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净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莲),学习〈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240

主题

847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027

[精进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11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六、【弥勒菩萨请佛说法】

-- [经文]
--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唯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末学解说]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三匝,长跪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对佛陀说:

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示秘密藏(秘密之法藏,甚深秘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非一般所可了知之法门;复以如来善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秘而不说,故称秘密。故秘密藏乃诸经为显其甚深秘义之通名),令诸大众能深悟轮回(谓众生从无始以来,辗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的旋转,没有脱出之期)、分别邪正(邪,指邪曲;正,指中正。一切法,随顺自性清净藏者,称为内、为正;若诸法违逆此理,则称为外、为邪。邪与正对称,故有种种相对之义用,如八邪道八正道、邪法正法、邪教正教、破邪显正、舍邪归正等名目,皆以邪为染因,正为净因),能布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指观道之眼),对大涅槃(指成佛)生出决定信(决定之信心。不杂疑念之信心),不会再重复随轮转境界而起循环知见。

世尊!如果诸菩萨以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想游如来大寂灭(涅槃也。大涅槃指成佛)海,应当如何断除轮回的根本呢?诸轮回有几种性呢?修习佛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有什么样的差别呢?回入尘劳(为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应当设几种教化(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能够度(帮助的意思,帮助世人离苦得乐)一切众生呢?

唯愿世尊不舍众生,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以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慧目(智慧之眼目也)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圆满觉真理也)如来无上知见。说完此语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三次请法,终而复始。

注解:
【秘密藏】:秘密之法藏,甚深秘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非一般所可了知之法门;复以如来善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秘而不说,故称秘密。故秘密藏乃诸经为显其甚深秘义之通名。于显教中,南本与北本涅槃经卷二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之不一不异为秘密藏。然依密教之意,则总以释迦化身所说之教法为显教,独以大日法身之所说为秘密藏,亦即真言一乘之总名。不惟其法门深奥,且以之为如来内证极秘之法,故于未灌顶之人决不宣示;犹如声闻乘于未授戒之人不说戒经,故称戒经为秘密藏。(大日经疏卷三)p4267 FROM:【佛光大辞典】

【右绕】:梵语 pradaks!iN!a,巴利语 padakkhiN!a。音译作钵喇特崎拏。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印度自古即盛行此一礼法,以表示对佛、塔、尊宿等之敬意。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上):“稽首佛足,右绕三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旋右观时章(大五四·二二五中):“钵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总明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为特崎拏手,意是从其右边,为尊为便,方合旋绕之仪。”
 然右旋之古义甚多,依南山道宣之释门归敬仪卷下、义净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之说,则向尊者右手边而旋,出于其左手边,是为右绕;反之,即为左绕。另据道宣之关中创立戒坛图经、道宣律师感通录所载,则揭出“东回左转,南出而返”之说,是为左旋之意。道宣于不同之著作所提出之绕佛作法各异,颇令后世产生混淆之感。若依据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释僧像篇所阐释者,则知绕旋之时,本有绕佛与绕坛两种之别,绕佛时本呼致敬,绕坛则便呼行事;致敬则必须右绕,以表示执侍之恭勤;行事则必须左绕,俾使尊卑上下合于伦序。禅林象器笺卷十礼则门:“忠按:禅林巡堂者,左绕而准绕坛仪;寻常行道者,右绕而准绕佛仪。”又慧琳音义卷二十一列出卍字形与白毫右旋之图。准此可知,无论右绕、左绕,皆以尊者之左右为标准而绕行之。
 右绕之时,或仅绕行一周,或三匝(称右绕三匝)、七匝,乃至百匝、千匝不等,皆随礼敬者之意。较常采用者为右绕三匝,据贤者五戒经载,旋塔三匝乃表示礼敬三尊,以期灭除三毒之意。释氏要览卷中亦谓,三匝表示三业,七匝表示七支。此外,有关右绕之功德,据提谓波利经所载,右旋绕佛可得下列五福:(一)于后世得端正美色之形相。(二)音声清妙。(三)得以生天。(四)生于王家,其位尊贵。(五)终究能证涅槃。(大智度论卷六十七、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万善同归集卷二)p1616 FROM:【佛光大辞典】

【叉手】:两手交叉之意。<一>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FROM:【佛光大辞典】

【轮回】:谓众生从无始以来,辗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的旋转,没有脱出之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邪正】:邪,指邪曲;正,指中正。一切法,随顺自性清净藏者,称为内、为正;若诸法违逆此理,则称为外、为邪。邪与正对称,故有种种相对之义用,如八邪道八正道、邪法正法、邪教正教、破邪显正、舍邪归正等名目,皆以邪为染因,正为净因。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大三一·八一三上):“诸佛胜妙法,谤以为非法,愚痴无智慧,迷于邪正故,具足智慧人,善分别邪正。”此系指愚痴人行八邪道,学邪经邪法,故远离八圣道之诸功德;此乃以佛法为正说,外道之法为邪说,与百论疏卷上之中(大四二·二四二中):“一切九十六术经书、记论,既是邪说,称为有上;佛法正说,名为无上。”义同。
 又于佛法中,执著有见等或违背圣教,随情自解其义者,亦称为邪说、邪义、邪道或邪教,此即金刚经所谓(大八·七五二上):“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藏经卷上、佛性论卷四、三论玄义卷上、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中、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二)p3032 FROM:【佛光大辞典】

【道眼】:<一>修道而得之眼通(力)。又作天眼通。宗密之盂兰盆经疏卷下注释目连以道眼观母之生处一文中,道眼即作天眼通解,谓由证道而得,故称道眼。<二>指观道之眼。圆觉经(大一七·九一六上):“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p5646 FROM:【佛光大辞典】

【大涅槃】:指成佛。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决定信】:(术语)决定之信心。不杂疑念之信心。金刚经曰:“生决定信。”往生论注下曰:“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寂灭】:(术语)大涅槃也。涅槃,一译寂灭。圆觉经曰:“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语寂灭海终不能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尘劳】:为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中阿含卷十九迦絺那经、圆觉经疏钞卷一)p5764 FROM:【佛光大辞典】

【教化】:<一>梵语 pari-pac。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如经上所言,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令住无上正真之道。凡此皆属转恶为善、转凡化圣之教化。与“开化”、“摄化”、“施化”、“劝化”等词同义。(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增一阿含经卷一、法华经卷四)
 <二>日本佛教用语。在佛前举行法会之际,所唱诵之一种赞歌。p4596 FROM:【佛光大辞典】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度】:1、与渡同义,如舟子渡人过海的意思。2、出或离的意思,出是出离世俗,离是脱离生死。3、帮助的意思,帮助世人离苦得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慧目】:(术语)智慧之眼目也。圆觉经曰:“幻翳朗照,慧目清净。”又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寄归传一曰:“既无慧目,谁鉴是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悟】:(术语)圆满觉真理也。圆觉经曰:“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又在台家圆教,三谛三观圆融,故空假中之谛理,同时觉悟也。指要钞上曰:“既不明性具十界,故无圆断圆悟义。”【又】(人名)宜兴人。姓蒋氏,号密云。三十岁,从幻有正传祝发。过铜棺山,豁然大悟,四十九岁,传传之衣拂。历住六大刹,大振宗风。崇祯中年七十七寂。有全录十二卷。见天童密云禅师年谱,五灯严统等。【又】圆悟克勤禅师。(参见:克勤)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弥勒菩萨:

很好!很好!善男子!

你等能够为诸菩萨以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秘为秘奥之义,言其法门之深奥也,密为隐密。言不容易示人也)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智慧之眼目也),并且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得证无生忍(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

你们现今认真听!当为你等演说。

此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和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秘密】:(术语)秘为秘奥之义,言其法门之深奥也,密为隐密。言不容易示人也。佛说诸经各有秘密之法。圆觉经曰:“为诸菩萨开秘密藏。”涅槃经曰:“此经名如来秘密藏。”秘藏记末曰:“秘密义,秘者秘奥,密者隐密也。凡于一切物皆有秘密,何者色显心隐?大小乘乃至外道等,如此有秘密。”然真言宗以显密二教判一切经,特以自宗为秘密。自此秘密之名。为彼宗所占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慧目】:(术语)智慧之眼目也。圆觉经曰:“幻翳朗照,慧目清净。”又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寄归传一曰:“既无慧目,谁鉴是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生忍】:(术语)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仁王经说五忍,此为第四。或为初地之证名,或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论五十曰:“无生忍法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仁王经良贲疏曰:“言无生者,谓即真理。智证真理,名无生忍。”楞严经长水疏一下曰:“了法无生,印可决定,名无生忍。”同八上曰:“真如实相,名无生法。无漏真智,名之为忍。得此智时,忍可印持,法无生理,决定不谬。境智相冥,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如龙树说,初地已上亦得无生。若依仁王及与地经,无生在七八九地。”天台观经疏曰:“无生忍是初地初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末学解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无有元始。诸法皆由因缘生,因上有因,因因无始,如是辗转推究,一切众生及诸法之原始,皆不可得,故云无始)际,因为有种种恩爱、贪欲的缘故,所以有了轮回(谓众生从无始以来,辗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的旋转,没有脱出之期)。

如果诸世界一切种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卵生(卵生是在卵壳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鸟类是)、胎生(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是)、湿生(湿生是依靠湿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类是)、化生(化生是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诸天和地狱及劫初的人类是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是),都是因淫欲而正性(有情之性与命也),应当知道,爱欲为轮回的根源。

因为有诸欲,而助发了爱性,所以能令生死相续(生之死之永远连续不断,无始以来的五取蕴流)。

欲因爱而生,命因欲而有,众生爱命是因为爱欲;爱欲(即贪爱之法。与爱著、爱染、爱执同义)为因,爱命为果。

由于欲境生起种种违顺(违境与顺境之并称。又作顺违。感苦之境界,称为违境,即与自己之身心相违悖,以致引起痛苦、不快或嗔恚之环境皆属之。反之,感乐之境界,称为顺境),当境违背爱欲之心,就会产生憎、嫉,从而造作种种业,所以又生出地狱、饿鬼;

知道欲可厌,爱厌业道(业作用之场所(所行之义),或指有情众生苦乐果报(异熟)之通路(能通之义)),舍恶乐善,又有了天道、人道;

又因为知道诸爱可厌恶,而弃爱乐舍,但还是会助长欲望之本,便显现有为(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增上善果,因为这些都会导致轮回,所以不能成就圣道(圣正之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

所以众生想要脱离生死,免除诸轮回,必须先要断贪欲(引取顺情之尘境而无厌,谓之贪欲,即贪爱世间之色欲财宝等而无厌也)以及除爱渴(言爱欲之心,其贪如渴者之求水)。

注解:
【无始】:1、无有元始。诸法皆由因缘生,因上有因,因因无始,如是辗转推究,一切众生及诸法之原始,皆不可得,故云无始。2、指距今极久远的时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轮回】:谓众生从无始以来,辗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的旋转,没有脱出之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种性】:梵语 gotra。又作种姓。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说一切有部等部派不认为众生具有先天之性得佛性,故仅说后者;大乘唯识宗则承认五姓有先天上之区别,故说性种性,此外亦说习种性,此乃属于护法之学派。换言之,种性究属先天或后天,在唯识十大论师中已有异说。据成唯识论卷二载,由于对种子之见解有所差异,护月主张“本有性种性”(先天),难陀主张“新熏习种性”(后天),护法则对以上两者皆表认同。唯识宗大抵采用护法之说,天台宗、华严宗等则主张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唯识宗复承认三乘有种性,可分为二种性,即至得三乘果之有种性(有性)与完全无法脱离迷界之无种性(无性),并从中再细分五姓之区别,允许“无性有情”之存在。
 有时亦转用种性之意义,以表示菩萨修行之阶位。如仁王般若经卷上立三种性之说,即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依序可配于大乘菩萨修行阶位中之十信心、十住心与十坚心。又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立有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六种性,依序可配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阶位;其中除妙觉性,其余五项并称五种性。此外,大集经卷八等亦列举十种性,即:(一)凡夫性。(二)信行性,听闻善知识之教,而如是信受奉行之三贤位。(三)法行性,信奉佛说及善知识之教而修行之四善根位。(四)八忍性,即具有八忍七智之见道位。(五)须陀洹性。(六)斯陀含性。(七)阿那含性。(八)阿罗汉性。(九)辟支佛性。(十)佛种性。(解深密经卷二无自相性品、入楞伽经卷二、菩萨地持经卷一种性品、佛性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卷三十五、华严经探玄记卷五)((参见:五种性)1179、“六种性”1302)p5870 FROM:【佛光大辞典】

【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是;卵生是在卵壳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鸟类是;湿生是依靠湿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类是;化生是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诸天和地狱及劫初的人类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性命】:(术语)有情之性与命也。圆觉经曰:“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生死相续】:生之死之永远连续不断,无始以来的五取蕴流。《佛学词典》

【爱欲】:梵语 ka^ma,巴利语同。即贪爱之法。与爱著、爱染、爱执同义。古代印度人认为人生之三大目的为法(梵 dharma)、利(梵 artha)、爱等,即指真理之了解、财物之蓄积、性爱之享受。关于爱欲,有所谓之爱欲经(梵 Ka^ma-su^tra),此经被公认为世界闻名之性爱指南,上流人士亦经由此指南而获得性生活之指导。
 原始佛教教团乃为以僧侣(比丘)为主之教团,而性欲则属人类仅次于食欲之一种本能,故于僧侣教团中,制定严格之戒律,以超脱爱欲为修行者之重要修行德目。进入大乘佛教时期,由于在家信众参与教团,禁止爱欲成为不可能,仅能对在家信众加以善巧方便之限制。
 所谓烦恼即菩提,乃是藉爱欲或其他能动摇人类心志之本能,在其不断干扰中,去修证而进入了生脱死之悟境。p5461FROM:【佛光大辞典】

【违顺】:违境与顺境之并称。又作顺违。感苦之境界,称为违境,即与自己之身心相违悖,以致引起痛苦、不快或嗔恚之环境皆属之。反之,感乐之境界,称为顺境。成唯识论卷三(大三一·一一下):“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往生要集卷上(大八四·四六上):“以贪、嗔境顺违多故,自起烦恼,返堕恶道。”(法界次第卷上)p5679FROM:【佛光大辞典】

【业道】:梵语 karma-ma^rga。业作用之场所(所行之义),或指有情众生苦乐果报(异熟)之通路(能通之义)。一般分十善业道与十恶业道两类。小乘说一切有部以“所行之义”来解释业道,认为十善、十恶之中,属于身、语二业者,各有七种,其本身即为业;以其为思业(意志、意业)作用之场所,故称业道。复次,意亦有善恶各三种(即无贪、无嗔、正见;贪、嗔、邪见或痴),其本身虽不属于业,然此三种产生时,思业即以此为场所而有作用,故亦为业道。
 经量部与大乘唯识宗认为十业道皆为业,统称为业道。盖业道以“思”(分为动发胜思、审虑思、决定思)为其体,其中,动发胜思乃动发身、语等行为(前七业道)的现行之思,名之为业,其业复成为审虑思与决定思作用之场所,故为业,亦为业道。又如此以现行之思为因,所熏习之思的种子亦为业道。此外,贪、嗔、痴三者本身即为业,而三者之间,由贪生嗔,由嗔生痴;前者能够成为后者之道,或辗转互为道,如此能成为轮回六道之通路,故亦称业道。此一论点,即以所行、能通二种意义来解释业道。然而此业道,完成业之经过可分加行(预备之行为)、根本(完成行为)、后起(完成后之从属行为)等三阶段,其中,“根本”即称“根本业道”。(俱舍论卷十七、阿毗达磨发智论卷十一、成唯识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八、卷五十九、卷六十)((参见:十善十恶)468、“业”5494)p5502 FROM:【佛光大辞典】

【有为】:(术语)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本来自尔而非因缘所生者,谓之无为法。故有为者如言有因缘。大乘义章二曰:“为是集起造作之义,法有为作故,名有为。”俱舍论光记五曰:“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俱舍论颂疏界品一曰:“为者作也,此有为法,众缘造作故名为,有彼为故,名为有为。”梵Asam!skr!ta。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贪欲】:(术语)引取顺情之尘境而无厌,谓之贪欲,即贪爱世间之色欲财宝等而无厌也。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引取心无厌足为贪欲。”法华经譬喻品曰:“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爱渴】:(术语)又曰渴爱。言爱欲之心,其贪如渴者之求水。圆觉经曰:“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圣道】:<一>圣正之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与“出世道”同义。杂阿含经卷二十二(大二·一六○中):“精勤修习者,能开发圣道。”(大方等大集经卷三、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俱舍论卷二十二、卷二十三、成唯识论卷五) <二>指八圣道支。又作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参见:八正道)280)p5585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末学解说]

善男子!菩萨以变化示现世间,并不是因为爱欲,只是以慈悲帮助众生舍爱,假以种种贪欲(引取顺情之尘境而无厌,谓之贪欲,即贪爱世间之色欲财宝等而无厌也)而入生死。

如果诸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一切众生能舍诸欲,以及断除憎爱,便能够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境界,于清净心(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获得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贪欲】:(术语)引取顺情之尘境而无厌,谓之贪欲,即贪爱世间之色欲财宝等而无厌也。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引取心无厌足为贪欲。”法华经譬喻品曰:“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清净心】: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又金刚经(大八·七四九下):“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即指无执著之心。(中阿含经卷四十一、胜鬘宝窟卷上本)p4668 FROM:【佛光大辞典】

【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云何二障?

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云何五性?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

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

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末学解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因本身的贪欲,发挥无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事障和理障。贪、嗔、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而显现深浅。

什么是二障呢?

一是理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会碍正知见,二是事障(贪、嗔、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会续诸生死。

什么是五性呢?

