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16 14:16 编辑
(本楼用时约3小时)
3.4 介绍法藏比丘为了圆满四十八大愿,是如何至心修行的
★ 【阿难,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学习解说]:
佛继续说,阿难,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面前
和诸天(三界二十八天)魔梵(欲界第六天之魔王和色界之梵天王)龙神八部(在八部众中以天与龙为首)中
发了这个宏深誓愿(四十八大愿)并坚定愿心之后,他就开始专心致志成就和庄严这美妙的净土
【诸天】
指三界二十八天。(参见:二十八天)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魔梵】
欲界第六天之魔王和色界之梵天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龙神八部】
在八部众中以天与龙为首,所以常说天龙八部或是龙神八部。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学习解说]:
法藏比丘所建设的净土是一个广阔无边,超越所有佛土且具有独特美妙的净土
这个净土永恒不变,不会衰坏也不会发生变化
【常然】
1.自然之性;常态。
2.一向如此。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 【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学习解说]:
法藏比丘在不可思议无量劫的修行中,积累和培植菩萨之无量德行
内心不生贪欲,嗔恚和加害于他人的心,也不起贪欲想、嗔恚想和害人的想法
而且对色、声、香、味、触、法(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也能做到心不执著
【兆载永劫】
(术语)兆载者数量名,永劫者,历兆载之劫数,故云永。极长之一时期,谓之劫。梵语也。无量寿经上曰:“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欲觉】
(术语)三恶觉之一。贪欲之知觉也。无量寿经上曰:“不生欲觉嗔觉害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害觉】
(术语)欲加害于他人之心。三觉之一。又八觉之一。无量寿经净影疏上曰:“害觉亦名恼觉,于他人所,念欲加害。”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尘】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
[学习解说]:
法藏比丘具足忍辱力(难忍能忍),不会被修行中种种困苦所干扰和动摇
法藏比丘少欲知足,没有嗔恚愚痴等烦恼,常常处于三昧正定中,通达法性原理,于法智慧无碍
【忍力】
(术语)忍辱之力也。法华经序品曰:“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学习解说]:
法藏比丘没有虚妄以及曲顺人情或歪曲事实的妄心
他和颜悦色说出来的话都是出于爱护对方的心,而且常常都是先向人家问候
他勇猛精进不懈怠,一心志愿求取善法利益众生
他恭敬佛法僧三宝,侍奉师长
【虚伪】
(术语)虚妄而不真实也。楞伽经三曰:“无垢虚伪妄想习气。”无量寿经下曰:“虚伪谄曲之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谄曲】
(术语)为欺他而作娇态,曲顺人情也。无量寿经上曰:“谄曲之心,和颜爱语。”法华经曰:“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清白】
即清白之法、清白业。指佛所显示之教法。又为无漏善法之总称。皆取其远离烦恼垢染之意,而称为清白。法华经序品列为七善之一。(如幻三昧经卷下、无量寿经卷上)p4662
FROM:【佛光大辞典】
【庄严】
1、装饰的意思。
2、庄美威严,也就是美好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学习解说]:
法藏比丘修行时住于空、无相、无愿
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
无相(谓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
无愿(于一切生死法中愿求离造作之念之禅定也)之法
无作(无因缘的造作)无起(无因生果名为无起,又作无生)
观法(观想真理的方法)如幻如化,虚妄不实
【空】
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相】
1、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2、涅槃的别名,因涅槃离一切虚妄之相。涅槃经说:“涅槃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相】
<一>梵语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大宝积经卷五(大一一·二九上):“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此即谓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故称为无相。另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师子吼菩萨品载,涅槃无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相、住相、坏相、男相、女相等十相,故涅槃又称无相。
此外,赖宝之真言名目载,无相有浅略、深秘二义,即:(一)诸法之体性,如幻虚假,自性为空,一相不存,无色无形,此为浅略之无相。(二)一相之中虽具一切相,然不留一相;此非为无色无形之无相,乃系具一切之相而无一相之义,故为深秘之无相。前者表示显教遮情之意,后者为真言表德之义。另就“教”而言,可分有相教、无相教;就“行”而言,可分有相行、无相行;就“观”而言,可分有相观、无相观;就“土”而言,可分有相土、无相土。(大品般若经卷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十八、卷六十一,百论卷上舍罪福品)((参见:有相无相)2437)
<二>(684~762)唐代禅僧。俗姓金,世称金和上、东海大师。原为新罗王族,于新罗之群南寺出家受戒后,开元十六年(728)随入唐使航海来华。谒玄宗,住禅定寺,未久入蜀,至德纯寺,欲师事处寂,时处寂因病不得引见,然无相燃一指供养,遂得留止二年。二十四年,处寂遣人唤无相,付嘱从智诜所传之达磨衣,遂隐山中修头陀行。后应请开禅法,住成都府净众寺,化导二十年。天宝末年玄宗入蜀曾召见之,礼锡丰隆。宝应元年(762)五月,将信衣付嘱予无住,十九日坐化,世寿七十九。师于每年十二月及正月设道场说法,先引声教念佛,次说无忆、无念、莫忘三句。后世之净众宗,即指无相之法系。其传承及教旨,见于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下、宋高僧传卷十九、神僧传卷七、历代法宝记、景德传灯录卷四、禅学思想史卷上(忽滑谷快天)、支那净土教理史(望月信亨)、禅宗史研究(宇井伯寿))p5103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愿】
