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淨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淨慧],学习《楞严经》卷第九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42

主题

848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395

[持戒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10:1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26 10:20 编辑

实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仉倚。
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学习解说
就在世尊宣说完后,这个时侯世尊正要准备下座了,于师子床(佛所坐的地方)手扶着旁边的七宝几(类似小茶几),回紫金山(喻如来身相),再度又回到法座上。

于是遍告在场与会的一切大众及阿难:「您们有学(小乘四果之圣者中,前三果谓之有学)缘觉声闻等众,今日回心趣向大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我(指世尊)如今也宣说了真正的修行方法,然而,您们尚且不知道关于在修止观时可能会遇到种种微细的魔事,这魔事是很微细的,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分辨的,魔境现前,唯恐您们不知道,若是不知道这方面的事而迷惑了,您们修行想要回归到真心就很难以如愿,有的可能会落于邪见(谓邪心取理,颠倒妄见,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阐提行),有的可能会遇到五十阴魔,有的可能会遭到天魔、鬼神或魑魅(精怪)所扰乱或危害,最可怕的就是在修行上因为不明白这些事,有的迷惑了而认贼为子,以为那是真的,或者于修行中得少为足,就像第四禅那些修禅定没有正闻慧(缺乏智慧经验)的比丘,自我臆断佛的说法,妄自认为得第四禅定就证得四果了,后来天道业报已尽,衰相现前,
结果这样的修行结果不符合他所信及期待的,不能接受,于是就毁谤阿罗汉尚存后有(注:如果真的证得四果阿罗汉,阿罗汉已得尽智、无生智,以身心俱灭,所以就会于未来不再受果报),因为这样而堕入阿鼻地狱。

关于修止观时可能会遇到种种微细的魔事,现在我(指世尊)要为您们仔细地宣说讲解,您们要用心、好好仔细聆听。」
此时,阿难及与会中的大众中有学等众,各各心生欢喜,向世尊顶礼,准备聆听世尊慈悲的教诲。


《佛光大藏经.本缘藏.经部.菩萨本行经外十二部.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
尔时,大王频婆娑罗驾乘名象,前后导从,往诣佛所。到迦兰陀竹园,即便下象,遥见世尊在重阁上,身紫金色,方身丈六,坐七宝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放光明,如紫金山处炎火中,金光围绕,普令大众同于金色,尊者婆须蜜多及八万四千猕猴亦作金色

《佛光大藏经.唯识藏.著述部.唯识学探源 相宗十讲.相宗十讲-唯识三字经讲话》
什么叫做邪见呢?就是指我们常有知见不正,甚至毁灭伦常,拨无因果,诽谤圣贤,不信正法,这都叫做邪见

【师子座
 师子就是狮子,佛是人中师子,所以佛所坐的地方,或床或地,都叫做师子座。
FROM:【佛学常见辞汇】

【有学
 (术语)小乘四果之圣者中,前三果谓之有学,第四果谓之无学。以前三果尚有可修学之道故也。法华玄赞一曰:「戒定慧三,正为学体。进趣修习,名为有学。进趣圆满,止息修习,名为无学。」梵S/aiks!a。
FROM:【佛学大辞典】

【邪见
  谓邪心取理,颠倒妄见,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阐提行,是名邪见。(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外道名也。)
FROM:【三藏法数】

魑魅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ㄔ ㄇㄟˋ
传说中山林间害人的精怪。人面兽身四足,好魅惑人,为山林异气所生。唐.杜甫〈天末怀李白〉诗:「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藏之则鬼神遁迹,出之则魑魅潜踪。」也作「螭魅」。

无闻比丘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一向修禅而无正闻慧之比丘,所谓暗禅师是。如善星比丘,得第四禅定谓证涅槃,及其后退失四禅,拨无涅槃之法,谤阿罗汉尚有后身,堕于无间地狱,是曰无闻比丘。楞严经九曰:「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谤后生,堕阿鼻地狱。」见善星条。

无闻比丘
[佛光大辞典]
巴利语 assutavā-bhikkhu。缺乏智慧经验之凡夫比丘。彼自我臆断佛之说法,而修行结果又不符自己所信,遂谤佛难法。无闻比丘即指持此邪见之比丘。楞严经卷九(大一九‧一四七上):「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地狱。」〔正法眼藏四禅比丘〕 p5135

【五衰
 天人将死时有五种衰相现前,即一、头上花萎,就是头上所带的花冠渐渐枯萎;二、衣裳垢腻,就是无缝的天衣生出污垢来;三、身体臭秽,就是天人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而且流出很多臭的气味来;四、腋下汗出,就是两胁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五、不乐本座,就是以上种种不好的衰相出现之后,天人便对自己的宝座生出不乐的感受,天女眷属也厌离他们而走开。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后有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指未来之果报、后世之身心。即未证涅槃之人,于未来世将受之果报。「有」含有果报存在之义。《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6c)︰「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即谓阿罗汉已得尽智、无生智,以身心俱灭,故于未来不再受果报。此外,生死身之最后,亦称后有,意同所谓的「最后身」,例如后有之菩萨、最后身之菩萨等。又,悉达太子之身即属此最后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848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395

[持戒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15:25:12 | 只看该作者
(11楼 + 12楼  用时,约2小时)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阿难及与会大众:「您们应当要知道,在三界的十二种类的众生,众生的心体本来离妄念而灵明虚廓,等同虚空界,无处不徧,妙明真心本然,也就是说,众生心体本来就是清净光明圆满且具足一切功德,与十方如来是同一个心体且无差别的,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十二种类众生及世界呢?

这是由于,众生当初由真心起的一念妄动,迷惑了,迷失了原本该依循的真如之理,于是转而有了无明愚痴及贪爱有取,这个一生起来后面就整个迷失了,所以才变现出这么多虚妄的一切,所以说,前面一个迷,则后面整个都迷了,迷上加迷,就变化出愈来愈多的迷而不止息,于是这十二种类众生及世界就这么产生了。

这个十方所有的一切数不尽的国土(指见的),也就是有漏世界(一切迷惑众生之住处),全都是经由迷惑、无明愚痴及妄想而安立成就的。

所以应当要明白,无边无际的虚空是生在您的内心里,就如同一片小小的云彩挂在天空(虚空)中,更何况所有一切世界都是在无边无际的虚空里呢?  