善男子!如果这二障没有断灭,则不能成佛;

如果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而未断理障,则只能悟入声闻、缘觉,不能显住菩萨境界。

善男子!如果诸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一切众生,想泛如来大圆觉海,应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被伏就能够悟入菩萨境界;

如果事、理障已永远断灭,随即能入如来微妙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可证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遇到善知识依其教导作因地(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法行,这时修习便会有顿渐(顿教和渐教。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渐教是逐渐成功的教法);

如果能值遇如来无上菩提正确的修行路,则无论根器大小,都能成就佛果;

如果诸众生虽求善友却遇到邪见者,没有获得正悟,这名为外道种性,是邪师之过,而非众生之咎。

以上名为众生五性差别。

注解:
【无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性】:法相宗将一切众生的根机,分为五类,叫做五性。
  一、有可修成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声闻。
  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缘觉。
  三、有可修成佛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菩萨。
  四、兼有以上二种或三种的无漏种子,则将来所证之位,遇缘成熟,并不一定证何种果者,名不定性。
  五、并无以上三乘的无漏种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者,名为无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二障】: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嗔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 2、事障和理障。贪、嗔、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因地】:(术语)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圆觉经曰:“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楞严经五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又因于地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顿渐】:顿教和渐教。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渐教是逐渐成功的教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

‘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

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末学解说]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众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教化众生令其成佛,都是依无始以来的清净愿力。

如果诸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一切众生,于大圆觉(广大圆满的觉悟,亦即佛的大智)生起增上心,当要发菩萨清净大愿,应这样说:

‘愿我现今能住于佛圆觉,求得善知识,不要遇到外道及二乘。’

依愿修行,逐渐断除诸障,障尽愿满,便能够登解脱清净法殿(谓法身所居之大涅槃界),证得大圆觉(广大圆满的觉悟,亦即佛的大智)妙庄严的境地。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解脱清净法殿】:(术语)谓法身所居之大涅槃界也。圆觉经曰:“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圆觉】:广大圆满的觉悟,亦即佛的大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

若能断憎爱,及与贪瞋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销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提愿,依止大涅槃。

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想要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你应当知道,一切诸众生,不能获得大解脱,都是因为贪欲的缘故,所以堕落于生死。

如果能够断憎爱,以及贪瞋痴,不因差别性,则都能得成佛道。

二障(事障和理障。贪、嗔、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永销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提愿,依止大涅槃。

十方诸菩萨,都以大悲愿(指佛菩萨为济度众生而发之誓愿。如诸佛因悲心而发之种种别愿皆是),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以及末世众生,勤断种种爱见(爱与见之并称。即对事、对理所起之烦恼。分别言之,爱系属情意上之烦恼,由于执著事事物物,故易障道。见则指执著于错误之理论导致谬见,并妨碍悟道,为理知上之烦恼),便能归于大圆觉(广大圆满的觉悟,亦即佛的大智)。

注解:
【二障】: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嗔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 2、事障和理障。贪、嗔、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悲愿】:<一>指佛菩萨为济度众生而发之誓愿。如诸佛因悲心而发之种种别愿皆是。又阿弥陀佛所发之四十八愿,乃于“因位”时所发之誓愿,愿愿皆以悲心导引诸有情,故有“无上大悲愿”之称。
 <二>日本净土真宗特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七愿。又作诸佛称扬愿、诸佛咨嗟愿、选择称名愿。此愿以诸佛称扬赞叹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及其名号,回向众生,令众生闻信而欣至彼刹土中;系诸佛之大悲示相,故称为大悲愿。p862
FROM:【佛光大辞典】

【爱见】:又作见著二法、爱见二行。爱与见之并称。即对事、对理所起之烦恼。分别言之,爱系属情意上之烦恼,由于执著事事物物,故易障道。见则指执著于错误之理论导致谬见,并妨碍悟道,为理知上之烦恼。(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维摩经疏庵罗记卷三十)p5459 FROM:【佛光大辞典】

【大圆觉】:广大圆满的觉悟,亦即佛的大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847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027

[精进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13 14:08 编辑



(本次学习:12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七、【清净慧菩萨请佛说法】

-- [经文]
--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愿为一切诸来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末学解说]

于是清净慧菩萨(相当于大日经密印品之生念处菩萨。不空罥索经卷九载,形像为左手持莲华,莲台上竖螺,右手扬掌,半跏趺坐。大日经疏卷十三释此真言,谓此菩萨得自在,同佛境界,从法而生,故称法生,即从自性清净之法而生之意)在大众中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三匝,长跪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对佛陀说: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这样的不可思议之事,原本不能见到,也不能闻知,我等现今能够蒙佛善诱,身心泰然获得大饶益,

愿为一切诸来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一切众生以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有什么差别?从而令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能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渐次能入。

说完此语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三次请法,终而复始。

注解:
【清净慧菩萨】:梵名 Visuddha-mati。音译尾戍驮摩帝。相当于大日经密印品之生念处菩萨。不空罥索经卷九载,形像为左手持莲华,莲台上竖螺,右手扬掌,半跏趺坐。真言为:南么三曼多勃驮南(namah! samanta budda^na^m ,归命普遍诸佛)达磨(dharma,法)三婆缚(sambhava,生)莎缚诃(sva^ha^,成就)。大日经疏卷十三释此真言,谓此菩萨得自在,同佛境界,从法而生,故称法生,即从自性清净之法而生之意。(大日经具缘品)p4671FROM:【佛光大辞典】

【右绕】:梵语 pradaks!iN!a,巴利语 padakkhiN!a。音译作钵喇特崎拏。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印度自古即盛行此一礼法,以表示对佛、塔、尊宿等之敬意。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上):“稽首佛足,右绕三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旋右观时章(大五四·二二五中):“钵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总明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为特崎拏手,意是从其右边,为尊为便,方合旋绕之仪。”
 然右旋之古义甚多,依南山道宣之释门归敬仪卷下、义净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之说,则向尊者右手边而旋,出于其左手边,是为右绕;反之,即为左绕。另据道宣之关中创立戒坛图经、道宣律师感通录所载,则揭出“东回左转,南出而返”之说,是为左旋之意。道宣于不同之著作所提出之绕佛作法各异,颇令后世产生混淆之感。若依据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释僧像篇所阐释者,则知绕旋之时,本有绕佛与绕坛两种之别,绕佛时本呼致敬,绕坛则便呼行事;致敬则必须右绕,以表示执侍之恭勤;行事则必须左绕,俾使尊卑上下合于伦序。禅林象器笺卷十礼则门:“忠按:禅林巡堂者,左绕而准绕坛仪;寻常行道者,右绕而准绕佛仪。”又慧琳音义卷二十一列出卍字形与白毫右旋之图。准此可知,无论右绕、左绕,皆以尊者之左右为标准而绕行之。
 右绕之时,或仅绕行一周,或三匝(称右绕三匝)、七匝,乃至百匝、千匝不等,皆随礼敬者之意。较常采用者为右绕三匝,据贤者五戒经载,旋塔三匝乃表示礼敬三尊,以期灭除三毒之意。释氏要览卷中亦谓,三匝表示三业,七匝表示七支。此外,有关右绕之功德,据提谓波利经所载,右旋绕佛可得下列五福:(一)于后世得端正美色之形相。(二)音声清妙。(三)得以生天。(四)生于王家,其位尊贵。(五)终究能证涅槃。(大智度论卷六十七、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万善同归集卷二)p1616 FROM:【佛光大辞典】

【叉手】:两手交叉之意。<一>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FROM:【佛光大辞典】

【觉性】:(术语)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圆觉经曰:“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又】觉知之性。谓心识也。唯识论一曰:“非觉性故。”同述记一末曰:“觉者觉察,心心所总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清净慧菩萨:

很好!很好!善男子!你等能为诸菩萨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请问如来,次第的差别。你们现今认真听!当为你等演说。

此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和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

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末学解说]

善男子!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自性,其实并没有性相性体,是循诸性而起,无取无证,在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中实际上没有菩萨,也没有诸众生。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众生都是幻化(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既是幻化,就会消失,所以无取无证。

就好像眼根不能自己见到眼,性(指本来具足之性质、事物之实体(即自性)、对相状而言之自体、众生之素质(种性)等。即受外界影响亦不改变之本质)自平等。

因无平等,所以众生迷倒,不能除灭一切幻化(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对于灭不能灭,在其中妄用功夫,便显出了差别;

如果能得如来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便不会有寂灭及寂灭者。

注解: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幻化】:<一>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大智度论卷六(大二五·一○一下):“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二>幻与化。空法十喻之二。幻,谓幻术师之所作。化,谓佛、菩萨等神通力之变化。((参见:十喻)470)p1390FROM:【佛光大辞典】

【性】:梵语 prakr!ti,巴利语 pakati。与“相”、“修”相对。有不变之义。指本来具足之性质、事物之实体(即自性)、对相状而言之自体、众生之素质(种性)等。即受外界影响亦不改变之本质。FROM:【佛光大辞典】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末学解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因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所以生起憎与爱,耽着(沉溺)五欲(色声香味触也,能起人贪欲之心,故称欲);

如果能遇到善友教导,令其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净圆觉性(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发明起灭,就能明白此生性自劳虑。

如果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随即由彼净解成为了自身的障碍,因此于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不能得自在。这称为凡夫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觉性(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

注解:
【五欲】:(名数)色声香味触也,能起人贪欲之心,故称欲。释氏要览下曰:“五欲谓色声香味触也。智论云:五欲名华箭,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耽着】:沉溺,入迷(百度)。

【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觉性】:(术语)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圆觉经曰:“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又】觉知之性。谓心识也。唯识论一曰:“非觉性故。”同述记一末曰:“觉者觉察,心心所总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末学解说]

善男子!一切菩萨,如果见(思虑推求审详而决择事理也)解成为障碍,那么虽断解碍,但仍然会住于见觉,又会因觉(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碍成为障碍而不能得自在;这称为菩萨未入地者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觉性(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

注解:
【见】:(术语)梵名捺喇舍曩Dars/ana,思虑推求审详而决择事理也。通于正邪。止观五下曰:“一切凡夫未阶圣道,介尔起计,悉皆是见。”俱舍论二曰:“审虑为先决择名见。”大乘义章五本曰:“推求说之为见。”止观十上曰:“作决定解,名之为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觉】:<一>梵语 bodhi,巴利语同。音译菩提。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旧译作道,新译则作觉。以区分“法”与“人”之故,而译 bodhi 为觉,译 buddha 为觉者。(般若心经幽赞卷下、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慧苑音义卷上)((参见:菩提)5198)
 <二>梵语 buddha。音译佛、佛陀。又作觉者。据慧远之观经义疏卷本载,觉有二义:(一)觉察之义,系相对于“烦恼障”而言。烦恼之侵害如贼,仅圣者能觉知而不受其害,故谓之觉。(二)觉悟之义,系相对于“所知障”而言。无明之昏闇如睡眠,然圣慧一起则明朗了知,如自睡眠中醒寤,故谓之觉。又凡夫之人,了无觉义;声闻、缘觉等二乘之人,仅具自觉;而菩萨虽能自觉、觉他,然觉行未满;唯独有佛,为自觉、觉他,而又觉行圆满者。(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参见:佛)2605)
 <三>与“不觉”相对。指心性远离妄念而照用朗然。据大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万有之本体)有觉与不觉二义,而觉又有本觉、始觉之别。其中,以万有之本体本为清净之觉体(本觉),然无始以来为无明妄念所覆,故依现实状态,而称不觉;若依修行观智即可达觉了心源,则称始觉。
 又依觉之程度,始觉复分为如下四位:(一)究竟觉,意谓无上之觉知,系指菩萨修行阶位中第十地菩萨之觉知,然一般以佛之觉知方为究竟觉、无上觉、正觉、大觉等。(二)随分觉,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的菩萨之觉知,以其不完全究竟之故。(三)相似觉,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及二乘之觉知,以其相似于觉,然非真觉。(四)不觉,十信以下之凡夫,已觉知业果之理,如知恶业能招感苦果等,虽不造恶业,然仍未起断惑之智慧,是为不觉。((参见:本觉)1979、“始觉”3140)
 <四>梵语 vitarka。新译作寻。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仅限于色界之初禅及欲界。于诸经论中,因其性质之善、恶,分为善觉与恶觉。如欲觉(贪觉)、嗔觉(恚觉)、害觉(恼觉)等三者,称为三恶觉,或三不善觉;若再加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利他觉)、轻他觉(轻侮觉),则称八觉。反之,离欲觉(远离觉、出离觉、出觉)、无嗔觉(无恚觉)、无害觉(无恼觉)等三者,称为三善觉(其中后二者为安稳觉)。此外,菩萨、缘觉、声闻等圣者为入菩提道而觉知、思念之八种觉,称为八大人觉,或大人八念,即:少欲觉、知足觉、远离觉、精进觉、正念觉、正定觉、正慧觉、不戏论觉等八者,皆属于善觉类。(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菩萨地持经卷四、成实论卷十四、俱舍释论卷三)((参见:寻)4936)
 <五>为心、心所之总名。以心、心所乃缘对境而觉知之故。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六下):“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p6792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末学解说]

善男子!有照有觉(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都是障碍,所以菩萨当要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因为首已断,所以就不会再有能断者了;应以碍心自灭诸碍,如果碍心已断灭,便不会再有灭碍者了。

修多罗(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教,如同用手指月,如果见到月,就会明白所标的手指,并不是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称为菩萨已入地者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觉性(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

注解:
【觉】:<一>梵语 bodhi,巴利语同。音译菩提。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旧译作道,新译则作觉。以区分“法”与“人”之故,而译 bodhi 为觉,译 buddha 为觉者。(般若心经幽赞卷下、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慧苑音义卷上)((参见:菩提)5198)
 <二>梵语 buddha。音译佛、佛陀。又作觉者。据慧远之观经义疏卷本载,觉有二义:(一)觉察之义,系相对于“烦恼障”而言。烦恼之侵害如贼,仅圣者能觉知而不受其害,故谓之觉。(二)觉悟之义,系相对于“所知障”而言。无明之昏闇如睡眠,然圣慧一起则明朗了知,如自睡眠中醒寤,故谓之觉。又凡夫之人,了无觉义;声闻、缘觉等二乘之人,仅具自觉;而菩萨虽能自觉、觉他,然觉行未满;唯独有佛,为自觉、觉他,而又觉行圆满者。(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参见:佛)2605)
 <三>与“不觉”相对。指心性远离妄念而照用朗然。据大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万有之本体)有觉与不觉二义,而觉又有本觉、始觉之别。其中,以万有之本体本为清净之觉体(本觉),然无始以来为无明妄念所覆,故依现实状态,而称不觉;若依修行观智即可达觉了心源,则称始觉。
 又依觉之程度,始觉复分为如下四位:(一)究竟觉,意谓无上之觉知,系指菩萨修行阶位中第十地菩萨之觉知,然一般以佛之觉知方为究竟觉、无上觉、正觉、大觉等。(二)随分觉,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的菩萨之觉知,以其不完全究竟之故。(三)相似觉,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及二乘之觉知,以其相似于觉,然非真觉。(四)不觉,十信以下之凡夫,已觉知业果之理,如知恶业能招感苦果等,虽不造恶业,然仍未起断惑之智慧,是为不觉。((参见:本觉)1979、“始觉”3140)
 <四>梵语 vitarka。新译作寻。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仅限于色界之初禅及欲界。于诸经论中,因其性质之善、恶,分为善觉与恶觉。如欲觉(贪觉)、嗔觉(恚觉)、害觉(恼觉)等三者,称为三恶觉,或三不善觉;若再加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利他觉)、轻他觉(轻侮觉),则称八觉。反之,离欲觉(远离觉、出离觉、出觉)、无嗔觉(无恚觉)、无害觉(无恼觉)等三者,称为三善觉(其中后二者为安稳觉)。此外,菩萨、缘觉、声闻等圣者为入菩提道而觉知、思念之八种觉,称为八大人觉,或大人八念,即:少欲觉、知足觉、远离觉、精进觉、正念觉、正定觉、正慧觉、不戏论觉等八者,皆属于善觉类。(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菩萨地持经卷四、成实论卷十四、俱舍释论卷三)((参见:寻)4936)
 <五>为心、心所之总名。以心、心所乃缘对境而觉知之故。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六下):“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p6792 FROM:【佛光大辞典】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修多罗】: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觉性】:(术语)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圆觉经曰:“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又】觉知之性。谓心识也。唯识论一曰:“非觉性故。”同述记一末曰:“觉者觉察,心心所总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847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027

[精进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15 09:49 编辑



(本次学习:13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

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末学解说]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是究竟觉(究竟之觉证,即指佛果。又作无上觉、正觉、大觉。乃大乘起信论所说“始觉”四觉之一。为始觉中之究竟位。即菩萨觉证妄心之本源,始觉之智与本觉之理相契合之觉悟。盖证得佛果者,能觉了染心之源,远离微细之念,故得彻见心性,其心常住,故称其觉为究竟觉),

得念、失念(又作忘念。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百法之一。为“念”之对称。指对于所缘境及诸善法不能明白记忆之精神作用),无非解脱,

成法、破法(以邪见破斥如来之正法也),皆名涅槃,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译为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世间凡夫的聪明智慧,而是如来的圆常大觉),

菩萨、外道所成就之法同是菩提(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

无明(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没有不同境界,

种种戒、定、慧及淫、怒、痴,全都是梵行(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有性(具有出离解脱之性,称为有性)、无性(而无出离解脱之性,惟乐欲生死,不欣求出离,称为无性)齐成佛道;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观法界之平等大慧,深广如海,故名),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这称为如来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觉性(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 

注解:
【究竟觉】:究竟之觉证,即指佛果。又作无上觉、正觉、大觉。乃大乘起信论所说“始觉”四觉之一。为始觉中之究竟位。即菩萨觉证妄心之本源,始觉之智与本觉之理相契合之觉悟。盖证得佛果者,能觉了染心之源,远离微细之念,故得彻见心性,其心常住,故称其觉为究竟觉。
 又以此觉之位乃断尽无明之惑,通达诸法之实相,至最上至极之位,故称究竟位,即佛果位。反之,金刚喻定以下之觉,尚未能究竟觉证心源,故称非究竟觉。此外,一切之心相终究幻灭,非指心体之灭,称为究竟灭。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八上):“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成唯识论卷九、大明三藏法数卷九、卷二十一)p2988FROM:【佛光大辞典】


【失念】:梵语 musita-smr!tita^ 之意译。又作忘念。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百法之一。为“念”之对称。指对于所缘境及诸善法不能明白记忆之精神作用。唯识宗将其视为二十随烦恼中八大随烦恼之一。关于其体则有三说:(一)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所说,以念为体,依此之故而为念之一分。(二)为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所说,以痴之等流为体,依此之故而为痴之一分。(三)并取前述之二种,以念与痴之一分为体。(成唯识论卷六、显扬圣教论卷一、大乘五蕴论)((参见:随烦恼)6353)p1880FROM:【佛光大辞典】

【破法】:(术语)以邪见破斥如来之正法也。法华经曰:“若闻此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般若】:译为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世间凡夫的聪明智慧,而是如来的圆常大觉,这种大觉,胜义谛中离于言说,今依世谛安立名相,假说有三。(参见:三般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明】:(术语)梵语阿尾你也Avidya%,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义章二曰:“于法不了为无明。”同四曰:“言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俱舍论十曰:“明所治无明。(中略)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宝业果。”(四谛三宝业因果报)。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梵行】:梵语 brahma-carya^,巴利语 brahma-cariya。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娑罗门将一生分为四期,其中第一期即称梵行期(梵 brahma-ca^rin),于此期间,其生活遵守不淫之戒,并学吠陀、祭仪等。于佛教以不淫,受持诸戒,称为梵行。又于长阿含卷九“十上经”,以具足禅,于八解脱中,逆顺游行,称为梵行具足。大方等大集经卷七不眴菩萨品、大宝积经卷八十六大神变会等以八正道为梵行;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以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为梵行,住知法等七善法,即称梵行具足。凡此,皆为广义之梵行。(增一阿含经卷三十、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法华玄义卷四上、法华义疏卷七)((参见:五行)1085)p4631 FROM:【佛光大辞典】

【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性】:具有出离解脱之性,称为有性;而无出离解脱之性,惟乐欲生死,不欣求出离,称为无性。无性即指“一阐提”,关于“一阐提”能否成佛之说,各宗派有不同之见解。(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卷三十二、圆觉经)((参见:一阐提)85)p2432   FROM:【佛光大辞典】


【法界海慧】:(术语)观法界之平等大慧,深广如海,故名。圆觉经曰:“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觉性】:(术语)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圆觉经曰:“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又】觉知之性。谓心识也。唯识论一曰:“非觉性故。”同述记一末曰:“觉者觉察,心心所总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善男子!汝等当知!

