境),乃所认识之对象。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加上“意”则称六根;五尘即色、声、香、味、触,加上“法”则称六尘。根尘二字并举,犹如主观、客观之并列,含有相依又相对立之意。俱舍论卷十(大二九·五二中):“虽有根境不发于识,而无有识不托根境。”此外,六根六境合之,称为十二处、十二入。((参见:根)4131)p4139 FROM:【佛光大辞典】
【幻化】:<一>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大智度论卷六(大二五·一○一下):“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二>幻与化。空法十喻之二。幻,谓幻术师之所作。化,谓佛、菩萨等神通力之变化。((参见:十喻)470)p1390 FROM:【佛光大辞典】
【大悲】: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涅槃经十一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中略)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大日经一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根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轻安】:是一种在禅定中感到身心轻松安祥的状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钵提】: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者,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
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
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末学解说]▪
善男子!如果诸菩萨悟净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
无知觉明不依诸碍,能够永得超过碍、无碍之境、受用(禅林用语。一般指享用;禅林中,指灵活运用机法)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
如同器中锽(钟鼓声)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由内引发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轻安(是一种在禅定中感到身心轻松安祥的状态)、妙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德不可思议,称为“妙觉”,为佛果的无上正觉,证得此正觉的人,被称为“佛”)随顺、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虚妄不实之思想也)。
此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名为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
注解: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幻化】:<一>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大智度论卷六(大二五·一○一下):“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二>幻与化。空法十喻之二。幻,谓幻术师之所作。化,谓佛、菩萨等神通力之变化。((参见:十喻)470)p1390 FROM:【佛光大辞典】
【受用】:禅林用语。一般指享用;禅林中,指灵活运用机法。如达于自由自在之境地,能随己意而任运自如,称为受用如意。又学者受到师家之点化,顿然开悟,其后不再受任何系缚,称为受用不尽。据禅宗无门关第三则载,俱胝禅师于示寂前告知大众,曾得自天龙禅师之一指禅,而终身受用不尽。(景德传灯录卷十一婺州俱胝章、五灯会元卷四) p3100FROM:【佛光大辞典】
【妙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德不可思议,称为“妙觉”,为佛果的无上正觉,证得此正觉的人,被称为“佛”。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轻安】:是一种在禅定中感到身心轻松安祥的状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浮想】:(术语)虚妄不实之思想也。圆觉经曰:“众生寿命皆为浮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息二边止者,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止息、有无等二边之相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
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末学解说]▪
善男子!这三种法门都是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
亲近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如果能得圆证即成就圆觉。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与“出世道”同义),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自在通达而无障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修习。
注解: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圣道】:<一>圣正之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与“出世道”同义。杂阿含经卷二十二(大二·一六○中):“精勤修习者,能开发圣道。”(大方等大集经卷三、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俱舍论卷二十二、卷二十三、成唯识论卷五)
<二>指八圣道支。又作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参见:八正道)280)p5585 FROM:【佛光大辞典】
【无碍】:自在通达而无障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
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想要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你应当知道,无上大觉心(本觉的妙心,亦即觉悟不迷的心),本际(谓穷极之始修也)无二相,随顺种种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方便有三种,寂静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如同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如同苗渐增长;