【有漏
 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瞋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就叫做有漏法,而世间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空性
 依空而显的实性,即真如的别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

【有漏世界
 (杂名)即三界。为一切迷惑众生之住处
FROM:【佛学大辞典】

【体相用
 即起信论所说之三大。(参见:三大)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三大
 体大、相大、用大。体大是一切众生心的体性,真如平等,无生无灭,不增不减,毕竟常在;相大是一切众生心的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乐我净等一切功德;用大是一切众生心的体性,具足一切的功德,内可自我观照,熏陶妄心,外可显现报化二身,教化众生。此三大中之体大是真如的体性,相大是真如的德相,用大是真如的作用,大是周遍于一切法界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体相用
[佛光大辞典]
说明佛教教义之用语。乃自法之本体(体)、其所显现之现象与特质(相),及其作用(用)等三面考察时所用者。即起信论中所言之体大、相大、用大等三大。(参阅「三大」722)p8667

体性
[佛光大辞典]
指实体,即事物之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称为性,故体即性。若就理之法门而言,佛与众生,其体性同一而无差别。俱舍论卷十三(大二九‧七一上):「体性是善,犹如良药。」 p6930

【一实境界
 (术语)悟一实之境界也。占察经下曰:「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往生要集中本曰:「此一实境界,即是如来法身也。」
FROM:【佛学大辞典】

【本觉
  谓众生心体灵明虚廓,本来离念,等虚空界,无处不遍,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是名本觉。
FROM:【三藏法数】

【妙明
 妙明的真心,即无漏的真智。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ㄨㄢˊ, [形]
1.固执、不易变化的。如:「顽固」。唐.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宋.陆游〈野饭〉诗:「堪笑此翁顽戎嗼,还山又食一番新。」
2.愚蠢无知。《书经.尧典》:「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
3.贪。《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桀为无道,暴戾顽贪,天下颤恐而患之。」
4.淘气、调皮。如:「顽皮」、「顽童」。
[动]
嬉戏。通「玩」。唐.姚合〈酬卢汀谏议〉诗:「杯觞引满从衣溼,墙壁书多任手顽。」宋.陈造〈田家谣〉:「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顽过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848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395

[持戒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1-7-27 23:01: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27 23:02 编辑

(13楼  用时,约3小时)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当处湛然。
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慴。
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学习解说
在您所处的这个虚空里的国土中,在所有众人之中,假设只有您一人发起自己本有的真性,想要回归到真心,也就是返妄归真,那么,所处的这个十方虚空全都会消失,更何况是在虚空中的所有一切国土,又怎么不会跟着震裂呢? (因为妄动的心是虚空世界之所以出现的因)

若您们真实要修禅定正定三摩地,那么,和十方菩萨及所有一切无漏大阿罗汉圣者,彼此内心是相应的,是清净光明的,这当然是很好的,
不过,这对于一切魔王、鬼神及诸凡夫天人来说,当他们看到自己所处的宫殿无缘无故地崩塌分裂,土地被震裂毁坏,大海和陆地往高处升腾起来,他们是会感到惊慌害怕的。

凡夫众生昏沈暗钝,是不会知道这其中所造成的这些变化的,然而,那些魔王鬼神等众虽都具有五种神通,除了漏尽通(以圣智断尽烦恼,称为漏尽)以外,所以还是会恋此尘劳,依止妄心及生灭法,也很执着地想要保持他们的所有,所以说,他们怎么可能会任由您去摧毁破坏他们习以为常的住处呢? 因此,这些鬼神、诸天魔、魍魉及妖精等众,他们就会在您修禅定时来恼乱您,让您修行不能成就。

发真
[佛光大辞典
即发起自己本有之真性。楞严经卷九(大一九‧一四七中):「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 p5163

归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又曰归真,归寂,归化,归本。出生灭界,还归于真寂本元之意。谓人之死亡也。与圆寂同义。禅家于亡者之位牌题新归元或新归真,其下有具法名者。普通谓僧侣之死亡。

迁讹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ㄑㄧㄢ ㄜˊ
变迁、改变。《宋书.卷九四.恩幸传.序》:「岁月迁讹,斯风渐笃。」

漏尽
[佛光大辞典
梵语 āsrava-ksaya, ksīna-āsrava。漏,烦恼之异称。以圣智断尽烦恼,称为漏尽。与「无漏」同义。大智度论卷三(大二五‧八○中):「三界中三种漏已尽无余,故言漏尽。」〔瑜伽师地论卷二、俱舍论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参阅「无漏」5128p5826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
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
汝如沸汤,彼如坚冰,煖气渐邻,不日销殒。
徒恃神力,但为其客。
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
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取留,扰乱禅定。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祗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身。
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学习解说
虽然他们这些诸魔等众很不高兴,不过,他们是受有侷限的,是处在尘劳(心劳尘境)的层次内,而您是处在妙觉之中,等同虚空界,无处不徧,
他们就像风,而您就像光,若风想要去吹光,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也不会有成效的;
他们就像刀,而您就像水,若拿刀子要去切断水,那也是不可能的,徒劳无功,所以根本也不会有任何影响的。
您就像煮沸过的热汤一样,烧得热腾腾的,而他们就像寒冷的冰块,若这两个靠近在一起,热汤的暖气会渐影响到冰块,不用多久的时间,这个冰块也会随之而溶化了,

虽然他们身为魔众也是有魔界神力的,若以主客的比喻来说,他们想要干扰或恼乱修行人,这是属于外来的因素,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属于客人的身份,既然是客人,又怎么可能会影响到住在这间屋子里的主人呢?