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末学解说]

善男子!只要诸菩萨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对诸妄心不会有“我要”息灭,住妄想境不会加上“我要”了知,对不了知不会以“我要”辨真实。

那些诸众生闻此法门,能够信解、受持、不生惊畏。这称名为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觉性(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

善男子!你们应当知道!

像这样的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积种种之功德也);佛说这样的名为成就一切种智(又作佛智。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则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觉性】:(术语)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圆觉经曰:“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又】觉知之性。谓心识也。唯识论一曰:“非觉性故。”同述记一末曰:“觉者觉察,心心所总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植众德本】:(杂语)积种种之功德也。法华经序品曰:“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功德能生善果,故曰德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切种智】:梵语 sarvatha^-jn~a^na。三智之一。又作佛智。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则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八一中):“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又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五九上):“所谓禅定、智慧等诸法,佛尽知诸法总相、别相故,名为一切种智。(中略)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大智度论卷五十、卷八十四、往生论注卷下)p19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想要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你应当知道,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觉(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不住一切相,大觉(指释尊之觉悟。又作正觉、大悟。释尊觉悟宇宙之实相后,不仅将自己从迷惑中解放出来,更欲使他人得到解脱,而今觉行圆满,故其觉悟称为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这样的人,现世即是菩萨。

曾供养恒河沙那么多数量的佛陀佛,功德已经圆满,虽有多种方便,都称为随顺智。

注解:
【觉】:<一>梵语 bodhi,巴利语同。音译菩提。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旧译作道,新译则作觉。以区分“法”与“人”之故,而译 bodhi 为觉,译 buddha 为觉者。(般若心经幽赞卷下、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慧苑音义卷上)((参见:菩提)5198)
 <二>梵语 buddha。音译佛、佛陀。又作觉者。据慧远之观经义疏卷本载,觉有二义:(一)觉察之义,系相对于“烦恼障”而言。烦恼之侵害如贼,仅圣者能觉知而不受其害,故谓之觉。(二)觉悟之义,系相对于“所知障”而言。无明之昏闇如睡眠,然圣慧一起则明朗了知,如自睡眠中醒寤,故谓之觉。又凡夫之人,了无觉义;声闻、缘觉等二乘之人,仅具自觉;而菩萨虽能自觉、觉他,然觉行未满;唯独有佛,为自觉、觉他,而又觉行圆满者。(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参见:佛)2605)
 <三>与“不觉”相对。指心性远离妄念而照用朗然。据大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万有之本体)有觉与不觉二义,而觉又有本觉、始觉之别。其中,以万有之本体本为清净之觉体(本觉),然无始以来为无明妄念所覆,故依现实状态,而称不觉;若依修行观智即可达觉了心源,则称始觉。
 又依觉之程度,始觉复分为如下四位:(一)究竟觉,意谓无上之觉知,系指菩萨修行阶位中第十地菩萨之觉知,然一般以佛之觉知方为究竟觉、无上觉、正觉、大觉等。(二)随分觉,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的菩萨之觉知,以其不完全究竟之故。(三)相似觉,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及二乘之觉知,以其相似于觉,然非真觉。(四)不觉,十信以下之凡夫,已觉知业果之理,如知恶业能招感苦果等,虽不造恶业,然仍未起断惑之智慧,是为不觉。((参见:本觉)1979、“始觉”3140)
 <四>梵语 vitarka。新译作寻。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仅限于色界之初禅及欲界。于诸经论中,因其性质之善、恶,分为善觉与恶觉。如欲觉(贪觉)、嗔觉(恚觉)、害觉(恼觉)等三者,称为三恶觉,或三不善觉;若再加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利他觉)、轻他觉(轻侮觉),则称八觉。反之,离欲觉(远离觉、出离觉、出觉)、无嗔觉(无恚觉)、无害觉(无恼觉)等三者,称为三善觉(其中后二者为安稳觉)。此外,菩萨、缘觉、声闻等圣者为入菩提道而觉知、思念之八种觉,称为八大人觉,或大人八念,即:少欲觉、知足觉、远离觉、精进觉、正念觉、正定觉、正慧觉、不戏论觉等八者,皆属于善觉类。(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菩萨地持经卷四、成实论卷十四、俱舍释论卷三)((参见:寻)4936)
 <五>为心、心所之总名。以心、心所乃缘对境而觉知之故。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六下):“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p6792 FROM:【佛光大辞典】

【大觉】:指释尊之觉悟。又作正觉、大悟。释尊觉悟宇宙之实相后,不仅将自己从迷惑中解放出来,更欲使他人得到解脱,而今觉行圆满,故其觉悟称为大觉。(心地观经卷一、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p912 FROM:【佛光大辞典】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上述佛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关内容
佛法当然是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和正邪的,这在佛法上叫做[善择观],
有些人常误解佛法讲的[不分别执着], 而错解不应该分辨[是非][善恶]和[正邪]

其实佛法讲的不分别执着就是指[不二],却不是不分辨是非善恶和正邪,

佛法当然讲善恶因果,所以当然是分辨是非善恶和正邪的,

不然哪会有五戒和十善十恶呢?

因此佛法讲不分别执着,这不是说您可以去干坏事啊,
许多人看了金刚经,弄错了佛义,认为一切都是空,就认为不应该执着戒肉戒酒和戒淫,
这就是典型的错解经义


[真正的不二]是指~
虽能分辨美丑和苦乐的表相,却不会堕入美丑和苦乐的执着,能知实相,不堕入虚幻
也就是不会堕入苦受中而觉得很痛苦,也不会陷入享乐的欲望中而沉迷于幻境

所以这样的觉者当然不会堕入酒色财气中,也不会堕入人生的苦难感受中
所以菩萨能入六道普渡众生而不觉苦

所以贪着酒色财气的人绝不可能是实证不二的人
举个简单容易明白的例子
就像狗会吃屎,人不会,所以狗是狗,人是人
同样的道理,所以佛菩萨是佛菩萨,众生是众生,因为众生贪着欲望
)
佛法讲的清净不是变成呆子,而是就像镜子,

镜子前面没有东西,心识就不反应任何事情,
镜子前面如果有东西~就是指面对众生,

佛菩萨则有智慧来引导众生走往正确的道路,

这就叫做[因缘],随众生因缘而普渡众生,

但是镜子本身却不沾染任何众生的习气,这就是[清净]
)
[不二]的练习方法就是来自于日常生活,

这就是[圆觉经]上[禅那]的修行法,就是[觉照不二],
所以[禅宗]的修行很简单,就在生活点滴中,
[六祖坛经]中的[三十六对法]就是在破除对立
)
实证者或佛菩萨当然明明白白没有疑惑,
可是却不会堕入这些自认成就的情绪和执着当中,这就是不二
所以历代开悟者他们当然知道自己开悟了, 也能看出别人开悟了没,
可是却心无挂碍不会堕入其中,这就是不二

这些当然有次第高下, 而我们只是学习当中, 实修者应该要能明辨自己的状态,不堕入凡夫妄想中——[问答]不二的探讨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847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027

[精进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15 16:27 编辑



(本次学习:14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八、【威德自在菩萨请佛说法】

-- [经文] --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末学解说]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三匝,长跪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对佛陀说:

大悲世尊!广为我们分别(区分、类别、分析之意。即欲分类、分析教法,而由种种立场来研究考察之意)如是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觉性(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令诸菩萨觉心(本觉灵妙之心性。即觉证本具之真心(佛性))光明,承接佛陀之圆音(圆妙之声音,指佛语),不因修习获得善利(利益之善妙者。谓菩提之利益也)。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扇门,随各方来者,不止一路都可以进来,一切菩萨庄严佛国以及成就菩提,也不是只有一种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

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次第,同时修行人一共有几种?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求取大乘者,能够快速获得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游戏(“游”与“戏”都是自在的意思)如来大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海。

说完此语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三次请法,终而复始。

注解:
【右绕】:梵语 pradaks!iN!a,巴利语 padakkhiN!a。音译作钵喇特崎拏。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印度自古即盛行此一礼法,以表示对佛、塔、尊宿等之敬意。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上):“稽首佛足,右绕三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旋右观时章(大五四·二二五中):“钵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总明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为特崎拏手,意是从其右边,为尊为便,方合旋绕之仪。”
 然右旋之古义甚多,依南山道宣之释门归敬仪卷下、义净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之说,则向尊者右手边而旋,出于其左手边,是为右绕;反之,即为左绕。另据道宣之关中创立戒坛图经、道宣律师感通录所载,则揭出“东回左转,南出而返”之说,是为左旋之意。道宣于不同之著作所提出之绕佛作法各异,颇令后世产生混淆之感。若依据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释僧像篇所阐释者,则知绕旋之时,本有绕佛与绕坛两种之别,绕佛时本呼致敬,绕坛则便呼行事;致敬则必须右绕,以表示执侍之恭勤;行事则必须左绕,俾使尊卑上下合于伦序。禅林象器笺卷十礼则门:“忠按:禅林巡堂者,左绕而准绕坛仪;寻常行道者,右绕而准绕佛仪。”又慧琳音义卷二十一列出卍字形与白毫右旋之图。准此可知,无论右绕、左绕,皆以尊者之左右为标准而绕行之。
 右绕之时,或仅绕行一周,或三匝(称右绕三匝)、七匝,乃至百匝、千匝不等,皆随礼敬者之意。较常采用者为右绕三匝,据贤者五戒经载,旋塔三匝乃表示礼敬三尊,以期灭除三毒之意。释氏要览卷中亦谓,三匝表示三业,七匝表示七支。此外,有关右绕之功德,据提谓波利经所载,右旋绕佛可得下列五福:(一)于后世得端正美色之形相。(二)音声清妙。(三)得以生天。(四)生于王家,其位尊贵。(五)终究能证涅槃。(大智度论卷六十七、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万善同归集卷二)p1616 FROM:【佛光大辞典】

【叉手】:两手交叉之意。<一>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FROM:【佛光大辞典】

【分别】:<一>梵语 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又译作思惟、计度。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俱舍论卷二举有三分别:(一)自性分别,以寻或伺之心所为体,直接认识对境之直觉作用。(二)计度分别,与意识相应,以慧心所为体之判断推理作用。(三)随念分别,与意识相应,以念心所为体,而能明记过去事之追想、记忆作用。六识之中,意识具足上述之三分别,故谓有分别(梵 savikalpa);前五识仅有自性分别,而无其他二分别,故谓无分别(梵 avikalpa)。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认为三分别乃意识之作用,故谓自性分别属现在,随念分别属过去,计度分别则共通于过去与未来者。
 但在大乘佛教,尤其是摄大乘论认为凡夫所起之分别,系由迷妄所产生,与真如之理并不契合,仅依分别,无法如实悟证真如之理,故凡夫之分别,乃为虚妄分别(简称妄分别)。若欲得真如,则须舍离凡夫之分别智,而依无分别智始可。亦即菩萨于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超越能知与所知之对立,始可获得平等之无分别智。此无分别智分加行(准备阶段)、根本、后得三阶段,依次称为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成唯识论卷七、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摄大乘论本卷中、显扬圣教论卷十六、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
 <二>梵语 vibhan%ga, vibhajya。区分、类别、分析之意。即欲分类、分析教法,而由种种立场来研究考察之意。p1315 FROM:【佛光大辞典】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觉性】:(术语)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圆觉经曰:“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又】觉知之性。谓心识也。唯识论一曰:“非觉性故。”同述记一末曰:“觉者觉察,心心所总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觉心】:<一>本觉灵妙之心性。即觉证本具之真心(佛性)。圆觉经(大一七·九一四上):“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二>(1207~1298)日本临济宗法灯派之祖。信浓国神林人,俗姓常澄。号心地。天性英迈。十五岁入神宫寺,十九岁落发,二十九岁于东大寺受具足戒。建长元年(1249)春,随商船入宋,直趋径山。翌年,参谒荆叟珏,游四明、育王、五台山等圣地。宝祐元年(1253)春,偶值乡僧源心,闻知无门慧开为一代宗师,乃共至护国寺参谒慧开,得其心要,六年后回国。先后驻锡西方寺、兴国寺、胜林寺。龟山上皇闻师高风,曾三度下诏书请师住于洛东胜林寺,并亲迎至宫中问法,后又将皇居改为禅刹,请师居之。然师厌帝畿之烦嚣而辞之。从其座下受教者常达千余人,室中多举“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之话头接引学人。永仁六年示寂,世寿九十二。龟山上皇敕谥“法灯禅师”。后醍醐天皇重谥“法灯圆明国师”。(元亨释书卷六、延宝传灯录卷二)p6794 FROM:【佛光大辞典】


【圆音】:圆妙之声音,指佛语。楞严经卷二(大一九·一一一上):“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此外,据法华玄义释签与唯识论载,此土之众生耳根较利,释尊遂依音声,假立名、句、文等,而宣演大法,称为圆音一演;若于诸佛国土,则依光明妙香味等而为说法。(大乘起信论、释摩诃衍论卷一)p5403 FROM:【佛光大辞典】

【善利】:(术语)利益之善妙者。谓菩提之利益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安稳成佛道,我等得善利。”维摩经见阿閦佛品曰:“闻此经者,亦得善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游戏神通】:1、指佛菩萨以神通自由自在摄化众生以自娱。2、指佛菩萨随心所欲地度化众生,毫无障碍的能力。“游”与“戏”都是自在的意思。这种“自在”的能力,叫做“游戏神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威德自在菩萨:

很好!很好!善男子!

你等能为诸菩萨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请问如来这样的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你们现今认真听!当为你等演说。

此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和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末学解说]

善男子!无上妙觉(如来所得之觉体,不可思议,最胜而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对于种种修行,实际上只有一乘(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法,没有第二种。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其数有无量种,总结归纳起来,次第差别应当有三种。

注解:
【无上妙觉】:如来所得之觉体,不可思议,最胜而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妙觉。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七下):“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p5072 FROM:【佛光大辞典】

【一乘】: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车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末学解说]

善男子!如果诸菩萨悟净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以清净觉心,取静为行;

由澄清诸念,觉识烦动,静慧(谓安静之智慧。即空慧,能涤灭身心烦恼)发生,身心客尘(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从此永灭,便能由内引发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轻安(是一种在禅定中感到身心轻松安祥的状态);

因为寂静的缘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在其中显现,如同镜中像。

此方便名为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注解: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静慧】:谓安静之智慧。即空慧,能涤灭身心烦恼。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七下):“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p6360 FROM:【佛光大辞典】

【客尘】:(术语)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维摩经问疾品曰:“菩萨断除客尘烦恼。”注“什曰:心本清净,无有尘垢。尘垢事会而生,于心为客尘也。肇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宝窟下末曰:“无始无明,自心分别所作,无有真实,故名为客,坌污称尘。”日本太子之维摩经疏四曰:“一切不善,理非恒有,终必有遣除之义,故为客。”最胜王经一曰:“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无来无去。”楞严经一曰:“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圆觉经曰:“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轻安】:是一种在禅定中感到身心轻松安祥的状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奢摩他】:(术语)S/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禅定七名之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奢摩他,此翻名止。摄心住缘。目之止。”慧琳音义十八曰:“奢摩他,唐云止。”慧苑音义上曰:“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静。谓正定离沉掉也。”圆觉略疏三曰:“奢摩他,此翻云止,定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若准涅槃经释,即名能灭、能调、寂静、远离、及能清等。”了义灯五本曰:“奢摩他,此云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末学解说]

善男子!如果诸菩萨悟净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以净觉心,了知觉心(本觉灵妙之心性。即觉证本具之真心(佛性))性以及根尘(又作根境。乃五根与五尘,或六根与六尘之并称。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称为根,乃认识对象之器官;根之所取者,称为尘(亦称境),乃所认识之对象。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加上“意”则称六根;五尘即色、声、香、味、触,加上“法”则称六尘。根尘二字并举,犹如主观、客观之并列,含有相依又相对立之意)皆因幻化(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由起幻而能够由内引发大悲(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轻安(是一种在禅定中感到身心轻松安祥的状态),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

这种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同土长苗。此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名为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

注解: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觉心】:<一>本觉灵妙之心性。即觉证本具之真心(佛性)。圆觉经(大一七·九一四上):“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二>(1207~1298)日本临济宗法灯派之祖。信浓国神林人,俗姓常澄。号心地。天性英迈。十五岁入神宫寺,十九岁落发,二十九岁于东大寺受具足戒。建长元年(1249)春,随商船入宋,直趋径山。翌年,参谒荆叟珏,游四明、育王、五台山等圣地。宝祐元年(1253)春,偶值乡僧源心,闻知无门慧开为一代宗师,乃共至护国寺参谒慧开,得其心要,六年后回国。先后驻锡西方寺、兴国寺、胜林寺。龟山上皇闻师高风,曾三度下诏书请师住于洛东胜林寺,并亲迎至宫中问法,后又将皇居改为禅刹,请师居之。然师厌帝畿之烦嚣而辞之。从其座下受教者常达千余人,室中多举“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之话头接引学人。永仁六年示寂,世寿九十二。龟山上皇敕谥“法灯禅师”。后醍醐天皇重谥“法灯圆明国师”。(元亨释书卷六、延宝传灯录卷二)p6794 FROM:【佛光大辞典】

【根尘】:又作根境。乃五根与五尘,或六根与六尘之并称。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称为根,乃认识对象之器官;根之所取者,称为尘(亦称境),乃所认识之对象。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加上“意”则称六根;五尘即色、声、香、味、触,加上“法”则称六尘。根尘二字并举,犹如主观、客观之并列,含有相依又相对立之意。俱舍论卷十(大二九·五二中):“虽有根境不发于识,而无有识不托根境。”此外,六根六境合之,称为十二处、十二入。((参见:根)4131)p4139 FROM:【佛光大辞典】


【幻化】:<一>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大智度论卷六(大二五·一○一下):“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二>幻与化。空法十喻之二。幻,谓幻术师之所作。化,谓佛、菩萨等神通力之变化。((参见:十喻)470)p1390 FROM:【佛光大辞典】

【大悲】: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涅槃经十一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中略)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大日经一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根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轻安】:是一种在禅定中感到身心轻松安祥的状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钵提】: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者,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

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

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末学解说]

善男子!如果诸菩萨悟净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

无知觉明不依诸碍,能够永得超过碍、无碍之境、受用(禅林用语。一般指享用;禅林中,指灵活运用机法)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

如同器中锽(钟鼓声)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由内引发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轻安(是一种在禅定中感到身心轻松安祥的状态)、妙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德不可思议,称为“妙觉”,为佛果的无上正觉,证得此正觉的人,被称为“佛”)随顺、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虚妄不实之思想也)。

此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名为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

