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学习:16楼 学习用时共计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菩萨虽复具足成就如是八果,若不能化无量众生令调伏者,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虽复教化令其调伏,若不具足如是八果,亦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如是八果,以三乘法教化众生,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所以具足如是八果,为欲教化调伏众生,名内外义;具八果者,名为果义。
报因报果亦名果义。
▪[末学解说]▪
菩萨虽具足成就这样的八果,如果不能度化无量众生令其调伏,则不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虽教化众生令其调伏,如果不具足这样的八果,也不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这样的八果,以三乘法教化众生,自可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菩萨摩诃萨所以具足这样的八果,为了要教化调伏众生,名为内外义;具足八果者,名为果义。
报因报果也名为果义。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云何为福?云何为智?
三波罗蜜,所谓檀那、尸罗、羼提,是名福德。
般若波罗蜜,是名智慧。
余二波罗蜜,亦名福因亦名智因。
若懃精进修集禅定,具足成就慈悲喜舍,以是四等因缘力故获得自在,是名福因。
若懃精进修集三昧,深观五阴诸入诸界,观苦实苦、观集实集、观灭实灭、观道实道、观实非实、观善非善、观法非法、观上观下、观白观黑、观十二缘,是名智因。
若懃精进修集一心,乐憙惠施、乐持禁戒、乐修忍辱,是名福因。
若懃精进修集一心,乐闻受持书写读诵解说菩萨祕藏经典,以是多闻因缘力故得大智慧,而能分别法界,分别法界是名智果。
菩萨福因亦因亦果,菩萨智因亦因亦果,菩萨福因亦福亦智,菩萨智因亦智亦福,是故菩萨福因有六、智因亦六。
何等为六?谓六波罗蜜。
▪[末学解说]▪
什么为福?什么为智?
三种波罗蜜,即檀那(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尸罗(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羼提(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这些名为福德。
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这名为智慧。
其余二种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既名为福因也名为智因。
如果勤精进修集禅定(禅与定。在外离一切相,叫做“禅”;在内心性不乱,叫做“定”),具足成就慈悲喜舍(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故又名“四等心”),因为这四等因缘力的缘故而获得自在,这名为福因。
如果勤精进修集三昧(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深观五阴、诸入、诸界,观苦实苦、观集实集、观灭实灭、观道实道、观实非实、观善非善、观法非法、观上观下、观白观黑、观十二缘,这名为智因。
如果勤精进修集一心(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乐憙惠施、乐持禁戒、乐修忍辱,这名为福因。
如果勤精进修集一心,乐闻、受持、书写、读诵、解说菩萨秘藏经典,因这些多闻因缘力而得大智慧,能分别法界(就事相来说,法者诸法,界者分界,现象界的一切事物,各有其差别不同的相,而且不能混淆,名“事法界”;就理体来说,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名“理法界”),分别(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是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为心心所之异名也)法界名为智果(涅槃曰断果,菩提曰智果。以菩提为佛智,由因地修行而生之妙果也)。
菩萨福因(指招感福德果报之业因,即布施等善根功德之总称)既是因也是果,菩萨智因既是因也是果,菩萨福因既是福也是智,菩萨智因既是智也是福,所以菩萨福因有六种、智因也有六种。
是哪六种?即六波罗蜜(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
注解: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禅定】:1、梵语禅那,华译为禅定,略有二种:一、世间禅,如色界无色界之四禅八定是;二、出世间禅,如三乘行人所修之禅定是。
2、禅与定。在外离一切相,叫做“禅”;在内心性不乱,叫做“定”。六祖坛经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慈悲喜舍】:即四无量心。(参见:四无量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故又名“四等心”。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昧】: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心】: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时心意专一,叫“事一心”;入于实相,叫“理一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分别】:(杂语)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是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为心心所之异名也。