那么,为什么有的修行人修禅定时还是会被破坏或扰乱呢?
虽然您身为心中的五阴主人,但如果您这个主人自己都迷了,此时客人就会趁虚而入了,那就是反客为主了。
那么,要如何不被破坏或扰乱呢?
也就是,只要处于禅那的修行阶段,能够生起觉悟的心而没有任何疑惑,那么,那些魔事是无法奈何的了您的。

正所谓「邪不胜正」,那些魔众群邪长久皆受于幽暗之气,既是如此,我们知道光明自然能够照破黑暗,就算他们千方百计想要靠近您、危害您,他们也会逐渐被瓦解或消失,因此,他们又怎么可能会得逞或待在主人家,等侯机会扰乱您的修行呢?
要是您不明白这个道理,被这些魔众群邪所迷惑,走向歧路,那么,您阿难则必定成为魔子魔孙,即使再怎么修行也是成就魔人。

就像摩登伽女曾蛊惑您阿难,她这样的作为是极为不好的,您阿难遭她下咒之后的种种,违犯了佛所制定的戒律,在八万行戒法之中,只毁了一戒,所幸您阿难忆念佛且内心保持清净,所以尚未沦溺,没有毁坏您内在的菩提根本。

就像在古代身为宰相臣子的,倘若一时不慎而犯了重罪或得罪了皇帝,可能就会受到刑罚,象籍没(将犯人之前所登录的财产或家口,以没收充公),即是夺去家族的财产、身份转变成奴隶等等,自此家道衰落,一蹶不振,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了。

【尘劳
 心劳尘境,是烦恼的别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妙觉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德不可思议,称为妙觉,为佛果的无上正觉,证得此觉的人,被称为佛。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籍没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ㄐㄧˊ ㄇㄛˋ
旧时指登录财产或家口,以没收充公。《三国志.卷三○.魏书.东夷传》:「季父牛加有二心,位居杀季父父子,籍没财物,遣使簿敛送官。」唐.薛调《无双传》:「无双遭乱世籍没,而仙客之志,死而不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848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395

[持戒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1-7-31 22:59: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31 23:01 编辑

(14楼  用时,约3小时)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
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学习解说
阿难! 应当要知道,您坐道场(指修道之行法),在修持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销落种种的妄想妄念,其念若已尽,则种种离念(即脱离外在的尘境),那么,则一切精妙明了,耳根不被动静所转,意根不被忆念遗忘所动,然后就安住于此处,入正定三摩提。
不过,此时就像一个明目人,处在大幽暗之中,虽精性妙净,然而心尚未发光,所以是有所障碍和限制的,这个称为色阴区宇。
如果眼睛及环境一切皆明朗,十方洞开无碍,也不会有幽黯,没有任何障碍或限制,就称为色阴尽,那么,此修行人则能超越劫浊。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众生之体,因想而生,心因想而起,命因想而传,皆是诸想交固(妄想相之结合)而成就这个色身的,也就是说,众生坚固的无明妄想而把自己给限制及障碍住了。

【道场
 (术语)梵语菩提曼拏罗Bodhiman!d!ala,谓佛成圣道之处。中印度摩竭陀国尼连禅侧,菩提树下之金刚座是也。西域记八曰:「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中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焉。证圣道所,亦曰道场。」又得道之行法,谓为道场。维摩经菩萨品曰:「直心是道场。(中略)三十七品是道场。」又供养佛之处,谓为道场。辅行二曰:「严道场者,场者俗中亦以为祭神处也。今以供佛之处名为道场。」又学道之处,谓为道场。注维摩经四曰:「肇曰: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也。」隋炀帝时以为寺院之名。佛祖统纪三十九曰:「隋大业九年,诏改天下寺曰道场。」又为法座之异名。慈悲道场,水陆道场等是也。
FROM:【佛学大辞典】

区宇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ㄑㄩ ㄩˇ, 1.疆土。《后汉书.卷六十上.马融传》:「垧场区宇,恢胎旷荡。」北周.宇文护〈报母阎姬书〉:「区宇分崩,遭遇灾祸,违离膝下,三十五年。」
2. 宫殿屋宇。《文选.班固.西都赋》:「区宇若兹,不可殚论。」

【五妄想
  ﹝出楞严经﹞
  〔一、坚固妄想〕,坚固妄想者,即色阴也。谓诸众生,体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传,诸想交固,以成色身。经云: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二、虚明妄想〕,虚明妄想者,即受阴也。谓诸众生,欲想登高,足先酸涩,违顺二相,损益现驰,是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经云: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三、融通妄想〕,融通妄想者,即想阴也。谓众生念虑是虚情,色身是实质,虽虚实不伦,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其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由想通之也。至于寤寐心境相随,而无间断者,皆妄想也。经云: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四、幽隐妄想〕,幽隐妄想者,即行阴也。谓众生一期色身,生化之理,自幼至衰,无暂停息,运运密移,体迁无觉。经云: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一期者,从生至死也。)
  〔五、颠倒妄想〕(亦名微细精想),颠倒妄想者,即识阴也。谓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如急流水,望似恬静,其实流急,细不可见。经云:则湛了内,罔象虚无,名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FROM:【三藏法数】

【五浊
  ﹝出法苑珠林﹞
  〔一、众生浊〕,谓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斋法,是名众生浊。
  〔二、见浊〕,谓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不修善道,是名见浊。
  〔三、烦恼浊〕,谓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恼乱心神,是名烦恼浊。
  〔四、命浊〕,谓往古世时,人寿八万四千岁,今时人寿转减,百岁者稀。以恶业增故,寿数短促,是名命浊。
  〔五、劫浊〕,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谓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一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是名劫浊。
FROM:【三藏法数】

【五浊
 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命浊是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是世人每多弊恶,心身不净,不达义理;烦恼浊是世人贪于爱欲,瞋怒诤斗,虚诳不已;见浊是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劫浊是生当末世,飢馑疾疫刀兵等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FROM:【佛学常见辞汇】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
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阿难! 应当在此时还要持续专精努力用功、深入探究妙明本性。渐渐地,当四大(谓人之身,揽外地水火风四大,而成内身四大)已不构成牵制时,就在突然之间,身体就能够超出这个障碍,这个就称之为『精明流溢前境』,
其实这种修行上的功夫也只是暂时获得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称为善境界;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四大
  ﹝出圆觉经﹞
  四大者,谓人之身,揽外地水火风四大,而成内身四大。因对色香味触四微,故称为四大也。
  〔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谓眼耳鼻舌身等名为地大,若不假水,则不和合。经云: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皆归于地。是也。
  〔二、水大〕,水以润湿为性。谓唾涕津液等名为水大,若不假地,即便流散。经云: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是也。
  〔三、火大〕,火以燥热为性。谓身中煖气,名为火大。若不假风,则不增长。经云:煖气归火。是也。
  〔四、风大〕,风以动转为性。谓出入息及身动转,名为风大。此身动作,皆由风转。经云:动转归风。是也。(动转归风者,凡身动转皆属风也。)
FROM:【三藏法数】