注解: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幻化】:<一>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大智度论卷六(大二五·一○一下):“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二>幻与化。空法十喻之二。幻,谓幻术师之所作。化,谓佛、菩萨等神通力之变化。((参见:十喻)470)p1390 FROM:【佛光大辞典】

【受用】:禅林用语。一般指享用;禅林中,指灵活运用机法。如达于自由自在之境地,能随己意而任运自如,称为受用如意。又学者受到师家之点化,顿然开悟,其后不再受任何系缚,称为受用不尽。据禅宗无门关第三则载,俱胝禅师于示寂前告知大众,曾得自天龙禅师之一指禅,而终身受用不尽。(景德传灯录卷十一婺州俱胝章、五灯会元卷四) p3100FROM:【佛光大辞典】

【妙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德不可思议,称为“妙觉”,为佛果的无上正觉,证得此正觉的人,被称为“佛”。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轻安】:是一种在禅定中感到身心轻松安祥的状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浮想】:(术语)虚妄不实之思想也。圆觉经曰:“众生寿命皆为浮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息二边止者,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止息、有无等二边之相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

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末学解说]

善男子!这三种法门都是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

亲近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如果能得圆证即成就圆觉。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与“出世道”同义),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自在通达而无障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修习。

注解: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圣道】:<一>圣正之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与“出世道”同义。杂阿含经卷二十二(大二·一六○中):“精勤修习者,能开发圣道。”(大方等大集经卷三、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俱舍论卷二十二、卷二十三、成唯识论卷五)
 <二>指八圣道支。又作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参见:八正道)280)p5585 FROM:【佛光大辞典】

【无碍】:自在通达而无障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

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想要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你应当知道,无上大觉心(本觉的妙心,亦即觉悟不迷的心),本际(谓穷极之始修也)无二相,随顺种种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方便有三种,寂静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如同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如同苗渐增长;

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只有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如同彼器中锽(钟鼓声)。

三种妙法门,皆是觉(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

因三事圆证的缘故,名为究竟涅槃(与大般涅槃同。是赞美寂静之德,般为入,是归趣之义,涅槃为灭,是灭烦恼及身心之义,那为息,是安息之义,合之为大入灭息,简称为大般涅槃,是指佛度世已毕,归于圆寂的意思)。

注解:
【觉心】:本觉的妙心,亦即觉悟不迷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本际】:(术语)谓穷极之始修也。圆觉经曰:“平等本际圆满十方。”胜鬘经曰:“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锽】:钟鼓声。(百度)

【觉】:<一>梵语 bodhi,巴利语同。音译菩提。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旧译作道,新译则作觉。以区分“法”与“人”之故,而译 bodhi 为觉,译 buddha 为觉者。(般若心经幽赞卷下、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慧苑音义卷上)((参见:菩提)5198)
 <二>梵语 buddha。音译佛、佛陀。又作觉者。据慧远之观经义疏卷本载,觉有二义:(一)觉察之义,系相对于“烦恼障”而言。烦恼之侵害如贼,仅圣者能觉知而不受其害,故谓之觉。(二)觉悟之义,系相对于“所知障”而言。无明之昏闇如睡眠,然圣慧一起则明朗了知,如自睡眠中醒寤,故谓之觉。又凡夫之人,了无觉义;声闻、缘觉等二乘之人,仅具自觉;而菩萨虽能自觉、觉他,然觉行未满;唯独有佛,为自觉、觉他,而又觉行圆满者。(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参见:佛)2605)
 <三>与“不觉”相对。指心性远离妄念而照用朗然。据大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万有之本体)有觉与不觉二义,而觉又有本觉、始觉之别。其中,以万有之本体本为清净之觉体(本觉),然无始以来为无明妄念所覆,故依现实状态,而称不觉;若依修行观智即可达觉了心源,则称始觉。
 又依觉之程度,始觉复分为如下四位:(一)究竟觉,意谓无上之觉知,系指菩萨修行阶位中第十地菩萨之觉知,然一般以佛之觉知方为究竟觉、无上觉、正觉、大觉等。(二)随分觉,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的菩萨之觉知,以其不完全究竟之故。(三)相似觉,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及二乘之觉知,以其相似于觉,然非真觉。(四)不觉,十信以下之凡夫,已觉知业果之理,如知恶业能招感苦果等,虽不造恶业,然仍未起断惑之智慧,是为不觉。((参见:本觉)1979、“始觉”3140)
 <四>梵语 vitarka。新译作寻。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仅限于色界之初禅及欲界。于诸经论中,因其性质之善、恶,分为善觉与恶觉。如欲觉(贪觉)、嗔觉(恚觉)、害觉(恼觉)等三者,称为三恶觉,或三不善觉;若再加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利他觉)、轻他觉(轻侮觉),则称八觉。反之,离欲觉(远离觉、出离觉、出觉)、无嗔觉(无恚觉)、无害觉(无恼觉)等三者,称为三善觉(其中后二者为安稳觉)。此外,菩萨、缘觉、声闻等圣者为入菩提道而觉知、思念之八种觉,称为八大人觉,或大人八念,即:少欲觉、知足觉、远离觉、精进觉、正念觉、正定觉、正慧觉、不戏论觉等八者,皆属于善觉类。(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菩萨地持经卷四、成实论卷十四、俱舍释论卷三)((参见:寻)4936)
 <五>为心、心所之总名。以心、心所乃缘对境而觉知之故。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六下):“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p6792 FROM:【佛光大辞典】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钵提】: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者,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息二边止者,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止息、有无等二边之相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究竟涅槃】:(术语)与大般涅槃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般涅槃】:梵语摩诃般涅槃那,译义摩诃为大,是赞美寂静之德,般为入,是归趣之义,涅槃为灭,是灭烦恼及身心之义,那为息,是安息之义,合之为大入灭息,简称为大般涅槃,是指佛度世已毕,归于圆寂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上述佛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关内容
[圆觉经]所教导的三种大乘净观成佛法门
[奢摩他](这就是止静),[三摩钵提](这就是观想),[禅那](这就是觉义,不二)
这全部都是转念的法门,透过三种不同方式,达到转化或破除妄念的目的 —— [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以下是适合初学者的初浅方便说,
(甚深的境界并非完全如此,例如奢摩他有更甚深的境界,详情请参阅解深密经)
简单说
奢摩他,就是静的法门,是自我安定的力量,就是寂灭
就是止观的止的工夫, 修止成定就是一般讲的禅定
最简单通俗的方法就是静坐, 其实不仅于静坐, 只要能心静都是
例如念佛,拜佛,持咒,诵经,只要能让我们心静,这些都算是
不过末法时期,众生心不清净,戒律不净,修学禅定大都容易着魔境,
所以建议戒律必须精严,并且先学楞严经咒,弄清楚50魔
其实只要工夫到家就能一念入寂

三摩钵提,就是观想忆念,就是观出形象,
只要静坐念佛拜佛持咒诵经中,有加入观想忆念佛菩萨形象和佛国净土都算在内
佛经中很多讲三昧的经典其实都是三摩钵提,观无量寿经也是,
初修就是观想忆念,成就后就是神通幻化利益众生
所以三摩钵提是幻化诸有的法门, 也就是神通法门

禅那,则是在分别中,了了分明,不起分别
初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数息, 高深的修行则是实相般若智观照
禅那不像奢摩他那样安住守静,也不像三摩钵提那样幻化诸有
禅那是在空有中自在,住于实相,
如果说奢摩他是单一,三摩钵提就是无量,
禅那则是不空不有,依实相法在生活中面对一切如实观照

佛陀在圆觉经说,三世诸佛没有不依照三净观顿渐修行而成就的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1.[静观],就是取静,就是安静专一而入定,就是[圆觉经]上讲的[奢摩他]
2.[观想],就是观像,观想忆念佛菩萨形象或净土,藉由脑中形象而入定,就是[圆觉经]上讲的[三摩钵提]
3.[觉照],最初浅的就是[数息],最高次第就是[不二],就是[圆觉经]上讲的[禅那]
——[略说]自修和普渡众生的阶段修行,以及分辨正邪,不取正邪的基础修行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847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027

[精进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17 09:09 编辑



(本次学习:15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九、【辩音菩萨请佛说法】

-- [经文] --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末学解说]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三匝,长跪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对佛陀说:

大悲世尊!这个法门很是珍贵稀有!

世尊!这些种种方便一切菩萨,对于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门有几种修习(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愿您能为大众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开示(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令悟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

说完此语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三次请法,终而复始。

注解:
【右绕】:梵语 pradaks!iN!a,巴利语 padakkhiN!a。音译作钵喇特崎拏。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印度自古即盛行此一礼法,以表示对佛、塔、尊宿等之敬意。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上):“稽首佛足,右绕三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旋右观时章(大五四·二二五中):“钵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总明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为特崎拏手,意是从其右边,为尊为便,方合旋绕之仪。”
 然右旋之古义甚多,依南山道宣之释门归敬仪卷下、义净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之说,则向尊者右手边而旋,出于其左手边,是为右绕;反之,即为左绕。另据道宣之关中创立戒坛图经、道宣律师感通录所载,则揭出“东回左转,南出而返”之说,是为左旋之意。道宣于不同之著作所提出之绕佛作法各异,颇令后世产生混淆之感。若依据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释僧像篇所阐释者,则知绕旋之时,本有绕佛与绕坛两种之别,绕佛时本呼致敬,绕坛则便呼行事;致敬则必须右绕,以表示执侍之恭勤;行事则必须左绕,俾使尊卑上下合于伦序。禅林象器笺卷十礼则门:“忠按:禅林巡堂者,左绕而准绕坛仪;寻常行道者,右绕而准绕佛仪。”又慧琳音义卷二十一列出卍字形与白毫右旋之图。准此可知,无论右绕、左绕,皆以尊者之左右为标准而绕行之。
 右绕之时,或仅绕行一周,或三匝(称右绕三匝)、七匝,乃至百匝、千匝不等,皆随礼敬者之意。较常采用者为右绕三匝,据贤者五戒经载,旋塔三匝乃表示礼敬三尊,以期灭除三毒之意。释氏要览卷中亦谓,三匝表示三业,七匝表示七支。此外,有关右绕之功德,据提谓波利经所载,右旋绕佛可得下列五福:(一)于后世得端正美色之形相。(二)音声清妙。(三)得以生天。(四)生于王家,其位尊贵。(五)终究能证涅槃。(大智度论卷六十七、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万善同归集卷二)p1616 FROM:【佛光大辞典】

【叉手】:两手交叉之意。<一>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FROM:【佛光大辞典】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修习】:梵语 bha^vana^,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p4046FROM:【佛光大辞典】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辩音菩萨:

很好!很好!善男子!

你等能为诸菩萨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请问如来这种修习(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方法。你们现今认真听!当为你等演说。

此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和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修习】:梵语 bha^vana^,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p4046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末学解说]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清净,本来并没有修习(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这时便有了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如果诸菩萨唯独取极静(至极的静虑,亦即高深的禅定),由静力(静虑的力量,亦即禅定的力量)的缘故而永远断除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与入灭同。灭惑度生死海之义。谓证果之人死也);这样的菩萨,名为单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如果诸菩萨唯独观如幻(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以佛力的缘故而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对于陀罗尼(华译为总持,总是总摄一切法,持是能持无量义。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的意思)不失寂念(即禅定。禅定时,虑念寂静,称为寂念)及诸静慧(谓安静之智慧。即空慧,能涤灭身心烦恼),这样的菩萨,名为单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

如果诸菩萨唯独灭诸幻,不取作用而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得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这样的菩萨,名为单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

如果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观照诸幻,便于这中间起菩萨行(菩萨自利利他圆满佛果的大行,也就是布施等之六度);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后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

如果诸菩萨以静慧(谓安静之智慧。即空慧,能涤灭身心烦恼)的缘故而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远脱离生死;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后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

注解: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修习】:梵语 bha^vana^,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p4046FROM:【佛光大辞典】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极静】:至极的静虑,亦即高深的禅定。圆觉经说:“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静力】:静虑的力量,亦即禅定的力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静力】:即禅定之力。以此定力能断诸烦恼。圆觉经(大一七·九一八中):“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p6358FROM:【佛光大辞典】

【入涅槃】:与入灭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入灭】:(术语)入于灭度也。梵语涅槃,译为灭度。灭惑度生死海之义。谓证果之人死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奢摩他】:(术语)S/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禅定七名之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奢摩他,此翻名止。摄心住缘。目之止。”慧琳音义十八曰:“奢摩他,唐云止。”慧苑音义上曰:“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静。谓正定离沉掉也。”圆觉略疏三曰:“奢摩他,此翻云止,定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若准涅槃经释,即名能灭、能调、寂静、远离、及能清等。”了义灯五本曰:“奢摩他,此云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钵提】: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者,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息二边止者,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止息、有无等二边之相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如幻】: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 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大智度论卷六)((参见:十喻)470、“幻”1390)p2345 FROM:【佛光大辞典】

【陀罗尼】:华译为总持,总是总摄一切法,持是能持无量义。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念】:即禅定。禅定时,虑念寂静,称为寂念。圆觉经(大一七·九一八中):“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p4503FROM:【佛光大辞典】


【静慧】:谓安静之智慧。即空慧,能涤灭身心烦恼。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七下):“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p6360 FROM:【佛光大辞典】

【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行】:菩萨自利利他圆满佛果的大行,也就是布施等之六度。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后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及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境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末学解说]

如果诸菩萨以寂静慧(谓安静之智慧。即空慧,能涤灭身心烦恼),再显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之后断除烦恼而入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中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后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

如果诸菩萨以至静力(静虑的力量,亦即禅定的力量)断除烦恼后,之后起菩萨清净妙行(殊妙之行法也),度诸众生;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中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后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

如果诸菩萨以至静力(静虑的力量,亦即禅定的力量)心断除烦恼,之后度众生,建立世界;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齐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及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

如果诸菩萨以至静力(静虑的力量,亦即禅定的力量)资(原意为资料、材料)发变化,之后断除烦恼;这样的菩萨,名为齐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后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

如果诸菩萨以至静力(静虑的力量,亦即禅定的力量)用资(原意为资料、材料)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之后起作用,变化境界;这样的菩萨,名为齐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后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  

注解:
【静慧】:谓安静之智慧。即空慧,能涤灭身心烦恼。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七下):“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p6360 FROM:【佛光大辞典】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钵提】: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者,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息二边止者,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止息、有无等二边之相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静力】:静虑的力量,亦即禅定的力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静力】:即禅定之力。以此定力能断诸烦恼。圆觉经(大一七·九一八中):“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p6358FROM:【佛光大辞典】

【妙行】:(术语)殊妙之行法也。大方等陀罗尼经四曰:“不离善友,常说众生妙行。”法华玄义四曰:“妙行者一行一切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资】:原意为资料、材料,即作为师者教导之材,意指受教之弟子。释氏要览卷上(大五四·二六六上):“指归云:资者,取法,助发已身行解故。伯阳云:不善人,善人之资。”后转为弟子之别称,盖出于弟子之谦意。(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三之三)((参见:师资)4097)p5610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在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末学解说]

如果诸菩萨以变化(转换旧的形状叫做“变”,由无而忽有叫做“化”。变化是指佛菩萨的神通力,能变化出种种的事物)力,种种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而取至静(又曰极静。禅定之力极而静心也);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后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如果诸菩萨以变化(转换旧的形状叫做“变”,由无而忽有叫做“化”。变化是指佛菩萨的神通力,能变化出种种的事物)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后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

如果诸菩萨以变化(转换旧的形状叫做“变”,由无而忽有叫做“化”。变化是指佛菩萨的神通力,能变化出种种的事物)力,而作佛事,安在寂静,而断除烦恼;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中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后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

如果诸菩萨以变化(转换旧的形状叫做“变”,由无而忽有叫做“化”。变化是指佛菩萨的神通力,能变化出种种的事物)力,无碍作用,因断除烦恼,安住至静(又曰极静。禅定之力极而静心也);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中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后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如果诸菩萨以变化(转换旧的形状叫做“变”,由无而忽有叫做“化”。变化是指佛菩萨的神通力,能变化出种种的事物)力,方便作用,至静(又曰极静。禅定之力极而静心也)、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二者皆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齐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

如果诸菩萨以变化力(转换旧的形状叫做“变”,由无而忽有叫做“化”。变化是指佛菩萨的神通力,能变化出种种的事物),种种起用,资(原意为资料、材料)于至静(又曰极静。禅定之力极而静心也),之后断除烦恼;这样的菩萨,名为齐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后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

如果诸菩萨以变化力(转换旧的形状叫做“变”,由无而忽有叫做“化”。变化是指佛菩萨的神通力,能变化出种种的事物),资(原意为资料、材料)于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之后住于清净,无作静虑(静坐思惟,亦即禅定);这样的菩萨,名为齐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后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注解:
【变化】:转换旧的形状叫做“变”,由无而忽有叫做“化”。变化是指佛菩萨的神通力,能变化出种种的事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至静】:(杂语)又曰极静。禅定之力极而静心也。圆觉经曰:“以静慧故证至静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钵提】: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者,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息二边止者,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止息、有无等二边之相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资】:原意为资料、材料,即作为师者教导之材,意指受教之弟子。释氏要览卷上(大五四·二六六上):“指归云:资者,取法,助发已身行解故。伯阳云:不善人,善人之资。”后转为弟子之别称,盖出于弟子之谦意。(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三之三)((参见:师资)4097)p5610  FROM:【佛光大辞典】

【静虑】:静坐思惟,亦即禅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末学解说]

如果诸菩萨以寂灭力(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而起至静(又曰极静。禅定之力极而静心也),住于清净;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后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如果诸菩萨以寂灭力(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而起作用,对于一切境,寂用(真如之理体,离有为之诸相,故云寂,而生世间出世间之善法,故云用)随顺;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后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

如果诸菩萨以寂灭力(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种种自性(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安于静虑(静坐思惟,亦即禅定),而起变化;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中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后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

如果诸菩萨以寂灭力(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无作自性(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静坐思惟,亦即禅定);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中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后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如果诸菩萨以寂灭力(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种种清净,而住静虑(静坐思惟,亦即禅定)起于变化;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齐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

如果诸菩萨以寂灭力(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资(原意为资料、材料)于至静(又曰极静。禅定之力极而静心也)而起变化;这样的菩萨,名为齐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后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