法华经曰:“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发智论一曰:“法归分别,圣归涅槃。”成实论三曰:“法归分别,真人归灭。”唯识述记七末曰:“言分别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别为自体故。”俱舍光记二十曰:“毗婆阇(Vibha%jya)名分别。”三界之心心所以虚妄之分别为自性,即妄于无我无法之上,而分别我法也,故称之为分别之惑,断此分别之惑,谓之无分别慧。慈恩寺传七曰:“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能断金刚般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界】:就事相来说,法者诸法,界者分界,现象界的一切事物,各有其差别不同的相,而且不能混淆,名“事法界”;就理体来说,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名“理法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智果】:(术语)涅槃曰断果,菩提曰智果。以菩提为佛智,由因地修行而生之妙果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福因】:指招感福德果报之业因,即布施等善根功德之总称。据福力太子因缘经卷一载,若诸有情能勤修福因,则所获之福果必极胜。若依诸善业因而获得之福德果报,即称为福果,亦可称为福报,如于六趣中得人、天之善果。另据大乘义章卷九载,依智而起福,依福而起报。于百论卷上则谓(大三○·一七○上):“福报灭时,离所乐事,生大忧苦。”
又吾人修行五戒、十善等行法,能招感人、天之福果,此类行法称为福行,乃“三行”之一。此外,所获福利足资庆喜者,称为福庆。法华经化城喻品(大九·二三下):“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增一阿含经卷一、灌顶经卷十二、俱舍论卷十八)p5854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云何名为福因智因?福因智因有三种。
何等为三?一者信心;二者发心;三者亲近善友。是为三福因。
智因复有二种:一者善;二者不善。
若近恶友修集邪道行施定慧,名不善福;破坏如是不善福慧,是名善福。
若无信心及以发心,不亲善友,终不能得福德智慧。
若言远离如是三事得福慧者,无有是处。
是名福德因、智慧因。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福因智因?福因智因有三种。
是哪三种呢?一者信心;二者发心;三者亲近善友。这些是三种福因。
智因又有二种:一者善;二者不善。
如果亲近恶友,修集邪道,行施定慧,名为不善福;破坏如是不善福慧,名为善福。
如果没有信心及发心,不亲近善友,则终不能得福德智慧。
如果说远离如是三事得福慧者,这是不可能的。
这些名为福德因、智慧因。
-- [经文] --
云何名为福果智果?
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具足福德,不为生死之所沾污,是名为果。
菩萨成就具足智慧,远离恶道、修集善道,是名为果。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如是二事,教化众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为果。
四无量心亦是菩萨福果智果。
菩萨摩诃萨若报因若报果,是名福德福德因福德果,亦名智慧智慧因智慧果。
若有说言是二法中若离一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无有是处,是名果义。
果义者名内外义。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福果、智果?
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具足福德,不为生死之所沾污,这名为果。
菩萨成就具足智慧,远离恶道、修集善道,这名为果。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这二种事,教化众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名为果。
四无量心也是菩萨福果、智果。
菩萨摩诃萨或报因、或报果,这些名为福德、福德因、福德果,也名为智慧、智慧因、智慧果。
如果有人说这二法中,若离一法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这是不可能的,这名为果义。
果义者名为内外义。
-- [经文] --
云何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遍学一切世间诸事,以遍知故得大自在,得自在故能化众生,众生受已修集善法,是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退失善法修集三昧,以修定故还得善法,是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客尘烦恼故造作众罪,作已深观定当得果,即生悔心惭愧不作现坏恶业,是名现在义。
若以恶业因缘力故,或为他骂或瞋恚打身受楚毒,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修集禅定,以是因缘身受安乐,是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身得自在常乐我净,是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修八圣道,以是因缘获得涅槃,是名现在义。
如菩萨,众生亦尔。
▪[末学解说]▪
什么是现在义?