功用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ㄍㄨㄥ ㄩㄥˋ, 1.治事的绩效。《史记.卷六一.伯夷列传》:「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2.功夫。唐.柳宗元〈叠后〉诗:「劝君火急添功用,趁取当时二妙声。」
3.功利。《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慢差等。」
4.人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七:「自然而行,不假功用。」
5.物品所具有的功能及所能产生的效能。如:「这种机器有什么功用?」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
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
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阿难! 又以此心来持续专精努力用功、深入探究妙明本心,于是,身体内清澈明见。
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忽然伸手往自己的身体内抓出了蛲虫回虫,然而,身体外表却没事,也没有任何的伤毁,这个就称之为『精明流溢形体』,
其实这种精妙功行也只是暂时获得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称为善境界;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
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
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又以此心内外专精努力、深入探究。这时的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其余的皆相亙涉入为宾主。
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忽然从空中听到说法的声音,或是听到十方同时敷演深妙的义理,这个就称之为『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
其实这个善种也只是暂时获得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称为善境界;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密义
[佛光大辞典
深奥祕密之义理。首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六中):「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实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p4494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
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
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
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接着又以此心,令其澄露皎彻,从内散发出光明,遍照十方而呈现阎浮檀紫金色,所有一切众生皆化为如来。
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忽然见到毗卢遮那佛位在天光台上被千佛围绕着,百亿的国土和莲花同时出现在眼前,这个就称之为『心魂灵悟所染』,心光发出光明遍照世界的境界。
其实这个境界也只是暂时获得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称为善境界;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阎浮檀金
 (杂名)Jambunadasuvarn!a,又作炎浮檀金,阎浮那提金,阎浮那陀金,剡浮那他金。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智度论三十五曰:「此洲上有树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为阎浮檀金。」玄应音义二十一曰:「赡部捺陀金,或作剡浮那他金,旧云阎浮檀金。名一也。(中略)那他此言江亦云海也。」大日经疏五曰:「郁金即是阎浮金色。」法华经授记品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
FROM:【佛学大辞典】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
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
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又以此心来持续专精努力、深入探究妙明本心,于是不停地观察自心,其间种种的抑制、降伏、制止和超越。
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忽然见到十方虚空呈现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又不亙相混杂,无论是青色、黄色、赤色、白色等,各各颜色都纯净地呈现在眼前,这个就称之为『抑按功力逾分』。
其实这个境界也只是暂时获得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称为善境界;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关及延伸阅读:
色受想阴(色受想蕴)三十魔~[楞严经]原文与白话
[略说]色阴受阴十魔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848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395

[持戒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1-8-1 22:01:17 | 只看该作者
(15楼  用时,约1小时15分钟)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
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
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又以此心来持续专精努力、深入探究澄彻,令心内的精光不乱。
忽然在夜半时分,于黑暗的室内,这个修行人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种种物相,不会输于在白天所看到的物相,而且在暗室里的物品也没有除灭,这个就称之为『心细密澄其见』。
其实这个所视洞幽的功用也只是暂时获得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称为善境界;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
四体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
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又以此心,圆满地进入虚空之中,使其融合在一起
此时这个修行人的手足四肢,忽然就跟草木没有什么两样无论是用火烧或是刀子砍,都没有什么知觉,火不能焚烧,纵使用刀子来割身体,就像削木头一样,无知无觉,这个就称之为尘并排四大性
其实这个一向入纯的功用也只是暂时获得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称为善境界;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国语辞典(教育部)
()(又音)ㄖㄜˋ
()之又音。
()ㄖㄨㄛˋ, [
焚烧。《左传.昭公二十七年》:「遂令攻郄氏,且爇之。」晋.杜预.注:「爇,烧也。」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
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
想久化成。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又以此心去成就清净,当净心的工夫用到极致之时,
此时忽然见到大地及十方山河全都成了佛国净土,其中具足了七宝(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光明遍满一切,而且,又见到如恒河沙那么多的诸佛遍满虚空法界,有华丽的楼阁宫殿,另外,往下见可以看到地狱,往上看可以看到天宫,无论看什么都没有障碍,这个就称之为欣厌凝想日深
其实这个想久化成的功用也只是暂时获得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称为善境界;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七宝
 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
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
故多隔见。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又以此心去深入及探究深远,
此时于夜半时分,这个修行人忽然能看到远方的市井街巷,也看到了亲戚眷属,或者听到他们之间的对话这个就称之为迫心逼极飞出
其实这个隔见远方的功用也只是暂时获得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称为善境界;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中夜
[佛光大辞典
梵语 madhyama-yāma,巴利语 majjhima-yama。为六时之一。又作夜半。即今午后十时至翌日午前二时之间。(参阅「三时」596p1020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
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
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又以此心持续去深入及穷究,以达到最极致
此时这个修行人看到了善知识,但是其形体不断地变化移动,很短的时间就突然有种种的变化这个就称之为邪心含受魑魅,或是遭到天魔入其心腹,突然就说一些通达微妙的法义,
其实这个境界也只是暂时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个魔事就会消歇;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学习解说
阿难! 上面十种禅那所显现的境地,都是由于色阴用心交亙而出现的。
有的众生固执迷惑而不能去思量它,于是在逄境逄缘时就迷惑而无法识破,还以为自己真的证得圣境了,造作了大妄语,就会有堕无间地狱的果报。
因此,您们应当依照如来的说法,在如来灭度之后的末法中,来宣示这个法义,千万不要让天魔有可趁之机,然后护持如来正法,依着这样来修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848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395

[持戒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1-8-2 17:46: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8-2 17:47 编辑

(16楼  用时,约2小时10分钟)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
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
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学习解说
阿难! 这个修行的善男子,在修习正定三摩提的止中,色阴已穷尽、也都破除了,此时,观见诸佛的心,如同一面清晰的镜子中显现的影像一样,从中有所获得智慧,然而却不能真实的应用。
就像一个人在睡梦中被魇鬼压,身体的经历彷彿像真的一样,受到压迫不能自主,虽然自己的见与闻都不因此而迷惑,但内心遭到邪鬼的触犯,感受就像真的一样,致使身体不能动,这个称为受阴区宇。
如果这个魇鬼的过失停歇了,自己的心就能够离开自己的身体,再回过头来看,来去自如,不再有任何障碍,就称为受阴尽,那么,此修行人则能超越见浊(三界的见惑)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众生由欲想,而好恶之二相损益现驰,此即受蕴无实体,本为虚妄,故受蕴称为虚明妄想,也就是说,众生虚明不实的妄想而把自己给限制及障碍住了。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ㄧㄢˇ, [
恶梦。《集韵.去声.叶韵》:「魇,眠不祥也。」唐.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诗:「犹疑在波涛,怵惕梦成魇。」
[
做恶梦时,胸口感到压迫,呼吸困难。《红楼梦.第八二回》:「姑娘!姑娘!怎么魇住了!快醒醒儿脱了衣服睡罢。」