如果诸菩萨以寂灭力(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资(原意为资料、材料)于变化而起至静(又曰极静。禅定之力极而静心也),清明境慧;这样的菩萨,名为齐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后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如果诸菩萨以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智慧圆合一切,对于诸性相(性就是诸法永恒不变的本性,相就是诸法显现于外可资分别的形相)不离觉性;这样的菩萨,名为圆修(圆满修万行也)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注解: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钵提】: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者,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息二边止者,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止息、有无等二边之相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至静】:(杂语)又曰极静。禅定之力极而静心也。圆觉经曰:“以静慧故证至静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自性】:1、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2、指自己之本性,亦即人人本来具有之佛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静虑】:静坐思惟,亦即禅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用】:(术语)(参见:寂用湛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寂用湛然】:(术语)真如之理体,离有为之诸相,故云寂,而生世间出世间之善法,故云用。即起信论所说三大中之体用二大也。而即体为用,与体皆常住不灭,故云湛然。观经玄义分曰:“恒沙功德寂用湛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资】:原意为资料、材料,即作为师者教导之材,意指受教之弟子。释氏要览卷上(大五四·二六六上):“指归云:资者,取法,助发已身行解故。伯阳云:不善人,善人之资。”后转为弟子之别称,盖出于弟子之谦意。(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三之三)((参见:师资)4097)p5610  FROM:【佛光大辞典】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性相】:(术语)性者法之自体,在内不可改易也。相者相貌,现于外可分别也。有为无为相对,则无为法为性,有为法为相。而有为无为皆有性相,自体云性,可识云相。智度论三十一曰:“性言其体,相言可识。”法华经方便品曰:“如是相,如是性。”涅槃经二曰:“汝今当观诸行性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性相】:1、性就是诸法永恒不变的本性,相就是诸法显现于外可资分别的形相。2、无为法为性,有为法为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圆修】:(术语)在台家圆教,同时修空假中之三观也。又圆满修万行也。圆觉经曰:“圆修三种。”元照弥陀经疏上曰:“万行圆修,最胜独推果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

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末学解说]

善男子!这些名为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这样修行。

如果诸菩萨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思惟,求哀忏悔,经过二十一日。

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顿教和渐教。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渐教是逐渐成功的教法),倘若一念疑悔则不能成就。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行】:梵语 brahma-carya^,巴利语 brahma-cariya。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娑罗门将一生分为四期,其中第一期即称梵行期(梵 brahma-ca^rin),于此期间,其生活遵守不淫之戒,并学吠陀、祭仪等。于佛教以不淫,受持诸戒,称为梵行。又于长阿含卷九“十上经”,以具足禅,于八解脱中,逆顺游行,称为梵行具足。大方等大集经卷七不眴菩萨品、大宝积经卷八十六大神变会等以八正道为梵行;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以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为梵行,住知法等七善法,即称梵行具足。凡此,皆为广义之梵行。(增一阿含经卷三十、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法华玄义卷四上、法华义疏卷七)((参见:五行)1085)p4631FROM:【佛光大辞典】

【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顿渐】:顿教和渐教。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渐教是逐渐成功的教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

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想要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你应当知道,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智慧,皆依禅定而生。

所谓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三摩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三法,顿渐(顿教和渐教。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渐教是逐渐成功的教法)修习(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没有不是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谓不依次第渐修而顿觉菩提之人)之人,并法不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

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勤修习(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便依佛之大悲力(拔除一切众生所有苦难的能力),不久得证涅槃。

注解: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钵提】: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者,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息二边止者,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止息、有无等二边之相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顿渐】:顿教和渐教。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渐教是逐渐成功的教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修习】:梵语 bha^vana^,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p4046FROM:【佛光大辞典】

【顿觉】:(术语)谓不依次第渐修而顿觉菩提之人。华严宗五教中之顿教是也。圆觉经曰:“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悲力】:拔除一切众生所有苦难的能力。      

==========================================================

在上述佛经中,佛陀教导了二十五种方法,随顺勤修习能够得成菩提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就是要按照次第,脚踏实地的修行,不要总想着一步登天,获得顿悟

善知识教导:
大家都以为自己够聪明,想要直接学习瞬间超越的最高法门
其实,修行的道理虽有深浅,而且依据众生的因缘根器而有不同法门,但是真实的真相,并没有瞬间能成就的最高法门
虽然义理有深浅,能当下明白就叫作「顿」,不能当下明白而要慢慢修行后才能明白叫「渐」
不过,不论是明白道理上的「顿」「渐」,或根器资质上的「利」「钝」
修行者各自心中的污秽和杂染,都要自己逐渐清除,才能逐渐成就,所以没有瞬间成就的最高法门
这也就是「楞严经」中所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也就是说:理可顿悟,但是事须渐除
换句话说:能明白是一回事,能不能根除习气而恢复自性,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修行没有最高最好的法门,只有依照众生根器和因缘而最合适个别众生的法门——修行的次第原理:「见山是山...」,「...练用还圆」
学佛的过程,要随着修行而不断增上次第,逐渐明白各种真相和原理,这样才能真正迈向解脱,得成佛果——「「生命方程式:因果」&「实修的次第和原理」&「为什么修行?
不是空想就能突然顿悟
而是要在做的过程中逐渐体会,最后才可能顿悟
酝酿要很久,最后明白只要一瞬间,那就是顿
许多开悟者,并不是突然开悟的
而是已经累积累世的修行资粮,累积了累世的修行智慧
所以今生资粮饱和,就会开悟,这是要真正累世实修才能办到——[空想开悟] [空谈开悟]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847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027

[精进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17 16:55 编辑



(本次学习:16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十、【净诸业障菩萨请佛说法】

-- [经文] --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末学解说]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三匝,长跪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对佛陀说:

大悲世尊!为我们广说如此不可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行相(指心(心王)及心所所具有之认识作用或所映现之影像状态。心、心所以各自之性能,游行于境相之上,又行于所对境之相状,故称为行相),令诸大众得到未曾有过的善利,看见调御经历恒河沙数那么多劫的勤苦境界,一切功用(谓身口意之动作也)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世尊!如果此觉心(本觉之妙心。一心之灵性,本来离迷妄,故云觉)本性清净,因何染污,而使得诸众生迷闷不入呢?

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法性,令此作为大众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之将来眼。

说完此语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三次请法,终而复始。

注解:
【右绕】:梵语 pradaks!iN!a,巴利语 padakkhiN!a。音译作钵喇特崎拏。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印度自古即盛行此一礼法,以表示对佛、塔、尊宿等之敬意。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上):“稽首佛足,右绕三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旋右观时章(大五四·二二五中):“钵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总明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为特崎拏手,意是从其右边,为尊为便,方合旋绕之仪。”
 然右旋之古义甚多,依南山道宣之释门归敬仪卷下、义净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之说,则向尊者右手边而旋,出于其左手边,是为右绕;反之,即为左绕。另据道宣之关中创立戒坛图经、道宣律师感通录所载,则揭出“东回左转,南出而返”之说,是为左旋之意。道宣于不同之著作所提出之绕佛作法各异,颇令后世产生混淆之感。若依据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释僧像篇所阐释者,则知绕旋之时,本有绕佛与绕坛两种之别,绕佛时本呼致敬,绕坛则便呼行事;致敬则必须右绕,以表示执侍之恭勤;行事则必须左绕,俾使尊卑上下合于伦序。禅林象器笺卷十礼则门:“忠按:禅林巡堂者,左绕而准绕坛仪;寻常行道者,右绕而准绕佛仪。”又慧琳音义卷二十一列出卍字形与白毫右旋之图。准此可知,无论右绕、左绕,皆以尊者之左右为标准而绕行之。
 右绕之时,或仅绕行一周,或三匝(称右绕三匝)、七匝,乃至百匝、千匝不等,皆随礼敬者之意。较常采用者为右绕三匝,据贤者五戒经载,旋塔三匝乃表示礼敬三尊,以期灭除三毒之意。释氏要览卷中亦谓,三匝表示三业,七匝表示七支。此外,有关右绕之功德,据提谓波利经所载,右旋绕佛可得下列五福:(一)于后世得端正美色之形相。(二)音声清妙。(三)得以生天。(四)生于王家,其位尊贵。(五)终究能证涅槃。(大智度论卷六十七、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万善同归集卷二)p1616 FROM:【佛光大辞典】

【叉手】:两手交叉之意。<一>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FROM:【佛光大辞典】

【因地】:(术语)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圆觉经曰:“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楞严经五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又因于地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行相】:指心(心王)及心所所具有之认识作用或所映现之影像状态。心、心所以各自之性能,游行于境相之上,又行于所对境之相状,故称为行相。最常见者,如散见于原始佛典中之“四谛十六行相”,即是小乘佛教用以观悟四谛之理之修习内容。于此观悟过程中,修行者对苦、集、灭、道四谛各自浮现四种影像于心而分别解了、观念之。然对“行相”一词之解释,俱舍与唯识二家说法不同,称为二种行相。在俱舍宗,系指映现于心之影像;在唯识宗,则指心与心所之认识作用。
 (一)俱舍宗认可直缘心外之境,故以心、心所为能缘,以心外之境为所缘,其时,心与心所所浮现之影像即为行相。俱舍论记卷一末(大四一·二六下):“言行相者,谓心、心所,其体清净,但对前境,不由作意,法尔任运,影像显现,如清池明镜,众像皆现。”同书卷四又进一步阐论其义,并谓“行”为行解之意,如了别之作用;“相”为相貌之意,如影像等,故以行解事物之相貌为行相。另据俱舍宝疏卷四载,能缘之心法于所缘之境,以品类不同,故行解于心上,亦生起品类互异之相,如镜照物类,于镜面上有种种像差别之相。俱舍论颂疏卷三亦举例说明之(大四一·八四三下):“如缘青境,心及心所皆带青上影像,此识上相,名为行相。行谓行解,即能缘心也;相谓影像,即行上相也。行解之相,名为行相,依主释也。”
 (二)唯识宗不认可直缘心外之境,而主张一切影像必于心内显现,以之为所缘,更生起能缘之相,即心内有能缘、所缘之二相,所缘之相称为相分,能缘之相称为见分,此见分即所谓之行相,是为见分行相,属于心识之认识作用,而非影像等物。故由唯识宗之观点而言,俱舍宗所说之行相实为相分行相,而迥异于唯识之见分行相。成唯识论述记卷三(大四三·三一八下):“小乘人心外有境,即以为所缘,大乘说无故,以彼小乘行相为大乘相分,大乘心得自缘,别立自体分,即以为事,故以见分名行相。”(成唯识论卷二、入阿毗达磨论卷下、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卷下、俱舍论要解卷一)p2556FROM:【佛光大辞典】

【功用】:(术语)谓身口意之动作也。八十华严经三十七曰:“自然而行,不假功用。”起信论净影疏上曰:“为功用所得,故名功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觉心】:(术语)本觉之妙心。一心之灵性,本来离迷妄,故云觉。全之即称佛圆觉经曰:“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化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净诸业障菩萨:

很好!很好!善男子!

你们能为诸菩萨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请问如来这种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你们现今认真听!当为你等演说。

此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和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

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

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何以故?

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末学解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因妄想(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著,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而执有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人相(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众生相(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寿者相(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认四颠倒(指四种颠倒妄见。详见下方注解)为实我体,由此便产生了憎爱(憎怨爱亲也)二种境。

对于虚妄(虚假、非真实之意)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而生妄业(虚妄造恶的业因)道,因有妄业的缘故而妄见(虚妄不实之分别也。我见边见等是也)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本觉之真相也,正觉之体离染污,故云清净),不是因为觉(以心、心所乃缘对境而觉知之故)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者也并不是觉入。

所以动念与息念都是迷闷,为什么呢?

因为有无始本起无明(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就作为了自己的主宰,一切众生没有智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就如同有人不能自断性命一般。

所以应当知道!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非随顺者,便生憎怨,因为憎爱心而养无明,所以相续求道都不能成就。

注解:
【妄想】:梵语 vikalpa。又作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与“妄念”、“妄执”等语同义。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著,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
 据宋译楞伽经卷二举出十二种妄想:(一)言说妄想,谓计著种种妙音歌咏之声,而认为其有自性。(二)所说事妄想,谓凡所说之事,穷其自性,唯圣者所知,凡愚不了,仅依彼事而生言说。(三)相妄想,谓随事而起见,于一切法相,虚妄计著。(四) 利妄想,谓乐著世间种种财利,不知其物本为虚幻而起贪著。(五) 自性妄想,谓执持诸法,起自性之见,以自为是,余皆为非。(六) 因妄想,谓于因缘所生之法,起有、无等见,妄想分别而形成生死之因。(七) 见妄想,谓于五阴等法,妄计有无、一异,起诸邪见,执著分别。(八) 成妄想,谓于假名实法上,计度我、我所而起言说,成决定论。(九) 生妄想,谓妄计一切法,若有若无,皆从缘起而生分别。(十) 不生妄想,谓妄计一切法皆先有自体,不假因缘而生。(十一)相续妄想,谓于一切诸法,执著此与彼递相系属,无有断绝。(十二)缚不缚妄想,谓于一切法,以情生著之故,则成系缚,若离妄想,则无系缚,凡夫不了,而于此无缚解中产生计著。
 此外,菩萨地持经卷二真实义品则举出自性、差别、摄受积聚、我、我所、念、不念、俱相违等八种妄想。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举出坚固、虚明、融通、幽隐、罔象虚无等五种妄想。(旧华严经卷五、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宋译楞伽经卷四、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佛性论卷二、注维摩诘经卷三、大乘义章卷三、卷五)p2341 FROM:【佛光大辞典】

【四相】:(一)指一期生命之四种样相︰即生、老、病、死。又作粗四相、一期四相。

(二)指观察苦谛的四种行相︰即苦、空、无常、非我。如《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7a)︰‘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三)对于生命现象的四种妄执︰出自《金刚经》。生命现象依缘而起,并无自性可得,而凡夫误以为皆有恒常不变的生命主体,因而产生四种妄执,谓之四相。此四种妄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作识境四相、四见。兹依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之意,略述如次︰

(1)我相(梵a^tma-sam!jn~a^,藏bdag-tu hdu-s/es)︰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

(2)人相(梵pudgal a-sam!jn~a^,藏gan%-zag-tuh!du-s/es)︰谓众生妄计现在的命根相续为有我。

(3)众生相(梵sattva-sam!jn~a^,藏sems-can-du h!du-s/es)︰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

(4)寿者相(梵ji^va-sam!jn~a^,藏srog-tu h!du-s/es)︰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

宗密《圆觉经略疏注》卷下二则说,我相是众生执着于证涅槃之理而以之为我,人相是虽离我相,但仍有我悟之心,众生相是虽离人相,但仍存有证悟之相,寿者相是虽离众生相,但仍存有能觉之智。

此四相亦可译为‘四想’。因为梵文sam!jn~a^一词,有‘想’、‘观念’、‘概念’之意。依近代学术界自语源学所作的解释,四相之意义略如下列︰

(1)我相︰指自我观念。亦即认为有‘实体的自我’的妄想。

(2)人相︰此中之‘人’,译自“pudgala”,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3)众生相︰此中之‘众生’,为“sattva”(萨埵)的意译。指由五蕴积集的生命体。对这种五蕴积集而成的生命现象执着为实体,这种妄想谓之众生相。

(4)寿者相︰此中之‘寿者’译自“ji^va”。此词即通常所谓的‘灵魂’,旧译为‘命者’。故寿者相,实即系‘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妄想。

上述这四种妄想即为四相。这四相亦即身见(我见)的分析说明。破除四相,即破除身见,即证入‘我空’境界。(参阅附录)

(四)指有为法之四相︰即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相、住相、异相、灭相。又作四有为相。

◎附︰印顺《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摘录)

通达我、人、众生、寿者的无相,即般若慧的妙用。在大乘行中,般若是遍通一切的,不论四摄、六度、三解脱、四无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无不以般若慧而彻悟他的空无自性。所以,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悲愿,即无缘大悲。见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济拔的恻隐心,以世间的财法去救济他,是众生缘悲。如见众生为相续、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灭苦灭,因而起悲济心,是法缘悲。如能观诸法从缘,都无真实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生大悲心,愿度如幻众生,这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悲,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海中印现的明月,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从他的不见说,好似灭去了,其实那有自体可灭呢!发心菩提,重在发愿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般若经》中有十六种异名,都不外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众生即执此为实有。我,是主宰义,即每一众生的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称为我。人,行人法,所以名为人。众生,约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约三世说︰即由前生来今生,今生去后生,不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与补特伽罗的意义相合。寿者,说众生的从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续。以般若正观,即无我、人、众生、寿命的实性可得。但在五众和合的缘起法中,有无性从缘的和合相续──假我;依此假名众生,成立业界相续,生死轮回。众生不知无我而执为实有我及我所,所以起惑造业,生死不了;如达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即能解脱而入无余涅槃。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颠倒】:颠倒,梵语 viparya^sa。指四种颠倒妄见。略称四倒。可分为二:(一)有为之四颠倒,指凡夫对于生死有为法所执之四种谬见─常颠倒(梵 nitya-viparya^sa)、乐颠倒(梵 sukha-viparya^sa)、我颠倒(梵 a^tma-viparya^sa)、净颠倒(梵 s/uci-viparya^sa)。即凡夫不知此迷界之真实相,而于世间之无常执常、于诸苦执乐、于无我执我、于不净执净。(大智度论卷三十一、俱舍论卷十九、大毗婆沙论卷一○四、杂阿毗昙心论卷八、成唯识论卷一、俱舍论宝疏卷十九、华严经孔目章卷三、宗镜录卷三十九)
 (二)无为之四颠倒,指声闻、缘觉二乘人虽对有为之四颠倒具有正见,然却误以为悟境(涅槃)是灭无之世界,而于涅槃无为法起四种妄见。即于涅槃之“常、乐、我、净”妄执为“无常、无乐、无我、不净”。前述之中,断有为之四颠倒为二乘,断有为、无为等八颠倒则为菩萨。(南本涅槃经卷二哀叹品、卷七“四倒品”、佛性论卷二、大般涅槃经疏卷七、卷八、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末、华严孔目章卷三、大乘义章卷五末、宗镜录卷三十九)((参见:颠倒)6731)p1852FROM:【佛光大辞典】

【憎爱】:(杂语)憎怨爱亲也。无量寿经下曰:“当为导师,等无憎爱。”圆觉经曰:“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虚妄】:虚假、非真实之意。或略作妄。其义细别有三,即:(一)梵语 a-santa-bha^va,乃非实在之意。如妄法、妄境、妄有。(二)梵语 vitatha,即非理迷执之意。如妄识、妄心、妄念、妄执、妄情、妄分别等。(三)梵语 mr!s!a^,乃虚诳之意。如妄语、妄言。(法华经卷一方便品、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成唯识论卷九)p5261 FROM:【佛光大辞典】