如果菩萨摩诃萨遍学一切世间诸事,因遍知的缘故得大自在,因得自在的缘故而能度化众生,众生受后修集善法,这名为现在义。
如果菩萨摩诃萨退失善法、修集三昧,因修定的缘故还得善法,这名为现在义。
如果菩萨摩诃萨因客尘烦恼的缘故造作众罪,作后深观定当得果,即生悔心惭愧而不作现坏恶业,这名为现在义。
如果因恶业之因缘力的缘故,或为他骂、或瞋恚打身受楚毒,名为现在义。
如果菩萨摩诃萨修集禅定,因为这样的原因而身受安乐,这名为现在义。
如果菩萨摩诃萨身得自在,常乐我净,这名为现在义。
如果菩萨摩诃萨修八圣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因为这样的因缘而获得涅槃,这名为现在义。
如菩萨,众生也一样。
注解:
【八正道】:梵语 a^rya^s!t!a^n%gika-ma^r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又作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者即:(一)正见,又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三)正语,又作正言、谛语。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四)正业,又作正行、谛行。即离杀生、不与取等。(五)正命,又作谛受。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六)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七)正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八)正定,又作谛定。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四谛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p280 FROM:【佛光大辞典】
【遍知】:梵语 parijn~a^。又作遍知。完全尽知之谓。原意系指周遍了知四谛道理之无漏智;吾人如能透彻了解周围之一切现象,则可得无漏智。后称如是周遍了知之智为“智遍知”,另又别立一“断遍知”,谓断遍知系以智遍知为因而断除烦恼,以择灭为体。此乃遍知之果,系藉其因为名,故称为遍知。亦即以周遍了知之智来断除烦恼之过程,称之为遍知,通常特称为“遍知所缘断”,意谓执著于所缘之境,原本是人之常情,然若能彻底解脱此种执著,即是遍知之真义,故阿含经亦说“遍知即贪、嗔、痴之灭”,且所谓“遍知”一语,最初即含有实践之意。
俱舍论卷二十一于断遍知立“九遍知”,即依见(现证)四谛中之苦与集、灭、道三者,各别所断之三类烦恼,分为欲界系与上二界系(即色界系、无色界系)两种,于此六类见道所断烦恼之断,立“六遍知”,同时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系之修道所断的烦恼之断,立“三遍知”,合之为九遍知。(品类足论卷六、阿毗达磨发智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卷一八六、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一)((参见:九遍知)152)p5616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云何他世义?
以现因缘受他世身,是名他世义。
现在他世义是名内外义。
云何为毕竟义?
欲界福德非毕竟义,色无色界世间福德虽得自在非毕竟义。
如诸菩萨修八圣道获得涅槃,其身无碍无有边际,善法无量名毕竟义。
▪[末学解说]▪
什么是他世义?
因现世因缘而受他世身,这名为他世义。
现在他世义,这名为内外义。
什么是毕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义?
欲界福德不是毕竟义,色无色界、世间福德虽得自在但不是毕竟义。
如诸菩萨修八圣道获得涅槃,其身无碍、无有边际,善法无量,名为毕竟义。
注解:
【毕竟】:梵语 atyanta。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卷四十、注维摩经卷十、往生论注卷下)p4736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毕竟有三事。何等为三?
一者性毕竟;二者退毕竟;三者报尽毕竟。不毕竟亦尔。
性毕竟者是名涅槃性,不毕竟名有为法;
退毕竟者名声闻缘觉所修八道,不退毕竟者名阿毘跋致;
报尽毕竟者世间所有福德果报,报不尽毕竟者谓无上道果。
是名十义。
菩萨摩诃萨常应修集教化众生,如过去世诸菩萨学,现在未来亦复如是。
若菩萨摩诃萨不能修学是十法者,则不能得菩萨禁戒。
▪[末学解说]▪
毕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有三事。是哪三种呢?
一者性毕竟;二者退毕竟;三者报尽毕竟。不毕竟也一样。
性毕竟者名为涅槃性,不毕竟名有为法(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
退毕竟者名为声闻、缘觉、所修八道,不退毕竟者名为阿毘跋致;
报尽毕竟者世间所有福德果报,报不尽毕竟者即无上道果。
这些名为十义。
菩萨摩诃萨常应修集教化众生,如过去世诸菩萨学,现在未来都是如此。
如果菩萨摩诃萨不能修学这十法者,则不能得菩萨禁戒(禁非戒恶。佛所制的禁戒,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和具足戒等的分别)。
注解:
【毕竟】:梵语 atyanta。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卷四十、注维摩经卷十、往生论注卷下)p4736FROM:【佛光大辞典】
【有为法】: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禁戒】:禁非戒恶。佛所制的禁戒,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和具足戒等的分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