【魇鬼
  谓此鬼宿因多诳,常怀异谋,诈现有德,欺罔于人,故受此报;凭虚托暗,迷惑昏睡之人,是名魇鬼。
FROM:【三藏法数】

【八十八使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见惑,能驱役一切众生流转三界生死故也言见惑者,以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凡有十种:一、身见,谓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妄计为身也。二、边见,谓于身见计断计常,随执一边也。三、见取,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见涅槃,生心而取也。四、戒取,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也。五、邪见,谓无明不了,邪心取理也。六、贪,谓于诸欲境,引取无厌也。七、瞋,谓于逆情之境,而起忿怒也。八、痴,谓于事理之中,迷惑不了也。九、慢,谓自恃才德富贵,轻蔑于他也。十、疑,谓迷心垂理,犹豫不决也。此之十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不同,共成八十八使。盖欲界苦谛下十使具足;集、灭二谛下,各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三使;道谛下有八使,除身见、边见二使。则四谛合为三十二使也。色界、无色界四谛下,皆如欲界,只于每谛下,又除瞋使,故一界有二十八使,二界合为五十六使。并前欲界三十二使,总成八十八也。(集、灭二谛各除身见、边见、戒取者,谓此三使,皆依苦谛而起;而此二谛,则无也。道谛除身见、边见者,谓此二使亦苦谛所起,而此则无也。然不除戒取者,谓外道执取邪戒,妄为正道,故于此不除也。上二界除瞋使者,以上二界无瞋故也。)
FROM:【三藏法数】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
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虫,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学习解说
阿难! 这个修行的善男子,因为前面的色阴已破,到了这里,在禅定中得到大光耀,内心发出光明
然而,在修行的过程中或方法上,内心太过于压抑,致使内心忽然生起无穷无尽的悲怜,如此一来,甚至于看到蚊子虫子,就像初生的小婴儿一样,内心生起怜愍之心,不自觉地流下眼泪, 这个就称之为『功用抑摧过越』。
如果能觉悟并开解,那么在修行上就不会有过失,而且心里也没有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的想法,能够觉悟而不迷惑,时间久了那种状况就会自然销歇。
如果心里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了,那么就会有悲魔趁虚而入其心腑,见到人就会生起无限的悲伤,啼泣不止,这样就失去了正受,就会因而沈沦坠落。

赤子
初生的婴儿。例襁褓中的赤子展露出苹果般的笑靥。
[重编国语辞典]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
胜相现前,感激过分。
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学习解说
阿难! 这个修禅定的善男子,观见色阴已破,但受阴尚未破除,此时殊胜的智慧现前,内心过分地生起感激之心,
忽然从感激其中生起无限勇猛之心,其心猛利,这个心也是太超过了,宣称他的心志可以达到跟诸佛一样,还说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的时间才成佛,而他夸自己只要一念就能超越就马上成佛,这个就称之为『功用陵率过越』。
如果能觉悟并开解,那么在修行上就不会有过失,而且心里也没有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的想法,能够觉悟而不迷惑,时间久了那种状况就会自然销歇。
如果心里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那么就会有魔趁虚而入其心腑,见到人就会将自己夸大我慢无比,往上就觉得诸佛这样也没什么往下就轻视看不起其它众生,于是,这样就失去了正受,就会因而沈沦坠落。

【三阿僧祇劫
 (术语)菩萨成佛之年时也。阿僧祇劫Asam%khyeyakalpa者,译言无数长时,菩萨之阶位有五十位。以之区别为三期之无数长时。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四十位,为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为第三阿僧祇劫。第十地卒。即佛果也。起信论曰:「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此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劫有大中小三者,此劫为大劫,故曰三大阿僧祇劫。此三大劫中释迦佛值遇于数万之佛。(参见:劫)
FROM:【佛学大辞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
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回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沈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学习解说
这个修习禅定的善男子,观见色阴已破,但受阴尚未破除,
此时他在修行中遇到了困境,往前还没有获得真实的功德,往后也回不到原本的境地,前进不得,后退不了,由于智慧不足,就退守在一种衰颓的境地,在修行上一直都没有什么进展,于是心中忽然生起大枯渴,就像植物长期饱受干旱之苦,非常渴望有水的灌溉,如此的艰难困顿,于任何时间都处于这种颓靡之中,他还以为这是正常的,以为这也是勤奋精进用功的相状之一,这个就称之为『修心无慧自失』。
如果能觉悟并开解,而且心里也没有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的想法,那么在修行上就不会有过失;
如果心里将此视为得到了真实功德,那么就会有魔趁虚而入其心腑,每天早晚都将心悬在同一个地方,于是,这样就失去了正受,就会因而沈沦坠落。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ㄏㄨㄟ, [动]
毁坏、损毁。《吕氏春秋.慎大览.顺说》:「隳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也。」《文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
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学习解说
这个修习禅定的善男子,观见色阴已破,但受阴尚未破除,
不过,他在修行中的定慧不等,慧力大于定力,失去了勇猛精进的心去做修行种种定课,反而将他所获得到的种种胜解紧紧地抓在心中不放,而且他还以为自己就是卢舍那佛再来,得少为足,这个就称之为『用心亡失恒审』,也就是他沈溺于自己所得到的知见,自以为足。
如果能觉悟并开解,而且心里也没有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的想法,那么在修行上就不会有过失;
如果心里将此视为得到了真实功德,那么就会有下劣易知足魔趁虚而入其心腑,见到人就说他已证得无上第一义谛,于是,这样就失去了正受,就会因而沈沦坠落。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
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学习解说
这个修习禅定的善男子,观见色阴已破,但受阴尚未破除,
此时,新的证悟还没有获得,过去的悟心已经亡失了,这两边进退不得,觉得十分地艰困险要,于是,心中忽然生起无限的忧愁,就像坐在铁床,就像喝有毒的药水一样,心里不想活下去了,还经常要求他人要害取他的性命,以求得解脱痛苦,这个就称之为『修行失于方便』。
如果能觉悟并开解,而且心里也没有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的想法,那么在修行上就不会有过失
如果心里将此视为得到了真实功德,那么就会有常忧愁魔趁虚而入其心腑,自己就会拿着刀剑割自己身体上的肉,还很高兴可以舍寿,或者是经常处于忧愁之中,走入山林、人烟稀少之地,不想见到人,于是,这样就失去了正受,就会因而沈沦坠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848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395