【妄业】:虚妄造恶的业因。缘觉经说:“有妄业故有流转。”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妄见】:(术语)虚妄不实之分别也。我见边见等是也。南本涅槃经八曰:“为除世间诸妄见故。”俱舍论九曰:“一切妄见皆转倒摄。”大乘义章三曰:“唯心妄见,故说为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清净觉相】:(术语)本觉之真相也,正觉之体离染污,故云清净。圆觉经曰:“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本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觉】:<一>梵语 bodhi,巴利语同。音译菩提。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旧译作道,新译则作觉。以区分“法”与“人”之故,而译 bodhi 为觉,译 buddha 为觉者。(般若心经幽赞卷下、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慧苑音义卷上)((参见:菩提)5198)
 <二>梵语 buddha。音译佛、佛陀。又作觉者。据慧远之观经义疏卷本载,觉有二义:(一)觉察之义,系相对于“烦恼障”而言。烦恼之侵害如贼,仅圣者能觉知而不受其害,故谓之觉。(二)觉悟之义,系相对于“所知障”而言。无明之昏闇如睡眠,然圣慧一起则明朗了知,如自睡眠中醒寤,故谓之觉。又凡夫之人,了无觉义;声闻、缘觉等二乘之人,仅具自觉;而菩萨虽能自觉、觉他,然觉行未满;唯独有佛,为自觉、觉他,而又觉行圆满者。(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参见:佛)2605)
 <三>与“不觉”相对。指心性远离妄念而照用朗然。据大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万有之本体)有觉与不觉二义,而觉又有本觉、始觉之别。其中,以万有之本体本为清净之觉体(本觉),然无始以来为无明妄念所覆,故依现实状态,而称不觉;若依修行观智即可达觉了心源,则称始觉。
 又依觉之程度,始觉复分为如下四位:(一)究竟觉,意谓无上之觉知,系指菩萨修行阶位中第十地菩萨之觉知,然一般以佛之觉知方为究竟觉、无上觉、正觉、大觉等。(二)随分觉,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的菩萨之觉知,以其不完全究竟之故。(三)相似觉,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及二乘之觉知,以其相似于觉,然非真觉。(四)不觉,十信以下之凡夫,已觉知业果之理,如知恶业能招感苦果等,虽不造恶业,然仍未起断惑之智慧,是为不觉。((参见:本觉)1979、“始觉”3140)
 <四>梵语 vitarka。新译作寻。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仅限于色界之初禅及欲界。于诸经论中,因其性质之善、恶,分为善觉与恶觉。如欲觉(贪觉)、嗔觉(恚觉)、害觉(恼觉)等三者,称为三恶觉,或三不善觉;若再加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利他觉)、轻他觉(轻侮觉),则称八觉。反之,离欲觉(远离觉、出离觉、出觉)、无嗔觉(无恚觉)、无害觉(无恼觉)等三者,称为三善觉(其中后二者为安稳觉)。此外,菩萨、缘觉、声闻等圣者为入菩提道而觉知、思念之八种觉,称为八大人觉,或大人八念,即:少欲觉、知足觉、远离觉、精进觉、正念觉、正定觉、正慧觉、不戏论觉等八者,皆属于善觉类。(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菩萨地持经卷四、成实论卷十四、俱舍释论卷三)((参见:寻)4936)
 <五>为心、心所之总名。以心、心所乃缘对境而觉知之故。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六下):“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p6792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明】:(术语)梵语阿尾你也Avidya%,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义章二曰:“于法不了为无明。”同四曰:“言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俱舍论十曰:“明所治无明。(中略)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宝业果。”(四谛三宝业因果报)。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末学解说]

善男子!什么是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即是诸众生心所(心所有法之略。为心王之所有,而有贪嗔等别作用之心法也)证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就会忽视忘记我身;四支弦缓,摄养(调养)乖方(反常),微加针艾,才知有我。所以证取方现我体。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最终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

注解:
【四相】:(一)指一期生命之四种样相︰即生、老、病、死。又作粗四相、一期四相。

(二)指观察苦谛的四种行相︰即苦、空、无常、非我。如《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7a)︰‘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三)对于生命现象的四种妄执︰出自《金刚经》。生命现象依缘而起,并无自性可得,而凡夫误以为皆有恒常不变的生命主体,因而产生四种妄执,谓之四相。此四种妄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作识境四相、四见。兹依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之意,略述如次︰

(1)我相(梵a^tma-sam!jn~a^,藏bdag-tu hdu-s/es)︰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

(2)人相(梵pudgal a-sam!jn~a^,藏gan%-zag-tuh!du-s/es)︰谓众生妄计现在的命根相续为有我。

(3)众生相(梵sattva-sam!jn~a^,藏sems-can-du h!du-s/es)︰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

(4)寿者相(梵ji^va-sam!jn~a^,藏srog-tu h!du-s/es)︰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

宗密《圆觉经略疏注》卷下二则说,我相是众生执着于证涅槃之理而以之为我,人相是虽离我相,但仍有我悟之心,众生相是虽离人相,但仍存有证悟之相,寿者相是虽离众生相,但仍存有能觉之智。

此四相亦可译为‘四想’。因为梵文sam!jn~a^一词,有‘想’、‘观念’、‘概念’之意。依近代学术界自语源学所作的解释,四相之意义略如下列︰

(1)我相︰指自我观念。亦即认为有‘实体的自我’的妄想。

(2)人相︰此中之‘人’,译自“pudgala”,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3)众生相︰此中之‘众生’,为“sattva”(萨埵)的意译。指由五蕴积集的生命体。对这种五蕴积集而成的生命现象执着为实体,这种妄想谓之众生相。

(4)寿者相︰此中之‘寿者’译自“ji^va”。此词即通常所谓的‘灵魂’,旧译为‘命者’。故寿者相,实即系‘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妄想。

上述这四种妄想即为四相。这四相亦即身见(我见)的分析说明。破除四相,即破除身见,即证入‘我空’境界。(参阅附录)

(四)指有为法之四相︰即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相、住相、异相、灭相。又作四有为相。

◎附︰印顺《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摘录)

通达我、人、众生、寿者的无相,即般若慧的妙用。在大乘行中,般若是遍通一切的,不论四摄、六度、三解脱、四无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无不以般若慧而彻悟他的空无自性。所以,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悲愿,即无缘大悲。见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济拔的恻隐心,以世间的财法去救济他,是众生缘悲。如见众生为相续、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灭苦灭,因而起悲济心,是法缘悲。如能观诸法从缘,都无真实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生大悲心,愿度如幻众生,这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悲,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海中印现的明月,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从他的不见说,好似灭去了,其实那有自体可灭呢!发心菩提,重在发愿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般若经》中有十六种异名,都不外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众生即执此为实有。我,是主宰义,即每一众生的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称为我。人,行人法,所以名为人。众生,约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约三世说︰即由前生来今生,今生去后生,不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与补特伽罗的意义相合。寿者,说众生的从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续。以般若正观,即无我、人、众生、寿命的实性可得。但在五众和合的缘起法中,有无性从缘的和合相续──假我;依此假名众生,成立业界相续,生死轮回。众生不知无我而执为实有我及我所,所以起惑造业,生死不了;如达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即能解脱而入无余涅槃。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心所】:(术语)心所有法之略。为心王之所有,而有贪嗔等别作用之心法也。小乘俱舍有四十四法。大乘唯识有五十一法。(参见:五位)
  ┌遍行(触、作意、受、想、思)────────────────五┐ 
  │别境(欲、胜解、念、定、慧)────────────────五│
心 │善心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  │
所─┤    行舍、不害)     ─────────────────── 十一            ├五
法 │随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六            │十
  │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 │一
  │    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廿 │
  └不定(睡眠、恶作、寻、伺)               ─────────────────四┘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摄养】:养生;调养。(百度)

【乖方】:反常。(百度)

-- [经文] --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

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末学解说]

善男子!什么是人相(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即是诸众生心悟证者。

善男子!悟(觉之意。对于迷而言。即自迷梦醒觉也。与觉悟同义)有我者,不再认我,所悟也并非我,悟也是如此。

悟已超过一切证者,都是人相(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圆满觉真理也)涅槃都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注解:
【四相】:(一)指一期生命之四种样相︰即生、老、病、死。又作粗四相、一期四相。

(二)指观察苦谛的四种行相︰即苦、空、无常、非我。如《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7a)︰‘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三)对于生命现象的四种妄执︰出自《金刚经》。生命现象依缘而起,并无自性可得,而凡夫误以为皆有恒常不变的生命主体,因而产生四种妄执,谓之四相。此四种妄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作识境四相、四见。兹依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之意,略述如次︰

(1)我相(梵a^tma-sam!jn~a^,藏bdag-tu hdu-s/es)︰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

(2)人相(梵pudgal a-sam!jn~a^,藏gan%-zag-tuh!du-s/es)︰谓众生妄计现在的命根相续为有我。

(3)众生相(梵sattva-sam!jn~a^,藏sems-can-du h!du-s/es)︰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

(4)寿者相(梵ji^va-sam!jn~a^,藏srog-tu h!du-s/es)︰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

宗密《圆觉经略疏注》卷下二则说,我相是众生执着于证涅槃之理而以之为我,人相是虽离我相,但仍有我悟之心,众生相是虽离人相,但仍存有证悟之相,寿者相是虽离众生相,但仍存有能觉之智。

此四相亦可译为‘四想’。因为梵文sam!jn~a^一词,有‘想’、‘观念’、‘概念’之意。依近代学术界自语源学所作的解释,四相之意义略如下列︰

(1)我相︰指自我观念。亦即认为有‘实体的自我’的妄想。

(2)人相︰此中之‘人’,译自“pudgala”,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3)众生相︰此中之‘众生’,为“sattva”(萨埵)的意译。指由五蕴积集的生命体。对这种五蕴积集而成的生命现象执着为实体,这种妄想谓之众生相。

(4)寿者相︰此中之‘寿者’译自“ji^va”。此词即通常所谓的‘灵魂’,旧译为‘命者’。故寿者相,实即系‘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妄想。

上述这四种妄想即为四相。这四相亦即身见(我见)的分析说明。破除四相,即破除身见,即证入‘我空’境界。(参阅附录)

(四)指有为法之四相︰即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相、住相、异相、灭相。又作四有为相。

◎附︰印顺《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摘录)

通达我、人、众生、寿者的无相,即般若慧的妙用。在大乘行中,般若是遍通一切的,不论四摄、六度、三解脱、四无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无不以般若慧而彻悟他的空无自性。所以,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悲愿,即无缘大悲。见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济拔的恻隐心,以世间的财法去救济他,是众生缘悲。如见众生为相续、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灭苦灭,因而起悲济心,是法缘悲。如能观诸法从缘,都无真实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生大悲心,愿度如幻众生,这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悲,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海中印现的明月,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从他的不见说,好似灭去了,其实那有自体可灭呢!发心菩提,重在发愿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般若经》中有十六种异名,都不外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众生即执此为实有。我,是主宰义,即每一众生的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称为我。人,行人法,所以名为人。众生,约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约三世说︰即由前生来今生,今生去后生,不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与补特伽罗的意义相合。寿者,说众生的从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续。以般若正观,即无我、人、众生、寿命的实性可得。但在五众和合的缘起法中,有无性从缘的和合相续──假我;依此假名众生,成立业界相续,生死轮回。众生不知无我而执为实有我及我所,所以起惑造业,生死不了;如达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即能解脱而入无余涅槃。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悟】:(术语)觉之意。对于迷而言。即自迷梦醒觉也。与觉悟同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悟】:(术语)圆满觉真理也。圆觉经曰:“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又在台家圆教,三谛三观圆融,故空假中之谛理,同时觉悟也。指要钞上曰:“既不明性具十界,故无圆断圆悟义。”【又】(人名)宜兴人。姓蒋氏,号密云。三十岁,从幻有正传祝发。过铜棺山,豁然大悟,四十九岁,传传之衣拂。历住六大刹,大振宗风。崇祯中年七十七寂。有全录十二卷。见天童密云禅师年谱,五灯严统等。【又】圆悟克勤禅师。(参见:克勤)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

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

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

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末学解说]

善男子!什么是众生相(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即是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这样说:‘我是众生。’

则知道彼人说的众生,不是我、不是彼。

为何不是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

为何不是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善男子!只要诸众生了证了悟都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在有所了,这称为众生相(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

注解:
【四相】:(一)指一期生命之四种样相︰即生、老、病、死。又作粗四相、一期四相。

(二)指观察苦谛的四种行相︰即苦、空、无常、非我。如《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7a)︰‘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三)对于生命现象的四种妄执︰出自《金刚经》。生命现象依缘而起,并无自性可得,而凡夫误以为皆有恒常不变的生命主体,因而产生四种妄执,谓之四相。此四种妄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作识境四相、四见。兹依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之意,略述如次︰

(1)我相(梵a^tma-sam!jn~a^,藏bdag-tu hdu-s/es)︰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

(2)人相(梵pudgal a-sam!jn~a^,藏gan%-zag-tuh!du-s/es)︰谓众生妄计现在的命根相续为有我。

(3)众生相(梵sattva-sam!jn~a^,藏sems-can-du h!du-s/es)︰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

(4)寿者相(梵ji^va-sam!jn~a^,藏srog-tu h!du-s/es)︰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

宗密《圆觉经略疏注》卷下二则说,我相是众生执着于证涅槃之理而以之为我,人相是虽离我相,但仍有我悟之心,众生相是虽离人相,但仍存有证悟之相,寿者相是虽离众生相,但仍存有能觉之智。

此四相亦可译为‘四想’。因为梵文sam!jn~a^一词,有‘想’、‘观念’、‘概念’之意。依近代学术界自语源学所作的解释,四相之意义略如下列︰

(1)我相︰指自我观念。亦即认为有‘实体的自我’的妄想。

(2)人相︰此中之‘人’,译自“pudgala”,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3)众生相︰此中之‘众生’,为“sattva”(萨埵)的意译。指由五蕴积集的生命体。对这种五蕴积集而成的生命现象执着为实体,这种妄想谓之众生相。

(4)寿者相︰此中之‘寿者’译自“ji^va”。此词即通常所谓的‘灵魂’,旧译为‘命者’。故寿者相,实即系‘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妄想。

上述这四种妄想即为四相。这四相亦即身见(我见)的分析说明。破除四相,即破除身见,即证入‘我空’境界。(参阅附录)

(四)指有为法之四相︰即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相、住相、异相、灭相。又作四有为相。

◎附︰印顺《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摘录)

通达我、人、众生、寿者的无相,即般若慧的妙用。在大乘行中,般若是遍通一切的,不论四摄、六度、三解脱、四无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无不以般若慧而彻悟他的空无自性。所以,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悲愿,即无缘大悲。见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济拔的恻隐心,以世间的财法去救济他,是众生缘悲。如见众生为相续、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灭苦灭,因而起悲济心,是法缘悲。如能观诸法从缘,都无真实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生大悲心,愿度如幻众生,这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悲,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海中印现的明月,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从他的不见说,好似灭去了,其实那有自体可灭呢!发心菩提,重在发愿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般若经》中有十六种异名,都不外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众生即执此为实有。我,是主宰义,即每一众生的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称为我。人,行人法,所以名为人。众生,约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约三世说︰即由前生来今生,今生去后生,不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与补特伽罗的意义相合。寿者,说众生的从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续。以般若正观,即无我、人、众生、寿命的实性可得。但在五众和合的缘起法中,有无性从缘的和合相续──假我;依此假名众生,成立业界相续,生死轮回。众生不知无我而执为实有我及我所,所以起惑造业,生死不了;如达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即能解脱而入无余涅槃。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经文] --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末学解说]

善男子!什么是寿命相(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即是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善男子!如果心照见一切觉者(即已舍去迷妄分别,自彻真源,开显真理,具有大慈悲、大智慧、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圣者)皆为尘垢(为烦恼之通称。尘埃能附著于他物,并染污之;而烦恼能垢染心,故经中常以尘垢比喻烦恼),因为觉、所觉者不离尘;
如热汤销融冰,冰没有差别,知冰销者,存在我、觉我,也是同样的道理。

注解:
【四相】:(一)指一期生命之四种样相︰即生、老、病、死。又作粗四相、一期四相。

(二)指观察苦谛的四种行相︰即苦、空、无常、非我。如《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7a)︰‘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三)对于生命现象的四种妄执︰出自《金刚经》。生命现象依缘而起,并无自性可得,而凡夫误以为皆有恒常不变的生命主体,因而产生四种妄执,谓之四相。此四种妄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作识境四相、四见。兹依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之意,略述如次︰

(1)我相(梵a^tma-sam!jn~a^,藏bdag-tu hdu-s/es)︰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

(2)人相(梵pudgal a-sam!jn~a^,藏gan%-zag-tuh!du-s/es)︰谓众生妄计现在的命根相续为有我。

(3)众生相(梵sattva-sam!jn~a^,藏sems-can-du h!du-s/es)︰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

(4)寿者相(梵ji^va-sam!jn~a^,藏srog-tu h!du-s/es)︰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

宗密《圆觉经略疏注》卷下二则说,我相是众生执着于证涅槃之理而以之为我,人相是虽离我相,但仍有我悟之心,众生相是虽离人相,但仍存有证悟之相,寿者相是虽离众生相,但仍存有能觉之智。

此四相亦可译为‘四想’。因为梵文sam!jn~a^一词,有‘想’、‘观念’、‘概念’之意。依近代学术界自语源学所作的解释,四相之意义略如下列︰

(1)我相︰指自我观念。亦即认为有‘实体的自我’的妄想。

(2)人相︰此中之‘人’,译自“pudgala”,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3)众生相︰此中之‘众生’,为“sattva”(萨埵)的意译。指由五蕴积集的生命体。对这种五蕴积集而成的生命现象执着为实体,这种妄想谓之众生相。

(4)寿者相︰此中之‘寿者’译自“ji^va”。此词即通常所谓的‘灵魂’,旧译为‘命者’。故寿者相,实即系‘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妄想。

上述这四种妄想即为四相。这四相亦即身见(我见)的分析说明。破除四相,即破除身见,即证入‘我空’境界。(参阅附录)

(四)指有为法之四相︰即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相、住相、异相、灭相。又作四有为相。

◎附︰印顺《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摘录)

通达我、人、众生、寿者的无相,即般若慧的妙用。在大乘行中,般若是遍通一切的,不论四摄、六度、三解脱、四无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无不以般若慧而彻悟他的空无自性。所以,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悲愿,即无缘大悲。见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济拔的恻隐心,以世间的财法去救济他,是众生缘悲。如见众生为相续、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灭苦灭,因而起悲济心,是法缘悲。如能观诸法从缘,都无真实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生大悲心,愿度如幻众生,这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悲,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海中印现的明月,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从他的不见说,好似灭去了,其实那有自体可灭呢!发心菩提,重在发愿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般若经》中有十六种异名,都不外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众生即执此为实有。我,是主宰义,即每一众生的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称为我。人,行人法,所以名为人。众生,约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约三世说︰即由前生来今生,今生去后生,不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与补特伽罗的意义相合。寿者,说众生的从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续。以般若正观,即无我、人、众生、寿命的实性可得。但在五众和合的缘起法中,有无性从缘的和合相续──假我;依此假名众生,成立业界相续,生死轮回。众生不知无我而执为实有我及我所,所以起惑造业,生死不了;如达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即能解脱而入无余涅槃。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觉者】:为梵语 buddha 之意译。又作觉、知者。即已舍去迷妄分别,自彻真源,开显真理,具有大慈悲、大智慧、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圣者。大乘义章卷二十末(大四四·八六四下):“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道言自觉,简异凡夫。云言觉他,明异二乘。觉行穷满,彰异菩萨。是故独此偏名佛矣。”(杂阿含经卷十二、大智度论卷七十、俱舍论卷二十五)p6797 FROM:【佛光大辞典】

【尘垢】:为烦恼之通称。尘埃能附著于他物,并染污之;而烦恼能垢染心,故经中常以尘垢比喻烦恼。注维摩经佛国品(大三八·三三八中):“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又,注云(大三八·三三八下):“肇曰:‘尘垢,八十八结也。’”据不动经载,以智慧火,烧诸障碍,亦以法水澍诸尘垢。p5763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