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只有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如同彼器中锽(钟鼓声)。
三种妙法门,皆是觉(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
因三事圆证的缘故,名为究竟涅槃(与大般涅槃同。是赞美寂静之德,般为入,是归趣之义,涅槃为灭,是灭烦恼及身心之义,那为息,是安息之义,合之为大入灭息,简称为大般涅槃,是指佛度世已毕,归于圆寂的意思)。
注解:
【觉心】:本觉的妙心,亦即觉悟不迷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本际】:(术语)谓穷极之始修也。圆觉经曰:“平等本际圆满十方。”胜鬘经曰:“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锽】:钟鼓声。(百度)
【觉】:<一>梵语 bodhi,巴利语同。音译菩提。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旧译作道,新译则作觉。以区分“法”与“人”之故,而译 bodhi 为觉,译 buddha 为觉者。(般若心经幽赞卷下、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慧苑音义卷上)((参见:菩提)5198)
<二>梵语 buddha。音译佛、佛陀。又作觉者。据慧远之观经义疏卷本载,觉有二义:(一)觉察之义,系相对于“烦恼障”而言。烦恼之侵害如贼,仅圣者能觉知而不受其害,故谓之觉。(二)觉悟之义,系相对于“所知障”而言。无明之昏闇如睡眠,然圣慧一起则明朗了知,如自睡眠中醒寤,故谓之觉。又凡夫之人,了无觉义;声闻、缘觉等二乘之人,仅具自觉;而菩萨虽能自觉、觉他,然觉行未满;唯独有佛,为自觉、觉他,而又觉行圆满者。(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参见:佛)2605)
<三>与“不觉”相对。指心性远离妄念而照用朗然。据大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万有之本体)有觉与不觉二义,而觉又有本觉、始觉之别。其中,以万有之本体本为清净之觉体(本觉),然无始以来为无明妄念所覆,故依现实状态,而称不觉;若依修行观智即可达觉了心源,则称始觉。
又依觉之程度,始觉复分为如下四位:(一)究竟觉,意谓无上之觉知,系指菩萨修行阶位中第十地菩萨之觉知,然一般以佛之觉知方为究竟觉、无上觉、正觉、大觉等。(二)随分觉,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的菩萨之觉知,以其不完全究竟之故。(三)相似觉,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及二乘之觉知,以其相似于觉,然非真觉。(四)不觉,十信以下之凡夫,已觉知业果之理,如知恶业能招感苦果等,虽不造恶业,然仍未起断惑之智慧,是为不觉。((参见:本觉)1979、“始觉”3140)
<四>梵语 vitarka。新译作寻。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仅限于色界之初禅及欲界。于诸经论中,因其性质之善、恶,分为善觉与恶觉。如欲觉(贪觉)、嗔觉(恚觉)、害觉(恼觉)等三者,称为三恶觉,或三不善觉;若再加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利他觉)、轻他觉(轻侮觉),则称八觉。反之,离欲觉(远离觉、出离觉、出觉)、无嗔觉(无恚觉)、无害觉(无恼觉)等三者,称为三善觉(其中后二者为安稳觉)。此外,菩萨、缘觉、声闻等圣者为入菩提道而觉知、思念之八种觉,称为八大人觉,或大人八念,即:少欲觉、知足觉、远离觉、精进觉、正念觉、正定觉、正慧觉、不戏论觉等八者,皆属于善觉类。(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菩萨地持经卷四、成实论卷十四、俱舍释论卷三)((参见:寻)4936)
<五>为心、心所之总名。以心、心所乃缘对境而觉知之故。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六下):“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p6792 FROM:【佛光大辞典】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钵提】: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者,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息二边止者,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止息、有无等二边之相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究竟涅槃】:(术语)与大般涅槃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般涅槃】:梵语摩诃般涅槃那,译义摩诃为大,是赞美寂静之德,般为入,是归趣之义,涅槃为灭,是灭烦恼及身心之义,那为息,是安息之义,合之为大入灭息,简称为大般涅槃,是指佛度世已毕,归于圆寂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上述佛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关内容
[圆觉经]所教导的三种大乘净观成佛法门
[奢摩他](这就是止静),[三摩钵提](这就是观想),[禅那](这就是觉义,不二)
这全部都是转念的法门,透过三种不同方式,达到转化或破除妄念的目的 —— [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以下是适合初学者的初浅方便说,
(甚深的境界并非完全如此,例如奢摩他有更甚深的境界,详情请参阅解深密经)
简单说
奢摩他,就是静的法门,是自我安定的力量,就是寂灭
就是止观的止的工夫, 修止成定就是一般讲的禅定
最简单通俗的方法就是静坐, 其实不仅于静坐, 只要能心静都是
例如念佛,拜佛,持咒,诵经,只要能让我们心静,这些都算是
不过末法时期,众生心不清净,戒律不净,修学禅定大都容易着魔境,
所以建议戒律必须精严,并且先学楞严经咒,弄清楚50魔
其实只要工夫到家就能一念入寂
三摩钵提,就是观想忆念,就是观出形象,
只要静坐念佛拜佛持咒诵经中,有加入观想忆念佛菩萨形象和佛国净土都算在内
佛经中很多讲三昧的经典其实都是三摩钵提,观无量寿经也是,
初修就是观想忆念,成就后就是神通幻化利益众生
所以三摩钵提是幻化诸有的法门, 也就是神通法门
禅那,则是在分别中,了了分明,不起分别
初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数息, 高深的修行则是实相般若智观照
禅那不像奢摩他那样安住守静,也不像三摩钵提那样幻化诸有
禅那是在空有中自在,住于实相,
如果说奢摩他是单一,三摩钵提就是无量,
禅那则是不空不有,依实相法在生活中面对一切如实观照
佛陀在圆觉经说,三世诸佛没有不依照三净观顿渐修行而成就的——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1.[静观],就是取静,就是安静专一而入定,就是[圆觉经]上讲的[奢摩他]
2.[观想],就是观像,观想忆念佛菩萨形象或净土,藉由脑中形象而入定,就是[圆觉经]上讲的[三摩钵提]
3.[觉照],最初浅的就是[数息],最高次第就是[不二],就是[圆觉经]上讲的[禅那]——[略说]自修和普渡众生的阶段修行,以及分辨正邪,不取正邪的基础修行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