[持戒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1-8-2 22:29: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8-2 22:30 编辑

(17楼  用时,约1小时50分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
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学习解说
这个修习禅定的善男子,观见色阴已破,但受阴尚未破除,
此时,处在清净心之中,心境安稳,忽然之间很自然地生起无限的欢喜,心中欢喜愉悦,不能停止,这个就称之为『轻安无慧自禁』。
如果能觉悟并开解,而且心里也没有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的想法,那么在修行上就不会有过失
如果心里将此视为得到了真实功德,那么就会有一分好喜乐魔趁虚而入其心腑,见到人就笑,在马路上就会自己唱歌、自己跳舞,还说自己已得到了无碍解说,于是,这样就失去了正受,就会因而沈沦坠落。

衢路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ㄑㄩˊ ㄌㄨˋ, 1.四通八达的大道。《三国志.卷十一.魏书.管宁传》:「谨拜章陈情,乞蒙哀省,抑恩听放,无令骸骨填于衢路。」
2.歧路。《后汉书.卷二十八下.冯衍传》:「杨朱号乎衢路兮,墨子泣乎白丝。」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
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叠毛)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学习解说
这个修习禅定的善男子,观见色阴已破,但受阴尚未破除,
此时,这个修行人执取所得到的智慧(胜解),自以为足,认为自己已修得圆满了,忽然不知为何就生起大我慢心,就这样,乃至慢、过慢、慢过慢、增上慢及卑劣慢,一时之间就同时生起,于是心中就轻慢十方如来,更何况是在下位的声闻缘觉等众,这个就称之为『见胜无慧自救』。
如果能觉悟并开解,而且心里也没有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的想法,那么在修行上就不会有过失
如果心里将此视为得到了真实功德,那么就会有一分大我慢魔趁虚而入其心腑,于是就不礼敬塔庙,摧毁破坏经典佛像,还跟施主说佛像是金铜或土木所塑造的,经典则是写在树叶或毛织布上的,这些都不是真常,只有肉身才是真常,真常的肉身不恭敬反而去恭敬土木,说这样子是颠倒的,他这样子的邪见,让一些深信他的施主就跟着将佛像经典毁坏破碎,埋弃在土地中。由于他这样子的疑误而令其他众生也跟着堕入无间地狱,同时,这样失去了正受,就会因而沈沦坠落。

檀越
[阿含辞典(庄春江)]
为「dānapati」的音译,义译为「施主」,施与僧众衣食者。

注音 ㄉㄧㄝˊ
精细毛织布。广韵.入声.怗韵:「C06045,细毛布。」唐.王维.与苏卢二员外朝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诗:「手巾花C06045净,香帔稻畦成。」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
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学习解说
这个修习禅定的善男子,观见色阴已破,但受阴尚未破除,
此时,于精纯明了之中,圆悟微妙的义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然生起无量的轻安,于是就宣称已成圣且获得大自在,这个就称之为『因慧获诸轻清』。
如果能觉悟并开解,而且心里也没有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的想法,那么在修行上就不会有过失
如果心里将此视为得到了真实功德,那么就会有一分好轻清魔趁虚而入其心腑,自以为足,也不再精进用功了,像这种的就类似第四禅无闻比丘,由于他这样子的疑误而令其他众生也跟着堕入阿鼻地狱,同时,这样也失去了正受,就会因而沈沦坠落。

轻安
[佛光大辞典
梵语 prasrabdhi,巴利语 passaddhi。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即身心轻利安适,对所缘之境优游自适之精神作用。为「惛沈」之对称。俱舍宗列为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列为善心所之一。此精神作用,主要在禅定中升起,使修习能持续进行。
据说一切有部之说,轻安有身轻安、心轻安二种,心堪忍之性与五识相应者,称为身轻安;与意识相应者,称为心轻安。说一切有部并认为身轻安仅在有漏散位之中,心轻安则通于有漏与无漏、定位与散位。然依经部之说,身轻安乃轻安之风触,而轻安之心所与前五识不相应;心轻安则为思心所之差别,仅限于定位中。据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末所载,轻安分为有漏轻安、无漏轻安二种,有漏轻安远离烦恼之粗重,无漏轻安远离有漏之粗重,共使身心通畅温和,随所缘之境安适以转,共在定位。〔大毘婆沙论卷四十二、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品类足论卷三、俱舍论光记卷四〕 p5939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
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谛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噉肉,广行婬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谛。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学习解说
这个修习禅定的善男子,观见色阴已破,但受阴尚未破除,
此时,于明悟中,得到虚明的空性,其中忽然生起要归向永远寂灭的念头,否定因果的道理,一向入空,空心现前,甚至于内心生起长久断灭的解释。
如果能觉悟并开解,而且心里也没有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的想法,那么在修行上就不会有过失
如果心里将此视为得到了真实功德,那么就会有趁虚而入其心腑,毁谤持戒是小乘之道,还说菩萨若悟了空性,有无持戒都是一样的,不仅如此,这个修行人还经常在对他有信心的施主面前,肆无忌惮地饮酒吃肉,广行婬秽之事。 由于魔力收摄那些施主的缘故,致使那些施主对这个修行人不会产生怀疑毁谤,如此一来,这个修行人的内心长久遭受魔鬼侵入,到最后还会吃屎喝尿与酒肉等等,还说一切都是空,破坏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而且还遗害众生跟着受罪,同时,这样也失去了正受,就会因而沈沦坠落。