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末学解说]

善男子!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不了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人相(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众生相(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寿者相(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虽经过多劫勤苦修道,只名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终究不能成就一切圣果(依圣道所证得之果报。即指菩提涅槃),所以名为正法末世。

为什么呢?因为认一切我为涅槃,有证有悟,所以名成就。

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能成就。

为什么呢?因为有我爱者,也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也憎生死,不知爱者是真生死的根源,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相】:(一)指一期生命之四种样相︰即生、老、病、死。又作粗四相、一期四相。

(二)指观察苦谛的四种行相︰即苦、空、无常、非我。如《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7a)︰‘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三)对于生命现象的四种妄执︰出自《金刚经》。生命现象依缘而起,并无自性可得,而凡夫误以为皆有恒常不变的生命主体,因而产生四种妄执,谓之四相。此四种妄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作识境四相、四见。兹依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之意,略述如次︰

(1)我相(梵a^tma-sam!jn~a^,藏bdag-tu hdu-s/es)︰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

(2)人相(梵pudgal a-sam!jn~a^,藏gan%-zag-tuh!du-s/es)︰谓众生妄计现在的命根相续为有我。

(3)众生相(梵sattva-sam!jn~a^,藏sems-can-du h!du-s/es)︰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

(4)寿者相(梵ji^va-sam!jn~a^,藏srog-tu h!du-s/es)︰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

宗密《圆觉经略疏注》卷下二则说,我相是众生执着于证涅槃之理而以之为我,人相是虽离我相,但仍有我悟之心,众生相是虽离人相,但仍存有证悟之相,寿者相是虽离众生相,但仍存有能觉之智。

此四相亦可译为‘四想’。因为梵文sam!jn~a^一词,有‘想’、‘观念’、‘概念’之意。依近代学术界自语源学所作的解释,四相之意义略如下列︰

(1)我相︰指自我观念。亦即认为有‘实体的自我’的妄想。

(2)人相︰此中之‘人’,译自“pudgala”,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3)众生相︰此中之‘众生’,为“sattva”(萨埵)的意译。指由五蕴积集的生命体。对这种五蕴积集而成的生命现象执着为实体,这种妄想谓之众生相。

(4)寿者相︰此中之‘寿者’译自“ji^va”。此词即通常所谓的‘灵魂’,旧译为‘命者’。故寿者相,实即系‘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妄想。

上述这四种妄想即为四相。这四相亦即身见(我见)的分析说明。破除四相,即破除身见,即证入‘我空’境界。(参阅附录)

(四)指有为法之四相︰即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相、住相、异相、灭相。又作四有为相。

◎附︰印顺《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摘录)

通达我、人、众生、寿者的无相,即般若慧的妙用。在大乘行中,般若是遍通一切的,不论四摄、六度、三解脱、四无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无不以般若慧而彻悟他的空无自性。所以,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悲愿,即无缘大悲。见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济拔的恻隐心,以世间的财法去救济他,是众生缘悲。如见众生为相续、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灭苦灭,因而起悲济心,是法缘悲。如能观诸法从缘,都无真实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生大悲心,愿度如幻众生,这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悲,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海中印现的明月,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从他的不见说,好似灭去了,其实那有自体可灭呢!发心菩提,重在发愿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般若经》中有十六种异名,都不外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众生即执此为实有。我,是主宰义,即每一众生的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称为我。人,行人法,所以名为人。众生,约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约三世说︰即由前生来今生,今生去后生,不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与补特伽罗的意义相合。寿者,说众生的从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续。以般若正观,即无我、人、众生、寿命的实性可得。但在五众和合的缘起法中,有无性从缘的和合相续──假我;依此假名众生,成立业界相续,生死轮回。众生不知无我而执为实有我及我所,所以起惑造业,生死不了;如达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即能解脱而入无余涅槃。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圣果】:<一>依圣道所证得之果报。即指菩提涅槃。(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中本)
<二>指四种沙门果中之阿罗汉果。(华严五教章卷二)p5580 FROM:【佛光大辞典】

【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为】:梵语 sam!skr!ta,巴利语 san%kha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又称有为法。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据俱舍论光记卷五载,因缘造作称为“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因缘之造作,故称为有为,因此有为亦为缘起法之别名。小乘著重以有为来说明人生无常,大乘则扩大为对世界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之分析,说明性空、唯心之理。
 一般以五蕴为有为法。俱舍宗七十五法中,有为法占七十二种;唯识宗百法中,有为法占九十四种。大别之,有为法可分为:色法(物质)、心法(心)、非色非心法(不相应法)三种,称为三有为。
 有为法乃无常之法,于每一刹那皆在转变、迁移,故又称为有为转变。复次,言有为法为无常者,系因凡有为法皆具有生、住、异、灭四相,此即上记所谓的有为法之四个基本特征,称为四有为相;此外,亦有将住、异二相合并为一,而立三有为相。
 俱舍论卷一曾举出有为法四种异称:(一)世路:世,三世之意;路,即法,乃世所依者。谓过去法是世已行之法;现在法,是世正行之法;未来法,是世当行之法。故有为法为三世之所依,故称为世路。又“世”含有“可破坏”之意,有为法乃可破坏之法,又为无常之所依,故称为世路。(二)言依:言,指以音声为其体之言语,乃“能诠之名言”与“所诠之实义”所赖以表显、依存者。称有为法为言依者,盖以所诠之义,与能诠之名,俱堕于三世而行于三世,故称为言依。(三)有离:离,永离之意,即指涅槃。一切有为诸法终将被舍离,而至涅槃,故称为有离。(四)有事:事,因之义。有为诸法皆从因而生,故称为有事。
 又有为法须藉因果之关系始能成立,即凡为有为之法,必定会引生其果,故有为又称有果。此外,另有“有刹那”之异称,则在强调其刹那间生灭变迁之性质。(俱舍论卷五、成唯识论卷二、俱舍论颂疏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大乘义章卷二)((参见:五位七十五法)1089、“五位百法”1089、“四相”1732)p2445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847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027

[精进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18 17:59 编辑



(本次学习:17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瞋恨。

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末学解说]

如何能够知道法不解脱呢?

善男子!彼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修习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者,以自己的微证认为是自清净,其实仍然未能除尽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根本。

如果又有人赞叹彼法,即会生欢喜便想济度(以佛法救济超度众生);如果又有人诽谤彼所得者,便会生瞋恨。

由此则知对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坚固执持,潜伏藏识(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也。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种子之识也。依性宗,则为直真妄和合之识也),游戏诸根不曾间断。

善男子!彼修道者因为没有断除我相,所以不能入清净觉(本觉之真相也,正觉之体离染污,故云清净)。

善男子!如果了知我空,便没有毁我者,有我说法,则因我相未断的缘故,众生相、寿命相也是如此。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相】:(一)指一期生命之四种样相︰即生、老、病、死。又作粗四相、一期四相。

(二)指观察苦谛的四种行相︰即苦、空、无常、非我。如《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7a)︰‘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三)对于生命现象的四种妄执︰出自《金刚经》。生命现象依缘而起,并无自性可得,而凡夫误以为皆有恒常不变的生命主体,因而产生四种妄执,谓之四相。此四种妄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作识境四相、四见。兹依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之意,略述如次︰

(1)我相(梵a^tma-sam!jn~a^,藏bdag-tu hdu-s/es)︰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

(2)人相(梵pudgal a-sam!jn~a^,藏gan%-zag-tuh!du-s/es)︰谓众生妄计现在的命根相续为有我。

(3)众生相(梵sattva-sam!jn~a^,藏sems-can-du h!du-s/es)︰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

(4)寿者相(梵ji^va-sam!jn~a^,藏srog-tu h!du-s/es)︰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

宗密《圆觉经略疏注》卷下二则说,我相是众生执着于证涅槃之理而以之为我,人相是虽离我相,但仍有我悟之心,众生相是虽离人相,但仍存有证悟之相,寿者相是虽离众生相,但仍存有能觉之智。

此四相亦可译为‘四想’。因为梵文sam!jn~a^一词,有‘想’、‘观念’、‘概念’之意。依近代学术界自语源学所作的解释,四相之意义略如下列︰

(1)我相︰指自我观念。亦即认为有‘实体的自我’的妄想。

(2)人相︰此中之‘人’,译自“pudgala”,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3)众生相︰此中之‘众生’,为“sattva”(萨埵)的意译。指由五蕴积集的生命体。对这种五蕴积集而成的生命现象执着为实体,这种妄想谓之众生相。

(4)寿者相︰此中之‘寿者’译自“ji^va”。此词即通常所谓的‘灵魂’,旧译为‘命者’。故寿者相,实即系‘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妄想。

上述这四种妄想即为四相。这四相亦即身见(我见)的分析说明。破除四相,即破除身见,即证入‘我空’境界。(参阅附录)

(四)指有为法之四相︰即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相、住相、异相、灭相。又作四有为相。

◎附︰印顺《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摘录)

通达我、人、众生、寿者的无相,即般若慧的妙用。在大乘行中,般若是遍通一切的,不论四摄、六度、三解脱、四无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无不以般若慧而彻悟他的空无自性。所以,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悲愿,即无缘大悲。见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济拔的恻隐心,以世间的财法去救济他,是众生缘悲。如见众生为相续、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灭苦灭,因而起悲济心,是法缘悲。如能观诸法从缘,都无真实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生大悲心,愿度如幻众生,这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悲,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海中印现的明月,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从他的不见说,好似灭去了,其实那有自体可灭呢!发心菩提,重在发愿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般若经》中有十六种异名,都不外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众生即执此为实有。我,是主宰义,即每一众生的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称为我。人,行人法,所以名为人。众生,约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约三世说︰即由前生来今生,今生去后生,不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与补特伽罗的意义相合。寿者,说众生的从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续。以般若正观,即无我、人、众生、寿命的实性可得。但在五众和合的缘起法中,有无性从缘的和合相续──假我;依此假名众生,成立业界相续,生死轮回。众生不知无我而执为实有我及我所,所以起惑造业,生死不了;如达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即能解脱而入无余涅槃。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济度】:以佛法救济超度众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藏识】:(术语)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也。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种子之识也。依性宗,则为直真妄和合之识也。圆觉经曰:“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履诸根曾不间断。”六波罗蜜多经十曰:“藏识为所依,随缘现众像。如人目有翳,妄见空中华。”业疏济缘记三下曰:“梵云阿梨耶,或云阿赖耶,此云含藏识,谓含藏一切善恶因果染净种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清净觉相】:(术语)本觉之真相也,正觉之体离染污,故云清净。圆觉经曰:“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本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

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末学解说]

善男子!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说病为法,所以名为可怜愍者;虽然勤精进却是增益诸病,所以不能入清净觉(比喻清净之本觉,深广如海)。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知四相(生命现象依缘而起,并无自性可得,而凡夫误以为皆有恒常不变的生命主体,因而产生四种妄执,谓之四相。此四种妄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究不能成就。

或者有众生未得认为已得、未证认为已证,见到胜进者心生嫉妒;因那些众生未断我爱(谓深生爱著于一己妄执之自我。第七末那识常执著第八阿赖耶识为“我”而生起此烦恼),所以不能入清净觉(比喻清净之本觉,深广如海)。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却不令求悟,而只通过多闻增长我见(又名我执,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执为我,叫做“我见”);

只有当精勤降伏烦恼而起大勇猛,才能够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那些我恩爱(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互相执著之情爱,称为恩爱。世人沉溺于情爱之中,因而为恩爱所缚,不得解脱,故可视世界为恩爱之监狱)一切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佛说这样的人能够渐次成就。

求善知识能帮助不堕入邪见,如果对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比喻清净之本觉,深广如海)。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相】:(一)指一期生命之四种样相︰即生、老、病、死。又作粗四相、一期四相。

(二)指观察苦谛的四种行相︰即苦、空、无常、非我。如《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7a)︰‘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三)对于生命现象的四种妄执︰出自《金刚经》。生命现象依缘而起,并无自性可得,而凡夫误以为皆有恒常不变的生命主体,因而产生四种妄执,谓之四相。此四种妄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作识境四相、四见。兹依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之意,略述如次︰

(1)我相(梵a^tma-sam!jn~a^,藏bdag-tu hdu-s/es)︰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

(2)人相(梵pudgal a-sam!jn~a^,藏gan%-zag-tuh!du-s/es)︰谓众生妄计现在的命根相续为有我。

(3)众生相(梵sattva-sam!jn~a^,藏sems-can-du h!du-s/es)︰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

(4)寿者相(梵ji^va-sam!jn~a^,藏srog-tu h!du-s/es)︰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

宗密《圆觉经略疏注》卷下二则说,我相是众生执着于证涅槃之理而以之为我,人相是虽离我相,但仍有我悟之心,众生相是虽离人相,但仍存有证悟之相,寿者相是虽离众生相,但仍存有能觉之智。

此四相亦可译为‘四想’。因为梵文sam!jn~a^一词,有‘想’、‘观念’、‘概念’之意。依近代学术界自语源学所作的解释,四相之意义略如下列︰

(1)我相︰指自我观念。亦即认为有‘实体的自我’的妄想。

(2)人相︰此中之‘人’,译自“pudgala”,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3)众生相︰此中之‘众生’,为“sattva”(萨埵)的意译。指由五蕴积集的生命体。对这种五蕴积集而成的生命现象执着为实体,这种妄想谓之众生相。

(4)寿者相︰此中之‘寿者’译自“ji^va”。此词即通常所谓的‘灵魂’,旧译为‘命者’。故寿者相,实即系‘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妄想。

上述这四种妄想即为四相。这四相亦即身见(我见)的分析说明。破除四相,即破除身见,即证入‘我空’境界。(参阅附录)

(四)指有为法之四相︰即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相、住相、异相、灭相。又作四有为相。

◎附︰印顺《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摘录)

通达我、人、众生、寿者的无相,即般若慧的妙用。在大乘行中,般若是遍通一切的,不论四摄、六度、三解脱、四无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无不以般若慧而彻悟他的空无自性。所以,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悲愿,即无缘大悲。见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济拔的恻隐心,以世间的财法去救济他,是众生缘悲。如见众生为相续、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灭苦灭,因而起悲济心,是法缘悲。如能观诸法从缘,都无真实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生大悲心,愿度如幻众生,这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悲,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海中印现的明月,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从他的不见说,好似灭去了,其实那有自体可灭呢!发心菩提,重在发愿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般若经》中有十六种异名,都不外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众生即执此为实有。我,是主宰义,即每一众生的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称为我。人,行人法,所以名为人。众生,约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约三世说︰即由前生来今生,今生去后生,不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与补特伽罗的意义相合。寿者,说众生的从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续。以般若正观,即无我、人、众生、寿命的实性可得。但在五众和合的缘起法中,有无性从缘的和合相续──假我;依此假名众生,成立业界相续,生死轮回。众生不知无我而执为实有我及我所,所以起惑造业,生死不了;如达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即能解脱而入无余涅槃。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清净觉海】:比喻清净之本觉,深广如海。圆觉经(大一七·九二○上):“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又“清净觉相”一词,系指本觉之真相(正体),远离染垢。((参见:清净)4667)p4671 FROM:【佛光大辞典】

【我爱】:梵语 a^tma-sneha。为四根本烦恼之一。谓深生爱著于一己妄执之自我。第七末那识常执著第八阿赖耶识为“我”而生起此烦恼。成唯识论卷四(大三一·二二中):“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著,故名我爱。”(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成唯识论述记卷五本、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下本)((参见:四烦恼)1783)p2943 FROM:【佛光大辞典】


【我见】:又名我执,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执为我,叫做“我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恩爱】: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互相执著之情爱,称为恩爱。世人沉溺于情爱之中,因而为恩爱所缚,不得解脱,故可视世界为恩爱之监狱。佛教主张世人应舍弃恩爱而趋入佛道,能入佛道方为真正之报恩。故法苑珠林卷二十二(大五三·四四八中):“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诸经要集卷四)((参见:恩)4106)p4107FROM:【佛光大辞典】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

若能归悟刹,先去贪瞋痴,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想要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你应当知道,一切诸众生,都是由执着我爱(谓深生爱著于一己妄执之自我。第七末那识常执著第八阿赖耶识为“我”而生起此烦恼),无始妄而流转,因未断除四种相,而不得成就菩提。

爱憎生于心,谄曲(为欺他而作娇态,曲顺人情也)存诸念,所以多迷闷,不能入觉城(觉悟之内,不入一切众惑,故譬以城)。

如果能归于悟刹(即指开悟之人所住之国土),先去除贪瞋痴,法爱(谓自己由证悟而爱著善法)不存心,便可渐次成就。

我身本来没有,憎爱由何生呢?