p1042显扬二卷十七页云:。无愿亦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由无智故,颠倒所起诸行相貌。智者:谓缘彼境,伏恶了知。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无愿解脱门】
(术语)又云无作解脱门。三解脱门之第二。于一切生死法中愿求离造作之念之禅定也。(参见:三三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作】
无因缘的造作。与无为同义。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起】
(术语)无生之异名。无生法忍一名无记法忍。无因生果名为无起,又作无生。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记,观法如化。”同慧远疏下曰:“无因可生,云无起。故维摩云:虽行无记而起善行,故知无起约因以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观法】
观想真理的方法。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
[学习解说]:
法藏比丘远离一切恶口业,说出来的话都是善语,能起到自利利他的作用
他舍弃国家和王位,杜绝钱财和色欲
不但自己修行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还教人一起修行
★ 【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
[学习解说]:
法藏比丘在无限长的时间里积累功德
无论在何处都有无量宝藏自然显现,教化无数众生安住真正成佛之道
他或者以长者的身份,或居士,或豪门大族,或尊贵的人,或王种,或国君,或转轮王,或六欲天主,或大梵天王
常用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或房舍衣服饮食汤药),恭敬供养十方一切诸佛,所得功德不可称说,无量无边
【无央数劫】
梵语 asam!khyeya-kalpa。指无限长之时间。央,尽之意;劫,极长之时间,原为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亦沿用之。无央数,为梵语 asan%khya(音译阿僧祇)之意译。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下):“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法华经见宝塔品、灌顶经卷十二)((参见:阿僧祇)3666)p5077
FROM:【佛光大辞典】
【安立】
(术语)安置建立之义。无量寿经上曰:“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俱舍论十一曰:“安立器世间。”唯识论八曰:“安立真如。”胜鬘宝窟上末曰:“安立者,始建曰安,终成为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上正真道】
(术语)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sam%bodhi之古译。无量寿经上曰:“时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又曰:“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刹帝利】
印度四姓阶级之第二,华译田主,或王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欲天】
欲界有六层的天,故名为六欲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此中四天王天在须弥山之半腰,忉利天在须弥山之顶,因依山而住,故名“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因依空而住,故名“空居天”。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事】
(名数)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也。或房舍,衣服,饮食,汤药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衣服卧具饮食医药。”无量寿经下曰:“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盂兰盆经疏上曰:“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养三尊。”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身诸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学习解说]:
法藏比丘口气清香洁净,有如青莲花的芬香
身上的毛孔散发出旃檀香的味道,香气普熏无量世界
法藏比丘容貌端正,相好殊胜,手中常常会出现无尽的珍宝
比如衣服、饮食、珍妙花和香,缯盖,幢幡等庄严之具,超越一切天人
法藏比丘于一切法而能通达实相及法性原理,自在无碍,智慧无量无边
【优钵罗华】
优钵罗,梵语 utpala,巴利语 uppala。即睡莲。学名 Nymphaea tetragona,属睡莲科。又作乌钵罗花、沤钵罗花、优钵剌花、殟钵罗花。意译作青莲花。若冠青色(梵 ni^la)之形容词,则作泥庐钵罗花(梵 ni^lotpala)。法华玄赞卷一载,殟钵罗华为青莲华。玄应音义卷三称之为黛花。大日经疏卷十五谓优钵罗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形似泥庐钵罗花。依之,或系优钵罗花以青色者居多,且青色者为殊胜,故通常称为青色。
考之梵本,其附加赤(rakta)、青(ni^la)等形容词之语不少。梵文佛所行赞经作 rakta^tpala,法华经药王品(大九·五四下)“应以青莲花盛满末香”、妙音品(大九·五五下)“目如广大青莲华叶”等处,则使用 ni^lotpala 一语。(起世经卷二、无量寿经卷上、翻译名义集卷八)(参阅“尼罗乌钵罗华”1896)p6411
FROM:【佛光大辞典】
【相好】
相,梵语 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梵语 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大二五·二七四下):“若须八十随形好,何不皆名为相而别为好?答曰:相大严身。若说大者则已摄小。复次相粗而好细,众生见佛,则见其相,好则难见故。又相者余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别说。”依此则知,粗显者名相,细微者称好。又“好”在诸相之间,互相显发。释迦菩萨以其精进,而超九大劫,只经九十一劫即修习圆满相好业。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三○·五六八中):“当知如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随好,菩萨若在种性地中,唯有种子依身而住;菩萨若在胜解行地,始能修彼能得方便;菩萨若在清净增上意乐地中,乃名为得;菩萨若在诸余上地,如是相好转胜清净;若在如来到究竟地,当知相好善净无上。”此即得相好之次第。(长阿含经卷一、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四、大乘百福庄严相经)p3900
FROM:【佛光大辞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