拨无因果
[佛光大辞典]
「拨」即否定、排除之意。拨无因果即否定因果之道理为五见中之邪见。地藏十轮经卷七(大一三‧七五七下):「拨无因果,断灭善根。」广百论释卷五(大三○‧二一五中):「若无善恶,苦乐亦无,是则拨无一切因果。」〔俱舍论卷十七、慧琳音义卷七十二〕 p6088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
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婬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学习解说
这个修习禅定的善男子,观见色阴已破,但受阴尚未破除,
此时,体察这个虚明的空性,直到深入心骨,这个修行人的心中忽然生起无限的爱欲,爱到极端而发狂,他的方向就走偏了而趣向了贪欲,这个就称之为『定境安顺入心』,也就是无慧自持,误入诸欲。
如果能觉悟并开解,而且心里也没有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的想法,那么在修行上就不会有过失
如果心里将此视为得到了真实功德,那么就会有欲魔趁虚而入其心腑,这个修行人就会宣称欲望就是菩提道,还教导在家众要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就叫作持法子。 由于受到神鬼力的缘故,他在末法之中收摄了凡夫愚痴之人,在他的门下的信众,其数量快百人,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甚至于千万人。 到最后,当那些欲魔感到厌倦想要离开他的身体时,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没有了威德,因而陷于王难之中,而且还遗害众生跟着受罪,同时,这样也失去了正受,就会因而沈沦坠落。

白衣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在家人。古印度的在家人多穿白色衣服,因此以「白衣」称之。

凡愚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凡夫愚痴之人也。大日经疏二十曰:「以不知心实相故而生妄执,名为凡愚,若了知者即名诸佛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学习解说
阿难! 上面十种禅那所显现的境地,都是由于受阴用心交亙而出现的。
有的众生固执迷惑而不能去思量它,于是在逄境逄缘时就迷惑而无法识破,还以为自己真的证得圣境或得到了真实功德,造作了大妄语,就会有堕无间地狱的果报。
因此,您们应当依照如来的说法,在如来灭度之后的末法中,来宣示这个法义,千万不要让天魔有可趁之机,然后护持如来正法,依着这样来修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848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395

[持戒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21-8-3 22:02: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8-8 21:11 编辑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
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学习解说
阿难! 这个修习正定三摩提的善男子,阴已穷尽、也都破除了,虽然尚未证到漏尽通,然而,其心已离形,就如同鸟儿离开了笼子,可以在天空中自在自在的飞翔,表示未来是可以成就的,从凡夫地往上修历经菩萨六十圣位(详见卷第八),得意生身(非父母所生之身体,乃初地以上之菩萨为济度众生,依「意」所化生之身),随意往来,自在无碍。
就像有人在熟睡之中说梦话,这个人自己虽然不知道,然而他说的内容是有条理、有次序的,令没有睡觉之人也听得懂他在说什么,这个称为阴区宇。
如果这个会妄动的念头没了,虚妄不实的种种想法也消除了,这对于本来就自觉自明的心体,就像洗去了外表的尘埃污垢,对于生死来去,前前后后都能圆满照明了知,就称为想阴尽,那么,此修行人则能超越烦恼浊(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恼乱心神,是名烦恼浊)
这是为什么呢?
众生之色身为实质,念虑为虚情,虚实迥异,而能相使相应,系由想融合之故。又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其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系由想互通之故。此心、境相随而无间断,皆属妄想,故谓为融通妄想,也就是说,众生皆是以融通妄想为其根本。

《佛光大藏经.唯识藏.经部.楞伽经外二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
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增进相,得三种身。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剎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

意生身
[佛光大辞典
梵语 mano-maya-kāya。又作意成身、意成色身、摩[/化身、摩奴末耶身。非父母所生之身体,乃初地以上之菩萨为济度众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此外,中有之身、劫初之人、色界、无色界、变化身、界外之变易身等,均属意生身。〔杂阿含经卷三十四、中阿含卷四十三根本分别品意行经、成唯识论卷八、佛性论卷二〕 p5445

伦次
次序、条理。例语无伦次
[新编国语辞典

【浮想
 (术语)虚妄不实之思想也。圆觉经曰:「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FROM:【佛学大辞典】

精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精明真如之性也。楞严经十曰:「唯一精真。」

精真
[佛光大辞典
精明真如之本性。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十(大一九‧一五一下):「觉明虚静,(中略)观诸世间大地河山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 p5883

性觉
[佛光大辞典
真如之体不依他体而自觉、自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大一九‧一二○上):「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p3243

融通妄想
[佛光大辞典
即想阴、想蕴。为五妄想之一。众生之色身为实质,念虑为虚情,虚实迥异,而能相使相应,系由想融合之故。又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其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系由想互通之故。此心、境相随而无间断,皆属妄想,故谓为融通妄想。(参阅「五妄想」1075p6288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其人不觉是其魔着,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学习解说
阿难! 这个修行的善男子,已破除了色阴及受阴,达到了虚空微妙的境地,不遭到邪虑,圆定发明,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的过程中,突然一个起心动念,由于心中太过爱恋于圆明的境界,便竭尽所有的精力和心思,而贪求善巧之事。

这个时侯,天魔终于抓到了这个修行人的把柄了,于是派遣妖精鬼魅,飞附在某一个人的身上,然后这个被附着的人就会宣说经法,

个人并不知道自己已遭魔附着,他见到自己突然会宣说经法,就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无上涅槃了,于是,这个人就成了说法者,这位说法者就来到这个贪求善巧的修行人的处所,铺设高座,投其所好地宣说这个修行人想听的法。

这位说法者在说法时,他的身形在片刻之间就有种种不同的变化,有时变成比丘,有时是帝释(忉利天的天主),有时是妇女,有时是比丘尼,或者处在暗室中身体会发光。

这种种神通奇异的现象,让这个贪求善巧又愚迷的修行人以为遇到菩萨了,因为这些有符合他所贪爱的,于是就信受这位说法者的教化,反而对于之前所修学到的正法,内心开始有了动摇,于是这个修行人就不持戒了,还毁谤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暗地里还行种种贪欲之事。

不仅如此,这位说法者还经常喜欢预言有灾难吉祥或变异之事,或是说如来于某处要出世,或是说有劫火(指坏劫时所起之火灾)要发生,或是说有刀兵劫等等,令人生起恐惧害怕的心,而纷纷把家中的钱财拿来供养这位说法者,以求消灾解难。

这个就是怪鬼,年老成魔,扰乱这个修行人。
等到这个魔感到厌倦了,而且这个修行人已经被破坏的差不多时,于是就离开这位说法者,此时,这个修行人(弟子)说法者(师)都同时陷于王难之中。

因此,您们(指阿难、与会大众及末法所有一切众生)应当对这类事情,事先务必要知道并有所警觉,才不会堕入轮回,也不要成为这类的邪师邪徒而不自知,也不要迷惑那些无知的众生,才不会致使连带堕入无间地狱。