这样的人求善友,终不堕入邪见。

如果所求别生憎爱之心,则究竟不能成就。

注解:
【我爱】:梵语 a^tma-sneha。为四根本烦恼之一。谓深生爱著于一己妄执之自我。第七末那识常执著第八阿赖耶识为“我”而生起此烦恼。成唯识论卷四(大三一·二二中):“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著,故名我爱。”(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成唯识论述记卷五本、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下本)((参见:四烦恼)1783)p2943 FROM:【佛光大辞典】

【谄曲】:(术语)为欺他而作娇态,曲顺人情也。无量寿经上曰:“谄曲之心,和颜爱语。”法华经曰:“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觉城】:(譬喻)觉悟之内,不入一切众惑,故譬以城。圆觉经曰:“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中略)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圭峰疏曰:“了心性空,众惑不入,如防外敌。”【又】佛成正觉之都城。即摩竭陀国之伽耶城Gaya%。因明大疏上曰:“乃振锡中区,以发觉城之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悟刹】:刹,为刹多罗(梵 ks!etra)之略称,乃土田、国土之义。悟刹,即指开悟之人所住之国土。圆觉经(大一七·九二○上):“若能归悟刹,先去贪嗔痴。”p4112 FROM:【佛光大辞典】

【法爱】:<一>谓得法者由法喜之心,而怜悯未得法之迷者。或指佛菩萨之爱护慈念众生。<二>谓自己由证悟而爱著善法。天台宗十乘观法之第十为无法爱(离法爱、除法爱、法爱不生),乃以此斥责未证真实,而爱著相似之法者。p3411FROM:【佛光大辞典】

【所求】:于净土教,以西方净土为所求之处。唐代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散善义之十一义门中谓,回向所修之诸功德,愿生弥陀佛国;于上品下生之项中即谓,回向功德之处乃所求之处。日僧证空于观经散善要义释观门义钞卷三谓,所求,意为欣求;指依所爱之行而求之极乐。p3247 FROM:【佛光大辞典】

==========================================================

上述佛经中讲到“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关内容

对于爱
佛陀在圆觉经上说爱欲是一切轮回的根源
因此,佛陀教导佛弟子

1。培养慈悲心,行善布施,让欲望升华,逐渐放下对世俗的贪着和执着
2。守持戒律,远离恶行,避免被贪嗔痴恶业一再腐蚀,这样心念才能逐渐清净
3。忍辱,能忍才能避免一再造恶,才能避免恶念恶行滚雪球般的变大
4。常行精进,透过实修实做,逐渐消除习气,产生定力
因为世俗的诱惑实在很多很大,所以要更多的实修功课来帮助自己不退转
5。要远离世俗纷扰处(尤其网路诤讼处),寻求寂静处(阿兰若处),以利禅定的修持
这点非常重要,因为世俗的引诱和干扰非常严重
透过日常生活和电视报纸杂志网路等媒体,就算佛弟子也难以抵挡诱惑和干扰
6。深入经藏,逐渐明白甚深实相,以出世间智慧破除世俗烦恼和疑惑
智慧是破除一切障碍的根本,所以实修者应逐渐深入甚深智慧

实修者对于以上六项重点都要一一检验和落实
这样逐渐落实六度才能有利修行,避免被世俗欲望所吞蚀,解脱生死轮回才能逐渐有把握

再者,对于四宏愿要能真实面对,好好落实,不要变成有口无心的口号

实修就要做好抉择,然后好好落实,这样才能逐渐看到成果
若是心口不一盲修瞎练或一曝十寒,那只是自欺欺人浪费时间

最后,请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是最后的一道保障和宝藏
——爱欲是一切轮回的根源

对于憎
佛弟子应该要了解,其实仇恨是来自于对自我或世俗的执着,也是对法界的不透彻
如果能明白累世轮回生灭不实,对于人生就不会有太多执着
就不会因此而和众生产生对立,或甚至有了怨怼或仇恨

虽然道理如此,一开始听到这道理,或许能觉得有道理,但是可能还是无法放下怨恨
这时候就要不断的复习这道理,且告诉自己要放下,这就是转念

转念就是知见的转化
众生的知见,原先是世俗的,所以不能解脱
必须透过接受佛法知见,逐渐以佛法知见来取代自己原有的世俗知见,这就是转念
虽然一开始可能不容易,但是要不断的重复想上面的道理

且不断的告诉自己:
众生愚痴,所以自己不应该怨恨他们
自己如果没有接触佛法,也就不懂这道理,所以自己不应该和众生一样愚痴
自己应该学会跳脱仇恨,放下仇恨,这样才能解脱
所以不应该再怨恨对方

就这样不断的告诉自己,这就是转念,
就是用正确的念头(也就是正念)来转化错误的知见或感觉,这就是转念
如果您真的这样做,您会发现这样真的就能逐渐放下仇恨

所以学佛就是转变知见,用佛法的知见来转换原本的错误知见
这样就能逐渐放下执着,就能迈向解脱之路
——如何放下欲望和仇恨?如何解脱非人干扰?~转念,正观,解脱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847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027

[精进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7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19 12:31 编辑



(本次学习:18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十一、【普觉菩萨请佛说法】

-- [经文]
--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

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末学解说]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三匝,长跪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对佛陀说: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谓一切之妄念也。妄念为禅定之病魔)!令诸大众得到未曾有过的心意荡然,获得大安隐(谓菩萨为诸众生造诸惑业而受生死逼迫之苦、沉溺恶道,即为种种开示,除不善法,置之善处,令彼之心各获安隐也)。

世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里佛渐远,贤圣(在凡夫之位的修行人叫做“贤”,已经断惑证真的人就叫做“圣”)隐伏,邪法增炽,

应当让诸众生求什么样的人?依什么样的法?行什么样的修行?除去什么病?如何发心令彼群盲能够不堕入邪见(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

说完此语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三次请法,终而复始。

注解:
【右绕】:梵语 pradaks!iN!a,巴利语 padakkhiN!a。音译作钵喇特崎拏。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印度自古即盛行此一礼法,以表示对佛、塔、尊宿等之敬意。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上):“稽首佛足,右绕三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旋右观时章(大五四·二二五中):“钵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总明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为特崎拏手,意是从其右边,为尊为便,方合旋绕之仪。”
 然右旋之古义甚多,依南山道宣之释门归敬仪卷下、义净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之说,则向尊者右手边而旋,出于其左手边,是为右绕;反之,即为左绕。另据道宣之关中创立戒坛图经、道宣律师感通录所载,则揭出“东回左转,南出而返”之说,是为左旋之意。道宣于不同之著作所提出之绕佛作法各异,颇令后世产生混淆之感。若依据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释僧像篇所阐释者,则知绕旋之时,本有绕佛与绕坛两种之别,绕佛时本呼致敬,绕坛则便呼行事;致敬则必须右绕,以表示执侍之恭勤;行事则必须左绕,俾使尊卑上下合于伦序。禅林象器笺卷十礼则门:“忠按:禅林巡堂者,左绕而准绕坛仪;寻常行道者,右绕而准绕佛仪。”又慧琳音义卷二十一列出卍字形与白毫右旋之图。准此可知,无论右绕、左绕,皆以尊者之左右为标准而绕行之。
 右绕之时,或仅绕行一周,或三匝(称右绕三匝)、七匝,乃至百匝、千匝不等,皆随礼敬者之意。较常采用者为右绕三匝,据贤者五戒经载,旋塔三匝乃表示礼敬三尊,以期灭除三毒之意。释氏要览卷中亦谓,三匝表示三业,七匝表示七支。此外,有关右绕之功德,据提谓波利经所载,右旋绕佛可得下列五福:(一)于后世得端正美色之形相。(二)音声清妙。(三)得以生天。(四)生于王家,其位尊贵。(五)终究能证涅槃。(大智度论卷六十七、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万善同归集卷二)p1616 FROM:【佛光大辞典】

【叉手】:两手交叉之意。<一>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FROM:【佛光大辞典】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禅病】:(术语)谓一切之妄念也。妄念为禅定之病魔。圆觉经,闻佛说我,人,众生,寿命四相之过曰:“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稳。”【又】修禅定人种种之病魔也。藏中有治禅病秘要法二卷,详说其病相及治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安隐心】:谓菩萨为诸众生造诸惑业而受生死逼迫之苦、沉溺恶道,即为种种开示,除不善法,置之善处,令彼之心各获安隐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贤圣】:在凡夫之位的修行人叫做“贤”,已经断惑证真的人就叫做“圣”。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邪见】:1、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普觉菩萨:

很好!很好!善男子!

你们能为诸菩萨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你们能够咨问如来这种修行,能布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能见正道之眼),令一切众生得成圣道(圣正之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你们现今认真听!当为你等演说。

此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和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道眼】:能见正道之眼。楞严经说:“发妙明心,开我道眼。”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圣道】:<一>圣正之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与“出世道”同义。杂阿含经卷二十二(大二·一六○中):“精勤修习者,能开发圣道。”(大方等大集经卷三、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俱舍论卷二十二、卷二十三、成唯识论卷五)<二>指八圣道支。又作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参见:八正道)280)p5585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

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

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

[末学解说]

善男子!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要发大心(指大菩提心,乃求大菩提之广大愿心)求善知识(能教导众生远离恶法和修行善法的人),想修行者,应当求一切有正确知见的人。

(这种人)心不住于相,不执着声闻(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缘觉(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是名缘觉。(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境界,虽现尘劳(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但心永远是清净的,示现有种种过患,赞叹梵行(梵即净也。谓菩萨无空有二边爱着之染,名之为净;以此净心,运于慈悲,与众生乐,拔众生苦,故名梵行),不会让众生入不律仪(谓立誓行杀生等恶业。不禁身、语之恶,系颠倒之戒律,故称不律仪)。

求这样的人,即能得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末世众生见到这样的人应当不惜身命进行供养。

那些善知识在四威仪(一行,二住,三坐,四卧。此四者各有仪则不损威德,谓之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过咎与灾患),心没有憍慢(指自高傲物之心态),更不会再贪着财、妻子、眷属。

如果善男子能够对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最终成就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心花(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故名“心花”)发出光明而遍照十方刹(十方刹土,亦即十方国土的意思)。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心】:<一>指大菩提心,乃求大菩提之广大愿心。大智度论卷四(大二五·八六上):“菩提名诸佛道,萨埵(有情)名或众生或大心,是人诸佛道功德,尽欲得其心,不可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是名大心。”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大二六·四一上):“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
 <二>指方便心。即住诸法皆空之观,度一切众生而起大悲之心。大智度论卷四十一(大二五·三六三上):“初发心名菩提心,行六波罗蜜名无等等心,入方便心中,是名大心。”(十住毗婆沙论卷五)FROM:【佛光大辞典】

【善知识】:能教导众生远离恶法和修行善法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声闻】:(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缘觉】:(术语)梵语Pratyekabuddha,旧称辟支佛。又曰辟支迦罗。新称钵剌翳伽佛陀。旧译曰缘觉。新译曰独觉。缘觉者:一,观十二因缘之理而断惑证理,一,因飞花落叶之外缘而自觉悟无常,断惑证理。独觉者,彼于无佛之世,宿因所萌,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飞花落叶,而独自觉悟也。大乘义章十七末曰:“言缘觉者,外国正音,名辟支佛,此翻辟支。名曰因缘,佛名为觉。缘觉名义,解有两种:一约所观法门以释。缘者是其十二缘法,始从无明,乃至老死。观斯悟解,从缘得觉,故号缘觉。二就得道因缘以释。如辟支佛得道因缘经中广说,如拂迦沙见风动树,而得悟道。如是等皆藉现事缘,而得觉悟,曰缘觉。”瑜伽伦记八上曰:“独觉地,若依梵语,名钵刺翳迦陀。旧云辟支,讹也。此云独觉。初发心时,亦值佛世,闻法思惟。后得道身出无佛世,性乐寂静,不欲杂居,修加行满,无师友教,自然独悟,永出世间,中行中果,故名独觉。或观待缘,而悟圣果,亦名缘觉。”玄赞五曰:“乐独善寂者,是独觉义。出无佛世,得能证道,独自善证寂灭理故。又以此慧,深知诸法因缘者,是缘觉义。故瑜伽云:或观待缘而证圣果,故名缘觉。观十二缘起而证果故。”然天台一家区分此二者,出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为缘觉。出于无佛世,观飞花落叶之外缘而成道者,为独觉。四教仪三曰:“辟支迦罗,是天竺之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大智度论云:缘觉有二种:一独觉,二因缘觉。一明独觉辟支迦罗者。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能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独觉。(中略)二明因缘觉者。因闻十二因缘觉悟,成辟支佛也。”辅行九之三曰:“大论二十一云:迦罗此翻因缘觉,亦云独觉。出值佛世,闻因缘法,名为缘觉。出无佛世,自然得悟,名为独觉。”文句四上曰:“释论云缘觉独觉,独觉出无佛世,缘觉愿出佛世。”四教仪集注中曰:“缘觉者,观内因缘,禀佛教法。独觉者,观外因缘,无师自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缘觉】:谓禀佛教法,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是名缘觉。(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尘劳】: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中阿含卷十九迦絺那经、圆觉经疏钞卷一)p5764 FROM:【佛光大辞典】

【梵行】:梵即净也。谓菩萨无空有二边爱着之染,名之为净;以此净心,运于慈悲,与众生乐,拔众生苦,故名梵行。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不律仪】:又作恶戒、恶律仪。谓立誓行杀生等恶业。不禁身、语之恶,系颠倒之戒律,故称不律仪。能发恶之无表色。俱舍论卷十五列举得不律仪之原因有二:(一)由作,即生于不律仪之家,将行杀生等而起加行时,即发恶戒。(二)由誓,即生在余家,为生活而发一生为杀生业之誓心,此时即发得恶戒。(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九、俱舍论卷十四)((参见:恶律仪)4949、“无表色”5097)p979 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又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大智度论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论注卷下、法华经文句卷二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参见:正遍知)2001、“正觉”2005)p3674 FROM:【佛光大辞典】

【四威仪】:(名数)一行,二住,三坐,四卧。此四者各有仪则不损威德,谓之四威仪。菩萨善戒经五曰:“威仪苦者名身四威仪:一者行,二者住,三者坐,四者卧。菩萨若行若坐,昼夜常调恶业之心。忍行坐苦,非时不卧,非时不住,所住内外若床若地若草若叶,于此四处常念供养佛法僧宝。”释氏要览下曰:“经律中皆以行住坐卧名四威仪,其他动止,皆四所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过患】:(杂语)过咎与灾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憍慢】:梵语 adhi-ma^na,巴利语同。指自高傲物之心态。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别,在憍以染著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以称量自、他德类之差别,心自举恃,凌懱于他,即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大一三·一三八上):“永断习气,摧憍慢山,拔生死树。”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日本净土真宗即根据无量寿经,而确认憍慢众生难信弥陀之本愿。(法华经安乐行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五)p6064    FROM:【佛光大辞典】

【正觉】:(术语)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法华玄赞二曰:“三云正,菩提云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心花怒放】: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故名“心花”。《圆觉经》:“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唐译《华严经》卷六六:“又如满月出现虚空,令可化者心花开敷。”南朝梁·简文帝《又请御讲启》:“俾兹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树,共转六尘。”后来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开朗愉快。怒放:盛开。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四回:“平中丞此时喜得心花怒放,连说:‘难为他了,难为他了。’”(常正)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十方刹】:十方刹土,亦即十方国土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末学解说]

善男子!这样的善知识所证妙法,应远离四种病。是哪四病(指欲求圆满觉性者之四种病态)呢?

一者作病(作病,作,生心造作之意。即欲于本心作种种行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之性,非“作”可致),如果有人这样说:‘我于本心(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又作本身)作(生心造作之意)种种行想要求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因为彼圆觉性并非作(生心造作之意)能得的缘故,所以称之为病。

二者任病(任病,任,随缘任性之意。即不欲断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非“任有”而致),如果有人这样说:‘我等现今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没有起灭念,任(随缘任性之意)彼一切随诸法性想要求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因为彼圆觉性并非任(随缘任性之意)有的缘故,所以称之为病。

三者止病(止病,止,止妄即真之意。即欲永息诸念,寂然平等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非“止”可得),如果有人这样说:‘我现今自心永远停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即指寂静无事之状态,或心中呈现平静澄澈之境地)平等想要求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因为彼圆觉性并非止(止妄即真之意)合的缘故,所以称之为病。

四者灭病(灭病,灭,寂灭之意。即欲永灭一切烦恼心身,令根尘永寂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之性非“灭”可得),如果有人这样说:‘我现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最终都是空无所有,何况是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想要求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因为彼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性并非寂相的缘故,所以称之为病。

远离这四种病者则知清净,作此观者名为正观(观与经合,则称正见,即正观也),若他观者名为邪观(观净土之依正,或违佛经之正说,或离余观,称之为邪观)。

注解:
【四病】:指欲求圆满觉性者之四种病态。(一)作病,作,生心造作之意。即欲于本心作种种行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之性,非“作”可致。(二)任病,任,随缘任性之意。即不欲断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非“任有”而致。(三)止病,止,止妄即真之意。即欲永息诸念,寂然平等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非“止”可得。(四)灭病,灭,寂灭之意。即欲永灭一切烦恼心身,令根尘永寂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之性非“灭”可得。(圆觉经)p1749FROM:【佛光大辞典】

【本心】: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又作本身。六祖坛经(大四八·三四九上):“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卍续一一○·四二一上):“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1950FROM:【佛光大辞典】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寂然】:即指寂静无事之状态,或心中呈现平静澄澈之境地。维摩经卷上弟子品(大一四·五四○上):“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正法华经卷一)p4504 FROM:【佛光大辞典】

【正观】:(术语)对于邪观之称。观与经合,则称正见,即正观也。观无量寿经曰:“作是观者名为正观。”【又】离痴而见法,曰正观。无量寿经上曰:“正念正观。”同净影疏曰:“离痴见法,名为正观。”【又】三论宗多用正观中观之名。以八不名为中观,无得名为正观。三论玄义曰:“以无得正观为宗。”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邪观】:(术语)观净土之依正,或违佛经之正说,或离余观,称之为邪观。观无量寿经曰:“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弥勒上生经曰:“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

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

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

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

‘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

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末学解说]

善男子!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想要修行者,应当不惜身命供养善友、侍奉善知识,彼善知识要来亲近时应断除憍慢,如果善知识又远离了,应当断除瞋恨;

对所现的逆顺之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没有差别,像这样修行方能够入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能得成圣道,皆是因为有无始自他憎爱(憎怨爱亲也)一切的种子,所以不能解脱。

如果又有人,能够观彼怨家如同自己的父母,心没有自他两种区别,即能断除诸病;

在诸法中自他憎爱也是同样的道理。

善男子!末世众生想要求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应当发心这样说:

‘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圆觉,于圆觉中不取觉者,断除彼相、我相、人相,一切诸相。’

像这样发心,不堕入邪见(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毕竟】:梵语 atyanta。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卷四十、注维摩经卷十、往生论注卷下)p4736 FROM:【佛光大辞典】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憎爱】:(杂语)憎怨爱亲也。无量寿经下曰:“当为导师,等无憎爱。”圆觉经曰:“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自他不二】:谓人我一体。人类向来以爱护自己为出发点,然而佛教则主张护己者亦必须护他人。即爱护自己之同时,亦须爱护他人犹如爱护自己一般。此系由于自己与他人并非互相对立者,且与他人若能相互协助,彼此扶持,人与人之间即能更加了解。由上述之观念而形成自他融合(梵 para^tmasamata^),此将他人转回融入自己之中(梵 para^tmaparivarta),系大乘佛教所特别强调者。p2517 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见】:1、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觉,心远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亲近无憍慢,远离无瞋恨。

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常依止智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想要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你应当知道,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诸众生,想要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心远离二乘(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者。

法中要除去四病(指欲求圆满觉性者之四种病态),就是作、止、任、灭;善知识亲近,要无憍慢,善知识远离,要无瞋恨。

见到种种境界,心当生稀有,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不律仪即非恶戒之非戒律的善恶之无表色也。律仪为极善,不律仪为极恶),戒根永清净,度一切众生,究竟(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入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

没有彼、我、人相,常依止智慧,便能够得超邪见(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证觉(证是证得妙道,觉是觉悟真理)般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觉】:(术语)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法华玄赞二曰:“三云正,菩提云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乘】: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病】:指欲求圆满觉性者之四种病态。(一)作病,作,生心造作之意。即欲于本心作种种行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之性,非“作”可致。(二)任病,任,随缘任性之意。即不欲断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非“任有”而致。(三)止病,止,止妄即真之意。即欲永息诸念,寂然平等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非“止”可得。(四)灭病,灭,寂灭之意。即欲永灭一切烦恼心身,令根尘永寂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之性非“灭”可得。(圆觉经)p1749FROM:【佛光大辞典】


【非律仪非不律仪】:(术语)三种无表色之一。谓律仪即非善戒,不律仪即非恶戒之非戒律的善恶之无表色也。律仪为极善,不律仪为极恶,其他之善恶,善恶皆势用微劣,故称之为处中之善,处中之恶,皆为非律仪非不律仪,即非戒律的之善与恶也。(参见:无表色)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究竟】:梵语 uttara,巴利语同。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胜鬘经一乘章、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十住毗婆沙论卷三)p2986 FROM:【佛光大辞典】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见】:1、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证觉】:证是证得妙道,觉是觉悟真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般涅槃】:简称涅槃。(参见: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4-19 17:10 , Processed in 0.11051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