注音 ㄖㄨㄟˋ        
锋利。与「钝」相对。例尖锐、锐利
上小下大,即尖。例小头锐面
精明、灵敏。例敏锐
急剧、明显的。例锐减
精良强大的力量。例养精蓄锐

精思
1.精力和思虑。 2.精心思考。
© 汉典

敷座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铺设座位。

斯须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片刻、短暂的时间。

劫火
[佛光大辞典
梵语 kalpāgni,巴利语 kappaggi。又作劫尽火、劫烧(梵 kalpa-dāha)。指坏劫时所起之火灾。于佛教之世界观中,谓世界之成立分为成、住、坏、空四劫,于坏劫之末必起火灾、水灾、风灾,火灾之时,天上出现七日轮,初禅天以下全为劫火所烧。法华经卷四见宝塔品(大九‧三四上):「假使劫烧,担负干草,入中不烧,亦未为难。」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六一上):「诸阿罗汉、辟支佛,(中略)智慧力薄,如世间火;诸佛力大,如劫尽火。」
又火灾中烧尽一切物之情况,称为劫火洞然。禅林中,常以劫火中是否尚有残余未被燃烧之物,作为禅话提示之一。景德传灯录卷十一大随法真章(大五一‧二八六上):「益州大随法真禅师,僧问:『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此箇还坏也无?』师云:『坏!』」〔长阿含卷二十一世记经三灾品、中阿含卷二「七日经」,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新华严经卷十、大毘婆沙论卷一三二、俱舍论卷十二〕(参阅「坏劫」6653p28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848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395

[持戒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21-8-3 23:14: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8-8 21:14 编辑

(18楼 + 19  用时,约3小时15分钟)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其人亦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婬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销灭。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学习解说
阿难! 这个修行的善男子,已破除了色阴及受阴,达到了虚空微妙的境地,不遭到邪虑,圆定发明,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的过程中,突然一个起心动念,由于心中太过爱恋于游荡,便生起所有的精力和心思,而贪求经历之事。

这个时侯,天魔终于抓到了这个修行人的把柄了,于是派遣妖精鬼魅,飞附在某一个人的身上,然后这个被附着的人就会宣说经法,

并不知道自己已遭魔附着,他见到自己突然会宣说经法,就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无上涅槃了,于是,这个人就成了说法者,这位说法者就来到这个贪求经历的修行人的处所,铺设高座,投其所好地宣说这个修行人想听的法。

这位说法者在说法时,他自己的身形不会有任何变化,不过,正在听法的人却产生了变化,也就是,听法者忽然见到自己突然坐在宝莲华上,全身化成紫金光聚,所有的听法者顿时都变成了这样,大家都觉得很不可思议,也说这是未曾有过的事。

这种种神通奇异的现象,让这个贪求经历又愚迷的修行人以为遇到菩萨了,因为这些有符合他所贪爱的,于是就信受这位说法者的教化,这个修行人就不再像以前那样用戒法来约束自己,而是放纵自己的心,进而作行淫放逸之事,还毁谤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暗地里还行种种贪欲之事。

不仅如此,这位说法者还经常喜欢讲诸佛应世之事,或是说某处的某人,是某佛化身来到这里,或是说某人就是某菩萨,来度化人间,这个修行人听了后,对于这些非常倾慕渴望,最后,在他的内心之中,邪见慢慢地增长及扩大,最后毁坏了他的菩萨种性。

这个就是魃鬼(注: 经文中是「魅鬼」,但这边对照之下其意思应该是指魃鬼),年老成魔,扰乱这个修行人。
等到这个魔感到厌倦了,而且这个修行人已经被破坏的差不多时,于是就离开这位说法者,此时,这个修行人(弟子)说法者(师)都同时陷于王难之中。

因此,您们(指阿难、与会大众及末法所有一切众生)应当对这类事情,事先务必要知道并有所警觉,才不会堕入轮回,也不要成为这类的邪师邪徒而不自知,也不要迷惑那些无知的众生,才不会致使连带堕入无间地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848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395

[持戒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21-8-5 10:02: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8-5 10:03 编辑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三摩地中,心爱绵合,澄其精思,贪求契合。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其人实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学习解说
这个修行的善男子,已破除了色阴及受阴,达到了虚空微妙的境地,不遭到邪虑,圆定发明,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的过程中,突然一个起心动念,由于心中太过爱恋于法义的紧密相合,便澄虑心思并细密思维,而贪求能够有所契合。

这个时侯,天魔终于抓到了这个修行人的把柄了,于是派遣妖精鬼魅,飞附在某一个人的身上,然后这个被附着的人就会宣说经法,

这个人并不知道自己已遭魔附着,他见到自己突然会宣说经法,就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无上涅槃了,于是,这个人就成了说法者,这位说法者就来到这个贪求契合的修行人的处所,铺设高座,投其所好地宣说这个修行人想听的法。

当说法者在说法时,无论说法者或听法者,他们的身形都没有任何变化,不过,却让听法者在未闻法前突然自己先开悟了,而且心念能够迁移变易,有的得到宿命通,有的得到他心通,有的可以见到地狱景像,有的可以知道人间发生了种种的好事或坏事,有的可以很自然地说出偈颂,有的可以自然地诵说经文,大家都高兴的不得了,也说这是未曾有过的事。

这种种神通奇异的现象,让这个贪求契合又愚迷的修行人以为遇到菩萨了,因为这些有符合他所贪爱的,于是就信受这位说法者的教化,在心念上专研及追求更多契合之事,舍弃了原本所修学的正法,这个修行人也就不再像以前那样用戒法来约束自己,而是放纵自己的心,还毁谤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暗地里还行种种贪欲之事。

不仅如此,这位说法者还经常喜欢讲佛有分大小佛,某佛是先佛,某佛是后佛,又有分真佛假佛,男佛女佛等等,还说菩萨也是这样分的,这个修行人听了后,本心遭到邪见熏染,渐渐地,由邪悟取而代之。

这个就是魅鬼,年老成魔,扰乱这个修行人。
等到这个魔感到厌倦了,而且这个修行人已经被破坏的差不多时,于是就离开这位说法者,此时,这个修行人(弟子)说法者(师)都同时陷于王难之中。

因此,您们(指阿难、与会大众及末法所有一切众生)应当对这类事情,事先务必要知道并有所警觉,才不会堕入轮回,也不要成为这类的邪师邪徒而不自知,也不要迷惑那些无知的众生,才不会致使连带堕入无间地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19:24 , Processed in 0.09689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